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理工作实施方案

2024-05-04

2006年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理工作实施方案(精选8篇)

篇1:2006年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理工作实施方案

2006年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理工作实践方案

二00六年,学校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理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知道,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府、市教体局的中心工作,不断创新思路,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全面推进我校各科室及学校周边的依法治理,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一、认真做好我校,“四五”普法依法治理总结和“五五”普法依法治理启动 工作。

1、认真搞好我校“四五”普法依法治理总结表彰。实施启动“五五”普法依 法治理启动工作。

2、全面启动学校“五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根据《即墨市2006年—2010年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依法治理规划》,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即墨市第二职业中专2006—2010年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校规划》,组织召开师生动员会议,全面启动“五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

3、认真做好舆论宣传工作。在全校师生中认真宣传“四五”普法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宣传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在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宣传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在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宣传“平安校园”建设,落实“四个安全”对保障经济发展发展的重要作用,宣传“五五”普法依法治理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营造良好的依法治校氛围。

二、以“一学三讲”为主题,继续深入开展全校法制宣传教育。

1、认真组织“一学三讲”活动在全校师生中,广泛以开展“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及时制定学校法制宣传教育计划,认真抓好落实。使法制宣传教育进校,使师生真正懂得学法用法不仅要讲权利,维护和无法权益,也要讲义务,承担法律责任,真正做到遵纪守法依法办事。

2、认真开展以宪法为核心的国家基本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在全校师生中,进一步组织学习,宣传宪法,提高师生的宪法意识,树立宪法权威,进一步学习宣传国家基本法律制度,

篇2:2006年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理工作实施方案

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总体目标,通过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师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和依法治教工作,提高法制管理水平,为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营造更好的法制环境。

二、主要任务

(一)突出抓好宪法和基本法律制度的学习宣传,大力宣传宪法的基本内容和基本原则,进一步增强师生宪法意识,自觉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维护宪法权威。

(二)深入学习宣传教育法律法规,提高办学水平;宣传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的法律法规,维护校园和谐稳定;学习宣传交通安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法律法规,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学习宣传维权、人民调解的法律法规,依法化解校园矛盾纠纷。积极学习掌握教育政策,提高教职工政策理论水平,全面提高规范化办学水平。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法制文化活动,每学期组织师生举办一次法治文化活动,使法制宣传教育与师生文化生活相结合,增强法制观念和法治文化的渗透力。积极探索利用互联网、移动多媒体等现代传媒手段开展法制宣传教育途径,建设法制文化长廊、法治文化橱窗等法治文化宣传基地,争创校园法治文化示范学校。

三、工作措施

1、深入开展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和党员教师学法用法活动,发挥学校领导和党员教师学法用法的示范带头作用。建立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和党员教师集体学法用法的制度。根据学校实际,具体安排相应的时间、地点,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和党员教师集体学习有关法律知识,每学期不少于两次。重点学习《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及素质教育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

2、深入开展教职员工学法用法的教育活动,增强教职员工学法用法的主动性。深入开展普法教育活动,提高全体教职员工的法律知识水平。收集《民法通则》《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法》《校园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和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要求教师重点学习。并将上述法律法规的学习纳入到学校法治学习的内容中,集中学习每学期不少于两次,同样要求做好学习记录,写一篇法制学习心得,上交学校归档。做到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强化广大教职员工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的观念,权利和义务对等的观念,从而更加自觉地履行教书育人的法律义务,更加有效地行使参与学校管理、监督学校事务的权利,当好主人翁。

3、切实提高全体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学生要完成列入教学计划的法律课程学习任务,特别要学好《宪法》《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以及国家和省、市禁毒禁赌条例等与青少年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法制课做到计划、课时、教材、师资“四落实”。

4、形成工作合力,充分发挥“两课” 作用,做好普法宣传工作。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使法律法规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展现在课堂上,让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其中。班会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向学生宣传法律法规。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在联系广大师生员工方面的优势,依靠他们来调动各自所联系群体的积极性,形成全员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生动活泼的局面。

5、加强校园法制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校广播站、校报、橱窗、黑板报等宣传教育方面的作用,积极组织多种形式的法制宣传活动,开展法律咨询、法律知识竞赛;举办法制图片展览;参观法制教育基地;办好法制专栏或专题节目,从而扩大法制宣传的覆盖面。努力探索和开辟普法工作新渠道。强化建立社区、派出所、学校和家庭“四位一体”的普法工作机制,努力提高普法工作的实效性,营造学校法制宣传教育的浓厚氛围。

6、扩大普法渠道,健全教育机制。充分调动教师、家长和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有效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引导教师自觉做法律知识的宣传员,向家长、社会宣传知法、守法的重要性。同时利用家长会向家长宣传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坚决抵制违法行为和现象,争取家长、社会力量,增强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力度。并认真学习、宣传执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增强学生依法保护自己的意识。

7、学校将进一步完善教师申诉制度及操作程序,保证教职工在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有权利通过适当的途径进行申诉。设立学生申诉制度。通过设立申诉制度,对申诉人和被申诉人、申诉的范围、受理申诉的机构、申诉的程序做出具体明确规定,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8、为确保我校师生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学校总务处管理人员,坚持每天对校园及周边进行巡逻,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尽量做到防范于未然。加强对师生的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认真落实学校安全目标责任制、重大安全事故报告制和责任追究制,落实防火、防盗及各项预防措施。

9、坚持校领导和中层干部值日制度,检查、督促。坚决杜绝一切违法、违纪行为及安全事故在校园发生,并认真做好每天的值班纪录。

三、组织领导和保障措施

篇3:2006年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理工作实施方案

领导重视, 健全机制

司法局党组对普治工作一贯高度重视, 在“五五”普法伊始, 便成立了以党政一把手为组长, 各分管局长为副组长的局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领导小组, 办公室设在局政治部, 定期向局领导汇报普治工作开展情况。在每年的全局工作计划中, 都将加强干部职工的法制教育和依法治局工作作为重点内容, 并且在经费方面予以保障, 保证各项活动的正常开展。

