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参考

2024-04-10

毕业论文参考(精选6篇)

篇1:毕业论文参考

封面(略)提纲(略)

法学毕业论文范文:参考其逻辑结构和基本格式

浅论行政立法中公众参与征求意见的保障

【内容摘要】:行政立法的核心和精髓是公众参与,只有饱含公众参与的行政立法,才具有价值,才能发挥其调整社会关系的作用。我国行政立法公众参与征求意见中存在一些问题,征求意见程序规定不完善,行政机关忽视公众参与征求意见的重要性,公众参与征求意见的意识有待提高,广度和深度有限等。要解决上述问题应当从专门立法、立法准备等方面着手,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提高公众参与征求意见的信心和热情。

【关键词】:行政立法 公众参与 征求意见 保障 立法,是指特定国家机关依照一定程序制定或者认可反映国家和人民意志,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活动。行政立法,通常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定行政法规、规章和起草法律草案、地方性法规草案的活动。现代行政立法的概念,起始于19世纪末期的西方国家,为了防止和消除自由商品经济带来的无政府状态的种种弊端,弥补议会立法的局限性和过于原则的不足,只能由政府通过行政立法,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自此西方国家行政立法不断发展和强化。

一、我国行政立法的背景与现状

我国的行政立法是自1982年《宪法》开始的,发展成熟于2000

年的《立法法》。上述有关法律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统一原则下的多层次立法体制,明确了行政立法在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我国之所以赋予有关行政机关立法权,主要是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同时也考虑到我国地域广大,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很不相同的实际情况。自政府获得行政立法权以来,国务院及其部门和有立法权的地方政府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行政管理的实际需要,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定了大量行政法规和规章,行政立法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

随着行政立法的日益深入,立法领域的不断扩展,各种问题也日益凸显。如行政机关越权立法,行政立法缺乏正当法律程序,行政立法权力控制与监督不足,行政立法的科学性、民主性、公正性、公开性不够,行政立法审查及责任追究缺乏制度保障等等,从而导致行政机关立法的随意性、不公正性、不公开性。由于我国行政立法程序不完善,一些行政机关利用行政立法的机会任意扩大本部门权力、限制公民权利,随便增加人民负担,部门利益法制化。造成这些问题的核心就是行政立法缺乏公众参与,而这恰恰是行政立法的核心和精髓。只有饱含公众参与的行政立法,才具有价值,才能发挥其调整社会关系的作用。

二、行政立法公众参与征求意见中存在的问题

《立法法》第五十八条规定,行政法规在起草过程中,应当广泛听取有关机关、组织和公民的意见。听取意见可以采取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多种形式。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都是公众参与征求意见的形式,属于立法程序的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在征求意见方面,我国行政立法存在诸多问题:

(一)征求意见程序规定不完善

首先,《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规章制定程序条例》都规定了行政法规、规章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内容,但是却都没有明确具体范围,行政机关的自由裁量权太大。其次,公众对行政法规、规章草案提出的意见如何提交,行政机关如何受理、处理、反馈公众提出的意见以及征求意见的时限等均未作具体规定。再次,听证会作为最有保障的征求意见方式,行政机关只是“可以采取”,且没有严格的范围、程序的规定,公众参与征求意见的权利未得到应有的确认和保障,处于一种不确定的状态。

(二)行政机关忽视公众参与征求意见的重要性

我国行政机关长期以来奉行“效率优先”,并将这种行政管理的价值选择适用于行政立法,忽视了公平正义的法律价值取向。经常会出现不进行充分的立法调查研究,为了实现领导意志而立法;为了片面追求立法进度,缩短公民参与征求意见的时间;因为听证程序严格或者以公民法律素质不高为名,拒绝开听证会或是将听证会变成“听证秀”等等。不自觉地进行“单边立法”,导致权利义务配置不平衡,部分或全部剥夺了公民的正当参与权施加于行政相对方,损害了民主立法的基本原则。

(三)公众参与征求意见的意识有待提高,广度和深度有限 我国几千年的专制历史,公众的民主意识淡薄,自古就有“饿死不作贼,气死不告状”的传统。虽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日益完善,公众法治意识不断增强,但是真正参与到立法过程中的公众少之又少。由于立法参与对专业知识、法律知识的要求较高,那些迫切需要表达诉求的弱势群体,受教育水平、经济能力所限,只能“望法兴叹”。真正积极参与立法,尤其是行政立法的,大都是社会的“精

英阶层”,从而使立法异化服务于小团体的利益。就像有的学者指出的那样:“普通百姓完全外在于立法过程的结果只能是法律的异化和百姓对法律的陌生与麻木。”

三、行政立法公众参与征求意见的保障措施

要解决上述公众参与征求意见的问题,实现行政立法的公开和民主,保障社会公众的参与权,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对公众参与征求意见立法

《立法法》、《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规章制定程序条例》都有原则规定,亟需将这些原则细化、补充,通过立法深化保障公众参与征求意见的权利,明确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法规、规章范围,公众参与征求意见的形式、时限及相关权利义务,行政机关接收、处理、反馈、公布公众意见的程序、相关权利义务及责任追究,征求意见方式的选择(尤其确定应当采取听证会的法规规章),座谈会、听证会、论证会的参加人员及相关程序规定等。通过立法,使公众参与征求意见方式规范、渠道畅通,是行政机关的“软义务”变成法定职责,使法规规章草案尽可能全面的反映社会各界的不同意见,最终保证行政立法公众参与征求意见的客观、公正、公开。

