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济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经验交流材料

2024-04-25

惠济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经验交流材料(共7篇)

篇1:惠济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经验交流材料

惠济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经验交流材料之二

立信息技术浪潮之巅·树现代教育丰碑

——迎宾路中心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工作汇报

迎宾路中心学校

2004年11月

立信息技术浪潮之巅·树现代教育丰碑

——迎宾路中心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工作汇报

伴随着“二次创业”滚滚大潮,我迎宾路中心学校积极开展工作,没有把信息技术教育工作当作任务被动完成,而是将其作为素质教育的契机,主动出击,以教学科研为先导,努力协调改进学校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设备及运用水平,充分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探索新的更有效的教育、教学模式,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各类课程的整合,使信息化发挥最大教育教学功能。现将我中心学校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几点体会向大家做以汇报。

一、从加强硬件建设入手,多方筹资,创设学校现代化教育环境。

教育的创新、学校的发展、师生成长的需要,促使学校应尽最大可能加快软硬件建设。

中心学校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为了实现中心学校的信息化管理,投资万余元购置了电脑等信息技术设备,并及时上了宽带实现了与惠济区教育信息网的及时、高速的链接,每天利用网络查阅教文体局及各地信息,并及时通过网络上传信息文件,做到与外界信息互通。金洼小学的计算机是很多年以前就淘汰下来的机器,上课都无法保证正常,更别说让教师、学生掌握现代技术、发挥网络的作用,为了给孩子们一个学习现代信息的环境、给教师一个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及运用网络进行有效教学与研究的条件,中心学校多次督促学校并协调村委,筹集资金9万多元将学生机房电脑全部更新为较高的配置,并配置先进的教师用机,使师生能在先进的设备前更加自如的学习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为了使弓庄小学的28台联想无盘站全部改造成高配置的单机,中心校跟学校东奔西走筹资2.3万元加大了机内容量。中心学校根据弓庄小学的实际情况,督促投资近3万元实现四、五年级的“班班通”,并购置数码摄像机、采集卡,进行“微格教学”开展信息化带动下的课堂教学与研究。为了进一步实现校园文化的互动,弓庄小学购置一台一体机建立了校园广播系统,每天师生通过校园广播了解校内校外文化。

西黄刘小学的计算机是老式386,早已跟不上发展的需要,但苦于村上经济困难拿不出那么多的资金更换新机器,一直在将就着用。“学生的学习需要怎能将就着呢?不行”,当学校向中心校汇报情况的时候回答的只有这一句话。在教师节前夕,中心学校组织了村两委领导对辖区学校信息化等设备及学校发展状况进行了参观并听取了学校的汇报,走走、看看、听听、比比,使他们深深地感受到了先进的信息设备给教育带来的巨大效应,会上纷纷表示要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让全村的孩子们受到更先进的教育。在2004年10月西黄刘村投资8万多元将学生机房全部更换为TCL品牌机,内部配置超出辖区所有学校的计算机。

木马小学投资3万元对机房进行升级把无盘站改造为单机,并购置数码摄录机、网卡,记录教师教学情况。作为村小的杨庄小学、马庄小学没有无线设备,为了实现与教育网的高速连接,中心校要求村小要和其他学校一样,一样要让教师、学生接受网络所带来的教与学的发展,于是两所学校立即购置网卡,实现宽带上网、实现与惠济区教育信息网的连接。

按照规定我中心校各学校开设信息技术课,学生机达到110台,人机比达到10:1。教师机达到60台,人机比达到1.5:1,全部实现与惠济区教育信息网的高速链接,部分学校建立了校园网。为了使发布文件尽量达到无纸化办公,把各校传过来的信息、反思、札记等分栏目发表,实现与外界资源共享与交流,中心校建立了自己的教研网页,分为最新文章、中心校各校及教研组信息、人物风采、经验交流、教育随笔等六个栏目,以加强各校网络的交流与互动。各校建立自己的主页,如弓庄小学的校本教研网页、金洼小学的“剪纸特色”网页„„这些网页的建立,充分发挥了网上在线教育功能,实现了信息交流与互通。弓庄小学的冉国旗、木马小学的吴建伟建立了自己的个人主页,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库,实践电子备课,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

二、从培训与实践入手,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培养一批计算机素养高的学生。

要充分发挥硬软件设备的功能、效益,关键在于教师能熟练地掌握其操作技术,并将之运用于自己的课堂教学;学生计算机运用能力得到提高。

1.走出去,学习先进经验。组织各校网管参观学习应用信息技术的经验,参加各类培训、评比活动,培养他们成为学科软件设计开发的带头人。请进来,并聘请外校的计算机专业人员和校园网络技术开发公司的专家来学校作技术指导。

2.对全体教师进行分层次培训。我中心校每月规定时间,中心校对全中心校网管,各校对全体教师分层次进行计算机知识的培训及实践操作,培训对象从学校领导、电教人员、到学科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培训形式多样,有省市组织的现代教育技术专题培训,有校内组织的各项培训,培训内容覆盖Word、校园网络使用、Powerpoint、Authorware等动画制作技术的培训、渗透新理念的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网络知识的掌握与运用。现有80多名教师通过中小学计算机应用能力等级考核,绝大部分教师能初步进行多媒体教学的操作并具有初步自行编辑多媒体课件的能力,绝大部分教师都能在网络环境下查询、阅览和开展教学活动,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尝试。

3.进一步抓好常规的现代教育技术媒体使用和课件制作的培训。各校成立了由计算机教师担任组长的校教学课件制作、计算机培训及运用指导小组,开展校内外交流,整理保存教师制作的课件,为教师制作课件、运用网络释疑解难,这些教师成为应用信息技术的“领头雁”。

4.以课件制作为驱动提高教师水平。为了激励广大教师参与整合课件制作活动,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中心学校展示了教师自己制作的课件,并利用网络将其上载到公共资源库中,供全中心学校教师参考,看着自己和身边的同事制作的课件,大家都很高兴,说:开始学习时做课件、制作网页似乎是梦想,现在竟梦想成真。这不仅对制作者是一种成功的激励,更是对全体教师的震动和鼓舞,大家都树起了信心。现在利用自己制作的课件、网页进行教学的教师越来越多,一些教师制作的整合课件在国家、省、市里获得了奖励,并辅导学生多次在全国全省全市计算机儿童大赛中获奖。在计算机教师的合作学习中,形成了学校教育信息化的骨干队伍,建立了各校以网管为中心的信息技术力量。50岁以下的教师都会用一种或多种的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并贯穿于平时的课堂教学活动中。辖区教师都通过了计算机证的考试,更重要的是,这些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的演进,带动更多教师把资源组织的过程和教学设计联系起来,考虑为学生创设恰到好处的学习情景,考虑学生的知、情、意的发展,呈现出自动化的趋势。

5.重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讨月活动,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设计评比,进行优质课及优秀课件的讲评,让教师结合实际,比较传统教学媒体与现代教学媒体功能上的差异,钻研如何合理使用媒体,让运用信息技术水平较高的教师谈自己学习应用的体会,谈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得失,教师间互相交流,取长补短。

6.利用学校信息技术资源,在学生中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在教学中,让学生在了解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掌握计算机的使用和基本操作方法,弓庄小学、金洼小学、西黄刘小学、木马小学还成立了计算机兴趣小组,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活动,特别是弓庄小学还培养了计算机运用的助手,培养学生计算机运用开发能力,扩大学生的现代技术的视野。小组活动生机勃勃,丰富多彩,学生也多次在各种计算机竞赛中获奖。杨庄小学虽然是村小,学生的积极性极高,自发订了《中小学生电脑报》,并在教师的辅导下发表了作品。

三、从充分利用网络入手,实现教学方式和手段的现代化,促使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网络的建立,促进了教育信息的交流,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丰富了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教育科研的经验。教师能够通过网上查询,所需资料,使教师通过查询解决备课中参考资料不足的缺憾,使网络进入课堂,实现了交互式的教学。在学校管理、德育教育、课题实验等也突出了网络的优势,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整合。

