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直辖行政单位

2022-08-13

第一篇:湖北省直辖行政单位

湖北省行政事业单位清产核资工作方案

为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建立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相结合、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资产管理机制,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信息数据库,对国有资产实施动态管理。根据《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35号令)、《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36号令)、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在全省开展行政事业单位清产核资的通知》(鄂政办发[2006]86号)及《湖北省行政事业单位清产核资办法(试行)》要求,经研究,决定于2007年1月1日-2007年12月31日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行政事业单位清产核资工作,为保证此项工作顺利实施,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财政部“两令”精神,按照财政部关于全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的统一部署和总体要求,摸清我省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家底”,掌握资产的存量、构成和使用情况,反映行政事业单位资产与财务管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建立完善资产与财务管理制度,为提高我省行政事业资产监管水平,促进国有资产管理向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和信息化方向发展奠定基础。

二、清产核资工作的总体目标

围绕深化财政四项改革,完善部门预算体系,促进行政事业单位资产与财务统一管理,全面摸清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存量、结构、分布和收入来源渠道、支出结构和水平,以及人员编制和财政供养人员状况,为理顺分配秩序、规范津补贴的发放,为部门预算编制的细化、科学化提供决策依据,为制定科学的定员定额标准及实物费用定额提供准确数据,为建立健全全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网络化动态管理系统提供初始数据。

三、清产核资工作范围

这次清产核资的范围,主要是指执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的各级各类行政事业单位。对实行企业化管理并执行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行政单位附属未脱钩企业、事业单位投资兴办的企业(包括具有法人资格和不具有法人资格的),也列入本次清产核资的范围,具体政策执行《国有企业清产核资办法》及其配套政策。

四、清产核资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彻底清查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债权、债务,核实单位人员状况、收入来源渠道、支出结构和水平等基本情况,为编制部门预算提供真实依据,为建立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提供初始数据。

(二)对清产核资中盘盈、盘亏、资产挂账等问题,按国家有关规定和清产核资政策,经申报、核实、批复后进行账务处理。

(三)核实行政事业单位出租、出借及其他“非转经”等有偿使用资产、行政事业单位附属未脱钩经济实体资产负债等情况。为加强国有资产收入管理,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创造条件。

(四)建立健全有关管理制度,堵塞管理漏洞,提高管理水平和国有资产使用效率。

五、清产核资工作的主要内容

这次清产核资主要内容是:核查单位编制人数与实有人数,资产账账、账表、账卡、账物、账实是否相符;经费收支渠道(含预算内外的资金)、数额、用途等是否合规、真实、准确。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1.资产清查。是指对单位的各项资产、负债进行全面清理、核对和查实。具体包括: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对外投资、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和负债等。

第 1 页 共 4 页 2.收入和支出的清查。是指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内外收入渠道和经费支出结构进行全面清查核实。 3.机构人员编制清查。是指对行政事业单位机构人员编制进行全面清理核实。

4.价值重估。是指对单位通过清查盘盈、价值不明以及财政部门认为需评估的固定资产进行重新估价。

5.资产核实。资产核实是指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及债权债务进行清查登记和对收入、支出情况进行详细核对的基础上,对价值重估结果进行确认,对各项资产盘盈、资产损失和资金挂账进行损溢认定,对清出的问题和估价的结果按规定进行必要账务处理,以重新确认行政事业单位占用的各项资产价值总额和净资产的真实状况。

六、清产核资工作组织领导

这次全省行政事业单位清产核资工作在省政府清产核资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进行,具体由省政府清产核资领导小组办公室、省财政厅负责各项工作组织、协调,省监察厅提供纪律保证。

各地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清产核资工作的组织领导,比照省里成立行政事业单位清产核资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由一名分管财政的副市、州、县(市、区)长任组长,办公室设在财政局。各地财政部门要强化责任、主动服务,积极认真组织开展清产核资工作,确保这次清产核资工作的数据真实可靠和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

各清产核资单位必须成立清产核资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由单位主要负责人挂帅,分管领导负责,成立工作专班具体承担清产核资工作任务。清产核资工作专班应由人事、纪检(监察)、财务、资产管理、后勤等方面的人员组成,分工负责,统一协调,加强配合。

七、清产核资工作时间安排

这次清产核资工作按照“整体设计、先行试点、自上而下、全面铺开”的原则。从2006年9月开始,争取2007年12月结束。具体工作分为:准备阶段、试点阶段、全面铺开阶段。

准备阶段(2006年8月1日~10月31日):制定下发《湖北省行政事业单位清产核资办法》、《湖北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资金核实办法》等文件,设计清产核资报表,完善“湖北省行政事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清产核资模块。

试点阶段(2006年10月31日~2007年1月31日):选择部分有代表性的省直单位、行业和部分市、县进行试点,对清产核资方案、报表和信息系统进行修订。

全面铺开阶段(2007年1月1日~12 月31日):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开展全省范围行政事业单位清产核资工作。

八、清产核资工作方法与步骤

(一)清产核资的方法:这次清产核资工作采取自查自报与专项核查相结合的方式,首先由各单位按照财政部门的要求,将“湖北省行政事业资产管理信息化系统”的软件买回,装到计算机上,在自查自报的基础上,由财政部门统一委托中介机构进行核查,边核查、边录入软件系统。同时,出具清产核资专项财务审计或资产评估报告,财政部门根据审计或资产评估报告对单位清产核资结果进行核实批复,各单位根据批复的情况,将清查后已录入“湖北省行政事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进行修订,送财政部门进行锁定后,各单位不得再随意更改数据库的数据。

