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建筑分析

2024-05-24

著名建筑分析(精选6篇)

篇1:著名建筑分析

实习报告要求

一 实习报告内容:

图文并茂,图形式为照片或手绘,内容为平面或立面、或透视。文字结合自己实习感受及相关资料写。1.清华、北大校园建筑 7.故宫  形式(实) 空间(虚) 建造(材) 构思  尺度(可选)

2.奥运场馆  形式(实) 空间(虚) 建造(材) 构思  尺度(可选)

3.798艺术中心  形式(实) 空间(虚) 建造(材) 构思  尺度(可选)

4.中国国家博物馆  形式(实) 空间(虚) 建造(材) 构思  尺度(可选)

5.天安门广场(可选) 形式(实) 空间(虚) 建造(材) 构思  尺度(可选)

6.国家大剧院  形式(实) 空间(虚) 建造(材) 构思  尺度(可选) 形式(实) 空间(虚) 建造(材) 构思  尺度(可选)

8.北京当代MOMA  形式(实) 空间(虚) 建造(材) 构思  尺度(可选)

9.中央电视台  形式(实) 空间(虚) 建造(材) 构思  尺度(可选)

10.三里屯village  形式(实) 空间(虚) 建造(材) 构思  尺度(可选)

11.香山饭店(可选) 形式(实) 空间(虚) 建造(材) 构思  尺度(可选)

12.颐和园  形式(实) 空间(虚) 建造(材) 构思  尺度(可选)

13.长城脚下的公社(可选)14.天坛  形式(实) 形式(实) 空间(虚) 空间(虚) 建造(材) 建造(材) 构思  构思  尺度(可选) 尺度(可选)

二 报告提交时间:

开学后第一周,交实习报告。

三 成绩评定标准:

依实习报告和实习期间表现评定实习成绩。

时近九点,那时的阳光还不算毒辣,我揭下了头顶上的帽子,看 着成了一条缝的眼镜,我细细地开始打量眼前的这个建筑。记得前几年看奥运会开幕式的时候,对它无比的憧憬,这该是一个怎样的建筑啊!现在赫然出现在眼前,竟有点不敢相信。鸟巢就在视线完全可以捕捉的前方,北方的天气稍点雾气,使得它显得不太真实。钢结构包裹的外壳,这是它给我的第一感觉。我将头转向了另一方,淡蓝色,泡沫状般的建筑安静地呆在了鸟巢的对立面,这便是“水立方”。我们行程的第一站是“水立方”。

篇2:著名建筑分析

Pritzker建筑奖是Hyatt(凯悦)基金会于1979年所设立的, 因其独一无二的权威性和影响力,有建筑诺贝尔奖之称。每年一次的颁奖都由美国总统颁发并致颁奖词,1983年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就是从当年的美国总统里根手里接受的大奖。该奖项一向是当代建筑风潮的指针性奖项,历届得奖的建筑师都是重量级的代表人物。从第一届的Philip Johnson(约翰逊),第五届的Ieoh Ming Pei(贝聿铭),之后有安藤忠雄(Tadao Ando),Frank.O.Gehry(盖里),以及Norman Foster(福斯特)等等无一不是当代的大师级人物。2000年的得主是来自荷兰的建筑师Rem Koolhaas(库尔哈斯)。

Pritzker奖的由来

Pritzker建筑奖由凯悦基金会在1979年设立,用以每年授予一位在世的建筑师,表彰其在建筑设计中所表现出的才智、想象力和责任感的优秀品质,以及通过建筑艺术对建筑环境和人性做出持久而杰出的贡献。该奖以Pritzker家族的姓氏命名。该家族的国际业务总部设在芝加哥,向以支持教育、宗教、社会福利、科学、医学和文化活动而闻名。

Jay A.Pritzker和他的妻子(已于1999年1月23日逝世)发起设立了这个奖。他们的长子Thomas J.Pritzker现在是凯悦基金会的主席。他介绍说:“我们之所以对建筑感兴趣,是因为我们在世界上建了许多饭店,与规划、设计以及建筑营造有密切的联系,而且我们认识到人们对于建筑艺术的关切实在太少了。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芝加哥人,生活在摩天大楼诞生的地方,一座满是象Louis Sullivan(沙里文), Frank Lloyd Wright(赖特), Mies van de Rohe(密斯)这样的建筑伟人设计的建筑的城市,我们对建筑的热爱不足为怪。1967年我们买下了一幢尚未竣工的大楼作为我们的亚特兰大凯悦大酒店。它那高挑的中庭成为我们全球酒店集团的一个标志。很明显,这个设计对我们的客人以及员工的情绪有着显著的影响。如果说芝加哥的建筑让我们懂得了建筑艺术,那么从事酒店设计和建设则让我们认识到建筑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力。因此,在1978年我们想到来表彰一些当代的建筑师。爸爸妈妈相信,设立一个有意义的奖,不仅能够鼓励和刺激公众对建筑的关注,同时能够在建筑界激发更大的创造力。我为能代表母亲和家里其他人为此继续努力而自豪。”

普利兹克建筑奖像一架选拔建筑大师的机器,目光犀利,下手精准,绝大多数获奖者的确名副其实。它似乎自成体系,从第一届得主菲利普·约翰逊(1979年)开始,到凯文·罗奇(1982年)、丹下健三(1987年)、雷姆·库哈斯(2000年),勾勒出一条影响深远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建筑思潮脉络;它能打破地域偏见,三位日本人和两位拉丁美洲建筑师的入选,显示了评选范围的全球性特征;出生于巴格达的女建筑师扎哈·哈迪德(2004年)的登场,多少弥补了它在性别取向上的一些遗憾;而对弗兰克·盖里(1989年)的关注,足以表明它的前瞻和远见:当时盖里只在美国西海岸做过一些美学冒险性建筑,其一生中最伟大的作品——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尚未出现,但后来的事实证明,弗兰克·盖里确实能够为世界创造惊人的建筑。

