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的词语

2024-04-12

其的词语(共3篇)

篇1:其的词语

王安石在寥寥五百多字的《游褒禅山记》中,用了二十个“其”字,这在古人著作中很少见的,很有研究一下的必要。现依照课文顺序,把有“其”字的地方罗列出来,编上号码,加以解释,并顺便说说“其”的一些用法。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1)址,而卒葬之。以故其(2)后名之曰“褒禅”。

距其(3)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也,以其(4)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5)文漫灭,独其(6)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其(7)下平旷,有泉侧出,……

问其(8)深,则其(9)好游者不能穷也。

入之愈深,其(10)进愈难,而其(11)见愈奇。

然视其(12)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13)又深,则其(14)至又加少矣。

既其(15)出,则或咎其(16)欲出者,而余亦悔其(17)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以其(18)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其(19)孰能讥之乎?

后世之谬其(20)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古汉语的“其”,是个非常活跃的词,它既可以用作实词,也可以用作虚词。

“其”用作实词,主要的作用是用作代词,既可以用作人称代词,也可以用作指示代词。

“其”用作人称代词,最通常的是用作第三人称代词,它可以用在名词之前。表示领属关系,可译为他的、他们的、她的、她们的、它的、它们的。

上面“其”的(1)(5)(7)(12)都是称代第三人称。(1)始舍于其址:译作,最初在它的山脚下建筑庐舍定居下来。“其”代华山的。(5)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译作,它上面的碑文已剥蚀得模糊不清了,只是从它上面残留的字还勉强可以辨认出“花山”的名称。“其”代仆碑的。(7)其下平旷:译作它的山脚下土地平旷宽广。“其”代华山的。(12)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译作,可是看看它的左右洞壁,来到这里,并且在洞壁上题字记游的人已经很少了。“其”代后洞的。

“其”用作第三人称代词,还可以做作为造句成分的主谓结构的主语或用作动词的间接宾语或介词的.宾语。

(4)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译作,是因为它是在华山的南面,才叫它为华山洞。“其”在这里是作为“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这个主谓结构的主语,只能译作“它”,不能译作“它的”。(6)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的“其”也是作为“其为文”这一主谓结构的主语,应译作“它上面”不译作“它上面的”。(18)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译作,是因为他们探求得深入而且广泛。“其”是“其求思之深……”这一主谓结构的主语,应译作“他们”。类似的用法还有《中山狼传》中的“儒谓受人恩而不忍背者,其为子必孝”。翻译出来就是:儒家说受人恩而不忍心背叛的,他做儿子必定孝顺父母。“其”是“其为子必孝”这个主谓结构的主语,也只能译作“他”,而不能译作“他的”。

用作动词的间接宾语或介词的宾语如《三国志魏书陈登传》“恐不能抗,可引军避之,与其空城。”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恐怕力量不能对抗,可带军队避开他,留给他一座空城。

“其”的称代作用还可以用于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用于第一人称可译为“我”、“我的”或“自己”。用于第二人称可译为“你”、“您”。

(17)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译作,而我也后悔自己跟着他出来因而不能尽情享受那游览洞中奇景的乐趣。这是承前称代,“余”“其”是互文,“其”指代自己。类似的例子如《捕蛇者说》“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译成现代汉语是:回来就很有滋味地吃我土地上种植的东西,来过我的日子。这是接后称代,“其”、“吾”是互文,“其”称代我。

“其”用作第二人称如《孔雀东南飞》“其往欲何云”。这是刘兰芝的哥哥在兰芝拒婚后,感到不满,对兰芝说的话。意思是:你往后打算怎么样?“其”称代兰芝。又如《战国策赵策》知伯曰:“亲之奈何?”知过曰“……如是则二主之心可不变,而君得其所欲矣。”这里“君”“其”前后互用,“其”承前称代你。“君得其所欲也”译成现代汉语就是:你可以得到你所需要的那些东西啦。

