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题目

2024-05-18

散文阅读题目(精选8篇)

篇1:散文阅读题目

1.①小河象征民族文化发祥地之一脉。

②“接受河的教育”,就是接受民族文化教育。河又哺育滋养着人们,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小河两岸的人善良、淳朴、乐天和无拘无束。“我们”也是在接受这些优良品格的教育和熏陶。

2.对比。

①以前的小河“眼似秋波横,眉如青山黛”,眉清目秀,清澈可鉴;现在却枯瘦、污秽,“像负伤的动物苟延残喘”。

②以前在河里有时可以顺手牵鱼,在水里盥洗、淘米洗菜;现在却污秽不堪,村民只好到新掘的井里挑水吃。

③以前有水为伴,感受着河风,听到水声,令人亲近,给人心灵的抚慰,能解除辛苦和寂寞;现在只好口噙水龙头,河水离我们已越来越远。

④山的对比,以前青山如眉黛,与绿水相随,但因对绿色的肆意破坏,已童山濯濯,村民们没有柴烧,只好改烧蜂窝煤。

3.在这里,水不单纯是物质上的,它已超越水的实用价值,具有一种情感价值和理念价值,人类精神的萎缩,民族活力的丧失,而其根本原因是人们善良、淳朴、乐天品格的流失。小河的枯瘦、污秽、苟延残喘,无疑是人为的伤害,表现深沉的忧患意识。其实,拯救小河就是拯救人类自身,就是拯救优良品格。这就要求人们不仅要珍惜环境、珍惜生活、珍惜情感,更要珍惜文化和品格。(意思对即可)

4.B D(B项少了“乡情”;D项不是比喻而是拟人)

篇2:散文阅读题目

多情最是此湖水

谢冕

燕园里有一个更为诗意的、始终找不到一个更为合适的名字的湖,这就是闻名遐迩的未名湖。

未名湖是镶嵌在燕园中的一颗绿宝石。环湖垂柳,柳荫小径,塔影婆娑,波光潋滟。月下观湖,静若惺忪着睡眼的处子,微风花影,则是一杯轻漾的春醪。这湖这水,给紧张的大学生活平添了温柔的诗意的情趣。

作为北大人是幸运的,他既拥有昨日的红楼,他又怀抱今日的未名湖。红楼赋予它深沉的历史感,未名湖又使它尽情地享有今天。历史是那样地严峻,今天是那样地充满柔情。多情最是此湖水。如果说红楼是父亲,那么,未名湖却是充满了女性的温柔与浪漫,未名湖是母性的。

长记那湖畔柳荫度过的每一个日子,长记那花神庙边午夜的悄语,长记那荷花池旁傍晚的幽约,长记那月下花前,一圈又一圈的环湖漫步,人生、事业、友谊、爱情,我们总有不竭的话题。记得那年初进燕园,相约几个刚刚相识的朋友,定中秋之夜湖畔观月。几杯新酒,若干小酌,把酒临空,望塔边的月轮,晶莹澄澈,清绝寒冽。若有若无的远近灯火,如幻似梦的笑语笙歌,那水,那湖,那树,那花,那漂浮在空气中的青春气息,那种道不明、说不尽的诗意和梦想的思绪,有点隔,有点远,又有点空茫,但却是那样实在和久远。这一切如今已融入了我的血脉之中,它将与我的生命相终始。

更难忘湖畔的那些数不清的甜蜜的约会,如今都秘藏于心灵的深处,成为一页页永不褪色的记忆。难忘那个夏日的薄暮,月上柳稍,晚凉初至,新浴方罢,执手荷塘。长裙曳地,湿发垂肩,罗帕轻绾,兰香浸人,正是无以言说的`千种风情。自此年年春草,长记那一袭浅色罗裙!更难忘那年元日新正,凌晨霜重,呵气成冰,湖边柳岸,雪霰结成了万树梨花。瑞雪风飞中,携手湖面雪场。冰刀如电,红衫如火,柔情似水,正是严寒中送出的融融的春意……

未名湖,你授我以知识,育我以志向,养我以精神,你是我的出了生我以外的另一个至爱的母亲。你更给了我深深的、浓浓的、长长的、远远的友谊和爱情,你是我的永难忘记永难忘怀的亲密的女友!未名湖,我该怎样感谢你?我该怎样报答你?我的所有的感谢和报答,又怎能与你所给予我的相称?未名湖,我真的是无以面对你的深情和深爱,无以面对你的一切一切……

此湖多情,一经相约,便矢志伴我一生。

2月8日,于北京昌平北七家村 (选自谢冕《燕园集》,有删改)

5.这篇文章的文眼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6.作者说“作为北大人是幸运的”,联系全文,谈一谈作者这样说的理由。

7.第四段中划线句表达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8.联系全文,说说作者从哪些角度写未名湖的多情。

