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卷一语文作文

2024-04-30

全国卷一语文作文(通用6篇)

篇1:全国卷一语文作文

管仲是有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辅佐齐桓公,推行了很多重大的社会整治和制度的改革。

年轻时管仲和鲍叔牙就是好朋友了,那时管仲家里贫困,穷的都揭不开锅了,而且还有一个年纪大的母亲需要养活,鲍叔牙得知后,找到管仲,要让他和自己一起合伙做生意。因为管仲家里实在太穷了,基本上都是鲍叔牙出的本钱,可是后来赚到钱之后,鲍叔牙让管仲拿的更多,鲍叔牙家的仆人疑惑的说,“主人出的本钱多,分钱的时候为何拿得少!”鲍叔牙告诉仆人:“管仲家里困难,又有母亲需要奉养,我少点没关系。”后来二人一起去打仗,每当进攻时,管仲都慢慢躲到最后,别人都说他是一个胆小怕事之人,但是鲍叔牙却告诉大家,“你们大家都误会管仲了,他不是害怕死,是因为他要是死了就没人照顾他年纪大的母亲了!”管仲得知以后说:“知我者鲍叔牙也。”

后来齐国的国王死了,公子小白(齐桓公即位前)和哥哥公子纠两人为躲避齐国的内乱而逃到了国外,齐襄公死后,二人连忙的赶回齐国,为的就是争夺王位。管仲是公子纠的师傅,智勇双全,为了帮助公子纠得到王位,决定带兵堵截公子小白,且一箭射中了小白的腰部,箭头刚好被腰带上面的铜撘钩住了,公子小白就立马倒在车上,假装死去。公子纠以为小白死了,就悠悠然不紧不慢的往齐国去。而这时公子小白却是日夜兼程赶在公子纠早些回齐国即位了,称为齐桓公。齐桓公原本是想让他师傅鲍叔牙当宰相,但是鲍叔牙觉得自己智慧不如管仲,就把管仲推荐给齐桓公。可齐桓公却心存芥蒂说,“若不是我的命大,就被管仲一箭射死了。”鲍叔牙劝说齐桓公:“管仲是个治国奇才,虽然他当初射了你一箭,但那是因为他是公子纠的师傅,当然会为公子纠考虑,现在大王如果可以宽宏大量,不计前嫌真心请他过来,不仅可以治理好国家,而且其他国家也会听您的指挥的。”齐桓公顿时觉得鲍叔牙的话很有道理,当即表示不在计较一箭之仇,并派鲍叔牙代表他请管仲到齐国来当宰相。

而管仲因为怕齐桓公报仇就逃出了齐国,鲍叔牙花费了很大力气终于找到了管仲,他和管仲说,齐桓公没有要杀他报仇,是真心想请他到齐国当宰相。管仲对鲍叔牙很相信,就答应一起回齐国辅佐齐桓公。齐桓公也派出了队伍去迎接管仲回来,并且会管仲加以重用。

管仲确实是个有才之人,当了宰相之后管仲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把齐国料理的有声有色。几年之后,齐国在政治、军事等各个方面日益都慢慢强大起来,齐国逐渐成为春秋时期的五霸之首。而齐桓公知人善用、不计前嫌的处事方式,得到世人的广为流传。

篇2:全国卷一语文作文

小白他爷爷齐庄公和他爹齐僖公在位时,齐国政局稳定,国力日增,这俩人治理齐国近百年,使齐国逐渐恢复了元气,史称“庄僖小霸”!但是他哥哥齐襄公却是个有名的败家子,他在位时可谓穷兵黩武:一会儿征纪(灭掉纪国算是报了齐哀公被周夷王烹杀的九世之仇)、伐郑;一会儿灭部、平郚。虽然齐国的国土增大了,但是连绵的战争既造难于邻国,也消耗了自己!好不容易恢复元气的齐国又呈现一幅忧凄的景象:成年男子当兵打仗去了,家中只剩下残迈的老人、弱小的孩子、孤苦的妇女;昔日盛产谷米的田地里,如今长满了茂密的狗尾巴草。个人上,齐襄公荒淫无耻,长期与其妹文姜(鲁桓公夫人)私通,还谋杀了鲁桓公,导致齐鲁两国关系恶化!政治上,齐襄公政令无常,朝布暮改,弄得吏僚们无所适从,结果闹得众叛亲离,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

管仲预感齐国将发生大乱,把他的学生公子纠送到鲁国保护起来(公子纠的母亲是鲁国人)。公子小白的师傅鲍叔牙在好友管仲的提示下,也把小白送到莒国保护起来。果然不出管仲所料,齐襄公十二年(前686年),公孙无知杀齐襄公,自立为君。第二年,渠丘大夫雍林又杀了无知,一时间齐国无君,一片混乱!

通过眼线得知此情况的公子纠和小白,都连夜往回赶,谁先到达齐国肯定就是谁即位!这时候鲁国决定发兵护送小白的哥哥公子纠回国,还派管仲带兵堵截住莒国到齐国的路。提前在路边埋伏好的管仲果然发现了匆匆赶往齐国的小白,说时迟那时快,他拔箭就射,一箭射中小白,小白假装吐血倒地而死!于是管仲派人回鲁国报捷,说是已经把小白杀死了!鲁国人知道小白已死,再没有人和公子纠抢君位了,就慢悠悠地护送公子纠回国,整整六天以后才到。其实小白当时只是被射中带钩,然后装死把管仲迷惑住了,后来他躲在帐篷车里日夜兼程赶回齐国,又有齐国贵族国、高两氏支持,成为国君,是为齐桓公。

齐桓公刚即位,鲁国护送公子纠的大军也慢慢赶到了,这下就尴尬了:这边新国君已经即位,那边又送来个想要即位的公子!鲁国人想:既然人都送来了,也不能白跑一趟,索性把小白赶走,扶公子纠即位!齐桓公也知道来者不善,立刻组织军队在干时(今桓台)迎击鲁国,两军大战,结果鲁军败走,齐军乘胜追击,进入了鲁国境内。

