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非诉案件的调研报告

2024-04-15

行政非诉案件的调研报告(精选7篇)

篇1:行政非诉案件的调研报告

非诉行政执行案件的调研报告

--武城县人民法院

近年来,随着行政执法力度的增强和行政管理领域的扩大,大量非诉行政执行案件涌入法院执行领域,对非诉行政案件的审查和执行,已经成为基层法院行政审判的一项重要任务。为妥善处理好该类型案件,及时化解官民矛盾冲突,促进社会秩序的和谐,近几年以来的非诉行政执行案件进行了认真的调研,分析了该类型案件的特点、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近几年来非诉行政执行案件的基本情况。

1、案件数量呈上涨趋势。2005-2008年受理非诉行政执行案件也就60件,2009-2011年受理的非诉行政执行案件200件,数量增加了近两倍,保持了总体增长的势头。

2、受案范围呈扩大趋势。2005-2008年法院行政庭受理包括4个类别的非诉执行类案件60件,其中违法占地行政处罚类案件10件,环保行政处罚类案件15件,工商行政处罚类案件5件,计划生育行政征收类案件30件。2009-2011年来受理的非诉行政执行案件包括5个类别非诉执行类案件200件,违法占地行政处罚类案件33件,计划生育行政征收类案件45件,环保行政处罚类案件60件,工商行政处罚类案件60件,司法强制拆迁案件2件。

二、非诉行政执行案件主要问题及存在的困难。执行难问题突出。非诉行政执行案件执行难的问题一直存在,近年来由于司法强制拆迁案件的增多而使得执行难的矛盾更加突出。一些非诉行政执行案件的法律关系复杂,牵涉面广,社会影响大,审查执行难度大,而与之矛盾的是法院行政庭执行人员的缺乏,一些需要大量人员参与,大规模组织的强制执行工作在现有的人员、物资配备下根本得不到实施。如涉及拆除违章建筑、责令交出土地的行政处理决定的执行,其审查执行结果将影响行政相对人重大财产权益,要执行必须动用大量的人力资源做周全的动员部署工作,面临被执行人强烈的抵抗行为,执行处理不慎容易引发严重的

1社会矛盾。再如计划生育征收社会抚养费的案件,当事人往往采取逃匿、躲藏的方式逃避法律责任,由于被执行人多选择在外务工,现有的办案条件根本不允许执行人员跨市或者跨省追查。被执行人的下落不明,导致很多征收社会抚养费案件只能被迫采取中止执行的方式结案。

三、受理非诉行政执行案件的机构建设或人员保障情况。

1、今年施行的《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明确规定取消行政强制拆迁,改为政府申请,由法院负责司法强制拆迁。实施“司法拆迁”,把拆迁纳入法治的轨道,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在发生拆迁矛盾时,让政府和私人之间有一个公正的仲裁机构,合乎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期盼。然而,对法院在强制拆迁中能否扮演好“稳压器”的角色,能否有效行使司法强拆权,各界反应不一。司法强拆权的赋予,给法院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拆迁与补偿问题是当前我国转型期社会的突出问题,房屋是人民群众赖以生存的场所,拆迁问题解决不好,极易影响社会稳定,但由于涉及各方利益,情况复杂,妥善解决所有拆迁问题难度较大,法院行使“司法强拆权”,必然也会受到挑战。

2、目前解决有关房屋拆迁的纠纷面临一系列非常复杂的法律障碍。我国现行的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乃至物权法均没有真正保护公民房屋所有权的具体条款。司法强制拆迁模式是顺应实践的需要而形成,相对比较仓促,立法者并没有对该制度的设计进行充分的理论研究和经验积累,配套的法律法规还比较模糊,司法强制拆迁实际运行时可能陷入窘境。其次,目前法院大都存在案多人少的现象,尤其是执行工作压力大,把强拆权由政府转移给法院,是对法院人力和相关业务审判水平的一大考验。被征收人认为征收程序违法、征收补偿价格过低,不服拆迁决定时,会有大量的行政诉讼案件发生,此类案件将堆积到法院,增加法院压力。而且,由于拆迁问题本身复杂的利益对抗性,条例对被征收人不服征收决定的法律救济设臵为提起行政复议和

行政诉讼,但制度上缺乏二次救济程序,使法院进行强制拆迁的压力相当大,被拆迁人房屋一旦被错误执行,现行法律很难通过正常程序对其进行救济,而被拆迁人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很可能做出不理智行为,激化社会矛盾,继而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综上,“司法强拆权”给予法院,对法院工作是一个不小的考验,能否有效应对,关系到法院形象和司法公信力,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出发,保障法院切实有效地开展司法强制拆迁工作,实现新条例的立法初衷。

3、扩充法院干警队伍,提高物质保障。应进一步解决案多人少矛盾和法官短缺问题。规范、加强编制管理、使用和督查,、面向一线办案人员分编倾斜政策和原则,推动建立适应审判工作发展要求的编制增补机制。同时增加经费保障,如配备警车等,打好司法强拆的物质基础。

4、计生案件当事人难于查找或履行能力小。在上几年中止执行计生案件中,有多半个均是夫妻俩在外地打工,下落不明,家中无人或者只留居有年迈的老人;其余的案件则是因被执行人家中极度贫困,不具备履行能力。此类案件居高不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农村的教育理念和社会保障体系尚处在进一步完善之中,农村百姓仍然抱有养儿以防老的陈旧观念。另一方面违法计生政策的夫妇普遍存耍赖、逃避的思想,在接到计生单位的处罚后往往带着孩子去外地打工,企图一走了之,这也给社会抚养费的征收造成了重大的障碍。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在目前的计生工作具有的滞后性,对违反计生政策的对象重事后处罚,轻事前教育,服务没有到位等原因是导致计生案件难于执行的重要原因。

四、对非诉行政执行工作的想法及建议。

1、增强司法独立地位,减少政府权力干预。司法强拆比行政强拆公正是以假定司法相对超脱,不受地方行政和其他外力干预,从而能兼顾和平衡公共利益、建设单位利益、地方当局利益和被征收人的利益为前提的。但是新条例如果不明确规定司法独立裁决的制度(对于行政机关申请强执的案件、被征收人起诉不服征收决定和征收补偿案件的审理、裁判,地方当局都不得进行任何干预,不得指令法院强拆),司法裁决如仍受地方行政和其他外力干预,行政强拆发生的问题就可能同样在司法强拆中重演。

2、完善相关立法。加强法律法规的修改和解释工作,使法律、法规相互衔接,避免制度间冲突和模糊,为解决司法强制拆迁的问题提供法律支持。不仅要立法明确规定“公共利益”、“补偿标准”等标准,而且要在具体落实这些标准时,有正当程序让公众参与和知情;不仅要让司法垄断强制拆迁的裁决与实施,更应当让法院的裁决和实施更有公信力,比如裁决由上级法院或异地法院作出,作出裁决时要进行听证,要允许被拆迁户进行上诉等。

3、建立裁执分离制度。强制拆迁包括强拆裁决和实施强拆两个方面。作出强拆裁决是一个司法行为,实施强拆是一个行政行为。“司法强拆”如果不以裁执分离制度为前提,统一由法院执行庭或行政庭实施,同样会导致滥权、侵权和腐败。较理想的方案应该是:法院裁决,行政机关组织实施,法院对实施行为予以监督;行政机关超越裁决违法强拆,被征收人可向法院起诉寻求救济。

