智慧城市解决方案

2024-05-22

智慧城市解决方案(通用9篇)

篇1:智慧城市解决方案

智慧城市解决方案

智慧城市解决方案是依据城市的发展规划,从顶层设计出发,通过构建服务于政府、企业和公众的“云服务中心”,已平台为基础,将智慧科技应用于“公共安全、社会服务、环境保护、产业发展”四大应用领域,致力于为城市居民提供全方位的智慧生活体验。构建云服务中心

采用云计算技术,以新型建设模式,搭建面向政府、企业、公众的统一标准平台,可为各部门信息资源共享、数据交换和业务协同提供良好的支撑环境。

基础网络平台

信息互联互通的基础支撑。充分运用现代通信技术,通过构建多网融合的网络基础设施平台,全面感测、传送、整合和分析人、物、系统之间的各项关键信息,使城市管理需求得到快速、智能化响应。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平台

城市数据汇集、处理与交互的核心平台。建设空间地理的自然资源、人口、法人、宏观经济等公共基础信息数据库,通过对数据进行存储、管理、检索和分析,支撑城市各业务系统应用。城市公共信息平台

城市应用服务能力的基本体现。以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协同应用为主题,通过数据资源统一管理、交换共享与综合应用,带动各领域的资源共享、业务协同、智能化应用和便捷化智慧服务。信息安全管理平台

城市安全有效运作的重要保障。通过推进信息安全基础建设,完善网络信息安全监管体系及数字认证、信息安全测评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为现代城市管理提供信息安全支撑。

公共安全:

将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城市治安管理、环境监测、应急处置、交通安全等多个领域,全面构建协调、敏捷的公共安全体系,维护社会稳定发展。社会服务:

将智慧融入人工智能、移动传感、物联网等高科技技术,推进政务、交通、医疗、教育、社区信息化建设,打造高效、便利、智能化公共服务体系。环境保护:

利用信息技术,对市政基础设施、城市污染源、污染物进行智能实时监测、及时管控,实现低碳城市建设、节能降耗、污染减排的目标。产业发展:

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帮助电子商务、物流、旅游行业及科技园区创立全新商业模式,打破时间地域限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长江数据作为专业的智慧解决方案的提供商,依据客户城市的发展规划,结合多年来积累的大型综合性项目信息化经验,因地制宜,为客户城市提供完整、全面、个性化的智慧城市一体化解决方案服务。其服务涵盖智慧城市项目咨询、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工程总包、项目外包、项目资金运作、项目建设实施和项目运维等。

篇2:智慧城市解决方案

智慧城市建设,是在现有城市基础建设之上的精细化城市发展阶段,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对应的市场新经济的发展新成果,围绕人们的日常生活服务进行升级,以智慧家庭电器及各类移动智能终端为载体,打造新一代城市体的行政、安全、金融、信息、物流、基本资源集约服务平台,并以大数据为支撑,向覆盖区域的全体市民,提供以个人、家庭以及社区为中心的,价格低廉的,系统而丰富、且精准的个性服务。

四川虹微技术有限公司智慧城市解决方案,借助新一代的物联网、云计算、决策分析优化等信息技术,通过感知化、物联化、智能化的方式,将城市中的物理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社会基础设施和商业基础设施连接起来,成为新一代的智慧化基础设施。智慧城市意味着在城市不同部门和系统之间实现信息共享和协同作业,更合理的利用资源、做出最好的城市发展和管理决策、及时预测和应对突发事件和灾害,势必大幅提升城市的综合服务能力和运转效率,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水平及民众生活水准。

虹微的优势:

·公司资质:公司先后获工信部“软件企业”认定、和四川省“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培育企业”认定,并通过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CMMI体系三级成熟度标准认证和国家ISO9001:2000质量体系认证,其下属技术中心已通过CMMI体系五级成熟度标准认证。

·行业专长:虹微凭借技术创新和过硬的品质保证,已获得业界普遍认可。长虹公司连年入选“中国安防十大品牌”、“大屏幕显示十佳品牌”、“平安城市建设推荐品牌”等荣誉。产品成功应用于全国的政府机关、政法军警、科技文化、医疗卫生、交通物流、电力环保、通信传媒等各个领域;公司建设实施的多个大型“智慧城市”、“平安城市”项目,均成为行业重点示范工程。在专业程度愈来愈高的智慧城市建设领域,我们依托大长虹,依靠强大的技术与资源优势,以“创新求生存,专业出效益”的经营理念,不断研发出更好的解决方案。

·全方位的服务:作为产业体系极为完备的国内领先电子企业,在推动智能战略过程中,沉淀了新一代信息化和互联网的深厚技术和持续市场化运作经验,自主研发统一规划的智慧城市平台,软件兼容第三方系统集成,提供综合的应用支撑和管理能力。具备整合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理念,具有实现可靠、可管、可控的O2O智慧城市平台的规划、建设及持续商业运营的综合实力。

产品特点:

·资源整合:

“物联网”与互联网系统完全连接和融合,将数据整合为城市核心系统的运行全图,提供智慧的基础设施。充分整合城市各种资源,实现包括车辆人员的定位信息,监控视频资源,移动、固话、集群等语音通信资源等多源数据的获取、存储、处理与管理。建立公共服务标准化接口,为各部门业务应用提供标准 API,各部门的业务系统可以无缝接入综合资源数据中心以及无缝对接智慧地图上的数据、操作、工具、应用等,并可方便的进行业务扩展。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我们强化加强技术标准化、行业应用标准化、服务标准化建设,从而实现各部门之间信息的互联互通。通过科学规划,明确城市系统内各部门的业务范围以及相应的责任,加强部门之间的分工合作,避免管理分治。充分整合各部门的信息资源,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的发生。

·创新应用:

鼓励政府、企业和个人在智慧基础设施之上进行科技和业务的创新应用,为城市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提供国土、市政、交通、公安、测绘、房产、规划、电信等部门空间数据一体化应用及智能化互联互通,信息交换与共享。

·网格化管理:

遍布各处的传感器和智能设备组成“物联网”,对城市运行的核心系统进行测量、监控和分析。城市网格化管理是一种革命和创新。城市网格化依托统一的城市管理以 及数字化的平台,将城市管理辖区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为单元网格。这样政府对城市所发生的各类事件可以落实到具体网格,实现了对管理对象 在空间、时间和内容上的精确定位。对政府来说,主要优势就是政府能够主动发现,及时处理,加强政府对城市的管理能力和处理速度,将问题解决在居民投诉之前。

·协同运作:

