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文学参考书目

2024-04-16

元明清文学参考书目(共6篇)

篇1:元明清文学参考书目

元明清文学参考书目: 小说类

(一)基本书目类

1.《京本通俗小说》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2.《清平山堂话本》(明)洪梗编;谭正璧校点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3.《三国志演义》(明)罗贯中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 4.《水浒传》(明)施耐庵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 5.《西游记》(明)吴承恩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6.《封神演义》(明)许仲琳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7.《警世通言》(明)冯梦龙 岳麓书社2003年版 8.《醒世恒言》(明)冯梦龙 岳麓书社2003年版 9.《喻世明言》(明)冯梦龙 岳麓书社2003年版 10.《初刻拍案惊奇》(明)凌濛初 岳麓书社2003年版 11.《二刻拍案惊奇》(明)凌濛初 岳麓书社2003年版 12.《剪灯新话》(明)瞿祐 周楞伽校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13.《水浒后传》(清)陈忱 中华书局2004年版

14.《十二楼》(清)李渔著;杜濬评;杜维沫校点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 15.《无声戏》(清)李渔著;李忠良点校 中华书局2004年版

16.《醒世姻缘传》(明)西周生辑著;李国庆校注 中华书局2005年版 17.《聊斋志异》(清)蒲松龄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18.《阅微草堂笔记》(清)纪昀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19.《儒林外史》(清)吴敬梓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版

20.《红楼梦》(清)曹雪芹,(清)高鹗著;俞平伯校;启功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21.《镜花缘》(清)李汝珍著;傅成校点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22.《七侠五义》(清)石玉昆编;穆公校点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23.《儿女英雄传》(清)文康著;松颐校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24.《花月痕》(清)魏秀仁著;杜维沫校点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25.《海上花列传》(清)韩邦庆著;典耀整理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26.《官场现形记》(清)李伯元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27.《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清)吴趼人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28.《孽海花》(清)曾朴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29.《老残游记》(清)刘鹗著;陈翔鹤校;戴鸿森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二)资料类

1.《三言二拍传播资料》谭正壁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2.《三国演义资料汇编》朱一玄、刘毓忱编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水浒传资料汇编》朱一玄、刘毓忱编 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 4.《西游记资料汇编》朱一玄、刘毓忱编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金瓶梅资料汇编》朱一玄编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聊斋志异资料汇编》朱一玄编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儒林外史研究资料》李汉秋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8.《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红楼梦卷》一粟编 中华书局1963年版 9.《红楼梦书录》 一粟编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10.《李伯元研究资料》魏绍昌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11.《吴趼人研究资料》魏绍昌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12.《孽海花研究资料》魏绍昌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13.《刘鹗及老残游记资料》刘德隆等编 上海三联书店1985年版

(三)理论研究类: 1.2.3.4.5.6.《中国小说史略》 鲁迅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中国古代小说演变史》 齐裕焜主编 敦煌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话本小说概论》 胡士莹著 中华书局1980年版

《明代小说史》 陈大康 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中国小说理论史》陈洪 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1月增订本

《三国演义与民间文学传统》(俄)李福清(B.Riftin)著;尹锡康,田大畏译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7.《水浒争鸣》1-5辑 湖北省《水浒》研究会,《水浒争鸣》编委会主编 8.《冯梦龙研究》陆树仑编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9.《才子佳人小说史话》 苗壮著 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10.《才子佳人小说述林》春风文艺出版社编 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11.《聊斋志异鉴赏集》人民文学出版社编

12.《儒林外史研究论文集》李汉秋 中华书局1987年 13.《《儒林外史》研究》李汉秋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4.《红学探索:刘世德论红楼梦》 刘世德 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 15.《论红楼梦及其研究》 郭豫适著 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16.《晚清小说史》阿英编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戏曲类

(一)作品集

臧懋循编、隋树森校《元曲选》,北京:中华书局,1979。隋树森编《元曲选外编》,北京:中华书局,1980。徐沁君《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北京:中华书局,1980。顾肇仓选注:《元人杂剧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王季思等选注:《元杂剧选注》,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王学奇等:《关汉卿全集校注》,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88。王文才校注《白朴戏曲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6。金·董解元撰《古本董解元西厢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元·王实甫著《西厢记》,王季思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隋树森编:《全元散曲》,北京:中华书局,1981。王起主编《元明清散曲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王季思等:《元散曲选注》,北京:北京出版社,1981。黄天骥,康保成《元明清散曲精选》(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2)钱南扬校注《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北京:中华书局,1979。俞为民校注:《宋元四大戏文读本》,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钱南扬《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中华书局1979版。钱南扬《元本琵琶记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沈泰编《盛明杂剧初集、二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58年 徐朔方校注《牡丹亭》,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 钱南扬校点《汤显祖戏曲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刘辉校笺《洪昇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徐方朔校注《长生殿》,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竹村则行、康保成:《长生殿笺注》,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汪蔚林辑《孔尚任诗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62。

王季思主编《中国戏曲选》(上中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王季思主编《中国古典十大悲剧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王季思主编《中国古典十大喜剧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郭汉城主编《中国古典十大悲喜剧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

(二)戏曲史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钱南扬《戏文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张庚、郭汉城《中国戏曲通史》(上中下),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邓绍基主编《元代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日]青木正儿《元人杂剧概说》,隋树森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日]吉川幸次郎《元杂剧研究》,郑清茂译,台北:艺文印书馆,1960。余秋雨《中国戏剧文化史述》,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李修生《元杂剧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李春祥《元杂剧史稿》,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羊春秋《散曲通论》,岳麓书社1992。王星琦《元明散曲史论》,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杨栋《中国散曲学史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李昌集:《中国古代散曲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日]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王古鲁译,北京:作家出版社 1958。郭英德:《明清传奇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周妙中著《清代戏曲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12月版。

(三)研究论著 严敦易《元剧斟疑》,北京:中华书局,1960。孙楷第《元曲家考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李修生等编《元杂剧论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5。徐扶明《元代杂剧艺术》,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郭英德《元杂剧与元代社会》,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么书仪《元人杂剧与元代社会》,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郭英德:《明清文人传奇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谭帆、陆炜:《中国古典戏剧理论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张人和《〈西厢记〉论证》,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郭英德《痴情与幻梦──明清文学随想录》,北京:三联书店1992。

(四)年谱评传等资料

李汉秋、袁有芬《关汉卿研究资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侯百朋《琵琶记资料汇编》,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毛效同编《汤显祖研究资料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年9月版。徐朔方《晚明曲家年谱》(三卷本),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徐扶明著《汤显祖与牡丹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徐扶明《牡丹亭研究资料考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黄芝冈著,吴启文校订:《汤显祖编年评传》,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

章培恒《洪昇年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曾永义《长生殿研究》,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69。王永健《洪昇和长生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孟繁树《洪昇及〈长生殿〉研究》,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刘荫柏《洪昇研究》,广州:花山文艺出版社,1997。

袁世硕《孔尚任年谱》,济南:齐鲁书社,1987。徐振贵《孔尚任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胡雪冈《孔尚任和〈桃花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五)剧目著录

钟嗣成《录鬼簿(外四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傅惜华《元代杂剧全目》,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傅惜华《明代杂剧全目》,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明代传奇全目》,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董康《曲海总目提要》,天津古籍书店1992年版 诗文类

朱彝尊编《明诗综》,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沈德潜编《明诗别裁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陈祥耀编选《清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

龙榆生编选《近三百年名家词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张仲谋著,《明词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谭新红,《论清人对明词的体认和反思》,《文学遗产》2003年第6期 郭英德编,《中国古代文学通论》(明代卷),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袁行霈编,《中国文学史》(第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陈书录著,《明代诗文的演变》,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11月第1版 郭英德编,《中国古代文学通论》(明代卷),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袁行霈编,《中国文学史》(第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篇2:元明清文学参考书目

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10分)

1.《水浒传》的全书结构是__________________。

2.明初杂剧作家40多人,以_________、________为代表

3.首用魏良辅改进后的昆腔演唱的传奇是梁辰鱼的_______

4.吴江派代表人物沈璟作有传奇17种,合称_________

5.全面而系统地论述戏曲创作和表演的第一人是_________

6.《窦娥冤》以东海孝妇为原型,东海孝妇的故事最早见于西汉刘向的_________卷五之_________《贵德》

7.《桃花扇》的主题是:_________________

8.《红楼梦》的版本分为“脂本”与_________两大系统。

9.元杂剧的文学要素分为_________与_________两部分

10.红楼梦的研究学派大致有小说批评派、____、____三派

11《三国演义》所根据之史书是陈寿的《三国志》与___的12.中国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白话长篇小说是:

____

13.“小说”这一名称最早见于_________的_________篇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单选多选不定)

1.《三国演义》具有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然而历史上对曹刘双方的倾向却常有变化。下列哪些作品与《三国演义》同样具有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

A.陈寿《三国志》

B.习凿齿《汉晋春秋》

C.朱熹《通鉴纲目》D.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2.下列哪些作品属于关汉卿的公案剧:()

A.《窦娥冤》

B《蝴蝶梦》

C.《鲁斋郎》

D.《哭存孝》

3.下列哪些作品属于古南戏当中的负心戏:()

A.《赵贞女》B.《王魁》

C.《状元张叶传》D.《张协状元》

4.《三国演义》版本众多,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是:

A.嘉靖壬午本

B.万历至天启年间的诸本C.毛宗岗本

D.崇祯本

5.下列哪些作品属于明末清初的白话短篇小说()

A.《石点头》B《欢喜冤家》C《西湖二集》D.《六十家小说》

6.小山乐府是()的作品

A.贯云石B.张养浩

C.乔吉

D.张可久

7.王士禛倡导()

A.神韵说

B.格调说

C.性灵说

D.肌理说

8.《四声猿》最能代表徐渭的杂剧艺术成就,其中()当属四部之冠

A《雌木兰》B.《狂鼓史》

C.《玉禅师》

D.《女状元》

9.下列哪些作品属于河北作家群的创作()

