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民族 不能靠娱乐滋养精神

2024-05-24

一个民族 不能靠娱乐滋养精神(共4篇)

篇1:一个民族 不能靠娱乐滋养精神

一个民族 不能靠娱乐滋养精神

《开学第一课》录制现场。资料图片

江苏省南京市,第二届江苏书展上认真看书的小朋友。人民视觉

一个民族,不能只靠娱乐精神滋养。之所以提出这个宏大的命题,要从10月3日刚刚收官的第二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总导演关正文的一段自嘲说起:

看起来《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但要知道,中国电视荧屏被歌唱节目抢尽风头,亲子节目更以明星、家庭的噱头和T2O的商业模式名噪一时。文化节目回归屏幕中央的难度简直不亚于一场“诺曼底登陆”。

当前,文化节目遇冷依然是不争的事实,即便在国家级的大众媒体,对于文化的坚守也未见得是所有人的共识。

关正文的话道出了广大对文化有着敬畏与坚持的媒体人的操守,“一个民族不能靠娱乐滋养精神,这是文化节目具有长期市场价值的信心所在。我们靠此为生并相信未来”,当然,这也道出了在经济利益与文化担当之间挣扎的大众媒体人的尴尬。

如何实现“让古代经典的诗文镶嵌在脑子里,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成为民族文化的基因?”这的确是一个重大的时代话题。

大众媒体之于受众,承担着“施教者”的身份

强调媒体的责任担当,是因为正如教育的主体不仅有学校、有家庭,还有社会一样,大众媒体扮演着对于受众的“施教者”的身份,对于文化的引领、文化风气的塑造、青少年健康心灵和文化趣味的培养,都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正如每年通过中央电视台对全国广大少年儿童播出的《开学第一课》,以及从去年创播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都以其新颖的节目形式,将主流价值观表达寓教于乐,让孩子在玩耍中学习到了知识,实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大众媒体“施教”身份具有不确定性和模糊性,是一种无形的“教化”,这种教化几乎渗透在大众媒体所传播的一切信息内容中。通化师范学院孙成英老师指出,大众媒体的媒介属性和功能,以及信息化社会的受众特征,都使得大众媒体必然成为社会教育中的一名特殊的“教育者”。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和社会生活,发挥着导向作用,这种导向作用实质就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功能。

“我是一个老师,之所以不遗余力地参与一档电视节目的制作,就是看重了大众媒体的影响力。”文化学者、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的话耐人寻味,“通过一档电视节目,让人们看到我们对母语文化复兴的强烈诉求。推动教育部门的顶层设计,让青年学子们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对母语文化产生丰富的认知感、强烈的认同感,甚至是价值、精神与信仰层面的归属感,这对整个民族的复兴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大众媒体应有担当,不能为经济效益所绑架

如何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擎起文化担当的大旗,而不被经济效益和各种残酷的市场指标所绑架,这是每一位大众媒体人所面临的严酷考验。

还是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说起,7月13日在CCTV—1晚间8点档黄金时段首播以来,全网平均收视率排在同时段第二。然而,她的丰收,并不能掩盖文化节目整体式微的现实。记者粗略地统计了一下,在这个暑期档,全国排名前十的省级卫视晚间黄金档中,以《中国好声音》第三季、《爸爸去哪儿》第二季、《花样爷爷》、《妈妈听我说》领衔的综艺节目几乎占据了荧屏的半壁江山,而进入视野的文化节目只有《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一家。

曾几何时,也曾有诸多文化节目繁盛一时,但在一阵喧嚣之后,很多文化节目无奈淡出了观众的视野,即便《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收视率也不如去年。一些网络公知甚至批评节目组试图激活古代经典中沉睡文字的努力不合时宜。“背弃经典的价值观从上个世纪延续至今,依然非常普遍,说起五千年文明就崇敬,学起五千年文明就头疼。这真的很让人吃惊。很多人在问翻故纸堆有什么用?这让人痛心,痛心于文明传承在大众媒体的被边缘化。”节目组导演关正文直言。

是的,在当前经济利益为最重要驱动力之一的当下,如果没有足够的文化担当与引领的坚持,陷入为市场所绑架的怪圈便会成为许多大众媒体难逃的宿命。

例如,在期刊市场中,有的期刊为了扩大所谓的影响力,不惜用低俗、庸俗、媚俗的内容来吸引读者眼球;有的期刊专门采集八卦新闻,哗众取宠,迎合低级趣味;有的期刊甚至编造虚假新闻,制造所谓轰动效应。还有不少电视台为了比拼收视率,制作人故意怂恿嘉宾去挖黑幕、揭隐私、搞荤段子,让荧屏变得污秽不堪,不忍卒看。