基于智慧的基础设施,城市里的各个关键系统和参与者能进行和谐高效地协作,达成城市运行的最佳状态。智慧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信息技术与其它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并共同发生作用,促使城市更加智慧的运行。全面的综合结构设计、技术集成和立体化服务,需要从城市治理到城市规划、从民生服务和产经发展等多维度的技术合作,实现整个城市各领域的协同发展。将充分发挥内部信息资源共享、整合、有效利用和跨部门协同的优势,协同研发和产业化应用推广,在智慧城市规划建设中,为城市提供统一的科学规划指导、科学权威标准支撑,减少城市的重复投资和资源浪费,破解我国智慧城市建设顶层设计不足、缺乏体系创新、缺少市场整合以及各地盲目建设各自为战等“短板”。

·大数据平台:

篇3:智慧城市运营中心解决方案研究

1.1 缺乏统一的信息化平台

各部门自建的信息化系统主要解决各自所在领域的局部问题, 通常按照自己部门的业务需求和标准建立, 无论在业务体系, 还是技术架构上都不具备足够的开放性, 且系统之间彼此独立, 难以相互衔接连通, 形成“信息孤岛”, 无法在整个城市管理的全局形成一套完善的信息化体系, 致使无法实现城市状态的全面感知、监控与应急联动。

城市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事件管理, 包括日常事件和紧急事件, 尤其是紧急事件会直接考验城市决策者的应急处置能力。一旦有自然灾害、流行病、交通、治安、群体事件、恐怖事件等发生, 就需要公安、城管、交通、医院等部门高效协同。然而, 由于现有大部分信息化系统都是由各部门自行建设, 系统之间不能实现相互连通, 因此对于事件的数据收集与分析往往不能做到全面和准确, 这种情形下, 城市的决策者既不能获得决策所需的足够依据, 也无法通过统一的信息平台指挥各部门协同工作。

1.2 城市信息资源分散

如同一个人的智慧是与其拥有的知识成正比一样, 大数据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我国尚无大数据开放的完整法规、政策与成熟运行体系, 目前智慧城市所必需的核心大数据资源 (如:地理空间信息、人口、企业、交通、环境、医疗、教育、犯罪信息等) 大部分掌握在政府各个部门手中 (如图1所示, 政府掌握的大数据是开放数据中的核心) , 各部门往往出于本位利益, 以数据安全保密为借口, 将数据看作是部门的私有财产, 而不共享给其他部门, 更不对公众开放。如今, 部门数据私有化已成为普遍现象, 甚至形成了数据灰色产业链, 这一状况其实已经构成了智慧城市建设的最大障碍。

1.3 内部管理系统封闭

传统的信息化系统往往是一个“自己人管自己人”的内部办公管理系统, 没有采用大数据、移动互联、云计算、社交网络 (微博、微信) 等新兴技术设计成一个能够与公众充分互动的系统, 无法集合公众智慧用于城市管理。

1.4 自主的安全保密体系缺失

在过去数十年中, 我国从半导体、计算机、网络基础设施, 到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等主流IT技术的控制权旁落, 国家信息安全受到威胁。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 我们所面临的严峻安全形势日益加重, 迫切需要建立我国自主的安全保密体系, 否则信息化程度越高, 安全风险越大。

1.5 重复建设导致财政资金浪费

目前城市多部门分别建设自己的信息系统, 缺乏顶层设计, 在机房、硬件设施、软件、数据以及运维方面存在大量的重复投资, 且这些系统之间技术标准及功能和品质不一、兼容性差, 造成了人力、物力和资金的巨大浪费。

2 智慧城市运营中心解决方案

智慧城市没有统一可复制的模板, 但无论国内还是国外, 智慧城市建设都离不开一项关键性的支撑技术——大数据。大数据是城市实现智慧化所需要的“知识库”的总集合, 它涵盖了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政府决策与公共服务、企业运营、百姓生活等各方面。在美国等发达国家, 由于具备了良好的大数据开放环境, 智慧城市的建设采取“分布式”的模式, 即政府只需制定大数据开放的相关法规与技术标准, 并带头开放政务数据, 鼓励大数据产业发展, 即可推动城市智能化与智慧化的发展, 政府在行政方面的干预较少。而在国内, 由于前述原因, 必须首先破解大数据的收集、管理与共享难题, 才能为智慧城市建设创造实施条件。中国的社会环境使得只有政府才能具备打破数据行政壁垒, 统筹协调社会各方资源完成大数据采集与共享的能力。

因此, 智慧城市建设首要的工作就是成立一个强力的专门机构来负责城市政务大数据的采集、管理与共享发布, 进而推动大数据的研究、挖掘、应用与产业发展, 这一机构称之为:智慧城市运营中心 (Smart City Operation Center, SCOC) 。

智慧城市是城市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智慧城市并非技术层面的革新, 而是关乎政府治理模式的全新变革。SCOC的组织架构如图2所示。

2.1 SCOC首席运营官、首席信息官与联席会议委员会职责

借鉴美国、新加坡等国经验, 在SCOC的架构中, 建议由城市一把手担任首席运营官 (COO) , 二把手担任首席信息官 (CIO) 。由于各地均将陆续成立“网络安全与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 (简称“网信办”) , SCOC可以下挂到“网信办”之下。

为解决政务大数据的部门壁垒问题, 在SCOC下需成立非常设机构“CIO联席会议委员会”, 由CIO负责管理, 各委办局局长或分管信息化副局长出任委员, 以联席会议的形式负责各委办局大数据共享、信息化系统管理和协调、紧急情况下的应急指挥与联动等工作。

2.2 SCOC管理办公室职责

SCOC常设的二级机构为SCOC管理办公室, SCOC管理办公室向COO及CIO联席会议委员会汇报, 负责管理运营中心下属四个分中心。办公室主任建议由市级信息化主管部门 (电子政务办或信息办等) 领导担任, 下设首席技术官 (CTO) 、首席绩效官 (CPO) 、首席数据分析官 (CDO) 以及预算管理办公室 (OMB) 等职位和机构[2], 城市各部门新建的信息化系统需要经过SCOC的评审与批准, 统一纳入SCOC所规划的智慧城市顶层设计中来, 并由SCOC进行指导、监理与验收。其主要职能如下:

●负责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

●相关政策法规与标准的组织编制;

●规划和审核各行业信息化发展的总体目标、框架、任务、运行管理机制等;

●规划与管理智慧城市运行指标体系, 并负责考核;

●负责城市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各委办局之间的沟通协调。

2.3 SCOC四个分中心职能

(1) 市级IT运维中心

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可以简单概括为“云-端”互动的模式, 建立面向电子政务的统一“政务云”可以解决传统信息化机制下各自为政、重复投资等问题, 提高公共资源的利用效率。IT运维中心提供面向智慧政务统一的云存储、云计算服务, 也是城市物联网的接入枢纽, 由城市CTO直接分管。