参考答案

5.(1)文眼:多情。(2)表达了作者对未名湖的依恋、赞美、热爱之情。

6.因为他既可拥有昨日的红楼,他又可怀抱今日的未名湖。红楼深沉,未名湖多情。红楼像严父,未名湖似慈母。

7.选取四个典型地点,紧扣住了“多情”,写自己多彩、难忘的大学生活。四个“长记”构成排比,既高度概括了大学生活,又尽情写出了对未名湖的赞美之情。紧接着本段又具体写自己初进燕园时与朋友湖畔中秋赏月的趣事,点面结合,相得益彰。

篇3:发挥题目作用深化阅读感悟

一、探究题目, 提升认识

题目是一篇课文的“眼睛”, 透过这一“眼睛”, 不仅能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还能领会文章的主题思想。在全国小语学会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获特等奖的孙世梅老师执教《秋天的怀念》, 是这样处理课文题目的。

师:就是这位伟大、无私、坚强的母亲, 已经不在了。 (教师边说边擦掉板书中的“憔悴、母亲”) 然而, 那像菊花一样淡雅、高洁、热烈、深沉的母爱, 却是史铁生内心深处永远的———

生: (齐读课题) 秋天的怀念。

师:同学们, 在这个秋天里, 史铁生还会捶打自己的双腿诅咒命运吗? (擦掉板书中的“捶”)

生 (齐) :不会。

师:还会把手中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吗? (擦掉板书中的“摔”)

生 (齐) :不会。

师:还会砸碎面前的玻璃吗? (擦掉板书中“砸”)

生 (齐) :不会。

师:你看到的是怎样的一个史铁生?

(学生回答略。)

师:是啊, 我们看到的再也不是那个因双腿瘫痪而自暴自弃的史铁生了。 (擦掉板书中的“瘫痪、我”) 史铁生用你们刚才说的快乐、自信、坚强告慰了母亲。母亲的那句“好好儿活”也是永远铭刻在他内心深处的———

生: (齐读课题) “秋天的怀念”。

孙老师围绕课文题目预设精彩提问, 不断点击课文题目, 学生的目光也不断地聚焦于课文题目, 在这频频的聚焦中, 学生的认识不断深化, 情感得到升华。

二、尝试换题, 加深感悟

对有些课文, 教师不妨引导学生给课文重新拟个题目, 以帮助学生潜心会文, 对比参照, 形成自己独特的感悟。这将有利于拓展思维空间, 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在教学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一课时, 结课前, 我对课文题目作了这样的处理。

师:你能重新给课文拟个题目吗?说说你拟题的理由。

生1:我想把课文题目换成《中国将军与日本孤儿》。这样, 突显了人物的特殊身份, 使文章的主题更鲜明。

生2:我想把课文题目换成《战争中的人性美》。这样, “战争”同“人性”产生强烈对比, 使读者看到日本侵略中国的战争是何等残酷, 中国人民身上折射出来的人性美是何等感人。

生1:我想把课文题目换成《硝烟中的和平鸽》, 这样的题目也具有强烈的对比, 让人一看见题目就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如果把课文写成一本故事书, 再配上这个吸引人的题目, 这本故事书一定很好卖。

学生在课堂上自己构思的课文题目, 让人拍手叫绝。这是智慧火花的碰撞, 是思维和灵感的凝聚。重拟课文题目, 又是多么巧妙的教学设计。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学生在这里不仅是更换了课文题目, 更重要的是对课文进行了深层次的解读和感悟, 尝试换题使他们从不同角度阐明了自己对课文内涵的理解, 思维得到拓展。

三、巧解标题, 理清思路

一些课文题目, 不仅是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 也是作者写作思路的体现, 它还往往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起指向的作用。如教学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掌声》一课, 我围绕课文题目“掌声”, 确定教学思路, 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掌声在教室里响起几次?每一次的掌声中包含的意思一样吗?为什么?生活中, 怎样做也是给予别人“掌声”? (如:给予别人鼓励、帮助、赞赏、肯定……)

“掌声”内涵丰富, 凝练了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扣住课文题目, 仅设计了三个问题, 就能有效引导学生层层深入解读文本, 收到“提领而顿, 全毛皆顺”的效果。

四、善用文题, 积累语言

语文课程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要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丰富语言的积累。用好课文题目, 有助于学生积累语言, 培养语感。如教学《鱼游到了纸上》,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鱼游到了纸上, 这说明聋哑青年把鱼画得活灵活现。还有哪些词语也表达了这样的意思呢?

生1:还有栩栩如生。

生2:还有惟妙惟肖。

篇4:阅读类题目的解题技巧

[猜测词意题的关键点]

1. 借助信号词

(1)利用转折关系猜词。

在包含but,however,yet,otherwise,though,on the contrary这些表示转折意义的连词或短语的句子中,其前后的词有明显转折关系,根据已知的内容,结合这种对比关系,就很容易猜出生词的词义了。如:

She is usually prompt for all her class, but today she arrived in the middle of her first class.

我们可能不知道prompt的意思,但我们知道but表示转折,因此but前后的意思正相反。后半句的意思是她今天“第一节上了一半才来”,因此反向推理,可得出她一向“准时”的结论。

(2)利用因果关系猜词。

常用关联词(如because,as,since,for,so,thus,as a result,so, so ... that,such ... that therefore等)表示前因后果。在这些连词出现的有生词的句子中,通过因果关系,依据已知部分就能猜出生词的词义。如:

The lack of movement caused the muscles to weaken. Sometimes the weakness was permanent. So the player could never play the sport again.