周密计划认真落实

司法局为保证普治工作正常有序地开展, 2006年制定了《司法局关于开展第五个五年法制宣传教育全面推进依法治局的规划》, 对工作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做了规定, 同时每年制定年度工作计划, 依托“法律进机关”活动深入开展各项普治工作。

在具体工作中, 司法局坚持把制度建设贯穿始终, 除了上级规定的《司法行政系统从政“十不准”》、“六条禁令”等制度以外, 还先后制定、修订了《局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司法局干部学习制度》、《司法行政系统公务员履职工作实施细则》、《司法局工作督导检查制度》等。

几年来, 司法局先后开展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创建文明机关、“公正执法、一心为民”、“争做人民满意公务员”、争创“文明服务示范岗”等多项活动, 依法管理和服务社会的水平不断提高。

发挥职能面向社会

几年来, 司法局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面向社会开展法律服务。局法宣科、“148”专线科积极开展各种专项普法依法治理工作, 进行各种法律咨询、法律服务, 直接受教育者超过百万人次。

人民调解工作充分发挥第一道防线的作用。五年来各级人民调解组织共调解矛盾纠纷6758件, 成功率达到98%以上;刑释解教人员帮教率100%, 安置率98.8%;社区矫正工作覆盖率达100%。

五年来, 塘沽法律服务中心免费解答各类法律咨询82925人次, 发放法律服务联系卡40000余张。塘沽公证处共办理各类公证24381件, 出证率100%、办证优质率95%以上。各律师事务所共办理各类案件5260件、非诉讼法律事务8252件;塘沽法律援助中心共解答法律咨询8千余人次, 代理案件519件、代书644件。

成绩显著获得肯定

篇4:2006年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理工作实施方案

一、教育宣传的指导思想

2009年教育新闻宣传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针,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紧紧围绕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2009年“围绕一个主线,大力实施六大工程,着力抓好六项重点工作”的目标任务,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育新闻宣传工作,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刻研究新时期教育新闻宣传工作的新特点和新方法,以大力宣传教育工作来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可持续发展,为教育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的宣传舆论氛围。

二、宣传工作的目标和要求

深刻领会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宣传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广泛宣传教育事业发展的新举措和新成就。同时,抓住社会关注的教育热点、难点,发挥舆论的正面引导和监督作用,及时宣传报道教育战线的新典型、新亮点、新成绩,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和思想保障,为“推动教育科学发展、努力建设教育强省、办人民满意教育”做出新的贡献。

三、宣传的内容

根据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2009年工作要点,主要围绕以下七方面的内容作好全省教育新闻宣传工作:

(一)大力宣传以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主线,推动陕西教育科学发展的情况。包括对全省教育系统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宣传;对我省将启动的《陕西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陕西省教育事业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陕西省普通高校设置工作若干意见》及全省中小学发展规划等相关规划和制度的宣传:对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认真贯彻落实第十七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精神的宣传:对进一步推进教育地方立法工作,实施《教育督导条例》、《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的宣传;对启动学校发展水平督导评估“316”工程,继续推进教育强县创建和复查工作的宣传;对我省进一步扩大教育对外开放,鼓励开展与境外优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的合作办学的宣传;对加强委厅机关建设,进一步完善目标责任考核制度,不断提高机关行政效能的宣传。通过对一系列法规政策及工作成绩的宣传,充分展现全省教育系统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齐心协力、奋发进取、共同推动陕西教育科学发展的良好风貌。

(二)大力宣传以实施素质教育工程为抓手,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情况。包括对启动实施市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培训计划及广泛开展“三讲两实践”系列教育活动和组织举办全省第四届中小学生科技节的宣传;对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举办薄弱学科教师研训班,加强义务教育薄弱学科建设,开展义务教育教学成果展示活动的宣传:对全面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加强高校思想理论课新课程骨干教师培训工作,以纪念建国60周年为契机,组织多种形式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宣传;对加强学校体育卫生艺术教育,改善学校体育卫生办学条件,加强学校体育艺术教师骨干体系建设,开展评估督查活动,深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宣传;对全面推进中考改革和学生评价方式改革,抓好中考加试理化生实验操作考试工作的宣传;对上半年出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考改革方案及深入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的宣传。通过对素质教育取得的一系列成绩及学生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宣传,促使全社会形成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强劲合力,推进全省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可持续发展。

(三)大力宣传以实施民生八大工程基础教育项目为抓手,促进基础教育协调发展的情况。包括对做好学校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大力推进灾区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宣传;对我省在组织实施好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的同时,稳妥推进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工作的宣传;对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农村义务教育生活设施改造项目、中小学条件装备项目、普通高中建设项目、中小学教师周转房建设项目、初中校舍改造项目的宣传;对扎实推进城镇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和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建设工程及以学生食堂、宿舍卫生安全为重点,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后勤管理,建设劳动实践基地,抓好全省中小学勤工俭学工作的宣传;对按照三级推进、内涵发展、整体提高的思路发展高中教育,抓好省级标准化高中、示范高中创建工作及做好特殊教育学校和启智学校建设工作的宣传;对推进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应用和普及实验教学县创新工作的宣传;对进一步拓展教育对口支援领域,进一步推进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对贫困地区、薄弱学校提供经费、物资和智力支持的宣传。通过深入宣传我省在基础教育方面采取的措施政策和取得的巨大成就,使全社会团结一心,共同努力,进一步促进我省基础教育协调发展。

(四)大力宣传以实施人人技能工程为抓手,构建覆盖城乡的职业教育网络的情况。包括对扩大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及以扩大城乡中等职业学校联合招生合作办学为重点,拓展东西合作、西西(陕西和重庆)合作新领域的宣传;对紧紧围绕“人人技能工程”及六个项目,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努力建成覆盖全省城乡的职业教育网络,确保全省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人人有学上、个个有技能的宣传;对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建立“陕西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启动中等职业学校精品课程建设计划及举办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的宣传;对整合教育资源,加大市级统筹力度,以各市职业技术学院为中心,实行省市共建、资源共享,建立市级职业教育中心及深入推进“一网两工程”,建立省级示范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组织实施新型农民培养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养培训工程的宣传。通过全面深入地宣传我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各项措施,充分展现我省职业教育发展取得的新成绩和新成就,进一步促进我省职业教育网络覆盖全省城乡。