4、进一步加大法院执行工作力度,切实加强和改进计生工作。首先坚持宣传法制与采取强制措施相结合。在执行过程中,积极向被执行人宣传相关政策和法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促进当事人自动履行义务。其次,在坚持依法受理、依法审查、依法执行的前提下,对被执行对象区分对待:对认错态度好,但暂时没有履行能力的对象订下分期还款计划,争取用和平手段解决;对有履行能力但拒不履行义务的被执行人,应当加大执行力度,依法采取相应强制措施,对其财产进行查封、扣押、冻结、拍卖,必要时对其采取拘留、罚款等强制措施以提高法院执行威慑力,强化执行效果。

篇2:行政非诉案件的调研报告

内容提要:

非诉行政执行案件是指由行政机关作出的生效的具体行政行为,负有义务的一方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提起诉讼又不履行的,由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或享有权利的一方当事人在规定的期限内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的案件。人民法院作为国家的审判机关,被赋予通过行政审判保护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和通过执行非诉执行案件支持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双重职责。在非诉行政执行案件中如何运用法律来保护作为弱势群体的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以及对于行政机关滥用职的监督是我们所要考虑的问题。

引 言

非诉行政执行案件是指由行政机关作出的生效的具体行政行为,负有义务的一方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提起诉讼又不履行的,由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或享有权利的一方当事人在规定的期限内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的案件。人民法院作为国家的审判机关,被赋予通过行政审判保护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和通过执行非诉执行案件支持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双重职责。笔者所在的利津县人民法院始终将行政审判与执行非诉行政案件并重,现将该院2002年至2005年的非诉行政执行案件做一分析,以期为进一步做好此项工作有所裨益。

一、案件受理情况

利津县人民法院2002年至2004年共受理行政非诉执行案件593件,其中2002年受理195件,2003年受理198件,2004年受理200件,2005年受理228件。

二、案件呈现的规律及原因分析

(一)被申请的具体行政行为相对固定

经统计,利津法院2002年至2004年共受理行政非诉执行案件中,公路、税务、计生、工商行政征收及处罚案件占绝大比例,具体分析如下:

1、公路行政征收案件

公路局追缴养路费申请执行的行政非诉执行案件三年来分别为,2002年公路局申请执行70件,2003年申请执行65件,2004年申请执行53件,2005年申请执行74件。

原因分析:导致拖欠养路费的主要原因是买卖车辆不办理过户手续,有的车辆几易车主,甚至登记车主到最后都不知晓现在的车辆使用人(实际车主),从而出现对养路费的缴纳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另外有些应该报废的车辆,成辆所有人怠于依规定办理报废手续,也是导致拖欠养路费的主要原因之一。

2、税务行政征收或处罚案件

2002年税务局申请执行52件,2003年26件,2004年13件,2005年29件。

原因分析: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公民的纳税意识也随之有了极大提高,但是受经济利益的诱惑,仍有些纳税主体想尽千方百计逃税或漏税,并以此作为荣耀。除纳税人的主观意识原因外,我国存在的一定范围的“三角债”,使得纳税义务的发生与经营者的收益还未实现出现了矛盾,从而导致税款的拖欠。

3、工商行政处罚案件

2002年工商局申请执行15件,2003年工商局申请执行35件,2004年工商局申请执行76件,2005年工商局申请执行57件。

原因分析:此类案件被申请人大多为个体经营者,且因无证经营、借证经营、商品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而被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处罚的情形较多。

4、计生行政征收案件

计生案件2002年受理6件,2003年8件,2004年17件,2005年21件。

原因分析:造成该类案件上升的原因主要是原来的计生工作党委政府大多采用行政手段,但随着政府及公民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对此类案件,行政手段越来越受到质疑,从而促使行政机关选择申请法院执行。

(二)受案范围呈扩大趋势

在利津法院受理的非诉执行案件中,除以上四类案件外,盐务局、药监局、技术监督局、安监局、河务局等其他行政机关申请的案件也逐年增多。

三、呈现的问题及对策

(一)关于非诉行政执行案件中设立审查听证制度的必要性

非诉行政执行案件的执行依据是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其未经开庭进行举证、质证、认证等诉讼程序,由行政机关直接申请并进入法院的执行程序,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

行政行为认定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充分、适用法律是否正确、程序是否合法、处理结果是否得当等问题均难以把握。非诉行政执行案件不同于申请执行生效民事、行政裁判文书的案件。申请执行生效的民事、行政裁判,因为经过严谨的庭审程序,裁决的内容准确性、稳定性相对较高,因此申请执行生效的民事、行政裁判文书的案件可直接进入强制执行阶段,不需再做审查。而非诉行政执行案件,申请执行的行政行为有待于人民法院确认其合法性,人民法院类似启动了一次诉讼程序,是否准予强制执行的裁定实际上相当于确认行政行为是否合法的裁判,然后才是实际强制执行阶段。一般来说,非诉行政执行案件都是由于行政管理相对人逾期既不履行义务、又不起诉,而由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其具体行政行为引起的。此时相对人已丧失司法救济权,但丧失了司法救济权并不意味着丧失了申辩的权利。在非诉行政执行案件审查过程中启动听证程序,给予被执行人一个专门的申辩机会,也使行政机关有了一个再次对所作处罚决定进行“质检”的机会。依照传统的职权主义执行模式,法院对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只进行书面审查,不公开审查过程,被执行人难免产生“官官相护”的偏见,造成多数非诉行政执行案件被执行人抵触情绪大,给执行工作增添了相当的阻力。设立审查听证制度,让被执行人也参与到审查过程之中,在理解了法律的相关规定后,双方均能清楚地认识到有利于自己的一面和不利于自己的一面。因此,笔者认为,非诉行政执行案件中设立审查听证制度已成为必要。

(二)关于非诉行政执行案件准予强制执行裁定书及执行通知书的送达问题

由于非诉行政执行案件的特殊性,而相关法律又仅仅是原则性规定,可操作性不强。对于准予强制执行裁定及执行通知书的送达各地法院做法不是一样的,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第24条规定:人民法院决定受理执行案件后,应当在3日内向被执行人发出执行通知书,责令其在指定的期限内履行生效的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并承担民事诉讼法第232条规定的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或迟延履行金。可以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直接在准予强制执行裁定书中注明被执行人应履行的标的、期限等事项,不再送达执行通知书;第二种情况,直接在准予强制执行裁定书中注明被执行人应履行的标的、期限等事项,同时或者以后再送达执行通知书,但是不在执行通知书中注明应执行的事项;第三种情况,送达准予强制执行裁定书同时送达执行通知书,或者在送达了准予强制执行裁定书后再送达执行通知书等,在执行通知书中注明需要执行的标的。各地法院对非诉行政执行案件做法不一,笔者认为,这是由于各法院关于非诉行政执行案件的申请执行程序的定位不同所造成的。笔者认为人民法院应先审查案件,举行听证后作出准予强制执行或者不准予强制执行裁定书,对于准予强制执行的裁定书送达后再送达执行通知书,在执行通知书中载明执行标的。这种做法不但符合现行立、审、执分离的模式,而且在程序上也符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第24条的规定。

