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机动车辆管理条例

2024-04-12

道路机动车辆管理条例(通用6篇)

篇1:道路机动车辆管理条例

关于公开征求《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

附件: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准入管理规定》意见的公告

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

准入管理规定

(征求意见稿)

目 录

总则 准入管理 监督管理 罚则

附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管理,维护社会公众利益和社会经济秩序,促进汽车产业与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和《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以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工业和信息化部(以下简称国家主管部门)负责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的准入管理是指国家主管部门对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以下简称车辆企业)及道路机动车辆产品(以下简称车辆产品)实施的生产和市场准入行政许可。

第四条 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道路机动车辆生产的企业,必须具备相应条件并经过国家主管部门许可后,方能取得道路机动车辆生产资格;其车辆产品须经国家主管部门许可后,方可生产、销售。取得准入许可的车辆企业及产品由国家主管部门以《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以下简称《公告》)的方式发布。

第五条 车辆企业及产品的准入许可不得转让。第六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行业主管部门(以下简称省级主管部门)按照国家主管部门委托,承担本行政区域内车辆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的有关工作。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和管理委员会管理的车辆企业及产品的准入管理工作由国家主管部门负责。

第二章 准入管理

第七条 车辆企业准入条件:

(一)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有关规章和产业政策及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规定;

(二)具备与所生产车辆产品相适应的生产能力和条件;

(三)具备相应车辆产品的设计开发能力;

(四)具备相应车辆产品的营销和售后服务能力;

(五)所生产的车辆产品符合有关国家标准及规定;

(六)具备相应车辆产品的生产一致性保证能力。第八条 车辆企业生产的车辆产品应当符合国家有关安全、环保、节能、防盗等方面的要求,符合有关国家标准和国家主管部门有关规定。

对于有特定用途,质量参数和(或)尺寸参数不符合有关国家标准规定的车辆,在质量参数和(或)尺寸参数符合相关行业标准,其他项目符合有关国家标准和国家主管部门规定的情况下,可以按超限车进行管理。

第九条 车辆企业分为汽车、专用汽车及挂车、低速货车及三轮汽车(原农用运输车)、摩托车四类企业。

第十条 国家主管部门按照车辆产品类型及品种对车辆企业及产品准入进行分类管理。各产品类型及品种的准入管理规则由国家主管部门另行制定发布。

第十一条 国家主管部门委托具备条件的中介机构(以下称中介机构)承担准入管理的技术审查工作;授权有资格的检测机构(以下称检测机构)承担车辆产品的检测工作。中介机构和检测机构要具备第三方公正地位,不得与车辆企业存在资产、管

理方面的利益关系。

第十二条 车辆企业向国家主管部门申请企业准入时,应当提交以下申报资料:

(一)车辆企业基本情况;

(二)车辆产品的技术来源和特性说明;

(三)车辆企业具备的车辆产品设计、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能力,以及相应车辆产品的生产一致性保证能力等说明;

(四)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符合性说明,包括按照《汽车产业发展政策》要求取得的核准或备案文件;

(五)车辆产品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规定的说明,试验数据材料等;

(六)企业所在地省级主管部门审核意见。

第十三条 车辆企业向国家主管部门申报车辆产品时,应当提交以下申报资料:

(一)企业的产品申报材料,包括企业基本信息、产品情况简述、《公告》光盘参数、《车辆主要技术参数及主要配臵备案表》、《车辆产品强制性检验项目方案表》以及其他证明文件;

(二)检测机构出具的车辆产品检测报告;

(三)申报新能源车辆的,还应当提供产品技术和结构原理说明、企业标准或技术规范、检验规范,新能源车辆的运行区域和范围、售后服务承诺、运行管理和使用说明等技术资料。

车辆企业应当通过国家主管部门指定的网络系统申报车辆产品。

第十四条 国家主管部门应当在5日内决定是否受理车辆企业及产品的准入申请。如不予受理,应当将原因及时告知有关

车辆企业。

第十五条 国家主管部门受理准入申请后,应当在20日内(中介机构评审所需时间除外)完成审查,作出准入许可决定。审查包括资料审查和(或)现场审查。拟准予准入许可的车辆企业及产品应当进行公示,公示的内容由国家主管部门规定。

经审查,准予准入许可的车辆企业及产品以《公告》的方式发布,并在国家主管部门网站向社会公布;不予准入许可的,国家主管部门应当将原因及时告知有关车辆企业。

第十六条 车辆企业发生下列变化时,应当在得到国家主管部门许可后,及时办理准入许可变更手续。其中,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需要办理项目备案或核准手续的,应当先行办理相关手续。

(一)企业的控股股东、企业法人代表、企业名称发生变化的;

(二)企业与外资合资合作的;

(三)企业注册地址、生产地址发生变化的;

(四)企业增加或减少生产厂点的;

(五)个别产品的生产地址发生变化的(指产品从一个生产地转到另一生产地生产);

(六)产品商标发生变化的;

(七)企业发生其他重大变化的。

第十七条 被兼并、重组的车辆企业所生产的车辆产品的售后服务应当由新组建的企业承担,且应当在兼并、重组时予以明确。

依法破产或解散的企业,除由国家主管部门撤销其准入许可

外,还须对规定年限内车辆产品的售后服务及备品、配件供应等作出安排。

第十八条 取得准入许可的车辆企业,应当按照车辆识别代号管理规定,申请和使用世界制造厂识别代号。车辆识别代号管理规定另行制定发布。

第十九条 车辆企业申报跨类型车辆产品时,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项目核准或备案,并须符合有关车辆企业及产品的准入条件。

车辆企业申报出口车辆产品的,应当具有在国内生产该类产品的准入许可。

第二十条 车辆企业应当建立产品生产一致性保证体系,以使实际生产的车辆产品参数、机动车出厂合格证及上传合格证的参数与被许可的车型参数、用于检测的车辆样品参数保持一致。

第二十一条 对于准入许可规定了有效期的车辆产品,车辆企业应当在有效期内组织生产和销售,并有责任告知销售商和用户,保证用户能在有效期内正常完成该车辆产品的注册登记。

对于准入许可规定了销售范围或使用范围(要求)的车辆产品,车辆企业应当告知销售商及用户,要求其按规定的范围(要求)销售及使用该车辆产品。

第二十二条 车辆企业应当增强品牌意识,及时注册本企业自有商标。应当加强产品合格证管理,严格执行有关规定。

第二十三条 车辆企业可自行选择检测机构,进行车辆产

品的检测。车辆企业送检的车辆样品应当是本企业制造的,符合有关国家标准和规定,其参数与申报资料相符合。

第二十四条 检测机构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行为规范,诚实守信,按照核准的实验能力和实验室认可范围,依法、公正地开展检测工作;遵循公平竞争的原则,不得从事不正当竞争;未经国家主管部门同意,不得以分包或转包的方式将检验任务转给非授权检测机构。

第三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五条 国家主管部门对车辆企业及产品的准入许可事项实施监督管理。省级主管部门按照国家主管部门委托,对本行政区域内车辆企业及产品的准入许可事项实施监督管理。车辆企业、中介机构和检测机构应当接受国家(及省级)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

第二十六条 车辆企业应当持续满足准入条件,组织被许可车辆产品的生产,保证持续生产合格产品。当发现已出厂车辆产品(包括被撤销准入许可的车辆产品)存在缺陷时,国家主管部门应当责令有关车辆企业实施召回。

第二十七条 国家主管部门组织中介机构及检测机构,采取企业现场检查、销售市场抽查等方式,对许可的车辆企业及产品进行准入条件保持情况、生产一致性等方面的监督检查。

监督检查的周期原则上每两年一次。根据车辆企业准入条件保持情况和产品一致性状况的不同,可延长或缩短监督检查周期。当车辆企业准入条件、生产一致性保证能力、产品质量等方面出现重大问题或有重大举报问题时,国家主管部门或省级主管

部门可随时对有关车辆企业进行监督检查。

监督检查具体办法另行制定发布。

第二十八条 集团公司有责任和义务对下属的子公司、分厂进行监督管理,并承担连带的管理责任。

第四章 罚 则

第二十九条 被许可的车辆产品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由国家主管部门撤销该产品的准入许可:

(一)不符合国家标准和国家主管部门有关规定的变化,且在规定的期限内仍不能满足新要求的;

(二)不能满足生产一致性要求的;

(三)经法律程序确认侵犯他人合法知识产权的;

(四)在安全、环保、节能或防盗等方面存在严重缺陷的;

(五)检测机构违规检验的;