(五)大力宣传以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重点学科建设工程为抓手,促进高校内涵发展及以实施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工程为抓手,不断增强高校科研创新和服务能力的情况。包括对着力推进“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及巩固教学评估成果,完善教学评估特别是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机制的宣传;对深入实施“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建设工程”,做好全省高校重点学科建设专项资金建设项目的中期和年度检查及做好“211工程”三期建设和“985工程”二期验收和三期建设的推进工作的宣传;对大力推进产学结合,重大科技项目产业化的宣传:对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宣传。通过对我省高校各项工程实施及成就的宣传,全面展现我省高校在学科建设、教学质量、科技创新及转化等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促进我省高校内涵发展,不断增强科研创新和服务能力。

(六)大力宣传实施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搞教师综合素质

的情况。包括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宣传;对开展全省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年活动,加大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投入力度,深化培训制度改革,认真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和“中小学教师学历提高计划”,启动陕西省中小学校长培训工程,建设陕西省中小学校长培训网的宣传;对大力实施“陕西省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子项目”,完成1200名专业骨干教师培训任务,依托国家级职教师资培训基地,面向省内中等职业学校招收职教师资本科班、硕士班,配合有关部门组织实施好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加大引进海外优秀留学人才的力度,推动实施高校“三秦学者计划”,建设学术骨干体系的宣传;对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高等学校和厅属事业单位各级岗位设置标准和聘任办法,做好专业技术岗位的聘任工作,认真贯彻落实《陕西省实施<义务教育法>办法》,全面落实“以县为主”的中小学教师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中小学编制管理,理顺农村与城市中小学编制标准关系,解决农村中小学编制标准偏低的问题的宣传。通过对我省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及取得的相关成效的宣传,展现我省师资队伍的整体风貌和良好素质,树立社会尊师重教,坚定教师信心的良好氛围。

(七)大力宣传我省解决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着力抓好六项重点工作,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情况。包括对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构建以校园招聘市场为基础、区域协作市场和行业市场为补充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的宣传;对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配合有关部门组织好“陕西省农村基层人才队伍振兴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选调生计划”、“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农村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基层就业项目的宣传;对认真实施学校绩效工资制度改革,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的指导意见》,建立健全绩效工资制度,规范教师津贴补贴的宣传:对鼓励和规范民办学校健康发展,继续组织开展“放心上民校”专项整顿和宣传活动,规范民办幼儿教育机构的办学行为的宣传;对加大对高校的资金投入,对进一步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及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和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的宣传;对指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加强学校安全防范和应急管理工作,大力开展教师安全管理培训工作,建立健全维护教育系统稳定安全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的宣传;对切实解决校园及周边存在的影响稳定安全的热点、难点问题,确保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的宣传;对大力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统筹抓好全省教育系统的“创佳评差”活动的宣传。通过宣传我省在解决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的具体措施和政策,充分展现我省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务实的工作作风,认真解决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四、宣传的主要措施及要求

(一)进一步完善委、厅的新闻发布制度和新闻通气制度,建立重大突发事件新闻宣传快速反应机制。对重大决策、重点工程、重大活动、重要典型、重要会议等,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或信息发布会,及时向新闻媒体发布信息。机关各处室要及时向新闻中心提供有关典型素材和本年度工作要点及重大工作的相关文件资料,以便新闻中心做好对外的信息发布和媒体接待工作。

(二)充分利用机关的门户网站宣传平台。各地市(区)教育局、各高校要及时向新闻中心报送各自单位的工作亮点、成绩等材料,新闻中心将联合网站择优予以发布,同时也要加强对教育工作改革发展成就的发布及重大政策出台前的新闻通气工作。

(三)定期组织有关方面专家学者参加教育热点、难点、重点问题的舆情分析会,在相关媒体上开辟专栏,有针对性地组织记者、专家、干部撰写文章,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切实提高教育宣传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和社会影响力。

(四)根据委、厅和各处室的工作要点,认真研究,总体策划,以组织采访团深入采访,或以专刊、新闻通稿、电视系列节目等形式,努力做好委、厅重点工作的“战役性宣传”。

(五)建立健全教育新闻宣传工作的统筹协调机制。机关各处室应确定一名同志负责宣传和信息报送工作,以保证新闻中心与各处室的信息沟通和媒体来访工作。各市(区)教育局、各高校也要建立起相应的条件保障机制,加强与媒体的相互沟通,形成教育新闻宣传报道的整体合力。

篇5:2006年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理工作实施方案

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加强反腐倡廉教育,使建委系统广大党员、干部在头脑里筑起一道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是各单位、各科室领导同志反对和防止腐败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为了贯彻全市反腐倡廉宣传教育联席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要求,现对2006年市建委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工作安排如下:

一、宣传教育工作任务

1、党章宣传教育工作。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六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把学习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抓紧抓好。各单位要按照中纪委把今年确定为“学习贯彻党章年”和省纪委把七月份确定为“学习贯彻党章集中宣传月”的要求,结合自己的特点,拿出具体计划,认真搞好党章宣传教育活动,特别是抓好三项工作:一是在“七一”前开展一次学习贯彻党章集中学习活动;二是组织参加一次党章知识测试,组织参加党章知识电视竞赛;三是党政主要领导同志以学习贯彻党章为主题讲一次党课,由党委办公室牵头。

2、反腐倡廉教育活动。以学习党章为主题,以荣辱观教育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反腐倡廉教育。一是继续搞好“四廉”(廉管家、廉助手、廉内助、廉法人)教育。其中“廉法人”教育由建管科负责,建筑业协会协办,继续开展对建筑业企业、监理企业等企业法人的廉洁经营教育,要形式多样,注重成效,建立长效监督机制,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维护建设市场的秩序,为防止党员领导干部违法乱纪建造屏障。二是把“荣辱观”作为反腐倡廉教育的重要内容,充分利用“电教片”及身边事,搞好各级领导干部及重要岗位人员的警示教育;三是积极组织新创廉政歌曲歌咏活动,争取组队参加全市组织的歌咏比赛;四是积极参与廉政短信、诗歌、对联和古代廉政故事征集活动;原创文秘材料,尽在文秘知音网。五是充分发挥“三门峡建设信息网”的优势,开辟“廉政教育”专栏,面向建委机关和全市建设系统、建设行业进行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各单位,委机关各科室、委属各社团组织都要积极提供信息,宣传本单位、本部门、本行业在反腐倡廉宣传教育方面的做法,经验等内容。发挥现代化信息媒介作用,教育我市建设系统干部职工,依法从政、廉洁从业。

