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中学短跑计时方法

2024-05-16

三种中学短跑计时方法(共3篇)

篇1:三种中学短跑计时方法

三种中学短跑计时方法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我国在奥运会上金牌总数也不断攀高,一直位列榜首。但与竞技性体育快速发展相比,群众性体育成效却不显著,特别是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日前,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首次在全国范围内提出“体育成为中考必考科目”的要求。然而,在体育测试中传统的手工计时往往人为因素影响大,准确率低,人力不足,投入多误差大,不便大量数据的保存和查阅,难以满足公正、准确、快捷高效的要求。

通常我们在训练青少年学生短跑过程中,都很自然、很习惯的采用这样的几种计时法:正式听的发令枪发令计时法;非正式的听信号计时法。

前者发令法无需讨论,后者发令法则需要重点探讨,为什么呢?因为不同的计时法所得到的精确性是千差万别地。在现实中,非正式的听信号计时法主要有三种可以在课余训练中采用:

一、教练员和运动员相互合作法。

这种方法要求学生运动员在起点处负责发令,教练员则站立在终点处静心凝神地看准学生运动员所发出的正确信号进行第一时间内开表计时。要想尽可能的减少计时误差的最关键的一点,那就是,让发令的学生运动员和计时的教练员站位要相互保持错位,同时,学生发令只需用自己的手姿(手臂上举后接着用力向下快速挥臂法)来向终点教练员发出信号就行了。如果选择用红旗等物品来发出信号的话则无疑增加了计时误差值。

(1)这种方法的优点:节约了大量的发令枪子弹。(2)这种方法的缺点:采取这种计时法的误差很大。

二、教练员一个人全面负责发令法:

这种方法要求教练员一边向起点处学生发出起跑信号的同时开启自己手中的计时表。一心二用地结果势必造成计时过程中顾彼失此的现象出现。要么学生运动员在起点处发生因为掌握不好终点处教练员发令的时机而频频跑出但开表计时晚了或已跑出但没有及时开表计时或教练员已发出准确信号时运动员却不和拍而晚跑或提前跑出去了等等不和谐的师生配合现象的出现,其最直接的计时法费时费力而没有获得精确的计时结果。

(1)这种方法的优点:学生运动员可以不承担发令的任务而专心的把精力放在如何跑好每一次短跑训练成绩目标。

(2)这种方法的缺点:采取这种计时法会产生教练员和运动员之间配合不协调、不和谐的问题而破坏师生间训练心境和训练成效。

其他方法,除了正式的发令听枪起跑外,迈佳步智能短跑计时系统是国内是最为准确的、误差最小的计时系统和方法。

三、学生自主性做出站立在起跑线上——向终点处的教练员发出强烈的、明确的起跑信号——预备起跑姿态——正式起跑法,终点处的教练员只要聚精会神地盯着学生运动员正式起跑动作就开表计时就行了。学生在短跑训练过程中所采取的站立式起跑法来开展训练,作为教练员我们要想掌握好学生运动员第一手训练成绩情况、训练资料的话,就必须选择好正确的计时法,最值得关注的核心问题是我们教练员在计时的过程中以学生什么“部位”来开表计时时,所计得学生的短跑成绩才是精确的。

(1)这种计时法最大优点是:学生自己在起点处决定好什么时间休息一下、选择什么时间跑下一个训练量、什么时间在准备要求跑下一个训练量给教练员发出明确的信息、什么时间来调整一下自己的训练情绪再跑出来等等自主性起跑法。另外,这种计时法在学生采取的站立式起跑法的运用中,其计时误差是最小的,也是学生运动员短跑训练中最正确的计时法。

(2)这种计时法的缺点是:教练员在开表计时之前必须迅速选择正确的开表计时的‘部位’,这个问题把握的准确与否则影响着计时结果的精确性。

那么,针对计时的精确性来分析问题存在的核心,就离不开学生运动员在训练短跑过程中所采取的起跑方式和教练员所选择的计时法,因为,这两个因素是制约着计时精确性的最直接因果关系。

在学校课余运动训练中,学生运动员往往习惯于采用站立式起跑法来完成短跑训练量和训练强度,对于运用这个技术的本身。

站立式起跑整个起跑环节都应该由学生负责,教练员只要专心的计好时就行了,这个“部位”的选择,既不是学生的头、又不是手臂而是学生的起跑腿,也就是通常概念下,学生所选择的优势腿放在后面,而把腿部力量相当薄弱的放在前面,进一步来说明的话,让学生运动员养成把左脚放在前面,把右边脚放在后面,这样的站立式起跑法是最正确的,那教练员在这种情况下,就只要把全部的注意力放在学生运动员的起跑腿上就解决了计时的精确性问题了,这个部位就是起动腿——右腿,右腿在第一时间内形成与做出积极性起跑动作时,教练员在同样的时间里即刻开表计时就能获得精确的计时成绩,该方法适合于所有短跑项目的训练,事实上,站立式起跑也只有这一种方法最能真实的、精确的获得学生所训所练的运动成绩。