对此,有学者评价,作为媒体,追求影响力、吸引受众眼球、扩大发行量、提高收视率无可厚非。但是如何追求影响力,追求什么样的影响力则值得研究。实事求是说,真正的电视艺术作品不是为收视率而生的,收视率标准无法准确评价和衡量电视艺术的精神品质与审美价值。

还有学者指出,没有收视率的电视节目,不能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不能承担起传承文明、人文教化的重任。那是因为没有人看的节目,教化之功能无从谈起,可是,唯收视率马首是瞻,用收视率去决定电视节目的生死存亡,同样将偏离电视台作为生产精神文化产品的专门机构的基本属性和职能。从这个角度说,“理性的收视率”可以作为观众对电视节目满意度的一种参照标准,但不是电视节目艺术品质的决定标准。

“文化节目不能仅靠政府推动去占领市场。一档大众媒体节目,即使在承担使命也需要观众的支持和市场的认可。在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决定因素的时代更应如此。”关正文坦言,“当下,社会热钱的涌入还将继续催生高投入的速朽娱乐节目,直至市场重回理性。”

别让文化节目只在众声喧哗时才有价值

很多人都有着这样的印象:

当娱乐节目当道、各种低俗之风充斥各媒体的时候,追求高雅与品格的文化节目就会成为稀缺品而受到青睐,各媒体会一股脑地上马一系列类似的文化节目,但一阵喧嚣过后,许多媒体还是会调转头去追明星,变着法儿地升级娱乐,因为在很多媒体人看来,这才是虽然最拥挤、最花钱却也是最平坦的一条路。

于是,我们看到,许多文化节目在电视媒体上速生速死,如昙花一现般转瞬即逝,许多大众媒体骨子里的基因上镌刻了两个字——“娱乐”。

娱乐为王?娱乐至死?

“采取杀鸡取卵的方法,换取一时的繁荣。殊不知,这种影响力是短命的,用这种手段去扩大影响力的媒体迟早会被读者所抛弃。我国读者素有对媒体高度信赖的传统,作为媒体人,更应该尊重、维护读者的这份信赖。”财经杂志执行主编何刚给出了自己的态度,“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作为父母的责任和使命的归位,在这物质化的时代已经严重缺失。我们不能只是考虑物质的回报,而应当考虑我们的未来究竟应该有怎样的传承。”

上海交通大学传媒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员周志懿指出:目前,中国大众媒体对媒体的社会责任的认识,依然还是处于初级阶段,既缺乏系统的理论体系与研究成果,又没有成文的评价认定标准。在一些阐述媒体社会责任的文章或论述中,也只是站在宏观的角度,泛泛而言,如坚持党性原则,坚守舆论阵地,新闻不能失实,电视节目不能过度娱乐化等。其实,这些都属于传媒社会责任体系框架内,但远不是传媒社会责任的全部。对于大众媒体的责任,媒体人本身需要有更为深刻的思考。

“困难时的担当才是真正的考验”,关正文的话说出了一代媒体精英的担当,“一个民族不能靠娱乐滋养精神,这是文化节目具有长期市场价值的信心所在。我们靠此为生并相信未来。”

篇2:一个民族 不能靠娱乐滋养精神

一、服务细节中体现服务精神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服务工作要大处着眼, 细处着手, 服务工作重在细节。下面仅仅以沟通和人性化服务这两个细节为例, 谈谈如何在服务的细节中, 体现出全心全意地为他人服务的精神。以便在其他更多的服务细节中, 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 沟通是服务工作的起点和切入点

服务行业的最大特点, 就是沟通, 沟通贯穿服务工作的始终。服务工作起始于沟通, 没有沟通, 怎么能知道他人的需求;不知道他人的需求, 工作再努力, 结果只能是闭门造车, 徒劳无功。

中学实验室工作的繁重是众所周知的, 不能因为工作的繁重, 而忽略工作中与相关人员的沟通。特别是各类实验的准备工作, 从时间安排到实验内容的安排, 都应当逐一地、反复地与相关教师沟通, 力争每一个实验都圆满成功。实验准备工作中, 应当切忌:照搬教科书, 照葫芦画瓢。实验通知单上有什么, 我给你拿什么, 实验效果如何与己无关, 这些都违背了实验教师的服务精神。应当把优于教科书的实验方法, 及时沟通、推荐给相关教师, 服务与教学。如用分子间隙演示器演示水与酒精混合的体积变化等多个好的实验方法, 推荐出来, 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实验通知单上出现新的实验, 要及时与相关教师沟通, 了解其方法、原理和操作过程, 对其进行评估、必要时再进行实际操作, 实验结果及时沟通, 以免留下后患。