(二)清产核资基准日:对试点单位清产核资的基准日定为2006年9月30日,对全面铺开阶段的单位的基准日定为2006年12月31日。 (三)清产核资的步骤:

第 2 页 共 4 页 1.动员培训:制定清产核资工作方案,组建清产核资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召开单位清产核资工作动员大会;组织培训清产核资工作人员和单位财务人员;印制行政事业单位清产核资报表和做好行政事业单位清产核资前期准备工作。 2.单位自查:各单位要按照现行财务制度和清产核资工作有关规定,认真填报单位清产核资报表,开展单位清产核资工作。在清查过程中,重点对本单位的编制和现有人员等基本情况进行全面清查、登记;对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对外投资、无形资产及负债进行实地盘点、清查、登记、核对;对预算内外收入来源、经费拨付渠道、数额及用途进行清查核对;对有关事项要在本部门本单位公示,形成单位清产核资工作报告。单位一把手和财务负责人对自查结果的真实性负责,并履行必要的承诺手续。同时,在单位自查过程中,边清边将国有资产经营收益缴入财政专户。

3.专班核查:在单位自查的基础上,由财政部门委托中介机构对单位进行核查。主要是对各单位相关资产进行评估,对在清产核资中清查出的资产盘盈、盘亏、财产损失和资金挂账损失进行经济鉴证,对单位清产核资结果进行专项财务审计,并出具清产核资专项财务审计报告。

4.确认批复:财政部门根据中介机构出具的清产核资专项财务审计报告或资产评估报告及损失挂账申报核销项目审核说明,对单位清产核资结果进行核实,并下达资产核实批复。

5.登陆上网:根据财政部将行政事业国有资产信息系统纳入“金财工程”建设决策支持系统的要求,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由各单位将本单位资产的账卡、数据、图片、方位等详细资料全部录入计算机系统,建立“湖北省行政事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构建省与各地各部门的国有资产动态管理信息平台,以全面、及时掌握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变动情况,实现从“进口”到“出口”各个环节的网络化动态管理。

6.处理整改:清查工作结束后,各地各单位要针对清查中出现的问题,从堵塞漏洞,防止前清后乱,制定整改措施入手,建章建制。同时对清产核资情况进行认真总结,并将总结报告于2007年12月底前报省财政厅,省财政厅将组织力量对各地、各省直单位清产核资情况进行抽查,并将抽查结果向省政府汇报。

九、清产核资工作要求

(一)各级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这次清产核资工作,按照周坚卫同志“各级政府的分管负责同志作为第一责任人,要亲自抓、负总责,任何地方、部门和单位不得拒绝清产核资,不得拒绝登记纳入软件管理系统,不得拒绝将国有资产收益纳入国库或财政专户管理”的讲话要求,加强领导,抓好落实。按照全省“统一政策,统一方法,统一步骤,统一要求”的原则,按财务隶属关系,分级组织实施。各级财政部门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认真制定检查工作方案,落实工作责任,加大检查力度,保证清产核资工作顺利进行。各地要确保清产核资专项工作经费的落实,原则上地级不低于50万元、县级不低于30万元。对组织不力、工作不到位、清产核资结果达不到要求的地方,省政府清产核资领导小组办公室将在全省进行通报批评,并责令限期整改。

(二)各单位在清产核资过程中,要认真执行财政部关于行政事业单位清产核资和现行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制度政策规定,如实填报清产核资相关报表,不得弄虚作假,隐瞒真实情况。要积极配合财政部门和社会中介机构的审核,以保证清产核资工作成果真实可靠。

(三)各中介机构要认真扎实地做好清产核资核查、鉴证工作,按照本方案要求,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容和任务的前提下,认真制定清产核资工作计划,深入细致地做好各项工作。要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行政单位财务规则》、《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法律、规章;认真扎实地开展核查工作,严格执行政策,严格遵守职业道德,本着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和为被查单位所有资产财务资料保密的原则,保质保量按时完成清产核资核查任务。

(四)加强监督管理,确保清查工作质量。各地各单位要结合这次清产核资工作,完善单位资产和财务管理,堵塞漏洞、健全管理制度,建立内部约束与监督机制,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与完整,提高资产、资金使用效益。对清查中遇到的问题,要积极向清查小组、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反映,在取得一致意见后及时进行改进;对自查中敷衍应付、漏报的单位要限期补课,并予以通报批评;对不按照统一工作要求完成或拒不完成清查工作的单位,财政部门可暂缓下预算的申报和审核工作;对清查中发现的由于失职、渎职造成单位管理混乱,“家底”不清,财产丢失,化公为私、低价变卖和转移国有资产的

第 3 页 共 4 页 问题,要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的规定,根据情节轻重追究有关领导和当事人的行政责任,触犯刑律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对在清查工作中玩忽职守、违反法律、规章和工作纪律的工作人员和社会中介机构,按照《公务员法》、《国有资产评估违法行为处罚办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根据具体情节,分别予以处罚。对在清产核资工作中积极努力,成绩显著,为维护国有资产安全完整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

第 4 页 共 4 页

第二篇:湖北省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支出票据管理办法(试行)