1.与学科课程整合

如弓庄小学们以一批中青年教师为依托,以课题研究为着眼点,由点到面,用上课、评课、赛课、座谈、交流、切磋、讲座、写论文,利用网络、课件等开展教学活动,以新的教学手段促进新的教学思想。例:在一年级教学《小小的船》一课时,教师便利用计算机图、文、想、象、动等特点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达到了突破教学难点,提高教学效果。一位教师在教学《十以内加减法》整合课中,变枯燥的十以内加减法为“丰收的田园”课件展示,通过各种各样丰硕的果实及活泼、可爱的小动物的数量、内容,让孩子们通过画面创编习题。

另外,弓庄小学还利用信息化搞起了“微格教研”。上学期主要是看自己的光盘,查找不足;本期是看名师光盘、学名师,明确方向。

四、六年级的两位教师利用 “班班通”设备结合课题实验让学生欣赏与课文有关的录像或者科普知识的VCD,在备课时直接把信息技术因素考虑进去,在课堂教学实验时直接利用有利条件有机的与课程相结合,课后与学生一同针对课题实验进行上网查找分析,以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在网络的熏陶下,两位班主任老师还自费购买一些与教学有关的名师讲课、爱国影片、地理介绍、历史故事等VCD,利用“班班通”设备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使她本身的计算机水平又很大的提高。

又如金洼小学利用网络结合课题《剪纸活动提高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能力》开展实验活动。临近的地方没有类似这样的活动、没有相关的上课资料,宋俊英老师就利用现有的特长优势,大胆工作,在学校的领导及剪纸领导小组指导和配合下,首先上网查询有关这方面的资料,包括文字和图案资料,结合学生实际下载或更新图案,经过几个月的努力,老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精美的作品上万种,最小的10厘米见方,最大的1.2×2.1米,得到了众多领导的好评并多次参加省级比赛,在暑假就有50多幅作品获省级奖,利用网络优势,与河南省民间艺术协会联系,宋俊英、刘志芳两位老师破格成为会员。不定期通过网上向他们汇报了剪纸活动的规模、作品种类,作品质量。利用网络与他们及时沟通,得到他们给予此项工作的指导,实验课题《剪纸活动提高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能力》的开展,不断得到省教科所徐玉斌教授及网络专家的指导。在此项活动已形成规模,并有新的举措和创意,初步形成学校独立特色时,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编写教材,教材分低、中、高三册,现已编写完毕,即将与学生见面。在教材起初开发时,感觉无从下手,无章可循,又一次充分发挥网上资源的优势,辅导教师宋俊英抽空、挤时间上网查查找相关资料,加上省教科所专家、河南省民间艺术家协会专家的帮助指导,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加以整理。教材内容遵循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理论联系实际,由儿童喜闻乐见的文字和图案组成,这样不但培养了儿童的动手动脑的综合能力,也培养了儿童的审美观和爱美之心,也培养了儿童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然风光的留恋,也培养了儿童热爱祖国、热爱民间艺术文化,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激发了他们的学好艺术的热情。

2.与德育课程整合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信息化与德育课程的整合,有利于形成德育网络、拓宽德育渠道,改进德育方法,提高德育实效。

各校利用计算机设备定期对学生进行德育及爱国主义教育,如:弓庄小学实行双周三音像资料开放日,为学生播放《中华之秀》、《艺术天地》、《不忘国耻》、《一个也不能少》等教育故事片,从祖国的秀美山川、悠久历史、古老文化,激发爱国之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陶冶学生的高尚艺术情操;受到启迪。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先进性、远程性。金洼小学、西黄刘小学等学校还利用网络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拓展知识领域和思维空间,获得更多的体验和感受。

3.让学生参与课程整合的实践 在构建学校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中,我们将信息技术教学列入课程体系,学生在基本上掌握了计算机的操作时,组织学生利用网络参与学校的课题实验,参加省、市组织的各类信息技术方面的竞赛。让学生参与到课程整合的实践。如弓庄小学的张瑞杰、朱清菊两位老师在平时就注意培养自己的小助手,经过一个阶段的培养这几个小助手不仅自己能上网查找资料,打文件,还能利用打印机把文件打出来。在班上也树立了榜样,带动了其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从规范管理入手,深入开展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保证此项工作的长久生命力

为了做好管理工作,成立中心学校信息化领导小组,中心学校及各校建立了“网上档案”,实现网络管理,收集各种资料、做好整理,分类、存档。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辖区学校提供经验,帮扶结对。

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促进了广大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带动了教师的继续教育和教科研工作,提高了全体教师的综合素养尤其是信息素养,有效地推进了课堂教学改革,营造了良好的教育氛围。

我们取得的一些成绩,是和上级领导的亲切关怀、兄弟单位的无私帮助分不开的,今后我们将戒骄戒躁,科学规划,分步推进,保障应用的目标,使投入的资金发挥出最大的效能,在不远的将来,一个网络化的数字校园时代必将到来。

篇2:惠济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经验交流材料

近年来,惠济区教育信息化建设以“班班通”建设为契机,多渠道筹措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费,积极探索多元化投入机制,切实加大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坚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超前部署教育信息化建设,早在2003年就建成了覆盖全区所有中小学的惠济区教育城域网,完成了所有中小学的校园网建设和计算机教室的建设,建立了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尤其是最近两年,结合薄弱学校建设改造,重点加强了薄弱学校信息化基础建设,努力缩小校际教育信息化建设差距。

随着“班班通”等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完成,我们又努力做好应用技术培训,建设教育资源,狠抓教学应用,加快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和学科课程的整合,探求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建设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性学习模式,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信息技术整合教研活动,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有力的推进了惠济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一、加强管理,强化应用,充分发挥“班班通”设备对教育教学的促进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应用。

随着郑州市教育均衡化进程快速开展,我区于2010年底在51所中小学(含教学点)教学班配备了“班班通”等教学设备,“班班通”教学系统正式开通启用。“班班通”工程的建成,对提升我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培养优秀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①开展培训,为“班班通”应用打基础。

为了充分利用“班班通”设备开展信息化现代化教学,我们首先做到培训先行,采取“五定”(定计划、定时间、定内容、定目标、定考核)和“三结合”(自主学习与集中培训相结合、骨干培训与全员培训相结合、校外培训与校本研训相结合)的方式,对教师进行“班班通”操作全员培训。培训中要求教师做到“五会”:即会下载,会编辑,会播放,会应用,会排除一般故障。在培训形式上,我们主要采取了三种方式,一是集中培训,联系“班班通”系统集成商,派出技术人员每学期一次对学校网管和电教骨干教师、信息技术教师进行集中应用培训,对校长、教导主任等教学管理人员开展集中管理培训;二是配合省市电教馆等开展的课件制作活动,选派学科骨干教师参加课件制作培训,以点带面,发挥骨干辐射带动作用。三是加强校本培训,主要通过校园网络方式进行自主培训。

通过以上措施,我们建立起了一支“班班通”应用骨干教师队伍,以点带面,全面提升了“班班通”应用水平。

②申请专项经费,制定管理制度,保障“班班通”正常有序运行。2011年,我们按照市政府、市教育局要求,向区财政申请“班班通”运转保障专项经费,以解决“班班通”网络租赁、设备维护更新等问题。目前,此项经费有望列入预算。同时,我们制定和完善“班班通”管理和使用评价制度,要求各校配备专职管理员,做好“班班通”设备的管理、维护以及使用记录等工作。在完善制度的基础上,重视教师应用过程的管理,对设备的维护、软件的安装都有统一明确的要求,对教师教学中使用“班班通”设备的要求也做了明确的规定,并建议学校纳入教师的学期考核,通过考核促进应用。

③以活动促应用,以竞赛促发展,提高教师应用“班班通”的积极性主动性。我们还开展了“班班通”应用推进工作,在名师选拔、优质课评比、基本功比赛等活动中,把现代化教学应用作为一项重要指标进行考核,有效的促进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老师在课堂上利用电子白板、短焦投影仪、网络多媒体教学机等信息化设备,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实现多媒体、互动教学,充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我们在每年一度的全区中小学教师多媒体课件大赛上,现场比武,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热烈场面,有力的提高了教师应用“班班通”教学资源开展教学应用的水平。

