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新区:崛起为高新技术产业主战场

2024-05-11

光明新区:崛起为高新技术产业主战场(精选5篇)

篇1:光明新区:崛起为高新技术产业主战场

光明新区:崛起为高新技术产业主战场

深圳特区报记者 王奋强(2013年11月16日)

核心提示

今天,第十五届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博览会隆重开幕。作为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战场之一,从成立之日起,光明新区就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作为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支柱,坚持创新驱动,高交会期间光明新区活动一览

大力实施园区集聚战略和大项目带动战略,着力打造“深圳绿谷”,加快建设“绿色新城”。6年多来,光明新区已成功吸引了华星光电、旭硝子、迈瑞医药、研祥智能、贝特瑞新能源材料等一大批高科技企业集聚发展,并带动光明新区经济社会发展保持“有质量的高速增长”。

这是光明新区第七次参加高交会。本光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届高交会上,由光明新区16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以及光明新区留学生创业园组成的“光明方阵”,将在会展中心1号信息技术与产品展馆内盛大亮相,展示高新技术产业主场“深圳绿谷”气势不凡的光明气象。

光明新材料和新能源产业园 高新产业驱动

铸就“深圳新的增长极”

作为深圳市第一个成立的新区,光明新区以改革创新为使命,始终坚持产业第一,大力推进园区聚集战略和大项目带动战略,制定实施 “上市企业培育计划”、“龙头企业倍增计划”、“特色园区聚集计划”等“三大计划”,着力培育发展绿色产业集群,重点发展平板显示、电子信息、LED等支柱产业和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互联网、文化创意产业等新兴产业。

今年初,光明新区更是明确提出打造“深圳绿谷”的发展目标,以高新园区建设为主要平台,努力实现“园在城中、城在园中,一流园区、一流城区”的美好愿景。目前,在产业布局上已初步形成平板显示、LED、电子信息、太阳能光伏、生物医药、新材料和优势传统产业的绿色产业集群。其中,以杜邦太阳能、拓日新能源等为代表的光明绿色产业,基本形成了完整的绿色产业链;华强文化、腾讯等一批超大型文化、旅游项目基本落户,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发展新亮点。

经过6年“有质量的高速发展”,光明国际平板显示园区已跻身国际一流的专业产业园区,光明高新园区和内衣、钟表、模具三大传统优势产业集聚基地共入驻104家企业111个项目;光明新区的上市企业已从成立之初的4家增至30家;世界500强由3家增至13家;企业累计专利授权量从515件增至10258件,光明新区已崛起成为深圳高新技术产业的主场。

6年来,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源动力,光明新区业已成长为深圳新的增长极,前5年经济连续保持25%左右的增速,居全市第一,实现了“四个突破,三大跨越”:GDP突破500亿元,固定资产突破200亿元,国地两税收入突破50亿元;经济总量、发展速度、发展质量实现三大跨越。今年前三季度,在宏观经济形势趋紧的背景下,光明新区预计实现增长16%,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均逆市高位增长,居全市榜首;平板显示、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和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实现产值750亿元、同比增长50%,是新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速的3倍;华星光电已实现产值107.8亿元,普联电子实现产值63.1亿元,年内产值有望过百亿;欧菲光、日东电工、旭硝子等一批高成长性企业产值同比增长50%以上,光明新区年内10亿级企业有望达到25家,显示出新区高新产业强劲的增长态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专业产业园区 为经济发展注入源源动力

位于光明新区门户区的光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规划面积20.25平方公里。这里,是深圳高新产业带内的最大片区,也是承载全市重点高新产业项目的主要区域,更是光明新区产业发展的主要聚集区。早在成立之初,光明新区就以建设现代化国际一流园区为己任,按照“一区多园、园在城中、城在园中、一流城区、一流园区”的园区建设思路,改变过去园区建设存在的“散而全”、“散而乱”,力求“专而精”、“专而特”。2011年,光明新区特别出台了《光明新区打造十大专业园区的实施意见》,重点规划打造了国际平板显示园、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园、新材料和新能源产业园、现代生物和农业产业园、上市企业总部园、现代服务业基地、文化创意产业园以及内衣、钟表、模具优势传统产业园区等十大专业产业园区。

“产业是新区的支柱,园区是光明的未来。”6年多来,光明人信念坚定,矢志不渝,并以此为新区经济发展注入源源动力。

目前,十大园区中的光明现代生物产业园已形成迈瑞、雷杜、卫武生物等为代表的产业集群;新材料和新能源产业集聚区目前形成了以杜帮太阳能薄膜、拓日新能源、龙邦芳纶、星源材质、新纶科技等为代表的产业组团;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园目前已入驻研祥智能、证通电子、远望谷、华力特等20余家高新企业,未来园区将建成集聚程度高、产业链完整,拥有核心关键技术的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体系,到2015年预计实现产值500亿元;华强文化前期工作加快推进,腾讯、招商局项目力争年内落户,光明新区文化创意产业有望实现跨越式发展。光明国际平板显示产业园区 跻身世界一流

“以一流的企业打造一流的园区,以国际化企业打造国际化园区。”在十大专业产业园区发展态势良好的基础上,光明新区致力于打造国际化一流专业产业园区。这其中,同样位于光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光明国际平板显示园区无疑是最成功的范例。

光明国际平板显示园区规划面积6.4平方公里,处于光明新区门户区的光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核心位置,园区水电、道路等基础配套基本完善,园区目前已经成形。园区内已形成集产业、研发、服务、生态于一体的“三园四区二基地”规划结构,平板显示产业链条趋向完善;并于2010年8月被省政府认定为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之一。

2009年,深圳市建市以来单笔投资额最大的工业项目——华星光电项目落户于光明国际平板显示园区,总投资规模达245亿元;2012年3月,华星光电自主研制的全球最大110寸四倍全高清3D液晶显示屏“中华之星”正式发布,奠定了依靠自主创新的华星光电在国内平板显示行业的领先地位。2012年,华星光电项目不但提前3个月达产,创全球最快纪录;而且在量产当年已实现逾千万元的赢利,创造了世界工业史上的一个奇迹。

华星光电这一平板显示产业的“巨无霸”,正源源不断拉动上下游产业链企业汇聚光明。旭硝子、住友化学、德国林德气体等国际产业巨头纷纷前来投资建厂,直接投资额逾10亿美元。目前,光明国际平板显示园区拥有规模以上平板显示企业26家,今年前三季度实现产值180亿元;形成了华星光电、旭硝子、日东电工、创维、莱宝高科、欧菲光科技、联积电子、帝光电子、力合薄膜、宇顺电子等企业为代表的产业集群;成功打造了从玻璃、偏光片、滤光片、模组到显示屏、整机的一条龙垂直产业链,园区发展逐步走向高端化、集群化、专业化。预计到2015年,光明国际平板显示产业园区产值可超1000亿元,形成位居全国前列、国际一流的平板显示产业基地。

今天下午,斥资244亿元的华星光电二期项目破土动工,以及随后启动投资额达20亿元的旭硝子二期项目,将使光明国际平板显示产业园再次盛大扩容。坚持创新驱动 加快推进转型发展

作为以改革创新为使命的新区之首,光明新区高度重视、突出创新在光明新区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为促进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帮助企业转型升级,在成立之初财政薄弱、大部分资金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的情况下,光明新区设立了光明新区经济发展资金,几年累计已经投入发展资金1.3亿多元,制定了《深圳市光明新区经济发展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及10类扶持项目的具体实施细则等文件,重点支持企业加大研发力度,开展技术改造项目,建设研发中心、工程中心,开拓海内外市场。

