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妇女儿童保护条例

2024-05-02

上海市妇女儿童保护条例(共7篇)

篇1:上海市妇女儿童保护条例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保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发挥妇女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作用,保障儿童品德、智力、体质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有关的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保护的对象是居住和进入本市的妇女和不满六周岁的儿童。

第三条 各级国家机关、各政党、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家庭和公民都有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责任。

第四条 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

对儿童实行优先保护的原则。

对侵害妇女、儿童合法权益者,坚持教育与惩罚相结合的原则。

第五条 妇女应当自尊、自信、自立、自强,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履行宪法和法律、法规规定的义务。

第二章 主管和执行

第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领导妇女、儿童保护工作。

市、区、县、乡、镇人民政府以及街道办事处设立妇女儿童保护委员会。委员会主管检查、督促、协调本条例的实施,讨论、决定保护妇女、儿童的重大问题。

委员会在检查保护妇女、儿童工作时,有关单位应当如实提供情况,接受检查。

委员会有权对拒不执行本条例的责任者,发出《督促执行书》。接到《督促执行书》的,必须在十五天内执行或者作出答复。

委员会有权对管辖问题上的争议进行协调;协调不成的,应当按委员会的意见办理。

第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的民政、劳动、教育、卫生、工商、技术监督、公安、司法行政等机关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以及妇女、儿童所在单位,应当按照各自的职权范围和本条例的规定处理侵害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事件。

第八条 各级妇女联合会、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和有关组织,应当发挥社会监督的职能,支持、协助各级人民政府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执行本条例,维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反映他们的合理要求,提出保护妇女、儿童的意见和建议。

第三章 妇女的保护

第九条 妇女享有同男子平等的劳动权利。

凡适合妇女劳动的工种和岗位,单位在招工、招聘时不得拒绝招收女职工,也不得附加歧视妇女的条件。单位在调整劳动组织时,对男女职工应当同等对待。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通过各种途径为妇女创造劳动就业条件;妇女在选择职业时,应当正确处理个人志愿与国家、集体需要的关系。

各行各业均实行男女同工同酬。

各单位应当遵守、执行国家和本市关于女职工劳动保护、妇女保健的规定。

第十条 妇女享有同男子平等的受教育权利。

学校在招生时,应当坚持择优录取的原则。除国家有特别规定的专业外,不得附加限制女生入学的条件。

各单位应当加强对女职工的培养教育,提高女职工的政治思想、文化、业务素质。

第十一条 妇女在家庭生活中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

夫妻对共同所有的财产有平等的处理权。

禁止以任何手段虐待妇女。

不得歧视生育女孩或者不育的妇女。

第十二条 维护妇女的婚姻自由。

禁止包办、买卖婚姻和其他干涉妇女婚姻自由的行为。

任何人不得强迫妇女与他人或者本人建立、保持恋爱关系。

第十三条 维护妇女的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

禁止下列行为:

(一)拐卖妇女、强迫妇女卖淫;

(二)卖淫、嫖娼以及介绍或者容留卖淫、嫖娼;

(三)引诱、强迫妇女以色情牟利;

(四)利用职权或者教养从属关系侮辱、猥亵妇女;

(五)以“谈恋爱”为名或者其他手段玩弄、侮辱妇女。

第十四条 维护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

禁止下列行为:

(一)有配偶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其建立“恋爱”关系,妨害一方或者双方婚姻、家庭关系;

(二)通奸、姘居;

(三)重婚。

第十五条 除政府认可的医院外,不得为妇女堕胎。

第十六条 全社会应当重视妇女生育的社会价值。政府应当创造条件,建立与完善符合计划生育政策的妇女生育保障制度。

第四章 儿童的保护

第十七条 儿童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

禁止下列行为:

(一)溺婴或者拐骗、拐卖、遗弃儿童;

(二)虐待、猥亵儿童或者以其他手段伤害儿童。

第十八条 儿童有获得抚养的权利。

父母都必须履行抚养子女的义务。父母已经死亡或者父母无力抚养的儿童,由有负担能力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姐承担抚养义务。

无人抚养又无生活来源的儿童,由民政部门负责抚养。

抚养人应当为被抚养的儿童提供必要的生活条件。

第十九条 儿童有获得教育的权利。

父母和家庭其他成员均应以健康的思想和科学的方法教育、引导儿童,使其品德、智力、体质全面发展。

有条件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或者个人可以举办托儿所、幼儿园。举办托儿所、幼儿园的,必须经政府主管托幼工作的部门审核批准。

托儿所、幼儿园应当坚持保育、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以健康的思想和科学的方法培育儿童,使儿童在慈爱、安全和适宜儿童生理、心理特点的环境中成长。禁止下列行为:

(一)辱骂和体罚儿童;

(二)克扣、挪用、侵占儿童的伙食、福利费用和物资。

第二十条 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受继父、继母抚养的继子女,与婚生子女享有同等权利。

不得虐待、歧视残疾儿童。

第二十一条 在发生危急的情况时,儿童应当首先获得保护和营救。

第二十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医疗卫生、文化、出版、影视、商业以及有关生产单位,应当为儿童提供医疗保健设施、健康的视、听、读物以及适合儿童需要的食品、药物、用品和玩具。

不得侵占、破坏、污染儿童娱乐场所和托幼设施。

不得生产、销售有害儿童身心健康的食品、药物、用品和玩具。

不得向儿童提供带有暴力、恐怖和其他内容不健康的视、听、读物。

第二十三条 儿童的监护人应当依法履行监护职责,保护儿童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情节轻微的,由所在单位给予批评教育;经教育不改或者情节较重,但尚不够行政处罚的,给予行政处分,需报上级审批的,应报上级审批。无工作单位的由所在地的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处理。

单位违反本条例的,由其上级单位比照前款规定,追究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的责任。

违反第十八条第二款规定,拒付抚养费的,除按本条第一款规定处理外,所在单位可以责令其在限期内给付或者扣付。

第二十五条 违反下列条款之一、情节严重尚不构成犯罪的,由所在地的公安机关给予警告、罚款或者行政拘留:

(一)第十一条第三款;

(二)第十二条第二款、第三款;

(三)第十三条第二款第(三)项、第(四)项、第(五)项;

(四)第十七条第二款第(二)项。

违反第十五条规定的,除按前款规定处理外,并处没收堕胎工具和非法所得。

违反第十三条第二款第(二)项规定的,视情节轻重,给予警告、罚款、行政拘留或者收容教育;屡教不改的,实行劳动教养。卖淫、嫖娼者,必须接受性病检查,对患有性病的实行强制治疗。

违反第十四条第二款第(二)项规定,屡教不改,造成后果的,给予警告或者行政拘留;造成严重后果的,实行劳动教养。

第二十六条 违反第十九条第三款规定,未经批准而举办托儿所、幼儿园的,由主管托幼工作部门责令停办;造成儿童身心损害的,依法责令赔偿损失。

违反第二十二条第二款规定的,由上级主管部门或者诉请人民法院责令停止侵占、恢复原状、清除污染,造成损害的,责令赔偿。

违反第二十二条第三款规定的,由有关主管机关责令停止生产、销售并没收其产品及非法所得;造成损害的责令赔偿、并处罚款。

违反第二十二条第四款规定,以营利为目的的,由有关主管机关没收视、听、读物和非法所得,并处罚款。

第二十七条 违反第十三条第二款第(一)项、第十四条第二款第(三)项、第十七条第二款第(一)项,或者有其他侵犯妇女、儿童合法权益行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八条 被害人、监护人或者违反本条例的行为人不服处理决定的,可以按国家有关规定,向作出处理决定的上一级主管机关申请复议,或者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九条 本条例的具体应用问题,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妇女儿童保护委员会负责解释。

篇2:上海市妇女儿童保护条例

3月8日下午3时,在梅地亚新闻中心的记者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民政部副部长姜力表示,正起草制定妇女儿童保护制度,各地将建妇女儿童保护中心。

姜力说,之前我们对妇女儿童的主要政策还是基本生活保障、救助和福利政策。现在我们要推动建立保护制度,妇女和儿童受到威胁的时候,政府都要给予保护。

篇3:在西方,保护妇女儿童不只是口号

比如我们常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从法律到学者,可是我们的司法体系,我们的税务体系,从来没有把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的这个口号体现出来。在西方,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这一因素,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体现。比如税务,每年的美国加拿大家庭都要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报税,纳税不仅仅是根据收入高低,还要综合家庭人口多少。丈夫和妻子可以互相借用对方的免税额度。所以大部分的工薪阶层每年多多少少都会拿到一部分退税(因为所得税是公司代缴)。

加拿大的很多公园以及各种活动,有单独出售的个人票,也有打了很大折扣的家庭票。买家庭票相比于买单张票会便宜很多。比如多伦多的公共交通局,在周末和法定假日,为了鼓励家庭出游,一个家庭可以用一张日票无限制多次往返。

在中国,我们常常从报纸和电视等主流媒体看到保护妇女和儿童的合法权益的口号,可是通常在实施上,没有有效的法律作为支持后盾。立法上有缺陷,执法上更是缺乏行之有效的程序保证。

我们从海外的网络媒体上经常看到国内有儿童被亲生父母或者继父母虐待致残致死的新闻,看着那稚嫩的花朵还未开放就凋零,为人父母的心怎么一个痛字了得!

这些儿童能被虐待到致残致死的程度,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平常的日积月累中,做父母的就经常虐待孩子,不顺心了毒骂毒打拿孩子撒气是家常便饭,亲戚邻居皆有所闻,但是中国人一向认为孩子是父母的私有财产,父母打孩子属于“家务事”,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不便干涉。

有胆子大“爱管闲事者”,也顶多对正在施虐的父母进行暂时的劝阻,孩子照旧还要回家战战兢兢地生活,哪日父母一个不顺心,照样拳头棍棒落下来,日子又陷入黑暗。直到哪天孩子被打残进了医院或者被干脆打死了。邻居朋友跌足长叹——早日进行干涉就好了。早日进行干涉就好了?怎么好了?报警?我们的执法机关会做怎样的处理?我们的司法机关又会做怎样的判决?

为了写这篇文章,笔者特地上网查了一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其中涉及到虐待。具体有——

第八条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不得虐待、遗弃未成年人;不得歧视女性未成年人或者有残疾的未成年人;禁止溺婴、弃婴。

第五十二条侵犯未成年人的人身权利或者其他合法权利,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虐待未成年的家庭成员,情节恶劣的,依照刑法第一百八十二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该法规定,第十二款之前的各款,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有前款所列行为,经教育不改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有关人员或者有关单位的申请。撤销其监护人的资格;依照民法通则第十六条的规定,另行确定监护人。

按照道理,如果这项法律真正执行了,那么还可以算是良法。我们的儿童被父母虐待的时候,邻居报警,警方或者什么别的组织介入,悲剧完全可以避免。

但是以笔者在中国生活了三十几年的经历来看,从来没见过哪个父母因为虐待自己的孩子而被剥夺监护人资格的(父母离婚,孩子的监护权和抚养权被从一方转到另外一方除外)。

国外在这方面就明确多了。他们有专门的儿童保护组织处理这方面的事务。这个组织的作用在这个社会广为人知。社会公众意识认为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具有独立的人格,需要被保护被尊重。一旦发生虐童事件,无论是邻居还是学校老师,都不会坐视不管,充分发挥“狗咬耗子”的精神。致电儿童保护组织。儿童保护组织接到电话,或者警方接到电话,两个机构一般会联合出动,天降神兵,把儿童带走,虐童父母在家里坐等法院传票。

儿童保护组织不是政府机构,权利却非常大。起了一定的执法机构的作用。他们负责将父母起诉至法院,由法官决定该父母能否继续履行监护人的职责。一旦法官认定该父母虐童成性不堪为父母,那么他们就惨了,孩子将被永久性带走寻找寄养家庭,继而有可能被人正式领养。所以在西方,主流社会的共识就是不能打孩子,要跟孩子耐心地讲道理。父母的一举一动都将是孩子的榜样。一旦动手打孩子,后果可能非常严重。