(三)关于非诉行政执行案件中法律文书的制作

在非诉行政执行案件执行过程中,人民法院在执行非诉行政执行案件时对需要采取搜查、查封、扣押、冻结、划拨、提取等强制措施时,裁判文书的适用,各地法院做法不一,有的是采用民事裁定形式,有的是采用行政裁定形式。《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对如

何适用强制执行措施规定不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对此也未作具体规定,仅在第97条中规定了可参照民事诉讼的有关规定,并且在《执行法律文书样式》中也是适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的规定,把非诉行政执行案件定义为民事执行案件。有的法官提出在非诉行政执行案件中的参照是指可依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的强制执行措施、方法等,而并非规定按民事程序制作法律文书,所以不能教条地理解参照民事诉讼法就以此照搬所制作的法律文书名称的观点。笔者认同这种观点,这也是由非诉行政执行案件的性质所决定的,在适用民事诉讼法的条款的时候,可以在裁定书中注明参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条款。

(四)关于非诉行政执行案件执行的标的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案件以行政处理决定和行政处罚决定为主。由于行政机关代表的是国家的公权力,因此对于此类案件不允许行政机关撤回强制执行的申请,必须是全额执行,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有时候行政机关对被执行人所作出的处理决定或者处罚决定超过了被执行人的承受能力,或者牵扯别的因素,不能全额执行总标的,导致大量案件被积压,长期不能执结。另外行政处罚法中规定的加处罚款是否需要行政机关重新下决定还是在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时在申请执行书上注明就可以,也存在争论。笔者认为,对于以上问题,应由上级法院专门制定相关规定,以统一各地法院的做法,体现法律的统一性及司法权威。

结语

“司法为民”是法院永恒的宗旨,作为每一名行政审判工作者,不仅要通过行政审判,最大限度地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也要积极研究非诉执行案件出现的新问题,探索新方法,支持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只有这样,“司法为民”宗旨才会全面地得到体现和完善。

(作者单位:山东省利津县人民法院)

篇3:浅析非诉行政案件强制执行

关键词:非诉行政案件;强制执行;分析

中图分类号:D9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7-0120-02

一、非诉行政执行的概念与性质辨析

(一)非诉行政执行的概念厘定

目前我国对于行政案件强制执行基本遵循双轨制——行政机关申请法院执行或行政机关自行执行两种途径。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又分两种情形:第一种情形,行政相对人拒绝履行法院已生效判决或裁定,于是法院因行政机关的申请而强制执行,我们称之为“诉讼执行”。第二种情形,行政相对人在法律规定的时限内对行政机关所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既不履行也不提起诉讼,于是行政机关可以向法院提出申请,由法院代为强制执行,我们将其称为非诉行政案件强制执行。

非诉行政案件的强制执行是我国行政执行制度中的一部分。我们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66条的规定可将其定义为:在法定期限内行政相对人既不履行已经生效的具体行政行为对其负担的义务,也不提起诉讼,行政主体或行政裁决所确定的权利人可申请法院强制执行该生效具体行政行为的活动。

(二)非诉行政执行性质辨析

关于非诉行政案件强制执行的性质,目前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

1.行政行为说

该种观点认为非诉行政案件的强制执行本质上属于行政权的运行。他们认为行为的性质,应当根据该行为的执行依据来确定。在非诉行政执行中,法院依据行政决定实施强制执行,是行政权的继续延伸,所体现的是一种行政职能[1]493。

2.司法行为说

这种观点认为我国的非诉行政案件的强制执行是司法权运行的结果,本质上属于司法行为。法院用它的司法权力,强制行政相对人履行义务,它的性质属于司法性质[1]492。其核心论据是:法院从受理案件开始,到最后的强制执行,整个运行过程中所使用的都是司法手段以实现具体行政行为确定给行政相对人的义务。

对于非诉行政案件强制执行行为性质认定,笔者倾向于定性为兼具行政和司法的双重属性。因为非诉行政案件的强制执行制度其特殊性恰恰在于是由司法机关执行行政机关所做出的具体行政决定。其第一性应为司法行为,第二性为行政行为。具体而言有以下两个维度的含义:第一,作为司法机关的法院受理非诉行政案件强制执行申请时,对其合法性进行审查然后执行,整个过程我们可以看作是一种司法程序;第二,法院执行的是一种具体行政行为所确定的义务,从法院执行内容和前提来判断,其本质属于行政行为。

二、非诉行政强制执行案件之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关于非诉案件的强制执行规定散乱地分布于一些单行法律法规甚至部门规章之中,特别是关于非诉行政案件强制执行的执行权分配问题更是欠缺明确清晰的规定,甚至部分法规与规章将执行权同时分配给法院和行政机关,造成了很大程度的混乱。“行政机关在什么情况下自行执行,什么情况下申请法院执行缺乏明确、统一、合理的划分标准。”[2]

我国的非诉行政案件强制执行制度最直接的法律依据便是《行政强制法》第66条。第66条对非诉刑侦案件的强制执行做出了原则性的规定,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应当如何保证细节上的程序正义,立法却没有做出规定。非诉行政强制执行的主体基本确定,即以法院为主,行政机关为辅。根据目前我国的立法来看,大致可以将非诉行政案件强制执行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既可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也可以由行政机关自行执行;第二种是法律明确规定只能由法院强制执行;第三种是法律未作规定的,只能申请法院强制执行。这意味着除了第一种情形行政机关可以自己执行外其余都由法院来强制执行。

另外《若干解释》第86条、87条、89条跟93条都有对此做了进一步的规定与说明,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非诉行政案件强制执行的条件规定;第二是非诉行政案件强制执行执行权的分配规定;第三是非诉行政案件强制执行的期限规定;第四是非诉行政案件强制执行管辖权的确定。《若干解释》细化了关于非诉行政案件强制执行的相关规定,使其更具有操作性,但是从司法实践的反馈看来,其规定依然粗糙。目前来看,现行我国的非诉行政案件强制执行以法院为主导的模式选择对于防止行政机关滥用强制执行权给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造成侵害起了一定作用,但是现实中法院对行政权的无力以及能否真正保护好行政相对人权利等问题依然急待解决[3]335。

笔者认为对于非诉行政强制执行案件来说,非诉就不是诉讼,在没有开庭审理双方当事人的法庭辩论质证的情况下,法院仅仅对书面材料进行形式审查,这种情况下法院所履行的已经不是一个审判机关的职责了。我们要明确一点,对于强制执行的申请本身并不能导致一个诉,没有启动相关的诉讼程序那么法院对其进行的所谓合法性审查又是什么呢?法院原本应当是一个居中裁判者的角色,而实际上在这种情形下法院却变成了与行政机关站在同一阵线的行政执法机关,但非诉行政案件强制执行的执法依据却又是法院的裁判文书而不是行政机关的行政决定。

从实践来看,非诉行政案件强制执行非常不利于对行政相对人的权利救济,但设立非诉行政案件强制执行制度本来的目的却是要保障人权并控制公权力。根据《行政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法院受理其执行申请后应当在三十日内组成行政合议庭对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合法性审查,法院认为需要采取强制执行措施的,再由法院具体强制履行。根据以上规定我们可以知道:法院对申请进行合法性审查时,没有行政相对人的质证抗辩而只有行政机关的单方举证,行政相对人没有办法参与其中,在程序上严重不公。没有相对人参与法庭对抗后的审判监督,实现保护行政相对人的立法意图。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关于非诉行政案件强制执行有关审理程序无法真正帮助行政相对人。现有救济途径中或许只有申诉可以尝试,但在实际操作中却面临诸多困难。

