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如何做读书卡

2024-04-23

小学生如何做读书卡(共9篇)

篇1:小学生如何做读书卡

你是否也这样读书?

1、以为买了就等于读了;

2、读了目录和前言就以为懂了;

3、匆匆一目十行,一小时就可以翻完一本书;

4、觉得大多数书籍没有新意觉得作者很水;

5、更喜欢杂志而非书籍,已经很久没有看超过300页的书籍了;

6、很少做读书笔记了;7、更喜欢网上阅读、搜索阅读、浅阅读。读书养眼养心。

如果身有同感的话,就说明你还不太会读书,学习啦小编今日介绍一下读书技巧之如何做读书笔记。

读书技巧:“读厚,读透,读薄”三阶段。

1,先看目录,掌握书的结构布局,心中有数。

2,细读。研读每句话,做读书笔记,重点记录或做记号,将书读厚。

3,重读,把握布局,按条理记忆重点,不断消化吸收,将书读透。

4,粗读,强化布局,强化重点,形成逻辑记忆,形成知识体系,将书读薄。

做读书笔记的方法:

1.摘录式。这是使用最多的一种方式。主要摘录书籍、报刊、杂记、调查报告、文书档案中,与自己学习钻研内容有关的原始材料。

2.提要式。即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对文中的某一观点、事件、情节或某一章节、定理等,进行分析、归纳,用自己的话把其内容、要点写出来。这不仅可备忘、备查,而且可训练你的综合、概括能力。列宁的哲学笔记,有很多就是采用的这种形式。

3.心得式。记下的是对某一问题思考的心得。如李贺的《史纲评要》,脂砚斋的《重评石头记》,皆是这样的著作。心得也可以是礼记、体会。札记多为旁征博引,辩证考订;体会多为引申阐发、借题发挥。

4.索引式。即写下有关的论文题目或书名等。在阵习中可能经常会碰到这种情况;看到某些东西感到十分有用,但内容却太多,上述三种笔记法又都不易采用.或者是这个内容,你本身就有这本书,所以也不必采用上述方法。但是往往到要用这个内容时,你却忘记了或找不到了。

做读书笔记的另外几点经验:1,边读书边做出记号,哪些是难点需要反复读的,哪些是精彩需要记忆的,哪些是今后要运用的;

2,将读书感悟、联想随时地、简要地记录在书籍内容旁边;

3,将精彩的、要用的、个人感想按书的结构顺序梳理清楚,并另形成文档保存起来,利于温习与使用。

篇2:小学生如何做读书卡

俗话说:“最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忆。”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要求自己:身边永远带着铅笔和笔记本,读书和谈话的时候碰到一切美妙的地方和话语都把它记下来。现代著名教育家徐特立曾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学言道:“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宋代史学家司马光的巨著《资治通鉴》就是用“苟有可取,随手记录”的方法,坚持不懈做了三十余本读书笔记,并以此为基础编写而成的。我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梁启超很重视读书笔记,他说,抄录或笔记是读书极笨极麻烦而又极必要的方法,“大抵凡一个大学者平日用功,总是有无数小册子或单纸片,读书看见一段资料,觉其有用者即刻抄下,资料渐渐积得丰富,再用眼光来整理分析它,便成一篇名著”。可见,读书笔记的重要性。

读书笔记一般分为摘录、评注、心得三大种,格式及写法并不艰深。

1、摘录式读书笔记

摘录式读书笔记,即将书中或文章中一些重要观点、精彩精辟语句,有用数据和材料摘抄下来,目的是积累各种资料。可按原书或原文系统摘录;也可摘录重要论点和段落;还可摘录重要数字。

摘录式读书笔记,是在读书时把与自己学习、工作、研究的问题有关的语句、段落等按原文准确无误地抄录下来。摘录要有选择,以是否有用作为摘录的标准。比如你自修文科,便可摘录有关的学习资料、重要文章、警句格言、词语典故等。如果学理工科,就得摘录有关文献、重要的结论与证明、独特的技巧,等等。这样便可备你不时之需。

摘录式笔记可分为:

(1)索引读书笔记

在读书学习中可能经常会碰到这种情况:看到某些东西感到十分有用,但内容却太多,其它读书笔记法又都不易采用.自学成名的史学家陈垣曾说:“教学和研究要从目录学入手”,“目录学就好象一个账本,打开账本,前人留给我们的历史著作概况,可以了然”。所以,平时应把所有的资料,按照内容本身的性质搞出一个索引来,以备查用之便。因此,做索引读书笔记就非常必要。索引读书笔记是记录文章的题目、出处的笔记。如书刊篇目名、编著者、出版年月日、藏书处。如果是书,要记册、章、节,如果是期刊,要记期号,报纸要记年月日和版面,以备日后查找方便。例如:庄照:《也谈为谁立传》,《光明日报·〈史学〉》

(2)摘录原文读书笔记

抄录原文读书笔记就是照抄书刊文献中与自己学习、研究有关的精彩语句、段落等作为日后应用的原始材料。摘抄原文要写上分类题目,在引文后面注明出处。列宁的哲学笔记,有很多就是采用的这种形式。如《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一书摘要》等著作。而且他对摘录内容,还往往写出自己的意见、批评或注释,以及自己独创的符号和评注。比如“注意”“说得对”“辩证的精华”等提示性简明字样。明确地表明了列宁对某段论述的意见或批评,读后感《如何做读书笔记及其形式》。

