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浙教版七年级科学目录

2024-04-12

新浙教版七年级科学目录(精选8篇)

篇1:新浙教版七年级科学目录

第四章 物质的特性

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但不是唯一的一种微粒,构成物质的微粒还有原子和离子。2.分子很小,用肉眼以及光学显微镜是无法看到的

3.分子之间存在空隙(如水和酒精混合后的体积会小于他们各自的体积之和)4.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①扩散:不同种类的分子彼此进入对方的分子空隙中

分子间的空隙和分子的运动是物质发生扩散的原因, 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发生扩散的现象, 但在气体中扩散的最快.分子的扩散快慢还跟温度有关, 温度越高,扩散得越快.②扩散现象说明:A分子中有空隙。B分子在做不停的无规则的运动。5.分子间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6.质量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质量的国际单位是千克(Kg),常用单位有吨、千克、克、毫克。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体形状、状态、温度、位置的改变而改变。质量的大小由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决定的,一个铁块压扁之后,形状改变,体积和质量都不变,一杯水结成冰,或变成水蒸气,状态改变,质量都不变 7.在实验室,称量质量工具是托盘天平8.天平的调节和使用方法:

1、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到横梁标尺左端的“0”刻度线处。

2、调节天平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

3、按左物右码的原则,将物体放在左盘上

4、估计物体的大致质量,将适量的砝码用镊子夹取,轻放在右盘上。砝码应按从大到小的顺序取放。

5、算出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再加上游码所对的刻度值就是左盘被测物体的质量。

6、称量完毕后,用镊子将砝码放回砝码盒内,游码移回到“0”刻度线

9.怎样测量1滴水的质量。写出实验过程和计算结果,并设计记录测量数据的表格。答:用天平测出一个空烧杯的质量m1,然后在烧杯中滴入100滴水,称出总质量记为m2,总质量减去空烧杯的质量,除以100就是一滴水的质量,(m2 — m1)÷100 10.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密度。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是不变的。(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

11.公式:密度=质量/体积 ρ=m/v(公式变形:m=ρv v=m / ρ)

ρ表示密度(千克/米3或 克/厘米3)m表示质量(千克或克)v 表示体积(米3或厘米3)12.3、一般情况下水的密度为1.0×103千克/米3,合1.0克/厘米3,它的意义是 每立方米水的质量为1.0×103千克。13.密度的测量

(1)实验原理:ρ=m/v(2)测量固体的密度(石块)1.用天平测出石块的质量m 2.向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记下刻度值V1 3.用细线将小石块拴住,缓缓放入量筒中的水里,并使之完全浸入,记下水面刻度值V2 4.计算密度 ρ=m/(V2-V1)(3)测液体的密度(盐水)

1.将适量盐水倒入玻璃杯,用天平测出玻璃杯和盐水的质量m1 2.将玻璃杯中的盐水倒入量筒中一部分,测出玻璃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m2 3.读出量筒中盐水的体积V 4.计算密度 ρ=(m1-m2)/v 14.物体吸收或放出热的多少叫做热量,用Q表示

15.热量的单位是焦耳,简称焦,符号是J。还有千焦,符号KJ 16.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温度,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并不相同。科学上把物质的这种特性叫做比热容,简称比热。

17.熔化: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吸收热量)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放出热量)

晶体:具有一定熔化温度的固体,如海波、冰、石英水晶。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如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18.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吸收热量)

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放出热量)

19、汽化分为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20、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的汽化现象。蒸发只在液体的表面进行的,并且不剧烈。

21、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①液体温度的高低 ②液体的表面积的大小 ③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快慢。④对于不同的液体还与液体的种类有关。22.蒸发吸热,具有制冷作用。23.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也是在液体的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腾条件:⑴达到沸点。⑵继续吸热。

24、水沸腾时的现象:水在沸腾时虽然继续吸热,但温度(沸点)保持不变。

25、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沸点也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液体的沸点受大气压的影响,一般气压越高,沸点也随着增高。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26.使气体液化有两种方式:

1、降低温度可以使所有的气体液化(只要温度降低到足够低),2、压缩体积也可以使气体液化

27.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吸收热量)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放出热量)

28.几种常见自然现象的解释: 云、雪、雨、雾、露、霜 说明:它们基本上都是空气中水蒸汽形成的

云:高空中的水蒸汽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这些小水珠聚集在一起形成云

雪:高空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的小冰晶或有些小水珠凝固而成的小冰晶从空中落下来就是雪。

雨:云中的小水珠越积越大,最后从天空落下来就形成了雨。

雾:低空中的水蒸汽遇冷液化而成的小水珠悬浮在空气中或灰尘上就形成了雾。露:空气中的水蒸汽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搭在地面上的植物或草丛上就形成了露。霜:空气中的水蒸汽遇冷凝华成的小冰晶搭在地面上的植物或草丛上就形成了霜。

29、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别的物质的变化。一般来讲:物态变化都属于物理变化。30、化学变化:生成了别的物质的变化,一般来讲:燃烧、腐烂、变质、生锈等属于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是:是否生成了别的物质(或新的物质)

31、化学性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像物质的可燃性、腐蚀性、毒性、氧化性、酸碱性等属化学性质。

32、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像物质的颜色、气味、状态、熔点、沸点、密度、硬度、延展性、可溶性等都属于物理变化。

说明:性质与变化的主要区别是:变化要体现一个过程,而性质则表示无只具有某一特点,具有某种能力。

一般在文字中体现性质的语句通常用这样一些词:“能、具有、可以”等

篇2:新浙教版七年级科学目录

——雅文教育

一、精子和卵细胞

精子由睾丸产生,一个健康的成年男子,一天可产生上亿个精子。精子大小约为0.05毫米。

卵子由卵巢产生,成年女性大约每个月会排出一个卵细胞。卵的直径约为0.1毫米,是人体中最大的细胞。

二、人的生殖系统

男性的生殖系统主要由睾丸、输精管、精囊、前列腺等器官组成。

睾丸—主要生殖器官,能产生精子、分泌雄激素。

附睾—储藏精子,使精子成熟。

输精管—输送精子

精囊腺—分泌粘液

前列腺—分泌粘液

女性生殖系统主要由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等器官组成。

卵巢——主要生殖器官,能产生卵细胞。

子宫——孕育新生命的场所。

三、受精和妊娠

受精概念:

妊娠:受精卵形成后,一面进行细胞分裂,形成胚胎;一面沿输卵管下移,进入子宫,植入子宫壁上。这时女性就怀孕了(也称妊娠)。

怀孕初期,有的孕妇会出现呕吐、厌食、晕眩等现象。

四、胚胎的发育

胚胎与母亲靠_____相联系。胎盘的结构特点是______。母亲血液中的营养和氧通过_____进入胚胎;胚胎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通过_____进入母亲的血液,最后由母亲的排泄系统排出体外。胚胎被____包围。这对胚胎有保护作用。

五.分娩和养育

三个阶段:

篇3:新浙教版七年级科学目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流程。

过程与方法:

(1)分析“植物是‘吃 ’什么长大的”探究过程,概括出“科学探究”的基本流程。

(2)绘制并表述“科学探究”的基本流程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科学探究是有一定的基本流程的。

(2)生活中很多问题我们都可以像科学家一样探究。

【教学重点】

探究“科学探究”的基本流程。

【教学难点】

“科学家 的探究” 和“生活 中的探究”都有基本一致的流程。

【教具准备】

设置各类故障的老式手电筒(每小组1个);小灯泡若 干 ;导线若干 ;干电池若干 ;“科学探究 ”学案 (每小组1张)。

【教学过程】

⒈引出探究课题

370多年前 ,荷兰科学家范·海尔蒙特对“植物是 ‘吃’什么长大 的”这一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当时 ,由亚里士 多德提出 的“植物是‘吃 ’土长大的”这一 观点颇受推 崇。而海尔蒙 特则深受 古希腊哲 学家泰勒斯的影响,相信万物皆源于水,认为“植物不是‘吃’土长大的”。

