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耐药菌总结2015下半年 文档

2024-05-15

多重耐药菌总结2015下半年 文档(共8篇)

篇1:多重耐药菌总结2015下半年 文档

多重耐药菌实施监管与改进总结

 2015年1-4月

通过实施对多重耐药菌监测方案,可以及时了解多重耐药菌在我院的流行分布情况,为加强对医院多重耐药菌及其感染或定植患者的管理,可以将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率控制在较低水平。通过监测数据分析,查找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高危影响因素,积极采取干预措施,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在医院内传播,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

今年1-4月多重耐药菌个案登记共26例,其中呼吸道感染19例,泌尿系感染5例,伤口感染2例。嗜麦芽寡养食单胞菌4例,铜绿假单胞菌2例,鲍氏不动杆菌2例,肺炎克雷伯菌3例,金黄色葡萄球菌1例,大肠埃希菌14例。其中感染例数前2名的科室分别为重症医学科,骨五区。

今年1-4月,根据多重耐药菌个案登记个案,医院感染管理科别到内一科,重症医学科,骨科进行了监管督查,总结如下: 一.存在问题

1.个别感染患者床边未配置快速消毒液。2.个别医生抗生素应用不合理。

3.对于非急诊专人专用的物品(如轮椅、担架),在每次使用后未能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

4.个别病区对感染患者未限制其活动范围。5.个别病区工作人员不熟悉隔离控制措施。

6.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未能严格遵循《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进行诊疗。二.整改措施

1.、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规定,明确

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权,防止抗菌药物的滥用,控制耐药菌株的产生,特别是严格管理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纠正过度依赖抗菌药物预防手术感染的现象。2.对收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值患者的病房,应当使用专用的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设备设施表面,应当每天进行清洁和擦拭消毒,出现或者疑似有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时,应当增加清洁和消毒频次。

3、医务人员在实施各种侵入性操作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与病人直接接触或使用的医疗器械如听诊器、体温表或血压计等和日常用品做到严格消毒及专人专用。不能专用的物品及医疗器械如轮椅、担架、床旁心电图机等,在每次使用后须擦拭消毒。

4.对全院全体医生进行多重耐药感染的预防措施相关知识,掌握多重耐药菌感染和定制病例的监测与报告。

5.隔离期间限制病人活动范围,在隔离间或床头卡及病历夹上粘贴接触隔离标识,提醒医务人员以及家属。三.效果评价

1.临床科室提高了细菌培养药敏试验的送检率。

2.医护人员对疑似或确诊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消毒隔离意识有所增强。能够按照消毒隔离、无菌技术操作及《医务人员手卫生基本原则》,佩戴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完成诊疗护理操作过程。

3.增加了对患者接触物品的消毒频率,对感染患者血液、体液污染能立即消毒。4.能够及时向医院感染管理科上报多重耐药患者个案登记表。

医院感染管理科

2015-06-30

篇2:多重耐药菌总结2015下半年 文档

2015年第三季度多重耐药菌监测总结

一、多重耐药菌分布情况

2015年第三季度全院共检出多重耐药细菌61株,较第二季度42株相比减少19株。具体分布情况见图1:

图1 2015年第三季度多重耐药菌分布情况

表1 2015年第一、二、三季度主要多重耐药菌对比情况

多重耐药菌 大肠埃希菌 铜绿假单胞菌 肺炎克雷伯菌 鲍曼不动杆菌

MRSA

第一季度 株数 构成比 15 25.86% 11 18.97% 8 13.79% 17 29.31% 0 0.00%

第二季度

株数 构成比 8 19.05% 11 26.19% 11 26.19% 3 7.14% 1 2.38%

第三季度

株数 构成比 21 34.43% 17 27.87% 12 19.67% 5 8.19% 5 8.19% 2015年第三季度共分离出致病细菌297株,其中多重耐药菌61株,构成比为20.54%;与第二季度对此情况见表2。第三季度主要致病细菌与多重耐药菌分析见图2:

表2 第三季度多重耐药菌构成比与第二季度对比情况

时间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致病菌株 217 297

细 菌

多重耐药菌株

61

构成比 19.35% 20.54%

2015年第三季度多重药菌监测总结

图2 第三季度主要致病细菌与多重耐药菌对比分析

二、主要多重耐药菌药敏结果分析:

1.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其中20株产ESBLs)药敏结果:

2015年第三季度多重药菌监测总结

2015年第1-3季度大肠埃希菌药敏谱变动情况

药 物 亚胺培南 厄他培南 呋喃妥因 阿米卡星 头孢替坦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复方新诺明 妥布霉素 氨苄西林 环丙沙星 头孢曲松 氨曲南 头孢唑林 头孢吡肟 庆大霉素 左氧氟沙星 头孢他啶 氨苄西林舒巴坦 头孢噻肟

第一季度 敏感

第二季度 敏感 100% 100% 37.5% 50% 75% 62.5% 37.5% 12.5% 0% 0% 0% 0% 0% 0% 25% 0% 0% 0% 0%

第三季度 敏感 100% 100% 71.5% 71.4% 61.9% 47.6% 9.5%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93.3% 80% 40% 73.3% 60% 53.3% 13.3% 33.3% 0% 0% 0% 0% 0% 0% 26.7% 0% 0% 0% 0% 本季度分离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全部敏感,与第一、二季度相比,对部分抗菌药物的敏感率相对升高。

2.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药敏结果:

2015年第三季度多重药菌监测总结

2015年第1-3季度铜绿假单胞菌药敏谱变动情况

药 物 阿米卡星 庆大霉素 环丙沙星 妥布霉素 左氧氟沙星 头孢他啶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亚胺培南 氨苄西林 头孢曲松 呋喃妥因 复方新诺明 头孢替坦 头孢唑林 头孢吡肟 氨苄西林舒巴坦

第一季度 敏感 18.2% 0% 0% 0% 0% 9.1% 18.2% 0% 0% 0% 0% 0% 0% 0% 45.5% 0%

第二季度 敏感 45.5% 0% 0% 0% 0% 18.2% 27.3% 0% 0% 0% 0% 0% 0% 0% 36.4% 0%

第三季度 敏感 64.7% 17.6% 11.8% 11.8% 11.8% 11.8% 11.8% 5.9% 0% 0% 0% 0% 0% 0% 0% 0% 本季度分离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敏感率最高,为64.7%。对其它抗菌药物敏感率较第一、二季度有明显不同。

3.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其中10株产ESBLs)药敏结果:

2015年第三季度多重药菌监测总结

2015年第1-3季度肺炎克雷伯菌药敏谱变动情况

药 物 阿米卡星 厄他培南 亚胺培南 头孢替坦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庆大霉素 妥布霉素 左氧氟沙星 呋喃妥因 头孢他啶 氨苄西林 复方新诺明 氨曲南 头孢唑林 头孢吡肟 环丙沙星 头孢曲松 氨苄西林舒巴坦 头孢噻肟