光明新区还积极搭建创业孵化基地、留学生创业园等各种载体。近期正式开园的光明新区留学生创业园建筑面积4222.79平米,园内设有留学人员创业园、科技企业孵化器、私募基金产业园、就业创业服务中心为一体的“大创业园”,为来新区创业的海外留学人才、户籍居民以及其他创新创业人才提供“一站式”服务;目前已成功吸引十余家企业入驻,其中千人计划项目2个。招商局科技企业加速器预计年内可建成投入使用,可吸纳企业40多家。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也在光明新区成立创新中心,分为创新孵化、产业加速发展、总部创新、配套生活居住等4大功能区,直接投资15亿元,带动和引入投资预计达20亿元,形成利税15亿元左右。与此同时,光明新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6年来共淘汰落后产能企业480家,完成旧工业区改造面积97万平方米,辖区303家来料加工企业已有126家转为进料加工企业;其中仅今年上半年,就完成旧工业区改造面积15万平方米,淘汰低端企业60家。

光明新区还通过供地和厂房租赁等多种方式,引进了一批自主创新能力突出的大中型行业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在今年11月召开的深圳市科技创新大会上,光明新区贝特瑞新能源、美盈森环保公司均荣获技术发明奖,新星轻合金、星源材质则荣获科技进步奖,三利谱光电荣获1项专利奖、美盈森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获得2项标准奖。

据统计,成立6年多来,光明新区企业累计专利授权量已经从成立之初的515件,增至目前的10258件,增长近20倍。截至目前,注册地在光明新区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67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100余家;拥有市级以上工程或技术中心11个(其中2个同时被挂牌为省级工程中心)、跨国公司驻深独立研发中心3个。“人才战略”

打造新区经济发展核心竞争力

产业是光明新区发展的支柱,人才更是光明新区发展的“第一桶金”。“盼才敬才惜才爱才”,围绕国际平板显示、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文化创意等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光明新区以重大项目为平台,着力打造与“产业链”相匹配的“人才链”,产业发展和人才工作实现了良性循环、互相促进。

据了解,成立6年多来,光明新区共引进各类优秀人才达到了6000多人,其中7人入选“千人计划”,居全市第二;同时,1人入选 “孔雀计划”,4人进入了深圳地方领军人才,新区的人才总数占总人口46.2%,在各行业发挥着骨干作用。

这其中,为满足华星光电企业发展需求,光明新区曾在人才引进等方面“特事特办”、开辟绿色通道,为该企业从世界一流的三星、LG、奇美等平板显示企业,引进了200多人的专业技术团队,覆盖了从研发到制造等全环节,是目前国内行业最强团队之一。依托这一团队,华星光电业已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HVA技术,大幅提高了面板透过率,产品累计销售出货量超过100万片,得到市场的广泛认可,今年前三季度实现产值107.8亿元,成为新区首个产值突破百亿大关的企业。此外,光明新区制定了《光明新区优秀人才奖评选奖励试行办法》,设立新区“杰出人才奖”和“创新创业优秀人才奖”,每年安排200万元专项资金,对获奖人才给予每人每年2-20万元不等的奖励。同时加强人才住房保障,新区高新西、高新东产业配套住房预计年内完成主体工程,建成后可提供4600余套人才住房,为优秀人才扎根光明提供坚实的保障。“光明特色”优质服务 解除企业后顾之忧

努力打造专业园区“筑巢引凤”,强化龙头项目带动作用,坚持自主创新驱动,打造人才核心竞争力„„如果说以上四大措施是光明新区6年多来“有质量的高速增长”的原动力,那么“光明特色”的保姆式、贴身式、跟踪式优质企业服务更是为企业和园区的发展解除了后顾之忧。

早在2011年,光明新区出台的《光明新区打造十大专业园区的实施意见》就针对十大专业园区的产业发展需求,就加快园区配套设施建设,切实解决园区“吃饭难”、“坐车难”、“购物难”、“住房难”等实际问题予以专门明确。

实行市、区两级领导挂点服务也是光明新区为进一步做好企业服务一直坚持的重要举措。据介绍,为积极帮助企业排忧解难,全力扶持企业做大做强,光明新区每年推荐10家左右企业由市领导挂点,同时通过“100家企业服务计划”,由新区11位领导每人各挂点10家规模以上企业的方式,自年初以来组织开展市、新区领导亲自下企业聆听企业呼声、亲自解决企业问题的挂点服务企业专项活动,效果良好。

今年初,结合市里“转作风、促改革”学习讨论活动,光明新区还深入开展为企业服务、为基层服务、为群众服务“三为服务”活动,累计召开专题协调会、现场办公会62次,解决86家企业建设、投产相关问题190多个。尤其令人印象至深的是,今年8月19日,正值光明新区成立6周年,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召开企业服务专题工作会议,以服务企业的扎实举措推动园区和产业建设,进一步加快新区发展。当日参会的东江、华星光电等10余家企业提出的问题主要集中于市政基础设施、企业建设、土地清理、公共服务等方面,各具体业务部门与企业在新区生日之际一起就解决之道进行了认真商议,其提出的问题随后基本都得以解决。今年是全市上下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快实施“三个定位、两个率先”发展目标的开局之年。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光明新区在自加压力确定20%高位增长目标的同时,更是成立工作专班、明确时间节点,推动一批重大项目尽快开工建设。目前,除华星光电二期、旭硝子二期将于本月开工之外,投资7.5亿元的康泰生物,投资5.4亿元的怡化电脑等项目也将于年内动工。

篇2:光明新区:崛起为高新技术产业主战场

关键词:产业园区,投融资规划,参数估计

一、引言

自2011年贵州提出“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战略以来, 产业园区一直是贵州省经济发展的战略关键, 近几年, , 贵州省产业园区一直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 并作为社会经济的推动引擎, 也越来越体现出其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随着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经济结构的调整, 国内产业园区的开发投融资以土地开发、土地经营和土地融资为重点的传统模式受到诸多限制, 如何有效推进产业投融资成为产业园区发展的新的亮点。然而, 国内产业投融资的研究主要以定性化描述和相关评价为主, 定量化体系不完整。严金海 (2012) 探讨了高新技术开发区投融资体系的建设, 其中重点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着手, 研究提出, , 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投融资体系应做好金融支持体系、投融资环境等方面的工作。。郭兴平、王一鸣 (2011) 借鉴基础设施投融资的国际经验, 美国市政债券持续为基础设施提供资金支持, 加拿大长期有效的政府管理降低了基础设施的融资成本, 由此作者提出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需要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健全风险管理措施和透明政府债务管理。本文将依从融资结构理论, 结合参数估计的方法, 搭建园区产业的融资结构测算体系框架, 并以贵阳高新区为实例分析, 从而增强园区产业投融资的量化程度, 为园区产业投融资规划提供参考。

从产业园区产业发展阶段的融资方式看, 可以划分为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股权融资和债权进一步细分为融资渠道, 首先从股权融资的风险投资持股比例, 风险投资阶段分布可以划分为股票融资, 种子基金, 创业投资, 私募股权和企业自筹。其次从债券融资的贷款债券比可以划分为银行与债券融资。梳理渠道关系、构建产业投融资结构, 可得到如下投融资结构图 (见图1所示) 。