除面向电子政务外, IT运维中心可进一步拓展至企业和公众服务。运维中心采取可无限扩展的技术架构, 可根据实际需求来扩容, 避免单纯建立云计算中心或超算中心所带来的盲目投资、设备利用率低、运维费用高等问题。企业可以将自己的客户关系管理 (CRM) 、管理信息系统 (MIS) 、企业资源计划 (ERP) 、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类 (PLM) 等系统直接部署在SCOC的IT的运维中心, 享受由政府提供的公有云服务, 从而节省企业开支, 提高企业效率。IT运维中心的主要职能为:

●规划和编制电子政务IT设施的总体目标、框架、任务、运营管理机制等;

●与基础IT设施相关的法规标准的编制;

●面向智慧政务、企业和公众的IT基础设施的建设、运维和管理;

●智慧城市建设成果展示。

(2) 大数据中心

由城市CDO分管, 其主要职能为:

●城市政务大数据的采集、加工、入库、清洗、挖掘及运维;

●与城市运营数据相关的政策法规与标准的制定;

●负责城市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向政府、企业和公众提供时空大数据共享云服务。

(3) 城市运行监控与指挥中心 (可与城市应急中心合并)

负责城市日常运行体征的监控、各委办局指标评价和考核以及紧急情况下的应急指挥与联动, 由城市CPO分管, 其主要职能为:

●城市联合呼叫中心的管理;

●城市运行状态的集中监控;

●城市综合管理, 多部门协同指挥调度;

●城市运行指标体系的建设与评价考核;

●重大事件的应急处理;

●应急平台的建设与维护。

(4) 智慧服务中心

是政府面向社会企业和公众的、开放的、集中式信息化服务平台, 包括面向公众生活的智慧服务平台、开放给企业的应用服务平台和大数据交易平台, 分别由SCOC管理办公室主任直接分管。

●面向公众生活的智慧服务平台:统一热线、统一政务门户网站、统一呼叫中心、网上联合行政审批等, 涵盖文化教育、就业、社保、医疗卫生、电子政务、社区服务等方面。支持市民用PC、手机、电视等各种终端访问。

●开放给企业的应用服务平台:支持企业调用非涉密的经济与市场数据用于企业经营, 支持企业发展电子商务、智慧物流、智能制造、智慧农业、智慧金融、智慧服务等。政府可以为企业搭建有关大数据的咨询、培训、交易、融资、法律等信息平台, 并通过奖励政策或在重点项目上投入资金引导, 帮助企业运用大数据完成技术升级和业务重构。从而建立起城市的智慧产业, 提升城市竞争力和经济发展水平。

●大数据交易平台:智慧服务中心可以建立促进以城市大数据共享与交易为目的的非盈利企业联盟机构, 按照企业对数据的贡献程度和基金资助数额等设置一定的准入门槛, 首先引入优质的大数据企业进入联盟, 逐渐向各个领域扩展, 最终建立城市的“大数据交易平台”, 在此平台上企业相互公开数据目录, 自行决定数据的内容、技术规格、交易方式等。

欧美发达国家类似的交易平台正大量涌现, 国内大数据交易尚处于起步阶段。不过, 已经可以看到一些有益的尝试。例如:北京中关村已于2014年2月成立类似大数据交易平台, 目前, 已有京东、新浪、天翼等公司鼎力参与。中国互联网优质受众营销联盟 (UMA) 也发布了大数据交易平台DMP, UMA是携程网、当当网、易车网、珍爱网、智联招聘等40多家垂直门户网站的集结联盟。

SCOC除聘请专职人才外, 同时还可抽调各委办局信息中心有信息化建设经验的人员担任职务。另外, 还应聘请外部专家组成专家委员会, 负责咨询、指导、评审和验收等工作。从而形成跨部门、跨行业、跨层次的、全员参与的规划、决策、建设与管理机构, 以“众智”的方式完成城市大数据的整合和利用, 促进智慧城市的建设。

目前, 已有成都温江区、佛山南海区等地准备按照SCOC的模式来建设。

在大数据时代, IT的所有产业活动都将围绕数据展开, 所谓“数据定义未来”。最终将形成一个全新的“大数据生态圈” (如图3所示) 。富有远见的城市可以先行先试, 尽早推动本城市大数据生态圈的形成, 以建立大数据优势产业。

智慧城市运营中心将通过模式创新, 再造一个政务流程的崭新平台。各级政府的运行将逐步“基于实证的事实”, 而不是“意识形态”或“主官意志”, 也不受利益集团的影响。通过运营中心, 可实现城市运行的可视化、可控化、智能化、可预测及可量化评估与持续优化。政府将因而变得更加开放和负责, 并更有效率, 从而最大程度地降低行政风险。大数据等新技术使得卓有远见的政治家能够抓住机遇, 更好治理城市。

一先进的SCOC是智慧城市不断向高级阶段延伸和发展的基石。它包含着前瞻而务实的施政理念、高效敏捷的政务流程再造、先进而集约的技术架构、无限开放的公共服务平台等, 建成后将极大提升城市运行效率、竞争力以及市民的幸福感, 以实现城市迈向智慧化的跨越式发展。

摘要:分析了数据资源分散、各部门之间不能数据共享等制约智慧城市建设的若干现实问题, 提出了城市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即通过成立“智慧城市运营中心”来挖掘、管理和开放城市非涉密数据, 促进智慧城市各系统发展。

关键词:智慧城市运营中心,智慧城市,大数据,智慧政务,智慧产业,智慧服务

参考文献

[1]Han Hsiao.大数据的最核心商业价值探索[EB/OL].2014[2014-06-28].http://www.zhihu.com/question/23273263.

篇4:用智慧城市服务解决“城市病”

郭为(神州数码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谈智慧城市就不得不提到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正在深刻改变乃至重构所有行业,特斯拉的电动汽车已经是个信息技术产品,线上和线下行业正在深度融合。

作为集大成者的智慧城市,更是将突破传统城市中的种种不可能、彻底改变社会生活,甚至解决现在的“城市病”。

我们根据现实世界的结构,在网络空间中对这些碎片化的数据进行总和重构,形成一个现实社会的动态“倒影”,这便是虚拟映像,是大数据。然后就可以根据不同主题的需要,如教育主题、环境主题、养老主题等,从云端组织这些数据,进行统计挖掘,形成有针对性的应用,注入智慧城市发展,反过来服务于现实社会。

城市作为人类社会的核心形态、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已成为全球性共识。但城市规模的扩大也带来了“城市病”,环境、交通、能源、服务等各方面的压力成倍数增长。

如何平衡成长与“城市病”,已经成为全世界范围内的城市都必须考虑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迅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速度达到世界同期的两倍。1980年世界城镇化率平均为40%,而当时中国不到20%。30年后,2011年,中国的城市化率超过50%,达到世界平均水平。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尤金•斯蒂格利茨甚至把中国的城市化与美国高科技并列为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进程的两大关键因素,并指出新世纪中国最大的挑战和机遇正是来自城市化。

