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母散文阅读

2024-04-20

思母散文阅读(共12篇)

篇1:思母散文阅读

思母散文阅读

明天就是清明节了,天虽然没有下起雨,可是我的心里却是一直下着毛毛小雨,不曾晴朗过。

去年的这个时间,我写下一篇随记,怀念奶奶。然而,就在几天后,命运给我开了一个很残忍的玩笑,我挚爱的母亲撒手人寰,离开我们,去了她梦想中的天堂。

当母亲的遗体从医院运回家中,放在堂屋地上时,我再也抑制不住的伤心,面对母亲遗体,我长跪不起,我嚎啕大哭,我忽然感觉整个世界都灰暗了,我简直都不敢接受这样的事实。然而,残酷的事实就摆在我的面前,任凭我怎么歇斯底里的呼喊,母亲再也听不到我说的话了,我再也不能每天都给她打电话了,从此,我们阴阳相隔,一层黄土把我们永远的隔绝开了。

上帝是残忍的,为什么总是做出这么让人捉摸不透的安排,为什么让这么好的一个人早早的离去?难道在人间就是受罪的吗?他不忍他的子女在人间受苦,所以伸开双手,把他们接到神的国里,去弥补在人间受到的苦难。真的是这样吗?从来天意高难懂啊!

母亲在世的时间,总是叮嘱我们,要信仰耶稣,要跟随主。可是,我们都没有听她的,但是我们也从来没有反对过,我们只是以我们自己的方式默默的守着信仰,一种说不清是对谁的信仰,一种对善的`执着。

母亲离开我差不多快整整一年了,一年的时间里,我尽量不去想,因为每当想到她的时间,我的眼泪总是止不住的往下流,心中总是像刀子绞了一般的痛。所以,我只好残忍地把对母亲的思念埋在心中,让自己不去想,让自己麻痹起来,让自己成为一个没心没肺的人,但是,谁能知道,长夜里,当我无眠时,那暗声的抽泣,那枕边的眼泪,又有谁能够理解呢?

最近,在一位老师的指引下,我开始阅读《圣经》,我也渐渐地开始信仰基督,对母亲的思念也渐渐的淡些。也许,神给了我启示,我知道,人在世间都是受罪的,而母亲则在神的国度里,享受着她在人间不曾享受过的,在人间追慕已久的欢乐,在神的怀抱里,她已经得到了永生。我不伤心,我为母亲感到高兴,她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一个她十多年来一直高挂在嘴边的梦想。

天上的父啊,你的旨意我们凡人是永远都无法理解的,可是,即便如此,我还是向您祈祷,祈祷您保佑我们平安健康,保佑我的母亲在您的怀里快乐永生。

篇2:思母散文阅读

杏花微雨,梨花飘泪。清明节像一首低沉的曲子,时刻萦绕在我的心间。丝丝缕缕的思念,像一把刻骨的刀,让我坐卧不安,欲罢不能。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车子飞奔在回家祭祖的路上,我的思绪犹如这密密的雨丝,在我心中翻滚沸腾。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之间,妈妈离开我们已经八年了。在这八年中,我们成了没妈的孩子,时刻忍受着思念之苦。遇到伤心事,快乐的事,只能自言自语,好像妈妈就在我的身边,她在一直陪我们过日子。有时,她也会来我的梦里,我们一起玩乐,但醒时,总会泪满衣襟。想看看妈妈的笑,摸摸妈妈的脸,在她的怀抱里休憩一会,成了我们永久的梦。

妈妈是个好强的女人。一辈子生了我们姐妹六人,没有儿子是她最大的遗憾。在那个落后的年代,农村里哪家没有生儿子是让人唾弃的事。因为这些,她没少受奶奶的气。但在我的记忆中,她从没有嫌弃过我们,个个视为珍宝。

妈妈是个有知识的女人。听妈妈讲:她小时候上学很不容易,那时的交通不像现在这样发达,上学要翻过一座大山,还要步行走十多里路才能到学校。真可谓是冬披星星夏戴月,春趟露水冬有雪,但妈妈以她顽强的毅力,上完了高中。由于家庭困难,才放弃了学业,嫁给了爸爸。所以爸爸是个最有福气的人,家里的日常开销,大事小情,妈妈都打理的井井有条。

妈妈是个不怕苦的女人。在那个贫乏的年代,我们八口人,就爸爸一个劳力,日子过得捉襟见肘,但妈妈从没有抱怨过。她总会在闲暇之余去采野菜,槐花,用玉米面,红薯面,豆皮,粉渣给我们做各种美食。她还会天不亮就去山上刨药材,打猪草,喂鸡,喂猪,为我们换回笔和纸,供我们上学。每每看到妈妈那双粗糙的留着血水的手,我们都会心疼的流泪,好希望自己快些长大,好回报她们。

妈妈是个觉很少的人。每当夜深人静,我们睡了一觉,翻转身,就看到她还在那个跳动的煤油灯下为我们做鞋,做衣服。她的巧手做出的鞋子衣服都会很漂亮,这是我们在小伙伴们面前炫耀的资本。

妈妈是个最重感情的女人。爸妈相伴一生,虽然也会吵架,但妈妈对爸爸的感情会让我们小辈们自叹不如。爸爸是癌症,比妈妈早走了两年,爸爸刚离开我们,大家都沉浸在悲痛之中,妈妈更是思念爸爸,但她不会和别的女人一样会哇哇大哭。因为爸爸是新坟地,不让女人进,妈妈总会到前山后山去坐在那里,看着爸爸的坟发呆。留在身边的二姐刚把她找回来,转眼又到了山上。就这样每天往返五六次。一辈子的夫妻,苦乐兼行。在妈妈的心中会有很多回忆,她怎能不想爸爸呢?记得爸爸走后第一次回家看妈妈,她像个孩子似的伏在我的怀里哭,她说:“我太想你们的.爸爸了,我想看见他的笑,我想摸摸他的手……”我没有更好的语言劝妈妈,那时候说什么都很苍白无力,我只能陪她一起落泪。

妈妈是个会教育孩子的女人。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但我们都会怕她,尊敬她。妈妈会用讲故事的方法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她引领我们多读书,她说书是人生存的法宝,一切你经过的,没经过的事在书里都能找到答案。书会带你走进美好的世界,也会带你走出生命的低谷。在妈妈的教育下,我们姐妹都上过很好的学,读过很多书,我们的生存能力都特别强,都算的上能够自立的女人。

