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城建史学习心得

2024-04-20

中外城建史学习心得(共2篇)

篇1:中外城建史学习心得

中外城建史复习资料——个人总结

基础知识(填空)第一章 早期城市

一、巴比伦

1、巴比伦城(公元前3000年),两河流域建立了以巴比伦为首都的国家,建立了巴比伦城。

2、新巴比伦城(公元前650年),新巴比伦城成为西亚贸易及文化中心,其规划与建设于公元前6世纪尼布甲尼撒二世时达到高潮。

3、新巴比伦城主要特点

跨幼发拉底河两岸、大体呈矩形平面、两重城墙(防御需要)、内城设九门、城市主轴为北偏西。沿大道(普洛采西大道)及河岸布置宫殿,山岳台与马尔都克神庙,曲折狭的小巷(1.5—2米)、空中花园。

二、孟菲斯

1、位于尼罗河三角洲的最南端,城市以白色城墙围绕,故当时命名为白城。

2、墓葬形式、特点:第二代王朝,重建孟菲斯城,在萨瓜勒按照国王生前的生活方式设计了国王坟墓。邱萨基地大致等于孟菲斯的内城大小,孟菲斯和墓地都是坐北朝南。

3、发源刚果,从南往北走向,尼罗河三角洲,现开罗以南。

4、玛斯塔巴(早期金字塔)-台型贵族墓-金字塔

三、先秦中国

1、藤花落古城:位于今连云港,龙山文化时期,内外两重城墙。

2、郑州商城:商代早中期,位于今郑州市区东部,一道城墙。

3、殷墟:位于今河南安阳市区西北,洹北商城,无设防边界,四出羡道,不封不树,司母戊鼎,殷墟宫殿-茅茨土阶。

4、周代城市:早期中心在陕西省岐山县,已无城址。出现了轴线的概念。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二进院落组成。凤雏村,两周建筑。

5、战国齐人编撰《周礼·考工记》: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说明周代王城是有一定规划制度的,对中国古代城市的布局也有一定的影响): ① 匠人营国:建筑师丈量土地及建设城市;②方九里:每边长为九里;③旁三门:每边开三门;④国中九经九纬:城内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⑤经涂九轨:是车轨的九倍,可并排走三辆车;⑥左祖为祖庙,右社为社稷坛;⑦市朝一夫:市与朝各方百步。

6、咸阳:山南水北,秦国,无设防边界,沿渭水分布。

四、希腊

1、早期文明(海和山):克里特文明,迈锡尼文明

2、古希腊人活动范围以爱琴海域为中心,横跨欧亚大陆,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和小亚细亚半岛。

3、圣地:德尔斐,位于科林斯湾北岸,北山南水,山地结合。

4、雅典

①欧洲大陆最古老的聚落之一

②因地制宜,自由式均衡构图平面布局,主次分明。背山面海、自发形成、布局无规则、无轴线关系、街巷狭窄曲折。

③雅典卫城规划特色:

a、发展了民间圣地建筑群自由活泼的布局方式。b、没有轴线关系。

c、视觉观赏石按照祭祀雅典娜大典的行进路线来设计的。d、雕像统一了周边的建筑群。

e、综合爱奥尼和多立克两种柱式风格,以达到材料统一。f、卫城是为纪念希波战争而建立的,故卫城内无世俗建筑。

5、米利都

①希波丹姆是西方城市规划的创立者

②在希波丹姆的指导下进行重建,形成了最早的方格网城市之一 ③希波丹姆斯规划型制:

a、一种几何形状的,以棋盘式路网为城市骨架的规划结构型制,讲究功能分区; b、能快速恢复在战争中被破坏的城市; c、城市典型平面为两条垂直大街从城市中心通过,中心大街的一侧布置中心广场; d、城市一般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圣地,主要公共建筑区,私宅地段。

e、米利都城:建于公元前4—3世纪的普南城——古希腊殖民地城市

f、希波丹姆规划型制的缺陷:使得古希腊的城市规划从传统上灵活的杂乱,有机走向形式上的典雅或呆板,甚至为了构图的形式美而全然不顾自然地形的存在。

第二章 帝国城市

一、西汉长安

1、西汉长安(今西安西北):城址曲折仿北斗星,称为“斗城”

2、宫殿制度:两宫制(未央、长乐)