A《看钱奴

B.《柳毅传书》

C.《张生煮海》

D.《老生儿》

10.清初各类小说中,数量最多的是()

A.才子佳人小说

B.历史演义小说

C.英雄传奇小说

D.世情小说

三、名词解释(共10分)

1.拟话本

2.戏曲

3.明传奇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简述元杂剧剧本的形式

2.简述《牡丹亭》的戏剧冲突

3.简述《三国演义》的战争艺术

4.简述《西游记》幽默讽刺与诙谐有趣的风格

五、论述题(共30)

1.论崔莺莺

2.试论《红楼梦》的悲剧意蕴

韩山师范学院二00六学第二学期考试试题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A)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10分)

1.珠串式链式结构

2.朱权、朱有燉

3.《浣纱记》

4.《属玉堂传奇》5.李渔

6.《说苑》、《贵德》

7.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8.程本

9.唱词、宾白

10.索隐派、考据派

11.裴松之、《三国志注》12.《金瓶梅》13.《庄子》《外物篇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单选多选不定,多选题多选少选俱不给分)

1.BC

2.ABC

3.ABCD

4.A

5.ABC

6.D

7.A

8.B

9.AB

10.A

三、名词解释(共10分)

1.(3分)拟话本:明代中叶以后,随着话本小说的流行,一些文人在润色、加工宋元明旧篇的同时,开始有意识地模仿“话本小说”的样式而独立创作一些新的小说。这类白话短篇小说有人称之为“拟话本”。从鲁迅起,一般又将“三言”之后的白话短篇小说都归属于“拟话本”一类。

评分标准:时间,文人模仿、独创,白话短篇小说,鲁迅的归类必须全部具备,缺一项扣1分

2.(3分)戏曲:中国传统戏剧形式。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杂技等各种因素而以音乐和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戏剧。

评分标准:传统戏剧形式,各种因素、主要表现手段必须全部具备,缺1项扣1分

3.(4分)明传奇:是在宋元南戏基础上,兼取北曲杂剧的成果发展而成戏曲形式。其特点如下:一、情节繁多、篇幅长至四五十出以上;二、传奇分出,每出标写题目;三、南北合套普遍;四、建立了南九宫或十三调的音乐体系;五、角色分工更细,被统称为江湖十二角色。

评分标准:如何发展而来,各条特点必须全部具备,缺一项扣1分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1)结构体制: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本,个别例外。

(2)文学要素:唱词与宾白两部分,唱词为主,曲以抒情,白以叙事。

(3)音乐体制:一人主唱,一折一宫调,四折不相重复,每折曲牌数不等

(4)角色体制:旦、末、净、杂四大类

2.“内在型冲突形态”,着重表现了人与生存环境的矛盾冲突

评分标准:每一小点2分,每一点简略扩充各3分

3.(1)选取重点(2)侧重人物(3)斗智为主(4)表明倾向(5)虚构夸张

评分标准:每一点1分,每点简略扩充各1分

4.(1)、以戏言寓诸幻笔,具嬉笑讽刺、幽默诙谐风格。

(2)、幽默诙谐有一定的世情情调。(3)《西》幽默诙谐的突出表现:

评分标准:每一小点2分,一二点简略扩充各1分,第三点简略扩充2分

五、论述题(共30)

1.(15分)略(1)

热情、大胆追逐爱情。(2)聪明、灵慧、狡鮚、(3)美丽、(4)娇羞

(5)软弱:无可奈何地听凭母亲悔婚、逼张生赶考

评分标准:每一点1分,每点详细论述各2分

2.(15分)略(1)整体悲剧(2)女儿悲剧(主体)(3)家族悲剧(环境)(4)宝玉人生悲剧

评分标准:每一点1分,第一点详细论述2分,二三四点详细论述各3分

韩山师范学院2006学第二学期考试试题

(B卷)

填空题和选择题与A卷相同

三、名词解释(共10分)

1.(3分)瓦舍

2.(3分)南戏

3.(4分)章回小说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析李香君形象

2.简述《窦娥冤》的悲剧意蕴

3.简述《三国演义》塑造特征化人物的手法

4.简述“三言”的艺术成就

五、论述题(共30)

1.(15分)论林黛玉

2.(15分)试论《西游记》的“

幻”

韩山师范学院二00六学第二学期考试试题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B)

三、名词解释(共10分)

1.(3分)瓦舍:又叫瓦子,是一种规模很大的综合游艺场。

评分标准:瓦子和综合游艺场必答,缺一点扣1分,表述不清晰扣1分

2.(3分)

南戏:与北曲杂剧相对而言,是南曲戏文的简称,特指宋元时期南方地区流行的戏曲形式,又叫戏文、南词等

评分标准:与北曲杂剧相对,简称,宋元时期,另名必须全部具备,缺一项扣1分

3.(4分)章回小说:是中国古代长篇白话小说的别称,其特点是分回标目、分章叙事、情节繁复、内容通俗、语言晓畅、文备众体、模拟说话艺术等。

评分标准:别称,各特点必须全部具备,缺一项扣1分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1)坚贞

(2)刚强

(3)多情

(4)美丽

(5)聪明,有见识

评分标准:每一点1分,每点简略扩充各1分

2.(1)性格悲剧

(2)个人悲剧

(3)社会悲剧

评分标准:每一小点2分,第一点简略扩充2分,二三点简略扩充各一分

3.(1)出场定型

(2)反复渲染;

(3)多用传奇故事

(4)善用对比、烘托等手法。

评分标准:每一小点1分,一二点简略扩充各1分,三四点简略扩充各2分

4.(1)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

(2)心理描写

(3)体式与语言对话本的超越

评分标准:每一小点2分,第一点简略扩充2分,二三点简略扩充各1分

五、论述题(共30)

1.(1)神仙的外貌

(2)凄凉的身世

(3)纤弱的身体

(4)诗人的气质

(5)坦诚的心地

(6)多愁的心怀

(7)真挚的爱情

(8)野蛮的女友

(9)孤傲的性格

(10)狭小的心眼

评分标准:每两点1分,每点详细论述各1分

2.(1)主旨:以幻寓理

(2)艺术:以幻写真

(3)情感:以幻感世

评分标准:每一点2分,每点详细论述各3分。

美学概论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

1.人的本质

2.艺术丑

3.社会美4.艺术美5.自然美6.形式美7.单纯齐一8.调和对比9.节奏韵律10.多样统一11.意境12.传神13.优美14.数学的崇高15.力学的崇高16.悲剧17.喜剧18.滑稽19.移情说20.心理距离说

2.论述题

1.简述西方美学史上对美学对象的几种基本看法。

2.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美?

3.真善美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4.为什么说实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

5.社会美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人物形象的美侧重内容?

6.举例说明自然美在审美活动中的积极意义。

7.举例说明形式美的法则在艺术创造中的意义。

8.简述艺术美与生活的关系。

9.怎样看待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

10.简述意境的美学效果。

11.西方美学史上有那些主要的艺术分类?

12.优美与崇高的主要区别有那些。

13.简述几种主要的悲剧观。

14.喜剧中的讽刺与幽默有什么异同?

篇3:元明清文学参考书目

关键词:文人化,通俗文学,明清儒学转向

明清之际士商关系转变与社会转型的研究,学界已积累了不少成果,其中仅就“士”与“商”之间的“互动”就提出了多种说法,如“士商互动”、“士商互渗”、“士商交往”、“士商互识”、“士商相混”等。(1)相比较而言,作为透视明清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视角,文学生态中所反映的明清之际的士商互动却没能受到应有的重视。如果能结合社会经济史、文化史、文学史,详细阐释相关细目主题,不仅注意到思想史的“连续性”(像余英时先生那样),同时动用“破裂性”,把“连续性”与“破裂性”结合起来,那么我们便可能揭示明清之际发生的士商互动社会现象的真实性与复杂性,发掘这一社会运动所包含的近代转型意义。(2)本文拟以分析明清之际短篇小说等文学体裁创作的文人化倾向入手,结合明清文学生态中的商人化题材,透视明清之际士商互动与儒学转向的某些可能性信息。

一、“事类多近人情日用”:社会俗世化兴味高扬

明清之际思想史的重大转折之一,即是世人俗世化趣味的高扬,李贽的思想尤其具有代表性。他认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1](P4)李贽评《水浒传》,认为其刻画人物的手段甚至“已胜太史公一筹”,戏曲《西厢记》、小说《水浒传》被赞许为“古今之至文”。不难理解,李贽为什么被称为引领社会风气之先的开山式人物。

诗词创作被中国文人视为文艺正途,小说戏曲被视为文人不屑为的末技小道,因而成了“书会才人”的“专项”。但是明代人口尤其是读书人数量激增,“人才日多,生徒日盛”,科举名额却并没有以相应比例增加,“士而成功也十之一,贾而成功也十之九”,[2]大量士人长期沉滞下层,科举仕途日益拥堵。许多读书人在屡试不中等情况下投身商海,并从事通俗文学的创作以获取生存之资与扬名之具。这样,明清之际通俗文学创作队伍中出现了文人化趋势,发出了为商人写心的声音,文学作品中大量的商人形象涌现出来。

《拍案惊奇》的《凡例》极力主张“矢不为风雅罪人”,还说:“事类多近人情日用,不甚及鬼怪虚诞”。这种以日常生活平易之事为主要立足点的做法,当然是为了适应整个社会日益世俗化的趋势,迎合广大市井通俗化的习好。崇祯人瑞堂刊行的《隋炀帝艳史》,其《凡例》虽以“悉遵正史”、“传信千古”相期,实际正欲借其所批评的稗编小说,以“演正史之文”而“眩市井耳目”,从而达到“家喻户晓之”的商业目的。《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二《硬勘案大儒争闲气甘受刑侠女著芳名》的入话中说得更加明白:“从来说的书不过谈些风月,述些异闻,图个好听。最有益的,论些世情,说些因果,等听了的触着心里,把平日邪路念头化将转来。这个就是说书的一片道学心肠,却从不曾讲着道学。”

