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和尚的故事与管理

2024-05-24

三个和尚的故事与管理(精选8篇)

篇1:三个和尚的故事与管理

《三个和尚》是根据中国民间谚语改编而成的,通过三个和尚没水吃、寺庙失火、三个和尚齐心协力救火直至后来三人合作吊水的情节,既批评了“三个和尚没水吃”这种社会上存在的落后思想,又提倡了“人心齐,泰山移”的社会新风尚,与现实生活紧密。

三个和尚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小办一件事,如果没制度作保证,责任不落实,人多反而办不成事。

篇2:三个和尚的故事与管理

不久,来了个和尚。他一到庙里,就把半缸水喝光了。和尚叫他去挑水,和尚心想一个人去挑水太吃亏了,便要和尚和他一起去抬水,两个人只能抬一只桶,而且水桶必须放在担子的中央,两人才心安理得。这样总算还有水喝。后来,又来了个和尚。他也想喝水,但缸里没水。和尚和和尚叫他自己去挑,和尚挑来一担水,立刻独自喝光了。

从此谁也不挑水,三个和尚就没水喝。大家各念各的经,各敲各的.木鱼,菩萨面前的净水瓶也没人添水,花草枯萎了。夜里老鼠出来偷东西,谁也不管。结果老鼠猖獗,打翻烛台,燃起大火。三个和尚这才一起奋力救火,大火扑灭了,他们也觉醒了。从此三个和尚齐心协力,水自然就更多了。

篇3:三个和尚的故事与管理

10天一到。主试者问甲:“卖出多少把?”答:“1把。”“怎么卖的?”甲讲述了经历的辛苦, 游说和尚应当买把梳子, 无甚效果, 还惨遭和尚的责骂, 好在下山途中遇到一个小和尚一边晒太阳, 一边使劲挠着头皮。甲灵机一动, 递上木梳, 小和尚用后满心欢喜, 于是买下1把。

主试者问乙:“卖出多少把?”答:“10把。”“怎么卖的?”乙说他去了一座名山古寺, 由于山高风大, 进香者的头发都被吹乱了, 他找到寺院的住持说:“蓬头垢面是对佛的不敬。应在每座庙的香案前放把木梳, 供善男信女梳理鬓发。”住持采纳了他的建议。那山有10座庙, 于是买下了10把木梳。

主试者问丙:“卖出多少把?”答:“1000把。”主试者惊问:“怎么卖的?”丙说他到一个颇具盛名、香火极旺的深山宝刹, 朝圣者、施主络绎不绝。丙对住持说:“凡来进香参观者, 多有一颗虔诚之心, 宝刹应有所回赠, 以做纪念, 保佑其平安吉祥, 鼓励其多做善事。我有一批木梳, 您的书法超群, 可刻上‘积善梳’三个字, 便可做赠品。”住持大喜, 立即买下1000把木梳。得到“积善梳”的施主与香客也很是高兴, 一传十、十传百, 朝圣者更多, 香火更旺。

然而故事并没有结束。一个挑战者—丁, 找到主试者说, 卖给和尚1000把梳子算什么?我可以让和尚源源不断地买我的梳子, 至少也得上千万吧, 以一年为限。许多人都认为开玩笑。

成本分析

他还是找到了那个住持, 问他:您这边每天大概能赠出多少把梳子呢?住持回答:差不多50把。他继续问:您觉得这与您所获得的香火钱相比是不是也是成本呢?住持回答:是的, 虽然是赠, 但是也是钱啊。佛门本来就没有什么钱。他又问:你有没有想过收费呢?住持回答:怎么收费?他说:到您这来的人有达官贵人, 也有平民百姓。总之是什么样的人都有吧。您可以在梳子上下点工夫, 让您的梳子在价格上有了价值的区别?卖给不同的人。您在准备几把梳子, 取名为“开光梳”, 千金不卖, 只赠送有缘人。然后把您的梳子在命名为“智慧梳”、“姻缘梳”、“流年梳”、“功名梳”。一方面您的收入增加了, 另一方面您的寺庙的档次也就体现出来了。这个住持一听, 觉得有点道理的, 于是就说好, 这事就交给你来办吧。

市场活动

丁很快就请了几个记者来宣传了一下这家寺院, 然后造了一批梳子, 举行了一个盛大的“开光梳”仪式。当地的名人要人都来了。当天就卖出了10000把梳子。寺院的名气一下子上去了。丁又请人给这个寺院杜撰了一些历史故事。很快, 这个寺院成了当地的历史文物。来的香客越来越多。梳子的销量越来越好。人们也不在乎掏钱买把梳子。丁又出了一个策略:有的梳子掏钱也不卖, 有的梳子必须掏钱才卖。这样过了一段时间, 寺院挣了不少钱。住持很佩服丁。这个时候, 丁找到住持说:您有没有发现前来的香客您都没有记录。据我观察, 有的香客都来了好几次了。您是不是应该对经常来的香客提供一些纪念性的梳子呢?住持一听, 觉得也是, 于是很快就让小和尚开始记录前来拜佛的香客。很快, 小和尚发现, 前来的人太多了, 毛笔根本记不住。住持又找到丁, 问他有什么办法?丁说, 我可以给你解决这个我问题, 但是从今以后你必须听我的。我保证你的住持能够当的比现在还风光, 寺院的香客更多。住持想了一想, 还是相信了他。

引入CRM (客户关系管理)

丁购买了一些电脑, 在寺院内很隐蔽地架构了一个局域网, 连接到外部的INTERNET。并安装了一套CRM系统, 又设置了硬件设备, 在梳子里面植入了FIRD芯片, 只要香客一进入寺院, 关于这个香客的详细记录就全部在CRM系统里面展现出来。挖掘客户价值, 数据库营销住持看到这么个东西大吃一惊。丁开始用CRM来分析来寺院香客的详细资料。经常有香客刚来到寺院, 就被突然告之今天是他生日, 香客们非常地感动。香火钱更多了。从那以后, 香客们逢年过节的时候总能收到寺院寄的小礼品。梳子已经成为人们心中的神圣的神物。只要去那家寺院的至少要为自己和家人带几把梳子, 给远方的亲人、朋友带几把梳子。一旦梳子用坏了, 就自然想到了那家寺院。