二、产业园区产业发展投融资基本参数估计

通过投融资测算体系结构对产业发展投融资进行测算的前提是对相关进行测算, 因此本节重点依据各种数据来源对其中的参数进行相应的测算。

(一) 资产产值率的测算

产业园区通过产业投资形成固定资产, 由此形成产值, 资产是产业园区的基础。产业园区的资产和产值之间存在相对稳定的关系, 因此本文用园区内工业总产值比上园区企业总资产来衡量产业园区的生产效率。同时, 由于产业园区做相应的规划, 一般都会预定其产值目标,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测算的资产产值率来测定产业园区资产的总需求。

根据2007~2011年度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数据测算 (见表1所示) , 全国高新区的每年资产产值率基本稳定、波动幅度较小, 资产产值率在0.71~0.78之间, 五年平均值为0.75。纵观资产产值率, 2009年高新技术开发区的资产产值率较2008年下降了7%, 比平均值也低4个百分点, 这明显是受到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 美国次贷危机对国内高新区的资产产值率的冲击在2010、2011年逐渐有所恢复。

(二) 资产负债率的核算

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因行业、企业性质等因素而发生变化, 但是从产业园区整体来看, 总体的资产负债率相对稳定, 根据企业融资结构均衡理论显示, 企业负债的节税效应和负债的风险之间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均衡点。产业园区的资产负债率测算基础数据用的是全国高新区2007~2011年企业负债和企业资产总额作为基础进行核算, 在本文投融资测算体系用于估测产业园区融资需求中债券和股权的比例。根据测算结果 (见表1所示) , 2007~2011年全国高新区企业资产负债率基本稳定, 在0.52~0.55之间, 波动范围有限, 这是银行信贷审核资产负债率的结果, 也是金融监管一致性的体现, 这样比例符合行业发展的需求。

(三) 风险投资占净资产比的估算

风险投资是高新技术企业资本的重要来源, 本文用以估算风险机构在产业园区企业股权融资中的投资占比。估算风险投资的基础数据主要来自于历年高新区企业的统计资料和国内风险投资规模数据。

根据全国高新区风险投资比例测算表 (表2所示) 发现, 国内产业园区净资产中风险投资的比例不高, 在1~3%之间。假如是用全部募集的风险投资资金进行估测, 即假设募集的风险资本全部用于产业园区的投资, 这样现有风险投资规模与产业园区企业净资产的比例较小, 约在2%上下浮动, 即便是以全部的风险投资募集额进行测算, 这样形成的风险投资募集比也不超过4%。鉴于“万众创业、大众创新”的政策影响, 创新创业对经济的贡献、风险投资的作用将会更加明显, 风险投资的比重会增加。据此, 取实际风险投资占比和风险投资募集占比之间的中间值2.5%作为测算产业园区的风险投资的指标。

数据来源:科技部统计报告, 中国风险投资年鉴.

数据来源:清科数据中心研究报告, 表中货币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2008-2012中国统计年鉴》。

(四) 股票融资、风险投资之间关系核算

根据风险投资的一般规律, 目标企业上市是风险投资的主要退出渠道, 风险投资与股票融资之间存在一定的联动关系, 因此我们比较风险投资和企业上市融资, 用两者之比来估算风险投资和股票融资合适比例。核算这一比例的基础数据来自清科数据研究中心。

从表3所示的风险投资与股票融资比例关系看出, 2008~2012年我国风险投资与股票融资之间关系极其不稳定, 这可能是由于上市融资经常随着股市行情变化而变化, 其中2008年与2011年的比值基本一致, 2009、2010两年值超过4, 是平均值的两倍左右, 最差的是2012年仅为0.97, 不足平均值的一半。综上, 我们选用这五年的平均值作为估计值。

(五) 债权融资结构估算

债权融资有效途径有银行贷款和企业债券两种形式, 我国还是以银行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的金融体系, 与美英等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金融体系呈现出过于偏重间接融资、直接融资发育不全。因此, 我们把银行贷款与企业债权之比当作债权融资结构的指标, 并引用2008~2012年的中国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

从表4所示对照分析贷款余额和企业债权发行额之间关系看出, 我国确实存在偏重间接融资, 债券融资的比重基本微不足道, 企业债券仅为银行贷款的3.3%, 这种情况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比重关系。

三、产业园区投融资规划案例分析

通过本文第二节的参数估算, 为了进一步验证所设计的产业园区投融资测算体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本文选用贵阳高新技术开发区作为研究对象, 结合贵阳高新区的产业园区的具体情况和基本数据, 进行实例分析, 为其他类似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提供参考, 有助于相应的产业园区进行规划和设计其投融资方案。

(一) 案例背景

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位于贵州省贵阳市, 是全国52个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之一, 也是贵州省唯一的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近年来, 高新区始终坚持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区域市场的主力、产业提升的基本动力和区域竞争力增强的基础力量, 不断强化措施, 加强引导服务, 优化发展环境, 使民营经济走上“快车道”。先后获批“国家大数据引领产业集群创新发展示范工程”、“国家科技服务业区域试点”等十五个国家级试点示范。在全国国家级高新区增比进位中由62位跃升到43位。立足于金阳科技园, 贵阳高新区近年来全力建设和打造沙文生态科技园, 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 如何有效的引导产业的发展, 成为贵阳高新区投融资规划的关键之一。

(二) 案例估算

结合第二节的参数估计结果, 依据贵阳国家高新区十二五规划的工业总产值的目标对投融资测算体系进行估算。十二五期以600亿为工业产值的发展目标, 在2010年66.5亿元的基数上, 按照固定增长率进行等比测算, 产值年均需要增长55.3%, 由此可以估测规划期各年的产值目标, 运用投融资测算体系的参数估计结果, 计算出各年度的产业融资需求, 结果见表5所示。

(三) 案例结果分析

从产业园区投融资体系估算应用案例结果来看, 我们将讨论其中融资规模和融资结构。

一是, 融资规模分析。从演算过程来看, 贵阳高新区的融资规模主要取决于其产值目标, 所测算的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 以及风险投资、股票、企业自筹、银行贷款、债券等多种融资渠道资金, 这些结果能够帮助产业园区管委会更加便捷地开展财政预算, 同时在掌握地区融资渠道的金融机构服务规模情况下, 还能进一步估计金融服务机构的数量, 这利于产业园区规划金融服务体系。例如, 在2007~2012年之间, 我国债权发行的平均规模为17.3亿元左右, 结合贵阳高新区2015年72.4亿元的债权融资需求, 我们可以估算所需企业债权发行次数, 大约为72.4/17.3≈4次。

二是, 融资结构分析。从不同融资渠道对照来看, 企业自筹和银行贷款比重较大, 股票、债券、风险投资等其他融资渠道相对较小, 但是这些融资渠道仍然需要关注, 它们是融资结构的主要构成之一。根据融资体系测算方法, 我们大致估计出贵阳高新区的产业投融资需求极其结构, 虽然仅仅考虑其作为高新技术开发区的特征, 未考虑其地域特征和发展阶段特征, 但是这种方法测算的融资结构体系至少能够吻合国内经济的基本趋势, 至于地域特征和发展阶段特征可以在进一步研究中对相应的参数和结果进行修正。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经过搭建投融资估算体系、参数估计和案例分析, 本文形成如下结论。

第一, 产业园区的投融资规划核心是资金统筹。本文以产业园区的产业发展资金形成资产作为切入点, 重点对融资结构和融资渠道进行探析, 主要目的是为政府的宏观规划服务, 利于确定合理的区域金融发展规划。

