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技术人员工作总结201

2024-04-19

煤矿技术人员工作总结201(精选11篇)

篇1:煤矿技术人员工作总结201

煤矿技术人员工作总结

我叫任交锋,男,生于1976年9月,山西省霍州市辛臵镇宋庄村人。1994年6月毕业于山西矿业学院采煤专业,同年7月在霍州市宋庄煤矿参加工作,历任生产技术科技术员、安全科副科长、生产科长;2003年6月至2010年5月,在临汾市煤矿安全生产监察大队工作,历任安全监察员、小队长;2010年5月至2011年4月,任山西煤销集团巨同塬煤业有限公司(砂坪煤业)安全科副科长(其间,取得山西煤干院采矿专业大专专业学历);2011年4月至今任山西煤销集团巨开元煤业有限公司(嘉阳煤业)生产科科长。现将专业技术工作简要总结汇报如下:

一、政治思想学习方面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始终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在政治上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参加党组织的学习和活动,认真学习贯彻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和组织观念,牢记和践行党的宗旨。在工作上热爱煤炭事业,热爱本职工作,以事业为重,吃苦耐劳,积极主动,作风踏实,勤于思考,讲求效率,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学习方面,自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坚持学习不间断,并做到学以致用。将所学理论知识与煤矿实际紧密结合,以

理论指导实践,向个人学习,向一线学习,及时总结安全生产经验教训。通过不断强化学习,提高思想政治和专业技术水平,适应发展形势,提升煤矿安全生产水平。

二、专业技术业务工作方面

参加工作以来,我热爱煤炭事业,爱岗敬业,努力学习煤矿安全生产相关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不断创新总结,通过自己刻苦努力以及单位领导和同事们的帮助,掌握了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知识,并及时有效地运用和指导于实际工作。在霍州市宋庄煤矿生产科任技术员期间,由于矿井技术力量不足,我身兼数职,进行矿井采掘设计、井巷测量、绘图,编制作业规程、各项安全措施等技术性基础工作,同时还负责矿井“一通三防”方面测风、通风工程等工作。在霍州市宋庄煤矿1997年省样板矿井、质量标准化矿井建设达标中,我参与矿井规划设计、并率先在霍州煤矿中完成了采改和质量质量标准化达标工作。在监察大队工作期间,我积极学习,从服务入手,强化安全监管,及时总结和学习各矿安全生产先进经验和做法,并因矿制宜,加以推广。

在砂坪煤业、嘉阳煤业任安全科副科长、生产科长期间,我在加强学习的同时,将工作重点放在了井下工作现场,严格做到规程措施先行,靠质量标准化指导实际,在实际中完善规程措施;在砂坪煤业、嘉阳煤业,分别成功实施和完成了1108采煤工作面过空巷、运输大巷50余米高冒顶处理,南区运输巷过空巷、断层及变电所工程、主立井煤仓改造施

工等重点复杂特殊施工。同时狠抓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工作,为嘉阳煤业的安全发展、稳定发展积极工作,献计献策。在多年的煤矿安全生产技术管理工作中,自己把所学专业知识应用到井下一线、实际工作中去,并取得了一些实效,具备了一定的技术工作能力,但仍存在许多不足,还有待提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加强学习、克服缺点,力争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能不断提高,我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本职工作中去,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勤奋踏实,恪尽职守,更好地在煤销集团煤矿生产建设中发挥自己的技术业务专长,为企业安全发展、科学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篇2:煤矿技术人员工作总结201

个人工作总结

2012年工作担任机电科技术员主要分管采区供电、掘进机、液压支架等大型设备。

一、思想方面

拥护中国共产党的纲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严格执行党的方针,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热爱党的事业,认真履行各项职责,严格按党员标准要求自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上级工作会议精神,在实际工作中认真加以贯彻,不断提高自己,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努力把自己锻炼成新时代的合格的共产党员。

二、学习方面

参加矿上的业务知识辅导班向专业好的技术员学习,坚持做好业务学习笔记,充分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7月份参加局内组织的煤矿安全管理知识培训。后半年主要学习综采工作面的安装以及工作面的前期安排,对工作面安装的前期准备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及工作面的支架数,溜子接数的确定以及工作面安装时的注意事项有了初步的认识。利用闲暇之际学习机械专业的书籍。

三、工作方面

工作方面主要参与了12507工作面的安装,此工作面是我矿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工作面,甚至对于我局来说也是机械化程度最高的一个工作面,支架重量就有14吨,为确保支架的顺利装车以及顺利的入井,特制定了专门的安全相关措施。在采煤机、刮板输送机、支架的三机试运

转时就遇到顶板破碎,底板出水等复杂地质变化造成支架倾斜,刮板输送机前蹿严重制约了生产的顺利进行。作为管机械的一名管理人员,每天同各位领导、同事深入井下一线,坚持每天带班调整支架的角度,合理安排移架顺序,为工作面的顺利推采做出了应用的贡献,同时为我矿实现今年全年产量目标更迈进了一步。

四、存在的不足

一年来,我接受到了更多的挑战,也提高了不少,但仍存在大量的问题。比如还有很多自己不了解、不熟悉的领域,还存在很多无法胜任的工作。今后我要尽量使自己参与到更多的领域,拓宽自己的见识和知识面,多向各位同事学习,了解不懂的,钻研不熟的,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积累工作经验,搞好我矿机电专业技术工作,为企业发展献策出力。

2012年是业务知识提升的一年,自己队煤矿事业有了更新的认识,对各项管理制度有了自己更深的理解。认真面对自己的事业,并做到今日工作今日清的心态,积极深入实践与工作中;力争取得好的成绩、得到领导的认可,努力将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为建设现代化的矿井、为平安朱矿尽自己一份薄力。

篇3:煤矿技术人员工作总结201

1 煤矿企业机电工作人员技术培训的现状

1.1 对煤矿机电安全培训不够重视

煤矿机电安全培训工作没有提上议事日程, 煤矿领导对机电人员的安全培训工作不重视, 想起来一阵子, 在管理上也没有制定相应的机电安全管理规范, 甚至连最起码的煤矿机电安全工作标准也没有, 这就造成了煤矿机电设备管理制度不健全, 出了问题没有标准可以衡量。不管是煤矿企业领导, 还是一般职工, 在潜意识中, 总是认为煤矿事故就是顶板事故、瓦斯事故、放炮事故, 而对于机电设备事故, 顾及不多, 因而忽视了对机电从业人员的管理和培训, 有的煤矿企业虽然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制度, 但却没有能够贯彻执行下去。管理人员对机电设备的安全管理的认识不够清楚, 没有树立牢固的安全意识, 没有质量长存的管理理念, 因而对工作怠慢松懈, 忽视了安全培训的重要性。思想上的麻痹是造成机电事故的一个主要原因。

1.2 煤矿安全培训的难度大

有的煤矿企业, 在利益驱使下, 不想大动干戈, 对煤矿机电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另外, 在煤矿企业中, 机电人员设计的范围广, 需要培训的人员种类多, 而大部分工作人员, 又以工作繁忙, 抽不出时间等理由拒绝培训, 培训学习时间不能保证。再者, 需要培训的机电安全知识种类特别多、技术要求高, 理论性强, 教学难点多, 这些都给我们的安全技术培训造成相当大的难度。

1.3 受训人员文化层次参差不齐

在煤矿机电方面工作的人员, 他们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 理论水平和技术水平各有优劣, 这些从业人员中既有大中专毕业生、技校毕业生, 还有高中毕业生、初中毕业生, 甚至有的煤矿还有小学毕业生;既有缺乏理论知识, 但工作经验丰富技术熟练的老工人, 也有刚刚参加工作, 只有理论知识, 缺乏操作技术的大中专毕业生;还有理论知识、操作技能都欠缺的技术工人。老工人对新技术接受能力不强, 刚参加工作的新工人缺乏实际的工作经验, 技术不熟练, 但对新设备、新技术的接受能力较强, 理论水平相对较高。