分析发现竞争对手——反击

过了段时间。丁通过CRM发现, 有些香客来得少了。一打听, 原来不远处也有一家寺院采取了同样的赠送梳的方式。相当的一部分香客去了那家寺院。住持开始着急。恰逢国外一重要人物来到本地。于是丁通过各种渠道请这个重要人物来到了这家寺院。其中有一把制作精美的开光梳送给了这个国外友人。国内外N多记者记录了这一时刻。寺院的知名度再次提升。丁制作了N把类似送国外友人的开光梳, 不过是微型的, 出售给前来的香客。让这些人挂在脖子上, 钥匙扣上做纪念。这个寺院随着国外的重要人物一下子名声大震。旁边的那家小寺院一下子就没有了香客。

销售过程远程控制

寺院扩建了一些, 香客太多了。住持又招了一些小和尚。住持告诉了这些和尚怎么样接待香客, 什么样的人香客该出售或赠送什么样的梳子。刚好这个时候, 国外请这个住持去讲学, 住持不放心寺院里新来的小和尚, 想让丁来帮他教小和尚。丁给了住持一台笔记本电脑说:每天抽时间上网就可以指点你的小和尚了。于是, 住持虽然在国外, 但是通过CRM系统依然能知道寺院的运营情况, 及时地指点小和尚。客户分类专人管理当地的香客80%都到这家寺院来了。住持发现, 虽然对香客进行信息分类管理, 但是由于接待香客的和尚素质不一样, 经常出现出售错了梳子。住持找到了丁。丁根据CRM里的跟进记录以及每个和尚接待香客的数量、次数、被香客投诉的次数将现在的和尚进行了分类, 不同的和尚接待不同的香客。香客发现这些和尚们更能了解他们的心思了, 满意度大大提高了。

绩效考核

住持一直就是有个心病, 就是寺院中有很多的和尚偷赖, 但又赶不走。又向丁求救。丁对所有的和尚说:每个人必须要把自己所做的什么记录在CRM里, 否则就请离开寺院。和尚们很听话地照做了。丁通过统计分析很快就发现了偷赖的和尚。住持把那些和尚赶下山去了, 寺院运营紧凑。

销售预测

寺院运营真的很不错。丁每个月都能通过CRM的漏斗来预测下一阶段能卖出多少梳子。寺院蒸蒸日上。一年过去了, 丁不知道卖出了多少把梳子。他已经成了寺院的股东之一。他所挣的钱已经很多了很多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中小企业突然发家很容易, 但是要做大做强就必须要有战略的眼光。对客户的管理不可疏忽。CRM是放在第一位置考虑的。这个故事还告诉我们:只要是企业都需要CRM, 选择CRM时不能只看技术因素, 一定要选择实用的CRM, 厂商的咨询能力要适合企业自身的需要。

篇4:欧债危机与三个和尚的故事

这很像一体化进程中的欧洲。最初的欧洲国家各干各的,但发展很慢,后来开始一体化进程,建立了欧盟,就像是两个和尚抬水,经济突飞猛进。再到后来,加入国家越来越多,就像是三个和尚挑水,总有人偷懒,反倒不如从前。等到欧债危机爆发,这才发现,已经没有了“救火”的资源。

人们总是倾向于指责那个只顾享受福利的和尚“偷懒”,其实另外两个和尚何尝不在“偷懒”呢?如果希腊是被“高福利惯坏了”,那么法国和德国的福利并不比希腊差。而瑞典、挪威、丹麦等北欧国家更是以“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而著名。唯一不同的是,在北欧国家看来,福利是自己干出来的,而不是靠加入某个组织凭空获取的。因此北欧国家并没有加入欧元区,也就是没有去当“第三个和尚”。

留在欧元区之外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危机当头,可以享有充分的行动自由。2010年3月,冰岛就是否向英国和荷兰偿还巨额赔款举行全民公决,结果绝大多数冰岛人用选票公然支持政府“赖账”,禁止动用国家财政为银行买单。但成为“老赖”后,冰岛经济确实有了起色。今年上半年冰岛经济增速达到2.5%。为此,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说:“冰岛放任银行破产,事实上扩大了社会保障体系。冰岛经济回暖表明呆在欧元区之外的好处,得以让本国货币大幅贬值以促进经济复苏。”

而希腊显然没有当“老赖”的勇气。更重要的是,就像萨科齐所说的那样,“也许希腊当初心急火燎地加入欧元区就是一个错误”。

由此看来,“偷懒”只是表象。关键是为什么会“偷懒”。也许真正应该反思的是欧洲一体化本身。这列“动车”是否开得太快了?里面的乘客是否太多了?是否很多新乘客并没有车票,也搭上了这趟“便车”?是否原来持有“硬座车票”的乘客也挤上了“卧铺车厢”?

从这点看,欧债危机实质上反映了美国经济学家曼瑟尔·奥尔森所说的“集体行动逻辑的困境”。通常一个人的资源有限,组成集团能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这样共同利益的累加,客观上使内部成员的个人利益增加。欧盟就是这样一个能提供大量公共产品的集团。1999年1月1日欧元的启动为欧盟各国提供了最雄心勃勃的公共产品。希腊为了搭上欧元这班“高铁”列车,不惜和高盛一起“做假账”。

亚当·斯密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的,但当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的私利的时候,社会却自发地向理性的方向发展。欧元启动最初十年就证明了这点:每个成员国就像是社会中的每个个人。但奥尔森注意到,个人在追求私利时,理性的社会结果往往并不会出现。就像三个和尚的故事。

奥尔森把加入某个集团单纯是为了获利而自己不愿意付出的行为称为“搭便车行为”。希腊当初加入欧盟和欧元区也是出于“搭便车”的目的。而欧盟的“火车头”德国和法国为了促成欧元区的迅速壮大也容许了希腊等国“搭便车”的行为。奥尔森由此认为,集团规模越大就越不能提供最优秀的公共产品,更多的集体产品会被“搭便车”行为消耗殆尽。就欧元来说,截至2011年上半年,虽然希腊、爱尔兰以及葡萄牙加起来只占欧元区GDP总量的5%,但其银行体系却占用了欧洲央行2420亿欧元流动性的55%。