(二)在行政立法的准备阶段公开征求意见

立法准备,一般指在提出法案前所进行的有关立法活动,是为正式立法奠定基础的活动,是整个立法过程中的第一个环节。它的最终结果直接为进入下一阶段的立法运作过程服务,是整个立法过程的奠基石。在法治化发达的国家,法案提交立法机关或立法主体审议、表决,往往只是或主要是履行法定程序,并不能真正决定该法案能否正式成为法,因为能否成为法,在立法准备阶段就已有定夺或至少大体上已有定夺了。要充分保障公众参与行政立法,应当将征求意见发展

到立法准备阶段,即向社会各界表达立法意向,收集各界的利益诉求,从而从法规规章产生阶段就能契合公众的愿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充分利用网络搭建征求意见的平台

立法民主包括立法的实质民主和形式民主。立法形式民主即“人民通过怎样的形式行使立法权并在所立之法中表达意愿和实现民权,立法者怎样在立法过程中贯注人民民主的精神和实践立法民主的思想”。形式民主是实质民主的载体,是立法民主的运作方式及外部形态,形式民主是实现立法民主的保障。立法形式民主需要通过各种手段实现,互联网络的出现为公民参与立法过程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方式。通过网络形式公开征求议案,可以使立法程序公开、透明,立法技术拥有强大的科学技术支撑,并提供最大量的立法信息。目前,全国大都城市都建立了各自的法制信息网站,并通过各自网站将一些重要的法规规章公开征求意见,呈现出很好的发展趋势。但是各地法制网站知名度有限,点击率不高,造成上网征求意见的法规规章“无人问津”。因此,应当组织各地法制网站链接,进一步完善网站版面设计,及时更新内容,并适当通过其他媒体方式进行宣传,扩大法制网站的知名度,真正成为老百姓反馈立法意见的第一平台。

(四)通过多种形式提高公众参与征求意见的信心和热情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我国的民主化进程不断加快,公民的政治热情有所提高,民主参与意识大大增强。在目前国家对公众参与征求意见没有专门立法的形势下,应当通过多种形式进一步提高公众参与的信心和热情。如对公众提出的意见采纳情况向社会公布或者书面反馈,对那些给法规规章提出建设性意见的单位和个人给予物质奖励,对多次提出建设性意见的特聘其为行政立

法顾问或宣传员等,使越来越多的公众关心立法,不仅敢于拿起法律武器维权,而且通过提出立法建议的形式参与、影响立法,努力把正当的个人既得权益变成写在法律条款上的“权利”,让行政立法真正成为体现人民意志和利益的“阳光立法”。正如英国的一句格言所说的那样,“正义必须得到伸张,而且必须眼看着伸张”。

行政立法过程的公众参与征求意见,必须建立在多维视野之上,必须从观念上和体制上承认利益的多样性、价值的多元性乃至民主的多维性。要从根本上保障公众参与征求意见的权利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而我们正在路上。

参考文献:

1.曹康泰,《加强政府立法工作提高政府立法质量》,2006年9月22日讲座。

2.周旺生主编,《立法研究》第三卷,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3.刘武俊,《立法程序的民主性与公开性》,2001年5月29日人民法院报。

4.姚锐民,《依法行政理论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5.姜明安,《公众参与与行政法治》,《中国法学》2004年第2期。6.肖寒,《浅析网络对我国立法形式民主的影响》,法律图书馆网,2007年4月4日。

篇2:毕业论文参考

高职生毕业论文选题,应在自己所学专业范围之内,符合自己知识结构层次。同时论文所选内容与专业方向和实习工作能有机结合,能实际应用。以学生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能力可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选题需是学生自己所熟悉的内容,浅而显见,能在进行毕业论文书写时将相关问题讲到、讲懂、讲透。以下是财经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方向(建议),供大家参考选取:

1.浅谈**企业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2.提高会计信息真实性对策的分析

3.浅谈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及对策

4.电子商务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的风险及控制

5.浅谈企业审计风险的控制

6.浅谈所得税的会计处理

7.谨慎性原则在具体准则中的体现

8.浅谈**企业对固定资产折旧问题的探讨

9.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0.ERP在会计中的应用

11.Excel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12.Excel在会计中的应用

13.财务软件的发展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14.浅析信息技术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15.浅谈**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6.计提减值准备对企业的影响分析

17.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提高企业财务管理能力

18.浅谈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19.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设

20.**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2.浅谈会计造假的防范与治理

23.会计诚信问题

24.会计职业道德

25.**企业财务现状分析及解决对策探讨

26.**企业采购成本控制的研究

27.**企业销售成本控制的研究

28.关于**企业成本核算若干问题的探讨

29.小议**企业如何加强成本管理

30.企业“存货”核算浅析

31.**公司(企业)存货管理问题及对策探讨

32.**公司应收账款管理

33.**公司其他应收款管理

34.浅析往来款项管理

35.浅谈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加强企业资金的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6.浅谈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加强企业的应收账款的管理

37.浅谈应收账款运作与管理

38.浅谈企业资金管理的现状和发展途径

39.浅议企业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

40.浅谈销售结算的财务管理

41.浅谈企业税收管理

42.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浅析

43.浅谈**私企财务管理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44.浅议出纳工作是财务管理的关键环节