第一季度 敏感

第二季度 敏感

第三季度 敏感 75% 75% 75% 66.7% 66.7% 25% 8.3%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62.5% 50% 50% 50% 37.5% 12.5% 25%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27.3% 27.3% 27.3% 27.3% 18.2%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从第三季度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亚种药敏结果分析,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有耐药趋势,但是与第一、二季度相比,抗生素敏感率有所上升。

4.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药敏结果:

2015年第三季度多重药菌监测总结

2015年第1-3季度鲍曼不动杆菌药敏谱变动情况

药 物 复方新诺明 妥布霉素 庆大霉素 左氧氟沙星 氨苄西林 环丙沙星 头孢曲松 呋喃妥因 亚胺培南 氨曲南 头孢替坦 头孢唑林 头孢吡肟 头孢他啶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氨苄西林舒巴坦

第一季度 敏感

第二季度 敏感

第三季度 敏感 80% 60% 6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33.3%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本季度检出鲍曼不动杆菌对少数抗菌药物敏感,与第一、二季度相比,有明显不同。

5.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药敏结果:

2015年第三季度多重药菌监测总结

从以上主要多重耐药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药敏结果可以看出:产ESBLs大肠埃希菌虽对包括β-内酰胺酶抑制剂在内的多种抗菌药物耐药,但是碳青霉烯类药物仍为治疗此类细菌感染的有效药物;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三代头孢及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率较高;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亚种出现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菌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万古霉素为治疗MRSA感染的有效药物。由多重耐药菌引起的感染呈复杂性、难治性,这就要求医务人员要根据临床微生物检测结果,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的基本原则,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避免因抗菌药物使用不当导致细菌耐药的发生。

三、多重耐药菌检出标本分布情况:

本季度多重耐药菌标本共61份,其中痰标本31份,构成比为50.82%;2015年第1-3季度多重耐药菌标本对比情况见表3;2015年第1-3季度血标本送检情况对比情况见表4。

表3 2015年第1-3季度多重耐药菌标本对比情况

标本 痰 尿 分泌物 全血 脓 第一季度 数目 构成比 44 75.86% 9 15.52% 3 5.17% 0 0% 2 3.45%

第二季度

数目 构成比 28 66.67% 4 9.52% 2 4.76% 5 11.91% 3 7.14%

第三季度

数目 构成比 31 50.82% 12 19.67% 8 13.11% 5 8.2% 5 8.2% 表4 2015年第1-3季度血标本送检情况对比

送检标本 阳性标本 阳性率

第一季度 245 15 6.12%

第二季度 266 25 9.4%

第三季度 375 47 12.53%

四、多重耐药菌科室分布情况:

本季度多重耐药菌分布于16个临床科室,多重耐药菌检出较多的科室为神经外科及ICU,分别为17株、10株,具体情况见图3,第1-3季度多重耐药菌科室分布情况见表5

2015年第三季度多重药菌监测总结

图3 2015年第三季度多重耐药菌科室分布情况

表5 2015年第1-3季度临床科室多重耐药菌分布情况

科 室 神经外科 ICU 外二科 呼吸内科 内分泌科 康复科 骨手外科 消化内科 外三科 肿瘤内科 新生儿 心内科 神经内一科 神经内二科 泌尿科 产一科 急诊内科 合 计 第一季度 数值 构成比 13 22.41% 20 34.48% 1 1.72% 7 12.07% 1 1.72% 5 8.62% 3 5.17% 0 0% 0 0% 0 0% 0 0% 0 0% 3 2 3 0 0 58

5.17% 3.45% 5.17% 0% 0% 100%

第二季度 数值 构成比 20 47.62% 3 7.14% 2 4.76% 3 7.14% 1 2.38% 5 11.9% 1 2.38% 2 4.76% 0 0% 1 2.38% 1 2.38% 0 0% 1 0 0 0 2 42

2.38% 0% 0% 0% 4.76% 100%

第三季度 数值 构成比 17 27.87% 10 16.39% 5 8.19% 5 8.19% 4 6.56% 4 6.56% 4 6.56% 3 4.92% 2 3.28% 1 1.64% 1 1.64% 1 1.64% 1 1 1 1 0 61

1.64% 1.64% 1.64% 1.64% 0% 100%

2015年第三季度多重药菌监测总结

五、多重耐药菌检出主要科室细菌分布情况:

1.神经外科多重耐药菌分布:

本季度神经外科检出多重耐药菌17株,与第二季度相比减少3两株。2015年第1-3季度多重耐药菌变化情况见表6 表6 神经外科第1-3季度多重耐药菌变化情况

细 菌 种 类 铜绿假单胞菌 肺炎克雷伯菌亚种 大肠埃希菌

第一季度 5 0

第二季度 8 2 0

第三季度 5 4 0 0 0 17 鲍曼不动杆菌 粘质沙雷氏菌 阴沟肠杆菌

合 计

0 0 13 1 2.ICU多重耐药菌分布:

本季度ICU共检出多重耐药菌10株,与第二季度3株相比增加7株。这10位病人多因脑出血、颅内占位及外科手术后转入ICU,病情较重。ICU多重耐药菌株分布情况见图4

图4 ICU多重耐药菌株分布情况

六、存在问题:

1.抗生素使用不合理,多是经验性用药;未及时送检相应标本,根据药敏结果指导用药。

2015年第三季度多重药菌监测总结

2.接触隔离医嘱未及时开出,耐药病程记录太过简单,甚至有个别科室在接收到多重耐药菌病人药敏结果后,仍未变更抗生素使用。

3.交接告知制度落实不到位,晨会交接班无记录;特别是病人转科、外出检查、手术时未履行告知制度,不能有效阻断传播途径。

4.个别科室观念淡漠,对多重耐药菌认识不到位,对多重耐药菌定义模糊。5.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低,致使耐药菌随着医务人员的手传播。6.病人使用的低中度危险性物品(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表)未专人专用,且病人使用后,消毒不彻底。

7.护工、保洁对多重耐药菌病人周围环境消毒执行不到位。8.对患者、家属及陪伴人员宣教不到位。

七、整改措施:多重耐药菌防控如何“标本兼治”

(一)治 本: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预防耐药菌产生 1.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或放射、超声等影像学结果,诊断为细菌、真菌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由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亦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缺乏细菌及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的临床或实验室证据,诊断不能成立者,以及病毒性感染者,均无应用抗菌药物指征。

2.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品种的选用,原则上应根据病原菌种类及病原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性,即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的结果而定。对临床诊断为细菌性感染的患者应在开始抗菌治疗前,及时留取相应合格标本(尤其是血液等无菌部位标本)送病原学检测,以尽早明确病原菌和药敏结果,并据此调整抗菌药物治疗方案。

(二)治 标:落实接触隔离,阻断传播途径 1.加强手卫生管理:

手是阻断传播途径的有效措施,有效的手卫生行为,能阻止耐药细菌通过手传播。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前、实施清洁/无菌操作前、接触患者后、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后以及接触患者环境后均应进行手卫生。

2.严格落实接触隔离措施:

2015年第三季度多重药菌监测总结

实施接触隔离预防措施能有效阻断MDRO的传播。应按《医院隔离技术规范》要求做好接触隔离。各科室应当对确定或高度疑似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实施接触隔离措施,预防多重耐药菌传播。没有条件实施单间隔离时,应当进行床旁隔离。

3.环境和设备清洁消毒的落实:

物体表面包括床栏、床边、床头桌、椅、门把手、洗脸池等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定期清洁,遇污染时随时消毒。患者直接接触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如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输液架等要专人专用,并及时消毒处理。轮椅、担架、床旁心电图机等不能专人专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要在每次使用后擦拭清洗,用过的可重复使用的设备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时,应彻底清洗干净后适当地消毒,一次性使用的部件应弃之。

4.加强对医务人员知识培训:药剂科开展每周一科室抗生素巡讲

由于对多重耐药菌判读标准掌握不一致,导致多重耐药菌误判、漏判。部分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认识不足,认为多重耐药菌就是开隔离医嘱、执行接触隔离,不能从源头上重视多重耐药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5.多部门联合管理:

多重耐药菌多部门合作机制,需有医院感染管理科、医务科、护理部、药剂科、微生物室等科室组成。由药剂科临床药师下临床指导合理用药;微生物室指导标本采集、鉴别定植及感染菌株;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督查接触隔离措施落实,发布细菌耐药率;医务科、护理部负责监督医护人员各项流程、规范、制度、措施的落实。

医院感染管理科

篇3:多重耐药菌总结2015下半年 文档

(出处:上海国际医院感染控制论坛)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中国专家共识

近一个世纪以来,抗菌药物在人类战胜各种感染性疾病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但日益突出的多重耐药菌问题已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了严峻挑战。如何有效减缓多重耐药菌的产生,阻断多重耐药菌传播,已引起医学界、政府与社会的广泛关注。为加强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在医院内的产生和传播,保障患者的安全,由中国感染控制杂志组织,58位国内知名专家共同发起,邀请全国165位专家参与,历时10个月,召开了9场专题讨论会,在充分收集意见和讨论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了《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中国专家共识》。共识荟萃了国内外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防控的最新进展,总结了我国大多数权威专家防控方面的宝贵经验,旨在规范和指导我国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防控,提高我国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水平。1 概述

1.1定义及临床常见类型 多重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ce bacteria,MDRO)指对通常敏感的常用的3类或3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多重耐药也包括泛耐药(extensive drug resistance,XDR)和全耐药(pan-drug resistance,PDR)。临床常见MDRO有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肠杆菌科细菌(如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A)、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等。

1.2流行病学 不同监测网、地区、医院以及同一医院不同科室、不同时期 MDRO的监测结果均可能存在差异。CHINET三级甲等医院监测结果显示:MRSA检出率在2008年之前持续上升,最高达73.6%,随后开始下降,2010年为51.7%,2013年为45.2%;耐万古霉素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2010年检出率分别为0.6%、3.6%,2013年分别为0.2%、3.0%;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2010年检出率分别为56.3%、43.6%,2013年分 别 为54.0%、31.8%;XDR铜绿假单胞菌(MDR-PA)和XDR鲍曼不动杆菌(MDR-AB)2010年检出率分别为1.7%、21.4%,2013年分别为2.0%、14.6%。湖南省2011年度细菌耐药监测结果显示,该省MRSA检出率为37.5%,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检出率为69.8%,耐万古霉素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检出率分别为1.5%、3.6%,耐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分别为24.8%、15.9%,耐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分别为50.1%、44.8%。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已在较多医院出现,且耐药率出现较快增长;近年来,有些医院已出现碳青霉烯类耐药的肠杆菌科细菌,如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等,虽然分离率较低,但须引起高度关注。

1.3细菌耐药及传播机制 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主要有:药物作用靶位改变;产生抗菌药物灭活酶,如氨基糖苷修饰酶;药物到达作用靶位量的减少,包括外膜孔蛋白通透性下降及外排泵的过度表达等。如MRSA的耐药机制主要为携带mecA基因编码的青霉素结合蛋白2a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亲和力极低,而青霉素结合蛋白具有促进细菌细胞壁合成的作用,使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不能阻碍细胞壁肽聚糖层合成,从而产生耐药。VRE对万古霉素的耐药性多数是由位于染色体或质粒上的耐药基因簇引起的。产ESBLs是肠杆菌科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机制。细菌的耐药基因在细菌间传播造成的耐药,如携带多重耐药基因的质粒在肠杆菌科细菌间传播的耐药。

医院内 MDRO的传播源包括生物性和非生物性传播源。MDRO感染患者及携带者是主要的生物性传播源。被MDRO污染的医疗器械、环境等构成非生物性传播源。传播途径呈多种形式,其中接触(包括媒介)传播是MDRO医院内传播的最重要途径;咳嗽能使口咽部及呼吸道的MDRO通过飞沫传播;空调出风口被MDRO污染时可发生空气传播; 其他产生飞沫或气溶胶的操作也可导致MDRO传播风险增加。

1.4MDRO主要感染类型与危害 目前,认为MDRO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1)老年;(2)免疫功能低下(包括患有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肝硬化、尿毒症的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接受放射治疗和/或化学治疗的肿瘤患者);(3)接受中心静脉插管、机械通气、泌尿道插管等各种侵入性操作;(4)近期(90d内)接受3种及以上抗菌药物治疗;(5)既往多次或长期住院;(6)既往有MDRO定植或感染史等。

MDRO和非耐药细菌均可引起全身各类型感染。常见的医院感染类型包括医院获得性肺炎、血流感染(包括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手术部位感染、腹腔感染、导尿管相关泌尿道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等。MDRO医院感染的危害主要体现在:(1)MDRO感染患者病死率高于敏感菌感染或未感染患者;(2)感染后住院时间和住重症监护室(ICU)时间延长;(3)用于感染诊断、治疗的费用增加;(4)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增加;(5)成为传播源。

2 MDRO监测 MDRO监测是MDRO医院感染防控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病例监测,可及时发现MDRO感染/定植患者,通过环境卫生学监测,可了解环境MDRO污染状态,通过细菌耐药性监测,可以掌握MDRO现状及变化趋势,发现新的MDRO,评估针对MDRO医院感染干预措施的效果等。

2.1监测方法 常用的监测方法包括日常监测、主动筛查和暴发监测。日常监测包括临床标本和环境MDRO监测;主动筛查是通过对无感染症状患者的标本(如鼻拭子、咽拭子、肛拭子或大便)进行培养、检测,发现MDRO定植者;暴发监测指重点关注短时间内一定区域患者分离的同种同源MDRO及其感染情况。

