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交通事故工伤赔偿标准

2024-05-04

湖北省交通事故工伤赔偿标准(共8篇)

篇1:湖北省交通事故工伤赔偿标准

《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2条规定:“依法应当参加工伤保险统筹的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因工伤事故遭受人身损害,劳动者或者其近亲属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用人单位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告知其按《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处理。

因用人单位以外的第三人侵权造成劳动者人身损害,赔偿权利人请求第三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规定:“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超过责任限额的部分,按照下列方式承担赔偿责任:

(一)机动车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由有过错的一方承担责任;双方都有过错的,按照各自过错的比例分担责任。

(二)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责任;但是,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机动车驾驶人已经采取必要处置措施的,减轻机动车一方的责任。

交通事故的损失是由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故意造成的,机动车一方不承担责任。

互补论

原劳动部1996年颁布的《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该《办法》第28条规定:“由于交通事故引起的工伤,应当首先按照《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及有关规定处理。工伤保险待遇按照以下规定执行:

(一)交通事故赔偿已给付了医疗费、丧葬费、护理费、残疾用具费、误工工资的,企业或者工伤保险经办机构不再支付相应待遇(交通事故赔偿的误工工资相当于工伤津贴)。企业或者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先期垫付有关费用的,职工或其亲属获得交通事故赔偿后应当予以偿还。

(二)交通事故赔偿给付的死亡补偿费或者残疾生活补助费,已由伤亡职工或亲属领取的,工伤保险的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或者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不再发给。但交通事故赔偿给付的死亡补偿费或者残疾生活补助费低于工伤保险的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或者一次性伤残补助金的,由企业或者工伤保险经办机构补足差额部分……”。

双赔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该解释第十二条第二款规定:“因用人单位以外的第三人侵权造成劳动者人身损害,赔偿权利人请求第三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非常明确地规定劳动者向第三人提起人身损害赔偿应当支持。所以,当交通事故赔偿与工伤待遇发生竞合,职工可以依照不同的法律规定分别获得救济。

1、从法律效力来看,《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是劳动部制订的,属于部门规章,而且只是试行办法,《工伤保险条例》是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属行政法规,行政法规的效力高于地方性法规、规章,部门规章要服从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因此,当《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的相关规定与《工伤保险条例》不一致时,应适用《工伤保险条例》。

2、从交通事故赔偿与工伤保险待遇的性质看,两者请求权的基础不同,承担赔偿责任的主体也不同,属两个不同的法律关系。获得工伤赔偿是基于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受《劳动法》和《工伤保险条例》调整,赔偿责任人为工伤保险机构或用人单位;而获得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是基于受害者与第三人之间存在侵权法律关系,受《民法通则》、《道路交通安全法》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调整。因此,工伤人员完全可以依据《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同时,又依道路事故处理的规定获得交通事故的侵权损害赔偿。笔者认为,当交通事故赔偿与工伤保险待遇两者发生竞合时,在我国法律没有明确规定两者实行择一赔偿原则或者是差额互补原则时,工伤职工完全可以获得双重赔偿,这将有利于使工伤职工的合法利益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

最高人民法院在给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生产建设兵团分院(2006)行他字第12号《关于因第三人造成工伤的职工或其近亲属在获得民事赔偿后是否还可以获得工伤保险补偿问题的答复》明确肯定了当事人可以获得双重赔偿。([2006]行他字第12号)

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生产建设兵团分院:

你院《关于因第三人造成工伤死亡的亲属在获得高于工伤保险待遇的民事赔偿后是否还可以获得工伤保险补偿问题的请示报告》收悉。经研究,答复如下:

原则同意你院审判委员会的倾向性意见。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四十八条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二条的规定,因第三人造成工伤的职工或其近亲属,从第三人处获得民事赔偿后,可以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七条的规定,向工伤保险机构申请工伤保险待遇补偿。

此复

二00六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社会保险法》2011年7月1日

第四十二条 由于第三人的原因造成工伤,第三人不支付工伤医疗费用或者无法确定第三人的,由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后,有权向第三人追偿。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工伤保险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

2014年9月1日

第八条 职工因第三人的原因受到伤害,社会保险行政部门以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已经对第三人提起民事诉讼或者获得民事赔偿为由,作出不予受理工伤认定申请或者不予认定工伤决定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职工因第三人的原因受到伤害,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已经作出工伤认定,职工或者其近亲属未对第三人提起民事诉讼或者尚未获得民事赔偿,起诉要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支付工伤保险待遇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职工因第三人的原因导致工伤,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以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已经对第三人提起民事诉讼为由,拒绝支付工伤保险待遇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第三人已经支付的医疗费用除外。

《湖北省工伤保险实施办法》2015年2月1日施行

第三十九条由于第三人的原因造成工伤,第三人不支付工伤医疗费用或者无法确定第三人的,从工伤保险基金中先行支付。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后,有权向第三人追偿。

职工因第三人的原因导致工伤,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可以按照有关规定索取民事赔偿。经办机构不得以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已经对第三人提起民事诉讼为由,拒绝支付工伤保险待遇,但第三人已经支付的医疗费用除外。

篇2:湖北省交通事故工伤赔偿标准

一次性伤残补助金。

(本人工资)

注:如本人工资低于统筹地区工资的60%的,按照统筹地区工资的60%来计算本人工资

每月伤残津贴( 本人工资)

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

(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

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

(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

备注

1级

27个月

月90%

达到国家法定正常退休年龄的,依照规定办理退休手续,停发伤残津贴,改发基本养老金。按规定计算的养老金高于伤残津贴时,由养老保险基金按规定计算的标准计发,养老金低于伤残津贴时,由工伤保险经办机构从工伤保险基金中补足差额部分。(含56级)

另注:扣除个人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和基本医疗保险费后,伤残津贴实际金额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由工伤保险基金补足差额。

2级

25个月

月85%

3级

23个月

月80%

4级

21个月

月75%

5级

18个月

月70%

18个月

34个月

不管距退休多长,医疗补助金均全付,距退休5年1次性就业补助金100%,4年80%,3年60%,2年40%,1年20%,不足1年10%

注:伤残津贴适用于保留劳动关系,一次性就业补助及医疗补助适用于终止或解除劳动关系

7 9 11 13 16 18

16 22 28 34 44 52

6级

16个月

月60%

16个月

28个月

7级

13个月

正常工资

14个月

20个月

8级

11个月

正常工资

12个月

16个月

9级

9个月

正常工资

10个月

12个月

10级

7个月

正常工资

8个月

8个月

工亡

1、丧葬补助金:6个月平;2、抚恤金:配偶每月40%,其他亲属每人每月30%,孤寡老人或者孤儿每人每月在上述标准的基础上增加10%。核定的各供养亲属的抚恤金之和不应高于因工死亡职工生前的工资;3、一次性工亡补助金: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为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

注:为19109元/年,为21810元/年,按20倍计算,工亡职工的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是436200元。

注:伤残职工在停工留薪期内因工伤导致死亡的,其直系亲属享受第1款的的1――3项待遇。 一级至四级伤残职工在停工留薪期满后死亡的, 直系亲属可以享受第1款的第1项、第2项规定的待遇。

本人自愿,可由用人单位一次性支付抚恤金,计算基准为:本人工资,计算时间为:其配偶和父母一次性计算到70周岁,最低不少于5年,70周岁以上按5年计算;其子女一次性计算到18周岁。一次性领取以下的,按《条例》规定标准的100%计发,一次性领取10年以上的,按《条例》规定标准的80%计发。

篇3:湖北省交通事故工伤赔偿标准

按照现行的《工伤保险条例》, 实行工伤保险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职工获得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 促进工伤预防和职业康复, 分散用人单位的工伤风险, 制定本条例。” (1) 很显然, 《工伤保险条例》的制定和施行对保障劳动者的权益是非常必要和有效的。但是, 由于工伤保险制度的落实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实际利益, 从而对企业的效益造成直接的影响, 而用人单位的工伤风险却是不确定的, 甚至某些企业认为是通过自己的某些努力可控的, 因此, 总是有部分企业力图规避按照规定数额不菲的工伤保险费用的缴纳。而与此同时, 由于工伤赔偿纠纷涉及到一系列的法律规定的繁琐的程序, 以及执法部门出于对当地经济利益的考虑, 而在这样的纠纷中对企业有意无意的偏袒, 一方面给工伤受害者的索赔带来了种种不必要的麻烦, 提高了其维护自己正当权益的成本;另一方面又为相当多的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出于降低自己成本的考虑, 充分利用这些给职工维权带来的不便, 以低于甚至是远低于工伤保险赔偿标准的数额和职工私了带来了方便。

当然, 我们可以对这些不按照规定缴纳工伤保险的企业口诛笔伐, 将其归入“无良”之列, 替受害的职工大声疾呼, 鼓励他们坚决维权到底。这些做法当然是必要的, 至少, 可以从舆论和道德上对这样的行为产生相当的制衡。但是, 要真正解决问题, 我们还必须思考《工伤保险条例》这一立法目的很好的制度,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是很好的后果的根本原因, 然后才能对症下药, 真正解决这种立法的目的不能很好地实现所造成的困境。

以下, 笔者将用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典型案例来剖析上述制度困境产生的原因和我们的制度可以改进的地方。

