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土木工程培养计划

2024-04-10

同济土木工程培养计划(通用6篇)

篇1:同济土木工程培养计划

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课群方向)

本科生培养计划

一、学制

本科学制为四年。学生可根据自身发展需求,选择进行后续“+M”阶段的研究生阶段学习。后续阶段培养方案详见《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面向未来国家建设需要,适应未来科技进步,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相关原理和知识,获得工程师良好训练,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宽厚、实践能力突出,能胜任一般建筑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管理,也可以从事投资与开发、金融与保险等工作,具有继续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精神和国际视野的高级专门人才。

三、基本要求

应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工程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应具有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团结全作的团队意识和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应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愿意为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服务。

应扎实地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接受土木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备在土木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等部门从事技术和管理工作的能力。应掌握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熟悉土木工程相关的投资与开发、金融与保险等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四、毕业生应获得的知识和能力

经过本科四年培养,学生应在“知识、能力、人格”方面具有以下基本要求。

(一)拥有科学、技术、职业以及社会经济方面的基本知识

1.具有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包括:

(1)经济学、哲学和历史等社会科学知识;

(2)社会、经济和自然界的可持续发展知识;

(3)法律法规、金融投资方面的公共政策和管理知识。

2.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包括:

(1)掌握作为工程基础的高等数学和工程数学;

(2)了解现代物理、化学、信息科学、环境科学的基本知识;

(3)了解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其他主要方面和应用前景。

3.掌握基本的工具性知识,包括:

(1)掌握英语或一门其它外语,具有一定的外文写作和表达能力;

(2)了解信息科学基础知识,掌握文献、信息、资料检索的一般方法;

(3)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高级编程语言和土木工程相关软件应用技术。

4.具有宽厚的专业知识,包括:

(1)掌握工程力学、结构力学、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

(2)掌握工程材料的基本性能和应用;

(3)掌握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4)掌握工程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5)掌握工程结构构件的力学性能和计算原理;

(6)掌握土力学和基础工程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

(7)掌握结构设计理论、熟悉设施和系统的设计方法;

(8)了解结构、设施和系统的全寿命分析和维护理论;

(9)掌握土木工程施工和组织的过程和项目管理、技术经济分析的基本方法;

(10)掌握土木工程现代施工技术、工程检测、监测和测试的基本方法;

(11)了解土木工程的风险管理和防灾减灾基本原理及一般方法。

5.了解社会发展和相关领域的科学知识,包括:

(1)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的法律、法规和规范;

(2)了解建筑、城规、房地产、给排水、供热通风与空调、建筑电气等建筑设备、土木工程机械及交通工程、土木工程与环境的基本知识;

(3)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

(二)拥有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技术应用或管理、合作交流等基本能力

1.具有获取知识和继续学习的能力,包括:

(1)利用多种方法进行查询和文献检索,获取信息;

(2)了解学科内和相关学科的发展方向及国家的发展战略;

(3)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更新知识,制定和调整自身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提高个人和集体的工作效率。

2.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理论、技术方法和手段,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

(1)从实践中发现问题、了解问题;

(2)认识问题的相关因素、进行定性分析,并提炼问题;

(3)建立模型,采用理论分析、实验等手段进行具体分析;

(4)提出解决方法和建议。

3.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包括:

(1)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

(2)能从事土木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管理,以及投资与开发、金融与保险等工作。

4.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进行土木工程项目设计、创新和技术改造的基本能力。

5.具有交流、合作与竞争能力,包括:

(1)具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2)具有在学科内、跨学科以及跨文化背景进行合作的初步能力;

(3)勇于挑战和接受挑战,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

6.具有组织协调能力,包括:

(1)具有一定的系统思维能力,能权衡不同因素,分清主次;

(2)具有组织、协调和开展土木工程项目的基本能力;

(3)具有应对危机和突发事件的初步能力。

7.具有国际视野,包括:

(1)了解本学科的国际先进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2)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能力。

(三)具有人文、科学与工程的综合素质

1.应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包括:

(1)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愿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服务;

(2)具有为人类进步服务的意识;

(3)能体现人文和艺术方面的较高素养;

(4)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应对危机和挑战;

(5)具有理性的继承和批判精神。

2.应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包括:

(1)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2)具有面向未来的开创精神;

(3)具有针对工程问题特点的科学思维方式,即演绎和归纳的结合、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

3.工程素质

(1)具备对集体目标、团队利益负责的职业精神;

(2)能够通过持续不断的学习,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具有对新技术的推广或对现有技术进行革新的进取精神;

(3)具有面对挑战和挫折的乐观主义精神;

(4)坚持原则,具有勇于承担责任、为人诚实、正直的道德准则。

(5)具有良好的市场、质量和安全意识,注重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感。

五、主干学科

土木工程

六、专业主要课程

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工程力学、结构力学、弹性力学、流体力学、土力学、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工程地质、测量学、基础工程设计原理、土木工程材料、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钢结构基本原理、土木施工工程学、结构全寿命维护以及相关的主要专业课程。

七、主要实践环节

金工实习、认识实习、测量实习、地质实习、课程实习、社会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相关试验。

八、相近专业

交通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水利工程、环境工程、工程力学、测绘类。

九、毕业与授予学位

本专业学生须按培养方案要求修读各类课程,总学分达到182-186学分,方可毕业。本专业所授学位为工学学士学位。

篇2:同济土木工程培养计划

工作的若干规定

(同教[2007]20号)

为了进一步规范我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全面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特制定本规定。

一、毕业设计(论文)目的与要求

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事实际工作所必需的基本训练和进行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毕业设计(论文)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次较为系统的训练,应注重以下几方面能力的培养:

1.调查研究、查阅和应用中外文献及采撷网络信息的能力; 2.理论分析、制定设计或试验方案的能力; 3.设计、计算及制图的能力; 4.实验研究及数据处理的能力;