临床标本MDRO监测中需注意排除影响监测结果的各种因素。感染患者标本送检率高低会影响监测结果;应用广谱抗菌药物后采集标本将影响目标MDRO株的检出率;血标本的采集套数和采集量会影响培养阳性率;培养基的种类、质量和培养方法也会影响目标MDRO株的检出率;不同药敏试验方法(如纸片法、MIC测定、E-test等)及判定标准也会影响细菌药敏检测结果。MDRO主动筛查通常选择细菌定植率较高,且方便采样的2个或2个以上部位采集标本,以提高检出率;MRSA主动筛查常选择鼻前庭拭子,并结合肛拭子或伤口取样结果;VRE主动筛查常选择粪便、肛拭子样本;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主动筛查标本为肛拭子,并结合咽喉部、会阴部、气道内及伤口部位的标本。有条件的医院可开展对特定MDRO的分子生物学同源性监测,观察其流行病学特征。

除科学研究需要,不建议常规开展环境MDRO监测,仅当有流行病学证据提示MDRO的传播可能与医疗环境污染相关时才进行监测。环境标本的采集通常包括患者床单位,如床栏、床头柜、呼叫器按钮、输液架等;诊疗设备设施;邻近的物体表面,尤其是手频繁接触的部位,如门把手、水龙头、计算机键盘、鼠标、电话、电灯开关、清洁工具等公用设;可能接触患者的医护、陪护、清洁等人员的手,甚至包括鼻腔等可能储菌部位;必要时应包括地面、墙面等。2.2监测指标 在分析MDRO监测数据时,常用指标包括MDRO感染/定植现患率、MDRO感染/定植发病率、MDRO绝对数及其在总分离细菌中所占比例(均去除重复菌株),以上3个指标还可以从社区获得性、医疗机构相关性、不同MDRO等维度进一步分析。现患率是指流行的普遍程度,特定时间段内单位特定人群中MDRO感染/定植的频数,通常以某个时间段内“MDRO感染及定植例数/目标监测人群总例数”的百分数表示。发生率是指特定时间段内单位特定人群中新发的 MDRO感染/定植的频数,说明新发或增加的MDRO感染/定植的频率高低,通常以“新发的MDRO感染及定植例数/千住院日,或例/月”表示。2.3监测中应注意的问题

2.3.1区分感染与定植、污染,通常需综合患者有无感染临床症状与体征,标本的采集部位和采集方法是否正确,采集标本的质量评价,分离细菌种类与耐药特性,以及抗菌药物的治疗反应等信息进行全面分析。痰液、创面分泌物等是易被定植菌污染的标本,若标本采集过程操作不规范,将影响培养结果的可靠性。应高度重视血、脑脊液等无菌部位培养出的多重耐药革兰阴性杆菌的阳性结果,但仍应注意排除因标本采集不规范造成的污染。

2.3.2为避免高估MDRO感染或定植情况,分析时间段内,1名患者住院期间多次送检多种标本分离出的同种MDRO应视为重复菌株,只计算第1次的培养结果。3 MDRO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3.1手卫生管理 手卫生能有效切断主要接触传播途径之一的经手传播病原体,降低患者医院感染发病率。按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实施手卫生的5个时刻,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前、实施清洁/无菌操作前、接触患者后、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后以及接触患者环境后均应进行手卫生。手卫生方式包括洗手和手消毒。当手部有肉眼可见的污染物时,应立即使用洗手液和流动水洗手,无可见污染物时推荐使用含醇类的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擦手。洗手或擦手时应采用六步揉搓法,擦手时双手搓揉时间不少于15s,腕部有污染时搓揉腕部,用洗手液和流动水洗手时间40~60s。同时,强调戴手套不能替代手卫生,在戴手套前和脱手套后应进行手卫生。

手卫生设施是实施手卫生的保障,基本配置包括流动水洗手池、非手触式水龙头(在重点科室宜使用感应式水龙头)、洗手液、干手设施(干手纸巾较好)、含醇类速干手消毒剂等。设置手卫生设施时应遵循方便可及原则。除按要求配备手卫生设施外,医疗机构应开展多种形式的手卫生宣传活动,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意识与技能,开展手卫生检查与信息反馈,切实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和正确率,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3.2隔离预防措施的实施 实施接触隔离预防措施能有效阻断 MDRO的传播。医疗机构应按《医院隔离技术规范》要求做好接触隔离。

3.2.1MDRO感染/定植患者安置 应尽量单间安置MDRO感染/定植患者。无单间时,可将相同MDRO感染/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不应将MDRO感染/定植患者与留置各种管道、有开放伤口或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主动筛查发现的MDRO定植患者也应采取有效隔离措施。隔离房间或隔离区域应有隔离标识,并有注意事项提示。

3.2.2隔离预防措施 隔离房间诊疗用品应专人专用。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时应采取标准预防,进出隔离房间、接触患者前后应执行手卫生。当执行有产生飞沫的操作时,在有烧伤创面污染的环境工作时,或接触分泌物、压疮、引流伤口、粪便等排泄物以及造瘘管、造瘘袋时,应使用手套和隔离衣。

MDRO感染患者、定植者的隔离期限尚不确定,原则上应隔离至MDRO感染临床症状好转或治愈,如为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还需连续两次培养阴性。3.3环境和设备清洁消毒的落实

3.3.1环境和设备清洁消毒原则 医疗机构应按《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要求加强MDRO感染/定植患者诊疗环境的清洁、消毒工作,尤其是高频接触的物体表面。遵循先清洁,再消毒原则;当受到患者的血液、体液等污染时,应先去除污染物,再清洁与消毒。感染/定植MDRO患者使用的低度危险医疗器械尽量专用,并及时消毒处理。轮椅、车床、担架、床旁心电图机等不能专人专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须在每次使用后擦拭消毒。擦拭布巾、拖把、地巾宜集中处理;不能集中处置的,也应每天进行清洗消毒,干燥保存。MDRO感染/定植患者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应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有关规定进行处置;患者出院或转往其他科室后,应执行终末消毒。环境表面检出MDRO时,应增加清洁和消毒频率。

3.3.2常用环境和设备消毒方法(1)有效氯200~500mg/L消毒剂擦拭,作用时间>30min;(2)1000mg/L二氧化氯消毒剂擦拭,作用30min;(3)70%~80%(体积比)乙醇擦拭物体表面两遍,作用3min;(4)1000~2000mg/L季铵盐类消毒剂擦拭,作用时间15~30min;(5)酸性氧化电位水流动冲洗浸泡消毒,作用3~5min或反复擦洗消毒5min;(6)1000~2000mg/L过氧乙酸消毒剂擦拭,作用时间30min;(7)在密闭空间内,相对湿度≥70%,采用浓度为60mg/m?的臭氧作用60~120min;(8)紫外线灯消毒物体表面,作用30min;(9)其他符合有关规范的消毒产品如消毒湿巾,其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等应参照产品使用说明书。3.3.3环境和设备清洁消毒考核方法 目测法是考核环境清洁工作质量最常用的方法,目测环境应干净、干燥、无尘、无污垢、无碎屑;此外,还有ATP检测法,需记录监测表面的相对光单位值,考核环境表面清洁工作质量;荧光标记法计算有效荧光标记清除率,考核环境清洁工作质量等。各类考核方法按《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要求评价效果。