1.4 培训的质量和效果不能令人满意

在培训过程中, 一方面没有具体的培训时间要求, 一般都是短训的形式, 培训时间一不能呢个保证, 而另一方面需要培训的知识多, 要求掌握的内容多。而参加培训的人员, 大部分都是中年人, 很多是多年没有碰过书本的人员, 因而他们学习不习惯, 自觉性差。甚至对培训产生厌烦情绪;有的学员不懂得学习的重要性, 得过且过, 敷衍了事;有的学员培训过程中, 事务多, 注意力不集中, 精力分散。有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 不能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讲解, 课堂呆板, 也有一些教师观念落后, 对新技术, 新设备不甚了解, 照本宣科。这些因素都导致了煤矿安全培训的效果不理想。

2 应对策略

2.1 建立健全煤矿机电培训领导机构和管理制度

煤矿企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强化机电培训工作的主体责任, 加强组织领导, 逐级明确工作职责, 按培训的规定, 建立健全培训管理机构和组织, 配备专兼职职业培训人员;制定详细的培训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建立健全培训制度。

2.2 提高对煤矿机电培训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煤矿企业要充分认识煤矿机电培训工作的重要性, 明确机电工作在整个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启动煤矿机电工作人员培训, 各企业要按照《煤矿安全规程》要求, 明确一名分管领导具体负责, 制定计划, 明确责任, 确保培训计划得到有效落实。使工人认识到煤矿安全培训的重要性;提高作业工人安全知识和技能, 增强保护能力, 防止违章作业。

2.3 加强煤矿安全培训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煤矿企业机电人员培训的师资力量, 通过“走出去, 引进来”的方法, 自己培养加上外部引进, 也可以结合大专院校, 建立一支既有较强的理论水平, 又有具体操作经验的专兼结合的机电培训师资队伍。从而加强煤矿机电作业人员的技术培训, 不断强化和提高机电作业人员的整体技术素质。

2.4 分门别类, 分层次培训

在培训过程中, 要根据学员不同的工种情况、文化程度和工作经历, 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分门别类加以培训。如对那些有一定经验的老工人, 重点对它们培训新的机电设备知识;对技术要求高的井下电钳工、主提升司机等工种, 以提高技术素质和业务能力为主, 增强安全意识为辅;对那些刚刚参加工作的机电工作人员, 既要培训基本的理论知识, 也要培训操作技巧, 更要培训安全知识。在授课过程中, 把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实践操作上。

2.5 培训形式多样化, 培训方法灵活性

机电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内容较多, 涉及面广, 小到安全法律法规、抢险救灾以及自救、互救知识, 大到通风仪器仪表、机电运输设备等等, 要求学员必须掌握相关的安全基础知识, 掌握本工种的操作规程及有关机电运输设备的日常维护、故障排除等知识, 并且机电安全技术要求高, 理论性强, 这就造成教学难点多, 备课难度大。因此我们应该使培训形式多样化, 尽量避免“大锅饭”式、“一窝蜂”式的培训形式。尽可能组织多种形式的培训, 既可以以班组为形式进行培训, 也可以以机电比武的形式进行培训;既可以采取授课的形式, 也可以采取实地操作的形式;以老带新也是行之有效的培训方式。总之, 要不拘一格, 不拘形式, 只要能达到既增长知识有提高技能的学习目的皆可。

3 结语

加强矿山机电安全管理方法与手段的培训, 提高责任意识, 就能不断地提高安全技术培训质量和效果, 就能促进我们煤矿企业机电作业人员综合素质的整体提高, 将对矿山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可以有效避免各种安全事故的发生。建立健全安全管理手段, 采取有效的奖惩措施, 全面渗透安全管理观念, 才能更好地保障机电设备安全、高效、稳定运行, 推动矿山企业健康、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贾猛.地方煤矿机电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J].煤矿机械, 2003 (12) .

[2]隆泗.煤矿机电技术与安全管理[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3.

篇4:煤矿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的技术探讨

随着国家对煤矿安全的重视与监管力度不断加强,如何准确、实时、快速履行煤矿安全监测职能,保证抢险救灾、安全救护的高效运作,同时如何改变目前煤矿企业对井下人员落后的管理模式,实现管理的现代化与信息化已成为所有煤矿企业关心的课题。

关键词:井下人员定位、双机热备、传输平台、人员标识卡

中图分类号: TD74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3(c)-0000-00

1前言

近年来,为进一步整顿煤矿安全生产,国家不断加大安全监管力度,要求各级安全监管部门要不间断监测各矿井的安全状况,消除安全隐患,避免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为此,煤矿企业积极响应国家的相关政策,采取各种措施,不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和技术手段,纷纷建设相关的配套项目。其中,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由于能够提供井下准确的人员数量和精确位置,已逐步在煤炭行业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为安全管理、灾害预防以及事故救助等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基础。

2系统概述

煤矿井下地质条件复杂,作业人员流动性大,一旦发生事故,就无法确切知道他们所处的位置,给救灾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井下人员定位系统功能就在于:让我们能借助它实时了解井下人员及机车的流动情况、了解当前井下人员的准确数量及分布情况,查询任一指定下井人员当前或指定时刻所处的区域,查询任一指定人员本日或指定日期的活动踪迹。另外,作为下井人员考勤系统,统计与考核下井人员的出勤情况,可以对任一日期或指定日期段、任一指定月份,对下井人员进行下井次数、下井时间、下井班次等进行分类统计,产生人员考勤的日报表、月报表,便于考核,并能打印相关报表。可用来规范人员的活动,防止缺岗、串岗、迟到和早退,提高矿井生产效率,有效防止只考勤不下井或下井不考勤的情况,确保考勤统计数量与井下作业人员的数量完全一致。当事故发生时,救援人员也可根据井下人员定位系统所提供的数据,迅速了解有关人员的位置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救援措施,提高应急救援工作的效率。

井下人员定位系统是以井下移动人员和移动设备为监测对象,主要由地面调度中心、数据传输通道、无线数据监测分站、无线编码发射器、报警装置和电源等设备组成。其中,无线编码发射器代表目标特定身份的编码信号,由数据监测分站接收、处理后,通过传输通道传至地面调度中心。地面调度中心对接收到的包括时间信息、位置信息和目标特征码的数据进行处理,形成可供用户随时查询的多种应用文件或图表,实现了对井下人员和运输车辆位置进行监测等功能,具备了多种报警方式,并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将国家监管机构、集团、矿区三级网络进行互联,实现了信息共享。

3系统组成与结构:

1、地面调度中心:

地面调度中心是对监测分站的信息和数据进行处理,并通过文字、图形、图像等形式,真实表现井下作业人员的当前状态和告警信息,并且根据要求,保存历史资料和进行统计分析。

一个完善的地面调度中心主要是由数据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WEB应用服务器、短信服务器、实时操作终端、打印机以及声光告警模块等组成。