说完儿童,再说说妇女保护。西方妇女解放、性解放历史悠久彻底,男女在未婚的时候性关系比较随便。基于宗教原因,意外怀孕也不大选择堕胎,所以社会上有很多单身妈妈带着四、五个孩子,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父亲。这种人一般受教育程度不高。生活在社会底层。靠社会救济为生。自己的救济加上孩子的牛奶金,住在政府福利房里,这单身妈妈基本上用不着工作了。中国新移民刚到加拿大,一般来说对这种社会现象不能理解——这不是鼓励懒人的制度吗?!有学生在ESL(English As Second Language)班上发出疑问,老师沉默了一会儿回答:“保护这些妇女的目的在于保护孩子。”孩子是没有错的,保护了母亲才能保护孩子,这是社会的底线。

我们看西方电影。夫妻两个人关系破裂要离婚了,总是男人拎着皮箱离开家门。因为在西方大部分的国家和地区都实行无过错离婚,离婚之前要求一定的分居年限。变卖财产分财产的过程可能很长,在这个过程中,一般是男人搬出去分居。这不是说一定是男人要求离婚,女人要求离婚男人也要照做。他不想这样做,女人找个律师到法庭申请分居,其结果依然还是男人出门,谁让你是男人!

一对再婚夫妻,房子是丈夫承租的,租约在丈夫名下,因为女方的孩子问题发生争执,男人把孩子关之门外,女方报警。警察来了,男人还喋喋不休,问警察:“我可以把她们赶出去。不是吗?这是我租的房子!”警察温和地答道:“据我所具有的知识,应该是你离开这房子,并且你需要继续付房租。”

一对原配夫妇为孩子吵架,丈夫任孩子哭不让妻子管孩子,妻子无奈报警:丈夫在警察面前仍然气势汹汹。警察对妻子说:“你的丈夫一点也不NIC已如果他打了你,你不要怕,我们会有办法的。”但是他们确实没有动手。警察对丈夫说:我们会有办法的。“但是他们确实没有动手。警察对丈夫说:“你们吵得这么厉害,不适合再接触,建议你们各自回避冷静一下。你是男人,我建议你出去,二十四小时之内不能回来。二十四小时之后可以回来。”丈夫无奈,只能收拾衣物离家回避。

在国内的时候,常常看到一些文章说西方妇女开始回归家庭,以此想号召中国妇女也回归家庭不要跟男人在社会上竞争社会资源。我们的这些学者,往往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知皮毛不知根本。

西方的劳动力价格昂贵,又没有祖父母带孙子一说。一般生了两个以上的孩子,孩子去托儿所的费用就可以吃掉母亲的工资。再加上一个人工作,家庭收入下降带来的税率也随之下降。那么很多家庭可能宁愿母亲辞职在家专职照顾孩子,使孩子得到更好的照顾和教育。

最关键的是,妻子在家里操持家务带孩子的价值是得到社会的充分肯定的。这个肯定不是一句口号,一句空话,而是由法律保障的。一旦夫妻感情破裂,两个人离婚,不仅仅是双方要平分财产。而且因为妻子没有工作,丈夫不仅仅要付孩子的抚养费,还要支付妻子的赡养费,所支付的额度,要保障妻子孩子的生活水平不下降。当然,这个生活水平不下降是相对于丈夫而言。法律不会让这个男人吃海参鲍鱼。前妻孩子只能喝喝骨头汤。

一个学法律的学生这样说:其实在西方的法律体系下,婚姻是一个契约,夫妻双方有互相扶持的义务。当一方没有工作或者失去工作能力的时候,虽然婚姻关系解除了,但是扶助的义务仍然存在。

篇4:上海市环境保护条例

【发布日期】1994-12-08 【生效日期】1995-05-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上海市环境保护条例

(1994年12月8日上海市第十届人民代表

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1995年5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第一条 环境保护是我国基本国策。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身健康,促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相协调,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态、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第三条 第三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

第四条 第四条 本市环境保护工作的原则:

(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二)资源利用与保护相结合;

(三)污染者承担治理和损害补偿责任;

(四)统一监督管理与分工负责相结合;

(五)专业管理与公众参与相结合。

第五条 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各单位应当重视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普及环境保护科学知识,加强环境保护舆论监督,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和法制观念。

第六条 第六条 公民有享受良好环境的权利,有保护环境的义务。一切单位和个人对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有检举、控告的权利。

第七条 第七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对保护和改善环境以及实施本条例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或者奖励。

第二章 机构与职责

第八条 第八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负责。每届政府应当根据环境保护规划制定环境保护任期目标和实施计划,实行环境保护行政首长负责制。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报告环境保护工作以及环境保护任期目标实施情况。

乡、镇人民政府根据区、县人民政府的要求,负责本辖区环境保护工作,并定期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报告。

街道办事处根据区人民政府的授权,负责本地区环境保护工作。

第九条 第九条 市环境保护局(以下简称市环保局)是市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全市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区、县环境保护局(以下简称区、县环保局)是同级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辖区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业务同时受市环保局的领导。

第十条 第十条 市环保局的主要职责:

(一)负责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在本市的贯彻实施,并对区、县环境保护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

(二)编制市环境保护规划和计划,参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规划、区(县)域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

(三)制定市环境保护的规范、标准和污染防治对策;

(四)参与市重大建设项目的决策和对大型建设项目、特殊工程、特定区域、特定污染物进行直接监督管理;

(五)确定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区域和指标;

(六)组织全市环境监测,调查处理重大污染事故和纠纷;

(七)组织环境科学和重大环境项目的研究,推广环境保护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发展环境保护产业,开展环境保护国际合作与交流。

第十一条 第十一条 区、县环保局的主要职责:

(一)负责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在本辖区的贯彻实施;

(二)编制本辖区环境保护规划和计划;