三、建立行政执行诉讼制度的设想

上文笔者论述了目前我国非诉行政案件强制执行制度司法实践中的种种弊端。许多学者都对如何改革与完善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与主张。有学者建议维持现有机制,有学者建议进行执行权分立改革,还有学者建议由行政权主导,或建立行政执行诉讼。笔者赞同最后一种主张。行政执行诉讼制度在笔者看来可以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国内非诉行政案件强制执行制度的困境,既能保障行政效率,也能相对照顾行政相对人的权益。

我国的非诉行政案件强制执行制度是由行政机关向法院提出申请法院审查批准后由法院执行机构具体执行的。前文笔者已经指出,这种模式下实际上法院既充当了行政机关的角色又充当了审判机关的角色,这种角色混乱带来了执行制度的种种乱象。而设立行政执行诉讼就可以合理实现行政权和司法权的分离,使行政机关与司法机关各司其职,彻底根除我国非诉行政案件强制执行制度中司法权与行政权混同的形态。

行政执行诉讼属于行政诉讼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行政执行诉讼和一般的行政诉讼相比主体不同。行政执行诉讼的起诉人是行政机关做出生效具体行政行为所确定的权利人或是行政机关本身。行政相对人在法定期限不履行义务,行政机关就可对其提起执行之诉,原告是做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被告是具体行政行为所确定的义务人。如果行政主体怠于行使自己的起诉权,则具体行政行为的权利人可自行起诉启动行政执行诉讼程序。第二,行政执行诉讼是在义务人法定诉讼时效内不提起诉讼又不履行义务时由权利人或行政机关提起;而与之相比较,一般的行政诉讼行政相对人在具体行政行为后即可提起诉讼。将非诉行政案件的强制执行制度纳入到行政诉讼制度中来,由权利人或者行政机关作为原告,那么这个诉讼时效就不是原来的行政诉讼时效了,而是一个新的诉讼时效,这样也会使行政执行诉讼的提起有一个明确的法律依据。

1.适用范围

笔者认为,应当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的立法经验并结合我国的现实国情确定其适用范围。具体而言,对于重大财产强制、人身自由强制应当由司法审查决定,其他事项可由行政机关自己来执行。这样的分配主要有两方面的考虑。第一,人身权与人身自由是公民最基本的宪法权利,也是公民行使其他权利的先决条件。所以由司法来决定对人身权的执行,是合理的。第二,重大财产主要是指不动产。因为就中国现实国情而言,不动产对公民生存权的保障尤为重要,由法院来进行审查可以说更为稳妥。第三,如停业、强制停产、吊销营业执照等对行政相对人权利影响较大的行政行为应当由法院审查决定。除此之外其他的绝大部分行政行为则可以由行政机关自行强制执行。这样大大减少了非诉行政案件需要通过司法审查的数量,很好地平衡了司法公正和行政效率。

2.起诉条件

作为一种特殊的行政诉讼形式,其起诉条件理应与普通的行政诉讼有所区分。执行诉讼的起诉条件应当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做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以及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或具体行政行为确立的权利人是原告。第二,具体行政行为确定的义务人是被告。第三,被告在法定期限内既不履行义务又不提起诉讼。第四,强制执行内容明确并已生效。第五,在法定诉讼时效内提起诉讼。第六,符合《行政诉讼法》关于受案与管辖范围的有关规定。

3.审级和判决形式

一般的行政诉讼的审级以及判决形式必然跟行政执行诉讼有所区别。目前我国行政诉讼是采取两审终审制。笔者认为行政执行诉讼制度应当采用一审终审制度,这主要是从司法效率方面考虑。当然,我们还必须考虑加以配套救济途径,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启动再审程序予以纠正错误裁判。

参考文献:

[1]姜明安.行政法和行政诉讼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翟新明.论非诉行政执行制度的缺陷及其完善[J].行政与法,2005,(3).

篇4:非诉行政执行案件立案制度

一、责任单位和人员

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立案信访局中合议庭、法官及其他工作人员。

二、权力行使依据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四)《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0〕8号)

(五)《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法释〔1998〕15号)

(六)《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立案工作的暂行规定》(法发〔1997〕7号)

(七)其他有关非诉行政执行案件立案制度的法律、法规、司法解释

三、受案范围

(一)发生在高级人民法院管辖区域内的重大、复杂的非诉行政执行案件;

(二)最高人民法院指定本院审查执行的非诉行政执行案件;

(三)根据下级人民法院的报请决定由高级人民法院审查执行的非诉行政执行案件。

四、受理条件

(一)有权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具体行政行为的主体包括: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生效具体行政行为确定的权利人或者其继承人、权利承受人,生效具体行政行为确定的利害关系人。

(二)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具体行政行为,应当自被申请人起诉(或复议)期限届满之日起180日内提出,逾期申请的,除有正当理由外,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权利人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具体行政行为,应当自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期限届满之日起90日内向人民法院提出,逾期申请的,除有正当理由外,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三)起诉期限或者申请复议期限届满前,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但下列情形除外:

1.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

2.不立即强制执行可能给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的。

有以上

编辑:李燕

篇5:涉农非诉行政执行案件执行难的

成因分析及解决对策

行政庭 张大巍

非诉行政执行案件是指由行政机关作出生效的具体行政行为,负有义务的一方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提起诉讼又不履行的,由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或享有权利的一方当事人在规定的期限内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的案件。人民法院作为国家的审判机关,被赋予通过行政审判保护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和通过执行非诉执行案件支持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双重职责。

近年来,随着行政管理领域的不断扩大和行政执法力度的不断增强,大量非诉行政执行案件涌入法院执行领域,对非诉行政案件的审查和执行,已经成为基层法院行政审判的一项重要职能。龙江县是农业大县,农村人口所占比重大,农民作为被执行人的行政非诉执行案件所占比例大,涉农案件执行难的问题较为突出。现将我院2006年至2009年的非诉行政执行案件情况进行探讨和分析,并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案件受理情况

龙江县人民法院2006年至2009年共受理非诉执行案件251件,其中2006年受理63件,2007年57件,2008年56件,2009年75件。

二、案件呈现的规律及原因分析

(一)被申请的具体行政行为相对固定

经统计,我院2006年至2009年共受理非诉执行案件中,计生、水务、环保、卫生行政征收及处罚案件占绝大比例,具体分析如下:

1、计生社会抚养费征收案件

人口与计划生育局征收社会抚养费申请执行的行政非诉执行案件 四年来分别为,2006年申请执行14件,2007年25件,2008年38件,2009年27件。

原因分析:导致此类案件的主要原因是部分被执行人法治观念淡薄,拒不履行义务。计划生育工作是我县各级政府多年来常抓不懈的重点工作之一,作为一个农业大县,农村人口比重大,当前“生儿养老”的观念在广大农村依然根深蒂固,农村的计生工作形势仍然不容乐观。近几年随着政府依法行政的不断加强及公民法律意识的不断提高,计生工作由原来的主要采用政府行政手段管理逐步向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和宣传教育相结合的综合性管理转变。对于违反计生政策后征收社会抚养费的案件,行政手段越来越多地受到质疑,从而促使行政机关更多的选择通过申请法院执行。