齐桓公本来要杀管仲,报一箭之仇,但是鲍叔牙劝他说:“臣幸运地跟从了君上,君上现在成为了国君。如果君上只想治理齐国,那么有叔牙和高傒(齐国贵族)就够了!如果君上想成就天下霸业,那么非管仲不可!管仲到哪个国家,哪个国家就能强盛,不可以失去他!”齐桓公听从了他的建议,想把管仲接回齐国。

于是鲍叔牙给鲁庄公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公子纠是齐君的兄弟,国君不忍心杀他,请鲁国直接把他杀了,但是公子纠的老师管仲是国君的仇人,请把他送回来,齐君要把他剁成肉泥!如果不这样的话,齐国将要继续进攻鲁国!”,鲁庄公与大夫施伯商量,施伯认为齐国要管仲其实不是为了报仇雪恨,而是为了任用他为政。因为管仲的才干世间少有,他为政的国家必然会富强称霸,假如管仲真的被齐国任用,将会成为鲁国的大患!因此施伯主张杀死管仲,将尸首还给齐国。鲁庄公刚刚吃了败仗,而且齐国大兵压境,早吓得心颤胆寒,就没有听从施伯的主张,只得按信中所说,杀死了公子纠,还把管仲送回了齐国,齐军也按约定退了兵。管仲被送回齐国后,齐桓公特意选择吉日,以非常隆重的礼节,亲自去迎接他,和他谈论霸王之术,一连聊了三天三夜,句句投机!齐桓公大喜过望,斋戒三日,拜管仲为相,称他为“仲父”!

齐桓公拜管仲为相的消息传到了鲁国,鲁庄公知道自己中了齐国人的计,气得直翻白眼!他说:“齐国小人,说什么要报一箭之仇,要把他剁成肉泥!原来把我当成玩具,随便玩弄,随便欺负!压根儿就没把我们鲁国放在的眼里,照这么下去,鲁国还保得住吗?”于是他就开始练兵,造兵器,打算出了这口恶气!齐桓公听说后就想:与其让你准备好了打过来,还不如我趁你没准备好现在就杀过去!管仲拦住他,说:“君上才即位,国家还没安定下来,不能在这会儿去打仗,此事宜从长计议!”齐桓公这会儿正因为刚即位,想出风头,显出他比公子纠强很多,也好叫大臣们服他!如果依着管仲先把政治、军队、生产一件件都办好了,那还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呢!他迫不及待地叫鲍叔牙当大将带领大军攻打鲁国,开始还挺顺利,一直打到了鲁国的长勺。

没想到齐国下手这么快,鲁庄公急得团团转!这时候大夫施伯向鲁庄公推荐了一个人,此人名叫曹刿(没错就是著名的曹刿论战中的那位),能文能武,还说如果能请他出山就一定有办法对付齐国!果然,鲁庄公请出曹刿后,曹刿利用齐军“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弱点击败了齐军,收回了被齐国攻占的土地!

篇3:全国卷一语文作文

坐标图最大的优点是可以最直观的表示变量之间关系以及事物的变化运动趋势。高考中已经出现的经济学二维坐标图题都属于平面直角坐标系类试题,即分别以相互垂直的X、Y轴代表两个不同变量,构成两个维度的坐标。以这两个坐标确定某种经济函数或现象的变化曲线,从而以图像的形式直观地表现该经济函数或现象的变化趋势和变化规律。试题或者以函数曲线坐标图为材料,让考生从4个坐标图(选项)中找出正确反映题干材料所述经济变化规律的函数曲线坐标图,如2016年文综全国卷Ⅰ的14题、卷Ⅱ的12题,或者让考生从对题干材料所给的非函数曲线坐标图分析归纳出曲线所反映的经济现象和变化趋势,如2016年文综全国卷Ⅲ的12题,进而按照反映的经济现象或趋势找出相应的正确对策。

应该肯定地说,对于文科考生而言,其对解析几何中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知识的掌握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因而高考命题中出现的坐标图题,事实上,就成了拉开优等生与一般考生,甚至是拉开特优生与一般优等生差距的试题。高考试题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区分度,一套试题只有具有较好的区分度,才能谈得上高考的信度和效度。就此而言,坐标图试题可能、也应该成为今后高考经济学命题的基本类型。

基于以上认识,我以今年全国卷出现的三个坐标图题为例,欣赏并探寻解析此类试题的规律。

一、函数曲线坐标图,让考生从4个坐标图中找出正确反映题干材料所述的经济现象或变化规律类试题

此类坐标图的基本要素是相互垂直的纵、横坐标表示的两个变量,以及反映两个变量关系的函数曲线。

我们先来看看2016年高考文综卷Ⅰ第14题:

因原材料价格上涨,生产流感特效药的制药企业陷入经营困境。为保证药品的正常供给,政府对这类制药企业实施生产补贴,若用S、S'表示补贴前后该药品的供给曲线,不考虑其他因素,正确反映补贴前后该药品供给变化的图示是:

坐标图中的P坐标代表变量价格,Q坐标代表变量供给数量,曲线S代表的是由价格和数量决定的属于单调递增函数的供给曲线。这种坐标图就是典型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图。

按照函数曲线坐标图的三个基本要素及其关系,解析坐标图的基本思路如下:

第一:弄清坐标(变量)含义。弄清坐标含义是解坐标图类试题的基础。在卷Ⅰ第14题的四个坐标图中,纵坐标P为价格,横坐标Q为商品数量,这是两个相互影响的变量。

第二:认准曲线内容。搞清楚曲线所代表的实际内容,这是解析坐标图的前提。在卷Ⅰ第14题的四个坐标图中,曲线S都代表的是以P(价格)为自变量,以Q(数量)为因变量的药品供给单调递增函数曲线。

第三:确定引起函数曲线变化的原因。依据卷Ⅰ第14题题意,引起供应量增加的是政府对药企的生产补贴,与P坐标价格的变化无关。供应量(数量)因为政府的生产补贴而增加。这是解题的关键。