一、一件真实的工伤案例

故事发生在2009年的4月份, 笔者刚刚参加完博士生入学考试, 为了解决温饱问题, 接受了珠三角一家民营企业老总的邀请, 到他们企业担任法律顾问。而上任后所面临的比较重要的事情之一, 就是企业正面临的一起还没达成最终解决协议的工伤赔偿案件。整个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2008年9月的一天, 企业员工张某在骑摩托车去公司上晚班的途中, 因为天上下着小雨, 路面比较滑, 能见度也不是很好。而就在离厂门口还有大概一公里左右的时候, 张某突然发现路右侧停放着一辆泥头车 (拉泥巴的重型卡车) , 占住了右边车道的半个路面。此时踩刹车已经来不及了, 于是不幸的事情发生了, 摩托车毫无悬念地撞在路右边停靠的泥头车后面。等前面司机听到后面撞击声过来看到情况后, 赶紧将伤者送到医院, 但是一切都来不及了, 很快就得到医生正式通知, 伤者已经不治身亡。

这是当时整个事故发生的情况, 无论是司机还是职工家属亦或是企业方, 对此都没有任何异议。下面涉及到的就是相关方对死亡职工的经济补偿或者是赔偿的问题。熟悉工伤案例的人都知道, 这是一起典型的同时产生侵权赔偿责任和工伤赔偿责任的个案。在正常情况下, 由于机动车辆买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 企业买工伤保险都是国家规定必须强制购买的, 出现这样的事故后, 无论是车主还是企业都只要找相关的保险机构要求赔偿就可以了, 因此并不存在车主或是企业存在较大的经济损失的可能,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也不会有什么纠纷存在。但是, 凡事都有例外, 笔者当时所在的那家民营企业就刚好没给职工买工伤保险。按照国家《工伤保险条例》的相关规定, 在这样的情况下, 应当由企业自身承担职工工伤赔偿费用, 赔偿标准比照《工伤保险条例》相关规定。按照此标准计算的结果是, 企业应当支付25万元人民币左右给职工家属, 作为工伤赔偿。很显然, 这对一个企业尤其是规模不是太大而且非常在意经济效益的民营企业来说, 是一笔不算很小的额外负担, 尤其是此员工刚来公司不久就出了这件事故的情况下, 按照企业老总的说法, 是“亏大了”。于是这位民营企业老总就开始打自己的小算盘了, 也就是想方设法来减轻或者最理想的是卸掉这项额外的负担。因此, 看起来并不复杂的这起侵权和工伤赔偿竞合的案件开始出现问题。

很明显, 侵权赔偿那边是很容易解决的, 由于车主买有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 车主和遇难者的家属很快达成协议, 甚至车主还让遇难者家属在达成的书面协议之外另外签了一份给保险公司看的赔偿金额比前一份略微高上一点的协议, 以便车主可以捞点便宜, 补偿一下由于这起事故给自己带来的损失, 所以这边解决是非常顺利的。接着遇难职工家属开始找企业寻求工伤赔偿。但是由于企业并没有按照规定给该职工购买工伤保险, 因此必须完全由企业来承担这一赔偿。在家属向企业递交了要求工伤赔偿的申请之后, 开始了和企业之间漫长的协商。首先, 企业指出虽然没有给该职工购买工伤保险, 但是给他购买了商业人身意外险, 根据这一保险职工家属应该还可以获得10万意外身故保险赔偿。职工家属指出虽然这一保险赔偿按照国家法律规定不应当包括在工伤赔偿总额里面, 但考虑到该职工确实没为企业做什么贡献, 而且该保险是企业主动无偿帮其购买, 而且此事也确实是为企业增加了负担, 因此原因接受企业提出的将这10万元冲抵工伤赔偿总额一部分的要求。现在的问题是扣除这10万元意外保险赔偿后剩下的十几万元工伤赔偿怎么处理。

在笔者到企业担任法律顾问之前, 遇难家属即委托张某的哥哥全权处理和企业交涉工伤赔偿之事, 并为达成最终协议和企业协商了多次, 但每次企业都派不同的人接待, 而且最后都被企业以须最后等老总决定, 老总刚好不在为由不了了之。这样就一直拖了半年多, 然后是笔者接手此事。笔者在接手之后问了老总的意见, 老总说你怎么谈合适就怎么谈。于是就打电话给张某的哥哥, 让他找个机会过来谈具体赔偿的协议。张某的哥哥接到电话后有点激动, 说这是企业第一次主动打电话给他, 之前他已经对协商基本上不抱希望了, 现在正积极联系律师准备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问题。因此二话没说, 他就请了假, 从几百公里外赶到公司过来协商此事。笔者当时也是志得意满, 以为这样一件小事, 只要老总信得过, 解决它还不是小菜一碟。因此见到张某的哥哥后, 便向他表示真诚的歉意, 指出老板这半年忙着在外面跑市场, 确实没有多少时间在公司, 并没有敷衍他的意思。然后对他们能接受以外伤害保险冲抵工伤赔偿这一条件表示感谢, 接着指出现在协议的焦点其实就在最后剩下的十几万赔偿的余额如何处理的问题。感觉气氛不错之后, 就进一步指出希望他理解企业的难处, 毕竟他们在车祸赔偿那块已经得到了比较满意的赔偿, 企业也只是希望能尽量少一点损失, 当然这是关系到人命的事情, 说这话有点不近人情, 但是还是希望能在这样的基础上尽量考虑稍微让步让企业好做, 而且大家都不希望对簿公堂, 因为那样既消耗时间也对双方总体来讲没有任何好处。张某的哥哥基本同意笔者的说法, 也答应做适当让步。然后就是协商具体让步的幅度, 其实就笔者自己的良心, 确实不愿意和人家进行这样的以死人的利益作交易的协商。但是受企业之托, 笔者也只能如此了。最后在笔者一再的坚持之下, 张某的哥哥最后同意由当初要求的15万让到9万, 而且一再强调实在不能再让否则自己无法向其弟弟的家属交待。将心比心, 笔者自己也觉得这个结果已经比较理想了, 因此就去向老总汇报, 以为这个事情就算结了。结果见到老总之后, 其说的一席话顿时让笔者凉了半截。其大意是: (1) 不能这样就结了, 我们要想法设法一次又一次地试探他的底线, 前几次他都没怎么让, 这次一下让到了9万, 说明你这个法律顾问没有白当, 还是很有成绩的, 但是这还不够, 还要继续, 多谈几次, 我们要他做更大的让步。 (2) 从道德上来讲, 企业就应该一分钱不给他, 首先他没给企业作什么贡献不说, 而且他的家属已经从货车车主那边得到了充足的赔偿, 仅仅是由于法律的规定, 才让其家属可以再到公司来多要一笔。 (3) 和他哥哥协商的时候, 要最大限度地运用法律, 找出法律对于对方不利的地方充分加以利用。于是笔者据理力争, 指出: (1) 人家让步也是有底线的, 多谈几次就能让他多让步几次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 而且, 你也得给个底线, 不然也没法谈。 (2) 法律这样规定的目的是最大限度保护工伤职工的利益, 本来就存在立法政策上的倾斜问题, 而且从道德上讲, 人家已经死了, 多获得一些赔偿也无可厚非。 (3) 能想出来的法律上对他们不利的地方都已经和他哥哥讲了, 实话说, 这些要么很牵强, 要么早已经被很多案例以及相关法律解释所否定, 因此作用并不是很大, 真正能起作用的也就是拖了, 反正法律程序走起来非常冗长, 会给对方增加很大的经济成本和精神压力, 但这样的话企业的声誉就不大好了。老总听了之后, 不以为然:不管你采用什么办法, 反正尽可能让企业少赔钱就行了, 这就是你的职责, 至于你说的底线, 我们的底线就是没有底线, 最好是一分钱不赔, 至于你说的声誉之类的, 那些东西暂时不是我们考虑的问题。然后就有事急匆匆地走了。

故事到此就差不多结束了, 根据老总的指示, 笔者对这一工伤赔偿协议的达成已经毫无办法, 只能学着前几位接待张某哥哥的企业人员一样, 推说等老总决定而老总刚好又有事不在。张某哥哥的失望大家可以想见, 但是其还是抱有协商成功的最后的希望, 到当地的劳动监察部门去投诉, 同时在笔者的建议下到劳动保障部门去进行了工伤认定。但是在他做这些事情同时, 笔者也把这些法律后果都讲给老总听了, 老总依然不以为然。只能继续对张某哥哥敷衍, 就这样过了两个多月, 我也收到学校录取的通知准备辞职了。辞职之前专门给张某哥哥打了个电话, 表达了个人对此事不能得到妥善处理的歉意。张某哥哥说已经决定请律师走法律途径了。之后笔者就离开了企业, 后面也没问这事最后的结果如何, 因为其实争议的标的对企业而言并不是很大, 官司的输赢对企业基本没什么影响。

二、上述案例所反映出来的问题

初看起来, 这一案例的事实很简单, 就是一典型的同时产生工伤赔偿和交通事故侵权赔偿的案件。但是事实上, 这一看似简单的案件在后续的协商过程中却变得如此复杂以致最后双方不得不对簿公堂。为了更好地找出其中的问题所在,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企业和职工家属双方的行为是否理性, 也就是说问题的症结是不是在他们身上。

通过上面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到, 为了预防出现工伤意外, 企业虽然没有购买法定的工伤保险, 但是替员工购买了人身意外商业保险, 也并不像有的企业那样矢口否定此案中不存在工伤赔偿的问题, 甚至通过毁灭证据或其它不正当手段来否认职工同企业之间存在的劳动关系。遇难者家属要求协商时企业虽然一再拖延, 但并没有将其拒之门外, 而只是希望通过不停的协商来获取最大的利益。在整个过程中, 企业并没有采取明显违规的过分的手段。 (2) 因此我们可以说, 这家民营企业还算是一个正规经营的企业, 而且事实上据笔者了解, 此企业无论在当地政府还是企业员工以及当地民众中口碑都还不错。而职工家属那边就更不用说了, 他们并没有到企业无理取闹, 也没有狮子大开口地漫天要价, 而是实事求是地同企业协商, 也作出了自己的最大让步, 其解决问题的诚意是毫无疑问的。因此, 我们可以肯定的是, 无论是企业还是遇难者家属在面对此事的时候都是以正常的理性行事的。最后出现的这种工伤赔偿不能通过正常协商得到解决的困局的形成, 不是仅仅以民营企业缺乏所谓的良心或者是对员工和社会的责任感就能解释的问题, 更不用说归咎为职工家属的过分要求了。那么, 问题的根源到底在哪里呢?