我们的挑战在于用科学的态度方法医好“城市病”。我们的机遇就是在运用科技和创新的过程中,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人民幸福指数的提高,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无疑是重要的途径之一。

比如,基于智慧城市的市民服务平台,围绕市民,整合市政大厅、社区服务站、智能电视、智能手机、PC等各类终端,为市民提供一站式服务,方便快捷,实现公共资源的均等化配置。围绕市民这个主体,形成一张覆盖智慧医疗、智慧教育、食品药品安全溯源等体系的民生安全网。

再比如智慧城市可以加快信息化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提升传统产业的效率,并催生新的业态。

智慧城市服务还能促进打破信息壁垒,围绕服务对象进行公共服务信息的分类与筛选,不仅为市民、企业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也能增加城市管理的透明度,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就连“老生常谈”的小微企业贷款难问题,也可以通过把与小微企业相关的历史数据——如创始人的信誉、商业状况等——很好地总和起来,用历史证明现在,用现在判断未来,让银行对贷款的发放做到科学决策。

篇5:软通动力-智慧城市解决方案

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试验区,也是发展和提升产业经济的重要方式。智慧园区的建设将依靠政府主导,通过智慧设施、智慧服务和智慧管理,配合招商引资的方式形成完善的投资环境来吸引企业投资,形成产业规划聚集,促进产业经济发展。

城市运营指挥中心

城市运营指挥中心建设目标是为城市管理者提供实时及历史视图,以便优化城市层面的各种操作,方便快捷地将城市作为单一系统来查看和管理。

智慧电子政务

从政府机构处理日常事务的SOA 系统和构建公共财政财务系统的角度出发,以通用化的政府工作事务流程和相关法规制度为依据,通过高度抽象和概括的方式构建出电子政务信息化工作平台的软件体系和应用模型,促使政府顺应时代发展需求,转变自身职能,向服务性、透明性、高效性方面发展。

智慧旅游

以创建最佳游客互动体验为中心,以物联网、云计算、移动通信、高性能信息处理、数据挖掘等技术为基础,开展在旅游体验、产业发展、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应用,使旅游资源得到高度系统化整合和深度开发激活

数字出版

软通动力持续整合产业优质资源、创新 IT 技术,与软硬件厂商帮助数字出版基地和出版企业搭建全媒体数字出版集成运营平台,提供从策划、出版、制作加工、版权管理、发行、交易、支付结算、智慧终端阅读的全产业链服务。

食品溯源

实现食品生命周期的全程跟踪,从产业链中的生产商、经销商到零售商、商场,到最终的消费者,融合条形码、二维码、IC 卡、RFID 技术的应用,使食品安全达到更好的可控制、可跟踪、可追溯。

云数据中心

基于云计算基础架构,提出了一套全新的云数据中心解决方案,助力于提升整个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的城市环境。

智慧城市体验展示中心

通过集中展示城市外在形象,内在人文气质,城市地域特点、不同历史阶段城市化进程,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加强规划公示工作,强化公众参与,营造全社会遵守规则、支持规则的良好氛围,是推行“智慧城市”前导。

智慧社区 以物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等技术为基础,由专业服务商为不同的用户群体量身定制的智能信息系统,为居民提供了“更安全、更舒适、更便捷、更节能”的生活环境。

智慧楼宇解决方案

篇6:智慧城市应用的安防整体解决方案

智慧城市通过新一代信息化技术,提升城市管理者对城市方方面面信息的感知能力、信息的分析和处理能力,从而进一步提供有针对性的新服务和新模式。基于多样化、高清化、智能化的面向“智慧城市”的应用解决方案将为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技术支撑。

根据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有一半人口居住在城市,2050年将有75%人口居住在城市。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一方面给中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另一方面城市在各个方面,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生活质量、人口问题、公共安全、公共服务等方面也面临着发展的瓶颈。

智慧城市是在城市发展受到制约、转型面临挑战的背景下提出的。智慧城市通过新一代信息化技术,提升城市管理者对城市方方面面信息的感知能力、信息的分析和处理能力,从而进一步提供有针对性的新服务和新模式。平安城市是智慧城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大华的多样化、高清化、智能化平安城市解决方案是针对传统城市向智慧城市转型过程中一整套切实有效的方案和实践。

“智慧城市”的几个关键技术分析

智慧城市的核心是以一种更智慧的方法通过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改变城市管理者、居住者相互交互的方式,以便提高交互的明确性、效率、灵活性和响应速度。从整体上看,它至少应该有三层架构:感知层、互联层、应用层。

通过感知层采集城市全方位的信息,通过互联层把各个信息系统链接起来进行信息的交互与共享,通过应用层采用智能化的技术,深入分析收集到的数据,以获取更加新颖、系统且全面的洞察来解决特定问题。从技术的角度具体来看,有以下几个基础技术是作为智慧城市的必要基石。

感知技术

这里的感知是更为广泛的一个概念。具体来说,它是指更为广泛的感知、测量、采集和传递信息的设备或系统。通过使用这些设备,从室内温度、湿度、烟雾到路面车辆信息、城市交通状况等任何信息都可以被快速获取并进行分析,便于立即采取应对措施和进行长期规划。视频作为一种最为直观的感知方式,在城市中大量应用。我们认为在目前及未来的城市应用中,视频应用方案的发展方向是多样化、高清化的,既有针对社会面资源的模拟高清视频应用方案,又有针对公安实战业务部分的IP网络高清视频应用方案,还有针对城市重要掌控点位部署的HD-SDI无损高清视频应用方案。智能技术

“更深入的智能化”是智慧城市另外一个特征与要求,智能化是指深入分析收集到的数据,以获取更加新颖、系统且全面的洞察来解决特定问题。这要求使用先进技术来处理复杂的数据分析、汇总和计算,以便整合和分析海量的跨地域、跨行业的数据和信息。

视频智能技术发展到今天,经历了几个阶段,智能技术主要可分为:视频行为分析、车牌识别、视频诊断、智能检索、人数统计、图像复原、人脸识别等几大类。视频与图像的数据量是非常大的,它包含有大量的趋势性、经验性、模糊性的信息,视频智能的潜力是巨大的。

互联互通--嵌入式技术

“更全面的互联互通”是智慧城市另外一个基本特征与要求。这里的互联互通是指将遍布整个城市的各类“感知”设备收集和储存的分散的信息及数据连接起来,进行交互和多方共享,从而更好地对环境和业务状况进行实时监控,从全局的角度分析形势并实时解决问题,使得工作和任务可以通过多方协作来得以远程完成,从而彻底地改变整个世界的运作方式。