3、廉政文化建设工作。廉政文化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廉政文化建设,对于弘扬社会主旋律,鼓舞和凝聚人心,使广大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基础性的舆论导向作用;通过廉政文化建设,使广大干部职工在廉政文化氛围中得到教化、培养;规范从政从业行为,引导其提高廉洁自律意识,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发挥党员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使其自觉矫正不廉洁的行为,从而促进党员干部的廉洁自律。一是深入开展廉政文化“进机关”活动,各单位要根据各自机关办公场所的特点,利用在办公室墙上、桌上、办公楼大厅、会议室等场所,布置一些形式多样的廉政廉洁提示语、警示语、标语、板报等,形成廉洁从政从业的氛围;二是由建管科负责,建筑业协会协助开展廉政文化“进企业”工作,推进廉政文化进建筑施工企业办公场所、建筑工地活动深入开展,积极探索实践廉政文化进企业、工地的有效形式和方法,并建立监督检查机制,培养出一些廉政文化进企业的先进典型。

二、具体要求

篇6:2006年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理工作实施方案

2006年县委宣传部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我部结合宣传思想工作实际,紧紧围绕全县经济与社会发展大局,按照“两提高、两转变”的普法要求,更新观念,开拓创新,将宣传思想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高起点、全方位地开展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取得了较好的实效

。同时,我部积极履行县普法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部门职责,多措并举,积极为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鼓与呼,在全县上下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我部专门召开部长办公会,专题研究“五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和2006年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成立了以部长为组长,分管副部长为副组长,各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部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并且根据人事变动及时调整领导小组成员,建立健全了部长亲自挂帅,分管副部长具体主抓,各股室齐抓共管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机制,确保了我部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制定方案,明确目标。

部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多次与县普法办联络沟通,结合宣传思想工作实际,制定了《中共XX县委宣传部“五五”普法依法治理规划》和《中共XX县委宣传部2006年普法依法治理方案》,明确了“五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和2006年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要求、步骤、方法、组织和具体措施,并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纳入到干部年终绩效考核,将全体干部的思想统一到《规划》和《方案》上来,激发干部职工参与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积极性。

三、落实措施,力求实效。

我部根据《规划》和《方案》要求,结合宣传思想工作实际,采取多种形式深入持久的开展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重点围绕《刑法》、《公务员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公司法》、《个人所得税法》、《公证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2006年重点普及法律,组织集中学习和分散自学,组织通读法律法规原文,组织参加专题辅导,组织普法员参加县普法办举办的普法培训班并回到单位办普法培训班,组织干部职工按质、按量、按时摘抄学法笔记,撰写学法心得,组织学法研讨交流体会,每季度检查学法笔记一次,每半年评比学法心得一次,每年年底组织全体干部参加县普法办统一组织的普法考试,以考助学,以考促学,不断增长干部职工的法律知识,不断提高干部职工的法律意识。

四、强化宣传,营造氛围。

一年来,我部结合宣传思想工作实际,多措并举,为全县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鼓与呼,在全县上下营造了全民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法治环境,有力地促进了和谐、法治XX的建设。

1、在《XX通讯》和XX电视台开辟“普法依法治理”专栏,摘要刊登干部群众高度关注和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条文,增长干部群众的法律知识,发表干部群众的优秀学法心得和体会,在交流中增进对法律条文的理解,积极组织采写并在《XX通讯》和XX电视台刊播发生在XX的法律案例,通过身边的人现身说法来教育民众,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

2、以“12·4”法制宣传日为契机,联合司法局举办法制宣传日活动,印发普法资料,协助司法局开展法律咨询,解答人民群众在法律方面的疑难问题,大张旗鼓的营造学法、用法环境。

3、加大对民众违法违规及政府部门违法违规行政的舆论监督力度,通过《XX通讯》和XX电视台予以曝光并跟踪采访,促进政府部门依法行政,引导广大干部群众遵纪守法。

4、组织协调全县中小学校从公检法司等部门聘请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指导中小学校加强对中小学生的法律教育,从小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五、学用结合,注重实践。

学法是为了守法、用法。我部在提高全体干部法律素质的基础上,注重用法实践。在宣传思想工作中,引导全体干部职工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引导全体干部依法办事、依法宣传,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合法权益。今年以来,我部没有一人违反党纪国法,并且在宣传报道中也没有出现侵害他人隐私权、名誉权等违法违规现象。通过引导用法实践,明显增强了全体干部守法、用法的意识。

一年来,我部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虽然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少数干部的学法积极性还不够高,在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中存在等、看、拖等被动学法现象,部分干部运用法律武器保护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够强……所有这些问题,我部将在今后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中努力加以解决。

2006年12月15日

篇7:2006年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理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主线,立足本职,突出宣传国土资源

管理法律法规,全面营造加强社会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平安**”建设的舆论氛围,为顺利实施“十一五”规划,建设新**,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良好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正高效的法制环境。

二、宣传方式及内容

1、制定宣传月实施方案,进行广泛动员,组织局机关工作人员集中时间学xxx省、市《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意见》和《关于加强社会治安防范工作的意见》;学习《县委、县政府关于建设“平安**”的实施意见》、县五部门《关于对发生严重危害社会稳定重大问题的地方实行领导责任查究的规定》以及《安徽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条例》等,利用宣传栏、播放VCD光盘等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教育,同时利用宣传车向各乡镇送去有关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等相关资料,充分利用广播、有线电视、局域网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2、围绕创建“平安**”活动做好相应工作。精心组织统筹安排,认真组织实施,保证创安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坚持召于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会,并召开综治工作例会,分析矛盾纠纷发生的原因,研究部署调处化解工作,力求做到由内部解决的问题在本部门、本单位就地解决。