3、有夯土路基以及排水沟系统,出现皇帝专用园林:上林苑。一般居住地段称闾里。

4、城市四面各有三座城门;城内道路笔直,垂直相交;通往城门的道路每条分三股,中间为帝王专用弛道。

5、居住模式称为闾里,闾里周围有墙和门;居住地段不集中,多分布于城内各宫殿之间; 外围皇帝陵墓处设陵城。

二、东汉洛阳

1、东汉洛阳(今洛阳以东):南面为洛水,北面为芒山,地形北高南低,城北有谷水。

2、宫殿制度:两宫制(南宫、北宫)

3、两宫之间是方整的闾里。礼制建筑在城南,官署在南宫附近。

三、曹魏邺城(河北省临漳县附近)

1、布局:北部为宫城,大殿位于城市中轴线正中,前朝后寝格局,设有王室专用园林。东西轴线南半部为官衙和一般居住区,划分为若干正方形坊里,城中有三个集中的市以及手工业作坊。宫殿建筑群的布置很严整。

2、影响:城市有明确的分区,统治阶级与一般居民严格分开,一方面继承了古代城与廓的区分,也直接继承了汉代宫城与外城的区分,不同点是,区分更明确。整个城市的布局,将道路正对城门,干道丁字相交于宫门前,这样把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从一般的建筑群,扩大应用于整个城市,对以后的都城布局有很大影响,如唐长安等城。

四、罗马帝国

1、罗马城(罗马建在台伯河畔的七座小山之上)古罗马规划特点:自由形态布局

2、庞贝(亚平宁半岛)

位于苏维尔火山脚下,主要街道走向,主要公共建筑物和大府邸的轴线,基本上对着苏维尔火山,整个城市有以火山为中心的统一构图思想。城市平面不规则,略似椭圆形。

3、君士坦丁堡:位于博斯普鲁士海峡两岸,欧亚大陆连接处(区位图)

五、唐帝国

1、北魏洛阳:最初建都于平城(山西大同),后迁都洛阳 ①城防体制:首次形成 宫城、内城、外城 的三重城郭制度 ②中轴线(自南向北,干道—衙署—宫城—御苑)③东晋首次设外郭篱 ④里坊制

为什么会解体

2、唐长安:

形成: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城市,也是古代全世界最大的城市。隋亡后唐朝还在此建都,改名为长安城,城市基本轮廓与隋初相同。

布局:城市呈规则方形,东、南、西、北各设三门。包括宫城、皇城 和外城,全城采用中轴线对称布局,以宫城正门为起点,一直延伸到外城南面正门;横轴在朱雀门和承天门处与纵轴线丁字相交。

里坊制:里坊制是一种古代城市居住管理模式,体现在形式上和管理制度上。

3、隋唐东都洛阳:布局紧凑,因为山与水的关系,没有完全居中,城市没有完全落在中轴线。

六、阿拉伯

1、大马士革:位于今叙利亚,由于在这座城中建造了第一座 清真寺 而成为该地区的“圣城”

2、巴格达:位于底格里斯河畔,城市平面为圆形,有四座城门 第三章 商业城市

一、宋代中国

1、东京(今开封,之前称汴州):

四水贯都:金水河、五丈河、汴河、蔡河 城墙布局:四重:宫城、皇城、内城、外城

2、临安(今杭州): 地形不甚规则,东西用地受限,故形成南北长、东西窄的宽带形,状若腰鼓,又称“腰鼓城” 布局:宫南城北 街道:御街

3、平江府(今苏州)

交通体系:设水陆两套交通系统,水陆城门5处

二、中世纪欧洲

1、威尼斯:在亚得里亚海顶端的沿海泻湖中的岛屿上成立 交通路线:反S形大运河为主要要道

圣马可广场:形成于文艺复兴时期,雏形形成于公元830年。含圣马可教堂(拜占庭式)、总督府、钟塔。

2、纽伦堡

城市轴线:城堡山——圣泽巴尔德教堂——圣母教堂——(佩格尼茨河)——圣洛伦茨教堂

3、吕贝克:位于波罗的海岸的吕贝克湾

城市形状:鱼骨形;形成原因:汉萨同盟的总部城市 第四章 古典主义城市

一、中国元明清

1、元大都:朝在南、市在北

①城市布局:长方形,宫城、皇城、外城三重城墙

②市集:东市、西市、主要市集在北部

胡同形成 元大都与周礼考工记的关系

2、明军进入大都——北平 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

①朱棣改造:包括城墙:朝南市北改为——朝北市南等 嘉靖皇帝增设北京外城,形成“凸”字形结构

②明代北京中轴线:钟楼—鼓楼—厚载门—景山—玄武门—永天门(天安门)—千步廊—大明门—正阳门—永定门

③北京外五坛: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山川坛 ④清军入关建立了四个教堂:东堂、南堂、西堂、北堂

