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恰同学少年》有感

2024-04-29

读《恰同学少年》有感(精选8篇)

篇1:读《恰同学少年》有感

读《恰同学少年》有感

梁启超曾说过:“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这句话的确是不可争辩的真理。而在《恰同学少年》这本书中,我所看到的就是一批才华横溢,满腔爱国热情的优秀少年,正因为有着这些优秀爱国少年,中国最后才能摆脱列强侵略,建立全新的中国,顽强地屹立于民族之林,迎来一个崭新的时代。

全书主要讲述了一批充满昂扬斗志的有志青年。因为他们年轻,他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期待;因为他们自强,他们敢于追逐梦想;因为他们爱国,他们敢为天下先。全书的重点是描写毛泽东的成长经历以及他对人生理想的探索和追求。年轻毛泽东的学生时代,一个爱国和进步思想与风云变幻的政治并存的岁月,一个自由和开放思潮与封建守旧斗争的年代,毛泽东和他的同学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或许他不想贪图富贵,追名追利。但是他饱含着一颗爱国之心,从最基本的做起,勤奋学习,积极交流,开阔视野,关注国事,直至在学生中演变成了如火如荼的最初革命实践活动,徒步游湖南、组建学生军、开办工人夜校.....,他在少年时代就开始一点一点的积累着知识与经验,这也是他在以后的革命中能成为中国解放伟大领袖的重要原因。

“男儿心怀祖国,志在天下”。我最敬佩的,就是毛泽东那股“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凌云壮志。一个人,必须要有远大志向。有

了远大志向,才会有奋斗的目标,知道自己的努力方向。生活,就不再是盲目的。志向是我们前进的指明灯,毛泽东正是有着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他才会一步一步地走上革命的道路,完成他以天下为己任的理想。

我从书中不仅看到了那些有志青年的奋斗与优秀,还可以让我在生活小事上受益。例如我们应该经常锻炼身体,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才是一切的基础,毛泽东效仿恩师杨昌济,每天都做冷水浴,野外登高,还喜欢长途步行,这很好的磨练了他的意志。游泳更是他经常进行的运动方式,正如他说的“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而当今社会上竞争激烈,弱肉强食,我们的竞争力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学历、经验、能力,还包括更多的东西。而我们的身体健康程度就是一项很重要的竞争力。作为新一代,没有健康的身躯如何去追求梦想。

毛泽东不仅坚持锻炼,他还有着强大的心理素质,考第一师范的时候,别人都十分紧张。只有他不慌不忙的拉着蔡和森去吃臭豆腐。并说:“是你的,总是你的,不是你的,想了也白想。”当杨昌济老师问他们志向是,他从容的站起来,用那双睿智的眸子盯着老师。一字一顿的说:“我不知道”。当溃兵的探子已经揭穿他的计谋时,他还在镇定的品茶。最后,枪都顶到他太阳穴上了,他也纹丝不动。这种气魄正是我们当代少年所缺少的,也是我们非常应该学习的,临危不乱,淡定从容。

作为一个学生,毛泽东的勤奋与刻苦认真让我阅读后感慨万分,当我们现在喊学习苦学习累的时候,是否有想过当年那些在时局动

荡,战争不断的环境中刻苦学习的少年,拼命汲取着丰富的知识,最终可以高声吟唱“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他们是我们这个时代少年的学习榜样。这是一本好书,它给我的不仅是精神的冲击还有灵魂的洗礼。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和喜怒哀乐。我将会以古为鉴,积极乐观的去面对生活,坚持不懈的去追逐自己的理想。

篇2:读《恰同学少年》有感

(一)——李雅男

早在小学时,我就接触过恰同学少年这部作品。只是当时不懂何为恰同学少年。后来读到毛泽东那首回忆青年革命斗争的《沁园春·长沙》才明白,“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是一种责任,是一种担当,是对国家命运的感慨,是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今年,大学的的我再一次翻开《恰同学少年》。书中主人公也正值青年。隔着书页,少年们对苍茫大地的追问,穿越岁月的尘埃,历经一个世纪的风雨,从橘子洲头呼啸而来抵达我们的心房。100年前的峥嵘岁月穿越时空呈现在眼前,不禁让人热血沸腾,唤醒了我心中沉睡已久的理想与斗志,唤醒了我对人生的目标与希望。终于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豪情壮志;什么是真正的胸怀天下。

青年时期,是一个人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青年时的志趣思想,往往预示着一个人一生的前进方向。而书中所描述的毛泽东的青年时代,给了我们大学生无限启示,告诉我们应该心怀祖国、志向远大,先完善自身继而立足世间。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毛泽东以自己的行动诠释了青年的担当。在那样一个军阀猖獗,新思想与旧思想不断碰撞的年代,怎样救国,怎样救民,这一切都在少年毛泽东的脑海里回荡:“我现在还找不到,但将来一定会找到!”