2、评注式读书笔记

评注式读书笔记不单是摘录,而且要把自己对读物内容的主要观点、材料的看法写出来,其中自然也包括表达出笔记作者的感情。评注式笔记有时对摘录的要点做概括的说明。

评注式读书笔记常用方法有书头批注。即在书中重要地方用笔打上符号或在空白处加批注、折页作记号;也可用提纲方法把书和文章论点或主要论据扼要记叙下来;还可用摘要式综合全文要点、记下主要内容;读完全书或全文对得失加以评论也是一种方法。

评注式笔记有下列几种:

(1)书头批注

书头批注,是一种最简易的读书笔记作法。就是在读书的时候,把书中重要的地方和自己体会最深的地方,用笔在字句旁边的空白处打上个符号,或者在空白处加批注,或者是折页、夹纸条作记号等等。这种笔记方法不但对书中的内容可以加深理解,也为日后查找提供了方便。

(2)提纲

提纲是用纲要的形式把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的论点、论据提纲挚领地叙述出来,提纲可按原文的章节、段落层次,把主要的内容扼要地写出来。提纲读书笔记可以采用原文的语句和自己的语言相结合的方式来写。

(3)提要

提要和提纲不同。提纲是逐段写出来的要点,提要是综合全文写出要点。提要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语言扼要地写出读物的内容。提要除客观叙述读物内容外,带有一些评述的性质。

另一种提要,是对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内容梗概作简要的说明。

(4)评注读书笔记

评注读书笔记,是读完读物后对它的得失加以评论,或对疑难之点加以注释,这样的读书笔记叫作评注笔记。其中有种质疑式笔记,即阅读中的重点准点,自己不能解决或理解不深、模棱两可时,把这出一问题先记录下来,暂时搁置起来。随着知识的丰富、思维能力的提高,再回过头来学习,或是请教他人加以解答。例如鲁迅读《蕙櫋杂志》中的一段:清严无照《蕙櫋杂志》:西湖有严嵩和鄂王《满江红》词石刻,甚宏壮。词即慷慨,书亦瘦劲可观,末题华盖大学士。后人磨去姓名,改题夏言。虽属可笔,然亦足以惩奸矣。

(5)补充原文读书笔记

补充原文的读书笔记,是在读完原书或文章之后,感到有不满足的地方进行补充。需要注意的是补充原文不是随意地加以补充,而是要围绕中心思想加以引申或发挥。

3、心得式读书笔记

心得式读书笔记也叫读后感,即记下对某一问题思考的心得,即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对文中的某一观点、事件、情节或某一章节、定理等,进行分析、归纳,用自己的话把其内容、要点写出来,并加以评述。如李贺的《史纲评要》,脂砚斋的《重评石头记》,皆是这样的著作。心得也可以是礼记、体会。札记多为旁征博引,辩证考订;体会多为引申阐发、借题发挥。沈括的《梦溪笔谈》,茅盾的《读书札记》,马克思的《数学手稿》,就是用的这种方式。

其形式有如下几种:

(1)札记

札记,是读书时把摘记的要点和心得结合起来写成的。这种札记的形式是灵活多样的。可长可短。

(2)心得

心得笔记也叫读后感。读书后把自己的体会、感想、收获写出来。这些读书笔记,可以写读书时的心得体会,也可以写对原文的某些论点的发挥或提出批评、商榷的意见。写这种笔记,一般是以自己的语言为主,也可适当地引用原文。

(3)综合读书笔记

综合读书笔记是读了几本或几篇论述同一问题的书文后,抓住中心评论它们的观点、见解,提出自己看法的笔记。

读书笔记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形式有:

1)笔记本

成册笔记本可用来抄原文、写提纲、记心得、写综述。长处是便于保存,缺点是不便分类,但可按类单独成册。

2)活页本

可用来记各种各样笔记。便于分类,节约纸张也便于日后查阅。

3)卡片

便于分类,可按目排列,便于灵活调动又节省纸张,但篇幅小,内容不宜长。一是每张卡片最好只写一个问题,一个事例。这样既灵活,又不乱,便于分类整理装订成册。二是每张卡片须注明资料来源、书名、篇名、版本、卷首、页码等,便于查找。三是随着学习水平的提高,应注意积累卡片向某些方面集中,使之更加系统化和深化。四是一定要养成定期整理的习惯,按性质或需要把卡片编上页码,分类插放。既为查找使用提供方便,又可在整理过程中使自己平时分散、零碎的知识系统、条理起来。

4)剪报

把报纸和有用资料剪下来,长文章可贴在笔记本或活页本上,短小材料可贴在卡片上。剪报材料可加评注,也可分类张贴,要注明出处,以便使用。

5)全文复印

重要读书材料,为保持完整性,可全文复印编目分类留用。

6)书签式

平时读书时遇到需要背诵的内容,可记在书签上,夹在书里、放在口袋里或插在专放书签的袋子里,一有空就读一读背一背,记得牢为止,再把它存放起来。可以帮助记忆。

7)台历式笔记

可以利用台历,把阅读中看到的精辟的箴言、警句、典故、谚语、学习中的疑问和心得记录在台历上。这些台历上的只言片语经过日积月累,汇聚起来却如同珍宝。台历笔记还可用来自我督促捡查学习情况,哪天记了,哪天没记,一目了然。