④充实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让名师资源等进入每个教学班。我们还配合“班班通”教学系统,收集、采集、自制优秀教育资源,尤其是名师名课,名教案等,建立鲜活丰富的教学备课资源库,充实了惠济区教育资源中心,让名师资源等进入每个教学班,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学生能分享到各校名师的教学内容。

一是通过“班班通”教学系统的资源上传渠道,建立教师个人共享资源库,及时整合学科资源,做到资源共享。在积累教学资源过程中,很多学科教师都在“班班通”应用系统中建立有个人文件夹,形成了自己的电子备课、课件教学资源,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是将信息中心录制的视频资源,如课堂实录DVD、示范课例,以及收集和购置的优秀教学视频文件,全部转换成数字格式的文件,充实视频资源库。

三是收集和购置各学科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图文资源、视频资源和配套练习等资源充实文本资源库。

四是下载农远资源,建立农远工程资源网站,充实惠济区教育资源中心。一年来,随着应用的进一步深入,我区大部分一线教师在“班班通”应用上已经达到了“拿得起,放得下”,运用自如的地步,“班班通”设备已经成为广大一线教师的得力助手。信息化教学环境,给了教师成长、学生学习一个强大的

平台,提升了教学效率,催速了我区教育现代化的发展。

二、全力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倍增工程”和中小学信息化教学设备配备安装,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①为了有效破解郑州市教育供给特别是优质资源供给严重不足的问题,切实改善基础教育“上学难、上好学更难”的现状,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强烈需求,郑州市开展了“优质教育资源倍增工程”。

结合优质教育资源倍增工程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我区多方筹措资金,计划利用三年时间,分三轮更新全区中小学学生机房和教师办公电脑,2011年,更新了12所学校14个计算机教室,配备了696台学生用机,10台服务器和16台教学机,学生机房电脑总数达到1985台。其中四所初中还配备了中央卫星教育资源接收系统,互动教学系统、大屏幕平板电视等,为教育信息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②做好新建学校、新建教学楼设备配套建设。

在惠济区实验小学设备安装过程中,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校园网、班班通、校园广播、视频监控和计算机教室等信息化建设项目只有半个月的施工时间。为了保证设备安装能赶在9月1日开学前完成,我们积极协调,及时督促,赶在开学前完成了负责的全部工作。同时,还到东风路小学、师家河小学、南王村小学、曹村坡小学等学校教学楼工地实地查看“班班通”、实验室、计算机室、校园网等线路和设备安装位置预留情况,提出整改措施,安排相关线路施工,全力配合好新建教学楼设备及时安装到位,保证教学应用。

三、加强教育资源建设,开展资源应用。

①充实了惠济区教育信息网资源中心,现已有两个10T的磁盘柜,占用六台服务器的教育资源统一放置在惠济区教育信息中心,供全区所有学校教育内网访问和下载,开辟有能够实时跟踪教学进度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网站、“惠济区自制教具展”专题网页、存有近3000个视频的“教育视频点播”网站;建立有2000多部爱国主义电影和最新电影大片的“影视频道”网站;有2000多种教育期刊的“电子期刊”平台;有超过20万部电子图书的“电子图书库”等。

②在24所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学校建立了教育卫星资源接收系统,每天下载中国教育电视台的IP教育节目和同步教学资源;信息中心也连通了中国教育卫星宽带网,为全区其他没有建立教育卫星资源接收系统的中小学提供远程教育资源及全国名师讲座等,共享全国优秀教育资源。

③进一步加快了“惠济教育信息网”的更新速度,信息、新闻等栏目更新速度达到了每天都有新内容,同时开通了教育视频新闻栏目,重大事件均有视频新闻发布。加强了向市教育信息网传送新闻的时效性,要求学校新闻需要向市教育

网发送的,一律当天传送给区信息中心,以利于市教育网第二天发布,提高稿件的采用率。

四、开展信息技术教研及各项信息技术技能培训,推进信息化应用。①我们整合区研室和区教育信息中心的信息技术教研职能,在安排区教育信息中心设立专职教研员,负责全区信息技术教育教研工作。每年初,我们都安排为期1个月的信息技术听课调研活动,对全区信息技术教师进行调研听课,并写出信息技术教学调研报告,全面分析信息技术教学和教师队伍的现状,提出建设性的发展规划建议。此项措施,有利于了解全区信息技术教学现状,提升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水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利于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信息技术教师教师队伍。此种工作安排,对各学校信息技术课的开课上课情况、信息技术教师情况和基本素质有了全方位的了解,同时对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成长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②我们每年开展全区中小学信息技术优质课评比活动,力推优秀信息技术教师脱颖而出,为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成长搭建平台。

③利用信息技术技能在线测评软件,我们每学期期末开展一次全区中小学师生信息技术技能网上在线测评(其中抽取10%参加集中测评),有效的促进了各中心校、各中小学进行教师全员培训,推动了信息技术课的开设落到实处。

篇3:惠济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经验交流材料

一、做好普法治理工作,提高人民群众法律素质

搞好法制宣传教育,是农村法治化建设的先导性、基础性工作。只有深化法制宣传,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坚持把法律交给人民,掌握在人民手中,国家的各项法律、政策才能变成生动的法治实践。薛城区积极转变法制宣传理念,突出重点、突出实效、创新形式,充分利用各种法制教育资源,完善普法网络,激发社会各界参与普法,形成全民学法用法的大好局面。

(一)、以人为本,贴近实际,切实增强普法内容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在普法内容上,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体现人文和民本精神,坚持需要才是根本的原则,做到紧贴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形式,培养公众对法律的兴趣,对法律知识、法律文化、法律思维的探索愿望,赢得广大民众的主动参与,使普法有机融入公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成为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不再是为了普法而普法。如针对村(居)两委换届选举工作的要求,深入开展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围绕促进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和社会稳定,宣传普及了《农业法》、《农村土地承包法》、《产品质量法》、《婚姻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等法律、法规。

(二)、创新形式、搭建载体,普法形式呈现多样化

不断坚持法制宣传形式的探索创新,形成全方位、多渠道、多媒体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工作路子。一是抓活动、造声势,扩大法制宣传的影响。利用不同主题的各种法制纪念日、“宣传周”、“宣传月”,实行全区上下联动,紧密配合,开展了多种多样、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法制宣传活动。同时,购买了各类法律书籍2万多册,组织公证、律师、法律援助等人员送法下乡、进社区、进企业和进学校39次,使每年全区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高潮迭起。二是抓载体、搭平台,夯实法制宣传的基础。为了加强指导、交流经验、推广典型,我们先后搭建起三个工作平台。即:开通了“薛城普法网”;建立了普法联络员队伍;创办了《普法简报》。三是抓联动、求协同,形成法制宣传的合力。区司法局、普法办先后与计生局、国土资源局、老龄委等10多个专业部门联合组织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土地管理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系列活动。四是抓媒体、建阵地,营造法制宣传的环境。我们充分运用电视、报刊、网络等现代传媒传播迅速、覆盖面广、贴近群众的优势,与媒体联合定期不定期开展各种法制专题宣传教育活动,较好地发挥了现代传媒在普法中形象化、立体化覆盖的作用。

(三)、因人施教、分类指导,促进重点对象法律素质的提高

以开展“法律六进”活动为载体,以机关领导干部、司法和行政执法人员、青少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农村和社区基层干部等重点对象的学法、用法和守法为抓手,根据不同对象的特点,因人施教、分类指导,促进了重点对象法律素质的提高。特别在农村和社区基层干部的学法、用法上,按照学用结合原则,依托区委党校建立了教育培训基地,对村(居)新任“两委”成员和社区基层干部开展了法律知识教育培训。11月,根据省、市普法办的统一部署,我们分别对村(居)、镇(街)、企业干部及全区副科级以上干部和执法人员进行了普法考试,这也是我区首次将村(居)“两委”干部和镇(街)一般干部及执法人员纳入参考范围。全区应考人员2600人,实际参考人数为2560人,参考率达98%。对于推进全区各级干部学法用法和依法行政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同时,在青少年的学法上,积极向农村倾斜,构建了三位一体的法制教育网络,对全区各类中小学校普法骨干进行了法律知识培训。通过“小手牵大手”让“学生带法回家”活动、以及创建农村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编印中小学生“法制教育读本”等一系列实实在在的举措,逐步构筑以主课堂为主,课外为辅,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青少年学生法制宣传教育体系,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四)、精心组织,以点带面,抓好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工作

