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和尚挑水的读后感

2023-01-13

第一篇:两个和尚挑水的读后感

挑水的和尚也能成佛美文大全

他小学没毕业,就随父母远离家乡来到香港,但生活没有给他任何惊喜:住在木屋区,没水没电,没钱上学,常常饿肚子,一家人常常以面条充饥。15岁时,为了糊口,他开始出去挣钱,可是人生地不熟,他只能帮人干苦力,扛麻袋、搞搬运、上货卸货。他还常常受到街头流氓的欺负,有一次,他们甚至叫他吞石子,吞下去就给他10元港币,他奋勇反抗,结果被打得遍体鳞伤。渐渐地,他也开始进入了混混的圈子,因为他发现这样可以不劳而获。他偷东西,跟着老大收保护费,在娱乐场所打架,过着得过且过的生活。

在一个叫“普庆波楼”的地方,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林正英。他打架,一口气从佐敦道跑到旺角,林正英对他说,你现在二十几岁,你有没有想过,三十几岁时你还能跑多远,四十几岁时你又能跑多远?林正英的一句话点醒了他,他决定,要做一个男子汉,干出一番大事业。开始他想做生意,这也是他父亲的意愿。可当林正英邀请他去帮忙做剧务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他的这一决定让父亲心灰意冷,因为在他看来,儿子选择的是一条当挑水和尚的路,依然是不务正业,混日子。这一回,他第一次跟父亲面红耳赤地吵起来,说,挑水的和尚也能成佛。

在幕后,他帮导演、演员递盒饭,端早点,为剧组搬凳子,搬桌子,背木头,搭高台。演员们一招一式的表演,勾起了他童年时蹲在电影院的厕所里逃票看电影的回忆,于是,他有了演戏的念头。当他把这个想法告诉导演时,立刻遭到了拒绝。

但他没有灰心沮丧,他勤恳地做着场务,别人休息聊天打牌的时候,他就蹲在摄影机后学戏,跟着比划。有时演员把剧本放在一旁,他就拿来看,把自己设想成是戏中的角色。他这一干一学就是十年。十年中,他倔强地缠着导演,请求给他上镜的机会。十年后,导演终于给了他一个跑龙套的机会。虽然他只是在银幕上一闪而过,而且演的都是一些猥琐的市井无赖的角色,但他都百分之百投入。有时,导演还会表扬他几句,这让他欢欣鼓舞。

2009年,他凭借在《PTU机动部队》中活灵活现的演出,获得了第9届香港电影金紫荆奖最佳男配角奖。他成功地从跑龙套的“小配角”变成“金牌配角”,赢来了事业上的顶峰。他就是香港著名演员——林雪。

在一次采访中,他说,演员是满汉全席中的一道菜,再加些番茄和牛肉可能会更加好吃,但这是导演的问题,你要先做好土豆。他用了二十年的时间来做好一个土豆,将土豆一直做到了“金豆”。他所获得的成就与他这种踏实本分的“土豆”精神是分不开的。林雪的事迹告诉我们,一个人,无论他的起点有多低,只要认准了方向,并且不要怕花时间去做好,就算是一只蜗牛,也能爬上事业的巅峰。正如他所说的:挑水的和尚也能成佛。

第二篇:两个和尚的故事

故事:

从前有两个和尚,分别住在相邻两座山上的庙里,这两座山之间有一条河,两个和尚每天都会在同一时间下山去河边挑水,久而久之便成了好朋友。

弹指一挥间,时间在每天挑水中不知不觉五年过去了。突然有一天左边这座山的和尚没有下山挑水,右边那座山的和尚心想:“他大概睡过头了”,没太在意。哪知第二天,左边这座山的和尚还是没有下山挑水。一个星期过去了,右边那座山的和尚心想:“我的朋友可能生病了,我要过去看望他,看看能帮上什么忙。”于是他便爬上山去探望他的老朋友。当他走到左边的那座庙,看到老友之后,大吃一惊,他的老友正在庙前打太极拳,一点儿也不像 一个星期没喝水的样子。他好奇地问:“你已经一个星期没下山挑水了,难道你可以不用喝水吗?”“来来来,我带你去看看。”于是,老友带他走到庙的后院,指着一口井说:“这五年来,我每天做完功课后都会抽空挖这口井。虽然我们现在年轻力壮,尚能自己挑水,倘若有一天我们都年迈走不动时,我们还能指望别人给我们挑水喝吗?所以,即使有时很忙,也没有间断过我的挖井计划,能挖多少算多少。如今,终于让我挖出了水,我就不必再下山挑水去了,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练我极其喜欢的太极拳了。”