湖北省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支出票据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财务支出票据管理,规范财务报销行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财政票据管理办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指的财务支出票据包括:银行票据、税务发票、财政票据及单位自制凭证等,是财务支出的法定依据和会计核算的原始凭证。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范围包括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执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的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以下简称各单位)。

第四条 财务支出票据的取得应当遵循诚实守信原则,反映真实的经济业务事项。

第五条 各单位是规范使用财务支出票据的责任主体,单位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财务支出票据经办人是财务报销凭证的直接责任人,对财务支出票据的合法性、真实性、完整性、规范性、准确性、时效性等负直接责任;财务机构是各单位财务业务管理部门,对财务支出票据的合法性、真实性、完整性、规范性、准确性、时效性等负监管责任。

第二章 财务支出票据的种类

第六条 财务支出票据包括:

(一)银行票据

银行票据是指由银行签发或由银行承担付款义务的票据。包括:现金支票、转账支票、汇票、本票、划(收)款凭证以及国库集中支付凭证等。

(二)税务发票

税务发票是指从事生产、经营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以其在购销商品或提供应税劳务以及从事其他经营活动时收取的应税收入为对象,向付款方开具的收税凭证。包括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的各类发票。

(三)财政票据

财政票据是指由财政部门监(印)制、发放、管理,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具有公共管理或者公共服务职能的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以下简称行政事业单位)依法收取政府非税收入,或者从事非营利性活动收取财物时,向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开具的凭证。包括:非税收入通用票据、非税收入专用票据、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资金往来结算票据、公益事业捐赠票据、医疗收费票据、社会团体收费票据和其他应当由财政部门管理的票据等。

(四)单位自制凭证

单位自制凭证是指单位按照《会计制度》规定,根据会计核算和自身管理要求,由本单位内部经办部门(含财会部门)或个人在执行或完成某项经济业务活动时所自制的原始凭证。包括:零星费用报销单、差旅费补助报销单、借款单、工资表(单)、劳务费用领报单、原材料(办公用品)出入库单等。

第三章 财务支出票据的审核

第七条 财务支出结算原则上实行“一事一报”,财务报销凭证必须经过审核,未经审核和经审核不合格的凭证不能报销。符合公务卡结算条件的要严格按照公务卡结算方式管理有关规定执行。凭证审核主要包括凭证的合法性、真实性、完整性、规范性、准确性、时效性等。

第八条 财务支出票据的合法性,是指财务支出票据使用符合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和财务会计制度规定。

第九条 财务支出票据的真实性,是指原始票据本身的真实性;票据所记载和反映经济业务事项的真实性。

第十条 财务支出票据的完整性,是指开具日期、客户名称、商品名称及服务(或劳务)项目、数量、单价、大小写金额等内容的完整性。

第十一条 财务支出票据的规范性,是指财务支出票据内容规范、字迹清楚、项目准确、印章齐全、内容与发票种类相符、各联次内容与金额一致;记载内容不得涂改、挖补。 第十二条 财务支出票据的准确性,是指财务支出票据的正确使用,属于非税收支范畴的,必须使用财政票据;属于财政拨款安排的部门预算支出的,必须使用统一的国库集中支付凭证;属于代收暂付的往来资金,必须使用往来结算票据;属于向对方提供的经营性服务范畴的货物、劳务,必须使用税务发票等。

第十三条 财务支出票据的时效性,是指财务报销凭证必须在规定的有效期间内使用,凡过期票据视为无效票据,不得作为报销凭证。

第四章 财务支出的报销

第十四条 财务支出的报销,必须按规定的程序和权限审核、审批。并有具体经办人、证明人、审批人签字。

第十五条 财务支出报销时,应附与经济业务事项有关的合法合规的原始凭证及附件,包括:单位自外部取得的合法凭证(资料)、单位内部自制凭证(资料)。凡列入政府采购目录的支出事项,需依法提供政府采购的相关资料。单位内部非经营性服务项目的结算,按《湖北省财政厅关于修订2012年版湖北省财政票据的通知》执行。

(一)报销会议费用,须提供会议审批表、会议通知、会议经费预算、会议签到表和结算清单等附件。

(二)报销办公用品、电脑耗材等费用,须提供盖有收款单位印章的明细清单等附件。

(三)报销车辆维修费用,须提供维修申请单、结算清单等附件。

(四)报销接待费用,实行“一事一结”,公务接待须有接待公函、公务接待审批单、消费清单和公务卡结算凭据(达到公务卡支付标准的);招商(商务)接待须有接待方案、接待审批单、消费清单和公务卡结算凭据(按公务卡使用规定执行);外事接待活动按相关规定执行。

(五)报销不属于政府采购范围的维修、装修工程费用,需提供合同、协议和明细结算单、工程决算清单等附件。

(六)报销宣传费、广告费、印刷费(打字、复印费)等,需提供项目经费预算、合同及明细清单等附件。

(七)报销专家授课、评审等劳务报酬,按《省财政厅、省委组织部、省公务员局关于印发〈湖北省省级党政机关培训费管理办法〉的通知》(鄂财行发〔2014〕18号)文件执行。其中:报销附件应提供授课人、评审人姓名、技术职称,活动项目名称、时间、地点、内容及代扣代缴完税凭证等相关资料。