2、水务行政征收或处罚案件

2006年水务局申请执行19件,2007年13件,2008年5件,2009年23件。

原因分析:水资源费是灌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经济来源,是灌区良性运行的基本保障。但水资源费的收取特别是农业灌溉水费的收取,一直是灌区的一大难题。不少地方由于田间工程不配套,管理不善、田块大而不平等原因,造成渠道堵塞、截流、下游无水可用的现象,从而使灌区水费难以征收。

3、环保行政处罚案件

2006年环保局申请执行10件,2007年12件,2008年13件,2009年25件。

原因分析:随着我县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农村从事集体、个体、加工经营的农民和农户越来越多,由于受到法律意识、文化水平、生产资金、技术水平等限制,无环境影响审批手续,擅自进行生产或经营;超标排放废水、废气、噪声等违法行为不在少数。在环保部门加大此类违法行为监管力度的同时,农村个体经营者和农村企业受到环保部门行政处罚的情形也越来越多。

4、卫生行政处罚案件

2006年卫生局申请执行案件13件,2007年8件,2008年6件,2009年2件。

原因分析:由于“黑诊所”价格低廉,因此在一定范围内有其生存的环境和空间,案件被申请人大多为在农村从事无证行医的乡村医生,因无证行医、销售假药等被卫生行政 管理部门处罚。但是随着近几年卫生行政部门加大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打击非法行医和规范卫生医疗机构职业活动等工作的开展,从而使此类案件逐渐减少。

三、案件执行基本特点及其情况分析

(一)案件执行的特点

对涉农非诉执行案件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案件分布地域广、路途远、道路交通和通讯不便; 第二、被执行人居住松散,外出打工、经商的多,流动性大,居住地点难找,通知、寻找困难;

第三、被执行人往往生活水平普遍偏低,收入不固定,财产状况难以掌握,可供执行的财产少,自动履行能力欠缺;

第四、被执行人及其亲属文化素质差,法律意识淡薄,对法院执行抵触情绪大;

第五、相关单位和人员对协助执行配合不力,执行工作开展困难。

总之,涉农非诉执行案件的以上特点决定此类案件执行成本高、执行难度大、执行效率低。

(二)案件执行的基本情况

1、案件数量日益增多,种类相对集中。随着社会生活日趋多样化,行政机关的管理范围也在不断扩大,行政非诉执行案件的数量也日益增多。通过对我院受理的非诉执行案件 进行分类统计,案件绝大部分集中在违反计划生育征收社会抚养费、卫生行政处罚、环保、水务等社会生活和管理热点方面的几类具体行政行为上。

2、案件结案率高,但执行到位率较低。行政非诉案件在执行过程中结案率较高,但法院在执行中的执行到位率非常低。从数据中可以反应出大部分行政非诉案件都已经结案,但执行到位率较低,即因大量的程序性终结案件存在,该类主要集中在征收社会抚养费案件上。这样的结果既损害了具体行政行为的公定性和强制性,也影响了司法权威。

3、被执行人拒执情绪大。一般民事执行案件因有直接的欠债事由和特定的债权人,被执行人的拒执情绪较小,且主要针对债权人;行政非诉执行案件则多由被执行人侵害公共利益引发,缺乏特定权利人,被执行人习惯于认为其违法行为没有直接侵犯他人利益,是“可管可不管,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给予处罚和强制执行是执法人员没事找事,所以拒执情绪更大,且矛头多指向执法人员。

四、非诉案件执行难的原因

(一)行政非诉执行申请人——行政机关,对被执行人履行能力和可供执行财产情况缺乏了解,是非诉执行案件执行效果不好的一大原因。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九十一条规定,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 强制执行其具体行政行为,应当提交被执行人财产状况。而实践中,申请执行人往往没有或不能提供被执行人的财产状况方面的材料,或提供的材料无法证明被执行人具有可供执行的财产。但是,根据《若干解释》第八十六条的规定,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执行其具体行政行为应当具备的7个条件中,又没有被执行人应当具有履行能力的规定,所以尽管被执行人确无履行能力,只要符合立案受理的7个条件,也只好立案受理,裁定准予强制执行,有时一宗案件,执行人员跑好几趟,连被执行人的影子都看不见,很难摸清被执行人的履行能力和财产状况,导致法院无法执行,结果造成了日益增多的积案。不仅不能起到“执行一案、影响一片”震慑作用,反而会起到负面影响。

(二)被执行人长期外出务工,下落不明,无财产可供执行。

根据《若干解释》第八十八条规定,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其具体行政行为,应当自被执行人的法定起诉期限届满之日后才能提出申请,所以在行政机关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后,被执行人往往已经人去屋空,下落不明。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有些农民为逃避处罚和债务,便外出打工,一走了之。由于这些被执行人去向不明,流动性又很强,务工地点不稳定,回家时间不固定,无法送达执行裁定书、通知书,也很难找到被执行人和可供执行的 财产。

(三)被执行人态度强硬或生活拮据导致执行难。一是由于非诉行政执行案件涉及被执行人的切身利益,被执行人自动履行的可能性本来就较小。有的被执行人采取上访、闹事等过激行为甚至暴力抗法,增加了执行的难度;表现出一种不配合甚至抗拒的姿态。二是部分被执行人生活困难,确无财产可供执行,没有履行能力。如征缴社会抚养费案件,有的超生户本来生活就困难,再让其交纳社会抚养费,确实无力履行,客观上使执行陷入困境。

(四)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处罚或征收标准不一,造成当事人的抵触情绪。

由于各方面原因,行政机关在对行政相对人进行管理和处罚的过程中,处罚、征收的标准不是完全统一的,部分具体行政行为,虽不存在明显的合法性问题,但在行政裁量权范围内,同样情况不同样对待的现象的确存在。此问题在社会抚养费征收中表现比较明显。虽然征收社会抚养费决定书是以县计生局的名义作出的,但均是由计生局委托各乡镇政府进行工作的,而征收行为存在较大的自由裁量权,乡镇之间征收标准不统一。个别乡镇为了自身利益在确定征收额度时,就高不就低,而不是根据违法程度的轻重来确定。计生部门对超生对象征收标准存在差异,造成被执行人对计生行政管理工作存在较大意见,也有当事人为此对法院执行产生 抵触情绪。

五、解决涉农非诉执行案件执行难的对策

如何有效地解决行政非诉执行案件“执行难”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要加强法律宣传和教育工作。

通过宣传教育,增强广大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促使广大农民自觉学法、守法、护法。使广大农民群众明白,法院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若拒不履行,抗拒执行,将依法受到法律追究。

(二)建立行政机关协助法院执行的联动机制。

行政机关应改变非诉行政执行是法院一家唱“独角戏”的认识误区,联合其他相关部门加强与法院的沟通和联系,为法院非诉行政执行提供必要和有效的人力、物力支持,积极配合法院工作,共同努力降低非诉执行案件的执行难度。

行政强制执行同民事执行案件一样,能否得到执行,执行效果好坏,取决于被执行人的实际履行能力。行政机关将案件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并不是将案件往法院一推了事。行政机关必须提高责任意识,在申请执行前,有针对性对被执行人的具体情况和可供执行财产情况进行摸底。配合法院做好执行工作,确保执行效果,才能起到“执行一案、影响一片”震慑作用,达到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的有机统一。唯有如此,法院才能卸掉沉重的包袱,使执行工作步入良性循环 的轨道。