3、在“3·19”矿产资源法宣传日到来之际,印发有关矿产资源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及安全生产宣传资料,并由地矿股、执法监察股送到全县各矿点,并召开各矿点法人代表参加的宣传《矿产资源法》、安全生产法及地质灾害群防群测知识的座谈会,真正使各矿点法人充分认识矿产资源保护利用及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4、根据《县直单位治安综治工作规范和建设基本标准》要求,加强内部安全防范责任,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有效预防和减少重大治安灾害事故和安全生产责任事故的发生,做到“管好自己的人,看好自己的门,办好自己的事”。

三、工作步骤

1、学习动员阶段(3月1日到10日)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任务和要求,进行动员部署,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2、集中阶段(3月11日至25日)采取各种形式,运用各种媒体,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声势、有特色的宣传活动。

3、总结阶段,对综治宣传月进行全面总结,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认真搞好本单位的治安综治工作,建立和完善领导责任制,履行治安综治工作职责,确保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目标实现,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和土地矿产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制度,及时调处,化解矛盾,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四、工作要求

1、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对综治工作的领导,成立由局党组书记任组长,监察股长为副组长,相关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安全创建领导小组,落实领导责任制。

2、周密部署,精心组织。各乡镇土管所、本局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宣传月的重要性,采取切实措施,认真部署,精心组织,抓好落实,务求实效,确保这项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

**县国土资源局

2006年2月28日

篇8:2006年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理工作实施方案

一、高校学科建设情况

学科建设是高等教育的基础, 是大学的“细胞”, 学科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才, 特别是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重点学科、交叉学科、新兴学科是高校学科建设的核心。当前高校学科建设的主要领域:一是本学科的前沿领域, 二是本学科与相关学科的渗透领域和多学科的交叉领域。因此创新人才培养必须抓好重点学科建设, 扶植和发展新兴、交叉学科。应用型专业学位设置是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专门人才需要的必然要求, 对创新人才培养起着至关重要作用。

1. 落实情况

(1) 国家重点学科的建设情况

国家重点学科是国家根据发展战略与重大需求, 择优确定并重点建设的培养创新人才、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在高等教育学科体系中居于骨干和引领地位。重点学科建设对于带动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全面提升,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需求, 提高国家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的意义。

《纲要》实施以来, 国家关于重点学科建设颁布了一系列重要政策和相关文件 (见表1) 。

(2) 交叉学科、新兴学科的发展情况

通过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2012) 、《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 (2011版) 》两份文件了解本科生、研究生两个层面学科、专业的调整情况。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2012) , 新增了艺术学门类。新目录的学科门类由原来的11个增加到12个, 专业由原来的73个增加到92个, 共由352种基本专业和154种特设专业构成。新目录保留了一批学科基础比较成熟、社会需求相对稳定、布点数量相对较多、继承性较好的专业, 调整了一批内涵不够清晰、名称不够规范、区分度较小的专业, 增设了一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改善民生急需以及应用性强、行业针对性强的新专业, 如物流管理与工程、电子商务、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等专业。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颁布最新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 (2011版) 》。新目录与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相比, 增加了1个学科门类, 即:艺术学门类。学科门类总数由12个变成13个。一级学科数量从原来的89个增加到110个, 增加了21个, 另有2个一级学科更名。

(3) 应用型专业学位的设置与发展情况

随着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 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去向已更多地从教学、科研岗位转向实际工作部门。为促进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更好发展, 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硕士研究生的类型结构, 逐渐将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 实现研究生教育在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等方面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此, 《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的若干配套政策》提出: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专门人才的需求”。

(4) 国家颁布的有关应用型专业学位的政策和文件

国家颁布的有关应用型专业学位的政策和文件如表2所示。

2. 实施效果

(1) 重点学科建设成效显著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于2013年1月29日发布学科评估结果显示:近年来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成效显著, 评估结果在前五位的学科中, 超过75%是国家重点学科。

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的意见》精神, 在“服务国家目标, 提高建设效益, 完善制度机制, 建设一流学科”方针指导下, 调整的重点是在按二级学科设置的基础上, 增设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的建设要突出综合优势和整体水平, 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和新兴学科的生长;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的建设要突出特色和优势, 在重点方向上取得突破。共评选出286个一级学科, 677个二级学科, 217个国家重点 (培育) 学科。

(2) 我国学科在ESI国际学科排名情况有所提升

从排名来看, 《纲要》实施以来各大学进入排名的学科数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有些学校新进入ESI排名的学科数相当令人瞩目, 发展较快, 呈现出乐观的态势。

根据《中国高校进入ESI前1%学科统计调查及对大陆高校学科建设的启示》的统计结果, 中国共有137所高校、共计520个学科进入ESI前1%, 覆盖20个ESI学科领域。大陆地区共有104所高校的335个学科在19个ESI学科领域进入了前1%, 不仅进入ESI前1%的高校数、学科数、ESI学科领域覆盖率均达到一定规模, 而且这些高校办学类型丰富多元, 反映出近10年我国高等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 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分布情况也得到了改善。

(3) 985、211工程学校重点学科建设实现突破

《纲要》实施以来, “985工程”学校的重点学科建设加速实现新突破, 形成了一批学术影响力进入世界百强的学科。论文被引次数是国际上公认的反映学术影响力的主要指标。能够进入美国ESI数据库的都是论文被引次数位居各学科世界前1%的机构。2001年, “985工程”学校仅有40个学科被选进入ESI数据库, 而到2008年, 进入ESI数据库的学科数量就翻了近两番, 已经有34所学校的140个学科被选进入ESI数据库, 主要集中在工程学、化学、材料科学、物理、临床医学等学科。其中按被引总次数统计, 进入世界高校百强的有10所学校的26个学科。这些学科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和巨大的潜力, 已经具备了冲击世界一流学科的实力。学校优势不断加大,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发表的国际论文10年来增长了近4倍, 而论文被引次数增长了10倍之多, 显示出质量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数量的增长速度。