一个奖项成为伟大,是因为获奖者足够伟大,而这首先要求评委们足够睿智,评选程序足够公正。在短短的27年时间里,普利兹克建筑奖迅速崛起,29位得奖者如群星闪耀,风光无限。其声势压过了百年老店“英国皇家建筑师金奖”(RIBA)、奖金更丰厚的“日本国家艺术大赏”和丹麦“嘉士伯”奖、重视单个作品的美国建筑师协会(AIA)“国家荣誉奖”等权威大奖,成为建筑界公认的至高无上的奖项。

奖赏

Pritzker建筑奖在许多程序上以及奖金方面参照了诺贝尔奖。Pritzker建筑奖的获奖者可以得到10万美元的奖金,一个正式的获奖证书,1987年以后还增加了一块铜质奖章。(在这之前为每位获奖者颁发的是一座限量制版的亨利.摩尔的雕塑。)奖章正面图案的设计是以有“摩天楼之父”美称的芝加哥著名建筑师Louis Sullivan(沙里文)的设计为基础,刻有“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Pritzker建筑奖)字样,获奖者的姓名刻在奖章正中,奖章背面刻着亨利.沃顿1624年在其《建筑的要素》一书中提出的建筑的三个基本条件:“坚固、实用、愉悦”。

评奖

任何国家的任何人,无论是政府官员、作家、批评家、学者、建筑师、建筑团体、实业家,只要有志于发展建筑学,都可以被提名为候选人。该奖无任何国家、种族、信仰和意识形态偏见。提名程序每年从年头到年尾,截至于第二年的1月。截至期后收到的提名自动被视作下一的提名。每年有40多个国家的500多位候选人被提名。虽然建筑学并不包括在诺贝尔奖范围以内,Pritzker建筑奖的国际评委会还是参照诺贝尔奖的评选方式,由全球著名的权威建筑设计师、作家、艺术家、学者、批评家以及象前IBM主席这样的国际工商名流等组成的评委会经过了深思熟虑,最后通过无记名投票的方法来决定最终评选结果。

2:“金块奖”

由PCBC(太平洋建筑协会)组织发起的“金块奖”是迄今为止全球地产界的一项顶级盛事,堪称全球建筑界的 “奥斯卡”,这一历史最为悠久、规模最宏大的活动因来自全球各地的建筑大师们苛刻的评选而闻名。每年一度的“金块奖”将授予在全球住宅、商业和工业项目的建筑设计、土地规划利用有创造性杰出成就的发展商和设计者。与“奥斯卡”一样,金块奖并非商业奖项,其评判标准为建筑物在设计规划中的审美、创新和有效价值。往往一些本最优秀、在业界全力创新,不断挑战,从而树立了全新高度的建筑项目最能获得由世界各国建筑精英组成的评委会的青睐。

3:国际建筑奖

其他名称: International Prize for Architecture,创办时间: 1957年,主办单位: 比利时全国住宅学会,奖项介绍:由比利时全国住宅学会于1957年创设。旨在奖励在住宅设计领域取得卓越贡献者。获奖候选人必须是职业建筑师,而且必须是欧洲共同体成员国国民,获奖建筑也必须在欧洲共同体成员国国家内。该奖由两项奖组成,其一为单家住宅设计奖,其二为公寓楼房设计奖。两项奖均每年颁发一次,每项奖均包括一笔奖金与一份证书。奖金数额为250,000比利时法郎,两项奖各得一半。

4:阿卡汉建筑奖

阿卡汉建筑奖与普利兹克奖(Pritzker Prize)齐名,认可回教徒居住地的优秀建筑和对建筑有重大贡献的建筑师,它是由什叶派回教徒最高精神领袖阿卡汗四世在1977年设立阿卡汉建筑奖,表扬在当代建筑、社会住宅、社区改造、历史建筑和街区保护与更新及景观设计有杰出贡献的建筑师。奖项每三年颁发,奖额50万美元(约76万新元),分配给所有获奖作品。曾获奖的建筑有埃及的亚历山大图书馆、耶路撒冷的老城复兴项目、马来西亚的双峰塔、沙地阿拉伯的洲际宾馆和会议中心等。

5:亚洲建协建筑奖

ARCASIA awards for Architecture,亚洲建筑师协会建筑奖是亚洲地区建筑界的最高建筑设计大奖。该奖只授予亚洲建协17个会员学会的建筑师。

宗旨: 亚洲建筑师协会(Architects Regional Council Asia,ARCASIA)致力于提升亚洲总体及各成员国的建筑环境,亚洲建筑师协会建筑奖的设立,旨在鼓励和嘉许亚洲的优秀建筑,弘扬建筑佳作,并以此鼓励亚洲精神的传承、推动建筑环境的提升,增进建筑和建筑师在亚洲各国的社会与经济、文化发展中所起的作用.6:开放建筑大奖(Open Architecture Prize)

篇3:世界著名的建筑及其流派

古希腊建筑风格的特点主要是和谐、完美、崇高。而古希腊的神庙建筑则是这些风格特点的集中体现者, 也是古希腊, 乃至整个欧洲最伟大、最辉煌、影响最深远的建筑。古希腊建筑风格的特点最集中体现在柱式上:

多立克柱式:柱子比例粗壮, 高度约为底径的4~6倍。柱身有凹槽, 槽背呈尖形, 没有柱础。檐部高度约为整个柱式高度的1/4, 柱距约为底径的1.2~1.5倍。

爱奥尼柱式:柱子比例修长, 高度约为底径的9~10倍。柱身有凹槽, 槽背呈带形。檐部高度约为整个柱式高度的1/5, 柱距约为底径的2倍。

科斯林柱式:除了柱头如满盛卷草的花篮外, 其他同爱奥尼柱式。

古代希腊是欧洲文化的摇篮, 同样也是西欧建筑的开拓者, 但毕竟还处在萌芽和胚胎的时期, 它们的类型还少, 形制很简单, 结构比较幼稚, 这是因为它的艺术的完美所致。古希腊的纪念性建筑在公元前8世纪大致形成, 公元前5世纪已成熟, 公元前4世纪进入一个形制和技术更广阔的发展时期。

由于宗教在古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地位, 因而古代国家的神庙往往是这一国家建筑艺术的最高成就的代表, 希腊亦不例外。古希腊是个泛神论国家, 人们把每个城邦, 每个自然现象都认为受一位神灵支配着, 因此希腊人祀奉各种神灵建造神庙。希腊神庙不仅是宗教活动中心, 也是城邦公民社会活动和商业活动的场所, 还是储存公共财富的地方。这样神庙就成了希腊崇拜的圣地, 围绕圣地又建起竞技场、会堂旅舍等公共建筑。

希腊最早的神庙建筑只是贵族居住的长方形有门廊的建筑。在他们看来神庙是神居住的地方, 而神不过是更完美的人, 所以神庙也不过是更高级的人的住宅。后来加入柱式, 由早期的“端柱门廊式”逐步发展到“前廊式”, 即神庙前面门廊是由四根圆柱组成, 以后又发展到“前后廊式”, 到公元前6世纪前后廊式又演变为希腊神庙建筑的标准形式——“围柱式”, 即长方形神庙四周均用柱廊环绕起来。

古罗马建筑

古罗马建筑是古罗马人沿袭亚平宁半岛上伊特鲁里亚人的建筑技术, 继承古希腊建筑成就, 在建筑形制、技术和艺术方面广泛创新的一种建筑风格。古罗马建筑在公元一~三世纪为极盛期, 达到西方古代建筑的高峰。时世古罗马罗马万神庙、维纳斯和罗马庙建筑的类型很多。, 以有界筑, 也有皇宫及巴尔贝克太、剧场角斗场阳神庙等宗、浴场教建著以及广场和巴西利卡 (长方形会名庭式住宅堂) 等公共、内庭建筑。居住建筑有内式与围柱式院相的住宅结合。的住宅, 还有四、五层公寓式建古罗马世俗建筑的形成熟, 与功能结合得很好。例如制相当, 筑席平面呈半圆形罗马帝国各地的, 逐排升起大型剧场, , 以纵观众及过道为主票号从不同、的入口横过道为、辅楼梯。, 到达各观众按其区座位便。舞台。高起人流, 不交叉前有乐池, , 后面是聚散方流的背景化妆楼, , 两端向前凸出化妆楼的立面, 形成台口便是舞台派的雏形, 已与现代大型演出性建筑物的基本形制相似。

古罗马多层公寓常用标准单元。一些公寓底层设商店, 楼上

住户有阳台。这种形制同现代公

寓也大体相似。从剧场、角斗场、浴场和公寓等形制来看, 当时建筑设计这门技术科学已经相当发达。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写的《建筑十书》就是这门科学的总结。

古罗马建筑能满足各种复杂的功能要求, 主要依靠水平很高的拱券结构, 获得宽阔的内部空间。巴拉丁山上的弗莱维王朝宫殿主厅的筒形拱, 跨度达29.3米。万神庙穹顶的直径是43.3米。公元一世纪中叶, 出现了十字拱, 它覆盖方形的建筑空间, 把拱顶的重量集中到四角的墩子上, 无需连续的承重墙, 空间因此更为开敞。

把几个十字拱同筒形拱、穹窿组合起来, 能够覆盖复杂的内部空间。罗马帝国的皇家浴场就是这种组合的代表作。

古罗马城中心广场东边的君士坦丁巴西利卡, 中央用三间十字拱, 跨度25.3米, 高40米, 左右各有三个跨度为23.5米的筒形拱抵抗水平推力, 结构水平很高。剧场和角斗场的庞大的观众席, 也架在复杂的拱券体系上。

拱券结构得到推广, 是因为使用了强度高、施工方便、价格便宜的火山灰混凝土。约在公元前二世纪, 这种混凝土成为独立的建筑材料, 到公元前一世纪, 几乎完全代替石材, 用于建筑拱券, 也用于筑墙。混凝土表面常用一层方锥形石块或三角形砖保护, 再抹一层灰或者贴一层大理石板;也有在混凝土墙体前再砌一道石墙做面层的做法。

古罗马建筑的木结构技术已有相当水平, 能够区别桁架的拉杆和压杆。罗马城图拉真巴西利卡, 木桁架的跨度达到25米。公元一世纪建造的罗马大角斗场, 可容五万观众, 只用了5~6年时间就建成了。它建在一个填没的湖上, 但地基竟没有明显的沉陷。

罗曼建筑

罗曼建筑是10~12世纪, 欧洲基督教流行地区的一种建筑风格。罗曼建筑原意为罗马建筑风格的建筑, 又译作罗马风建筑、罗马式建筑、似罗马建筑等。罗曼建筑风格多见于修道院和教堂。

