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中特

2024-04-28

同济大学中特(精选6篇)

篇1:同济大学中特

专题一:党的建设

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补国内资源的不足,扩大国际市场空间,在世界上占有一定地位。次要矛盾随着主要矛盾的解决成为主要的矛盾,这些问题逐渐凸显

一、请结合党的建设的新课题新考验,谈谈加强和改进党的执政能力建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设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提高党的建社会和谐、人民幸福。

设科学化水平?

主要任务是:不断提高五种驾驭社会主义能力:市场经济、民主

(一)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领导地位

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要立足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工现实、着眼长远,抓住重点、整体推进,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创建新机制、增长新本领,使党的执政方略更加完善、执政体制更加健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其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是在长期的中国全、执政方式更加科学、执政基础更加巩固。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巩固下来。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

(五)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更好

1、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主要任务是:的发挥党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作用,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政方式。

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

(二)党的建设面临的新课题新考验

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中国共产党经历革命、建设和改革。地位上从领导人民革命,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为执政的党,国情上已从受到外部封锁和计划经济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

2、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目标任务(方法)

社会主义市场。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情况下,提高党的领(1)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具体来说党的建设面临的“四个考验”。

思想上的统一是全党步调

1、执政考验。作为执政党在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面临着一一致的重要保证。实践检验标准也是实践真正做到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系列新的重大课题: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深入发展,如何坚持科学执以创业。

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创新执政理念、转变执政方式;人们思想活(2)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把各动独立性、差异性日益增强,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对我国社会变革中社会阶层分化、价值观多样性、利益诉求多元、社会矛盾凸显的情况,如何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把各方面力量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自凝聚起来,有效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等等。

2、改革开放考验。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肩负着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任务,面对改革开放日益呈现出的新旧矛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盾、长期性矛盾和阶段性矛盾、各种矛盾相互交织的复杂局面,如何坚所谋,把服务群众作为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任务和基层干部的基本职责,定不移地继续推进改革开放,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党执政面临使基层党组织成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坚强战斗堡的重大课题和根本任务。

3、市场经济考验。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全新型市(4)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深入开展党风场经济,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也必然会遇到各种突出矛盾和问题。如何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更坚定的信心更加坚决的态度更仍是中国共产党需要不断探索和回答的重大课题。市场经济导致拜金主加有力的举措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坚定不移把反腐败斗争进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侵蚀党的肌体。如何既能领导好社会主义行到底。

市场经济,又能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也是摆在党面前的一个(5)推进党的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好、管理好一个有重大考验。

4、外部环境考验。但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须始终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党各个建设的全过程,坚持突出重点、整体推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等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也给我国发展带来了新进,继承传统、大胆创新、构建内容协调、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的机遇和挑战。如何以敏锐的眼光洞悉发展先机,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管用的制度体系。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牢牢掌握发展的战略主动权;如何既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又有效抵制西方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维护国家专题

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扩大对外开放。

安全,为中国的改革和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是党面临的重大考验。对外开放是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资本、技术、劳动力、信息等生产要

(三)党的建设面临的“四个危险”:

素在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流动和配置。

1、精神懈怠的危险。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以及领导中国革命、建

(一)机遇与挑战

设、改革取得成就,靠的就是革命理想和信念的支撑。在执政和改革发机遇:

1、有利于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世界范围的生产要素更加展巨大成就取得的情况下,一些党员干部安于现状、贪图享受、不思进高效的利用和合理的配置。

取、不爱学习、理想信念动摇、缺乏忧患意识的思想,如何避免精神懈怠、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

2、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是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力发展的2、能力不足的危险。在国内外各种条件下,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内在要求,只有自愿参与才可以获得发展的机遇。

主义事业道路中,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做好工作的艰3虽然国际金融危机给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带来影响,但是并没有改变经巨性、复杂性、挑战性更加突出,对领导者素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济全球化的趋势,也没有改变世界经济中长期发展的趋势。

如何克服一些党员干部能力素质不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不强。工作

4、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优势:齐全的工业制造业体系,独立完整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够等问题,不断提高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国民经济体系。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一个新的台阶。建设的能力和本领,更加突出地摆在全党的面前。

3、脱离群众的危险。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和转型加快。国内市场不断发展和潜力城市化进程脱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当前,一些党员干部总之意提供了强劲动力。

识淡薄,官本位思想严重,有些党员干部还存在脱离群众、脱离实际、挑战:

1、是在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推动下,具有经济和科技上的较大不负责任、言行不

一、弄虚作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等问题,如优势,在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明显领先,在制定和维护经济发展规果对这些问题重视不够、整治不力,党的执政地位就有了丧失的危险。

则和制度上占有主导权,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地位,不公正不合理的经

4、消除腐败的危险。消除腐败是危害党的肌体健康的毒瘤。目前济秩序制约着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一些党员干部法治意识、纪律观念淡薄,铺张浪费、奢靡享乐。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等问题屡禁不止,一些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中发生的(二)

1、如何扩大对外开放内容。

腐败案件影响恶劣,一些领域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等等。这严重削弱党的(1)继续推进对外贸易的增长,推动产业结构的提升和经济的现代化,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严重影响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和执政使命实现,促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增强核心竞争力。必须引起警醒,抓紧加以解决。

(2)坚持“引进来”。主要是充分利用国际资本、技术和劳动力等生产要

(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内容):

素的增强国际竞争力,完善利用外资形式,优化外资结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总体目标是:通过全(3)实施“走出去”。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更加广泛的开展同世界各国党共同努力,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技术交流合作,更好的利用国外市场和资源,弥

(4)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的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对内开放为对外创造有利的条件和环境,对外促进对内。将二者统一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和两种市场,不断完善区域开放的格局,形成互利共赢的局面。

2、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1)构建互利共赢、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所有国家民主平等、和平协商解决国际经济摩擦和争端;求同存异和多样化原则,尊重和包容不同的经济制度和发展模式;互利合作缩小南北差距;稳步有序推进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实质改革。

(2)促进世界经济平衡发展,最大的不平衡就是南北发展不平衡,最根本的矛盾就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要求和发展不足的矛盾,促进南北对话,南南合作,推动发展中国家以各种合理有效的方式和合作机制联合起来,建立互利共赢,公正合理的新秩序。

(3)积极参与世界经济治理机制改革。推进建立一个均衡、普惠、共赢的多边贸易体制,促进国际社会建立币值稳定,供应有序和总量可调的国际储备货币体系,推动建立有效防范和抵御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全球金融稳定制度和框架。专题