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产业司《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中期实施情况调查报告》指出:为科技创新提供创新人才支撑而组织实施的“211工程”三期建设, 引导高校以重点学科建设为核心, 瞄准学科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 紧密结合实施《纲要》以及国家重大科技项目, 进一步优化学科结构和布局。5年来,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逐步提升, 科技创新功能不断彰显, 科研成果转化率明显提高, 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培育了规模宏大的人才队伍。

(4) 专业目录调整推动交叉、新兴学科的发展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2012) 新目录调整学科门类12类, 与研究生学科目录的学科一一对应;专业类92个, 与研究生学科目录的一级学科基本对应;专业数506种, 比原来减少了20%。

本次目录将专业的具体设置分为了基本专业和特设专业两大部分。基本专业是学科基础比较成熟、社会需求相对稳定、继承性较好的专业;特设专业是针对不同高校办学特色, 或适应近年来人才培养特殊需求设置的专业。同时, 撤销了一些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并超前部署了一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专业。另外在这次新目录中, 还出现了一批新交叉学科, 这种可授予两种或以上学位门类的专业, 原则上由所属高校自己确定授予学生其中一种。

(5) 高校自行设置专业的权力有所扩大

《纲要》实施以来, 教育部在落实与扩大高校专业设置自主权上迈出了重大步伐。按照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 高校可以根据专业目录自行设置本科专业, 也可以申请设置尚未列入目录的新专业。新《规定》首次对高校专业设置实行备案和审批两种制度。

(6) 工程硕士、博士及卓越高等工程师教育均有较大发展

《纲要》实施以来, 全国工程硕士 (博士) 包含机械工程等40个工程领域, 支撑的一级学科数目为35个, 工程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毕业人数均有大幅增长, 招生人数6年增长3倍, 毕业人数增长近两倍。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 成为目前培养单位最多、领域覆盖面最广、培养规模最大、企业和社会评价较好的专业学位。

3. 存在问题

(1) 中国大学一流学科的总体实力仍需加强

从进入ESI学科排行的排名来看, 中国大学学科的总体实力不是很强, 虽然我国很多大学在物理学、化学、材料科学和工程学领域有不俗的表现, 但是主要还是集中在少数高校, 没有形成一个较大的一流学科建设群, 我国大学的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任重而道远。

(2) 部分学科建设非常薄弱需大力加强

部分学科尚未进入ESI的排行, 这意味着我国大学在部分学科上的建设是非常薄弱的, 需要大力加强。

二、高校研究生参与科研情况

支持和鼓励研究生参与科研工作, 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也是《纲要》的明确要求。

1. 落实情况

(1) 研究生参与重大科技项目的人数稳定增长

《纲要》实施以来, 研究生参与重大科技项目和发展项目的人数、研究生参与高校R&D成果应用及科技服务项目的人数均成增长态势, 增幅稳定 (见表3、表4) 。

(2) 高等学校研究与发展机构培养研究生人数稳步增长

2006年以来, 高校研究与发展机构稳步增长, 项目数随之增加, 培养研究生人数也呈增长态势 (见表5) 。

(3) 国家重点实验室培养研究生情况

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我国科学技术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为我国创新体系的建设提供了支撑, 现已经发展为由高等院校国家重点实验室、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军民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港澳伙伴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组成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截止2011年底正在运行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共计498个, 其中高等院校国家重点实验室为260个, 占据国家重点实验室半壁江山。

2011年高等院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入学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共88227, 毕业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26031人。共有34位博士生的毕业论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占当年总数的35.1%。

(4)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培养研究生情况

国家工程技术中心 (以下简称“工程中心”) 是国家科技发展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研发条件和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十一五”期间, 科技部以提高工程中心自主创新能力和推动行业发展为目标, 紧紧围绕国家中长期科学发展战略目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崛起的战略需要, 进一步加大工程中心建设力度, 同时结合政府职能转变要求, 进一步统筹基地、人才、项目, 注重与国家科技计划、重大专项工作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实施相结合, 工程中心建设工作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具体发展情况见表6。

数据来源:根据2007—2011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数据中各类高等学校研究与发展项目制作。

数据来源:根据2007—2011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数据中各类高等学校R&D成果应用及科技服务项目制作。

数据来源:根据2007—2011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数据中各类高等学校研究与发展机构表制作。

(5) 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实施情况

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实施以来, 项目数量稳步扩大, 项目类型逐渐增加, 内容不断丰富, 取得了明显成效, 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 初步形成激励和支持研究生创新的良好氛围。

2. 实施效果

研究生参与重大科技项目的主要成果, 即产出大量的学术论文、专利等, 以及形成众多高水平的学位论文。

(1) 研究生参与重大科技项目所产出的专利和成果

据国家知识产权局规划发展司统计, 截止到2007年底, 全国高等院校共申请专利133541件。2007年, 全国高校共申请专利32680件, 比2006年增长42.4%;全国高校当年共获授权专利14773件, 比2006年增长41.3%。

2007年, 教育部直属高校共申请专利15020件, 占申请总数的45.96%, 获授权专利7463件, 占授权总数的50.52%;“985”高校共申请专利12759件, 占申请总数的39.04%, 获授权专利6426件, 占授权总数的43.50%;“211工程”高校共申请专利18059件, 占申请总数的55.26%, 获授权专利8638件, 占授权总数的58.47%。

数据来源:根据2007—2012年国家科技计划年度报告中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建设部分国家工程技术中心数据制作。

教育部批准科技成果鉴定申请277项, 集中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3项, 教育部计划项目7项, 科技攻关项目6项, 军工项目28项, 省市计划项目22项, 横向项目16项和自选项目131项, 博士点基金项目1项, 其他部委计划项目4项, 社会项目134项等。2007年, 共进行各类科研成果项目登记1157项, 并将登记项目报科技部备案。**

目前, 研究生已成为高校科研工作的主力军, 以上这些专利和成果的取得都离不开研究生们的辛勤工作和付出;也正是通过参与这些科技项目的研究工作, 从而大大提高了研究生们的科技创新能力。

(2) 研究生参与科技项目研究有利于提高学位论文质量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是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组织开展的一项工作, 旨在加强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工作, 鼓励创新精神, 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博士生教育的质量。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是对博士培养质量进行监督和激励的一项重要举措, 对培养和激励在学博士生的创新精神, 促进我国博士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作用。