45.小议财会人员如何适应信息技术环境

46.财会人员结构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

47.浅谈小企业的员工激励问题研究

篇3:毕业论文参考

1 Literature Review

Some experts have studied the format problems of references in the English majors’theses (Zhong Weizhen&Huang Guowen, 1999;Liu Xinmin, 1999, 2001) without telling difference between the APA style and the MLA style.Then, Jiang Xin introduces the main writing styles of English theses, such as the APA style, the MLA style and the Chicago style, and their differences (Jiang Xin, 2002) .As we know, different styles are required according to different subjects.The APA style is popular in the fields of psychology, sociology, economics etc and is widely adopted in the linguistics (Liu Xingbing and Yu Gongmao, 2007) .“Theses in the field of applied linguistics require that the manuscript be typed in the format described in a manual published by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PA) ” (Wen Qiufang, 2004, p.297) .Liu and Yu introduce the APA reference style from the aspects of abbreviation, order and format (Liu Xingbing and Yu Gongmao, 2007) .Meanwhile, the MLA style, described by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is widely used in the humanities, especially literature and art (Jiang Xin, 2003) , and fully described by Ren Xiaojin (Ren Xiaojin, 1997) .

Although a lot of relevant studies have been done, it is still far from the popularization of the standard reference style in the English majors’graduation papers.Moreover, the previous studies just focus on the format problems of references without discussing the in-depth relation between references and academic honesty.Through a detailed survey,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common problems of references, not only on the format problems but also on the academic cheating in the English majors’graduation papers, and analyzes the causes and provides some suggestions.

2 Research Design

43 English Majors'graduation papers from a university in the northwest of China were chosen as the samples.They covered the main English research fields including literature and linguistics.

A survey was conducted in the following three steps.Firstly,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styles they should follow, they were classified into two main types, papers on literature and papers on linguistics including translation, applied linguistics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There are 29 papers on linguistics which should follow the APA style while the other 14 papers on literature should follow the MLA style.

Second, two types of papers were respectively surveyed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standards, that is, the APA style and the MLA style.There were three focuses in this survey.The first focus of the survey was whether it concluded complete information.The second focus of the survey was whether there were some common problems in the format and if there were, what were they.The third focus of the survey was how many papers had the problem of inconsistency between the references or works cited list and the in-text citations because both the references list in APA and the works cited list in MLA contain that are referred to in the papers, no more or no less.However, a bibliography in MLA includes all the work consulted in the writing process.

At last, gather the data of the two types and present it in the tables and analyze it.

3 Research Results

3.1 Common problems in linguistic papers following APA format

3.1.1 Incomplete information

A reference in APA style includes the information about the author, the date, the title of the cited materials and the publication which is the information of the publication place and publisher for a book and the journal name, volume, issue number and pages for a journal.Though this survey, 41.4%of the samples failed to provide complete information about the sources.For the books, the place of publication and the publisher were most likely lost.For example:

*Hinkel, E.2001.Culture i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or the journal articles, the volume, the issue number and the page range were likely absent.For example:

*Chomsky, N. (1 959) ."Review of Verbal Behavior by B.F Skinner".Language

3.1.2 The problems in format were shown in Table 2

All of papers in the survey had the problems of capitalization.In APA style, capitalize only the first letter of the title, but all of the students capitalized the first letter of major words in the title.E.g.

*Rubin, J. (1987) .Learner strategies:Theoretical Assumptions, Research History and Typology, 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 Hall

100%of students didn’t indent the subsequence line or lines five spaces from the left margin when an entry runs more than one line.93.1%of the students used the improper title“Bibliography”rather than“References”.93.1%of the students didn’t underline the titles of books and journals.65.5%of students didn’t order the references alphabetically by authors’surnames.

3.1.3 Inconsistency between the references list and the in-text citations

One of the common problems in linguistic papers is the inconsistency between the references list and the in-text citations.There are two kinds of mistakes.69.0%of the reference lists contained the surplus entries which were not cited in the paper.34.4%of students lost the cited work (s) when they compiled their references lists.

3.2 Common problems in literature papers following MLA for-mat

The students may more familiar with the MLA style, so the problems in MLA papers are less than those in APA ones.What’s more, most of students used the title“Bibliography”which includes all of the consulted works in the process of writing rather than“Works Cited”, the problem of inconsistency is not so outstanding as the one in APA style.

3.2.1 Incomplete information

The references in MLA style contain the same information as the ones in APA style, but the information of the data is arranged at the end.In the samples, 57.1%of them failed to provide complete information about the sources.The mistakes are similar with the ones in APA style.

3.2.2 The problems in MLA format were shown in Table 3:

The students in this survey made fewer mistakes in MLA style.

There were some similar problems in punctuation, order, indentation and underlining as in APA style.Look at this example:

*Gillie, Christopher, Longman Companion to English Literature, London:Longman Group Limited, 1978

In this example, this student indented the subsequence line two spaces from the left margin rather than five spaces in standard.Three periods should be used in the end of every part of information, but this student used commas.What’s worse, he italicized the title but didn’t underline it according to the standard format.

4 Suggestions and Limitations

4.1 Design special course to popularize the standards in APA and MLA format

The students failed to provide complete information of the sources and present in the standard format because they were not familiar with the APA and MLA format.What’s worse, some students didn’t differentiate the APA style from the MLA style.In order to help the students to compile the standard reference or works cited list, special course should be given.In such a special course, the common formats of a reference or works cited list are briefly but clearly described.