3.4暴发医院感染控制 对于MDRO导致的医院感染,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分离到3株及以上的同种MDRO,且药敏试验结果完全相同,可认为是疑似MDRO感染暴发;3例及以上患者分离的MDRO,经分子生物学检测基因型相同,可认为暴发。

3.4.1暴发调查 初步调查步骤包括初步评价、初步调查。在暴发原因尚未明确之前,可根据临床诊断及初步评价的结果,凭经验针对可能的传播途径采取措施。在暴发原因及传播方式的假设提出后,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评价其效果,并据此直接检验初步假设是否正确。深入调查的方法有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干预试验、实验室检测等。医院感染暴发原因的假设最后均需通过干预措施的效果进行验证。

3.4.2暴发处置 识别感染和定植者至关重要。除常规临床标本检测发现MDRO感染者外,主动筛查是防范MDRO医院内传播,降低易感人群医院感染风险和改善预后的重要预防措施之一。防止医务人员传播MDRO的措施包括手卫生,穿戴隔离衣、手套和面罩等措施的应用。减少环境污染,可选择终末清洁、消毒,使用专用设备和分组医疗护理等。在ICU,建议将相同MDRO感染/定植患者安置在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与其他患者分开;护理人员也应独立轮班,实施分组护理。

当MDRO感染暴发且采取常规措施仍难以控制时,可以考虑暂时关闭病房(区)。只有将病房(区)彻底关闭后才能对仪器、设备彻底消毒;同时对环境进行清洁消毒,对所有可能有MDRO污染的设备进行全面清洗、维护。发生MDRO医院感染暴发或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时,按《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及处理管理规范》的要求及时、准确报告。

3.5特殊防控措施 其他特殊防控措施包括去定植,可采用含洗必泰的制剂进行擦浴; 若鼻腔定植MRSA,可使用黏膜用莫匹罗星去定植;对于其他部位,目前尚无有效去定植措施。去定植常在主动筛查之后进行。有报道,使用过氧化氢蒸汽发生器进行熏蒸,能有效阻断耐碳青霉烯类不动杆菌属细菌在环境中的传播。4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与管理

抗菌药物选择性压力是细菌产生耐药性的主要原因,合理、谨慎地使用抗菌药物可以减轻抗菌药物选择性压力,延缓和减少MRRO的产生。4.1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原则

4.1.1严格掌握应用指征 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血/尿常规等实验室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以及经病原学检查,确诊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由真菌、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亦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缺乏细菌及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证据,诊断不能成立者,以及病毒性感染者均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4.1.2尽早实施目标性治疗 尽量在抗菌治疗前及时留取相应合格标本送病原学检测,尽早查明感染源,争取目标性抗菌治疗。在获知病原学检测结果前或无法获取标本时,可根据患者个体情况、病情严重程度、抗菌药物用药史等分析可能的病原体,并结合当地细菌耐药性监测数据,及时开始经验性抗菌治疗。获知病原学检测结果后,结合临床情况和患者治疗反应,调整给药方案,进行目标性治疗。

4.1.3正确解读临床微生物检查结果 对于细菌培养结果,须综合标本采集部位和采集方法、菌种及其耐药性,以及抗菌治疗反应等鉴别感染菌和定植菌。由于细菌耐药监测数据可能高于临床实际情况,须遵循以循证医学证据为基础的感染诊治指南,结合患者实际情况作出客观分析,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减少广谱抗菌药物的应用或联合使用抗菌药物。

4.1.4结合药物PK/PD特点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根据抗菌谱、抗菌活性、药物经济学以及药物PK/PD特点等,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品种、剂量、给药间隔、给药途径以及疗程。优先选择窄谱、高效、价廉的抗菌药物,避免无指征联合用药和局部用药,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静脉输注抗菌药物。4.1.5规范预防用药 严格掌握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指征和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指征。4.2针对不同 MDRO 已有可以考虑的治疗方案 见表1。

表1 针对不同MDRO已有共识推荐的可以选用的抗菌药物治疗方案

病原菌 宜选药物

备选药物

头孢洛林、复方磺胺甲口恶唑、达托霉素、多西环素和米诺环素、磷霉素、夫西地酸、利奈唑胺、利福平、特拉万星、替加环素

替考拉宁、氨苄西林、庆大霉素、利奈唑胺、红霉素、利福平、多西环素、米诺环素和喹诺酮类、呋喃妥因、磷霉素(仅用于泌尿系感染)

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头霉素类、氧头孢烯类、多粘菌素、替加环素、磷霉素和呋喃妥因、喹诺酮类和氨基苷类 糖肽类(万古霉MRSA 素、去甲万古霉素、替考拉宁)

各感染部位的药物推荐方案不同。脓肿、无明确有效的VRE 治疗,可考虑达托霉素

根据药敏结果及抗菌药物在感染组织的聚碳青霉烯类抗产ESBLs肠杆菌 生素(多尼培南未被批准用于肺炎)等

氟喹诺酮类和氨基苷类不适于产ESBLs菌感染的序贯治疗或维持治疗。

疗;磷霉素可作为非复杂性尿路感染的治

XDR-AB感染:①舒巴坦或含舒巴坦复合多重耐药不动杆菌 多粘菌素B或E、替加环素

舒巴坦及含舒巴坦的复合制剂、四环素头孢菌素类

素E,或氨基苷类,或碳青霉烯类等;②

类、氨基苷类、碳青霉烯类、喹诺酮类、坦)、碳青霉烯类;③替加环素联合含舒

或多粘菌素E,或喹诺酮类,或氨基苷类

素+碳青霉烯类;⑤亚胺培南+利福平+

抗假单胞菌青霉素类及酶抑制剂复合制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 多粘菌素

剂、抗假单胞菌头孢菌素及其酶抑制剂复合制剂、抗假单胞菌碳青霉烯类、单环酰胺类、抗假单胞菌喹诺酮类、氨基苷类 质量评价及持续改进

5.1质量评价指标与持续改进相关指标

5.1.1直接指标 评价防控效果的直接指标包括减少MDRO感染病例数,降低MDRO感染现患率和发病率,减少因MDRO感染的病死率等。计算MDRO感染病例数时可以只包括感染病例

MDR-PA肺炎治疗联合用药:①抗假单胞治疗,如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氨曲南; 再加多粘菌素治疗。