服务水平没有最高, 只有更高;要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就要不断地吸取以往的经验和教训。服务水平是通过被服务者的感受和认可与否, 才能体现、表现出来的, 不是服务者主观想象出来的, 显然沟通是反馈服务水平的主渠道。实验室工作也不例外, 每一个实验的成败和得失, 只有参与的师生清楚, 每一个实验做完后, 都要与他们沟通, 掌握实验效果的第一手资料, 便于以后借鉴参考。

2. 人性化服务是落实规章制度的重要环节

按章办事不能成为不要人性化服务的借口, 按章办事并不排斥要人性化服务, 人性化服务能够按章把事情办得更好。

以实验通知单为例, 一个化学实验所需的实验用品少则十几种, 多则三、四十种, 开出的实验通知单难免将其疏漏一二。对此, 实验教师要是机械地按章办事, 肯定会影响实验教学;要是能人性化地按章办事, 发现了实验通知单的疏漏, 及时给予补充, 再提醒相关教师少开列的实验用品, 这样既不影响实验教学, 又能促使相关教师再开实验通知单时, 能更细心, 少出误差。类似的人性化服务, 在实验室工作中几乎无处不在, 只要我们用心去体验, 再来精心地落实到工作行动中, 只有人性化服务, 才能够按章把事办的更好。

二、创新为服务搭起更高的平台

现代社会的发展突飞猛进,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创新是一切工作进步的动力, 没有创新一切将停滞不前。要提升实验室工作服务于教育教学的水平, 也离不开创新, 实验室工作的创新, 将使其服务水平上一个大的台阶。

1. 管理手段创新

实验室的管理主要是:管理制度、仪器药品的管理和实验教学的管理。其中管理制度方面涉及到的账册有:仪器设备总账、仪器设备明细账、低值易耗品明细账、仪器设备添置流水账和仪器设备报废账等, 这些账务管理的要求是:“记账及时、流程规范、准确无误”, 极其严格。但是, 由于学校财力所限, 其管理手段仍然是手工操作, 十分落后, 不能像学校的财务室、图书馆等部门, 配备专业办公软件,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办公自动化。实验室的账务管理工作繁重, 特别是化学实验室更为突出, 化学实验室低值易耗品多, 低值易耗品每使用或添置一次, 上述5种账目多数都要进行联动操作一次, 上述5种账册也大多每年要重新更换, 在每年200多个工作日中, 累计要用三、五十个工作日处理这些账目以及记录和统计等。所以, 常常是抓好了账务、放松了服务, 不免顾此失彼。可见, 要进一步提高实验室工作服务于教育教学的水平, 实验教师就得从繁重的账务管理中部分解放出来。

要求解放靠自己, 与其等待, 不如自己动手。近年来, 笔者发挥所掌握的计算机知识, 摸索着建立了仪器设备总账、仪器设备明细账、低值易耗品明细账、仪器设备添置流水账和仪器设备报废账等的电子账册, 虽然还不能实现办公自动化, 但是至少这5种账册再也不用每年重新更换了, 仅此一项, 使每年的账务处理的工作量减少了1/3。

此外, 实验通知单是实验教学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准备实验用品和领取实验用品的重要凭证, 实验通知单中填写的每一种实验用品从名称到单位和数量, 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实验的成败, 来不得半点马虎。而上级主管部门提供的实验通知单中实验用品栏设计得较小, 很不适合化学实验所需大量实验用品的填写, 常常造成化学实验通知单上填写的实验用品不准确。针对化学实验所需要用品多的特点, 笔者动手重新设计制作了化学实验通知单, 增大实验用品栏, 使每张实验通知单的实验用品栏中可填写的用品种数由几种增加到40种, 并且把每个化学实验几乎都要用到的实验用品的名称和单位逐一列出, 开单时只要写出数量即可, 极大地方便了教师的使用。新化学实验通知单的推出, 即刻受到欢迎。