为了验证自己的假设,海尔蒙特设计了一个实验:在一件大的陶瓷缸里装入90千克的干土, 用水湿润后种上一颗2.5千克重的柳树。为了避免掉入杂物 ,他用有孔的 铁盖盖在 缸口 ,每天只用雨 水浇灌 ,另外 ,他还把落 叶收集起来计算质量。

5年后 , 海尔蒙特将柳树移 出、称重, 柳树和落叶的总质量增加了75千克,而干土仅损失了0.06千克。为此,他认为柳树增 加的质量 绝不是由 土中获得,而是由水转化而来的,为此,他得出了“柳树不是‘吃’土长大的”的结论。

海尔蒙特的柳树实验报告面世后,引起了同时期学者的强烈反响,推动了植物科学的发展。海尔蒙特研究科学问题的方法和流程非常具有代表性,很多科学家也是这样做研究的。这套方法和流程就是 我们今天 所要学的 “科学探究”(板书)。

⒉得出“科学探究”基本流程

科学探究的基本流程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回顾刚才这个故事的情节,将下图补充完整(教师到各小组巡视和指导)。

海尔蒙特的探究思路

⒊强化理解探究流程

我们对科 学家进行 科学探究 的流程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科学家探究的方式和 流程对我 们生活中 遇到的问 题是否有指导意义呢? 下面我们看看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一个常见问题:

(1)(教师 )提出问题。

教师展示 两个手电 筒 , 推动开关后 ,学生发现一 个手电筒 亮了 ,但另一个未亮 ,引出问题 :为什么这 个手电筒不亮?

(2)(学生 )建立假设。

学生猜测 :灯泡坏了 、灯泡接触 不良、电池安反了、电池没电了……

(3)(学生 )制订计划。

针对各种假设,学生制订实验探究的计划以检验假设是否成立。

学生可能制订的探究计划:1检验“灯泡是否坏了”可以用导线把小灯泡连接在干电池两极,若小灯泡发光则说明小灯泡完 好 ;2检验“灯泡 是否接触不良” 可以将小灯泡取下重新安装,若重新安装后 小灯泡发 光则说明 之前可能是接 触不良;3检验“电池 是否安装反了”可以拆开电筒检查;4检验“电池是否没电了”可以用手电筒中的电池尝试去点亮 一个新的 小灯泡 , 若不能点亮,说明可能没电了。

(4)(学生 )进行实验 ,检验假设。

教师为各 小组分发 器材并深 入小组进行指导,学生实验探究手电筒不亮的原因, 检验各种假设是否成立。

(5)(学生 )得出结论 ,交流表达。

小组汇报 实验现象 并对得出 的结论进行交流。

⒋进行学习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中“科学家的探究”和“生活中的探究”的基本流程 ,指出 :无论是“科学家 的探究”还 是“生活中的探究”,它们都有相似的基本流程 ,那就是 :提出问题→建 立假设→制订计划→获取证据→检验假设,得出结论→交流与表达。

【课后延伸】

请学生们 在科学探 究基本流 程的指导下,完成教材 中“根据人 脚印的长度 判断人的身 高”的探究 ,再次体会 科学探究基本 流程对具 体的科学 探究案例的指导意义。

【板书设计】

科学探究

提出问题→建立 假设→制订计 划→获取证据→检验假设,得出结论→交流与表达

二、分析

“科学探 究”是浙 教版七年 级上册第1单元第5课的内容,前四课的内容分别是“科学并不神秘”“走进科学实验室”“科学观察”和“科学测量”。教材主编朱清时先生在前言里写道:“学习《科学》不能只是 记住书本中 的结论 ,学习《科学》的中心环节是学会科学的研究方法。 ”在此思想的指导下,浙教版《科学》在开篇就 讲科学研究 方法 :从科学观察 到科学测 量直到科 学探究。 其中“科学探究”是科学研究方法中的重中之重 ,是科学的核 心 ,同时它也 是初中科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因此,本节在浙教 版《科学》中的 地位是统 领全局的,教材对这一节的设计亦是十分精心的。