自1999年首次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 至2009年共进行了11次, 各省级学位委员会累计推荐了5444篇论文参加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 共评选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984篇, 提名优秀博士学位论文949篇。同时, 为鼓励、支持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在高等学校不断作出创造性成果, 教育部还设立了“高等学校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 对在中国内地高等学校工作的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给予5年的研究资金资助, 并委托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优博论文资助项目”的专家评议和管理工作。自1999年至2009年, 共对704个项目进行了评审, 立项675项, 资助了672位优博获得者。目前已对216个项目进行了结题, 其它项目正在正常进行之中。这一举措, 有效激励研究生积极参与科技项目的研究, 为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创造了条件。

(3) 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实施效果

从数量上来看, 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实施项目逐年递增, 至2006年以后逐渐稳定;从具体项目类型上来看, 各项目类型大部分呈上升态势;而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以及访学研究三类项目覆盖人群, 均有大幅增长;成果产出方面也有较大增长。

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实施以来, 项目数量稳步扩大, 覆盖人群逐渐增加, 内容不断丰富, 投入产出取得了明显成效, 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 初步形成激励和支持研究生创新的良好氛围, 有利于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

三、国际交流培养创新人才情况

在全球化背景下, 面对激烈的国际科技与教育竞争, 实行开放办学, 扩大国际交流培养人才的规模和水平, 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大学人才培养的质量与国际化水平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在学生层面上, 积极推进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公派专项研究生奖学金等项目, 鼓励跨境跨校交流访学, 发展联合培养项目;积极稳妥放宽外国留学生来华留学政策, 吸引高学历留学生来华留学;通过学生交流、海外访学、学分互认、联合培养等方式为学生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和途径, 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和国际视野, 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沟通、理解、合作和竞争的能力。

1. 落实情况

(1) 政策落实

《纲要》实施以来, 我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关于国际交流培养人才工作的政策性文件, 以推动国际交流培养人才工作的开展。如, 2005-2010年《留学基金委年报》, 2005-2013年的《国家公派出国研究生项目实施方案》;2007年颁布的《国家公派出国留学研究生管理规定 (试行) 》;2008年颁布的《国家公派出国留学选派办法》, 此外, 还颁布了《高等学校接受外国留学生管理规定》、《关于中国政府奖学金的管理规定》等。

(2) 国家积极推进有关国际交流培养人才的项目

《纲要》实施以来, 我国政府积极推进国际交流培养人才的项目, 以促进中外学生的交流, 为培养创新人才创造条件。包括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公派专项研究生奖学金项目、跨境跨校交流访学和联合培养项。除此, 还积极稳妥地放宽外国留学生来华留学政策, 吸引高学历留学生来华留学。

2. 实施效果

(1) 出国留学研究生不断增加

《纲要》颁布以来, 我国公派出国留学研究生数量保持稳定。从表7中可以看出, 已有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各种方式出国留学完成研究生学业, 拓宽了人才培养的途径, 增强了国际交流能力, 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条件。

(2) 各国来华留学研究生较快增长

《纲要》实施以来, 2005—2011年来华接受学历教育的留学研究生数量呈逐年增长态势, 2011年比2005年来华硕士研究生增长了近4倍, 博士研究生也增长了2倍 (见表8) 。

四、高校与院所合作培养人才情况

“加强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 鼓励科研院所与高等学校合作培养研究型人才”, 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也是《纲要》的明确要求。

1. 落实情况

(1) 国家对校所合作培养人才工作高度重视

《纲要》实施以来, 国家对校所合作培养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视出台了关于校所合作培养人才的一系列重要政策文件。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开展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工作暂行办法》、《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通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下达2012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通知》、《教育部关于开展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的通知》等, 将校所合作培养人才工作提升到新高度。

备注:2007年来华留学生统计简况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分会网无法查询, 数据缺失。

(2) 高等学校和工程研究院所联合培养博士生试点工作

当前, 我国经济发展亟需大批高层次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支撑。充分发挥工程研究院所与高等学校双方的优势, 开展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高层次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道路, 对创新型国家建设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为此, 教育部与中国工程院共同推动了高等学校与工程研究院所联合培养博士生试点工作, 这也是校所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创新研究生培养体制和机制, 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高层次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 推动研究生教育科学发展, 自2010年起中国工程院与教育部共同推动了高等学校和工程研究院所联合培养博士生试点工作。教育部于2010年4月下发了《关于开展高等学校和工程研究院所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试点工作的通知》, 试点工作按照《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开展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工作暂行办法》的规定, 采取“联合招生, 合作培养, 双重管理, 资源共享”的模式进行。目的是充分发挥双方功能和资源优势, 实现强强联合, 形成教育、科研、管理合力, 共同构建拔尖创新工程科技人才和科学研究新的合作平台。目标是:试点带动、重点突破、全面推进, 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道路, 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融合发展。2010年共8家高校和8家研究院所参加了试点, 当年下达联合培养指标88名;2011年共18家高校和18家研究院所参加试点, 当年下达联合培养指标210名。

(3) 高等学校与中国科学院联合培养人才工作

高校与中科院联合联合培养人才工作也是校所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2012年8月29日, 教育部、中科院联合启动实施《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计划》强调, 要认真贯彻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大力推进科技与教育协同育人, 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科研与人才培养结合, 努力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21所“211”高校和中科院31个研究所现场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首批将有80余家中科院研究所、50余家高校参加, 每年将有15万名以上的研究生、本科生参与其中, 有1800多人次院士、科学家、教授到高校授课, 到中学开设科普讲座。

2. 实施效果

(1) 校所合作培养创新人才规模逐渐增长

校所合作培养人才工作从2010年起正式启动 (见图1) , 至今已经连续3年开展高等学校与科研机构联合培养研究生试点工作专项招生计划。3年来, 参与高校、科研院所规模逐渐扩大, 高校数增长近3倍, 科研院所数增长近4倍;联合培养博士生、硕士生数量也呈增长态势, 增幅均达200%以上。这些数据表明, 随着校所联合培养研究生试点工作开展, 校所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模式逐渐成熟, 培养规模逐渐增长。