启示:

这是一个寓言故事。它告诉我们自己在公司里,无论现在赚多少钱,那也只是挑水;可别忘记把握利用下班后的时间不断挖一口属于自己的井,培养自己另一方面的实力,拥有自己的特长或者技术核心,为以后的工作和生活做好准备,就可以让工作更轻松,生活更美好。要保证我们在今后的日子里天天有水喝,而且还能喝得很悠闲,还能源源不断,就要具备事先准备的意识。准备能赢得一切。没有什么能比忙忙碌碌更容易,但很多人没有考虑到,这种忙碌后的效果如何。要知道,缺乏准备的忙碌只是在白费力气。除了白天的工作求生存外,业余时间还要求发展。

目前美国已经有26家知名企业成立了自己的大学。在摩托罗拉,每花1美元投资在学习上,就可以连续3年每年提高30美元的生产力。假日酒店旗下的一些员工通过学习,使顾客抱怨率由月均二三百次降为二三次,而营业收入则增加了15%.在麦当劳,每一个层级的主管,都有自己相应的课程;有幼儿园的课程,小学的课程,中学的课程,直到大学的课程,每一名主管每一年都需要至少有20个以上的工作日去进行训练。这种不间断的、持续的培训,使这些中层的领导者可以不断地成长。

“用学习创造利润”,已被管理界认为当今和未来“赢的策略”,而且效益正日趋明显。只有不间断的、持续的学习,才能让主管不断地成长,组织才能基业长青,永驻健康,平稳发展。

第三篇:和尚是怎么死的读后感

和尚是怎么死的读后感

《和尚是怎么死的》是和尚挑水故事的升级版,更讽刺,更现实,更有寓意。文中说的是寺庙,其实讲的是大企业病,也是大政府病,大党派病。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反应的是人性的劣根。事实上,这种现象及危害并不是没被寺庙管理者发现和重视,方丈和主持都实施了一系列看起来很对头的办法,但最终还是没能逃脱“庙亡僧息”的宿命,让我们不得不深思,根本性原因和深层次原因究竟有哪些?

很多人往往会把根本原因解读为“规模不经济”.但我的理解是,和尚死掉的最根本原因并不是喝水吃饭的经济问题,而在于这所寺庙偏离了核心价值,违背了立庙之本,失去了香客信任。和尚是人,但不应是庸俗的人,而应是开悟了的、有信仰、能自律、利生济世的“出家人”.地蔵菩萨说:“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这就是一种怜悯关爱众生的慈悲心怀,也应是寺庙的核心价值所在。寺庙管理者的主要职责也就是带着和尚们认真修行和践行这些核心价值,更好地给芸芸众生以点拨、教化和启迪,更多地让老百姓得到解脱、看到希望、实现夙愿。但是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寺庙的方丈和主持尽管想了不少办法、干了不少实事,包括明确职责、完善流程、引进人才、竞争上岗、科技管理、加强考核、健全机构等等,但令人遗憾的是,他们做这些事的根本出发点仅是为了解决一帮和尚的喝水吃饭问题,而极少关注香客百姓的精神解脱和幸福实现问题,仅有的关注也只是香火钱是不是变少了。这样,寺庙就不再是佛门净地、道德高地、希望寄托地,而慢慢变成了一个无序膨胀、是非不断、争权夺利的大酱缸。所以,寺庙的衰败,表面上看似喝水出了问题,根源还是核心价值出了问题,由于因果业报,香客和信徒越来越少,也就没了香火钱这个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和尚们死掉也是必然的了。

核心价值一旦出了问题,无论采取什么看起来很对的措施,也注定播下龙种收获跳蚤。理解了这个根本性原因,我们也就更容易弄清和尚死掉的其他方面的深层次原因了,主要有:

一、方向不明,主次不分,工作重心和着力点出现了严重偏差。首先是做正确的事情,其次才是把事情做正确。前面也已经讲到,寺庙主要应抓的是如何提高和尚们的修行,更好地点拨、教化和启迪芸芸众生,更多地让香客得到解脱、看到希望、实现夙愿,这样老百姓才会觉得你崇高并且灵验,香火自然也会越来越旺。但由于寺庙管理者对核心价值和立庙之本的认识出了问题,自然也就抓不住主要矛盾,必然造成他们主要关注的是喝水喝饭和内部管理问题,次要关注的是香火钱的变化问题,但对如何提升自身修行和如何造福香客却关注的远远不够。由于思路不清,方向不明,主次不分,即便整天再忙的晕头转向,也只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