5.综合分析、凝练创新、编制设计说明书或撰写论文、调研报告的能力; 6.外语、计算机应用的能力。

二、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原则

选题恰当是做好毕业设计(论文)的前提,指导教师在选择毕业设计(论文)课题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课题的选择应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达到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2.课题的选择应体现教学与生产、科研、文化和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即选题在符合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要求的前提下,应尽量结合生产实际、科学研究、现代文化、经济建设的任务进行,以利于增强学生面对实际的意识,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3.课题的选择应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使学生的特长或潜能有更好的发挥,并鼓励学生有所创新。

4.选题的范围和深度应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并尽可能多地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提倡不同专业(学科)互相结合,扩大专业面,开阔学生视野,实现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

5.毕业设计(论文)按不同学科类型分别有所侧重:

(1)工科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结合工程实践性课题的比例应不低于70%,首先应保证基本工程训练,在此基础上做一些提高性的、拓展性的专题研究;

(2)理科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要结合当前的科技发展,让学生走向学科前沿,论文要有一定的学术水平;

(3)经管、人文、法学、外语、艺术类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要有新颖性,要结合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的现实问题、让学生接触社会,论文要有一定的新意或创见。

6.毕业设计(论文)课题应遵循“一人一题”的原则。课题经院(系)领导审定后,学生可在教师指导下,采取自选与分配相结合的办法,确定毕业设计(论文)课题。可以几名学生共同完成一个大课题,但必须做到分工明确,工作量适当,并根据各自独立完成的任务,给出课题名称或分别在原课题名称后加副标题以示区别。学生除了在导师提出的课题中选择毕业设计(论文)课题外,也可以根据专业特点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作为毕业设计(论文)课题,但必须经指导教师审定。

三、审题工作程序及要求 1.毕业设计(论文)课题由指导教师以书面形式向专业教研室或研究所陈述课题来源、内容、难易程度、工作量大小等情况,经讨论审定后,由指导教师填写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任务书包含设计或研究的内容、要求与指标、应完成的成果以及进程安排、主要参考文献目录等。指导教师必须认真、具体、明晰地逐项填写,让学生看得明白、有可操作性,并作为考核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课题完成情况的依据文件。

2.任务书填写后须经专业教研室或研究所审查,教学副院长(系主任)审定。任务书一经审定,不得随意更改,如因特殊情况需要变更的,必须经专业教研室或研究所同意,并报教学副院长(系主任)批准。

3.选题、审题工作应在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的前一学期完成并落实到学生,以便学生尽早准备。任务书应在毕业设计(论文)开始前发给学生,各专业要及时填写“同济大学

届毕业设计(论文)情况汇总表”,交学院教务科审核、汇总后,通过教务信息管理系统提交给教务处实践教学科。

四、毕业设计(论文)时间

毕业设计(论文)的时间:工科类专业不少于238学时(14周);经济、管理、文、理科类专业不少于204学时(12周),一般应覆盖整个学期或更长时间。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时间四年制可提前至第七学期,五年制可提前至第九学期进行。

五、对指导教师的要求

1.指导教师应由讲师或中级技术职称以上有经验的专业人员担任。助教、研究生不能单独指导毕业设计(论文),但可有计划地安排他们协助指导教师工作。指导教师人选由专业教研室或研究所安排,报教学副院长(系主任)审定。

2.对在校外做毕业设计(论文)的学生,可聘请外单位具有相当于讲师及其以上技术职称的专业人员和校内教师共同承担指导工作。校内指导教师必须掌握教学进度及要求,并协调相关工作。

3.指导教师是毕业设计(论文)的直接责任人。为确保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每位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人数不得超过6人。指导教师必须保证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尽心尽责地直接面对学生进行指导。要严格控制出差,因工作需要必须出差者应经专业教研室或研究所审批,并报告教学副院长(系主任)核准。

4.指导教师应为人师表,在进行学业指导的同时,还要教书育人,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遵循严谨治学、学术诚信的学习态度和工作理念,要了解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指导教师对学生既要在业务上严格要求,又要关心学生的思想和生活。

5.指导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关键处把好关,同时要大胆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6.指导教师的具体任务

(1)选报课题并指导学生选择课题,填写和下达任务书,向学生说明毕业设计(论文)各环节的任务和安排。

(2)审定学生撰写的开题报告、拟定的设计、试验研究方案。

(3)对学生每周至少进行1~2次(约4~6学时)的指导和答疑,同时检查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进度和质量。

(4)指导学生正确、规范地完成毕业设计图纸、设计说明书或论文、创作作品等。(5)在毕业设计(论文)结束阶段,按照任务书的要求和“同济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规范”审阅学生完成任务情况,避免出现抄袭现象,同时对学生进行答辩资格预审,并指导学生做好参加毕业答辩的准备工作。

(6)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后,指导教师收齐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全部资料,在资料袋上填写资料清单并签名。根据学生的工作态度、业务能力、设计(论文)质量在“成绩评定书”上写出评语及建议成绩。

六、对学生的要求

1.努力学习、勤于实践、勇于创新、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书规定的工作。2.尊敬师长、团结协作,认真听取指导教师和有关专业人员的指导。3.独立完成规定的工作,不弄虚作假,不抄袭别人的成果。

4.严格遵守纪律,定时、定点接受指导教师的指导。因事或因病不能参加者要事先向指导教师请假,否则作为旷课,按学籍管理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5.学生应在答辩前一周将毕业设计(论文)文本、图纸或作品等各项成果资料整理齐全交给指导教师审查。未经审查不能参加答辩。

6.被推荐为学校优秀毕业设计(论文)的作者,须将设计说明书(论文)整理成3000~5000字的论文摘要,送交教务处实践教学科,以便学校编辑出版《同济大学本科生优秀毕业设计(论文)摘要汇编》。