篇3:散文的阅读技巧

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 下面我就谈谈散文阅读的个人浅薄认识。

一、挖掘“一个中心”。

古人云:“意犹帅也, 无帅之师, 谓之乌合。”任何一篇文学作品, 无不寄托着作者的喜怒哀乐, 都意在表达一个“情”字。领会这个“情”字进而挖掘出文章的中心, 就占领了把握文章的制高点, 进而高屋建瓴地通览全文, 散文阅读尤其如此。纵观历届中考题, 大多数题目设计都与文章主旨密切相关, 抓住了主旨就抓住了解题法宝。

如:《念着你们的名字》2010年中考题, 这篇散文是台湾当代作家张晓风女士写的一篇洋溢着人文气息的说理散文。作者以充满母爱的心灵和学生说着关于成长、做人的心里话, 鼓励学生们读书、修行和励志、萦绕着尊重生命价值的情感。其中有两道题 (即15、16题) 要求学生紧扣文章中心来作答。明确了中心解题自然一语破题。

二、抓住“两个基本点”。

一篇经典作品总能达到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没有思想就没有灵魂, 无异于行尸走肉, 毫无生命力;而优美的形式如同人的华丽的外表, 失去它, 文章势必会枯燥乏味, 读起来味同嚼蜡。中考所选篇目, 大多是名家名篇, 自然文质兼美。因此, 我们在阅读不能不从“思想内容的把握”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入手, 通过双向的解析、综合, 准确把握文章脉络, 领会精神实质。通过阅读, 要能够迅速而准确地抓住文章最明显、最主要的表现手法, 不得面面俱到。譬如, 是直抒胸臆, 还是托物言志;是借景抒情, 还是借古讽今;是对比衬托, 还是欲扬先抑……抓住这两个基本点, 也就宏观上把握了全文, 为解题铺平了道路, 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落实“三个代表”。

散文就其内容性质或表现手法, 可分为叙事散文、情景散文和议论散文三大类。面对一篇材料, 必须通过细小研读, 弄清统领文章的主要表现手法, 并根据三大类别准确归类。在此基础上, 提炼出最能代表文章风格的重点字、语段, 进而归纳分析:是叙事散文, 所叙何事?有何线索?叙事意图?是情景散文, 所绘何景?所狀何物?所抒何情?情景如何相生?是议论散文, 如何开篇?所持观点?蕴含哲理?弄清最具有代表性的问题, 做答时才能有的放矢, 切中要害。

四、遵循“四项基本原则”。

散文阅读还有其自身的一般规律, 简而言之, 在应试中应遵循四项原则:

一是精神提升原则。任何一篇好的散文, 都是精品美文, 它无不透露出作者美好、善良、真诚、纯洁的心灵, 表现出作者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丰富细腻的思想感情。因此, 阅读时要特别注重精神境界的提升, 引起情感共鸣。要把阅读过程当做提升自己精神境界、熏陶自己情感的过程。只有这样, 才能在情感上尽可能深地“进入”字里行间, 深刻把握文意内涵。那种完全排除精神因素的急功近利的做法, 往往会迷失方向,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二是着眼全局原则。要力争从整体出发, 而不是死扣, 硬套个别词句, 断章取义必然会影响到对整体的把握。要细小体味文中蕴含的感情, 进而体悟在这种感情中又渗透着怎样的思想、观点或人生见解。要善于据理想情或缘情入理。应试者应始终站在高处, 居高临下, 洞察万象, 文中情理, 自在心中。在这种心态下去解题, 自可胜券在握。

三是重点突破原则。在整体感知之后, 文章脉络已铭记于心, 此时要迅速准确地筛选文章最明显、最主要的信息点, 归纳最主要的写作手法, 不必要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譬如, 是直抒胸臆, 还是托物言志?若属后者, 所托何物?所言何志?二者有何相通之处?这样层层提挈重点, 对全文要害洞若观火, 成竹自在胸。

四是一视同仁原则。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文风, 有的豪放, 有的婉约, 有的雄奇, 有的秀美, 无论应试者性格如何, 爱好如何, 都应该对不同风格的选文一视同仁。无论是抒豪情壮志, 还是渲染虫鱼之乐, 我们都应该抱一颗“公”心尽快进入角色, 决不因偏爱而造成阅读心理上的障碍。

篇4:思母散文阅读

关键词:散文个性散文阅读;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256-01

一、前言:认识散文的文体特征

散文是一个模糊而宽泛的概念,它缺少像诗歌、小说那样的独特规定性。散文融合了抒情、记叙、议论、描写等,很难将其归到哪一种类型中去。我们习惯上将散文分为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哲理散文,但它是片段的过程。郑桂华教授将散文与其他文体进行比较,她认为叙事散文是记录作者在过去某一段时间空间里的见闻过程,而非记叙事件的完整过程;抒情散文描述作者感情的变化过程,而非抒发情绪本身;哲理散文重在展示个人在某个问题上的独到的感悟和思考过程,而非严密的逻辑论证自己的观点(郑桂华报告《从三个层面确定现代散文阅读教学内容》或《散文的文体特征及教学价值》)。不管哪一种散文,都脱离不了“个人”(即作者本人)在散文中的所彰显的真实个性。

二、个性化的作者

我们在散文阅读教学中,往往给文章设置一个宏大主题,然后在宏大主题的指导下解读散文,把作者踢在一边,给散文贴上标签,按部就班地进行模式化教学。提到鲁迅的文章,就认为是批判封建制度,揭露愚昧麻木的国民性;看到母亲为孙子选择小路,“我”为母亲选择走大路,就确定《散步》是表达尊老爱幼的主题;说到《再塑生命的人》,就把莎莉文老师当做了本文的主角……当然,标签化、模式化散文阅读教学可以让教师变得轻松,但却泯灭了散文的个性,忽视了每位作者的个性。千人一面的教学,很难激起教师的教学热情,更难以推陈出新。

(一)体会作者独特的情感认知:两个“我”不同的情感体验。散文是作者此时此地写那时那地的文章,写作时的“我”和文章当时情境中的“我”情感体验一样吗?故事发生时的“我”和平时的“我”情感体验一样吗?答案是否定的。日日走过的荷塘有什么难忘的呢,而恰恰在某一个夜晚,小小的荷塘就显得格外不同了。等到过了那个时刻,再看荷塘,依然是寻常样子。真真实实看到了荷塘的游客,未必能感受到朱自清《荷塘月色》所营造的美妙境界,彼时彼地的感觉已经荡然无存。