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自主创新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巨大的发展成就是举世公认的和有目共睹的,我国的GDP已经上升为世界第四位,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贫困人口由两亿减少到现在的一千五百万,我国已经初步建成了门类齐全的国民经济体系。但是,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当前面临的问题十分严峻。

从国内看,我国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当前面临着严峻考验,我国用世界百分之三十的钢材和百分之三十五的煤创造出了世界百分之六的GDP,长此以往,我国相对短缺的资源不可支持、环境不可容纳、社会不可承受,我国面临的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任务非常艰巨。从国际看,我国对石油的依赖程度已经上升为现在的50%,国际油价的变化对我国影响巨大。同时,我国以低价格出口导向型的模式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但是这种模式对国际环境的变化抵御力量非常微弱,而且容易受到发达国家的反倾销制裁。面对着国内与国际的不利形势,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任务非常艰巨。而在实现经济发展模式战略式转变的过程中,自主创新是关键。

自主创新对于我国企业增强国际竞争力,对于我国企业

实施“走出去”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实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发挥的新兴工业化道路,对于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具有十分核心的作用,但是检视我国当前科技创新的现状,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科技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关键技术自给率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特别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我们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行自主创新,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二)经济体制改革问题及原因

1、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增长方式粗放问题仍然突

出。表现投资与消费关系不协调,一二三产业发展不协调,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经济增长的内生力不足,结构调整难度大,外部经济环境更加严峻。

2、市场机制未充分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表现为城

乡体制分割,产权制度不完善,资本要素市场发育滞后,农业基础比较薄弱,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

3、宏观调控体系不健全,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市场经济所固有的内在缺陷和矛盾逐步显现:失业增加,经济波动,收入差距拉大。

4、市场秩序不够规范,表现为信用缺失现象比较严重,信用体系不健全,市场监管和执法不到位,食品安全事件和安全生产重大事故接连发生。

原因: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是一个长期的过

程,还存在一些长期积累形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2、改革是一个不断完善和整体配套的过程,一些出来。

3、影响经济发展的问题总会出现一定的阶段性。

(三)转变经济方式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巨大的发展成就是举世公认的和有目共睹的,但是,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当前面临的问题十分严峻。从国内看,我国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当前面临着严峻考验,从国际看,我国对国际资源依赖性增大。同时,以低价格出口导向型的模式对国际环境的变化抵御力量非常微弱,而且容易受到发达国家的反倾销制裁。

面对着国内与国际的不利形势,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实

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任务非常艰巨。提升综合国力和国际展动力的根本途径,经济结构的调整包括:需求、产业、要素、还包括收入、城乡、区域结构调整。关键实现“三个转变”。而在实现经济发展模式战略式转变的过程中,自主创新是关键。

1、由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

拉动。涉及到社会总需求又涉及到经济政策。对提高居民消费比重、增加消费需求。

2、实现由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二、三产业协

同带动转变。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针对实现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滞后和产业比例不协调重要作用。

3、实现由依靠增加物资资源消耗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

者素质、管理创新转变。这一关键在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能力。实现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基础的竞争优势,提高劳动者基础和专业文化素质,为转变经济方式提供机制保证。

4、要处理好转变与发展的关系。在发展中促进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经济结构调整为方向,科技进步和创新为支撑,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为重要着落点,改革开放为动力。使经济增长真正建立在结构优化,质量提高,效益改善的基础上。

5、坚持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

基本内涵是: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持发展、引

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目标。

(1)注意观念的先导作用。政府和企业要贯彻落实“科教

兴国”战略,要充分重视自主创新。“关键技术买不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强大的科技力量作支撑,中国的科学发展需要强大的科技力量支持。

(2)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健全鼓励自主创新、遏制粗放

式发展的相关制度规章和确立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要发挥自主创新各要素的活力。政府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和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关注自主创新、关注集约式发展的良好氛围。政府扶持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对于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于实现产学研结合意义重大。

(3)充分发挥企业是主体。企业要增强自主创新意识,要有自主创新的紧迫性,要有民族责任感,为中华民族造就科技过硬的世界品牌;要加大科技研发的投入力度,要寻求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要逐渐淘汰落后的生产方式。

(4)良好是社会氛围是重要条件。要具有尊师重教的良

好氛围和摒弃急功近利的思维模式,全社会都来关注未来的发展;最重要是形成劳有所得、勤劳智慧可以致富的良好体制机制,要培养人们通过自食其力而实现发展的良好意识。

篇2:同济大学中特

大家好!我是。。首先说说我对大学的见解:

大学教育已经过了精英教育时代,从一方面来说大学生的荣光不在,留下的却是一尴尬,我们的文凭不在值钱,人家花几千块钱就能买到伪造的,而且还当真的用;

我们去搞研发,知识量不够,干不赢了研究生;

好吧!比上不足我们比下有余,去工厂操作机械,比不赢中专技校学生,人家可是天天练啊。天啊!?我们咋办?

我提出的是:行思并进 提高人文素养 做一个有思想的年轻人。如果说琴棋书画是修心的方法,我认为做事与思考就是活着的意义。做事时保持与社会的密切的关系;思考是精致地维护与心灵。思考很重要,思考是人类特有的,如果弃之不用,或者用得不够彻底,就是最大的资源浪费,是一种犯罪。

对于锻炼不知道其他人怎么理解这句话,这个词恐怕是我们大一去面试各种社团最常挂在嘴边的吧!对于这个词我是这么理解的,就是在不断的做事中,不断思考,静静得成长。

我们都是20多岁的人了,在古时候这个年龄是加冠吧,代表着成年了,可以到外面去闯荡了,去试,去练,去经历,去思考,去成长,不然30岁进不是而立之年了,自己永远是一个小屁孩儿。

记得昨晚我在QQ中和四位大四的学长交流中,四位学长都是来自学生会的主席,其中有两位获得过国家励志,一位考上公务员,另外三位的工作也不错,我问他们同一个问题,什么问题?你有遗憾吗,他们的回答都有着惊人的相似,大致是这样的:我们收获了许多,也失去了,但我曾经都付出过、努力过,无遗憾。