要实现“更全面的互联互通”,意味着大量的运算资源将以一种小型化、分布式的方式嵌入各类设备中去,从而形成各类具备采集、运算、传输等能力的移动、互联终端设备,这些设备再通过传输网络,把现场采集到的数据传输到后端。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运用嵌入式技术开发的嵌入式设备,能够很好的满足设备的小型化、多功能化、低功耗等技术要求。采用嵌入式NVR、DVR、车载DVR、PVR等设备作为整个系统的底层接入网关,完成对现场模拟高清视频、网络高清视频、SDI

高清视频各类视频信号和温度数据、烟雾、报警等各类传感器采集信息的汇聚、分析、上传,以此实现“智慧城市”感知层数据的互联互通。

面向“智慧城市”的解决方案构建

智慧城市安防的管理目标已经可明确为对人、车、物的管理,管理的层级和方向也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城市级视频监控报警平台的建立,其核心是以安全保障。第二层级是城市应急通信指挥体现的建设,其核心是预防和响应,第三层级是物联的城市、数字的城市、智慧的城市,其核心是为人服务。

智慧城市的构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车辆、道路、重要场所、能源、执法等。城市车辆管理

重点包括城市内公交车辆、出租车辆、长途运输车辆,监测其运行状态、位置实时信息,通过信息数据收集分析,来实现调度、应急指挥等功能。车辆管理可以实现对车辆运行状态的数据采集和位置信息的采集,及车辆运行时车内、外的环境情况数据记录。数据上传至综合管理平台,进行数据分析,可以通过这些数据进行城市道路情况分析、城市公共交通调度、重大突发事件应对等应用。

城市道路管理

车辆在城市中不仅仅是交通工具,城市生活离不开车辆,它是承载人们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从城市管理角度、公共服务角度还是从公共安全角度来说,都非常有必要对城市车辆进行数据采集,然后据此进行数据挖掘、分析与应用。“智慧城市”对车辆信息的采集与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路面控制站用摄像、微波和各种传感器技术,通过高清视频智能分析技术可以实现人流、车流、车型的统计,同时采集各种道路综合信息,发布各种控制信号,按照不同时段不同费率收费、获知实时交通流量、获知车辆违章信息。

利用智能交通各种模型及算法,可以为交通管理部门和人员及时、准确地提供交通信息,从而使交通管理控制系统有效地适应各种交通状况,在相对宏观的层面高度合理疏导或调配运力。

该模型算法还可以为管理者和出行者随时提供各种交通信息,帮助道路使用者合理选择行车路线,避开交通拥挤,减少交通事故,从而极大增强了路网系统的有效使用潜力和通行能力,提高了整个交通系统的机动性、便利性、安全性和舒适性,整个交通系统的运输效率和经济效益随之增加,同时降低了交通系统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城市重要场所管理

视频图像提供了重要建筑和城市核心设备的直观状态情况和环境信息,是最主要的信息获取手段和监控手段;通过对重要建筑和城市核心设备相关视频的智能分析,可产生趋势预警,比如对各类禁区的入侵检测告警,建筑物周围可疑人员的徘徊检测以及人

员聚集检测等;在视频智能分析结果超过警戒值时,即可触发相关的报警信息到监控中心,提醒相关人员进行处理,同时可以上报到相关的部门通知预警。

通过使用综合感知设备,可以对建筑物的传感器感应信息进行汇集,如振动感应,温度感应,烟雾感应等,在各类感应信息触发后,即可汇集,综合相关的信息统一上报到监控中心,比如将告警点周围的视频图像调出,通知出入口管理系统,上报上级管理系统封锁建筑物周围交通路口等等;通过对人员值班监测信息的记录,保证重点防护设备和建筑物随时有人员进行监管,避免出现管理和监控漏洞。

城市能源管理

针对储油储气站监测、加油加气站监测、危险品车,实现出入口的智能控制,比如通过车牌识别结果联动,RFID车辆出入管理等。在紧急情况时,对出入口进行告警联动下的紧急控制,强制关闭或开放某些出入口,进入紧急情况处置程序;视频智能分析产生的趋势预警,比如入侵检测。传感器感应信息,如温度信息,压力信息,静电报警信息。

城市移动执法管理

传统的固定点位的布控,往往仅局限于局部的物理位置,而城市人、车、物是不断运动的,公共安全的需求也更加复杂,仅有固定点位的布控往往无法做到全方位的覆盖,因此就需要通过移动点位更加灵活的布控方式来满足城市多样化的公共安全的需求。移动车载执法系统与单兵执法系统,是对固定点位有效的补充,另外通过这类便携式移动设备,还能够更加直观的了解到城市的警力部署情况,为接出警策略、突发事件处理策略等上层应用提供更好的数据支撑。

结束语

篇7:智慧城市ICT方案心得(范文)

一、需求背景

社会的高速发展,带来的信息化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传统的系统集成解决方案为“孤岛”式的运行方式,系统封闭、局限性较大,无法满足多元化的社会需求。尤其是作为政府、职能管理部门、大型企业,需要更高效的解决方案解决目前需求。

同时,传统的工作模式和业务方式仍存在于二、三线城市和偏远企业,因很少感受到信息化带来的便利和效益,需要对此部分客户进行引导。通过能让客户简单上手、易接受的方案解决客户需求,改变客户观念,推广更优秀的解决方案。

随着人们对生活水平和生活环境要求的提高,对于周边生活环境的的要求也更多,如交通、医疗、卫生、购物、娱乐等,家庭方面对于日常费用交纳、家庭成员的健康、家庭休闲娱乐、社区交流也存在诸多需求,目前已经有部分企业开始整合这方面资源,对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将是未来最大的增长点和利润点。

二、技术条件

得益于通信技术和数据挖掘技术的发展,智慧城市有了产生的土壤。近几年移动网络、无线网络、云计算、大数据的兴起,是智慧城市产生的基础。通过发达的移动通信网络,采集和传输数据变的非常方便和快速,用户体验大大提高。后端的云计算和大数据系统给智慧城市建立了丰富的内容躯体,这是系统运行的血液。最后,通过有针对性的平台进行展示用户所需要的内容。

三、建设目的

对于客户方面来讲,智慧城市的最终目的是提供一种满足用户需求的、高效的解决方案,能给客户带来便利、效益的系统。这也是许多集成类项目的最终目的。

对于施工企业来讲,项目的建设目的就只有一个,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和利润。对个人来讲,智慧城市系统的建设完善可以极大方便生活、工作,对生产效率的提高和生产成本降低有显著的作用。进一步推动社会进步。

四、行业现状

近几年国家连续的对智慧城市进行试点建设规划,有很多城市已经进行部分系统建设。由于智慧城市系统过于庞大且无规律,目前没有行业建设标准,各个城市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建设,由于建设、施工水平参差不齐,导致智慧城市实际使用效果也不尽相同。

这是危机,同时也是机遇。任何行业都是是有规律,有规则的,在没有好的办法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借鉴、研发、提高用户满意度和增大体量方式探索。当体量和口碑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就是标准。

五、目标客户

目前智慧城市建设处于探索阶段,主要目标客户是政府。通过政府投资、主导、扶持智慧城市相关产业,让社会更多的资源参与进来。

同时一些大型的传统企业也是目标客户之一,对于传统企业的管理、监管、提高运营效率也存在巨大需求。

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智慧社区和智慧家居也存在巨大的市场。

目前,智慧城市模式还不够成熟,社会认知度不是很高,预计仍需5-10年完成基础平台建设、改造,后期发展不可估量。

六、建设难点

对于客户来说,确定需求较难,建设智慧城市系统就是满足客户需求,对于新事物,客户

有些时候都不知道自己的需求有哪些,或者是随着社会发展,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如何满足不断变化的需求?