而在担当的背后,更需要自身的完善。青年毛泽东勤奋学习,积极交流,关注国事。不仅博览群书,还积极锻炼磨练意志。冷水浴,长途步行,游泳是他的必修课。为了粉碎“东亚病夫”这个称号,他还在学校里组建了志愿军。书中有一幕让人印象颇深。一支溃败的反动军阀部队想占领长沙城。吓得老百姓们四处逃散。就在这时,以毛泽东为首的一支一二百人的学生军挺身而出,在油桶里放鞭炮虚张声势,逼得反动军阀心虚不得不派人来谈判。毛泽东、萧子升和蔡和森亲自前往,沉着勇敢地应对了敌军的质疑,让敌人缴械投降。他们的临危不惧,大义凛然让人钦佩不已。

上一辈革命烈士恰与我们同为学生,同为少年,他们有他们的使命,我们同样有我们的责任,社会主义的大旗我们仍要继承,而且要走的更坚定,谁让我们恰同学少年!

读恰同学少年有感

(二)郭丽娜

恰同学少年,我们拥有的是一段刚刚拉开序幕的热血青春。

——题记

《恰同学少年》是根据同名电视剧改编的以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五年半的读书生活的一部小说,描绘了1913~1918年以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杨开慧、陶斯咏等为代表的一批有志青年积极进取的学习生活和他们之间纯真美丽的爱情故事,同时书中所描绘的杨昌济、孔昭绶等优秀教师形象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求学到立志、从读书到做人,不同于我们90后的精神风貌与青春活力的那些青年是这部作品的主体,沿着他们的成长轨迹,我们一步步深入了解希望萌芽的社会,和我们同龄的他或她正在做什么。恰同学少年时,青春在这开始绽放。

修身立志 求学之本

衡山西,岳麓东,城南讲学峙其中。人可铸,金可熔,丽泽绍高风。多材自昔夸熊封。男儿努力蔚为万夫雄。第一师范的校歌似乎还久久回荡在我的耳边。

第一师范作为一所在乱世扎根的学校,它为一众有志学子提供了一批优秀的教师,一个安静的场所。青年们奋发图强,修学储能,在读书,求学的道路中不段求索,探寻人生的方向,实现人生的价值。然而现在生于治世的我们往往没有这种求知欲,我们甚至都不明白我们为什么要读书?为什么要考大学?或许有人说“我是为了将來找到好工作”“为了让父母高兴”“为了…”然而大多数人会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是呀,读书似乎已成为一种习惯,而我们却忘却了这个习惯的初心。我们不愿相信读书无用论的言论,然而我们也摆脱不了心中的迷茫。而书中的青年毛泽东也曾面临同样的困惑,入学第一天他就向孔校长提出了他的疑惑,孔教授说“经世致用,以我之所学,化我之所用,为民智之开启而效绵薄之力,为民族之振兴而尽一己之力。同样在杨昌济上的第一堂课课上他也提出修身是一个人,一个读书人的第一道坎。或许我还不够理解孔校长所说的经世致用,但作为同学少年,我们应该明白不论跨越多少时光,修身立志始终是我们求学的出发点。

不拒一格 修学储能

当毛泽东带着对”tex“的疑惑询问督学时,老师在解答后却对祂关心时事的做法大为不满,认为学生就要关心”学习“,与书本无关的事情知之何益时;当军阀混战后新校长张干以考试分数为唯一标准,要求全校师生一切为了分数时;当一切教育轨迹偏向教条化时,求学的少年走进了迷雾,对于毛泽东来说数理化科目很差,甚至都了不及格的边缘,而以成绩择优的制度更加阻碍了他的求学之路。今天的我们同样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是死守制度以成绩定优劣,还是不拘于形式,博学强知。如书中毛泽东所说”如果光注重书本知识,而缺乏实际能力的培养,那么知识也就成了死知识,学问也成了伪学问“.而对于90后的我们来说,多元的信息知识网络冲击着我们的生活,所以求学的之路并不唯一,修学方式也并非只有一种,()且从毛泽东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从开始的广泛学习,积极交流,开阔视野,关注国事,至徒步游湖南、组建学生军、开办工人夜校,再到后来的第一次革命活动,都是提高自己,完善自我的修学储能的过程。我相信毛泽东这种对知识的求取、对新生活的探索方式同样适用于90后的我们。社团活动,兴趣交流会,等等都能成为我们获取知识的途径,不据于形式,不困于教条,用适合我们的方式博采众长,修学储能。