对!他们付出过,无遗憾!我们呢?别到了我们毕业时,拉着行李箱走到校门口不知去哪里。

篇3:“中特理论课”专题式教改刍议

新的课程设置方案优化了课程体系, 单一课程的教学内容相对增多, 并且其内容的复合程度增强。而对于“中特理论课”而言, 其内容广泛, 思想丰富, 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深厚的理论性和较强的政治性, 这就使其成为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它最基本的教学任务, 就是帮助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基本原理, 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为了完成这一教学任务, 更好地贯彻教育部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要求, 使学生学有所得, 学有所思, 学有所用, 切实提高“中特理论课”的教学质量, 追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就需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且高专院校在“思政课”教学中又受专业设置、授课学时、教师素养和学生素质等方面的限制, 使得以往的由一位教师按章节体系依序授课的传统教学模式不能适应“中特理论课”的教学要求。针对这些情况, 在“中特理论课”教学中实行专题式教学将是高专院校对“中特理论课”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

一、传统式教学与专题式教学的比较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迥异于专题式的教学方法, 对两者在教学过程中优缺点的比较能够更好地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的实效性。如果能做到在坚持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教学经验的基础上, 认真分析和认识其存在的缺点和不足, 应用专题式教学方法去补充传统的教学方式, 将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传统式教学往往偏重知识点的传授。教学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 同时发展智能和体力, 并形成正确世界观和良好品质的过程”。可见, 传统教学是一种知识型的教学, 也是一种典型的专业课教学形式。这与以“中特理论课”为核心课程的“思政课”的培养目标不相一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围绕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设立的, 是为了帮助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引导他们坚信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践行社会主义的荣辱观为目标的。它并不进行专门的学术思想传授, 并非专业课, 这就决定了思政课的教学应在坚持传统教学方式优秀经验的基础上, 认真分析其不足之处, 改进教学方式。

传统教学一般是围绕着知识点而展开的教学。无论是其教学目的、教学理念还是教学设计, 大多是为了突出知识点的传授与掌握。专题式教学是以某个或某些知识点为依托, 以某个或某些思想教育为准则, 通过选取相关的典型事件, 同时配套相关思考问题, 从而在教师的讲故事之中、影像教学之中、游戏之中, 达到既启迪学生心智、提高学生的思辨力, 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他们的人生境界, 既有知识性又有思想性, 既突出了重难点又加强了授课的形象性、增强了教师的亲和力等多重目的。具体来说, 专题式教学既能解决课时少、内容多的矛盾, 又能解决授课的知识性、趣味性之间的矛盾, 还能突出学生在授课中的地位问题, 激发学生的上课主动性, 营造活泼高效的课堂氛围, 在寓教于乐中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中特理论课”实行专题式教学的客观原因

对比了传统式教学与专题式教学的优缺点, 使我们认识到实行专题式教学是必要的。而对于“中特理论课”而言, 又有其教学中实行专题式教学的客观因素。

1. 教材因素。

我国当前的“思政课”教材是全国统一的, 不论是本科、专科, 还是高职高专, 都是用的同一本教材。由全国知名专家编写而成, 质量好、水平高, 自不待言。但对于高专学校的教学来说, 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比如说, 课程内容偏重于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理论联系实际不够, 缺乏针对性, 且有一定的滞后性;还有就是内容不够生动。

2. 教师因素。

近年来, 高校普遍扩招带来了教学班级的急剧增加, 特别是对思政课老师来说, 教学任务更是繁重于以往, 这就使当下的思政课老师缺少钻研教学的时间和精力, 也不会再有过高的热情和动力去搞科研。这就使得部分教师知识陈旧, 不能把握时代脉搏, 不能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课堂教学中只是用抽象的名词解释抽象的理论, 僵化、空洞、干瘪、陈旧, 不善于运用理论诠释现实社会问题。

3. 学生因素。

就目前我国高专院校的生源状况而言, 很多学生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方面不如本科院校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 他们往往缺乏主体意识、自律意识和集体观念。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受的是高专教育, 以本专业就业为目的, 只要学好专业课就一切OK了, 而思政课对于他们未来的就业并没有太多的作用, 是可有可无的。这些客观因素的存在, 更促使思政课教学方式进行转变显得必须而且迫切。

三、专题式教学改革的建议

“在‘两课’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重要职责在于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调节和控制影响教学的各种变量, 以产生最佳教学效果, 实现‘两课’教学目的、目标。”在中特理论课教学过程中也应如此。任课老师在专题式教学过程中可以调节和控制教学中的各种变量, 如果能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将会最大限度地挖掘专题式教学的效果。

1. 批判地继承, 充分发挥传统式教学的优势。

前面已经讲过传统式教学的优点, 在专题式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发挥传统式教学的优势, 进行“精讲、会讲”, 无疑能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的体系和脉络, 对一些重难点知识进行侧重讲述, 就能完成知识的传授任务。在这里, 还要提醒任课老师传统式教学中声情并茂、情真意切在专题式教学中也要很好地运用, 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使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得到心灵的震撼和美的享受。

2. 实行大班授课, 优化教育资源。

为了解决扩招带来的教学设施不足、师生比例失调问题, 在思政课的教学中如果能实行大班授课, 无疑会解决上述问题。专题式教学以传授具体理论知识为目的, 能摆脱传统式教学那种老师灌输式地教、学生被动地学的局面。专题式教学能够较自由地选择案例, 并能充分发挥提问、演讲和主持艺术, 把抽象的理论知识通俗化, 把直接讲授的外部灌输演变为潜移默化的自我体验, 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稳步提高教学质量。同时, 专题式教学吸收了讲座的优点, 进行大班上课往往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构建教学内容的立体式表达。

在科学技术获得飞速发展的今天, 过去那种粉笔黑板式的教学手段已显得有点落后, 越来越不能满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需要。这就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特别是多媒体手段, 来构建教学内容的音、色、声等多层次的立体式表达, 从而能提高教学质量。

摘要:专题式教学突破了“中特理论课”传统授课的局限, 既有知识性又有思想性, 既突出了重难点又加强了授课的形象性, 能够解决课时少、内容多的矛盾。在教学中方便突出学生在授课中的地位问题, 激发学生的上课主动性, 营造活泼高效的课堂氛围, 容易在寓教于乐中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专题式教学,传统式教学,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李成良, 顾美玲.大学教学理论与方法[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 1995.