第二, 产业投融资测算有利于与基础设施投融资有机结合, 产业园区开展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的投融资规划, 两者互为依托, 基础设施投融资是基础, 产业投融资是目的。对此, 本文基于国内相关数据, 通过构建参数估计的测算体系对产业发展中资金需求渠道结构进行定量化研究, 为地方政府产业发展和夯实金融服务体系提供区域宏观性指导。

第三, 产业投融资测算体系具有一定的适应性。通过贵阳高新区的案例演示, 本文清晰直观地估算出各融资渠道的资金规模, 并对相应的因素进行因子分析, 这种方法具有直观性, 充分吻合国内各融资渠道的金融服务体系的潜力, 具有一定的普适性。

第四, 产业投融资测算可以根据应用适当调整相应的参数和事项。在具体应用本文所演示的产业投融资测算体系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修正, 比如结合地域金融发展特征, 修正各种融资渠道的结构和比例, 结合测算对象的发展阶段特征因素结构变化因子, 为了应用本文所用的测算体系还可以进一步考虑结构性变化。

篇3:合肥高新区:全力实现绿色崛起

作为安徽省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合肥高新区已形成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新能源、公共安全、文化创意、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高新区现有入区企业3000多家, 外商投资企业400多家, 世界500强投资企业10余家, 境内外上市公司投资企业50余家, 其中, 园区孵化培育上市公司12家。

面对“十二五”期间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着力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的重任, 合肥高新区将“发展低碳经济, 打造绿色园区”列入发展战略, 将努力成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载体, 全力打造融科技、产业、人文、山水于一体的绿色、宜居、和谐的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把高新区建设成为创新能力强劲, 高端产业发达, 国际化水平较高、城市功能完善, 人居环境优美的现代化科技新城区。

科学规划, 成绩斐然

发展低碳经济, 离不开科学规划。结合区情, 合肥高新区制定了自己的低碳经济发展规划, 旨在促进低碳经济进一步发展, 加速高新区绿色崛起, 通过创新能力建设, 率先探索低碳经济之路, 力争用10~15年的努力, 把园区建设为高科技产业生态改造样板区、低碳新兴产业示范区、创新要素汇集区、技术标准引领区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绿色开发区。同时, 高新区还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低碳经济的综合管理体系、技术服务体系、社会评价指标体系以及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清洁能源供应和使用比例不断提高;减碳技术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重大突破, 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取得巨大进展。

目前, 高新区在低碳产业、低碳技术、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 新能源产业已形成一定的承载基础、具备了一定的产业优势。光伏产业发展迅速, 区内成长起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和一系列拥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 工业节能、建筑节能、交通节能、市政节能等方面取得很大进展, 在全省处于先进水平。在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日益受重视的情况下, 合肥高新区正努力打造一个占地1, 454亩、总投资约为4亿美元的新能源产业基地, 依托良好的科技研发和人力资源优势, 吸引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聚光跟踪技术产业应用、太阳能照明设备、风力发电设备制造、热泵等新能源项目入驻, 逐步形成光能、风能及节能技术应用为主的新能源产业集群。

到2015年, 合肥高新区将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全区每万元工业增加值GDP能耗达到0.12吨标准煤;每万元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下降至2.8立方米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废水产生量低于2.06吨/万元, 单位工业增加值固废产生量低于0.3吨/万元;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大于91.9%,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大于97.5%;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达到85%以上;土地资源利用率提高, 全区建设用地单位工业用地工业增加值大于30亿元/平方公里;全区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有所下降, 其中单位GDP的COD、SO2和氨氮排放强度分别达到0.05千克/万元、0.1025千克/万元和0.105千克/万元;危险废物集中处置率达到100%, 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100%,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低碳经济达到一定水平, 单位工业增加值碳排放削减率大于29%, 清洁能源使用比例达到14%, 节能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大于55%。

将“绿色招商”进行到底

2010年9月20日, 在安徽省环保厅、合肥市环保局的大力支持下, 合肥高新区被国家环保部、商务部、科技部联合批准为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在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规划编制、年度总结、绩效评估和考核验收中纳入发展低碳经济的内容并提出具体要求, 从而成为安徽省首家获批创建的生态工业园区的开发区。这既是一份荣誉, 又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按照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理念、工业生态学原理, 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 通过产业优化、技术创新、管理升级等措施,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改善能源结构;根据各园区特点从低碳产业、低碳生产、低碳产品、低碳生活等方面着手通过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试点工作, 积极探索园区和工业集聚区减少碳排放的有效途径。

“如果将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比作是高校中的清华或北大, 合肥高新区目前只是参加完‘中考’, ”合肥市环保局副局长高勇这样形象地解释, “成功进入重点高中之后, 接下来只有经过几年的努力, 参加‘高考’才有机会走进清华、北大, 拿到国家三部委授予的生态工业园区称号。”

面对这一目标, 合肥高新区人信心百倍。为了实现“绿色招商”, 合肥高新区严把环境大门, 不断提高招商引资门槛, 将高污染、高能耗、低附加值的企业一律拒之门外, 同时鼓励并扶持区内秸秆发电、污水处理、节能照明、新能源发电、空气检测等环保节能产业做大做强, 对传统产业加大升级改造和节能减排力度。

为了将“绿色招商”的理念贯彻到底, 凡是不符合高新区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的项目, 即使是世界500强企业, 过亿项目, 也被高新区婉拒门外。

在企业生产方面, 高新区全力推进区内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工作, 引导企业积极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技术和设备,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保护环境和增强企业竞争力。

在始终如一地贯彻这样的理念多年后, 目前, 合肥高新区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已有236家, 占安徽全省的18.3%, 经认定软件企业216家, 占全省的70%, 国家、省、市创新型企业86家, 占合肥全市的70%以上, 200多项科技成果获省以上科技进步奖, 阳光电源、科大立安、四创电子、量子通信等企业的高新技术产品成功应用于嫦娥探月工程、国庆60周年庆典、上海世博会场馆建设等国家重大工程。

据统计, 全国高新区平均万元GDP能耗0.44吨标准煤, 仅为全国平均水平1.2吨标准煤的36.7%, 而发展较好的合肥高新区平均万元GDP能耗仅有0.3吨左右, 约低于全国高新区平均万元GDP能耗水平的30%。这些创新平台, 为推进绿色、生态、循环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撑。利用这些创新平台, 高新区着力构建生态工业产业链, 进一步完善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新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生态链, 针对主导生态链缺损部分, 通过招商引进关键补链项目, 把工业链发展成生态链。

“尤其是在新能源产业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承载基础, 因此可以说, 合肥高新区具备发展低碳经济的产业优势。”有关负责人说。

同时, 这些科技成果取于园区也用于园区。目前, 合肥高新区正在运作一项工程, 即将部分大型屋顶变成光伏发电站。在合肥高新区阳光电源产业基地, 一套自主建设的700kWp光伏并网试验电站已成为合肥市可循环再生能源利用的亮点工程。该电站在发挥其生产试验设备功能的同时, 每年可发出60多万千瓦时的清洁电力, 相当于240余吨标准煤产生的电量, 可减排二氧化碳500余吨、二氧化硫4.7吨、氮氧化合物7.8吨。

届时, 电站的总装机容量将超过2兆瓦。对于屋顶发电站的建设, 有关人士认为, 这是“企业主动承担推动节能减排及循环经济事业发展的社会责任的自觉行动和重要举措, 是合肥市和安徽省高科技普及教育的活教材。”