(三)落实本辖区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并进行监督检查;

(四)组织区域环境质量调查,对污染源进行监测并督促治理;

(五)普及环境保护科学知识和推广环境保护先进技术;

(六)调查处理污染事故和纠纷。

第十二条 第十二条 公安、交通、铁道、民航、海洋管理部门和港务监督、渔政渔港监督及军队环境保护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环境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土地、农业、园林、环卫、水利、地矿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实施监督管理。

市和区、县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依照各自的职责,协同市和区、县环保局实施本条例。

第三章 保护和改善环境

第十三条 第十三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将环境保护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

市和区、县环保局编制的环境保护规划,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并报上级环保局备案。

第十四条 第十四条 市环保局会同有关部门根据上海城市总体规划和国家环境质量标准适用区域,分类制定环境功能区,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

第十五条 第十五条 编制环境保护规划或者建设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大中型项目和特定项目,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听取公众意见。

第十六条 第十六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国家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指标,制定本市环境综合整治的目标和措施,并落实到区、县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督促实施。

第十七条 第十七条 本市工业布局根据城市(乡镇)规划、产业结构以及生态保护的要求做到:

(一)中央商务区不得新建工业生产项目,现有的必须搬迁;

(二)中心城区不得新建、扩建有污染的工业生产项目,现有的应当调整或者搬迁;

(三)新建工业项目应当安排在规划确定的工业区内,污染物集中处理;

(四)造纸、电镀、皮革、印染以及其他污染严重的工业项目,必须安排在限定的区域内。

第十八条 第十八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逐年增加城市的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固体废物集中处理、燃气化、集中供热系统、绿化、环境卫生和河道污染治理及其他环境设施的资金投入,并保证日常维护管理经费。

第十九条 第十九条 城市开发区建设应当根据生态城市的要求,严格功能区划,合理安排产业结构,控制建筑密度,依法确保绿地面积。

城市开发区应当建造集中供热系统和污染物处理处置设施及收集输送系统,其环境质量标准严于其他地区。

第二十条 第二十条 除已划定的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区外,市人民政府应当对长江以及规划确定的饮用水源划定保护区;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划定城乡居民的饮用水源保护区。

饮用水源保护区应当确定水质改善目标,并且禁止或者限制可能污染水源的行为。

跨区、县的饮用水源保护区的划定和管理,由市环保局会同有关区、县人民政府协商解决。

第二十一条 第二十一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自然生态区域,珍稀、濒危的野生动物自然分布区域,水源涵养区域,以及人文遗迹、古树名木的保护。

崇明东滩候乌保护区、金山三岛海洋自然保护区、淀山湖水源保护区、佘山风景区、横沙国家级旅游区以及规划确定其他需要特定保护的区域,禁止建设污染环境的项目;已建成的,必须达到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总量控制指标或者搬迁。

第二十二条 第二十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重视农业环境的保护,防止土壤污染、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盐渍化等生态失调现象的发生和发展。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水源保护和河道管理,禁止向河道直接排放污染物和倾倒废弃物。

开发利用土地、水、矿产、渔业、野生生物等自然资源,必须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资源损害补偿费。

第二十三条 第二十三条 向海洋排放污染物、倾倒废弃物或者进行海岸工程建设、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海上运输和滩涂拆船等活动,必须遵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四章 环境监督管理

第二十四条 第二十四条 市环保局可以根据本市实际情况,对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和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制定地方标准;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已作规定的项目,制定严于国家标准的地方排放标准。制定的地方标准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执行。

第二十五条 第二十五条 市和区、县环保局设立的环境监理机构,负责本辖区内污染源的日常监督、违法行为的调查处理、排放费和超标准排污费的征收。

第二十六条 第二十六条 市环保局应当制定地方环境监测规范和技术标准,会同有关部门建立环境监测网络。

市和区、县环保局的环境监测机构,负责本辖区环境要素的常规监测和污染源的监督监测;其监督监测的数据是环境保护监督管理的依据。

各部门、单位的环境测试数据,经市和区、县环保局环境监测机构确认后,也可以作为环境保护监督管理的依据。

当事人对监测数据有异议的,可以在规定的期限内,向上一级环保局的环境监测机构申请复核确定。

第二十七条 第二十七条 每年世界环境日(六月五日)之前,由市环保局发布本市上环境状况公报。

第二十八条 第二十八条 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的各类建设项目,必须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建设单位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环境影响评价单位编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并按照审批权限,报市或者区、县环保局批准后,方可立项。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单位应当对评价结论负责。

第二十九条 第二十九条 各类建设项目的防治污染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或者使用;与建设项目有关的原有污染应当同时治理。

建设项目竣工后,防治污染设施必须经原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环保局验收合格,方可投产或者使用;确需生产或者试运行的,必须报环保局批准,防治污染设施必须同时运转。

第三十条 第三十条 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和个体经营者,应当依照规定向所在地环保局如实申报、登记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浓度、排放方式、去向,以及污染治理的设施、类型,并且提供有关污染物防治的技术资料。需要改变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浓度、排放方式、去向的,必须在改变的三十日之前办理变更申报、登记手续。

第三十一条 第三十一条 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区域内的排污单位,其污染物排放必须达到规定的排放标准和总量控制指标。

在保证本区域环境质量提高的前提下,经市环保局批准,有关单位可以有偿转让部分排污指标。

第三十二条 第三十二条 本市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实行许可证的区域、种类和对象,由市环保局会同有关部门确定。

市或者区、县环保局应当按照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要求,对排污申请单位进行审核,并核发《排污许可证》。

第三十三条 第三十三条 单位和个体经营者超过国家和本市规定标准排放污染物的,必须按照规定缴纳超标准排污费;国家和本市规定必须缴纳排污费的,按其规定执行;缴纳超标准排污费和排污费后,不免除其污染治理责任、赔偿责任和法律规定的其他责任。

超标准排污费和排污费的管理与使用,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三十四条 第三十四条 对排放污染物超过排放标准或者总量控制指标并且严重污染环境的,实行限期治理。