两个“我”不同的情感体验在回忆性散文中体现得尤其明顯。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写到他小时候在百草园的乐事和在私塾读书时的情况。如果我们站在故事发生时还是小孩子的“我”的角度阅读文本,就会看到“我”的关注点不是批判封建教育制度,而是通过写自己观察老师读书时投入的样子,趁老师不注意溜到园子里玩耍,在课堂上描摹绣像画等来体现童年生活的自由和趣味。没弄清这些,我们教学时就会把一个活泼顽皮的作者解读为苦大仇深的作者,背离了文章的意旨。有些教师将朱自清的《背影》解读为表现了伟大的父爱,却忽视了当时的作者对父亲的态度变化。父亲的一封信引发了作者对几年前月台上发生的一幕的回忆。曾经对父亲拒绝和冷漠,经过多年的隔阂,作者在重新解读父爱时,终于理解了父亲,对父亲多了一重惭愧和自责。写作时的“我”和看到背影时的“我”截然不同,忽视了这个,就抹杀了作者对父亲逐渐理解的过程,这岂是“父爱如山”能够概括的。

(二)注意作者借用的个人化的言说对象:借写他人抒发自己。散文借用一定的言说对象(人、物、景),实质上是为抒发作者自己。肖培东老师强调,每篇文章里都住着一个活生生的人(肖培东讲座《例谈散文教学的浅表化倾向及其改变策略》)。不能忘了言说对象是作者眼里的言说对象,不能脱离作者去解读言说对象。《再塑生命》里莎莉文老师激发了小时候的作者海伦·凯勒求知的欲望。文章的主体不是莎莉文老师,因此作者把更多的笔墨放在“我”在老师来前后的变化和“我”被激起求知欲望的欣喜若狂上。《藤野先生》的写作主体也不是藤野先生,而是以作者在日本留学的经历来表露自己思想发展的脉络,因此文章才会大量记与藤野无关的内容。去看文中提到关于藤野的事情,也只是抛弃了场景的简单对话。再鲜明的形象也是作者眼里的形象,再伟大的事迹也是作者眼里的伟大。忽视了作者去看作者笔下的言说对象,就偏离了散文的意旨,散文阅读教学易误入歧途。

三、个性化的文本

回归原文中去读散文:关注个性化的言语表达。散文语言着重对遣词造句的锤炼。散文需要借助个性化的言语表达作载体,来呈现出个性化的作者。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写作风格,不同文字后面往往寓意深刻。我们不能浮于文字表面,要回归文本去深入挖掘文本内涵,为散文阅读教学找到突破口。《老王》由“闲话”开始,作者杨绛转述了很多老王的话,却详细记录了老王最后一次出场时的对话。在作者的“一再追忆”下,她才领悟到要给老王钱时,老王回答“我不是要钱”这句话背后藏着没有说出来的深意,它断然不同于“我不要钱”的直白。正是这场对话,让作者幡然醒悟,做为“幸运者”的自己根本没有给予“不幸者”老王他渴望得到的那种真切的关爱。作者在平淡语言中埋下深情,知识分子的良知在“愧怍”中体现出来。大到作者语言风格,典型的片段描述,小到遣词造句,标点的运用,种种匠心独运的语言表达方式,都是教师可以挖掘的散文教学切入点。做为诗人的冰心,哲理散文《谈生命》也充满诗的味道。要表现黄土高原的热情奔放,刘成章选择了气势强的排比来书写《安塞腰鼓》。王鼎钧在《那树》里用几个转述式的“于是”将自己情感隐藏起来,留给读者复杂的滋味。《紫藤萝瀑布》里,宗璞用两个“我要开花”宣示了生命的顽强与繁盛。莫怀戚在《散步》里郑重其事地列出散步的人物,并选择“,”做停顿,暗示了一家人对于“我”的重要性,让“我”感到责任重大……

四、结语

特级教师邓彤说,散文是边缘文体,边界被撤除,散文最大的特征就是无特征(邓彤报告《散文、回忆性散文教学要点》)。散文的个性化,使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很难以固定的模式去解读散文,增加了散文阅读教学的难度,但也为教师个性化的散文阅读教学提供了空间。研读散文个性化的语言表达,解析作者个人化的言说对象,体悟作者独特的情感认知,以此来为自己的散文阅读教学定位。很多时候,我们的散文阅读教学还浅尝于散文表面。对比起来,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还需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篇5:思母原文注释赏析

原文

霜殒芦花泪湿衣,白头无复倚柴扉。

去年五月黄梅雨,曾典袈裟籴米归。

注释

霜殒芦花:寒霜把芦花摧残。芦花:典出《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传载孔子弟子闵损字子骞,少时受后母虐待。冬天,后母将芦花塞入布中,给子骞穿。而以棉花制袄,给自己亲生儿子穿。子骞父得知,欲休之。子骞跪求留母,曰:“母在一子单,母去四子寒。”父乃止。后母悔,遂待诸子如一。后世转以芦花代指母爱。无复:不再。倚柴扉:指母亲倚门望儿。

黄梅雨:梅子熟时之雨,时当农历四、五月。黄梅谓梅子,熟时呈黄色,故称。典:典当,抵押。籴(dí):买入粮食谷物。

赏析

篇6:诗歌欣赏:游子思母

是什么暗淡了您明亮的双眸?

是什么使您挺拔的身姿开始走样?

是什么枯黄了您乌黑的.秀发?

噢!是时光,是操劳,是牵挂!

儿时的我,

总是怪您陪伴我们的太少,

时常梦见您那祥和而温暖的微笑,

是您用青春和汗水浇灌着我们茁壮成长,

是您耐心的教会我们独立行走,

是您为了我们的学业而漂泊他乡,

是您包容着我们的错误与失败,

啊!母亲!

如今儿女们都已长大,

为了梦想四海为家,

您的健康是我们最大的宽慰,

希望您多享清福少些牵挂,

晚风多次将您那期盼的眼神带入我的梦乡,

现实的压力浇灭了我回家的火花,

思绪只能交给电话,

母亲,节日快乐!