因此,奥尔森认为,解决“搭便车”问题关键要有两个步骤,一个是减少成员规模。也就是把过去的“三个和尚”的格局退回到“两个和尚”的格局。

具体到欧元区,那就是适当缩小欧元区的规模,2011年11月10日,法国总统萨科齐在和德国总理默克尔会晤时提出了“双速欧洲”的设想,那就是对欧盟进行根本性的全面改革,包括建立一个更加一体化且可能规模更小的核心欧元区。适当允许为欧元区成员国建立“退出机制”,已经进入政治家们的视野。

另一个解决办法就是实施“选择性激励”机制,也就是对“欧元高铁”的乘客实施区别票价,付出多的享受更多的“优待”,这不仅体现“多劳多得”,更重要的是体现对“公共利益”付出的一种承认。欧元区更需要培养“活雷锋”。

篇5:三个和尚的故事

从这个现象我觉得可以看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同事之间要相互协作,相互补台,而不是坼台,共同把工作干好;

第二,这也说明了单位内部明确职责,合理分工做重要性和必要性.

篇6:三个小和尚的故事

篇一:HR眼里的“三个和尚没水喝”故事

HR眼里的“三个和尚没水喝”故事

从前,在山上有一个破庙,有一天,一个矮小的和尚要去山上的破庙,途径一条河流,由于天很热,便到附近的水池喝水,他来到庙中,看见庙里的缸没水了,便挑水,给观音的瓶子中加了水,那干枯的杨柳也死灰复燃.不久后,一个胖和尚也来到庙中,由于天热,到水池边喝水,他来到了庙中喝完了庙中的水,又挑了一桶,之后两人都不愿挑水,后来他们意识到这样做不行,于是两人就挑水了,但是分配总是不均匀,都想占便宜,最后两人在竿子上画了一跳线,总算平息了**.不久后,一个瘦和尚来到了庙中,由于天热,到水池边喝水,他来到了庙中喝完了庙中的水,又挑了一桶,之后三人都不愿挑水,杨柳也谢了,最后风干物燥,老鼠横行,引起了一场大火,三人奋力救火.**平息后,三人通力合作打水。

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这个在中国流传了几千年的故事人尽皆知,人们从中得到了启迪,从许多方面引发了不少的思考。如果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来分析这个古老的故事,我们会有什么收获呢?到底应该如何解决三个和尚没水喝的问题呢?

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理论方法告诉我们:“没有差劲的员工,只有差劲的管理者”。如果说三个和尚没水喝是因为三个和尚没有敬业精神的话,那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却是因为长老的失职,他没有起到一个管理者应该起的作用。在大多数情况下,大多数人的行为动机是合法利己的。所谓“合法利己”就是通过合法的途径去获取个人的最大利益,去满足个人的各种需要,在此同时,也给别人带来收益和满足。但我们并不排除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总会有一些人会 “损人利己”,也会有一些人“无私奉献”。这三种人的数量是呈正态分布的,中间多,两头少,如图表一所示。所以如何激发“合法利己”人群的积极性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

怎样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前面我们说过:“没有差劲的员工,只有差劲的管理者”。在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中,如果年老的长老不是“睁只眼,闭只眼,只念阿弥陀佛”的话,也就不会造成没水喝的局面了。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来看问题,管理者应该从规范化管理和人性化管理两方面入手。

首先我们讨论规范化管理

第一,将需要做的事情全部列举出来,如挑水,洗衣服,砍柴、做饭、扫地、接待客人、念经等等,然后,规定值日制度,规定每人多长时间轮换一次挑水。这相当于进行目标管理。

第二,规定每天必须挑水多少担,为了防止有人在挑水时投机取巧(比如说,用比原来更小的桶去挑水,或者每次只挑半担水),要对挑水桶的大小作出规定,并且为了在检查时不会发生争议,必须规定水桶中的水离桶沿最多不能超过多少公分。而且不只是挑水,其他事情如做饭、扫地等也有相应的标准和制度。这相当于做工作分析,写工作说明书。

第三,在建立了这样的制度后,就必须对所有负责某件事的和尚进行检查、考核,建立奖惩制度,如表现优秀者可以放假去山下玩。这相当于薪酬福利和绩效考核。/ 7

各组织内人员的管理和长老对和尚的管理从本质上说是一样的,必须在组织内实行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淘汰,明确工作职责,进行绩效考核。虽然惰性、逃避责任等都是人性弱点的表现,但如果组织将合法利己作为主流价值予以大力提倡和鼓励,根据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员工就会为了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而努力工作。因此,如果有了明确的工作职责,员工也完全按照其要求做了,就应该使其得到相应的薪酬福利,表现突出的员工还可得到承诺的奖励和

晋升等等。具体做法是进行“工作分析”(或称岗位分析、职位分析),使每个员工都有自己的“工作说明书”,起到明确工作职责的作用,也为管理者对他们的绩效考核提供了依据。

再来讨论人性化管理

人性化管理是指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充分考虑员工的心理状况,采取有效的措施创造出宽松的工作环境,培养良好的组织气氛,缓解职工的心理压力,给予职工相对的公平待遇,使组织不仅是工作的场所,更是员工生活内容的组成部分和自我价值实现的土壤。人性化管理的内容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就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实施,而它的实质在于“把人当人看”,组织对员工表示出极大的尊重。

回到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如果和尚们的管理者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老,他体恤下属,处处以身作则,还经常和大小和尚们谈心,关心他们的生活,过问他们的习武练功情况,充分发挥每个和尚的个人特长和优点,人尽其才,公平合理地调解和尚之中的矛盾等等,使大家愉快地生活在一个集体中,这样的话,我相信大家就会相互关心,相互帮助,而不会为挑水的事情斤斤计较了。这就是人性化管理的效用了。在一个组织中实行人性化管理,应该注意几点:

第一,信任和尊重员工

世界著名的跨国集团阿姆斯北,在97年的历程中,从几个人的作坊发展到国际性的知名制造商,正是因为始终坚持了人性化的管理风格。公司年仅三十多岁的新一代领导人大卫总裁说:“你对员工的态度不是信任就是不信任,如果你要信任他们,就不必将收银机上锁,不需要打卡钟和大批管理员,如果你不信任他们,干脆把他们开除。”他的这段话表示出对员工的极大的尊重。我想任何工作在这种环境中的人都会得到很高程度的心理满足。一个人,哪怕是一个文化水平不高的人,当别人给予他尊重与信任,他难道会自己打破这一现状,证明自己是不值得尊重、不值得信任的吗?