可见高新技术工业园区能诞生高科技项目, 也会最先受惠于高科技项目。

2007年12月, 安徽省首家城市污泥焚烧项目在合肥天源热电有限公司投入运行。公司将目前运行的2台75吨/时循环流化床锅炉改造后用于掺烧污泥。此项目以原煤为主要燃料, 以污泥为辅助燃料, 解决了污水处理厂的一大难题, 同时也是对污泥的资源化利用, 提升了合肥市整体的城市形象, 实现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位于合肥高新区的国祯环保公司利用自己的科研成果处理城市污水。目前国祯已承建和参与建设的污水处理工程达300多项, 形成了从投融资到工程建设, 从设备研发制造到设备集成, 从污水处理工艺的开发到中水回用, 从污水处理设施的托管运营到BOT、TOT等投融资项目运作的完整的污水处理产业链。

低碳发展八步走

对于高新区来说, 低碳经济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新的游戏规则必然会带来新一轮的群雄逐鹿, 谁能把握这次机会, 找准切入点, 就能赢得先机。对于未来, 合肥高新区给自己确定8个努力的方向。

一是积极发展新能源产业。

大力发展太阳能产业。发展光热利用产业, 扶持骨干企业, 加快产品开发和更新换代, 支持平板型和分体式太阳能热水器生产, 适应建筑一体化要求。发展光伏产业, 集中力量打造“中国太阳谷”。开发太阳能电池封装技术、电池板自洁技术、并网发电技术、照明灯具与照明系统, 努力在关键性技术和工艺上实现突破。积极建设太阳能发电示范项目。稳步开发生物质能。积极发展风电产业。探索利用地热能资源。积极研发能满足环保和循环利用要求的地源热泵系列技术, 大力开发热泵空调、无机超导热管等产品, 努力实现热泵产品全国领先目标。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

二是用清洁生产理念改造传统产业。

使用低碳技术和清洁生产理论改造传统产业。扶持高效节能降耗产品以及节能新装备, 在金属、电力、建材、机械、化工、等行业中推广应用高效清洁燃烧技术、工业余热利用技术、高效电机节能技术, 节约利用资源, 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减少碳排放。发展循环经济,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 加快推进园区内产业链上下游衔接, 提高废渣、废水、废气综合利用率。抓好循环经济园区和企业试点, 形成产业循环式组合、企业循环式生产、资源循环式利用, 点、线、面相结合的循环经济示范体系。建立废物分类收集体系, 建立垃圾分类收集和分选系统。完善“废弃物收集—处理—资源化”的产业链条。抓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试点, 支持物资回收利用企业发展, 促进废旧物资的回收利用、有害废弃物的处置。

三是大力发展服务业。

抓住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有利时机, 大力发展房地产业、社区服务业、会展业、旅游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信息服务、金融保险、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充分发挥区位优势,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 完善城区物流配送中心和县域产业物流中心, 形成一批辐射周边、流通全国的物流园区和专业批发市场。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 引进培育一批现代物流企业。建设物流信息系统, 为物流业大发展提供信息支撑。规范提升传统服务业。运用现代服务技术和经营方式改造提升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 建设区域商贸流通和餐饮休闲中心。增强商贸流通业辐射能力, 弘扬传统饮食文化, 扶持一批餐饮品牌企业。发展一批大众化餐饮网点, 形成不同种类、不同特色、不同层次的餐饮聚集区。

四是推进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

积极推进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强化节能设计, 新建建筑应严格执行居住建筑节能65%、公共建筑节能50%的设计标准。新建居住建筑实行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设计、施工, 鼓励应用地源热泵采暖制冷系统。严格节能监管。把建筑节能监管工作纳入工程基本建设管理程序, 尽快建立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的节能监管体系。鼓励低碳运行。倡导居住空间的低碳装饰, 鼓励居民使用节能灯、节能电器。推进“金太阳示范工程”计划, 建设太阳能采暖和制冷示范工程, 逐步扩大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利用覆盖面。改造既有建筑。加快对非节能居住建筑、大型公共建筑和党政机关办公楼进行节能改造。推进既有建筑供热计量工作, 逐步实现按热计量收费。

五是积极发展低碳交通。

积极发展低碳交通, 优化交通网络结构。制定城乡公共交通发展规划, 合理布局公交线网, 逐步提高公交线网密度。及时开辟、调整、延伸公交线路, 扩大公交服务范围, 加大公交换乘枢纽建设, 努力构建衔接通畅、四通八达的公交布局, 初步形成快捷的综合性交通网络。积极建设现代交通信息系统, 减少运输工具空驶率。优化交通耗能结构。鼓励使用天然气、液化气、氢燃料等清洁燃料。鼓励使用电动汽车、小排量轿车, 推进轿车油改气。鼓励发展混合燃料汽车、电动汽车、生物乙醇燃料汽车等低碳排放的交通工具。逐步减轻交通工具对环境的压力, 实现城市交通低碳化运行。

六是发展低碳技术, 实施低碳教育。

支持企业增加科研投入、开展技术创新、实施技术改造, 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支持企业、高校和科研单位共建技术研发中心, 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按市场化运作方式, 推动公共技术平台建设。

七是加大低碳宣传, 倡导低碳生活。

对全区大力开展低碳宣传, 积极制定宣传方案, 针对企业、居民等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活动, 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树立“低碳高新区”形象。对内强化舆论引导, 在重要新闻媒体进行系列报道, 刊播低碳城市建设的公益性广告, 引导居民在生产、生活、流通、消费各方面, 积极贯彻低碳理念, 在全社会形成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浓厚氛围。提高对发展低碳经济重要意义的认识, 增强资源意识、能源意识、环境意识和忧患意识, 把加快发展低碳经济作为践行科学发展观, 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

八是完善低碳政策体系。

篇4:光明新区:崛起为高新技术产业主战场

高新技术开发区是以智力密集和开放条件为依托,依靠国内科技和经济实力,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科技资源、资金和管理手段,通过实施高新技术的优惠政策和各项改革措施,实现软硬环境的逐步优化,最大程度地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建立起来的集中区域,具备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化能力。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企业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对于促进高新区企业的科技成果迅速产业化,消除由于标准一致性问题对国内外贸易带来的不利影响,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企业自主核心技术和技术标准的有机结合,提高企业产品市场竞争能力,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快速成长将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 高新区企业技术标准的制定步骤

高新区企业实施技术标准,需要通过研发形成规范化的技术标准,并在推广企业标准的过程中,尽可能把专利或专有知识纳入企业标准、企业联盟标准和国际标准中,最后以标准为基础赢得持久的市场竞争优势。企业技术标准战略的制定和建立,需要结合高新技术企业标准工作的现状,制定和建立企业自己的标准战略。

制定企业技术标准,需要从战略研究与设计、标准战略的组织管理、技术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技术标准的市场推广策略等几个层面进行逐次递进的综合考虑,各个步骤之间的层次关系如图1所示。

2.1 战略研究与设计

在战略的研究与设计过程中,需要正确认识标准的地位和作用,把标准战略与企业的市场战略、技术战略放在同等的高度来对待。标准化实施部门应积极和全面地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和国际标准的制定。通过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和国际标准的制定,企业可以及时了解国际上相关产业发展的最新动向、技术信息,同时有利于将我国技术标准纳入国际标准体系中。目前ISO、IEC、ITU等国际标准组织自身具有国际权威性,与这些组织相关联的协会、论坛或联盟,也成为洞悉标准竞争的前沿窗口。企业在参与相关标准的制修订过程中,有助于对标准的国际竞争趋势有全面的把握。