实行限期治理的决定,由市或者区、县人民政府依照管理权限作出;也可以授权市或者区、县环保局作出,并报同级人民政府备案。

第三十五条 第三十五条 市或者区、县环保局及其设立的环境监理机构,依法对管理范围内的单位和个体经营者进行现场监督检查。检查时应当出示市环保局统一印制的监督检查证件,并为被检查者保守技术和业务秘密。

被检查者必须如实反映情况,提供必要的资料,不得隐瞒、拒绝、阻挠。

第三十六条 第三十六条 跨区、县的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的防治工作,由市环保局会同有关区、县人民政府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由市人民政府决定。

第五章 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

第三十七条 第三十七条 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按照环境保护规划和环境综合整治的要求,制定防治污染计划,采用先进技术和工艺,并对污染源进行治理。

产生环境污染及其他公害的单位和个体经营者,应当建立污染治理责任制度,配置污染物处理设施并且保证正常运转,健全运转档案。

污染物处理设施故障、检修等无法正常运转的,应当采取停产、减产或者其他措施,并在二十四小时内报告所在地环保局。

需要拆除或者闲置污染物处理设施的,必须在实施拆除、闲置行为三十日前提出书面申请,报市或者区、县环保局批准。

市或者区、县环保局自接到书面申请之日起超过二十日未作出决定的,视为批准。

第三十八条 第三十八条 鼓励采用节能、低耗、无污染、少污染的清洁工艺,实行清洁生产。

从国外引进技术、设施和建设项目,必须符合无污染或者少污染的要求,对可能产生污染而国内缺乏治理技术或者设施的,必须同时配套引进治理技术或者设备。

禁止使用国家和本市明令淘汰的严重污染环境的工艺和设备。

第三十九条 第三十九条 严格控制废气和粉尘排放,禁止以下行为:

(一)排放有毒有害的废气和粉尘超过规定排放标准;

(二)新建、改建、扩建的火力发电设施未配置脱硫装置;

(三)在非指定地区焚烧产生有毒有害烟尘和恶臭气体的物质;

(四)施工、运输、装卸和生产中产生大量粉尘和扬尘;

(五)有动力装置的车、船废气排放超过规定标准;

(六)饮食服务业、单位食堂排放烟尘和油烟气未经净化处理;

(七)安装空调器、冷却设施,影响环境和他人生活。

第四十条 第四十条 严格控制污水排放,禁止以下行为:

(一)任意排放油类、酸液、碱液、剧毒废液以及含有高、中强度的放射性废水和未经消毒处理的含病原体的污水;

(二)任意排放未达到标准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建筑泥浆、禽畜污水、水产养殖污水、屠宰污水和其他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的污水;

(三)接入污水处理厂的污水不符合接管标准或者污水处理厂排放未达到标准的污水;

(四)任意排放不符合排放标准的船舶污水;

(五)人工回灌补给地下水的质量不符合规定标准。

接入区域性污水截流管理的污水,应当达到规定的标准和总量控制指标,达不到的必须进行预处理。

第四十一条 第四十一条 严格控制噪声污染,禁止以下行为:

(一)在住宅区、文教区和其他特殊地区设立产生噪声污染的生产、经营项目;

(二)在街道、公园、商场、学校等公共场所,使用引起噪声污染的大功率扬声器,但确属特殊需要经所在地环保局批准的除外;

(三)在认间规定的时间内从事施工作业影响居民休息,但抢修、抢险和必须连续作业,经市或者区、县环保局批准的除外;

(四)从事营业性文件娱乐活动,影响居民生活;

(五)机动车、船在禁止鸣喇叭的区域内鸣喇叭。

第四十二条 第四十二条 严格控制固体废物污染,禁止以下行为:

(一)将危险废物混入生活垃圾或者其他废物;

(二)任意倾倒生活垃圾、粪便、工业废渣或者其他固体废物;

(三)任意倾倒、填埋含有可溶性剧毒物质的废渣;

(四)装载、运输过程中散落生活垃圾、工业废渣或者其他固体废物;

(五)存放含有可溶性剧毒物质的废渣未采取防水、防渗漏、防流失措施。

固体废物堆放场、处理场和处置场的选址定点,应当征得市环保局同意,其建设和作业接受市环保局监督。

第四十三条 第四十三条 使用核设施、放射性同位素以及利用伴生放射性矿物资源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对放射性废物进行安全处理。放射性固体废物必须按有关规定严格管理,集中处置。

射线装置必须采取屏蔽措施,达到辐射防护规定。

产生电磁波辐射的单位,应当设置防护设施。

第四十四条 第四十四条 农药的生产、销售和使用应当符合国家有关农药管理的规定。

运输、贮存农药和处置过期失效的农药,必须加强管理,防止污染环境。

第四十五条 第四十五条 禁止将列入国家本市控制名录的危险废物、放射性废物和垃圾从境外或者外省市转移到本市。

因特殊需要必须进口废物作为原料、能源或者进行再利用的,必须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经批准后,方可进入本市。

禁止将污染物或者产生严重污染的生产项目转移给无污染物处理能力或者治理能力的本市和外省市的单位或者个人。

第四十六条 第四十六条 发生污染事故或者其他污染突然性事件,有关单位和个体经营者必须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同时通报可能受到污染危害的单位和居民,并及时向当地环保局和有关部门报告,接受调查处理。

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威胁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时,市或者区、县环保局必须立即向同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环保局报告,由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解除或者减轻污染危害。

第四十七条 第四十七条 对可能产生环境污染的工业产品,应当制定环境保护技术标准。

不符合环境保护技术标准的工业产品,不准生产、销售或者使用。

第四十八条 第四十八条 工农业产品的原料、生产过程和制成品符合环境保护有关要求的,由市环保局会同有关部门认定,并颁发《环境标志产品》证书。

第四十九条 第四十九条 中心城区内的企业事业单位因环境功能和产业结构调整必须搬迁的,有关部门应当在投资、信贷、土地使用、能源材料供应和税收等方面给予支持。

第五十条 第五十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在产业结构调整中,鼓励和支持环保产业。各有关部门应当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对环境保护产品定期提出优先发展目标、引进推广先进技术和产品,进行质量监督管理。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一条 第五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八条第一款或者第二款、第二十九条第一款、第三十条、第三十五条第二款、第三十七条第二款或者第三款、第四十五条第二款、第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应当给予警告、责令其改正,并且可以按照下列规定处以罚款:

(一)情节轻微的,处以一千元以下的罚款;

(二)情节严重的,处以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二条 第五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七条、第二十条第二款、第二十一条第二款、第二十二条第二款、第三十八条第二款或者第三款,第三十九条、第四十条、第四十一条、第四十二条第一款、第四十三条、第四十四条、第四十五条第一款或者第三款、第四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的,应当给予警告、责令其改正、停止作业,并且可以按照下列规定处以罚款:

(一)轻微危害的,处以一千元以下的罚款;

(二)一般危害的,处以一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三)严重危害的,处以三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三条 第五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九条第二款规定的,责令其停止生产或者使用,并处以建设项目总投资的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但不低于一万元。

第五十四条 第五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一条第一款规定的,加倍征收超标准排污费,处以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并且可以吊销排污许可证。

对实行排污许可证区域内无证排放污染物的,除征收排污费和加倍征收超标准排污费外,并处以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一条第二款规定的,没收其非法所得,并处以非法所得百分之五十的罚款。

第五十五条 第五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三条第一款规定的,除追缴其排污费或者超标准排污费及滞纳金外,可以处以欠缴金额百分之十的罚款。

第五十六条 第五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七条第四款规定的,责令其重新恢复使用,并处以污染物处理设施投资额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二十以下的罚款。

污染物处理设施恢复使用前,加倍征收超标准排污费。

第五十七条 第五十七条 对逾期未进行限期治理或者未达到治理目标的,加倍征收超标准排污费,并处以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严重污染环境并且缺乏治理措施的,由区、县以上人民政府责令其转产、搬迁、停业、关闭。

第五十八条 第五十八条 对违反本条例规定,造成环境污染事故的,处以污染事故所造成直接损失百分之十以上百分之三十以下的罚款,并对直接责任人员处以五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罚款;情节较严重的,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

造成重大污染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五十九条 第五十九条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结论错误并造成损失的,应当降低环境影响评价单位的资质等级,或者吊销其环境影响评价资质证书;没收评价所得,并可处以评价所得的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责任人员处以五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罚款。

第六十条 第六十条 违反本条例的行政处罚,由市或者区、县环保局作出决定;其他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按其规定执行。

第六十一条 第六十一条 五万元以下的罚款,由区、县环保局决定;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由市环保局决定;二十万元以上的罚款,由市环保局提出,市人民政府批准。

违反本条例规定,对环境造成轻微污染的,环境保护执法人员可对当事人处以十元以上五十元以下罚款,并且当即执行。

处以罚款应当出具市财政部门印制的统一收据,罚款按照规定上缴财政。

第六十二条 第六十二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处罚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的上一级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复议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也可以在接到处罚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六十三条 第六十三条 造成环境污染危害的单位或者个体经营者,有责任排除危害,并对直接受到损害的单位或者个人赔偿损失,但对由于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所致,并经及时采取合理措施仍然不能避免环境污染损害的,免予承担责任。

因环境污染或者环境破坏受到损害的单位和个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被指控致害人不能证明受害人的损害与其排污行为无因果关系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环境污染危害因双方责任造成的,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因第三者造成的,由第三者承担责任。

对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的纠纷,根据当事人的请求,市和区、县环保局或者其他依法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应当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六十四条 第六十四条 有关部门违法、越权、无权审批的,其批准文件无效;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赔偿。

市环保局对区、县环保局作出的违法、越权审批或者错误决定,有责任纠正或者撤销。

第六十五条 第六十五条 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人员及其他部门的有关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以及环境监测人员弄虚作假、提供假数据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第六十六条 第六十六条 本条例具体应用中的问题,由市环境保护局负责解释。

第六十七条 第六十七条 本条例自1995年5月1日起施行。

篇5:《上海市环境保护条例》原则

一是广泛参与原则

推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环境保护,营造社会共治的格局。

二是绿色发展原则

突出源头防治,从改变生产和生活方式推进生态环境保护。

三是全面监督原则

督企与督政并重,在强化企业防治污染主体责任的同时,督促相关政府部门积极履职,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保护群众环境权益。

四是严格执法原则

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实现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

创新建立三项治理机制

一是污染防治协议制度

《条例》创新建立了环保部门与排污单位签订污染防治协议的制度,在给予排污更多自主权的同时,也提高了监管标准。

二是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制度

排污单位可以委托专业化的第三方机构实施污染治理。委托第三方机构实施的,排污单位仍然需要承担污染治理的主体责任。

三是明确实施排污权交易制度

排污单位可通过排污权交易取得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

篇6:《上海市环境保护条例》解读

布日期:[2016-07-29] 发

2016年7月29日,《上海市环境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经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将于2016年10月1日起施行。为更好地理解和贯彻实施《条例》,现就其主要内容作如下解读:

一、关于修法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本市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更为复杂,原《条例》已经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的不适应性:一是不适应国家层面环境保护法律制度。新《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在立法理念、监管方式等方面都作了重大突破,在责任追究上一改环保领域手段过软的弊病,针对违法排污者创设了按日计罚等硬措施。原《条例》的部分内容与新《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的规定不尽一致,相关制度措施也已不能满足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二是不适应新时期环境治理工作。近年来,国家环境治理力度不断加大,大气、水、土壤行动计划相继出台,同时,国家对各省市明确下达了环境目标,要完成这些目标,任务还很艰巨,需要采取更加切实有效的措施推进。三是不适应环境治理体制机制的创新。今年国家层面由环保部牵头的环境保护改革方案有20项。同时,国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按照中央关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总体布局,先行先试。本市正在进一步深化环评审批改革,探索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鼓励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推进环境监测社会化等改革创新工作。随着依法行政的推进,改革要于法有据,这些改革创新需要通过修订《条例》予以法制化。四是不适应“四个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本市“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要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基本框架,基本建成“四个中心”。距离目标节点不足五年,迫切需要通过修订《条例》,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促进绿色发展,进而将生产要素向“四个中心”和科创中心建设集中。