4.2 Remind of students to keep the academic honesty in mind and be consistent between the in-text citations and the references or works cited list The inconsistency between the reference or work cited list and

The inconsistency between the reference or work cited list and the in-text citations includes two kinds of mistakes.On the one hand, the reference or work cited list contains the surplus entries which are not cited in the text.On the other hand, some works cited in the text are absent from the reference or work cited list.Both of these behaviors violate the academic honesty, no matter intentionally or not.

There are two reasons for the surplus entries.They may confuse a bibliography and a references or works cited list.What’s more, some students add the surplus entries in order to make the list longer which is a typical kind of academic cheating.The reason for omitted references may be the writers’carelessness.They may forget the sources of the citations without any record.

To keep away the academic cheating, a bibliography should be differentiated from references or works cited list at first.“A bibliography may include any work that you have consulted during your research which may not be cited in your thesis” (Wen Qiufang, 2004, p.260) .It is usually preferred when compiling a book.In the APA style, a thesis requires a reference list, which only contains cited works that are referred to in the thesis, rather than a bibliography (Wen Qiufang, 2004) .In the MLA style, the title Works Cited is most appropriate for a paper and as the heading Works Cited indicates, this list contains all the works that are cited in the text.Secondly, a working bibliography including all the relevant materials should be produced before writing.In the process of writing, take a record about the works which have been referred to in the text on the bibliography.When finishing the body of paper, compile the references or works cited list according to the record and have a check at last.In this way, a references or works cited list is the exact one, no more or no less.

4.3 Limitation

Because samples in the research are limited, this paper just focuses on the most common problems and there are many other problems of references without being mentioned in this paper.More detailed studies can be carried on in the future.

参考文献

[1]Gibaldi J.MLA Handbook for Writers of Research Papers[M].5th ed.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Press, 2001.

[2]Wen Qiufang.Applied Linguistics Research Methods and The-sis Writing[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4.

[3]蒋新.英美学术论文文献的几种主要引文方式[J].图书与情报, 2003 (3) :26-30.

[4]刘新民.英语论文写作规范[J].大连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9 (8) :33-43.

[5]刘新民.再谈英语论文写作规范[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1 (4) :30-32.

[6]刘兴兵, 余功茂.英语论文APA格式评介[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27 (2) :75-82.

[7]任晓晋.英语论文MLA格式要求评介[J].武汉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7, 5 (232) :116-120.

篇4:毕业论文参考文献的规范性研究

[关键词]参考文献;本科毕业论文;规范性;准确性

本文笔者以国家标准(GB-T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中的文献著录要求为此次课题研究的出发点,对湖南一师2014届教科院本科毕业论文参考文献的规范性展开研究,以提高毕业论文参考文献的准确性,增强论文的可信度。

毕业论文中所引用的参考文献的数量说明了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时所采集的信息量大小,反映了作者的文献环境及吸收文献信息的能力,信息量越大,行文和判断时的参考依据就越充分。经研究统计湖南一师教科院 2014届共有691篇本科毕业论文,所涉及的参考文献数量约6000条,平均每人约 8.7条,从中可看出该届毕业生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做了充分准备,查阅了各种资料,使得论文有了一定的理论支持。

一、参考文献的引用存在的问题

然而,从另一方面来看,在众多论文之下,不难发现很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从侧面反映了几个问题:1.参考文献类型集中偏向于期刊和硕博论文,但主要以期刊数量最多,文献类型单一;2.所引用的参考文献所处年代跨越有10-12年甚至更久远,这反映了毕业生在论文写作中所引用的部分观点陈旧,并不能准确地表述当前的社会情况;3.参考文献中文文献数量达5600篇之多,外文文献数量不到400篇,从中可看出,毕业生在撰写文章的同时缺乏查阅外文资料的意识,造成该现象的原因大都是学生缺乏对外文的学习兴趣,因而外文能力不高,在查阅文献时对于外文文献理解不深,研究起来费时费力,因此大部分学生选择放弃偏向在外文文献资料方面的研究。

除去以上现象,笔者还发现,毕业论文中所引用的参考文献呈现出来的格式不规范现象:1.参考文献的格式类型未标注或标注为小写字母 ;2.同一文献不同作者之间未用逗号隔开;3.参考文献序号重复,正文中的一个标记却在文后参考文献中出现两个不同的文献;序号错误或缺失与正文标记匹配混乱反映出论文严谨性不高;4.许多文献发表时间、期号和页码缺失;5.文献作者名字有误或文献名称有误以至于搜索不到,降低了问候参考文献的准确性和可信性;造成这些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论文撰写者在撰写过程中缺乏严谨的写作思维和态度,忽略了对论文的检查,其次还说明了论文撰写者不熟悉论文参考文献的基本格式,以至于对错误的文献格式仍无从察觉这些现象的出现加大了读者对文献的质疑。

在2014届本科毕业论文中指导老师严守把关,坚守评价标准,不偏不倚从691篇论文中挑选出了24篇优秀毕业论文,为探究参考文献与论文成绩是否存在正相关的联系,笔者将研究视角切入到这24篇优秀论文中后发现:

1.论文中所引用的参考文献数量较多,有的甚至有33篇之多;

2.论文中所引用的参考文献类型多样,且其中既有中文文献又有外文文献,论文参考资料翔实;