篇3:小学生如何做读书卡

一、读大师还是交朋友——周国平、李鸿谷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周国平从个人经历出发, 提到他阅读取向中存在的三个特点。

第一是“不务正业、博览群书”。这指的是在读书过程中不受专业限制, 什么书都看。周国平在大学期间读的是哲学系, 但他大部分时间都在看文学书, 哲学类的只占1/4。周国平强调, 一个人来到世界上, 最重要就是让自己完整。文史哲没有严格的界限, 都是精神生活的一个部分。

“不走弯路、直奔大师”是周国平读书的第二个特点。“一个人一辈子能够用来读书的时间是很有限的, 一辈子能够读的书也是有限的。既然如此, 就不应该把时间浪费在比较平庸的作品上面, 应该直接去找那些大师。”“选择什么样的书非常重要”, 周国平认为, 一个人读什么样的书和其精神成长的关系非常大。精神上吸取什么样的营养, 精神发育的状态就是什么样的。但是, 有的人在选择上却很奇怪。他说:“古希腊有一个哲学家, 他说自己喜欢哲学却不去读哲学家的著作, 反而去看别人介绍的著作。这就像有一个人爱上女主人, 可是他怕麻烦, 就向女主人的女仆求婚, 这很可笑。喜欢女主人, 就应向女主人求婚, 在书籍的世界里就更不该存在这样的情况。”“不走弯路、直奔大师”才是明智之举。

当然, 大师经典但大师难读, 这是读者的普遍看法。对此, 周国平介绍了自己的第三条原则, 即“不求甚解, 为我所用”。阅读主要是一种精神生活, 没有必要去死抠含义, 在不求甚解的阅读过程中, 也在不断地积累对经典的理解。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周国平指出, “排除做学问的目的, 读书是为了吸取营养, 把自己丰富起来, 读书最愉快的时候是在读的过程中找到共鸣, 是被书中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唤醒。阅读的过程是自我发现的过程, 也是今后成长的过程”。同时周国平也对现场的大学生们发出了建议:在四年的大学里培养阅读的爱好, 并且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在阅读的范围上不要听教师的, 不要围着课程转, 要做自己的主人。

相比周国平“以大师为中心”的阅读理念, 担任过记者, 现为《三联生活周刊》执行主编的李鸿谷持有不同的观点。李鸿谷认为, 读书如寻友, “每个人成长, 从一年级开始, 一定有一些书本之外的阅读物。你读什么, 你亲近什么, 然后你就会追踪什么。比如我儿子现在小学一年级, 爱看《奥特曼》, 他能把市面上所有的奥特曼买回来, 我觉得奥特曼可能就是他的朋友。读书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寻找朋友的过程”。他对周国平的看法提出异议, “如果不求甚解, 大师是最好的选择。但当你开始阅读的时候, 你会发现大师是遥远的, 大师是大家认为的最厉害的那一个人, 但是那一个人未必一定是你要去寻找的朋友”。有两种“找朋友”的方式。一种是偶然相遇。李鸿谷举例, 他上周去看《1942》, 觉得电影很棒, 就马上去找小说。他很偶然地遇到这个叫《1942》的“朋友”, 朋友是有源头的, 找它的源头, 再找到作者, 再找同类作者, 这就是一个从偶然的相遇到一连串相遇的推进过程。这样, 对某一个问题就会形成一个网络状的知识结构。

“找朋友”的另一个方式是从好奇心出发。读者首先要问自己好奇什么, 好奇促使自己去寻找材料的根源。他透露了自己的小秘诀, 如果要研究一个问题, 他会首先去读相关的博士论文, 因为博士论文的研究综述会告诉自己在这个领域已有的所有成果, 这样就形成了体系化的理解。除了把书当成朋友这条经验外, 李鸿谷的另外一条读书经验就是学会读无字的书。他说, 要迅速了解一个城市, 就要去博物馆, “因为博物馆是一个城市最精彩的, 把时间变成空间的表达”。

二、哲学和说“不”的价值何在——李鸿谷质疑周国平和韩寒

李鸿谷在现场过了一把记者瘾, 他率先提问, “发难”周国平。他笑言, 自己在大学时代就视周老师为偶像, 周国平为他提供了哲学上的启蒙。工作之后, 却发现周国平的写作变得特别有意思, 特别个人化, “为何周老师从印象中的哲学研究者变成了一个生命的感悟者或记录者”?

周国平坦率地称:“社科院哲学所的老师也批评过我, ‘周国平, 你搞哲学很有前途, 为什么不好好搞下去?为什么去写散文?为什么不务正业?’我从来没想过要为中国哲学作什么贡献, 我的生命体验、我生命发展过程中真正打动我, 或者深入我内心的, 才是我的宝贝, 我要把它表达出来。别人可以写尼采, 但写不出周国平的生命体验。生命体验对我来说最重要, 学术是第二位的。”哲学在这个时代似已远去, 哲学家这个字眼听起来不再崇高, 反而陌生。在新的时代, 在物质极大丰富的背后, 摆在所有人面前的是精神的贫困。李鸿谷的提问似乎代表了所有人对时代的质疑:这个时代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哲学?哲学还有价值吗?周国平表示, 哲学作为一门学科, 没有实用价值。哲学系报考的学生特别少, 哲学系的学生没有办法就业。他们或者是改行, 或者是失业。本来意义上的哲学是对人基本问题的思考, 这种哲学在这个时代反而更加重要。“在我们这个时代, 对人生基本问题的思考是紊乱的, 为什么经济发展了很多人还是觉得不幸福, 就是因为基本问题搞乱了, 很多人都在想这个问题。哲学在这个时代就处在一种困境当中, 一方面成了人们的‘弃妇’, 另一方面又是很多人的‘梦中情人’。”李鸿谷回忆起北大教授钱理群作演讲时谈鲁迅, 有人问, 讲这个东西能帮学生提高高考分数吗?教授惊呼:这个时代怎么了?李鸿谷慨叹:“我们这个时代真正贫困的, 真正贫瘠的, 恰恰就是智慧, 以及寻找智慧之道。”有趣的是, 两位名人说出了读书建议, 却都没有给大家推荐书目, 一个称“看书单读书的人都是不爱读书的人”, 另一个则打趣“我的‘朋友’不一定是你的‘朋友’”。