在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和国际标准制定的过程中,企业应积极争取获得政府部门的协助,利用行业协会组织、利用政府和协会在重要贸易国家的办事机构或组织,定期收集国家或地区的政策、市场和标准发展动态等信息,并进行正确的判断和科学的分析,使之成为制定战略的依据。

2.2 标准战略的组织管理

围绕标准战略的实施,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建立标准和知识产权部门,专门从事标准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工作。对从事标准工作的人员要有高素质要求,其所处领域的专业知识水平要高,要能够掌握国际技术和经济发展动向,熟知自己所属企业和产业的竞争能力与位置。

2.3 技术标准的制定

企业技术标准的制定可分为四个阶段:一是标准的需求研究阶段。在这一阶段企业要开展的主要工作是市场需求分析、技术可行性分析、专利可行性分析。二是标准的研发和技术创新阶段。在这一阶段企业要开展的主要工作是研发部门根据需求进行研发、专利申请以形成企业专利保护屏障及加强标准性质选择和标准管理组织的设立工作。三是标准的制定阶段。在这一阶段企业要开展的主要工作是协调众多参与者共同制定标准的规范文本,目标是把企业持有的专利写入规范文本中,并联合战略盟友引导和制定标准的方向。四是标准的推广应用阶段。在这一阶段企业要开展的主要工作是标准的推广、更新工作和专利跟踪工作,并以标准被市场所接受为目标。

2.4 制定和实施技术标准的市场推广策略

制定和实施标准的市场推广策略,重点要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有效督促政府加强与技术标准相关的法规建设,争取通过国家立法或行政法规的形式给国内企业以更多的合理保护,防止国外跨国企业滥用知识产权的市场垄断行为和反公平竞争行为。二是充分利用国家政策,积极参与与之相适应的行业技术标准和协会技术标准的制定。三是形成广泛的战略联盟,包括组织技术标准联盟或技术标准市场推广联盟,技术标准的制定者在得到一定数量的企业或科研机构支持后,便于使技术标准体系不断得到丰富并最终得以完全建立。因此,国内高科技企业特别是一些龙头企业要突破相互封锁的堡垒,组建企业技术联盟,共同开发核心技术和标准。四是立足于本地市场,根植于本地生产,率先实现技术标准在本地的产业化。要充分利用高科技企业对本地市场的优势,在保持与国外标准总体技术水平相当、互联互通兼容的基础上实现技术标准的差异化以满足不同的市场需求。

3 建立高新区企业标准体系

3.1 企业标准体系编写的依据

企业标准体系是企业内的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企业标准体系系列标准为各种类型、不同规模的企业的生产、服务、技术、经营和管理活动全过程提供了全面、系统的标准化管理的指导和要求。运用这些标准,可以帮助企业建立和实施一套适合企业需要,持续有效协调统一的企业标准体系。企业标准体系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国家标准见表1。

3.2 企业标准体系的结构

企业标准体系以技术标准为主体,同时完整的企业标准体系还包含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企业的方针目标、企业标准化规定和企业适用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对企业标准体系起指导作用,整个企业标准体系结构图如图2所示。

标准体系包括现有的标准和预计应发展的标准。现有标准体系反映出企业当前的生产、科技水平,生产社会化、专业化和现代化程度、经济效益、产业和产品结构、经济政策、市场需求、资源条件等;标准体系中也展示出规划应制定标准的发展道路。

技术标准体系是企业组织生产、经营和管理的技术依据。技术标准体系结构的表示分为有序列结构和层次结构两种表示方法。当企业只生产单一类型的产品时,技术标准体系可用序列结构表示,标准体系包括产品质量形成全过程的技术标准,以及能源、安全、职业健康、环境、信息等技术标准。序列结构的技术标准体系,一般以产品(软件、硬件、流程性材料、服务)为中心,与产品质量有关的技术标准按质量形成过程为排列顺序组成,同时考虑能源、职业健康安全、环境保护、信息技术标准。

当企业生产两种及以上类型的产品时,标准体系用层次结构表示,层次结构的技术标准体系第一层是技术基础标准,其覆盖面是企业的产品标准、产品实现过程中所有综合性的技术基础标准。技术基础标准是指导企业产品标准和产品实现过程中技术标准制定的基础;第二层产品实现过程中的技术标准是以产品质量形成过程为顺序的技术标准和能源、职业健康安全、环境、信息等技术标准。

此外,企业要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各层人员的职责,使整个企业协调有序运行,需要采用管理标准。管理标准是将企业管理活动所涉及的内容和应达到的要求、措施和方法,经过一定范围内协调统一,采用标准化的原理和方法制定的标准。

企业管理标准体系,可以是一个独立的体系,例如可以与技术标准体系、工作标准体系各自独立形成体系;也可以是多个体系的组合,例如:可以将质量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整合在一起;也可以分成若干相互联系作用的子体系,例如:GB/T 15498-2003标准,将管理体系重新整合、增删,调整为除管理基础标准外的17个要素,每一个要素本身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子体系,这些子体系中,又可由若干个标准组成。

管理标准的构成形式,应与相应技术标准协调一致。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企业的管理标准体系的构成,不宜采用一个模式,要根据本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特点和需要建立管理标准体系。管理标准体系涵盖一般企业主要的管理活动,但企业管理内容和技术的发展变化,需、要不断推陈出新,所以各企业应对其内容进行剪裁。必要时,甚至可以增加一些标准中未纳入的特殊标准。管理基础标准结构图如图3所示。

3.3 企业标准体系的编制

列入企业技术标准体系的标准,对企业都具有约束性,是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实施中应严格执行的技术性文件。企业技术标准按作用分为技术基础标准和生产过程的技术标准。企业应建立齐全、有效的技术基础标准,凡对制定企业技术标准有指导和制约作用或能够直接指导企业生产技术的国家或行业基础标准均应纳入企业技术基础标准体系。没有国家或行业基础标准的,企业可自行制定企业技术基础标准。

企业技术基础标准的制定需要经历收集、转化、编入企业标准体系的过程。

3.3.1 标准收集

由于基础标准是作为制定其他标准的基础,因此,技术基础标准一般均由国家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制定。企业的任务主要是收集汇编适用的基础标准。凡是国家和行业标准体系表第一层次中与企业有关的技术基础标准,该行业的企业都应该积极收集。

3.3.2 标准转化

企业对技术基础标准一般可直接引用。但为方便企业员工直接适用某些技术基础标准,也可根据企业需要,转化为企业标准或制定一些简化规定,但只能在企业内部使用。

3.3.3 编入企业标准体系

技术基础标准编入企业标准体系有两个方法,一是把国家、行业技术基础标准的编号和名称集中引用于一个企业标准内,然后编入企业技术标准体系,写上“技术基础标准”,这种做法便于企业查找标准和使用。二是直接把国家、行业技术基础标准编号和名称写在企业标准体系表上。这种编写方法的缺点是不便于使用和查找。

管理标准体系应在企业标准体系表的框架下制定,管理标准体系表应贯彻国家、行业的管理基础标准,企业也应当充分吸收和运用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理论和经验,结合实际,将其应用在管理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中。管理标准体系的编制需要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地方标准的要求。企业保证管理标准体系的标准之间应相互协调一致,且与企业的其他管理体系相互协调一致。同时,企业需对管理标准体系定期复审,并确定其有效。