母爱的伟大,

非寥寥数语所能表其万一,

篇7:片言思母情 满纸爱国心

——读一封辛亥志士百年前家书有感

据报称,多年前长沙辛亥革命志士杨德邻写给母亲的家书在我省社科院露面了,这封家书是杨德邻1905年在日本留学时写下的,通篇1500余字,以“男现在身体尚无病,湖南同乡都好”两句开头,此外,再无一字提及家事,引起了我的深思。

别说我们的辛亥志士不爱家,信中仅只言片语向母报平安,却满纸都是爱国心。家是最小国,国却是最大家,国将不存,家何以堪?此外,他还在信中描述日本人“于一切饮食、衣服之无费用,甚俭省,而于国家大事无不克己奉公”,而反观中国之现状,贪污腐败,中饱私囊,广阔的九百六十万平方土地,暗地里却风起云涌,国家的蛀虫们掏空 了人民的钱粮,肥了自己的肚肠。记得几年前朱总理在任时,反腐倡廉雷厉风行,不少贪污分子纷纷落于马下,大快人心。如今反贪风潮渐息,并不代表如此败类消失殆尽,冬眠中的蛀虫随时会苏醒、觅食。因此,作为国家公民,尤其是身为一个有正义感的大学生,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以后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都得紧绷这根弦,时刻明确自己的责任感、使命感、正义感,否则,迷失了自己的本性,跟那些被我们唾弃的对象又有什么分别呢?除此之外,遇到不公平、不道德、不文明、不合法的行为时,我们常常把自己置身事外:反正与我们没什么关系,自己又不是受害者„„哪怕有些时候我们有能力去改变它。这就是我们的个人主义了,我们的烈士告诉我们:“日本人看国事就是自己身份上的事,中国人以为国家事只有国家担任,与我不相关,所以中国弱,日本强。”转眼间,一个世纪过去了,中国强大了,可是我们的个人主

义渐长,学生们关心明星、容貌、情感,市民们关心工资、房价、股票„„真正关心国家大事的人有几个呢?

前一段时间长沙爆发“抵制日货游行”,不少同学拒绝看日本电视剧、动画片,在这一点上,我们倒是统一意见了,可是我们无法否认日本的确有很多地方比咱们先进,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还是可行的,我们始终不能因为人家过去在我们国土上的种种恶行而将人家一棍子打死。

杨德邻同志在信中还提及:“日本人做事之时,也要读书,而中国人读书者不做事,做事者不读书”,“日本人皆能击剑、打枪、跑马,一有战事,人人出头,中国今则不能尚武”,也确实是这样,在中国读书人一向以“手无缚鸡之力”著称,近几年才提倡素质教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虽然我们也喜欢功夫,也崇拜功夫巨星,然而保家卫国的却依然是我们的解放军战士,常常被人们戏称为”穷当兵的“的解放军战士,常常要收到女友分手信的解放军战士,逢年过节万家灯火时只能在某个角落点燃一支烟默默想家的解放军战士!至于我们平头百姓,谁要是在人前说自己要保家卫国,通常会被人嘲笑称之为”神经病”,悲哉!

片言思母情,满纸爱国心,我们的先辈们舍小家,为我们挣来了今天的幸福,和平年代,我们更应该心忧天下,居安思危,这才不失咱大学生的本色!

篇8:散文阅读方法指导

一般情况下, 散文阅读的重要一步是通读文章, 理清文章的脉络层次, 然后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一.把握散文主旨常用的方法

1.整体入手, 理清文章脉络。材料丰富, 思路灵活是散文的主要特点之一, 阅读时一定要着眼于文章的的整体, 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 从宏观上驾驭文章, 体察作者寄寓其中的意, 倾注其中的情。如《长城》一文, 从深秋晚景写起, 引入对历史的回顾和反思, 再从历史回到现实, 在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中深化主旨, 卒章显志, 含蓄而又深沉。在这种整体阅读的基础上, 再来回答题目, 就会洞若观火, 游刃有余。

2.了解背景, 透视创作历程。作品是社会的折射, 内容是背景的产物。有不少散文的创作, 往往受环境的影响。因此, 了解文章的相关背景, 是阅读鉴赏散文的一把钥匙。

3.借助想象, 体察作者情感。散文属于文学范畴, 阅读散文必须发挥联想和想象, 结合个人生活体验, 和作者情感发生强烈共鸣。

4.辨识手法, 找准突破口。托物言志是散文常用的主要表现手法之一, 托物言志类散文也多次出现在高考试题中。

5.明确技巧, 提高答题效率。阅读散文, 掌握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可以提高阅读效率, 提高答题的正确率。

6.瞻前顾后, 分析句段关系。阅读散文时还要瞻前顾后, 注意句与句之间, 段与段之间的前后勾连。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 阅读散文还需注意文体特点。叙事散文讲求以小见大, 形与神的关系是重点, 写景散文注意情景交融, 情与景的契合是关键;咏物散文托物言, 尽可能体味象征手法。但有一点更重要, 那就是, 阅读鉴赏散文要用自己的“心”去发现“散文的心”用自己的人生体验和智慧去解读“作者心灵弹奏的乐章”。

二.阅读散文应注意以下要领

1.寻找“情物。“情物”在散文中用来表示理念、传达情感的人物、事物、景物、器物等等。这个“物”被注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后, 就不再是普通的“物”了。《白杨礼赞》一文中, “白杨”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 通过白杨, 作者抒发了对华北抗日军民正直、质朴、团结、进取, 力求上进, 坚强不屈的精神品质的赞美之情, 可以说, 找到了一篇文章的“情物”, 也就基本领悟了作品的基调, 掌握了整篇文章的精髓

2.探究“情缘”。“情缘”就是情感的缘起。比如鲍昌的《长城》作者采用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借“长城”抒发了对中华民族命运的关注之情。作者为什么如此关注中华民族的命运?我们只要沿着作者的写作思绪就不难找到答案。三个排比段, 追昔抚今, 含蓄地表达了对闭关锁国的否定, 对中华民族未来的期望。

3.体悟“情义”。“情义”就是文本的意旨。体会作品意旨要避免望文生义、避免主观臆断、避免无中生有、避免断章取义、避免以偏概全, 避免节外生枝

4.品味“语言。散文的生命力在于它的“自然美”, 实质上是强调散文语言的真情、真心、真语、不矫情, 不做作。在散文阅读中, 一要注意捕捉贮满作者感情的重要语句。对那些喜悦、或悲伤、或愤怒、或忧思、或景仰的句子要特别关注。如《荷塘月色》一文中, 点活了月光和雾气的“泻”、“浮”二字;把量词活用为形容词的“一丝”、“一带”、“一道”、“一二点”等等, 也生动地起了丰富、润饰、强化形象的作用。