对于企业来讲,资源整合最关键。智慧城市系统建设需要涉及的方面太多、太广泛,单一的企业无法满足所有的需求要素。对现有的资源进行整合,以满足客户需求和项目需求,同时也应满足公司的发展和利润需求。

七、个人观点

智慧城市只是一个概念,是信息化的一种表现形式。细化到大楼、办公司、家都是智慧城市组成部分,智慧城市已经离我们很近了,只是我们没有注意这方面问题。电子商务、网络支付都是智慧城市的表现形式。你可能很久没有去银行里,因为买什么都可以用手机;你也很久没有去营业厅交花费、网费、水电气费了;看电影也不用排队买票了;在家都可以吃遍全城了,或者是全国了。

篇8:智慧城市解决方案

一、建设必要性

“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在我国开展以来遇到了种种问题, 首先信息化全局工作缺乏有效的规划, 导致部分重复建设;其次各部门、各行业都在信息化, 但不能连接起来发挥综合效应, 信息孤岛现象严重;第三缺乏统一技术标准体系和规范, 城市建设的标准难以统一, 相互割裂;第四缺乏统一的运行管理模式, 高效的运行指挥中心。 

“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要求需要在技术与机制的双轮驱动系下, 打造一个生态环境, 包括实体空间、虚拟空间, 打造一个开放的复杂的巨系统, 打造一个网络空间, 打造数据的综合体,  通过智能化的解决方案, 将工具的理性与人的智慧结合, 将新信息技术与城市管理结合, 打造城市要素新平台, 创建政府治理新模式。

二、解决方案

一是开展开放、稳定的体系架构研究, 指导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一个复杂性高、开放性强、体量巨大的系统, 需要采用工程的方法, 满足共用、通用、应用的设计理念, 共同指导“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共同推进“新型智慧城市”的孵化和落地。

二是建设共性的网络基础设施, 为智慧城市建设奠定基础:建设共性的网络基础设施, 满足天地一体化的城市信息服务新需求, 实现“新型智慧城市”的精确感知能力, 满足信息系统互联互通的需求, 为智慧城市提供无处不在的惠民服务, 奠定“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基础。

三是建设通用的系统功能平台, 支撑智慧城市的智慧化服务:统一技术架构, 构建统一的通用功能平台, 实现城市基础信息的有效管理, 提高信息系统的使用效率, 满足各类信息的调度和共享, 为智慧城市的城市管理与公共服务提供智慧化服务应用。

四是建立标准的数据规范, 提升城市管理的智能化水平:智慧城市的建设必将产生大量的数据, 数据的整合、利用将对智慧城市的建设起到关键作用。通过建立标准的数据规范体系, 实现数据的融合和共享, 提高数据的利用效率, 为提升城市的治理提供科学性和智能化的支撑。

五是建立高效的城市运营中心, 支撑智慧城市的高效管理:智慧城市的构建催生统一的城市运营中心建设, 通过城市运营中心实现对市政管理、公共安全、生态环境、民生民意状况的及时掌握和有效管理, 便于实现城市资源的有效汇集和信息资源的共享, 支撑城市的高效管理, 服务智慧城市的稳步建设。

六是建立统一的标准体系, 保证智慧城市的健康发展:根据各城市的特色, 由政府主导, 分阶段分类型, 开展标准体系的规划工作, 理清建设内容和核心要素, 从建设、改革、评价三方面构建统一的标准体系, 保证“新型智慧城市”规范有序的健康发展。

通过开展统一的体系架构研究, 构建共性的基础网络设施, 通用的系统功能平台, 统一的数据体系和标准体系及高效的城市运营中心, 采用一套智慧应用整合方法, 统一标准, 整合提升, 兼容过渡, 无缝对接, 采用政府牵引, 多方参与。

三、建设成效

“新型智慧城市”将规划设计一个城市的战略蓝图, 从全方位的视角, 开展总体架构的设计, 力争达到智慧网络、智慧技术、智慧产业与智慧应用发展之间的统筹、协调, 整体推进“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 助力城市的快速发展。

篇9:智慧城市解决方案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城市化进程十分迅猛,城市人口从1978年的1.72亿(约占总人口的19%)发展到2009年的6.22亿(约占总人口的47%)。根据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有一半人口居住在城市,2050年将有75%人口居住在城市。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一方面给中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另一方面城市在各个领域也面临着发展的瓶颈: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生活质量、人口问题、公共安全、公共服务等进一步制约了经济增长。

随着经济发展要求的提高,扩大内需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基点,是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本举措,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和首要任务,是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必由之路。十八大中更是明确提出了,城镇化建设是国家发展战略,要实现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的转变,实现由乡到城市转变,提升城市水平、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智慧城市建设既是一种为解决城市制约、又能够提供经济转型的新的发展模式。智慧城市通过物联网技术、云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提升城市管理者提供城市方方面面信息的感知能力、信息的分析和处理能力,从而搭建起一套高效运转的智慧城市综合运行平台(见图2),进一步为城市提供有针对性的新服务和新应用,提高城市的公共安全管理能力,提升应急响应速度,为城市中的居民提供更好的民生服务。

1

“智慧城市”建设的总体架构

在现有城市中,已经运行了很多的系统,譬如治安、卡口监控、交通监控、GIS地图、110/120/119接处警、水文监测系统等等,这些系统在数据采集,分析处理,合理决策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依然发现,在经过系统扩容,升级改造等向科技要生产力的过程中,还是很难单方面解决城市面临的复杂问题。譬如,交通问题,通过大规模增加道路里程和增加电子警察抓拍系统后,拥堵问题依然是城市交通的头等大事,而且任重道远。