教材对“科 学探究”的 设计思路 遵循了总分总的原则,以归纳的方式完成了对“科学探究”流程的探究。首先,教材对“科学探究 ”的概念做 了一个总 的铺垫:它是一个不 断地发现 问题 ,通过多种途径寻求证据,运用创造性思维来解决问题,并通过评价与交流达成共识的过程。在这个叙述中,出现了“发现问题”“寻求证据”“解 决问题”和“评 价与交流”等 表示科学 探究流程 的关键术语 。然后 ,教材利用一 个“生活中 的探究”———电灯不亮了, 这个生活中常常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探究,从中分析出生活中进行探究的基本流程:发现问题—假设—验证—解决措施。由于生活中的探究不够严谨和完整,为了更进一步地深化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教材又采用了一个“科学家的探究”———天花和牛痘的故事, 通过琴纳发现牛痘的探究,引导出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流程:发现和提 出问题—建 立猜想或 假设—制订探究计划—通过观察、实验等途径获取证据,对猜想或假设进行检验—表达与交流。最后,教材总结出:科学家在探索自然规律时需要进行科学探究,我们在学习科 学知识时 也要进行 科学探究。从而鼓励学生从事科学探究活动。

纵观本节的教学目标,其知识与技能目标为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流程;过程与方 法目标为 通过“生活 中的探究”和 “科学家的 探究”两 个实例探 究“科学探究”的基本流程 ;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通过“生活中的探究”和“科学家的探究”两个实例鼓励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在此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本课设计在教学思路 上进行了大 胆创新 :将“科学家的探究”放在“生活中的探究”的前面,突出“科学家探究”对“生活中探究”的指导和引领作用。相对于教材的设计思路,本教学设计具有以下特点:

1.利用科学史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在教学设计中,回避了教材提供的“天花和 牛痘的故 事”, 改用“植 物是‘吃’什么长大的 ? ”来教学 ,能够在上课伊始、学生思维最需要集中的时候,采用问题导入的形式,一下子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对“科学家的探究”的好奇心,从而激发了渴望探究的热情。

2. 利用“科学家的探究”,深化对学生的学习要求

海尔蒙特的“植物是‘吃’什么长大的? ”是科学史上一个经典的探究实验,这个实验不 仅完整地 体现了科 学探究的六个基本环节,同时还能够很好地达到课程标准中对科学探究的学习要求,将海尔蒙特的实验作为重点来探究“科学探究”这个问题,显然比以“生活中的探究”在深化“科学探究”本质方面更具优势。

3.突出重点,消除误解

现实的教 学与教材 的编写总 存在一定差 距。教材 是给教师 做备课参 考的,教师在理解教材的设计思路上有足够的时间和能力通看全篇,因此能够领悟到两个探究实例的真正目的。但是,教学则不同,它更多的时候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学中,把“生活中的探究”放在前面 ,让学生在 一节课最 黄金的时间段上探究“电灯(筒)不亮了”,常常会让 学生误认 为本节课 的主要任务 是探究“电灯 (筒 )不亮了”这个 具体的物理问题,从而使这节课的教学偏离正确的方向。而将“植物是‘吃’什么长大的? ”案例放在前面,由于这是一个在小学科学中出现过的问题,因此很容易让学生明白:本节课不是对具体的物理问题的探究, 而是以此为线索和方向,探究“科学探究”的基本流程。

篇4:新浙教版七年级科学目录

初中科学六册涉及探究实验,第一册课本中的探究实验侧重于让学生感受探究的过程,了解探究的基本特征;第二册侧重于探究方案的设计、建立假设及检验假设的方法、变量的控制和简单数据的分析、资料收集的方法和观察项目的选择、用图表来表示数据、收集证据的方法等;第三册侧重于学习推理方法、数据的收集、分析和整理、简单的变量控制、实验设计等;第四册侧重于学习科学推理方法、观察与证据收集、验证假设的实验设计、变量控制、交流与合作;第五册侧重于学习提出假设、获取信息、设计实验、数据分析、交流讨论等。