冯梦龙在《警世通言叙》中指出,匡正“村夫稚子,里妇估儿”甲是乙非、前因后果、道听途说,“以佐经书史传之穷”之任,应当由“通俗演义”来承担。因此,他自觉地将自己的创作旨趣指向了普通人。从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中寻绎趣闻,从“耳目之内日用起居”中猎奇,这种尚奇思想反映了时代赋予文学家的创造精神,很可能受到李贽“新奇正在于平常”主张的新奇观的影响。[3](P205)从思想内涵上来看,凌初与其思想确有一致之处,李贽说:“世人厌平常而喜新奇,不知言天下之至新奇,莫过于平常也。日月常,而千古常新;布帛菽粟常,而寒能暖、饥能饱,又何其奇也!是新奇正在于平常。世人不察,反于平常之外觅新奇,是岂得谓之新奇乎?”[1](P55-56)凌初的父亲凌迪知与耿定向(楚侗)为嘉靖三十五年进士同年,青年凌初被耿定向“目为天下士”。凌初很可能从耿定向处读到李贽此信,并接受其中的思想主张。

生活在城市中的商贾、手工业者及作坊主、普通雇工、一般市井细民,他们的文化娱乐兴趣,不在艰深的经史子集,却痴迷于戏曲、说书、小曲、皮影、弹词、唱经等浅俗文艺。明清之际新兴市民的消费需求多样化、通俗化,这要求文人在创作小说戏曲时,要考虑到那些人的消费中主要以小说、戏曲、说唱文学为主。“由于短篇小说篇幅短,反映现实生活能够及时而快,不像长篇那样需要旷日持久的经营,这样比起长篇来就显出无比的优越性,这也就是明代短篇小说兴盛的原因了。”[4]文人自觉其在从事故事创作,“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为此一篇某某,不要“错看”、“浪读”过了,等等。还有不少地方设置当面说唱的现场感。像话本的入话部分,既是先入为主,确定立意,也是为迁延时间,汇集更多的听众。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市井骗局也日益花样翻新。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卷二十五记载了南宋都城的骗术就有所谓“美人局”、“柜坊赌局”、“水功德局”、“白日鬼”、“觅贴儿”等名目。无独有偶,宋人周密《武林旧事》卷六《游手》也有相似记述:“浩穰之区,人物盛夥,游手奸黠,实繁有徒。有所谓美人局以娼优为姬妾,诱引少年为事,柜坊赌局以博戏关扑结党手法骗钱,水功德局以求官、觅举、恩泽、迁转、讼事、交易等为名,假借声势,脱漏财物,不一而足。”市井之徒中不乏游手好闲之辈,明清之际的小说中不少篇目都描述了这类人物。《卖油郎独占花魁》上对于这类市井之人有描述,例如,“那人姓卜,名乔,正是莘善的近邻,平昔是个游手游食,不守本分,惯吃白食用白钱的主儿。”他们不仅“惯吃白食用白钱”,也常常巧设骗局,谋人钱财。

有些行骗之术十分高明,因此引起文人注意,编辑出版了《杜骗新书》。这从另一方面说明城市经济发展中躁动不安的世态人心,因此才有人屡屡上当。凌初于“二拍”中专门讨论了专门设赌局骗钱的事。《丹客半黍九还富翁千金一笑》写了一个丹客骗财的伎俩,世人畸形的求财心理、盲目的拜金主义尽显其中。《赵县君乔送黄柑吴宣教干偿白镪》在入话部分写了一个色诱骗局。晚明以降,市井赌博之习,亦是愈演愈烈,以至于“朝士”也日以继夜地乐此不疲。顾炎武《日知录》谈到晚明士风时说:“万历之末,太平无事,士大夫无所用心,间有相从赌博者。至天启中,始行马吊之戏。而今之朝士,若江南、山东,几乎无人不为此。有如韦昭论所‘穷日尽明,继以脂烛。人事旷而不修,宾旅阙而不接’者。吁,可异也!”[5]而赌博中亦屡有骗局,明清小说不少篇目甚至描述了那些朋友成仇、亲人反目的社会现实。这些骗术确能逗引市井听众(读者)的好奇感,同样,作为通俗小说的重要读者群,市井细民更愿意从中看到自己或同类的身影。

像“三言”、“二拍”这类通俗文学作品的作者,还是充满救世的热心的,他们不乏社会责任感,并随处自言心迹。《李克让竟达空函刘元普双生贵子》结尾说道:“这本话文,出在《空缄记》,如今依传编成演义一回,所以奉劝世人为善。”正代表此一心迹,同时,凌氏的陈述也显示了小说家的双向选择,促成了通俗作品的繁荣:“文人的参与使白话短篇小说逐步走向社会现实生活,他们突出说教主旨,也使小说得到了主流文化的认可,而广大市民的喜好更为书肆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6]“初刻”与“二刻”相比较而言,“驾空说谎”“涉于神鬼幽冥”之事的情况略有所异,涉及鬼神的怪诞题材不过数卷,“《二刻拍案惊奇》的鬼怪故事较之《初刻》略多几卷,大约是作者所收集的材料有限,要凑成四十之数,不得不借径于鬼神了。总之,凌初努力将小说创作从超自然、超现实的空虚转向现实世俗生活的轨道,体现了时代的发展潮流,对于后人的小说理论批评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7]为了增强劝惩效果,通俗文学作家常多采用因果报应的叙事模式。一般认为明清小说都有着过于渲染善恶报应,“因果报应是‘三言’小说结构的一种重要动力”。[8]

为了更快地切入主题,李渔甚至取消了头回。像《连城璧》第一回《谭楚玉戏里传情刘藐姑曲终死节》就没有头回,《十二楼》的《生我楼》则以一词为引子。用李渔的话说:“别回小说,都要在本事之前另说一桩小事,做个引子;独有这回不同,不须为主邀宾,只消借母形子,就从粪之土中,说到灵芝上去,也觉得文法一新。”[9]既然入话已经可以表达劝善惩恶的议论之需,头回就显得有些层叠重复,从创作角度讲,头回几乎成了案头小说创作中的累赘,作者亦不必横生枝节地另寻题材,敷演故事,以烘托正话中的主题。

《无声戏》第七回《人宿妓穷鬼诉嫖冤》明显受到《卖油郎独占花魁》的影响,李渔并不回避这事实,在小说中就提到《卖油郎独占花魁》以及据此改编的传奇《占花魁》。他说:“后来有个才士,做一回《卖油郎独占花魁》的小说,又有个才士,将来编做戏文。”可以明显看出,两个故事中人物身份、地位及关系类型相似,冯梦龙写的是卖油郎与花魁娘子的爱情故事,李渔则写的是给人篦头的王四与扬州名妓雪娘的感情纠结。李渔担心人们看到这种底层市井人物的“超级恋爱”会生出非分之想,不希望“那些挑葱卖菜的看了,都想做起风流事来。每日要省一双草鞋,每夜要做一个花魁梦,攒积几时,定要到妇人家走走”。李渔塑造的“篦头的待诏”王四,这个与秦重相同地位的人,因为看了一本《占花魁》的新戏,竟然风流兴起,思谋那“敲油梆的人,尚且做得情种,何况温柔乡里、脂粉丛中摩疼擦痒之待诏乎?”定要娶名妓雪娘为妻,最后被雪娘和老鸨联合诳骗。要不是碰到不识字的运官主持公道,王四五、六年挣得的血汗钱就会血本无归。李渔借此劝诫道:“奉劝世间的嫖客,及早回头,不可被戏文小说引偏了心,把血汗钱被他骗去,再没有第二个不识字的运官肯替人扶持公道了。”李渔故意与《卖油郎独占花魁》唱反调,正是创作上既有意创新又增强文本阅读性的重要表现。

二、“一新世人耳目”:文学题材的市井化与商人化

明清之际小说商品化的直接后果是小说创作数量的激增,创作题材的新奇与世俗并存,创作技巧也日益花样百出。“识字率普及,社会下层人士对文化活动的兴趣升高,这些都与晚明时期中国印刷业的迅速扩大密切相连……文学品味的大众化与晚明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参与文化活动是相互联系的。”[10]为了追逐市场,迎合读者求奇好怪、猎艳追欢的心理,部分作者甚至在作品中渲染性描写,别有用心地将好南风、卖人肉这样怪异、丑陋、变态的题材,给予张扬、夸饰。

文人在作品中屡用“罕见”、“奇闻”、“无巧不成话”等吸引读者的眼球。“二拍”中,《丹客半黍九还富翁千金一笑》说:“今小子说一个松江富翁,姓潘,是个国子监监生。胸中广博,极有口才,也是一个有意思的人。却有一件癖性,酷信丹术。”《李公佐巧解梦中言谢小娥智擒船上盗》道:“而今更说一个遭遇大难、女扮男身、用尽心机、受尽苦楚、又能报仇、又能守志、一个绝奇的女人,真个是千古罕闻。”《何道士因术成奸周经历因奸破贼》云:“元来世上的事最巧。”《乔兑换胡子宣淫显报施卧师入定》借用成语,又道是“无巧不成话”,由此展开下文。《同窗友认假作真女秀才移花接木》不仅说“又道是无巧不成话”,还用“天下的事是真难假,是假难真”,让读者急于看到真真假假中的故事如何成就其巧妙安排。