2. 实验方法创新

虽然教科书是样板、是经典, 但也会有些过时的东西。对于实验教师来说, 就要不断探索新实验方法, 更好地服务实验教学, 使实验教学发挥最大的效益。

近年来, 对一些实验方法进行再探索, 其中有些受到师生的称赞。如:电解质溶液导电实验, 与之配套的是电解质溶液导电演示器 (仪器编号:J2639) , 是中看不中用, 由于携带不方便、操作麻烦、灵敏度又低, 教师都不愿使用它。笔者只好自制一套携带和操作都方便的简易装置, 供其使用。最近, 又将其改进, 用携带和操作都更方便、而且灵敏度高的微型LED手电筒来测试电解质溶液导电性, 必将受到欢迎。再如:实验室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可用猪肝替代二氧化锰, 该实验方法一经介绍, 立刻被采纳, 并沿用多年。该实验方法也有个小缺点:就是产生氧气的同时, 产生很多泡沫。经过探索, 现已经找到消除泡沫的廉价方法, 就是在过氧化氢溶液中滴加几滴植物油。把新实验方法一介绍, 同样立刻被采纳。

三、结束语

实验室工作成绩, 不像用学生考试分数来衡量一线教师工作成绩那样分明、那样具体、那样直接被人认可。但是, 只要我们实验教师在认真、努力地工作, 只要我们实验教师能全心全意地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服务, 笔者相信一定会功德自在人心。

摘要:中学实验室工作十分繁重, 工作的中心是为学校教育教学服务。实验教师应当具有全心全意地, 甘为他人服务的精神, 服务精神是实验室工作的灵魂;任何没有创新的工作, 只能是死板的机械运动, 是没有生命的, 创新意识是实验室工作的生命。实验室工作的质量和服务水平, 取决于实验教师个人的服务精神和创新意识。

篇3:靠海外并购不能振兴民族汽车业

中国一汽集团收购克莱斯勒部分或全部资产的传闻,近期被炒得沸沸扬扬。新浪网特意制作了一个专题,随时关注事态的进展,仿佛克莱斯勒已经成了一汽的囊中之物,收购是手到擒来的事情。不过,仍有很多人对此疑虑重重,中国汽车业是否真的具备海外并购实力?一汽真的能够突破重重阻碍成功收购?

其实,在我看来,这些都不是问题。首先,克莱斯勒不过是个“过气”的品牌。在如今倡导节能环保,重视成本、易用性的时代,克莱斯勒不过是空有其名。对于克莱斯勒的东家戴姆勒—奔驰来说,克莱斯勒已经是个烫手的山芋,巴不得赶紧拱手送人。而对于中国一汽来说,按照以往的收购习惯,也不会是企业自己掏钱。国资委有关官员不是说了吗,钱不是问题,关键是要看收购计划。也就是说,一旦双方达成交易,这笔钱反正是中国纳税人买单。一方面想卖,一方面有的是钱买,这样的交易倒显得顺理成章。

中国汽车业是否具备海外并购实力,也并非问题的关键所在。上汽几年前收购的韩国双龙,据说去年已经扭亏。南汽收购英国罗孚后所生产的第一辆汽车,据说要在3月27日正式下线,更名为名爵。这些华而不实的收购似乎给中国汽车业罩上了一层耀眼光环,仿佛中国汽车业一出手,世界汽车业就有救了,亏损再严重的“老爷车”都能起死回生。事实怎样我们暂且不论,反正普通老百姓也拿不到那份双龙汽车的财务报告,反正那辆名爵豪华跑车的主要购买者也是定位在国内市场,而不是国外市场。

不过,一汽收购了克莱斯勒之后怎么办?假如成功收购了克莱斯勒,能够给一汽带来什么?

即使收购成功,一汽也还是一汽

克莱斯勒曾经是美国也是世界第三大汽车制造公司,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1998年,经营日渐窘迫的克莱斯勒与戴姆勒—奔驰合并,希望依靠德国人严谨的技术工艺管理和生产管理扭转经营亏损。但是,事与愿违,世界经济已然发生了重大变化,因循守旧的克莱斯勒无论在工艺上,还是在企业文化上,都无法适应消费者新的消费理念。这桩看似强强联手的合并案不但没有创造奇迹,相反却令克莱斯勒的市场价值再度缩水。

事实上,收购了克莱斯勒后,戴姆勒—奔驰并没有变得更强大。收购了克莱斯勒的戴姆勒—奔驰仍旧是戴姆勒—奔驰,克莱斯勒的市场价值和品牌价值,并没有在公司账面上显示出来。这种一加一小于二的情况,在世界并购领域中屡见不鲜。