二、机构臃肿,效率低下,导致“规模不经济”现象。有人说过:花自己的钱给自己办事,自然是既要少花钱又要把事办好;花别人的钱给自己办事,事一定要办好,花多少钱倒是无所谓的;花别人的钱给别人办事,花多少钱无所谓,事办得好不好也无所谓。这段话说的其实是责权利三者间经常面临的矛盾,也是造成一些单位恶性膨胀、部门利益化、“规模不经济”的内在原因。故事中的这座寺庙就十分生动地揭示了“规模不经济”困境的形成过程。佛家本是讲究化繁为简、返朴归真的。但一个寺庙还搞的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内设机构和闲杂人员越来越多,大概就是因为养和尚的钱都是无亲无故的香客们供给的,而不是和尚们还在俗世的亲人提供的,更不是他们自己的劳动所得。(如果和尚们能自食其力,他们也不会渴死饿死了。)但无论什么单位和部门,闲人多了不光会造成人力成本上升,还会无事生非、形成内耗、影响效率,而且会由于利益驱动,编出各种理由去拓展权利范围,管了大量的本不该自己管、自己也管不好的事。由于管了太多本不该自己管,并且是管也管不好的事,就又需要更多的人,无法避免地形成了一个自我膨胀的恶性循环。这种恶性循环最终也必将使自己入不敷出,不堪重托,走向垮台。

三、引人用人和监督考核机制出了问题,影响了寺庙的核心竞争力。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庙也不在大,有高僧大德才能香火鼎盛。我们必须明白,真正影响寺庙声誉形象和生存发展的绝不是几个挑水的和尚,也不是只会念经的小和尚,寺庙的核心竞争力和感召力根源于佛法的传扬,取决于有没有真正能启迪人生、善指点迷津、会开光超度的大和尚、大法师。试想,如果这座寺庙里有净空、星云、济群、延参等任意一位法师,还愁没人来烧香,和尚们又怎么会死掉?这座寺庙虽然也引进了人才,搞了竞争上岗,但就像三个挑水的和尚醒悟后所讲的一样,这些人其实都是些习惯于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整天不干活却又人五人六的一大帮“脑残”、“屎盆子”而已。这些所谓人才出的好像很高深很科学的主意,最后证明也不过是华而不实、劳民伤财、欺师灭祖的馊主意而已。另外,从寺庙的监督考核来看,也存在着重大缺陷,主要表现在局限于内部监督,并且考核的标准不科学(要求三个挑水的和尚具备所谓的管理能力就很不合理),进而造成考核的结果有偏差,自然也将无法做到公正合理的任用奖惩(挑水的和尚还做不了挑水部门的负责人,外行领导内行)。结果是,整个庙始终吃的还是“大锅饭”,无法体现出干与不干不一样、干多干少不一样,更做不到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可以说,这些问题都日益削弱了寺庙的核心竞争力。

四、反映基层意见的渠道和自我纠错的机制出了问题。几个挑水的和尚忍无可忍,费了老大的劲才把意见反映上去,结果仍然没被寺庙管理者认真听取,而只是打发了事,维持现状,山还是那座山,庙还是那座庙。等到这为数不多的干活和尚都灰了心,这座庙也就失去了能够勉强支撑下去的最后几根柱子,危在旦夕了。

那么,党和政府应从这则故事汲取哪些教训,怎样做才能赢得拥护,政通人和,长期执政?

一要坚守信仰,以人为本,关爱百姓。党和政府也要像寺庙一样,一定要有所敬仰和敬畏,保持神圣感和纯洁性,决不能拥有超越普通人之上的特权,更不能把自己神化,愚弄香客,吓唬百姓,让香客和百姓陷入迷信和蒙昧状态,维护自己不劳而获的香火利益。一定要像“人间佛教”所弘扬的那样,“用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业”,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开启民智,把民生问题摆在更重要的位置和日程上去考虑,努力让广大百姓乃至一切生灵都离苦得乐,最起码要求是老百姓都能吃的饱饭,上的起学,看的起病,买的起房,打的起官司。如果政府官员在民生问题上真把自己当成了不食人间烟火、只管不劳而获的出家和尚,甚至不惜做无法无天的花花和尚、奢靡贪婪的酒肉和尚、杀人越货的恶毒和尚,那不断了香火、垮了庙台才怪,自己别说被渴死饿死,被打入十八层地狱也不足为奇!