第四:依据变化原因引致的两个变量的变化关系,把握曲线变化规律。这是解析坐标图试题的数学基础。在卷Ⅰ第14题中,按照“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条件,药品的供给变化由政府补贴引起,与价格无关,因此,供给曲线S应该是向Q(数量)坐标正方向平移。

第五:比较不同坐标图差异。判别那个坐标图符合题意的变化趋势。这是解析坐标图试题的直接要素。按照供给曲线向Q(数量)坐标正方向平移的变化趋势,四个坐标图中,显然只有A坐标图符合,所以答案只能是A。

分析上面的五步解题思路,前四步都说的是如何读懂坐标图。将其高度概括,这四步又可以归纳为两句话,即:

依据坐标看变化,比较曲线看关系。

“依据坐标看变化”是说搞清楚图中曲线(函数)的变化规律(趋势),看这种变化趋势是否符合试题题意。如在上题中,曲线必须反应政府补贴引起的变量价格与供应数量的变化规律。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自变量和因变量的确定是依据试题的题意进行判别,绝对不能固定僵死的认为横坐标就是自变量,纵坐标就是因变量。但恰巧就是在这个地方,学生最易犯错误,原因在于高中阶段的所有平面直角坐标系试题都绝对的是横坐标(X轴)代表自变量,纵坐标(Y轴)代表因变量,曲线都是反映这两个变量的函数关系。如果政治老师不能搞清楚这个问题,任由学生依据数学所学坐标图理论判别,结果必然陷入谬误。例如上面这道卷I第14题,引起变化原因的是政府补贴,既不是横坐标,更不是纵坐标。如果考生受数学学习所限,视横坐标(数量)为自变量,其结果必然误入歧途,找不到答案。

“比较曲线看关系”是说:在一个坐标图中,如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曲线,那么这些代表不同内容的曲线就必然有某种关系,读图时就一定要揭示这种关系。例如在卷I第14题中,A、B两个坐标图中都各有两条曲线,这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变化前和变化后的供给曲线位置,箭头代表变化方向,故箭头所指方向的曲线为变化后的曲线。

一旦揭示了曲线的变化规律和曲线间关系,就获得了解题所需要的基本信息,也就为形成正确的试题答案打下了信息基础。

回过头来,我们再看本题的答案A坐标图,曲线S向Q轴正方向平移到曲线S'位置,非常直观地显示了政府进行生产补贴的作用:与市场通过价格上涨增加商品供应量不同,政府对药企的生产补贴,既稳定药品市场价格,维护消费者利益,又提高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增加商品供应量,是一种三赢的宏观调控手段。

我们再来看看2016年高考文综卷Ⅱ第12题:

1 2. 西晋著名文学家左思的《三都赋》创作完成后,都城洛阳的人们都认为写得好,争相传抄,一下子使纸帛的价格贵了好几倍,这就是成语“洛阳纸贵”的由来。

若用S、D分别表示供给和需求曲线,下列图示正确反映“洛阳纸贵”的是:

此题的命题绝对可以称得上是匠心独运,妙笔生花。这不仅仅在于巧妙地以洛阳纸贵为命题背景材料,以坐标图来反映“洛阳纸贵”,给人以化腐朽为神奇的清新之感,更重要的在于试题设置了供给和需求两条函数曲线。两个函数的变量相同,但自变量不同,因而形成很容易混淆的单调递增和单调递减两个不同的函数曲线,要求考生从这两条曲线的变化中找到正确的图像,增加了干扰项的迷惑性,提高了试题的难度。正因为如此,该题能有效的检测考生能力,相应的增加了针对优等生群体的试题的区分度。

下面我们运用前述解题思路对此进行分析。

第一:弄清坐标(变量)含义。在卷Ⅱ第12题的四个坐标图中,纵坐标P为价格,横坐标Q为商品数量,这是两个相互影响的变量。值得注意的是,对供给曲线而言,Q代表商品供给数量,对需求曲线而言,Q代表需求数量。

第二:认准曲线内容。搞清楚曲线所代表的实际内容。在卷Ⅱ第12题的四个坐标图中,每个坐标图中都有两条曲线,S表示以价格为自变量的供给曲线,属于单调递增函数图像。D表示以价格为自变量的需求曲线,属于单调递减函数。

第三:确定引起函数曲线变化的原因。依据卷Ⅱ第12题题意,因为人们“争相传抄,一下子使纸帛的价格贵了好几倍”,表明需求是自变量,价格是因变量,是需求的增加引其价格的上涨。

第四:依据自变量引起因变量的变化理论,把握曲线变化趋势。依据前述,需求的增加引起价格的提高,在这里,需求是自变量,价格是因变量,因此需求曲线D应同时向P、Q轴正方向移动。价格的提高必然引起供应量的增加,此时,价格是自变量,供应量是因变量,因此供给曲线S依然为单调递增函数,与原函数重合。

第五:比较不同坐标图差异,判别那个坐标图符合上述分析得到的变化趋势。按照需求曲线D应同时向P、Q轴正方向移动、供给曲线S单调递增,与原函数重合的变化趋势,四个坐标图中,只有B坐标图符合,所以答案只能是B。

二、非函数曲线坐标图,让考生从题干材料所给的曲线坐标图分析归纳出曲线变化所反映的经济现象或经济变化趋势

此类坐标图的基本要素是相互垂直的纵、横坐标,以及由坐标确定的反映某种经济现象的非函数曲线。如2016年文综全国卷Ⅲ的12题:

1 2. 图3反映我国2009~2015年的宏观经济状况,为保持国内经济平稳、持续增长,政府可以采取的财政措施是:

(1)提高企业税费,增加财政收入(2)发行国债,扩大经济建设支出(3)降低企业税费,扶持企业创新(4)减少财政赤字,降低财政赤字率

A.(1)(3)B.(1)(4)C.(2)(3)D.(2)(4)

本题的坐标图是将两个二维坐标图合并在一起的,目的在于更为直观的表示GDP与PPI之间的关系。与前面的坐标图不同,这两个坐标图都是以坐标对曲线定位,直观显示经济变化情况,图中的曲线属于非函数曲线,其变化与坐标没有因果关系。因此,与对函数曲线分析不同,这类曲线最关键的是要看到经济数值的变化趋势,以及不同曲线之间的相关关系,这是解析此类坐标图试题的前提。下面我们以本题为例说明如何分析这类坐标图。