从小说体例上看,文人创作时亦是匠心独运。比如,“三言”每两卷的题目恰成一对偶,成为“二拍”创作时的直接参考。不过,“三言”中的两两对偶有些分散,“二拍”改创以后,体例上显得更加紧凑。尽管“三言”的题目对仗工整,且题材相应,比如《钝秀才一朝交泰》与《老门生三世报恩》都是写科举考试遭际,而《羊角哀舍命全交》与《吴保安弃家赎友》均写友谊题材;但却是出现在两篇单列、相邻的故事上,实系两个故事、两个题目的外在特征。“二拍”则采用每篇小说一个对偶题目,题目彰显的是同一主题、同一故事的内在特征,显得十分醒目,更加具体。凌初《拍案惊奇凡例》五则的第一则即言他于此一体例上的创作:“每回有题,旧小说造句皆妙,故元人即以之为剧。今《太和正音谱》所载剧名,半犹小说句也。近来必欲取两回之不侔者,比而偶之,遂不免窜削旧题,亦是点金成铁。今每回用二句自相对偶,仿《水浒》、《西游》旧例。”凌氏于此没有直接谈到欲突破冯梦龙的“三言”体例,而是说自己每回用两句比偶作题,是仿《水浒传》、《西游记》的“旧例”。这可能是由于凌初与冯梦桢少年交游情谊,(3)所以不明言“三言”创作中“必欲取两回之不侔者,比而偶之”的“点金成铁”的做法。

尽管凌初不少篇目有明显的借取之点,但凌初的创造性贡献还是十分明显的。(4)就其尚奇观在“二拍”中的体现方面,亦可见其一斑。

首先,冯梦龙、凌初等人将“奇”解读为“从来未有,亘古新闻”的“新闻”。

他们所谓的“新闻”,意即新鲜见闻,包括家庭隐私、口碑故事、小道消息等。比如,《陈御史巧勘金钗钿》“石城县把这件事当做新闻沿街传说”之“新闻”,即新鲜传闻。《李秀卿义结黄贞女》说媒婆嘴之利害是“惯报新闻不待叩”,邻居街坊,家长里短,媒婆是尽数悉知。《沈小霞相会出师表》“世间只有权势之家,报新闻的极多”之“新闻”,即一般的消息,指通风报信。《范鳅儿双镜重圆》写兵火战乱,往往造成父子夫妻终身不复相见的惨况,若“其中又有几个散而复合的,民间把作新闻传说”。《玉堂春落难逢夫》结尾诗云:“三官嫖院是新闻。”《唐解元一笑姻缘》结尾处述:“学士回家,将这段新闻向夫人说了。夫人亦骇然。”此处“新闻”指离奇脱俗的故事。其他处,多与此意相近,如《乔太守乱点鸳鸯谱》中载:“到后生出一段新闻,传说至今。”《陈多寿生死夫妻》:“街坊上听说陈家癞子做亲,把做新闻传说。”《赫大卿遗恨鸳鸯绦》道:“必定是我庵中有人走漏消息,这奴狗方才去报新闻。不然,何由晓得我们的隐事?”《白玉娘忍苦成夫》载:“那时满城人家尽皆晓得,当做一件新闻,扶老挈幼,争来观看。”《李汧公穷邸遇侠客》云:“定然当做新闻,互相传说。”《十五贯戏言成巧祸》有“将这桩事只当做风闻言事的一个小小新闻,奏上一本”,《蔡瑞虹忍辱报仇》有“扬州城里传遍了这出新闻”,《转运汉遇巧洞庭红波斯胡指破鼍龙壳》入话中点明故事的性质为“从来稀有,亘古新闻”,《感神媒张德容遇虎凑吉日裴越客乘龙》载“这话传出去,个个奇骇,道是新闻”。《陶家翁大雨留宾蒋震卿片言得妇》尚有“饮酒中间,大家说些江湖上的新闻”,“片言得妇是奇缘,此等新闻本可传”等说法,所谓新闻效果,用故事中阮太始的话说就是:“一边妄言,一边发怒,一边误认,凑合成了这事。真是希奇!”凌初通过重新敷演,让“生来心性倜傥佻挞,顽耍戏浪,不拘小节”的“旧家子弟”蒋震卿,通过一系列的误会、偏差、扭合情节,在游玩途中与“殷实大户”的女儿结了亲,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旧家子弟”的儒门风范与富厚家规之间的喜剧性互动。

文人作品中也常将“新闻”与“传说”并提。“初刻”《李克让竟达空函刘元普双生贵子》道:“此事便传遍洛阳一城,把做新闻传说。”《盐官邑老魔魅色会骸山大士诛邪》中的主人公“好奇”,故其所记的“新闻”更有现场感:“他书生好奇,只要来问洞中事体各细,去书房里记录新闻,原无他意,恰好撞见许多人在内。”“二刻”《徐茶酒乘闹劫新人郑蕊珠鸣冤完旧案》也是如此叙事:“嘉定一县传为新闻。”《甄监生浪吞秘药春花婢误泄风情》道:“六府之人见察院行将文书来,张挂告示,三三两两尽传说甄家这事,乃察院明断,以为新闻。”《贾廉访赝行府牒商功父阴摄江巡》作者叙事方式中也以“稀奇古怪”来吸引读者:“小生如今说着宋朝时节一件事,也为至亲相骗,后来报得分明,还有好些稀奇古怪的事,做一回正话。”《张福娘一心贞守朱天锡万里符名》结尾处谈:“那朱景先忽然得孙,直在四川去认将来,已此是新闻了;又两处取名适然相同,走进门来,只消补荫,更为可骇。传将开去,遂为奇谈。”此与开头之论正相应和:“话说天下,凡事皆由前定。如近在目前,远不过数年,预先算得出,还不足为奇;尽有世间未曾有这样事,未曾生这个人,几十年前先有前知的道破了,或是几千里外恰相凑着的,真令人梦想不到,可见数皆前定也。”

其次,文人们亦常用“罕闻罕见”来称引“奇”。

《转运汉遇巧洞庭红波斯胡指破鼍龙壳》则将海外贸易情景作了较理想化的想象:中国货物与海外货物的两方运销,竟能得近十倍的利息。这也会极大地刺激读者的阅读兴趣,激励读者的涉商热情。《姚滴珠避羞惹羞郑月娥将错就错》中则叙述了一个“奸巧希奇”的故事:“今日再说一个容貌厮象,弄出好些奸巧希奇的一场官司来。”《感神媒张德容遇虎凑吉日裴越客乘龙》中尚书夫人见虎负女安然送归,不误佳期,便感慨道:“从来罕闻奇事。想是为吉日赶不及了,神明所使。”《酒下酒赵尼媪迷花机中机贾秀才报怨》则有“机中机”之巧事:“而今还有一个正经的妇人,中了尼姑毒计,到底不甘,与夫同心合计,弄得尼姑死无葬身之地。果是快心,罕闻罕见。”作者深恐读者不领会其设奇之意。

既然罕见,当然也就“奇怪”。《宣徽院仕女秋千会清安寺夫妇笑啼缘》道:“话说人世婚姻前定,难以强求,不该是姻缘的,随你用尽机谋,坏尽心术,到底没收场。及至该是姻缘的,虽是被人扳障,受人离间,却又散的弄出合来,死的弄出活来。从来传奇小说上边,如《倩女离魂》,活的弄出魂去,成了夫妻。如《崔护渴浆》,死的弄转魂来,成了夫妻。奇奇怪怪,难以尽述。”“王氏父母遂把女儿招了刘氏子为婿,后来偕老。可见天意有定,如此作合。倘若这夜不是暴死、大雷,王氏女已是别家媳妇了。又非刘氏子试胆作戏,就是因雷失尸,也有何涉?只因是夙世前缘,故此奇奇怪怪,颠之倒之,有此等异事。”入话部分故立其罕见之事。另外,《赵六老舐犊丧残生张知县诛枭成铁案》说:“如今且说一段不孝的故事,从前寡见,近世罕闻。”像《李公佐巧解梦中言谢小娥智擒船上盗》有言道:“而今更说一个遭遇大难、女扮男身、用尽心机、受尽苦楚、又能报仇、又能守志、一个绝奇的女人,真个是千古罕闻。”比如《华阴道独逢异客江陵郡三拆仙书》道:“张公吃酒,李公却醉。命若该时,一字不费。这多是该中的话了。若是不该中,也会千奇万怪起来。”又如,《东廊僧怠招魔黑衣盗奸生杀》亦说:“话说天下的事,惟有天意最深,天机最巧。人居世间,总被他颠颠倒倒。就是那空幻不实境界,偶然人一个眼花错认了,明白是无端的,后边照应将来,自有一段缘故在内,真是人所不测。”再如,《诉穷汉暂掌别人钱看财奴刁买冤家主》中道:“在下为何先说此一段因果,只因有个贫人,把富人的银子借了去,替他看守了几多年,一钱不破。后来不知不觉,双手交还了本主。这事更奇,听在下表白一遍。”

如果语涉超自然力量的妖魔故事,当然便不乏奇怪幻妄色彩。《盐官邑老魔魅色会骸山大士诛邪》中的妖道“日逐把些奇怪的事”,做与他擒来的妇人看,“一来要他快活,二来卖弄本事高强,使他绝了出外之念,死心塌地随他”。《庵内看恶鬼善神井中谭前因后果》道:“自实把愤恨投井,谁知无水不死,却遇见道士,奇奇怪怪许多说话,说了一遍。”《赠芝麻识破假形撷草药巧谐真偶》指出:“而今说一个妖物,也与人相好了,留着些草药,不但医好了病,又弄出许多姻缘事体,成就他一生夫妇,更为奇怪。有《忆秦娥》一词为证:堪奇绝,阴阳配合真丹结。真丹结,欢娱虽就,精神亦竭。殷勤赠物机关泄,姻缘尽处伤离别。伤离别,三番草药,百年欢悦。”作者最后还说:“这一回书,乃京师老郎传留,原名为《灵狐三束草》。”

世少才女,更乏有魄力的才女。《同窗友认假作真女秀才移花接木》中的杜子中笑道:“有其主必有其仆,有才思的人做来多是奇怪的事。”作者议论道:“可见蜀女多才,自古为然。至今两川风俗,女人自小从师上学,与男人一般读书。还有考试进庠做青衿弟子。若在别处,岂非大段奇事?而今说着一家子的事,委曲奇咤,最是好听。”结尾还有评论道:“这是蜀多才女,有如此奇奇怪怪的妙话。卓文君成都当垆,黄崇嘏相府掌记,又平平了。诗曰:世上夸称女丈夫,不闻巾帼竟为儒。朝廷若也开科取,未必无人待价沽。”