篇4:英文中特别的11和12

到这,我们便不难发现,英文中毫无规律可循的数字就只有11(eleven)和12(twelve)了。为什么会这样呢?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个计数单位,叫“打”,一打是12个,这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因为那时候人们计数比较困难,通常只用到10以内的数字。超过10的数字只有11和12比较常用。因此,便形成了12个为一个计数单位的传统,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12进制。

11(eleven)和12(twelve)分别来自古英文单词endleofan和twelf,再向上追溯是ain+lif和twa+lif。那么这两个单词是什么意思呢?其中的尾缀lif,据词源学家猜测来自于“to leave”,是离开的意思。组合到一起,ainlif就是离10差一个,twalif是离10差两个的意思。

随着计数能力的发展,人们可以轻而易举地运用工具甚至计算机进行计数了,但是古代传承下来的理念却根深蒂固。因此,11(eleven)和12(twelve)沿袭了之前计数体制下的写法,人们从13(thirteen)开始创造了新的规则。这就是为什么英文数字中11和12与众不同的原因了。

篇5:同济大学中特

分工:

问卷设计: 问卷修改:

论文——背景意义撰写: 论文——问卷分析撰写: 论文——问题建议撰写: 论文整理和编辑:

摘要:恋爱观是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受生理、心理、年龄、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加之大学生群体本身所具有的思维活跃、情感丰富的特点,“恋爱”在大学生群体中已成为普遍现象。本文主要以调查问卷的方法,通过对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在认真分析和对比调查结果的基础上,主要从大学生恋爱动机、恋爱态度、恋爱方式、失恋态度、择偶心理、两性观念六方面剖析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观,准确把握新时期大学生恋爱的特点、态度、伦理观和性观念,从而从多方面总结出大学生恋爱的现状。经调查并统计结果发现:当代大学生恋爱现象普遍存在,恋爱观念开放、注重恋爱对象的品德、能够宽容对待失恋、恋爱行为逐步公开、性观念的显著变化。

关键词:大学生;恋爱观;建议

一、“大学生恋爱观调查”的背景:

紧随社会主义的步伐,我们国家的现代科技越来越发达,人们的生活更加的快捷便利,生活质量和追求也进入一个新的高度,思想观念自然也跟以前有了大不一样。就以本次主题“大学生恋爱”而言,在之前,“谈恋爱”这三个字在人们的生活中是一个极其罕见和和奢侈的词眼,婚姻一般都有家长和媒婆一手包办,整个过程当事人都处于被动的状态;到后来大学生可以在学校去认识自己中意的另一半,或许会两个人会进入“谈”恋爱的状态,但整个过程都是一个保密的,比如“不能让同学知道、不能让老师发觉、更不能让家长发现......”,因为那个年代人的思想观念很保守;而如今“大学生谈恋爱”在人们的眼中似乎已经是个大学时代的“必修课”,亲戚朋友会不断的提及,兄弟姐妹之间会相互探讨,家人会催促......可是在“大学生谈恋爱”这个话题盛行的今天,也逐渐演变出许多新的问题,大家应该经常听新闻中报道或者网络里流传这样的事件:某某某高校两学生因为谈恋爱分手,一方被另一方杀害;或者某某某高校两学生因情感问题闹矛盾,最后导致一方精神出问题......在社会不断演变的过程中,这类问题越来越多,所以我们不得不会对此类问题加大关注,这些问题的出现就是因为这些大学生缺乏正确的恋爱观。因此,研究大学生的恋爱观并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同时恋爱观是价值观、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应积极做好大学生的恋爱观教育,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但是,高校对大学生恋爱观教育理念普遍滞后,教育内容及方式比较单一,导致在这方面的工作并不如人意,并且存在许多误区和缺陷。即恋爱观教育未引起高校以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也是当下急需加强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继续奋斗。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因此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能够真正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使其逐步成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的可靠接班人。

二、“大学生恋爱观调查”的意义

大学生的恋爱观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近来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拓展和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内容。所以,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从现实角度看,大学时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一个重要过渡时期,也是很多青少年开始恋爱的高峰期,由于很多大学生对恋爱的定义和认识不太全面,也由于他们刚处于恋爱阶段,对恋爱的看法还不成熟,难免存在片面性。近年来,由于恋爱,与异性交往产生困惑的大有人在,许多大学生也因为不能正确地看待恋爱与失恋,导致他杀或自杀事件。这些问题的出现就是因为这些大学生缺乏正确的恋爱观。当代大学生的爱情观发生了非常显著的变化,这种变化给高校管理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因此研究大学生恋爱观及其对策,引导学生摆正学习、事业与爱情的关系,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和成长的现实需要。

通过对大学生的恋爱观研究,把握大学生恋爱现状与恋爱观的特点,有利于构建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激发积极的情感体验。这不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客观需要,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重要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大学生恋爱观调查”的研究思路

本次调查选取了以东北林业大学的学生为主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发放电子问卷的形式,在认真总结分析大学生恋爱现状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当前高校学生恋爱观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本研究共收集到160份有效问卷,主要从大学生恋爱动机、恋爱态度、恋爱方式、失恋态度、择偶心理、两性观念六方面剖析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观,准确把握新时期大学生恋爱的特点。希望借助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使他们能够更加健康积极的投入到大学学习生活当中,并为自身的后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此外,还希望通过这一课题研究能够唤起社会各界对大学生恋爱观的高度重视,希望家庭和社会能够承担起各自应负的责任,共同参与到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中来,为大学生培养正确的恋爱观提供良好环境。

四、大学生恋爱观现状及分析

(一)问卷对象情况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为男生69人占43.1%,女生91人占56.9%;大一(2015级)学生占23.8%,大二(2014级)学生占14.4%,大三(2013级)学生占45.6%,大四(2012级)学生占16.2%;没有恋爱经历的占26.2%,正处在恋爱阶段的占35.6%,有过恋爱经历,但还在观望的占29.4%,不想谈恋爱的觉得会耽误自己的事情的同学占8.8%。

(二)问卷调查情况 1.恋爱动机

问卷结果显示,关于恋爱动机方面,当感觉真的遇到了人生伴侣的时候,85.6%的同学会迫切地想要发展一段恋情;会因为学习或者工作的压力想找个人陪伴的比例占33.3%,为了摆脱旧爱在心中的阴影,想要快速的走出来而谈恋爱的占8.7%,仅仅因为对方对待自己比较好而选择恋爱的占17.5%。

结果表明大部分同学有比较正确的恋爱动机,为了寻找人生伴侣而选择恋爱,恋爱目的单纯,严肃而认真。但也存在一大部分同学因为压力而想有追求精神寄托而选择恋爱,也有少部分因为要摆脱旧爱而恋爱,恋爱动机不纯。应该引起教育工作者的思考。2.恋爱态度

在恋爱态度方面设置了三个问题;