七、答辩

1.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经指导教师审查合格后必须参加毕业答辩。在校外做毕业设计(论文)的学生应回学校进行毕业答辩。各院(系)应开展公开答辩活动,起到示范、交流和提高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的作用。

2.各院(系)成立答辩委员会,专业或学科成立答辩小组。答辩委员会的任务是指导全院(系)的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工作,核定最终成绩。答辩委员会主任由院(系)教学负责人担任,成员一般不少于5人。答辩小组的任务是主持各组的答辩工作,成员不少于3人,可由专业(学科)教师和论文评阅教师组成。结合生产实际或科研的课题,必要时可聘请校外人员参加学生的答辩。指导教师不得作为答辩小组正式成员参加其本人指导的学生的答辩工作。

3.院(系)要严格审查学生答辩资格,凡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取消其答辩资格。(1)累计旷课时间达到毕业设计(论文)全过程1/3者;(2)未达到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规定的教学要求者;

(3)未按“同济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规范”的要求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者。

4.学生答辩前应作充分的准备工作,并写出答辩提纲。答辩时应简要说明课题的任务、目的和意义、主要依据、设计(论文)基本内容及方法、成果、特色,以及对自己完成任务的评价,正确回答提问。

八、成绩评定

1.毕业设计(论文)成绩的评定应以学生完成的论文、设计说明书、图纸、作品等的情况以及业务能力、学习态度、答辩表现为依据。评定成绩必须坚持标准、从严要求。毕业设计(论文)成绩采用五级记分制(即优、良、中、及格、不及格),成绩分布的控制比例为优秀率不超过20%,优良率不超过70%。

2.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成绩在指导教师和论文评阅教师提出的建议成绩基础上,结合答辩情况、成绩分布控制比例,由答辩小组提出建议最终成绩,由学院(系)答辩委员会核定最终成绩。个别重点学科可根据实际情况向教务处实践教学科提出适当提高优秀率、优良率的申请,经主管处长批准后执行。

九、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工作管理

1.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管理工作以学院(系)为单位,负责人为主管教学院长(系主任)。各专业教研室或研究所、教务科负责组织实施。

2.各专业在毕业设计(论文)开始前必须进行动员,组织指导教师、学生和有关人员学习“同济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手册”和各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大纲以及院(系)的有关规定,明确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要求及相关规章制度。

3.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检查

各学院(系)应定期组织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检查工作,主要针对开题、中期和答辩三个阶段。

开题阶段:重点检查是否落实“一人一题”的原则,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是否下达到每名学生,学生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的条件是否具备,能否正常开展工作,以及学生撰写开题报告的情况等。

中期检查:着重检查毕业设计(论文)环节中的学风、工作进度、教师指导情况。可以通过调查表和座谈会的形式,广泛听取师生意见,对存在问题采取改进措施。

答辩阶段:重点检查学生毕业答辩资格审查情况及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成果的规范化情况。

4.毕业设计(论文)的后期工作

(1)答辩前各专业应根据任务书及“同济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手册”的要求,组织审查学生毕业答辩的资格,未达到要求的学生不能参加答辩。

(2)各学院(系)在组织公开答辩时,应提前将公开答辩的时间、地点、学生姓名等信息送教务处实践教学科,以便教务处聘请专家列席旁听。同时认真组织教师、学生参加与交流。

(3)答辩工作结束后,各学院(系)教务科须在规定时间内将学生成绩表提交教务处实践教学科。同时将毕业设计(论文)资料整理、归档。

(4)教务处按学生数10%左右的比例随机抽取毕业设计(论文)文档请有关专家复评。复评情况将作为学校评选各院(系)优良教学状态的依据条件之一。

5.工作总结

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结束后,各学院(系)要认真进行总结。总结内容包括: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过程中执行学校规定和要求的情况、工作特色和经验、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并对学校开展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提出意见或建议。

6.毕业设计(论文)资料的保存

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资料由各学院(系)归档保存,保存期为三年。选择部分优秀毕业设计(论文)送学校档案馆存档。

十、附则

篇3:同济土木工程培养计划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设有建筑系、城市规划系、景观学系和设计创意学院。学院内建筑、规划等各个专业均具有很强的工程性和应用性。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一直坚守“注重实践”的优良传统, 凭借学科与专业优势, 并依据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 抓住实践教学这个关键所在, 从而大大提高了工程人才的培养质量。笔者以该院为案例, 对其经验进行了挖掘与归纳, 试图为工程实践教学的创新与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提供一些参考。

一、秉承“关注社会、服务大众”的宗旨, 养成高级工程人才的社会责任意识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不仅仅是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的问题, 而且是专业思想和人才培养的指向问题。基于这一思想, 学院在发展过程中, 始终遵从“关注社会、服务大众”的宗旨, 鼓励教学和研究工作密切联系实际。