第二,人尽其才,给予他们自由发挥的空间

在“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中,一方面是要清楚地识别个体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做到知人善用,人尽其才,使他们有一个自由发挥自己才能广阔空间;另一方面是可以对员工的需要(按照马斯洛《动机与人格》)可分为意向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做出正确的判断,找出最能刺激员工努力工作诱因,使每个员工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潜能,企业也因此可以获得较大的收益。

第三,管理者与员工经常有面对面的沟通

一个领导者在具备了高尚的人格和个人魅力的前提下,还必须和员工保持经常性的真诚交流,只有交流才能增进理解,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私下交谈远比公开演说更为重要。与员工们随便聊天,能使管理者获得员工的更细微更隐蔽的感觉和想法,通过个人接触能比用任何其它方式更能赢得下属的忠诚,因为员工从中感到了平等及自我价值。因此,那些高高在上的领导者是做不好人性化管理的。/ 7

综上所述,我们从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中深刻地体会到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不但要重视传统的规范管理,更需要实行管理创新,引进人性化管理,使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在组织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篇二:三个和尚的管理故事

请看寓言: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总寺的方丈大人得知情况后,就派来了一名主持和一名书记,共同负责解决这一问题。主持上任后,发现问题的关键是管理不到位,于是就招聘一些和尚成立了寺庙管理部来制定分工流程。为了更好地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寺庙选派唐僧等领导干部出国学习取经;此外,他们还专门花钱请了天主教堂、基督教会的神父传授 MBA。外国的神父呆了不久留下几个屁就走了,一个屁叫 BPR,一个屁叫ERP。

书记也没闲着,他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人才没有充分利用、寺庙文化没有建设好,于是就成立了人力资源部和寺庙工会等等,并认认真真地走起了竞聘上岗和定岗定编的过场。

几天后成效出来了,三个和尚开始拼命地挑水了,可问题是怎么挑也不够喝。不仅如此,小和尚都忙着挑水、寺庙里没人念经了,日子一长,来烧香的客人越来越少,香火钱也变得拮据起来。为了解决收入问题,寺庙管理部、人力资源部等连续召开了几天的会,最后决定,成立专门的挑水部负责后勤和专门的烧香部负责市场前台。同时,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寺庙提拔了十几名和尚分别担任副主持、主持助理,并在每个部门任命了部门小主持、副小主持、小主持助理。

老问题终于得到缓解了,可新的问题跟着又来了。前台负责念经的和尚总抱怨口渴水不够喝,后台挑水的和尚也抱怨人手不足、水的需求量太大而且没个准儿,不好伺候。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矛盾,经开会研究决定,成立一个新的部门:喝水响应部,专门负责协调前后台矛盾。

为了便于沟通、协调,每个部门都设立了对口的联系和尚。协调虽然有了,但效果却不理想,仔细一研究,原来是由于水的需求量不准、水井数量不足等原因造成的。于是各部门又召开了几次会,决定加强前台念经和尚对饮用水的预测和念经和尚对挑水和尚满意度测评等,让前后台签署协议、相互打分,健全考核机制。为了便于打分考核,寺院特意购买了几个计算机系统,包括挑水统计系统、烧香统计系统、普通香客捐款分析系统、大香客捐款分析系统等等,同时成立香火钱管理部、香火钱出账部、打井策略研究部、打井建设部、打井维护部等等。由于各个系统出来的数总不准确、都不一致,于是又成立了技术开发中心,负责各个系统的维护、二次开发。由于部门太多、办公场地不足,寺院专门成立了综合部来解决这一问题,最后决定把寺院整个变成办公区,香客烧香只许在山门外烧。

部门多、当官的多,文件和开会自然就多,为了减少文山会海,综合办牵头召开了 N 次关于减少开会的会,并下达了「关于减少文件的文件」。同时,为了精简机构、提高效率,寺院还成立了精简机构办公室、机构改革研究部等部门。

一切似乎都合情合理,但香火钱和喝水的问题还是迟迟不能解决。问题在哪呢?有的和尚提出来每月应该开一次分析会,于是经营分析部就应运而生了。分析需要很多数据和报表,可系统总是做不到,于是每个部门都指派了一些和尚手工统计、填写报表、给系统打工。

寺院空前地热闹起来,有的和尚在拼命挑水、有的和尚在拼命念经、有的和尚在拼命协/ 7 调、有的和尚在拼命分析……忙来忙去,水还是不够喝、香火钱还是不够用。什么原因呢?这个和尚说流程不顺、那个和尚说任务分解不合理,这个和尚说部门职责不清、那个和尚说考核力度不够。只有三个人最清楚问题之关键所在,那三个人就是最早的那三个和尚。说来说去,就是他妈的闲人太多了!他们说:「整天瞎分析个屁!什么他妈的流程问题、职责问题、界面问题、考核问题,明明就是机构臃肿问题!早知今日,还不如当初咱们仨自觉自律一点算了!如今倒好,招来了这么一大帮脑残,一个个不干正经事还他妈的人五人六的,跟屎盆子一样甩都甩不掉!」

三个人忍无可忍,斗胆向上汇报,要求增加挑水的人手,越过数个层级之后,主持和书记总算收到了这个请求,经过各个部门季度会议的总结和分析,经过了数次激烈的探讨,总算可以从其他部门抽调过来一些和尚进行支援,但这些跨部门过来的和尚根本挑不动水,还对挑水的这几个和尚指手画脚,挑水的和尚再次请求,自己担任挑水的和尚团队负责人。总司组织部评估之后认为,三个和尚专业有余,管理能力不足,一番鼓励和劝解之后维持现状。