(八)报销搬运力资费、临时聘请人员的劳务费,需提供审批、决议、决定等附件。

(九)报销临时租房的房租费,应提供租房审批件及租房协议等附件。

(十)其他报销事项,均需要提供与报销内容相关的审批、执行、验收资料等附件。

第十六条 财务支出票据遗失的,需加盖出票单位公章的记账联(或存根联)复印件,并由报销人出具书面说明,证明人签字可作报销凭证;确实无法取得的,报销人应出具书面说明,经证明人签字、按程序审批后方可报销。

第十七条 财务支出票据应及时报销,当年票据一般应在内报销完毕;特殊情况下,可在票据业务发生后一个内报销完毕。

第十八条 除必须作为附件的财务支出票据随同记账凭证装订成册外,其他资料可另行整理归档,妥善保管。

第十九条 财务报销凭证作为会计档案归档,应严格按照《会计档案管理办法》进行管理。

第五章 财务支出票据的监督管理

第二十条 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切实加强财务支出票据管理,细化管理办法,规范管理程序,定期做好内部稽查,防止违规、违纪、违法行为的发生。对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财务报销行为,除按本办法规定整改外,要分清责任界限,分别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第二十一条 财政和相关职能部门应加强财务报销凭证的监管工作,对财务支出票据的使用、管理等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被检查单位应如实反映情况,提供资料,自觉接受监督和检查。

第二十二条 财政和相关职能部门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职责,加强对票据的印制、领购、使用等各个环节的监督和检查,加大对制售、使用虚假票据,虚开、套开票据等行为的打击和处罚力度。

第二十三条 财政和相关职能部门要设立并公布举报电话、举报信箱,充分利用微信、网络等多种平台发挥举报监督作用;认真做好举报受理工作,建立举报登记、督办查处和公告制度;认真执行信访保密制度,保护举报人合法权益。对举报有功人员,按照相关规定给予奖励。

第二十四条 建立财务支出票据问题信息共享、线索移送齐抓共管机制,及时移送问题线索。对于财务支出票据中典型违规违纪问题和问题线索,要及时移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发现的假伪发票线索,应及时向公安、税务等部门反馈;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

第六章附则

第二十五条本办法由湖北省财政厅负责解释。

第二十六条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实施。

第三篇:湖北省国税系统开展依法行政考核暨创建依法行政示范单位实施方案

湖北省国税系统开展依法行政考核暨创建

依法行政示范单位实施方案

为在全省国税系统有效开展依法行政考核,进一步深化依法行政工作,加快法治国税建设,省国家税务局和省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决定在全省国税系统开展依法行政示范单位创建工作。为此,结合国税系统实际,制定本方案。

本方案所称的依法行政示范单位具有尊重法律、崇尚法律、遵守法律的氛围,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确立了依法行政的观念,具备依法行政的能力,能做到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权责明确、行为规范、运转协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是建设公开、公平、公正、便民、高效、诚信国税机关的典范。

一、工作目标

引导全省各级国税机关根据依法行政工作的各项要求,在组织机构、人员素质、制度建设、执法行为、执法监督、纳税人权益保护、外部评价等方面采取切实措施,不断提高依法行政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在依法行政工作中争创一流。

二、工作机构

省国家税务局和省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共同领导全省国税系统依法行政示范单位创建工作。

省国家税务局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审定全省国税系统依法行政示范单位的创建方案,包括条件、指标和创建程序、奖励等,审核确认依法行政示范单位。创建方案报省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备案。省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指派人员参与依法行政示范单位的审核验收。全省国税系统依法行政示范单位由省国家税务局和省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联合授牌、发文表彰。

省国家税务局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省国家税务局政策法规处,具体负责依法行政示范单位创建的组织协调工作。

三、创建工作程序

(一)自主申报。依法行政示范单位的申报以市州局机关、县(区)局为基本单位,申报期为每年的3月份。仙桃、潜江、天门、林区限报1个申报单位,鄂州限报2个申报单位,其余各市州局系统限报4个申报单位。申报单位应当填写《依法行政示范单位申报表》,向省国家税务局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申报。市、州,县、市(区)局申报依法行政示范单位的,应经同级法制部门审核同意后方可上报。

在申报日的近两年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申报依法行政示范单位:(1)局领导班子成员发生重大违法违纪问题的;

(2)税务干部因违法犯罪被追究刑事责任的;(3)违反规定出

台税收规范性文件的;(4)在执法过程中,发生重大执法错误,造成重大不良社会影响的;(5)在上级机关和其他部门的执法监督中因存在重大涉税违法问题被通报批评的;(6)违法执法行为被市级以上媒体公开曝光查证属实的;(7)在纪检监察、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环境保护和计划生育方面存在“一票否决”情况的。

(二)组织评估。省国家税务局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对申报申请进行初审,通过初审的,会同省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组成评估组,对申报单位依法行政工作情况进行综合评估。评估小组应当对照依法行政示范单位创建考核评分标准,对申报单位的依法行政工作进行全面、客观地评价,并形成评估报告。评估报告应当包括评估时间、评估方法、依据材料、评估结论等内容。评估工作涉及有关内容的时间跨度以实施评估前一年为限。

