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关于评选和奖励教学名师的暂行办法

2024-05-11

武汉大学关于评选和奖励教学名师的暂行办法(精选8篇)

篇1:武汉大学关于评选和奖励教学名师的暂行办法

附件三:

武汉大学关于评选和奖励教学名师的暂行办法

武大教字[2005]124号

“教学名师”是德才双馨的教育工作者的荣誉称号。开展教学名师奖评选活动是为了进一步调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投身教育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更新教育思想观念,积极从事教学研究,改进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一、教学名师奖评选条件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科学发展观,模范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协作精神。治学严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2、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对出现教学事故,学术腐败等有损师德行为的教师不予评选。

3、受聘教授职务,积极承担基础课教学任务。近五年来,本科生课堂教学工作量不少于500学时。

4、具有先进的、符合时代特点的教学思想和较高的学术造诣,积极开展主讲课程的研究与实践,承担省部级以上的教学研究项目,研究成果具有推广应用价值,获得省部级以上的教学成果奖或省部级以上的科研成果奖。

5、教学效果好,主讲课程在全国同领域内有较大影响,主编或参编高质量的课程教材,教学方法先进,学生评价优秀。

6、有计划地指导和帮助中青年教师,对形成合理的教学梯队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教学名师奖的评选程序

校级“教学名师”奖每三年评选一次,一次评选10名。1.学院(系及相应组织)按评选条件组织教师申报。初选结果 在学院(系及相应组织)内公示一周,若无异议将推荐人选汇总表、教学名师奖申请表(一式三份,含一份原件)交教务部。

2.教务部对推荐人选初审。3.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复审。

4.教学名师奖建议名单在校内公示一周。

三、教学名师的责任和义务

1.积极承担本科生基础课教学任务;

2.积极参与本学科领域内的课程结构调整、课程内容改革和教材建设;

3.帮助和指导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4.每年至少开展示范课教学一次; 5.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教学法研究活动。

四、教学名师的待遇

1.学校授予“武汉大学教学名师”荣誉称号,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6000元。优先推荐申报省级和国家级教学名师奖。

2.国家级和省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除国家和湖北省颁发的奖金外,学校给予同等金额奖金的奖励。

3.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享受一次提前晋升工资的待遇。省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享受优先推荐晋升工资待遇。

4.国家级和省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可延期到70岁退休。

篇2:武汉大学关于评选和奖励教学名师的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 [2001]4号)文件精神,表彰能够坚持党的教育方针,长期从事基础课教学,注重教学改革与实践,教学方法先进,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的教师,根据教育部和中山大学有关文件、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中山大学教学名师评选原则上每两年一次,每次十名。评选时间一般为每学年的第二学期。

第三条 中山大学教学名师的评选遵循公开透明、公平推荐、公正评审的原则。

第四条 中山大学对“教学名师”给予表彰奖励,并授予“中山大学教学名师”荣誉称号。

第二章 评选的范围和条件

第五条 评选的范围:中山大学教学名师的评选限于承担本科教学基础课(含公共课、专业课和试验课)教学任务的专任教师。

第六条 中山大学教学名师应具备以下条件:

1、热爱祖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模范遵守法律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协作精神,治学严谨,学风端正,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2、受聘教授(含副教授)职务,能积极主动承担本科基础课教学任务。原则上年教学工作量不少于100学时。

3、有较高学术造诣,并在长期的学术研究中取得公认的研究成果。有符合时代特点的教学思想,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方面取得突出成绩。

4、教学效果好,主讲课程在国内、省内同领域有较大影响,自编有本门课程的高质量教材,擅长以先进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学生评价优秀。

5、努力从事主讲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建设,自觉指导和帮助中青年教师不断提高授课水平,重视助教队伍建设,对形成合理的教学梯队做出重要贡献。

第七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得评为中山大学教学名师:

1、未达本办法第六条所列条件之任何一项的;

2、师德败坏,品性恶劣,造成不良影响的;

3、教学、科研弄虚作假的;

4、违反法律、法规的;

5、违反学校规章制度,造成严重后果和恶劣影响的。

第三章 评选方法和程序

第八条 教务处负责组织开展全校教学名师的评选工作,发文公布评选的基本要求、具体事项和推荐名额等。

第九条 各院系组织本单位教学名师的初评、推荐工作。由学院(系)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审核本单位教学名师候选人的资格和条件,并按期将推荐名单和有关材料报教务处。

第十条 教务处将符合条件的候选人名单汇总后提交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审核,由委员会讨论批准公示名单,若无异议,即正式发文公布。

第四章 奖 励

第十一条 对“教学名师”,学校应当授予荣誉称号,并颁发证书和奖金,同时提供一定额度的教学推广经费。

第十二条 学校将举办全校性的“教学名师”示范讲座,推广名师的教学经验,进一步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第十三条 教务处将定期编纂“教学名师”先进材料,邀请教学名师参加青年教师培训等活动,重视基础课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

第十四条 荣获中山大学教学名师称号的教师,应当珍视荣誉,不辱称号,率先垂范,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五条 各院系可参照本办法制定具体的初评、推荐细则,报教务处备案。

篇3:武汉大学关于评选和奖励教学名师的暂行办法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 (局) , 财政部驻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

根据《预算法》、《政府采购法》及其实施条例、《企业国有资产法》、《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指导意见的通知》 (国办发[2015]42号) , 为加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财政管理, 规范财政部门履职行为, 保障合作各方合法权益, 现印发《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财政管理暂行办法》。请遵照执行。

财政部

2016年9月24日

附件: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财政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 (简称PPP) 项目财政管理, 明确财政部门在PPP项目全生命周期内的工作要求, 规范财政部门履职行为, 保障合作各方合法权益, 根据《预算法》、《政府采购法》、《企业国有资产法》等法律法规, 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能源、交通运输、市政公用、农业、林业、水利、环境保护、保障性安居工程、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医疗卫生、养老、旅游等公共服务领域开展的各类PPP项目。