又过了一年,寺院黄了,和尚们也都死了。人们在水井边发现了几具尸体,是累死的;在寺院里发现了几千具尸体,是渴死的。

还有少数几个和尚没有渴死,他们跳槽到了其他寺院,他们是「高层和尚」,并且带去了「先进管理经验」。

篇三:三个和尚的新编故事

三个和尚的新编故事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总寺的方丈大人得知情况后,就派来了一名主持和一名书记,共同负责解决这一问题。主持上任后,经过调研发现问题的关键是管理不到位,于是就新招聘了一些和尚成立了“寺庙管理部”,来负责制定分工流程。

为了更好地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寺庙选派唐僧等领导干部出国学习取经;另外还专门花大价钱请来了天主教堂和基督教堂的神父来寺庙传授。外国的神父呆了不久,只留下两个屁就走了,一个屁是BPR,一个屁是ERP。书记也没闲着,他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人才没有充分利用、寺庙文化没有建设好,于是就成立了人力资源部和寺庙工会等等,并认认真真地走起了“竞聘上岗”和“定岗定编”的过场。

几天后成效出来了,三个和尚开始拼命地挑水了,可问题是怎么挑也不够喝。不仅如此,小和尚都忙着挑水、寺庙里没人念经了,日子一长,来烧香的客人越来越少,香火钱也变得拮据起来。为了解决收入问题,“寺庙管理部”和“人力资源部”连续召开了几天的会,最后决定,成立专门的“挑水中心”负责后勤,再成立专门的“念经营业部”和“烧香管理部”负责市场前台。同时,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寺庙提拔了十几个和尚分别担任副主持、主持助理,并在每个部门也任命了部门主持、部门副主持和部门主持助理。

老问题终于得到缓解了,可新的问题跟着又来了。前台负责念经的和尚总抱怨口渴水不够喝,后台挑水的和尚也抱怨人手不足、水的需求量太大而且数量也没个准儿,不好伺候。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矛盾,经开会

研究,决定成立一个新的部门:喝水响应部,专门负责协调前后台矛盾。为了便于沟通、协调,每个部门都设立了对口的联系和尚。

协调虽然有了,但效果却不理想,仔细一研究,原来是由于水的需求量不准和水井数量/ 7 不足等原因造成的。于是各部门又召开了几次会,决定加强前台念经和尚对饮用水的预测以及念经和尚对挑水和尚满意度测评等,让前后台签署协议、相互打分,健全考核机制。

为了便于打分考核,寺院特意购买了几套计算机系统,包括挑水统计系统、烧香统计系统、普通香客捐款分析系统、大香客捐款分析系统、挨上必死系统(简称IBS系统)、马上死系统(简称MS系统)等,同时成立香火钱管理部、香火钱出账部、打井策略研究部、打井规划部、打井建设部、打井维护部等等。由于各个系统出来的数总是不准确,并且都不一致,于是又成立了技术开发中心,负责各个系统的维护和二次开发。由于部门太多、办公场地不足,寺院专门成立了综合部来解决这一问题,最后决定把寺院整个变成办公区,香客烧香只许在山门外烧。部门多、当官的多,文件和开会自然就多,为了减少文山会海,综合部牵头召开了 N 次“关于减少开会次数的会”,并下达了 N 次“关于减少下发文件的文件”。

同时,为了精简机构、提高效率,寺院还成立了精简机构办公室和机构改革研究院等部门。一切似乎都合情合理,但香火钱和喝水的问题还是迟迟不能解决。问题在哪呢?有的和尚提出来每月应该召开一次分析会,于是经营分析部就应运而生了。分析需要很多的数据和报表,可系统总是做不到,于是每个部门都指派了一些和尚进行手工统计和填写报

表,来给“系统”打工。于是寺院空前地热闹起来,有的和尚在拼命挑水、有的和尚在拼命念经、有的和尚在拼命协调、有的和尚在拼命分析…… 忙来忙去,水还是不够喝、香火钱还是不够用。究竟是什么原因呢?这个和尚说是流程不顺、那个和尚说是任务分解不合理;这个和尚说是部门界面不清、那个和尚说是考核力度不够。

只有三个人最清楚问题之关键所在,那三个人就是最早的那三个和尚。说来说去,就是他妈的闲人太多了!他们说:“整天瞎分析个屁!什么他妈的流程问题、职责问题、界面问题、考核问题,明明就是机构臃肿问题!早知今日,还不如当初咱们仨自觉自律一点算了!如今倒好,招来了这么一大帮SB,一个个不干正经事还人五人六的,跟屎盆子一样甩都甩不掉!”

篇7:三个和尚故事

三个和尚的故事——林子开心语作文学校台江校区四年级从前,在一座山上的寺庙里住着一个老和尚和红衣小和尚。一天,老和尚对红衣小和尚说:“为师所剩时日不多,你现在带上行李去我师弟的寺庙里修行吧,那座寺庙就在我们隔壁的山上。”红衣小和尚听了很是不舍,他拜别了师傅后就带上行李出发了。红衣小和一路上马不停蹄地赶

三个和尚的故事 本文内容:

三个和尚的故事——林子开

心语作文学校台江校区四年级

从前,在一座山上的寺庙里住着一个老和尚和红衣小和尚。一天,老和尚对红衣小和尚说:“为师所剩时日不多,你现在带上行李去我师弟的寺庙里修行吧,那座寺庙就在我们隔壁的山上。”红衣小和尚听了很是不舍,他拜别了师傅后就带上行李出发了。

红衣小和一路上马不停蹄地赶路,突然被,他一只乌龟绊倒了,他马上起身把四脚朝天的乌龟给翻了过来,然后他又继续赶路。过了两天两夜,他终于看见了那座庙。他进到寺庙,只见观音菩萨盘坐在大殿上。于是,他就向前跪在垫子上对观音菩萨磕了三个响头,这时,他发现观音菩萨手里的净瓶里的柳枝枯了,走近一看,原来是净瓶里的水没了。他看了一旁空空如也的水缸,便带上桶和扁担下山挑水了。