篇2:三种中学短跑计时方法

摘要:随着现代教学理念和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与创新,新课标下的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短跑训练的质量越来越受到教育部门的重视。本文就中学生对于体育短跑训练热情的提高、中学生短跑训练方法的强化以及体育短跑训练教学模式的优化进行分析探究,以提高新课标下中学体育短跑训练的效率。

关键词:新课标;中学体育;短跑训练

体育教学是中学学科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教学部分,尤其是中学生的体育短跑训练,它对于中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身心健康的发展以及综合素质的强化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中学体育教师应当加强对于中学体育短跑训练的重视,并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提高中学体育短跑训练的效率。

一、提高中学生体育短跑训练的热情

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对其体育短跑训练的热情和训练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并且中学体育短跑训练可以帮助中学生提高自身身体素质,促进自身德、智、体全面健康的发展,因而中学体育教师要想提高中学体育短跑训练的质量,首先就应从提高中学生的体育短跑训练兴趣入手。中学体育短跑训练教学是一门实践课程,这就要求中学体育教师应当加强中学生体育短跑训练的时间和力度,中学体育短跑训练重在强调速度与爆发力,然而考虑到中学生身体素质和承受能力的因素以及中学生年龄较小,许多身体器官都没有发育完全,他们的身体对于大负荷运动量的承受能力是不能与成年人相比较的,而且现在普通中学中大部分学生都不是专业的短跑运动员,因而许多中学体育教师并没有太过于注重短跑训练教学,这就导致许多中学生对于体育短跑训练的重视度不高,训练热情和兴趣也不是很高。所以,要想解决这一难点,中学体育教师就应当积极采取全新的科学措施来辅助短跑训练。比如说,中学体育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克服这一教学障碍,将中学体育短跑教学的重点从训练量上转移到技巧训练上,提升中学体育短跑教学的效率。具体来说,体育教师可以从互联网上下载相关的短跑训练视频教程,做成多媒体教学视频,然后在课堂教学中播放给学生观看和学习,这样既提高了安全性,又达到了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二、强化中学生的体育短跑训练方法

中学生的体育短跑训练方法是否科学合理关系着中学生最终的短跑训练效果,因而中学体育教师应当积极优化中学生的体育短跑训练方法,以提高中学生的体育短跑能力。具体而言,中学体育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强化中学生的体育短跑训练方法:第一,加强中学生的短跑反应训练。体育短跑训练的.一大基本特征就是时间短,中学生在进行短跑训练时需要争分夺秒,因而中学生在短跑开始时的反应能力非常重要。对此,中学体育教师可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通过短程训练和多次训练的方式来强化中学生的体育短跑反应能力。比如说,中学体育教师可以规定一个20米长的短距离训练量,重点训练学生的反应能力。第二,加强中学生的原地跑训练。原地跑训练可以起到热身和强化中学生耐力的作用,它主要分为原地小步跑和原地高抬腿跑两种形式,原地小步跑重在强调中学生的热身训练,而原地高抬腿跑重在强调中学生的短跑爆发力训练。中学体育教师可以在进行体育短跑训练之前,抽出2~3分钟的时间来训练中学生的这两项内容。第三,强化中学生的加速跑训练。中学体育短跑训练的重点在于考验学生的爆发力和速度,而加速跑训练的强化可以很好地达到这一要求,因而中学体育教师应当重点加强中学生的加速跑训练力度。

三、优化中学体育短跑训练的教学模式

篇3:三种中学短跑计时方法

短跑分段计时成绩(速度)对于诊断运动员全程跑速度节奏,为运动训练提供依据,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而基层(如普通中小学)业余训练,缺少应有的测试方法与手段,如分段计时系统。如何设计和运用计取的成绩相对准确、简便易行的分段计时方法,对于基层来说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利用“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定理,结合田径竞赛规则和人工计时的裁判法,谈谈直道短跑人工分段计时的设计思路和实现。

二、分析

(一)计取测试点不在分段线(终点线)延长线上成绩的方法

一般的计时,测试点(计时员的位置)位于分段线(终点线)的延长线上,计时员的视线与分段线后沿的垂直面重合,当运动员躯干(不包括头、颈和四肢)的任何部位抵达该垂直面的瞬间停表。对于计时员不在分段线延长线上的情况,如何计取该分段的成绩呢?