明清社会的异动表现在诸多方面,而人道沦落现象也实能惊醒人心。《贾廉访赝行府牒商功父阴摄江巡》道:“小生如今说着宋朝时节一件事,也为至亲相骗,后来报得分明,还有好些稀奇古怪的事,做一回正话。”《赵六老舐犊丧残生张知县诛枭成铁案》中说:“如今且说一段不孝的故事,从前寡见,近世罕闻。”《李克让竟达空函刘元普双生贵子》中讲婆媳两个在家绩麻拈苎,自做生理,然而“却有一件奇怪”,就是婆子“十分的不长进”,而“老子是个养家经纪之人,不恁地理会这些勾当,所以闲常也与人做了些不伶俐的身分,几番几次,漏在媳妇眼里”,不过媳妇“老实勤谨”,“只以孝情为上,小心奉事翁姑”,无心去捉他破绽。由此发生的事体,“恁般样人,实是从前寡见,近世罕闻”。《闻人生野战翠浮庵静观尼昼锦黄沙巷》将从偷情到成就姻缘看作奇怪之事,因为:“只看从古至今,有那昆仑奴、黄衫客、许虞侯,那一班惊天动地的好汉,也只为从险阻艰难中成全了几对儿夫妇,直教万古流传。奈何平人见个美貌女子,便待偷鸡吊狗,滚热了又妄想永远做夫妻。奇奇怪怪,用尽机谋,讨得些寡便宜,在玷辱人家门风。直到弄将出来,十个九个死无葬身之地。”

由于话本小说的市场效果极佳,仿作者后继不断。“由于冯梦龙编造‘三言’已把‘宋元旧种搜括殆尽’,即使有‘一二遗者’也是‘沟中之断芜’,在搜集整理方面已没有多少工作可做,后来的文人只能模仿话本的文体写作‘拟话本’,因此他们受‘两拍’的影响就更深。”[11]这在明末已有例证。一部署名梦觉道人、西湖浪子的话本小说集《幻影》,不仅书名袭取《二拍》而又名《三刻拍案惊奇》,而且书中故事情节亦直接借取。比如,第二回《千金苦不易一死乐伸冤》中王名世为父报仇故事即源自《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一《行孝子到底不简尸殉节妇留待双出柩》,而第二十回《良缘狐作合伉俪草能成》写灵狐赠草药给蒋生助其成就姻缘事,则又取材于《二刻拍案惊奇序》卷二十九《赠芝麻识破假形撷草药巧谐真偶》,难怪清初有人把《二刻拍案惊奇序》和《幻影》的残板拼凑成一部《二刻拍案惊奇别本》。与《二拍》相比,《幻影》的思想倾向有了很大程度上的反弹,走向恪守礼教、保持名节的守旧一途,晚明以来思想解放运动的成果已然殒落。同时,“二拍”的故事被更多地改编为戏曲。像明末傅一臣创作《苏门啸》杂剧十二种,皆取材于“二拍”,顾景星的《虎媒记》传奇、张大复的《快活三》均取材于《初刻》。通俗文学作品如果离开生长的土壤,完全不写市民生活,完全走上文人案头之作,就会走入死胡同:“因为冯梦龙在写文人生活时,并没有忘记他的读者,同时也写市民。清代话本脱离平民百姓的生活,失去了它生存的土壤,导致了话本的衰亡,教育是深刻的。”[3](P170)

三、文学生态中士商互动与儒学民间化

在明清之际时段开端的中晚明,世风、士风出现某种转向,这在文士独特而敏感的内心世界掀起狂澜。尤其是处于下层的市井文人,在科举之途拥堵、仕途飞黄腾达梦想难以实现,因而长期沉沦下层的严酷现实世相面前,他们开始犹豫纠结,徘徊观顾,甚至转身毅然走向艺术创作,将内心长期沉积的抑郁不平,将社会巨变所带来的恐惧、慌乱与忧思,化为笔底波澜,用折线的方式隐曲表达了“心中块垒”与“不平之鸣”。

在明清之际士商互动的社会运动中,人们的审美趣好也日益出现趋俗化,大量小说戏曲获得刊刻。不少文人学士步入商途,卖文卖画,出入于商人会馆;一部分富有而具备很高文化素养的商人开始刊刻文学作品,与文人诗酒酬唱,文人与商人两个阶层间的社会流动越来越频繁而日常。

文人出入于市井,创作商贾作品,向商人世界渗透,显示了儒学民间化进程,彰显了儒学入世品格的某些真实面相,士人形象不再纯粹,不再是千篇一律风花雪月式的雅致风流,也不再是寒窗苦读、剀切直谏及家国情仇式的“高大上”,也开始出现矮化、市井化趋势。另一方面,商人创作诗文和通俗文学,刊刻自己和文人的作品,染指文人墨客的诗酒风流,客观上拓新了文学领域,推动了文学传播,他们也终于开始在意识形态领域公开表达与自己经济实力相对应的权力要求了。

篇4:明清时代女性文学的发展

关键词:明清时代 女性文学 创作意识 发展

1.引言

历经几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使得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深入人心。受这一观念的影响,中国文坛史上女性文学要远远落后与男性文学,其发展道路充满了坎坷,发展到明朝末年,这一情况发生了巨大改变。在明末清初时期,随着社会的变革,政治、经济与文化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女性的才能开始逐渐展现出来,女性也开始作为一种创新群体而存在,在中国文坛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我国对于女性文学的研究较为活跃,但是多是把目标定在当代研究领域,明清时代的女性文学研究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从多方面做了尝试,分析明清时代的女性文学,探究其发展之道。

2.明清时期女性文学的发展

2.1女性文学创作群体分布特点及成因

在我国古代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女作家人数大约为四千多人,其中明清时期的女作家达3885人,而且多数分布在南方,占到了3405人,北方仅占到340人,其中江苏和浙江两省占了五分之四的比例,这一规律在胡文楷先生的《历代妇女著作考》一书中有明确记载。通过这些数字可以明确感受到明清时代女性文学的繁荣程度。根据胡文楷先生的这一著作分析可知,明清时期的女性文人分布主要集中在江苏省南部、安徽、杭州等地。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第一,明清时代南方经济发展迅速,使得女性作家的出现有了充足的物质基础。加之明代中期手工业与工商业的资本主义萌芽,对传统的封建经济结构形成了威胁,商品经济由此诞生。在当时社会中,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对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远不及对思想文化产生的影响。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朝末年的解放思潮得到发展,各种文化社团由此产生,组织处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这都使得久居深闺的女性生活与交际范围的大幅增加。商品经济的发展不仅促进社会现象的改变,而且使得社会对人有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于女性的要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要求女性的作用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相夫教子、繁衍后代,其还应该具有一定的才华。传统观念中对广大女性道德操守的要求逐渐发生了变化,一些反对传统观念的思想逐渐产生,这些新的观念中,要求女性也可以发展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因此,对女性的教育得到了足够重视,使得诗词创作活动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第二,社会大环境的发展也有利于女性的创作。在明朝,文人之间的交往密切,活动频繁,并于这一时期达到鼎盛。由于古代女性的生活范围有限,因此,这种社会现象对其影响重大。在这一时期,女性作家开始走出家门,走向公众的视野,与男性文人以及女性作家之间的交流非常普遍。例如毛奇龄、袁枚等名士,开始招收女弟子,激发了女性创作的信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女性文学发展。

2.2女性自身文学创作意识的觉醒

根据前文的分析,在封建社会灭亡之前,女性文人有了登上历史舞台的机会。与明清之前的女性文人相比,明清时代她们的创作环境宽松了很多。从我国发展的历史来看,女性作家的人数非常少,大多为青楼女子或者皇帝的妃嫔,这些人对于文学的创作目的往往不是为了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怀,而是为了取悦特定对象。在明清之前,真正属于女性自己的作品少之又少。班昭的《女诫》便是很现实的一个例子。在宋朝时,曾经出现过一些在作品中抒发自身情感的女性文人,例如李清照等人,但是这毕竟是异常罕见的现象。发展到明清时期,有社会因素的影响,加之女性作家的觉悟被唤起,这种现象有了很大的改善,主要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表现出来:第一,女性对文学创作表现出极高的兴趣,不仅创作热情激增,而且其发展有家族化趋势,苏州的叶氏家族便正好印证了这一点,受到地域和亲缘关系的影响,女性文学聚会的现象已经发生,甚至是通过结社现象来增加女性文人之间的交流。参加统一聚会或者同一社团的女性文人,往往有着类似的思想,语言相通,出身与经历也极度相似。通过此种方式,她们的创作热情被完全激发出来,通过相互交流内心的思想,不断提升自己,而且通过这种方式,传统舆论的指责不再是面对某一个人,她们的群体共同承担这一指责,使她们创作的勇气大增。第二,女性开始为自己以及其他女性作家的作品结集、刻印。明清之前的女性作品之所以能够得以保存,与男性的编选、刻印是密不可分的。到了明清时期,很多女性作品仍然由男性编选、刻印,通过这种形式,女性作品必须要经过男性眼光的挑选,不仅使得流传下来的女性作品数量大大减少,而且无法对女性的心境形成真实的反映。明清时期女性思想意识在很大程度上被唤起,她们不再满足于当前由男性编选的现状,而是开始通过自身的价值标准对女性作品进行编选。明朝著名的女性文人沈宜修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编选了当代才华出众的十八位女性作品,名曰《伊人思》。该作品集的编选方式与男性相比差异很大,非常注重作品的时代性,选取的十八位女性文人都是明代中后期人。男性在对女性作品编排时,往往根据作者的身份地位、文辞优劣等进行排序,沈宜修的编排方式与传统男性的编排方式大相径庭,充分展现了女性编排工作中细致务实的风格,这与男性是完全不同的。