5.发现“技巧”。语文教材中的《米洛斯的维纳斯》虚实相生的手法, 《黄鹂》长短错落的句式, 《荷塘月色》朴素典雅、充满诗意的语言, 《内蒙访古》形联神系、浑然一体的结构, 《胡同文化》不瘟不火、炉火纯青的文字, 《琐忆》画龙点晴的议论, 形散神聚的格局……如果在鉴赏散文能有这样的发现, 说明对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就有一定的审美感悟了。

摘要:如何才能真正渎懂散文呢?笔者认为阅读散文时, 应顾及全篇, 从作品的整体出发, 感受完美的艺术形象, 理解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 简言之就是要学会领悟散文的主旨。

篇9:思母散文阅读

关键词:散文;初中语文;策略

散文不仅文辞优美,具有美的形式,更带有作者对于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具有美的哲学思辨,散文讲究的是形散神不散,要让学生更好地阅读散文,体会到散文中的意蕴,了解作者凝聚文章的悠悠情丝,那么教师就要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从背景、词句、细节、主题等方面指导学生深度探究散文,从而更好地感受散文的特殊魅力。

一、联系背景,把握情感之“源”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死抠文本,只在乎教授学生预设知识点,但却没有注意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成,我在教学中总是促进学生深入思考,以散文的背景而言,没有直接灌输给学生散文的背景,而是让他们自己搜索相关内容,并结合文本来思索,尝试揣摩散文的背景和散文的风格是否有关系,让他们把握住散文的情感源头。

例如在学习《海燕》这篇课文的时候,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这篇散文的创作背景,我让学生自己在网络或在图书馆搜寻相关资料,了解一下《海燕》的相关背景资料,并且将自己的感受融入对课文的预习之中,促进他们更好地感受文本。我让学生围绕几个内容来进行搜索,一是搜索一下这篇课文的作者高尔基,看看他的生平是怎样的,他创作的作品具有怎样的特点;第二是查询一下《海燕》这篇散文的创作时代,看看这篇散文是什么历史时期的产物。学生很快便开始了自己的搜索,在相关资料中发现高尔基是一个著名的无产阶级作家,而他创作《海燕》的时代则正好能够反映俄国1905年大革命前夜的状态,这篇散文可以说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开山之作,具有革命宣言书的意义。在了解这篇散文的创作背景之后,学生再阅读散文的时候,就能够从散文那种气势磅礴的文辞中感受到作者高亢昂扬的斗志,感受到弥漫在整篇散文中的浪漫主义情怀。他们可以从中感受到,《海燕》这篇散文正是作者对沙皇专制统治的战斗檄文,高尔基用“海燕”赞颂了革命者不畏艰险,敢于奋战的勇气。

联系散文的背景进行阅读可以让学生走近作家,感受作家在创作之时的生活状态,从而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感受作者的情感,激活作者的心灵感悟。

二、吟咏文辞,领会语言之“美”

胡明道认为朗读能够让学生初步感知散文,让学生能够领会到散文语言的理趣,这样可以激发学生深入思索散文的内涵,和散文产生强烈的情感互动。由此可见,朗读的方法对于更好地学习散文也是十分重要的,我在教学中总是让学生在读中思索,再将自己领悟的情感投入到诵读之中,以此感悟散文文辞之美。

例如在学习《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就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课文,并且思索一些问题,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把握住作者的情感。我让学生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语气、语速和语调,并且注重把握重音,以此来表达文章中的情感。例如在读到“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样的句子的时候,我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要用怎样的情感来诵读怎样的句子,让他们想象假设现在自己的面前有一个摇篮,自己要哄里面的小宝宝睡觉,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学生很快便感悟道:“应该是很轻柔的感觉。在说话的时候要体现出对宝宝的感情。”在这样的基础上,学生感受到了诵读句子该投入的情感,他们在诵读的时候便会用较为舒缓而轻柔的语气来诵读。我安排学生进行个人读、集体读、小组读等,让他们用不同的形式来更好地诵读《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并且在诵读的同时感受文章给人的画面感。

诵读文辞并领悟文辞中的意蕴,这可以让学生读出文章的文辞美和哲理美,更好地感受那些原本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散文韵味。

三、赏析细节,感受人物之“美”

德国的接受美学理论认为,作品的价值是通过读者的接受和作者的创作来共同产生的,有了美文是不够的,还要让学生懂得欣赏美文,为了提高学生的接受意识,我在教学中让学生专注散文的细节进行赏析,让他们把握住人物性格之美,从而促进他们阅读能力的提高。

例如在学习《我的老师》这篇散文的时候,我便让学生通过分析文章的细节来更好地感受这篇散文中的人物。在赏析细节的时候,我从人物入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讨论之后得出结论,本文主要描写的是哪个人物形象?通过哪些细节来描写这个主要人物?学生很快发现这篇文章主要描写“我的老师”这个人物形象,在描写“我的老师”的时候,选择了“假装发怒”“教学生跳舞”“观察蜜蜂”“教学生读诗”“看老师写字”“解决学生纠纷”“梦里寻师”等细节进行描写。此时还可以让学生一一分析这些细节描写,讨论这些细节体现了怎样的人物性格,如论述“轻轻地敲、边上”等词可以反映老师并非真的想打我们,而“笑了”等则可以反映师生间的融洽关系。学生在经过细致深入的研读之后很快发现,这些细节描写选择了不同的情景,如校内、校外等,从各个方面展现了老师的形象,体现了蔡老师的美好心灵。通过细节赏析,学生明白了要如何在散文中展现人物形象。

现代散文往往注重细节的掌控,通过细节来描绘人物形象之美,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重点品味散文的细节,可以让他们在阅读细节的过程中更好地感受、品读散文中的典型人物,品味人物之美,从而更加了解散文。

四、探究主题,探究立意之“深”

梁实秋在《论散文》中曾经提到,散文是形神合一的,要将作者的思想准确地传递给读者,贾平凹也强调了散文要有情感,为了让学生领悟到散文中凝聚着的思想、情感,感受到作者的心灵感悟,可以采取小组讨论,探究主题的方法,抓住隐藏在散文深处的特殊意蕴。