【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得出结论→交流评价。

【学业考试中考查探究能力的重点】

一、认识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1.要深入观察,从平常生活中发现问题

2.把自己发现的问题,通过思考演变为一个具体、明确的科学探究问题

实施这一环节最简单的方法是把观察到的现象采取“问题化”。

二、提出猜想与假设的能力

解题策略:(1)确定某个变量,变动其他变量,作出假设;(2)用类比的方法扩展假设。

三、控制变量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能力

明确目的:确定探究要解决哪几个问题。

确定方法:在探究过程中,常常采取控制变量法。

选择器材:确定所需的器材

对器材的选择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实验的原理、实验器材的性能和操作的要求、实验的基本知识等。

实验步骤:表格的设计与记录,设计实验记录表格的依据是“控制变量法”。

结论:总结探究性结论时要注意:(1)紧扣探究目的,如果探究的问题是课本上的内容,结论一般符合课本上的结论;(2)叙述结论时必须先叙述控制变量,再得到另两个量之间的关系;(3)一般不要只得到“某某跟某某有关”的结论,应得到具体的关系,如“变大、变小、成正比、成反比”等。

1.控制变量法

(1)明确实验过程中的变量;(2)确定实验过程中的需变量和控制不变量;(3)如果研究对象是生物,则控制的不变量应确保生物的正常生活。

对于实验中变量无法单独存在的实验设计,通常可用归纳法或排除法。

2.归纳法

3.排除法

四、方案评价能力

1.对实验设计方案进行评估

例1.学习了密度的知识后,同学们准备测量食用油的密度。他们选取的实验器材有:食用油、量筒、天平(带砝码)、烧杯。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小新和小杨同学分别设计了一种实验方案,请在方案中空白处填空。

评估与交流:

2.对实验器材选择进行评估

练习1:小明同学探究浮力的大小是否与液体的密度有关,选取一个重8 N、体积0.3 dm3铝块,弹簧测力计量程是10 N、分度值是0.2 N,盐水和水。(1)写出他实验的具体方法。(2)计算说明他选取的液体(或者测力计量程)是否合适(g取10 N/kg)?

3.对实验结论进行评估

请分析回答:

(1)上述几种花、叶或果实的汁,不能用作酸碱指示剂的是_______。

(2)针对石蕊的中间色和碱性环境中颜色的不易区分,芳芳提出“石蕊可以退休了,可用紫卷心菜提取物替代”的结论,你是否同意其观点,请说出你的理由。

(3)芳芳想用自制的指示剂较准确地测定某土壤的酸碱度,你认为是否可行?若认为可行,请说出理由;若不行,请给出你的实验方案。

篇5:新浙教版七年级科学目录

第一章《科学入门》

第1节《科学并不神秘》 第2节《走进科学实验室》 第3节《科学观察》 第4节《科学测量》 第5节《科学探究》

第二章《观察生物》

第1节《生物与非生物》 第2节《细胞》

第3节《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第4节《常见的动物》 第5节《常见的植物》 第6节《 物种的多样性》

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

第1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第2节《地球仪和地图》 第3节《组成地壳的岩石》 第4节《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 第5节《泥石流》

第6节《地球表面的板块》 第7节《地形和地形图》

第四章《物质的特性》 第1节《物质的构成》 第2节《质量的测量》 第3节《物质的密度》 第4节《物质的比热》 第5节《熔化与凝固》 第6节《汽化与液化》 第7节《升华与凝华》

第8节《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2012年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目录

第一章《代代相传的生命》 第1节《新生命的诞生》 第2节《走向成熟》

第3节《动物的生命时期》 第4节《植物的一生》

第5节《植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 第6节《细菌和真菌的繁殖》

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 第1节《感觉世界》 第2节《声音的产生》 第3节《耳和听觉》 第4节《光和颜色》