某种意义上, 联系实际正是学院老一辈教师的教育观念和学术思想的传承和体现。学院老一辈教师一贯强调规划建筑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所倡导的是真正扎根基层, 从事“具体为人民服务, 想人民所想, 解决好人民衣食住行问题”的实际工作。早在1953年, 当时作为学院前身的建筑系的教师和建筑学毕业班学生响应国家和学校的号召, 协助组织成立学校校舍设计处, 为本校及华东地区多所高校设计建造了多所校舍, 例如华东水利学院整体规划及工程馆、华东师范大学化学楼、中央音乐学院华东分院 (漕河泾校区) 琴房, 以及同济大学内和平楼、文远楼多处校舍等。这些工程一方面解决了当时刚解放各高校所面临的校舍紧缺的现实问题, 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培养了其设计和综合能力。1958年, 建筑系又借鉴医学院设立附属医院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的做法, 提出成立建筑设计院, 使高年级学生可以在设计院学习的同时, 与老师一起参加工程实践。当时师生们共同完成了上海及华东地区的大量实际建设项目。同年, 规划专业学生在教师带领下, 走遍江西省各地, 为80个城镇编制了总体规划。这些都是学院师生面向社会、参与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实践。[1]之后在各个年代, 学院一直秉承“面向社会、服务大众”的宗旨, 从未中断过教学结合实践, 取得了卓越的成绩。汶川地震灾区家园重建的土地上, 倾注了同济大学建筑与规划人的真情与汗水;近年来, 针对国家城乡住宅发展的迫切需要, 完成或正在承担“长江三角洲地区节约型居住的软技术体系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上海中心村住宅设计标准研究”“上海地区资源节约型小区规划导则”等一批课题, 并围绕节能省地型住宅展开了理论与实践探索;2008年奥运会乒乓球馆等标志性项目,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方案在国际招标中脱颖而出;2010年世博会, 学院又承担了世博园区规划项目。

可以说, 学院的实践活动总是针对各个时期最为普遍的社会建设问题, 始终具有面向最为广大的群众的特点。注重实践是专业性质的需要, 同时也是专业思想的体现, 这在学院发展中延续至今, 形成了学院人才培养的基调:造就大批能心怀大众、担当得起社会责任的建筑师、规划师。服务大众已根植于学子的心中,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 2007年, 一本专为江西泰和县农民制作、指导乡村规划的《村民掌中宝》, 荣获第十届“挑战杯”特等奖, 作者童志毅来自于学院城市规划专业;汶川地震灾区家园重建中, 学院大四学生阳旭与其十多人的团队赴四川德阳做灾后农房重建现场调研, 使得“灾后重建中的集合住宅模式”诞生在灾区最基层。[2]

二、紧扣工程设计环节, 打造高级工程人才的创造力

工程活动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实践活动, 相应地, 工程师的能力构成应是系统而完备的。美国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 (Accreditation Board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简称ABET) 对21世纪新的工程人才提出了11条评估标准, 其中涉及多项能力指标, 包括应用数学、科学与工程等知识的能力、进行设计、实验分析与数据处理的能力、根据需要去设计一个部件、一个系统或一个过程的能力、有多种训练的综合能力以及有验证、指导及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等等。从这些能力构成可知, 现代工程师应具有多方面能力。但在这些能力构成中, 创造力应居于“能力金字塔”的顶端。因为工程师从事的不是简单的、重复性的技术劳动或低水平的、循规蹈矩的设计, 而是高端的设计、开发和创造活动。中国科学院李伯聪先生提出科学-技术-工程三元论, 他认为, 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工程设计是三种不同的社会实践, 科学活动的本质是反映存在, 技术活动的本质是探寻变革存在的具体方法, 而工程活动的本质则是创造一个世界上原本不存在的物, 是超越存在和创造存在的活动。正如20世纪著名流体力学家Theodore Von Karman对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区别所做的界定:“科学家致力于发现已有的世界, 而工程师则致力于创造从未有过的世界”。[3]由此可见, 没有创造力, 工程人才在职业发展中就没有竞争力。在工程教育中, 强调创新意识、培养创造力是非常重要的。

就本学院专业特点而言, 无论是建筑设计, 还是城市规划, 都具有浓厚的“创造”“创作”特征。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 创造力的培养也必然是本专业教育中的基本目标和关键环节。同时, 创造力不是靠传授能够获得的, 不是通过某几个孤立的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的设定就可以培养的, 而需要通过系统的训练和大量的实践。实践活动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必要基础, 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主要教学环节。而对于工程教育而言, 工程设计环节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关键所在。据统计, 现代生产过程中的设计工作量虽然仅占劳动总量的20%, 但它却决定着其余80%部分的命运。有关学者指出:设计的价值还在于它是创造物质的一种文化。与人文文化 (第一种文化) 和科学文化 (第二种文化) 一样, 作为“第三种文化”的“设计文化”是人类发展和开创未来所必不可少的。[4]并且学院的专业特点与“设计”有着“与生俱来”的必然联系。

基于以上认识, 学院从系列的课程设计到最后阶段的毕业设计, 都围绕培养学生创造力这个目标, 进行了精心的设置和强化。以建筑设计专业为例, 在进行课程设置与学时分配时, 在学生毕业前应获得的229学分中, 设计类课程占整个专业性课程的48.7%, 为各类课程中学时量最大、年级跨度最长、参与教师最多的主干课。以创造力培养为主线, 对设计课程进行系统化建设, 对各个阶段设计课程的教学重点、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组织进行全面梳理和整合, 明确从本科低年级到毕业设计各个环节创造力培养的侧重点。在低年级 (一、二年级) , 形成了强调实践性、研究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让学生认识、掌握建筑空间与形态、材料与结构构造的真实意义, 并通过实践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通过实践操作强化培养实际动手能力, 从而完成一、二年级由设计启蒙到设计入门的系统训练, 以及从中学阶段面向考试的知识获取到大学阶段面向实践的创造力培养的思维方式的转换;在三、四年级, 围绕建筑与自然环境、建筑与人文环境, 建筑流线与空间组织、建筑结构与造型等问题编制设计题目, 强调对建筑设计本质规律的探索, 而建筑类型则退居其次, 使学生从掌握知识逐步走向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在毕业设计阶段强调设计课题的综合性、研究性和实践性。结合工程实践选择设计题目, 并超越就事论事地解决问题, 鼓励学生综合运用大学阶段学习掌握的知识和技艺, 创造性地应对实际问题, 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