第三条各级财政部门应当会同相关部门, 统筹安排财政资金、国有资产等各类公共资产和资源与社会资本开展平等互惠的PPP项目合作, 切实履行项目识别论证、政府采购、预算收支与绩效管理、资产负债管理、信息披露与监督检查等职责, 保证项目全生命周期规范实施、高效运营。

第二章项目识别论证

第四条各级财政部门应当加强与行业主管部门的协同配合, 共同做好项目前期的识别论证工作。

政府发起PPP项目的, 应当由行业主管部门提出项目建议, 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授权的项目实施机构编制项目实施方案, 提请同级财政部门开展物有所值评价和财政承受能力论证。

社会资本发起PPP项目的, 应当由社会资本向行业主管部门提交项目建议书, 经行业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 由社会资本编制项目实施方案, 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授权的项目实施机构提请同级财政部门开展物有所值评价和财政承受能力论证。

第五条新建、改扩建项目的项目实施方案应当依据项目建议书、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等前期论证文件编制;存量项目实施方案的编制依据还应包括存量公共资产建设、运营维护的历史资料以及第三方出具的资产评估报告等。

项目实施方案应当包括项目基本情况、风险分配框架、运作方式、交易结构、合同体系、监管架构等内容。

第六条项目实施机构可依法通过政府采购方式委托专家或第三方专业机构, 编制项目物有所值评价报告。受托专家或第三方专业机构应独立、客观、科学地进行项目评价、论证, 并对报告内容负责。

第七条各级财政部门应当会同同级行业主管部门根据项目实施方案共同对物有所值评价报告进行审核。物有所值评价审核未通过的, 项目实施机构可对实施方案进行调整后重新提请本级财政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审核。

第八条经审核通过物有所值评价的项目, 由同级财政部门依据项目实施方案和物有所值评价报告组织编制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报告, 统筹本级全部已实施和拟实施PPP项目的各年度支出责任, 并综合考虑行业均衡性和PPP项目开发计划后, 出具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报告审核意见。

第九条各级财政部门应当建立本地区PPP项目开发目录, 将经审核通过物有所值评价和财政承受能力论证的项目纳入PPP项目开发目录管理。

第三章项目政府采购管理

第十条对于纳入PPP项目开发目录的项目, 项目实施机构应根据物有所值评价和财政承受能力论证审核结果完善项目实施方案, 报本级人民政府审核。本级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 由项目实施机构按照政府采购管理相关规定, 依法组织开展社会资本方采购工作。

项目实施机构可以依法委托采购代理机构办理采购。

第十一条项目实施机构应当优先采用公开招标、竞争性谈判、竞争性磋商等竞争性方式采购社会资本方, 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充分竞争。根据项目需求必须采用单一来源采购方式的, 应当严格符合法定条件和程序。

第十二条项目实施机构应当根据项目特点和建设运营需求, 综合考虑专业资质、技术能力、管理经验和财务实力等因素合理设置社会资本的资格条件, 保证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平等参与。

第十三条项目实施机构应当综合考虑社会资本竞争者的技术方案、商务报价、融资能力等因素合理设置采购评审标准, 确保项目的长期稳定运营和质量效益提升。

第十四条参加采购评审的社会资本所提出的技术方案内容最终被全部或部分采纳, 但经采购未中选的, 财政部门应会同行业主管部门对其前期投入成本予以合理补偿。

第十五条各级财政部门应当加强对PPP项目采购活动的支持服务和监督管理, 依托政府采购平台和PPP综合信息平台, 及时充分向社会公开PPP项目采购信息, 包括资格预审文件及结果、采购文件、响应文件提交情况及评审结果等, 确保采购过程和结果公开、透明。

第十六条采购结果公示结束后、PPP项目合同正式签订前, 项目实施机构应将PPP项目合同提交行业主管部门、财政部门、法制部门等相关职能部门审核后, 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七条PPP项目合同审核时, 应当对照项目实施方案、物有所值评价报告、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报告及采购文件, 检查合同内容是否发生实质性变更, 并重点审核合同是否满足以下要求:

(一) 合同应当根据实施方案中的风险分配方案, 在政府与社会资本双方之间合理分配项目风险, 并确保应由社会资本方承担的风险实现了有效转移;

(二) 合同应当约定项目具体产出标准和绩效考核指标, 明确项目付费与绩效评价结果挂钩;

(三) 合同应当综合考虑项目全生命周期内的成本核算范围和成本变动因素, 设定项目基准成本;

(四) 合同应当根据项目基准成本和项目资本金财务内部收益率, 参照工程竣工决算合理测算确定项目的补贴或收费定价基准。项目收入基准以外的运营风险由项目公司承担;

(五) 合同应当合理约定项目补贴或收费定价的调整周期、条件和程序, 作为项目合作期限内行业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执行补贴或收费定价调整的依据。

第四章项目财政预算管理

第十八条行业主管部门应当根据预算管理要求, 将PPP项目合同中约定的政府跨年度财政支出责任纳入中期财政规划, 经财政部门审核汇总后, 报本级人民政府审核, 保障政府在项目全生命周期内的履约能力。

第十九条本级人民政府同意纳入中期财政规划的PPP项目, 由行业主管部门按照预算编制程序和要求, 将合同中符合预算管理要求的下一年度财政资金收支纳入预算管理, 报请财政部门审核后纳入预算草案, 经本级政府同意后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审议。

第二十条行业主管部门应按照预算编制要求, 编报PPP项目收支预算:

(一) 收支测算。每年7月底之前, 行业主管部门应按照当年PPP项目合同约定, 结合本年度预算执行情况、支出绩效评价结果等, 测算下一年度应纳入预算的PPP项目收支数额。