罗曼建筑的典型特征是:墙体巨大而厚实, 墙面用连列小券, 门宙洞口用同心多层小圆券, 以减少沉重感。西面有一、二座钟楼, 有时拉丁十字交点和横厅上也有钟楼。中厅大小柱有韵律地交替布置。窗口窄小, 在较大的内部空间造成阴暗神秘气氛。朴素的中厅与华丽的圣坛形成对比, 中厅与侧廊较大的空间变化打破了古典建筑的均衡感。

随着罗曼建筑的发展, 中厅愈来愈高。为减少和平衡高耸的中厅上拱脚的横椎力, 并使拱顶适应于不同尺寸和形式的平面, 后来创造出了哥特式建筑。罗曼建筑作为一种过渡形式, 它的贡献不仅在于把沉重的结构与垂直上升的动势结合起来, 而且在于它在建筑史上第一次成功地把高塔组织到建筑的完整构图之中。

罗曼建筑的著名实例有:意大利比萨主教堂建筑群、德国沃尔姆斯主教堂等。

哥特式建筑

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 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 也影响到世俗建筑。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 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哥特式教堂的结构体系由石头的骨架券和飞扶壁组成。其基本单元是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双圆心骨架尖券, 四边和对角线上各一道, 屋面石板架在券上, 形成拱顶。采用这种方式, 可以在不同跨度上作出矢高相同的券, 拱顶重量轻, 交线分明, 减少了拳脚的推力, 简化了施工。

飞扶壁由侧厅外面的柱墩发券, 平衡中厅拱脚的侧推力。为了增加稳定性, 常在柱墩上砌尖塔。由于采用了尖券、尖拱和飞扶壁, 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装饰细部如华盖、壁龛等也都用尖券作主题, 建筑风格与结构手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文艺复兴建筑

文艺复兴建筑是欧洲建筑史上继哥特式建筑之后出现的一种建筑风格。十五世纪产生于意大利, 后传播到欧洲其他地区, 形成带了有各自特点的各国文艺复兴建筑。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在文艺复兴建筑中占有最重要的位置。

文艺复兴建筑最明显的特征是扬弃了中世纪时期的哥特式建筑风格, 而在宗教和世俗建筑上重新采用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柱式构图要素。

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和艺术家们认为, 哥特式建筑是基督教神权统治的象征, 而古代希腊和罗马的建筑是非基督教的。他们认为这种古典建筑, 特别是古典柱式构图体观着和谐与理性, 并同人体美有相通之处, 这些正符合文艺复兴运动的人文主义观念。

但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的建筑师绝不是食古不化的人。虽然有人 (如帕拉第奥和维尼奥拉) 在著作中为古典柱式制定出严格的规范。不过当时的建筑师, 包括帕拉第奥和维尼奥拉本人在内并没有受规范的束缚。

他们一方面采用古典柱式, 一方面又灵活变通, 大胆创新, 甚至将各个地区的建筑风格同古典柱式融合一起。他们还将文艺复兴时期的许多科学技术上的成果, 如力学上的成就、绘画中的透视规律、新的施工机具等等, 运用到建筑创作实践中去。

在文艺复兴时期, 建筑类型、建筑形制、建筑形式都比以前增多了。建筑师在创作中既体现统一的时代风格, 又十分重视表现自己的艺术个性。总之, 文艺复兴建筑, 特别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 呈现空前繁荣的景象, 是世界建筑史上一个大发展和大提高的时期。

一般认为, 十五世纪佛罗伦萨大教堂的建成, 标志着文艺复兴建筑的开端。而关于文艺复兴建筑何时结束的问题, 建筑史界尚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一些学者认为一直到十八世纪末, 有将近四百年的时间属于文艺复兴建筑时期。另一种看法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到十七世纪初就结束了, 此后转为巴洛克建筑风格。

意大利以外地区的文艺复兴建筑的形成和延续呈现着复杂、曲折和参差不一的状况。建筑史学界对其他各国文艺复兴建筑的性质和延续时间并无一致的见解。尽管如此, 建筑史学界仍然公认, 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文艺复兴建筑, 对以后几百年的欧洲及其他许多地区的建筑风格都产生了广泛持久的影响。

巴洛克建筑

巴洛克建筑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 追求动态, 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 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

巴洛克一词的原意是奇异古怪, 古典主义者用它来称呼这种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建筑风格。这种风格在反对僵化的古典形式, 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和表达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对城市广场、园林艺术以至文学艺术部门都发生影响, 一度在欧洲广泛流行。

洛可可风格

洛可可风格是一种建筑风格, 主要表现在室内装饰上。18世纪20年代产生于法国, 是在巴洛克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洛可可风格的特点是:室内应用明快的色彩和纤巧的装饰, 家具也非常精致而偏于繁琐, 不像巴洛克风格那样色彩强烈, 装饰浓艳。德国南部和奥地利洛可可建筑的内部空间非常复杂。

洛可可装饰的特点是:细腻柔媚, 常常采用不对称手法, 喜欢用弧线和S形线, 尤其爱用贝壳、旋涡、山石作为装饰题材, 卷草舒花, 缠绵盘曲, 连成一体。天花和墙面有时以弧面相连, 转角处布置壁画。

为了模仿自然形态, 室内建筑部件也往往做成不对称形状, 变化万千, 但有时流于矫揉造作。室内墙面粉刷, 爱用嫩绿、粉红、玫瑰红等鲜艳的浅色调, 线脚大多用金色。室内护壁板有时用木板, 有时作成精致的框格, 框内四周有一圈花边, 中间常衬以浅色东方织锦。