内酰胺类+抗假单胞菌喹诺酮类;③抗假数,也可以同时或分别计算感染病例数和定植病例数。计算MDRO感染病死率时只包括MDRO感染为直接致死原因的病例。如果防控措施有效,上述指标应下降。此外,还可以采用重要医院感染MDRO检出率,检出重要医院感染 MDRO数量等指标。

5.1.2间接指标 评价MDRO感染防控效果的间接指标包括手卫生基本设施配置及手卫生依从性,环境清洁与消毒方法是否符合要求,接触隔离依从性,MDRO主动筛查依从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指标,预防MDRO感染教育培训指标,MDRO感染目标监控等。这些指标均从不同角度反映MDRO感染防控措施的落实情况,是反映MDRO感染防控效果的过程指标。5.1.3综合评价与持续改进 直接指标与间接指标相结合的综合评价能较好地评价MDRO感染防控效果。医疗机构可开展对MDRO感染防控专项行动计划,并利用质量工具,如PDCA法等,检查MDRO感染防控措施的落实,进行效果评价和质量持续改进,不断提高防控措施的依从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5.2网络信息平台建设 MDRO网络信息平台可供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与医疗机构实现信息共享和交换,帮助上述部门及时、全面、准确地了解MDRO感染动态,发现和预警MDRO感染风险,有助于应对风险及辅助管理决策。

5.2.1加强医疗机构内部和区域性医院感染管理网络信息平台建设,其中应包含MDRO信息管理系统,形成不同级别的医院感染监测、报告、数据共享和交换的信息平台,提供对MDRO感染的风险监控、预警、评估与处置依据。

5.2.2信息平台应具备MDRO的监测、报告和管理功能,每3个月或半年向临床医生报告本机构临床分离主要细菌的分布情况,分析当前主要抗菌药物敏感率(耐药率)变化趋势,指导临床应用抗菌药物。

5.2.3信息平台可帮助临床医务人员识别定植或感染MDRO患者,便于医务工作者在患者就诊或者转诊前就了解其感染状况,有助于落实接触隔离和采取环境消毒措施。

5.2.4无微生物实验室的医疗机构,如家庭保健、长期护理机构、小型急救医院,可以采用合约形式,委托其他机构微生物实验室提供药敏数据,或借助公共网络信息平台获取区域性的耐药监测数据,以了解MDRO在本地区的流行情况及趋势。

5.3多学科协作管理模式的建立MDRO发生与传播的影响因素多,包括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消毒与隔离水平、手卫生依从性及环境卫生学等;其涉及多个学科与部门,诊治和预防的难度较大,故应建立多学科协作体系。多学科协作体系在预防、发现、解决临床感染问题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该模式可以改变传统的个体、经验式医疗模式,对预防与控制耐药菌医院感染传播具有积极意义。依照此模式,可成立临床诊治组和预防管理组,临床诊治组可考虑涵盖重症医学科、呼吸科、儿科血液科、感染病科等临床专家,以及临床微生物专家、临床药师和医院感染控制专职人员;承担的任务包括指导MDRO感染病例的检验、监测、诊治、隔离、环境消毒与清洁等。预防管理组可以考虑由医务科、护理部、医院感染管理科及后勤部门负责人组成,负责监督指导MDRO预防控制制度和措施的落实,并对重点科室和MDRO检出较多的科室每季度联合查房,现场解决问题。两组间互相配合,职能部门(医院感染管理科)既参与决策的制定,又参与决策执行的组织领导和检查监督。5.4培训、宣传、教育

5.4.1培训 培训要点包括MDRO概念、分类、判断标准、流行现状、传播途径及危险因素,MDRO预防及控制的管理要求,隔离措施,感染和定植等相关知识,以及手卫生、职业防护、医疗废物处理等。可以采用岗前培训、继续教育、专题讲座等方式,亦可观看宣传教育片,接受现场指导等。

5.4.2宣传 宣传要点包括强调预防医院感染,预防MDRO的产生及传播,加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必须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实施严格的无菌操作和消毒隔离措施,加强环境卫生管理等。医院可以利用橱窗、网络视频、宣传手册、电子显示屏等,以及电视、电台、报纸、杂志和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手段进行宣传。

篇4:多重耐药菌总结2015下半年 文档

2011年共监测鲍曼不动杆菌88例,分别为呼吸道感染66例,表浅切口感染8例,中枢神经感染6例,泌尿道感染6例。其中感染例数前五名的科室分别为神经外16例,ICU14例,泌尿外科8例、神经内两科5例。在88位患者中根据药敏试验得出的耐药率如表:

序号

名称

耐药率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95.4%

庆大霉素

94.52%

阿米卡星

93.27%

头孢呲

90.3%

头孢他啶

88.2%

环丙沙星

87.7%

氨曲南

86.05%

哌拉西林

84.32%

美罗培南

82.15%

亚胺培南

82.15%

头孢哌酮/舒巴坦

67%

一、科室隔离的实行情况及存在问题

1、由于本院床位紧张,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值患者无法实施单间隔离,只能采取床边接触隔离措施。

2、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未能严格遵循《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进行诊疗。

3、对于非急诊专人专用的物品(如轮椅、担架),在每次使用后未能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

4、感染者或携带者应隔离至连续2个标本(每次间隔大于24小时)培养均阴性,方可解除隔离。个别医生送检率未做到。

二、整改措施

1、为了减少多重耐药菌的发生,建立了健全的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明确各级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使用权限,严格掌握适应症。

2、对收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值患者的病房,应当使用专用的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设备设施表面,应当每天进行清洁和擦拭消毒,出现或者疑似有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时,应当增加清洁和消毒频次。

3、对全院医护人员定期进行消毒隔离、无菌技术及《医务人员手卫生基本原则》的相关知识培训。

4、对全院全体医生进行多重耐药感染的预防措施相关知识,掌握多重耐药菌感染和定制病例的监测与报告。

三、效果评价

1、临床科室提高了细菌培养药敏试验的送检率。

2、医护人员对疑似或确诊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消毒隔离意识有所增强。能够按照消毒隔离、无菌技术操作及《医务人员手卫生基本原则》,佩戴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完成诊疗护理操作过程。

3、增加了对患者接触物品的消毒频率,对感染患者血液、体液污染能立即消毒。

篇5:多重耐药菌培训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1、多重耐药菌的预防:首先是合理使用抗生素,目前 临床滥用抗生素的现象,对多重耐药菌的流行起了一定的扩 散作用,因此,在选择抗生素时应慎重,以免产生多重耐药 菌菌株。

2、早期检出带菌者,临床科室发现感染病例,应及时 送检标本,及早明确病原学诊断,及早发现多重耐药菌,并 做好消毒隔离与治疗等工作,以防止多重耐药菌传播与流 行。

3、检验科细菌室检出多重耐药菌时,需及时电话报告 医院感染管理科,以便能及时指导临床开展预防控制工作;细菌室每季度负责对检出的多重耐药菌资料进行统计、汇总 分析,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由医院感染科整理审核后,将 结果公布,供临床参考。