(六)中介机构或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作出不当审查结论的;

(七)其他违反车辆产品准入管理规定的。

被撤销准入许可的车辆产品,不得以同一车型型号再次申请准入许可。

第三十条 被许可的车辆企业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由国家主管部门视情节轻重,分别处以责令改正、通报批评、撤销产品、责令召回产品、暂停产品申报、暂停或撤销车辆企业准入许可等处罚:

(一)不能满足车辆企业准入条件的;

(二)假冒许可产品的名义,生产未经许可的车辆产品的;

(三)转让准入许可、买卖产品合格证的;

(四)擅自异地生产车辆产品的;

(五)擅自对外委托生产车辆产品的;

(六)在监督检查中隐瞒有关情况、提供虚假资料或者拒绝提供真实资料,或者拒绝国家(或省级)主管部门监督检查的;

(七)中介机构或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作出不当审查结论的;

(八)不执行国家主管部门要求其召回产品指令的;

(九)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违法行为。具体处罚规定另行制定发布。

被撤销准入许可的车辆企业,在一年内不得再次申请准入许可。

第三十一条 车辆企业应当持续满足准入条件的要求,正常开展生产、销售等经营活动。对于停产或不能正常生产二年以上的车辆企业,国家主管部门应当对其特别公示,并对其重新进行准入条件审查。审查不合格的,国家主管部门应当暂停其准入许可,要求其限期整改。限期内仍不符合准入条件的,国家主管部门应当撤销其准入许可。

第三十二条 车辆企业隐瞒有关情况或者提供虚假材料申请车辆企业或产品准入许可的,国家主管部门不予受理或者不予准入许可,并给予警告,且该车辆企业在一年内不得再次申请该准入许可。

车辆企业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车辆企业或产品准入许可的,国家主管部门应当撤销其准入许可,且该车辆企业在三年内不得再次申请该准入许可;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

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三条 检测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检验车辆产品时,徇私舞弊、玩忽职守(包括无样品或未检验出具检验报告、不按试验结果出具虚假检验报告、隐匿真实检验情况等),或擅自将检验任务分包或转包给非授权检测机构或生产企业的,由国家主管部门视情节轻重,分别处以责令改正、通报批评、暂停或撤销对其授权的处罚。具体监督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第三十四条 中介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办理车辆企业及产品准入许可、实施监督检查时,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的,由国家主管部门视情节轻重,分别处以责令改正、通报批评、暂停或撤销对其委托的处罚;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第三十五条 本规定自2009年 月 日起施行。本规定实施细则另行制定发布。

第三十六条 本规定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解释。

附件:名词解释

一、道路机动车辆:是指在道路上行驶的,至少有两个车轮,且最大设计车速超过每小时6公里的各类机动车及其挂车(其中摩托车为最大设计车速超过每小时20公里、整备质量超过40公斤)。主要包括汽车、三轮汽车、低速货车、摩托车和其他道路运输机械及挂车。不包括利用轨道行驶的车辆,以及农业、林业、工程等非道路用各种机动机械和拖拉机。

二、汽车、专用汽车及挂车、低速货车及三轮汽车(原农用运输车)、摩托车:本规定所称汽车是指国家标准(GB/T3730.1-2001)2.1款定义的车辆;所称专用汽车是指国家标准(GB/T3730.1—2001)2.1.1.11,2.1.2.3.5,2.1.2.3.6款定义的车辆;所称挂车是指(GB/T3730.1—2001)2.2中定义的车辆;所称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是指国家标准(GB7258-2004)3.2.4.1、3.2.4.2中定义的车辆;所称摩托车是指国家标准(GB/T5359.1-1996)中定义的车辆。

三、车辆产品类型:按照国家标准(GB/T3730.1—2001)定义的乘用车、商用车及其细分类划分,其中:

1、乘用车细分类为:

轿车类:国家标准GB/T3730.1—2001中2.1.1.1—2.1.1.6 其它乘用车类(包括多用途车和运动用车):国家标准GB/T3730.1—2001中2.1.1.7—2.1.1.11

2、商用车细分类为:

客车类:国家标准GB/T3730.1—2001中2.1.2.1 半挂牵引车及货车类:国家标准GB/T3730.1—2001中2.1.2.2,2.1.2.3

四、车辆产品品种:按国家标准《专用汽车和专用半挂车术语和代号》(GB/T17350-1998)划分。

五、超限车产品:指有特定用途或在特定场所使用的,在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等方面超出国家标准GB1589-2004的标准限值要求或该标准没有规定的,需要在道路上使用(经常或偶尔)的汽车、挂车和汽车列车。

篇2:道路机动车辆管理条例

1、范围

本规定规定了厂内交通及机动车辆安全技术管理内容。本规定适用于龙江商联厂区内行驶的机动车辆、非机动车辆和行人以及公司外出机动车辆的交通安全管理。

2、引用标准

GB4387-94《工业企业厂内铁路、道路运输安全规程》

3、定义

3.1 厂内道路

是指厂区内供车辆、人员通行的道路。3.2 厂内机动车辆

是指经市技术监督局检测合格,核发厂运牌照,于厂内行驶的机动车辆。包括:汽车、叉车、拖拉机、小型翻斗车,铲车等。3.3 厂外机动车辆

是指挂有市公安交警部位核发牌照的机动车辆。

4、职责

4.1 安监部负责厂内外交通安全管理和监察;负责车辆驾驶员的特业培训的联系工作;负责厂内道路的日常清扫和清障检查工作;负责厂内外交通有关人身事故的分析处理工作。参与厂内道路施工前审查和施工后的现场检查认定工作。

4.2 生产设备部负责厂内交通有关设备事故的分析处理工作;负责车辆保险相关工作;负责机动车辆的技术档案管理工作;负责厂内道路、设施的维修管理工作。参与厂内道路施工前审查和施工后的现场检查认定工作。

4.3 经营管理部负责厂内道路、设施、机动车辆委外维修工作。参与厂内道路施工前审查和施工后的现场检查认定工作。

4.4 办公室负责厂内外交通事故造成工伤的善后处理工作;负责车辆驾驶员特业培训的组织工作。

4.5 电气车间参与厂内道路施工前审查工作。

4.6 各有车单位负责本单位车辆状况、驾驶人员的安全管理;负责分管区域内车辆安全行驶和道路安全状况的安全检查工作。

5、机动车辆的安全技术管理

5.1 车辆安全技术规定

5.1.1 车辆外观整洁,零部件完好、联结紧固、无缺损并具有正常技术性能,车身周正偏差不得大于40mm,颜色协调无锈污,号牌字码清晰。

5.1.2 发动机部分:动力性能良好,运转平稳不得有异响,机件齐全无泄漏,功率不得小于4.78w/t。

5.1.3 转向系统:方向转动灵活、轻便、无阻、联结牢固、无裂纹、无损伤、不松旷。5.1.4 制动部分:刹车一致不跑贪偏、安全可靠,轮胎气压符合标准。

5.1.5 电气部分:电瓶清洁、无锈蚀、比重符合标准,灯光齐全,喇叭声音清晰,无漏电

现象。

5.2 厂内机动车辆车务管理规定

5.2.1 车辆实行每年一次的定期自检制度,自检内容和检查日期由安监部统一安排进行,并报市技术监督局进行检测。

5.2.2 凡检查不合格和无厂内牌照的车辆一律不准在厂内行驶。

5.2.3 车牌照必须按指定位置安装并不得丢失、损坏,严禁将牌照挪用和调换。5.2.4 厂内车辆在厂内行驶一律不准出厂,如必须也厂需填写《厂内机动车辆外出审批表》到安监部审批。

5.2.5 车辆必须在明显处标注所在单位。

5.2.6 车辆必须建立设备技术档案,其内容包括: a)车辆出厂的技术资料、产品合格证; b)使用维护保养和自检记录;.c)安全技术检验报告; d)车辆事故记录。

5.2.7 新增车辆必须向市交警部位或技术监督局申请牌照后方可使用。

5.2.8 各单位的机动车辆要由专(兼)职司机驾驶,其他人员不允许驾驶。专(兼)职司机必须持市交警部门核发的驾驶执照或市技术监督局核发的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证,并经安监部进行安全教育后,方准驾驶车辆,严禁无证驾驶。

5.2.9 需设兼职司机的单位,其兼职人员须经人事副总经理批准,并报人力资源部备案。5.2.10 严禁驾驶与操作证不符的车辆。

5.3 车辆行驶规定

5.3.1 在厂内行驶的机动车辆速度不得超过以下时速: a)直行15公里;

b)倒车3公里并有人引路;

c)进入厂房大门5公里并确认道路畅通,鸣喇叭; d)道路狭窄处3公里。

5.3.2 执行任务的救护车、消防车、工程救险车、警车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可不受第5.3.1条规定的速度限制。