3.然而在这些优秀论文中的文献类型多样但仍以期刊为主,并且出现很多文献(包括中文文献和外文文献)未标明文献类型的情况,这说明论文撰写者在写作过程中缺乏一丝不苟的反嚼探究精神,忽略了对文后参考文献的格式检查,也反映出了作者对论文参考文献这方面的不重视。

综上可看出,论文成绩与所引用的参考文献质量未形成正相关的联系,论文参考文献在指导老师的严守把关下,学生的参考文献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学生应该时刻引起注意。不论论文成绩是否优异,均在参考文献的引用等方面存在问题,由此可见,论文成绩与参考文献的时间数量类型以及格式是否合理规范等方面不存在必然的联系。成绩评定者在评定论文内容是否具有说服力的同时结合参考文献的合理规范性,最后再评出成绩,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文后参考文献的重视程度。

二、对规范论文参考文献格式提出的建议

从以上种种现象,笔者不仅看到了论文撰写者存在的问题,更凸显了论文监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而进一步规范毕业论文参考文献的格式笔者建议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1.学校应增设文献检索课程,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是毕业论文写作的一个基础工作和非常重要的环节,从对参考文献的分析来看,大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还有待提高,文献检索能力的欠缺直接影响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和科研水平,因此,增设这一课程很大程度上会大大提高学生的论文质量。

2.学校应多加强对规范论文参考文献的宣传力度,多多组织学生开展有关的讲座,座谈会或辩论赛等形式,让高校学生在刚刚步入学校的时期就有端正学术研究的态度,提高学生对学术研究和论文写作的了解,慢慢培养和熏陶高校学生对学术研究的认识和理解,逐渐减少论文中不规范现象的存在。

3.加强对学生在撰写论文过程中的指导和监督。论文指导老师在论文完成的过程中承担着指导和监督的作用,结合学校监管部门对毕业论文的监管力度,增强规范学生对毕业论文参考文献的认识,可将监管细化到论文指导小组当中,论文指导老师在给每个论文小组提供规范的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的基础上,定期组织对毕业生的文后参考文献进行组内互检或者指导老师抽检,检查一旦发现有错的,可对该学生进行相应的组内惩罚。这种方式意在提醒各位毕业生在做研究的时候务必谨慎细致的同时,培养自身的规范意识,利于提高论文质量,降低监管部门的工作难度。

4.学生应增强自身的外文能力,提高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引用外文文献的意识。学校虽然开设了两年的英语课程为学生的四六级考试做准备,然而两年之后,英语课程取消,学生的课程减少后空闲时间增多,这势必会让学生在外语学习方面放松懈怠,久而久之,外文能力也会慢慢降低,因而笔者建议学校在大三大四两年也适当增设英语课程,为与英语专业区分,非英语专业的课程可改为一周两节或四节以保持并提高学生的外文能力,并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慢慢引导学生阅读外文文献的,提高学生的外文意识。

综上所述,参考文献是论文的重要一环,它的格式质量对于一篇文章来说举足轻重,它不仅反映出了作者的写作态度更体现了该篇文章的创作价值,它的格式是否规范对论文成绩有一定的影响,为此,高校本科教务管理部门应当制定行之有效的监管制度,指导教师要认真履行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学生在撰写过程中应端正写作态度,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集中精力独立完成论文写作,在论文文章的形成过程中需要撰写者、指导者和审核者三方共同共同努力加大对参考文献格式的注重,使参考文献的合理引用和规范著录走上正轨,以便更好地提高论文质量。

参考文献:

[1]董河鱼.高师本科生毕业论文对参考文献引用的状况与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7):125-127.

[2]初昌雄,周辉.大学生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1):199.

[3]辛悦.大学生毕业论文撰写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读与写(教育科学刊),2012,10(9):35.

[4]王保国.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思考[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129.

篇5: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1、论信息技术在权力监督中的作用

2、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与创新

3、论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要求

4、论服务型政府与公务员能力建设

5、电子政务中行政行为形式合法性探析

6、试论建立和完善农村公共产品需求选择的表达机制

7、论有限政府视野下我国征地制度的理性构建

8、政府社会管理的国际经验研究

9、责任政府:当代中国政府改革的目标选择

10、政府社会成本控制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11、政府应急管理机制研究

12、试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职能定位

13、论行政体制改革中的学习型政府组织

14、行政垄断的道德反思

15、论创新行政管理方法,提高基层政府管理能力

16、电子治理:电子政务发展的新趋向

17、试论政府机构改革与中央政府管理模式变化

18、论社会保障政策制定中的公众参与

19、论公共事业组织的本质特征

20、浅析地方政府建立行政决策专家咨询制度的探索与创新

21、论公共服务

22、论我国电子政府与学习型政府的一体化推进

23、论村委会选举与中国民主政治发展

24、论非政府组织与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

25、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市场化研究

26、地方政府信息公开法制化问题探讨

27、社会变革中的行政歧视与反歧视探析

28、试论政策制定与公民参与

29、县级行政权力“弱化”现象分析 30、论全球化背景下的地方政府管理创新

31、论我国公共行政的思想危机及其治理

32、论政府在公共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33、深化我国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的思考