洛可可风格反映了法国路易十五时代宫廷贵族的生活趣味, 曾风靡欧洲。这种风格的代表作是巴黎苏俾士府邸公主沙龙和凡尔赛宫的王后居室。

浪漫主义建筑

浪漫主义建筑是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下半叶, 欧美一些国家在文学艺术中的浪漫主义思潮影响下流行的一种建筑风格。

浪漫主义在艺术上强调个性, 提倡自然主义, 主张用中世纪的艺术风格与学院派的古典主义艺术相抗衡。这种思潮在建筑上表现为追求超尘脱俗的趣味和异国情调。

十八世纪60年代至十九世纪30年代, 是浪漫主义建筑发展的第一阶段, 又称先浪漫主义。出现了中世纪城堡式的府邸, 甚至东方式的建筑小品。十九世纪30~70年代是浪漫主义建筑的第二阶段, 它已发展成为一种建筑创作潮流。由于追求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风格, 又称为哥特复兴建筑。

古典复兴建筑

古典复兴建筑是十八世纪60年代到十九世纪流行于欧美一些国家的, 采用严谨的古希腊、古罗马形式的建筑, 又称新古典主义建筑。

当时, 人们受启蒙运动的思想影响, 崇尚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在建筑方面, 古罗马的广场、凯旋门和记功柱等纪念性建筑成为效法的榜样。当时的考古学取得了很多的成绩, 古希腊、罗马建筑艺术珍品大量出土, 为这种思想的实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采用古典复兴建筑风格的主要是国会、法院、银行、交易所、博物馆、剧院等公共建筑和一些纪念性建筑。这种建筑风格对一般的住宅、教堂、学校等影响不大。

法国在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是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中心, 也是古典复兴建筑活动的中心。法国大革命前已在巴黎兴建万神庙这样的古典建筑, 拿破仑时代在巴黎兴建了许多纪念性建筑, 其中雄师凯旋门、马德兰教堂等都是古罗马建筑式样的翻版。

英国以复兴希腊建筑形式为主, 典型实例为爱丁堡中学、伦敦的不列颠博物馆等, 德国柏林的勃兰登堡门, 申克尔设计的柏林宫廷剧院和阿尔塔斯博物馆也都是复兴希腊建筑形式的;勃兰登堡门以雅典卫城的山门为蓝本。

美国独立以前, 建筑造型多采用欧洲式样, 称为“殖民时期风格”。独立以后, 美国资产阶级在摆脱殖民统治的同时, 力图摆脱建筑上的“殖民时期风格”, 借助于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来表现民主、自由、光荣和独立, 因而古典复兴建筑在美国盛极一时。

美国国会大厦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它仿照巴黎万神庙, 极力表现雄伟, 强调纪念性。希腊建筑形式在美国的纪念性建筑和公共建筑中也比较流行, 华盛顿的林肯纪念堂即为一例。

折衷主义建筑

折衷主义建筑是十九世纪上半叶至二十世纪初, 在欧美一些国家流行的一种建筑风格。折衷主义建筑师任意模仿历史上各种建筑风格, 或自由组合各种建筑形式, 他们不讲求固定的法式, 只讲求比例均衡, 注重纯形式美。

随着社会的发展, 需要有丰富多样的建筑来满足各种不同的要求。在十九世纪, 交通的便利, 考古学的进展, 出版事业的发达, 加上摄影技术的发明, 都有助于人们认识和掌握以往各个时代和各个地区的建筑遗产。于是出现了希腊、罗马、拜占廷、中世纪、文艺复兴和东方情调的建筑在许多城市中纷然杂陈的局面。

折衷主义建筑在十九世纪中叶以法国最为典型, 巴黎高等艺术学院是当时传播折衷主义艺术和建筑的中心。而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期, 则以美国最为突出。总的来说, 折衷主义建筑思潮依然是保守的, 没有按照当时不断出现的新建筑材料和新建筑技术去创造与之相适应的新建筑形式。

折衷主义建筑的代表作有:巴黎歌剧院, 这是法兰西第二帝国的重要纪念物, 剧院立面仿意大利晚期巴洛克建筑风格, 并掺进了繁琐的雕饰, 它对欧洲各国建筑有很大影响。

功能主义建筑

功能主义建筑是认为建筑的形式应该服从它的功能的建筑流派。自古以来许多建筑都是注重功能的, 但到了十九世纪后期, 欧美有些建筑师为了反对学院派追求形式、不讲功能的设计思想, 探求新建筑的道路, 又把建筑的功能作用突出地强调起来。

随着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发展, 功能主义思潮在20世纪20~30年代风行一时。本来讲求建筑的功能是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重要观点之一, 但是后来有人把它当作绝对信条, 被称为“功能主义者”。他们认为不仅建筑形式必须反映功能, 表现功能, 建筑平面布局和空间组合必须以功能为依据, 而且所有不同功能的构件也应该分别表现出来。

二十世纪20~30年代出现了另一种功能主义者, 主要是一些营造商和工程师。他们认为经济“实惠”的建筑就是合乎功能的建筑, 就会自动产生美的形式。这些极端的思想排斥了建筑自身的艺术规律, 只会给功能主义本身造成混乱。

二十世纪50年代以后, 功能主义逐渐销声匿迹, 就连强调建筑功能的勒·柯布西耶也同功能主义者分道扬镐了。但无庸置疑, 功能主义产生之初对推进现代建筑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

现代主义建筑

现代主义建筑是指二十世纪中叶, 在西方建筑界居主导地位的一种建筑思想。这种建筑的代表人物主张:建筑师要摆脱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 大胆创造适应于工业化社会的条件、要求的崭新建筑。因此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和激进主义的色彩, 又称为现代派建筑。