当地面调度中心得到监控信息和数据时,将向数据应用服务器发出请求,数据应用服务器根据不同事务按照编制的软件进行处理,当应用服务器需要某些数据或要进行数据库操作时,就会向数据库服务器发出请求,这时数据库服务器响应,提供所需数据或完成请求操作,应用服务器得到响应完成处理向请求方发出响应,完成整个过程的处理。在这些处理过程中,数据应用服务器可以将被监控对象信息、状态实时展示在显示终端上,根据告警级别进行声光告警,并且还可以根据不同事务向短信服务器发出请求,通过手机短信向相关负责人发出有关信息,即使人在外地也可以通过互联网访问WEB服务器,在权限范围内查询被监控对象的实时状态和信息,另外,地面调度中心可进行丰富的业务管理,分析和统计各项数据,为高层管理人员提供决策依据,对不同管理员可设置不同的操作权限并在其使用过程中进行实时监控,

2、井下部分:

以人员定位分站、动态目标识别器、人员标识卡、矿用电源箱、矿用数据传输光端机等作为井下人员信息无线检测处理的基本单元。在井下主巷道、分支巷道和监测点等区域采用人员定位分站+矿用本安电源+动态目标识别器+矿用数据传输光端机的连接方式,与矿井工业以太网的交换机相连接,组网灵活、方便,同时可与矿井综合自动化系统并网运行。

3、传输平台:

煤矿井下人员定位系统是以工业以太环网(GEPON网)作为信息传输平台。各监测分站采用标准485通信方式,在井下建成环网以后,可直接通过GEPON环网传输数据与信息。

GEPON(Gigabit Ethernet Passive Optical Network)是千兆无源光纤网络,采用点到多点网络结构、无源光纤传输方式、基于高速以太网平台和 TDM时分 MAC媒体访问控制方式,并能提供多种综合业务的宽带接入技术。其主要特点是成本低,带宽可动态分配,系统稳定,易于安装维护,故障率低,组网灵活,易于扩展, 适合于综合传输视频、数据、语音等信息。

主要技术参数

主干网络通信速率:1000Mbps;

主干网络传输距离:15km;

网络节点数:单台OLT支持4个环网,40个节点;

网络节点通信速率:10-100Mbps可调;

线路冗余切换时间:小于100mS。

4、数据库备份:

对于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的软件部分来说数据库是十分重要的,一旦数据库出现问题造成数据丢失,将使整个系统瘫痪,无法运行。目前,在数据库服务器中安装的数据库,一般采用Sql Server 或Oracle等大型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完备的数据库备份策略,对于发生自然灾害(如:火灾、水灾等)、病毒攻击、人为操作失误等造成的系统瘫痪,可以通过备份的数据迅速还原数据库,使系统在很短的时间内恢复正常运行。

数据库备份一般采取本机备份和异地备份,即在数据库服务器本机上进行数据自动备份,然后再将备份好的文件定期自动拷贝到其它地方的某一台计算机上,这样,系统数据库的备份策略将是十分完善和可靠的。

4井下人员定位系统遵循的基本设计原则:

4.1先进性、成熟性

使用先进、成熟、实用和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技术,使得整个系统既能满足当前的需求,又能适应未来的发展。

4.2可靠性、安全性

实时监控的不间断性,决定了在设计中必须考虑提高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因此,系统在硬件选型、线路、支撑环境及结构上都选用了高质量的材料,并采用了先进的防火墙技术,以确保安装的监控主机、分站、接收器、发射器与布线系统,能适应煤矿井下高温、高湿、瓦斯等严格的工作环境,实现了系统稳定。

4.3易操作性

以易于使用的图形人机界面功能,为信息共享与交流、信息资源查询与检索等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4.4实时性

分站接收的信息和监控主机显示都能快速反映,充分满足实时性的需求。

4.5完整性

提供与各种外界系统通信的功能,确保信息的完整性并充分利用在整体系统的运作上。

4.6互联性和扩展性

充分考虑将来需求的空间,所提供的系统平台与技术充分配合,满足未来功能及扩充项目的需求,以避免将来重复的投资。标准化、结构化、模块化的设计思想贯彻始终,奠定了系统开放性、可扩展性、可维护性、可靠性和经济性的基础。

5煤矿井下人员定位系统应具备的主要功能

5.1 报警功能:

对于指定的禁区,如果有人员进入,实时报警,并将报警信息以语音提示、弹出窗口等方式显示,并显示进入禁区的人员信息,对于井下矿工的求救报警,除了以上提示外,在采掘平面图或巷道布置平面图上能切换到求救人员的位置,并且闪烁;通过设定相应工种的下井时间,对超过时间的人員发出报警,并调出相关人员的信息。

5.2 人员轨迹和信息查询功能:

可查询当前井下人员的数量及分布情况。查找任一指定井下人员在某个时间段内的活动轨迹,并在图中画出实际的行走轨迹;选定某一区域,可获得当前该区域的人员信息,选定某一无线读卡器,可获得经过无线读卡器的人员信息和时间,以及所在区队班组、主要工作地点、每月下井次数、下井时间、每天下井情况等信息。

5.3 丰富的地图功能:

具有放大、缩小、移动、标尺测距、视野控制、中心移动、图层控制、地图打印等功能。具有矢量图管理功能,能够对工程图进行矢量化和矢量图属性编辑功能,具有放大、缩小和移动功能,并能在矢量图上定位并显示人员的准确位置和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单位、职务、通讯电话…)。能对入井人员信息按照工作单位、职务、工种等情况进行分类检索和报表打印输出。

5.4 紧急求救功能:

发生紧急事件时,通过矿工配带的无线编码器可主动发出求救信号,及时、准确地发现紧急情况,同时系统提供最佳逃生路线,最大程度上保证救援工作的及时性。

5.5 人员搜救功能:

遇到灾变等严重情况时,首先利用监测中心站最新的位置信息发现遇险人员的大致地点,然后利用手持的无线搜救仪去寻找定位卡,精确的寻找遇险人员位置。这样极大的方便了人员搜救,使遇险人员能够得到及时救助。

5.6 完善的考勤功能:

可与地面考勤系统互联,用来规范人员的活动,防止缺岗、串岗、迟到和早退,在实际运用中,提高了矿井生产效率,有效防止了只考勤不下井的情况,能分类统计,产生考勤日报表、月报表,便于考核,并能导出多种格式的报表数据,方便存储归档,确保了井下作业人员的出勤率。

6煤矿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的技术特点

1、设备适应性强、无阻碍通过:

能对煤矿巷道远距离移动目标进行非接触式信息采集,识别无盲区、信号穿透力强、安全保密性能高、对人体无电磁污染、环境适应性强、可同时识别多人,通行方式无限制,允许多人“成群接队"、“成组成群”通过,通过时不用作任何操作,无阻碍通过,不影响井下人员的正常通行和正常作业;

2、结构简单、可扩展性强、维护方便:

系统采用四级模式,专用动态目标识别器可根据用户需求灵活配置,并可随开拓进度随时扩容,配置分站及动态目标识别器越多定位区域越多,人员定位的位置越准确;设备采用模块化设计管理、维护方便;

3、设备可复用,减少投资:

人员定位系统网络可以和原有的安全监测系统共网复用,减少用户投资;也可以在人员定位系统网络中加各种类型的传感器,构成多功能的综合监测系统。

7结束语

近几年,通过对井下人员定位系统在煤炭行业的不断推广与应用,使我们充分认识到人员定位系统在煤矿应用中的重要性,该系统通过多硬件集成,特定软件辅助,组成了一个功能强大又结合生产实际需求的管理平台,提高了矿井安全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实现了资源共享,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与完整性,为矿井的抢险救灾与安全救护,提供了可靠的数据信息。事实证明,煤矿井下人员定位系统是当今煤炭行业安全生产的充要条件,属于安全生产管理重要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常州自动化研究院 《工矿自动化 》2010年第4期 祁南煤矿人员安全监测系统的改造 汪彦峰

篇5:煤矿技术人员工作总结2012

2012 年12刘计民月号12

尊敬的各位领导:

我叫刘计民,是炭窑沟项目部技术组的一名测量技术员。时光荏苒,悄然间2012年即将过去,回首2012年,回首这令我人生发生重大转折的一年,我的心中充满了庄严,同时,我对新的一年充满诸多期待。

2012年3月,我加入到中煤三建三十处这个大家庭中,顺利地完成了从满腹经纶、经验不足的学生向突出专业技能、增强个人价值的矿建测量技术员的转变。刚刚毕业的我,又是第一次接触矿建,对人生的第一份工作充满了好奇和无限的激情。然而,初来乍到的我,面对未知的人生,内心也是一片茫然。是领导们细心的叮咛安抚了我,是同事们热心的问候温暖了我,他们如亲人一样接纳了我,让我不再迷茫,专心工作。在进步的同时,我深怀感恩之情,是领导的亲切关怀、同事的热心帮助浇筑了我的成长,这种在人生转轨的关键时期所受鼓舞产生的力量,将使我受用终生,并深深激励我沿着这轨迹更加积极向上。因此,我下决心努力学习,认真工作,不断提高自身技能。

诚然,作为一个辅助性的部门,技术组的技术工作在煤矿建设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测量工作,对巷道掘进、贯通等等起到了指向的作用。记得我刚刚到炭窑沟项目部的时候,正值筹备期间。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对于煤矿建设,这句话显得尤为贴切。

起初是对于几个井口的开口及定向的测量放线工作,由于我们项目部在陕西神木地区,这里是典型的黄土高原地形。而我们的几个近井点又都坐落在附近的山上,因此,我们的劳动量很大,每天都要爬上几座山,来来回回的进行定点、复测、计算。然而,我们在各级领导的敦促与鼓励下,成功的标定出了三个井口点,并且完成了精准、精确的的严格要求。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主斜井及回风斜井的建设工作。对于需要安装激光指向仪指示巷道的中腰线的巷道,我们在领导的安排下精确放线、细心安装激光指向仪,指导巷道掘进方位及高程。在此期间,我们本着“严谨、认真、尽量减小误差”的严格自我要求,拿着“没有最准只有更准”的工作态度,不怕苦不怕累,坚持做好自己的工作,不耽误巷道施工。不下井的时候我们经常在技术组办公室跟技术经理学习CAD制图,方便各级领导同志通过图纸熟知我项目部井下工程建设情况。此外,我们在空闲的时候也对各个巷道掘进工程平面图等CAD图纸进行修改完善,使得各级领导能更好地了解我矿。

回顾12年的工作,我还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

(1)对上级政策、文件和精神学习时间不够,学习深度不够,认识理解还不是很到位。(2)工作中有时心急气躁,没能够注意方式和方法,不够沉稳练达。(3)和同事的感情交流还不深,生活关心还不够。

(4)自身道德修养方面、工作执行力和处事决断力需要加强。

成绩只能代表过去,过往云烟终会散尽。对于2012年所取得的诸多经验和成绩,我将在2013年继续发扬、推进,对于存在的不足,我将努力克服。逝者如斯,我将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学习,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爱岗敬业,提高综合素质,团结同志,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成才,为我中煤三建三十处的美好未来贡献自己的青春和能量。

技术员:刘计民

篇6:煤矿技术人员评职称个人工作总结

一、深入基层锻炼,为从事技术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20xx年7月,我被分配到综采队。由于煤矿采掘专业工作的特殊性,要求从事技术人员工作必须具备丰富的井下一线实践经验。在队长的安排下,我首先在检修班进行一线劳动锻炼,在实践中学习各种煤矿基本知识。在实践过程中,我严格遵守班组的各项劳动纪律,不搞特殊,积极从事各种力所能及的劳动锻炼。在四个多月的时间内,通过参与皮带检修,机组检修,标准化——电缆吊挂,大型设备故障检修等方面的劳动实践,我的收获很大,一方面是在实践中逐步克服了工作中的语言交流障碍,在工作中积极向老工人学习各种操作技能,了解煤矿的各种常识;另一方面是在实践中结合对煤矿三大规程的学习,熟悉了煤矿井下各种设备的结构,性能和用途,熟悉了煤矿采煤工作面的各种机电设备的检修工艺流程及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同时也熟悉了检修班各项工作中的施工组织安排。结束在检修班的锻炼后,开始在生产班的实践。在生产班,我积极参与劳动,熟悉了掘进工艺流程、循环作业过程、超前支护工艺、及各项作业的施工标准和技术参数。通过一线的锻炼,我克服了电气专业在从事煤矿采掘工作中的局限性,为我从事技术管理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做好技术管理工作

20xx年6月29日,公司成立了综采安装队,我担任技术员兼副队长工作。经过在综采队两年的劳动锻炼的基础上,从开始做一份三结合讨论表,做一份技术总结等规程措施措施编制过程中简单的技术工作入手,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开始从事技术管理工作。在实习技术员的岗位上,在技术员耐心指导下,首先利用已提供的三结合讨论表、技术交底资料、地质说明书和各种技术图纸,独立手工编制1102地位放顶煤综采工作面设备回收作业规程,并利用AutoCAD计算机软件对规程措施中的各种图纸进行重新绘制。

从我队进行1102工作面回收和2102工作面安装同时施工开始,进行规程措施贯彻学习管理,规程措施资料的整理,并对两个工作面施工的实施记录,顶板离层仪数据记录的管理。随着工作的逐步熟练,开始参与1102工作面回收和2102工作面安装作业规程及其补充安全技术措施和施工过程中各项安全技术措施的编制、审核、发放等工作。我在技术工作中不断学习总结,积累经验,由被动地完成分配的工作任务逐步转入主动地去做好自己应该完成的技术工作。

为克服电气专业在煤矿生产中理论上的局限性,利用业余时间我全面系统地学习了煤矿的采煤、机电、通风、运输和监测监控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在技术员的言传身教中,紧紧围绕着我队的安装回收作业技术工作的需要,积极学习技术员岗位考核标准、作业规程编制标准以及资料标准化管理标准。在完成规程措施的编制、审核等工作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完善自己业务技术工作水平。

三、在设备技术革新中,做好新技术的理论总结工作

设备技术更新,对技术工作提出新的要求。我在新设备新技术应用的回收安装作业中积极收集数据,并进行整理,为体现引进的新设备的优越性,提供宝贵的生产一线数据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为井区进行井下关键机电设备更新提供参考。根据公司的安排,我队在2102工作面回采作业中积极引进超前步进式液压支架新型设备,改进风巷超前支护方式,我积极消化吸收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努力为我队的配采作业提供技术支持。

篇7:煤矿工程技术人员个人自我总结

回顾在近一年的工作,我发现了自身的很多不足,借此机会,希望领导和同志们给予批评与指正:

第一,学习态度不端正,作为技术员,理论技术是我的长项,可是我没有抱着谦虚的态度去继续学习,理论知识掌握不精进,没有更深层次的去钻研。对上级政策、文件和精神学习时间不够,学习深度不够,认识理解还不是很到位。

第二,工作方法上,有很多需要提高,比如,与职工群众的交流不够,没有及时深入职工之间了解所需所求。工作中有时心急气躁,没能够注意方式和方法,不够沉稳练达。

第三,思想认识不到位,转变观念不及时,不能积极地适应新形势的变化。

面对新的形势,我必须深刻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认真的改正,降低姿态,审时度势,脚踏实地应对“区域瓦斯治理三年规划”的发展要求。