二、文艺复兴

1、佛罗伦萨

①最早的广场:罗马时期的市场广场 ②市政厅从最初的的贵人广场

③文艺复兴的开始:佛罗伦萨大教堂

2、罗马

①圣彼得广场:梯形+椭圆形+梯形、有圣彼得大教堂(简图)②市政广场:在卡比多山

③波波罗广场:形成三条放射形道路的广场

④那沃那广场:为改善城市交通形成的长条形广场 ⑤西班牙大阶梯(鲜花广场):西班牙大使馆旁边,云斗形,从低地到高地

3、巴黎

①城市起源于:城市岛

②古典主义时期最主要的宫殿:凡尔赛宫

③中轴线:卢浮宫—丢勒里宫—丢勒里花园—协和广场—圆点广场

4、华盛顿:波托马克河 城市形成条件:三权分立 设计者:朗方 第五章 工业城市

一、工业革命

1、曼彻斯特:

最主要的产业:毛纺织业

2、伦敦:泰晤士河

形成过程:最初为罗马军队在此建立城堡,(威斯敏斯特)

3、上海:

哪个条约被割占:《南京条约》

第一个在此设立的租界:英租界。第二个为法租界

二、传统的对策

1、巴黎

欧斯曼:巴黎中轴线的延伸者 中轴线:卢浮宫—丢勒里宫—协和广场—爱丽舍田园大道—圆点广场—星形广场(凯旋门)

2、芝加哥 城市美化运动

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最大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城市美化建设一个“梦幻城市”,拯救沉沦的城市。1909年,丹尼尔·伯纳姆(DanielBurnham)的“芝加哥规划”,标志着城市美化运动的正式开始。

城市美化运动的核心思想就是恢复城市中失去的视觉秩序和和谐之美,采用古典主义加巴洛克的风格手法设计城市。虽然当时伯恩海姆的“芝加哥规划”由于未考虑经济问题,未被政府正式采纳,但其影响传遍世界各地。

三、空想的改革

1、新协和村的提出者:罗伯特·欧文(英)

2、田园城市的概念 埃比尼泽·霍华德(英)在《明日的田园城市》提出了一个兼有城、乡优点的理想城市模式,称“田园城市”

针对英国快速城市化所出现的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以及农民大量涌入大城市的城市病所设计的以宽阔的农田林地环抱美丽的人居环境,把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的美丽和一切福利结合在一起的生态城市模式。

四、现代主义城市

1、工业城市的提出者:托尼·戈涅(法)

2、带形城市提出者:索里亚·伊·马塔(西)

3、未来主义:马里内蒂(意)

4、有机疏散理论:沙里宁(芬)

5、卫星城市:雷蒙·恩温(英)

6、社区邻里单位:佩里(美)

7、光明城的概念:建筑不再是没有生命的、孤立的存在,而是与社区大环境汇合成一个有机体,形态上是协调的,功能上是延续的,空间上是互补的、融会的,两者是动态的、和谐的统一。

将工业化思想大胆地带入城市规划.他提出了“光明城市”理论,描绘出城市生活的高级状态.“光明城市”理论主张用全新的规划思想改造城市,设想在城市里建高层建筑,现代交通网和大片绿地,为人类创造充满阳光的现代化生活环境.他认为,大城市的主要问题是城市中心区人口密度过大;城市中机动交通日益发达,数量增多多,速度提高,但是现有的城市道路系统及规划方式与这种要求产生矛盾;城市中绿地空地太少,日照通风、游憩、运动条件太差.因此要从规划着眼,以技术为手段,改善城市的现有空间,以适应这种情况.他主张提高城市中心区的建筑高度,想高层发展,增加人口密度.他还认为,交通问题的产生是由于车辆增多,而道路面积有限,交通愈近市中心愈集中,而城市因为是由内向外发展,愈近市中心道路愈窄.他主张中心空地,绿地要多,并增加道路宽度和停车场,以及车辆与住宅的直接联系,减少街道交叉口或组织分层的立体交通 提出者柯布西耶(法)

8、雅典宪章

1)城市规划的关键点在于四大功能:居住、工作、游憩、交通

2)城市规划的基本元素是居住单元以及将其组织成一个尺度合适的居住区 3)从居住区入手,可以在居住、工作和游憩场所之间建立起合理的联系 4)要解决这一严肃问题,必须利用现代技术的进步