为了回答这一问题, 让我们来看一下本案例所具有的一般的此类案件没有的几大特征:

1. 遇难者所在的企业为民营企业。

这个特征很关键, 因为在目前的中国经济环境下, 民营企业是一个很重要也很特殊的市场经济参与者, 它们一方面有着比较纯粹的企业利益至上的考虑, 从而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有力推动者;另一方面也由于其利益驱动的单一性或纯粹性, 使这一群体同样容易成为将员工利益和社会利益置于企业利益之下, 对法律和道德的遵守没有责任感, 而只有利益权衡的, 不时挑战法律和道德底线的麻烦制造者。因此, 本案中的企业作为民营企业的一员, 当其通过计算觉得买工伤保险不划算, (3) 而且有关部门监管不严违法成本不高的时候, 断然违反有关法律规定而不给员工购买工伤保险, 且在赔偿时又想方设法减少赔偿金额。

2. 遇难职工为外地民工。

在珠三角, 外地民工几乎总是与血汗工厂和不幸联系在一起。虽然说并不是所有的外地民工命运都这么悲惨, 但很不幸的是本案的遇难者刚好也属于其中的一员。当然他还算比较幸运的, 毕竟车祸的车主方那边给予了足额的赔偿。但也正是由于其作为外地民工这一特点, 使其家属维权时不得不面临由于冗长的司法程序可能造成的时间精力的惊人占用带来的成本过高和地方上以经济至上为准则的官僚系统 (包括各种执法司法部门) 偏袒企业的不利局面。 (4)

3. 本案中除了上面说到的侵权责任赔偿和工伤赔偿同时发生之外, 还存在着企业替员工购买的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赔付的问题。

企业既然无偿替员工购买此一险种而又不愿意购买国家法律规定的工伤保险, 明显就包含着企业意图以这一保险部分甚至全部取代工伤保险的目的, 而且在本案中也确实起到了部分替代工伤保险的作用。当然其是否合法以及企业是不是在类似事件中都能达到这种替代的目的, 并不是企业想当然就可以的。比如本案中遇难者家属就明确指出这一保险赔偿按照国家法律规定不应当包括在工伤赔偿总额里面 (5) , 只是因为其不愿意在这方面过多纠缠, 才接受企业以其抵扣部分工伤赔偿的。但是, 这一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为什么企业宁可违法也要这么做?

通过对这几大特征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本案所反映的问题其实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没有购买工伤保险。假如企业购买了工伤保险的话, 本案中的争议根本就不存在了。企业对工伤赔偿其实有着很客观的认识。其之所以没有购买法律规定的工伤保险, 首先是因为当地政府某种程度上的默许, 然后是因为通过比较, 企业觉得购买商业性的人身意外伤害险在经济上更为可取。因此, 最后的结果是企业购买了商业保险而没有购买法定的工伤险。

2.企业对其和遇难者家属协商要求降低赔偿额度的行为并没有道德上的负罪感。企业认为其最高原则就是最大限度地谋取经济上的利益, 因此, 在可能的不违反法律和道德的前提下, 其对遇难家属提出的降低赔偿额度的要求是正当的。而这种道德上的正当性就在于遇难者家属所遭遇的不幸实际上在车祸的车主那里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赔偿, 现在的工伤赔偿只不过是法律的一种不一定正确地对交通事故中出现的工伤遇难者的政策倾斜而已。如果根据法律的核心价值之一的“平等”来看待这种法律的话, 这种立法无疑是对其他得不到双重赔偿的工伤者或是得不到工伤赔偿的交通事故遇害者是不公平的, 而在企业没有购买工伤保险的情况下, 要企业承担这样的工伤赔偿责任同样是不公平的。 (6) 因此, 正是由于这种心理的作用, 企业在理直气壮地以没达到自己的降低额度为由要求遇难者家属继续让步。

3.职工工伤维权的成本高昂, (7) 而企业在此过程中却几乎没有什么成本。由于遇难者属于外地民工, 其家属生活和工作的地点都不在企业附近。因此, 其每到企业协商一次的成本都及其昂贵, 首先是几百公里的交通费用, 然后是异地食宿的成本, 再加上误工的损失, 假如打官司的话, 还有高昂的律师费用以及官司打不赢存在的风险, 都是企业职工及其家属在维权时不得不考虑的重要因素。因此, 本案中张某的哥哥才在自己一让再让、企业一拖再拖的情况下仍不放弃协商的可能, 只是可惜企业还是不卖他的账, 最后经过马拉松式的大半年的协商和思考, 才终于决定和企业对簿公堂。可是对于企业来说却恰好相反, 它既不用去找遇难者家属, 也不必花很多时间处理这个问题, 遇难者家属到了找个人敷衍下就应付过去了。万一打官司的话, 本地法院肯定是向着它的, 好歹自己还是当地的纳税大户, 再不济打输了也就是将自己应该出的那部分钱出了而已。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协商, 一个拖不起一个巴不得拖下去, 谈判地位强弱一目了然。

三、上述问题反映出的相关部门立法和执法上的价值失衡

总结起来, 上述几个问题可以归纳为:一是经济因素, 也就是工伤保险费率偏高, 甚至高过商业性的人身意外险, 这是由于这样的经济驱动存在, 才导致企业宁可购买商业保险也不购买法定的工伤保险。在这方面, 明显存在着相关部门在制定费率的时候没有认真考虑法律的重要价值“效率”, 而正是在这种不具有经济效率的费率, 导致企业舍弃了法定的工伤保险。 (8) 二是相关法律的立法目的和实际执行的法律之间存在差距, 单独对交通事故中的工伤实行双重赔付是无法按照2004年《工伤保险条例》中的第一条进行解释的, 这种做法明显违反了“平等”这一法律核心价值。三是相关法律没有对弱势群体面临的维权成本有个比较妥善的安排, (9) 致使职工尤其是外地民工对维权望而却步。也就是说, 我们的法律既没有给予法律实施的“效率”以足够重视而使法律程序非常冗长, (10) 也没有为保证弱势群体能够得到法律的“平等”保护创造足够的条件。四是地方政府的经济至上的观念和考核方式。执法人员应该意识到对弱势群体权利的维护也是国家和政府的核心任务之一。不能因为企业对社会的经济贡献就默认企业的一些违规行为, 如本案中企业没买工伤保险却没受到应有的惩罚。这样不仅使企业违规成本极低甚至变得理所当然, 而且会打击员工维权的信心和决心。这涉及到政府如何处理“发展”和“为人民服务”这两大不同的价值之间关系的问题。

四、对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

经过上面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上述诸多问题的存在, 归根结底还是国家的立法和政策方面存在问题。无论是没有征求企业意见和经过认真调查就规定企业应该缴纳的高过同类商业保险的工伤保险费率, 还是立法上对“平等”价值的偏移, 亦或是对弱势群体存在的维权成本的忽视和对企业经济效益的过分关注, 国家的立法和政策方面都有值得推敲和改进的地方, 其反映在现实中就是各种价值不能得到很好地平衡。因此, 笔者的建议也集中在对国家的立法和政策上作出一定的改进, 以改变这种失衡的现象:

1. 科学制定工伤保险费率。

制定的时候不仅要征求企业的意见, (11) 而且要规定专款专用, 具体操作和运用程序要透明, 账目要清楚。作为强制征缴的保险费, 费率方面高过同类商业保险, 要么说明其成本比商业保险还高, 要么说明相关部门通过这一保险在牟取不应当的垄断利润, 无论哪种原因, 都实在有点说不过去, 也有违法律要注重的“效率”价值。

2. 工伤保险是“为了保障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职工获得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 促进工伤预防和职业康复, 分散用人单位的工伤风险, 制定本条例。”

而交通事故工伤的双重赔偿既不符合“平等”原则, 又和此目的没有任何关系。如果是要保护弱势群体的话, 应该把立法资源用在提高其普遍待遇和补贴上, 而不是对弱势群体中的某些人的特别重视, 这实际上就是对其他弱势群体的歧视和不公。 (12)