例如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便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文章的意蕴,我向学生提出:“这篇文章到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呢?现在有三种不同的说法可以供大家思考,大家可以小组讨论一下,根据文章的细节来分析,思考一下哪一种说法最准确。一是通过将百草园的快乐和三味书屋的枯燥进行对比,揭露了封建腐朽的私塾;二是通过这种对比来表现孩子对大自然的热爱,表达自由快乐的心情,同时对封建教育对孩子进行束缚的做法表示不满;三是通过这种对比和回忆表现了儿童时代对于自然的热爱,表达了作者天真快乐的心理。”我并没有告诉学生那种说法是正确的,而是让他们进行对比和探讨,找出百草园的细节描写,并和三味书屋进行对比,探究作者在百草园中感受到了怎样的乐趣,然后尝试揣摩作者的意图,通过讨论探究出问题的答案,从而更好地掌握文章的立意。

散文之所以给人形散而神不散的感觉,主要在于它有贯穿全文的主题立意,如果要让学生更好地领悟散文的魅力,就要让他们深切探究散文主题,理解作者行文的关键。

在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中,散文所占的比重是十分大的,约占有全部课文总数的三分之一,由此可见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阅读散文的诀窍,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散文灵动如诗,美妙如画,具有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散文阅读方法的全方位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管海泉.求同辨异,比中见长:从散文教学谈培养学生两种思维[J].语文教学之友,2006(12).

[2]王丕娟.谈谈散文的教学[J].中学语文参考,2001(16).

篇10:七年级散文阅读攻略

一、出“形”入“神”寻主旨

“形散神聚”是散文的重要特点, 我们在阅读散文时, 首先从“形”入“神”, 追根溯本, 寻找阅读散文的突破口。

散文的“形”, 是散文承载“神”的外在形式。它可“上下五千年, 纵横千万里”, 可“掬一滴水珠, 折射七彩光”, 可“借用小故事, 阐明大道理” ……一般而言, 散文“形”的表现或为状物抒怀, 或为纵情山水, 或写人叙事, 不管“形”如何变幻, 散文最后总会将所要表达的主题集中于一点, 这“一点”即是散文的“神”。

散文作者往往以生活之细微来表现生活的重大主题。散文的内在神韵或感慨人生、或抒发幽思、或阐明哲理……, 对散文的有效阅读, 首先就要从散文的外在形式入手, 寻找散文内在神韵。

如何寻找散文的内在神韵呢, 首先我们要对作品进行领悟性阅读, 在悟读作品时, 要调动生活积累, 揣摩作品中的重点语句, 探寻作者在作品中表达出来的感情倾向。在阅读中, 我们可以采取 “一句话 (一段话) 直击主题”的方式来由表及里抓住散文之“神”。如:《走一步, 再走一步》一文中:大困难的解决在于分解, 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小困难, 就等于解决了大困难。关键在于, 你要让困难让路。《春》一文中:春是一首诗, 春是一幅画, 春是一首歌……有春就有希望!在生机勃勃、鸟语花香的春天里, 我们带着希望出发……, 值得注意的是, 我们在“一句话 (或一段话) 直击主题”时, 要做到“短、雅、美”。“短”即在形式上要力求简略;“雅”即在语言文字上要做到优雅隽永;“美”即要善于寻找作品内在精髓。在此基础上加强与同学之间的交流, 目的是互相启发, 共同进步。

二、揣摩语句品真味

散文就其常见的题材而言, 大致可分为以写人记事为主的叙事散文;以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抒情散文;以表现社会生活的哲理散文等。由于散文韵味隽永、意味深长、主旨含蓄、长于谋篇布局等的特点, 使得作者的写作意图散见于文段, 文章字里行间透露了作者传达的写作意图。我们在阅读散文时, 要把阅读重点放在文段语句的揣摩上, 在揣摩中品味作品真谛。对作品语句的揣摩, 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表达方式的作用。

一篇散文或散文的一个文段, 一般会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为了表达主题需要, 往往几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我们在阅读散文时, 主要从描写、议论、抒情几个方面揣摩作品真味。

(1) 描写的作用:

散文中的描写主要包括景物, 人物描写等。景物描写, 主要从意境描写的作用进行揣摩。如《春》一文, 作者笔下的春花是“杂样儿, 有名字的, 没名字的都散在草丛里, 像眼睛, 像星星, 还眨呀眨的……”这些描写, 让春充盈着跃动的活力与生命的灵气。

人物描写我们可以从外貌, 神态, 动作, 心理, 细节等角度入手揣摩。理解作者怎样通过描写来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如《散步》一文, 就是通过一家老少三代的对话和动作的描写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2) 议论的作用:

散文中的议论, 往往和抒情结合在一起, 以揭示文章的主题, 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对议论作用的揣摩, 在一般情况下, 我们找到了散文内在神韵, 回答议论的作用并不太难。如《珍珠鸟》一文的结尾写到: “我笔尖一动, 流泻下一时的感受:信赖, 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就是作者感慨之言, 我们从中悟出:在生活中, 在人与人之间, 我们永远不要忘了信赖。作者通过议论, 表达了他对互相信任、和谐美好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3) 抒情的作用:

我们品味抒情在散文中的作用, 主要是揣摩作者的思想情感的倾向, 了解作者在作品中传达出来的爱憎喜恶。抒情的品味, 一般抓住具体语境中重点词语的表达作用来理解。如《紫藤萝瀑布》一文中, 作者写紫藤萝花“颜色便上浅下深, 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 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 它们散发着淡淡的芳香, “梦幻一般轻轻笼罩着我”, 作者调用“沉淀” “最嫩最小” “芳香” “梦幻”等词语将紫藤萝盎然的生机与不尽的情趣跃然纸上, 抒发了作者对生命的赞美与喜爱!