(三)行政机关要规范自身行政行为,强化司法为民意识,确保司法公正。

解决非诉行政执行难问题,很大程度上还要看行政机关能否切实规范行政行为,使行政行为既合法、又合理、还及时,从而使行政执法行为树立坚实权威,使行政机关自身获取广泛公信,使行政执法环境得到有效改善,从源头上减轻非诉行政执行的重重压力。同时,行政机关也要增强责任意识、法律意识,不断提高行政工作人员业务素质的和依法行政水平;对行政裁量权要慎重使用,统一征收和处罚标准;行政行为要做到公平、合理、合法,同一事实、同一违法行为同等对待,以争取行政相对人的理解和信赖,促使相对人自觉接受行政管理,不断提高行政管理的效率和行政执法的社会效果。

(四)加大执行力度,切实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在农村,群众普遍文化素质低,法律意识薄弱,许多农民群众看待问题是 “不计道理,以结果论英雄”。行政非诉执行案件的执行效果会直接影响到以后的行政管理工作,因此必须加大执行工作力度,对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的被执行人,要依法及时对其财产采取查封、扣押、冻结、拍卖、变卖等措施,对抗拒、阻碍、干预执行的严重违法人员,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处理,该罚款的罚款,该拘留的拘留,该 追究刑事责任的就追究刑事责任。只有这样,才能维护我们国家法律的尊严,树立人民法院的司法权威。

(五)讲究执行艺术,注意执行方法。

第一,采取以点带面的执行方式。可以在各乡镇或人口聚集的地区,选择一至二件比较典型的案件强制执行,这样,可以起到执行一案,教育一片,震慑一方的作用。

第二,选择合适的执行季节进行执行。农民的收入季节性较强,农闲时很多被执行人外出打工,难以寻找,且多数家庭无可供执行的财产。农忙时,很多被执行人又忙于生产和收割,如采取强制措施,势必影响其生产和收入。选择在收获季节或春节前后这段时间执行效果比较好,因这段时间农民的庄稼已收割完毕,外出打工的人员也要带着收入回家过年,这样人也好找,也有可供执行的财产。

篇6:行政非诉案件的调研报告

一、关于非诉行政执行案件的性质及执行依据的界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第2条第(2)项规定“依法应由人民法院执行的行政处罚决定、行政处理决定”中“行政处罚决定、行政处理决定”是人民法院执行机构负责执行的生效法律文书中的一种。依据这条规定,有一种观点认为行政机关作出的生效的行政处罚决定、行政处理决定是人民法院的执行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93条规定“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机关申请执行其具体行政行为的案件后,应当在30日内由行政审判庭组成合议庭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并就是否准予强制执行作出裁定;需要采取强制执行措施的,由本院负责执行非诉行政行为的机构执行”。依据这一条的规定,又有一种观点认为人民法院作出的生效的准予强制执行的裁定应当是执行的依据。那么,非诉行政执行应是属于什么性质?是属于行政权还是属于司法权?笔者认为这是行政权向司法权的过渡、一种竞合,最终是司法权的体现。首先,对于此类案件,人民法院是组成合议庭进行审查;其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规定》第95条规定人民法院对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处理决定的程序、实体、适用法律法规都要进行审查;第三,由人民法院依法执行;第四,人民法院对经司法审查后的强制执行行为承担法律责任。因此,非诉行政执行应当是一种司法权,此类案件的执行依据应当是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决定、行政处理决定和人民法院准予执行裁定的统一体更为准确。

二、关于非诉行政执行案件的申请执行程序人民法院应如何定位。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93条规定“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机关申请执行其具体行政行为的案件后,应当在30日内由行政审判庭组成合议庭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并就是否准予强制执行作出裁定;需要采取强制执行措施的,由本院负责执行非诉行政行为的机构执行”。非诉行政执行案件不同于申请执行生效民事、行政裁判文书的案件。申请执行生效的民事、行政裁判,因为经过严谨的庭审程序,裁决的内容准确性、稳定性相对较高,因此申请执行生效的民事、行政裁判文书的案件可直接进入强制执行阶段,不需再做审查。而非诉行政执行案件,申请执行的行政行为有待于人民法院确认其合法性,人民法院类似启动了一次诉讼程序,是否准予强制执行的裁定实际上相当于确认行政行为是否合法的裁判,然后才是实际强制执行阶段。所以笔者认为人民法院接到接到行政机关或者权利人的执行申请,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其它执行案件的申请而立为执行案件,人民法院应当就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审查而单独立案,再由行政审判庭依法组成合议庭进行审查。考虑到非诉执行案件主要针对行政行为的执行,毕竟具有“非诉”性质,程序上亦不宜照搬诉讼程序,在有利查明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的基础上,当简则简。对个别争议较大的申请非诉行政执行的案件,可以通过举行听证的形式,运用证据规则,查明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具备强制执行的法定条件。只有当准予强制执行的裁定书发生法律效力后,人民法院才能作为执行案件立案后交由本院负责执行非诉行政案件的机构执行执行。

三、关于非诉行政执行案件执行通知书的送达及裁判文书的适用。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第24条规定人民法院决定受理执行案件后,应当在3日内向被执行人发出执行通知书,责令其在指定的期限内履行生效的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并承担民事诉讼法第232条规定的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或迟延履行金。由于非诉行政执行案件的特殊性,相关法律又仅仅是原则性规定,可操作性不强,各地法院对非诉行政执行案件执行通知书送达做法不一。有的法院认为这类案件不一定与其它执行案件一样,在受案后三日内向被执行人发出执行通知书,而是在下发准予强制执行裁定书中注明被执行人应履行的标的、期限等事项,即裁定书代替执行通知书,执行通知书就不再发给被执行人了,有的法院是在送达准予强制执行裁定书同时送达执行通知书,还有的法院在送达了准予强制执行裁定书后再送达执行通知书等,以上种种做法与各法院关于非诉行政执行案件的申请执行程序的定位有密切联系。笔者认为如果人民法院按照本文中的观点对非诉行政执行案件的申请执行程序进行定位,即人民法院先立审查案件,准予强制执行裁定书送达后再立执行案件,三日内送达执行通知书。这种做法不但符合现行立、审、执分离的模式,而且在程序上也符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第24条的规定。另外,人民法院在执行非诉行政执行案件时对需要采取搜查、查封、扣押、冻结、划拨、提取等强制措施时,裁判文书的适用各法院甚至同一法院的的执行人员有的是采用民事裁定形式,有的是采用行政裁定形式,没有统一的形式。笔者认为这样的做法不规范,不严谨,易使当事人误认为是执行人员程序错误,或引用法条错误因而提出异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对如何适用强制执行措施规定不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对此也未作具体规定,仅在第97条中规定了可参照民事诉讼的有关规定,笔者认为在非诉行政执行案件中的参照是指可依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的强制执行措施、方法等,而并非规定按民事程序制作法律文书,所以不能教条地理解参照民事诉讼法就以此照搬所制作的法律文书名称。对非诉行政执行案件在执行中采取强制措施时,应采取行政裁定书为宜,且在适用民诉法上的条款时应注明是参照。

