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实验七 触发器

2024-04-29

7实验七 触发器(精选3篇)

篇1:7实验七 触发器

基本门电路及触发器实验

一、实验目的1.了解TTL门电路的原理、性能和使用方法;验证基本门电路逻辑功能。

2.验证D触发器;J-K触发器的逻辑功能。

二、实验内容

(一)验证以下门电路的逻辑关系

1.用与非门(00)实现与门逻辑关系:F=AB

2.异或门(86):

3.全加器(00、86):

(二)验证以下触发器逻辑关系

1.D触发器置位端、复位端的功能测试。

2.J-K触发器置位端、复位端的功能测试。

3.D、J-K触发器功能测试。

图3-1

JK触发器(74LS112)和D触发器(74LS74)

三、实验原理图

图3-2与门电路

图3-3异或门电路

图3-4

全加器电路

四、实验结果及数据处理

1.直接在实验原理图上标记芯片的引脚。

2.写出实验结果。

(1)与门、异或门实验结果表(用数字万用表测量高低电平1、0的电压值。)

输入

与门

异或门

A

B

F

Uo(V)

F

0

0

0

0.205

0

0

0

0.205

0

0

0.205

3.498

0

(2)全加器实验结果表

Ai

Bi

Ci

Si

Ci+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4)D触发器的功能测试

输入端

输出原态

输出次态

D

Qn

Qn+1

0

*

*

0

*

*

0

0

0

0

0

0

0

(5)J-K触发器的功能测试

输入端

输出原态

输出次态

J

K

Qn

Qn+1

0

*

*

*

0

*

*

*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五、思考题

1.实验用的与非门和或门中不用的输入端如何处理?

答:与非门中不用的输入端应接高电平;或门中不用的输入端可以与有用的输入端接在一起或者接地。

2.如果与非门的一个输入端接时钟,其余输入端应是什么状态时才允许脉冲通过?

答:其余输入端均是高电平时才允许脉冲通过。

3.J-K触发器Qn=0时,如果时钟脉冲CP到来后,触发器处于“1”态,J-K两端应预先分别是什么状态?

答:J端预先是1,K端预先是0

或者J,K两端预先都是1

4.J-K触发器与D触发器的触发边沿有何不同?

答:J-K触发器是下降沿触发,D触发器是上升沿触发。

篇2:7实验七 触发器

1触发电路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单结晶体管触发电路主要由同步电源、放大和移相控制、脉冲形成和输出等环节组成,电路图如图1所示。

1.1脉冲形成和输出环节

本环节的主要元器件是单结晶体管V和电容器C。当电容器C上的充电电压达到单结晶体管V的峰点电压时,单结晶体管V电阻断状态的截止区转变为负阻区,其发射极E与第一基极B1导通。电容C向电阻R8放电,从而在电阻R8处产生脉冲。

1.2放大和移相控制环节

本环节主要由晶体管VT1和VT2组成,VT1的作用是放大,VT2的作用是等效可变电阻。由外部输入的移相控制电压UC经晶体管VT1放大后,作为晶体管VT2的基极控制信号,使VT2的集电极电流随着UC的变化而变化,起到可变电阻的作用,其中UC大小的变化通过调节电位器RP1实现。改变UC就可改变电容C的充电时间常数,也就是说改变了单结晶体管V峰点电压到来的时刻,从而实现对输出脉冲的移相控制。

1.3同步电源环节

本环节由同步变压器TS、整流桥D1~D4和稳压二极管VS组成。交流同步电压经全波整流和削波后形成梯形波,这个梯形波电压既作为触发电路的同步电压,也作为它的直流电源。当梯形波电压过零时,单结晶体管V的发射极E与第一基极B1导通,电容C经E—B1及电阻R8迅速放电,使得电容每半周期都是从零开始充电,这样使每半周期内触发脉冲出现的时刻都相同,从而获得与主电路的同步。梯形波应具有足够的幅度和斜率,以保证输出脉冲具有足够的幅值和尽可能宽的移相范围。