青春年少 佳人才子

除了那属于青年的热血之外,书中就给我最深印象的便是那同学少年间的友情与爱情了。书中最好的一对朋友便数毛泽东与蔡和森了,他们相识于一师,虽性格有很大的差异,但他们却因同样的理想而成为挚友,一起登岳麓山,一起玩橘子洲,一起到湘江游泳,一起结交志同道合的好友。同学年少的他们忧国忧民,指说江山社稷大事。年少的爱情是懵懂的却是美好,因为巧合而相识,因为好奇而相知,向警予开朗活泼,蔡和森沉稳内敛性格的互补让他们的爱情走得更远。而相比于向蔡的爱情,陶斯咏的爱情更让人惋惜,喜欢上了一个有理想,有报负的少年,而他的心理指向始终对准的是民族的苦难、国家的前途和社会的责任,根本装不下只有两个人的温情和浪漫 ,这注定让这份感情不能归于幸福与平淡。同样的追求,同样的热血,让他们相聚,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不论是爱情还是友情,终归成为人生的一部分,我们能做的就是好好珍视,不留遗憾。

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在我少年。小说读完了,但留给我们的思考却远没有结束。同样做为少年,我们更应该思考今日的我们该如何满怀一腔热血,确立自己的目标,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男儿努力蔚为万夫雄“毛泽东用毕生的努力缔造了新中国,完成了自己的理想,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时空之间的两代人通过书籍对望,承载着上一辈人心血的求索,自强,奋斗精神充斥每一位读者的的心,青春不曾逝去,未来才刚拉开了帷幕,恰同学少年。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后记

读恰同学少年有感

(三)夜读《恰同学少年》

柳燕梅

夜晚甚是宁静,捧来一本《恰同学少年》,在图书馆靠窗的书桌上,细细品读开来。书中的语句总能让我找到灵魂的共鸣,让我的精神充满力量。

《恰同学少年》以毛泽东等青年在湖南第一师范五年半(1913~1918)的求学生活为主线,充分展现了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杨开慧、陶斯咏等为代表的优秀青年为寻找理想而奋发向上的斗志,敢以天下为主任的抱负和情怀,改造中国与世界的雄心壮志。

指尖处,一段让我回味的话映入眼帘:”今后,回想起你在一师的生活时,你能毫无遗憾地对自己说,我这五年真正用在了读书上,真正学到了该学的东西,我没有虚度光阴。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就是你在五年师范生活的成功,就是第一师范教育的成功。“读完这一段时,我的内心其实是恐惧的,四年的法学生活,我没有遗憾了吗?

或许在学习之外,还把时间花在了社团以及各种活动上。”有得有失是我们的大学,无怨无悔是我们的青春“.不管是学习还是社团,它们都能带给我们不一样的知识,充实着我们的大学时光。作为一名大三的学生,现在更应该好好抓住剩余不多的大学时光,充实自己本专业的知识,为用自己的知识回报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

爱不释手,细嚼文字。遇上一段话:”做出人生的选择也许艰难,但是承受一个选择所带来的终生的压力与代价,才是你今后真正要面对的现实。所以当你打算做出选择的时候,我希望你认真地问自己一句:我,真的做好付出一切的准备了吗?“

同样处于大学时期的我们,也会经常忽略选择所带来的代价。当你选择司法考试时,你愿意付出时间去复习吗?当你选择考公务员时,你愿意承受体制内的安定吗?或许有的时候我们做出的选择并非出于本意,只是在当时的环境中随波逐流而已。从今以后做出选择时,是否应该问问自己的内心,我,真的做好付出一切的准备了吗?

篇3:读高更有感

看的多了, 不免对一些画家慢慢有了另一种新的认识。这有点像交朋友, 相处的时间长了, 一些客套、俗礼的东西就慢慢淡化。如果再能体会到一些人所难见的细微妙处, 就更能感受到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之所以不凡, 之所以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 绝对不是偶然性因素造成的。

对保罗·高更 (Paul Gauguin, 1848—1903) 的再认识, 亦是如此。只有真正面对他的作品时, 才能深刻地体会到画布上表现出的强烈悲剧性色彩以及对天堂乐土的人类家园的向往与追求。巨大的叶子上金黄与绿色的斑点;相同的底色上同一平面上的轮廓;深红色的沙土;橘黄色的天空———一切都在此时定格了。在第一刻就能以自己非凡的真诚和空前绝后的质朴打动人。这是什么?是被遗忘的儿时的童话、或是重新寻找天堂的传说、抑或关于天堂传说的神话……?而所有的这些感受, 如果不是数次接近原作, 反复揣摩, 用心体会, 单凭缩印到画册上的那些偏色跑调的图片, 是绝对难以体会得到的。陈丹青就一直主张, 年轻人如果有条件, 无论是靠自己的积累还是依家庭的资助, 都应该尽早的出去看看, 到欧美的博物馆中, 真正的领略一下大师的风采。