3. 对弱势群体维权加大法律援助和法律上适当倾斜, 以切实保证弱势群体维权能真正在法律面前“平等”。

国家现有的法律援助水平远不能满足弱势群体维权的要求。除了增加法律援助的投入外, 可以考虑以法律形式规定对这种维权行为产生的成本纳入企业应赔付总额的计算中。对故意刁难弱势群体维权的性质恶劣的企业, 可以支持职工提出的相应的精神赔偿。

4. 适当精简工伤认定的程序, 放宽劳动仲裁和诉讼受理的条件。 (13)

不仅可以进一步提高解决工伤纠纷的效率, 而且可以切实降低弱势群体的维权成本。

5. 改变目前经济重于一切的政府价值观和相应的政策。

这种价值观的直接后果就是对产生经济效益的企业的纵容和对弱势群体维权的漠视, 甚至认为后者是麻烦制造者, 对国家无用的人。我们要明白无论是国家机构, 还是其致力于促进的经济发展, 其最终目的仍然是为人民服务, 而不是相反, 以人民对国家是否有用, 是否能促进经济发展作为最终目的和政策的取舍标准。因此, 改变对此类企业的纵容态度, 从保护弱势群体的正当权益出发, 加大对违法企业的监控力度和处罚力度, 加大它们的违法违规成本, 是解决这一问题最直接的办法。 (14)

参考文献

①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75号》通过的自2004年1月1日起施行的《工伤保险条例》第一条。

④⑦关于民工工伤赔偿维权难的问题, 可以参考《民工工伤维权调查:为尽快拿钱近4成愿意“私了”》。http://news.dayoo.com/society/57401/201002/02/57401_100850817.htm以及《外地打工者工伤索赔遇"瓶颈"》。http://news.sina.com.cn/c/2006-03-17/03208459841s.shtml2010年9月24日18:00。

⑥这一问题最新的《工伤保险条例》征求意见稿已经考虑到了, 原则上是准备取消对交通事故的工伤认定, 详情请见《工伤保险条例2010有哪些修改?》http://www.xiangrikui.com/gongshangbaoxian/45969_1.html2010年9月24日19:00

⑧参见《广州市阶段性降低医疗工伤保险费率》http://news.sohu.com/20090415/n263395821.shtml2010年9月24日20:00文中称:“从今年 (编者:2009年) 5月1日起至12月31日, 阶段性降低医疗和工伤保险费率。工伤保险方面, 参加工伤保险的各类用人单位的缴费比例从原来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0.5%、1.0%、1.5%统一调整为0.4%。”按照平均1%计算, 一降就是60%, 够惊人了吧, 可见原来的费率确实是太高了。

⑩13 这一问题最新的《工伤保险条例》征求意见稿已经考虑到了, 取消了行政复议前置程序, 简化了存在劳动关系争议的工伤认定程序以及其它一些程序上的改进, 详情请见《工伤保险条例2010有哪些修改?》。http://www.xiangrikui.com/gongshangbaoxian/45969_1.html2010年9月24日19:00

参见2004年《工伤保险条例》第八条:“工伤保险费根据以支定收、收支平衡的原则, 确定费率。国家根据不同行业的工伤风险程度确定行业的差别费率, 并根据工伤保险费使用、工伤发生率等情况在每个行业内确定若干费率档次。行业差别费率及行业内费率档次由国务院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财政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制定, 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施行。统筹地区经办机构根据用人单位工伤保险费使用、工伤发生率等情况, 适用所属行业内相应的费率档次确定单位缴费费率。”因此, 这一费率的制定程序本身同要缴费的企业没什么关系, 企业本身只有缴费的义务, 顶多作为相关部门的调查对象。

这一问题最新的《工伤保险条例》征求意见稿已经考虑到了, 原则上是准备取消对交通事故的工伤认定, 详情请见《工伤保险条例2010有哪些修改?》。http://www.xiangrikui.com/gongshangbaoxian/45969_1.html2010年9月24日19:00

篇4:论交通事故导致工伤的赔偿制度

关键词:交通事故;工伤;权利竞合

一、交通事故导致工伤的赔偿制度概述

(一)工伤

工伤是工作伤害的简称,亦称职业伤害(occupational injuries),又称为产业伤害、工业伤害、是指劳动者在从事职业活动或者与职业活动有关的活动时所遭受的不良因素的伤害和职业病伤害。

(二)双重赔偿

双重赔偿,亦即“兼得(相加)模式”的适用,是指遭受交通事故的受害劳动者可同时获得侵权责任法上的赔偿救济和工伤保险给付。双赔模式下,受害人对侵权赔偿和工伤保险补偿中任何一个的主张均不影响对另一个的主张,且受害人有权获得因此而带来的双份利益。我国法律没有“双赔”及其同等含义的“兼得”、“相加”这些词语,但是双赔的判例在国内确实层出不穷。双赔,不是双倍的赔偿,而是同一个伤害基于两种不同的法律关系获得两份赔偿。最初采用双赔模式的国家是英国,因为这种模式的弊端在运用中不断显露出来,因此英国现在已将其取消,但是在我国却在逐渐的被兴起。

二、我国交通事故导致工伤的法律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司法实务的混乱

因为道路交通事故引致的工伤案件中,作为受害的劳动者是否同时享有工伤保险待遇给付的损害赔请求权和对侵权第三人的损害赔偿请求权的问题在理论上存在较大分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身损害赔偿的司法解释对用人单位原因造成的工伤事故采取了取代模式,对第三人原因造成的工伤事故采取的是补充模式还是兼得模式表述不清楚,地方政府规章立法多元,司法实践中各地的做法大相径庭。

(二)法院管辖的冲突

现实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形:一个职工在A地上班,上下班途中遭受交通事故的地点又处于B地,被告住所地在C地。于是,根据法院管辖规则,如果受害职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我们知道该案件的管辖法院有以下几个:1、当被告为受害职工所在单位时,管辖法院是A地人民法院;2、当被告是侵权行为人时,依据被告住所地和侵权行为地的管辖原则,B、C两地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

上面事例中的两种情形下的管辖,看似都是非常正常的情形,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处理这类案件是就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张某在A省上班,出差去B省回单位的路上,在B省遭遇了交通事故。由于A省赔偿标准高于B省,于是,受害者张某在A省法院提起赔偿之诉,侵权人则认为应当该案受侵权行为地法院管辖,从而达到选择对自己有利的管辖法院。

(三)法律适用的冲突

2002年我国开始实施的《职业病防治法》和《安全生产法》均规定,受害者除依法享有工伤保险外,依照有关民事法律,尚有获得民事赔偿权利的,有权向本单位提出赔偿请求。该规定与国外的补充赔偿模式较为一致,即受害者先受领工伤保险给付,后根据侵权责任法确定的赔偿额与工伤保险赔偿金差额部分主张权利。但即使经国务院修改后于2011年1月1日实施的《工伤保险条例》也没有采纳该立法意见。

三、对我国交通事故致工伤的处理模式的完善

(一)统一立法位阶

针对我国现有法律规定的模糊性和规定的不明确性,以及不同地方各自出台了不同的地方规章,对于审理交通事故致工伤的案件判决结果出现大相径庭的情形,对于我国在这方面实体法的完善首先应该放在第一位。根据法律效力层次的不同,废除那些下阶位与上阶位冲突的法律法规。我们应当首先统一立法位阶,以防止各地区为所欲为各自出台不同的法规,防止法律适用的混乱。

(二)统一地方赔偿标准

由于我国东西部、南北部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优于我国其他地区,然而工伤赔偿标准和侵权赔偿标准在同一地区也是存在很大差异的。为了体现公平性平等性的原则,我们可以依据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以实际情况为基础,将同一水平的地区划出一个赔偿标准,即东部沿海地区一个标准,中西部地区另一个标准,以防止“一个省,一个标准”问题,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解决工伤认定与司法冲突问题

工伤的认定是由行政部门管辖,而工伤保险待遇争议和侵权损害纠纷是属于司法的范畴,属于仲裁庭或法院管辖。当工伤与侵权竞合时,就有可能存在工伤认定与司法实践的冲突问题,这就需要司法机关与劳动行政部门加强沟通,相互协作,避免行政系统与司法系统法律适用不统一,从而出现法律适用和程序方面的冲突问题。

(四)解决法院管辖冲突问题

当出现共同管辖的问题时,原告是可以选择其中一个法院管辖的。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样,对工伤赔偿和侵权损害赔偿的标准各地也会不一样。这样,当事人就很有可能选择对自己有力的管辖法院从而规避法律。其实我们可以像为解决铁路运输纠纷那样,设立专门的法院管辖这类问题,一是利于此类案件的快速解决,防止法院之间相互推诿或者争着行使管辖权;二是利于解决法院管辖的冲突问题,防止当事人对法律的规避。

四、结论

第一,对于交通事故致工伤的损害赔偿,采用哪一种模式处理,不应死板僵化。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借鉴国外经验必须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取其精华舍其糟粕,切不可囫囵吞枣的借鉴。因此,当侵权人来自受害者所在单位的人员时,宜采补充模式,这样不至于加重企业负担;当侵权人来自用人单位以外的第三人时,宜采用部分兼得的原则,即除对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等实际发生的损失按照民法的填平原则和同一赔偿项目的就高原则进行相应抵扣计算损失外,其他赔偿项目则采用兼得原则全额支持。

第二,完全的双赔模式既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合理的。英国哲学家、思想家、作家和科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有一句名言:“一次不公正的审判,比十次犯罪所造成的危害还要严重,因为犯罪不过弄脏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败坏了水的源头。”目前国内多地出现完全双赔的判例甚是令人担忧,双赔制度尽管在保障劳动者权益方面有着明显的意义,但是并不能以牺牲公平原则和民法法理作为此种主张的正当性支撑。

第三,国家立法应当规范化、明确化。首先,对于交通引起的工伤事故处理方案,我国的立法是不规范化的,一方面司法解释实务操作和法律适用领域往往都陷入无法解释的困境;另一方面是各地方政府和法院私自出台各种规章条例,导致出现下位的地方规章条例与上位的工伤保险法律和司法解释冲突。其次,我国对此问题的立法是含糊的、不明确的,缺乏一套明确的指导。我国《工伤保险条例》及其司法解释对此问题是采取双赔模式还是补充模式亦或其他模式,都没有明确的规定,这导致地方政府和法院立法多元,在法律适用方面也按各自的理解适用,最终出现了因为缺乏明确的标准,而出现“一个地方、一个标准”的尴尬局面,也造成了对此类问题纠纷处理的乱象。

所以,国家在对此问题立法的时候,务必要使其规范化、明确化,切记不要模棱两可,也不要允许下位法与上位法存在冲突但是下位法仍然适用的情况存在。(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 李青云:工伤保险与侵权损害赔偿竞合的法律分析,2012(2).