现代主义建筑思潮产生于十九世纪后期, 成熟于二十世纪20年代, 在50~60年代风行全世界。从60年代起有人认为现代主义建筑已经过时, 有人认为现代主义建筑基本原则仍然正确, 但需修正补充。70年代以来, 有的文献在提到现代主义建筑时, 还冠以“20年代”或“正统”字样。

1919年, 德国建筑师格罗皮乌斯担任包豪斯校长。在他的主持下, 包豪斯在20年代, 成为欧洲最激进的艺术和建筑中心之一, 推动了建筑革新运动。德国建筑师密斯·范德罗也在20年代初发表了一系列文章, 阐述新观点, 用示意图展示未来建筑的风貌。

20年代中期, 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密斯·范德罗等人设计和建造了一些具有新风格的建筑。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格罗皮乌斯的包豪斯校舍、勒·柯布西耶的萨伏伊别墅、巴黎瑞士学生宿舍和他的日内瓦国际联盟大厦设计方案、密斯·范德罗的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等。在这三位建筑师的影响下, 在20年代后期, 欧洲一些年轻的建筑师, 如芬兰建筑师阿尔托也设计出一些优秀的新型建筑。

与学院派建筑师不同, 格罗皮乌斯等人对大量建造的普通居民需要的住房相当关心, 有的人还对此作了科学研究。

1927年, 在密斯·范德罗主持下, 在德国斯图加特市举办了住宅展览会, 对于住宅建筑研究工作和新建筑风格的形成都产生很大影响。1928年, 来自12个国家的42名革新派建筑师代表在瑞士集会, 成立国际现代建筑协会, “现代主义建筑”一名也四处传播。

从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密斯·范德罗等人的言论和实际作品中, 可以看出他们提倡的“现代主义建筑”是要强调建筑要随时代而发展, 现代建筑应同工业化社会相适应;强调建筑师要研究和解决建筑的实用功能和经济问题;主张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 在建筑设计中发挥新材料、新结构的特性;主张坚决摆脱过时的建筑样式的束缚, 放手创造新的建筑风格;主张发展新的建筑美学, 创造建筑新风格。

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提倡新的建筑美学原则。其中包括表现手法和建造手段的统一;建筑形体和内部功能的配合;建筑形象的逻辑性;灵活均衡的非对称构图;简洁的处理手法和纯净的体型;在建筑艺术中吸取视觉艺术的新成果。

对这些建筑观点, 有人称为“功能主义”, 有人称为“理性主义”, 不过更多的人则称为“现代主义”。

在20世纪20~30年代, 持有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建筑师设计出来的建筑作品, 有一些相近的形式特征, 如平屋顶, 不对称的布局, 光洁的白墙面, 简单的檐部处理, 大小不一的玻璃窗, 很少用或完全不用装饰线脚等等。这样的建筑形象一时间在许多国家出现, 于是有人给它起了一个名称叫“国际式”建筑, 当然, 这样的称呼是就其某些表面形式而言的。

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在20世纪30年代从西欧向世界其他地区迅速传播。由于德国法西斯政权敌视新的建筑观点, 格罗皮乌斯和密斯·范德罗先后被迫迁居美国;包豪斯学校被查封。但包豪斯的教学内容和设计思想却对世界各国的建筑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先是在实用为主的建筑类型如工厂厂房、中小学校校舍、医院建筑、图书馆建筑以及大量建造的住宅建筑中得到推行;到了50年代, 在纪念性和国家性的建筑中也得到实现, 如联合国总部大厦和巴西议会大厦。现代主义思潮到了二十世纪中叶, 在世界建筑潮流中占据主导地位。

后现代主义建筑

20世纪60年代以来, 在美国和西欧出现的反对或修正现代主义建筑的思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现代主义建筑成为世界许多地区占主导地位的建筑潮流。但是在现代主义建筑阵营内部很快就出现了分歧, 一些人对现代主义的建筑观点和风格提出怀疑和批评。

1966年, 美国建筑师文丘里在《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一书中, 提出了一套与现代主义建筑针锋相对的建筑理论和主张, 在建筑界特别是年轻的建筑师和建筑系学生中, 引起了震动和响应。到二十世纪70年代, 建筑界中反对和背离现代主义的倾向更加强烈。对于这种倾向, 曾经有过不同的称呼, 如“反现代主义”、“现代主义之后”和“后现代主义”, 以后者用得较广。

对于什么是后现代主义, 什么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主要特征, 人们并无一致的理解。美国建筑师斯特恩提出后现代主义建筑有三个特征:采用装饰;具有象征性或隐喻性;与现有环境融合。

现在, 一般认为真正给后现代主义提出比较完整指导思想的还是文丘里, 虽然他本人不愿被人看作后现代主义者, 但他的言论在启发和推动后现代主义运动方面, 有极重要的作用。

文丘里批评现代主义建筑师热衷于革新而忘了自己应是“保持传统的专家”。文丘里提出的保持传统的做法是“利用传统部件和适当引进新的部件组成独特的总体”, “通过非传统的方法组合传统部件”。他主张汲取民间建筑的手法, 特别赞赏美国商业街道上自发形成的建筑环境。文丘里概括说:“对艺术家来说, 创新可能就意味着从旧的现存的东西中挑挑拣拣”。实际上, 这就是后现代主义建筑师的基本创作方法。