智慧城市系统,就是需要整合城市已有的各个系统,进行横向和纵向整合,同单位进行上下级级联,不同部门之间进行数据共享和调用。把相关系统收集的数据进行统一管理,通过模型算法进行智能分析和分布式数据存储,形成城市共享数据中心,并且以服务的方式提供数据的查询、搜索等标准接口。

智慧城市系统,需要在原有系统的基础上,增加对传感物联的投入,形成种类多样的数据收集渠道,全面感知城市各方面相关信息。智慧城市系统展现给城市管理者的是,城市的方方面面信息,以GIS作为信息的载体,展现城市管理沙盘,为城市的治安管理、应急指挥,科学调度服务。

图3是系统架构图,逻辑上分为感知层、资源云、接口层和应用业务共4层。

2

“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技术

2.1信息感知技术

这里的感知是更为广泛的一个概念。具体来说,它是指更为广泛的感知、测量、采集和传递信息的设备或系统。通过使用这些设备,从室内温度、湿度、烟雾到是路面车辆信息、城市交通状况等任何信息都可以被快速获取并进行分析,便于立即采取应对措施和进行长期规划。

目前常见的信息可分为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典型的如RFID为典型的结构化数据,而视频作为一种最为直观的感知方式实质上是非结构化的数据,需要进行信息再处理,结构化以后才能为智慧城市所用。目前,视频在城市中大量应用,如平安城市中的高清视频监控、高清卡口,电子警察、人脸抓拍系统等。

2.2数据云存储

智慧城市应用的数据存在着数据量大、数据修改操作不频繁、数据类型多样化的特点,特别是视频图像信息库的建设,视频、图片、音频、文本等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大量存在,用传统的关系型结构化数据库已经很难适应当前和以后的建设和快速查询。

大华云存储平台,借鉴当前互联网应用技术,特别是如facebook、google等的NOSQL相关技术,通过云存储平台的整合运算,系统提供存储资源的统一管理和使用。

云存储平台提供统一调用接口,以存储池的方式展现给系统外部和第三方程序。支持负载均衡算法,平台存储中的单点和多点故障不会影响系统的整体运行和安全,平台扩容简单。

2.3智能集群分析和云计算

城市规模数据增长到一定程度后,通过人为方式进行处理,已经是杯水车薪了,只有通过集成智能算法和模式匹配等计算,才能更好的发挥数据的效果。譬如,视频监控,按普通人观看16路画面,20~30分钟后,人就会疲劳,效果就会直线下降。

智能算法处理,消耗的计算时间和资源一般都比较大,像视频图像浓缩、摘要等技术,目前业界单台计算机也只能处理4路左右,而城市一般的监控点都在几千乃至上万路以上,需要大量的服务器进行计算。云计算平台对系统计算能力做整体规划和管理,形成计算池,以弹性方式提交运算能力。智能算法在云计算资源的前提下,通过对视频图像场景、语义特征等进行建模和模式匹配,分任务完成计算业务提交。智能计算在后台完成,当业务不忙时,可以腾出计算能力分配给其他任务,满足资源共享。

云计算平台采用MAPREDUCE分布式架构,集成负载均衡算法,提供计算能力和弹性任务提交。单点故障不影响平台整体稳定。

大华在视频监控系统建设中,结合了云计算平台能力,特别是视频图像信息库建设,通过浓缩、摘要等智能算法,从海量原始视频中分析出有价值线索,按照特征、标记等进行分类和归档。

2.4统一分派、调度接口

资源云以统一分派、调用接口提供服务和能力,外部应用通过接口获取相关能力集,如搜索可疑特征库,搜索特征案件,请求视频流等等。接口以SDK或者webservice等方式提供,可以按需提供业务能力集,以适应商业化操作和购买。

nlc202309030402

2.5服务应用和业务扩展

智慧城市应用展现了城市的各个概况,包括治安、道路交通、水文信息、气象信息、危险品管理等等。智慧城市的建设,就是在大数据、大计算能力的前提下,把城市感知的信息通过合理、科学的模型展现出来,以城市沙盘的方式展现给城市管理者,方便决策。

各种应用开展,需要数据的整合和标准的统一,这是进行云计算的前提。譬如,视频方面,需要规范视频的标准码流格式,需要进行同构异构平台的对接,在这方面,需要不同的行业做出相应的努力。目前,视频方便的标准化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特别是国标GB/T 28181的出台。

2.6信息处理技术

“更全面的互联互通”是智慧城市另外一个基本特征与要求。这里的互联互通是指将遍布整个城市的各类“感知”设备收集和储存的分散的信息及数据连接起来,进行交互和多方共享。从而更好地对环境和业务状况进行实时监控,从全局的角度分析形势并实时解决问题,使得工作和任务可以通过多方协作来得以远程完成,从而彻底地改变了整个世界的运作方式。

要实现“更全面的互联互通”,意味着大量的运算资源将以一种小型化、分布式的方式嵌入各类设备中去,从而形成各类具备采集、运算、传输等能力的移动、互联终端设备,这些设备再通过传输网络,把现场采集到数据传输到后端。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运用嵌入式技术开发的嵌入式设备,能够很好的满足设备的小型化、多功能化、低功耗等技术要求。采用嵌入式NVR、DVR、车载DVR、PVR等设备作为整个系统的底层接入网关,完成对现场模拟高清视频、网络高清视频、SDI高清视频各类视频信号和温度数据、烟雾、报警等各类传感器采集信息的汇聚、分析、上传,以此实现“智慧城市”感知层数据的互联互通。

2.7视频数据结构化技术

为了从“看的见”升级至“看的懂”,对视频数据的结构化是非常必要的。对视频数据的智能化处理是智慧城市另外一个特征与要求。为达到视频智能化就需要有大量的视频原型素材进行建模、算法的自主学习,需要对提取算法进行不断的优化,排除干扰,这就要求使用最新的技术来处理复杂的数据分析、汇总和计算,以便获得最佳的处理结果。

视频智能技术发展到今天,经历了几个阶段,大华的智能技术主要应用在视频行为分析、车牌识别、视频诊断、智能检索、人数统计、图像复原、人脸识别等几个领域。视频与图像的数据量非常大,它包含有大量的趋势性、经验性、模糊性的信息,目前大华股份已经通过积累的海量视频素材对识别算法进行了几轮的升级,目前在相关项目应用中的分析结果得到了业主的认可。

3 面向“智慧城市”的可视化解决方案构建

智慧城市安防的管理目标已经可明确为对人、车、物的管理,管理的层级和方向也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城市级视频监控报警平台的建立,其核心是安全保障。第二层级是城市应急通信指挥体系的建设,其核心是预防和响应,第三层级是物联的城市、数字的城市、智慧的城市,其核心是为人服务。大华智慧城市可视化解决方案(见图4)的构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车辆、道路、重要场所、能源、执法等。