我们xx矿区地质条件复杂,瓦斯治理难度大,瓦斯问题已成为严重制约xx矿安全高效发展的核心问题和重要瓶颈。学习淮南、更新观念、痛下决心、完善机制,确保在低瓦斯条件下开采,实现安全生产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切实夯实企业安全发展的根基,已成为河南煤业化工集团全体干部员工的共同意识和自觉行动。

2012年,是集团公司“三年瓦斯区域治理规划”的开篇之年,也是xx矿调整转型的一年,这些目标对我来说是振奋,更是责任与鞭策。九里山的事故,至今仍然警醒着我们,我相信,这血的教训必将时时刻刻提醒我们,瓦斯防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做不好瓦斯防治,我们将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对不起党,对不起人民,对不起关心我们的家人。

瓦斯治理技术是保证,作为技术工程人员,应当敢于挑战重担。

首先要从思想意识上有个彻底的转变,要认识到“瓦斯不治,矿无宁日”,但是瓦斯是可以治理而且是必须治理的,现在我们面临的形势“不是治不治,而是必须治,怎么治,产量为治理让让路”,要主动超前治理,要坚持“生命至高无上,安全生产第一”的最高信条,把瓦斯治理工程当作生命工程、责任工程和良心工程,树立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的瓦斯防治先进理念。对此,我认真研读了《河南煤业化工集团高突矿井瓦斯综合治理纲要》,通过学习我深刻认识“治理瓦斯就是解放生产力,治好瓦斯就是发展生产力”这句要求,未来矿井发展不仅是以煤炭产量为标准,对煤层气的治理利用将成为新的增长点。瓦斯治理不再以消极的抽放为目的,要到达瓦斯利用,主动抽采,煤与瓦斯共采,治理与利用并重的目标。

作为工程技术人员,要多动脑,勤思考,积极适应新形势,新要求:

第一,严格要求自己,转变思想观念、转变工作作风、改变以往的习惯,多学习,多思考,及时补充新的理论知识,掌握好新的技术,对于瓦斯治理方面的理论知识要系统钻研,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多联系实际,加强与其他工程技术人员的交流学习。

第二,严格现场技术管理,狠抓安全技术措施的落实,及时深入现场,制定作业规程;根据现场条件变化,及时制定补充措施,并认真贯彻执行。现场遇到问题现场解决,把隐患消灭在萌芽中;进行现场学习,向有丰富经验的老工人学习,以提高自身的素质。并根据实际情况,在周一、二的技术课和安全活动课上加强员工培训。

第三,加强质量标准化建设和精细化管理,严格执行作业规程的标准。施工时,严把工程质量关,现场落实好,如中线棚距扎角连网裱褙、管线吊挂、环境卫生、材料码放等等,必须符合要去,要高标准,严要求,做到铁制度、硬执行。

第四,严格做好瓦斯治理工作。严格执行区域防突措施和局部防突措施,打钻时,瓦斯排放孔必须打到位,确保防突措施落实到位。

第五,加强对员工的瓦斯知识培训教育和瓦斯治理先进理念的培训,提高员工的瓦斯防治意识。“区域不消突不进煤巷,抽采不达标不能组织生产”,“瓦斯超限就是事故” “瓦斯事故是可以预防和避免的”;瓦斯治理理念理解不清,防突措施落实不到位,不允许施工。

第六,由于2012年,煤巷掘进工作面少,我区从煤巷掘进变为岩巷巷修,面临着新岗位新知识的学习培训。首先我自己学习好转岗技能理论知识,其次做好职工的转岗培训,积极做好面对大局的转岗技术准备。

篇8:煤矿技术人员职业停滞的测量

技术人员失误是导致煤矿安全事故的重要原因。煤矿事故的发生不仅给国家及企业带来巨大损失, 更对构建和谐社会造成潜在威胁。近年来, 随着各煤矿对安全生产的大力投入, 直接由机械故障等硬件因素导致的事故比例已下降很多。对《中国煤炭事故暨专家点评集》中事故案例的全面分析提炼显示:在所有导致我国煤矿重大事故的直接原因中, 人因所占比率实际上高达97.67%以上 (在1203起重大事故中, 人因事故高达1175起) 。在煤矿重大事故中, 直接由技术人员工作失误行为导致的占45.96%, 由此可见, 煤矿企业技术人员的工作失误行为是导致我国煤矿重大事故中最关键的因素之一。通过事故案例分析, 发现煤矿企业技术人员的行为失误主要表现为, 生产作业规程设计过程中的失误, 比如, 简化作业程序和作业标准、机械的作业流程, 对煤矿安全生产埋下隐患。这主要源于技术人员工作热情和责任感降低、安全意识下降, 而这种消极现象是职业停滞的直接后果。

以往研究表明, 职业停滞直接导致工作表现和工作满意度的降低, 技术人员作为煤矿企业素质较高的知识型人才, 在职业成长过程中, 面临着发展困境:煤矿技术人员作业环境脏、险、累, 相对管理人员, 他们不仅报酬和地位偏低, 发展机会也非常有限。组织对优秀专业技术人员的奖励往往只是将其提拔到管理层, 使他们脱离专业发展道路。而职业停滞更频繁地与消极负面影响联系在一起, 成为煤矿安全生产事故的重要原因。开发科学的职业停滞的测量工具, 将有助于有效辨识技术人员职业停滞水平, 进行针对性管理。

二、职业停滞问卷的编制方法与过程

(一) 被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调查。选取300名阜矿集团采煤、掘进、通风、机电、测量部门技术人员填答问卷, 收回278份, (回收率为92.67%) 。依据三项原则对问卷进行剔除, 漏答项目达到三项及其以上者;答案明显呈现规律性的问卷;两道重复题目前后分数差异在3分以上或两道题目均为3分者。剔除后的有效问卷为260份, 有效问卷为86.67%。

(二) 项目的搜集与编制

从职业停滞的定义出发了解煤矿技术人员面临的职业瓶颈问题, 工作中的表现及感受, 进行开放式问卷调查。参考知识型员工职业停滞量表的项目, 针对煤矿企业文化合理修订, 进行项目的编制与筛选。编制出初始项目后, 请煤矿技术人员代表和管理心理学教授进行评定, 将不易理解和有歧义的项目剔除, 最终得到44个项目。问卷采用Likert5点计分, “1”代表“非常不符合”, “5”代表“非常符合”, 得分越高, 表示职业停滞程度越严重。

(三) 统计分析

采用SPSS15.0和Amos7.0对有效数据进行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

三、结果

(一) 项目分析

项目分析主要在于检验各项目的鉴别力, 即判断各题项的决断值CR, 又称临界比。采用极端分组法, 把量表总分从高到低排列, 找出高低分组上下27%处的分数作为临界分数, 依据临界分数将量表得分分成两组, 分别赋值高分组和低分组。采用独立样本差异T检验, 求出高低两组被试在各题项平均分上的差异显著性, 将T检验结果未达显著性的题项删除。

在结果分析中, 首先考察F检验结果, 如果F值显著 (P<0.05) , 表示两个组别总体方差不相等 (异质) , 再看“不假设方差相等Equal variances not assumed”的值, 如果显著 (P<0.05) , 则表明此题项具有鉴别度。如果F值不显著 (P>0.05) , 表示两个组别总体方差相等 (同质) , 再看“假设方差相等Equal variances assumed”的t值, 如果显著 (P<0.05) , 则表明此题项具有鉴别度。