高更的生平是小说家的绝妙素材。与家庭乃至社会的决裂;市民中的革新家的悲剧;流亡远方的岛屿;与另外一个悲剧性人物文森特·梵高 (Vincent Van Gogh) 的超乎寻常的友谊和决裂;在获得世界的赞扬与荣誉前夕默默死去。一生的艰难与荣耀, 似乎都基于他所具有的狂野的西班牙人的基因和原始秘鲁人的血液之中, 正是这些矛盾的性格, 才造就了他作品中鲜活的个性特征。

高更是一个很少为人理解的孤独者。终生奋斗不息, 为了坚持自己的理想和创作主张, 曾先后几次毅然离开巴黎, 前往太平洋上的小岛。生活在近乎与世隔绝的岛国, 为用颜料来表现他的艺术本质的观念而斗争。他的这些观念植根于西方绘画的伟大传统之中, 又吸收了大洋洲岛国土著居民岩画艺术中的有益成分, 并深受东方艺术尤其是日本浮世绘的启发和感染, 以极大的热情真诚地描绘了远岛上的土著民族及其生活。他早期作品追求形式的简化和色彩的装饰效果, 但还没有摆脱印象派的手法。后来多次到法国布列塔尼的古老村庄进行创作, 对当地的风土人情、民间版画及东方绘画的风格感到兴趣, 遂逐渐放弃原来的写实画法, 形成了独具风格特色的个人绘画面貌。作品大胆地用明朗的色块与线的组合, 具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和装饰效果。

还是让现藏于冬宫博物馆的这些作品来说话吧!

《海岸边的女人》这幅画由远及近, 以浅淡的蓝紫色配以橘红的色块表现背景的沙滩和海面, 用一种微弱、平和的对比关系, 营造了平面中无忧无虑的自由感受。橄榄绿的长裙和妇女们棕色的肌肤, 穿插在背景色块之中, 运用近乎垂直的色块的构成, 恰恰衬托出了远岛居民们质朴、直爽的性格特征。尤其是画面左侧, 那个臂挎水果篮的妇女, 直愣愣的站着, 以略带惊奇的目光, 回过头看着那个给小孩喂奶的妇女。第三个则轻松地站立着, 继续着她们平静的谈话。远方的人影也是照旧进行着自己的事情, 互不搅扰、悠然自得。整个画面的气氛非常宁静和含蓄, 人物动作、表情都很深沉, 有难以捉摸的魅力。

《拿果实的姑娘》中, 赤色的沙地、令人激动的金色阳光的斑点、简陋的茅舍、姑娘健美的裸体和稚拙的眼神, 再加上中景里两个席地而坐的女孩子那纯净、无邪的眼神、深色的树叶, 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浪漫, 透出些许耐人寻味的神秘气息。

《塔希提风景》中的红色的树叶和女人的精巧的轮廓、宁静的羊群、画中人物看似若无其事、游离不定的目光, 实际上却暗示着无尽的遐想和耐人寻味的深邃含义。单纯的平面性表现手法, 通过高纯度色彩的巧妙对比, 描绘出了如梦幻般的诗意境界。充分展示了颇具东方艺术韵味的单纯之美和装饰性魅力。

《摘果实的男人》、《向日葵》、《谈话》、《塔希提的田园生活》《偶像》等等这些油画, 无不充斥着金黄色的、浅蓝色的、绿色的———真实的远方岛屿的故事。使观者能真切地感受到远岛居民无尽的爱、质朴的生活方式和平和的精神状态。而有些作品中还能明显地看到与圣经故事有所关联, 如《婴儿》一画中描绘的情节, 很明显与基督诞生的传说很相似。但更多的还是表现当地居民的现实生活, 以古代宗教故事的题材为载体, 着重强调了远岛居民与当时欧洲大陆文明的显著差别。高更在画完了《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以后说过这样的一段话:“这里有多少我在种种可怕的环境中所体验过的悲伤之情, 这里我的眼睛看得多么真切而且未经校正, 以致一切轻率仓促的痕迹荡然无存, 它们看见的就是生活本身……整整一个月, 我一直处在一种难以形容的癫狂状态之中, 昼夜不停地画着这幅画……尽管它有中间调子, 但整个风景完全是稳定的蓝色和韦罗内塞式的绿色。所有的裸体都以鲜艳的橙黄色突出在风景前面。”这分明是在给我们讲述着他所向往的单纯、宁静、和谐的天堂传说的人生理想和理想破灭后孤独、矛盾的内心感受。