34、试论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思路选择

35、论服务行政的法治架构

36、试论提倡“行政文明”概念的必要性

37、试论公共物品的多元化供给

38、政治生态环境与公共政策的方向研究

39、公共行政中的生态因素研究

40、当代中国行政环境的特点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制约和影响研究

41、行政管理中的民主化理论研究

42、政府与人民代表大会关系研究

43、中外政府经济职能比较研究

44、当前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动因和内容研究

45、转变职能在我国政府机构改革中的地位研究

46、行政系统与行政环境研究

47、政府职能发展趋势研究

48、系统政治理论的原则与运用研究

49、行政组织中非正式组织的作用研究 50、行政机关的组织气候研究

51、不同层级政府组织的比较研究

52、中外行政组织体制比较研究

53、政府机构改革研究

54、我国编制管理的现状与改革研究

55、生态组织与我国当今行政组织体制的关系研究

56、行政组织与其他社会组织比较研究

57、西方文官制度研究

58、我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基本特点研究

59、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60、公务员考绩研究

61、我国国家公务员培训研究

62、当前人才流动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63、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公务员职位分类制度研究 64、中国公务员管理体制研究 65、行政领导的角色研究 66、公务员聘用制度研究

67、公务员辞职、辞退理论与实践研究 68、行政领导者的素质与影响力的关系研究 69、民治型领导与专制型领导的比较研究 70、试论我国电子政务的价值取向 71、试论政府公关与企业公关之异同 72、试论完善行政首长负责制的对策 73、政府公关对搞好政民关系的意义研究 74、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初探

75、浅析乡(镇)行政决策的特点

76、试论行政决策冲突的表现、原因和解决方式 77、改革过程中的渐进决策研究 78、中西行政决策观念之异同研究

79、我国传统决策文化对当代行政决策的影响研究 80、行政沟通中的障碍与对策研究 81、论地方政府的政策执行行为 82、“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之动因与对策研究 83、行政授权理论与实践研究

84、行政监察在行政监督中的地位研究 85、当前我国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原因研究 86、当前我国权力腐败的特点研究 87、标本兼治反腐倡廉的对策研究 88、舆论监督研究

89、各国行政监督比较研究

90、行政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研究 91、我国当前依法行政的现状与改革研究 92、行政诉讼法对加强行政管理的作用研究 93、行政道德与行政法制的关系研究

94、政府机关后勤服务管理社会化改革研究 95、“会议”与行政决策研究

96、我国乡(镇)行政管理的特点、现状与改革研究 97、行政文化研究

98、事业单位分类与管理研究

99、事业单位编制管理的现状与改革研究 100、企业人事管理研究

101、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政府行政管理研究

102、国民政府五院制与孙中山五院制思想之比较研究 103、香港廉政公署研究

104、新加坡行政监察的组织机构与运行机制研究 105、英国地方政府组织体制的发展与演变

106、美国各州独立管理机构的地位、组织和职能研究 107、法国省长地位的演变研究 108、论印度联邦制的特点

109、德国、加拿大联邦制比较研究

110、西方国家行政改革的研究

112、论地方人大的职权范围及其实施办法 113、电子政务问题研究

114、改革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途径研究 115、试论政府绩效评价之误区

116、中国传统行政管理中可资借鉴的本土化资源研究

117、我国村民自治的现状与当代中国行政发展的关系研究 118、制度建设与反腐倡廉研究

119、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完善研究 120、我国国有企业监管制度研究 121、我国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研究 122、我国公民参政议政制度研究 123、行政管理法制化研究

124、我国法院与政府关系的研究 125、公务员考试评价机制研究 126、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 127、公务员绩效评估体系研究 128、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研究 129、乡镇行政管理研究

130、县级政府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131、政府行政执法研究

132、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对政府的法制监督研究 133、政府“法制”研究

134、社会中介组织的管理研究 135、政府与第三部门关系研究 136、公务员保障机制研究 137、政府社会保障体制研究

138、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体制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139、我国中等学校的人事改革与激励机制 140、我国高等学校的人事制度改革研究 141、我国医院的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142、我国地方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143、WTO与中国地方政府行政管理的模式变革 144、WTO对中国行政管理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145、经济全球化对中国行政管理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146、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地方政府行政管理模式变革 147、地方政府的政策制定程序研究

148、地方政策执行不到位的原因与对策研究 149、农民负担过重的原因与对策研究

150、村民自治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151、村民自治制度与村务公开制度

152、村民自治制度与农民的决策参与方式

153、我国计划生育政策落实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154、农村义务教育政策落实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155、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156、城市社区中贫困人口的现状、原因与脱贫措施研究 157、城市社区部分居民失业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158、试论社区文化建设与城市管理转型

001论服务型政府;

002论有限政府;

003浅论政府职能与转换;

004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行政职能; 005论当代中国政府行政面临的挑战及变革; 006试论政府人工成本管理的问题及其对策

007试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转变与角色定位

008试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与政府整合机制重塑; 009试论人民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政府职能探讨

010试论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思考; 011试论政府管理创新若干问题探讨;

012试论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政府能力开发与建设

013试论利益驱动与规范政府行为;

014 试论市场经济与县级政府职能及机构; 015试论政府定位——行政改革分析的新角度 016试论中国政府行政改革的“两难抉择”及其应对思路 017 试论我国政府决策科学化对策; 018 试论当代中国政府政策执行能力; 019试论社会化与政府职能现代化的关系

020试论我国政府职能转变问题研究 021试论政府责任;

022 试论中国政府职能定位的双重选择;