学院持之以恒地紧扣“设计”环节不放松, 在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与创新思维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成绩斐然。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本科生、研究生参加了每年的设计大赛, 多次获得各类大奖。如2002年上海国际美术双年展 (都市营造) ·国际学生展的大奖;2003年上海美术大展·设计艺术大展 (家·从传统到现代) 的作品入选参展;2004年首届中国国际建筑双年展 (建筑·非建筑) ·国际青年学生作品展的一等奖、二等奖;2006年上海双年展 (超设计) 优秀奖;2007梅园杯上海藏书票邀请展。

三、以创新实践基地为支撑, 全面提升高级工程人才的整体素质

实践教学和课堂教学的最根本区别在于教学的媒体。课堂教学的媒体是教材 (书本、课件) , 实践教学的媒体是实践场所 (仪器、设备等) , 二者既有共性也有差异性。如果说教材在教学中是起中介作用的话, 那么实践场所在实践教学中则起主线作用。[5]因此, 建立稳定的实践基地, 是确保实践教学有序高效开展的重要依托。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04年成立的教学创新基地由10个分基地组成, 分别为:设计基础形态训练基地 (木工车间) 、艺术教学创新基地 (陶艺工场) 、美术教学实习创新基地、城市规划综合实践创新基地、风景区规划综合实践创新基地、城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实践教学创新基地、传统建筑测绘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基地、上海优秀历史建筑资源调查实践教学创新基地、中国传统家具研究教学实践创新基地和社会实践创新基地。各基地规模和使用性质都不尽相同, 地点有的在校内, 有的则是利用社会资源进行共同建设。

学院创新基地的设置是为了满足增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的需要, 在目标设定上有意识地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 知识的深化与拓展

针对学生各专业知识的深化和拓展, 基地项目的设置首先要保证与课堂教学的内容有一个良好的衔接, 因此, 这类项目的制定主要是为了配合教学活动的开展。

设计基础形态训练基地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尤其是围绕建造活动的内容, 在课题的设定上尽量充分利用基地的场地和设施, 将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创造了一大批新颖生动的课题形式。如依托基地优良的技术与设备, 完成了《座具》《电话亭》《步行桥》《墙体砌筑》《纸椅子》以及《纸板建筑建造实验》的设计和制作;同时也进行了《经典建构案例》《居的建构》等一大批课题研究;与课程设计相结合还进行了《城市边缘生存空间影像调查报告》。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不仅深化了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 同时拓展了学生涉猎知识的广度, 使学生形成了良好的知识结构。

(二) 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针对学生各方面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除了具有深厚、宽广的专业知识以外, 还需要在根本上提高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为此, 这类项目的制定主要是寻找一些课堂知识以外的项目作为切入点, 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学院所有分基地的指导教师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其中, 艺术教学创新基地和设计基础形态训练基地指导教师联合开展的《艺术实践》活动, 从材料和工艺角度出发, 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材料特性及其形态塑造的可能性, 内容涉及到纸浆、木材、陶土、砖、铅玻璃、纤维等艺术材料;城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实践创新基地进行的《同里城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项目为学生参与实际工作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此外, 还有上海优秀历史建筑资源调查实践教学创新基地、城市规划综合实践创新基地、风景区规划综合实践创新基地、传统建筑测绘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基地, 他们都为学生走出课堂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提供了优异的平台。而社会实践基地指导教师更是将学生的能力培养的目标引向了社会这个大课堂, 通过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以及志愿者服务等活动的开展,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此外, 各分基地的项目除了一部分来源于课程教学计划以外, 还有相当一部分来源于学生自由选择和自发参与的各类实践活动, 以及每年暑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国内外院校组织的主题夏令营等活动, 极大丰富和开拓了学生的知识面, 增强了组织能力和具体实践能力。

(三) 素质的提升与整合

学院教学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尽可能的激发学生地创造性潜能, 使他们成为富于想像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为了适应当前社会的竞争机制和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需要通过积极参与各种展览和竞赛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此, 指导教师有意识地寻找一些适合学生参与的相关展览和竞赛作为项目课题, 通过以赛代训、以展代练的方式使学生在真实、竞争和严格的环境中得到锻炼。

近年来, 学院各分基地指导教师通力配合, 先后组织学生参与了2002上海双年展、2003上海美术大展、2004北京双年展、2006上海双年展等大型展项以及《中国陶艺展》《同济大学历届艺术节年展》等专业展项;同时也积极开展了《纪念构架》《设计基础实验展》等活动。通过这些展览和竞赛, 不仅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整合了各专业学科的知识, 同时也涌现出一大批获奖学生,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依托各基地进行实验的兴趣, 也坚定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信心。

学院通过建设创新实践基地, 组织学生及早参与工程实践活动, 通过师生互动、团队合作等多种形式, 开展多层次的创新性实验和实践, 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有效地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创新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成果卓著, 譬如, 近两年成为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 (试点项目)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项目就有《三维动画创作流程研究》《城市开放型污水处理公园设计》《公交车内部设施的布局改造》《地震灾区临时住房建设与规划的探究》《居住表情——社区信息辅助交流光装置》《残疾人辅助用品设计》《对发扬民族建筑的探讨与尝试》《虚拟地下空间中人类逃生行为的决策机制研究》等等。

四、结语

高等工程教育质量的高低首先反映在人才培养的质量上, 体现在学校确立的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和教育教学活动中。而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是“社会需要的满意度、学校目标的符合度、学生主体的发展度”的综合体现。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秉承“注重实践”的学院的优良传统, 进一步突出了“重实践创新”的规划建筑设计类学科的专业特点, 实现培养目标的最优化, 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形成了学院——学生——社会“共赢”的良好发展格局。毕业生在各自的工作岗位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成为所在单位、地方的总工程师、重要学术带头人或管理者, 他们的影响已是全国性的。譬如, 徐毅松博士, 任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总工程师, 2010年上海世博会副总规划师, 参与和主持完成了《上海城市总体规划》《上海2010年世博会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上海黄浦江两岸规划》等重要规划制定工作。毕业生良好的社会声誉为后续的学生就业带来了良好的前景,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专场招聘会连续举办了七届, 在业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2009年招聘会共有65家单位参加, 单位数为历年之最, 包括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一大批业界知名单位参与其中。招聘会结束后, 有的用人单位收获颇丰, 满载简历而归, 有的用人单位则在现场与毕业生达成意向。[6]优质的培养过程、良好的就业前景吸引了优秀的生源, 每年本科招生, 来自各省市的最优秀生源, 多半集中在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这也使得学院的发展进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

参考文献

[1]吴长福, 钱锋.多学科、重实践、国际化——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学特色的形成与发展[A].//吴长福, 吴志强.传承与探索——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百年校庆教学论文集[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7.