(三)结果公示。省国家税务局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根据评估小组提交的评估报告,根据《湖北省国税系统依法行政示范单位创建考核评分标准》(见附件1),结合日常管理工作中掌握的被评单位依法行政情况,对申报单位的依法行政工作进行综合评定。符合依法行政示范单位条件的,由省国家税务局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将评定结果通过媒体向社会公示,公示期为15日。公示期间如有反映被评单位依法行政存在问题的,省国家税

务局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将进行调查核实,并根据调查结果对评定结论进行修正。

(四)决定授牌。省国家税务局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根据考核结果,作出是否授予依法行政示范单位称号的决定。决定授予称号的,由省国家税务局和省政府法制办联合颁发“全省国税系统依法行政示范单位”标牌。依法行政示范单位不超过当年申报单位总数的三分之一。

四、结果应用

县(区)级及以下国税机关被评为依法行政示范单位的,由市州局在年度综合绩效考核中予以加分和奖励,市州局机关、林区、直管市局被评为依法行政示范单位的,由省局在年度综合绩效考核中予以加分和奖励。

五、后续管理

省国家税务局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将根据依法行政工作的进展情况,适时调整依法行政示范单位创建考核评分标准,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示范单位的执法水平,促进依法行政工作不断向前推进。对已经认定的依法行政示范单位,每两年进行一次复评。按照复评时下发的《湖北省国税系统依法行政示范单位创建考核评分标准》,对该单位依法行政工作的有关方面进行抽查,复评

抽查内容不低于评价标准的30%,复评通过的授予依法行政先进单位称号。

为了保证依法行政示范单位的质量,对复评中发现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取消其示范单位称号:

(一)局领导班子成员发生重大违法违纪问题的;

(二)税务干部因违法犯罪被追究刑事责任的;

(三)因违法执法被市级以上媒体曝光造成严重影响的;

(四)在上级机关和其他部门的执法监督中因存在重大违法问题被通报批评的;

(五)省国家税务局和省政府法制办认为应当取消资格的其他情形。

被取消示范单位称号的,两年内不得重新申报。

依法行政示范单位应当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不断总结依法行政工作的经验和做法,为本单位乃至全省国税系统依法行政工作的全面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省国家税务局将定期组织示范单位进行交流学习,共享经验成果,促进依法行政水平的全面提高。

第四篇:河北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国有资产,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益,根据《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5号)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6号)等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省各级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和各民主党派机关(以下统称行政单位)以及各级各类事业单位(以下统称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活动。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指由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的,依法确认为国家所有,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称,即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公共)财产。包括用国家财政性资金形成的资产、国家调拨的资产、按照国家规定组织收入形成的资产,以及接受捐赠和其他依法确认为国家所有的资产。其表现形式为固定资产、流动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和对外投资等。

第四条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实行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单位占有、使用的管理体制。其管理活动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

(二)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

(三)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

第五条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主要目标是:保障履职、配置科学、使用有效、处置规范、监督到位。

第二章 管理机构及职责

第六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财政部门是政府负责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职能部门,对本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实施综合管理。其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二)根据国家国有资产管理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地区和本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实施办法,并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三)负责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行政事业单位实物资产配置标准,负责资产配置、处置事项的审批,负责组织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产权界定和登记、产权纠纷调处、资产评估和监管、资产清查、统计报告等基础管理工作;

(四)审批行政事业单位规定限额以上或特定资产的产权变动事项,组织行政事业单位长期闲置、低效运转或超标准配置资产的调剂工作,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整合、共享、共用机制,负责行政事业单位改革改制中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

(五)负责行政事业单位出租、出借国有资产和事业单位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担保等事项的审批及国有资产收入(收益)的监督管理;

(六)建立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实行动态管理;

(七)研究制定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考核评价办法,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实施绩效管理;

(八)监督、指导本级行政事业单位及其主管部门和下级财政部门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

(九)向本级政府和上级财政部门报告国有资产管理工作。

第七条 行政单位对本单位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实施具体管理。其主要职责是:

(一)依据本办法制定本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具体办法并组织实施;

(二)负责本单位国有资产的账卡管理、清查登记、统计报告及日常监督检查等工作;

(三)负责本单位国有资产的采购、验收、维修和保养等日常管理工作,保障国有资产安全完整;

(四)负责办理本单位国有资产的配置、处置、出租、出借等事项的审核报批手续;

(五)负责与本单位尚未脱钩经济实体的国有资产具体监督管理工作并承担保值增值责任;

(六)接受财政部门的指导和监督,报告本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情况。

第八条 事业单位的主管部门(以下简称主管部门)负责对本部门所属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实施监督管理。其主要职责是:

(一)依据本办法制定本部门所属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具体办法并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

(二)组织本部门所属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清查、登记、统计及日常监督检查工作;

(三)审核本部门所属事业单位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出租、出借和担保等事项,按规定权限审核或者审批有关资产购置、处置事项;

(四)负责本部门所属事业单位长期闲置、低效运转和超标准配置资产的调剂工作,优化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推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共享、共用;

(五)督促本部门所属事业单位按规定缴纳国有资产收益;

(六)组织实施对本部门所属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和使用情况的评价考核;

(七)接受同级财政部门的监督、指导,并向其报告有关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

第九条 事业单位对本单位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实施具体管理。其主要职责是:

(一)依据本办法制定本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具体办法并组织实施;

(二)负责本单位资产购置、验收入库、账卡管理、维护保管、清查登记、统计报告及日常监督检查工作;