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汽车业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最显著的是,中国民族汽车产业迎来了快速发展。很多人以为,中国汽车业已经逐渐成熟了,但事实上,这种发展得益于中国汽车业的市场开放。中国政府放开汽车个人消费市场,同时鼓励个人购买汽车,这种政治上的风向给中国汽车业制造了一个契机。这有点像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不是市场已经发展到房产投资已成为主流投资方式而导致市场火暴,而是长期被压制的市场突然因政策的放开,释放出强大的购买力。同样,中国市场也是因为个人突然有了拥有汽车的机会,而产生了巨大的消费能力。在这个前提下,中国的汽车消费者自然缺乏理性,他们表现出对汽车的钟爱是疯狂的,对价格是敏感的,对品质的要求却是模糊的。

但是,这样的市场并不能长久,当市场发展到一定规模,消费者会重归理性。

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收购克莱斯勒对于一汽来说无疑是个美好的交易。其旗下增加了一个世界著名品牌,可以拥有部分美国汽车生产和设计方面的技术和能力,对企业的市场形象有所提升,对产品在中国市场的销售有一定推动作用。但是,一汽与克莱斯勒无论在文化上,还是在制度、设计能力、生产能力上,都是完全不同的。因此,收购之后可能出现三种情况。一种是中国一汽完全融入到美国克莱斯勒的企业文化中,毕竟对一汽来说,克莱斯勒代表的是一种更成熟、更高级的管理文化;另一种情况是中国一汽与克莱斯勒各干各的,就像联想收购IBMPC事业部所采取的策略一样;第三种情况,就是一汽完全抛开克莱斯勒的管理文化,将克莱斯勒全部或部分资产拿到中国,成为旗下的一个中国产品,这有点类似南汽收购罗孚之后采取的策略。

从当前情况来看,第一种可能是不存在的,它需要一汽付出更大的勇气和魄力。更何况,克莱斯勒这个品牌已经被市场证明正在走向衰落。然而,从第二种和第三种情况来看,无论采取哪种形式,克莱斯勒都对一汽现在的发展问题贡献不出更多的价值。

就算收购丰田,一汽仍无战略

其实,即便一汽收购了在当今世界汽车业如日中天的丰田,对其所面临的市场窘境也是无力回天。因为一汽与中国汽车业共同面临的问题是结构性和理念性的,而不是市场的问题。这种窘境来源于中国企业面对迅速膨胀的市场的战略短视。

在这方面,中国彩电业是个标板。

上个世纪80年代,类似今天的汽车产业,中国彩电企业所面对的也是一个庞大的市场。在这个市场中,因政策放开所产生的巨大市场消化能力,让中国彩电业画出了一个迅速辉煌到快速衰落的倒U曲线。本来,中国彩电业如果能将眼光放得长远些,是有机会在成为世界最大彩电生产国之后,创造出世界性家电品牌的。但是,市场效应冲昏了他们的头脑。当中国彩电占据了中国市场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将国外品牌和合资品牌压得抬不起头来的时候,中国的彩电巨头们以为,中国彩电市场的江山已经无人能够撼动了。但是,他们没有算计到的是,仅仅数年光景,国外品牌携液晶平板技术掀起了一场绝地反攻。直到这个时候他们才明白,中国彩电业所占据的CRT市场份额有很大一部分,竟然是国外家电巨头自己战略性放弃的。

企业经营者贵在具有市场前瞻意识,对于一汽这样的企业来说更需如此。这些国有大型企业集团一方面占用着国内最丰富的资源,一方面还享受着政策扶持,因此,他们的行为不仅仅是企业的个体行为,还肩负着国家工业振兴的重任和纳税人赋予的重托。他们不仅仅要对企业股东、管理者和消费者负责,还必须对国家和民众负责。

世界汽车市场正在经历一场由技术引领的巨大变革,在强调技术、安全性和节能之后,新的动力引擎以及混合动力引擎技术,已经开始受到世界汽车大鳄的关注。丰田等大型企业已经开始将这一概念转化为现实。可惜的是,在这条汽车工业通往未来的、新的竞争之路上,我们还没有看到中国企业的身影。

篇4:一个民族 不能靠娱乐滋养精神

成功转型必须要有底蕴

记者(以下简称记):你是体育明星中转型较为成功的,你觉得自己有什么优势?