“其”字用作代词,可以用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之前,起指示作用,表示人、事、物的范围,或者表示对具体对象的强调,可译为“那”、“那个”、“那些”。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译作,因此那以后就把它叫“褒禅山”。“其”指代埋葬慧褒的时间,译作“那”。(3)距其院东五里:译作距离那个慧褒禅院东面五里。“其”代慧褒禅院,译作“那个”。(8)(9)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译作,要问那个洞的深度,就是那些好游的人也没有谁走到过洞的尽头。“问其深”的“其”,代上文“有穴窈然”的“穴”,译作“那个洞”;“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的“其”指代“好游者”,译作“那些”。(10)(11)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译作,进洞越深,那往前进就越难,可是那看见的东西就越新奇。“其进”的“其”是指代第一个分句,译作“那”,“其见”的“其”是指代第一、二分句,也译作“那”。(13)(14)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译作,大概那更深的地方,那些来到的人就更少了。“其又深”的“其”指代后洞,译作“那”,“则其至”指代那些。(16)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译作,出了洞,有人就责怪那主张退出的人。“其欲出者”的“其”,指代“欲出者”,译作“那”。(20)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译作,后代人就使那流传的事弄错,没有人能正确地称呼它们,这种情况怎么能说得完呢?“谬其传”的“其”指代那些以讹传讹的情况,可译为“那”。

“其”用作虚词,可以充当副词、连词、助词。

充当副词的如(19)其孰能讥之乎:难道谁能讥笑我吗?“其……乎”这个固定格式,用来表示反问,可译作:难道……吗?“其”用作副词,还可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在未来。如《愚公移山》“其如土石何”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又将怎样对付那些土石。

“其”充当连词,较通常的用法是1.用于并列的分句,表示选择,可译为“还是”、“是……还是……。”例如韩愈《马说》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译成现代汉语是:唉!是真的没有马呢,还是真的不知道什么是千里马呢?2.用于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例如《孟子梁惠王上》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译成现代汉语是:天空迅速地布满乌云,下了充分的雨水,禾苗便挺拔地生长起来了。如果象这种情况,又有谁能阻挡得住呢?“其如是”的“其”用作虚词,表示假设。

“其”用作助词,最常见的是用作语气助词,表示推测、希望等语气。(15)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译作,已经出了洞,就有人责怪那主张退出的人。“既其出”的“其”是句中语气助词,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译作,我到了死的边缘,不知多少次了。“不知其几矣”的“其”也是句中助词,无义。方勺《方腊起义》诸君其筹之:译作,各位应该筹划一下这件事吧。“其”表示希望语气,可译作“应该”、“还是”。司马光《赤壁之战》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译作,如果能够顺利成功,天下大局就可以定下来。“其”表示语气的强调,不便译出。

篇2:美日应急管理思考及对其的借鉴

一、大灾之后的自省

美国应急管理起源于19世纪自然灾害的应对。美国多受飓风、洪水等自然灾害侵袭,如1993年的中西部洪灾、2005年8月的卡特里娜飓风等等。每当大灾过后,各级政府都积极进行反思,不断完善其应急管理。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其应急管理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体系。此外,由于美国在工业化升级换代的过程中,面对着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人为使然的突发事件及灾难不断发生,如20世纪60年代的黑人运动。尤其是在“9•11”事件之后,其应急管理得到了进一步升级和完善,使之成为了美国各级政府的首要职能之一。

日本应急管理亦是源自于对自然灾害的应对。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地震、海啸、火山、台风等自然灾害频发。如,20世纪50年代以来,日本先后发生了伊势湾台风、阪神大地震、岩手县、宫城县以及福岛县的大地震及海啸等等。日本政府行动迅速,善于总结经验,如,1995年阪神大地震5个月后,日本就修订了《灾害对策基本法》和《大规模地震对策特别措置法》。[1]此外,东京沙林毒气等人为灾难也促使日本不断完善其应急管理体系。

二、应急立法的跟进

美国早在1803年就颁布了关于救助新罕普什尔地区大火灾民的灾害救助法律。此后,应急立法不断增加和完善,如《国土安全法》《斯坦福灾难救济与紧急援助法》《公共卫生安全与生物恐怖主义应急准备法》《综合环境应急、赔偿和责任法案》等。[2]这些法律从联邦层面,对应急管理相关部门的领导、指挥、组织、资源募集等进行了详细的界定,并确定了责任追究机制。各州根据联邦的法律,也颁布了具有符合地域客观情况的应急立法。从而形成了从联邦到地方相互衔接的应急立法。

日本在1880年颁布了首部应急立法——《备荒储蓄法》。此后,日本陆续制定了一系列应急立法。如《灾害救助法》《灾害对策基本法》《河川法》《海岸法》《防沙法》等227部法律法规。[3]在这些应急立法中,对于地震等日本高发的灾害(灾难)给予了特别的重视。日本应急立法与时俱进,不断进行修改和完善,如对于《灾害对策基本法》这部应急根本大法,迄今已订正了23次,平均每两年修改1次。这使得应急立法成为应急管理的有效指南。