此外,在明清时代,由于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女性逐渐产生了一些自强的意识,然而这种自强意识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下显得有些无力,它并没有改变社会大环境的能力,在当时,传统男尊女卑的观念仍然是社会的主流思想[4]。这种现象直到近代才有所变化。与其他地区的女性相比,在接受西方先进意识方面,江南地区要领先于其他地区。例如在近代历史中,女性追求自立的一项重大表现便是放足。吴地女子在这一举措中接受的较快,并且对该举措表现出了较强的理解,认为这不仅是新风尚的开创,而且代表着女性从此开始走向社会,开始在人格上自强。上海妇女于1900年最早成立放足会,到了1901年,在江苏、无锡等地区,放足会纷纷成立,并迅速带动周围地区,形成一种社会风气。

2.3女性文人创作体裁丰富多彩

明清时代,女性文人通过家庭教育的作用以及自强意识的觉醒,使得她们在闲暇之时,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文学创作中,不仅包含诗、词,还包括其他各类体裁的文学作品,而且成就非凡。明清之前女性创作形式较为单一,主要是以诗词为主,并没有其他的文学形式,发展至明清时代,女性作品中包含了散曲、戏剧弹词和小说等等。散曲的出现始于金元时代,在元朝时发展成熟,而且这一时期散曲的女性作家多为乐妓,从明代开始有了普通女性写作散曲的先例。比较有代表性的散曲作家有明代的沈端惠、徐媛等,清朝的吴绡、吴逸香等等。杂剧尽管在元朝时非常盛行,但是并没有女性从事戏剧写作。明朝时出现了第一位写杂剧的女性——马守真,她的《三生传》主要叙述了王魁故事。而现存最完整的女性杂剧作品是明代叶小纨的《鸳鸯梦》。叶小纨之后,还有一些女性写过杂剧,例如明代梁玉儿的《合元记》等。在清代女性文人中,大约有二十多人写作戏剧,其中大部分剧作已经失传。除了戏剧这种文体,明清女性作品体裁还有弹词。该文体从创作到接受,主体大多为女性,当今流传的作品作者都是女性,例如《天雨花》、《笔生花》、《梦影缘》等等。从清朝开始,女性文人开始了对小说这种体裁的创作。清代第一位写小说的女性是满洲词人西林春,其作品为《红楼梦影》,于光绪三年出版。由于古代文士对小说存在偏见,中国女性第一部小说的出版遭受了很大的非议。此外,明清女性并不仅仅局限于文学创作之中,她们还参与文学评论这在中国女性文学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2.4和名妓文人以及男性的交流

在明末清初,名妓文化作为一种特殊存在,本来和传统女性并不会有任何来往,但是当时社会因素的推动作用,在这一时期,名妓文化与普通女性文化逐渐开始发生碰撞。在清朝初期,由于名妓文化的家国观念影响,普通女性开始逐渐接受名妓,通过二者的融合与发展,一种新型文化逐渐产生。与传统文化相比,该新型文化更加积极,一些名妓的身份也开始发生转变,并逐渐被大家所接受,如柳如是、董小宛等。对于名妓,传统女性表现出了积极的态度。其中,明末清初,女性文人黄媛介在促进两种文化融合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她与柳如是之间的关系密切,二人由于文学成为非常要好的朋友,而且来往频繁,二人笔墨相伴、创作诗画,黄媛介生活拮据时,柳如是曾经以金钱相助,二人可谓惺惺相惜,此事曾经一度被传为佳话。

发展至清代,女性文人对创作求知的要求逐渐提升,她们不仅接受传统教育,而且女性私塾也迅速发展,社会公众也普遍接受了女性求学,对此纷纷表示理解。女性文学之所以能够获得迅猛发展,除了包含女性自身的努力,也离不开男性文人的积极倡导与帮助。担任该角色的人物,一开始是女性文人的父亲、兄弟或者丈夫,其中还有一些文人自觉担负女性的教育任务,例如前文所述的袁枚。这些文人的影响力相当深远,他们的帮助使得女性的影响力大幅增加,使女性作家的知名度提升。

3.结语

综上所述,明清时代女性文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与当时社会环境、经济发展以及女性自身觉悟的唤醒都是密不可分的。

篇5:《元明清文学》作业

1.名词解释

答:①四大南戏:元代南戏著名的作品《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被后人称为四大南戏,在明清时期传演甚广,影响深远。这些剧本,明徐渭在《南词叙录》“宋元旧篇”内有著录。“四大南戏”是南戏在元末明初的代表作品,也叫“四大传奇”,简称荆、刘、拜、杀。②临川四梦:临川四梦,又称玉茗堂四梦。指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四剧的合称。前两个是儿女风情戏,后两个是社会风情剧。或许“四剧”皆有梦境,才有“临川四梦”之说,或许“四剧”本身就是其毕生心血凝聚成的人生之梦。

③四大声腔:中国戏曲四大声腔的概念随历史发展有所变化,如明初时指昆山腔、弋阳腔、海盐腔、余姚腔。地方戏兴起后的中国戏曲四大声腔系统,一说是“南昆、北弋、东柳(柳子戏)、西梆”,现在比较通行的说法是指梆子腔、皮黄腔、昆腔和高腔。

④南洪北孔:即清初著名历史剧作家洪升和孔尚任。清代初年,剧坛出现了洪升和孔尚任两位著名的剧作家。洪升创作的剧作《长生殿》和孔尚任(北方山东曲阜人)创作的《桃花扇》。他们因此也享有了“南洪北孔”的美誉。

⑤桐城派:桐城派是清代文坛最大散文流派,因其早期的重要作家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均系清代安徽桐城人(今桐城文化圈应包括桐城市、枞阳县和安庆市宜秀区等地区),故名。桐城文派理论体系完整,创作特色鲜明,作家众多,作品丰富,播布地域广,绵延时间久,影响深远。⑥ “一人永占”: 明末清初 李玉 所作《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四个传奇剧本各取首一字的合称。2.结合《窦娥冤》,浅论关汉卿杂剧的剧场性和舞台性。答:关汉卿在创作剧本时,注意尽快“入戏”。他以洗练的笔触交代戏剧情境与人物关系,把观众的目光“聚焦”到主要的戏剧矛盾上,从而迅速引起观众看戏的兴趣。像《窦娥冤》,写了窦娥既短促又漫长的20年的人生历程,其前19年的风雨和波折,仅在楔子与第一折中几笔带过。当窦娥在第一折刚出场时,蔡婆婆被赛卢医谋杀、又为张氏父子所救的事件已然发生;张氏父子强行入赘蔡家,还要分别娶蔡家婆媳为妻。这一来,窦娥一登场,便面临异常严峻的戏剧情境。守寡的小媳妇如何应付?命运如何?一下子就成为观众极其关注的问题,全剧的主要矛盾也由此逐步展开。显然,关汉卿很懂得戏剧的特性和观众的心理,他十分重视戏剧演出的舞台效果,不让观众分散对戏剧矛盾的注意力。他努力在有限的演出时间内,赋予戏剧以更为充实的内容,让强烈的戏剧冲突把观众牢牢地吸引在剧场上。关汉卿很注意处理戏剧冲突的节奏,注意场面的冷热调剂,张弛交替。擅于设置悬念,是关汉卿重剧场性的另一个特点。

3.分析《长亭送别》一折的艺术特色。答:《长亭送别》历来被誉为写离愁别绪的绝唱,语言优美绮丽,“诗词警句,满口余香”;感情细腻缠绵,“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极具阴柔婉约之美,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而注重细节的刻画,更使文章摇曳生姿,动人心弦。这场送别戏共有十九支曲文,由莺莺主唱,既是塑造莺莺形象的重场戏,也充分体现了王实甫剧作情景交融、富于文采的特点。《长亭送别》一折戏,历来被誉为写离愁别恨的绝唱,不仅在于它反映了女主人公勇敢、大胆地追求自由爱情,反对封建礼教的思想,它深深打动人们的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4.简述马致远在之前期散曲创作中的成就。

答:马致远的散曲现存小令115首,套数22套,大都辑入《东篱乐府》。他的散曲题材广泛,其中叹世归隐一类的作品最多,此外还有描写自然景物、表现男女恋情、咏史怀古等类型的作品。其作品的思想倾向也较为复杂,既有壮志未酬、愤世疾俗的感慨,也有对超脱旷达、隐逸避世思想的咏叹,交织着入世与出世、恋世与愤世的矛盾心态,也蕴含着强烈的批判现实精神。马致远号为“曲状元”,其散曲的艺术成就在整个元代都是最高的,是元曲豪放派的主将。其作品开拓了散曲的题材领域,提高了散曲的艺术表现力,风格疏宕宏放,语言清新俊丽,能创造出不同于诗词的独特的意境,并显示出散曲语言由俗转雅的趋向,套数[双调•夜行船]《秋思》和小令[越调•天净沙]《秋思》是其散曲的代表作品。

5.简述《三国演义》的叙事特征。答:作为中国古代早期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在叙事方式上是以全知全能为主。如刘备的出场一段,作者有关刘备的身世、形象、性格、爱好等等所有情况无所不知。但纯粹的全知讲述也容易使读者与作品的距离太远,适当地转换视角对于全知讲述也是十分必要的补充手段,其技巧重要有: 1.“笙箫夹鼓”法。如34回刘备跃马过檀溪之后,忽有水镜庄遇司马徽一段轻松文字。变换节奏的方法都能起到调节张驰。2.“横云断岭”法。以中断叙事进程的方法搁置紧张,加强悬念。在视角转换的基础上,《三国演义》也开始出现限知叙事萌芽。

6.试述《水浒传》所反应的绿林文化精神。

答:纵观绿林活动的发展轨迹,可见绿林活动的成熟和巅峰是在宋代,水泊梁山的宋江起义是其中的代表。因此,从《水浒传》来剖析绿林文化的形态与内涵,不啻为了解绿林文化的一条捷径。“逼上梁山”是多数梁山好汉上山聚义的共同原因。“替天行道”是梁山好汉的政治行动纲领。“以贤为能,纪律严明”是梁山好汉的组织原则。绿林文化是社会利益受损害的一方过问政治的表现方式,是由此而形成的人格追求。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它是观察一个社会清平程度的检测表。不管人们主观上是否愿意,它都已经并还将作为中国俗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作用于人们的观念和行为。7.试析孙悟空形象。