[2] 李清伟:侵权行为法与社会保险法的冲突与融,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 曹虹:工伤事故不适用过错责任归责原则,载安全管理网,2011年2月.

篇5:新版工伤事故赔偿标准

工伤医疗费

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进行治疗,享受工伤医疗待遇。职工治疗工伤应当在签订服务协议的医疗机构就医,情况紧急时可以先到就近的医疗机构急救。

治疗工伤所需费用符合工伤保险诊疗项目目录、工伤保险药品目录、工伤保险住院服务标准的,从工伤保险基金支付。工伤保险诊疗项目目录、工伤保险药品目录、工伤保险住院服务标准,由国务院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等部门规定。

工伤职工治疗非工伤引发的疾病,不享受工伤医疗待遇,按照基本医疗保险办法处理。

工伤职工到签订服务协议的医疗机构进行康复性治疗的费用,符合本条第三款规定的,从工伤保险基金支付。

住院伙食补助费

职工住院治疗工伤的,由所在单位按照本单位因公出差伙食补助标准的70%发给住院伙食补助费;经医疗机构出具证明,报经办机构同意,工伤职工到统筹地区以外就医的,所需交通、食宿费用由所在单位按照本单位职工因公出差标准报销。

生活护理费

生活不能自理的工伤职工在停工留薪期需要护理的,由所在单位负责。工伤职工已经评定伤残等级并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需要生活护理的,从工伤保险基金按月支付生活护理费。

生活护理费按照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或者生活部分不能自理3个不同等级支付,其标准分别为统筹地区上职工月平均工资的50%、40%或者30%。

辅助器具费

工伤职工因日常生活或者就业需要,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可以安装假肢、矫形器、假眼、假牙和配置轮椅等辅助器具,所需费用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从工伤保险基金支付。

交通费

职业康复费

工伤职工劳动能力鉴定(伤残鉴定)费

劳动能力鉴定是指劳动功能障碍程度和生活自理障碍程度的等级鉴定。劳动功能障碍分为十个伤残等级,最重的为一级,最轻的为十级。

生活自理障碍分为三个等级: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和生活部分不能自理。

疾病与工伤因果关系鉴定费

工伤职工认为疾病与工伤有因果关系的,应当在申请劳动能力鉴定时一并提出确认申请,同时提交工伤医疗服务机构出具的相关证明。就近实施抢救的,提交医疗机构出具的原始病历。

一次性伤残补助金(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一级至四级伤残的,保留劳动关系,退出工作岗位)

从工伤保险基金按伤残等级支付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标准为:一级伤残为24个月的本人工资,二级伤残为22个月的本人工资,三级伤残为20个月的本人工资,四级伤残为18个月、5级16个月、六级14个月、七级12个月、八级10个月、九级8个月、十级6个月的本人工资。

伤残津贴(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五级、六级伤残的,保留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系,由用人单位安排适当工作。难以安排工作的,由用人单位按月发给伤残津贴)

从工伤保险基金按月支付伤残津贴,标准为:一级90%、二级85%、三级80%、四级75%、五级70%,六级60%的本人工资。

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一级至四级伤残,伤残津贴实际金额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由工伤保险基金补足差额;工伤职工达到退休年龄并办理退休手续后,停发伤残津贴,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低于伤残津贴的,由工伤保险基金补足差额。由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以伤残津贴为基数,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

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5—6级伤残的,保留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系,由用人单位安排适当工作。难以安排工作的,由用人单位按月发给伤残津贴,并由用人单位按照规定为其缴纳应缴纳的各项社会保险费。伤残津贴实际金额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由用人单位补足差额。

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

工伤职工被鉴定为5—6级的,经职工本人提出,可以与用人单位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由用人单位分别以其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时的统筹地区上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数,支付本人5级35个月、6级30个月的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

工伤职工被鉴定为7—10级的,劳动合同期满终止,或者职工本人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由用人单位分别按其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的统筹地区上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数,支付本人7级25个月,8级20个月,9级15个月,10级10个月的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

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

工伤职工被鉴定为5—6级的,经职工本人提出,可以与用人单位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由用人单位分别以其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时的统筹地区上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数,支付本人5级20个月、六级18个月的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 工伤职工被鉴定为7—10级的,劳动合同期满终止,或者职工本人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由用人单位分别按其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的统筹地区上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数,支付本人7级16个月,8级14个月,9级12个月,10级10个月的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

社会保险费(仅限于未及时给职工缴纳社会保险的企业)

社会保险基金按照保险类型确定资金来源,逐步实行社会统筹。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

劳动者在下列情形下,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

(一)退休;

(二)患病、负伤;

(三)因工伤残或者患职业病;

(四)失业;

(五)生育。

劳动者死亡后,其遗属依法享受遗属津贴。

劳动者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条件和标准由法律、法规规定。

劳动者享受的社会保险金必须按时足额支付。

停工留薪期工资

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需要暂停工作接受工伤医疗的,在停工留薪期内,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由所在单位按月支付。

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过12个月。伤情严重或者情况特殊,经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不得超过12个月。工伤职工评定伤残等级后,停发原待遇,按照本章的有关规定享受伤残待遇。工伤职工在停工留薪期满后仍需治疗的,继续享受工伤医疗待遇

双倍工资补偿金

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用人单位违反规定不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自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起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解除合同补偿金

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

上述所称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

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劳动者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继续履行;劳动者不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已经不能继续履行的,用人单位应当上述经济补偿标准的二倍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

丧葬补助金

丧葬补助金为6个月的统筹地区上职工月平均工资

供养亲属抚恤金

供养亲属抚恤金按照职工本人工资的一定比例发给由因工死亡职工生前提供主要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的亲属。标准为:配偶每月40%,其他亲属每人每月30%,孤寡老人或者孤儿每人每月在上述标准的基础上增加10%。核定的各供养亲属的抚恤金之和不应高于因工死亡职工生前的工资。供养亲属的具体范围由国务院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规定

一次性工亡补助金

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为48个月至60个月的统筹地区上职工月平均工资。具体标准由统筹地区的人民政府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规定,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备案

伤残职工在停工留薪期内因工伤导致死亡的,其直系亲属享受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一次性工亡补助金的待遇。

篇6:工伤事故认定流程及赔偿标准

第一阶段:工伤备案

事故发生后,用人单位应在员工发生工伤30日内至劳动工伤部门填写《工伤事故备案表》,进行书面或口头备案(需要确认员工的情况确实为工伤)将详细情况告知社保中心(姓名,性别,身份证号码,岗位,发生工伤的时间,地点,事件经过,是否就医,就医的医院,结论)。

如企业未按时申报,员工可在发生工伤一年内自行申报工伤鉴定。

第二阶段:工伤认定

用人单位进行工伤备案后,需准备以下材料提交劳动部门,进入工伤认定流程:如不是交通事故把路线图,交通责任认定书排除,因为工伤的情况比较多,如果是出差发生的,还要公司开具出差的证明

申请工伤认定需提交以下材料:

1、受伤员工的劳动合同

2、员工身份证复印件

3、单位《事故调查表》(事故经过的详细描述,盖章)

4、考勤记录(需要公司盖公章)

5、外地户口居住证复印件(本地户口不需提供)

6、居住证明(社区开具,本地户口户籍社区开具,外地户口居住社区开具)

7、证人证言(固定格式,需要2证人签名+按手印+身份证复印件)

8、病例+住院小结+报告单+片子

9、授权委托书(固定格式,本人签字即可)

10、工伤认定申请表+劳动能力申请表(社保中心提供,加盖用人单位的公章)

机动车伤害工伤认定需提交下列材料

凡职工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除提交《劳动合同书》或《事实劳动关系证明》、《居民身份证》、受伤后医疗机构诊断证明、事故调查报告、《工伤认定申请(表)》等外,还需提供:

1、公安交警部门出具的《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或《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调解书》

2、属公交事故肇事者逃逸的,需提交公安部门出具的交通事故逃逸证明

3、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需提交单位工作时间表、用人单位至居住地的正常路线示意图(标明:单位地点、居住地点、事故发生地点)