(二) 支出编制。行业主管部门应将需要从预算中安排的PPP项目支出责任, 按照相关政府收支分类科目、预算支出标准和要求, 列入支出预算。

(三) 收入编制。行业主管部门应将政府在PPP项目中获得的收入列入预算。

(四) 报送要求。行业主管部门应将包括所有PPP项目全部收支在内的预算, 按照统一的时间要求报同级财政部门。

第二十一条财政部门应对行业主管部门报送的PPP项目财政收支预算申请进行认真审核, 充分考虑绩效评价、价格调整等因素, 合理确定预算金额。

第二十二条PPP项目中的政府收入, 包括政府在PPP项目全生命周期过程中依据法律和合同约定取得的资产权益转让、特许经营权转让、股息、超额收益分成、社会资本违约赔偿和保险索赔等收入, 以及上级财政拨付的PPP专项奖补资金收入等。

第二十三条PPP项目中的政府支出, 包括政府在PPP项目全生命周期过程中依据法律和合同约定需要从财政资金中安排的股权投资、运营补贴、配套投入、风险承担, 以及上级财政对下级财政安排的PPP专项奖补资金支出。

第二十四条行业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各级财政部门做好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监测工作。每年一季度前, 项目公司 (或社会资本方) 应向行业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报送上一年度经第三方审计的财务报告及项目建设运营成本说明材料。项目成本信息要通过PPP综合信息平台对外公示, 接受社会监督。

第二十五条各级财政部门应当会同行业主管部门开展PPP项目绩效运行监控, 对绩效目标运行情况进行跟踪管理和定期检查, 确保阶段性目标与资金支付相匹配, 开展中期绩效评估, 最终促进实现项目绩效目标。监控中发现绩效运行与原定绩效目标偏离时, 应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

第二十六条社会资本方违反PPP项目合同约定, 导致项目运行状况恶化, 危及国家安全和重大公共利益, 或严重影响公共产品和服务持续稳定供给的, 本级人民政府有权指定项目实施机构或其他机构临时接管项目, 直至项目恢复正常经营或提前终止。临时接管项目所产生的一切费用, 根据合作协议约定, 由违约方单独承担或由各责任方分担。

第二十七条各级财政部门应当会同行业主管部门在PPP项目全生命周期内, 按照事先约定的绩效目标, 对项目产出、实际效果、成本收益、可持续性等方面进行绩效评价, 也可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提出评价意见。

第二十八条各级财政部门应依据绩效评价结果合理安排财政预算资金。

对于绩效评价达标的项目, 财政部门应当按照合同约定, 向项目公司或社会资本方及时足额安排相关支出。

对于绩效评价不达标的项目, 财政部门应当按照合同约定扣减相应费用或补贴支出。

第五章项目资产负债管理

第二十九条各级财政部门应会同相关部门加强PPP项目涉及的国有资产管理, 督促项目实施机构建立PPP项目资产管理台账。政府在PPP项目中通过存量国有资产或股权作价入股、现金出资入股或直接投资等方式形成的资产, 应作为国有资产在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中进行反映和管理。

第三十条存量PPP项目中涉及存量国有资产、股权转让的, 应由项目实施机构会同行业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按照国有资产管理相关办法, 依法进行资产评估, 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第三十一条PPP项目中涉及特许经营权授予或转让的, 应由项目实施机构根据特许经营权未来带来的收入状况, 参照市场同类标准, 通过竞争性程序确定特许经营权的价值, 以合理价值折价入股、授予或转让。

第三十二条项目实施机构与社会资本方应当根据法律法规和PPP项目合同约定确定项目公司资产权属。对于归属项目公司的资产及权益的所有权和收益权, 经行业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同意, 可以依法设置抵押、质押等担保权益, 或进行结构化融资, 但应及时在财政部PPP综合信息平台上公示。项目建设完成进入稳定运营期后, 社会资本方可以通过结构性融资实现部分或全部退出, 但影响公共安全及公共服务持续稳定提供的除外。

第三十三条各级财政部门应当会同行业主管部门做好项目资产移交工作。

项目合作期满移交的, 政府和社会资本双方应按合同约定共同做好移交工作, 确保移交过渡期内公共服务的持续稳定供给。项目合同期满前, 项目实施机构或政府指定的其他机构应组建项目移交工作组, 对移交资产进行性能测试、资产评估和登记入账, 项目资产不符合合同约定移交标准的, 社会资本应采取补救措施或赔偿损失。

项目因故提前终止的, 除履行上述移交工作外, 如因政府原因或不可抗力原因导致提前终止的, 应当依据合同约定给予社会资本相应补偿, 并妥善处置项目公司存续债务, 保障债权人合法权益;如因社会资本原因导致提前终止的, 应当依据合同约定要求社会资本承担相应赔偿责任。

第三十四条各级财政部门应当会同行业主管部门加强对PPP项目债务的监控。PPP项目执行过程中形成的负债, 属于项目公司的债务, 由项目公司独立承担偿付义务。项目期满移交时, 项目公司的债务不得移交给政府。

第六章监督管理

第三十五条各级财政部门应当会同行业主管部门加强对PPP项目的监督管理, 切实保障项目运行质量, 严禁以PPP项目名义举借政府债务。

财政部门应当会同相关部门加强项目合规性审核, 确保项目属于公共服务领域, 并按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履行相关前期论证审查程序。项目实施不得采用建设-移交方式。

政府与社会资本合资设立项目公司的, 应按照《公司法》等法律规定以及PPP项目合同约定规范运作, 不得在股东协议中约定由政府股东或政府指定的其他机构对社会资本方股东的股权进行回购安排。

财政部门应根据财政承受能力论证结果和PPP项目合同约定, 严格管控和执行项目支付责任, 不得将当期政府购买服务支出代替PPP项目中长期的支付责任, 规避PPP项目相关评价论证程序。

第三十六条各级财政部门应依托PPP综合信息平台, 建立PPP项目库, 做好PPP项目全生命周期信息公开工作, 保障公众知情权, 接受社会监督。

项目准备、采购和建设阶段信息公开内容包括PPP项目的基础信息和项目采购信息, 采购文件, 采购成交结果, 不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的项目合同文本, 开工及竣工投运日期, 政府移交日期等。项目运营阶段信息公开内容包括PPP项目的成本监测和绩效评价结果等。