西方建筑杂志在二十世纪70年代大肆宣传后现代主义的建筑作品, 但实际直到80年代中期, 堪称有代表性的后现代主义建筑, 无论在西欧还是在美国仍然为数寥寥。比较典型的有美国奥柏林学院爱伦美术馆扩建部分、美国波特兰市政大楼、美国电话电报大楼、美国费城老年公寓等。

1976年, 在美国俄亥俄州建成的奥柏林学院爱伦美术馆扩建部分与旧馆相连, 墙面的颜色、图案与原有建筑有所呼应。在一处转角上, 孤立地安置着一根木制的、变了形的爱奥尼式柱子, 短粗矮胖, 滑稽可笑, 得到一个绰号叫“米老鼠爱奥尼”。这一处理体现着文丘里提倡的手法:它是一个片段、一种装饰、一个象征, 也是“通过非传统的方式组合传统部件”的例子。

美国电话电报大楼是1984年落成的, 建筑师为约翰逊, 该建筑坐落在纽约市曼哈顿区繁华的麦迪逊大道。约翰逊把这座高层大楼的外表做成石头建筑的模样。楼的底部有高大的贴石柱廊;正中一个圆拱门高33米;楼的顶部做成有圆形凹口的山墙, 有人形容这个屋顶从远处看去像是老式木座钟。约翰逊解释他是有意继承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 纽约老式摩天楼的样式。

美国建筑师史密斯被认为是美国后现代主义建筑师中的佼佼者。他设计的塔斯坎和劳伦仙住宅包括两幢小住宅, 一幢采用西班牙式, 另一幢部分地采用古典形式, 即在门面上不对称地贴附三根橘黄色的古典柱式。

1980年, 威尼斯双年艺术节建筑展览会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世界性展览。展览会设在意大利威尼斯一座十六世纪遗留下来的兵工厂内, 从世界各国邀请20位建筑师各自设计一座临时性的建筑门面, 在厂房内形成一条70米长的街道。展览会的主题是“历史的呈现”。

被邀请的建筑师有美国的文丘里、巳穆尔, 斯特恩、格雷夫斯、史密斯, 日本的矶崎新, 意大利的波尔托盖西, 西班牙的博菲尔等。这些后现代派或准后现代派的建筑师, 将历史上的建筑形式的片断, 各自按非传统的方式表现在自己的作品中。

人们对后现代主义的看法非常分歧, 又往往同对现代主义建筑的看法相关。部分人认为现代主义只重视功能、技术和经济的影响, 忽视和切断新建筑和传统建筑的联系, 因而不能满足一般群众对建筑的要求。他们特别指责与现代主义相联系的国际式建筑同各民族、各地区的原有建筑文化不能协调, 破坏了原有的建筑环境。

此外, 经过70年代的能源危机, 许多人认为现代主义建筑并不比传统建筑经济实惠, 需要改变对传统建筑的态度。也有人认为现代主义反映产业革命和工业化时期的要求, 而一些发达国家已经越过那个时期, 因而现代主义不再适合新的情况了。持上述观点的人寄希望于后现代主义。

反对后现代主义的人士则认为现代主义建筑会随时代发展, 不应否定现代主义的基本原则。他们认为:现代主义把建筑设计和建筑艺术创作同社会物质生产条件结合起来是正确的, 主张建筑师关心社会问题也是应该的。相反, 后现代主义者所关心的主要是装饰、象征、隐喻传统、历史, 而忽视许多实际问题。

在形式问题上, 后现代主义者搞的是新的折衷主义和手法主义, 是表面的东西。因此, 反对后现代主义的人认为:现代主义是一次全面的建筑思想革命, 而后现代主义不过是建筑中的一种流行款式, 不可能长久, 两者的社会历史意义不能相提并论。

篇4:世界著名建筑“石”姓多

罗马斗兽场

“几时有斗兽场,几时便有罗马;斗兽场倒塌之日,便是罗马灭亡之时;罗马灭亡了,世界也要灭亡。”贝达神父在公元八世纪的预言虽然有点夸张,但是至少印证一点:即便没有了罗马城,斗兽场依旧宏伟壮观。

罗马斗兽场由弗拉维安王朝的三个皇帝建造,它正式的名字是弗拉维安竞技场。罗马斗兽场由石灰华(大理石家族中的一个品种)构成,它的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大直径为188米,小直径为156米,圆周长527米,围墙高57米,这座庞大的建筑可以容纳近九万人数的观众。他以宏伟、独特的造型闻名于世。

华盛顿纪念碑

华盛顿纪念碑是为纪念美国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而建造的,它位于华盛顿市中心,在国会大厦、林肯纪念堂的轴线上。

华盛顿纪念碑约50米以上部分的白色大理石石色略深于下方,是两段相隔22年的建造过程留下的痕迹。1888年10月9日,华盛顿纪念碑正式免费向游人开放。100多年来,接待了无数来自世界各地、景仰华盛顿伟业的游人。

阿尔汉布拉宫

西班牙的著名故宫,为中世纪摩尔人在西班牙建立的格拉纳达王国的王宫。“阿尔汗布拉”,阿拉伯语意为“红堡”。为摩尔人留存在西班牙所有古迹中的精华,有“宫殿之城”和“世界奇迹”之称。

在阿爾罕布拉宫中,有四个主要的中庭(或称为内院):桃金娘中庭、狮庭、达拉哈中庭和雷哈中庭。宫殿中的“桃金娘中庭”是一处引人注目的大庭院,也是阿尔罕布拉宫最为重要的群体空间,是外交和政治活动的中心。它由大理石列柱围合而成,其间是一个浅而平的矩形反射水池,以及漂亮的中央喷泉。在水池旁侧排列着两行桃金娘树篱,这也是该中庭名称的渊源。

麦加大清真寺

麦加大清真寺,是世界著名的清真大寺,伊斯兰教第一大圣寺,世界各国穆斯林向往的地方和去麦加朝觐礼拜的圣地。据《古兰经》经文启示,在此禁止凶杀、抢劫、械斗,故又称禁寺。禁寺的整个建筑、墙壁、圆顶、台阶、通道都是用洁白大理石铺砌,骄阳之下光彩夺目,气势磅礴。入夜,千百盏水银灯把禁寺照耀得如同白昼,显得格外庄严、肃穆。

大理石有辐射吗?