现场有观众提问:“这个时代我们听到了很多批判的声音, 应该如何看待?”对此, 李鸿谷评论:“现在说太多的‘不’, 只是迎合我们发现这个社会有待解决或者正在解决的问题时不满的情绪。‘不’只是作为姿态存在, 这种东西我建议大家放弃, 因为它是垃圾。它不给你提供任何精神性的内容。比如韩寒的作品, 它并没有提供任何对这个时代、对这个国家、对这代人共同命运的发现。它只是个性化地表达了这个社会既有的情绪, 只是唤醒了大家的情绪, 并没有任何新的发现。这种表达只不过在不同的情绪里面形成回荡, 并没有其他价值。”

最后, 有观众问到哲学与宗教的关系问题, 周国平解释, 哲学和宗教所要解决的问题相同, 都是世界和人生的根本问题, 灵魂和肉体关系的问题、生和死的问题。但是哲学和宗教的解决方式不一样。哲学是想通过人的理性来求得答案。基督教就强调要有信仰, 要听上帝的, 上帝给了你答案。基督教认为人的理性是有限的, 这个问题靠理性解决不了。“实际上哲学是人类这么一个状态:被问的问题是灵魂类的问题, 要用头脑来回答。灵魂是一个‘疯子’, 头脑是一个‘呆子’, ‘疯子’在那里问, ‘呆子’在那里回答——哲学多么狼狈, 多么尴尬。但不能因此说哲学没有价值, 哲学让人的理性和人的灵魂之间、人的精神追求和人的思考之间存在一个紧张的关系。宗教已经到了信仰的终点, 哲学走在同样是信仰的途中, 但永远到不了终点——这是哲学的悲哀, 也是哲学的光荣。”

篇4:如何教小学生做读书笔记

下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了几点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希望与大家分享。

一、摘抄法

摘抄就是在读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时把其中优美的句子或段落摘抄下来。摘抄法是做读书笔记做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也是最简单方便的方法。摘抄的内容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定,可以抄录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的至理名言,也可以摘抄优美的写景片段,还可以摘抄格言谚语等。例如,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种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采用。如教《燕子》时我是这样布置预习的:请先默读课文,然后把你最喜欢的语句或段落摘抄下来,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预习后,我作了检查,情况如下:有的学生摘录了第一自然段,因为这一自然段语言精练,“乌黑光亮”“俊俏轻快”“剪刀似的”写出了燕子活泼机灵的神韵;有的学生摘录了第二自然段,因为这一自然段写出了春天的特点;也有的摘录了第三和第四自然段,说是飞行中的燕子与停歇的燕子都给人以美的享受……这种做法,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原文的内容,又能训练学生综合、分析、概括的能力,积累资料,还使学生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这对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有很大的帮助。此外,这种方法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也大有裨益。

二、体会法

读书之后把自己从书中得到的收获、心得、体会或认识、感想等,联系自己的实际写下来,这叫读书体会或读后感。这种体会式的笔记,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适当地引用原文作例证,表达自己的看法、想法,写出真情实感来。在指导学生课外名著阅读时,我经常让学生把自己对文章的心得体会记录下来。例如,有个学生在读《鲁滨逊漂流记》时这样写到: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读完了《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鲁滨逊漂流记》书中主要写了鲁滨逊的航海历险,他被吹到了一个岛上,自己丰衣足食,获取食物,还当了一回“老师”,他眼睁睁地看着野人吃掉自己的同伴,自己造了木船,还发现了许多矿,在岛上建了两个家。最后,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如愿以偿地回到了故乡。

“不管多么困难,也要有活下去的意志!”我大声地读完了鲁滨逊说的最后一句话,懂得了这本书的真谛,窗外细细的雨凉爽的风,伴我读完了这本书的最后一句话,我心中不由地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感慨。

我佩服鲁滨逊活下去的意志,佩服鲁滨逊那顽强不屈的精神,佩服鲁滨逊……

我读完了这情节曲折、连绵起伏的故事时,被它感动了,被它震撼了,这是心灵的震动、心灵的呼唤。

任性、倔强、娇气、依赖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许多青少年的最大缺点,依赖父母、依赖学校已经成为了他们的习惯。试问,如果父母不在了,这些青少年能不能靠自己的双手来取得劳动成果呢?这些性格已经成了他们致命的弱点。

读完了这本书。忽然,我懂得了人生中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宝贵的。人生如一条小溪,会遇到不同的困难与艰辛,如果没有了困难,一路畅通无阻,那样的人生也就毫无价值和意义了……