从后面的结果——“永远不能再运动”中,可以推测前句中permanent的意思是“永远的,永久的”。

(3)利用并列与递进关系猜词。

这种情形下and,or,neither ... nor ...,equally,in the same way,that is to say,as well as等连词较为常用。如:

At forty-two he was in his prime and always full of energy.

从“年龄42岁”以及与prime具有同等关系的full of energy可以猜出prime的意思是“盛年时期”。

2. 借助上下文

(1)借助定义或举例。

定义关系常由定语从句或is, be called,be known as, be defined as等词汇或破折号来表示;或由that is (to say), in other words,to put it another way利用定义解释猜词。如:

Wrestling is the game which is played by two strong people; one player tries to get the other down on the floor.

根据定语从句的解释不难推测出wrestling是“摔跤”的意思。

It will be very hard but also very brittle ...that is, it will break easily.

从后面的解释中我们可以了解到brittle是“脆”的意思。

I’ve found Lucy is quite generous, for example, whenever she meets a beggar, she gives some coins to him.

由举的例子可知,generous意为“慷慨”。

(2)借助前后解释。

要认真研读其前或其后的解释说明,以体会出该词语的意思。

例1 (2015新课标Ⅰ卷) The fine selection of the major works was done in close collaboration (合作) with the Museo Nacional Reina Sofia in Madrid, Spain, and with contributions from other institutions like the Salvador Dali Museum in St. Petersburg.

What does the word “contributions” in the last paragraph refer to?

A. Artworks B. Projects

C. Donations D. Documents

解析 A。节选内容来自一篇介绍蓬皮杜艺术中心举办的萨尔瓦多·达利艺术作品展的说明文。根据前半句提到的“主要的上好藏品”可知,contributions与the fine selection of the major works是一类事物。

例2 (2015青岛高三模拟) This year, a very sweet old lady that I cared for, Alice, had gone through a difficult time. She got dementia and so she had been in the hospital twice. In November I was finally able to get her back to her “home”.

The underlined word “dementia” in Paragraph 2 probably is .

A. a house B. a letter

C. an illness D. a plan

解析 根据she had been in the hospital twice可推断,此处表示老人生病了,住了两次院,故选C项。另外,句中的and so也表明got dementia和住院之间存在明确的因果关系,所以可以反向推断dementia意为“生病”。

[指代关系题]

指示代词往往出现在意思难以准确理解的语境中。要弄清指示代词所指代的对象,必须读懂相关句子的具体细节,再结合选项比对。

例3 (2016湖北三校联考) Why do we go wrong about our friends—or our enemies? Sometimes what people say hides their real meaning. And if we don’t really listen, we miss the feeling behind the words. Suppose someone tells you, “You are a lucky dog.” That’s being friendly. But lucky dog? There’s a bit of envy in those words. Maybe he doesn’t see it himself. But bringing the dog bit puts you down a little. What he may be saying is that he doesn’t think you deserve your luck.

The underlined word “it” in the second paragraph refers to .

A. being friendly B. a bit of envy

C. lucky dog D. your luck

解析 B。本句上文说“假设某人跟你说你很幸运,那是友好的表现”,接下来有一个反问:“真的是这样吗?这句话里有些嫉妒的成分。也许他自己都没有发现。”到这里,我们可以推断it指的是a bit of envy。接着通过“但带了个‘狗’字让你有一点点失落。他的意思也许是他并不认为你配得上你的好运气。”就更可以确定说话人含有妒意了。

[七选五阅读]

除了可以借鉴猜词题、指代题的语境分析方法外,同学们要尤其注意辨别篇章的语境线索,如指称、逻辑、词语重现、连接等等。

例4 (2015新课标Ⅰ卷)

Building Trust in a Relationship Again

Trust is a learned behavior that we gain from past experiences. 36 That is a risk. But you can’t be successful when there’s a lack of trust in a relationship that results from an action where the wrongdoer takes no responsibility to fix the mistake.

Unfortunately, we’ve all been victims of betrayal. Whether we’ve been stolen from, lied to, misled, or cheated on, there are different levels of losing trust. Sometimes people simply can’t trust anymore. 37 It’s understandable, but if you’re willing to build trust in a relationship again, we have some steps you can take to get you there.

38 Having confidence in yourself will help you make better choices because you can see what the best outcome would be for your well-being.

39 If you’ve been betrayed, you are the victim of your circumstance. But there’s a difference between being a victim and living with a “victim mentality”. At some point in all of our lives, we’ll have our trust tested or violated.

You didn’t lose “everything”. Once trust is lost, what is left? Instead of looking at the situation from this hopeless angle, look at everything you still have and be thankful for all of the good in your life. 40 Instead, it’s a healthy way to work through the experience to allow room for positive growth and forgiveness.