第一,看准确定曲线的坐标。图中GDP变化曲线由GDP增长率坐标与时间坐标确定;PPI变化曲线由PPI增长率坐标与时间坐标确定。

第二,看准曲线转折点数值,以此确定曲线变化。图中GDP曲线显示,除2010较2009年GDP有增长外,之后逐年降低,有10.4%降到6.9%。PPI曲线显示,PPI在2009到2010年大幅提高将近11个百分点,2010年到2011年略有上升,此后一路下跌。

第三,比较两个曲线变化的相关性。从图中可以看到,2009年到2010年PPI大幅上涨,GDP增速提高,2010年到2011年PPI增速趋缓,GDP增速下降,2011年到2012年,PPI大幅下降,GDP也大幅下降,2012年到2014年PPI低位运行,GDP也同样低位增长。2014年到2015年PPI再次较大幅度下跌,GDP增速也随之下跌。两者除2010年到2012年这个阶段外,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经过上面的三步分析,解答试题的基本信息已经全部清楚。剩下的问题就是结合教材理论知识,分析两个曲线产生正相关关系原因。依据教材知识,PPI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生产的积极性,进而影响GDP增长速度。因此,“为保持国内经济平稳、持续增长,政府可以采取的财政措施”首先就是如何提高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其次是在企业投资困难的情况下,增加政府的经济建设支出。“(3)降低企业税费,扶持企业创新”“(2)发行国债,扩大经济建设支出”两个选项符合。选项“(1)提高企业税费,增加财政收入”“(4)减少财政赤字,降低财政赤字”率刚好与分析相反,均应淘汰。答案自然选C。

篇4:全国卷一语文作文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当代风采人物评选活动已产生最后三名候选人:大李,笃学敏思,矢志创新,为破解生命科学之迷作出重大贡献,率领团队一举跻身国际学术最前沿。老王,爱岗敬业,练就一手绝活,变普通技术为完美艺术,走出一条从职高生到焊接大师的“大国工匠”之路。小刘,酷爱摄影,跋山涉水捕捉世间美景,他的博客赢得网友一片赞叹:“你带我们品味大千世界”“你帮我们留住美丽乡愁”。

这三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一、试题分析

今年的作文试题继续采用新材料作文题型。试题是一段近200字的概述,简要表达了三位风采人物候选人的事迹。

这则材料总体的关键词是“风采”,所以首先要准确理解“风采”的含义。风采即风度神采,这里主要指一个人表现出来的积极进取、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

总体上看,材料中共有三个人物,大李、老王和小刘。三个人属于不同年龄段,从事三种不同的职业,创造出了不同层次的大小不一的业绩。但是,却得到了共同的价值认同,最终都被评选为当代风采人物的候选人。这是材料总的特点、即三个“不同”,一个“相同”。这应该是材料的感悟点,立意点。但就此思考开去,引申成文的话,就大错特错了。

材料的第一句话,“当代风采人物评选活动已产生出最后三名候选人”,这里有三个重要信息要把握住。第一,大李、老王和小刘他们都是候选人,他们都具有当代风采,第二,这些风采人物候选人是经过评选后产生的,即他们是民意所向,是民众共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是大众的楷模,是完全符合当代核心价值观要求的。第三,到目前为止,他们还只是候选人。既然是候选人,就还不是最后的选定人。那么就有三种可能性,一是全被选中,都是选定人。二是其中的两位被选中,一位被淘汰,三是只有一位被选中,而其他两位被淘汰。那么,谁有这个选择权呢?当然还是大众,不过在今天的考场上,这个选择权就给了考生。

“这三个人中,你认为谁更有风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这是今年作文不同于往年的提示语。“你”必须通过思考、权衡之后,才能做出最终的选择。“你认为”,就是写作的总视角。因为你是独特的,你有着不同于别人的成长环境、独特的兴趣爱好、不同的性格,甚至是不一样的身体条件,你最清楚自己的这一切。对这些主观因素和客观条件,统筹考虑、综合权衡之后,才能做出理智的选择。你想走而又能走的,是大李的人生之路,还是老王或小刘的成才之道,这个选择权,永远在你的手里。当然,只要你一选择,马上就表现出了你的价值取向与你的人生思索。这个选择就是立意点、创新点,自然也是评卷老师的评判点、采分点。

三位都有风采,那么谁更有风采呢?“更”是比较的结果,是选择的结果,而这个选择的决定权又在你的手里。所以,这一个“更”字,就为考生提供了广阔且独特的写作空间,是考生有话可说的地方,自然也就是文章写作的具体视角了。

这两句提示语表明,今年的作文试题导向特别明显,就是倡导说实话,说心中的话,说自己的话。这样才能更有效地防止套作和抄袭,公平公正地选拔出国家各行各业需要的真正优秀的人才。

从以上分析可知,对材料仅做整体的分析还不够,分析好这三个人物,是能够做出正确选择的基础、前提,只有真正了解了三位候选人的特点,选择才会是恰当的、准确的。

那么,这三个人各自的特点及其差别在哪里呢?现做具体分析:

大李,年龄中等,层次最高,是一位科学家。他从事的是生命科学研究,取得了辉煌的科研成果,为国家和民族赢得了荣誉。从中提取的关键词是,表示过程的:笃学敏思,矢志创新;表示结果的:重大成果,国际前沿。

老王,年龄较大,层次较高,但其起点较低。他是一位电焊工,掌握的是实用技术,取得了骄人的业绩,被评为焊接大师、“大国工匠”。从这里提取的关键词是,表示过程的:职高生、爱岗敬业、练就绝活、变技术为艺术;表示结果的:焊接大师、“大国工匠”。