根据国家民政部、司法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意见》要求,制定了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单位)创建工作方案,围绕创建目标,着力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的创建工作,精心组织,加强指导,确立了创建思路和基调,帮助建立创建组织网络,营造创建工作氛围。在树立陶庄镇许村典型基础上,又确定张范镇大甘霖村、陶庄镇尚马村等10个村为民主法治典型示范村。通过树立典型,以点带面,推动了全区依法治理工作的开展。同时,深化“两个一”工程向纵深发展,截止目前,全区202个行政村共培养法律大专生219人,法律明白人7.7万人,农民依法自律、依法维权、自觉履行义务的意识和能力明显增强。

二、发挥法律服务职能,拓宽法律服务领域,积极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

律师、公证、法律援助、基层法律服务是司法行政系统面向社会、面向群众的服务“窗口”。近年来,我们充分发挥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贴近基层、贴近群众的职能优势,积极引导各类法律服务组织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服务农村经济和科技发展。积极组织和引导律师、公证员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围绕着当前农村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中出现的大量法律服务需求,特别是建立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招商引资,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加快农业技术推广等重点领域的需求,提供全过程、多层次和有针对性的法律服务。

二是服务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以法律顾问、法律咨询、代理诉讼、公证等形式,为普及科学知识,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等思想建设活动做好了法律服务,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做好了法律服务。

三是服务农村弱势群体。在每个镇街都建立了法律援助工作站,发展法律援助志愿者20余名,区法律援助中心优先受理农民工维权案件,为农民维权提供了绿色通道。在的时候,共指派、办理和确认各类法律援助案件68起,解答咨询300余人次,化解和避免上访4起,减免收费近20万元,有力地维护了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

四是服务农村社会和谐稳定。通过开展法律服务活动,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和遵法守法的自觉性。积极为镇(街)党委、政府、村民委员会、乡镇企业、个体工商户当好法律参谋助手的作用,预防和避免纠纷的发生。积极依法公正、公平、合理地及时处理和化解各类矛盾纠纷,防止矛盾激化。

三、深化矛盾排查调处工作,为维护城乡和谐稳定、推动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在农村,因涉及农民切身利益而引发的矛盾纠纷时有发生,依法及时化解这些矛盾纠纷,特别是引导群众依法表达自身利益诉求、维护合法权益,在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中显得越来越突出。近年来,我们努力找准人民调解工作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结合点、着力点,不断增强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为维护城乡和谐稳定、推动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提高认识,强化领导,夯实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基础

一是加强调解机构的网络化建设。区里成立了以政法委书记为组长、区政府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公、检、法、司、信访等负责人为成员的人民调解工作指导委员会,各镇(街)、村(居)也成立了相应的机构,建立健全了区、镇街、村居三级工作网络。

二是加强调解机构的规范化建设。实行镇街矛盾调解中心与镇街调委会合署办公。镇街调委会均达到组织机构正常化、干部队伍专业化、业务工作规范化、服务管理制度化和基础设施标准化的“五化”要求。建立健全了受理、排查、报送、移交、调处、督办、回访等一系列工作制度,规范了矛盾调解工作流程,使人民调解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轨道。区镇两级财政把排查调处工作经费按人均0.30元标准(区财政0.1元、镇0.2元)纳入财政预算,保证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是加强队伍的专业化建设。落实了镇街司法所对村级调解主任的“三权”管理(人事任免建议权、考核奖惩权、工资发放权)。实行了首席调解员和调解员资格考试考核、持证上岗制度。立足于调解员的应知应会和调解技能的提高,每年都举办全区村级调委会主任集中培训班。通过纳入村级“法律大专生”培训计划、观摩法庭调解、交流经验、以会代训等形式,多渠道地对调解员进行培训。各镇街也按照分层培训的要求对调解骨干进行培训,提高了基层人民调解员的业务素质。

(二)、立足长效,规范运作,健全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

一是健全矛盾纠纷预警机制。实行“三级”调解网络报告制度和纠纷调解信息反馈制度,规定必须在两小时内向上级部门报告相关信息。实行了纠纷调解接待日制度,镇(街)矛盾调解中心每天都有专人值班接待,并与“12348”专线值班接轨。在各行政村和各厂企聘任信息联络员356名,做到有纠纷早知道,有矛盾早预防。

二是健全矛盾纠纷排查机制。实行日常排查与集中排查相结合,形成了“村周查、镇半月查、区月查”的矛盾纠纷排查制度,努力做到对各种社会矛盾纠纷“抓早、抓小”,防止激化,使排查调处工作真正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建立了工作台账,对重大纠纷及时进行汇报。在每年的元旦、春节等重要时段,都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集中排查,力争做到小纠纷不出组,大纠纷不出村,疑难纠纷不出镇。

三是健全纠纷调处责任机制。按照分级负责、归口办理和属地管理的原则建立严格的矛盾纠纷管辖责任制。进一步规范了区、镇街、村居调解中心和调委会的工作职责范围和工作任务,实行矛盾纠纷分级调处和矛盾纠纷首问负责制,进一步增强了各级调解员的责任意识和效能意识。

(三)、强化措施,创新形式,建立大调解工作格局

一是现场调解。调解员在工作中力争第一时间赶到纠纷事发现场,讲解法律知识,控制双方情绪,以免酿成大的事端,按照调解权限予以处置分流

二是分流调处。对难以处理的矛盾纠纷,按照调处时限和要求,及时进行分流处理,尽最大努力将矛盾化解。村(居)调委会负责涉及村(居)民人身权利、婚姻家庭、财产权益、生产经营等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工作。镇(街)调解中心主要调处辖区内有较大影响的矛盾纠纷、所属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之间发生的矛盾纠纷、村(居)调委会调解未果的矛盾纠纷以及跨村居、镇(街)领导和上级指定调处的矛盾纠纷。对在全区范围内有重大影响的矛盾纠纷,区属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之间发生的矛盾纠纷,镇(街)调委会调解未果的矛盾纠纷,跨镇(街)的矛盾纠纷,驻薛单位与本地有关部门之间产生的矛盾纠纷,区领导和上级指定调处的矛盾纠纷,则由薛城区调解中心调处。

篇4:惠济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经验交流材料

汇 报 材 料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有关厉行节约的精神,落实省委关于完善推广“廉政灶”的要求及柘纪发[2011]3号文件精神,结合我乡实际就加强机关“廉政灶”建设工作,作以汇报。

一、主要做法

1、领导高度重视。自今年5月份,市纪委、监察局印发《关于加强全市乡镇机关“廉政灶”建设的意见》及柘城县纪委下发柘纪发[2011]3号文件之后,惠济乡纪委非常重视乡机关“廉政灶”建设,切实把“廉政灶”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及时召开乡领导班子会研究部署乡机关“廉政灶”建设工作,成立了惠济乡机关“廉政灶”建设领导组,由乡党委书记张军任组长,其它领导班子成员任副组长,纪检书记安留山任办公室主任,纪检副书记郭明镜任副主任及时传达柘纪发[2011]3号文件,制定了机关餐管理厅管理制度和机关餐厅财务制度。

2、广泛开展宣传。建设乡镇机关“廉政灶”是一项社会性工作,是当前加强乡镇反腐倡廉建设工作的切入点。我们多次召开乡村组干部会议,传达市、县“廉政灶”建设的意见。广泛宣传建设乡机关“廉政灶”的重要意义,争取广大干部的理解和支持,改变乡机关干部让上级领导在“廉政

灶”就餐就是对领导接待不周、不重视的错误意识,使乡机关在“廉政灶”接待上级人员用餐成为大家共识。要求乡机关工作人员敢于坚持原则,争取上级领导理解和支持,让上级领导自觉乐于到“廉政灶”就餐。