四、关于非诉行政执行案件中当事人法律救济的寻求。

篇7:行政非诉案件的调研报告

为规范全省各级人民法院对非诉行政执行案件的审查和执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以及其他法律、法规和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结合我省的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非诉行政执行案件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在法定期间内既不提起诉讼(或复议)又不履行的,有申请权的主体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案件。

第二条 非诉行政执行案件统一由立案庭立案,行政审判庭负责审查和执行。人民法庭不得审查和执行非诉行政执行案件。非诉行政执行案件中的财产保全措施由行政审判庭负责执行。

第三条 上级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负责对下级人民法院非诉行政案件执行工作的监督、指导和协调。

第四条 办理非诉行政执行案件应当坚持以下原则:

(一)合法性审查的原则;

(二)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与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相结合的原则;

(三)在不损害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协调处理的原则;

(四)说服教育和强制执行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章 申请和受理

第五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六十六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九十条的规定,有权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具体行政行为的主体包括: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生效具体行政行为确定的权利人或者其继承人、权利承受人;生效具体行政行为确定的利害关系人。

第六条 起诉期限或者申请复议期限届满前,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但下列情形除外:

(一)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

(二)不立即强制执行可能给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的。

有以上第(二)项情形的应当报请高级人民法院批准。第七条 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具体行政行为,应当自被申请人起诉(或复议)期限届满之日起180日内提出,逾期申请的,除有正当理由外,人民法院不予受理。权利人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具体行政行为,应当自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期限届满之日起90日内向人民法院提出,逾期申请的,除有正当理由外,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第八条 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有下列情形的,人民法院依法不予受理:

(一)法律、法规赋予了行政机关强制执行权,但未规定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

(二)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

(三)行政机关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惩戒、任免等决定;

(四)行政机关针对不特定对象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

(五)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决定;

(六)执行内容不具体或者不明确,或具有其他不宜由人民法院执行之内容的具体行政行为。

第九条 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具体行政行为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具体行政行为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可以由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二)具体行政行为已经生效并具有可执行内容;

(三)被申请人是具体行政行为所确定的义务人或者其义务继受人;

(四)被申请人对具体行政行为在法定期限内未起诉(或申请复议),并且在具体行政行为确定的期限内或者行政机关另行书面指定的期限内没有履行义务;

(五)申请人在法律、法规或者司法解释规定的期限内提出书面申请;

(六)被申请执行的非诉行政执行案件属于受理申请执行的人民法院管辖。

第十条 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强制执行申请书;

(二)据以执行的生效行政法律文书;

(三)证明具体行政行为合法的事实依据和规范性文件依据;

(四)人民法院认为应当提交的其他材料。

申请人为权利人或利害关系人且无法提供前款第(三)项材料的,可以依法申请人民法院调取。人民法院调取相关证据材料期间不计入审查立案的期限。

行政机关必须提供的强制执行申请材料欠缺,但符合其他受理条件的,人民法院应当要求行政机关在3日内予以补正;行政机关在期限内无正当理由不予补正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第十一条 执行申请书应当包括如下内容 :

(一)申请人和被申请人;

(二)申请执行事项和理由;

(三)申请执行的标的;

(四)证明被申请人财产状况的材料和线索;

(五)其他应当说明的事项。

第十二条 申请人或者被申请人委托代理人的,应当向人民法院提交授权委托书。

委托书应当经委托人签字并盖章,写明委托事项和代理权限。第十三条 人民法院对符合受理条件的行政强制执行申请,应当自接到申请之日起7日内立案;对不符合受理条件的申请,应当自接到申请之日起7日内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八十六条第二款的规定,裁定不予受理。

人民法院应当自立案之日起30日内对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合法性审查,并作出裁定。

因听证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审查期限的,经院长批准,可以延长审查期限,延长审查期限最长不得超过30日。

第三章 财产保全 第十四条 行政机关或者具体行政行为确定的权利人及利害关系人在具体行政行为依法生效后,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之前,有充分理由认为有必要进行财产保全的,可以申请人民法院采取财产保全措施。

权利人或利害关系人申请财产保全的,应当提供相应的财产担保。

第十五条 人民法院应当对申请人申请采取保全措施的理由进行审查,并根据情况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九十二条的规定或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作出是否采取财产保全措施的裁定。

人民法院作出财产保全措施的裁定后,申请人必须在起诉期限或者申请复议期限届满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逾期不申请的,人民法院应当解除财产保全措施。行政相对人或利害关系人依法申请复议或提起诉讼的除外。

第四章 管辖

第十六条 非诉行政执行案件一般由基层人民法院管辖,但下列非诉行政执行案件可以由中级以上人民法院管辖:

(一)确认发明专利权的案件、海关处理的案件;

(二)国务院部门或者省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的案件;

(三)涉外或者涉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的案件;

(四)社会影响重大的或被执行人人数众多的执行案件;

(五)上级人民法院认为应当由其管辖的其他案件。

第十七条 非诉行政执行案件可以由申请人所在地人民法院或者被执行人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管辖;执行标的为不动产的,也可以由不动产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第十八条 申请人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具体行政行为,受案的人民法院有特殊原因的,可以报请上一级人民法院管辖。

下列案件,上级人民法院可以提级执行或指定执行:

(一)被执行人有执行能力而超过执行期限未执结的;

(二)对上级人民法院依执行监督程序作出的通知或裁定,经督办后仍不能结案的;

(三)受到地方保护或部门保护干扰致使超过执行期限未能执行的;

(四)上级人民法院认为其他需要提级执行或指定执行的。第十九条 选择管辖、移送管辖或发生管辖争议的,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的相关规定执行。

第五章 审查程序

第二十条 人民法院审查非诉行政执行案件应当组成合议庭进行审查。非诉行政执行案件一般实行书面审查。

第二十一条 人民法院应当在立案后3日内,向被申请人送达执行申请书副本和案件受理通知书,并告知当事人相关的诉讼权利和义务。

第二十二条 非诉行政执行案件有下列情形之一,必须举行听证:

(一)责令停产停业的;

(二)吊销许可证或执照的;

(三)限期腾出土地的;

(四)强制退出土地的;

(五)强制拆迁房屋的;

(六)拆除违章建筑的;

(七)执行后果不能补救的;

(八)被申请执行的人数众多,社会影响较大的;

(九)以书面审查方式难以查清有关事实的;

(十)其他人民法院认为应当听证的情形。听证应当公开进行。但涉及国家秘密,或者当事人提出涉及商业秘密、个人隐私,人民法院认为不宜公开的除外。

第二十三条 在审查程序中,对案外人提出的书面异议,人民法院决定不进行听证的,应当作出书面答复。

第二十四条 听证参加人包括下列人员:

(一)主审法官或者合议庭成员;

(二)当事人及其委托代理人;

(三)证人、鉴定人、勘验人、翻译人员;

(四)要求参加听证的与具体行政行为有法律上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五)人民法院认为有必要参加听证的其他公民、法人或者组织。第二十五条 听证主持人由审判长或主审法官担任。第二十六条 当事人在听证中依法享有下列权利:

(一)委托代理人参加听证;

(二)申请听证主持人、合议庭其他成员、书记员回避;

(三)进行陈述、申辩和质证;

(四)核对听证笔录;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当事人在听证中负有下列义务:

(一)按照指定时间和地点参加听证;

(二)遵守听证秩序;

(三)如实陈述、回答询问、提供证据;