5.3.3 在厂内人流高峰期间各种机动车辆不准通行,具体时间如下: 早7:10—7:40 午11:20—11:40 晚16:50—17:10

5.4 车辆装载规定

5.4.1 在厂内运行的各种车辆,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中的车辆装载规定,严禁超重、超宽、超长、超高及客货混载。

5.4.2 由于生产需要运送长大货物的车辆,必须向安监部上报具体安全措施,经批准后,应设专人监护,按指定的时间、路线行驶。5.4.3 前翻斗车驾驶室外严禁乘人。5.4.4 叉车只许坐司机1人。

5.4.5 装运易燃易爆等危险货物时,应遵守如下规定:

a)必须由具有安全行车50000km和3年以上安全驾驶经历的驾驶员驾驶,并选派熟悉危险

品性质和安全防护知识的人担任押运员;

b)车上应根据危险货物的性质配带相应的防护、消防器材,车厢两端上方需挂有危险标志; c)易燃易爆物品和气瓶不准用叉车直接叉运或用前翻斗车、铲车装运。d)运送易燃易爆物品的车辆必须按规定佩戴合格的防火罩。

e)运送易燃易爆物品的车辆进入厂区,其防静电接板必须保持与地面的良好接触,并具有良好的导静电接地功能;

f)易燃易爆物品在卸车过程中,供方要设人监护,禁止无关车辆从其旁通过。

5.5 临时停放车辆

5.5.1 距公司各门、交叉路口、转弯处、消火栓等处20米以内禁止停放车辆; 5.5.2 铁路道口及两侧不准停放任何车辆。

5.5.3 厂房门、院门、厂房内、仓库、通道、货场除装卸货物外,严禁停放车辆;厂房停车盲区内不准停放车辆。

5.5.4 厂区内试车必须在指定地段进行并且设专人监护。

5.6 随车装载人员规定:

a)载运大、重载物未靠车厢前后栏板时,货物前后不得乘人; b)载物高度超出车厢栏板时,货物上不得乘人;

c)不得坐在车厢栏板上,车辆未停稳前,不得上、下车; d)机动车车厢内只允许载3人(客货车车厢不准载人),机动车辆车厢以后的任何部位或货运汽车的挂车、拖拉机挂车、起重机、罐车、平板车和三轮车不得载人。

6、动车和行人的交通安全

6.1 道路右侧行走,不准用机动车或自行车拖带。

6.2 厂内严禁停放并行驶自行车,擅自停放、行驶造成的自行车损坏及厂内交通事故由个人承担。

6.3 行人走人行道,无人行道的地方靠道路右侧行走;三人及以上不允许横排行走。

7、道路

7.1 道路应保持平坦、畅通,夜间有照明。

7.2 任何单位不准擅自占道、封道,不准在道路上检修设备、堆放生产用料、排弃杂物、垃圾、设置障碍。

7.3 施工单位因施工需要挖掘道路时,施工前负责填报申请表,由经营部、生产设备部、安监部、电气车间审查会签,审查通过后方可施工。施工现场应设明显标志,夜间设灯光标志,施工后应及时清理现场、修复地面,经经营管理部、生产设备部、安监部审查后方准撤离。

7.4 在道路两侧种植树木、设置宣传板等,不准遮挡交通标志,不准妨碍司机视线,以防影响安全行车。

7.5 推土机、压路机、履带吊等对路面有破坏作用的车辆在厂区内道路行驶前,必须经生产设备部审核签字,按生产设备部指定路线行驶,否则严禁上路。

7.6 跨越道路的架空管线、构筑物距离路面的最小净高不得小于5米。

7.7 所有行驶在厂区内的机动车辆必须保持车身整洁,保证装载物不倾洒,弄脏道路必须清扫干净,否则不予放行或按经济责任制考核。

8、违章处罚

8.1 违反本规定视为违章作业,安监部可视情节轻重给予通报、停驾车辆的处罚,情节严重的扣押1—3个月驾驶证,并按公司经济责任制考核。8.2 下列情况属严重违章作业,要加重处罚: a)违章载人; b)超速行驶; c)无证开车; d)酒后开车;

e)厂内机动车辆不经审批擅自出厂。

8.3 非专(兼)职司机驾车肇事,发生的一切后果由责任人承担。

9、厂内交通事故处理

9.1 司机违章造成事故时,要保护好现场、积极抢救伤者、做好标记。移动现场时必须在原地设立标志。

9.2 肇事司机立即报告安监部和有关部门,未经允许驾驶员和车辆不准离开现场。9.3 肇事单位隐瞒事故不报,后果由单位和驾驶员自行承担,并予以严肃处理。9.4 事故分析处理由安监部和生产设备部组织。

a)厂内造成人身伤害事故,由安监部进行分析处理,生产设备部参与;

b)厂内未有人员伤亡、造成设备损坏的事故,由生产设备部分析处理,安全保卫部参与; c)厂内人伤、车损事故,由安监部和生产设备部共同分析处理。9.5 外单位机动车辆在厂内发生交通事故时,由安监部组织有关单位提出事故分析处理意见,上报公司安全生产委员会。对肇事后逃逸的,追究车辆雇佣单位责任并加重处罚。

10、机动车辆外出审批有关安全规定

10.1 机动车辆外出审批有关安全规定

10.1.1 凡机动车辆出城区执行任务或单位(个人)借用机动车辆时,必须由公司分管领导和公司主管安全的副总经理书面批准同意后,方准借用或外出。否则,安监部不予放行。10.1.2 外出城区车辆驾驶员,由本单位对其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备案登记。10.1.3 节假日期间,机动车辆出厂区须经公司分管领导和主管安全副总书记面批准。10.1.4 外出车辆证件、设备安全检查由安有车单位进行,并备案登记。

10.1.5 各单位机动车辆每日16:50必须进厂,不允许车辆在外停放进夜,如有特殊情况须请示公司分管领导批准。

10.2 执行营运任务车辆外出审批有关安全规定

10.2.1 凡执行营运任务车辆出城区执行运输任务时,必须由本单位主管领导批准后方准外出。

10.2.2 各单位执行营运任务车辆外出执行运输任务时,单位安全员必须对驾驶员进行安全教育并做好记录。

10.2.3 外出执行营运任务车辆证件、设备安全检查由各有车单位主管人员进行并备案登记。

10.3 各单位不得将本单位的机动车辆特别是营运车辆用于驾驶员培训,不得当教练车在道路上练习使用。

10.4 驾驶员及有关人员私自将车开出,发生交通事故,后果及经济损失将由责任人自行负责,单位不准承担,责任人将受到严肃处理。本单位领导纳入公司经济责任制考核。10.5 安监部对外出车辆执行监督检查,并将检查结果纳入公司经济责任制考核。

11、外来机动车辆的安全管理规定要求

11.1 凡是因施工、养料(包括设备、工件、物资)、取料需公司以外的机动车辆进厂时,公司的雇车单位必须向被雇用方提出安全要求:一是进厂车辆的车况必须完好;二是进厂车辆的驾驶员必须遵守公司的交通安全管理规定(包括禁行时间和人员的乘坐方式)。

11.2 凡进入厂区车辆必须接受门卫检查,按门卫要求落实各项入厂安全措施。检查时发现外来车辆车况不好、驾驶员违章时,在停止其驾驶或制止其违章行为以后,还要对雇车单位进行考核。外来车辆因车况不好或驾驶员违章在厂内交通肇事时,除了要求肇事方进行赔偿以外,还要对雇车单位进行连挂考核。经查实雇车单位没有履行安全职责,被雇用车辆驾驶员没有得到雇用单位的安全告知时,公司将追究雇车单位的安全管理责任。

12、其他

篇3:道路机动车辆管理条例

但现行的异地车辆统保方式存在问题:即有可能出现漏保车辆;服务收费标准不一;各环节流转周期长;经办人工作量大等缺点。如何做好车辆统保工作, 如何通过一套较完善的标准化操作流程来运作这些项目, 最终达到符合管理要求、适应市场现状、提高工作效率、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保险集中管理面临的问题