山脚下有一条清澈的河,红衣小和尚装满水后就朝寺庙走去。他一到寺庙就给净瓶倒满了水,柳枝也立马变得嫩绿起来,观音菩萨看到了也露出了喜悦的笑容。到了晚上,红衣小和尚就盘坐在垫子上敲着木鱼念经。

红衣小和尚就这样日复一日地修行。过了三个月后,又有一个新和尚也要来到这庙里修行。他到了这先和红衣和尚对拜了一下,红衣和给他喝水,发现缸里没水了,说要去山脚下打水。说完蓝衣和尚就挑着扁担,桶去打水了。水挑好后,他们又一起敲着木鱼念经。

第二天,红衣和尚又叫蓝衣和尚去挑水,心想自己以后不用天天去山脚下挑水了。蓝衣和尚挑着桶说:“为什么又让我去挑水,不行我要和他一起去。”于是他们就一起去挑水了,木桶装满水后,他们一路上都把桶推来推去,都想让对方多承担点,最后装

满的水到庙里就剩半桶水了。

后来,又来了一个胖和尚。红衣小和尚、蓝衣瘦和尚请他喝水。这个和尚太胖了,太能喝水了,把桶里的水全喝完。他们俩大吃一惊地说:“现在水没了,你要下山去挑水。”说完,他们高兴极了,终于不用再挑水了。胖和尚就拿着扁担和水桶急匆匆地跑下山挑水。他又渴又累,在半山腰就大口大口地喝水,到了寺庙时,桶里都快没什么水了。他们一看,赶紧过来抢水喝。还没一会儿的工夫,水就被三个和尚抢完了,再也没人愿意去挑水了。这天晚上,庙里一滴水也没有,三个和尚都渴极了,却只能强忍着去睡觉了。

半夜,寺庙里的老鼠出来找食物吃,可是老鼠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吃的,最后,它发现了桌上的蜡烛,但不幸的是,老鼠在啃蜡烛时,不小心碰倒了蜡烛,把帘布给烧着了。

三个和尚还在睡梦中,闻到了浓浓的烟味都醒了过来。他们看到起火了,着急得像锅上的蚂蚁团团转。三个和尚赶紧行动起来轮流下山挑水,就这样一趟又一趟,三个和尚齐心协力把火给扑灭了。从此以后,三个和尚再也没有因为谁要去挑水而争执了。

是啊,这三个小和尚经过一场火灾后,明白了团结的力量。唯有团结才能战胜一切的困难!

三个和尚——刘林森

心语作文学校台江校区四年级

从前,有三个和尚,他们的师父圆寂了,所以他们决定一起出去修行。

首先出去修行的是红衣和尚。他背着包袱走在路上,一不小心被乌龟绊倒了,红衣和尚是个善良的和尚,把乌龟扶了起来,继续向目的地走去。

不知过了多久,红衣和尚到达了他要去的地方--寺庙。红衣和尚发现观音菩萨手上的净瓶里的柳枝枯萎了。他检查了一下,发现里面的水所剩无几,心想:里面没水了,我去挑点水吧!于是,他下山挑水,上山立马倒进瓶子里,柳枝马上变得苍翠欲滴。然后,红衣和尚每天早上挑水,晚上敲着木鱼念着:“南无阿弥陀佛……”有只老鼠觉得很有趣,就去打扰他。红衣和尚心想:我假装念经,引老鼠过来,趁机打一下它,它肯定会上当。于是老鼠果真上当了。

第二个出去修行的是蓝衣瘦和尚,他手呈拜佛状,面无表情地走着。忽然,一只蝴蝶

在他身边飞来飞去,原本面无表情让他变得非常厌烦。这时,他想到自己衣服的袖子里有一枝花,于是他将花插在地上,蝴蝶果然围着那朵花转。接着,蓝衣瘦和尚又继续前往红衣和尚去的那间寺庙。

蓝衣瘦和尚进去了之后,先和红衣和尚鞠了一躬。接着,红衣和尚走到水缸旁,对蓝衣瘦和尚说:"远方而来的和尚,您一定很渴吧!来喝点水吧!"蓝衣瘦和尚刚喝完一瓢,就发现水缸里没水了。于是他对红衣和尚说:"我去挑水。"然后就飞快地跑下山,带上扁担去挑水了。红衣和尚看他这么勤劳,心想:太好了!我不用挑水了!蓝衣瘦和尚很快就回来了,他把水倒进水缸,和红衣和尚一起分享着挑来的水。

晚上,他们一起敲着木鱼,看起来十分和谐,观音菩萨看了也开心地笑了起来。

第二天早上,红衣和尚对蓝衣瘦和尚说:"水缸里没水了,你去挑水吧。"于是他就乖乖地去挑水了。当他走到半山腰时,突然意识到了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便自言自语道:"唉,不对呀昨天是我挑水,今天还是我挑水。不行,我得叫上红衣和尚一起。"然后蓝衣瘦和尚立马跑进寺庙,对红衣和尚说:"今天,你要和我一起下山挑水。"红衣和尚听了也只好乖乖地跟他下山挑水。

挑完水之后,他们准备上山,但他们俩开启了一场无声的斗争,总想把重的一边给对方抬。最后在半山腰时,他们俩把木桶扔在半山腰上,背对背坐着。最后他们用木尺量扁担,在一半的地方做记号,然后一人抬一边,这样就不会一边重一边轻了。

第三个出去修行的是黄衣胖和尚。他快步走在路上,太阳晒得他直流汗,皮肤从白变红再变黄,真像变色龙。他到了山下,早已饥渴难耐。他找到了一条河,一头扎下去喝水。然后胖和尚在河里行走,刚穿上鞋就发现有一条鱼,于是他放了这条鱼,继续上山。

他到了寺庙,黄衣胖和尚和另两个和尚互相鞠了一躬,然后径直走向水缸,连续舀了几瓢水喝下去,接着坐在地上睡着了。另两个和尚惊讶地看着他,异口同声地说:"黄衣胖和尚,快去挑水。"黄衣胖和尚立马被惊醒了,想到自己还没挑过水,就挑起扁担,下山挑水去了。