023浅析当代中国行政改革中的政府仿企业化问题 024论政府职能的社会化

025试论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政府能力再造 026 试论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政府职能的挑战

027 试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转变

028试论经济中国政府规制体制:改革路径与目标模式 029 论政府职能的转变与政府行为规范化

030 试论政府职能转变的效率选择

031 试析对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价值取向 032 试论经济转型与经济发展中的政府整合033 论转型期政府行政行为定位

034 论西部开发中的政府职能定位

035 试论政府机构改革与政府职能的转变

036 试论规范政府行为的对策思考

037论中央地方政治关系稳定性因素

038 试论公共行政典范革命与中国政府职能转变

039 试论新时期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对策

040 试论正确认识和处理政府职能转变与政府效能建设的关系

041 试论政府效能建设若干问题探析

042 论政府绩效

043 试论规范政府行为与国际准则接轨

044论依法行政、法治行政;

045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行政职能; 046 试论我国行政文化建设若干问题研究; 047 试论当前我国行政机制的生态平衡

048试论我国行政改革动力、阻力的制度分析 049 论依法行政

050试论社会转型挑战与我国行政协调机制的变革; 051 试论当代中国行政管理模式发展取向 052 论建构现代中国政府的行政指导制度; 053试论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思路 054 论有中国特色的国家行政制度

055 转型时期中国公共行政改革模式初探; 056试论开发区行政管理体制创新问题研究 057试论当代中国行政民主

058 试论新公共管理理念在中国行政改革中的引入; 059 论我国行政改革中的几个问题; 060 试论行政组织的法治化;

061 试论我国法制行政建设研究; 062 试论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利益分析 063中国现阶段行政伦理规范研究; 064 论加强和改善我国行政监察;

065 试论我国行政监督的现状与完善举措;

066试论建立严密完善审批监督制约机制的思考; 067论转型期权力监督理念的跃迁; 068论行政权力腐败及其整治对策; 069试论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行政执行;

070试论体制转轨期强化公共行政监督的路径选择 071试论当代中国行政权力运行科学化的对策 072民族地区行政组织特点及发展 073略论以德行政

074 以德行政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075论以德行政与依法行政的关系 076 012 浅议“法治”和“德治”并举

077试论行政公开制度研究

078试论遏制行政不作为违法的途径

079论行政道德建设的运行机制 080以德治国的行政文化分析

081依法行政要与以德治政紧密结合

082试论当前我国行政道德存在的问题及其机制建设 083论以德治国背景下的干部道德建设 084论社会主义行政道德;

085 “德法同构”在现代中国行政管理中的作用分析; 086试论依法行政的几点思考 087 试论中国公共行政观念 088 简论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则

089依法行政问题初探

090探析我国行政改革思想阻力 091论行政许可的几个问题

092 试论乡镇政府行政行为因素分析

093论法治行政意识的内涵和国民法治行政意识之不足 094优政与勤政、廉政

095论“土政策”与地方行政执法

096 浅析依法行政在依法治国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097 试论控制和降低我国行政成本对策 098论行政权力的责任制约 099试论行政执法监督

100试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行政效率性质

101试论行政公开及我国相关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试论自然经济形态下的中国行政价值观体系 103试论行政价值观及中国行政改革观念的更新 104试论提高行政效率的主要途径

试论建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行政文化

106浅议深化行政改革与提高行政效率 107 试论社会转型与政府行政范式转换

108试论新公共管理与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109试论完善监督制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10 试论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的效度

111试论中国城市地区行政区划体制的创新

112行政监督中“弱监”现象的原因与对策探析 113公共行政转型及其动因分析

114从行政生态学看中国行政改革的挑战与发展

115试析行政权力监督的渠道

现代化进程中行政监督的走向与选择

117试论县处级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制度进一步完善 118以德治官论

119试论我国现行政府监督系统分析

关于××市××区政府机关干部考核制度的研究; 121 关于××市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机制研究;

关于××市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制度化建设的初探

123试论新时期行政领导干部素质建设研究

试论行政处级干部的管理能力结构及其特征分析; 125试论创新——行政领导素质的必备; 126干部道德教育有效性探析;

知识经济时代行政领导者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开发

128试论中国公务员行政价值观探讨

129论新时期我国公务员行政理念的转变; 130 知识经济时代对公务员能力和素质的要求

中韩两国政府机构改革的比较研究; 132 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企业化管理模式

133县乡政府行政机构改革的重点难点及对策

关于建立行政机关激励竞争机制的对策研究

政府行政机构改革中的心态表现及思考

136试论经济欠发达地区县乡行政机构改革难点及对策 137 关于行政机关实行竞争上岗的若干思考

浅析政府行政机构改革的艰难性

139行政组织法治化与政府机构改革

公共服务社会化──实现中国政府行政机构改革目标的重要途径

论政府行政机构改革应注意处理的几大关系

142国政府行政机构改革“怪圈”的成因

143刍议我国政府行政机构改革的难点与对策

144试论政府体制改革中电子政务的发展问题 145试论我国电子政府发展思路探索

146试论××级地方政府办公自动化系统的研究; 147试论我国电子政府建设; 148试论电子政府

149试论政府上网”

