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车道路交通事故若干法律问题分析

2022-11-27

一、我国道路交通事故侵权责任主体的认定标准

我国理论界对于交通事故责任主体的认定通常采用了二元标准, 基本上采用运行支配和运行利益两个标准来进行判定。“对道路交通特殊主体的判定, 要从其是否对该机动车的运行在事实上处于支配领管的地位和是否从该机动车的运行本身中获得了利益两方面来论证。”纵观我国现行法律对道路交通侵权责任主体的相关规定可以看出其都体现了二元学说的认定标准。例如侵权责任法第五十条, 该条规定了转让并交付但未登记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的承担, 责任的主要承担者是受让人。

二、交强险制度及完善

汽车保险制度既可以帮助机动车所有人转嫁风险, 不必因意想不到的事故影响正常生活, 又可以对机动车交通事故受害人的救济和补偿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汽车保险制度有很多种, 我国的保险条款仅规定了两种险种:第三者责任商业保险 (即商业三者险) 和第三者责任强制险 (即交强险) , 在这两个险种中, 立法强制了机动车一方投保机动车第三者责任险。

但是法律、司法解释的“责任限额”该作何解释?并且在各种危险交通工具造成交通事故频繁发生的情况下交强险适用的客体上是否应当扩大?种种疑问都说明我国交强险制度还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

第一, 交强险的责任限额根据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 可以参照三者险, 设置一定的档次。目前我国规定的责任限额为两种:1、有限责任限额:死亡伤残赔偿限额110000元;医疗费用赔偿限额10000元;财产损失赔偿限额2000元。2、无责任限额:死亡伤残赔偿限额11000元;医疗费用赔偿限额1000元;财产损失赔偿限额100元。对于限额的确定首先应当满足交通事故受害人所遭受损害的基本需求。对于交通事故中人身损害和财产损害的比例来确定责任限额的比例比较恰当。

第二, 应当考虑将一些具有危险性的交通工具纳入交强险范畴。交强险主要针对机动车进行保险。但是现在一些交通工具例如高速运转的助力车等, 在生活中的使用非常广泛, 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因此也应当考虑对其实施交强险制度。

三、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制度及完善

由财政部、公安部等五部委颁布的《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试行办法》 (以下简称《基金试行办法》) 中规定:“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 是指依法筹集用于垫付机动车道路交通事故中受害人人身伤亡的丧葬费用、部分或者全部抢救费用的社会专项基金。”从目前我国社会救助基金运行情况看, 还尚未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完善:

(一) 确保基金来源稳定。

根据《基金试行办法》, 目前我国社会救助基金的来源主要有七个方面。按照国际惯例, 社会救助基金制度作为行政保障性质的制度, 应该由政府财政拨款, 但就从我国的社会救助基金的来源看, 最主要、最稳定的部分来源于从强制责任保险费中按照一定比例提取的资金, 这不但占用了强制责任保险的一部分资金, 而且也意味着机动车所有人成为了社会救助基金的承担者, 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作为承担主体的政府应该主动拓宽社会救助基金的渠道, 确保其来源稳定。

(二) 扩大救助范围。

根据《基金试行办法》, 社会救助基金的救助范围主要包括:抢救费用超过交强险责任限额的, 肇事机动车未参加交强险的, 机动车肇事后逃逸的。从这三种类型的含义看, 显然是从道路交通事故非责任一方的角度, 但就实际发生的道路交通事故而言, 肇事方的驾驶员和乘客也往往会因道路交通事故而受到伤害甚至危及生命。社会救助基金作为强制责任保险的有益补充, 其目的在于为急需救助的道路交通事故的受害者的生命和健康提供及时的救济, 不能因为受害者所处的位置不同而不进行及时的救助, 所以, 社会救助基金的救助人群应包括所有在道路交通事故中的受害者, 而不区分侵害方和受害方。

摘要:就最近几年来看, 在人民法院处理的各种案件中, 交通事故类案件所占比重越来越多, 财产损害赔偿和人身损害赔偿是这类案件中常出现的两种类型。我国现有法律 (如《民法通则》、《侵权责任法》等) 对此类案件的规定虽说越来越详细, 但在司法实践中处理该类案件时仍然存在诸多的困惑。通过分析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制度的秩序, 发掘机动车强制责任保险制度、社会救助基金制度存在的问题。通过总结国内实践的经验与教训, 提出了交通产业秩序中事故赔偿制度完善的思路与建议。

关键词:道路交通事故,交强险,社会救助基金

参考文献

[1] 奚晓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道路交通损害赔偿司法解释理解与适用[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012.

[2] 宋鱼水.道路交通事故纠纷诉讼指引与实务解答[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4.

[3] 孙玉荣.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特殊责任主体研究[J].法学杂志, 2014.12.

上一篇:基于随机车祸的城市调度大数据设计下一篇:新时代下高职院校学生日常管理模式与创新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