问卷结果显示认为大学期间的恋爱是一段真挚的感情,是人生不可或缺的宝贵经历的占34.4%,认为应该顺其自然,不能强求的占61.9%,对大学期间的恋爱没概念的同学占3.7%。

绝大多数人认为理想中的爱情是充满理解和包容的心灵的港湾、促人上进的动力;近半数的同学认为爱情是为了满足感情的需要;另有近三成的同学认为爱情是具有浪漫色彩的伊甸园、也是事业成功的奠基石。关于看待恋爱的影响方面,大部分人认为恋爱是一种人于人的密切相处,在相处中会让彼此会学会修改自己,包容别人,会促进两个人的成长;超过半数的同学认为恋爱可以促进双方的学习,为共同的目标奋斗;近半数的同学认为大学期间的爱情很浪漫,没有金钱困扰,没有世俗的虚伪,是比较真挚的、单纯的;另也有11.88%的同学认为大学期间的恋爱会分散了彼此的学习精力,导致成绩下降;只有少数同学认为存在消极影响,会影响与同学及集体之间的关系;极少数同学认为会导致与父母的关系恶化;另有10%的同学选择了其他。

结果表明,大部分同学的恋爱态度端正,认同大学期间的恋爱十分纯洁、宝贵,能相互促进,于己于人的积极性大于消极性。但也有不少同学因为无法平衡恋爱和事业、学习的关系,而认为恋爱会分散精力,存在消极影响。3.恋爱情感处理

在恋爱情感处理方面上我们设置了五个问题。

问卷结果显示,当遇到了喜欢的人会大胆追求的同学占32.5%,会有所表示的占30.6%,只会单相思的占6.25%,会静观等待的占30.6%。

在恋爱面前,希望彼此平等,相互包容的占56.9%,希望对方爱自己多一点的占18.7%,希望自己爱对方多一点占6.3%,希望能够顺其自然的占18.1%。

当爱情陷入茶米油盐的现实中时,32.5%的同学选择为了当初热烈的执着,为爱情战斗到底; 61.88%的同学选择会冷静考虑到底有没有坚持下去的必要;只有5.63%的同学认为贫贱夫妻百事哀,选择面包。

当恋爱双方产生矛盾时,85.63%的同学认为应该视情况而定、斟酌考虑;13.13%的同学认为因为爱对方而无条件妥协退让;只有1.25%的同学选择决不让步。

而对待大学情侣在公开场合(校园、图书馆、教室等)的亲昵举动这一问题上,44.38%的同学认为这些行为影响不好,有伤大雅;41.25%同学认为应该视情况而定;10.63%的同学认为很正常,可以接受;另外有3.75%的同学表示无所谓。

结果表明,在恋爱过程中大部分同学能冷静理智的处理情感问题。对待有好感的对象时,态度多样,但总体来看比较勇敢,理智的追求自己所爱。在处理矛盾和现实问题时能斟酌考虑,冷静理智。但也有小部分同学在爱情过程中比较偏激、自我。4.择偶心理

在择偶心理方面设置了两个问题。

问卷结果显示,对于另一半的要求,超过半数的同学选择了“性格好”、“内在美”、“有共同喜好”、“性格互补”,近半数的同学选择了“会更喜欢有能力的才子佳人”,近三成的同学选择了“性格相似”和“高颜值”。

认为维持爱情的三个最要因素,“信任”、“尊重”、“坦诚”居榜首,另外有超过半数的同学也选择了“包容”、“理解”。近半数的同学选择了“忠诚”。只有12.5%的同学选择了“慷慨大方”,另有2.5%的同学选择了其他。

结果表明,择偶方面多数同学看中对方的内在和性格,认为维持爱情的重要的是态度和品质,和慷慨程度、物质、金钱的关系较少。但仍然有部分同学会看重对方的物质条件、外貌条件,而不顾性格因素。5.失恋和旧爱

关于失恋和旧爱的方面设置了两个问题。

问卷结果显示,关于失恋,53.75%的同学会有一点难过,但是会寻找适当方式缓解自己情绪;20%的同学认为既然不能做恋人,还可以做朋友;16.25%的同学会祝福对方;6.88%的同学会伤心难过、无法自拔;3.13%的同学会对恋人心中存在怨恨。

对于旧爱,38.75%的同学会因为某些共同的生活习惯而回忆起往事;37.5%的同学会觉得最遗憾的事情就是曾经拥有,可惜再也回不去;16.88%会把以前忘得很彻底,而能够好好发展一段更美好的爱情;只有6.88%的同学认为旧爱早就想不起来了,对自己的生活根本没有影响。

结果表明,感情遇到挫折后出现一段心理阴暗期是很正常的。大部分同学对待失恋和旧爱都能比较坦然,面对旧爱虽然无法完全忘怀,但是能比较乐观、理智,恋爱承受挫折能力比较强。但也有同学对待旧爱敷衍、偏激、无法释怀。6.两性观念

在两性观念方面设置了两个问题。

问卷结果显示,对于大学期间发生婚前性行为的态度,55%的同学认为这属于个人自由,26.25%的同学认为只要感情到了就可以接受,13.75%的同学强烈反对并不能接受,只有5%的同学没有表明态度,认为“与我无关”。

对待同性恋的态度上,63.75%的同学表示能够接受同性恋的现象,但是自己不会,12.5%的同学表示支持同性恋,15.63%的同学表示自己不能接受同性恋,另外有8.13%的同学表示对待同性恋自己无所谓。

结果表明,同学们的两性观念比较开放,宽容。对待大学期间情侣的性行为比较理智、多数认为应该给予理解,认为属于个人自由,应视情况而定,而表示能够接受的同学比表示反对的同学比例多。对待同性恋的态度多数比较宽容,对然自己不会但是可以理解和接受同性恋现象。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表示不能接受同性恋现象,或者对于此表示不关注、不表态。

(三)问卷结果分析 1.恋爱观念开放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渐渐发生了新的变化。无论是在高校或社会上,人们对大学生恋爱现象越来越持宽容的态度由于当前社会的各种文化形态,特别是影视文学作品将爱情作为传播的主题。由于家长对大学生子女恋爱的约束力越来越弱化,由于互联网中的大量关于两性及恋爱的视频和作品的大量涌现,使当代大学生眼花缭乱、难辩是非等等。这些文化形态的出现,使大学生对爱情产生了强烈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对西方的性解放、性自由等文化观念敞开了心灵之窗,在恋爱观念上呈现出开放性的状态。2.注重恋爱对象的品德