A. Learn to really trust yourself.

B. It is putting confidence in someone.

C. Stop regarding yourself as the victim.

D. Remember that you can expect the best in return.

E. They’ve been too badly hurt and they can’t bear to let it happen again.

F. This knowledge carries over in their attitude toward their future relationships.

G. Seeing the positive side of things doesn’t mean you’re ignoring what happened.

解析 BEACG。这是一篇介绍人际关系中如何重新建立信任的文章。

第1句介绍信任的概念,“信任是一种从过去经验中习得的行为”,接下来就是第36空。第36空后介绍“那是一种冒险”,可知36空应为进一步解释信任的内涵,即It is putting confidence in someone, 选B(it 指代trust)。

第2段用unfortunately话锋一转,开始介绍了背叛的形式以及人们不再敢于相信别人。第37空后又表示it is understandable(可以理解),所这里填的就应该是不相信人的理由。E选项(They’ve been too badly hurt and they can’t bear to let it happen again.)符合题意。它与上一句构成顺承关系,又是下一句的原因。

根据第2段最后一句we have some steps you can take to get you there可知,第38、39空都应填建立信任的步骤。答题务必弄懂每段所讲的意思。第38空所在这段讲自信的好处,所以分标题应为“要自信”,答案A符合。第39空所在的这段讲对待背叛的态度,解释中多次出现victim这个关键词,不难推测出C答案。

涉及分标题的题目就相对简单多了,这两题都可根据词语重现辅助判断。广义上讲,词语重现不仅是词汇的简单重复,还可能是词汇以不同词类、词性、数、格、时态、语态等形式出现,要注意识别。

最后一段讲人应该正确看待背叛。第40空前讲要学会感激生活中好的一面,空后有instead, 表示这反而是一种健康的方式,能让你克服这种经历(被背叛),为正面的成长和宽恕创造空间。所以第40空应该填含否定意义的内容,即讲“这不是什么”,和“这反而是什么”构成一个完整的意思表达。G(看到积极的一面并不意味着你是在无视已经发生的事)符合。instead是转折关系信号词。

篇5:劳动散文题目

上学了,每年的五一劳动节,学校领导都组织我们扫大街,帮助五保户洗衣做饭、收拾房间,一天下来,同学们总会累得人仰马翻,但心里却是快乐的。很多年来,我的脑海时常浮现那场景:班长带头举着五星红旗,文娱委员领头唱着《劳动最光荣》,我们提着水桶、拿着扫帚、背着簸箕,整个大街上,只看见红领巾衬着青春的脸,飘扬着激动的心情。那是我激情燃烧的岁月,五一节要劳动深扎我心。

毕业了,怀着美好的憧憬步入社会,整日在机器和电脑前穿梭,日子久了,总想,要是能安心地闲下来,什么都不用做了,吃好喝好睡好便是最好。终于有一天机会来了,公司倒闭,所有人员被迫遣散,突然一下,心就那么亮了。

前十天,吃好喝好,还能睡得下,日子安然。第十一天,我还在美梦中的时候醒了,怎么也睡不着,仰着头等天亮,我告诉自己,不急,先休息一下再说,工作还长着,一辈子的事,现在没事做怕什么。可手却痒得不行,闲不下来,它要劳动啊!不管是脑力的,还是体力的,我都想,哪怕是曾经觉得无聊至极的文员工作,我都想赶快拥有一份。那一刻,劳动是人的第一需要,真是深入我心。

终于有了新的工作,自己仿佛脱胎换骨般,丢了散漫的样子,努力工作,认真挣钱。日子又重复到老睡不醒的日子,可睡得安心、睡得踏实,因为有工作,有了自己劳动的付出,知道自己将会有收获,心无所碍,心情愉悦。劳动真是光荣,我光明正大的劳作,正大光明的收入,每一天,我因劳动而充实,因劳动会收获而快乐。

劳动的手是最美丽的。美甲开始盛行的时候,我以为,那样将指甲都精美修饰的手,是最漂亮的,可是后来,将那一双手在机器和电脑前放置,就怎么看怎么不相配,越看越不入眼。一双在劳动中的手,温婉而充满力量,即使朴素,结满老茧,哪怕沾满机油、泥巴,也是美丽的,是最让人欣赏和喜爱的。

篇6:有很多题目散文

我想重生并要带着今世的记忆

看着你一直追求的人投入很好的朋友怀抱是种什么样感觉呢?并且,目睹一切发展过程还做了介质,是自食其果吗?那我以后该怎样面对他们?我是真喜欢她吗?还是在填补心里的虚荣与慌张?我该怎么办、怎样做?其实第一次就可从她眼里望出不寻常和这样的预料而悲哀地发现我无能为力还在推波助澜,我对自己真混仗呢不是?真想永远逃避远离开又开始责怪怯弱暗骂我的不争气,想想如果真有天变成个她与他们眼里的好儿子、好学生、风头少年,激进、表现、出风头而不是平庸甘于伦落的是不是今又是另一番景象呐?真可惜不是否则又可生活在另一种经历了与今生通过比较体会人生百态世间的冷暖了。