通过这种方法,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尤其是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往往不知道如何下笔,常常是心有话而言不出,如果经常写读后感,哪怕开始只是一句话,久而久之,想要说的话越来越多,由原来的一句话变成一段话,由一段话变成一篇文章。学生由一开始的不愿写、写不出,到最后不但想写,而且佳话连篇。

三、批注式

在阅读时,为了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可边读边写写画画,把书中的重点词句和重要内容用圈、点、画等标记勾划出来,或在空白处写上批语、心得体会、意见。这种方法特别适合小学生在预习一篇新课文时使用。在教师讲解新课文之前,学生提前预习阅读,通过做批注,把不理解的内容画下来,在旁边标注,以便教师讲解时重点关注、理解。学生还可以对文中的个别语段进行圈点,写下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如果听课时发现自己的理解和教师的讲解有出入之处,课下及时询问教师,这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也会及时纠正在预习过程中自己理解的偏差。这样不仅使自己的知识得到了巩固,而且使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四、卡片式

读书时,可按照写人、记事、写景、状物分门别类地摘记在卡片上,再分类存放。存放的位置还要按类别,编上号码,写出标题,以便使用时查找。卡片还有携带、使用方便的特点。

总之,教学生学会作读书笔记,等于交给了学生学会学习的“金钥匙”。读书笔记既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好方法,又是锻炼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何乐而不为呢。

篇5:《教师如何做研究》读书笔记

行动研究,就是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善社会行为目的的一种研究方法。它面向教育情境,重视对教育问题的现场研究,重视个案的价值,追求“在行动中研究”和“在研究中行动”(也就是《教师如何做研究》所倡导的“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的理念)。

在我看来,郑金洲教授的《教师如何做研究》就是一本积极倡导中小学教师进行行动研究的好书。其背后的理念(我这里只从教师角度来说)就是:研究与教师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问题,将教师从繁重、机械性的工作状态解放出来,改善教师课堂行为及与学生交往等教育教学行为,让教师真正成为教育智慧的创造者。

可以说,读任何一本书,只要抓住了结构框架以及内容背后的核心理念,也就抓住了这本的要害,也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阅读过程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浅层、低效的阅读。

这本书我在暑假看了两遍,这两天又利用中午时间大致重温了一下。不过这次阅读较之前两次阅读,字里行间却是飘出无限亲切------或许因为这次是作为一名一线教师角色进行阅读的缘故。在阅读中我一边思索理解文章内容,一边反观对照自己十一正式上班以来的教育教学行为事实。对于目前的我来说,书中关于教育研究成果表达形式是我可以直接借鉴的显性内容。正式上课以来,每次课堂教学后,有些想法感受,我就写下来。叙写成文本后,我总有一种极愉悦的成就感和舒畅,而在这种积极心理的背后将思考叙写成文本的价值更为重要。那么将思考叙写成文本的价值何在?其价值在于:“教师对教育生活事件的定期纪录,在他(她)把真实的生活场景转化为文字、语言符号加以记载的时候,他(她)也就是在梳理着自身行为,有意识地表达自己。”

通过每次将思考感受的文本叙写,我及时、清晰理清了自己在课堂教学、师生交往中存在的不足及主要问题,对其后有针对性地理论学习及行动解决起到重要作用。

我将这篇读书笔记的题目定为“倡导问题意识和行动意识”,行文至此却依旧点滴未提,有偏题之嫌。其实上文只是我对《教师如何做研究》内容及其理念的大致看法,我所要特别表达的乃是对问题意识和行动意识的思考,尽管字数不多。

“中小学教育科研要有清晰地问题意识”我觉着这句话说得还不到位、不充分。中小学教师要有清晰的问题意识,首先就必须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何谓“强烈的问题意识”?我认为就是教师对自己日常教育教学行为、现象和问题有着强烈的敏感性和关注度。

一直以来,教师们都在进行着日复一日的重复、少有创造性地劳动,导致“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这样一种悲剧性的教师形象和命运。如果我们能够对自己日常教育教学行为、现象和问题有着强烈和敏感的关注,而非漠视麻木,那么在问题意识的推动下,能使得我们积极采取解决之道,从而进行创造性劳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也就是上文所说的“将教师从繁重、机械工作状态解放出来,让教师真正成为教育智慧的创造者”。

篇6:如何分步骤做读书笔记

1、归纳书中要点

做一个关联结构图并不是难事,但做之前你得先找出书中内容所涉及的关键词和要点。按照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文章结构,把层级和关系画下来。这是一个需要思考和归纳的过程,你归纳得越多,对文章的思考就越多,理解也越深,这正是使用“脑图”的作用。记住,在建立一些关键词的分支上,尽量用短语和词,而不是嗦的句子。

2、对逻辑关系进行反思

当整理完书的要点之后,再从整体上来考虑全书的结构是否合理,按照对书的理解,从整体角度,对内容进行从新排列组合,进行删减保留对自己有用的部分,或者是加上一些自己的想法,使得这些内容看上去更清晰、更有逻辑性。

3、反复修改,手绘加软件

制作一张好的“思维导图”需要多次修改。你有可能最开始对书的内容和架构只是一个初步的了解,绘制的过程可能激发了你更多的想法,和对书更深的理解。如果你嫌手绘累的话,用绘图软件可以省力不少。