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选择恋爱对象的首要条件是“人品”,无论是男女生都很注重对方的“德”,这是非常可喜的一面,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当代大学生们择偶标准仍然是以“德”为首,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在恋爱观上没有受“一切向钱看”的影响。除了首选条件为“人品”外,其它的方面,如“能力强”、“性格好”等,也是当代大学生看重的条件。3.能够宽容对待失恋

高校大学生在争取自己的幸福方面显得较为勇敢,而面对情感处理方面,随着年级的增长而逐渐成熟。大学生恋爱最终“终成眷属”的毕竟很少,这样就很自然的有了失恋者。感情遇到挫折后出现一段心理阴暗期是很正常的。大多数失恋的大学生会寻找适当方式缓解自己情绪。4.恋爱行为逐步公开

在中学时期由于学业的压力、家庭的管束、道德的约束、信息的滞后,很多人选择刻意压抑自己情欲和对恋爱的思欲,进入大学之后,这些约束不复存在,爱情像洪水一样倾泻如注、像猛兽一样倾巢而出。追求美好的爱情是大学生性意识觉醒的标志。大学校园开放、民主、自由、宽容的环境增添了异性之间交往的机会,促使大学生的性意识不断觉醒。因此,大学生恋人相处公开化,行为上不用遮遮掩掩,出人成双成对,手挽手漫步校园,学习同桌,用餐同时,形影不离。5.性观念的显著变化

性观念是人们对性问题的较为稳定的看法及所持有的态度评价,既包括个体的性观念,也包括在一定时代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对性问题的评价、态度、看法的总体趋势。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 18—24 岁,由于性机能的成熟,大学生的性欲望也逐步增强,呈现出来的特征就是关心异性、渴望异性、希望与异性交往。相对来说,当代大学生接受西方的东西较多,再加上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以及网络文化的传播使得性意识进一步被潜移默化的扩散,延伸为拥抱、牵手、亲吻、性行为甚至同居。有些大学生的贞操观念淡化,对婚前性行为持开放、理解和宽容的态度。

五、大学生恋爱观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指导

(一)存在问题

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观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他们中的大部分是拥有正确的恋爱价值取向,其恋爱观基本符合社会主流伦理观念,能够较为理智地看待恋爱中的各种问题。但是仍有部分同学对爱情的认识不够全面,没有摆正恋爱在学业中的位置,出现了一些错误的观念,给其学业和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危害。本次研究中发现的问题如下:

1.恋爱动机不纯

2.恋爱情感处理方式偏激自我 3.恋爱中无法平衡恋爱和学习的关系 4.恋爱方式不文明 5.择偶心理功利化 6.两性观念过于开放

因此,分析和把握大学生恋爱观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有利于高校教育者对恋爱观教育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二)建议指导

1.用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爱情。由于生活中的压力使大学生对婚姻缺乏安全感,于是许多人将其归咎于在爱情上对物质需求的索取。社会的观念根深蒂固的影响了我们,使我们把生活地位和社会关系成为选择爱人的条件,这种婚姻物质化的观念是很危险的,物质化的思想使爱情变了味道,精神上带来的满足逐渐消退,物质成为爱情的主导。首先应该理解什么是爱,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应该摆脱盲目的从众性,真心找到一个喜欢的人,为未来打拼、奋斗、扶持。大学生恋爱应该建立在互相吸引上才恋爱的,用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爱情。我们应该展现,淳朴真挚的爱情,不应该受任何物质的诱惑,更不应该迷失自我思想堕落,失去道德底线。同时家长也要关注青少年的教育,这对恋爱观的培养和重要加强对爱情正确观的认识和指导,人之恋爱的本质,不应该被利益化,无论贫穷还是富裕,不离不弃应该是我们向往的。2.爱情就是珍惜时好好去爱,放手时候默默祝福。

爱情发生口角时,爱情的信念就会动摇,在发生矛盾时候,应该摆正心态,及时调整。如果在爱情上受到挫折,都会有失落感以及百感交集的情绪,我们不应该缩小交际圈或者逃避现实,更不能对曾经的恋人进行心理和行为的打击和报负,应该适当发泄自己的情绪,而不是做出不理智的行为。同样的要对恋爱本身进行独立思考,寻找正确的恋爱方式,培养健康的情感,消极的情绪对人的塑造危害极大。从另一个角度如果家长及时和孩子沟通也会使我们的思想走上正轨,加强受挫折能力,不能一切都被爱情困扰而耽误其他的事情。3.恋爱也是一门学问。

大学生主要的任务和职责是学习,我们不应该为了爱情冲昏头脑,更不应该因为爱情而耽误学习。如果只注重爱情而不注重学习的积累,把大把时间都用于花天月下,我们将错过最美好的时光,恋爱中应该两个人共同奋斗,为了两个人日后的生活目标而共同拼搏,成为彼此动力,激励对方前进。可见大学生应以学业为重,同样的为未来做好准备,也为爱情打好基础。当大学生能够放眼于未来,同样也会拥有幸福的爱情。不能因为爱情把学业放置一旁,不仅荒废学业但无对方,也会辜负父母的期望。大学生不仅需要爱情的完美,更需要学业的成就。爱情是美好的,但是爱情离不开血液的支撑,4.恋爱方式要文明,在不同场合表达感情的方法要适度。

男女双方要学会自重、自尊和自爱。作为有素质的大学生我们应该举止文明、行为端庄。应用我们大脑去控制我们的欲望。大学生中并不反对恋爱,但我们不应该抛开应有的矜持和含蓄,在公共场所表现越发投入和大胆,自律是一切以及有理性人表达尊严的方式。我们应该在学校中共同维护学习氛围,规范恋爱行为,不影响他人。

5.明确心中道德准则,坚持做好自己。

性欲是一种很强大的力量,如果不能控制后果不可想象,对性的好奇和冲动,在大学校园,这种事情层出不穷,大学生未婚妈妈屡见不鲜,不仅影响学习也会影响大学生风气为了追求快乐和满足生理需求,而不顾他人玩弄感情,应面对现实生活的种种诱惑,明确心中道德准则,坚持做好自己,而不是借助爱情来摆脱内心的寂寞,应该遵从古代的传统观念,发扬贞操观和道德观不能被这种思想侵蚀更不应该以加深互相的感情为借口。学校也应该加强性教育知识并对其开设课程,从正规渠道进行教育,对心理和生理的方面进行疏导,教师不能忽视或者回避这个问题,应该对开放和不检点的行为进行教育。对婚姻方面加强了解,不能只顾恋爱时的快乐冲动的做出一些事情,而不考虑到恋爱的延续甚至以后生活着想。