二要既不懈怠,更别折腾,矢志发展。对中国来讲,发展的确仍是第一要务,过去积累的种种问题,只能在发展过程中加以解决。谋求发展也是一个深化改革的艰苦过程,不容一丝懈怠,也不容以稳定为借口来阻挠发展变革。同时,“治大国若烹小鲜”,国家发展进步的核心价值和考量标准其实并不复杂,所以决不要瞎折腾。瞎折腾比懈怠的危害还更大,过去祸国殃民的文革和大跃进都是瞎折腾的极端表现。不折腾关键是要真正确立科学发展观,制订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和奋斗目标,既讲稳中求进,更讲进中求稳。当前“以GDP论英雄”的发展模式也已经非常不合时宜,必须从上到下转变。要坚决克服片面追求规模和总量,更加注重结构优化和质量效益,切实避免因急功近利给党风政风民风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各种侵害和后遗症。

三要简政放权,控制成本,提高效率。说句心里话,政府部门的工作又不是送人上月球,尽管也面临不少挑战,但能有多复杂,哪用这么多公务员?政府公务员和故事里的和尚一样,80%多的岗位并不需要太高的学历,而只要有一定基础、一颗善心、一点脑子、一股干劲,就基本可以让人放心和满意了。这些年很多部门热衷引进高学历人才,很多体制内外的人士热衷在职混个文凭学历,除了说明学历的贬值,实际上也是GDP主义的变种,说明了各种学历圈的恶俗化和关系圈的泛滥化。很多政府部门之所以喊着复杂、辛苦和委屈,主要还是因为管了太多不该管、管不好的事,并且大多数的复杂、辛苦和委屈也都体现在形式主义、文山会海、争功诿过、争名夺利上。政府要解决自身的臃肿、内耗、低效、腐败问题,一个有力措施仍是要厘清与市场的边界,明晰责权利,让市场真正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为此,就要全面建立负面清单机制,减少审批,非禁即入。减少了行政审批,还权于市场和社会,不仅有利于充分调动民间资本,而且有利于压缩寻租空间、改进党风政风,有利于吸引优秀人才创新创业而不是千军万马考公务员,进而有利于从长远和根本上提高国家的核心竞争力。简政放权真正落实了,也就容易精简机构、精细管理、控制成本、提高效率了。

四要严明法纪,激浊扬清,重塑形象。既然选择了当和尚,就要清心寡欲,不能眼红和惦记外面的花花世界和温柔富贵。寺庙管理者也要严明清规戒律,如有违犯者,轻则面壁思过,重则杖责驱逐,甚至打入地牢、打下地狱。只有这样,才能减少无法无天的花花和尚、奢靡贪婪的酒肉和尚、杀人越货的恶毒和尚,还佛门清净之地。政府机关也要将权力关进笼子,并且要建立常效机制,将权力和笼子都置于阳光下,将笼子的锁匙交给外部监督者和广大老百姓。这样才能让为官不易成为常态,做到勤勉从政、干净干事,重塑良好形象。另一方面也要注意,既打老虎又打苍蝇当然是好的,但在这种风潮下也要努力做到情理法相统一,要使惩处符合“比例原则”.如果只是为了迎合民意,一旦一个人的小辫子被抓住,就要将他无情地打倒在地,而再也不区分九个指头和一个指头的关系,那也是不能让群众和广大公务员信服的。这种矫枉过正的做法,决不是长效机制,对巩固执政地位甚至可能是弊大于利。

五要尊重劳动,激励创造,才尽其用。要实现政治清明,就要让为官不易成为常态。为官不易指的是让贪腐不易、庸懒不易,而不是生活不易、养家不易。客观上讲,公务员的绝大多数也是普通家庭中的普通一员,既有平常人的喜怒哀乐,也有正常人的精神追求。并且必须承认,在一个有着长久“学而优则仕”传统的国家,这些人能挤进体制内,素质和道德其实并不比社会上的大多数人差。事实上在中央颁布八项规定后,绝大多数官员和公务员也是拍手称快的。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现在的社会舆论充满了对立和暴戾之气,除了农民长期被当成贬义词,教授全被骂成叫兽了,医生全被当成屠夫了,校长全被当成强奸犯了,几乎各行各业都不能幸免于被骂,行业之间、地域之间也是骂来骂去水火不容,公务员更是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这种现象很可悲也很可怕,说明了公民信仰和人际信任的严重缺失,甚至还潜伏着否定一切打倒一切的文革幽灵,绝对不是好事。理性来讲,对公务员当然要建立起严格的约束和处罚机制,同时也必须建立起有效的保障和激励机制,要尊重和宣传好广大公务员的劳动和奉献,鼓励和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公务员队伍做到了保障有力、人尽其才、干净干事,整个官场环境和社会环境才可能变得更好。如果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公务员们今后都成了一群只有压力、风险和骂名,而没有保障、自由和尊严的人,除非是这帮整体受教育程度还不低的人真是没了别的生路,否则谁还会干这种傻事!让那些整天只擅长诅咒一切、自以为无比正义的喷子们来打这份工,他们又真有能力、热情和道德干的更好吗?