一直把她放在高不可攀的地位里容不得半点沙子而事实是也不过是别人眼里甚至现在是我眼里的破鞋,而这时我猛然回头仔细认真严谨地想关于所有回忆画面才发现她也不过如此而且贱地要命比我过犹不及,真痛恨曾自己爱上了她并轰轰烈烈直到暗无天日,这次真不应该、不应该。。。。。。我承认这是一个失败者在这发不痛快甚至你也可认为是不甘地在这发骚但我真正要告诉你们我只是顶着这副皮囊掩护住我肮脏的思想,所以我骂自己这么狠了你们他妈的根本没权在我面前提我的不是,虽然我从不避讳所有缺点还发扬广大。我这个将错就错的人,你要我怎么办。

这地方有八个年头未曾深入了呢而它是我儿时的故乡、现在亦是

我今年十七减去八年算起来我是九岁那年离开这搬迁到别处的,八年的漂荡而今又落魄地回到原籍我决定待一年便走,走出这个让我发出旧故里草木深这样感慨的地方。八年前九岁前我还是个年幼无知的小孩,记得对所有一切好奇活泼并顽性不改还每天回家因撕扯变得肿烂不堪地伤口,那时奶奶会很生气地追着打我嘴里边骂,她那时候跑得真快下手也从不含糊,确实父母永不在身边的孩子总很淘得个人管才像话。这样的日子直到父母回来用大袋大袋零食骗我跟他们离开,于是故乡的这一块空白了一大块,而这一块就是八年。八年里没有人知道我经历过什么我也不知道我做过什么,只知道我早不复当年模样,文静、平静、孤僻。第一感觉便是我已经融不进这片天地了,与论我显得格格不入不伦不类。于是只决定暂居一年,现在没几天了呢。我庆幸这里留不住自由的孩子。

可我是自由的吗。。。。。。八年,我喜欢上了许巍那种孤傲苍凉自由的流浪诗人。

飘你怎回眸的一双眼刺痛我最深深里边

我漂泊的年代里遇见过太多太多的人,见过太多太多的悲喜无常,见过曾太多太多分别而欲罢不能的事。但事实说明漂泊开始注定停不了只能永远向着远方。于是在这样绚烂的年季里我遇见了她与他们,看着他们清澈的眼神我突然很想融进里面,我也最后还是为这个冲动付出了凄凉。而我永远也望不到那双没有焦距的一双眼她们眨巴着扰乱心弦让人欲罢不能。一眼便永世成伤。这种感觉是一见钟情了吗?

我发出疑问向很多很多人置问

很多事情之所以会发生,必然有其原因。也没必要觉得意外。实在无能为力那就顺其自然。也许是这个年纪经历的还不够多,还不够成熟。失去的东西,说明它本来就该失去。人随时变,情随事迁。感情本身就不是可以说清的。她这样说到于是我就回:是有因有果就顺其自然发生什么也不过如此谁让我是个滥情的人自取其辱呢是个没本事安于平凡的人眼高手低呢这就是因了。

等过了很多年以后,等大家都真正长大了。你再回头看自己现在的想法,一定会笑着缅怀。这个世上,没有真正的谁对谁错。只是彼此不合适而已。也没有谁会对谁真的念念不忘、刻骨铭心,大家在乎的不过是那个人给自己的感觉罢了。物是人非,感觉也自然将不复存在。其实,什么都不重要,一切都可以无所谓的。我就追问:人永远是爱自己的,在乎自己的只有自己别靠不住对,大家在乎的不过是那个人给自己的感觉罢了物是人非,感觉也自然将不复存在这样看来人间真没有什么爱情存在反思过来会得出我们都在奋力满足虚荣心口里的心痛也是没有得逞不甘而已的醒悟确实如此?

呵,你还真是顽固!有些事是不必深究的。人的任何感情付出都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爱和痛都只是暂时性的.东西,真切但不可能长久。不甘心又置疑:我发出疑问来这世界给我赋予思想是干什么的又为的什么,我一直想一直想。。。。。。于是我得出活着就是为了活着这样我才成行尸走肉般的没有悲喜的活着而不能为了理想奋力,而其实我也没理想说有就是为了活着时常表现下满足我的虚荣心这样的生活挺好。

我就这样胡搅蛮缠。

我挺羡慕她呢,有着很淡然又有点点哀伤的人生态度,是的,就是淡然与哀伤。往往一句很幽雅的句子里带着难掩的哀伤,写的东西唯美伤感勉人舒心并如此真实地跃然纸上,让人心疼这样的藏着伤让我不知如何书写的女孩(真正难懂我不知对她的认知对错与否但真抓破头脑了)她属于世间奇女子的范畴带着神圣,总善解人意没有脾气我怎样烦也是不恼。这样的感觉是友谊是知己能给我的。简单朴实没有公利华丽。

我也在置疑中冷漠下来打发时光用手机借托。

这些日子还真是手机不离手呢,听歌看小说上网玩得不亦乐乎似乎真把那些考试抛掉活出自我了。然后我就有预感于是就真正的最好兄弟遣责我的不学习不争气我没否认也不认同只是一个劲敷衍这就造就了我们难得的大吵甚至是放下了绝交的恨话我也没折头,呵,难得。这真让人恐慌,我在乎的只是我们之间的情谊很害怕为此失去但又对那种经历过革命岁月洗礼的感觉充满自信相信赤子之心,因为我们深深懂得对方与高山流水一样可以断琴。嗨,真庆幸有这样一个让我相信世间有着真性情的人,所以感谢,感谢所有人是你们突出高山流水的珍贵。所以我对每个除了自己的人微笑,笑得不真不假不咸不淡不热不冷很认真。