9、广亩城提出者:莱特

简答论述题 中国

1、曹魏都城邺城的规划:曹操统治中心建设的一座新城。平面呈矩形,分为南北两部分。

①分区格局:北部为宫城,大殿位于城市中轴线正中,前朝后寝格局,设有王室专用园林。东西轴线南半部为官衙和一般居住区,划分为若干正方形坊里,城中有三个集中的市以及手工业作坊。宫殿建筑群的布置很严整。

② 影响:城市有明确的分区,统治阶级与一般居民严格分开,一方面继承了古代城与廓的区分,也直接继承了汉代宫城与外城的区分,不同点是,区分更明确。整个城市的布局,将道路正对城门,干道丁字相交于宫门前,这样把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从一般的建筑群,扩大应用于整个城市,对以后的都城布局有很大影响,如唐长安等城。

2、北宋东京(开封、汴梁)

城市平面布局:开封有四套方城(宫城、皇城、内城、外城),四重城墙,平面形状并不方正规则。

① 开封在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建设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封建社会中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抬头。

② 开封城面貌体现市民世俗生活和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直接反映了当时支配社会生活的主体发生改变,市民成分发生的变化,城市物质内容发生变化,出现了繁荣的商业街和夜市、街巷制的居住形式等,三套城墙、宫城居中、井字形道路系统等对以后都城的规划影响很大。

3、南宋临安(杭州):宫城在城南凤凰山东,原为吴越府州所在的子城,前朝后寝格局,地势较高;最高机关三省六部在北门以北,较为集中,其他行政机构分散;全城分八个厢,城外还有两厢,厢是行政和治安管理的地区单位;城市河道很多,水运发达的地方也是商市最繁荣的所在;城内有集中的市,城外也有,也有行会组织,商市繁荣,御街与商业大街结合,有三处主要商业区;城市生活与汴梁相似;临安地形复杂,城市完全是配合地形,城垣形状很不规则,南宋建都后,只是在原有基础上稍有改建,道路系统也较杂乱,作为主要街道的御道也完全与商业大道结合在一起,瓦子较汴梁多,商市也更繁荣。

4、宋代平江府(苏州):平江是历史上南宋苏州城的名城,春秋时代即为吴国的都城,自吴国始,秦汉晋唐以来,苏州都是东南沿海人口众多、规模较大的重要城市之一。

Ⅰ布局:①有大城和子城,城墙略有屈曲,有护城河环绕,呈长方形,城门皆有水陆两门;②府治所在称子城,在城市的中央略偏东南,四周围以城墙,主要建筑布置在一条明显的轴线上,在城市中心有筑有城墙的衙城,是当时地区政治军事中心的府州城市特点;③商业在城市一定地段设有市及行,反映宋代手工业和商业的发达,在交通便利的地点设有固定的集市场所;④道路系统成方格网形,主要道路呈井字或丁字相交,大街之间多是东西方向的小巷,城内有三条东西向和四条南北向的大河道,即“三横四直”,道路常与小河平行,形成前街后河的格局;⑤城内佛教、道教并重,有庙宇寺院百余座,寺观在城市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且往往选择恰当位置,与街道、河流配合良好,形成很好的城市对景;⑥苏州的城市园林,在南宋时已有相当的规模,以后更加发展,形成独具风格的苏州古典园林建筑艺术。

5、元大都城市规划:

①选址在金中都北面偏东处,有三套方城,分为外城、皇城、宫城。外城呈长方形,北面两门,其余三面各三门,城桓周围环绕设护城河;皇城位于城南中央,宫城在皇城内偏东部、全城的中轴线上。社稷、太庙分别位于皇城西、东,市位于皇城的正北面鼓楼一带,符合“左祖右社,前朝后市”传统规划制度。②干道系统由城门引出、垂直相交,基本呈井字形,整齐方正。南北向道路贯穿全城,东西向道路受海子和皇城的阻隔,形成若干丁字街,皇城同各城门口和干道之间联系方便。③城内主要供水河道有两条,一条是漕运系统,一条是宫苑内用水系统;城市排水工程做得很好,南北主干大道两旁有用石条砌筑的明渠,将废水通过城墙下预先构筑的涵洞排出城外。

6、明代北京城

(一)城市建设

1、明定都南京,改大都为北平,修复城墙,为燕王朱棣封地,以武力夺取帝位。将都城迁往北平。

a、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改造、扩建而成; b、明初的改变如下:---北部向南收缩5里---拆除元代宫殿