根据以上方法, 对职业停滞量表的44个项目进行分析, 各题项的t值外侧概率均大于0.05, 表明各项目均具有较强的鉴别度, 予以保留。

(二) 探索性因素分析

将数据用SPSS随机分为两半, 一半用于探索性分析, 另一半用于验证性分析。在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之前, 首先进行KMO和Bartlett检验。根据统计学家Kaiser的观点, 0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共同因素, 以特征值大于1作为选取因子的原则, 并使用Varimax的正交旋转方法, 以因素负荷值 (Factor Loading) >0.5为原则, 对因素负荷量小, 或共同性较小的题目, 在进一步分析之前删除。每次删除一个项目重新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 并依据重新分析的结果决定下一个需要删除的项目。

因子分析结果显示, 动机匮乏分量表、能力不济分量表、机会缺失分量表的所有项目基本上都归入了理论设定的各因子。动机匮乏分量表的四个因子心理耗竭、疏离、无效能感、维持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28.350%、26.183%、15.753%、12.981%, 累积方差贡献率达83.267%。能力不济分量表中的四个因子创新能力欠缺、学习能力低下、岗位胜任能力下降、适应能力下降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25.732%、21.863%、14.392%、10.061%, 累积方差贡献达80.333%。机会缺失分量表的两个因子流动机会缺失和学习机会缺失的累积方差贡献率达78.999%。

(三) 验证性因素分析

为进一步验证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到的模型的有效性, 用另一半数据, 采用结构方程技术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对模型的评价不能孤立的依赖于某个参数, 而要借助于模型的整体拟合指数。煤矿企业技术人员职业停滞探索得到的模型的拟合指数见表1。结果显示, 各拟合指数均达到理想水平, 表明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到的模型与数据拟合较好。同时, 表明煤矿企业技术人员职业停滞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注:衡量模型拟合优劣的常用指标有χ2/df (卡方与自由度的比值) 、GFI (拟合优度指数) , AGFI (调整的拟合优度指数) , CFI (相对拟合指数) , TLI (Tucker-Lewis指数) , RMSEA (近似误差均方根) 。2<χ2/df<5, GFI、CFI、TLI各指数均大于0.90, AGFI>0.8且RMSEA小于0.08, 说明拟合达到心理测量学要求

(四) 信度分析

采用同质信度系数和分半信度系数来评估量表的信度。结果显示, 整个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11, 动机分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754, 能力分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7, 机会分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705, 均大于0.7, 表明量表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较好。各分量表的因子Cronbach’sα系数中, 除“适应能力下降”因子的Cronbach’sα系数小于0.7以外, 其他均超过0.7, 表明各因子组成项目的内部一致性也很好。同时, 各分量表的分半信度均大于0.7, 表明量表的信度较高。

四、讨论

煤矿企业技术人员职业停滞是由于内外原因作用, 导致个体职业成长无法继续进行的相对或绝对的静止状态, 其在安全生产中多与负面状况联系在一起。工作行为表现为机械性操作、安全意识下降、工作热情度降低、劳动效率降低等, 以一种消极的、应付的态度工作, 在各项安全生产中缺乏安全责任感和安全敏感性。煤矿技术人员职业停滞三维度体现了煤矿文化的特殊性。动机匮乏主要反映为技术人员在作业过程中形成的情感上的心理耗竭和疏离感, 体会不到工作带给自己的成就, 只能消极、不求上进地维持目前的状况。能力不济较客观地反映了技术人员工作中的停滞状况, 有些矿工, 由于体力或其他原因适应不了井下的作业环境, 工作中往往在任务规定完成的时间内都没有进入适应状态, 效率降低;有些矿工, 随遇而安, 不再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 在工作中突然出现生疏问题时, 一时表现慌乱;还有一些矿工由于工作的进展, 先天方面的某些特性使其不再适应工作, 直接表现为工作效率降低。机会缺失真实地反映了我国目前煤矿企业技术人员职业发展的一大阻碍, 相对于管理人员, 他们不仅社会地位低, 获得充实知识的机会也相对较少, 在闭塞的环境中, 有限的知识跟不上技术的进步;另一方面晋升空间较小, 也是其停滞的主要原因。针对不同类型的停滞人员进行干预, 将有助于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

五、结论

在煤矿企业特定文化背景下, 技术人员职业停滞是三维结构:动机匮乏、能力匮乏和机会丧失;本研究编制的技术人员职业停滞问卷信效度较高, 可作为煤矿企业的有效测量工具。

参考文献

[1]、王捷帆, 李文俊.煤炭事故暨专家点评集[M].煤炭工业出版社, 2001.

[2]、陈红.我国煤矿重大事故中的不安全行为研究[M].中国矿业大学, 2005.

[3]、Bollen&J.Long (Eds.) .Testing Struc-tural Equations Model[M].1987 (3) .

[4]、awn S.Carlson, K.Michele Kacmar, Larry J.Williams, Construction and Initial Validation of a Multidimensional Measure of Work-Family Conflict[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2000 (12) .

[5]、夏国新, 张培德.新编实用管理心理学[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9.

[6]、顾海根.学校心理测量学[M].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9.

[7]、谬柏其.管理统计学[M].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002.

[8]、余建英, 何旭宏.数据统计分析与SPSS应用[M].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3.

篇9:煤矿技术人员工作总结201

关键词:煤矿;井下人员;定位系统;RFID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使得各种的煤矿安全事件频频发生,国家对于煤矿安全方面的投入也是越来越多,但是现实是目前的煤矿人员的安全措施仍然不到位。相关的人员管理中还是采取人为管理,使得各种事故频频发生,这是由于人为操作所以出错的机会大一些,而且一旦事故发生之后,地面人员不能够知道井下人员的具体分布的情况,使得救援的工作非常难开展,这一点在实际中都已经被广泛的验证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对于井下工作人员的定位技术的研究课题也就被提上了日程,这种技术可以保证在井下人员需要帮助的时候可以被很方便的找到进而提供各种协助,可以极大地减少各种的伤亡事故的发生,各方面的损失也会变得更少。

为了缓解这种情况,提高对于煤矿的信息化管理的要求,提升煤炭行业的安全技术水准,本文着重介绍一种以RFID技术为核心的定位系统技术,这种技术最大的特点就是无线、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的功能的实现,而且可以实现多目标、运动目标的非接触式的识别,并且可以做好加密和解密方面的工作,如今这种技术已经在公路,煤矿和铁路行业中被广泛的运用,但是由于我国的这方面的工作起步较晚,目前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1.RFID技术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1.1 电子标签

电子标签是用于在信息的发送过程中把信息通过天线来发送给读写器以便于识别的,而且根据电子标签的不一样,电子标签主要可以分为有源电子标签以及无源电子标签两种类型:有源的电子标签本身有电池来提供电源,可以提供较远的作用距离,但是工作时间短,体积比较大,使用的成本比较高而且对于具体的适用环境也都有各种的要求;无源电子标签本身没有携带电池组,主要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波束的供电技术来把接受的射频能量转化成为直流电源的能量以便为无源电子标签供电,这种标签的特点就是工作时间长,作用距离短,而且适合在很多种的工作情况下使用,比较实用。

1.2读写器

读写器是电子标签实现非接触式的无线通信的主要实现方式,主要的功能也就是识别出每一张在其工作范围内的电子标签的存在以及其发射的信息,并且把数据经过电子调制器那边去处理的工具。在各种设备的有效作业距离内,当数据从读写器中发出的时候,读写器内部缠绕的天线以及电子标签之间缠绕的天线之间共同的作用也就会形成一个磁场,电子标签内部的接受天线也会利用其会产生变化的负载的特点进而来控制接受天线的反射回来的信号,把返回的电磁波发送给读写器,当读写器接收到反射信号时,进行解码获取被识别的信息并发出相应的电磁载波.