篇7:题目,记叙文(散文)的文眼1

一位老师讲《散步》,其对于题目的发散性讲解,很有启发意义。为我当时给学生讲授课文到时候所未讲解过的。但听完之后,总觉得有一些遗憾。

《散步》是余映潮老师所保留的传统的教学篇目之一,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波三折教《散步》”。特级教师蒋青莲老师来我校听课的时候,我着重讲了“一波三折”,也没有过多的讲述文章的题目。

关于题目的讲解,是课后练习的第一题。我想编者的意图在于换取另外一个角度来讲解文章的题目,有助于学生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们从各个层面把握文章所蕴含的情感。

我在教研会上直接提出了看法,但晚上重新思考这个问题,总又觉得谈的不甚妥当。于是上网查找有关教学资料,第二天重新发表我的意见——“放”绝对无什么过错,但是在教学中一定要“收”到文章的题目《散步》上来。

余映潮老师在《散步》教学中有这样三个阅读活动:理解文意—朗读课文—品味语言。

他是这样出示第一个阅读活动的——建议你这样理解文意(幻灯):

1、试着给文章再拟一个标题,并说明你的标题能够表示你读出了课文的味道。

下面是学生答案以及教师评价:

“整个世界的分量”——真好,扣住了结尾,有哲理的感悟;

“生活之美”——很好,家庭生活的美,瞬间之美,细节中渗透了亲情;

“小路亲情”——祖母对孙子的呵护;教师鼓励“亲情”

教师小结:这篇文章是写亲情的,写家庭生活的,写中年人的家庭责任感的。

“情满小路”——多有情味的标题,越来越漂亮的题目;

“春天的步伐”——双关的意味;

“延续生命”——文章写的是三代,生命是传承的,对于“我”(中年人)来讲,有很重要的意义。

2、教师出示自己拟的标题:

如:三代同行: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如:幸福的家庭 亲情无边 分歧 大路小路 责任 背起整个世界

如:春意 呵护 生命,生命 小事情深 选择 温馨瞬间

3、要说本文的标题,还是“散步”好:它简明,准确,含蓄,有情致,有画面感,有故事味。

我以为,余映潮老师的这个环节非常关键,点出了文章的题目的作用的。

我们知道,《散步》是一篇非常难教的散文,传统的讲析在文学作品阅读尤其是散文阅读面前常常没有市场,这篇文章所表现的作为中年人的责任感和家庭和谐温馨的主题并不是所有十三四岁的孩子都能深刻体悟到的。但是,余老师在教学的第一个环节通过重拟标题的形式让学生走进文本内容,完成学生与文本的深入对话,在接下来的交流中,我们发现孩子们的标题是多么准确多么有创造力啊!尤其是那个“整个世界的重量”能让人深深回味不已。学生在纷纷说出自己拟定的题目的同时,将自己对文本事件、人物、情感的理解也表达出来,连听课老师都惊讶地发现在那短短的十来分钟里,关于文本内容那一块不需要老师再多说了。

余老师还是要说自己也设想一些题目,这些题目与刚才学生所言大同小异,但是都没有原来标题好。“‘散步’作为题目,简洁,凝练,有情味,有故事味。”余老师一字一顿,清晰而令人信服。

余映潮老师是著名的特级教师,他的《散步》教学如此地重视从题目入手,来引导学生理解文意,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的确,前几天来我校试讲的老师所进行的《散步》的教学中,虽然也进行了类似的教学环节,却没有对于“文章题目”的收束,所以显得“放”有余,而“收”则不足。

还记得去年学校青年教师在讲授《都市精灵》,文章讲得很细致,几乎是无懈可击,当徒弟再三问我的意见的时候,我就提到——在已进入课文的讲解,或者课文即将结束之时,为什么不强调学生理解文章的题目呢?

徒弟乃大悟。

近年来,在学校或者一些省市级的优质课中,经常看到一些老师不重视对记叙文题目的教学,笔者认为,这是是一个极大的缺陷,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硬伤。

例如,我们在教学的时候首先要思考,初一课文张之路的《反悔》在编选进中学课本之后,题目成为了《羚羊木雕》。这是一个值得教师和学生研究的问题,为什么编辑老师要更改呢?是原题目不好么?