如图1:“斜线计时”方法示意图所示,在一根8条分道的直跑道上设有分段线A’A”和B’B” ,运动员在第3道由右向左跑进,计时员位于分段线A’A”延长线上的测试点O。为计取运动员到达分段线B’B”的成绩,取第3道(运动员所在分道)分段线的中点B,连接OB并延长,与A’B’相交于B外。在B外处设一垂直于地面的标志杆。当运动员到达OB外连线所在垂直面的瞬间停表,即可计取到达分段B’B”的成绩。

(二)分段标志杆位置的计算

根据“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定理,图1中,△A’B外O与△ABO相似,

假设分段线A’A”到B’B”为10米,即AB=10,计时员站在距离第1道内侧分道线70米处,即A”O=70,因此:

即标志杆设在与测试点O横向距离为10.92米的第8道外侧分道线上。

事实上,运动员的身体并非一条垂直于地面的直线。如图2:标志杆位置计算示意图,假设运动员跑在分道中线上,对于运动员“到达”测试点右侧分段线(B’B”)的情况,从测试点看应该是右侧躯干先到,标志杆应设在B外(而非B外’) 处。对于“到达”测试点左侧分段线(C’C”),应该是左侧先到,标志杆应设在C外(而非C外’)处。

图2中,设标志杆置于m道外侧分道线外沿,运动员跑在n道,测试点距离1道内侧分道线外沿(内突沿外沿)的距离为h,分段线(如:B’B”和C’C”)与测试点的(横向)距离为S。假设运动员肩宽0.6米并跑在分道的中间,同时考虑分道线宽0.05米。△A’B外O与△A右B右O相似,

测试点右侧分段标志杆位置

同理,测试点左侧分段标志杆位置

注:S右、S左均为标志杆与测试点的横向距离

三、直道短跑人工分段计时方法的设计与实现

(一)标准田径场地直道100米人工分段(10米)计时方案

(1)运动员在第3道跑进,测前告知运动员尽量跑在该分道的中间。

(2)测试点(计时员的位置)放在50米分段线的延长线上,距离第1道内侧分道线外沿(内突沿外沿)70米。

(3)标志杆置于第8道外侧分道线外沿。

(4)为计取0~100米每10米分段的成绩,需要放置10个标志杆。表1列出了利用公式(1)和(2)计算的(该方案)各分段标志杆与测试点的横向距离,以及通过该距离计算的标志杆与起点的距离。

(5)丈量与设点的方法,一种是先量出50米标志杆的位置(即50米分段线),再从该点向起点方向分别量10.88、21.76、32.63、43.51(米),向终点量10.97、21.93、32.90、43.87、54.84(米)。另一种是从起点一次性丈量,从起点向终点分别量6.49、17.37、28.24……104.84(米)。

(二)《标志杆位置速查表》的使用

为适应不同场地情况,表2:标志杆位置速查表列出了测试点在50米延长线上、距离第一道内侧分道线外沿40~80米,运动员跑在不同分道,标志杆放在不同分道外侧分道线外沿的位置与50米分段线的距离。

(单位:米)

注:若从起点一次性丈量,10~40米分段标志点用50米减去表中数据,60~100米用50米加上表中数据。

如200米环形跑道操场,有4条分道。因场地所限,h取40米,运动员跑在第2道,即n=2,标志杆设于第4分道外,即m=4,查到表2第14行,使用该行数据丈量设点,等等。

(三)测试时的注意事项

(1)在场地空间允许的情况下,测试点尽量选择距离直跑道较远的位置(如70米、80米或更远)。

(2)标志杆与运动员所跑跑道距离应适当,做到既不影响运动员的跑进,又便于观察运动员到达标志杆的情况。标志杆按照计算的距离置于规定分道外侧分道线外沿上,并与地面垂直。

(3)标志杆应醒目,颜色明显区别于背景(如看台建筑颜色),便于分辨。可采用在标志杆顶部再放置鲜艳颜色的小锥形标志桶的方式解决。同时排除介于标志杆与计时者间小场地足球门等的影响。

(4)测试时计时员在测试点始终保持直立,每停一次表(包括开表)身体立刻领先运动员转动至与下一标志杆正对,提前做好再次停表准备。

(5)为方便以后使用,可在场地上保留长久性标志杆和测试点标记(注意记住此类标记对应的运动员跑进分道)。

摘要:分段计时是短跑运动训练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基层由于条件所限,缺少相应的测试方法与手段。本文介绍了一种利用“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原理设置分段标志杆,运用类似于终点柱的功能,通过“斜线计时”的方法计取直道短跑分段成绩的方法,巧妙地解决了基层训练直道短跑人工分段计时的问题。

上一篇:幼儿园教师学习下一篇:浅谈医学检验重要环节的质量控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