1.3 天线

读写器会通过天线来发射出具有一定频率的信号,比如在RFID进入到读写器的工作场所的时候,其天线本身就会被感应而产生电流,这个时候RFID的标签也就会由于获得能量而被激活进而向讀写器发送出自身的编码信息。对于射频识别系统来说,接收耦合天线相当于等效有一个可变负载;读写器接收到来自标签的载波信号,对接收的信号进行解调和解码后送至计算机主机进行处理;计算机系统根据逻辑运算判断该标签的合法性,控制逻辑接收指令完成存储、发送数据或其它操作.

2.整个系统的基本结构组成

2.1 电子标签

为了使得定位技术可以有最好的实用性以及最好的推广的方便性,系统的考虑到重量、成本与运行的维护各方面的情况,本文介绍的方案则主要是一种集成天线的无源电子标签,这种标签的作用半径可以达到十米,无源电子标签在读出器的作用距离之外的话是没有作用的,只有在电子标签的相应的距离之内,接受了读写器的射频能量才能够有反应,进而开始工作的过程。电子标签工作所需要的能量通过电磁耦合单元或天线,以非接触的方式传送给电子标签.每个标签都有一个全球唯一的lD号码——UID(通常为制造时间),可以进行读写、覆盖、增加的操作,可将每一个矿工的个人信息写入其专属卡中,以便读写器进行识别.为了适应煤矿的各种极端条件,此次设计的电子标签进行了防水与防高温的设计,即使在这些极端的情况下也依然会正常的工作。在具体地使用中,考虑到电子标签的易携带性,可以考虑把电子标签和矿灯的电源放在一起,这样可以获得很长的使用寿命。

2.2 读写器

由于对整个系统进行整体考虑,考虑到各方面的成本因素并且对煤矿进行实地考察后发现,采用单方面的只读器会获得较好的效果,这种标签在有效的工作范围内,只能够进行电子标签的发射信号的读取,并不能够来对电子标签进行读写操作。在这里采用的工作频段在902~928 MHz频段,每个信道占20 dB的带宽,约达到50 kHz和500kHz之间.与天线配合控制,经过跳频,有效范围可达8~10 m,采用ISQl8000—6协议.读写器可与标签以50~100次/s的频率通信,即可识别50~100个/s对象,这种技术标准是完全可以满足煤矿的工作要求的,在实际中可以考虑把读写器固定的安装,固定位置的读写器可以对电子标签进行完全的识别,而且还可以极大地忍受各种的恶劣的情况并且在没有可见光的情况下也是可以读出的,在高温以及外界的粉尘的情况下也可以正常的工作。

2.3天线

本系统采用的天线具有以下的特点,即足够小,可以方便的粘贴到任何的地方,有着各个方向的信号接收的覆盖面,可以获得最大的信号的接收,不论具体的人员处于什么方向上,天线的极化都有可能与读写器之间的询问信号相互的匹配到一起,价格非常便宜。而且具体的依据RFID的工作频段的不一样,电子标签也可以主要分为近距离的感应天线以及远距离的辐射的天线这两种类型,由于系统的需要所以选择了远距离的辐射天线场辐射天线主要有电场偶极子天线、对称振子天线以及微带天线,通常是谐振式的,一般取为半波长.

2.4单片机

单片机的主要功能就是可以管理读写器以及网络接口模块的通讯接口部分,主机需要与单片机进行连接进而来访问电子标签。使用在煤矿的工作条件下的单片机需要具备以下的特点:即价格便宜、节省能量、具有较高的处理速度、体积较小而且具备很好地防爆特点。本系统主要采用的是美国的超低能耗的单片机C8051F30x.C8051F 30x单片机具有与MCS-51内核及指令集完全兼容的微控制器,除了具有标准8051的数字外设部件之外,片内还集成了数据采集和控制系统中常用的模拟部件和其它数字外设及功能部件,特别是它在设法保持CISI结构及指令系统不变的情况下对指令运行实行流水线作业推出了CIP.51的CPU模式整个指令集的平均运行速度是8051的9.5倍.这种高速的指令运行速度使系统具有了很高的处理速度.

3.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使得煤矿的井下人员可以获得更好的安全保证,本系统考虑到了在煤矿的工作条件下的多种需求,本系统安全可靠,可以经受极端的恶劣条件,而且价格也是比较低廉,该系统的推广应用将为井下出现事故时,提供快速的救护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吕振,刘丹,李春光.基于捷联惯性导航的井下人员精确定位系统[J].煤炭学报,2011

[2]李成学,郭林霞.基于RFID技术的煤矿井下人员管理信息化的研究[J].中国矿业,2011

[3]范迪,吕常智,李虎.基于射频模块的矿井巷道人员定位的实现[J].煤矿机械,2011

作者简介:

篇10:煤矿技术人员求职信

煤矿技术人员求职信、在求职中求职信是为了更方便招聘单位了解到自已,求职时的求职信一定要按应聘职位写详细以下提供一篇煤矿理论技术人员求职信范文为写作模板。写求职信时要注意格式与技巧大学生个人简历网推荐一份煤矿电气化求职简历为参考。

尊敬的领导:

您好!

很高兴你能够在百忙之中看到我的求职信,为我打开了一片大门,也为贵公司的兴旺发达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很高兴在招聘网站看到贵公司的招聘信息,对矿压职位很感兴趣,希望以此加盟贵公司.

我的丰富的工作经验是很多年轻人没有的,而我现在对工作的认真程度也是那些年轻人没有的,而我身上的那种不心浮气躁的心情更是年轻人没有的,这是我发自肺腑的言语。要不是我之前的公司因为经历经营不善,我也不会失业,我可以很负责任的说,我以前工作时全公司最好的。

在本矿多个长壁采煤工作面的观测中,个人充分运用各种观测手段,观测到了本矿支承压力峰值距离,稳定后支承压力距离,明显影响距离,最远影响距离,基本掌握了支承压力分布,对两巷支护,确定煤柱尺寸,巷道合理位置有了基本概念.工作面压力变化与面长度及推进距离的关系经过学习理论与实际观测已掌握其规律.在一次实践观测中,观测到超前支护单体反弹现象,从而发现了老顶在来压时,断裂线在工作面的`什么位置来压,通过其他的数据分析,掌握了本矿老顶运动规律.本矿同时有老顶来压和直接顶来压,在长期现场观察和支架运转特性分析,掌握了老顶与直接顶在来压时的不同之处和对支架的不同影响,基本了解支架围岩相互作用特征.在锚网巷道观测中,通过对沿空巷道与实体巷道顶板离层和围岩位移大量数据统计,发现两种巷道离层和围岩位移因果有不一样的地方,对锚网巷道支护参数改进有初步想法.对一个泄水巷分别受多个回采工作面影响观测后,通过对数据分析,掌握了围岩在工作面推进不同时期,不同距离围岩稳定情况,由此基本掌握了沿空巷道合理的掘进时间.在一个已回采完毕两年的采空区一边刚完成沿空掘进巷道中,中间一段条件稍差巷道突然出现压力显现增大,锚杆托盘不时崩掉及其他不稳定现象,必须对此段是否安全做出决定,个人经过对此地段附近地质及生产情况充分了解,以及本矿的矿压规律,对现场观察判断,找出其异常的原因,提出不需架棚及其他加强支护措施仍然能安全度过这次出现的顶板异常活动期,保证了安全,减少了不必要人力物力浪费.(本文信息来源于大学生个人简历网请注明)

我长期在煤矿工作,曾从事过多项工作.在生产技术科接触并了解了矿压工作,发现自己非常适合此工作.在工作实践及学习中产生了巨大兴趣,阅读了大量有关书籍,接受过宋振骐及其助手的指导,特别是宋振骐教给矿压工作者怎样去思考,怎样去认识理解矿压,从中受益非浅.从他的讲述中印证了自己以前矿压工作思维方式,极大地增强了自信心,为自己深入理解探索发现未知规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个人在实践中发现总结了本矿的矿压规律,形成了自己比较完整的采动时空间认识.在掌握本矿矿压规律的基础上,对冲击地压有自己的独到判断和认识。

在多年的观测实践中,我对矿压的认识理解逐渐倾向于破坏拱理论.对一些书刊杂志论文中个别认识和结论有不同的看法.在工作中最大乐趣是享受个人经过努力发现矿压规律时带来地兴奋与愉悦.