三、应急资源的储备

美国突发事件管理体系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强化“准备”概念的渐进过程。[4]美国应急预防响应局下辖应急物资管理部门,平时根据各级各项应急规划做好应急物资的储备,突发事件发生时则负责运输主要救灾物资。联邦、各州在全国交通便利地点设有多处应急仓库,存储诸如淡水、食物等生活物资及防毒面具、应急机械等工程作业物资。这些物资平时得到妥善保管,在质量和数量上均有保障。此外,美国在全国设立了三个大型应急管理培训中心,各州也设有类似的机构和专职人员,保障了应急管理队伍的专业化。

日本建立了储备和定期轮换制度,在应急资源储备方面处于世界前列。无论是生活物资,还是应急工程物资,都具备了品种全、数量足、质量高的特点。并且在应急物资研发方面,投入和产出均十分明显。此外,日本建立了专业化的应急队伍,其应急主力警察、消防署员、陆上自卫队等均受到了专业训练。日本的各种演习也是难得的资源。从小学到高中的12年里,大概要接受30多次防灾训练,而不是仅仅灌输理论。[5]这些演习使得在灾难应对时消耗的总体资源更少,受益显著。

四、应急预警的强化

美国应急管理十分重视预警体系的建设。根据各级各类应急预案,将预警的理念和实践贯穿于高、中、基层,广播、电视、网络等信息传播渠道畅通,气象、交通、水电煤、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等信息可以及时、准确地传播到具体的公民个人,并及时搜集基层信息的反馈,其信息传递与应急预警系统衔接紧密。

日本应急管理预警系统十分发达。尤其是在自然灾害的预测和跟踪方面,如对于地震等自然灾害进行的实时跟踪和监测,可以将其发生时间、地点和程度等因素反馈给信息系统进行综合分析,险情预测也可以及时反馈给民众。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的预警报警系统采用的是直递式,即信息可以从中央及各部门直接越过都道府县的行政层级设置,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渠道直接传递给民众。这在预防极端灾害方面,避免了重大损失。

五、应急联动的组织

美国应急管理中重视民众等多元社会力量的整合与发挥。为此在小学就开设了如何避险、应对各种自然灾害等课程。目的在于分担政府在应急管理中的重担,也体现了危机预警与预防的思想。进一步使得全社会成员做好应对危机的心理准备,形成全民动员、全民防灾减灾的良好局面。

日本十分重视应急管理的社会宣传教育工作,将每年的9月1日定为“防灾日”,8月30日到9月5日为“防灾训练周”。[6]目的是提高民众的积极防灾减灾意识,增强自救互救能力。日本也将防灾减灾纳入到中小学必修课程体系之中,同时在各个城市之中设立应急体验中心,供学生及市民免费参观与互动演练。日本十分重视第三部门在应急管理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通过资金扶持、培训等措施,提升其在应急管理中与政府通力配合的能力。实践证明,民间组织在应急管理中成为了不可或缺的力量。

六、美日应急管理的借鉴

(一)反思是前提

中国地域广阔,与美日同样饱受自然灾害的侵袭;中国人口众多,发展不平衡,与美日同样面对纷繁的人为灾难的伤害。常言道:多难兴邦。灾害与灾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它们发生后,我们不能及时的吸取经验和教训,导致类似的灾害与灾难频繁发生。所以,我们需要学习美日在大灾大难之后全面、深刻地自省,找出导致灾难发生的原因,做出缜密的、经得起推敲的分析,而非着眼与肤浅的、表层的观察。这是应急立法、应急教育、应急管理全过程应对的前提。

(二)立法是关键

应急管理既是作为一门技术,同样也是作为一门科学。应急管理之中必然有相应的规律可循。对其稳定的、可预见的、可常态化处理的需要上升到法律层面。美日在应急立法方面成龙配套,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我们在应急管理之中,迫切需要通过法制化而形成应急管理的规范化、常态化和科学化。中国应急管理法制化正处于初始化阶段,应急管理中有法必依的前提是有法可依。

(三)资源是保障

作为一种管理行为,应急管理同样需要人、财、物等资源做保障;作为应急管理的资源,同样是稀缺的。美日应急物质资源储备规划缜密,分配理性,种类齐全,质量上乘,为应急管理提供了坚实的保障;美日应急人力资源的发现、培育、养成及再生,也为应急管理提供了充足的智力和体力支撑。中国在十分有限的应急物质资源情况下,需要做出合理规划,节约利用;加大力度培养应急管理人力资源,发挥其在应急管理中的核心作用。