[2]同济大学新闻中心.工程教育系列报道之二:烙上深深的“同济”印记——建筑城规学院工程型人才培养实践[EB/OL].http://news.tongji.edu.cn/show.aspx?id=26108&cid=6, 2009-12-07.

[3]项海帆.改革工程教育培育创新人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7, (5) :1-6.

[4]董元篪.推进实践教学改革构建基于实践的工程教育新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 2004, (22) :28.

[5]洪源渤, 衣晓青.论高等工程教育中的实践教学最优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5, (3) :5-8.

篇4:同济土木工程培养计划

摘 要:为了服务地方城市建设的发展,为了适应地方城市社会经济的特点。相应的我们的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式应该由理论型转化为应用型。本文主要讨论了土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修改得以突出应用性的方法。希望修改后的培养方案能够发挥专业所处的地域和行业优势,适应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

关键词:土木工程;培养计划;应用性

一、引言

随着中原地区经济的崛起,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量很大。而且急需各种实践能力强专业人才。那么如何加强地方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推进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尤为重要。积极修改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是专业建设的第一步。只有突出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应用性,才可以改变土木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素质不高的现象。

土木工程培养方案制定的方法有很多,例如“订单加工”培养模式,“2+N+1”培养模式,“两个结合,三个层次,四年不断线”培养模式等。本文主要从理论课、实践课、实践能力三方面进行讨论。

二、培养方案的制定目标

土木工程培养方案的制定应适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原理,能胜任建筑工程、交通土建工程及岩土地下工程等的技术与管理工作,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宽广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能面向未来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三、理论课程突出应用性

理论课程培养方案重视基础课程教学,拓宽专业面。在总课时2490学时中,通识教育必修课和学科必修课二者学时之和达到1740学时,占总学时的70%。既保证了土木工程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又开设了现代技术科学和工程材料科学的相关课程,为学生将来参加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土木(岩土)工程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造价工程师等执业资格考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四、实践课程突出应用性

实践课程培养方案突出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环节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金工实习、工程测量实习、工程地质实习、毕业实习、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基础工程课程设计、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钢结构课程设计、工程结构抗震课程设计、土木工程施工课程设计、专业工具软件实训等环节,共600学时。

下表为实践课程安排表:

表1 实践课程安排表

实践环节 序号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周数 上机学时

1 114111006 认识实习 1 1

2 114111017 工程测量实习 2 2

3 114112045 专业工具软件Ⅰ实训 1 1

4 114112026 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 2 2

5 114112027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 1 1

6 114111001 生产实习 2 2

7 114111011 金工实习 1 1

8 114112028 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Ⅰ 2 2

9 114111019 工程地质实习 1 1

11 114112029 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Ⅱ 3 3

12 114112030 钢结构课程设计 3 3

14 114112046 专业工具软件Ⅱ实训 2 2

15 114112031 工程结构抗震课程设计 2 2

16 114112032 土木工程施工课程设计 2 2

17 114113001 毕业实习 2 2

18 114113004 毕业设计(论文) 13 13

合  计 40 40

实践环节所在学期及起止周次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17

18-19

17

18-19

17

18-19

15

17-18

19

13-15

17-19

13-14

15-16

17-18

1-2

3-15

五、結语

通过理论课程的合理安排,以及实践课程的连续设置。学生可以在打好理论基础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为学生适应就业形势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社会提供了更多应用性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书伟,刘绍娜.“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下实践教育的思考.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

[2]骈龙江,史抗洪,刘历波.适应市场发展的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研究.高等建筑教育.2009.

[3]许明,刘在今.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08.

篇5:同济土木夏令营

来源: 张雨的日志

为促进高等学校土木类(含土木工程、地质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优秀本科生的沟通与交流,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特别是选拔优秀本科生继续深造,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将于2013年8月23日~24日在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举办2013年全国优秀大学生暑期学校,并热忱欢迎全国高校土木类优秀学子参加。

一、申请资格

1、土木类(含土木工程、地质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2014年应届本科毕业生。

2、对于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本科生,要求满足“同济大学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推免条件。

3、对于同济大学其他学院及其他高校本科生,要求满足同济大学接收外校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基本条件。

4、诚实守信,学风端正,品行优良,无任何违法违纪受处分记录。

5、身体健康。

二、申请材料

2、本科成绩单(需学校或院系教务部门盖章)。

3、英语水平证明文件1份,如: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TOEFL成绩,IELTS成绩,GRE/GMAT成绩等。

4、其他证明材料,如:各类获奖证书、专家推荐信、出版物或原创性工作等材料。

三、申请流程

1、材料提交:将申请材料原件(盖章)扫描电子版发送至邮箱,邮件主题为“2013年暑期学校-申请人学校-申请人姓名”。申请材料中所有文件或文件夹命名格式为“申请人姓名-文件名”,上传文件大小不超过8M。