(四)在听证笔录上签名或者盖章;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第二十七条 当事人向人民法院申请听证的,应当自收到执行申请书副本和受案通知书之日起5日内,以书面形式提出。

第二十八条 人民法院决定听证的,应当在举行听证的3日前以书面形式通知当事人。

听证通知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当事人的姓名或名称;

(二)举行听证的时间、地点;

(三)听证主持人、合议庭其他成员、书记员的姓名;

(四)告知当事人提供证据材料;

(五)告知当事人有申请回避等权利。

申请回避的范围和审查程序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四十七条的规定。第二十九条 当事人要求撤回听证申请的,应当在听证开始之前以书面形式向人民法院提出。人民法院通知准许撤回听证申请的,当事人不得再次提出听证申请。

通知准许撤回听证申请应作出书面决定送达当事人。第三十条 听证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书记员核对当事人身份,宣布听证纪律;

(二)听证主持人询问当事人是否申请回避。

当事人申请回避的,听证主持人应当宣布暂停听证,按诉讼程序的规定决定是否回避;

(三)申请人宣读申请执行书和行政法律文书;

(四)被申请人进行陈述、申辩和举证;

(五)行政机关针对被申请人提出的异议出示相应的证据和法律依据,由被申请人质证,申请人提出意见和主张;

(六)听证主持人或者合议庭成员可以就案件事实有关证据和法律依据进行询问;

(七)当事人作最后陈述;

(八)听证主持人宣布听证结束。

第三十一条 申请听证的当事人经通知无正当理由不参加听证或者未经听证主持人准许中途退场的,视为撤回听证申请。申请执行的当事人经通知无正当理由不参加听证或者未经听证主持人准许中途退场的,视为撤回执行申请。

第三十二条 听证应当制作听证笔录。听证笔录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案由;

(二)当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委托代理人的姓名;

(三)合议庭成员、书记员的姓名;

(四)举行听证的时间、地点和过程;

(五)当事人陈述内容、出示的证据和法律依据及质证的内容;

(六)其他需要载明的事项。

第三十三条 当事人对听证笔录核对无误后,应当签名。证人对证言核对无误后应当签名。

当事人、证人拒绝签字的,书记员应当在听证笔录上注明。第三十四条 妨碍听证活动的,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四十九条的相关规定处理。

第六章 审查标准

第三十五条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九十五条的规定,具体行政行为有下列情形之一,属于明显缺乏事实根据:

(一)行政机关提供的证据不能证明具体行政行为所认定的基本事实的;

(二)对违法行为定性明显错误的。

第三十六条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九十五条的规定,具体行政行为有下列情形之一,属于明显缺乏法律依据:

(一)具体行政行为没有适用法律规范的;

(二)具体行政行为所适用的法律规范明显不适用于具体行政行为所针对的事实的;

(三)超越法定职权或者滥用职权的;

(四)具体行政行为明显违反法定程序,可能损害当事人合法权益的;

(五)法律、法规规定具体行政行为不成立或者无效的。第三十七条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九十五条的规定,具体行政行为有下列情形之一,属于明显违法并损害被执行人合法权益:

(一)依照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规定,实施具体行政行为应当以给予被申请人补偿或者安置等为前置条件,而前置条件尚未实现的;

(二)具体行政行为以书面形式作出,但没有写明行政机关名称并加盖公章的;

(三)没有依法送达的;

(四)要求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实施明显违背法律规范的行为的;

(五)要求公民、法人或者其它组织实施事实上不可能实现的行为的;

(六)执行标的为生效裁判的效力所羁束的;

(七)其他明显违法并损害被执行人合法权益的情形。第三十八条 人民法院审查时发现申请执行的具体行政行为存在瑕疵,但不存在上述第三十五条至三十七条规定的情形的,应裁定准予执行,对于具体行政行为存在的瑕疵,人民法院应向申请人或其上级机关指出或发出司法建议。

第七章 裁定

第三十九条 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具体行政行为应当执行的,作出准予强制执行的裁定;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不应当执行的,作出不准予强制执行的裁定。

裁定书应当载明具体执行的事项、执行标的和自动履行的期限。裁定书应当依法送达当事人。第四十条 人民法院作出准予执行裁定之前,申请人因被执行人自动履行义务或者其他原因,申请撤回强制执行申请,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不损害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不违反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规定的,应当依法准予撤回申请。

第八章 强制执行

第四十一条 人民法院裁定准予执行后,当事人在裁定书指定的期限内没有自动履行的,即进入强制执行程序。强制执行需采取强制措施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等的规定执行。

强制执行的期限为三个月,有特殊情形在三个月内不能结案的,经院长批准,可以延长执行期限,但最长不得超过三个月。

第四十二条 在强制执行程序中,当事人或者案外人提出异议,如在审查程序中已经进行了听证程序的,不再进行听证。没有经过听证程序的,是否需要听证,参照《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执行听证的规定》执行。人民法院认为不需要听证的,应当作出书面答复。第四十三条 强制拆迁和腾地的案件必须制定执行预案,并且在采取强制措施前3天予以公告。

第四十四条 人民法院作出准予执行裁定之后,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的规定裁定中止执行,中止执行的裁定,送达当事人后立即生效:

(一)申请人表示可以延期执行的;

(二)案外人对执行标的提出确有理由的异议的;

(三)被申请人死亡,需要确定新的义务人的;

(四)作为申请人或者被申请人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终止,尚未确定权利义务承受人的;

(五)与具体行政行为有法律上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提起行政诉讼,人民法院依法受理的;

(六)人民法院认为应当中止执行的其他情形。

中止情形消失之后,人民法院应当及时恢复执行,并书面通知当事人。

第四十五条 人民法院作出准予执行裁定之后,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五条的规定裁定终结执行,终结执行的裁定,送达当事人后立即生效:

(一)申请人撤回申请的;

(二)据以执行的法律文书被撤销的;

(三)被申请人死亡,给付义务依法消除的;

(四)人民法院认为应当终结执行的其他情形。第四十六条 非诉行政执行案件的结案方式包括:

(一)根据本规定第四十五条的规定裁定终结执行的;

(二)被申请人主动完成行政机关或人民法院要求履行的义务的;

(三)申请人与被申请人依法达成执行和解协议,经人民法院审查认为不损害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不违反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禁止性规定的;

(四)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完毕的。

根据以上第(二)、(三)、(四)项的规定作结案处理的,人民法院应当制作结案通知书并依法送达当事人。

第四十七条 申请执行的具体行政行为涉及加处罚款和滞纳金的,人民法院应当一并审查。加处罚款、滞纳金计算期间从被申请人自动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至起诉期限届满之日止,但依法准予延期或者分期交纳的期间不计算在内。

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依法申请复议或向人民法院起诉,复议和诉讼期间不得计算加处罚款和滞纳金。

第九章 执行监督

第四十八条 人民法院对非诉行政执行案件实行分级监督的原则。非诉行政执行案件的监督程序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案件督办工作的规定(试行)》的规定进行。

第四十九条 执行回转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第109条、第110条的规定执行。

第十章 其 他

第五十条 非诉行政执行案件的执行费严格按照国务院《诉讼费用交纳办法》所确定的范围、项目和标准收取。

第五十一条 本院以前关于非诉行政执行案件的规定与本规定不一致的,按照本规定执行。

上一篇: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工作总结下一篇:协助融资协议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