(四)预防是目标

实践证明,避免灾害及灾难的发生是最好的应急管理,也是应急管理所要达成的理想状态。在美日的应急管理中,无论是预警技术硬件的更新换代,还是预警演习等应急实践的不断重复,均将预防作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根本。中国在进行应急管理建设之时,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应急管理建设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应急管理的重中之重在于预防。应该树立预防为先的理念,应该重奖预防方面有建树的组织和个人。

(五)联动是重点

应急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绝非单独依靠政府或是某些组织就可以达成其功能的。美日在应急管理过程中充分认清了这一点,社区、民众及非政府组织都是其整合应急资源的必要组成部分。在福岛大地震等灾害应对中,他们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中国应急管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应急管理务必要将社区、民众等民间力量整合在一起。需要政府加强对其培训和政策、资金扶持,不仅要培养民众的自救能力,还要培养民众的互助精神。

总之,应急管理对于社会和谐发展意义重大,中国应急管理建设任重而道远。秉承务实进取的精神,取长补短,中国应急管理必将迎来持续性的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3]马怀平.日本应急管理之道[J].现代职业安全,2010(01):88-91.

[2]王开全.美国应急管理体制对清远的启示[J].广东经济,2015(02):83-86.

[4]曹文春.从应急到预防——美国突发事件管理理念的演化[J].北京工商,2003(12):61-63.

[5]刘亚娜,罗希.日本应急管理机制及对中国的启示——以“3.11地震”为例[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9):16-20.

篇3:军旅画家陈其的故事

陈其原名曹怀杰,1927年生于江苏盐城南洋岸镇。在他三岁时母亲病逝,1941年初父亲、哥哥被日军飞机炸死,房屋被炸毁。他14岁便成了没爹没娘的孤儿。正在他流浪彷徨之际,是新四军收留了他,使他又有了一个温暖的家,并从此改名陈其。

三投新安旅行团

1941年7月1日,陈其参加新四军,开始被分配到盐城税务局,给局长周海秋当勤务员。当时少年抗日文艺宣传队——新安旅行团返回盐阜抗日根据地,这对从小喜爱文艺的陈其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他便向周局长要求去“新旅”。当时周局长即将去华中党校学习,表示把他带到党校后,可让他去“新旅”。可到党校后,周局长编入学员队,陈其被编入党校勤务队,周局长也管不了他了。

陈其告诉笔者,他为了去“新旅”,可谓“机关算尽”。

党校驻地在阜宁县汪朱集,“新旅”驻地在小陈集附近的岔头。“新旅”有位叫温琦的女团员,是华中党校教育长温仰春的女儿,每逢周末,便回党校度假。她穿一套银灰色列宁装,留一个男孩的发型,性格开朗,热情奔放,能说会道,能歌善舞,年龄和党校“小鬼班”的战友相当,他们很快成了朋友,小温成了他们的艺术指导,教他们唱歌跳舞,排练节目,还介绍“新旅”的情况。这使原来就向往“新旅”的陈其,投奔“新旅”的愿望更加强烈。陈其和三个“小鬼”向领导要求去“新旅”,未获允许,便策划“私奔”。他们把馒头切成片、晒干,装进米袋,准备路上吃。一个夜晚,他们带着背包,按照温琦指引的路线,经一夜行军,第二天早晨到达岔头,走进了他们梦寐以求的“新旅”大门。

第二天,党校发现四个“小鬼”不在了,经分析是跑到“新旅”去了,便派人到岔头领人。尽管“小鬼”们一百个不愿意,但在双方领导的劝说下,还是无奈地回到了党校勤务队。为此,虽然没有给处分,但这种无组织无纪律的行为受到了批评。

第一次投奔“新旅”失败,陈其并不甘心。时隔不久,温琦告诉陈其,“新旅”转移到羊寨了,离党校更远了,也许去了党校就不会再派人去找了。陈其和小刘又故技重演,在夏末初秋的一个深夜,披星戴月直奔羊寨。当第二天太阳升起的时候,他们来到驻扎在羊寨小学的“新旅”。他们被编入学员班,参加上课讨论,唱歌跳舞,结识了“新旅”一批多才多艺的大哥大姐,多可爱的大家庭啊!一个星期过去了,正当陈其庆幸愿望终于实现时,正在教室听课的他忽然发现党校总务科长和另一位同志,牵着两匹马来到“新旅”门口。他估计一定又是来领他们回去的。乘来人尚未发现他们时,他便迅速和小刘悄悄离开教室,朝北方奔跑。夜幕降临,两人便投宿到一农家。老乡见是两个小新四军,煮了一锅新鲜玉米棒热情招待他们。他们就像回到了自己家一样温暖,一觉睡到天亮。等到晌午,他俩估猜党校来的人已经离去,便离开房东家返回“新旅”。出乎意料,还没走进教室,党校来的人已站在窗口,早发现他们了。这下再也躲避不了了。进“新旅”的愿望又泡汤了。