二、主要成效

(一)硬件建设进一步加强

惠济乡政府现在干部职工78人,其中长期在乡政府“廉政灶”统一就餐近15人。多年来,惠济乡政府条件简陋仅能满足乡政府干部职工日常就餐和村组干部统一就餐需要。为了充分发挥乡“廉政灶”的作用,按照市、县、纪委关于“廉政灶”建设的有关要求,乡政府于2010年高标准建设了六间“廉政灶”专用食堂,可同时容纳70人以上同时用餐。

乡政府现有专职厨师一名,帮厨一名。遇有对外接待任务时,乡政府安排部分机关工作人员帮厨。确保了准时、安全、卫生的就餐环境。

(二)运行流程进一步明确

乡政府接待上级用餐由乡主管领导签发派餐单,注明就餐和陪餐人数,由“廉政灶”工作人员负责按派餐单采购和加工食品,用餐标准一律不准超过每人每餐25元。不准安排高档烟酒。用餐结束后,按照财务管理有关制度,在乡财政所报销入账。

乡机关“廉政灶”每次安排接待上级检查指导人员就餐

情况(就餐时间、上级单位人数、陪餐人数、就餐金额、经手人员),均需详细记录,经乡主要负责人和经手人签字后,逐份交乡纪委存档备查。

(三)规章制度进一步落实

乡政府成立了“廉政灶”监督领导组,由乡党委书记任组长,成员由乡领导班子、纪委委员及其他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制定了:定点用餐、定额支出、定员陪同等各项规章制度,严格落实“七项严禁”。杜绝了过去“来客陪客各一桌”的现象。

(四)建设效果进一步凸显

一是公共接待的费用大幅下降。2009年以来,分别为3.8万元、2.6万元、2.5万元,三年累计共节约资金10多万元,截止到今年7月底我乡的费用为1.2万元。二是乡政府“廉政灶”的建设解决了干部吃饭难。干部有充足时间、精力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得到群众的拥护。三是杜绝了干部“走读”现象。四是堵住了吃喝风,解决了干部整天忙于接待应酬的问题,树立了形象。

惠济乡纪委

篇5:区国土信息化建设经验交流

一、领导重视是关键,营造信息化建设的良好环境

一是设立机构。鉴于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建立职责明确、管理科学、运转协调的信息机构是基础。在信息系统建设起步阶段,我们在现代化设备的购置,软件的开发,各种基础资料的积累,高级专业人才的引进方面做了大量有成效的工作。自2000年在原微机室的基础上,成立信息中心以来,承接了全区国土资源信息的开发、利用和管理工作,为整个信息化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是在信息化建设管理机制、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充实和完善。先后制定了《区国土资源局信息管理办法》、《区国土资源局信息管理员守则》、《区国土资源局机房管理制度》等,明确规定了计算机软件、硬件及网络的使用、链接、管理等方面的要求,保障了信息化工作的规范发展。

三是加强信息化队伍建设。在加强计算机软、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我们更注重“人”的主导作用,运用政策吸引、制度约束、培训提高等方法,通过不断地吸收、培训,凝聚了一班信息化水平较高的专业人员,并争取了大量的试点工作和培训来用兵、练兵,提高计算机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全局共有专兼职计算机管理员20名,其中硕士研究生1名,计算机专业本科生4名,可完成网络组建、网站的开发设计、空间数据库的建设、设计简单程序等工作。我们还在工作中注重加强与高校、信息公司的交流与合作,借用外脑和外力,进行观念和知识的不断更新,多渠道、全方面地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

二、硬件投入是基础,保障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提升

作为基础性的物质载体,硬件设备的先进程度直接决定了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的水平。为此,近几年来,我们明确思路,加大资金投入,在充分考虑设备先进性的基础上,本着“少投入、多产出”的原则,即按照利用最少投入,获取最大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原则,先后购买了100余万元的设备,按照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信息网络建设规范》和国家及省市有关规定,建成了百兆快速局域网,实现了所有信息点宽带接入因特网,并进一步升级网络系统。作为基础硬件的局域网络已全部通过高标准检测,内部数据传输速度为100兆,接入因特网的带宽为10兆。2003年我们投资50余万元改建了服务大厅,成立了信息化管理的报件中心。2004年我们又投资近10万元购置了大厅的计算机屏幕和触摸屏。截止目前,我局用于日常工作的主要设备包括:浪潮服务器一台、联想万全服务器一台、24口交换机一台、16口交换机一台、8口交换机二台,惠普800绘图仪一台,扫描仪2台,作为工作站使用的奔四电脑30余台。我局还在地籍测量等方面配备了卫星定位接收仪、全站仪等设备。

三、网络建设是目标,力争实现管理工作的网络化

为了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在各项业务工作中的作用,在建成网络的基础上,我们以业务工作网络化管理为目标,根据各科室的工作特点开发设计出网页,建设了业务网站,在局域网内实现了网页浏览、文件传输等功能,定义了网络办公数据存储结构,先后将管理批文、档案资料、影像资料、规划图等数据存入服务器,实现了用地规划、土地登记、矿权登记等资料及图纸的网上浏览查询,促进了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及基础数据的网络共享。目前我局已经能够实现网上检索档案,查询规划图、影像图,收看影音资料,举行网络会议等。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升级了操作系统,为查询业务信息提供了条件。通过对报件中心的程序不断进行优化,实现了报件的网络化管理,借助该项功能,可以按设定权限在任何信息点上对报件进行查询和处理。根据我局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今年4月份,我们又投资近7万元,为本局八个中心所配备了微机、打印机,并全部接入因特网,同时又建成了区国土资源综合性信息网站,通过输入本局网址,便可轻松浏览本单位的各种信息,这不仅是推进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进程的又一项举措,更加全面地宣传了国土资源局的管理、业务、政策等基本情况,使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更透明、更便捷,同时这也是接受社会广泛监督更为有效的手段。

四、加强地籍信息系统及数据库建设

一是高质量地完成了城镇日常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及数据库建设。早在92年我局用全解析法完成了控制面积50平方公里、碎部测量23平方公里的城区地籍调查工作,严格执行《城镇地籍调查规程》,对千余个埋石点实测了水准高程,并利用北京地星公司的城镇地籍管理软件完成了3000余宗地的宗地图绘制界址点成果打印和面积量算。95年我局的城镇日常地籍管理工作获国家土管局优秀成果二等奖、省土管局科技进步一等奖;

96年我局又完成了1:500城镇地籍图库的建设工作。十几年来,我们平均每年以30%的速度完成了已调查区域的变更,并且对拆迁区、规划区进行了补测,对城镇外延扩展部分进行了连测,较好地保持了成果的现势性,为我区的日常地籍管理工作提供了先进的、详实的成果资料,大大提高了土地管理工作的质量。

二是高标准地完成了农村日常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及数据库建设。98年我局作为省农村日常地籍管理首家试点单位,与天津宏昊公司合作,利用天津宏昊公司开发的信息系统软件,开发建设了农村日常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并以98年的数据为基础建成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在此基础上于2001年结合开展农用地分等定级工作,将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转入中地地理信息系统管理。2004年5月份,我们完成了新的土地利用数据库的建库工作,掌握了最新农村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目前,利用该系统,我们还实现了城镇以外的所有农村日常地籍的随时变更。以农村地籍的日常动态管理保证了土地利用现状的现势性,为国土资源管理的各项工作提供了最准确的基础资料。目前,我们将对城区20多平方公里的面积进行城镇变更地籍调查,并建设新的城镇管理数据库。

五、利用遥感技术建设和更新基础数据库

过去开展工作所用的图纸属于以点、线为主的线划图,图上可判读信息量小,很难在图纸上将地块准确定位,即使简单地看一下用地变化或违法占地情况,也必须拿着图纸到现场才能准确了解情况,在时间和人力、物力上都造成了很大浪费。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在征询专家意见的基础上于2002年5月份委托省遥感中心重新进行了全辖区1:1万及部分地区1:2000比例尺的航摄,并制作成正射影像图,在建设用地、规划、地籍一体化数据库的基础上,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将正射影像图叠加到基础数据库中,与土地利用现状图等叠加,依据影像资料对上报用地资料进行审查,开展土地监察,并对过去的地籍资料进行更新。不仅使处理资料有了直观而明确的依据,大大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和现势性,得到了管理人员身在办公室即能洞察全区土地利用情况的效果,为开展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提供了“千里眼”,而且较为合理地利用了资金,避免出现一次性投入大量资金搞调查,数年后因变更不及时而没有现状数据的现象。