制定企业工作标准除遵守企业标准化工作的有关规定外,还应使每个岗位的职责、任务服从企业总目标,通过制定工作标准形成全员的目标管理;岗位之间互相衔接、互相制约,形成有机联系,保证整个管理工作协调;工作标准是为具体的操作者制定的,要使标准能被操作者所接受并且认真执行,最好的办法是让操作者亲自参加制定标准;标准定出来之后,不是交给操作者了事,而要由领导者组织培训;依情况的变化不断修订工作标准。

4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标准化工作案例分析

4.1 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标准化工作现状

以我们在企业标准化研究工作中调研的长春市高新区为例,现已有一些企事业单位和科研所开展了标准化工作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些龙头企业已在不同程度地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的制定和标准化组织的活动。对标准化工作向深层次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长春机械科学院有限公司(原长春试验机研究所)是全国试验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的挂靠单位,负责全国试验机标准化的技术归口工作,已经为12项国际标准的制定提供了修改意见,主持、参与了85项国家标准和55项行业标准的制修订;长春气象仪器研究所是机械工业气象仪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单位,已经主持、参与了3项国家标准和22项行业标准、7项军标的制修订;吉林大学链传动研究所主持、参与了链条疲劳试验方法国际标准的制定,摩托车链条、工程用钢制焊接弯板链和链轮等19项国家标准和18项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吉林东光集团汽车制动器厂成为真空助力器主缸和比例阀产品国家行业标准起草单位;长春轨道车辆股份有限公司、长春热缩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吉大小天鹅仪器有限公司、长春汽车燃气发展有限公司等一批企业参与了国家标准的制修订工作,还有长春现代门窗科技有限公司、长春禹衡光学有限公司等更多企业参与了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据初步统计,目前高新区内企事业单位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120余项,参与行业标准制定200余项。超过半数的高新技术企业通过了ISO体系中的质量、环境等管理体系认证。

4.2 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施标准化工作措施

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通过积极促进区内企业自主创新成果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产业化,组织优势行业的企业建立技术联盟,形成专利池,并主持、参与国家标准的制定,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开发区目前实施的主要标准化工作措施如下。

4.2.1 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和机制

建立高新区技术监督管理机构,与高新区科技知识产权分局联合办公,在高新区内形成了科研、专利、标准“三位一体”的统筹管理模式。

4.2.2 完善标准化规章制度,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制定激励科研成果和专利技术转化为技术标准的政策。对企业以自有专利技术为主参与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制定和修改工作予以奖励。对区内企业承担标准化科技项目并获得资助给予资金匹配。

增加高新技术企业管理工作中的标准化内涵,建立高新技术企业标准化管理评价体系,将技术标准作为科技成果向省科技主管部门申报和备案,将标准化工作情况作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评价、高新技术产品评审的重要资格指标和条件。

4.2.3 完善技术标准支撑服务体系,全面提高技术标准制定的能力和水平

加快专项技术标准数据库和服务支撑体系建设,建立高新技术标准数据库,形成标准信息商品化、结构网络化、手段现代化、管理科学化的标准信息服务网络,为区内企业提供高效、便捷、准确的标准信息服务。

4.2.4 对区内企业分类、分层进行指导和扶植,重点抓好龙头企业和主要骨干企业

根据高新区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规划,确定了高新区重点发展的技术标准领域和重点标准方向。引导企业抢占战略产业领域的竞争制高点,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在这些领域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制定。

4.2.5 开展标准化主体培育

加强对企业的宣传与培训,引导企业建立标准体系,提高企业的标准化主体意识。加强标准化工作知识培训,针对标准化工作开展的具体情况,按不同层次举办各类讲座、论坛、研讨会。在企业积极推行标准化良好行为,提升企业标准化水平。结合长春国家高新技术生物医药产业标准化示范课题,探索和构建新时期产学研结合的新模式,促进技术标准的产业化,不断提升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4.2.6 加强高新技术标准化研究

联合企业、高校、科研单位、行业协会等社会力量,以课题研究、研讨会等形式开展政策理论探索。开展标准化战略研究和标准体系建设,促进科研、标准、产业同步;研究建立并推广科研、标准、产业同步模式,探索高新技术企业标准化联盟及自主创新技术转化为标准的新模式,探索政府在高新技术领域标准化工作的有效管理模式等等。

4.2.7 建立标准化专家库

积极吸收各方面的技术专家,组建一支高素质的高新技术示范区标准化专家队伍。使之基本覆盖高新科技园区的重点发展领域,为技术标准的制定、评审、服务提供技术支持。

4.2.8 推动实施对外合作交流计划,引导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

推动园区内企业结合自身优势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开展对外标准化合作交流。对成为国际、国家及行业标准化机构成员并承担相关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工作等情况予以支持。

5 结语

篇5:光明新区:崛起为高新技术产业主战场

一、数据来源单一, 缺乏全面性

目前, 财政部门只能通过国库支付管理系统, 得到“指标”预算支付进度的实时数据, 因此无法全面监管单位自有账户资金等使用流向、资金结余状况等财务数据。就预算单位领导而言, 单位自有资金银行存款历年结余是其重点关心之一。因为零余额账户对于基层预算单位而言, 是财政部门为预算单位在商业银行开设的用于办理预算资金支付清算的账户, 其日终、月终、年终余额在与国库单一账户清算后结零, 它只是办理预算资金支付清算的一个过渡性账户。财政部门要获得单位自有资金银行存款历年结余这一数据, 则必须对单位账务进行手动分析。另外, 国库支付管理系统未将财政部门与核算单位及审计部门衔接, 导致财务数据来源单一, 无法全面实时有效地分析预算单位财务数据, 更无法全面反映各预算单位的总体收支情况。这样极大地影响了财政支出及预算执行进度, 不利于财政进行“全口径”数据分析, 不利于财政相关工作展开, 更不利于对财政资金的全面监管。

二、数据反馈滞后, 缺乏实时性

财政部门及预算单位财务内控意识薄弱, 原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技术相对落后, 功能不够完善, 信息化水平较低, 不具备实时出具各类财务报表的功能。财务数据均由财务人员根据相关“静态”数据加工整理而成, 财政部门只能事后“静态”分析核算。同时, “静态”数据也导致预算单位支付进度慢, 预算单位领导不能及时了解单位财务情况, 无法根据各指标结余情况, 实时准确地安排项目进度, 存在项目指标超支及年底突击花钱等不合理现象。财务数据滞后性的窘况, 极易误导财政政策的导向, 无法保证数据的实时性, 不利于对财政资金的实时监管。

三、数据人工制成, 缺乏真实性

国库支付管理系统集中支付采用国库单一账户体系, 只反映该领域的收支情况, 因此, 财政要想了解预算单位自有账户资金、三公经费、固定资产、人员工资福利发放、整体收支状况等财务数据则需通过各单位财务手工计算汇总, 层层上报获取。这样一方面将加大会计工作的繁杂程度和工作量, 极大地影响工作效率。做年终部门决算报表时更是如此, 财务人员根据“静态”财务报表手动做部门决算, 耗时费力, 劳民伤财;另一方面, 财务数据统计口径在传达过程中容易被误解, 也可能存在个别单位人为“美化”数据, 无法保证上交数据是否真实可靠, 不利于对财政资金的准确监管。