财政部门信息公开内容包括本级PPP项目目录、本级人大批准的政府对PPP项目的财政预算、执行及决算情况等。

第三十七条财政部驻各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应对PPP项目财政管理情况加强全程监督管理, 重点关注PPP项目物有所值评价和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政府采购、预算管理、国有资产管理、债务管理、绩效评价等环节, 切实防范财政风险。

第三十八条对违反本办法规定实施PPP项目的, 依据《预算法》、《政府采购法》及其实施条例、《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法律法规追究有关人员责任;涉嫌犯罪的, 依法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七章附则

第三十九条本办法由财政部负责解释。

篇4:武汉大学关于评选和奖励教学名师的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切实加强我市教师队伍建设,激励教师专业发展,造就一支师德高尚、教育教学成绩突出、在学科教学与研究方面具有影响力的骨干教师队伍,根据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

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西宁市教学新秀、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名师是既有先进性,又有专业性的骨干教师称号。市教育局对师德良好、勤奋敬业、教育教学成绩突出,有较高教研学术水平造诣的中小学教师授予“教学新秀”、“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名师”称号,并颁发荣誉证书。

第三条 西宁市中小学教学新秀、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名师,评选范围为全市普通中学(含职业学校)、小学、特殊教育学校、幼儿园的各科教师。评选重点是教学一线的教师,一直兼任本专业教学与教科研工作的中层以上干部、教研员可参加评选。特级教师不参加“学科带头人”的评选。

第四条 市教育局负责西宁市教学新秀、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名师的评选和管理工作。评选按照“认真遴选,合理分布、悉心培养、严格评定、动态管理”的原则进行。市教育局负责建立教学新秀、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名师的培养、培训、评价和激励机制。

第五条 西宁市教学新秀、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名师总数分别控制在专任教师总数的3%、5%、1.8%、0.2%以内。评选推荐名额由市教育局根据各县(区)在职中小学专任教师数并参考当地教育事业发展情况分配到县(区)。

第六条 县(区)和市直属学校、县(区)级及校级教学新秀、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名师的评选管理工作参照本办法进行。

第二章

评选条件

第七条 西宁市教学新秀、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名师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一)忠诚人民教育事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模范履行教师职责,具有良好的师德修养,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具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和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在教师、家长、学生中反响较好,身心健康,无违反师德规范行为。

(二)完成规定的继续教育学习任务。

(三)教学新秀原则上为35周岁以下,教学能手原则上为45周岁以下,学科带头人和名师原则上为男55周岁、女50周岁以下的中小学教师。

(四)中学教师必须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小学(幼儿园)教师必须具有专科以上学历。取得硕士学位的教师在评选时可以优先推荐。

(五)中学学科带头人、名师必须具有中学高级教师职务;小学(幼儿园)学科带头人、名师必须具有小学高级教师职业并被聘任3年以上;教学能手必须具有中学二级、小学一级及以上教师职务并被聘任3年以上。

(六)评选市级教学新秀、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名师必须是县(区)级教学新秀、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名师。市直属学校评选市级教学新秀、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名师必须是校级教学新秀、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名师。

(七)推荐参加西宁市教学新秀、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名师评选的教师,近5年来在学校(或学)考核中均为合格。其中:教学新秀连续五年考核合格;教学能手连续五年考核合格并有1次优秀;学科带头人连续五年考核合格并有2次优秀;名师连续五年考核合格并有3次优秀。

(八)凡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不得推荐: 1.发生重大安全及责任事故的相关责任人; 2.有违反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行为的;

3.违反考试纪律,造成不良后果的;

4.有其他违纪违法行为的。

第八条 教学新秀应该具备的专业条件:

(一)刻苦钻研教学业务,掌握并能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效果好,教学实绩突出;能独自承担公开课任务并获得好评。

(二)有3年以上班主任或团队工作经历,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或班主任工作方面得到师生的认可和称赞。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还必须取得相应专业中级及以上职业资格等级证书。

(三)承担过教育教学经验交流任务;负责或参与校级及以上教科研课题研究;在校级及以上的范围承担过示范课,在评优课、基本功等竞赛活动中获奖。

(四)在市(县、区)教育信息网或学校门户网等有关教育网站发表教学随笔,有论文发表或获奖。以上

(一)、(二)款是评选教学新秀的必要条件。第九条 教学能手应该具备的专业条件:

(一)对所教学科有较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有较高的教学水平,教学实绩在本市(县、区)同类学校居领先水平。

(二)在初中段或高中段教学中经过两个循环教学或在毕业班任教3年以上;在小学低年级、中年级或高年级经过两个循环教学,或在毕业班教学3年以上。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必须取得相关专业的高级职业资格证书,能胜任两门及以上专业课程的教学。

(三)具有现代教育理念,掌握并能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在教学教法研究、校本教研中取得明显成效。

(四)在市级及以上刊物发表教育教学论文或教育教学经验文章4篇以上;或负责或参与市级以上教科研课题研究,在市(县、区)以上的范围上过2次示范课;或在评优课或其他活动中获市(县、区)级及以上奖励,担任班主任工作5年以上,并取得较显著的成绩。

(五)主动承担2名以上学困生、品德偏差生转化工作,并取得实效。

以上

(一)、(二)款是评选教学能手的必要条件。第十条 学科带头人应该具备的专业条件:

(一)对所教学科具有系统、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熟练、艺术地驾驭教学的能力,课堂教学水平高,教学实绩在市级同类学校居领先水平。

(二)指导培养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能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对提高本校教师的政治思想、文化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有较大贡献,有计划地指导培养2名以上青年教师,被培养的教师在县(区)级教学竞赛中获一等奖2人次或市级以上教学竞赛获一等奖1人次以上。