2.渲染与铺垫的作用。

散文的渲染是为了营造恰当的背景, 为表达文章主旨服务, 朱自清先生在《背影》一文中, 以饱含深情的笔触, 全力渲染父亲的背影, 对父亲过铁道、上下月台买橘子情景细致、清晰的特写, 体现出无限的父爱以及作者对父爱的深深感悟。

文章的铺垫是为揭示文章主旨蓄势, 同样在《背影》一文中, 作者把父亲的背影放在祖母去世、父亲赋闲、“我”外出求学、年迈的父亲还得为生活奔波等背景下来表现, 这些“背景”就是为了表现文章主题所作的铺垫。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表现深深的父子之爱这一主题。

要明白渲染和铺垫的作用, 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多阅读文章, 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围绕文章的谋篇布局、选材取舍进行欣赏性的品味, 积累多了, 就会掌握渲染与铺垫在文章中的作用。

3.富含哲理语句赏析。

散文所抒写的感悟来源于人生, 来源于自然, 作家把自己的人生经验浸透到具体的事物之中, 用文字折射生活。阅读这类散文, 我们要注意通过阅读把握住作者所写事物的特征, 再联系人生, 品味字里行间的人生哲理。如《走一步, 再走一步》, 作者被困悬崖, 动弹不得, 父亲赶来, 引导“我”先迈出一小步, 然后一步一步走下悬崖……

通过对文章的阅读, 我们了解“我”走下悬崖的过程并不难, 难的是这里蕴涵的生活哲理。我们应该联系生活, 跳出文章, 就会悟出这样的道理:被困悬崖的一幕其实就是一个充满世事艰辛的大社会的缩影, “我”成功脱险其实就具有人生奋斗的典型意义。一个人要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会遇到很多看起来无法逾越的困难, 当我们遇到看似无法逾越的困难, 只要你勇敢地迈出第一步, 就意味着你在走向成功。

篇11:散文阅读赏析

葛 闪

本地一文友打来电话,说他老家的一个故人明天要来作客,叫我到时过去作陪。

次日上午,我就精心将自己打扮了一番——穿上西装,打好领带,把头发理得一丝不乱,皮鞋擦得是能照出人影儿。和文友同处小城,且住地也距离不远,本可不必如此正统,但是人家有故人上门,我可不能在着装上有失仪态,让人落了笑话。

早早到了朋友家里,他的故人还没来,和我简单聊了之后,他便开始忙碌了起来——朋友说,就在家里炒几个小菜,既经济实惠,又显得亲切温馨,远远比下馆子要好。

朋友在厨房间里叮叮当当地忙活了起来,而我则在客厅里看着电视。无意之间,我瞥到客厅的地板上显得有点脏污,似乎已有数日没有打扫,便准备拿起拖把好好打理一番。正好,朋友从厨房出来,连忙阻止了我,说不用打扫,这样就挺好的。

我微微一愕:老家的故友前来,把地拖得干干净净岂不更好吗?既能窗明几净,又是对故友的尊重,也不至于失礼。

朋友微微一笑,告诉我说,他的这个老家的朋友,一直久居于乡下,且这几年来生活一直很窘迫,混得很不如人意。就连县城,都很少来过。而朋友的家,他更是第一次踏足。所以朋友觉得,还是不打扫了,就这样迎接他的到来。

我被朋友给说懵了——这是否打扫地面,与迎接故友前来难道还有什么直接关系吗?

朋友看出我心中的疑惑,便解释道:“来自农村的他,生活一向拮据,到我们城里来,难免会感到手足无措,拘谨不安。我若把地拖得明亮亮的,房间整理得过于整齐,他反而更加拘束,说话聊天,都会很放不开。”

我顿时明白了朋友的用心良苦。

(摘自《彭城周末》2013年11月29日)

赏析:

关于呵护别人的尊严,关于维系自己内心的善良,不在于做多少轰轰烈烈的事。其实生活中,真正的善良和尊严,在于每一个细微处都能替别人小心翼翼地设想到、考虑到。

篇12:高考散文阅读策略分析

高考散文阅读要坚决抛弃美文赏读的方法,切不可跟随作者的语句听其“娓娓道来”。这样很容易陷入文章的言语细节中,从而碎片化了文本内容。

高考散文阅读应该在有限的时间里主要解决两个问题:怎么写的?写了什么?要思考作者的行文思路,在脑海中搭建文章的结构轮廓;要关注细节,明白文章结构里呈现的详细内容。下面以近三年高考散文真题为例,具体分析高考散文阅读策略。

一、理清段间层次,搭建文章结构轮廓

对段间层次的整理,有助于化繁为简,将看似“松散”的文本思路变得清晰有序。具体分为三个步骤:辨识各段落的写作侧重点;区分不同段落的作用,进行分类、归纳;明晰文章思路走向,划定文章主旨范围。段间层次的关系类型主要有并列、递进、对比,文章呈现的层次结构有的清晰易判,有的交错展开。

以2014年四川卷《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为例。

1.辨识段落主要内容

第1段谈山水及自然景物对人生和艺术有很大的影响;第2段谈要做有准备的欣赏者;第3段谈人对于自然没有喜新厌旧的感觉;第4段谈有人埋没了欣赏自然的本能;第5段谈山水自然可以发现人性、净化人格;第678段谈要去山水优秀的地方欣赏自然;第9段谈要凭自己的本性和直觉去欣赏自然。

2.区分段落作用,分类归纳

第246789段的写作思路是同一方向的(4可以看作9的补充),都是在谈如何欣赏自然。第35段的写作思路是同一方向的,是在谈自然对人生的意义和作用。文章的段间层次关系是并列的。

3.划定主旨范围

这样就能确定主旨内容大致是:谈自然景物和艺术人生的关系,分别从人如何欣赏自然和自然对人生的意义两个角度展开。

2012年湖北卷《耳边杜鹃啼》。

1.辨识段落主要内容

第12段写自己午夜梦回常听到杜鹃啼叫;第3段写传说中的杜鹃啼血化花是一种附会;第4段写动物学上的杜鹃不值得恭维;第56段写杜鹃凄切的叫声使各地人们进行各种附会;第7段写“姑嫂鸟”的故事;第8段写文学和人们将杜鹃美化。

2.区分段落作用,分类归纳

12段在引出话题;34段写的是现实中的杜鹃;567是写文学作品和民间对杜鹃的各种美好演绎;8是作者借此表明自己的观点。该文的段间层次关系是对比的。

3.划定主旨范围

通过将现实中和文学作品中的杜鹃鸟进行对比,重点围绕“姑嫂鸟”的故事,谈论了人们对杜鹃的美化,表现了文学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和人们对美的追求。

二、确定被描述对象的特点或它们之间的关系

如果文章的段落既多又短,或者文章的段间层次比较杂乱时,关注文章的描述对象往往能够起到披沙拣金的效果。要判定文章的主旨,需要注意以下工作:对描述对象属性特点进行总结,对描述对象之间的关系进行比对,注意描述文字的详略之别。

2013年北京卷《浙江的感兴》就是这类文章的一个代表。题目是“感兴”,文章的内容也是很多片段的即兴之感,学生阅读后很难获得整体的认知。我们寻找文章的描述对象,发现该文写了浙江的两个城市:绍兴和杭州。针对这两个城市,文章只围绕了三个共同的方面来表情达意:街道店铺、水以及该环境中的人。