实现跨区域企业机动车辆保险集中保险, 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 年检审验

根据我国公安交通管理部门 (车管所) 现行的车辆管理规定, 单位车辆必须在购置单位所在地落户申领牌照并进行年检审验等, 而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 (以下简称“交强险”) 是车辆年检审验的一个必须项目。虽然原则上各保险公司出具的交强险全国范围有效, 但目前大多数省份为保证本省的经济利益都不成文的执行着持非本省 (甚至本市) 交强险保险单不予通过年检的“不成文惯例”。

(二) 交强险保险期限

根据我国公安交通管理部门 (车管所) 现行的车辆管理规定, 单位车辆必须在车辆申领牌照时办理交强险。由于涉及到代收车船使用税的问题, 首次购买交强险一般必须购买一年, 对第二年度以后的交强险购买是否足年并无统一要求, 但是各省市的保险公司一般不愿意客户购买短期的交强险。原因主要有:一是操作复杂, 交强险可以短期但代收车船税必须全年, 容易造成报价错误 (代收车船税错误可引起税务局对保险公司罚款) ;二是价格偏高, 购买短期交强险无法享受折扣优惠, 增加三年以上车辆的保险费支出;三是业务易流失, 客户购买短期车辆险的目的基本都是为拉齐本单位车辆保险日期实行统一管理, 个别保险公司担心客户统一管理后业务整体流失, 不愿意客户拉齐保险期限;四是垫交保费, 为争取客户, 几乎所有的保险公司都存在为客户先行垫交保险费出具发票后等待客户付费的情况, 拉齐保险期限后会造成保险公司一次垫交保险费数量巨大的问题。

(三) 见费出单

根据保监会管理要求, 机动车辆保险实行“见费出单”。但是在具体执行中, 部分保险公司, 特别是规模较大的公司都可以为客户单位先行垫交保险费出具保险单和保险费发票, 交付客户单位后再收取保险费。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有两方面, 除保险公司为争取客户单位自愿提供便利外, 更有客户单位财务管理制度限制的问题:一是客户单位财务制度要求见票付费;二是客户单位财务管理人员考虑自身财务安全, 要求见票付费。

(四) 投保险种保额限制

按照车辆保险的普遍设置, “车辆损失险”和“第三者责任险”都是主险, 投保人可以选择同时投保或只投保其中一项, 然后在此基础上在附加投保其他险种。但是个别保险公司在实际经营中为维护自身的利益对投保险种的选择和保险金额设置都有限制性规定。如有的省份保险公司规定投保人只选择一个主险投保时只能选择“车辆损失险”, 即在选择购买一个主险的情况下, 只能购买“车辆损失险”, 不能购买“第三者责任险”。有的省份保险公司则是对保额做出了限制性规定, 如限制“第三者责任险”在20万以下。

(五) 提前出单时间限制

为保证保险期限的接续, 避免脱保。投保人和保险公司一般都会对续保车辆进行提前续保。但是续保的费率优惠比例又和上一保险年度是否出险挂钩, 特别是交强险的优惠比例更是严格与交通事故挂钩, 不能由保险公司人为调整, 所以续保的提前时间就不能太长。大多数省份的保险公司支持提前三个月出单 (含保单到期月) , 但也有个别省份仅支持提前二个月出单 (含保单到期月) 。

二、机动车辆保险集中管理模式

基于商业保险集中管理的工作要求, 实行机动车辆保险集中管理有两种方式可供选择。一是总部统保, 即由跨区域单位总部实施集中采购, 以总对总方式由总部与某一保险公司或保险公司共保体签订保险协议, 二是分区域统保, 即由跨区域单位总部根据生产区域分布, 按照省区划分, 实行分省区集中统保。由总部在各省区选择某一保险公司或是保险公司共保体签订保险协议, 各下属单位出险后由总部按其所在区域向承包公司报案并索赔, 各下属单位仅负责配合现场查勘和索赔资料收集整理。就上述两种方式, 结合机动车辆保险管理实际状况, 笔者认为分区域统保更容易实现, 且省内集中统保也更便于协调。

(一) 车辆投保组织模式

由于车辆使用单位分布在多个省区, 按照一个省区的车辆做为一个投保单元的形式组织集中投保。如驻陕西各二级单位在陕西省投保、驻甘肃各二级单位在甘肃省投保。由于车辆购买分散的原因, 多数单位暂未拉齐投保期限。所以采取按季度投保, 每年集中进行四次投保操作。

(二) 统保协议签订

签署两级统保协议。第一级为保险经纪人、相关省级保险公司与公司总部签订的《XX年度统保服务协议》, 该协议重点在明确通用流程, 明确对保险经纪人的授权等。第二级为一个投保单元内具体车辆使用单位与具体承保服务保险公司及保险经纪人三方签订的《XX年度统保协议》, 该协议重点在明确操作流程, 投保险种、服务措施、费用支付等具体细节问题。

(三) 车辆投保操作流程

一是投保人于2、5、8、11月的5日前将下一季度全部需投保车辆的投保信息发送给保险人。二是保险人收到投保信息后5日内完成保险费测算, 于2、5、8、11月的10日前将保险费测算表交经纪人审核。三是经纪人收到保险费测算表后2日内完成对保险费测算表的审核, 于2、5、8、11月的12日前将审核无误的保险费测算表交投保人, 同时向投保人出具《保险费支付通知书》, 作为投保人申请保险费预算的依据。四是投保人审核经纪人出具的《保险费支付通知书》, 并以此为依据上报保险费支付计划, 申请完成后通知保险经纪人。五是保险人根据经纪人的通知, 于2、5、8、11月的25日前向投保人送达下一季度投保车辆的《保险费缴付通知书》 (该通知书上的金额与经纪人通知书的金额一致) 。六是投保人根据保险人的《保险费缴付通知书》于3、6、9、12月的第一个付款工作周完成保险费支付手续。七是保险人在收到保险费后3日内完成出具正式保险单和保险费发票, 并于送达投保人, 保险人同时将出单信息表报送保险经纪人。

(四) 流程单证备案

在业务操作流程中涉及大量的保费测算表格、通知书等单证, 由保险经纪人制定统一模板, 并交客户单位管理部门备案。相关单据主要用于投保资产认定、保费核定, 由投保保单车辆及保险业务管理部门负责确认。以保证流程的严肃性, 避免业务错漏等。

(五) 报案索赔

实行区域机动车辆保险后, 在企业总部与保险公司或共保体签订保单协议后, 为了确保出险后报案的及时、准确, 企业总部应通过内部公文管理流程, 将分省区统保协议发送至分区域各单位。要求下属各单位机动车辆保险管理相关部门按照保单要求, 出险后及时报案并配合完成现场勘察。总部机动车辆保险部门负责组织保险承保公司、出险单位、保险经纪之间的协调和沟通, 及时处理出险索赔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 确保报案索赔工作顺利开展。

(六) 承保人考核

如果一个投保单元是由二家以上的保险公司共保时, 为保障投保人利益, 促进各保险人提高服务水平, 经纪人将对各保险人协议期间的各项服务进行评比打分, 作为下一年度选择承保人的依据。

三、结论

鉴于实行机动车辆保险集中统保是深化商业保险集中管理、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的有效方式, 以及实行保险集中管理面临的诸多问题, 企业采用渐进的方式, 采取分省区车辆保险集中, 既能够减少跨区域统保诸多问题的阻碍, 也能够有效地推动保险集中管理, 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管理效益。

摘要:对跨区域企业实行机动车辆保险集中管理的可行性从车辆年审、交强险保险期限、见费出单制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 根据笔者所在企业车辆保险的实际操作经验的提出了一套跨区域机动车辆集中保险的流程。

篇4:道路机动车辆管理条例

关键词:道路交通事故;连带赔偿责任

机动车辆挂靠经营是时下客、货运输行业广泛存在的一种特殊现象。由于法律对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后车辆挂靠单位的责任如何承担没有明确规定,造成了案件处理意见上的分歧乃至判决上的差异。笔者由一则典型案例展开,梳理常见的几种处理意见,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一、案情简介

农村客运司机潘某驾驶一辆客运长安车,在营运途中与林某驾驶的摩托车相撞发生交通事故。经公安交警部门作出责任认定,潘某负事故全部责任,林某无责任。潘某系肇事客运长安车实际车主,该车挂靠在某客运公司,双方之间合同约定潘某每月交纳管理费800元,合同有效期3年,潘某已向该客运公司交纳车辆管理费8000元。后来,林某向法院起诉,要求潘某和客运公司承担连带责任,赔偿医疗费、误工费、伙食补助费、交通费、车损费等共计32000元。

二、分歧意见

对案件的处理存在以下不同意见:

(一)第一种意见

判决挂靠人潘某负民事赔偿责任,被挂靠单位客运公司在收取管理费范围内负连带赔偿责任。理由和依据:

1.根据《民法通则》第一百零六条、第一百一十九条等规定,机动车造成的他人损害属于民事侵权行为的一种,因而应由侵权行为人承担赔偿责任。本案中的侵权人即交通事故责任者为车辆的驾驶员也是车辆的实际所有人,其实际占有并使用车辆,享受车辆运营利益,并能够行使支配权,因而应由潘某承担本案的赔偿责任。

2.本案中客运公司为名义车主,实际车主潘某每月需向其缴纳800元管理费。为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利,根据公平合理的民法原则,由客运公司在收取车辆管理费的范围内承担赔偿责任较为适宜。这样既有助于保护林某的合法权益得到及时兑现,又未将客运公司的责任扩大,体现了权责一致的原则。

3.国务院发布的《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三十一条,规定了被挂靠单位在交通事故赔偿中的垫付责任,若被挂靠单位承担垫付责任后,可向交通肇事者追偿全部或部分损失。而且被挂靠单位并未实际参与车辆的经营和盈利分配,营运车辆也未处在其控制之下,其对交通事故的发生不存在直接责任,但因被挂靠单位对车辆负有管理义务,可在其未尽到安全管理职责范围内承担连带责任。

(二)第二种意见

判决由挂靠人潘某负民事赔偿责任,被挂靠单位客运公司负连带赔偿责任。理由和依据:

1.司机潘某作为事实上的车主,被挂靠单位客运公司作为法律意义上的名义车主,二者均是本案赔偿法律关系的赔偿义务主体。客运公司应对其管理的车辆发生的交通事故承担民事责任。如江苏省高院在《江苏省2001年全省民事审判工作座谈会纪要》(苏高法[2001]319号)中指出:“挂靠经营的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他人损害的,应由挂靠人和被挂靠单位连带承担赔偿责任。”

2.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实际车主肇事后其挂靠单位应否承担责任的复函》((2001)民一他字第23号)的明示,实际车主肇事后,被挂靠单位从挂靠车辆的运营中取得了利益的,应承担适当的民事责任。本案中,客运公司对营运车辆收取了管理费,就表明其从车辆的营运中获取了定额收益,同时对车辆具有管理职责,应属于本案的间接责任人,理应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3.理论上,机动车辆挂靠,是指由个人或者个人合伙出资购买车辆,为了方便交通营运,将车辆登记在某个具有运输经营权资质的单位名下,以单位的名义进行运营,并由挂靠人向被挂靠单位支付一定的管理费用。本案中,营运车辆系挂靠在客运公司名下并向其支付管理费,是以客运公司的名义进行营运,而客运公司为其办理保险、年检等手续,两者系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被管理人发生交通事故,管理人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三)第三种意见

判决挂靠人潘某负赔偿责任,驳回要求被挂靠单位承担赔偿责任的诉讼请求。理由和依据:

1.本案的实际车主是潘某,客运公司不是事实上的车主,并不行使车辆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权能,也未参与盈余分配,作为名义车主,与交通事故的发生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客运公司也无法预知和控制事故的发生,故不应承担赔偿责任,应由潘某独自承担赔偿责任。

2.本案实际侵权责任人是潘某,客运公司与潘某之间实际上不存在劳动关系或雇佣关系。根据《民法通则》相关规定,侵权行为导致的损害赔偿只应由侵权行为人承担责任,而本案中的侵权行为人只系营运车辆的驾驶员即实际车主,而不是客运公司,二者也不存在共同侵权。因此,本案只能要求营运车辆的所有人潘某承担完全赔偿责任,被挂靠单位客运公司不应承担责任。

3.根据“运行支配”和“运行利益”理论,客运公司虽向潘某收取一定的费用,但该费用的性质应当理解为是为潘某提供各项服务的费用,而非从车辆运营中获得的利益,所以不应认定为取得运行利益,且客运公司只是挂靠车辆的名义所有人,不能支配车辆的行驶和运营,故不应承担赔偿责任。而潘某作为车辆的实际车主,既是车辆的运行支配者,又是运行利益的归属者,当然应由其承担赔偿责任。

三、观点评析

笔者认为,被挂靠单位既不是应当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有限连带责任,也不是不承担任何责任,而是只应在收取管理费范围内因未尽到管理职责而承担补充赔偿责任。理由和依据:

(一)连带责任在法律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方可适用

现行法律并没有规定被挂靠单位对挂靠车辆造成的交通事故承担连带损害赔偿责任。

我国《民法通则》规定连带责任有四种情况:①共同侵权人的连带责任;②连带责任保证的连带责任;③合伙之间的连带责任;④代理关系当事人的连带责任,除此之外,民法通则就没有其他连带责任的规定,因此,连带责任的适用是严格的,必须有法律明确规定时方能适用。虽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规定,扩大了连带责任的承担主体,但是,该规定要求侵权人都实施了侵权行为,两侵权行为直接结合造成同一损害后果。而在交通事故案件中,挂靠车辆与挂靠单位的法律关系是合同关系,不同于交通事故当事人之间的人身损害赔偿法律关系,被挂靠单位没有实施侵权行为,不构成共同侵权,不能适用共同侵权连带责任。

(二)被挂靠单位承担连带赔偿责任,不符合权利和义务相一致的原则

机动车损害赔偿责任主体和承担赔偿责任的范围应当以运行支配和运行利益来确定。

首先,被挂靠单位没有取得挂靠车辆的经营权、支配权和利益分配权。被挂靠单位所有的工作是为挂靠人协助办理道路运输证、年检等有关手续,这是被挂靠单位在挂靠关系中承担的义务,对应的权利是每月收取相应的管理服务费用。同时,挂靠关系是基于车辆挂靠合同而形成的,其约束的是挂靠当事人双方,与交通事故不属同一法律关系,不应当依据挂靠关系而让被挂靠单位承担挂靠合同以外的侵权责任。

其次,最高人民法院近年来的司法解释已经对机动车肇事确定了由享有运行支配权利和运行利益者承担交通事故赔偿的精神。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购买人使用分期付款购买的车辆从事运输,因交通事故造成他人财产损失保留车辆所有权的出卖方不应承担民事责任的批复》(法释[2000] 38号)规定:“采用分期付款方式购车,出卖方在购买方付清全部车款前保留车辆所有权的,在购买方以自己名义与他人订立货物运输合同并使用该车运输时,因交通事故造成他人财产损失的,出卖方不承担民事责任。”该司法解释同样也将名义车主排除在承担赔偿责任之外。

最高人民法院(2001)民一他字第32号《关于连环购车未办理过户手续原车主是否对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致人损害承担责任的复函》中规定,连环购车未办理过户手续,因车辆已交付,原车主既不能支配该车的运营,也不能从该车的运营中获得利益,故原车主不应对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致人损害承担责任。挂靠单位同样不承担责任。

从以上批复的精神可以得出:车辆挂靠单位不应对挂靠车辆发生交通事故造成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因为被挂靠单位虽然是挂靠车辆的名义车主,但车辆的行驶和运营却是在挂靠人的控制之下,被挂靠单位既不能支配车辆的行驶和运营,也不能从车辆运营中获得利益。故根据机动车辆运行支配与运行利益归属的原则,被挂靠单位对交通事故的损害赔偿应排除在承担连带赔偿责任之外。

(三)被挂靠单位应负未尽到管理职责的补充赔偿责任

挂靠车辆虽然登记在被挂靠单位名下,但是被挂靠单位不是挂靠车辆的真正车主,不享有对挂靠车辆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因而对交通事故责任一般没有直接关联,不应承担作为所有权人的完全赔偿责任,只应承担未尽到管理职责的补充赔偿责任。

首先,在车辆挂靠关系中,实际车主将车辆登记在被挂靠单位的名下,双方协议约定挂靠方自行保管车辆,自己组织经营业务,不得以被挂靠方的名义承揽运输业务,这实际上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其次,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对车辆的登记并不是车辆所有权登记。从《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八条的规定可以看出,公安机关办理机动车登记是准许机动车上道路行驶的登记,不是机动车所有权的登记。从公安部2004年5月1日实施的《机动车登记规定》第七条关于注册登记的内容以及第十九条关于转移登记的内容规定来看,也没有体现出机动车登记是所有权登记。最高人民法院也一直持机动车登记不是所有权登记的观点,从《关于执行案件在车辆登记单位与实际出资购买人不一致应如何处理的问题答复》((2000)执他字第25号)、《关于连环购车未办理过户手续,原车主是否对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致人损害承担责任的批复》((2001)民他字第32号)等批复可以看出,机动车登记不是所有权的登记。尽管机动车登记车主一般与实际车主相一致,但是不能因此就认为机动车登记是所有权的登记。因此,挂靠车辆虽然登记在被挂靠单位名下,但是被挂靠单位对挂靠车辆并不享有所有权,也未享有所有者权益。只有实际车主对挂靠车辆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被挂靠单位只是对挂靠车辆提供服务,每月收取固定的管理服务费用,不能从挂靠车辆营运中获得收益,更谈不上对挂靠车辆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