答:①孙悟空是一个不畏强权、勇于斗争的叛逆人物形象。

(一)不屑神佛等统治权威,桀骜不驯。

(二)勇于斗争、坚忍不拔,有着顽强的斗志;②孙悟空是一个爱憎分明、有胆有识的英雄好汉形象;③孙悟空是动物性、人性、神性完美结合的艺术典型。除上所述,孙悟空形象的典型意义还有着多方面的、极为丰富的内容。例如他那机灵、乐观、诙谐、英勇、豪迈的性格,既可以给我们以思想上的启迪和教益,又能够使我们从中得到生动的愉悦和美感的享受。只要细心研究孙悟空的形象,它给我们的启示会更多。

8.简述《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答:吴敬梓以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生活体验和鲜明的爱憎,写出了《儒林外史》,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其将讽刺艺术发展到了新的境界。① “讽刺的生命是真实”(鲁迅语),讽刺和真实相结合。《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正体现了这个精神,小说中的许多人物都有原型,如庄征君取材于程绵庄。②从讽刺的态度上来说,具有秉持公心的严肃性。由于作者态度的严肃和爱憎的分明,他能针对不同人物作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讽刺。③从讽刺的审美特征看,具有悲喜交融的美学风格。④从讽刺的手法上来说,具有多样性和具有将爱憎隐蔽于场面和情节之中的冷峻性。综上可见:《儒林外史》将讽刺艺术发展到新的境界,“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戚而能谐,婉而多讽”,在小说发展中,《儒林外史》奠定了我国古典讽刺小说的基础,为以后的讽刺小说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9.分析《桃花扇》的思想内容和社会意义。

答:孔尚任自称其写《桃花扇》目的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桃花扇先声》),抒发历史兴亡和人生空幻的感慨,为后人提供历史与人生的借鉴。为此,他在充分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又加以点染虚构,将侯李二人的爱情悲欢离合置于南朝弘光王朝覆灭的社会环境中,从中揭示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息息相关。作者抛离了俗套陈说,宁肯用苦涩和失落来取代这些浅薄的认识和廉价的慰籍,从而使自己的剧作具有更为深入的历史纵深感和人生哲理感。从现实上来看,作品的思想旨趣表现了清初文人阅尽社会政治的沧桑巨变后对社会政治失去信心而产生逃避心态,从文化传统上看,它又是长期以来个体对社会的依附关系一旦失去平衡后,人们难以承受因而恐慌失落心态的反映,从而揭示了清代文学感伤思潮内趋动力的一个重要侧面,这就是作品的思想社会意义。

篇6:古代文学元明清部分真题库

9.“西厢”故事最早起源于唐代_______________(人名)的传奇小说《____________》,而金代_____________(人名)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王实甫《西厢记》打下基础。

二、选择(每题1分,共10分)3.被推为“南戏之祖”的是:()①《荆钗记》②《琵琶记》③《白兔记》④《杀狗记》 4.元代写水浒戏最多的是:()①高文秀②康进之③白朴④马致远 三、词语解释(每题1分,共10分)7.社长排门告示。

8.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 9.乱荒荒不丰稔的年岁。

10皂衣旁午下乡来 五、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3.南戏 4.宾白 六、问答(任选2题,每题15分,共30分)2.郑光祖《倩女离魂》的主要艺术特色是什么? 扬州大学古代文学试卷(A)参考答案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8.四折、楔子;

9.元稹、莺莺传、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二、选择(每题1分,共10分) 3.② 4.① 三、词语解释(每题1分,共10分)7.挨户通知;

8.用东汉梁鸿与孟光典,指夫妇间互敬互爱;

9.荒欠年景;

10.黑衣,指官府衙役;

五、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3.是南曲戏文的简称。是宋室南渡之际产生于浙江温州一带,在北宋杂剧基础上吸收诸宫调、唱赚,结合地方俗曲俚调、歌舞而逐渐形成的戏曲形式。唱南曲,剧本体制、演唱形式与北杂剧都不一样。

4.古代戏曲剧本中的说白部分,因古人认为戏曲曲辞重要,为主,说白为辅,故称宾白。

六、问答(任选2题,每题15分,共30分)2.《倩女离魂》是郑光祖表现才子佳人缠绵爱情的代表作。此剧根据唐人传奇《离魂记》改编,主要写张倩女因热恋书生王文举而离魂追随的故事。离魂是剧中的主要情节,作者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处理得比较巧妙和出色,正是本剧的主要艺术特点。倩女的灵魂与躯体分开,一方面可以细致真切地表现她灵魂无拘无束的大胆与执著,写出其不原受封建伦理束缚而追求婚姻自由的真性情;

另一方面,则通过其病体所受的折磨,反映现实生活中多情女子相恋的痛苦。这样就把当时女子渴望爱情、追求恋爱自由的心理,以及忍受封建礼教禁锢的压抑、痛苦表现出来,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扬州大学试题纸(2004 - 2005 学年第 一 学期)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8.元杂剧的剧本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组成。

9.在元代杂剧作家中,关汉卿是___________派的代表人物,王实甫是_____________派的代表人物。

10.《西厢记》的主题思想明确地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句话中。

11.散曲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种主要形式。

12.元代所刊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今存最早的也是唯一的一部以三国故事为题材的平话小说。

二、选择(每题1分,共10分)6.称《窦娥冤》等“即列之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的是:

①钟嗣成②贾仲明③周德清④王国维 7.《琵琶记》是高明创作的()。

①元杂剧 ②传奇 ③小说 ④南戏 三、词语解释(每题1分,共10分)7.天畅与我这几般儿歹症候。

8.几曾见寄书的瞒着鱼雁。

五、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2.元曲四大家 3.院本 4.楔子 六、问答(任选2题,每题15分,共30分)2.《西厢记》与《莺莺传》相比,有哪些改进? 扬州大学古代文学B卷参考答案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8.曲词、宾白、科范;

9.本色、文彩;

10.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11.套数、小令;

12.三国志平话。

二、选择(每题1分,共10分)6.④ 7.④ 三、词语解释(每题1分,共10分)7.犹云恶疾。8.此指传书送信的人;

五、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2.元曲四大家指元代散曲、杂剧创作的四位著名作家。他们是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

3.泛指金代各类戏剧的演出形式,亦指演出的文学剧本。实际就是宋杂剧在金代的新称呼,也有所发展,成为元杂剧的重要源头之一。

4.指元杂剧剧本中四折以外所加的独立段落。一般每本杂剧只用一个楔子,可放在四折之前,作为剧情开端或序幕,也可放在折与折之间,衔接剧情,类似过场戏。

六、问答(任选2题,每题15分,共30分)2.在董解元诸宫调《西厢记》基础上改编的杂剧《西厢记》的故事本源于传奇《莺莺传》,两相比较,杂剧故事与传奇故事有了很大不同。主要有 ①故事结局不同。《莺莺传》结束于张生的始乱终弃,对莺莺来讲是个悲剧;

《西厢记》则是张生、莺莺的团圆结局。

②主题不同。《莺莺传》作者欣赏张生的始乱终弃,认为张生是“善补过者”,体现了作者的封建伦理。《西厢记》则肯定两人的自由爱情,并以最终团圆来显示其追求的胜利,突出了反封建礼教的主题。

③人物形象的改造。张生从一个负心汉改造为一个忠于爱情的志诚种子,莺莺从怨而不怒的被侮辱、被损害的弱者改造为主动追求爱情、冲破礼教禁锢、爱情至上的叛逆者;

老夫人从小说中毫无防范之心、性格模糊的道具人物改造为严防并着意破坏张生、莺莺爱情的封建礼教维护者;

红娘则从情面难却的崔张爱情赞助者变为崔张爱情历程坚定的支持者,主动为崔张爱情出谋划策、传递消息、并与老夫人抗争,成为为戏剧中的重要角色。

④情节不同。小说故事单薄、叙述简单,戏剧则情节丰富,调整了原有情节,增加了许多情节,围绕着崔张爱情与坚持礼教的老夫人的尖锐矛盾、崔张红娘之间的喜剧性冲突的情节线索,故事发展一波三折。

扬州大学试题纸(2004 -2005 学年第 二 学期)一、默写:

1、[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朝飞暮卷,云霞翠轩;

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2、项脊轩志: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积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堦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二、填空题(20%)1、元代所刊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今存最早的也是唯一的一部以三国故事为题材的平话小说。

答案:全相三国志平话 2、嘉靖年间,洪楩辑印的《__________________》是现认为最早的话本集。在小说选集中,姑苏抱瓮老人所编《_________________》影响很大。

答案:清平山堂话本;

今古奇观 3、明中叶后的著名杂剧有王九思的《___________________》康海的《__________________》和徐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杜甫游春;

中山狼;

四声猿 4、明中叶传奇创作中,________________(人名)《宝剑记》写______________的故事。《______________》是一部描写八大谏臣与严嵩父子斗争的时事戏。

答案:李开先;

林冲;

鸣凤记 5、万历间,以袁宗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代表的“公安派”,提出“_____________说”,在理论上直接受李贽“__________________说”的影响。

答案:袁宏道、袁中道、性灵、童心 6、明末小品文作家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的成就最高,他的小品文集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答案:张岱、陶庵梦忆、西湖梦寻 7、在《红楼梦》的大观园中,林黛玉的居住场所名潇湘馆,薛宝钗居住的场所名________________,贾探春居住的场所名________________。

答案:蘅芜院、秋爽斋 8、清代诗坛上,王士祯论诗主张“______________说”,袁枚论诗主张“__________说”,翁方纲论诗主张肌理说”,沈德潜论诗主张“格调说”。