材料提交截止日期为2013年7月31日。材料提交并收到确认邮件后,视为申请材料提交成功。

2、资格审核:收到申请材料后,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将组织专门的暑期学校学员遴选委员会,根据申请者的教育背景、本科学业成绩、综合素质、培养潜力等因素,审核并确定申请者是否可参加本次暑期学校。

3、结果通知:2013年8月10日~12日,暑期学校入选名单将通过电话或电子邮件通知申请者本人。接到通知并参加暑期学校者,请务必随身携带所有申请材料原件,以供复核或面试考核使用。

四、活动安排(具体活动以当天报到材料为准)

五、优惠政策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2013年全国优秀大学生暑期学校中,将通过专业综合水平测试和能力素质测试选拔优秀学员,优秀学员分为A和B两等。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2014年研究生招生过程中给予优秀学员一定的优惠政策:

1、B等优秀学员:其201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第一志愿填报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且初试成绩达到相应门类201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即可直接进入复试。

篇6:同济大学土木工程材料复习提纲

绪论

1.密度;体积密度;表观密度;堆积密度; 2.孔隙率;空隙率;公式!3.质量吸水率;体积吸水率(=开口孔隙率);闭口孔隙率; 4.水饱和度(KB)5.孔隙率影响:强度;抗渗性(K、P);抗冻性(F);导热系数(绝热性能);体积密度;

6.亲水性;憎水性;润湿角; 耐水性(软化系数KP);含水率; 7.导热系数;导热系数影响因素(化,显;P;W);比热容;材料热容量的意义:热容量大,温度稳定 8.强度;强度等级;比强度;强度试验影响因素:试件尺寸、高宽比、表面粗糙度、加荷速度、温度湿度

9.弹性;塑性;韧性;脆性;硬度;磨损;磨耗 10.耐久性的概念与包括的内容

第二章

气硬性胶凝材料

1.气硬性(水硬性)胶凝材料;生石膏(2);建筑石膏与高强度石膏;建筑石膏的凝结、硬化;

2.生石灰、熟石灰、石灰膏;欠火石灰与过火石灰;陈伏;石灰的凝结、硬化过程;石灰、石膏的特性比较;

3.水玻璃的化学式;水玻璃模数;水玻璃模数与密度(浓度)对水玻璃性质的影响;水玻璃的固化剂;硬化水玻璃的性质:耐酸;耐高温 第三章

水泥 1.硅酸盐水泥生产的原料与主要生产环节

2.硅酸盐水泥的定义;熟料矿物+石膏(4+1);

3.4矿物水化产物、水化特性;石膏的作用(无:速;合适;多:水化硫铝酸钙腐蚀);

4.水泥石组成:凝胶体(2),晶体(3);未水化水泥颗粒;毛细孔;

5.水泥强度影响因素:W/C;时间,温度、湿度;硅酸盐水泥强度等级(6)6.水泥的初凝与终凝;细度测定:硅酸盐水泥(比表面)、其他水泥(筛分析法);水泥的安定性:f-CaO, f-MgO,SO3 7.水泥的腐蚀:软水、镁盐、碳酸腐蚀(CH);硫酸盐腐蚀(C3A、Aft);防止腐蚀措施:合适水泥,CH、C3A 少,密实,表面涂层;

8.活性混合材与非活性混合材;活性混合材种类;激发剂(石膏,CH);活性混合材在激发剂作用下的水化;二次反应

9.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特点;矿渣(耐热好,抗渗差)、火山灰(抗渗好,干裂)、粉煤灰(收缩小,泌水大、早强低);水泥的选择:根据环境与工程要求合理选择水泥 10.其他水泥:铝酸盐水泥 第四章

混凝土

1.混凝土的分类与基本要求(强,和,耐,经);

2.骨料:含泥量、泥块含量对混凝土的影响(干缩,强度);含水状态(全干,气干,饱和面干,湿润);坚固性;

3.细骨料:细度模数定义与计算;有害杂质种类与危害;级配区(3)界限0.63mm

4.粗骨料:最大粒径;颗粒级配,针片状;表面粗糙度;强度测定(2);压碎指标小、强度大;骨料分类0.16~5mm 5.水泥强度等级与混凝土强度等级关系:1.5~2

6.混凝土的和易性/工作性:流动性;粘聚性(离析);保水性(泌水)7.混凝土和易性测定方法:坍落度、维勃试验 8.和易性的影响因素:W大、坍落度大;W/C大小影响水泥浆体的稠度、W一定时,在一定范围内W/C变化对坍落度影响不大(恒定用水量法则);合理砂率;骨料方面;水泥品种(标准稠度用水量);时间与温度

9.混凝土立方抗压强度fcu测定;100mm(0.95);温度20℃±2℃ 10.fcu,k :C20 11.混凝土强度的影响因素: fcu=Afc(C/W-B);A、B(骨料);令期;温湿度;密实度;提高强度措施: 12.混凝土的变形:水泥化学收缩;干缩湿胀;温度变形;碳化收缩 13.干缩影响因素:W;W/C;骨料;水泥品种;湿度

14.弹性模量:棱柱体抗压强度40%时的割线模量Eh;

15.弹性模量影响因素:强度、湿度、C少、E大;蒸养混凝土低; 16.徐变;瞬时恢复、徐变恢复、残余变形

17.徐变影响因素:W,W/C大、徐变大;骨料级配好、Dm大、E大,徐变小

18.混凝土的耐久性:抗渗性、抗冻性、环境侵蚀、碳化、碱骨料反应 19.抗渗性P(6): W/C;骨料级配、Dm;水泥品种;养护质量;引气剂 20.抗冻性F:W/C;引气剂;含水状态

21.碳化:W/C;C;水泥品种;密实性

22.碳化影响:钢筋锈蚀;开裂;表面硬化

以上11~22题均可以用标准答案微调后解答。

23.初步配合比:fcu=fcu,k+1.645σ;fcu=Afc(C/W-B);联立求解。坍落度-用水量;合理砂率;