二、关于修法的基本原则

《条例》的修改贯彻了“广泛参与、绿色发展、全面监督、严格执法”的基本原则。一是“广泛参与”,推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环境保护,营造社会共治的格局;二是“绿色发展”,突出源头防治,从改变生产和生活方式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三是“全面监督”,督企与督政并重,在强化企业防治污染的主体责任的同时,督促相关政府部门积极履职,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保护群众环境权益;四是“严格执法”,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实现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

三、《条例》的主要内容

(一)关于推进全社会共同治理

《条例》按照“更好发挥政府的主导和监管作用,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参与和监督作用”的指导思想,明确了不同主体的责任:对于政府,重点强调各级政府对所辖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将环境保护履职情况作为对政府和领导人督察和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实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对于企业,重点强化其主体责任,除了依法履行污染防治义务外,还需要公开污染物排放和防治信息,推动实施清洁生产和绿色改造等。对于社会公众,重点引导公众绿色出行,注意节约资源,积极参加环保志愿者活动。通过完善公益诉讼制度,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提供多元化渠道。

(二)关于推进源头治理

未来,本市通过末端治理的难度越来越大,减排空间也更加有限。同时,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产业结构偏重、污染排放过于集中等结构性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因此,除继续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外,必须大力推进源头治理。为此,《条例》第二章、第三章分别从规划管理和绿色发展不同的角度加强环境保护的源头治理工作,其中重点规定了生态保护红线制度、产业结构调整措施和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第一,细化生态保护红线制度。该制度是近年来国家重点开展的一项国土空间管控及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战略,为提高可操作性,《条例》从两方面予以细化:一是确定生态红线保护具体范围,明确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和重要的滩涂湿地等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实施严格保护。二是实现生态保护红线制度与城市规划之间的衔接,明确分类分级管控和严格保护的要求。第二,明确产业结构调整措施。《条例》明确市发展改革、经济信息化等部门应当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将高污染、高能耗产业纳入淘汰类、限制类产业目录。针对环境污染严重、环境违法情况突出的地区,明确区政府应当采取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生态整治等方式实施综合治理。第三,积极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一是鼓励企业建立绿色供应链,对产品设计、物料采购、制造、销售、物流、回收和再利用等各个环节实施绿色改造。二是推行绿色办公,控制一次性用品的使用。三是鼓励环保产业发展,推行绿色建筑、绿色交通和加强物资循环利用等措施。

(三)关于创新市场化环境治理机制

环境保护任务日益复杂多样,政府监管、企业治理都有必要借助市场化机制,在降低监管成本和企业运营成本的同时,实现治理目标。为此,《条例》创新设立了以下四项治理机制:一是污染防治协议制度。创制了环保部门与排污单位签订污染防治协议的制度,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从政府跟企业之间的对抗走向合作,加快推进环保重点工作。二是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制度。排污单位可以委托专业化的第三方机构实施污染治理。委托第三方机构实施的,排污单位仍然需要承担污染治理的主体责任。三是排污权交易制度。排污单位可通过排污权交易取得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四是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探索建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通过市场手段强化对重污染行业的监管,同时,把环境风险责任社会化。

(四)关于环境管理制度的优化和改革

近两年,环保部门积极探索环境管理制度改革创新。改革前,环境管理包括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三同时”、项目试生产、竣工验收、总量控制、排污许可、排污申报等制度。改革后,取消建设项目试生产,主要是前段的环评制度和后端的排污许可证制度,竣工验收、排污申报纳入许可证管理。《条例》将改革的内容用法规加以固化,具体规定如下:

第一,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该制度实施以来,发挥了重要的源头防控作用。为进一步完善环评制度,《条例》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制度改革:一是抓源头,强化规划环评。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开发利用规划,审批部门不予审批。二是抓重点,实施分类管理。明确环评文件实行审批和备案两种方式。三是提效率,规范程序。一方面规定,技术审和行政审分离,技术评估的时间最长不超过三十天,不计入审批期限。另一方面规定,已经完成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中包含的建设项目,其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应当依照有关规定予以简化。四是抓公开,全面接受公众监督。明确了环评报批前、审批阶段和建设阶段三个环节的信息公开要求。

第二,细化总量控制制度。一是明确“批项目,核总量”。新建、改建、扩建排放重点污染物的建设项目,排污单位应当在环评阶段通过申请或者排污权交易取得排放总量指标。二是对现有排污单位的排放总量指标,由环保部门按照公平合理、鼓励先进和兼顾历史排放情况等原则,综合考虑行业平均排放水平以及排污单位的减少污染物排放措施等因素确定。三是建立奖惩制度。通过在财政、税收、价格、政府采购等方面采取措施鼓励和支持减少污染物排放;对污染物排放超过总量限值的,则可责令其停产整治。

第三,强化排污许可证制度。《条例》将许可证制度作为环境管理的核心制度,一是明确核发范围,要逐步涵盖所有固定污染源单位。二是实施动态管理,当污染物排放标准、总量控制要求等发生变化的,环保部门可依法变更排污许可证上的载明事项。三是衔接事后监管,将许可证规定的内容作为执法、收费的管理依据。

(五)关于完善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2014年本市颁布了《上海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随着大气污染治理工作的不断深入,本市又探索了不少污染防治新措施,此次主要固化了四方面措施:一是完善污染天气应急措施。出现污染天气或者预报出现重污染天气以及根据国家要求保障重大活动的,相关部门应当采取暂停或者限制排污单位生产、限制高污染机动车行驶等应急措施。二是加强高污染机动车管理。对高污染机动车实施区域限行措施的同时,要求托运单位不得委托使用高污染机动车运输的单位或者个人从事运输活动。三是加大船舶大气污染防治力度。船舶进入国家确定的排放控制区时,应当使用符合要求的燃油;具备岸电使用条件的,应当使用岸电。四是强化扬尘管理。有关部门应当制定本市扬尘排放控制标准,并要求相关单位严格遵守该标准。