4、属因工外出办事的,需提交单位“派工单”、“出差通知书”等能证明因工外出的原始证明材料

5、属个人驾驶机动车的,需提交机动车驾驶证、行驶证

要求:

1、应提供复印件,同时请带好原件,以供核对

2、所有材料用纸,一律应采用A4纸

材料递交之后就等员工的认定书下来就可以了 第三阶段:劳动能力鉴定(认定书下来确认工伤的,需要进一步确认是否要帮员工申请劳动能力鉴定(费用400,先垫付后社保局报销),如确认申报向提交劳动能力鉴定申请表即可,等待安排医院和鉴定时间,鉴定结束后等待等级报告即可。)单位提交完整的工伤认定材料后,劳动部门会在2-3个月内进行认定,最终下达《工伤认定决定书》,《工伤认定书》下达之日起满3个月后,用人单位填写《**市职工因工劳动能力鉴定申请表》,同时附以下材料:

1、社保机构出具的发生工伤之日工伤职工已参加工伤保险及缴费工伤保险费的证明;

2、工伤职工身份证复印件;

3、伤残职工完整连续的原始病历、诊断结论等有关材料复印件;

4、《工伤认定决定书》

劳动部门对材料审核后,通知用人单位去鉴定中心缴纳280元/人的鉴定费用,对工伤职工进行劳动能力、伤残等级进行鉴定。

第四阶段:工伤理赔

工伤理赔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

(一)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工伤基金支付,具体以工伤基金支付金额为准)

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一级至四级伤残的,保留劳动关系,退出工作岗位,享受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待遇,标准为: 1.一级伤残为27个月的本人工资; 2.二级伤残为25个月的本人工资; 3.三级伤残为23个月的本人工资; 4.四级伤残为21个月的本人工资。

被鉴定为五至十级的,保留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系,由用人单位安排适当的工作,享受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标准为:

1.五级伤残为18个月的本人工资; 2.六级伤残为16个月的本人工资; 3.七级伤残为13个月的本人工资; 4.八级伤残为11个月的本人工资; 5.九级伤残为9个月的本人工资; 6.十级伤残为7个月的本人工资。

(二)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及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 伤残等级鉴定为五至十级工伤的职工,劳动合同期满终止,或者职工本人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由用人单位支付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具体赔偿标准如下:

注:但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规定的情形除外。

患职业病的工伤职工,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在上述标准的基础上增发40%。其它费用说明

一、医疗费:实际发生医疗费发票(工伤保险基金支付)。

二、住院伙食补助费:每天30元(单位支付)。

三、交通、食宿费:实际发生的合理费用(单位支付)。

四、残疾辅助器具费康复性治疗费:安装假肢、矫形器、假眼、假牙和配臵轮椅等(工伤保险基金支付)。

五、停工留薪待遇: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过12个月。

六、生活护理费:实际护理人员误工收入。

七、丧葬补助金:为6个月的统筹地区上职工月平均工资。

八、供养亲属抚恤金:按照职工本人工资的一定比例发给由因工死亡职工生前提供主要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的亲属。标准为:配偶每月40%,其他亲属每人每月30%,孤寡老人或者孤儿每人每月在上述标准的基础上增加10%。核定的各供养亲属的抚恤金之和不应高于因工死亡职工生前的工资。九、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为上一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195元)的20倍为623900元(全国一个价)。

十、本人工资:

l不足12个月的,按照实际发生的月平均缴费工资计算;

l不足1个月的以用人单位职工平均月缴费工资计算。

l本人工资高于统筹地区职工平均工资300%的,按照统筹地区职工平均工资的300%计算;

篇7:西藏自治区工伤事故伤残赔偿标准

西藏工伤事故伤残赔偿标准: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标准

西藏自治区实施《工伤保险条例》办法

颁布单位: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

颁布时间:20041119

实施时间:20050101

文号: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令第65号

(2004年11月15日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第20次常务会议通过,自2005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保障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职工获得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促进工伤预防和职业康复,分散用人单位的工伤风险,根据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自治区行政区域内的各类企业(以下简称用人单位)应当依照《条例》和本办法的规定参加工伤保险,为本单位全部职工缴纳工伤保险费。

各类企业的职工,均有按照《条例》和本办法规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权利。

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参加工伤保险的具体步骤和办法,由市(地)人民政府(行署)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根据本办法,结合当地实 际,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报自治区人民政府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备案后实施。

第三条 自治区人民政府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全区的工伤保险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工伤保险工作。

各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设立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以下简称经办机构)具体承办工伤保险事务。

第二章 工伤保险基金

第四条 工伤保险原则上实行市(地)级统筹,工伤保险基金按照以支定收、收支平衡的原则筹集,分级管理。

驻拉萨地区的自治区区直、中直企业及其职工,以及在自治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各类企业及其职工,参加自治区的工伤保险;拉萨市市直企业及其职工、在拉萨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各类企业及其职工,参加拉萨市的工伤保险;驻地区的区直、中直和拉萨市市直企业分支机构及其职工,参加所在地的工伤保险。

用人单位注册地与生产经营地不在同一统筹地区的,原则上在注册地参加工伤保险;未在注册地参加工伤保险的,在生产经营地参加工伤保险。

第五条 工伤保险基金由下列各项构成:

(一)用人单位缴纳的工伤保险费;

(二)工伤保险费滞纳金;

(三)工伤保险基金存入银行的利息;

(四)依法应当纳入工伤保险基金的其他资金。

第六条 用人单位应当按时缴纳工伤保险费。职工个人不缴纳工伤保险费。

用人单位缴纳工伤保险费的数额为本单位全部职工上月工资总额乘以单位缴费费率之积。工伤保险费从企业成本中列支。

用人单位缴费基数低于统筹地区上职工平均工资60%的,按60%征缴;高于300%的,按300%征缴。

用人单位未按规定缴纳工伤保险费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限期缴纳;逾期仍不缴纳的,除补缴欠缴数额外,从欠缴之日起,按日加收2‰的滞纳金。滞纳金并入工伤保险基金。

第七条 工伤保险基金应当留有一定比例的风险储备金,储备金以统筹地区为单位建立,按统筹地区工伤保险基金当年征缴总额的10%提取,存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各统筹地区储备金历年滚存结余超过当年基金应征缴总额的50%时,不再提取。

工伤保险风险储备金用于统筹地区突发重大事故的工伤保险待遇支付,风险储备金不足使用的,由统筹地人民政府(行署)垫付。

工伤保险储备金的使用办法由自治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提出意见,报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

第八条 工伤保险费率按照国家公布的工伤保险行业类别确定,风险较小的一类行业,用人单位的缴费费率为行业基准费率,即职工工资总额的0.5%,不实行费率浮动;中等风险的二类行业 和风险较大的三类行业,用人单位的初次缴费费率为行业基准费率,即职工工资总额的1%和2%,费率实行浮动,每两年浮动一次。

统筹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会同同级财政、卫生、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每两年对二类、三类行业用人单位工伤发生率、职业病危害程度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在行业基准缴费费率的基础上,上下浮动两档:上浮第一档到本行业基准费率的120%,即二类行业为1.2%,三类行业为2.4%;上浮第二档到本行业基准费率的150%,即二类行业为1.5%,三类行业为3%。下浮第一档到本行业基准费率的80%,即二类行业为0.8%,三类行业为1.6%;下浮第二档到本行业基准费率的50%,即二类行业为0.5%,三类行业为1%。评估应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并不得向用人单位收取任何费用。

第九条 二类、三类行业用人单位安全生产情况差,发生工伤和职业病率高,使用工伤保险费超过单位缴费总额25%的,费率上浮到行业基准费率的第一档;超过50%的,费率上浮到行业基准费率的第二档。用人单位安全生产情况好,发生工伤和职业病率低,使用工伤保险费低于单位缴费总额25%的,费率下调到行业基准费率的第一档;未发生工伤事故和职业病危害的,费率下浮到行业基准费率的第二档。

第十条 工伤保险基金用于下列项目支出:

(一)工伤医疗费;

(二)一次性伤残补助金;

(三)一级至四级工伤伤残津贴;

(四)一次性工亡补助金;

(五)生活护理费;

(六)丧葬补助金;

(七)供养亲属抚恤金;

(八)辅助器具费;

(九)工伤康复性治疗费;

(十)劳动能力鉴定费;

(十一)法律、法规规定的用于工伤保险的其他费用。

第三章 工伤认定

第十一条 用人单位、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以下简称申请人)应当按照《条例》第十七条规定的时限,向用人单位进行工伤保险登记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因交通事故、失踪、因公外出期间发生事故伤害以及受其他条件限制不能按照规定时限进行申报的,经报统筹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同意,申请时限可以适当延长,延长时间最长不得超过3个月。

第十二条 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工伤认定申请表;

(二)本人身份证复印件;

(三)用人单位营业执照复印件(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提出申请的,可以不提供);

(四)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

(五)医疗机构的诊断证明或者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 病诊断鉴定书)。

第十三条 属于下列情形之一的,除提供本办法第十二条所规定的材料外,还应当提交以下相关证明材料:

(一)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提交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法院的证明或者判决书;

(二)因公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发生事故或者在抢险救灾中下落不明,申请认定因公死亡的,提交人民法院宣告死亡的判决书;

(三)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提交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交通事故认定书或者相关证明;

(四)属于因公、因战致残的转业、复员、退伍军人旧伤复发的,提交《革命伤残军人证》和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出具的旧伤复发证明;