(三)在市(县、区)级以上上过3次以上公开课,或作过3次市(县、区)及以上的专题讲座,获得好评,或获得全市优秀课评比二等奖或市级一等奖以上,教学经验丰富,有自己的教学特色,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还必须具有相关专业三种技师职业资格证书或为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

(四)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教科研能力,掌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最新动态;积极参与专业建设、学科建设、课程改革取得显著成绩。在市级及以上公开刊物发表本专业的研究论文6篇以上;或参加专著(不含教辅材料)编写,本人承担1/3工作量以上;或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本专业的研究论文4篇;或主持或参与市级及以上教科研课题,并通过成果鉴定。

以上

(一)、(二)款为评选学科带头人的必要条件。第十一条 名师应该具备的专业条件:

(一)对所教学科具有系统、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熟练、艺术地驾驭课堂的能力,课堂教学水平高,教学实绩在西宁市内学科领域有较高的知名度。

(二)教学经验丰富,有自己的教学特色,教学实绩在同类学校居领先水平。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还必须具有相关专业三种技师职业资格证书或成为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

(三)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教科研能力,掌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最新动态。积极参与专业建设、学科建设、课程改革和实验室建设,取得显著成绩。

(四)近3年来,在省级及以上教育刊物发表本专业的研究论文3篇及以上(其中2篇为核心刊物)或参加专著(不含教辅材料)编写,本人承担三分之一工作量以上;主持或负责市级及以上教科研课题研究并结题;在市级及以上的范围上过3次以上公开课或示范课,或做过3次市级及以上的专题讲座,获得好评,或获得市级及以上优秀课评比一等奖以上的教学奖。

(五)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能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对提高本市教师的政治思想、文化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有较大贡献。有计划地指导培养2名以上青年教师,被培养的教师在市级教学竞赛中获一等奖2人次或在西宁市级及以上教学业务竞赛中获一等奖1人次。

第三章

评选程序和办法

第十二条 评选一般由下而上逐级进行。

(一)组织推荐。各学校对照基本条件和专业条件,充分酝酿,广泛听取意见,经过民主推荐、教学质量考核、学校学术领导小组评议,提出建议候选人名单在校内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一般为7天。

(二)考核测评。县区教育局及市属学校根据评选条件逐个进行全面考核。考核主要通过组织听课、核查资料、绩效考核、个别谈话、民主测评等形式进行。县区教育局及市属学校将确定的推荐人选评审材料报送市教育局人事处。

(三)评审公示。市教育局组织专家评审委员会对县、区及市属学校推荐的人选进行评审,评审结果在有关媒体公示无异议后,确定西宁市教学新秀、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名师名单,予以公布。

第四章

第十三条 市教学新秀、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名师必须担任本学科(专业)的教学任务,增强课程意识,刻苦钻研业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学新秀、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名师应在所在单位的具体指导下,制定三年工作目标。内容应包括更新教育思想,提高教学水平,进行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工作目标应具有阶段性、科学性、可行性。

第十四条 市教学新秀、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名师要每学期在校内评课不少于10节,上示范课不少于6节,在市(县、区)及以上范围内承担2次以上高质量的观摩课、示范课或专题讲座,研读专著写教学反思不少于2篇,撰写优秀教学设计不少于6篇,参加市级及以上培训(活动)2—4次,主动参加组织安排的各类支教、讲学活动以及培训青年教师2人以上,城区教学新秀、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名师每年送教下乡2次以上,成效显著。第十五条 市教学新秀、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名师必须积极参与教育科研,承担市级以上课题研究任务。每年至少撰写1篇有较高水平的专业论文、经验总结或科研报告在市级以上获奖或发表或交流。教学新秀每年至少撰写1篇有较高水平的专业论文、经验总结或科研报告,在市(县、区)级以上获奖,或在报刊发表或交流。

第十六条 市教学新秀、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名师必须承担一定的继续教育任务,积极参加市组织的讲学活动,同时完成学校行政部门下达的教育教学研究及其他任务。

第十七条 市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名师必须承担对学校的督导评估任务,积极参加有关部门组织的学校督导评估活动。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及课堂教学实施观察与评价,提交专题督导调研报告。

第十八条 市教学新秀、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名师应不断提高专业知识和水平,积极参加高一层次学历或硕士、博士研究生学历(学位或课程)进修。

第五章

管理和考核

第十九条 市教育局负责对教学新秀、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名师的培养和管理工作进行规划、指导、协调、检查和监督。市级教学新秀、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评选实行动态管理,每三年评选一次。

第二十条 建立西宁市教学新秀、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名师考核制度。各区县教育局负责对本区县的教学新秀、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名师进行考核,建立中小学骨干教师档案,认真记载他们的主要业绩及考核奖惩情况。学校负责对他们进行过程考核和日常管理,每年由所在单位对教学新秀、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名师的思想情况、业务水平、工作实绩和奋斗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其工作实绩和考察情况均计入本人的考绩档案,按学年建好管理台帐。西宁市教学新秀、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名师考核不合格或出现重大失误和严重错误的,经主管部门批准,可随时取消其资格、称号,不再享受有关待遇。第二十一条 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在学校考核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考核,并填写《西宁市骨干教师学年考核表》,考核结果须于每年8月底报市教育局备案;经考核被认定为能履行职责的,直接进入下一届市级骨干教师评选。对考核不合格的,经审查属实,取消其荣誉称号。市直学校的市级教学新秀、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名师由所在学校负责考核,并于每年8月底报市教育局审核,对考核不合格的人员须报市教育局审核取消其称号。市教育局每年随机抽查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和市直学校的教学新秀、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名师的考核工作。

第二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取消西宁市教学新秀、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名师资格:

1.评选工作中弄虚作假,不符合评选条件的;

2.离开教育教学第一线岗位的;

3.不具备师德要求或不履行岗位职责,考核不合格的;