高更的油画色彩明度极高。他试图以明亮的色彩来加深大自然给我们的印象。迫使我们看到的所有一切都是过于亮丽, 过于动听, 是的, 过于响亮。可以想见, 高更的画笔轻快地在画布上来回游弋, 轻轻的触感描绘出他那朴实、真挚的内心感受, 得心应手, 表里如一。1893年, 在巴黎举办的高更画展的序言里, 有这样一句话:“艺术家前往那里, 不是为了用新的题材来使自己的心灵复苏……他不屑于被我们的世俗眼光、偏见和在艺术与生活方面的条条框框, 以及我们的只知道模仿的习惯, 还有令人窒息的风景画。他想找寻自己的圣殿和前行的道路。这也说明了他为什么去到远方, 为的是忘记我们。”

高更本人其实和许多现代艺术家一样, 在给我们讲述有关色彩和阴影间的音乐般的画面, 讲述神话般的和弦。其中蕴含着类似音乐的旋律, 旋律中又容纳了喜悦、灾难、悲伤与希望等等情感的因素。使人不时地联想起色彩斑斓的波斯挂毯;布列塔尼的彩色玻璃画和中世纪教堂里的壁画, 无不笼罩着神性的伟岸光辉。通过这些画作, 高更把他那付诸毕生心血, 追寻得到的天堂乐土的神话, 毫不吝惜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参考文献

[1]美术丛译.1980 (2) .

篇4:恰同学少年

50年的革命家史

菲亚特在欧洲堪称小车之王,在擅长生产速度机器和顶级奢侈品的意大利,这看起来似乎有些另类。但其实,罗马、维罗纳和佛罗伦萨的街道都号称“欧洲最窄”,二战后的意大利又满目疮痍,急需要一些大家都消费得起的“大件”来提振经济。出于实用、好用兼够用的原则,精品小车在意大利遍地开花也就不足为怪了。

但菲亚特制造小车的历史由来已久,并不是以二战为起点的。早在1936年,菲亚特的首款双座微型车Topolino(意大利语“小老鼠”的意思)就诞生了,这款像极了动画片里“门牙乞丐鼠”的小家伙其实就是500的鼻祖。1955年,意大利人在德国大众甲壳虫的基础上开发了菲亚特600和世界上最早的MPV Multipla。1957年,基于600的双门小车Nuova 500诞生了,随后在意大利本土乃至整个欧洲掀起了风情小车的热潮,并对振兴意大利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直到1975年,最后一辆500才驶下了都灵的生产线,被126车型取代。

汽车市场也有规律性的轮回,当节能环保成为汽车消费的主流,当时尚灵动主导了消费者的观念时,曾经的风云小车在它们的故乡欧洲受到了热烈的追捧。甲壳虫、MINI的热卖终于让自恃为“小车掌门人”的意大利人在500诞生后的第五十个年头坐不住了,他们用欧洲福特旗下明星小车Ka的底盘和菲亚特熊猫(Panda)的技术平台复兴了这款经典小车。随后,500在欧洲各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让人流泪的500的外观

据说在欧洲,很多白发苍苍的老人在第一眼见到全新500的时候都热泪盈眶,因为那炯炯有神的大眼睛中,凝结了太多对过去美好的回忆。相较于其他两位早进入市场的复兴之作,可以说菲亚特500是最忠于原著的。如果用“憨厚老实”来形容新甲壳虫、用“调皮任性”来形容新MINI,那么适合新500的就是“活泼机灵”了。大圆灯和小雾灯的四眼设计,无论是大小比例还是间隔距离都和50年前别无二致。同样成功复刻的还有镀铬的前后保险杠和LOGO两侧的细长装饰条,像克拉克·盖博的两撇小胡子,透着放荡不羁和玩世不恭。

菲亚特集团全新的红色盾徽更加醒目和易于识别,除此之外,新老500前脸的差异微乎其微。由于老款500是发动机后置,所以前面是储物箱,而新款的前置发动机为了散热,设置了黑色的蜂窝状进气口。新款500保留了后排座椅和不可开启的梯形后窗,并将原来的帆布天窗升级为电动玻璃车顶,在忠于原著的同时,为车子增加了时尚气息。纵观新500的整个车身,只能用“精致”二字来形容它的外形设计了,它比MINI更加复古,比甲壳虫更加时尚,四轮四角的经典布局紧凑而又扎实,3.5米长的轴距刚刚可以容得下4个人乘坐,堪称小车的“黄金比例”。

让人发疯的500的内饰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大家都习惯说法国人浪漫,但当你接触过意大利人或意大利车之后,多发现比起法国人的古板和执拗,意大利人才配得上“浪漫”这个美丽的名词。在500身上就饱含着这种独到的气质,拉开车门,一场精心准备的奢侈品盛宴拉开了帷幕。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双色的皮质座椅,虽然不敢说是不是手工缝制的,但确实有Gucci的风范,红白搭配即恬静又富有活力。向50年前致敬的短靠背和面包棍式缝制手法坐起来异常舒适,像飞盘一样的头枕能够提供良好的颈部支撑。靠背上做工考究的“500”标识刺绣和头上的织物材质顶蓬让人不得不相信人类资本主义手工业就是萌芽于意大利的。