刘璇(以下简称刘):我没有任何优势,靠的是自身的努力。2001年悉尼奥运会之前,我有过一段伤病期,那时我就对未来有过自己的打算。我觉得,不论退役后做什么事情,都需要有足够的底蕴。运动员文化基础差、技能单一,要想立足于社会,就得为将来做好技能储备。这是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只有做一个学习型的人,与时俱进,才能适应社会。2001年悉尼奥运会结束后,我决定退役,有很多广告、电视剧、电影的拍摄邀约找上门来,我没有如一般人所想的那样立即进入热火朝天的演艺圈,而是按原来的计划到北京大学新闻系读书,为将来的发展打基础。

记:在北大读书,完成学业很不容易吧?

刘:北大对我这样的奥运冠军来说,是宽进严出,每门考试科目都必须及格,有一门挂科就无法毕业。其他科目我还能应付,但像高等数学这样的科目对我来说就像是一场噩梦,第一次考试,我的分数都不好意思说出来。对于补考是否能过,我更没有信心。好在老师和同学都对我不错,补考前帮我恶补了几天,我才勉强通过考试。大四那年,大多数同学都没有课,选择到国内各地去实习,我却有七门功课等待过关。我觉得自己即便上学也代表着奥运冠军的形象,我要改变外界对运动员“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偏见。临近毕业的那段日子,我就像奥运会前封闭训练一样,每天都在图书馆或教室拼命学习,有时连打饭都拜托别人给捎回来。凭着这股劲儿,我顺利通过了七门功课的考试。

记:对你来说,毕业最难过的一关是什么?

刘:当然是毕业论文了。北大对每个学生的毕业论文把关都特别严,要求选题一定要独特。同学们都确定了论文方向,我却还没有明确目标。后来老师也急了,问我:“刘璇啊,你到底想写什么?”我只好说还没想好。从雅典奥运会解说归来,我灵机一动,就为论文定名——《浅谈中国电视体育解说》。我本来就是体育人,学的又是新闻专业,在雅典又亲身实践过,还有什么比这更合适的呢?论文方向定了,可难题又来了。因为这个领域在以往的教学中涉及太少,按照老师的要求,我们的论文中引述的资料至少要涉及50本书,我翻遍了学校图书馆的书,查遍了网络,只觅到几本书。可以参考的资料实在太少,2万多字的论文,全靠我自己写。所以,我敢说我的论文绝对是货真价实,代表我四年学习的收获。当戴上学士帽的时候,我就像登上奥运会最高领奖台一样兴奋。

记:北大毕业后,你为什么又报考了国际体操裁判?裁判资格更难获得吧?

刘:是体操这项运动让我有了今天的成就,我不想退役后就远离体操。现在在国际体联里面,中国裁判人数非常少,我参加国际比赛时,看到的大多数都是高鼻子、蓝眼睛的裁判,心里很不是滋味。如果以后能多几个中国裁判或亚洲的裁判,不是说打分会怎样,至少心理上会有一定优势,这样才能有体操强国的感觉。考国际体操裁判很难,因为体操规则一直在变化,每四年就需要参加新的考试和认证,走这条路就一定要不断地学习。体操裁判因为需要相互交流,掌握一口流利的英语也是必要条件。因此,恶补英语是我北大毕业后的第一任务。我底子薄,英语口语差,为此还专门请了个老师教我口语。为了加强口语训练,有时走在大街上,看到外国朋友,我也会走过去搭讪,给他们引路,和他们聊天。

记:你执法过体操比赛,做裁判与做体操运动员有什么不同?

刘:做裁判也非常辛苦。2007年6月,我第一次执法比赛是全国体操锦标赛及北京奥运会选拔赛女团的预选赛。20多个队、200多名选手,从上午9点一直比到晚上10点30分。我们20多名裁判除了吃饭的时间,一直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到最后一场比赛时我已经眼花缭乱,深刻体会到了做裁判的不易。当运动员时,一直很难体会裁判员为什么会有如此犀利的眼神,一点点的瑕疵都逃不过去,轮到自己当裁判时,就会发现原来自己是井底之蛙。

靠奥运精神行走娱乐圈

记:你从运动员成功转型为艺人,最应感谢的是谁?入行这么久,你对做艺人有什么感触?

刘:最应该感谢的是我哥哥。刚退役时,我哥哥根据我的性格和爱好,为我的发展进行了规划。当运动员时我就喜欢唱歌和表演,也想有意识地锻炼自己这方面的能力,就选择了演艺圈。以前做运动员的时候,每天除了训练就是比赛,生活很单调。做艺人接触面广,也适合我的性格。我现在才体会到,当运动员是身体累,做演员是心累。在我看来,体育和娱乐唯一的共同之处是必须能吃苦,我时刻用做运动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记:有段时间你频换造型,还拍过封面女郎,前卫、新潮的形象惹来许多争议,压力大吗?