答案:神韵、性灵、二、选择题(10%)1、《三国演义》中描写的决定天下三分和由鼎足转向一统的关键性战役是 A、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 B、赤壁之战与彝陵之战 C、彝陵之战与街亭之战 D、彝陵之战与官渡之战 答案B  2、《水浒传》中揭开英雄们联合斗争序幕的情节是:

A.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B.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C.公孙胜七星聚义  D.吴用智取生辰纲 答案:D 3、被认为“七分实事,三分虚构”的小说是:

A、《三遂平妖传》 B、《东周列国志》 C、《三国演义》 D、《封神演义》 答案:C 4、根据话本的体制,《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没有:

A.头回B.入话C.篇首D.题目 答案:A 5、清初散文三大遗民诗人是:

A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B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 C侯方域、魏禧、汪琬 D朱彝尊、陈维崧、纳兰性德 答案:A 6、《长恨歌》中能够准确概括《长生殿·惊变》剧情的两句诗是:

A.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B.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C.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答案:B 7、“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出自《桃花扇·余韵》中的 A、《秣陵秋》B、《问苍天》C、《清江引》D、《哀江南》 答案:D 8、文言短篇小说集《阅微草堂笔记》的作者是:

A、蒲松龄B、袁枚C、沈起凤D、纪昀 答案:D 9、“宝玉挨打”中探伤的人物依次是 A、黛玉、凤姐、袭人、宝钗;

B、凤姐、宝钗、黛玉、袭人;

C、宝钗、袭人、凤姐、黛玉;

D、袭人、宝钗、黛玉、凤姐。

答案:D 10、《古文辞类纂》的编者是:

A、方苞B、刘大櫆C、姚鼐D、曾国藩 答案:C 三、名词解释(20%)1、前后七子 答案:前七子:明代中期正德年间,一批文人学者对国家政治生活日益不满,进而对“台阁体”萎弱空虚、粉饰太平的文风加以反拨。他们以复古为号召,相互唱和,后人称为“前七子”,包括李梦阳、何景明、康海、王九思、边贡、王廷相、徐祯卿,代表人物是李、何二人。“前七子”复古的文学主张一般可以简单概括为用“诗必秦汉,文必盛唐”两句话。后七子:“前七子”之后,嘉靖年间又出现了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领袖的“后七子”,再次掀起复古运动的高潮。“后七子”除李、王外,还包括徐中行、梁有誉、宗臣、谢榛、吴国伦。李、王在文学上完全继承了李、何的复古理论。

2、吴江派 答案:明末在沈璟影响下形成的一个戏曲创作流派,因沈是江苏吴江人,故称。沈璟的曲论要点是格律至上,同汤显祖为首的临川派产生激烈争论。吴江派其他作家还有顾大典、卜世臣、吕天成、王骥德、叶宪祖、袁于令、沈自晋等人。其中吕、王二人在戏剧理论上的贡献尤为突出。

3、晚明小品 答案:晚明时期具有时代特色的游记、尺牍、速写、随笔等文体的总称。它在传统古文之外别立一宗,不仅走出了“文以载道”的轨辙,而且逸出了古文体制,以悠然自得的笔调,以漫画和絮语的形态体味人生,淡化了道统而增强了诗意。晚明小品是文人心态真实而自然的写照,素以清高、淡远、萧散、倜傥而著称同时也反映了晚明某些文人的浮躁、狂放、困惑和痛苦。

4、临川四梦 答案:又称玉茗堂四梦,指汤显祖的《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这四部戏曲作品中都有关于梦境的的内容,故称。

5、新红学派 答案:《红楼梦》研究在五·四运动到1954年10月以前这段历史时期称为新红学时期,以胡适、俞平伯为代表人物的研究派别称为新红学派。胡适对《红楼梦》的作者、时代、版本等问题进行了大量考证工作,论定了作者是曹雪芹,揭示了后四十回续书的真相。俞平伯在此基础上又做了大量工作,推进了胡适的研究结论。胡适的《红楼梦考证》与俞平伯的《红楼梦辨》是新红学派研究著作的姊妹篇。新红学派的主要观点是“自传说”,认为《红楼梦》描写的就是曹雪芹的家事,忽视了作品的通过艺术概括所显示的巨大的反封建意义。

四、字词解释(10%) 1、未尝稍降辞色。

答案:言辞和脸色 2、前三国,后六朝。

答案: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 3、今合具薄赆,十姊可检收 答案:赆是送给人的路费,薄是谦词 4、或怜妾有心,收佐中馈。

答案:做妾 5、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 答案:不料 6、弱管轻丝,竹肉相发 答案:竹制乐器和歌喉 7、日影返照,室始洞然 答案:明亮的样子 8、吾妻归宁 答案:已婚女子回娘家探视父母 9、生门逆之,见获禽甚多 答案:在门口迎接。

10、染此者十不一二,或随有瘳。

答案:痊愈。

五、论述题(30%)1、《长生殿》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吗?在与《桃花扇》的比较中加以分析。

答案:

(1)何谓“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写军兵离乱,而借波折于才子佳人,前者是作品的主旨。(2)《桃花扇》是这种结构模式,反映南明兴亡是作者的目的之所在。全剧着重表现这一点,侯李风月不过是波折而已。(3)《长生殿》中的李杨爱情故事是主体,是贯穿始终的内容。作者在全剧开头就宣称“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在剧情展开的过程中,“安史之乱”不过是李杨爱情故事的背景而已。到了全剧的下半部,就只是李隆基的抒情专场。

2、《红楼梦》中宝黛爱情描写对传统的突破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宝黛爱情描写异于传统最关键的因素是他们的悲剧是双重的,他们是恋爱的叛逆者,又是叛逆者的恋爱。与《西厢记》、《牡丹亭》等作品中对男女之爱的描写相比,(1)爱情的基础是不同的,《红楼梦》突破了以往郎才女貌、一见钟情的公式,歌颂建立在共同思想基础上的爱情。(2)爱情主人公与环境的关系是不同的,《红楼梦》突破了爱情主人公仅仅与封建婚姻观念相对立的局限,刻画了爱情主人公与封建思想全局性的对立。(3)爱情主人公表达爱情的方式是不同的,《红楼梦》刻画了封建家庭沉重压力下青年男女表达爱情的特殊方式。(4)爱情的结局是不同的,《红楼梦》突破了大团圆的结局,令人信服地刻画了宝黛爱情的悲剧结局。(5)爱情描写的审美趣味是不同的。

扬州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明清部分)考试卷(B)一、默写(10%)2、《牡丹亭·惊梦》〔醉扶归〕一曲。

二、填空(25%)1、明初诗文三大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刘基在元末写的________________,用寓言的形式表现了他渊博的学识和富有创造性的思想,在著名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中,他揭露了元代那些官僚“金玉其外,________________”的本质。

3、“前七子”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代表,“后七子”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代表。“前后七子”的复古主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报刘一丈书》是_____________的作品,他属于_______七子。在这篇作品中,他勾勒了作者、_____者、____者、____者、____者的形象。

4、明末小品文作家中,以___________的成就为最高,他的小品文集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5、梁辰鱼的____________________是首先使用经过___________(人名)改进的昆山腔演唱的传奇,对昆山腔的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

6、汤显祖的《牡丹亭》取材于_______________,《紫钗记》取材于唐传奇____________,《南柯记》取材于______________,《邯郸记》取材于___________,他的这四部传奇作品合称为_______________。

7、徐渭的《四声猿》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杂剧。

8、《长生殿》的创作过程中,作者初写____________________,后作___________________,最终写成《长生殿》。

9、万历年间,以____________为代表的吴江派和以_____________为代表的临川派是当时最重要的戏曲流派。

10、明代的_____________是我国第一部描写家庭生活的长篇小说。作者未详,仅知其初刻本署名为_________________。

11、鲁迅先生指出:______________(人名)的__________________,其情节描写“出于幻域,顿入人间”;

_______________(人名)的________________,其结构特点是“虽云长篇,颇同短制”。

12、《聊斋志异》中抨击科举制度的作品有《叶生》、_____________等;

描写爱情的代表性作品有______________、《青凤》等;

揭露现实政治腐败的有《席方平》、《促织》、________________等。

13、清人入关后的前五个年号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选择(10%)2、《水浒传》中,参于“智取生辰纲”义举的好汉共有①七位②八位③六位④九位。()3、在清代古文理论中提出“义理、考据、词章”合一理论的是①刘大櫆②方苞③戴名世④姚鼐。()4、被王国维誉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的清代词人是①纳兰性德②陈维崧③朱彝尊④张惠言。()6、《红楼梦》描写大观园中有一处景致:“前面一带粉垣,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

春天“凤尾森森,龙吟细细”,“湘帘垂地,悄无人声”,秋天“窗外竹梢蕉叶之上,雨声沥沥,清寒透幕”。这描写的是①蘅芜院②潇湘馆③秋爽斋④稻香村。()7、《红楼梦》第五回判词:“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这暗示的是①香菱②黛玉③宝钗④晴雯。()8、与“林黛玉焚稿断痴情”合成《红楼梦》第九十七回回目的一句是①“病神瑛泪洒相思地”②“痴公子杜撰芙蓉诔”③“薛宝钗出闺成大礼”④“贾太君祷天消祸患”。()9、《桃花扇》“余韵”一出中的“渔”、“樵”两人是指①柳敬亭、苏昆生;

②杨龙友、张瑶星;

③老赞礼、丁继之;

④吴次尾、陈定生。()四、解释下列带点的词语。(10%)1、洸洸乎干城之具也 2、炷尽沉烟,抛残绣线。

4、予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5、上下相孚,才德称位。

6、龙钟阁部啼梅岭,跋扈将军噪武昌。

7、凡杀人,狱辞无谋故者,经秋审入矜疑,即免死。

8、量其家之所有以为剂。

9、皆利系者之多。

1、惟大辟无可要。

2、其阴,济水东流。

3、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

4、戊申晦,与子颖坐日观亭。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

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上一篇:珍惜生命的400字作文下一篇:安全第一警示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