六、开展了其他信息系统及数据库的建设

自2002年开始,我局在上级部门的帮助下配置了矿业权管理信息系统采矿权登记子系统,实现了采矿权登记发证信息的计算机输入、管理及查询输出,并建成了辖区内的矿区范围图,逐步实现了对矿山企业开采情况的动态监测。为树立国土资源系统依法行政、文明办公的形象,我们还于近期建立了行政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档案资料的智能化查询。先后设置完成了档案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等系统,并建成了相关的信息数据库,逐步实现了公文流转、窗口报件审批、公共信息、日常工作的自动化服务功能,提高了工作效率。

七、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的成效显著

通过采取各种措施,我区的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断提高,国土资源的一些政务管理信息系统已在地政、矿政管理中得到较好的推广应用,逐步实现了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自动化,提高了国土资源管理水平,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是局域网建成后,极大的方便了日常工作的运行。档案查询的设置使得档案查找可在瞬间完成,在对具体情况不明资料的查询中更见优势,因在数据库中存储了相当齐备的内容,可以满足使用的需要,省却了书面档案的查用,这项功能设置于局内部网站,因此在并入我局局域网中的任何一台计算机均可加以利用,可以方便及时地调用土地利用规划图、影像图等。同时我们还对因特网做了积极的利用,对法律法规的查阅、优秀成果的吸取、上级文件精神的学习等等,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例如,在保持共产员先进性教育时期,我们制作了教育网页,各科室、各片所的工作人员通过网络的方式就可以进行学习和互相交流。特别是综合性信息网站的设立,对内为更好地开展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提供了方便,对外是宣传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阵地和窗口。

二是信息遥感技术已经在各项工作中发挥了显著的作用,通过将影像图与现状图等专题图叠加,工作人员可以充分利用影像图生动形象、信息丰富的特点,坐在办公室中便可对用地情况进行审查,通过判读图纸有针对性地开展变更调查工作,利用系统进行统计汇总,也可以通过事先在图上了解违法占地情况,然后按图索骥迅速及时地开展土地监察工作,大大提高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

三是根据我们所掌握的农村地籍、城镇地籍、规划、现状等数据库,我们可以自如地绘制占地位置图、正射影像图、规划、现状等大型图件,为土地手续申报、土地执法监察、大项目规划等工作提供现实依据。另外,根据地籍地政实际工作需要,我们购买的多套土地证卡管理系统,利用该系统完成了土地证书内容录入、土地证书打印、土地登记查询及土地登记统计汇总等工作。特别是在房改房发证工作、农村宅基地确权发证工作中发挥了高效作用。

四是建立起矿业管理信息系统后,为妥善解决多级发证引起的矿业权重叠设置问题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我们可围绕日常实际工作需要,提供多种业务管理模块,在网络应用模式中,实现矿业权数据库的异地查询、检索、矿业权重叠判别等多种功能。

八、近期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根据我局目前信息系统的建设情况,下一步急需开展以下工作:

(一)将各类系统软件集成到基于gis的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中

虽然我局的网络环境已经建成,但用于业务工作的软件仍是基于不同平台的单机系统,且数据存储格式不一致,以土地管理方面数据为例,就同时存在mapgis、genemap、vfoxpro、access等多种数据格式,造成数据不能统一使用。此外,由于各个系统并非按照整体思路开发设计,致使各科室利用计算机开展的工作不能相互衔接,甚至会出现相互矛盾的现象。为此我们急需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开发集成一套综合的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基于gis软件平台之上,支持网络化工作模式,可转换前期的各类数据,统一管理全局的空间数据库,实现业务数据同源同步处理,具备国土资源管理信息输入、处理、智能查询、统计分析、结果输出、数据格式转换、辅助决策管理等功能,集数据采集、信息处理、检核审批、结果反馈于一体,支持区县级国土资源局的所有业务工作过程。

(二)对现有数据进行改造

由于工作体制等原因,造成了目前所使用数据的现势性比较差,其中表现较为明显的是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由于过去详查和变更调查工作基本上由乡镇人员完成,并且当时所采用的技术手段相对落后,使历年形成的调查成果与实地情况存在较大误差。2004年,我们对全区1000平方公里的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调查,掌握了最新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但城镇地籍数据也因图形数据与登记数据分开管理,测绘速度跟不上用地变化速度等原因,造成图形与属性脱离,且与实地情况不完全一致。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重新拍摄了航片并制作出1:1万比例尺的正射影像图,在开展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后,又制作了城区附近300平方公里区域的1:2000比例尺正射影像图,这为即将开展的城镇地籍调查数据库的建设提供了可靠依据。同时根据信息系统的要求构建数据结构,进行数据格式转换。

(三)进一步优化业务工作流程

由于现有的工作流程是在单机作业方式下形成的,所以相对于网络办公自动化模式有许多地方显得不尽合理,例如农村地籍管理系统、城镇地籍管理系统及土地证卡管理系统分属不同科室管理,使本应属于同一体系的系统间缺乏数据流动,增加了利用网络实现城乡一体化管理的难度,为此我们准备根据系统建设的需要,进一步优化业务工作流程,使其更加科学合理。

九、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困难

篇6:惠济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经验交流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们:

大家好!我是xxx工区xxx,今天很荣幸参加这次班组建设恳谈会。

我工区现有职工163人,其中工区管理人员8人,党员11人,跟班区长3人,小班班组长6人,验收员4人,共有4个班组(大班、早班、中班、夜班),担负着全区原煤生产任务。

班组组织建设方面:成立以跟班区长牵头,以班组长、验收员为骨干的现场班组管理的具体实施者,认真组织班组的安全生产,统筹分配好当月、当班的生产任务。

班组制度建设方面:建立健全班组各项生产管理制度,制定出《班组员工的日常行为管理制度》、《班组员工的日常考勤制度》以及《班组员工的职业道德标准》,使班组员工在工作中做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按章办事。使工作程序最佳化、工作质量最优化、工作效益最大化。

班组安全方面:在严格奖罚的情况下,积极推进班组的人性化管理,对于班组中发生的安全事故,跟班区长、班组长总是在班前会、班后会中认真与全班员工反思,以身边事、身边人最大程度的启迪教育员工们遵章守纪的安全生产。

班组生产方面:“数字见成效”“出煤才是硬道理”。班组实行的是多出煤、多干活、多挣钱的激励机制。具体是:首先小班验收员根据当班的工作量(割煤节数、杂活数)登记在记录单上,然后交到工区由区长审批当班所得工资,最后由班组长跟据当班的工作量(割煤节数、杂活数)算出当班班组人员应得的工资,公布上墙。同时工区也建立了奖罚激励机制,凡每月出勤达到25个班以上直接工奖励200元/人,送饭工不参与奖励。出勤20—24个班者降比例5%参与分红,10—19个班者降比例10%参与分红,5—9个班者不降比例也不参与分红,1—4个班者不支付工资,特殊情况除外。

班组精细管理方面:深入扎实地组织开展修旧利废、节支降耗活动,在抓好材料领取、发放、使用、管理全过程控制的同时,从节约一根铁丝、一块板皮、一个螺丝钉等诸多小事抓起,建立班组材料领用登记表,同时及时跟踪分析掌握领用材料在现场的去向和使用情况、未使用完的材料配件在现场的余料情况以及班组对材料的回收上交情况。从源头上杜绝了“跑冒滴漏”和“大料小用、弃旧用新”等浪费现象,有效降低了吨煤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班组和谐方面:教育班组员工要和谐才出成效,和谐才出成绩,并设立了班组和谐领导小组,跟班区长任组长,班长任副组长,总筹班与班、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和谐工作,人与人之间互相创造良好出煤条件。