500的坐姿很高,拥有小MPV一样的视野,头部空间异常充裕,后备箱的容积也足够应付日常使用,让人不得不佩服设计师的空间魔术本领。但更让人抓狂的是内饰设计,白色的珍珠漆饰板和车身的颜色一模一样,大片的白色按键无论是材质还是手感都逼近了Apple的境界,圆形的挡座、出风口、仪表盘、方向盘中央饰圈和圆形的组合按钮融洽得让人过目不忘。在一片白色的世界里,方向盘和挡把上辅以锃亮的黑色钢琴漆,与红色的车门饰板和镀铬门把手一起,让人们领略了汽车界的iPod的独特魅力。

作为小车旗舰,500的细节之处无不体现了菲亚特顶级的造车工艺。中央储物槽在地板上,挡把却在中控台上,这种看似本末倒置的设计在使用中却倍感便利,同样实用但不花哨的还有位于方向盘背面的音响控制按钮,伸手可及但只有车主自己知道。500的仪表只有一个,但集成了所有显示功能,有条不紊而又非常直观,轨道式刻度让我想起了老款的福特野马,红色的背光让人心跳加速。三辐真皮方向盘的包裹十分精细,握感很棒,尺寸也刚刚好。在如此惬意的氛围中,还有6个安全气囊和ESC车身稳定系统保护着你,对于这么一辆小车,你还要奢求什么呢?

让人心痒的500的动力

作为法拉利和玛莎拉蒂的东家,菲亚特的车各个都是赛道高手,500也不例外。试驾时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悬挂真的很硬,但这不是超级跑车的那种“不颠死人不罢休”,而是充满乐趣和对路感判断的神经质的底盘调校。但考虑到500的车主将有很大一部分是女性,所以它的转向力度并没有MINI那么激进,非常的轻盈而易于驾驶。看看它超过国内很多家庭轿车的195宽胎,就可以知道意大利人并没有为了经济性而牺牲激情和驾驶乐趣。事实上,这款数据非常普通的1.4升自然吸气发动机在6挡自动变速箱的加持下,表现还算给力,挡位升降很活跃,如果用Sport模式拉高转速,还能体会到些许增压机的提速感。

但真正让我心痒难耐的是500在海外装备的0.9升TwinAir涡轮增压双缸发动机,这款堪称最小排量的增压机拥有超低的油耗和敏感的动力输出,配合手动变速箱或者AMT序列式变速箱,应该会有更多的乐趣。当然还有那台强悍得有些嗜血的1.4T涡轮增压发动机,装备在顶级的500 Abath上,我在大一个级别的Bravo博悦上已经体验过了,听说在500上的调校更加激进。

作为菲亚特在与广汽合作后引进的第一款产品,500担负着提升品牌形象、导入品牌全新精神的作用。在这点上,500用16.98万元到22.88万元的略显高昂的售价和精致的做工、时尚的外观显然已经达到了目的。但厂家在动力单元的选择上仍然有些保守,相信在不久的将来,500也会像它的同班同学MINI那样,让全系产品在越来越时尚的中国遍地开花。

菲亚特500 Lounge尊享版

篇5:读《恰同学少年》有感

家庭地址:深圳市南山区松坪山六号路8栋602室

不愿公布我的任何私人信息

读《恰同学少年》有感

翻开《恰同学少年》,走进毛泽东,走进那段难忘的岁月,感受那个时代的青春激情。

内容向我讲述了毛泽东等青年在湖南第一师范五年半的求学生活为主线,充分展现了以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杨开慧,陶斯咏等为寻求理想而奋发向上的斗志,敢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与情怀,改造中国与世界的雄心斗志。怀着对革命领袖的好奇心,翻开这本震撼心灵,给予我无限斗志的《恰同学少年》。

徒步游湖南,组建学生军,开办工人夜校。一颗颗积极向上,为国为民的心,仿佛催促着东方雄狮从噩梦中奋起,也为我们谱写心中最美的诗篇。穿越时空,那个时期国内外发生了“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大事让人浩气长舒,激起我内心深处潜能的正义感。明耻篇使我看穿有的人邪恶的嘴脸,而有的人却让我领会昂首向前;一句“感国家之多难,誓九死不移”掀起我内心的波澜,瞬间万分感概就像汹涌澎湃的巨浪涌上心头;书生练兵则告诉我:没有一个野蛮强健的身体,光有满脑子书虫,那国家的强没有了武力的振兴何提成就啊;