第5节《光的反射和折射》 第6节《透镜和视觉》

第三章《运动和力》 第1节《机械运动》 第2节《力的存在》 第3节《重力》

第4节《牛顿第一定律》 第5节《二力平衡的条件》 第6节《摩擦力》 第7节《压强》

第四章《地球和宇宙》 第1节《太阳和地球》 第2节《地球的自转》 第3节《地球的绕日运动》 第4节《月相》

第5节《日食和月食》 第6节《太阳系》 第7节《探索宇宙》

研究性学习课题

一 青春期的心理及保健 二 噪声污染及其控制

篇6:新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检测

23. 化合反应 是否有新分子(新物质)生成 24. A 3

25.(1)非金属 (2)15 (3)SO2、SO3中的任何一种

26.(1)光合作用的原料、气体肥料、灭火、人工降雨、工业和食品原料(任意一种)

八年级科学试题卷 第9页 共8页

(2)Ca(OH)2+CO2=CaCO3↓+H2O(或H2O+ CO2= H2 CO3,其它合理答案均可) 27.(1)⑤ (2)气体交换 O2 (3)AB

28.(1)用水湿润 (2)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 (3)AB

29. 有花卉(或农林作物)生长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二氧化碳是由

微生物呼吸作用产生的

30.豆芽黑暗放置可避免光合作用对实验产生干扰,而种子无叶绿体不会进行光合作用 前

者光照促进绿叶进行蒸腾作用,后者光照促进绿叶进行光合作用

三、实验探究题(本题有4小题,34题3分,31-33题最后一空2分、其余每空1分,共15分) 31.(1)溶液的浓度 (2)浓盐水 (3)大量浇水

32.(1)小磁针静止时N或S极的指向 (2)轻敲玻璃板,观察细铁屑的分布情况 (3)控制两次实验的电流大小不变

33.(1)取下锥形瓶,挤压胶头滴管,再将锥形瓶放回天平,观察是否平衡 (2)发出白光,放出热量,产生大量白烟 (3)天平是否平衡(质量是否相等)

(2分) (2分)

四、分析计算题(本题有3小题,36题6分,其余每题7分,共20分) 35.(1)48:5

(2)酒精和食盐

(3)有数据分析(以人的质量50千克为例,50千克×5000毫克/千克=250克)、

有影响(毒性)、但影响(毒性)不大 (3分)

36.(1)使用药品的量少(或产生的废弃物也少) (2分) (2)解:设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CaCO3+2HCl CaCl2+H2O+CO2↑ (1分)

73 44

0.73g×10% x

73/0.73g×10%=44/x

x=0.044g

答:实验的过程中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是0.044g

37.(1)B

(2)解:R=U/I=6V/0.05A=120Ω

R2=120Ω-110Ω=10Ω

由乙图可知,当R2=10Ω时,F=8000N

G=F=8000N

篇7:浙教版七年级科学复习提纲

2.在实验时我们要逐步学会正确使用各种仪器,仔细观察各种实验现象,正确记录 实验现象和 所测数据,并进行分析,作出结论。

3.单凭人体感官对事物做出的判断是 有局限性的。

4.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5.长度的单位是 米 ,体积的常用单位是 立方米,液体体积的常用单位是 升和毫升 。

6.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是刻度尺。

7.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使用前要估计被测物体的长度,选用合适的工具)

1) 放正确:使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刻度线紧靠被测物体。

2) 看正确:读数时视线要跟尺面垂直,不可斜视,若斜视就会偏大或者偏小

3) 读正确:先读被测物体长度的准确值,再读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准确值+估计值)

4) 记正确:在记录测量结果时,数值后面要注明所用的单位。

7.体积是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实验室测量液体体积用量筒 或量杯 ,读数时视线应与 凹形液面中央最低处相平

8.如何测量不规则物体?(排水法)

9.在使用一把刻度尺前先要找到它的a零刻度线、b测量范围(最大刻度、量程)、c最小刻度

10.物体的 冷热程度 称为温度。12.常用液体温度计的制作原理是 液体的热胀冷缩

11.温度计的结构有哪些?(①玻璃泡、②玻璃管、③液体)

篇8:新浙教版七年级科学目录

关键词:一次函数,函数图象,思考

无论对人、对事,第一印象都非常重要。 一次函数图象的成功学习也将为以后其他函数图象的学习做好了坚实的铺垫。

那么,我们要讨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一次函数为什么会有图象?