(六)关于创设土壤污染防治措施

近年来,土壤污染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关注,但相关法律、法规仅作了原则性规范,缺乏可操作性。针对本市土壤污染实际情况,《条例》创设了以下规定:一是建立政府调查与企业监测相结合的土壤污染监控评估机制。首先,环保等部门应当定期开展土壤环境质量调查、污染源排查工作。其次,排污单位应当定期对土壤和地下水进行监测,并将监测结果向环保部门报告。最后,经营性用地和工业用地出让、转让、租赁、收回前应当进行土壤和地下水的环境质量评估。二是强化土壤污染的防范和修复责任。发现存在环境风险的,土地使用者应当制定风险防控方案,并采取防范措施;污染发生后,排污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承担修复责任;生产、销售、贮存液体化学品或者油类的企业还应当进行防渗处理。对于农用地,实施分类管理,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三是严格规范土地转性过程中的污染控制。污染场地用于敏感性建设项目的,应当按照相关规定予以修复后,方能投入使用;非农用地转变为农业用地的,要求开展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估,严把环境质量标准关。

(七)关于完善水污染防治措施

2009年本市颁布了《上海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对保障饮用水安全起到了很好的作用。2015年国务院发布了水行动计划,对水污染防治提出了更为全面和严格的要求。为贯彻落实“水十条”的相关要求,《条例》作了以下规定:一是对接“水十条”,要求列入限制类产业目录的排污单位,按照环保部门和经济信息化部门的要求,实施清洁化改造。二是强化水源地保护,保障饮用水安全,规定太浦河饮用水源保护区水域禁运危险化学品。三是防范污水外运偷排偷倒风险,禁止生产性污水外运处理。

(八)关于完善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措施

目前,本市的固体废物处置能力不足,固体废物的管理应当体现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再利用的原则。《条例》鼓励对固体废物进行资源化再利用,不能资源化再利用的固体废物应当进行无害化处置。为了促进危险废物资源化再利用的同时,确保安全,《条例》还从以下两方面做出特别规定:一是定标准,即危险废物再利用标准应当符合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管理规定。二是严论证,即产生单位应当在资源化再利用前组织技术论证,并将技术论证报告、再利用方案、去向等内容向环保部门备案。此外,为了缓解本市危险废物处置能力不足的现状,条例规定产业园区管理机构可以提供收集贮存危险废物服务,但需要按照规定办理相关手续。

(九)关于完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

环境信息公开是保障公众环境知情权的基本手段和公众监督机制的重要内容。为此,《条例》规定对政府和企业分别提出了信息公开规定的要求。一是对政府的要求,要求环保等部门依法公开环境质量、环境监测、许可、处罚以及排污费的征收和使用情况等信息。企业环境信用信息也通过政府网站向社会公开,同时纳入本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二是对企业的要求,《条例》扩大了《环境保护法》规定需要公开环境信息的企业范围,并明确要求在本市环境信息公开平台上发布信息。另外,对石油、化工、钢铁、涉重金属排放企业还要求通过特定形式定期向公众介绍污染防治情况,介绍公众监督。

(十)关于落实最严格法律责任

篇7:上海市妇女儿童保护条例

“At a time when the world is discussing a post-2015 development agenda, it is essential that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identifies financing sources for social protection,” or social security guarantees to protect them against economic distress and hardship caused by the absence or a substantial reduction of income from work because of illness, maternity, lack of employment, disability, old age and others, Isabel Ortiz, Director of the ILO Social Protection Department said as the agency released two new studies late last week.

In the Social protection for maternity: Key policy trends and statistics report, ILO notes that only 36 per cent of employed women are legally entitled to cash benefits during their maternity leave.

“In practice, however, maternity leave legislation is not implemented effectively, so only 28 per cent of working women are covered in case of maternity,” ILO said in a press release.

“Around 800 women die from childbirth every day. In addition, 18,000 children also pass away daily. The sad reality is that despite efforts carried out as part of the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 process, maternal and child mortality rat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re still very high,” according to the UN labour agency.

“Most of these deaths are preventable with adequate social protection. Universal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care is key to reducing high mortality rates, together with cash transfers to ensure adequate food, clothing, and access to social services,” added Ms. Ortiz.

ILO said a related report, Social protection for children: Key policy trends and statistics, also paints a worrying picture. While there has been an explosion of small cash transfer schemes in recent years, the study shows, there is also a considerable gap with regard to the availability of adequate child and family benefits.

A worrying trend, according to ILO, is that in some countries, the levels of maternity and child protection benefits have dropped as a result of fiscal consolidation policies.

For example, it said, several European countries have reduced the level of maternity and child benefits or have limited the level of coverage, leading to an increase in child poverty in 18 of the 28 countries of the European Union between 2008 and 2013.

nlc202309011337

The reports include detailed national data on maternity protection and child and family benefits for 188 countries surveyed.

They looked at a sample of 57 low- and lower middle-income countries and show that introducing a basic universal maternity cash benefit would require, on average, 0.41 per cent of national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Meanwhile, having universal child benefits would, on average, require 1.9 per cent of national GDP.

The projected costs for a basic universal child benefit vary greatly between countries, ranging from 5.2 per cent of GDP for Niger to 0.2 per cent of GDP for Guyana, considering that children constitute a large proportion of the population in these countries.

The same variation applies to basic universal maternity protection, where it ranges from less than 0.1 per cent of GDP in Bhutan, Guyana, India, Indonesia, Mongolia, Morocco, Sri Lanka and Viet Nam to 1.1 per cent of GDP in Niger.

http://www.un.org/apps/news/story.asp?NewsID=50821#.VVLKU6qJiHs

上一篇:东莞市实体监督内容下一篇:历险记的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