合上这本书,回忆她一桩桩,一件件震撼人心的事件。它教我向领袖革命看齐,引我迈出困境将历史和未来的接力棒焊接。

新中国,新未来是中国无数个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我暗暗许下誓言:在中国未来的道路上一定有我铺下的牢固的砖。

我在静谧中感叹道:“书中看到的竟不是一堆“国家,民族,理想,志向”的大道理,而是一个个年青人为新世界而奋斗,打拼的历史。我想:岁月是永远夺不走那昂首挺胸的神情,张翅飞翔的雄鹰,就算再过一个世纪来翻开它,也依然会让人的激情像洪水般泛滥得到处都是。”

篇6:读《恰同学少年》有感

初四建一毕彤阳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雄于地球,则我中华民族便可雄于地球”,这是《恰同学少年》里我最喜欢的一句话。

《恰同学少年》以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五年半的读书生活为背景,展现了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等一代人的生活,同时也塑造了一批优秀青年教师形象。这本书朦朦胧胧唤醒了我的斗志,使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友谊,什么是师生情,什么是爱国志……

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当是中国的脊梁。那种“以天为被,以地为床,春风伴我好清凉”的豪爽性情如今有几人能做到?这是一群坚定的革命战士,而不是旧时的百无一用的书生啊!在后来的长征中,过草地,爬雪山……艰苦卓绝到了极点,可是他们还是完成了二万五千里的征程,高唱“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的凯歌。这样坚强的脊梁不就是撑起整个中华民族大厦的有力支撑吗? 在风华正茂的青春年华,我感受到了他们那朝气蓬勃的生命力,如同新生的中国那样不断前进。在那个风雨交加的夜里,毛泽东和蔡和森竟趁着黑夜风吹雨打,雷声阵阵爬起山来。那勇气和斗志无人能比!试问今天的我们是如何看待这样的行为?荒谬?疯狂?其实荒谬也好,疯狂也罢,有这样的勇气和斗志难道还不令人折服吗?雨洗尽了身上的尘埃,使人脱胎换骨,我想也只有毛泽东那样的伟人才会如此,毕竟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自有不同于普通人的地方。

篇7:恰同学少年有感

明国时期的大部分女人都具有 一种典型的特点,这也是中国这么多年来留下的传统。这就是任劳任怨却又富有很大的爱心。她们总是扮演者极为简单的角色。大部分时间,她们都是干着一些极为简单却又需要繁琐的事情。比如,家里的针线活,柴米油盐,儿女的衣食住行。别的他们都不在担心什么、电视剧中的毛妈妈扮演了 一个典型的大众女性。故事从毛泽东的求学之路讲起。他的父亲极力的反对毛泽东去读书,认为只有学习基本的生存能力,比如:木匠活,缝衣等一些能够维持基本生存能力。听到这些话,毛妈妈拿着手里的针线。抬头用哪有些干瘪的嘴唇淡淡的说了一句:“还是让三伢子去读书吧。有些无力,却又充满了极度的恳求。母亲的温柔,母亲的畏惧,交杂在这淡淡的话语中。却得到他爹的一句:你一个女的晓得个锤子”她还是继续认真的做着手里的针线活,仿佛没有听到。可这时的毛泽东不愿意了,他大声的对她父亲叫喊,导致父子两差点大打出手。毛妈妈站在一旁,只是无力的站在一旁,看着这两父子吵闹,不知到说什么,也不知道道在想些什,她的眼睛里的情感很单纯。却好似什么都没有。后来,他的爸爸将毛泽东锁在屋子里,夜已深了,母亲,谁不着,她想让儿子去读书,想让儿子到外面去闯荡。夜更深了,母亲站起来,悄悄的站起来,他不敢惊动这时早已熟睡的男人,他悄悄的打开锁着的窗子,将毛泽东放了出来,满腹慈爱的说:”三伢子,你快走吧,你也不要怪你爹啊,他也是为你好啊。你把这几块大洋拿着走吧,快走吧不要担心娘,去做你想干的事情吧."满是柔情,满是慈爱,却又满是不舍。

当毛泽东从学校归来时,他买了很多东西,一一的给父亲,弟弟,小妹,后来才是对母亲说:“娘,这是给你的,这个补衣服特别利落。而这时的母亲高兴却又有些惊奇:“还有我的呀,三伢子。当父亲看到毛泽东成绩单时,大发雷霆,说:”你读个锤子书啊,把改算账的数学考球那一点分,把你妈个什么国学考那么好,有个锤子用”。母亲说:“不就是个数学吗,下回考好点就行了吗,孩子这么远回来,你咋还骂他呢?”夜已深,母亲渡到毛泽东的屋子里,走到床头,拿着成绩单,摸着毛泽东的头,默默地念叨:“数学是什么”这时的毛泽东醒了,看到母亲,说:“娘,这么晚咋还不睡呢?”,“三伢子,数学是个什么东西啊”?