(五)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众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提交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或者其他相关行政部门按照规定出具的证明;

(六)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内抢救无效死亡的,提交抢救治疗记录、病历复印件和死亡证明。

第十四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收到申请人的工伤认定申请后,应当及时审核,遇有特殊情况或者提供材料不完整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在审核后15个工作日内,一次性书面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材料或者不予受理的理由。申请人按照书面告知要求补正材料后,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正式受理工伤认定申 请,60日内作出工伤认定决定,并制作《工伤认定通知书》。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自工伤认定决定作出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将《工伤认定通知书》送达工伤认定申请人和用人单位,并抄送经办机构。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工作人员与工伤认定申请人有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第十五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受理申请人的工伤认定申请,要求用人单位限期提交有关材料,用人单位逾期未提交,或者用人单位不认为是工伤又不履行举证责任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可以依据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提供的证据依法作出结论。

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用人单位对工伤认定不予受理决定不服或者对工伤认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四章 劳动能力鉴定

第十六条 市(地)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和自治区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分别由统筹市(地)人民政府(行署)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人事行政部门、卫生行政部门以及工会组织、经办机构主要负责人、用人单位代表组成。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的具体职责包括:

(一)作出劳动能力鉴定结论;

(二)确认延长停工留薪期;

(三)确认配备辅助器具;

(四)聘任劳动能力鉴定专家;

(五)组织劳动能力鉴定专家、劳动能力鉴定医疗机构开展劳动能力鉴定工作。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负责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的日常工作,办公室设在同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

第十七条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可以委托卫生行政部门选派具备资格的医疗卫生专家3至5名组成专家组,专家组提出鉴定意见,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根据鉴定意见作出进行伤残等级和护理等级的鉴定。

医疗卫生专家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中级以上卫生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二)掌握劳动能力鉴定的相关知识;

(三)具有良好的职业品德。

劳动能力鉴定人员与当事人有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第十八条 工伤职工停工留薪期满或者停工留薪期内伤情相对稳定后存在残疾、影响劳动能力的,由用人单位或者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向统筹地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劳动能力鉴定书面申请,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工伤认定通知书》;

(二)本人身份证复印件和近期照片;

(三)医疗机构出具的病历、诊断证明复印件等诊疗材料。

第十九条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收到劳动能力鉴定申请后,按照《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的程序进行鉴定,作出劳动能力鉴定结论,并以书面形式及时送达申请鉴定的单位和个人。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为伤残职工评定伤残等级后,向其颁发自治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统一印制的《西藏自治区职工因工伤残证》,该证为职工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和工伤安臵的凭证。

第二十条 申请人对市(地)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的鉴定结论不服的,可以在收到该鉴定结论之日起15日内向自治区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再次鉴定申请。自治区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的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为最终结论。

自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作出之日起1年后,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所在单位或者经办机构认为伤残情况发生变化的,可以申请劳动能力复查鉴定。

第二十一条 参加工伤保险并已全额缴纳工伤保险费的职工进行劳动能力鉴定的费用,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未参加工伤保险或者未全额缴纳工伤保险费的职工进行劳动能力鉴定的费用,由用人单位支付;申请再次鉴定或者复查鉴定结论没有变化的,以及鉴定疾病与工伤无直接因果关系的,鉴定费用由申请人承担。

第五章 工伤保险待遇

第二十二条 工伤职工需要暂停工作接受医疗的,按照《条例》第三十一条规定享受停工留薪期待遇。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过12个月;伤情严重或者情况特殊的,由医疗机构提出意见,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不得超过12个月。

工伤职工在停工留薪期间,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由所在单位按月支付,用人单位不得与其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

第二十三条 工伤保险医疗费用符合工伤保险诊疗项目目录、工伤保险药品目录、工伤保险住院服务标准的,从工伤保险基金支付。工伤保险医疗过程中产生的非工伤引起的其他疾病诊疗费用,以及不符合工伤保险诊疗项目目录、工伤保险药品目录、工伤保险住院服务标准的费用,工伤保险基金不予支付。工伤保险诊疗项目目录、工伤保险药品目录、工伤保险住院服务标准,按照国家规定执行。

受伤职工在工伤认定之前的医疗费用,先由用人单位垫付,工伤认定后符合工伤医疗规定的费用,由经办机构予以报销。

第二十四条 职工受伤后,用人单位应当将受伤职工及时送往工伤保险医疗机构就医,情况紧急时可以到就近医疗机构救治。在外地医疗机构抢救治疗的,用人单位应当自职工受伤害之日起15日内向统筹地经办机构报告,未向经办机构报告的,其工伤医疗费用经办机构不予支付。

第二十五条 工伤职工进行康复性治疗,应当由工伤保险医疗机构提出意见,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到与经办机构签订服务协议的康复医疗机构接受治疗。

第二十六条 工伤职工因日常生活或者就业需要安装配臵辅助器具的,由工伤保险医疗机构提出意见,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到与经办机构签订服务协议的辅助器具配臵机构安装配臵。

第二十七条 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一级至四级伤残的,根据《条例》规定,保留劳动关系,退出工作岗位,享受相关工伤待遇。工伤职工未申请按国家规定办理残疾退休手续的,由用人单位和工伤职工以伤残津贴为基数,按规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和基本医疗保险费。伤残津贴实际领取额低于统筹地最低工资标准的,由工伤保险基金补足差额。

一级至四级工伤职工达到自治区规定的退休年龄并符合国家和自治区规定的退休条件时,可以办理退休手续,停领伤残津贴,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低于伤残津贴的,由工伤保险基金补足差额。

已参加工伤保险的用人单位依法破产清算或者被注销营业执照的,应按照统筹地上工伤人员人均工伤费用,为本单位一至四级工伤职工一次性缴纳10年的工伤保险费用,由经办机构支付工伤待遇。对一至四级工伤职工,符合国家规定的因工伤残退休条件和自治区规定的养老保险申领条件的,可以办理退休手续,停领伤残津贴,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低于伤残津贴的,由工伤保险基金补足差额。符合规定的其他工伤保险待遇,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

第二十八条 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五级至十级伤残的,按照《条例》规定与用人单位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的,用人单位应当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两项合并计算,标准以统筹地上职工月平均工资为计算基数,五级为48个月、六级为40个月、七级为30个月、八级为25个月、九级为20个月、十级为15个月。

工伤职工领取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后,工伤保险关系同时终止,工伤保险基金不再支付工伤待遇。符合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按照规定享受失业保险待遇。

第二十九条 职工因工死亡,其直系亲属按照《条例》第三十七条规定享受有关待遇。其中,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为50个月的统筹地上职工月平均工资,对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中死亡的,按60个月发给。

第三十条 伤残津贴、供养亲属抚恤金、生活护理费由统筹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会同同级财政部门根据本地职工平均工资和生活费用变化等情况,适时提出调整方案,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第三十一条 工伤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停止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一)违反工伤就医或者辅助器具管理规定的;

(二)拒不接受劳动能力鉴定的;

(三)拒不提供生存证明等有关材料的;

(四)被判刑正在收监执行(含保外就医)的;

(五)其他丧失享受待遇条件的。

第三十二条 用人单位按照规定参加工伤保险,并足额缴纳工伤保险费后,从次月起其工伤职工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用人单位中断缴纳工伤保险费一个月以上的,中断缴费期间其工伤职工应享受的工伤保险待遇,由用人单位承担;用人单位又重新缴费的,须将中断缴费期间的工伤保险费及滞纳金补齐,其工伤职工从重新缴费的次月起开始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第三十三条 用人单位对接触性职业危害作业的职工,在终止、解除劳动关系或者办理退休手续前,应当到统筹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指定的医疗机构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告知职工。

用人单位未对职工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的,不得终止、解除劳动关系,后期被确诊为职业病的,由用人单位承担责任。

第六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四条 自治区人民政府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自治区工伤事故和职业病救治特点,制定工伤保险医疗服务管理办法,统筹规划工伤保险医疗机构、康复机构和辅助器具配臵机构;统筹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根据工伤保险工作需要,在统筹区域内选择工伤保险医疗机构、康复机构和辅助器具配臵机构,会同卫生、药品监督管理、物价等部门加强对本地工伤保险医疗服务的监督检查。

第三十五条 经办机构应当与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选择的工伤保险医疗机构、康复机构和辅助器具配臵机构,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签订包括服务对象、范围、质量、期限以及解除协议条件、费用审核结算办法等内容的服务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并及时向社会公布工伤保险医疗机构、康复机构和辅助器具配臵机构的名单。

第三十六条 工伤保险医疗机构、康复机构和辅助器具配臵机构应当严格遵守工伤保险的各项规定,为工伤职工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配合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以及劳动能力鉴定机构、经办 机构做好工伤保险工作。

第三十七条 工伤保险基金实行财政专户管理。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依法对工伤保险费的征缴和工伤保险基金的支付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财政部门和审计机关依法对工伤保险基金的收支管理进行监督。

第三十八条 工会组织对用人单位的工伤保险工作进行监督,依法维护工伤职工的合法权益。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依法对用人单位安全生产和安全预防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

第三十九条 对违反《条例》和本办法规定的行为,按照《条例》的规定进行处罚。

第七章 附则

第四十条 2004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发生的工伤,其工伤待遇按《条例》规定执行,由用人单位支付工伤保险费。