(2) 校所合作培养创新人才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

截至2012年, 高校与工程研究院所联合培养试点工作参加单位已达63家, 在校博士生达600余人。实践证明, 这种强强联合的模式有利于高校和科研机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有利于学生在理论学习之余, 参与国家的重大科研项目, 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是创新培养机制, 培养创新工程科技人才的有力举措;同时, 促进了高等学校和工程研究院所之间的交流, 深化了两者之间的合作, 有助于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数据来源:根据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下达2010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通知》、《关于下达2011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通知》、《关于下达2012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通知》和《教育部关于开展高等学校和工程研究院所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试点工作的通知》中相关数据制作 (表中参与高校及科研院所数量为合作数量未去除重复单位) 。

(3) 高等学校与中科院联合培养人才计划全面落实

从目前调研数据来看, 中科院研究生计划规模逐渐增加。2012年高等学校与中国科学院院所联合培养计划中, 招生单位22个高校分别与41个 (次) 联合培养单位共培养博士生372人。

(4) 典型案例

中科院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从1978年开始招收全日制情报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是国内最早培养该学科研究生的机构之一。1998年开始与北京大学合作培养情报学专业博士研究生。2006年1月又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成为首批图书馆、情报、档案管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2011年成功向教育部报备信息资源管理、竞争情报2个二级学科后, 形成图书馆学、情报学、信息资源管理、竞争情报4个二级学科和20个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教育规模。目前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共计71人, 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共计9人。

2006年至今, 共培养硕士研究生253人, 招收博士研究生14人, 毕业博士生9人, 招收53名博士后入站, 出站博士后18名。大多数毕业研究生已经成为信息机构、企事业单位、大学和政府部门等用人单位的业务骨干和中坚力量。

五、实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情况

大力发展和改革职业教育, 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实用技术专业人才, 是《纲要》提出的重要目标。

1. 落实情况

(1) 国家对发展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和指导

《纲要》实施以来, 国家对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高度重视, 从中共十七大报告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再到教育部等部委发布的《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等10多个文件的颁发, 表明了国家对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高度重视。

(2) 职业教育培养实用技术专业人才的实绩

①确保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投入经费的增长。《纲要》实施以来, 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投入经费每年呈增长态势。

②切实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在基础能力建设方面, 坚决贯彻实施:加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规划、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规划、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等4项计划。四驾马车并驾齐驱有力地保证了“大力发展与改革职业教育, 切实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除此之外, 地方政府在认真落实中央职教项目配套经费的同时, 也建立了一批地方职教专项经费项目, 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

③搭建实用技术人才成长“立交桥”, 积极推进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改革招生考试制度。中等职业学校扩大服务面, 高职院校探索多样化选拔录取机制。从历年来中高职招生、在校人数变化数据也可以看出, 6年来中职招生、在校人数增长幅度较大, 高职有增长但幅度较小, 这些举措体现了扩大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 提高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质量的目标。

④完善职业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模式与机制。职业教育努力完善产教结合机制, 建立教育与产业对话协作机制, 创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等。

(3) 教育部颁布新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

2010年, 教育部颁布新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目录》包括19个专业类、321个专业、927个专业 (技能) 方向, 对应职业 (岗位) 1185个、职业资格证书720个、继续学习方向554个。《目录》强调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 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4) 建立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动态调整机制

职业教育紧紧围绕区域功能定位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加快专业结构优化和布局调整, 改造或淘汰一些不适应市场岗位需要的传统产业, 增设现代农业、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急需的专业, 大大提高了职业教育有效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吻合度和贡献率。

2. 实施效果

(1) 职业教育发展成效显著, 社会认可度较高

《纲要》颁布以来, 随着职业院校招生规模持续扩大, 职业教育累计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输送了5789万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极大提高了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在招生规模扩大的同时, 职业教育也注重扩展服务对象范围, 面向人人办学:一是职业院校招生对象多元化, 二是扩大面向农村和西部地区招生规模, 三是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 力争把“人人有知识, 个个有技能”的宏伟蓝图变成现实。这种职业教育面向人人的理念, 从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满意程度上可以看到成效。

根据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联合撰写的《职业教育公众满意度调查报告》显示, 66.2%的公众对职业教育总体呈满意态度, 只有4.8%公众对职业教育现状不满。这充分体现《纲要》实施以来,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成效显著, 社会认可度较高。

(2) 初步具备了大规模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专业技术人才的能力

截止到2010年, 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 分别占高中阶段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初步具备了大规模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能力。

(3) 中高职毕业生已成为产业大军的主力军

职业教育作为实现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在以人力资本为先导的经济发展中作用突出。研究表明, 职业教育对我国主要劳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增长贡献率为21%。

2005至2011年, 中、高职毕业生数均呈增长态势, 其中中职毕业生6年来年均增幅50万, 高职毕业生人数6年增长了近1倍。6年来, 我国职业院校有5789万毕业生在掌握职业技能后走向社会, 进入物质生产和服务部门与行业, 以及精神产品和服务的第一线, 成为支撑实体经济持续发展的产业大军中的主体力量。

全国高技能人才数量从2004年的1860万人增至2009年的2631万人, 中国制造业从业人员受教育年限从2005年的11年增加至2010年的13年, 职业教育贡献突出。

从毕业生就业方面来看, 近3年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半年就业率平均为87.6%, 平均月收入为2171.3元, 两者均处于持续上升状态。近年来, 中职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6年95%以上, 高职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87%以上。这充分表明《纲要》实施以来, 职业教育在实用技术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效。

摘要:创新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需要。教育是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途径, 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 (以下简称《纲要》) 将“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作为人才队伍建设中重要政策, 本刊综合报道了《纲要》颁布以来, 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所发挥的作用的落实情况、实施效果和许多专家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教育,创新人才,高校,科研

注释

1资料来源:《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实施情况调研组系列调研报告:《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情况专题调研报告》。

2《2008年中国教育年鉴》.教育部网站, http://www.moe.gov.cn.

上一篇:《岭南音乐》杂志社联系方式编辑部投稿邮箱下一篇:派出所党支部发展党员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