小刘,年龄较小,层次较低,是一位摄影爱好者。其作品获得网友的一片赞叹。从这里提取的关键词是,表示过程的:跋山涉水、捕捉美景;表示结果的:一片赞叹。

显然,三个人构成了三个不同的层面。提供了三种角度。学习成绩优异、能力特别强,且志向更远大的,可选择以大李为楷模,笃学敏思,矢志创新,为国家争光;基础较薄、起点较低,而不甘人后的,可选择以老王为标杆,爱岗敬业,苦练绝活,精益求精,把一种工艺做到别致;在某一方面,兴趣浓厚、乐此不疲的,可选择以小刘为样板,苦钻一门技术,不怕吃苦流汗,痴迷其中,终能有所作为。条条大路通罗马,每一条路都能走出精彩,都能取得成就。这些角度,都是符合“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这个评价标准的。

以上分析只是抓住了材料的显性意义。

其实,对上述三个候选人的选择,就是对一种人生模式的选择,对一种人生价值的追求。所以,材料的隐性意义是,人生规划问题,即依据自己的知识、能力、兴趣等主观条件及客观条件,并紧紧地融入到时代的洪流中,为了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未来而设计人生,并努力实践,矢志不渝,最终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考生如果能从材料中挖掘到人生规划这个核心问题,又能分析出人生价值与国家、时代之间的关系,选用一些典型论据,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写出一篇考场佳作是不难的。

二、试题特点

今年的高考作文题,在充分体现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学生生活的高考命题理念,体现出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教育方向外,还具有以下鲜明的特点:

1. 特别贴近高考学生的实际。

就形式特点来说,评选各式各类的先进、模范人物,已经是社会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情。包括农村的学生对比也并不陌生,大一点的如村长的选举,小一点的如学校学雷锋等活动优秀分子的选举。就其内容来讲,更是学生思考过无数次的事情。到了高中,每一位学生都更加关心自己的未来,开始切实思考自己的前途。尤其是到了高三,人生的选择是必须面对的,以填写高考志愿为例,考生与家长都会慎重考虑。高考前还会做出种种预测,如果考得比较理想,该选报哪所大学,学习什么专业,将来怎样发展;考得不尽如人意,该怎么办,重读还是不重读,等等。任何一个考生,早都已经在心中描绘过自己人生发展的大方向了。

这样,考生面对大李、老王和小刘这三种人生模式,就会人人都有话可说,人人都能评议一番,同时加入自己平时对人生的思考,做到作文内容充实是不难办到的。

2. 特别注重个性化的表达。

今年作文试题,给人最强烈的印象是,更加强调个性化写作,更强烈地抵制套作、宿构和抄袭。写作永远是个性化的行为,我手写我心,我手写我思。言为心声,这才是正常的作文。满纸的虚言假语,言不由衷,就是自欺欺人。用假感情,假思想,来装饰自己,以此获得高分,这是应该抵制的作文丑态。竞争应该是公平公正的,否则就不叫竞争。高考是人生一场最庄严最神圣的竞争。所以,出题人的责任是尽最大可能地给考生提供公平的竞争条件。考生则应该说出自己想说能说的真心话。

“你认为谁更具风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两处,直接用了两次第二人称“你”,其强调得恳切、强烈,可见一斑。这种情况,是历年高考试题中,从来没有见到的。思考是你的,权衡是你的,最后的选择还是你的,一切必须打上你的强烈标记,表现出你的鲜明个性,体现出和别人不同的特点来,要把一个最真实的你呈现在阅卷老师的面前。

3. 明确提出了新的要求。

今年作文试题,与前两年的比较后,我们发现在新材料作文的常规要求里,多了一句“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这样直接强调“我手写我心,我手写我思”,导向性鲜明,价值取向明确,需要教师特别注意。

三、写作指导

怎样写好今年的作文呢?

基于以上的分析不难得出,这篇作文应该采用的总写法是比较法。具体来说,至少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选定一个候选人之后,分别同另外的两个做比较。在比较中,抓住以上分析出的过程性关键词和结果性关键词,分析归纳出选定人的特点,而这些特点,恰好是你为什么选定他的理由。这中间要充分结合自己平时对人生对前途的思考判断,用典型新颖的论据,把权衡的理由论述出来。这样的理由不宜少于三条。

另一种写法是否定一个候选人之后,再否定一个候选人,这样自然就得出了选定的人。在否定的过程中,抓住以上分析出的过程性关键词和结果性关键词,并论证其关系,选用典型新颖的论据,论证要充分合理。总的否定理由不宜少于三个。

其实,如果你能把大李、老王和小刘三人拉近些,让时光倒流,就把他们当成自己身边的三个同学,把这次作文当成一次对未来的憧憬,这篇作文很容易写出来,并且能写得很好。回想一下,这样促膝交谈的情形,至少在高三这一年不是经常发生吗?在一次模拟考试之后;在一次看到某校的招生简章之后;在一次酣畅淋漓的球赛之后;在一次全家的宴会上,等等,把这些交谈的内容,整理归纳,就是考生做出选择的充足理由。

四、试题对教学的启示

1. 做好人生规划层面的指导。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热爱生活,思考人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和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引导学生做生活的主人,增强规划人生的意识,越早越好,越强越好,切实设计好人生蓝图,并在现实的拼搏中,一步一步坚实地去实现。

2. 强化个性化写作能力的训练。

要严格规范有序地训练写作能力。遵照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按层次扎实训练提高,使学生做到,素材是自己观察积累所得,体验是自己经历沉淀所得,结论是自己过脑过心所得。

开拓视野,做生活的有心人,感受生活,积累生活。储存大量的写作素材。心动手动,只要有感受,马上就动笔。这是作文成功的秘诀之一。

(作者系黑龙江省首批教学名师,黑龙江省高中语文教学能手、省作家协会会员。发表过多篇教育教学论文,有作品集出版发行。曾参加过黑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工作。)

E-mail:lili79928@163.com

篇5:高考全国卷一语文作文素材

管仲,今安徽颍上人,周穆王的后代;齐桓公元年(公元前685年),任齐相。管仲在任内大兴改革之风,富国强兵,辅助齐桓公成为天下诸侯的霸主。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有“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的保护者”、“华夏第一相”之称。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分裂时期,又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