两个对象 的属性特 点 :绍兴———街道和店铺(黑白两色、空间庞大、物件厚实、质朴而有温情)、水(是音乐,是想象力)、人(鲁迅,温情而富于感染力);杭州———街道和店铺(闹而不乱、南宋遗风、传统待客方式)、水(西湖,灵秀、清幽、天然)、人(人来人往而不拥挤)。

两个对象的关系是并列的,将它们的特点进行归纳:街道、店铺展现着传统文化底蕴,水透露着自然脱俗气息,人则是两者的结合。如此,明晰了文章描述对象的关系和特点,就可以总结出作者对浙江的感兴:既有传统文化积淀的厚重之美,又有灵动脱俗的清幽之美。

2013年江苏卷《何容何许人也》和《浙江的感兴》刚好相反,文中段落少且长,段落之间的关系并不突出,学生读起来也是非常吃力。该文有一个明写对象———何容,还有暗写对象———“我”及其他朋友。

根据文章中的零散语句,挖掘对象的特点:1.是“我”的好友;2.是“悲剧里的角色”;3.“他的悲哀才是大家所必不能避免的……是时代与个人……”;4.他“不想改他的毛病”;5.他在北平“有几位说得来的朋友”。

明、暗对象的关系,是典型与一般、代表与被代表的关系。“我”和何容是一样的人,“我们”都是不融于时代的人,“我们”是悲剧的角色,“我们”在无法避免的悲哀中互相慰藉。

文章的主旨大致是作者借何容说自己,通过何容的性格特点表明自己的心路感慨,表达了对时代的失望与无奈之情。

2012年山东卷《被时间决定的讲述》按照时间顺序描述了一家农村人一天的生活。文中描述的对象主要是:农作(劈柴、喂鸡、摘柿子、磨面粉、晾柿子)和生活(望向天空和远方、撕日历、看电视)。在文章最后,作者还通过电视描绘了城市场景。

将这三个描述对象进行关系比对,我们可以发现,前两项是描述的重点,而喧嚣的都市场景只是透过电视展现了一角,起到反衬的作用。作者借由电视这一现代电器,折射出农村生活和都市生活的鲜明差异,揭示出城市文明距离农村的遥远。

文章详写前两个对象,略写第三个对象,并用第三个反衬前两个。可以推断文章的重点在于肯定中国传统农耕文明,它和自然的节奏相符,它寂静、从容。如果对文章描述的对象不加分析,就想当然地推断出该文的主旨是抨击城市文明的喧嚣或是担忧农耕文明的保守,那就有失偏颇了。

三、关注细节,重视重点词句和句间关系

除了对文章的段间层次和描述对象有所思考,勾画文中的重点句子也是高考散文阅读的重要方法。句子是关联文意,体现文章起承转合走向的关键。对重要句子的捕捉和品味,能有力地推动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和对文章情感的体认。勾画重点句子要注意以下几类:1.否定句;2.单独成段句;3.首末段句子;4.段落的首末句。

比如2014年北京卷《废墟之美》,其中几个句子就很关键。

“‘废墟’在很多中国人的心目中是一个跟文化和美学不相干的贬义词”,这一句既是首段首句,又是否定句,对理解文章的主旨至关重要。接下来文章就是围绕这一点来展开的,说明“废墟”包含着文化信息、具有美学内涵。如果认真研读了这句话,再读后面的文章就找到了主心骨,解答第19题也就有了方向。

234段落的首句几乎都是对该段文意的概括,写出了“废墟”含义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6段最后一句“人家要瞻仰和领悟的是那尽管残破,却带着岁月沧桑,因而能唤起‘悟性的陶醉’的伟大长城废墟,而不是任何用钱就能换来的崭新建筑。”里面说出了两种对应关系:残破沧桑———崭新,悟性陶醉———用钱换来。显然,作者笔下的废墟是积淀着历史岁月、可以唤起审美感受的建筑遗存,具有文物和美学价值,而非现代的用钱来仿造的赝品。此时,再和首段首句相互参照,基本就确定了文章观点了。

对2013年福建卷《瓦》来说,关键词句在理解主旨上的作用更为突出。该文虽然描写对象单一,但是段落多,用语比较隐晦。

首段首句“瓦…长满了我的怀想。离开好久了…”末段尾句“好久听不到这种亲切了”首尾呼应,点名瓦离我们已经遥远。

第3段和第10段都是单句成段,“瓦完成了我们的先人对于土与火的最本质的认知。“”瓦坚持了很久,瓦最终受到了史无前例的伤害。”点明瓦是先民智慧的体现,如今被遗忘和抛弃。其他首句尾句,比如“当你对瓦有了依赖的时候,你便对它有了敬畏。“”瓦知道老人的心思“”瓦的忍耐力很强。“”等待重新开花”,揭示了瓦和人的亲密关系,等待人们重新认识。

将这些句子整理后,我们可以将文章的主旨大致指向:瓦体现了先人的智慧,千百年陪伴着我们,给予我们保护,让我们依赖,作者对它如今的远离怀有哀伤之情。

四、巧借文后题目和注释推断主旨

文章后面的题目是出卷者精心设计的结果,通常遵循由浅及深、由词句至主旨的规律。文后注释能给我们提供文章写作背景的相关信息。对这两者的关注,有时候也能帮我们快速划定主旨的大致范围。

2014年天津卷《枣香醉人》第19题“有人认为也能以‘根’为标题”,给我们做出了提示:文章并非单纯说爷爷奶奶和自己的祖孙情,还有对人的生命之根的思考。

2014年山东卷《浣花草堂》第19题“为什么从杜诗写起”,第21题“作者对杜甫有哪些新的认识”,第22题“要全面认识一个诗人,作者的做法给了我们哪些启示?”将这几题的问题串在一起,文章的思路就清晰了:杜诗———参观浣花草堂———获得了新的认识。文章的内容差不多是围绕全面地认识杜甫展开:之前认识的只是诗歌中的杜甫,参观了草堂之后,获得了对诗人的全面认识。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思母散文阅读】相关文章:

散文阅读欣赏散文形象03-01

现代文阅读散文阅读08-30

散文家谈散文阅读07-16

散文阅读05-24

散文小说阅读05-23

散文阅读范文05-17

冬日散文阅读04-11

初中散文阅读05-17

散文阅读题目05-18

散文阅读思路题型05-23

上一篇:散文阅读欢城记忆下一篇:库存管理教学实例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