刘:那段时间,我一直有种被人推着走的感觉。因为节目的需要,我曾扎着满头的彩色小辫在娱乐节目上热舞,也曾被邀请拍摄过封面女郎,为出单曲也曾有过很冷艳的造型。粉丝们接受不了我的改变,在网上纷纷吐槽,直言他们的“璇美人”变得不可接受了。我也成了报纸娱乐版的常客,什么议论都有,不但外人接受不了,我妈妈也经常埋怨我,说接受不了我那些奇怪的装扮。我只好给她灌输年轻人的新思想,让她接触更多的新事物。我希望父母能鼓励我勇于拼搏,因为年轻人都需要这种拼劲儿。当时我心理压力很大,好在我心理调节能力还可以,我经常这样劝自己:忘掉曾经的光环,在娱乐圈我只是一名新兵,凡事要从低处做起,不要把心放得太高。

记:冒昧问一下,当初你和朴树传出的绯闻没少让你伤神吧?

nlc202309021914

刘:2006年,我和朴树在湖南卫视《名声大震》节目中搭档,因为彩排过程中许多较为亲昵的照片流了出去,外界对我俩议论纷纷。一名网友发了篇《朴树深陷离婚危机》的文章,说我与朴树非常亲密,在他身边流露出“小女人般的幸福微笑”。就这样,外面到处流传朴树婚变的消息,我也成了那个插足别人家庭的“第三者”。这件事给我的伤害很大,我生平第二次连续哭了两天。朴树也为给我带来的伤害深感不安。朴树的妻子出面接受媒体采访,说她和她老公的关系很好,外界传言根本不值得一辩。我也出现在为男友助威的现场,这场绯闻风波才算平息。

记:你加盟香港TVB后,就在电视剧《女拳》中出演女一号,拍片过程顺利吗?

刘:TVB一线艺人众多,能被选中做女一号,的确出乎我的意料。我饰演的是黄飞鸿夫人莫桂兰一角,武功了得,而且说的是粤语。粤语对我来说比学英语还难,但要演好这个角色就必须拿下这个“拦路虎”。于是,我拿出了运动员的拼劲儿来学习粤语。我经常看香港地区的节目,找当地人聊天,一天到晚苦练粤语。有时给男友打电话,我也跟他说粤语,弄得他哭笑不得。直到戏开拍了,我的粤语还没有过关,只能边拍边学。我怕别人的台词说完了,轮到我出镜时说不好,记台词时,我不但要背自己的台词,连别人的台词我也要背会。即便这样,轮到我的戏时,我仍听不出来对方说的是啥。导演就根据不同的戏打不同的手势向我示意。两个月后,我基本能听懂粤语,再也不用别人打手势了。让我没想到的是,这部戏让我获得了“香港最佳女演员”的奖项。

记:前不久,你和搭档韩艺博在央视公益舞蹈大赛《舞出我人生》节目中夺冠,这次比赛为何如此投入?

刘:韩艺博是个好小伙,他姐姐是个自闭症患者,他从小就照顾他姐姐的衣食住行,责任心很强,让我很感动,所以就决定好好对待这次比赛。在《舞出我人生》的夺冠路上,我拿出了奥运拼搏精神。因为我是体操运动员出身,很多人都以为我跳舞是小菜一碟,对我期望很高,其实我只是灵敏度和柔韧性相对好一些罢了。体操运动员看起来必须是一根棍,不能上身动下身僵,舞者则相反,在跳舞之前,我必须把体操的那一套彻底清零。这次大赛难度系数高,香港艺人张柏芝就因伤退出了比赛。而我的很多高难度动作都是舞蹈老师安排的,每次都是在挑战自己,排练过程中也是险象环生。第一场的钟摆舞,最后我要头冲地完成造型,排练时,我的脸差点被地面抹平。为了不辜负观众对我的期望,我一次次坚持了下来。

与老公从互不欣赏到两情相悦

记:据说你和你老公曾彼此互不欣赏,后来你们是如何走到一起的?