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对文章的解读,得出自己的答案的。题目的作用无外乎是以物为线索,推动故事情节的展开。

那么如何进行记叙文的教学,在这里秋风从题目的入手,尝试解决这个问题。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抓住文章的题目,打开心灵之窗是迅速切入文章内容的有效途径。

例如,《土地的誓言》的教学就是一个典型的个案。上课伊始就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就题目质疑:土地不会说话,怎么有誓言呢?土地的誓言是什么内容呢?带着这个问题,学生批文入情,破解疑团,抓住了文章主要内容:“土地的誓言”是作者面向土地发出誓言——为解放东北愿意付出自己的一切,甚至宝贵的生命。

作者为什么在文末才立誓,文章前半部分写什么内容?一个问题促使学生对全文内容及布局有了全面了解,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再如《黄河颂》,“黄河颂”仨字,引导学生找出题眼——“颂”。问:黄河有哪些可歌可颂的呢?联系历史知识与生活阅历谈一谈。学生完全可以借助历史知识和已掌握的地理知识谈到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那么,黄河还有哪些可歌颂的地方呢,请到诗歌中找一找。这个问题一语中的,引导学生整体感知了诗歌内容。

对于大多数记叙文教学,比较适合“开窗户”的方法,如《斑羚飞渡》《伟大的悲剧》等。

我们知道,记叙文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新闻、通讯、报告文学、特写、游记、传记、回忆录等以及文学作品中的散文和小说都属于记叙文的范畴。

在中考语文阅读试题中,记叙文的试题是最普遍、最广泛的。

我着重谈一下记叙文的教学中对于文章题目的教学。

首先要引导学生对文章整体感知,把握基本内容及结构特点。

第一、根据题目辨类型,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

记叙文的类型大致可归纳为四种:写人、叙事、写景、状物。文章的题目是“文眼”,从题目基本上就可以辨别出文章的类型,能基本清楚文章的基本内容。

如:《背影》是写人的,写父亲临别时艰难爬月台为儿子买橘子,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海滨仲夏夜》是写景的,写仲夏夜海滨特有的景色;《藤野先生》——写人,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别离的过程;《白杨礼赞》——状物,绘白杨树的景美、形美、神美;《夏之绝句》——写景,写夏天蝉鸣的神韵。

第二、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分析文章的结构,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线索因文而异,有以人为线索,如《回忆我的母亲》;有以物为线索,如《夏之绝句》;有以感情变化为线索,如《荔枝蜜》等,把握住线索,也就理清了文章的写作层次。

《藤野先生》——叙事线索:作者与藤野的交往——明线,把握住这条线索,就能明确“东京的所见所闻”是作者到仙台见到藤野的缘由,“仙台医专职员的优待”是为写藤野作陪衬,“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是作者离开藤野的原因。同时文章的一条暗线即感情线索: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也就自然显现出来了。

《白杨礼赞》——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线索,依次写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的不平凡、外部形态的不平凡、内在气质的不平凡。

《夏之绝句》——以蝉声为线索,先回忆童年捉蝉的乐趣,再写夏天不同时间段听蝉的感受。

每一篇作品,都有一个清晰的构思之路,每一个题目,都是智慧的结晶,每一次开头,都历经长期的酝酿,只要我们精心研读,细心揣摩,总会巧妙地摸索出一条通向文章腹地的最佳途径。不同类型的文章,用不同的切入方式,因课而宜,因人而宜,会让我们的课堂教学色彩纷呈。至于能否深入到文章的字里行间,体悟文章所蕴含的情感,或者说,能否深入体会文章遣词造句的妙处,则是更为深层次的问题了。这个教学的过程,我认为,可以比较恰当比喻成——小货郎儿的穿街走巷的叫卖了。

当然,首先要明白今天您要到哪个村镇的!

而这个村镇,就是文章的题目!

写在后面:

就这篇数年前的文字,现在重新拿来,研究一番,颇有价值。某位极其优秀的老师这样评价我的这篇文字:反悔千千万万,孰能记得是哪一桩?(哪人没有这一桩?大家见怪不怪,甚至俗不可耐!)《羚羊木雕》——改的好!让人耳目一新,大开眼洞!世界上还有这玩艺,特别!很是特别!绝!睹物思人,反而永远是那些静止的(却暗藏涌流)的东西让我们更爱寄托情感埋藏很深,也越发能让我们感情沉凝在那也能随时激活待势待发!这编辑眼光够准够精!佩服!也正是这篇文章让我知道张之路,更喜欢阅读了他的小说和散文,没有任何文痞的气息!很独到的作家!

纵观千古文章,越是简单的题目(古今绝文尤以名以物的文章耐人寻味记忆尤深挥之不去)其实是掌握作者思想内核的东西!题目,真实反映出作者积蓄的情感蕴积究竟有多深,千写万写不离其宗!也很佩服这篇文章的作者,你,真的,用心琢磨了!很受益!很受教!要是有更多老师能这样,有种带领大家穿越,高空鸟瞰,这么简单清晰的感觉!多好啊!真理就在眼前,却视而不见!题目就是文眼,妙哉!