后来党校要西迁,领导看陈其投奔“新旅”是那样的执着,终于满足了他的愿望,于1942年10月给他办理了正式调动手续。陈其拿着调令,神采飞扬,来到“新旅”驻地单家港,成了“新旅”的正式一员。

你是不是共产党员?

1943年秋,陈其调到盐东县文工团。文工团初建时,女同志极少,团员大多是男孩子。在排练新编淮剧《照减不误》这场戏时,一时找不到饰演地主婆二奶奶的女演员。团领导看中了陈其,要他扮演二奶奶。尽管传统剧目中常出现男扮女装,但真要自己来反串这个角色,总觉得有点别扭。他想,反正是晚上演出,暗淡的豆油灯照明下,台下观众也看不清演员的具体表情。既然领导上决定了,就硬着头皮演吧!

一次,文工团到盐城上冈边区演出,因为离敌占区较近,晚上演出有情况不好处理,决定在白天演出。大白天男扮女装,登台唱戏,陈其实在不愿意,便拒绝上台。一时又找不到替角,戏又不能不演。在这紧急时刻,文工团长田平找到陈其,严肃地问他:“你是不是共产党员?”这一问把陈其从迷梦中惊醒。他是一名16岁就入党的青年党员。共产党人为了民族解放,为了人民利益,可以舍弃生命,白天演女角有何不可!于是他便愉快地上台演出了。由于陈其在《照减不误》中成功扮演地主婆二奶奶,演得好,也唱得好,县长魏心一还特地奖励他一听从日军那里缴获来的牛肉罐头。陈其一辈子都记着“你是不是共产党员”这件往事。

著名军旅画家

陈其能演戏,会跳舞,善唱歌,也喜爱画画。由于深厚的艺术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积累,加上新中国成立后,进中央美术学院深造,陈其走上专业美术创作道路,最终成为国家一级美术师。

陈其当了一辈子兵,他的画主要也是画兵,是个“兵画家”,军事题材是他作品的主线。仅新四军题材的画作就有油画《坚持三年游击战争》《梅岭春雨》《卫岗战斗》《血战益林镇》《战地黄花》等。以他为主创作的大型油画《淮海大战》,荣获解放军文艺奖,画作被淮海战役历史纪念馆陈列收藏。

陈其创作的油画《回岛》,是他1963年两次到海岛当兵体验生活的收获。他在海岛轮渡码头候船室里,看到一些探家归队的战士,旅行包里装的是天南地北战士家乡的各种树苗、菜籽、瓜种。其中有一位战士背着一只竹篮,里面装着十几只逗人喜爱的小鸭。为了避免小鸭遭受海风的侵袭,他脱下自己的军装,遮住竹篮。这件看似平凡的小事,吸引了陈其美术家的眼睛,便产生要歌颂守岛战士这种爱岛建岛、长期守岛精神的创作欲望。陈其画出草图后,为了深化以岛为家的主题思想,体现战士们的精神世界,他再次下到连队当兵,和战士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一起站岗放哨、夜间巡逻,终于完成了画作。画面通过战士的笑脸和晚霞色彩的辉映,鲜明地表现了那个年代守卫东海前哨战士改造荒岛、建设美丽家园的献身精神。这幅画1964年获全军第三届美术展优秀作品奖,被江苏省美术馆收藏。

陈其创作的油画《英雄赞》,通过一个女军人赞英雄,从战争的另一个侧面来歌颂英雄、赞美英雄的业绩,从歌声琴声中抒发了对正义战争的情怀,充满了诗情画意,获得了江苏省美术展二等奖。1997年春,这幅画在新加坡“亚洲艺术家画廊”受到好评。

陈其还曾在巴黎举办个人画展,出版画册《陈其作品集》《陈其素描速写集》。陈其取得这些艺术成就,归因于他热爱我们的军队,热爱我们的人民。他曾对同行说:“不画好这些作品,对不起死去的战友,对不起支前的老乡,我们是战争的幸存者啊!”

上一篇:法制知识讲座简报下一篇:小学生课外必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