(三)负责办理本单位国有资产配置、处置和对外投资、出租、出借和担保等事项的报批手续;

(四)负责本单位用于对外投资、出租、出借和担保的资产的保值增值,按照规定及时、足额缴纳国有资产收益;

(五)负责本单位存量资产的有效利用,参与大型仪器、设备等资产的共享、共用和公共研究平台建设工作;

(六)接受主管部门和同级财政部门的监督、指导,并报告有关国有资产管理工作。

第十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应当明确管理机构和人员,做好本级、本部门、本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并建立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对国有资产实行动态管理,做好资产统计和信息报告工作。

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财政部门根据工作需要,可以将国有资产管理的部分工作交由有关单位完成。有关单位应当按照要求完成所交给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向财政部门负责,并报告工作的完成情况。

第三章 资产配置

第十二条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是指财政部门、主管部门、行政事业单位等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履行职能的需要,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规定的程序,通过购置或者调剂等方式为行政事业单位配备资产的行为。

第十三条 行政事业单位配置资产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和有关规章制度;

(二)与行政事业单位履行职能需要相适应;

(三)科学合理配置,优化资产结构;

(四)勤俭节约,从严控制;

(五)资产配置与财力可能和预算管理相结合。

第十四条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现有资产无法满足行政事业单位履行职能的需要;

(二)难以与其他单位共享、共用相关资产;

(三)难以通过市场购买产品或者服务的方式代替资产配置,或者采取市场购买方式的成本过高。

第十五条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标准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财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本级财力状况等制定。

第十六条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应当符合规定的配置标准;没有规定配置标准的,应当从严控制,合理配置。

第十七条 资产配置由同级财政部门审批,除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另有规定外,按以下程序报批:

(一)行政事业单位在编制下预算或预算执行中申请配置规定限额以上资产时,其资产管理部门会同财务部门应当根据存量资产的质量、结构和分布情况,提出本单位下一拟购置资产的品目、数量,测算经费额度,行政单位直接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事业单位报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

(二)财政部门根据本级资产配置标准和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存量状况进行审批;

(三)财政部门审批意见,作为各单位向财政申请安排资产配置经费预算的依据之一;

(四)行政事业单位因工作需要确需临时增加资产配置的,应当提出资产购置计划,行政单位直接报财政部门审批,事业单位报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财政部门审批。

第十八条 由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召开的重大会议、举办的大型活动等需要购置资产的,由会议或者活动主办单位提出申请,财政部门按照先调剂、后租赁、再购置的原则进行审批。

第十九条 行政事业单位用上级补助收入进行资产购置的,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上级补助资金项目明确用途的不再审批,由单位登记入账后报财政部门备案。

事业单位用项目经费购置同级财政部门规定限额以上资产的,应当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用其他资金购置规定限额以上资产的,报主管部门审批,主管部门应当将审批结果定期报同级财政部门备案。

对上级部门直接配置、调拨、奖励的资产和接受捐赠的资产以及其他依法确认为国家所有的资产,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及时入账并报同级财政部门备案。

第二十条 行政事业单位购置纳入政府采购范围的资产,应当依法实施政府采购。

第四章 资产使用

第二十一条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国有资产使用管理制度,规范国有资产使用行为,充分发挥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第二十二条 行政事业单位对所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应当定期清查盘点,做到家底清楚,账、卡、实相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第二十三条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建立严格的国有资产管理责任制,将国有资产管理责任落实到人。

第二十四条 行政单位不得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担保。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二十五条 行政单位不得以任何形式用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举办经济实体,在本办法颁布前已经用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举办经济实体的,应当按照国家关于党政机关与所办经济实体脱钩的规定进行脱钩。脱钩之前,行政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其经济实体的经济效益、收益分配及使用情况等进行严格监管。

第二十六条 行政单位拟将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对外出租、出借的,必须事先上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核批准。未经批准,不得对外出租、出借。同级财政部门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对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对外出租、出借事项严格控制,从严审批。省直行政单位将国有资产出租、出借的,按照现行管理制度中规定的资产权限进行审批。

事业单位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出租、长期出借和担保等,应当进行必要的可行性论证,并提出申请,经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财政部门审批。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二十七条 事业单位应当对本单位用于对外投资、出租和出借的资产实行专项管理,并在单位财务会计报告中对相关信息进行充分披露。

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事业单位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出租、出借和担保等行为的风险控制。

第二十八条 行政事业单位出租、出借国有资产,事业单位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担保,其所有权性质不变,仍归国家所有。所形成的收入应当缴入国库,纳入一般预算管理。

第二十九条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坚持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的原则,促进资产整合与共享共用。对超标配置、低效运转或者长期闲置的国有资产,行政事业单位由同级财政部门调剂使用或者处置。

第五章 资产处置

第三十条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对其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进行产权转让或者注销产权的行为。处置方式包括出售、出让、转让、置换、对外捐赠、报废、报损以及货币性资产损失核销等。

第三十一条 行政事业单位需处置的国有资产范围包括:

(一)闲置资产;

(二)因技术原因并经过科学论证,确需报废、淘汰的资产;

(三)因单位分立、撤销、合并、改制、隶属关系改变等原因发生的产权或者使用权转移的资产;

(四)盘亏、呆账及非正常损失的资产;

(五)已超过使用年限无法使用的资产;