附:大学生恋爱观调查问卷

大学生恋爱观调查

1.选择你的性别 [单选题] [必答题] ○ 男 ○ 女

2.请选择你的年级 [单选题] [必答题] ○ 大一 ○ 大二 ○ 大三 ○ 大四

3你现在的恋爱状态是 [单选题] [必答题] ○ 还没有恋爱经历 ○ 正在处于恋爱阶段

○ 有过恋爱经历,但现在还在观望 ○ 不想谈恋爱,觉得会耽误自己的事情

4.您认为大学期间的恋爱是 [单选题]

○ 一段真挚的感情,是人生不可或缺的宝贵经历 ○ 顺其自然,不能强求 ○ 没概念

5.如果遇到了喜欢的人会[单选题] [必答题] ○ 大胆的主动追求 ○ 会有暗示 ○ 单相思 ○ 静观等待

6.你觉得你在什么时候会迫切的想要发展一段恋情 [多选题] [□ 真的遇到了自己的那个他(她)

□ 会因为学习或者工作的压力想找个人陪伴

□ 为了摆脱旧爱在心中的阴影,想要快速的走出来 □ 仅仅是因为他(她)对你更好一些

7.你更倾向于的恋爱模式 [单选题] [必答题] ○ 你爱他(她)多一些 ○ 他(她)爱你多一些 ○彼此平等,相互包容 ○顺其自然

必答题] 8.在爱情陷入柴米油盐的现实中会选择 [单选题] [必答题 ○ 为了当初热烈的执着,为爱情战斗到底 ○ 会冷静考虑到底有没有坚持下去的必要 ○ 当然会选择面包,贫贱夫妻百事哀 ○ 选项28

9.如果你失恋了,下列哪种方式比较符合你的状态? [多选题] [必答题] □ 伤心难过,无法自拔

□ 会有一点难过,但是会寻找适当方式缓解自己情绪 □ 对恋人心中存在怨恨

□ 既然不能做恋人,还可以做朋友 □ 祝福对方

10你对大学期间发生婚前性行为的看法? □只要感情到了就可以接受 □强烈反对并不能接受 □属于个人自由 □与我无关

11.当恋爱双方产生矛盾你会 [单选题] [必答题] ○ 因为爱对方而妥协退让 ○ 决不让步

○ 视情况而定,斟酌考虑

12.你觉得下面哪种人更适合成为你的恋爱对象? [多选题] [必答题] □ 高颜值

□ 会更喜欢有能力的才子佳人 □ 内在美 □性格相似 □性格好 □有共同喜好 □性格互补

13.你觉得旧爱对你以后的恋爱中影响会有多大 [多选题] [必答题] □ 旧爱早就想不起来了,根本没有影响 □ 会因为某些共同的生活习惯而回忆起往事

□ 会觉得最遗憾的事情就是曾经拥有,可惜再也回不 □ 会把以前忘得很彻底,好好发展一段更美好的爱情

14.你理想中的爱情是怎么样的 [多选题] [必答题] □ 具有浪漫色彩的伊甸园 □ □ □ □ 满足感情需求 促人上进的动力

充满理解和包容的心灵的港湾 事业成功的奠基石

15.就大学生谈恋爱对恋爱双方的影响,你怎么看 [多选题] [必答题] □ 恋爱可以促进双方的学习,为共同的目标奋斗 □ 分散了彼此的学习精力,导致成绩下降

□恋爱很浪漫,没有金钱困扰,没有世俗的虚伪,是比较真挚的、单纯的 □ 会影响与同学及集体之间的关系 □ 会导致与父母的关系恶化

□恋爱是一种人于人的密切相处,这种相处会暴露处一个人的缺点,还有对方的缺点,在相处中会让彼此会学会修改自己,包容别人,会促进两个人的成长。□ 其他

16.你认为维持爱情最重要三个因素是 [多选题] [必答题] □ 坦诚

□ 信任 □ 尊重 □ 慷慨大方 □忠诚 □ 包容 □理解 □其他

17.您对待同性恋的态度?

□支持

□能接受,但自己不会 □不能接受 □无所谓

18.如何看待大学情侣在公开场合(校园、图书馆、教室等)的亲昵举动?

□认为很正常,可以接受 □认为影响不好,有伤大雅 □视情况而定 □无所谓

篇6:同济大学中特

1、毛泽东在《论新阶段》中最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1945年党的七大确定“毛泽东思想作为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指针”并将其写入党章。

2、什么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何理解其内涵?

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2)就是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规律,使之成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

内涵:第一,紧密联系中国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问题。

第二,总结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第三,吧马克思主义志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中国特色。

3、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

4、毛泽东思想的定义。如何评价毛泽东与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答:毛泽东思想的定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的而历史地位: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3.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5、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反映中国革命客观规律的完备理论形态,是毛泽东思想达到成熟的主要标志。

6、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答: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和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共同点是什么。

答:关系:第一,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心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第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共同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大理论成果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列宁主义是这两大理论的共同理论基础。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定义。本理论体系主要解决了哪些问题。

答:含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的成果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容是什么,每个方面分别处于什么地位。

答:内容: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依法治国。

地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战略举措。

10、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答: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实事求是。

11、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精髓.第二章

1、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近代中国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官、封。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答:主要矛盾:在诸多社会矛盾中,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2、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内容是什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答:革命总路线: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3、新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划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区别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根本的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

4、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是: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如何理解三大法宝之间的相互关系?

答:关系: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纲领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并理解纲领的内容。

答:基本内容:经济纲领、政治纲领、文化纲领。

6、中国革命道路的内容是什么?道路形成的必然性和条件是什么。

答:内容: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农村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的强有力保证;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依托。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了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弄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密切结合和有机统一。

必然性: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由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

7、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革命时期,党的建设方面积累了哪些经验。

答:经验:第一,必须把思想建设始终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

第二,必须在任何时候都重视党的组织建设。

第三,必须重视党的作风建设。

第四,必须联系党的政治路线加强党的建设。

8、党的三大优良作风是什么。

答:优良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

第三章

1、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民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

2、新民主义时期的社会经济成分有: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主要的经济成分有三种: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基本的阶级力量。他们之间的矛盾集中表现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

3、过渡时期总路线内容: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总路线被概括为一化三改。即:“一化三改”,其中: “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

“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化三改”——“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并举的路线。

4、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指农业合作化运动。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采取从互助组,发展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再进一步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5、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方式,逐步把资本主义企业改造成社会主义企业。

在全行业公私合营前实行利润分配上的“四马分肥”,在全行业实行公私合营后,对私股实行定息的办法。同时,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6、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答:经验: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7、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意义是什么?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第四章

一、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取得了哪些重要的理论成果?