2触发电路的工作过程及实验波形

2.1触发电路的工作过程

当将电位器RP1调至最小时,输入移相控制电压UC很小,此时VT1截止、VT2截止,VT2的集电极电流接近于零,电容C上的电压充不到单结晶体管V的峰值电压,所以没有脉冲输出。当将电位器RP1逐渐调大时,移相控制电压UC也随之逐渐变大,VT2的集电极电流也变大,而电容C的充电时间常数随之减小,当电容C充电电压达到V的峰点电压时,V的E—B1导通,电容C向电阻R8放电,产生脉冲。当电容C上的电压降到谷点电压时,单结晶体管V恢复阻断状态。此后,电容器再重新充电重复上述过程。电路中有关各点波形如图2至6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半周期内可能出现很多个触发脉冲,但由于晶闸管一旦触发导通后,门极便失去控制作用,晶闸管将继续导通至这个半周结束为止,但真正起作用的是第一个触发脉冲。

2.2实验波形图

本电路通过实验装置将各点信号通过测试点引出,可以通过数字示波器观测,最终触发信号G从单结晶体管V的第一基极B1端输出。用示波器观测A点对GND的波形,即整流后的直流脉动电压;用示波器观测B点对GND的波形,即稳压后的梯形波电压;用示波器观测C点对GND的波形,即电容C充放电的电压波形;用示波器观测G点对GND的波形,即产生触发脉冲的电压波形;用示波器观测A点对D点的波形,即负载两端的电压波形。具体波形图如图2至6所示。

3结束语

本文通过研究单结晶体管触发电路的组成、工作原理、工作过程,并且使用实验装置对工作波形进行了验证。这样不仅有利于单结晶体管触发电路在实际电路中更好的应用,而且有利于实际电路出现问题时进行故障排除,使理论与实践完美融合。

摘要:本文对单结晶体管触发电路的组成及工作原理作了详细阐述,并对触发电路的工作过程进行了分析,同时利用实验装置对触发电路关键点的电压波形进行了实验验证,最终验证理论研究与实验结果完全一致。

关键词:单结晶体管,触发电路,移相控制

参考文献

[1]王兆安,刘进军.电力电子技术(第5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2]周渊深,宋永英.电力电子技术(第2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篇3:7实验七 触发器

关键词:SMPT-1000;蒸发器;温度控制;工业控制方案

一、控制要求及工艺流程

本文主要对蒸发器进行控制。根据“西门子杯全国大学生工业自动化挑战赛设计开发型竞赛组”的参赛题目,在浓缩液产量稳定4.63的前提下,保证浓缩液中组分(糖分)维持在7.4%~7.6%的波动范围之内。所有操作要保证有序进行,工况要保持全程稳定,并要充分考虑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从生产单元冷态起,按照开车步骤实施全自动顺序控制,保证开车稳步进行,保证系统无扰投运。

蒸发器的工艺流程为:浓缩的稀液由蒸发器上部进入,吸收过热蒸汽提供的热量,稀液中的水分变成二次蒸汽从蒸发器顶部排出,浓缩液从蒸发器底部排出。

二、特性分析

1.对象特性分析

通过综合分析,蒸发器装置是一个复杂的被控对象,主要输入变量包括稀液输入量、稀液浓度、过热蒸汽输入量等;主要输出变量是蒸发器的液位、蒸发器的温度、蒸发器的压力、浓缩液输出量、浓缩液浓度、二次蒸汽输出量等。上述输入变量与输出变量之间相互关联。本文主要对蒸发器的温度进行控制,蒸发器的温度主要由过热蒸汽的输入量决定,过热蒸汽输入量增加,蒸发器温度升高,同时蒸发器的温度受稀液的输入量的影响,当稀液输入量增加,会降低蒸发器的温度。

2.被控参数特性分析

本文主要对蒸发器的温度进行控制。温度动态特性的特点:其一,惯性大,容量滞后大,有些过程的时间常数达到十几分钟;其二,温度对象通常是多容的。由于温度滞后大,控制起来不灵敏,但传统的PID控制方法也能达到很好的控制效果。

三、蒸发器控制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1.基础过程控制系统

包括对蒸发器液位、浓缩液流量、蒸发器温度、二次蒸汽流量和浓缩液浓度控制,分析各个被控量的影响因素,确定控制方案,选择调节阀类型,控制器正反作用的确定以及控制规律的选择。