(六)依照国家有关规定需要进行资产处置的其他情形。

第三十二条 行政事业单位处置国有资产应当履行审批手续,未经批准不得处置。

第三十三条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行政单位资产处置应当由行政单位资产管理部门会同财务部门、技术部门审核鉴定,提出意见,按审批权限报送审批。省直行政单位将国有资产进行处置,按照现行管理制度中规定的资产权限进行审批。

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的房屋建筑物、土地和车辆的处置,货币性资产损失的核销,以及单位价值或者批量价值在规定限额以上资产的处置,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规定限额以下资产的处置报主管部门审批,主管部门将审批结果定期报同级财政部门备案。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三十四条 行政事业单位出售、出让及置换土地、房屋、车辆以及大型(贵重)仪器、设备等,应当经具有相应资质的评估机构评估并报财政部门核准或者备案后,采取拍卖、招投标、协议转让等方式公开处置,并应当在依法设立的产权交易机构中公开进行。意向交易价格低于评估结果90%的,应当按规定权限报财政部门重新确认后交易。

第三十五条 行政事业单位分立、撤销、合并、改制及隶属关系发生改变时,其资产应当进行全面的清查和登记,经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后方可办理移交、调拨、封存、拍卖等手续。

第三十六条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收入属于国家所有,应当上缴国库,纳入一般预算管理。

第三十七条 经批准召开重大会议、举办大型活动等临时购置的国有资产,由主办单位在会议、活动结束时按照本办法规定报批后处置。主办单位对资产的安全和完整性负责,不得擅自占有或者处置。

第六章 资产评估与资产清查

第三十八条 行政事业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委托具有资产评估资质的评估机构对相关资产进行评估:

(一)取得没有原始价格凭证资产的;

(二)拍卖、有偿转让、置换国有资产的;

(三)整体或者部分改制为企业的;

(四)合并、分立、清算的;

(五)整体或者部分资产租赁给非国有单位的;

(六)确定涉讼资产价值的;

(七)事业单位以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的;

(八)依照国家有关规定需要进行资产评估的其他情形。

第三十九条 事业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不进行资产评估:

(一)经批准事业单位整体或者部分资产无偿划转;

(二)行政、事业单位下属的事业单位之间的合并、资产划转、置换和转让;

(三)发生其他不影响国有资产权益的特殊产权变动行为,报经同级财政部门确认可以不进行资产评估的。

第四十条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评估项目实行核准制和备案制。实行核准制和备案制的项目、范围、权限依据财政部门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十一条 行政事业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进行资产清查:

(一)国家专项工作要求或者本级政府组织资产清查;

(二)进行重大改革或者整体、部分改制为企业的;

(三)遭受重大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造成资产严重损失的;

(四)会计信息严重失真或者国有资产出现重大流失的;

(五)会计政策发生重大更改,涉及资产核算方法发生重要变化的;

(六)同级财政部门认为应当进行资产清查的其他情形。

第四十二条 资产清查工作的内容包括基本情况清理、账务清理、财产清查、损溢认定、资产核实和完善制度等。资产清查的具体办法按照国家和省财政部门规定的资产清查办法执行。

第七章 产权登记与产权纠纷调处

第四十三条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产权登记是国家对行政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进行登记,依法确认国家对国有资产所有权和行政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占有、使用权的行为。

第四十四条 产权登记的内容主要包括:

(一)单位名称、住所、负责人及成立时间;

(二)单位性质、主管部门;

(三)单位资产总额、国有资产总额、主要实物资产额及其使用状况;

(四)行政事业单位对外出租、长期出借资产情况以及事业单位对外投资、担保情况;

(五)其他需要登记的事项。

第四十五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财政部门根据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需要,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工作。

第四十六条 行政单位之间的产权纠纷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能解决的,由同级财政部门或者同级人民政府调解、裁定。

行政单位与非行政单位、组织或者个人之间发生产权纠纷,由行政单位提出处理意见,报同级财政部门同意后与对方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能解决的,依照司法程序处理。

第四十七条 事业单位与其他国有单位之间发生国有资产产权纠纷的,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能解决的,可以向同级或者共同上一级财政部门申请调解或者裁定,必要时报有管辖权的人民政府处理。

事业单位与非国有单位或者个人之间发生产权纠纷的,事业单位应当提出处理意见,经主管部门审核并报同级财政部门批准后与对方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能解决的,依照司法程序处理。

第八章 统计报告与绩效考核

第四十八条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按照财政部门规定的报表格式、内容及要求,对其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状况定期做出报告。行政事业单位报送的资产统计报告,应当做到真实、准确、完整,对国有资产变动、使用和结存情况做出分析说明,并对用于对外投资、出租、出借等资产的相关信息进行充分披露。

第四十九条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占有使用状况,是主管部门、财政部门编制和安排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的重要依据之一。各级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要加强对资产报告工作的指导,认真审核、汇总、分析本地区、本部门资产统计资料,向上级财政部门和同级政府报告资产管理使用情况,逐步建立涵盖各类国有资产的政府资产报告制度。

第五十条 探索建立国有资产信息公开制度。各主管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应探索建立部门和单位的国有资产公开制度,逐步公开本部门本单位占有国有资产的总体情况、分布构成、主要实物资产数据及资产变动情况。

第五十一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应当按资产管理信息化要求,建立和完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占有使用状况实施动态管理。