大华股份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参与了大量的平安城市建设项目,并逐步根据公安业务需求,开发出多种应用解决方案,满足城市管理日益复杂化要求,其中“平安宁波”正是大规模模数结合方案的典型。

宁波平安城市项目六区五县市共计20000个监控点和11个二级分平台,采用典型的模数结合方式,建立了从派出所、分局到市局的三级监控模式。在派出所建立分控中心,前端模拟图像采用光端机传输至各派出所分控中心进行汇聚,图像经视频分配器一分为二后分别送入硬盘录像机和视频矩阵,实现图像的上墙显示和实时存储。在分局建立监控中心,建设管理平台。分局和派出所之间采用矩阵级联,上级单位通过矩阵级联调用切换下辖各派出所监控点的实时图像。分局也可以通过网络调用下辖各派出所的图像。在分局建立管理平台与市局级联,市局可通过级联平台,调看各派出所、分局的监控点录像。

3.1城市车辆管理

城市车辆管理系统(见图5)重点包括城市内公交车辆、出租车辆、长途运输车辆,监测其运行状态、位置实时信息,通过信息数据收集分析,来实现调度、应急指挥等功能。车辆管理可以实现对车辆运行状态的数据采集和位置信息的采集,及车辆运行时车内、外的环境情况数据记录。数据上传至综合管理平台,进行数据分析,可以通过这些数据进行城市道路情况分析、城市公共交通调度、重大突发事件应对等应用。

3.2城市重要场所管理

在城市重要场所监测(见图6)中视频图像提供了重要建筑和城市核心设备的直观状态情况和环境信息,是最主要的信息获取手段和监控手段;通过对重要建筑和城市核心设备相关视频的智能分析,可产生的趋势预警,比如对各类禁区的入侵检测告警,建筑物周围可疑人员的徘徊检测以及人员聚集检测等;在视频智能分析结果超过警戒值时,即可触发相关的报警信息到监控中心,提醒相关人员进行处理,同时可以上报到相关的部门通知预警。

通过使用综合感知设备,可以对建筑物的传感器感应信息进行汇集,如振动感应,温度感应,烟雾感应等,在各类感应信息触发后,即可汇集,综合相关的信息统一上报到监控中心,比如将告警点周围的视频图像调出,通知出入口管理系统,上报上级管理系统封锁建筑物周围交通路口等等:通过对人员值班监测信息的记录,保证重点防护设备和建筑物随时有人员进行监管,避免出现管理和监控漏洞。

3.3城市能源管理

针对城市能源中储油储气站监测、加油加气站监测、危险品车的管理(见图7),可实现出入口的智能控制,比如通过车牌识别结果联动,RFID车辆出入管理等:在紧急情况时,对出入口进行告警联动下的紧急控制,强制关闭或开放某些出入口,进入紧急情况处置程序;视频智能分析产生的趋势预警,比如入侵检测:传感器感应信息,如温度信息,压力信息,静电报警信息。

nlc202309030402

3.4城市道路管理

车辆在城市中不仅仅是交通工具,城市生活离不开车辆,它是承载人们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从城市管理角度、公共服务角度还是从公共安全角度来说,都非常有必要对城市车辆进行数据采集,然后进行数据挖掘、分析与应用。“智慧城市”对车辆信息的采集与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图8所示,路面控制站用摄像、微波和各种传感器技术,通过高清视频智能分析技术可以实现人流、车流、车型的统计,同时采集各种道路综合信息,发布各种控制信号:按照不同时段不同费率收费、获知实时交通流量、获知车辆违章信息。

利用智能交通各种模型及算法,可以为交通管理部门和人员及时、准确地提供交通信息,从而使交通管理控制系统有效地适应各种交通状况,在相对宏观的高度合理疏导或调配运力。可以为管理者和出行者随时提供各种交通信息,帮助道路使用者合理选择行车路线,避开交通拥挤,减少交通事故,从而极大增强了路网系统的有效使用潜力和通行能力,提高了整个交通系统的机动性、便利性、安全性和舒适性,整个交通系统的运输效率和经济效益随之增加。同时降低了交通系统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3.5城市移动执法管理

传统的固定点位的布控,往往仅局限于局部的物理位置,而城市人、车、物是不断运动的,公共安全的需求也更加复杂,仅有固定点位的布控往往无法做到全方位的覆盖,因此就需要通过移动点位更加灵活的布控方式来满足城市多样化的公共安全的需求。如图9所示,移动车载执法系统与单兵执法系统,是对固定点位有效的补充,另外通过这类便携式移动设备,还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到城市的警力部署情况,为接出警策略、突发事件处理策略等上层应用提供更好的数据支撑。

4 “智慧”在城市治安中的应用

4.1“大海捞针”

视频监控系统,包括传统视频和卡口,已经作为公安机关事后录像、图片取证的重要手段之一。如何更进一步发挥视频图像监控系统的作用,能够短时间找到有价值线索,目前业界普遍认同视频图像信息库的建设。通过信息库的建设,大范围建立可疑库和特征文字描述,方便图片搜索以及以图搜图等功能。

4.2警务巡逻

在执行重要安保工作时,按照执勤线路把相关视频、卡口等监控资源和安保信息、警务信息进行统一管理,形成执勤预案。当巡逻车经过视频监控点时,指挥中心可以实时收看到画面和地图上的位置,可以进行移动监控和双向对讲,当发生意外时,可以进行预案处理和挂图指挥等。

4.3智能交通

智能交通,在传统的电警违法抓拍的基础上,实现非现场处罚与六合一平台对接,实现道路拥堵状态查询和交通诱导,必要的时候,可以通过红绿灯进行应急交通指挥。未来,智能交通将在城市交通建模的基础上,实现交通信息的透明发布和科学引导,大大减少城市拥堵和事故。

5 运维管理

智能运维系统作为智慧城市系统的运维解决方案,能够及时有效发现系统中存在的风险和问题,为客户提供运营监控、故障定位、扩容建议等信息。

运维系统需要支持SNMP统一网管协议,可以描述出系统的网络拓扑和详细信息。可以管理系统内的视频设备、服务状态、网络设备,资源云信息等并提供具有智慧城市特点的运维管理业务,在视频方面,如支持运行信息的收集统计、设备录像巡检、中心录像巡检、故障设备批量升级等功能。

大华股份面向“智慧城市”的应用解决方案,通过更加“智慧”的感知方式,更加及时地了解城市突发事件,更加及时地部署资源以做出响应,更好地进行监控预防犯罪,通过运用智能化技术分析数据更好地为上层业务应用服务。智慧的城市将是整个世界的大势所趋,这需要每家公司、每个人的共同参与和协力合作,需要我们共画蓝图,各展所长,不断进取与创新。

上一篇:制定目标达成感想下一篇:《法在我心中》主题班会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