最后,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实际车主肇事后其挂靠单位应否承担责任的复函》((2001)民一他字第23号)的明示,实际车主肇事后,被挂靠单位从挂靠车辆的运营中取得了利益的,应承担适当的民事责任。根据此精神,被挂靠单位并未参与挂靠车辆的营运和利益分配,也未从挂靠车辆的营运中获取利益,理应不当承担责任。但根据我国民法的公平合理、等价有偿原则,被挂靠单位收取了管理费,那么其对挂靠车辆就负有管理义务,挂靠车辆发生交通事故,让被挂靠单位在未尽到管理职责范围内承担适当的民事赔偿责任较为适宜。

总之,我国目前的法律法规对机动车辆挂靠单位在交通事故中的责任无明确的统一的法律规定,致使审理此类案件时经常出现同类案件不能得到相同处理的现象。因此,笔者认为,审理此类案件,应基于现行法律法规、司法解释,综合考虑挂靠车辆的管理、运营及收益情况,运用相关法律原理加以认定。一般而言,被挂靠单位在交通事故中不应承担侵权的连带赔偿责任,应在其未尽到管理职责范围内承担与其过错相适应的补充赔偿责任。

参考文献:

[1]吴彦杰.挂靠机动车侵权责任探讨[J].法制与社会,2007,(3).

[2]徐晓静,刘淑华,卜睿.论机动车挂靠经营中被挂靠单位的赔偿责任[J].商场现代化,2007,(5).

[3]杨光清.论车辆连环买卖的责任承担[J].人民司法,2002,(6).

[4]杨立新.侵权法判例与学说[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5]郑学林,陈现杰,宋春雨.审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的几个问题[M].人民司法,2002.

篇5:道路机动车辆管理条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全省系统道路机动车辆交通安全和机动车驾驶员的管理,有效遏制各类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细则》、国家烟草专卖局《烟草系统机动车辆交通安全管理暂行规定》和《关于进一步加强道路机动车辆安全管理的通知》,结合全省系统道路机动车辆交通安全管理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道路机动车辆安全作为全省系统安全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必须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坚持“谁主管、谁负责”和“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

第三条 本制度适用于全省系统各直属单位。第四条 本制度中所述道路机动车辆,系指全省系统拥有产权的机动车辆(含厂区生产用车)以及租赁车辆。

第二章 组织管理

第五条 全省系统道路机动车辆交通安全管理实行单位主要领导负责制,确定车辆管理归口部门。车辆管理归口部门负责本单位机动车辆交通安全和机动车驾驶员的日常管理,并及时做好特殊时期的道路交通安全防范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工作。各单位安全保卫部门必须对本单位道路机动车辆交通安全进行有效监督管理。

第六条 各直属单位应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及地方和行业有关规定,层层落实安全责任制,不断完善机动车辆安全管理制度。

第七条 各直属单位要定期开展交通安全法规教育,积极参与当地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组织的各项活动。

第八条 全省系统严禁各级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驾驶单位公务车辆。

第九条 省局(公司)安全主管部门不定期组织实施对全省系统道路机动车辆的安全监督与检查。

第三章 驾驶员管理

第十条 全省系统机动车驾驶员,除持有公安交通管理机关核发的《机动车驾驶证》外,还须持有《中国烟草机动车驾驶员上岗证》(以下称上岗证)。特种车辆驾驶员,除具 备一般机动车驾驶员上岗条件外,还必须持有地方技术监督等部门核发的特种车辆操作证。

第十一条 全省系统机动车驾驶员按统一招聘资格报考,上岗证的报名、考试、发放、回收执行以下规定:

(一)机动车驾驶员的聘用必须具备“满三年以上实际驾龄、40岁以下、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资格。

(二)各单位待聘驾驶员必须通过省局(公司)安全主管部门组织的应知应会理论和驾驶技能操作等内容考试,合格后,方可领取《上岗证》,从事系统内机动车驾驶工作。

(三)上岗证发证部门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发放非专职驾驶员。

(四)机动车驾驶员因工作需要不再从事驾驶岗位或离岗、辞退等原因,直属单位安全主管部门必须立即收回上岗证,并统一上交省局(公司)安全主管部门集中销毁。

第十二条 上岗证每年必须定期(第一季度)进行年审,年审按以下要求进行:

(一)参加年审的驾驶员必须符合以下所有年审资格要求,方可参加年审,否则推迟年审。

1、全年不少于4次安全教育培训;

2、责任事故累计损失金额不得超过5000元;

3、交警部门违章扣分不超过9分;

4、机械事故损失金额不得超过1000元;

5、交通法规和业务技能理论考核合格。

(二)参加年审的驾驶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年审。

1、全年没有参加安全教育培训;

2、责任事故累计事故损失金额超过8000元;

3、交警部门违章扣分超过9分;

4、机械事故损失金额超过1000元以上的。

不予年审的驾驶员不得在烟草系统内从事机动车辆驾驶工作,必须调离驾驶员岗位或予以辞退。

(三)参加年审的驾驶员有下述情形之一的,可以免于年审。

1、凡符合年审条件且全年安全行使6万公里以上,未发生任何事故;

2、被评为市级以上安全标兵(系统内);

3、被评为地方安全标兵(系统外)。

(四)各单位要认真组织机动车驾驶员年审工作,所有符合年审资格要求的驾驶员应参加各单位自行组织的交通法规和业务技能理论考试,考试合格后,车辆管理或安全主管部门在上岗证上加盖年审合格章。

(五)逾期不办理年审手续的,不得继续从事全省系统内机动车辆驾驶工作。

(六)机动车驾驶员年审情况应存入驾驶员本人档案。第十三条 车辆管理部门应与本单位持有上岗证的驾驶 员签订交通安全责任书,明确双方安全责任。

第十四条 车辆管理部门应规范填写由省局(公司)安全主管部门统一制定的《机动车驾驶员档案》,实行一人一档,定人定车,明确职责。

第十五条 车辆管理或安全主管部门应定期对驾驶员进行交通法规和专业技术培训,以提高驾驶员安全意识和业务技能。每月必须定期召开驾驶员安全例会,分析交通安全形势,总结交通安全工作,并向上级安全主管部门报告本单位的交通安全情况。

第十六条 车辆管理或安全主管部门负责对驾驶员的安全行驶、技术状况等情况进行检查。

第十七条 各单位要建立健全道路交通安全奖惩制度,设立交通安全奖。对坚持原则,遵章守纪,为道路交通安全做出贡献的安全管理人员、机动车驾驶员,给予表彰或奖励。

第十八条 对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国家烟草专卖局规定和本制度,发生交通事故或造成不良影响的,应视情节轻重,对有关责任人分别给予批评教育或行政、经济处罚。发生重、特大事故必须追究当事人和单位领导的行政责任。触犯法律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四章 车辆管理 第十九条 各直属单位所属道路机动车辆由本单位车辆管理归口部门统一管理,统一调度,合理分配使用,并设专职车辆管理人员。

第二十条 各直属单位根据工作需要,提报车辆需求,经省局(公司)批复后,按规定招标采购。

第二十一条 全省系统新购机动车辆应严格执行当地政府车辆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办理相关手续,领取有效牌证,配备消防器材、警示标志、随车工具以及安全附件。

第二十二条 车辆管理部门应建立健全各类机动车辆档案,所属车辆实行一车一档,统一规范使用省局(公司)安全主管部门编制的《车辆技术档案》,并确定所驾人员。

第二十三条 各直属单位机动车保养与维修应按照国家交通管理部门有关规定和技术标准,对具备相应资质的厂家进行招标后,确定车维辆修单位并签订有效合同。

第二十四条 各直属单位应建立健全机动车辆保养与维修申报审批制度,并做好车辆的保养与维修记录。

(一)车辆管理部门应督促驾驶员做好车辆日常维护、一级维护、强制三个月或5000—7500公里二级维护并有记录,以确保车辆保持良好的技术状况。

(二)日常维修由驾驶员报修,车管部门审核后方可送修。

(三)车辆大修或总成大修,由该车所在部门出具书面 报告,车辆管理部门鉴定审核,单位分管领导批准,方可送修。

(四)长途在外的车辆因发生故障需要修理,应先请示车辆管理部门同意,方可修理(换下的旧件应带回交车辆管理部门验证)。

第二十五条 各直属单位道路机动车辆达到规定年限或公里数后,应立即淘汰;淘汰车辆不得使用,移交资产管理部门处置。

第二十六条 严禁系统外任何道路机动车辆在系统内挂户使用。

(一)全省系统内道路机动车辆达到更换、报废年限,应及时到机动车管理登记部门办理车辆报废、消户等手续;