第五十二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财政部门、主管部门要建立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安全性、完整性和使用有效性的评价方法和制度,对管理机构、人员设置、资产管理事项、资产使用效果、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等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并将考核评价的结果作为国有资产配置的重要依据。

第九章 监督检查与法律责任

第五十三条 县级以上各级主管部门、行政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应当依法维护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益。

第五十四条 县级以上各级主管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督管理责任制,将资产监督、管理的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单位和个人。

第五十五条 建立各级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全方位、多层次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监督体系,单位内部监督与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相结合,事前监督与事中监督、事后监督相结合,日常监督与专项检查相结合。

第五十六条 对于违反国有资产管理规定,擅自占有、使用、处置国有资产的单位和个人,依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处罚,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十章 附 则

第五十七条 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中占有、使用国有资产的,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五十八条 各设区市、直管县财政部门可根据本办法,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办法并报省财政厅备案。

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实施办法,由省财政厅会同有关部门根据本办法制定。

第五十九条 本办法由省财政厅负责解释。

第六十条 本办法自2016年8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5年。2011年河北省财政厅发布的《河北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冀财资〔2011〕265号)同时废止。

第五篇:鄂人[2007]21号湖北省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受行政纪律处分工资处理暂行办法

湖北省人事厅文件 鄂人[2007]21号

关于印发《湖北省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受行政纪律处分工资处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各市、州、省直管市、神农架林区人事局,省直各单位,各大专院校,中央在鄂机关事业单位:

现将《湖北省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受行政纪律处分工资处理暂行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湖 北 省 人 事 厅

二00七年七月十一日

湖北省机关事业单工作人员受行政纪律处分工资处理暂行办法

根据《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有关政策和国家对工作人员受行政纪律处分工资处理有关规定,制定本暂行办法。

一、行政机关受行政纪律处分工作人员的工资处理

(一)受行政纪律处分的工作人员,在处分期间取消其终一次性奖金;除受警告处分人员处分期间考核结果为称职(合格)的以外,受其它处分的人员在处分期间不得晋升级别和级别(岗位)工资档次。

(二)受降级处分的公务员,从受降级处分的次月起,降低一个级别,级别工资就近就低套入降低后级别的工资标准;级别己在本职务对应最低级别的,降低一个级别工资档次。

(三)受撤职处分的公务员,从受撤职处分的次月起,己明确职务人员执行明确职务相应的职务工资和津贴补贴标准;重新明确的职务比原职务降低一个职务层次的,降低一个级别,级别工资就近就低套入降低后级别的工资标准;重新明确的职务比原职务降低两个及以上职务层次的,相应降两个及以上级别,级别工资逐级就近就低套入降低后级别工资标准。其中,降低后级别超过所明确职务对应最高级别的,执行最高级别;已在本职务对应最低级别的,降低一个级别工资档次。受撤职处分暂未明确职务的,可按科员职务(原为科员的,按办事员)和上述办法确定工资;明确职务后,从明确职务次月起执行相应工资标准。

(四)机关工勤人员受开除留用察看处分的,留用察看期间,按本人原基本工资(岗位工资、技术等级工资)80℅的数额发给临时工资。留用察看期满分配正式工作的,根据相应降低技术等级(职务)原则,按所聘技术等级(职务),在比照同等条件人员确定的岗位工资基础上降低三个工资档次,降低后岗位工资为4档及以下的,执行最低工资档次。

二、事业单位受行政纪律处分工作人员的工资处理

(一)受行政纪律处分人员处分期间,在我省绩效工资分配办法实施前纳入绩效工资的年终一次性奖金数额取消;除受警告处分人员处分期间考核结果为合格的以外,受其它处分人员均不能正常晋升薪级工资。

(二)受降职撤职处分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岗位工资按新聘岗位确定,薪级工资在按所聘岗位比照同条件人员确定的薪级工资基础上,降职人员低定一级,撤职人员低定二级,低于本人岗位起点薪级的,执行起点薪级工资。其中,既担任行政职务又担任专业技术职务受行政降职撤职处分的人员,如执行专业技术职务工资,应先降低至少一个专业技术职务等级,重新聘用,再按上述办法低定薪级工资。

(三)受开除留用察看处分人员,留用察看期间,按本人原基本工资(岗位工资、薪级工资)80℅的数额发给临时工资;察看期满被正式聘用的,岗位工资按新聘岗位确定,薪级工资在按所聘岗位比照同等条件人员确定的薪级基础上低定三级,所定薪级在本人岗位起点薪级的,执行起点薪级工资。

三、工作人员受开除处分的停发工资时间

受开除处分的工作人员,从单位决定开除的次月起停发工资。

四、工作人员变更行政纪律处分后工资处理及工龄计算

工作人员因受不当或错误的行政纪律处分被变更的,根据变更情况按本文有关规定调整工资和津贴补贴。处分决定被撤销的,恢复其原工资待遇,被减发或停发的工资予以补发,处分期间计算正常晋升工资的考核年限,被开除公职的时间计算为工龄;被减轻处分的,按减轻处分的结果,补偿其应得的工资、津贴补贴。

受党纪处分人员工资等处理,按有关规定执行。 本办法自2006年7月1日起执行。今后如国家出台相关规定,按国家规定执行。

上一篇:红船精神的学习心得下一篇:环保局城市建设工作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