C、营建工作如下:--营建紫禁城 960*760㎡

前朝三殿:奉天殿—太和殿、华盖殿—中和殿、谨身殿—保和殿

后寝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

2、开拓南城 左祖右社,开凿南海

3、开辟天安门前宫廷广场

4、堆筑景山

5、建南北相望的钟楼和鼓楼

6、嘉靖三十二年,加筑外城墙

《从南到北:永定门(外城)---正阳门(内城)----大明门(皇城)---承天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宫城)---太和门》

(二)城市规划特点:

a、继承历代都城的特点;

b、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强调中轴线; c、东西方向交通不便;

d、明代商业中心南移(元大都时商业中心偏北,斜街)e、居住区在皇城周围

清代北京城

1、沿用明代北京城的基础,整个城市布局没有变化

2、清代北京城变化之处:

a、部分宫殿重修;b、雍正、乾隆后在西郊建大片园林宫殿(三山五园:香山、玉泉山、万寿山、圆明园、畅春园、静宜园、静明园、颐和园);

3、“贵西城,富东城”,政治生活西移,商业中心偏东;

4、调整部分居民地段外移,内城多置王亲贵族府邸,体现阶级矛盾;

5、清代崇尚喇嘛教,增建喇嘛庙,如北海琼华岛的广寒殿---白塔、承德避暑山庄的外八庙

7、里坊制

里坊制是一种古代城市居住管理模式,体现在形式上和管理制度上。春秋至汉,把全城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与手工业则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里”和“市”都环以高墙,设里门与市门,由吏卒和市令管理,全城实行宵禁。

外国

1、雅典卫城规划特色:

a、发展了民间圣地建筑群自由活泼的布局方式。b、没有轴线关系。

c、视觉观赏石按照祭祀雅典娜大典的行进路线来设计的。d、雕像统一了周边的建筑群。

e、综合爱奥尼和多立克两种柱式风格,以材料打到统一。f、卫城是为纪念希波战争而建立的,故卫城内无世俗建筑。

2、巴洛克时期 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广场

a..由梯形广场与长圆形广场组合而成 b.两个广场均围以柱廊。

c.梯形广场有明显的梯度.椭圆型广场长轴198米,以方尖碑为中心。

(柱廊不仅标志了较好的观赏位置,而且把大教堂正面的尺度衬托得比较容易认知,柱廊17米,立面排多立克柱子,共284棵,粗壮而密集,形成强烈的光影效果,协调周边建筑。把大教堂和环境紧密联系起来。设计师:伯尼尼

艺术特色:柱式虽严谨,布局也简练,但艺术构思仍是巴洛克。构成:椭圆形广场,喷泉、柱廊等。

意大利园林------西方园林规则式 意大利多山,台地园

巴洛克时期----罗马埃斯特庄园,巴洛克园林的先驱

3、帝国时期的古罗马城和罗马帝国广场

古罗马城:①公元前3世纪,罗马城人口已超过100万,西方历史上第一个百万人口的城市;

②有11条输水道为罗马城供水;

③帝国晚期,罗马城有公寓46602所; ④总体布局较零乱; ⑤未形成完整的系统;

⑥建设成就集中在中心地区的广场裙与建筑群。

帝国广场(奥古斯都广场、图拉真广场)

特点:①广场成了皇帝的树碑立传的纪念场地,皇帝的雕像开始站到广场中央的主要位置;

②广场形式由开敞转向封闭,自由转向严谨;

③广场的建筑从属于广场空间;

④主体建筑常是一座用以象征与歌颂皇帝的神庙;

⑤多个彼此相交的垂直轴线组成一个完整的广场群整体;

⑥各广场的庙宇,从凯撒广场供奉家族保护神到供奉本人的保护神,再到供奉本人,体现了广场一步步的个人歌功颂德。

古罗马的造园——哈德良离宫:

①建于114——138年,占地约760英亩,位于罗马郊区;

②古罗马帝国哈德良皇帝亲自参与设计;

③仿建了许多其他的领地内或所到之处著名的地方或景点,并用一条绵延数英里道路将他们连接起来;

③ 整个建筑群被置在几个台地上,以适应复杂的地形。1、4、法国旧城改建

①拿破仑帝国时期的巴黎改建:

社会背景:

1804年,拿破仑称帝

城市建设活动主要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以及弘扬皇帝的功绩

爱丽舍田园大道、星形广场(雄狮凯旋门)、协和广场、演兵场广场(凯旋门)、卢浮宫

特点:以协和广场为枢纽,皇帝的纪念物相互呼应,控制了巴黎的市中心

②拿破仑三世的巴黎改建

社会背景:

主持者:欧斯曼

改建目的:功能要求、艺术要求、政治要求 内容:

“大十字”干道和两条环形路

市中心的改建

重视绿化建设

把市中心分为几个区中心

市政建设上有一些重大成就 意义:

反映古典主义城市规划思想的典范

壮丽、秩序的的整体空间体系充分体现了王权至上的唯理主义思想

为当代资本主义城市的建设确立了典范,成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城市改建的样板

5、《雅典宪章》1933年 第四次国际现代建筑会议

⑴主题:提出城市的功能分区

⑵内容:①城市应按居住、工作、游憩、交通进行分区;

②居住为城市主要因素;

③工作应考虑与居住缩小距离;

④游憩应增加城市绿地,降低旧城人口密度,在市郊保留良好的景观地带;

⑤城市交通:不要沿交通干道建造住宅和商店,应考虑适应机动交通发展的全新道路系统。

⑶意义:解决了当时的城市问题; 改革了传统的城市规划思想。

作图题

篇2:中外城建史学习心得

本学期的辅修课程中,我校开设了中外服装史这门课程,而我对服装本来就很感兴趣,对于这门可以让我纵观中外数千年服装文明发展的课程我更是非常喜欢。

在整个课程的前大部分,老师带我们领略了从古埃及古罗马时代直到现代的西方服装发展过程。老师通过一幅幅生动形象的服装实物图以及自己实地参观拍摄的照片向我们讲述各个地域各个时期的服装样式,服装特点,服装和时代的关系等等。我觉得西方服装史中最值得关注的主要是古埃及古罗马古希腊文明最初兴起时的服饰,以及十七十八世纪的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服饰,还有一二战时期现代服饰的兴起以及世界政治格局对世界服装中心的影响。我们不但看到了古埃及服饰的富丽堂皇、古希腊服饰的高贵典雅、巴洛克时期的华丽庄严、洛可可时期的艳丽自由,还看到了西方现代服饰的渊源和发展。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十六世纪开始出现的对人体的大量人为化造型,比如女子的紧身胸衣和女子裙撑。经紧身胸衣的束造,女性的胸部被抹平出现平板僵硬的外观,腰部被勒得极其纤细,而女子裙撑的人为塑造女子下体造型更使得女性整体造型夸张,为追求一时的时髦而对当时的欧洲女性造成了巨大的摧残。

此外,我还知道了服装起源有御寒护体,吸引异性等说法,知道了古希腊时期服饰和建筑造型的一定联系,知道了十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服装开始了男子上宽下窄女子上窄下宽的人为化造型,还知道了路易十四在十七世纪下半叶推动法国巴黎成为世界服装中心以及在十九与二十世纪时服装的迅速变化和多元化发展。在十九及二十世纪,一大批服装设计师如雨后春笋般在西方各处开始崭露头角,而如今的世界知名奢侈品品牌如Dior,Channel等等都是在当时开创了女装的新风尚。

不知不觉,我们已学习完西方服装史,继而开始对中国服装历史进行全面的学习。与西方服装史的极其多变化并追求时髦不同,中国服装更多的会体现一种文化内涵和等级差异,这与我们几千年的封建统治有着巨大的关系。作为一个学生,我在学习中国服装史之前从各种历史剧纪录片中也看到过古代的衣冠服饰,但如今我对它们有了更深入更专业的了解。传统文化与中国传统服饰可谓密不可分,中国传统服饰中往往会融合如由白,青、黑、赤、黄代表的金、木、水、火、土,即“五方正色”,而寓意美好的事物如蝙蝠,寿桃,梅花等等也会频繁出现在古代人们的服饰上。同时,随着朝代的变迁,封建统治的加强,服装也有了区分官员等级和权贵阶级的作用,比如在唐高宗时代黄色也开始成为封建集权者服饰的专用色,武则天时期规定官服上“文官绣禽,武官绣兽”,到明清时期官服上所绣的图案已经可以完全体现一个人的地位和权势了。而如同西方妇女的穿紧身胸衣一样,从五代时期开始中国女性就要遭受裹小脚之苦,直到民国时期才有所好转。而在民国时期后中国服饰就大大受到了西方的影响,开始向舒适性实用性和多风格方向发展了。

上一篇:建设工程项目报建作业指导书下一篇:创新联盟章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