(二)道路机动车辆已出售的,必须到机动车管理登记部门办理车辆过户手续,并清除车辆上所有烟草标识,方可交车;

(三)系统内道路机动车辆在外单位挂户需报省局(公司)批准。

第五章 安全管理

第二十七条 全省系统车辆管理部门和安全管理部门应加强机动车辆日常安全管理,严格控制机动车使用频率,防 止车辆管理失控,严防盗抢、道路交通安全等事故(案件)的发生。

第二十八条 机动车辆在执行公务时,必须持有车辆管理部门签发的与所执行任务相符的《机动车派车单》(以下称《派车单》)。

(一)大型客车(经营性专用车除外),超出固定使用范围行驶或外借的,必须经本单位主要领导批准。

(二)出省行驶的车辆,驾驶员除持派车单外,还须填写随车所携带的《安徽省烟草系统车辆运行记录》。

(三)道路机动车辆遇特殊情况或紧急任务时,应报经单位领导批准并登记备案后,方可出车。

第二十九条 全省系统车辆管理部门按照省局《车辆技术档案》要求,建立健全车辆安全检查制度,做到检查有记录,处理有结果,确保车辆完好率达98%以上。

(一)全省系统机动车辆须按规定定期到当地车管部门接受年检,随车消防器材定期更换,过期未检的车辆严禁上路行驶;

(二)全省系统每半年或重大节日、大型活动、重要会议前应对所属车辆进行检查;

(三)各单位要坚持车辆安全例检制度,车辆管理部门每月对车辆普查一次,每季度对下属单位的车辆抽查一次。车辆例检时由车辆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对受检车辆的行 车证件、年检情况及发动机、转向、制动、灯光、轮胎等部件工作情况进行检查,并做好登记;

(四)凡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应视情况予以通知单位和驾驶员限期整改,待车辆行驶限期或车况恢复,接受复查验证后方可重新上路行驶。

第三十条 车辆管理部门要落实车辆“三检”制度,驾驶员对车辆要做到勤检查、勤维护、勤保养,确保车容整洁、车况良好。

(一)出车前检查。车辆管理人员须对出车前驾驶员交待行车注意事项,开展班前教育活动,禁止驾驶员带病出车;驾驶员出车前应对车辆进行检查,禁止病车上路;

(二)行驶中检查。所有机动车辆执行公务时应确保行车安全,驾驶员在行车过程中严格执行“五不准”制度,正确把握“提前预防、遵守交规、注意安全距离、观察清楚、正确判断、安全车速”等安全行车要素。车辆行驶过程中若发现问题应立即停车检查,禁止车辆带病行驶;

(三)收车后检查。驾驶员应对返场(厂)车辆进行例行检查,填写相关记录,并严格执行“三交一封”制度。

第三十一条 车辆管理部门要统一规划车辆停放位置,实行定点停放,停车场地的电器、消防设备设施以及防盗、防抢措施应符合安全要求。

(一)车辆要严格按规定停放,严禁驾驶员擅自将车开 回家或停放在不安全的地方过夜,严防车辆被盗和私自用车;

(二)工休、节假日期间,所有车辆应集中统一停放,严格管理,控制外出,指定专人负责。因公出车应严格履行手续,经本单位或部门负责人批准,方可出车。值班人员应凭派车单放行,并做好车辆进出场记录。

第六章 事故管理

第三十二条 机动车辆发生交通事故后,驾驶员必须迅速采取相应的抢救或保护措施,及时向当地公安交警主管部门和本单位车辆主管部门报告。

第三十三条 事故管理和调查处理

(一)县级局机动车辆发生交通事故,必须及时上报上一级安全主管部门;

(二)发生五千元以上(含五千元)的交通事故,各直属单位必须在12小时内上报省局(公司)安全主管部门。

(三)发生重大及其以上的交通事故,事故发生单位必须在1小时内向省局(公司)安全主管部门报告。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隐瞒、延报事故情况。

第三十四条 发生人员伤亡及五千元以上经济损失的交通事故处理结果,发生事故单位必须以书面形式向省局(公司)安全主管部门报告。五千元以上各类交通事故结案书面报告必须附有车辆维修费、医疗费、保险理赔单和交警部门责任认定书的复印件。

第三十五条 事故处理要严格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进行处理,事故调查处理结案后,必须建立完整的事故档案。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六条 各直属单位可根据本制度制定补充规定或实施细则,并报安徽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备案。

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如与国家法律法规相抵触时,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

第三十八条 本办法由安徽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安全保卫处负责解释。

篇6:机动车辆管理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用车管理,确保行车安全,不断提高后勤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真正做到“安全第一、优质服务、保证重点、节省高效”,结合本局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对本局公用机动车辆的管理。

第三条

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直接抓、主管部门领导具体管、办公室进行动态监督”的机动车辆管理责任机制和工作机制,把车辆管理纳入工作议事日程,把安全工作当做重中之重落到实处,不断建立健全并有效执行管理、检查、考核、追究的各项规章制度。

第四条

机动车辆管理部门应按照本局的要求,全面加强对机动车辆的管理,真正实现“四个确保”、“四个做到”的目标,即:确保局领导办公用车,确保检验检疫业务用车,确保行政办公用车,确保局领导交办的临时公务用车;做到安全正点,做到服务热情,做到节省高效,做到各方满意。

第五条

机动车辆管理情况纳入目标考核体系之中。发生问题,除按照本办法的相关规定处置外,还要按照目标管理考核办法进行量化考核。

第二章

主管部门管理要求

第六条

机动车辆管理部门应对机动车辆重点加强以下方面的管理:

(一)安全教育。

结合工作实际,建立建全并有效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及时传达有关车辆安全方面的文件和指示,促使驾驶员不断强化纪律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做到懂法知规,并在确保安全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技术水平,服务水平,进而把涉及安全的各项工作抓实抓好。

(二)年检。

1、检查驾驶员是否有违章记录;

2、身体健康状况是否符合要求;

3、驾驶证的审核;

4、行车执照的审核;

5、其他内容。

(三)换证。

按车型和年限的要求及规定更换驾驶证。

(四)车辆停放。

严格执行车辆集中停放规定,采取动态方式检查车辆停放执行情况并做好记录。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批评和整改。

(五)车辆购置。

根据工作需要、车辆技术状况和有关车辆使用等规定,及时提出车辆购置计划。

(六)车辆报废。

根据车辆使用的年限、行驶里程、技术状况,按国家有关各类车辆报废规定,向局党组提出报废申请。

(七)车辆保险。

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和资质较强、管理规范、服务到位、价格合理的选择要求,向分管局领导提出车辆保险计划,经局党组集体审定后实施。

(八)车辆借用。

未经局党组审批,不得将机动车辆借给外单位使用;未经分管领导同意,不得将机动车辆借给本局驾驶员以外的人员驾驶。违者一切后果自负,并按照本办法的相关规定承担相关责任。

(九)车辆转让。

凡是纳入本局固定国有资产管理的所有机动车辆,严禁对外拍卖转让。确需拍卖转让的车辆,必须首先报告辽宁局机关车管部门,请示局领导同意后方可按照《拍卖转让程序》实施。拍卖转让时,必须组成拍卖领导小组,根据“公开、公正、透明、合理”的原则,按照《拍卖转让程序》实施。凡是被拍卖处理的车辆,必须和买方签定协议并收取一定押金,待买方办完所有相关手续后,方可解除协议、退还押金、交接放车。

(十)事故处理。

当车辆发生交通事故时,驾驶员应马上向交通部门、部门领导、分管局领导及保险公司通报情况。相关人员应及时到达现场,协助处理相关事宜。

(十一)车辆维修。

按照及时处置、保证质量、节省支出的原则和车辆维修的规定实施。

(十二)建档存储。

对本局使用的不同型号车辆建立事故档案、维修档案、技术档案、油料供给档案和用品更换档案等相关档案,掌握第一手资料,对车辆各方面状况做到胸中有数,使车辆管理工作逐步迈向规范化。