4、个疗区主管医师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须及时 报告本科室医院感染监控医生,同时填写“多重耐药菌病例 报告卡”报医药感染管理科。监控医生应在《医院感染管理 手册》 的相应栏目内进行登记。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爆发时, 应当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医院《医院感染监测病例 报告制度》规定时限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

5、的临床科室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时,应通知全 科人员积极采取如下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传播措施:(一)加强医务人员的手卫生

1.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难料护理活动过程中,应当严格 执行医院《手卫生制度》和《手卫生实施规范》。

2.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 操作前后、接触患者体液或者分泌物后、摘掉手套后、接触 患者使用过的物品以及从患者的污染部位转到清洁部位实 施操作时,都应当实施手卫生。3.手上有明显污染时,应当洗手;无明显污染时,可用 速干瘦小的机进行手部消毒。(二)严格实施隔离措施

1.将患者隔离于单间,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可安置 在同一病房。不能将多重耐药菌感染与气管插管、有开放伤 口或者免疫功能一直患者安置在院、同一病房。

2.病房和“患者 ~览表”须设黄色隔离标志,并在病历 夹封面粘贴黄色隔离标签。3.医务人员进入病室后应戴口罩、帽子、穿工作服,实 施诊疗护理操作中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有可能接触多重耐药 菌感染患者的伤口、溃烂面、粘膜、血液和体液、引流液、分泌物、痰液、粪便时,需戴手套,必要时传隔离衣,完成 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诊疗护理操作后,必须及时脱去手套和隔离衣,病严格洗手和手消毒,妥善处理使用后隔离衣。4.减少患者的病房装运和转换,如必需转运时,应尽量减少对其他患者和环境表面的污染。

5.减少不必要的人员出入病室和接触患者,严格限制探视人数,提醒进入者应注意预防隔离,在出病室千做好手卫生。6.当患者感染治愈,且连续3个标本(每次间隔>24小时)培养均为阴性时,房可解除隔离。(三)切实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实施留置尿管、放置引流管等操作时,应当避免污染,减少感染的危险因素。

(四)加强医院环境卫生消毒管理

1.严格执行医院《消毒灭菌隔离制度》,对收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病房,应当使用专用的物品(如拖布、抹布)进行清洁和消毒,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设备设施表面。每天上、下午应进行清洁和擦拭消毒,出现或者疑似有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时,应当增加清洁和消毒频次。

2.工作人员、诊疗物品及仪器设备应相对固定,诊疗物品及仪器设备用后应及时清洁、消毒或灭菌。送验标本应置于密闭容器内密闭运送。

3.严格按照医院《医疗废物管理制度》要求处理患者的医疗废物,应单独收集。4.患者出院、转院或死亡后,病室及床单元应进行终末消毒。

篇6:多重耐药菌试题1

科室: 姓名: 分数:

一、填空题

1、医院常见的多重耐药菌有、、、和、等。

2、对确定或高度疑似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应当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实施 措施,预防多重耐药菌传播。

3、科室发现多重耐药菌的感染者或定植者,应首选 隔离,没有条件的可选 隔离,但不宜与有、或 的患者安置同一病房。

4、多重耐药菌是指对临床使用的 或 以上的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

5、抗菌药物分为、、、、等几大类。

6、接受限制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标本送检率不小于,接受特殊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标本送检率不小于。清洁切口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不得超过。

7、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实施、、气管插管、、放置引流管等操作时,应当避免污染,减少感染的危险因素。

8、直接接触患者的诊疗器械应,最后进行终末处理。

9、对床旁诊断仪器使用后应用 擦拭;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应用 擦拭,每天。

10、多重耐药菌患者症状 或,方可解除隔离,耐万古霉素肠球菌和艰难梭菌患者必须连续 次标本间隔 未检出致病菌方可解除隔离。

二、多选题

1、早期发现MODR须加强检查、严密监测的高危人群包含:()A、外院转入者。

B、年老体弱、有严重基础疾病的免疫力低下患者 C、接受侵入性检查治疗者。

D、住院时间长及近期使用广谱、高档抗菌

药物治疗的患者。

2、MODR感染病例报告正确的是:()

A、散发病例,24小时内填MDRO感染病人个案管理记录表上报院感科。B、3例或以上(感染病例在流行病学上如时间、空间和病人间有相关性)立即电话通知院感科。

C、确定为医院感染者,医生必须24 小时内在信息系统填报《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

D、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发现应及时电话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

3、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的隔离措施正确的是?()

A、应对感染MODR病人采取单间或床单位隔离,床单位隔离患者在床边挂“MDRO感染标识牌”。

B、无关人员严禁进入感染病房。

C、医护人员相对固定,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 预防接触传播的隔离措施。

D、MODR肺炎或呼吸道定植者应立即转科或转院。

4、MODR医护人员的防控措施()A、严格执行手部卫生规范。

B、戴手套:当有可能接触到患者血液、体液、伤口分泌物、排泄物等体内 物质时应戴手套。

C、戴口罩、面罩、护目镜:患者飞沫可能喷溅到面部时。D、穿隔离衣:为病人诊疗护理操作有可能污染工作服时。

5、预防和控制MODR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正确的是:()A、医院内感染病人使用抗菌药物前,要先留取标本送培养.B、医生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C、当病区出现多重耐药菌株,检查其他患者所用的抗菌药物,必要时停用可促进这些特殊病原体选择性生长的药物。D、治疗MODR感染病人首选高级抗菌药物。

三、简单题

篇7:多重耐药菌监测方案

一、多重耐药菌(MDRO)

主要时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常见的有耐甲氧金黄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光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耐碳青霉稀类抗菌药物肠杆菌(CRE),耐碳青霉稀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S),多重耐药/泛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MDR/PDR-PA)和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等。

二、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一)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

临床科室要配备足够的洗手设施和速干手消毒液,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 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以下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必须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

1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 ;

2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和侵入性操作前后 ;

3接触患者使用的物品或处理患者分泌物,排泄物后; 4摘手套后。

(二)1应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实施隔离措施,首选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者安置在同一房间,隔离病房不足时才考虑进行床边隔离不能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当感染者较多时,应保护性隔离未感染者。

2放置隔离病房,应在门上悬挂接触隔离标识,控制无关人员进入,进行床边隔离时,在床头卡上粘贴接触隔离标识,以提醒医务人员以及家属采取床边隔离措施。

3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时,应先诊疗护理其它病人,将高度疑似和MDRO感染病人的诊疗护理操作安排在最后进行

4应尽量减少与感染者或定植者相接触的医务人员数量,最好限制每班诊疗病人者为医生,护士各一人,所有诊疗尽可能由专人完成,包括标本的采集。

5按照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要求,严格执行无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正确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或延缓多重耐药菌的产生。