好似很普通,却又充满着一种最简单的情感,中国式的母亲,一直都是这样,从未改变吗。

女人,在这个社会里,总是一种很普通的生活方式,普通的个人理念来理解她所认为他所理解,认识生活。当然,现在的社会很少再有这些东西了,然而最普通,最原始的母姓还是存在,会一直延续。

篇8:读《诗经》有感

这是一个怎样的时代?

这是一个感情真挚、率直奔放的时代!

瞧, 在河之洲, 雎鸠鸟鸣, 窈窕淑女, 君子划舟, 寤寐思之, 辗转反侧。女子娇美, 男子率真, 思念与爱慕随着小河流水, 流入琴瑟美梦之中。

瞧, 崔嵬之上, 有一位征战在外, 伤怀家人, 仆疾马病的丈夫在沽酒怅饮;丈夫在外, 一位女子“首如飞蓬。岂无膏沐, 谁适为容。”女为悦己者容, 丈夫不在, 为谁装扮呢?在水一方, 伊人却有淡淡的愁怨, “溯洄从之, 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央”。恋人的距离有多远呢?皎洁的月色, “月出皎兮, 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 劳心情兮”触动一个男子的思慕之心, 浪漫的情怀穿透古今。

在书里, 借酒抒怀的思念, 女为悦己者容的坚守, 虽近却远的怅惘, 月下相思的浪漫……是如此浓厚和真实, 它让我对那个时代十分向往。几千年前的人的生活状况与现在有很大的差异, 但不变的是情感;当现代的物质生活、道德标尺环绕着人们时, 我更加怀念远古中华大地上的情的浓烈, 爱的真挚, 思的浪漫, 怀的坦荡。

时已逝, 情犹在!

这是一个怎样的时代?

这是一个战争频仍却不失细腻诗意的时代!

《诗经》里有很多描述战争的古诗,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 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 真实地刻画了战士们在战争中同仇敌忾的决心。

然而, 我更多地被它多情的诗句所吸引。“我徂东山, 滔滔不归, 我来自东, 零雨其濛”, 士兵的征途漫长, 士兵的归路更迷茫。想想家里“果贏之实, 亦施于宇, 伊威在室, 蟏蛸在户”, 缺乏了男主人的家庭生活何其艰辛。归途中的细雨淋湿了山野, 淋湿了心情。它飘飘洒洒地穿越历史, 淋湿了我的心灵。

《诗经》里写道:“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 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 莫知我哀”, 依依的杨柳, 霏霏的雨雪, 迟迟的行道, 饥渴的征途, 伤悲的心灵化作依依的柳枝, 触佛着我们的内心的是情思。

没有惨烈的战场, 没有尖锐的控诉, 有的是作战的决心, 有的是细腻的描写, 是诗意的悲哀。生活是艰难的, 但几千年前的中国人留下的是诗意的细腻。

这是一个怎样的年代?

这是一个女性独立、自尊的时代。

读诗经时, 文中女性痴情、坚忍、自尊、不让的特质深深地打动了我。那个载驰夫人!卫国已破, 哥哥也死, 自己远嫁许国。可她巾帼不让须眉, 自己的祖国和父母危在旦夕, 她毅然“驱马悠悠, 言至于漕”, 许国大夫长途跋涉阻止, 但却不能阻止她救国救家之心。她说:“大夫君子, 无我有尤。百尔所思, 不如我所之。”你们这些大夫君子, 不要对我责备。你们一百个人所考虑的, 都不如我为自己所选择的道路。她“控于大邦, 谁因谁极”的策略最终救了卫国, 历史证明最终齐桓公派兵助卫, 并赠她鱼轩。何等的智慧, 何等的勇气, 何等的尊严!

还有那个遭到丈夫抛弃的女子。年轻时丈夫抱布贸丝, 痴心一片来定情, 年老时, “士也罔极, 二三其德。”当年海誓山盟, 如今抛之脑后。一个遭到丈夫无情抛弃的女子, 没有哀哭怜惜之相。最后那句“反是不思, 亦已焉哉”, 几多悲愤, 几多无奈, 但还有几多果断。爱情没有了, 我们就这样完了!何等的决绝。

《诗经》里的女性展现出的自尊、自立、自强的精神。深深地震撼了现在的我。它让我想到了我们民族的精神:坚忍、顽强、诗意、自强不息。

穿越了千年留下来的是精神、情感和民族的气节。我们的先人们多情、细腻、自尊、率真, 他们早早地就诗意地栖居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了。

上一篇:毕业党员个人总结下一篇:干警运动会闭幕式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