刘:我俩走到一起还是何炅老师做的媒。一天,我约何老师吃饭,正好王弢替好友给他送歌。何老师对王弢说:“刘璇请吃饭,一起去吧!”王弢一听是我,立马说:“何老师,我不喜欢刘璇,这女孩又是宣布到北大读书,又是拍广告,太高调了。”何老师对他说:“你不了解刘璇,其实她是个单纯、低调的女孩,还是见一见吧!”这些都是何老师后来告诉我的。那天在饭桌上见到王弢,他留着长发,还长着青春痘。我平时就讨厌男生留长发,还有长青春痘的男生。我俩饭桌上也没说几句话,吃完饭到何炅老师家去玩,王弢和我聊了几句,还是没啥感觉。后来,经何老师穿针引线,我们交往得多了,他发现我并不像他原先想的那样。有一次我去香港做节目,给父母买了一堆东西,给我自己买的却是一瓶7元钱的指甲油。王弢知道这件事情后,非常感动,对我也有了切实的了解,我们相处渐渐多起来。

记:你遭受非议时,王弢都做了些什么?

刘:他是中央音乐学院首个单簧管硕士,心地单纯。我们相恋后,他关心着我的一举一动,我踏入娱乐圈时,他劝我心不要放得太高,从低处做起。我遭受非议时,他坚定地站在我一边。当初,他参加了一个电视台的选秀节目,一路过关斩将,闯到“六进五”的关键时刻,因为媒体总把他和我扯到一起,他觉得连累了我,就毅然退出了。后来,我因为遭受非议感到苦恼时,他劝我说:“实在不行就退出娱乐圈,虽然我当音乐老师没有多大能力,但至少也能养活你!”从这件事上,我能看出他对我的一片痴情。

记:热恋中,据说你们有很多感人的故事,能说说吗?

刘:王弢的父亲是一位资深足球圈内人士,他从小就在一帮足球大腕身边长大,和我交往的时候,他从未把我当成奥运冠军,我们之间相处得非常自然,经常是海阔天空地乱侃。我俩从互不欣赏到渐渐接受了彼此,后来发展成情侣。因为工作关系,我们经常天各一方。2006年,王弢赴西安演出,我给他打电话时,发现他一直咳嗽,追问之下,他才说他正发烧。我心疼不已,当即买了机票从北京飞往西安,买好糖水鸭梨在宾馆等他。当见到我的那一刻,他像个孩子似的扑过来拥住我,抬起头时已是满脸泪水。因为还有工作,第二天一早我们就分手了。现在通讯发达,我俩仍喜欢写信表达对彼此的关心和呵护。

记:听说王弢曾在异国的游轮上向你求婚,场景非常感人,能讲讲吗?

刘:那次求婚是他事先预谋好的。那时,他在美国留学,我去美国看他,他欣喜异常。我俩坐游轮去墨西哥旅游,当时夕阳降至海平面,落日余晖染红了甲板,游人们正兴致勃勃地欣赏着壮美的景观。这时,王弢突然来了个惊人的举动:他从口袋里掏出一枚戒指,单腿跪地,向我求婚。事情发生得太突然,我一时没有反应过来,反而嗔怪道:“王弢,你这是干什么呀?”王弢红着脸说:“璇儿,我爱你,嫁给我吧!”这时,我才明白了他的意图,有些害羞地说:“快起来,快起来,我答应你还不行!”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见证了他向我求婚的一幕,一些游客甚至鼓起掌来。我知道,他是个不懂浪漫的人,能想出这个招儿,真的难为他了。

记:你俩在美国一家教堂举行了婚礼,几乎无人知道,这在一向崇尚奢华的演艺圈很少见,为何如此低调呢?

刘:当时,我和他在拉斯维加斯的一条街道闲逛,这条街道教堂遍布,典雅而肃穆。路过一家哥特式的教堂时,王弢突然对我说:“咱们就在这儿注册结婚吧!我俩相恋10多年,早就该水到渠成了。”我对他说:“结就结,谁怕谁!”就这样,我俩牵手走进教堂,向神父表达了结婚的愿望,神父为我们主持了仪式。当时,我干妈和干爸正在美国旅游度假,我把他们叫过来,做我们的婚礼见证人。如今,我俩结婚一年多了,加上马拉松式的恋爱时间,也算是老夫老妻了。平时,只要我俩聚在一起,便会召集一帮朋友到家里来品尝我的手艺。我俩都喜欢下厨,还经常跑到黄磊老师家“蹭饭”,顺便偷师学几招厨艺。有了家,我的心终于安定下来了,如今我们都在为幸福的未来打拼。

〔编辑:刘波〕

上一篇:小学毕业生毕业典礼下一篇:创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计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