4.依照法律、法规应当撤消其荣誉称号的。

第六章

待遇和奖励

第二十三条 西宁市教学新秀、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名师由市教育局报请市政府授予称号,颁发荣誉证书。在教师职务评聘中,优先晋升高一级教师职务。学科带头人优先作为市名教师、特级教师候选人。

第二十四条 建立市级教学新秀、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名师工作经费保障机制。市教育局按市级教学新秀、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名师基数按各类别人均2000元、5000元、10000元、20000元的标准拨付到校,其中,学科带头人、名师按每年人均拨付标准的一半拨付到西宁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用于教学、教研、学术交流等活动经费。市级教学新秀、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名师工作活动经费,由学校财务监督,学校教研室具体管理。拨付到西宁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的学科带头人、名师经费,由西宁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财务监督,科研部具体管理。经费实行无偿拨款的方式,包干使用,专项管理,专款专用,分期拨付。工作活动经费的用途:

(一)用于资助中小学校市级教学新秀、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名师自由选题形式开展课程改革及教法前沿探索研究项目及学科合作交流项目经费的支出。

(二)用于市级教学新秀、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名师承担学术交流、公开课、示范课等的授(讲)课补助。补助标准为:承担市级讲座、公开课、示范课任务,且测评满意度在80%以上,每次补助1000元;承担片区或联校讲座、公开课、示范课任务,且测评满意度在80%以上,每次补助600元;承担校级讲座、公开课、示范课任务,且测评满意度在80%以上,每次补助300元。

(三)用于市级教学新秀、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名师支持出版研究成果的学术著作。

(四)用于市级教学新秀、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名师承担培训中青年教师任务的劳务补偿和激励。

(五)用于支持市级教学新秀、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名师进行业务进修、学术交流考察活动的经费支出。

第二十五条

西宁市学科带头人、名师每3—5年可享受一个月的学术假,优先参加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境内外教育考察、培训或交流。

第二十六条

西宁市教学新秀、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名师离岗后,不再享受有关待遇。第二十七条

各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要为市级教学新秀、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名师创造有利的工作、学习环境,做到人尽其才,有计划地提供外出进修、参观考察、健康疗养的机会。

第二十八条 第二十九条

第七章

附则

在同一届评选中,每人只能参加一项评选。

篇5:武汉大学关于评选和奖励教学名师的暂行办法

一、优秀研究生评选和奖励类别

优秀研究生评选和奖励分为研究生奖学金和研究生荣誉称号两大类。

研究生奖学金(以下简称奖学金)包括竺可桢奖学金,专项奖学金(社会各界在我校设立的奖学金)和单项奖学金。

研究生荣誉称号(以下简称荣誉称号)包括个人和集体荣誉称号。个人荣誉称号分为:求是荣誉奖章、优秀研究生一等奖、优秀研究生二等奖、三好研究生、优秀研究生干部、社会实践先进个人、优秀毕业研究生等;集体荣誉称号分为:研究生先进班级、研究生文明寝室等。

二、优秀研究生评选对象和基本条件

学校优秀研究生评选对象为每学年注册在校的研究生,基本条件如下:(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二)学习勤奋,严谨踏实,勇于进取,成绩优良;(三)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身心健康;

(四)参加社会实践、担任社会工作或从事社会公益活动等。

学生在该学年中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取消其当学年奖学金和荣誉称号评选资格:(一)违反校纪校规受到处分;

(二)有课程成绩不及格(以研究生培养处成绩认定为准);(三)无故旷课、无故迟到注册、请人代注册、代他人注册;

(四)延期毕业(获浙江大学创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资助,卓越计划资助等研究生除外)。

三、各类奖学金评定条件

(一)竺可桢奖学金

竺可桢奖学金是我校最高层次的奖学金。获奖学生由学校颁发竺可桢奖学金证书、竺可桢奖章和奖学金。获奖者事迹在校内进行宣传,其名单载入学校年鉴。

参评人除达到优秀研究生评选基本条件外,还应具备下列条件:

1.学习成绩特别优异,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发表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或取得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2.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活动或社会实践中取得显著业绩。

在学院符合优秀研究生一等奖荣誉的候选研究生中名列前茅,已被学校列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培养对象者可优先参评。

竺可桢奖学金获得者由校奖学金评审委员会评审确定。

(二)研究生专项奖学金

研究生专项奖学金是指由热心教育事业的社会各界捐资设立的奖学金。

申请专项奖学金的研究生应符合优秀研究生评选基本条件和各专项奖学金协议提出的具体要求。

专项奖学金由学院根据学校分配名额,评审出初定名单,报研究生管理处(党委研究生工作部,下同)审核,经校奖学金评审委员会确认,学校发文公布。研究生专项奖学金获得者兼获优秀研究生一等奖或二等奖荣誉,兼得人数不超过该学年一、二等奖荣誉授予比例。

(三)研究生单项奖学金

为了鼓励在德、智、体、美中某一方面表现优异,或为学校、社会作出特殊贡献的研究生,学校设立研究生单项奖学金。

单项奖学金评定条件为: 1.创新创业奖学金

奖励该学年中在理论创新、技术创新等方面作出努力,并取得成绩的研究生;奖励在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通过先进的管理方式与社会各界合作并产生一定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研究生。

2.社会实践奖学金

奖励该学年中参加校、院组织的社会实践等活动,并取得较大成绩的研究生。3.社会工作奖学金

奖励在群众组织、党团活动、班级工作、社团工作、公益活动中组织管理能力强、投入时间多,取得显著成绩,担任一届以上(含一届)的研究生干部。

4.文体活动奖学金

奖励在文体活动中获得省级以上(含省级)奖励的研究生(个人奖项前六名,团体奖项前三名)。

5.特殊贡献奖学金

奖励其他为学校、为社会作出特别贡献或赢得重要荣誉的研究生。

单项奖学金评选坚持宁缺勿滥原则。各类单项奖学金由学院推荐,研究生管理处审核确定人选,经校奖学金评审委员会确认,学校发文公布。

四、各类荣誉称号授予条件

(一)个人荣誉称号 1.求是荣誉奖章

求是荣誉奖章是我校最高个人荣誉。获求是荣誉奖章的研究生由学校颁发证书和奖章,事迹在校内进行宣传,其名单载入学校年鉴。

参评人选除符合优秀研究生评选基本条件外,还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学习成绩特别优秀,具有很高的学术造诣或创新创业能力。