这三套系统的实现分为三层:(1)现场层,PLC通过远程I/O模块与蒸发器系统相连;(2)监控层,即上位机,在工控机里实现蒸发器控制系统;(3)网络层,包括PLC与远程I/O模块ProfiBus总线和PLC与上位机以太网控制总线相连。

2.控制系统的设备选择及连接

ES/OS通过工业以太网与AS相连,AS与外围设备模板ET200M之间是用PROFIBUS DP连接。现场的4~20mA信号以及数字量信号通过输入输出模块连接在ET200M上。SIMATIC PCS7 PC机能够实现工程师站和操作员站的功能,可以与ET 200M IM153-2直接通信,简化了上层网络,使网络结构变得简洁,清晰。

通过硬件配置器(HW Config,Hardware Function Environment)进行硬件组态。在WinCC上的控制面板,直接调节传统PID控制器参数。CFC组态主要用于设计库、自动化逻辑、连锁、算法和控制等。对蒸发器系统的基础控制可以采用CFC实现控制功能,这些功能在CFC编辑器中以图形块的形式表示。通过SFC组态可以创建和调试工艺顺序控制系统。蒸发器系统的自动开车过程,SFC组态实现控制。使用PCS7内置的WinCC组态软件对操作员站进行组态,能够构建良好的人机界面,实现对蒸发器装置的实时控制与调整、安全运行监控和管理功能。

四、运行状态分析

系统处于冷态时所有阀门关闭。根据蒸发器开车顺序,首先建立蒸发器液位,打开稀液流量阀,使液体进入蒸发器,蒸发器液位不断的升高,并达到设定值80%左右,这时,液位的平衡建立完毕,之后建立温度控制,将过热蒸汽阀V1105打开,向蒸发器中通入过热蒸汽,同时打开二次蒸汽阀V1203,蒸发器的温度也随之上升,二次蒸汽的流量也随之上升。当蒸发器的温度稳定在108℃时,过热蒸汽流量和二次蒸汽流量稳定在一个数值。由于蒸发器液位越高,过热蒸汽的流量越大,在满足工艺要求的前提下,生产过程中将蒸发器的液位稳定在55%,这样既保证了生产要求,同时也节约了过热蒸汽的使用量。将蒸发器液位控制器的设定值改为55%。由于浓缩液浓度这个量不能在线测量,当蒸发器液位和温度一定时,通过软测量的方法建立了浓缩液浓度与稀液流入量、二次蒸汽流出量和浓液流出量之间的关系,控制好二次蒸汽的输出量就可以间接地控制好浓液的浓度。当二次蒸汽量增加,浓液的浓度逐渐增加,当浓度到达7.5%时,将浓液输出阀打开。

五、小结

本文以SMPT-1000蒸发器为研究对象,根据“西门子杯全国大学生工业自动化挑战赛设计开发型竞赛组”的参赛题目的要求设计实验过程。根据蒸发器的工作流程,对各个流程、被控对象特性、被控参数特性进行了分析,从而设计出蒸发器控制系统总体设计方案,再根据总体设计方案确定控制系统的设备选择及连接,最终完成了整个实验过程。从最终的结果来看,达到稳定的控制效果,很好地控制实验和研究。

参考文献:

[1]程林,杨培毅,陆煌.换热器运行导论[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5:2-17.

[2]赵钦新,王宇峰,王学斌,等.我国余热利用现状与技术进展[J].工业锅炉,2009(5):8-15.

[3]李建锋,吕後复.热力塔系统用于湿冷火电厂余热利用及水回收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0,30(23):24-33.

[4]Wei DH,Lu XS,Lu Zet al.Dynamic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of an Organic Rankine Cycle(ORC)system for waste heat recovery[J].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2008(28):1216-1224.

[5]林万超.火电厂热系统节能理论[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4:24-33.

[6]阎皓峰,甘永平.新型换热器及传热强化[M].北京:宇航出版社,1991:5-27.

[7]王鸣.一种换热器的变PID参数的控制方法与实现[J].机电工程,2001(6):47-49.

[8]史芙中,王中铮.热交换器原理与设计[M].4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4-10.

上一篇:2018年中考语文病句修改30题下一篇:车船税和个税填写申报答疑汇总1019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