显然, 仅靠国库集中支付管理系统已不能全面反映单位资金的来龙去脉, 亦不便于预算单位和财政部门对账。因此, 为深化财政改革, 贯彻落实新预算法, 提高财政管理精细化水准和预算透明度, 财政部门资金监管体系亟需改革, 以深圳市光明新区为例, 剖析财政资金分配后, 通过搭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控信息化管理平台, 实现创建全方位实时监管体系的成效, 使光明财政可以全口径数据分析核算。从而深化财政改革, 突破传统会计分期制约, 保证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实时性, 明确单位资金支出、预算执行情况, 为财政决策提供准确的依据, 有力推进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

深圳市光明新区国库支付中心以服务优化财政管理, 提升财政工作水平为目标, 贯彻落实财政部关于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决策部署, 进一步加强财政监督基础工作和基层建设, 推动建立健全覆盖所有政府性资金和财政运行全过程的监督机制, 于国内首创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控信息化管理平台 (以下简称平台) , 该平台整合3大系统、7个模块, 外接两大平台, 包括指纹登录、短信通知、前台报账等创新功能, 图1为该平台的架构示意图: (见图1)

该平台兼具高效性、专业性、保密性、多功能性等特点, 平台现已正式上线使用, 得到使用单位及其他兄弟单位的广泛好评。

光明新区财政通过创建该平台, 促进发展成果——创建三“全”实时监管体系, 即实现财政资金分配后“全”方位实时监管;实现财政“全”流程、一体化管理;实现财政在大数据下“全”口径实时分析核算。三“全”实时监管体系对财政数据统计乃至日常指标管理具有重大参考意义, 对全深圳市财政工作乃至全国财政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具体成效如下:

一、实时出具报表, 突破分期制约

实现财政资金分配后财政部门对资金流向的实时监管, 平台可提供“实时数据”反馈, 突破了传统会计分期理论的制约, 将“先支付, 后记账”流程改为“先记账, 后支付”管理模式。平台可实时出具各类动态财务报表, 一键生成决算报表会计数据, 改变以往财务数据无可比性、非真实性、滞后性的窘况。推进财政管理精细化、全面化、真实化。同时, 直接从平台收集整理数据, 保证数据真实可靠, 为财政决策提供正确的参考依据, 实现财政部门对被监管单位基础数据的动态管理。

二、深化财政改革, 细化财政管理

实现财政在大数据下“全”口径实时分析, 深化财政改革, 贯彻落实新预算法, 严格依法理财, 实现数据一次录入, 全程共享, 一条线审核支付。同时, “全”方位实时监管体系下财政大数据涵盖全部会计信息, 包括会计科目、项目分类、预算项目、功能分类、经济分类、往来科目、预算单位、支付方式、资金性质、支出类型、数量单位、单位账户、支付银行、收款账户、结算方式、政府投资项目、财务年度、待摊投资明细、资产大类、账户等数据, 甚至包括经办人、证明人、收款单位等信息, 真正做到财政部门可以在大数据下全口径实时分析, 实现财政管理精细化、信息化、现代化的目标。

三、健全内控制度, 完善监督机制

光明新区财政建立“上下联动、部门互通”的信息沟通机制, 平台将开通多个端口将新区财政、财务人员、审计部门三方紧密相连, 环环相扣, 形成“全”闭环管理模式, 实时完成各部门各环节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同时, 不断完善财政部门内控机制, 加强财政内部监督工作, 提高内部监督的覆盖面, 不断加大内部监督力度, 将内部监督和外部审计相结合, 以外促内, 通过督促整改, 进一步建立健全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相互协调、相互制衡的机制, 从而加强单位内控意识, 优化财政财务内控信息化管理。实现财政管理透明化, 规范权力运行, 防控廉政风险。图2为“全”闭环管理模式示意图: (见图2)

四、创新指标管理, 强化资金监管

该平台新创“母表”指标管理, 将国库指标和自有账户资金全部纳入平台管理, 通过设置指标冻结、平台指标数据相互制约等功能, 有效解决超项目支出和“在途资金”超预算开展的核算难题, 实时监管各方面资金流向, 涵盖在途资金、往来资金等方面。

五、简化工作流程, 提高办事效率

平台纳入“全”部财政资金分配后的使用单位及人员, 该平台实时联接国库支付管理系统, 将财政部门、预算单位、国库支付中心、审计部门四方紧密相连, 极大地简化了财政工作流程, 极大地提高了财政工作质量和效率。

同时, 光明新区国库支付中心注重多环节细节设置, 开发短信通知等人性化功能, 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改变过去因信息不对称经常被报账单位抱怨、投诉的被动局面, 转变被动投诉为积极主动提供服务。确保支付信息能够准确及时传达, 杜绝信息不对称产生的矛盾。

另外, 光明新区国库支付中心通过平台创建强大报表查询、分析功能, 可以自由组合生成满足各会计和预算单位需求的各种报表, 部门决算报表会计数据也可以一键自动生成。极大地节省了会计工作时间, 极大地提升了会计工作效率, 极大地节约了相关经费开支。并且自动生成的决算报表数据与实时会计报表数据完全一致, 保证账表一致, 账实一致, 账账一致。同时, 平台设置简易操作方式, 使各预算单位负责人轻松全面掌握本单位财务情况。创建平台, 建立“全”方位实时监管体系, 优化了工作流程, 加强了沟通协调, 提高了办事效率, 减少了矛盾和舞弊现象。

六、实现信息共享, 保障资金安全

平台运用信息化手段, 采取“统一受理、分类管理、集中审批”的管理模式, 实现一站式管理, 一次录入, 全区指标相关单位共享信息。操作流程全程记录和监控, 提高了财务的内控管理水平。同时, 配备现代硬件设施, 借助高拍仪、二维码扫描器、指纹识别器、滚动显示屏等设备提高系统效率及安全性。以及增加机打二维码报销单功能, 通过扫描机打报销单二维码, 快速扫描匹配, 可确认单据的保管单位及交接时间, 避免单据丢失或支付不及时的责任不清晰现象。因此, 简化办事流程的同时, 减少甚至杜绝了单据造假和报销单据的舞弊行为, 加强单位内控管理, 保障财政资金安全。

创新机制, 强化监管, 全面提升财政支出管理水平, 不断加大公共财政管理力度, 确保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为此, 光明新区进行一系列财政改革, 创建“全”方位实时监管体系, 建立科学、全面、有效的财政管理模式, 在强化财政管理上狠下功夫, 全面提升财政支出管理综合水平。截止目前, 我区已率先实现实时动态财务管理, 正在进行衔接审计部门工作, 努力发挥好财政监督的宏观效应、规模效应、震动效应、规范效应和管理效应。进一步完善上下联动监督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财政部门监督工作, 进一步健全财政部门内控机制, 进一步推进财政监督信息化, 进一步增加财政资金支出监督力量。

参考文献

[1]刘琳.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控信息化管理[J].财务与会计, 2015 (18) .

[2]唐大鹏, 付迪.财政部门内部控制和预算单位内部控制一体化构建[J].财务与会计, 2016 (8) .

[3]林江, 曹越, 王琼琼.加快财政监督改革与创新促进建立现代财政制度[J].财政监督, 2016 (4) .

[4]黄溶冰, 赵谦财.政分权、审计监督与反腐败成效[J].审计文摘, 2016 (2)

[5]刘雄威.大数据大挑战[J].广东财政理论与实务, 2013 (2) .

上一篇:关于数学老师期末评语43条下一篇:急危重症护理学文献阅读书面报告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