(2)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表现突出,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并为学校赢得声誉。

(3)在某一方面为学校建设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求是荣誉奖章的授予不受时间和名额的限制,凡符合条件的研究生,可向所在学院提出申请,学院初审后递交研究生管理处,研究生管理处审核后上报校奖学金评审委员会讨论确定,学校发文公布。

2.优秀研究生一等奖

优秀研究生一等奖评定条件为:(1)一年级博士研究生学习成绩特别优秀,已有学术论文发表或科研成果通过鉴定者优先;二年级以上博士研究生要求有2篇及以上优秀学术论文发表或有科研成果(主要完成人)等通过鉴定。

(2)硕士研究生学习成绩特别优秀,同等条件下有学术论文发表或有科研成果通过鉴定者优先。

优秀研究生一等奖评定比例:按参评研究生数的15%比例评选。3.优秀研究生二等奖

优秀研究生二等奖评定条件为:

(1)博士研究生学习成绩优良,有优秀学术论文发表或取得科研成果,参加科研项目、课题研究(主要参加者)等。

(2)硕士研究生学习成绩优良,积极参加科研活动等,有论文和科研成果者优先。优秀研究生二等奖评定比例:按参评研究生数的20%比例评选。4.三好研究生

三好研究生应具备下列条件:

(1)思想品德优秀,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公益活动等。

(2)学习成绩出色,同等条件下获得奖学金的学生优先参评。

(3)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身心健康。

三好研究生评选比例:博士研究生按参评人数的10%评选,硕士研究生按参评人数的15%评选。三好研究生在优秀研究生一、二等奖中产生。

5.优秀研究生干部

优秀研究生干部应具备下列条件:

(1)担任研究生干部一届以上(含一届),热心为同学服务,有较强的工作能力、组织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在社会工作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参加学院优秀研究生干部评选,比例不超过研究生干部数的10%,参加学校研究生会、博士生会及各类校级学生社团的优秀研究生干部评选,比例不超过研究生干部数的15%。

6.社会实践先进个人

社会实践先进个人应具备下列条件:

(1)全程参加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取得一定成绩,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

(2)认真总结实践活动,撰写出不少于1500字的具有较高理论水平的总结报告。

校级社会实践先进个人评选,比例不超过参加社会实践人数的20%,省级社会实践先进个人在校级社会实践先进个人基础上推荐,按团省委相关文件执行。

7.优秀毕业研究生

优秀毕业研究生是学校授予综合表现优异的毕业研究生的荣誉称号。优秀毕业研究生应具备下列条件:

(1)学习努力,成绩优秀,有优秀学术论文发表或取得科研成果。

(2)博士研究生获得过1次以上(含一次)优秀奖学金和1项荣誉称号;硕士研究生获得1项以上(含一项)优秀奖学金或荣誉称号。

(3)同等条件下,非在职研究生和毕业论文成绩优秀者优先。

(4)在规定学制(学校文件有另行规定的除外)内通过毕业论文答辩并获得学位。

校级优秀毕业研究生评选,比例不超过应届毕业研究生数的20%;省级优秀毕业研究生在校级优秀毕业研究生人选中产生,比例根据省教育厅相关文件确定。

优秀毕业研究生评选时间参照研究生毕业时间确定。(二)集体荣誉称号 1.研究生先进班级

研究生先进班级应具备下列条件:

(1)有一个坚强、团结的党支部、团支部和班委会,班团干部密切配合,以身作则,起模范带头作用。

(2)参加政治理论学习,有良好的班风,同学之间团结互助。(3)积极参加学校、学院的各项活动,组织有益的班级活动。(4)遵守法律法规,该学年中全班没有同学受违纪处分。(5)班级学习、学术气氛浓厚,学风端正。(6)积极参加寝室文明建设。

研究生先进班级,以学院为单位进行推荐,比例一般为研究生班级数的15%~20%。评选程序为:班级申请,学院初审,研究生管理处汇总,全校范围公示,校奖学金评审委员会确认,学校发文。

2.研究生文明寝室

研究生文明寝室应具备下列条件:

(1)团结向上。寝室成员团结互助,积极参加校、院、班、宿舍楼组织的各项活动,配合宿管工作,敢于与不良行为作斗争。

(2)勤奋学习。寝室全体成员勤奋好学、互帮互学,成绩优良。

(3)遵纪守法。寝室全体成员模范遵守《浙江大学学生宿舍文明建设管理办法》(浙大发后〔2007〕1号)、校纪校规及有关公约,全寝室未发生违章用电、留宿外人等危害宿舍安全的情况,全学年无一人次受到校纪处分。

(4)卫生整洁。寝室、个人及包干区卫生能始终保持整洁,全体成员积极参加公益卫生劳动,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寝室卫生检查全年平均分在80分以上,且每周卫生检查均合格。

(5)卫生“免检寝室”如符合本条第1、2、3项标准的,将直接授予“文明寝室”称号。

“文明寝室”评选,比例一般不超过当年学生总寝室数的15%。

研究生文明寝室的评选程序:学生公寓管理服务中心根据相关检查数据和宿管记实考评进行初评,初评结果在宿舍楼内公示,确定名单后报研究生管理处,由校奖学金评审委员会确认,学校发文。

五、评选办法

(一)组织工作

研究生各类奖学金和荣誉称号评定工作由校奖学金评审委员会领导,研究生管理处负责奖学金和荣誉称号评审的日常工作。学院的评奖评优工作由学院奖学金评审委员会或研究生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学院成立相应的评奖评优机构负责实施。学院应根据学校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本学院的学科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评奖评优的实施细则,在全院范围公布,并将学院实施细则交研究生管理处备案。