第七条

办公室及局指定的专项工作检查部门要认真履行监督管理职责,加强对机动车辆管理情况的监督和检查,并及时向分管领导及党组汇报。

第八条

对不认真履行管理、监督职责的部门和人员,视情节轻重,按照相关规定予以惩处。

第三章

驾驶员的管理

第九条

驾驶员应严格执行下列管理规定:

(一)时刻把安全放在第一位,严格遵守交通法规及有关规章制度。

(二)积极参加政治、业务、安全、学习活动。

(三)服从领导,执行命令,遵守纪律,坚守岗位。

(四)认真搞好车辆的维护保养工作,坚持搞好“例保”,坚持

“三检”制度,使车辆始终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确保车辆正常使用。

(五)建立驾驶员行车档案。

(六)爱护车辆,保持车容整洁,随车工具和证件齐全有效。

(七)讲究职业道德,做到安全、正点、热情、优质服务。

(八)因事、因病请假或休假时,应将车辆停放到本局指定位置。

第十条

驾驶员应认真落实下列工作要求:

(一)不迟到,不早退,不擅离岗位。

(二)不私自出车。

(三)不将车辆交给他人驾驶。

(四)不将车辆开回家停放。

(五)不酒后开车和开“英雄车”、“堵气车”、“故障车”、“疲劳车”。

(六)不违章行驶和隐瞒事故。

(七)不讲不团结的话,做不团结的事。

(八)不顶撞领导或消极怠工。

(九)随车携带灭火器,每年检测一次,做到会使用会自救。

(十)做到安全、正点、热情、车容整洁。

第十一条

聘用驾驶员应严格执行下列规定:

(一)聘用。

1、遵守辽宁局及本局聘用临时工的管理规定;

2、必须持有辖区派出所开的“无犯罪记录证明”;

3、必须持有所需驾驶车型的驾驶证;

4、必须有三年以上连续驾驶并无任何事故发生的驾龄;

5、必须是自行负责“两种保险”的人员;

6、拟聘用人员思想觉悟较高,个人修养较好,初中以上文化程度;

7、年龄在___岁~___岁,身体健康人员;

8、经局党组研究审定;

9、对拟聘用人员,试用三个月后,签订一年劳务合同。

10、拟聘用人员必须在签订合同的同时,交一万元人民币做风险金,待解除劳动合同时,本金与利息一并返给本人。

(二)聘用期管理。

1、组织被聘用人员参加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技术水平;

2、要求被聘用人员认真学习交通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做到懂法知规,行车安全观念不断增强;

3、对被聘用人员在工作上严格管理,思想上严格要求,在生活上予以关心;

4、督促聘用工克服临时思想,积极要求上进,确保驾驶业务精益求精,行车安全常抓不懈,服务态度好中求佳;

5、对违反有关规章制度而屡教不改者,或在社会上违法违纪者解除劳动合同、6、对发生交通事故,按不同责任、不同情节给予教育、罚款、赔偿、解聘处理。

第十二条

对驾驶员的奖惩按照本局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及《事故处理罚款规定》等要求执行。

第四章

公务用车管理

第十三条

公务用车实行用车申请和审批制度。机动车辆主管部门按照用车申请派车,并做到“四个确保”。

第十四条

用车人在使用车辆前,应填写公务用车申请/审批单,由所在部门领导签批后提交车辆主管部门领导(未在本局时,可提交主管局长)批准并由用车申请人执单。填写公务用车申请/审批单时,应详细填写用车事由、出车地点、申请时间、审批时间、出车时间、回局时间等信息。用车结束后,用车人对车辆调度、车辆服务等内容填写评价意见并将用车申请/审批单送交办公室存档。存档的申请/审批单作为目标管理考核的依据。

第十五条

驾驶员必须按公务用车申请/审批单规定的时间、任务、路线及时出车并安全行驶,对未经批准私自出车或擅自改变车辆用途、行车路线和地点的,视情况给予处罚。对车辆使用人实际用车与申请/审批单不符的,驾驶员有权拒绝行车。

第十六条

驾驶员须经常对车辆的安全状况、技术状况等影响安全行驶的项目进行检查。长途行驶前,必须提前一天对车辆情况进行检查,消除安全隐患,确保行车安全。检查、维护、维修等情况要形成相关记录。

第十七条

上班期间、下班后、节假日和公休日期间,驾驶员要严格执行机动车辆集中停放规定,车辆按指定地点停放。

第十八条

原则上禁止因私使用本局车辆。特殊情况下,非公务用车以及节假日和公休日期间公务用车,须严格履行审批手续,填写临时用车申请/审批单并经一把手批准后方可出车。

第十九条

原则上禁止本局非专职驾驶员驾驶本局车辆。特殊情况下,须由主管局领导审批。

第二十条

严禁本局局领导驾驶公用机动车辆。

第五章

车辆的维修和保养

第二十一条

车辆发生故障或需维修保养时,驾驶员须向车辆主管部门负责人提出申请并填写《车辆维修审批单》,提交分管局长审定后报一把手审批。一把手按照重大事项财务支出管理制度的要求自行或者召开局长办公会集体研究决定。

第二十二条

在外地执行公务时,车辆发生故障需要维修时,驾驶员须按照程序汇报请示,并按照领导指示意见处理。请示及处理情况须填写《车辆维修审批单》。

第二十三条

车辆主管部门按照经领导批复的车辆维修意见对车辆及时进行维修。

第二十四条

所有车辆一律到经本局审定的定点修理厂或者维修中心进行修理。

第二十五条

车辆主管部门负责对维修车辆进行检查验收,确保车辆维修项目按照本局要求完成,并在认真核对厂方修理单上的工时、配件等无误后办理交接手续。

第二十六条

维修费用的结算按照本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的补充规定》实施。

第六章

燃料供应

第二十七条公务用车加油可根据燃料市场的总体情况,采取持专用加油本或现金加油的办法加油,并确保燃料的质量和行车的需要。

第二十八条

驾驶员应建立公用车辆加油记录本,详细记载加油的相关情况。

第二十九条

报销时,应持加油发票、加油记录本、专用加油本等进行签批和报销。

第三十条

车辆主管部门每月对车辆行车里程和耗油量进行统计核算,报分管局领导审核。

第七章

车辆集中停放

第三十一条

本局所有公用机动车辆均应按照指定位置进行集中停放。公用车辆管理和监督部门应加大管理和监督力度,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及时报告。

第三十二条

当天下班后,驾驶员应对车辆集中停放情况予以准确记录。

第三十三条

公休日以及节假日前,车辆管理和监督部门应共同封车,填写封车记录,详细记录封车时间、封车地点以及当时里程等信息。

第三十四条公休日以及节假日期间因公务原因需要使用车辆的,需填写临时用车申请/审批单并经一把手批准后方可出车。

第三十五条

开放车辆时,应由车辆管理和监督部门共同进行验证,并填写车辆开放记录。

第八章

交通事故处理责任追究

第三十六条

公务用车发生责任事故,取消驾驶员及车辆主管部门当年评先选优资格,并依据交通部门的裁决,扣发驾驶员当年目标管理奖___%。造成人员死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___万元以上的,扣发驾驶员全年目标管理奖,在职驾驶员取消驾驶资格,聘用驾驶员作解聘处理。

第三十七条

未经局领导批准驾驶公用车辆办理私事发生责任事故,取消局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及主管部门领导当年评先选优资格并扣发局主要领导、分管领导、主管部门领导及驾驶员当年目标管理奖,同时追究行政责任,驾驶员个人按交通部门的裁决承担事故的责任和全部费用。在职驾驶员取消驾驶资格,聘用驾驶员作解聘处理。

第三十八条

车辆发生“独立”事故发生后,在没有交通部门裁决情况下,可按照所承保的保险公司的裁决和现实情况按照第三十六条的规定酌情处理。

第三十九条

处级领导干部(含非领导职务)违反规定驾驶工尺发生事故,按照第三十六条和第三十七条规定承担行政及经济责任,并按照辽宁局的规定给予降职处分。

第四十条

对所扣发的资金,由本局办公室保管,并登记造册,作为车辆管理和奖励基金使用。

第四十一条

发生重大事故后,实行第一时间逐级报告制度,做到始有报告,终有结论,并提出整改意见,制定整改措施。

第九章

附则

第四十二条

本办法未尽事宜按照辽宁局相关规定执行。

第四十三条

本办法由局工作质量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第四十四条

上一篇:习期总结下一篇:掌握学习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