篇8:文章题目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堂课的开始,好的导入能调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能引导学生快速进入教学轨道。利用题目导入新课最大的优点在于开门见山、直奔主题,避免了云吞雾绕、隔靴搔痒、偏离主题的导入通病。

如在教学《斑羚飞渡》时,我破题导入,依次提出三个问题:一、谁能介绍一下斑羚? 二、什么样的动物能“飞”? 三、什么情况下会用到“渡”这个动词? 学生作答之后再顺势发问,不长翅膀的斑羚是如何飞渡的? 要渡过哪里? 这样的导入不仅入题快,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为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在教授《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时,我则通过题目猜读课文内容导入:大家从这个题目中能获取哪些信息? 学生商讨后达成共识:罗布泊曾经是一个湖,而且是一个美丽的湖,如今消失了。接下来,我再请大家根据对题目的理解猜一猜文章可能写到哪些内容。学生猜想如下:罗布泊的位置;罗布泊曾经的美丽景色;罗布泊是怎样消失的;消失之后的景象,等等。然后,让学生带着猜想走进课文,从而更好地把握课文主旨。猜读法利于读思结合, 使阅读插上联想、想象的翅膀,能提高阅读兴趣,增进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看题目,猜内容既是实施猜读法的有效途径,也是导入新课的一种好方法。教《我的叔叔于勒》时,我这样导入:这篇文章是以人物来设题的, 老师现在再给文章拟两个题目《于勒》《叔叔于勒》 ,请比较一下这两个题目和原题目有何区别? 学生进行探讨后明白了其中道理:“于勒”前面的两重修饰语是有各自的作用的,“叔叔”限定了人物间的关系,“我”则有一种强调、亲切的意味。那么我、我们家和叔叔之间的关系是否如这个称呼这般亲切呢? 作者以“我”的亲切称呼为题又是何意呢? 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课文寻找答案。很多文章都可以利用题目导入,导入的具体方式也不尽相同。

二、利用题目设计“ 主问题”支撑课堂教学

在阅读教学中设计“主问题”对简化课堂教学头绪,提高课堂效率,改变教师“满堂问”学生跟着问题“满堂跑”的状况,有着重要的作用与价值。这一教学策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可与实践。那么如何设计“主问题”呢? 从题目入手便是一个很好的角度。如《伟大的悲剧》一课,主问题设计紧扣题目中的“伟大”和“悲”:斯科特一行五人的“伟大”体现在哪里 ?“悲”又从何而来 ?学生通过认真阅读,圈点勾画细节,把他们的诚信、坚毅、执着、勇于挑战和献身的英雄气概、集体主义精神等优秀品质很好地挖掘了出来,他们的失败之悲、作证之悲、死亡之悲也随之展现。此问题引导学生体会了故事中的悲情与人物的伟大, 既避免了串讲的枯燥,又尊重了学生的自主阅读体验。再如《智取生辰纲》的主问题:晁盖、吴用等人在劫取生辰纲的过程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他们的“智”?这些主问题都抓住了题目与内容之间的关系,围绕题目中的关键字而设计,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三、利用题目初知文章的体裁

对初中学生而言,识得文章的体裁既是关键,又是难点。关键在于不同体裁的文章的阅读方法、阅读技巧、阅读思路是不一样的,只有识得文体,才能按章法走好文章阅读这条路,不至于多费无用功。而难点就在于学生不能一眼看透文体, 只能全部阅读完文章,才能得到正确答案,降低了阅读效率。总结多年教学的经验,我觉得从标题入手识文体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例如,在教授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时,我先让学生从标题中采撷信息,学生思考后做答:标题交代了时间———秋天,还交代了作者所表达的感情———怀念。我顺势提问, 什么体裁的文章抒情味最浓? 学生立刻就想到了散文,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再按照散文的阅读技巧去读课文,思路自然清晰。再如,讲《苏州园林》时,我问同学,看到这个标题你想了解些什么?同学都说想知道苏州园林是什么样的。我说,苏州园林那么大,作者该如何描述呢? 那就要抓住它的主要特点来写了, 同学们立刻想到了事物性说明文。教授《奇妙的克隆》时,我问,同学们知道“克隆”是什么吗? 同学们按照自己的理解解释说明后,我又顺势引导:可见这样的高科技离我们还很远,这篇文章就是讲述“克隆”这一科学知识的。同学立刻知道了这篇文章是事理性说明文,因为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以知识的文章。同学们按照说明文的阅读技巧,很快就能把握文章的重点。议论文的标题也是有特点的, 如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我问同学,对鲁迅先生的这个提问你如何回答? 你的答案就是你对这件事的看法。然后进一步总结:能够针对某一问题表明自己观点和看法的文章就是议论文。阅读《变色龙》时,我先问同学:你怎么理解这个标题? 龙为什么会变色? 学生马上活跃起来, 一致认同这是在说社会上一种见风使舵的人,具有讽刺意味,而小说就是反映社会生活现象的,正符合这种体裁的要求,这是一篇小说。如此种种,虽不能千篇一律,但利用这些有代表性的实例,教学生初识文章体裁,方法也是很巧妙的。

我想,文章题目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意义与作用远不止于此,还有待于我们教师继续探讨与实践,真正发挥它的灵魂作用。

摘要:题目是文章的灵魂,有的揭示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思路,有的点明文章的中心,有的交代文章的线索,有的则具有象征意义和文学色彩。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利用文章题目,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阅读理解,可以大大提高阅读教学效率与质量。

上一篇:村级后备干部培养制度下一篇:毕业生所在学校推荐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