150试论网络化对政府行政工作之影响

151试论经济与政务管理

152试论上网与政府形象重塑

156试论络时代的政府责任

157试论信息革命对政府管理的影响

158试论信息技术对行政决策观念的影响

158试论“网上政府”的内涵和架构

159试论电子政务对公共行政的影响

160论政府行为现代化

161试论电子政务系统的应用

162试论电子民主与信息时代的政府职能定位 163试论电子政府的实现方式及其问题

164 试论政府信息化给政府管理带来的机遇、挑战及对策

165 试论以办公自动化为突破口 推进行政管理的信息化

166 政府决策面临的网络化挑战及对策

167 试论政务公开

168 试论构建电子政府的理论分析

169 论大力推进我省政务信息化工作

160试论电子化政府——中国政府改革的新取向; 161浅析网上公务员管理

172公共责任理论与我国公共责任机制的选择; 173 试论我国公共政策执行 174试析政府决策的行为取向

175关于政务公开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176 村民自治的溢出负效应及控制 177试论公共政策执行的系统分析 178政策体制缺陷与腐败现象探析 179 我国地方公共政策评估现状与对策

180 我国地方政策制定中的问题及其对策

181 村民自治架构下的中国乡村行政发展

182村民自治:问题、对策及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183试述行政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184 公共政策执行的风险因素分析

185 公共政策过程中科学与价值的统合

186政府公共政策传播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87试论加入WTO对我国行政文化的影响及其对策

188 试论加入WTO对我国行政机关后勤保障工作的影响

189 试论“入世”与中国行政体制改革

190 试论WTO与我国行政主体的转变

191论加入WTO之后中国行政许可制度改革; 192 论加入WTO对我国政府行为的影响; 193 论加入WTO与政府管理方式转变; 194试论 WTO视野下的我国政府职能转变; 195试论加入WTO后的中国政府职能转变分析; 196 试论加入WTO政府将如何应对体制性挑战

197 试论面对WTO的政府管理理念创新

198 试论WTO透明度原则与我国行政公开制度

199 试论加入WTO与我国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

200 试论WTO与政府公开

201 试论WTO规则对我国现行行政审批制度的影响

202 试论加入WTO后地方政府的若干策略选择

203试论我国“入世”背景下的政府改革;

204试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国政府应对入世挑战的战略选择 205浅论新时期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206论中国当前行政文化的变革特征及行政文化创新; 207经济全球化与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208浅析行政领导失效的心理因素及其调适

209论周恩来行政管理思想的指导意义与实践风格 210邓小平的行政组织目标观

211论邓小平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思想——兼论改革和不断完善行政管理体制 212邓小平的行政效率思想初探

213 论邓小平的监督思想及如何搞好行政监督工作 214构建中国特色的行政指导制度 215试论行政事业性收费审批 216村民自治权力位移考察分析 217村民自治的困境分析

218行政管理工作的现代化及其效率的提高 219依法治国与行政执法者的使命

220 论中国行政管理现代化

221乡镇政府行政管理职能与机构改革

222 简论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方向及其保障

223论中国行政管理思想史学的研究对象

224关于我国行政区划构建问题的探讨

225 乡镇政府形象设计与传播

226社会转型与行政权的定位

篇6:本科毕业论文参考

摘要:对我校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基础会计》是一门专业课,对于初学者来说,会感到枯燥无味的。

如何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基础会计》的兴趣是作为我们老师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对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基础会计》的兴趣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点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基础会计;学习;兴趣;方法

一、目前我校《基础会计》这门课的学习状况

1.学生态度不认真,学习方法不正确。

《基础会计》是我校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中最基础、最关键的专业课程。

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极强、概念枯燥而抽象的特点。

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会感觉会计枯燥无味,晦涩难懂,再加上学习技能欠缺、逻辑思维能力差,不懂得分析前因后果等。

而会计勾稽关系的分析则是知识技能的重要表现,因此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不能适应职业学校学生进行《基础会计》的学习。

2.学生学习环境的情况。

在初中起点的职业学校里,学生的学习环境中,低素质、低学习能力的人大有存在,这些学生往往会对学习复杂的专业课缺乏自信心,有的更会认为医药类学校学习会计无用,

认为《基础会计》这门课对以后的就业没有用处,工作岗位与会计毫不沾边,所以正是由于他们的存在会对其他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负面的影响,会降低他们的学习热忱,不利于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和掌握。

二、提高学生学习《基础会计》的方法

1.正确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要学好一门课程,首先要对它感兴趣,而兴趣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好奇心和好胜心。

学生在接触到一门新的专业课,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充满了好奇心,而且学习上也会受“先入为主”的影响。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该门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变被动为主动的学习,从而真正的学透、学好!2.多用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基础会计》这门课,主要是体现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特别是业务题的处理。

如果只是一味的理论教学,学生当时听着感觉懂了,但真是把书本放下,就会发现好多东西不会,做业务题时就会摸不着门道,学习的兴趣也会降低。

针对这种情况,就要采用实践教学方法,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做到讲练结合。

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的采用案例教学法,事先准备一些简单的、典型的经济业务引导学生去分析,从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比如:“从银行提取现金5000作为备用金”这笔经济业务,首先让学生思考这笔经济业务涉及的会计科目,根据前面的学习,学生很快得出答案:“银行存款和库存现金”;

再让学生回忆这两个帐户的性质和结构,学生思考后回答:“银行存款和现金都是企业的资产,它们是资产类帐户,资产类帐户的结构是借方登记增加额,贷方登记减少额”,

上一篇:游历华夏的说课稿下一篇:舒蕾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