等到黄衣胖和尚回来后,他们已经非常渴了,没想到黄衣胖和尚还想自己独吞。于是另两个和尚推开他,然后一头扎进水缸里喝。而胖和尚说:"我挑的水,你们凭什么喝"说完,胖和尚抱起水缸就喝。他们非常生气,背对背坐,谁也不理谁。

这时老鼠出来了,看见三个和尚背对背坐着,就生气地说:"我要饿死了,你们给我东西吃!"老鼠见他们一声不吭,就爬上桌子,咬断蜡烛,大堂瞬间着火了。三个和尚立马跑下山打水救火。不知过了多久,火终于熄灭了,三个和尚决定以后轮流打水。从此,他们就有喝不完的水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要互帮互助,只有学会团结才会事半功倍,我们要学习"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精神。

三个和尚——陈迪涵

心语作文学校台江校区四年级

从前,在一座山上的寺庙里住着一个老和尚和一个红衣小和尚。一天,老和尚对红衣小和尚语重心长地说道:“小徒弟,你已经跟了我三年了,现在我的时日所剩不多,你要学会自我修行。不远处也有一座寺庙,你快去那里修行吧!”红衣小和尚听完这话,向老和尚叩拜了三下,便带上行李即刻出发。

红衣小和尚翻过了一座座高山,穿过了一片片森林,终于在一座高山上看见了那座寺庙。他走着走着,一不小心踩到了正在散步的小乌龟,心地善良的他把四脚朝天的小乌龟翻了一个身,继续赶路。

经过了一路的辛苦奔波,红衣小和尚终于爬上山顶,来到了寺庙。他发现观音菩萨的净瓶里一滴水也没有,里面的叶子都枯萎了。他左顾右盼,看到旁边有一口大缸,还有一个扁担和两个小木桶。于是,他拿起扁担和木桶,准备去找水。他找得上气不接下气,打算放弃的时候,忽然看见旁边有一条清澈的小河。他兴奋极了,立即跑上前打了两桶水,然后再慢悠悠地回到寺庙。他回到寺庙的第一件事,就是往观音菩萨的净瓶里倒水,过了一会儿,原本枯萎的柳叶,马上变得苍翠欲滴。

晚上,红衣小和尚一边打坐,一边敲着木鱼。这时,一只小老鼠跑了出来,红衣小和尚装作没看见它,继续敲木鱼。小老鼠因此放松了戒备,他趁小老鼠不注意,用木棒敲了一下老鼠,老鼠被吓得落荒而逃。

红衣小和尚日复一日地修行。有一天,蓝衣瘦和尚也在进入这座寺庙的路上。一只美丽的小蝴蝶一直在他的身边飞舞。怎么回事呢他好奇地摸了摸自己的衣服,呀,原来是袖子里有一朵美丽的鲜花。他把这朵美丽的鲜花插到地上,对蝴蝶说道:“既然你这么喜欢这朵鲜花,你就在这里好好欣赏吧!”然后,又继续赶路了。

又赶了两天两夜的路,蓝衣瘦和尚来到了寺庙。他和红衣小和尚问声好后,发现旁边水缸里有水,就大口大口地喝了起来。喝着喝着,他发现水缸里没多少水了,他便拿

起了扁担和木桶,去山下挑水。

晚上,蓝衣瘦和尚和红衣小和尚一起敲着木鱼。过了一会儿,那只小老鼠又跑了出来,玩弄着蓝衣瘦和尚的袜子。红衣小和尚看到了,在一旁哈哈大笑。蓝衣瘦和尚发现以后,也用木槌敲了一下小老鼠,小老鼠被吓得又跑走了。

就这样,过了两天,蓝衣瘦和尚觉得每次都让他挑水一点都不公平,立即罢工。机智的红衣小和尚提议道:“我们两个一起把水抬上来吧!”蓝衣小和尚想了想就点头答应了。可是,他们在抬水的时候,谁也不肯让谁,都想把水桶滑到对方那儿去,最后干脆都不抬了。这时,红衣小和尚又想了一个办法,他掏出一把木尺在扁担上面测量后说:“这儿是中线,把桶放在这儿。”蓝衣瘦和尚觉得公平了许多,他们俩才把水慢悠悠地抬回了寺庙。

这两个和尚过了一段相安无事的日子。一个黄衣胖和尚也正在往这儿赶路。他走得满头大汗,渴得直吐舌头,全身被晒得通红。他一到寺庙后就不停地喝水,水缸里的水几下就被他喝完了,然后坐在一旁睡大觉。红衣小和尚和蓝衣瘦和尚看到后非常生气,互看一眼后,马上让黄衣胖和尚去挑水,黄衣胖和尚是新来的,只好听从。到了晚上,他们一起敲木鱼,一起休息。

过了几天,黄衣胖和尚也不想下山挑水了。他们三个人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想动。

晚上,他们又饿又渴。没办法,他们各自从怀里掏出干粮吃了起来,就快噎死了。他们在干渴中沉沉睡去。小老鼠也饿了,没有可吃的东西,只好爬到供台上啃蜡烛。啃着啃着,蜡烛被啃断了,火苗迅速点燃了布帘。瞬间,熊熊火焰吞没了整间寺庙。三个和尚都想去水缸里打水灭火,才发现水缸里空空如也。他们当机立断去挑水救火,经过了大半夜的齐心协力,终于把火扑灭了。第二天,他们开动脑筋,在悬崖边上安装了一个轱辘打水。从此以后,他们再也不用担心没有水喝了。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在生活中,我们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而相互推诿。一定要学会与他人团结协作,这样才能走得更远!