第四篇:挑水还是挖井的美文摘抄

有两个和尚,他们分别住在相邻的两座山上的庙里。这两座山之间有一条溪,于是这两个和尚每天都会在同一时间下山去溪边挑水。久而久之,他们成了好朋友。就这样,时间在挑水中不知不觉过了五年。

突然有一天,左边这座山的和尚没有下山挑水,右边那座山的和尚想:他大概睡过头了。便不以为意。哪知第二天,左边这座山的和尚还是没有下山挑水,第三天也一样,过了一个星期还是一样。

过了一个月,右边那座山的和尚还是没能见到他的老朋友。终于有一天,他实在受不了了,心想:我的朋友可能生病了,我今天一定要过去拜访他,看看自己能帮上什么忙。

于是,他爬上了左边这座山去探望他的老朋友。等看到老朋友之后,他不由得大吃一惊,因为他的老朋友正在庙前优哉游哉地打太极拳,一点儿也不像一个月没喝水的样子。

他很好奇地问:“你已经一个月没有下山挑水了,难道你不用喝水吗?”

左边这座山的和尚笑着说:“来来来,老朋友,我带你去后院看看。”他带着右边那座山的和尚走到寺庙的后院,指着一口井说:“这五年来,我每天做完功课都会抽空挖这口井,即使有时很忙,我也能挖多少算多少。如今,我终于挖出了井水,这样就不用再下山挑水,我现在有更多时间练我喜欢的太极拳了。”

第五篇:两个朋友的读后感

在翻阅莫泊桑短篇小说的过程中,翻看着目录,不知有什么题目使我感兴趣。使我联想到生活。突然,我看到了《两个朋友》,顿时,我眼前一亮。

我看到这个题目,使我想到在军训中我们与教官之间的友谊。我想在这篇小说中,作者也一定在写这两个好朋友之间的友谊吧!大概是描述这两个好朋友怎样从相识到相知,怎样了解并成为彼此的知己吧。然而,等我细读这篇文章之后,我才发现并不是我想的那么简单,这使我从新开始思考《朋友》这个词。

因为大家都喜爱钓鱼而成为朋友,因为彼此了解,大家都不用多说,往往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明白了彼此的用意,因为热爱祖国,两人在临死前选择共同进退,不肯把通行口令告诉敌人。

我很喜欢交朋友,但是光用真心待人是不够的,还要懂得别人需要什么,从言语中去体会。

看了这篇小说,让我回忆起从前,我有一个朋友,一开始,我们倆因为性格,家庭背景相似而成为朋友。随着时间的流逝,我才发现,我们在一起很勉强,没有共同的爱好,在一起时,经常因为一些小事而发生矛盾,闹得彼此很不愉快。不知如何有效地解决,我也很烦恼,试问自己:这样的朋友关系还能维持下去?

每次我都很想和她说:算了吧,咱们做普通朋友吧。”可是我不想这样,我们既然能成为朋友,说明有缘分,我不想就此放弃。

通过《两个朋友》我才真正了解“朋友”为什么会成为朋友?是因为朋友相当于我们的依靠,有着彼此的爱好与共同点。为什么面对敌人耍的手段,却没有出卖国家?是因为他们彼此坚信,彼此了解,彼此坦诚,大家都有着一颗同样的爱国之心!

我读了《两个朋友》以后,我觉得这篇文章很有趣,使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朋友。下面我就和大家来分享这篇文章。

这篇文章的大意是,有两个朋友在玩的时候碰到了一只熊,他们拼命的逃跑和呼救。瘦子抱着一棵树爬了上去,胖子爬不上去,叫瘦子拉他一把,瘦子却没理他,自己还向更高的地方爬去。胖子想起熊是不吃死人的,就闭上眼睛,屏住呼吸,一动不动,象真死了一样。大熊闻了闻胖子就走了。等熊走远以后,胖子对瘦子说:“不顾别人死活的人,不能算朋友!”说完胖子就走了。

读了这篇文章以后,我知道不能共患难的朋友不算是真正的朋友。今后我要真心实意对待自己的朋友,在她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帮助她们,多替朋友着想,成为她们真正的朋友。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两个和尚挑水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上一篇:理化生教研组教研计划下一篇:垃圾处理方式调查报告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