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期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并立,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

战国时期简称战国,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东周后期至秦统一中原前,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战国”一名取自于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

史书记载:管仲以前曾经是齐桓公之兄公子纠的心腹、齐桓公的政敌,与齐桓公有一箭之仇。

齐桓公是齐国的第15位国君,前任是他的哥哥齐襄公。齐襄公是一个没有人伦的衣冠禽兽,荒淫无道,昏庸无能,与其同父异母之妹文姜乱伦,掀起内斗,把齐国搞得一塌糊涂。其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为了躲避灾难,纷纷逃亡国外。其中公子小白与心腹鲍叔牙投奔莒国,公子纠则同心腹管仲投奔了鲁国。后来,齐国发生政变,齐襄公被杀。两兄弟谁先回到齐国,谁就能成为国君。

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得知消息之后,立即请其所投奔的国家派遣军队,护送他们回国。

为了帮助公子纠夺取国君的位置,管仲在通向莒国的大道,单人匹马追上了公子小白,并且假装恭顺,上前拜见。期间乘小白不注意时,突然猛发一箭,射向小白心窝。仓皇之中,小白大叫一声,口吐鲜血跌下车来。管仲以为大功告成,策马而逃。

公子纠他们以为政敌已除,于是放慢脚步,从容不迫地向齐国进发。可是,当他们到达齐国首都临淄时,小白已经登基成为了齐国的国君了。

原来小白并没有死,管仲之箭射在他腰带的铜钩上,使其幸运地避过了这一劫难。同时,小白知道管仲是有名的神箭手,急中生智,咬破舌头,大叫一声,假装口吐鲜血,跌下车去,瞒过了管仲,然后抄小路飞奔齐国,抢先登上了国君的宝座。鲁国军队见小白捷足先登,便使用武力攻打城门,哪知齐国早有防备,鲁军大败而回。

小白顺利地登上了齐国国君的宝座,这就是后来的春秋霸主齐桓公。

齐恒公原想命鲍叔牙为相。但是,鲍叔牙却认为自己的才能不如管仲,要求齐恒公抛开个人恩怨,重用管仲。

齐恒公同意鲍叔牙的建议,可是,管仲在公子小白登基之后,又追随公子纠回到了鲁国。为了保护管仲不受鲁国祸害,齐恒公以向鲁国讨要罪人为由,派出使者向鲁庄公请求活捉管仲回国,若不应允,即兴兵伐鲁。鲁国弱小,只得把管仲捆绑起来,装入囚车,送回齐国。成功地化解了鲁国官员想杀掉管仲的阴谋。

管仲自以为必死无疑。可是当他被押进宫廷时,齐桓公却快步走下座位,亲自为他松绑,拜他为宰相。

管仲的一生经历充满传奇,功绩卓著,扶助齐桓公“九合诸候”、“一匡天下”、“尊王攘夷”,开创了自周统一以来,中原少有的安定团结局面,并且辅佐齐桓公成为了春秋时期的五霸之首。

历史上有人就管仲帮助公子纠夺权未果,被抓以后,并不自杀,并帮助公子小白成就霸业的事,指责管仲不义。管仲的回答是他母亲尚在,需要养老送终,他不能死。

孔子则认为:齐桓公称霸,九次集合诸侯,是一种和平之举,说明其有仁义,管仲实施了仁政,才开创了这个局面。这是管仲对后世立下的仁义之功。另一方面,齐桓公之所以成就霸业,全赖管仲的治理,天下归心,最直接受惠的是人民。齐国在管仲的管治下,不论从民风、生活、文化等各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如果没有管仲,可能我们现在还好象野蛮人一样披头散发。这是管仲不自杀,对华夏历史的伟大贡献。如果为了贪求自己的一点仁义虚名,动不动就自杀了断,那是对国家对民众的极端不负责任,是麻木不仁的表现,一点价值都没有。

孔子的说话一言中的,道出了“随随便便的死,一点价值都没有,并且是麻木不仁的”这个道理,对现在有些人动不动就轻生(有很多还是高学历的),不会在逆境中求生全、谋发展是一堂生动的必修课。

篇6:全国卷一语文作文

今年世界读书日这天,网上展开了关于“浅阅读”的行动。

甲:什么是浅阅读?

乙:就是追求简单轻松、实用有趣的阅读嘛。浅阅读很时髦的。丙:如今是读图时代,人们喜欢视觉上的冲击和享受。

丁:浅阅读就像吃快餐,好吃没营养,积累不了什么知识。

乙: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这么快,大家压力这么大,我想深阅读,慢慢品味,行吗? 丙:人人都有自己的阅读爱好,浅阅读流行,阅读就更个性化和多样化了,挺好。丁:我很怀念过去的日子——斜倚在书店的一角,默默地读书,天黑了都不知道。甲:浅阅读中,我们是不是失去了什么?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范文]

一.重拾遗落的厚重

中国的圣贤先哲大都强调一种格物致知的精神,认为做学问就要把它弄明白,搞透彻,不能浅尝辄止,似是而非,因而孔子韦编三绝而精通周易。今日之时,商业化的文化如快餐般呈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往往手足无措,我们确实失去了什么,也许就是文化的厚重感。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非常快,“浅阅读”同样是快节奏生活的产物,我们也许根本就无法空出时间来一次真正的阅读,更不用说研习经典了。但反思这种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生活,我们不一定快乐,同时也失去了很多趣味,难道生活本身就这样吗?