6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实施中心静脉置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留置导尿放置引流管等侵入性操作时,应当避免污染,减少感染的危险因素

7在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有可能接触患者的伤口,溃烂创面,粘膜,体液,引流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应当戴手套,与病人或其环境有大面积接触或病人有大便失禁等情况时,需要加穿隔离衣,离开病人床旁或房间时,须把防护用品脱下,并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剂擦手。

8对于直接接触患者的诊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如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表,输液架)等应专人专用及时消毒,其它不能专人的物品(如轮椅,担架)在每次使用后必须消毒。

9对医务人员和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设备设施表面(如心电监护仪,呼吸机,微量输液泵等医疗仪器的面板或旋钮表面。计算机键盘和鼠标,电话,患者床栏,门把手,水龙头开关等)应当每天进行擦拭消毒,抹布等用具应专用,使用过的抹布,拖布等必须消毒处理。

10锐器放置在锐器盒中,其余医疗废物均放置在黄色垃圾袋中按医疗废物处置。

11感染者或携带者应隔离至连续3各标本(每次间隔>24小时)培养均阴性,方可解除隔离。

多重耐药菌实施监管与改进总结

为进一步加强我院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降低发生我院医院感染的风险,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落实执行我院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的各项措施,重点加强接触防护,手卫生规范,强调医务人员要认真做好多重耐药菌的隔离防护措施,从而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一.存在问题

1.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未能严格遵循《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进行诊疗。

2.对于非急诊专人专用的物品(如轮椅、担架),在每次使用后未能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

3.个别病区工作人员不熟悉隔离控制措施。

二.整改措施

1、医务人员在实施诊疗护理操作时,应当将高度疑似或确诊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排在最后进行。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的伤口、溃烂面、粘膜、血液、体液、引流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应当戴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完成操作后,必须及时脱去手套和隔离衣,并进行手卫生。

2、对收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的病房,应当使用专用的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与患者直接接触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如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输液架等要专人专用,并及时消毒处理。轮椅、担架、床旁心电图机等不能专人专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要在每次使用后擦拭消毒。对医务人员和患者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如心电监护仪、微量泵、呼吸机等医疗器械的面板或旋钮表面、计算机键盘及鼠标、患者床栏杆和床头桌、门把手等采用适宜消毒剂进行擦拭消毒,发现或者疑似有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时,增加清洁和消毒次数。解除隔离时终末消毒病室及患者使用的器具物品。

3、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手卫生规范。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无菌操作、接触清洁、无菌物品之前,接触接触患者用过的物品或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后,摘手套后以及从同一患者的污染部位转到清洁部位时,都应当实施手卫生。手上有明显污染时,应当洗手;无明显污染时,可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部消毒。

三.效果评价

1.医护人员对疑似或确诊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消毒隔离意识有所增强。能够按照消毒隔离、无菌技术操作及《医务人员手卫生基本原则》,佩戴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完成诊疗护理操作过程。

篇8:多重耐药菌管理合作机制

为加强我院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预防管理,根据《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特制定多部门共同参与的多重耐药菌管理合作机制:

微生物室检测到多重耐药菌,及时报告临床科室和医院感染管理科;医院感染管理科接到报告后立即到临床科室指导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消毒隔离措施;并通知临床药师到该病人所在科室进行会诊,指导临床医师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微生物室每季度将耐药情况汇总公布,并将相关耐药情况上报药剂科;药剂科根据抗菌药物耐药情况提交药事管理委员会讨论要暂时停用的抗菌药物。

一、临床科室:

(一)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和侵入性操作前,接触患者使用的物品或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后,必须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

(二)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严格执行隔离措施,预防多重耐药菌传播。尽量选择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间病房。病历夹上、隔离病房或床头应当有隔离标识(蓝色),提高医务人员的警惕性。

(三)与患者直接接触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如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输液架等要专人专用,并及时消毒处理。轮椅、担架、床旁心电图机等不能专人专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要在每次 使用后擦拭消毒。

(四)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时,应当将高度疑似或确诊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排在最后进行。

(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和标准操作规程,避免污染,有效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

(六)加强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诊疗环境的清洁、消毒工作。

(七)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的基本原则,切实落实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严格执行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的相关规定,避免因抗菌药物使用不当导致细菌耐药的发生。

(八)患者隔离期间要定期监测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直至临床感染症状好转或治愈方可解除隔离。

(九)各科室院感管理小组每月对存在问题或缺陷进行分析讨论,制定整改措施,有落实情况记录,体现持续改进。

二、药剂科:

(一)接到感染管理科的通知后,立即安排临床药师到该病人所在科室进行会诊,并指导临床医师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二)有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组织与制度;有分级管理制度及具体措施。

(三)定期向临床医师提供最新的抗菌药物敏感性总结报告和趋势分析,正确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高抗菌药物处方水平。

(四)有临床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微生物送检率统计分析(细菌室协助完成)。

(五)有临床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种类与微生物检测种类统计分析(细菌室协助完成)。

(六)各种形式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及分级使用相关知识培训和考核,记录详实。

(七)每季度公布各科室使用抗菌药物情况,并有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考核机制。

(八)有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规定并落实;有I类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规范。

(九)每季度对各科室抗菌药物使用中存在问题或缺陷进行分析讨论,对落实情况体现持续改进。

三、细菌室:

(一)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后,应当在第一时间报告相关临床科室和感染管理科(并有记录),以便采取有效的治疗和感染控制措施。

(二)有细菌耐药监测机制和预警机制,每季度向全院公布一次临床常见分离细菌菌株及其药敏情况,包括全院和重点部门多重耐药菌的检出变化情况和感染趋势。

(三)每季度公布ICU、呼吸科、儿科等重点科室前五位的医院感染病原微生物名称和耐药率。

(四)每季度对各科室微生物送检情况及细菌耐药检测中存在问题或缺陷进行分析讨论,对落实情况体现持续改进。

(五)每季度有细菌耐药监测变化趋势图和抗菌药物敏感性报告。

四、医院感染管理科:

(一)每天到细菌室获取准确的各科室患者耐药菌感染情况(应用院感软件后将适时监控),并每天随机到科室督查耐药菌感染控制制度落实情况。

(二)对存在问题及时指出甚至处罚,对改进情况进行跟踪、督查,落实,体现持续改进。

(三)每季度对各科室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包括围手术期)、微生物送检情况及细菌耐药检测中存在问题或缺陷进行分析总结,对落实情况体现持续改进。

(四)制定培训计划,并不定期以各种形式对全院医护人员和微生物检验人员进行预防多重耐药菌危险因素、流行病学及控制措施进行培训,并对培训效果有追踪总结,通过耐药菌感染率体现防控的有效性,资料详实。

上一篇:一年级语文下册作业下一篇: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会展管理工作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