第四十一条 本办法所称职业病,其范围、名称按照卫生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职业病目录〉的通知》执行。

第四十二条 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依照本办法参加工伤保险。国家机关、其他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不适用本办法。

第四十三条 未在自治区行政区域内领取营业执照或者未依法登记、备案的单位以及被依法吊销营业执照或者撤销登记、备案的单位,其职工受到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以及用人单位 使用童工造成伤残、死亡的,由该单位按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非法用工单位伤亡人员一次性赔偿办法》给予一次性赔偿。

篇8:湖北省交通事故工伤赔偿标准

关键词:工伤,保险制度,赔偿问题,企业职工

工伤保险制度是国家的一种基本政策, 它是为那些在生产或工作的过程中意外受伤或得了职业病, 由国家提供医疗服务与经济补偿的一项措施。其实, 工伤保障制度是一种风险转移的方式, 通过相关的财务计划, 来消除事故发生后给职工及其家属造成的经济困难和精神忧虑, 确保其能够正常生活。这样的制度善意不言而喻, 但关键是要落实到位, 而首先得确保绝大多数能参加工伤保险。

1 企业职工参保现状解析

目前, 因为不少企业职工要技术没技术, 要知识没知识, 所以他们只好从事一些有知识有技术的人不愿意干的活儿, 而这样行业, 要么又累又脏, 要么就是高危行业, 这使得企业职工工伤的概率提高。从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的数据来看, 当前企业参保职工的真相不容乐观, 截止到2008年底, 企业职工参加工伤保险的比例很低, 总共才4942万人参加, 而同样由这个部门发布的数据, 当年年底全国企业职工的总量已经达到2.25亿人。按着这组数据来推算的话, 企业职工参保的比例只有22%, 这意味着, 近八成的企业职工, 他们未入工伤保险, 而一旦出现意外, 即便谁都知道是工伤, 但他的赔偿问题还是一个极大的难题。

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是, 尽管企业职工对于参保的积极性不高, 但其退出工伤保险比例却不低, 这真是一组戏剧般的数据。根据社会保险缴费的相关规定, 企业职工有退保的自由, 一旦选择退保的话, 企业职工可一次性在个人账户中支取全部额度。而在长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等企业职工集中的地带, 每天都会有不少的企业职工前来退保。据悉, 全国企业职工退保率为40%, 但在广东省的个别地区, 退保率居然高达95%, 真的难以想象。而在深圳市宝安区沙井社会保险站, 曾出现过一天有600多企业职工排队退保的场面。

为什么会出现企业职工参保率低, 而退保率高的尴尬现状呢?其中不外乎两个原因, 一是企业职工法律知识钱权, 工伤保险维权意识和能力差;二是用人单位的安全培训不到位, 因此, 完善企业职工的工伤保险制度显得尤为必要。

2 企业职工工伤现状分析

根据我国现行的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 我国所有参与到有偿劳务关系的公民都能享受工伤保险的待遇, 而索赔的唯一条件就是构成二人劳动合同关系的书面合同。但在现实情况下, 除却大企业的员工, 一般而言, 由于企业职工的权利意识薄弱, 在付出自己的劳动前, 往往并没有签订任何具有法律效应的劳动合同。这样的境况, 让赔偿本身变得更加复杂, 即便遭遇工伤, 从法律的角度来看, 也很难和雇主形成严格意义上的赔偿关系。

此外, 企业职工的维权成本过高, 也成为企业职工维权的一大障碍, 他们工伤, 也很难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赔偿给。从我国的《工伤保险条例》的相关规定来看的话, 企业职工要领取到保险, 可谓要历经曲折, 至少要经济申请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和领取三个阶段, 而其中要历经十来道程序, 并且要花费最起码3年9个月的事件, 最长的可达6年7个月。这或许也是企业职工退保率高的原因之一, 在这样的背景下, 企业职工不可能不从现实的角度出发, 去考虑经济实惠的问题。

于是, 企业职工只好放下姿态, 为了能够拿到赔偿, 不少企业职工可能会选择牺牲自己的部分权利, 选择与雇主“私了”, 只为能够早日拿到赔偿金, 这是工伤保险制度本身带来的弊端, 需要加以改善。即便想“私了”, 也可能会遭遇或这或那的困难。

3 工伤赔偿缺失原因追踪

当前的用人单位, 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是他们的不懈追求, 所谓的企业责任与企业道义, 早已为不少企业抛诸脑后。用人单位总是会想方设法要减少工伤的赔偿金额, 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下, 他们会使用不同的惯用手段。

3.1 职工违反劳动纪律

企业职工在公司里面, 不可能毫无缺点, 更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 在这样的境况下, 企业就有了钻牛角尖和钻空隙的机会, 逮住了就不会放过, 而企业职工在公司内违反劳动规律便是一例。

3.2 直接辞退企业职工

有时, 企业为了甩掉“油瓶”, 会丝毫不顾及脸面, 直接辞退因工伤而纠缠不清的企业职工的现象也并不少见。当然, 这是违反相关法律条文的, 可企业也有自己的对策, 找出或这或那的理由, 期盼蒙混过关。

3.3 直接强硬地不同意

由于企业的傲慢姿态, 不少企业直接无视职工的各种权利, 甚至强硬地表示不会全部赔偿, 只赔偿一部分, 或借职工不懂法进行专业知识的欺骗, 或借强硬的经济实力为底气, 无视企业职工的维权之举。当然, 企业的傲慢不仅仅是企业的错, 工伤保险本身的顽疾也是另一罪魁祸首。

4 工伤保险赔偿本身顽疾

4.1 资金流失现象严重

当前保险金资金流失现象严重,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企业欺骗。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 利用各种手段作假, 虚报、瞒报雇工人数, 以减少生产成本;二是一些私营企业、乡镇企业并不积极参保, 而一旦发生工伤事故, 则临时抱佛脚——参保, 这明显加重了社保基金的负担。

4.2 工伤保险投入不足

我国保险条例对工伤保险基金的相关规定中指出, 工伤保险基金入社会保障基金专户。在条例中, 对于工伤保险需要基金支付的项目中, 并没有提出工伤康复后的具体措施。目前, 在我国的现行工伤保险制度中, 基金主要用于工伤治疗和赔偿, 并没有一项工伤康复费用的项目, 单独加以管理。据悉, 我国工伤的风险投入只有0.7%多一点, 而发达国家则达到3.3%。从这可以看出, 我们对风险性的估计不足, 对资金投入的贡献率相当有限。

4.3 费率结构粗放

我过工伤保险基金的费率结构比较粗放, 因而各行各业的划分比较笼统。以大连为例, 他们有19个费率档次, 而其他省市大致是3到7个档。而在日本, 这个划分已经很成熟, 而且已经很明显, 工伤保险按行业差别划分为8大产业53个行业, 最高费率为14.896%, 最低为0.5%, 行业之间的差率达25倍。同样, 在德国, 这个差距是19倍。从这可以看出, 我们的结构划分太过于垄断, 对于工伤保险金的使用和调配, 并不能达到最好的状态, 也会丧失企业职工对其的热情。说到底, 还是我们的工伤保险缺少有效的机制。

5 缺乏工伤预防-工伤补偿-职业康复三位一体的有效机制

我们知道, 当前我国的工伤保险体系在预防方面做得远远不够, 不仅缺乏足够的法律强制手段, 而且资金投入也不足, 这些, 导致企业无法保证安全生产。目前, 全国仅有13个省市从工伤保险基金中划拨一部分出来, 作为工伤预防费单独列支, 其他大部分的确, 依然存在工伤预防经费紧张的问题。

此外, 在职业康复方面, 我们目前还没有专门的工伤治疗和康复机构。企业职工即便受了意外伤害, 也只能到一般的医院就诊, 由于技术的落后, 没有针对性的补救措施, 导致不少职工康复工作困难重重。而一个职工有没有康复, 关系他能否走上岗位的核心问题, 单纯从工伤医学救治恢复的显然只能身体激动, 而劳动能力的恢复, 工伤赔偿的到位才是制度设置的关键所在, 我们的工伤应该朝着这个方面努力。

6 结语

工伤保险是劳动者生命权和健康权的一种保障, 关系到人民生活的质量, 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社会发展的安定。因此, 对于企业职工为入保险的行为, 政府有责任与义务做出担当, 体现出政府的责任, 让大多数企业职工能够入工伤保险。如若不然, 工伤保险赔偿只是一厢情愿的事情。同时, 还应该尽量避免企业的傲慢带给职工的痛苦, 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不能要企业找一些牵强的理由就极大地损害了职工的利益。至于工伤保险基金本身的问题, 那还得慢慢改进, 不可速成, 要充分借鉴外国的经验, 并在此基础上寻找到适合中国的措施, 不断地完善工伤保障机制, 同时扩大宣传力度, 让企业职工自身有着良好的维权意识。

参考文献

[1]付德团.德国工商保险制度[J].中国劳动保障, 2008, (5) .

[2]刘静.论我国工伤保险制度的完善[J].厦门大学学报, 2007, (6) .

[3]周慧文.我国工伤保险基金收支及可持续性分析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 2008, (2) .

[4]龚基云.转型期中国劳动关系的社会影响[J].辽宁经济, 2008, (7) .

[5]李学举.国务院关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情况的报告[J].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 2009, (4) .

上一篇:建区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下一篇:避雷器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