现在的我需要一份职位,我不要求和以前公司那样高的薪水和地位,我只希望贵公司能够给我一个发展的平台和空间,让我能够为

公司作出最大能力的贡献,这是我的心声,我可以做的更好!

我相信,如果贵公司不给我一个机会,对双方都是一种损失。我失去了一个发展前景很好的公司的职位,而贵公司失去了一个很有经验,对工作极富责任的工作人员。

我非常希望能在贵公司有一个发挥个人特长的职位,如有机会面谈,我将十分感谢.即使贵公司认为我不符合你们的条件,我也将一如既往地关注贵公司的发展,并在此致以最诚挚的祝愿。

此致

敬礼

篇11:浅谈煤矿专业技术人员培养

改革开放以来,煤炭企业在专业技术人才资源管理、开发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就。但由于受传统管理体制的影响,当前我们公司专业人才资源在培养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这已成为制约我国煤炭企业发展的瓶颈。如何彻底改变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消极人才资源管理的被动状态,进一步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和科学使用人才,已成为煤炭企业面对的挑战性课题。

一、技术人员的素质现状

技术人员不仅在职工队伍构成上占有绝对优势,而且在煤矿生产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技术人员是煤矿生产的主体力量,所以技术人员素质如何直接影响着能否保证煤炭生产的正常进行。

(一)思想状态和职业道德方面

从总体上看,专业技术人员工作上爱岗敬业、技术上肯于钻研、社会生活中遵纪守法,表现出较好的精神风貌。但我们不可否认,部分技术工人特别是青年技术工人中,存在四个方面。一是重实惠轻进取,缺乏进取精神;二是重享乐轻技术,有些甚至贪图享乐,不愿钻研技术,不愿接受培训;三是重索取轻贡献,上班出工不出力,但是工资奖金不能少拿;四是重关系轻工作,认为工作好坏无所谓,把“关系”搞明白比啥都强,甚至认为竞争上岗也要靠关系。存在上述倾向的技术职工普遍缺乏工作责任心。

(二)文化知识方面

现如今煤炭企业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特别是高新技术应用和发展上。而我们企业的技术人员的文化知识方面还存在很多差距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文化程度与技术水平不一致,文化程度高、理论能力强的,动手能力差、实际操作水平低;而一些工龄长的技术员工操作技术过硬,可这些人文化水平又偏低。二是所用所学不一致,许多青年技术工人学的是中文、计算机、会计等专业,但干的却时与他们专业根本不相关的工作。三是存在学历层次与个人实际能力和水平不一致。

(三)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

专业知识、专业生产技能是技术员工素质的关键要素。随着新技术、新设

备、新工艺的不断涌现,企业加快技术进步的要求,与省外一些大的煤炭企业相比,技术工人技术素质上的差距也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在:

1、技术等级结构不合理。我们公司员工技术等级结构则是“两头小、中间大”,并且高级比例尤其偏低。

2、原有专业知识陈旧,专业技能不适应,好多技术工人对新型电器设备往往所知甚少,束手无策。

3、相关知识缺乏。技术员工缺少对相关专业的了解。操作人员只懂工艺而不懂新型电器设备方面的知识,工作陷于被动。

4、青黄不接,断层现象严重。老技术工年龄大,年轻工人多,独立顶岗的少,技术尖子更少。

5、新工人技术素质较低。近年来,煤炭企业的接班子女普遍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很难独立胜任所在岗位的生产技术工作。

二、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公司在专业技术人才资源培训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是:

(一)认识不到位

没有认识到人才资源再造是一种可以获得丰厚回报的投资。有些单位尽管知道员工培训的重要性但在惧怕因人才流动使企业培训变为“为他人做嫁衣裳”的思想指导下而不愿给予足够重视。

(二)缺乏系统的规划

许多单位对员工培训既无科学、系统的计划,又缺乏针对性的培训方式内容,随意性大,故难以取得理想的培训和开发效果。单位没有长远的人才培训规划,因此或即使开展了培训开发工作,也往往因为缺乏系统规划,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与前瞻性,形式单一陈旧,难以使员工获得完整的知识结构和工作技能。

(三)动态管理工作没有跟上

设定好培养目标以后,应当始终如一地给予关心和帮助,要对每一阶段所产生的得与失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估,找出差距和不足,并指出努力的方向。然而,事实上往往没有很好地做到这一点。

三、专业技术人员培养途径

(一)注重思想、职业道德培训

各级技术员工要积极学习“十七大”精神,用“十七大”精神指引发展。

(二)制定长远的人才培训规划

要保证其持续健康发展必须破除“一日成才,终身受用”的观念,在技术

人才的教育培训中确立持续培训、终身培训的观念。人事教育主管部门要在分析预测企业内外环境变化趋向的基础上,预测人才队伍在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等方面的需求走向,依据各类人才在不同时期的成长特点,制定相应的教育培训规划,并采取单位与个人相结合的方法形成终身培训计划企业要大力宣传持续教育、终身教育的重要性,利用继续教育培训的高回报性和“双赢”的特点,逐步营造学习型企业的良好氛围。

(三)实行分层次人才培训

煤炭企业技术人才是在生产科研实践中锻炼成长的,其成才过程有一定的规律性,因此要在分析研究人才队伍现状、弄清各层次人员培训需求的基础上,实行分层次培训。

对第一层次的技术工人来说,他们是引进设备的直接使用者,他们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引进设备的使用及引进的技术消化和吸收。对员工众多的第一层次,培养目标是学用一致,结合企业实际需要开展教学、培训工作。可由单位内部的继续教育机构承担,教师可以在内部找,也可以从外面请,还可以和高校联合办班。

对第二层次的技术干部来说,他们在企业中起的作用主要是解决生产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对引进的设备和技术消化、吸收、总结,为企业的技术自主开发打下基础。对他们的培训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第一,参加行业学会举办的一些短训班、研究班,加强与同行业的技术交流。第二,由于生产和跨学科发展的需要,技术人员经常需要增补跨学科的知识,此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安排。如果是对某一专业领域出现的新技术、新知识而组织的培训,可以在企业内部安排一周或数周的短训班。如果企业要进行从一个技术领域转到另一个技术领域,可以安排长期进修,时间三个月至一年、两年,在选定的大学和较大的培训中心进行。如果技术干部因需担任更高一级职务而需要补充知识,可以参加普及培训,时间为

一、两年,主要是按企业需要委托大学代培。

(四)以满足生产需要开展人员培训

煤炭企业在不同发展时期,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是有区别的。在制定继续教育培训计划时要结合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需要,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适时安排人员培训相关知识,确保按需培训以提高针对性。

(五)教育培训多样性

在组织继续教育的方式上以“五个结合”为主,即脱产与半脱产结合,函授学习与自学结合,专业课程进修与提高学历学位结合,考察培训与学术交流结合,参与课题研究与实践锻炼结合。实现教育培训目标的主要途径有外送培养、送教上门、委托办班、联合办学、网上培训等形式。

上一篇:点破银花玉雪香阅读答案下一篇:人教2014八年级英语下Unit1词组短语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