MindManager是目前最受欢迎、最专业的思维导图软件,另外XMind、MindMapper、iMindMap等也都是不错的绘图工具。需要提醒的是,用软件虽然方便但不如手绘的印象深刻。如果觉得全部手绘麻烦,也可以先用软件做思维导图,做好之后自己再手绘一张。你会发现亲手画一张思维导图之后,记忆会更加深刻。

4、把大图分解成小图

篇7:《如何做最好的教师》读书心得

读着书中的故事,我不由联想到了自己,如果我遇到了类似的情况,我会如故事中老师一样对待如此的学生吗?当意外发生时,当学生的行为已经超越了底线,我会如何呢?我会和故事中的老师一样一笑了之,灵活的对付,还是会大发雷霆,以自己的威严压载学生个性的闪现?我不得而知,但是我已经在慢慢转变我自己,慢慢融入到孩子们中间,成为他们最为可亲的朋友。

教育故事,就像长河里的涓涓溪流,平淡而又长远;教育故事,平常中包藏着经典,蕴含着永远。每天,每周,每月,记录一个小故事,将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呈现出来,可以帮助更多的老师拓宽视野,提升修养。让我们一起,记录下身边发生的一个个教育故事,提升自己,更为他人提供一个范例。相信我心一定有收获。

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而做为年轻教师的我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教师只有再度做为学生,拿起书本,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与时俱进,不断以全新的眼光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创造性地开展教书育人工作。比方向更重要的是态度,比态度更重要的是毅力。

这本书带给我的思考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这不是一个终结点,而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门,使我对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假期里我有幸拜读了著名教育家魏书生主编的《如何做最好的教师》一书。如何成为最好的教师?引用编者的话就是:“我们教师应努力提升自我,修炼教师之贤,做最好的自己,成为最好的教师。”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我今天备课是不是比昨天更认真?我今天上课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找学生谈心是不是比昨天更诚恳?我今天处理突发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机智……”。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遗憾,但每天都这样自己和自己比,坚持不懈,不断地向‘最好的教师’的境界靠拢。我想只要我争取每天多读些书,每天都有点进步,每天都做得更好,每天都比前一天有进步,我想我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正如书中所提到的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曾说过:“倘若当教师的,自己天天去研究,有所得的,即随时输入于学生,如此则学生受益较多,即当教师者也觉得有无穷的乐趣。所以学生求学,固然要学而不厌,就是当教员的,也要真正做到学而不厌”。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做最好的老师”呢?编者在《如何做最好的教师》一书中将影响教师一生的中外教育家经典感言分别进行了阐述,对于我们教师具有深刻的借鉴和指导意义。作为老师的.我也不由地思考了从教十几年来,在教学实践中的得失,并将其与读完本书后的感悟深入地融合在一起,得到了一种体会,即“如何做最好的教师”最基础、最根本的是要做到两点:(1)时刻保持对学生的爱;(2)始终坚持将这种爱付之实施的心态与行动。

本书中提到狄德罗提出:“教师要有丰富的情感--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不允许漠视学生的情感,因为教师的漠视就是一种摧残,这是不能容忍的。情感淡漠使人平庸,情感衰退使杰出的人失色,有意摧残情感是绝对的蠢事。我们当以自勉--不论对自己还是对学生。”在教师素质的诸多因素中,对学生的奉献之心、理解之心、平等之心、责任之心等教师非智力因素是第一位的。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芽,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如果我们用成人的冷漠去对待孩子的真诚,那么一切“语重心长”的教育都无济于事。都说人没当母亲之前看学生是一种心态,当了母亲之后又是一种心态,以我的理解,可能当了母亲,有了自己的孩子,对待学生便有了孩子自己母亲的心境。不管听话的、不听话的、漂亮的、不漂亮的、聪明的或是不聪明的孩子,在母亲的眼中都是有无数优点的。我们常说要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我想,如果有了母爱之心,我们就会发现,原来这种“闪光点”无处不在。并不是有了爱就有了一切,这种对学生的爱绝不是迁就纵容学生,绝不是放弃严格要求和严肃的纪律。教育中真正的“爱”,意味着要对学生的成长以及未来一生负责,所以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只喜欢那些自己认为“可爱”的孩子,而应该怀着一种责任把欣赏和期待投向每一个学生,包括“差生”。并且真正的教育之爱,并不是迁就学生,不是放弃“严格要求和严肃的纪律”,而是要给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帮助和服务,我们要给与学生的,是他们走出校园多年以后仍然保留在身上的,深入骨髓的习惯和性格。这种带有养成良好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必然带有“强制性”,离开了严格要求,便不是真正的爱。同时,这种爱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内容,如对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怀着一颗爱才之心;对淘气、不守纪律的学生怀着一颗宽容之心;对学习较困难的学生怀着一颗关怀之心……这些爱是成为最好老师的基础。作为班主任的我,要从“喜欢学生”向“爱学生”发展!要为学生的成长以及未来一生负责!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对于怀着“做最好的自己”心愿的老师们,为达成所愿“做最好的教师”,还应该把这些爱化作“润物细无声”的“爱心之雨”通过教学实践“洒向”所教授的所有学生。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老师,能够长期像书中所提到的教育家们对待每一个学生,难!因此,只有把教育作为一种事业,始终如一地把对学生的爱进行到底,才能真正地“做最好的教师”。

在现实生活中,最好的老师,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想当,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当上,这是为什么?难道说做最好的老师、成为名师真的就这么难吗?我想不是这样的,只是我们缺少了勇气与自信,更缺少了作为纯粹教育人的那种激情!要做最好的老师,那就要带着“爱”这个教育理念行走在教育道路上,爱教育事业,把教育当作自己的一项事业,爱学生,用真正的爱--师爱,去对待学生,为学生的的未来服务!