24.基准配合比:混凝土配合比的调整:坍落度小:增大水泥浆量;粘聚性、保水性差:增大砂率;

25.实验室配合比:强度(and/or经济性)的调整:W/C±0.05,选择合理水灰比;

26.施工配合比:砂石含水率:S施=S实(1+a%);含水率a;

27.混凝土减水剂作用机理:降低表面能润湿作用;润滑作用;相同电荷分散作用;减水剂作用效果(3); 28.主要外加剂品种:减水剂(木钙、萘系):早强剂:硫酸钠;引气剂:松香类;缓凝剂:糖蜜;抗冻、阻锈剂:亚硝酸钠

29.轻混凝土(1950):骨料强度测定-筒压强度;附加用水量-1h吸水率;

第五章 砂浆

1.砌筑砂浆组成材料:水泥(胶凝)、石灰(保水);水泥强度与混凝土强度4~5倍; 2.砂浆和易性:稠度-沉入度;保水性-分层度; 3.砂浆强度公式:基底材料吸水时:f底材料不吸水时,fm=Afc(C/W-B)4.砂浆配合比计算。

b

=AKf基mCcQc/1000+B;第六章

砖与石材

1.主要造岩矿物:石英、长石、方解石、等;

2.岩石形成与分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3.岩浆岩分类:深成岩、喷出岩、火山岩

4.建筑常用岩石:花岗岩(深)、石灰岩(沉)、大理岩(变)

用途:花岗岩(外)、大理岩(内)5.砖的标准尺寸、1M

3砖512块;外观质量;

强度评定方法:10个试件按变异系数δ大小分类(≤0.21:平+标;>0.21:平+最小值);

6.过火砖与欠火砖;青砖、红砖;内燃砖 7.多孔砖与空心砖

第七章 建筑钢材

1.分类:碳素钢:0.25----0.6;合金钢; 2.按脱氧程度:沸腾钢、镇静钢、半镇静钢;按质量:A、B、C、D,E(合金钢)3.钢的应力-应变曲线;各个阶段特征;屈服强度;极限强度;屈强比;颈缩

4.伸长率:δ5>δ10(A5>A10);冲击韧性αk大,抗冲击性强;硫、磷含量高、沸腾钢、温度低及时效,冲击韧性差 5.硬度、冷弯性能、可焊性

6.钢的基本组织:固溶体-铁素体、奥氏体(强度低、塑性好)、化合物-渗碳体(硬而脆)、机械混合物-珠光体(强度高、塑性较好); 7.共析钢(0.8);亚共析钢;过共析钢 8.有害杂质:硫-热脆性、磷-冷脆性;合金元素:锰(强度高、塑性较好);硅(强度高、塑性较好);

9.冷加工强化;冷拉时效(时效强化); 10.碳素钢钢号:Q235-AF;合金钢钢号:a.同碳素钢;b.16Mn2Nb; 11.热轧钢筋(4级); 第八章 木材

1.针叶树、阔叶树;春材、夏材;

2.径切面、弦切面;纵向(顺纹)3.平衡含水率;纤维饱和点;标准含水率;

4.木材物理性质与纤维饱和点关系:纤维饱和点内:水多、强度低、体积收缩; 5.木材强度顺序:顺纹拉最大;横纹拉最小;强度影响因素;

6.木材收缩顺序:纵向(顺纹)最小 7.木材的腐朽(腐朽菌)与防腐 第九章 合成高分子材料

1.聚合物:大量原子彼此以共价键连接的大分子化合物;

2.反应类型:加聚反应(聚..烯;..共聚物、橡胶)、缩聚反应(..树脂)

3.线型聚合物(聚..):弹性高、易热熔、可反复使用;网体型(..树脂):弹性低、加热不熔(只软化)、不可反复使用;

4.塑料的组成:树脂、添加剂; 塑料的分类:热塑性(线型)聚..烯与热固性塑料(网体型)..树脂 5.固化剂:使线型聚合物交联成网体型聚合物;

12.塑料的老化:外界条件作用使聚合物的组成与结构发生变化,导致性能劣化;

13.塑料老化原因:聚合物分子的交联(线型-网体型)与裂解(分子链断裂)

14.热塑性:聚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ABS 塑料;聚醋酸乙烯、聚乙烯醇;

15.热固性:酚醛树脂、脲醛树脂、三聚氰胺树脂、不饱和聚脂树脂;环氧树脂

第十章 沥青与防水材料

1.石油沥青3组分:油分、树脂、地沥青质

2.石油沥青的结构特征:凝胶、溶胶结构;

3.石油沥青的4性质:粘性(针入度);塑性(延度);温度感应性(软化点);大气稳定性(蒸发前后针入度比); 组分与性质关系 4.石油沥青的标准:沥青牌号的划分依据;性质、、、屋面用石油沥青的选择:软化点为主;掺配

5.煤沥青的特点

6.沥青胶、乳化沥青、冷底子油

8.沥青卷材产品:纸胎沥青牌号划分;沥青常用胎体;

SBS改性沥青(寒冷适用);APP改性沥青(炎热适用):三元乙丙(好);再生橡胶改性沥青涂料; 9.密封膏

10.建筑涂料:聚乙烯醇水玻璃106;聚醋酸乙烯;苯-丙乳液;丙烯酸乳液。

第十一章 绝热与吸声材料

1.绝热材料:绝热、导热系数0.23;导热系数影响因素:化学组成与显微结构,闭口小孔孔隙率大、含水率; 2.吸声材料:吸声性;吸声系数;开口孔、孔隙率。

绝热材料、吸声材料的孔隙率与结构区别

绝热材料:闭口小孔、孔隙率大,性能好;

上一篇:五年级语文教学论文或经验下一篇:质技处6S2013年推进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