古代与现代的价值观念体系截然不同。古人专心做学问,对于贫困饥饿当真能安之若素。孔子有云: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可谓好学也矣。而今人则更多追求商业利益,一切以钱为主,这就引发一系列的商业炒作以及学术丑闻,争论与批评过后,我们应该更深入地反思。

失去了厚重的文化支撑,一个民族很难立足于世界。正如四大文明古国中除中国外其它三国的没落与衰亡,它们的衰亡归根到底是文化缺失和没落。相反美国只有两百多年的建国历史却成为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同样得益于那民主自由的先进文化。当中华文明经历了数千载的传承后,能否在当代发扬光大,确实还有悬念。

环顾我们周围的读物,十之八九便是杂志,很少有人花费大量的时间去钻研一本名著。其实知识本身就需一个长期的理解与领悟后方可掌握,而钻研名著正是这样的过程,虽然艰涩难懂,但细细咀嚼后却别有一番滋味。那些厚重的经典名著不应该是图书馆书架上的陈列品,我们只是恭敬虔诚地仰望,它们应该真正走进我们的生活,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

学海无涯,学习本身就无法一蹴而就,这就需要我们具有毅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阅读厚重的书籍,感受厚重的文化,你也会变得厚重起来,腹有诗书气自华,越是有学问,你才会越有气质。

文化快餐只能作为一种尝试,一种体验,它不能替代主食。重拾遗落的厚重,沉潜宁静,到知识的海洋中开拓一片全新的天地。重拾遗落的厚重,让民族有强大的精神支撑,我们会看到真正的崛起与复兴。

【评析】

这位考生在紧扣题旨的前提下,善于道常人所未道,发常人所未发,从比较新颖的角度切入立论,使人耳目一新。

文章直面现实,对当今社会的“文化快餐”现象作了含蓄的批评,表达了一种忧思。指出“失去了厚重的文化支撑,一个民族就很难立足于世界”,“阅读厚重的书籍,感受厚重的文化,你也会变得厚重起来”。正因如此,文章的立意便高人一筹,以深刻的见解得到阅卷教师的认同。

二.背上“悦读”的行囊

仰望苍穹,浩瀚的宇宙中无数的星球,尘埃汇聚着,它们就是宇宙的内涵,就是宇宙的精华。我们每一个个体如同宇宙一样,我们也有内涵,那是我们阅读所得到的。

天空深邃悠远,是因为它有飘逸的云儿和飞翔的小鸟;大海广阔无边,是因为它有跳动的浪花和畅游的鱼儿;草原葱绿美丽,是因为它有茁壮的小草和驰骋的骏马;我快乐穿梭于天地,是因为我有“悦读”的行囊。

悦读是什么?其实就是快乐轻松地阅读。以前的人们总是拿书本仔细地品味,探索书中的奥秘。而如今的我们,快餐式的阅读方法,虽不能体会其中的真谛,却也或多或少地得到了一些快乐和享受。可是在浅阅读中,我们也失去了许多。

于是,我开始背上悦读的行囊,体会阅读所带来的幸福滋味。采擷一本唐诗宋词,寻觅一处安静的地方,轻轻地诵读着,笑容绽放于脸上。我体会到了陶潜“采菊东篱下”的悠然;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自信旷达;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情怀;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铮铮铁骨。在一次次的沉吟中,我陶醉着……

要想体会到这种幸福的滋味,我们必须选择有内涵的书籍,细细地品味,深深地汲取其中的精华,我们不仅获得了享受,而且还得到了诗文、华美乐章的熏陶。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拥有了快生活,很少有时间去品味阅读所带来的快乐。浅阅读满足了我们,在闲暇时,携一本杂志,泡一杯浓茶,简单轻松地读一篇文章,细细地回味。于是,在快节奏生活中,我们也得到了阅读的乐趣。正因为浅阅读,我们也失去了深阅读所带给我们的感动与慰藉。

背上悦读的行囊,我穿梭于深阅读和浅阅读中。在深阅读中,我体会到古代文化的精髓和诗词的美妙,那种感觉如鱼得水,快乐自在。在浅阅读中,我拥有了短暂的享受,也品味到了一份感动和快乐。

阅读的个性化和多样化使我们拥有了更多的选择,也让我们得到了更多,背上悦读的行囊,穿梭于书的海洋中,徜徉于幸福快乐中。

【评析】

题目是“背上„悦读‟的行囊”,巧妙运用了“谐音”的手法,新颖别致,寓意双关,将“愉快的阅读”这一主旨凸显出来,给人以新鲜之感。

文章没有在“深阅读好还是浅阅读好”上做评判,而是独辟蹊径,主张“背上悦读的行囊,穿梭于深阅读和浅阅读中”,各得其乐,各得其所。观点鲜明,通情达理。同时,考生的语言功底比较扎实,全文透露出难得的书卷气,使文章上升了一个档次。

三.小议“浅阅读”

阅读,可以陶冶人的情操;阅读,可以激发人的志趣;阅读,可以活跃人的思维……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些读书的方法都要求我们读书时要精读、细读、深阅读,要求我们必须“细嚼慢咽”,这就势必要耗费我们大量的时间。然而,对于一个高中生来说,这似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时间就是分数,时间就是前程,时间就是未来。因而学生都不愿将太多的时间花费在阅读上,久而久之,“浅阅读”便在学生之间流传甚广,那么,“浅阅读”到底是好还是坏呢?

我认为: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对于一个身在考场的人来说,你没有太多的时间去深阅读;对于一个身在高三的人来说,时间不允许你去深阅读。因而在时间紧迫时,我们只能浅阅读,只能了解文章的大意来达到我们的目的,虽说“浅阅读”就像吃快餐,好吃没营养,积累不了什么知识,但对于压力逼迫的高三学生来说,追求一种简单轻松,实用有趣的阅读兴趣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因而,对于“浅阅读”和“深阅读”的看法,主要在于你个人的态度和需要。

阅读的过程就像是泡茶的过程。

在酷热的夏季,满头大汗的你最需要的就是一杯清凉的食盐水,因为它不仅可以帮你消暑降降温,还可以补充你体内缺少的盐分。这就像是考场中的“浅阅读”,在最短的时间内寻找自己所需的答案。然而在严寒的冬季,瑟瑟发抖的你最需要的则是一杯温热的茶水,因为它不仅可以帮你去寒升温,还可以驱除你体内的寒气。这就像是闲暇时的“深阅读”,慢慢品尝作者的思想,方能获益。因而在阅读时,我们应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到底是“浅阅读”还是“深阅读”。