篇8:如何引导学生“做”数学

以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应该是在一定情景之下的问题发现、探究与解决。因此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是创设适合的问题情景, 在问题情景之下发挥学生自主参与、积极探究的主体意识,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 再提出新问题, 再解决新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以问题为主线进行数学的学习, 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 在互动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技能和能力得到提高, 从而形成适应未来社会的良好数学素质。

一、“做”数学引导学生“问”

“问”是“探”之开端和主线, 为了让学生能“问”, 教师应该创设适合学生实际和认知水平的问题情景, 让学生从中找到必要的数学信息, 去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 问题情景是“做”数学的起点、开端和主线。能否创设对学生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问题情景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关键。

例如, 教学“圆的周长”有两位老师, 有两种不同的理念, 便有了两种不同的“做”法。

方法一:教师为学生提供硬纸板做成的大小不同的圆片, 要求先测量圆的直径, 再一一在直尺上滚动一周, 并记录其周长, 然后引导学生去发现圆周长和直径的关系。

方法二:教师先通过多媒体创设情景, 然后提供材料, 多种材料制作的圆片和纸片上的圆形, 让学生去探索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

显然, 方法一是让学生在老师的指令下去验证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 是重结论的“记”数学活动。而方法二则是在一定情景之下, 从问题意识为线索的“做”数学活动。这里问题情景的创设在于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不断产生认知冲突:“圆形的应用无处不在, 而用硬纸做的用滚动或细绳的方法可以测量, 但软布做的圆不能这样测量, 怎么办?”问题的解决和方法、知识的局限性的矛盾不断得到激活, 诱发学生的探求欲望和热情,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通过相互启发, 探索, 可以用折叠的方法。但对画在纸上的圆这种方法又受到了挑战。学生自然会转入给周密的探索之中。这样整个活动的过程就是学生质疑问难的过程, 体现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做”数学, 引导学生“玩”

少年儿童的天性就是好“玩”, 新课程的数学也要一改过去那古板的面孔, 让学生好好的“玩”!

“玩”数学就是学生在积极情感体验下以特质或物质化活动方式去感知事物。有了问题意识的玩, “玩”就有了方向。如果说“问”是学习的起点和主线, 那么“玩”就是探寻主线的活动方式。“玩”数学不仅是学生的认知过程, 而且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活动和情感交流的过程。情感活动属于动力系统, 它能促使主体积极主动的参与。“玩”数学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学习主体处于愉悦的、积极的心理状态下, 主动自觉地去“做”。它和被动的“记”数学相比, 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内在需要, 而“要我学”则是基于外在的诱因和强制。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需要主要是表现在对学习的兴趣。兴趣有直接和间接之分, 直接兴趣直接指向活动本身, 间接兴趣指向活动的结果。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 学习活动不再是一种负担, 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 才会越学越想学, 越学越愿意学、越爱学。

“玩”必须是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 小组合作之下的“玩”。在这种情景之下的“玩”, 才能使数学学习的课堂, 变成数学研究和人与人合作交流的场所, 才能提高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合作与交流的素质。

三、做数学引导学生“悟”

“悟”是数学以及其他任何学习的重要阶段。“悟”一般是在感觉和知觉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领悟或感悟, 是人的智慧和品质发展的一种最重要的形式, 如果“玩”是动手、动眼的外在的动, 则“悟”是动脑动心的内在的动。玩可以为“悟”提供外部信息, 而“悟”则可以使“玩”得以升华。如果只是“玩”, 则只是停留在感知的层面上, “玩”和“悟”互动的过程才是“做”数学的最佳途径。

“悟”不仅是一个过程, 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结果。当学生有所“悟”的时候, 才是真的有所收获。而“悟”不能由别人说出、或代替, 而必须是在主观努力之下的自身的一种体验和顿悟。教师只能通过合理的情景创设, 合理的原形启发, 引导他们自己去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和方法的形成过程, 而不是简单地告诉, 也不是简单的暗示或引诱, 要采取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来“悟”。

四、“做”数学引导学生“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要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 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 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要鼓励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 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 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可见, 数学应用是数学教学首要的和基本的目标, 也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要点之一。

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去, 才会显示其价值, 展示其魅力。学生只有回到生活中去用数学, 才能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在现实生活中采撷教学实例, 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之中, 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践活动的过程中, 建立“用数学”的意识, 培养“用数学”的能力, 体验“用数学”的乐趣。还要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 建立“用数学”的意识。数学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让学生参与一定的含有数学问题的实践活动, 在提高“用数学”的能力的同时, 体验“用数学”的乐趣。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 通过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既能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 又能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

例如, 教学《找规律》后, 我让学生分小组为黑板报设计有规律的花边, 为“学习园地”设计有规律的花边, 比一比哪个小组设计的花边新颖、漂亮, 让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规律的知识, 在比赛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认识钟表》 (人教版第一册) 后, 我指导学生为自己设计合理的作息时间表, 并严格按作息时间表起床、吃饭、上学、放学、做作业、睡觉, 教育学生珍惜时间, 做时间的主人。教学《统计》 (人教版第四册) 后, 我引导学生调查本班同学每天看电视的时间, 制作统计图表, 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谈谈自己的看法。使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运用统计知识, 并学会自我控制、自主管理。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 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 从而提高用数学思维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高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体验在生活中“用数学”带来的乐趣。