1、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1)1956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明确提出了“以苏为鉴”,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论十大关系》标志着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2)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

2、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2)关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的学说。

3、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提出: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以及一整套“两条腿走路”的方针。

二、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有哪些意义和经验教训。

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答:意义:第一,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第二,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第三,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答:经验教训:第一,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第二,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第三,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第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治制。

第五,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的建设。

第六,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建设社会主义,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

第五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1956年起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阶段。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是什么?

答: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 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的意义?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新论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立论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3、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就落后的社会生产而言,包括生产力水平的落后,也包括生产力的组织、经营和管理方式的落后。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中,生产力落后将长期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4、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内容,以及如何理解该路线基本路线的内容。

答:内容:第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基本路线规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

第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

第三,“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第四,“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

5、现阶段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什么。、答:阶段性特征:首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

其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全面进步,同时发展面临新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

最后,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6、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关系:既要以四项基本原则保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又要通过改革开放赋予四项基本原则新的时代内涵。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7、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是什么。

答:基本纲领:政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第六章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是什么?

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2、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

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5、简述我国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的内容。(十三大提出的内容)

答:内容: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6、党的十五大对“三步走”战略具体化,分别提出的三个阶段性目标和内容是什么。

答:阶段性目标:21世纪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7、20世纪末,我国总体上实现的小康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十六大提出用20年时间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设想。十八大报告指出,到2020年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是什么。

答:新要求:一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二是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三是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全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四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五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8、如何理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中国梦的路径是什么?大学生联系自身实际解读中国梦。第七章

1、改革开放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方向。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最核心的是在改革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和核心问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国家治理体系、国家治理能力含义。

3、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答:改革、发展、稳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发展史解决一切经济社会问题的关键,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只有社会稳定,改革发展才能不断推进;改革发展不断推进,社会稳定才能具有坚实基础。要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4、为何对外开放?我国对外开放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要推动建立更加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5、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新竞争优势,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6、中国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第八章 第一节经济建设: 经济体制: 1、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改为“决定性作用”,反映了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深化,是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推进。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要点是什么? 经济制度: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及其确立依据是什么?

答:内容: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依据: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

4、公有制经济包括: 国有经济 + 集体经济 + 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5、怎样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6、非公有制经济主要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商独资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经济成分。

7、在所有制理论上的突破和创新: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既包括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公有制经济,也包括非公有制经济。把非公有制经济纳入基本经济制度之中,是因为它们同公有制经济一样,也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因此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内容,而不是因为它们也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分配制度:

8、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决定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收入分配领域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为什么要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答: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经济基础(或说所有制基础);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是按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

9、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三种类型:一是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二是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三是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如科技发明、创造、信息、专利等参与分配。

10、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点。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答: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处汗液、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影响:第一,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增速虽然放缓,但经济规模决定的实际增量依然可观。第二,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更趋平缓,增长动力更为多元。第三,在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第四,在经济新常态下,政府积极推动职能转变,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这只“看的见的手”充分结合,共同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

11、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四化同步有哪四化?

答:四化: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第二节 政治建设: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

如何理解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1、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和最高实现形式。

2、我国的政党制度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这一制度中,共产党的领导是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多党合作是核心内容。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3、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的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4、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5、什么叫民族区域自治?

答:民族区域自治是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在统一而不可分离的国家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区域自治。其核心是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

6、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

7、什么是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我国的基层民主自治体系包括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

8、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什么。

答:总目标:

9、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坚持哪些原则。全面依法治国要完成哪些任务。

答:原则:第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第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第三,坚持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第四,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第五,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任务:第一,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第二,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法治政府建设。第三,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第四,增强全民法制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第五,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

10、什么叫政治体制?

答:政治体制是一个国家政治制度得以运行和发挥功能的体制安排,设计政治制度运行的组成体系、功能结构、工作机制和程序安排。

第三节文化建设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答:核心价值体系内容: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核心价值观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练表达,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2、如何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答:要在全社会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积极引导各种社会思潮,鉴定人们的大陆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把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民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突破道德价值得作用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弘扬红色文化

3、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第四节社会建设

1、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2、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

答:第一,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第二,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 第三,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第四,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第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3、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应如何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第五节生态文明建设

1、生态文明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生态文明理念。

答: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2、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什么?

答:目标:

3、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理念的内容?

答:内容:

第九章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是从台湾问题开始的,首先在香港和澳门成功实践。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

答:第一,一个中国。这是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

第二,两制并存。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长期不变。一国是实行两制的基础,两制从属和派生于一国,并同意与一国之内。

第三,高度自治

第四,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第五,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第十章

1、什么叫时代主题?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是:多极化和全球化。

2、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的三大外交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

答:互相尊重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4、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国际战略。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根据:是基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也是中国人民从近代以来的苦难遭遇中得出的必然结论,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5、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意义?

答: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一条统筹国内和对外开放的发展道路

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一条用于参与经济全球化而又坚持广泛合作、互利共赢的发展道路。

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

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新中国60多年历史经验总结和未来发展的需要 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6、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答:第一,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

第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第三,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 第四,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7、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第十一章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一切为了人民;实现共同富裕;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是: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农民阶级是基本依靠力量;知识分子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3、四个尊重: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P255)

4、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包括哪些群体。

答: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

5、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

答:新时

期的统一战线已经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联盟。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包括两个范围的联盟:一个是大陆范围内,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全体劳动者和爱国者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主体和基础;一个是大陆范围以外的,以爱国和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个方面互相结合,互相促进,构成了一个整体,体现了空前的广泛性。

6、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7、中国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民族团结。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是中华民族政策的核心内容。

8、各民族共同繁荣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9、党的宗教政策: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方向相适应。第十二章

1、《中国共产党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的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

3、4、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根本的保证。”

5、什么叫党的执政能力?

答: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这个论断,从党的执政理念、执政方略、执政方式、执政途径和执政目标来定义党的执政能力,既反映了执政党的一般要求,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自身的特点。

6、新形势下,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是什么?

答:四大考验: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

四大危险: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

7、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执政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最大的危险就是脱离群众。

8、先进性和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

9、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的关系。

上一篇:对毛泽东思想的评价下一篇:哈37中学校本课程汇报演出专场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