虽然大理石在国际上被普通用作高档装饰材料,但是在中国国内还是流传着大理石“有辐射,危害人体健康”的说法。为此记者走访了上海锦盛石业专家,公司顾问关老师。关老师说:社会上这些说法实际上不懂什么叫辐射。

大量的检测报告和研究结果证明:天然石材与任何物质一样都含有放射性元素。但含量一般都很少,达不到对人直接造成危害的程度。如天然花岗石,如果不经过浓缩其中的天然放射性元素物质(镭、钍等)的话,是不可能对人体产生急性辐射伤害的。中国现在执行的有关石材的辐射标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6566-2001。这个标准中,由于天然大理石的放射性强度极低,全属A类标准。

根据中国国家建材部门对中国各地区建筑物的构造、建材的用量调查,对100多万个相关数据统计分析后,依据中国国情制定的新标准,用计量模式控制(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向各国政府推荐的辐射防护水平:一个人一年内吸收放射的附加计量一个毫希伏特标准),天然石材装修家居,即使是墙体六个面,也不到一个毫希伏特,不可能对人体造成危害。因此不必“谈石色变”。

2009年为迎接建国60周年,人民大会堂三楼中央大厅也进行了重新装修。就是在这个金碧辉煌的大厅里,2010年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的记者招待会得以圆满召开。而这个被誉为金色大厅的地方,全部采用了由上海锦盛石业提供的天然质地、雍容华贵的优质石材。

此外,上文提到的这些著名的欧洲建筑,尤其是在很多欧式教堂、大型集会的地方都采用了大理石作为建筑材料,这足以说明其对人体的危害几乎没有。换个角度想下,如果大理石存在辐射,对于对环保要求一向严格的西方人而言,大理石根本就不会用来当作建筑材料。大理石之所以被误解为有辐射,是由大理石在二次加工过程中的不规范造成的。很多大理石企业在生产工艺上采用了对人体有害的化工原料,给很多用户带来了身心的伤害。归根结底,是行业的不规范造成了人们对天然大理石的误解。

大理石庄严、华贵、时尚、靓丽,中外著名的建筑都已经证明了它的优秀。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种证明将会一直持续下去。

(专栏联系人: 杨 静 13482253781)

【新闻链接】

记者获悉,东南大学出版社和《锦石博览》等单位联手推出家装工程系列丛书,最近又传出新的动态。原名为《名设计师设计案例赏析》,现经有关部门批准,正式定名为《当代中国设计师丛书》(家装工程卷)。

据该丛书总策划说,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家装工程行业蓬勃发展,人才辈出。正是这些设计师们的智慧和知识打造了中国亮丽的地标,提升了城市形象;装点了千家万户,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为了反映家装工程设计界的巨大变化、累累硕果,一两本书是无法囊括全国家装设计界的成就,必须作为一项“百卷工程”来做。

丛书出版意义深远,概括起来有三大价值:一是市场价值。为设计师开拓市场提供了公关便利,为业主全面了解设计师提供了真实可信的资讯;二是交流价值。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域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丛书出版为国际国内同行交流提供了科学平台;三是存史价值。我们处于世纪交替、理念转型、经济腾飞的时代,为了记录这一具有特殊意义的时代,出版《当代中国设计师丛书》,这是利在当代,功垂千秋一件大事。

当记者问到:为什么要把《当代中国设计师丛书》(家装工程卷)批准给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有关部门负责人回答:东南大学建筑设计专业历史悠久,师资力量雄厚;建筑设计与装饰装潢是东南大学出版社的品牌板块,在同行中居于领先地位,深受读者和作者的认可。东南大学出版社历年来推出的建筑设计图书曾多次荣获国家级大奖。

篇5:世界著名建筑网站doc

标签:中产 装潢 装饰公司 事务所

bauhaus(包豪斯)

同济大学未来规划师协会

http:///bbs/

高目建筑论坛 http://

日本建筑网

http://

美国建筑师学会

http:///

荷兰建筑师学会 http:///art/

澳大利亚园林设计及管理专业网站 http:///

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

http:///

美国景观设计教育委员会

http:///

国际景观设计师联盟 http:///

亚洲建筑师 http:///

日本建设省

http:///

澳大利亚皇家建筑师学会 http://.au/

landdesign http://.uk/

欧洲景观规划建筑交流网

http:///

AIAOnline http:///

英国阿特金斯

http:///

CRJW http://

格拉斯哥1999国际建筑设计节 http:///

Design Group http://

厄伊斯及怀特景观建筑事务所 http:///

raia http://.au/i-cms?page=1

KTUA http:///

URBIS http:///

篇6:读《世界著名建筑100例》有感

读《世界著名建筑100例》有感

本书中涉及的建筑,由于篇幅的关系,只是很简单的介绍,实际归类为“建筑图鉴”;又由于作者松永安光日籍和成书是报上连载内容的缘故,书中建筑近七成坐落在日本,且其中百分之五十又为神社,寺庙。

上一篇:我的偶像周星弛作文下一篇:我为学校做贡献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