篇7:区基层党组织建设经验材料

我们**区辖N个乡镇党委,N个农村党组织,现有农民党员1345人。全区现有N个街道办事处,20社区居民委员会。年初以来,我们按照区委的要求,全面加强了基层党组织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全面建设小康区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好范文-,找

范文请到]

1、以创建“五个好”乡镇党委班子和村党组织建设为载体,全面加强了乡村两级党组织建设。

年初以来,我们按照事业的需要,本着干部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调整加强了N乡镇党委班子成员11人,进一步充实了乡镇领导班子,N乡镇全部达到了“五好乡镇”的要求。在农村支部班子建设上。积极采取了“两推一选”、乡镇下派等形式选拔了一批党性强、作风正、素质高的青年党员,充实到村支部班子中去。一是立足本村选人。我们把选拔的标准定为拥护党的领导,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自觉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心胸开阔,有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能力的优秀党员选为支部书记。今年上半年,我们对全区N个农村党组织班子及班子成员进行了民主测评,村党组织班子优秀率达到80%以上的有37个,在此基础上全区共调整村支部班子成员15人,支部书记3人。使支部班子软弱涣散的状况有了大大的改善。二是下派干部。对那些暂无支部书记合适人选的村,从乡镇择优选派事业心强,熟悉农村工作的同志在农村任职。年初以来,先后选派了N名科级干部或后备干部任村支部书记,他们在工作中进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忧,较好地发挥了支部班子的核心作用。三是培养村级后备干部。按照《乡村干部三年素质升级工程》的要求区委把培养一支素质较高,数量较多,能够担当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重任的村级后备干部队伍纳入到农村支部班子队伍建设中。确定每个村至少选拔2—3名后备干部,通过参加农广校,农村党员干部学历培训班,到大专院校学习等形式进行培养和锻炼。目前,全区共确定村级后备干部159人,农村干部年龄老化,文化偏低、思想守旧、后继乏人的状况有了根本性的改变。现在已有42个农村支部实现了“五个好”支部,占全区农村支部的75。**镇**村,**镇**村分别被中组部和省委授予农村先进基层党组织的荣誉称号。

2、以制度建设为载体,保证了村级组织建设工作的有序运转。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建立和完善了三项制度:一是村党支部工作制度。健全完善了党支部班子民主生活会、“三会一课”,支部书记和党员年度目标管理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二是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区委下发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实施办法》,确定了“五规范一满意”的标准,即公开的内容、程序、时间、地点、管理规范和公开结果达到群众满意。在抓好村务公开的同时,还注意强化村规民约制度的建立,推动了村民自治、民主管理的进程。目前全区100的村实行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其中达到规范化的占90以上。三是定期检查督促制度。区委坚持每半年对各乡镇抓村级组织建设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对乡镇党委工作每季度进行一次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列为年终目标考评中,由于有了制度的约束,使村级各项工作逐步走上了制度化,规范的道路。

3、以“双培工程”为载体,壮大了农村致富带头人群体规模。

现在全区共有N名党员和非党致富能手被列为“双培”对象,其中党员“双培”对象N名;致富能手“双培”对象N名。在工作中我们突出抓了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提高认识。我们采取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举办理论学习班、乡村干部、党员致富大户、非党致富能手座谈会等形式来提高广大农民对“双培工程”的认识。通过学习使“双培”对象进一步解放了思想,转变了观念。二加强培训。我们依托区乡党校,农广校、农民党员学历培训班、“双培工程”科技服务等形式,对党员和致富能手进行科技培训,先后邀请了市农委、市畜牧局、市科协技术人员,对“双培”对象进行科技培训,今年统一组织举办的培训班达到了8次,培训人员达1000余人次,发放各种学习资料1000余份,发布致富信息300多条。现在每名“双培”对象都掌握了两门以上实用新技术。三完善帮扶。在这项活动中,我们采取了区级干部包乡镇,科级干部包村,一般干部包户的方法,驻村抓指导,抓服务,解决技术、资金和信息等方面的难题。从全区抽调了100名区乡干部与“双培”对象结成帮扶对子,还通过村干部与贫困党员结对子,党员与致富能手结对子等形式。全区共结成帮扶对子300多个,为141名“双培”对象发放“双培”贴息贷款162万元,帮助“双培”对象串地、调整土地3000余亩,同时还解决了水、电、路等方面的困难,有力地促进了全区“双培工程”的深入开展。四培养典型。在工作中,我们把培养和树立典型作为推进“双培工程”的重要手段,紧紧抓在手上。**镇**村农民党员***2001年

靠“双培”贷款新建起了一栋面积1000平方米的钢架节能温室大棚,定植早春葡萄1300棵,年收入达3万多元。在他的帮助下,**村已有3户搞起了棚室葡萄种植;**乡**村党支部书记***带头饲养绒山羊,并通过赊给仔羊等方式鼓励引导村民***等6户农民养羊,并在全乡第一个成立了养羊联合体,在他的带动下,现在全村已有10户发展养羊1600多

只,成了远近闻名的养羊专业村。现在全区共树立了***、***、***等“双培”典型40人。结合“双培工程”科技服务月活动,组织他们深入到乡镇、村屯、田间地头现身说法,起到了引导、示范的作用。五强化领导。我们制定了《**区“双培工程”目标考评实施方案》,建立了由乡镇党委书记负总责的组织领导机构,负责综合指导,督促检查,年末由区委组织部代表区委进行检查评比,把此项工作作为考核乡镇党委书记履行管党职责的重要内容,作为考评乡村干部政绩的重要依据,充分调动了广大干部的积极性。现在全区具有劳动能力的农民党员和非党致富能手都掌握了两门以上实用技术。涌现出奔小康标杆户260户,科技示范户215户、扶贫骨干户248户,分别占农民党员总数的23、19、22。

4、以服务群众为重点,切实了加强街道社区党建工作。今年上半年,我们全部解决“三无”问题,为社区党建组织开展工作提供基础保证。进一步加强街道社区党组织班子建设,深化了“两推一选”方式方法,优化班子结构,把那些思想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熟悉城市管理,善于做群众工作的优秀干部,充实到街道社区领导班子中来。加强了对街道社区干部的培训,通过举办培训班、专题讲座、参观学习等形式,增强了他们从事社区工作的实际本领,今年,社区干部培训面力争达到90以上。同时组织党员开展了以便民、利民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争先创优”活动。围绕社区服务,进一步加强以党团员为主体的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不断拓展服务领域,丰富活动内容,提高服务水平,充分调动和发挥驻区单位党组织、社区全体党员参与社区建设和社区党建工作的积极性,构建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继续抓好社区党建示范点建设,以点带面,推动社区建设整体上水平。

5、以加快发展为核心,进一步加强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紧紧围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深入开展非公有企业“六个好”党组织创建活动,加大“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力度。进一步理顺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从领导体制上畅通党组织参与决策和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渠道。要以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为重点,进一步加大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力度。对有党员但暂时不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企业,采取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推荐复员军人党员、大中专毕业生党员,下岗职工党员到企业工作等措施壮大党的力量。加快党组织建立步伐,对不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企业,指导企业建立健全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依托群团组织开展党的工作,不断扩大党的工作影响力,为建立党组织创造条件,已经建立党组织的企业,要紧紧围绕企业生产经营、促进企业加快发展开展好党的活动,引导和监督企业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领导工会和共青团等群团组织,维护好各方的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6、以“三学三比”活动载体,切实加强机关和事业单位党的建设。机关党组织要围绕转变作风、服务基层,深入开展“三学三比”活动,通过党内民主生活会,目标考核,民主评议和集中性整顿等形式进一步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切实解决机关工作中存在的风气不正,纪律松弛、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办事拖拉、服务经济建设的意识,为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尤其是政法机关党组织要进一步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教育党员干部依法行政,杜绝以权谋私和消极腐败现象,为改革发展稳定保驾护航,事业单位党组织要结合本单位业务工作的特点,创新活动内容和方式,组织广大党员开展“比岗位技能,创最佳成果”活动,不断提高各项工作的质量和水平。特别是要围绕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教育党员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推动改革的顺利实施,做到改革与业务工作两促进、两提高。