2011年版的初中数学新课标开篇第一句话指出:“数学是研究数量与空间形式的科学”。 所以一种数量关系,必定有一种相应的空间表现形式,我们可以用七年级第一学期的实数与数轴来进行说明,任何一个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反之,数轴上的一个点都可以表示一个实数,由此形成了一种一一对应的关系。而现在函数是反映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所以一维的数轴不够用了, 我们就要借助于二维的平面直角坐标来刻画,用横坐标对于自变量x的值,纵坐标对于函数y的值,由此形成类似于实数与数轴的一一对应关系。

有了函数图象的成因之后, 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一次函数图象到底是个什么图形。

我们先来看一下教材中的处理方法:

“合作学习”

1.分别选择若干对自变量与函数的对应值,列在下表(请在空壳内填入合适的数,完成表5-5)

2.分别以表中x的值作点的横坐标,对应的y值作纵坐标,得到两组点,写出用坐标表示的这两组点。

3.画一个直角坐标系,并在直角坐标系中画出这两组点。

4.观察所画的两组点,你发现了什么? 把你的发现与同伴交流。

问题是只描了五个点就能说明函数图象是一条直线了? 或者说这条直线上的点的坐标就一定满足一次函数了? 教材是这样说的:

我们发现,如图5-6(图略),坐标满足一次函数y=2x的各点(-2,-4),(-1,-2)。(0,0),(1,2),(2,4)…都在直线l1上;而坐标满足一次函数y=2x+1的各点:(-2,-3),(-1,-1)。(0,1),(1,3), (2,5)…都在直线l2上。反过来,在直线l1或l2上取一些点,这些点的坐标分别满足y=2x或y=2x+1(你不妨试一试)。

教材中的“取一些点”,“你不妨试一试”并不能让我满意,我们知道在函数图象中取的非整数点有时是有误差的,它的坐标不一定能满足函数表达式,而且取点只是验证,并不能从本质上解决问题。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我们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所不在,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

笔者认为教材5.4一次函数的图象(1)的节前图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

课本的图象反映的是两名运动员匀速运动中时间与路程的关系。这个例子稍加引导不难看出,一次函数是反映了一种匀速变化的关系,即当自变量x变化相同的幅度,对应的函数值y也变化相同的幅度。一次函数y=kx+b(k≠0)中的k就反映了变化速度,b就反映了起始数值,这样也把一次函数中最重要的两个常量搞清楚了。

再回到教材“合作学习”,当我们描好五个点之后,可以根据一次函数的特性分析,因为这五个点横坐标的变化幅度是相同的(相差1),所以对应纵坐标的变化幅度也相同(相差2),以此类推,当自变量取±3,±4…时,都在同一直线上,然后再分析这些点之间的点,先取相邻两点横坐标的中间值,此时可以这样分析,横坐标的变化幅度变为原来的一半,故函数值的变化幅度也变为原来的一半,所以还是在同一直线上,由此类推不难理解,一次函数对应图象是一条连贯的直线了。

现在剩下最后一个问题了:如何画一次函数图象。

既然知道了图象是一条直线,由“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得出,只要求出两个点的坐标即可用“两点法”作图了。两点法通过列表、描点、连线三个步骤,可以作出一次函数的图象,即一条直线。笔者一开始在教学时教学生对一般的一次函数y=kx+b(k≠0)可以选择点(0,b)和(1,k+b)来画直线。 比如一次函数y=3x+1,取x=0,x=1代入计算得到两个点(0,1),(1,4)。

比如,一次函数取x=1代入算得y=-5/3,这样的分数值不好,实际上是取像x=3,这样3的倍数更加合适。

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不能依赖死记硬背, 而要以理解为基础,并在知识的应用中不断巩固、深化。

最后,我想说,作为一名数学老师,我在课堂中尽量多地给学生渗透数学的本质、数学的思想,然后才是具体的方法、技巧等,告诫自己切勿舍本逐末。

上一篇:xxx2010年支部工作总结下一篇:初中英语说课评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