其实,我们阅读就是为了陶冶我们的情操,激发我们的志趣,活跃我们的思维,丰富我们的知识。虽然我们的目标相同,但达成目标的方法却不计其数,因而在阅读时,我们需要根据我们的需要,选择阅读的方式,比如“浅阅读”还是“深阅读”。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但这“黄金屋”和“颜如玉”需要各自的需求来追求,因人而异。

【评析】

在高考作文日趋“散文化”的时尚中,能读到一篇旨在“说理”的较为典范的议论文已属不易。这篇《小议浅阅读》着实让阅卷教师眼前为之一亮。

说理是议论文的根本。这篇文章注重“摆事实,讲道理”,从生活实际出发,表达自己的思想和看法,提出“我们应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到底是浅阅读还是深阅读”的观点,入情入理,让人信服。语言朴实无华,给人以简洁、晓畅、率真的审美感受,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写作的真实价值。

四.守住内心的深度

一盏茶,一缕香,一捧古卷细思量,如豆的灯光下,书香浸染,茶香缭绕,心香氤氲……

生活的节奏快了,零乱的不应该是我们内心的步伐,在这个浅阅读流行的时代,我们当守住内心的深度,心灵的深度。

也曾在浅阅读的潮流里随性,但面对那一幅幅装帧精美的图集时,仍不住叹息,怀念那蝉鸣蛙声里的往昔流年。浅阅读的简单轻松,实用有趣吸引着人们忙碌的心,让人们在浅浅的阅读中完成了自己的心灵之旅,再融入到快节奏的生活中,而我更喜欢那散发着淡淡馨香的深阅读,更喜欢在深层次的阅读中净化自己的心灵。

深阅读似茗,需细品,需在风静人定的夏夜想起那“留得残荷听雨声”的闲情;需在金风袅袅的黄昏想起那“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婉约;需在浩浩江水边想起那“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放,深阅读,是一种更贴近心灵的阅读。手里捧着书,在幽幽荷香中,温一壶月光下酒,在字里行间聆听,来自远古的清音,一直认为,阅读是与作者内心的交流,不经意的行文间,可见作者的扬眉微笑;不经意的思考间,可见自己的寂寂心声,喜爱深阅读,喜欢在字里行间感受作者的心意,喜欢看作者笔下流淌的情思,浅阅读可能是仅仅与作者有个会面,近未深交,便已走远,未免让人遗憾,阅读的深,让我们获得更多,很多人怀念过去在书店读书,世界仿佛只剩下了书,只剩下了自己和作者的喁喁私语,只剩下了自己的会心微笑,在小小的书店里,人人却可以有一个大大的内心世界。

喜欢深阅读的人,会喜欢在春天踏青,感受风乎舞雩的惬意;会喜欢在夏夜谈心,感受蛙声一片的欣喜;会喜欢在秋天登高,感受落木萧萧的壮美;会喜欢在雪夜神游,感受万树梨花的凉意。深阅读,让我们在忙碌中拥有一份闲情,在快节奏中暂停脚步,让心灵拥有纯净如水般的温暖和感动,深阅读的幽远与闲适,似水般流淌着对生命的感悟,似云般拂掠着尘世的感动。

人生有味是清欢,深阅读的清明淡雅,让我们在生活中受到心灵的净化和感悟!

【评析】

本文文采飞扬,读来令人击节赞赏。考生以极具个性化的表达方式,独特的语言进行论述分析。无论是排比还是比喻,抒情还是举例,始终围绕题旨来构思,频频设喻,张弛有度。在极力赞赏“深阅读之美”的同时,对“浅阅读”也不简单地予以否定,而是辩证地分析,不偏执,不武断。语言精致而有韵味,情感哲理兼备,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五.感受深阅读

茫茫书海之中,如果深阅读是大海,那么浅阅读只能是小溪;如果深阅读是蓝天,那么浅阅读只能是浮云;如果深阅读是草原,那么浅阅读只能是绿坪。

大海,永远充斥着的,只有河水跌撞而来的轰轰涛声。有时表面上默默无闻,但那叫波澜不惊,不为外界所动,然而小溪,整日呜咽,用全身力气叫喊也只不过是滴滴答答。那溪中的青蛙自以为是地亮着歌喉;再看那海中蛟龙,滕溪而上,一切美景尽收眼底。

大海般的深阅读中你可以做翱翔万里的蛟龙,小溪般的浅阅读中你只能是无知的青蛙。

蓝天,深邃旷远,雄鹰飞翔,奇山美景在蓝天臂腾之下。浮云,只有漂浮,居无定所,只追逐视觉的刺激,有的只有雾霭与你相伴,可之后呢?雾霭惹上一身污垢,迷失自我。

蓝天般浩瀚无穷,广阔辽远的深阅读可让你感受鹰击长空的洒脱与豪放;浮云般的浅阅读只能让你污垢染身,迷失自我。视觉的享受只不过是过眼烟云。

碧蓝的草原,一望无际,广袤无垠,骏马飞奔,鹏跃鸟鸣。绿萍,只能在钢筋水泥间炫耀仅有的绿意,偶尔只能引来蝶虫蚯蚓嬉闹。似乎蝌蚪进入泥潭之中。

无垠的草坪,浩渺的深阅读中,你可成为飞驰的骏马,悠婉鸣叫的小鸟,仅有数点绿意的绿萍上,你只能成为泥潭蝌蚪般的蚯蚓。

在浅阅读中你只能寻求到视觉的享受,快餐是好吃,但是没营养,有时甚至会吃坏脾胃,浅阅读中过多的视觉刺激很有可能让你迷失自我,找不到回去的路。

深阅读中,你可以品味李后主“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忧愁;可以体会杜甫“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壮志未酬。你可以感悟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不慕名利。

深阅读如大海般稳健,如蓝天般深邃,如草原般辽阔。浅阅读只能与鸣咽的小溪,嘶叫的青蛙,居无定所的浮云相比。

到深阅读中去,感受大海给你的威颜,蓝天给你的旷远,草原给你的无垠!

【评析】

上一篇:作文轻松入门下一篇:组组字[2012]2号 关于做好党代表联络服务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