三个和尚的故事 本文关键词:

篇8:简析月明和尚与柳翠故事之流变

关于月明和尚与柳翠的故事, 最早在明代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中记载了类似的民间传说:普济巷, 东通普济桥, 又东为柳翠井, 在宋为抱剑营地。相传绍兴年间, 柳宣教者, 尹南安, 履任之日, 水月寺僧玉通不赴庭参, 宣教憾之, 计遣妓女吴红莲, 诡以迷道, 诣寺投宿, 诱之淫媾。玉通修行五十二年矣, 戒律凝重, 初甚拒之。及至夜分, 不胜骀荡, 遂与通焉。已而询知京尹所赚也, 惭怩而死, 恚曰:“吾必败汝门风”。宣教寻亡, 而遗腹产柳翠, 坐蓐之夕, 母梦一僧入户, 曰:“我玉通也”。既而家事零落, 流寓临安, 居抱剑营。柳翠色艺俱绝伦, 遂隶乐籍, 然好佛法, 喜施与, 造桥万松岭下, 名柳翠桥。久之, 皋亭山显孝寺僧清了, 谓净慈寺僧如晦曰:“老通堕落风尘久矣, 盍往度之。”如晦乃以化缘诣柳翠, 为陈因果事, 柳翠幡然蒙出家之想, 如晦乃引见清了, 清了为说佛法, 奥旨及本来面目, 末且厉声曰:“二十八年烟花业障, 尚尔耽迷耶?”柳翠言下大悟, 归即谢铅华, 绝宾客, 沐浴而端化。归骨皋亭山, 从所度也。[1]

明代徐渭《四声猿》中的《玉禅师翠乡一梦》也写此事, 分为前后两出, 分别叙述红莲引诱玉通破戒、月明和尚度化柳翠两个主要的故事情节, 内容与《西湖游记》中所记颇为相似。但徐渭的作品中, 故事更加荒诞、情节更加离奇、人物更加丰满, 并且带有戏谑的态度, 展现了他狂放不羁、愤世嫉俗的精神。《四声猿》被誉为“词坛飞将”、“明曲之第一”, 而《玉禅师翠乡一梦》作为《四声猿》之一, 以风趣和诙谐的笔调写内心的忧愤与狂放, 其贡献与价值自是不言而喻。[2]

冯梦龙《喻世明言》中的《月明和尚度柳翠》, 故事情节亦大类田汝成所记。但故事经过文人之笔润色, 增添了更多地向善思想:柳宣教不再那么邪恶, 他不仅有学识, 而且有政绩;红莲不再那么魅惑, 她既有无奈, 也有被迫;柳翠虽做了行首, 却如《西湖游览志》中所记, 从小爱好佛法, 造桥凿井, 造福一方, 又每月朔望, 闭门念佛。[3]

清人吴庞 (字士科) 著有《红莲案》, 创造性地将徐渭加入到柳翠与月明和尚的故事之中, 从而将故事的重心大幅度地转移到了徐渭的人生经历与忧愤苦闷之上。剧中柳宣教指使红莲诱惑玉通破戒、玉通转世成为柳翠的情节不变, 但在作者安排下, 徐渭与玉通、月明二师成为了好友。当徐渭知晓了玉通与红莲之事, 心中非常不快。此时柳宣教又说服钱塘令帮助红莲夺取了徐渭的书屋, 徐渭又因杀妻事件入狱。后来, 徐渭得到胡宗宪的重视和起用, 查办了红莲等人, 为自己更为好友一雪前仇。当徐渭见到柳宣教之女柳翠, 并不知其是玉通转世而成, 只是直觉“若与相识”, 便将其释放。直到柳翠遇见月明, 顿悟宿因, 乃从月明为尼。后徐渭访玉通旧居, 恰好遇到柳翠与月明, 暨开玉通之塔, 柳翠忽化为玉通, 与月明相携坐化。徐渭出生于一个封建官吏家庭, 从小就以能文为人称赞。但他只考中了秀才, 之后便屡试不第, 以致终生在功名上都没有成就。他学习并接受各家思想, 同时又是一个关心时事、喜爱兵法的人。直到胡宗宪当了浙闽军务总督, 听说了徐渭的文名, 才把他招致幕下。徐渭替胡宗宪写了很多奏章文牍, 胡宗宪也对他十分器重。后来, 胡宗宪遇事下狱, 徐渭也受到了政治迫害, 此事导致他一度忧愤成狂。[4]《曲海总目提要》中对《红莲案》的解释是:“玉通徐渭相隔百年, 士科以渭曾演此事, 故扭合于渭;以又渭才高未遇, 借此以舒郁吐奇, 作后人谈柄耳。”[5]将玉通与徐渭设置为好友, 虽然不合史实, 有欠妥当;但此剧借徐渭之手杀红莲, 又设置徐渭最初身陷囹圄、最后官至总督的传奇情节, 不仅起到了讽刺的效果, 更隐射了徐渭的惨淡经历, 所以笔者认为此剧在前人基础之上又为故事开拓了新一层的意义。

月明与柳翠的故事, 还有很多其他的记载, 前人的研究也比较地详细完备, 其故事内容和情节大致可以分为两个主要的部分:一是“红莲”的故事——红莲引诱禅师破戒, 二是“度柳翠”的故事——月明和尚度化柳翠。月明和尚与柳翠故事的两个部分, 有各自发展的阶段, 也有并流的阶段。有的作品只记载了故事的前半部分, 有的作品又只记载了故事的后半部分, 而徐渭和冯梦龙的作品则二者兼而有之。加之徐渭和冯梦龙的作品出现较晚, 所以应该是集前人成果而成。

“度柳翠”的故事衍生了众多的作品与成果, 徐渭的《玉禅师翠乡一梦》与冯梦龙的《月明和尚度柳翠》便是其中的最佳代表。值得一提的是“红莲”的故事并未衰亡, 《清平山堂话本》中的《五戒禅师私红莲记》与《喻世明言》中的《明悟禅师赶五戒》即由其发展而来, 故事内容大致相似:五戒禅师见红莲心动, 破戒后坐化, 转世为苏轼。明悟禅师为报五戒之恩, 追随而去, 投胎成为佛印, 二人由互有嫌隙到相知相伴, 最后一起仙逝。在这一个分支的发展过程中, 故事已经从“红莲”故事的佛教与淫欲中脱离出来, 歌颂了真挚的友谊。[6]

参考文献

[1]田汝成.《西湖游览志》第三十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2]徐渭.《徐渭集》第四册.中华书局.1983。

[3]冯梦龙.《喻世明言》.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4]张全恭.《红莲柳翠故事的转变》.《岭南学报》第五卷第二期.1936。

[5]徐渭.《徐渭集》第一册.中华书局.1983。

[6]洪耿.《清平山堂话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

上一篇:那一片山水作文下一篇:珠宝店店长年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