篇9:小学生如何做读书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面对这种状况,语文教师应该做的是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和热情,使得他们亲近名著,做个“读书人”。我尝试了以下几种做法。

一、“精”讲促读

课堂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佳阵地,教师要认真地对待每一篇课文,要讲得精彩,讲得精巧。“精”讲课文,是调动学生“阅读期待”心理的一个良好时机。比如教师“精”讲了《变色龙》,学生被这个荒诞又充满现实意义的小说所打动,教师立即向他们推荐读《套中人》。“精”讲了《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学生为父女浓浓的爱意所打动,教师又向学生推荐阅读了《城南旧事》。这样,学生就在咂舌品味课文的同时产生了“阅读期待”心理,教师再把这本书或这个作家的其他优秀作品介绍给学生,使得学生能够配合课堂教学拓展阅读。例如,学了《荒岛余生》读《鲁滨逊漂流记》;学了《范进中举》读《儒林外史》;学了《再别康桥》读徐志摩的诗歌等等。让学生不仅对课文有浓厚的阅读兴趣,还能在课余时间阅读大量的文学名著。

二、现身说法

语文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经典阅读的引领者。教师一段经典名著的优美朗诵、流利的背诵或精彩的讲述,必将会给学生一种感染与震撼。学生会加深印象,会摹仿,更会引起“阅读期待”的心理。教师还可以运用课堂上一些零碎的时间,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学生推荐名著,为学生讲讲经典作品中的精彩片断,比如“花和尚倒拔垂杨柳”,“黛玉葬花”等等,讲到关键时刻,戛然而止,用故事中精彩、紧张、感人的情节创设悬念,让学生产生寻根究底的“阅读期待”,自己主动找原著去阅读。

三、以点带面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些学生不喜欢阅读,但同学间流传的一些时尚的文学,比如《梦里花落知多少》、《三重门》等等,往往肯花功夫去读。针对这种情况,我想到了这个策略。我将班级最爱读书(或最能引领时尚阅读)的学生找到办公室,向他单独推荐一部经典的作品,并及时与他交流体会,指导他准确理解,并产生兴趣。然后他的阅读就是最好的舆论导向,那么由学生推荐给学生,教师不露痕迹不露声色地“静观时局”,我称它为“以点带面”的策略。

四、组织表演

“名著表演”是最令学生心花怒放的“语文实践活动”。我积极给学生搭建“名著表演”的舞台,表演的形式多种多样,适合任何一个层次的学生,调动的面比较广,从而以“演”促“读”。

1.课本剧表演

比如,莎士比亚的作品,绝大部分学生很难一下子就发现它的魅力。为此,我挑选几个表演能力强的学生,组织排演了《罗密欧与朱丽叶》、《奥塞罗》、《威尼斯商人》等几部作品的精彩选段。参与表演的学生,为了更好地表演,必然要阅读原著来揣摩人物心理、性格等等;未参与表演的学生,由于班级有这样的活动,自然也关心原著的内容,悄悄找来书努力阅读。

2.观看电影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看《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战争与和平》、《红与黑》等影片,组织学生配音、摹仿等表演活动。学生纷纷去阅读原著,甚至找来同一作家的其他名著来阅读。

3.朗读比赛

向学生推荐一组名著,然后给出一定的准备时间,让学生在充分阅读原著后,挑选自己喜欢的片段进行朗读。

4.课前演讲

我们可以利用课前五分钟,让每个学生轮流讲名著精彩片断。对于不喜欢阅读的同学,直接推荐阅读书目或精彩片断,让其在准备的过程中,阅读名著。

五、名人广告

如今是广告的时代,名人效应对于学生同样会起作用。我定期会根据阅读任务,向学生推荐一些名人对一部作品的不同角度的评论文章,或研究这部作品的专家的成就影响和研究方面的文章,使学生对这部未了解的名著产生阅读的欲望。比如推荐阅读《红楼梦》,我就下发了周汝昌、季羡林、鲁迅、王安忆等名人的精彩评论语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读《三国演义》,我组织学生集体观看易中天在“百家讲坛”中的《品“三国”》节目。

六、开设讲坛

“百家讲坛”栏目在全国的走红,让很多学生大开眼界,我们可以将传统的“读书汇报会”,改个名字为“校园讲坛”。汇报的学生自己写报告,向大家汇报近期读书阅读名著的内容和体会,并由学生评选出最佳展示的同学,由他组织下次汇报会。通过这种交流,学生们了解了更多的优秀作品,也找到了自己读书的差距。

如果有条件还可以请专家或有威望的教师做专题讲座,交流名著阅读的体会。

七、“狗尾续貂”

我还尝试过,选择一些精美的短篇小说,编辑删去一些精彩的片断,由学生来补写,然后共同品读原著的精妙,学生幽默地称这种方法为“狗尾续貂”。既激发阅读兴趣,又练习了作文,一举两得。

八、创设氛围

我在教室的后面摆放了一个大书架,为学生买了一些经典名著,创设了一种浓厚的“书香”氛围。我还对进步的同学有一种特殊的奖励措施,就是领着他们“逛书店”,学生感受到书海的浩瀚,学海的无涯,从而激起对书的渴求。

上一篇:南通项目可研报告下一篇:追随的同义词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