7、以保持党的先进性为着力点,进一步加强党员队伍建设。认真贯彻发展党员工作方针,坚持和完善发展党员公示制、责任追究制和社区党组织鉴定制等各项制度,严把发展党员“入口”关,突出做好以青年农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群团组织负责人,中层经营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生产经营骨干、社区干部为重点的发展党员工作。要认真做好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准备工作,不断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继续在全区基层党组织、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中深入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和“三学三争”活动,引导教育党员为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发展贡献力量。

三、下步打算

今后农村党支部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导,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以“双培工程”建设为统领,以创建“五个好”党支部建设为载体,紧紧围绕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保持社会稳定这个中心任务,突出班子建设这个重点,立足致富建班子,着眼小康选书记,切实解决农村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的问题,进一步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全面提高全区农村党建工作的整体水平。

(一)抓班子,推进改革创新,确保“两委”班子良性互动。实践表明,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是“两委”关系良性发展的前提和保障。针对目前“两委”存在的问题,我们要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理顺了“两委”关系,减少了内耗。积极推行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人兼”的村级领导体制,鼓励村党支部成员依法参选村委会,交叉任职,特别是党支部书记参选村委会主任,最大限度地实现村党支部、村委会主任“一人兼”。把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地位与村委会主任的法人地位有机地结合起来,“二心”归一,避免因书记、主任分设而引起的矛盾纷争,提高工作效率。避免“两层皮”现象。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由一人担任,便于统筹兼顾通盘考虑农村的两个文明建设,抓工作得心应手,使经济工作和党务工作有机结合。同时,尤其在“税费改革”的新形势下,“一人兼”及“两委”班子交叉任职既减少了村领导班子职数,又压缩了不必要的开支,达到了减员增效的目的。同时,结合“两委”换届选举和农村税费改革的实际,我们要建立“联合”支部,让一些年富力强、敢管敢为、有较高群众威信,能带领一方百姓富裕富强的党员能人,担当支部书记,加快推进小康村建设步伐。二是健全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科学化。本着村支部领导村委会,村支部管方向性、政策性、全局性大事,村委会管事务性、技术性、具体性事情的原则,对“两委”的决策范围、主要内容和程序作出具有可行和便于操作的规定,确保村支部在重大问题决策中始终处于领导地位,确保村委会成为村民自治高效运转的工作机构,从而实现“两委”决策的程序化、民主化和科学化。三是完善考核机制,加大建设力度。要改变过去村级组织建设,“重村支部、轻村委会”和“政出多门,力量分散”的做法,形成建设合力,进一步完善建设“五个好”基层组织目标体系,把“两委”关系建设作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考核的主要指标,促进农村工作健康发展。

(二)抓队伍,推进素质升级工程,壮大“双培”队伍群体,在现有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双百工程”建设。即将100名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100名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进一步壮大“三支”农村致富带头人队伍规模。一是以村“两委”负责人为主体的领路人队伍。组织他们驻村进户,调查研究,帮助制定发展规划,确立发展项目,解决发展无思路、致富无门路的问题。二是以村党员干部为主体的致富带头人队伍。根据各村不同特点,以农村农民党员学历培训班和“双培工程”科技服务月为契机,以乡镇党校、村党员活动室为阵地,对村级党员干部进行经常性的培训,达到每名干部至少会一门以上实用技术。三是以科研院所专家教授、涉农技术人员和科技专业大户为主体的科技队伍。以聘请指导、有偿服务、技术入股等形式,引进各类人才,通过现场指导学、办班培训教、专业大户带、科技人员传等办法,提高基地农户种、养水平。四是大力推行“党员行为监督卡”,以监督党员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的思想、现实表现、劳动实绩。

(三)抓路子,推进“主副换位”工程,实现农民增产增收。实施农业和工业换位,畜牧业和种植业换位,实现农业大区向工业强区转变。一是党员干部领办“一村一品”型。依托自然优势,由村党员干部带头,创办具有专业村特点的种、养、加示范基地,组建各类协会,形成以村党员干部牵头,协会管理、公司联基地带农户的产业格局。二是党员干部联办“股份合作型”。由村党员干部充分利用个人资金、技术和地缘优势,引进种植、养殖、加工项目,带领群众发展特色经济。三是党员干部帮办“扶贫济困型”。借助我区“五个一帮一”扶贫工程的不断深入,充分发挥党员干部资金支持、信息快捷、技术精良等优势,进行方方面面的扶持。

(四)抓体制,推进体制创新,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结合本地实际,把有限的土地集中到一些种植大户手中,实行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管理,组建各类示范基地和园区,通过各类联合体、协会及经纪人队伍的体制,把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和农户承包经营的积极性结合起来,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引导和帮助农民走共同富裕道路。

(五)抓制度,推进制度创新,提高党组织的约束力。村党支部要敢于对村委会实施教育、管理和监督,在制度建设上狠下功夫。一是实行村委会报告制度。村委会要定期或不定期向党支部报告工作情况,规定每季一次,每年报告次数不少于4次。同时,村委会每半年要向村民代表报告一次工作,村民代表有权就报告的疑问提出质询。二是定期召开“两委”联席会议。制度规定,每月至少召开一次由村党支部书记主持,“两委”班子成员参加的联席会议,集体研究,民主决策,村务中的重大问题。三是建立村党支部保障村民自治制度。首先,充分发挥党员在保障村民自治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对村委会制定的经济发展计划、年度工作计划,一经形成决策,村党支部要积极动员全体党员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发挥好党员的示范带头作用;其次,村党支部要加强自身建设,围绕“五个好”目标,增强党支部的战斗力和向心力,使“两委”思想上合心、工作上合力、行为上合拍,把党的正确主张和组织意图贯穿到村民自治始终,用制度约束、规范“两委”和村民的行为。

四、全面贯彻执行《干部任用条例》,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我们要按照服从服务于加快发展的需要,对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行深入研究、综合协调、找准难点、抓住关键,总体设计、分步到位,加大改革力度,加快改革步伐,努力形成知人善任、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

(一)、进一步加大《干部任用条例》贯彻执行力度。全面贯彻执行好《干部任用条例》仍是今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我们必须坚持常抓不懈,一时一刻都不能放松,要结合去年市委《干部任用条例》检查组反馈的问题的整改,进一步增强执行《干部任用条例》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切实做到坚持原则不动摇,执行标准不走样,履行程序不变通,遵守纪律不放松。要深入贯彻《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监督检查办法(试行)》,加强经常性的检查,做好重点抽查工作,及时发现和坚决纠正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要严格执行去年市委下发的《干部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若干规定》的各项配套制度,特别是严格执行干部推荐,考察和任用等责任追究制度,严肃查处违反《干部作用条例》的人和事。

(二)、进一步巩固已经实行的各项制度规定。要对近年来已经实行的任前公示制、试用期制、考察预告制、无记名投票表决制、党委全会表决下级党政正职拟任人选、竞争上岗、干部交流等进一步加以定型化、制度化、使之成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基本程序和制度。要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工作。

(三)、进一步规范和完善试行中的各项措施。对正在探索实践的改革措施,要抓紧总结、完善和推广。要围绕关键环节不断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落实群众“四权”。要严格规范领导干部提名程序,把民主推荐作为产生考察对象的首要环节和必经程序。要不断提高干部考察工作质量,研究制定出科学的干部日常考察方法。要进一步完善集体领导制度,扩大干部选拔任用决策中的民主。对一些专业性较强的领导职务试行聘任制,进一步完善调整不胜任现职领导干部的若干规定,建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制度和辞职制度等。

(四)、研究解决好干部制度改革中的突出问题。随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改革难度也越来越大,比如,如何围绕扩大民主、实现公开、进一步增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透明度,如何引入公开、平等、竞争机制,让有本事、肯干事、能干成事的优秀干部脱颖而出,让广大干部群众真正成为评价、选拔干部的主体,如何建立起领导干部正常的退出机制,实行自愿辞职、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免职、待岗、降职、等等。都需要我们下力气去研究、去探索、去总结、推进干部工作新的机制和制度的形成。

上一篇:让鲜红的党旗永远高高飘扬(七一演讲稿)下一篇:“移动之夜﹒感谢有您”冠名招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