(二)评选程序

1.奖项公布:学校于每年9月份公布奖学金奖项目录、名额与金额情况,荣誉称号的目录和名额,当评奖评优实施细则。

2.评比动员:以学院为单位,向全体参评研究生公布各类优秀奖学金和荣誉称号名额,并提出学院具体评比要求。

3.个人申请:研究生对照有关条件,填报《浙江大学研究生学年小结表》和《浙江大学研究生评奖评优登记表》,并在班会上向全体参评同学报告。

4.班级提名:研究生以班级为单位,在小结和个人业绩评比基础上推荐各类奖学金和荣誉称号的候选名单。获得推选资格的研究生向学院递交相关表格和材料。

5.学院初选:学院汇总候选名单,征求研究生导师和德育导师意见,产生初选名单,并汇总有关表格和材料,报学院奖学金评审委员会。

6.公布初审名单:学院奖学金评审委员会进行初审评选后,在学院范围内将含研究生业绩的名单汇总表格进行公示(至少3天),充分征求师生意见,如有异议,应进行调查了解并复议。

7.学校评审:各学院将汇总名单和评奖评优材料按要求递交研究生管理处,研究生管理处负责各项奖学金和荣誉称号人选的审查、复核工作。校奖学金评审委员会确认各类奖项和荣誉称号获得者名单。

8.全校公布:研究生管理处公布校奖学金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的获奖研究生名单,征求全校师生意见。公示一周后,学校发文公布,并在有关媒体上刊登宣传。

9.评选时间和程序在本文件中有具体规定的,按该规定执行。

六、其他有关事项

(一)研究生填写的《浙江大学研究生学年小结表》、《浙江大 学研究生评奖评优登记表》存入个人档案。

(二)获得各类奖学金的研究生,由学校发给证书和奖学金,各类奖学金荣誉兼得,奖金不兼得,奖金取高者。获得个人荣誉称号的研究生,由学校颁发证书和奖品。获得研究生先进班级荣誉的,由学校发给奖状和班级活动经费。

(三)凡已获得奖学金和荣誉称号的研究生,如发现有弄虚作假等行为的,学校将撤销其所得称号,追回已发奖金等。获奖同学应正确使用奖学金,反对铺张浪费或者用于不利于学习进步的其他行为。

(四)获得专项奖学金的研究生须履行专项奖学金协议规定的相关义务。

(五)本办法适用于2007级以后(含2007级)研究生,2006级以前(含2006级)研究生仍按《浙江大学研究生优秀奖学金评定办法》(浙大发研〔2006〕1号),《浙江大学研究生荣誉称号评定办法》(浙大发研〔2006〕2号)执行。

篇6:武汉大学关于评选和奖励教学名师的暂行办法

为了表彰长期在我校教学第一线从事本科教学工作,坚持党的教育方针,注重教学改革实践,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优秀教师,进一步提高本科教学水平,并配合教育部国家级高校教学名师奖、江苏省教学名师奖的评选表彰工作,现决定实施校“教学名师”工程,重点培养遴选一批后备人选,为做好此项工作,特制定本办法。

一、评选层次

(一)教学名师。具备教授职称并长期在教学一线承担本科生教学任务的专任教师。

(二)教学优秀教师。具备副教授职称并长期在教学一线承担本科生教学任务的专任教师。

(三)教学新秀。具备讲师职称,2-6年内在教学一线承担本科生教学任务的专任教师。

二、评选表彰名额

每次评选表彰教学名师3名、教学优秀教师15名,教学新秀20名,每年评选表彰一次,在校级教学名师获得者中,择优遴选1名作为省级教学名师奖推荐人选上报教育厅。

三、评选条件

(一)教学名师的评选条件:

1、政治立场坚定,师德高尚;事业心强,富有创新协作精神;治学严谨,教风端正;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2、长期承担本科教学任务,坚持讲授基础课程或专业主干课。近五年来,每年均为本科生授课。教学效果好,主讲课程在校内同领域内有较大影响,并形成独特而有效的教学风格,在校内起到示范作用,学生评价优秀。

3、因材施教,方法灵活;课程讲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 学生积极思维和调动学生潜在的能力,给学生以深刻的创新熏陶;积极开展教学法研究与应用,科学、合理、有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效果好,有自己研制的多媒体课件;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4、近五年主持过较大教改项目,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做出较大贡献,获得过校级以上奖励。发表过高质量的教改教研论文或出版具有一定影响的教改教研专著。自编、主编高水平、有特色、版本新的教材。

5、学术造诣高。主持或参与过市厅级及以上级别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多。出版过科研专著或发表多篇高质量的科研论文,科研成果的学术意义或社会经济效益大。

(二)教学优秀教师的评选条件:

1、政治立场坚定,师德高尚;事业心强,富有创新协作精神;治学严谨,教风端正;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2、长期承担本科教学任务,坚持讲授基础课程或专业主干课。近五年来,面向本科生年均课堂教学工作量不少于100学时,形成独特而有效的教学风格,教学效果好,学生评价优秀。

3、因材施教,方法灵活;课程讲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和调动学生潜在的能力,给学生以深刻的创新熏陶;积极开展教学法研究与应用,科学、合理、有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效果好;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4、近五年主持或参与过较大教改项目,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方面取得成绩,做出一定的贡献,获得过校级以上奖励。发表过高质量的教改教研论文或出版具有一定影响的教改教研专著。自编、主编或参编高水平、有特色、版本新的教材。

5、学术造诣较高。主持或参与过校级及以上科研项目,科研成果较多。出版或参编过科研专著或发表过高质量的科研论文,科研成果的学术意义或社会经济效益较大。

(三)教学新秀的评选条件:

1、政治立场坚定,师德高尚;事业心强,富有创新协作精神;治学严谨,教风端正;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2、近2-6年内承担本科教学任务,坚持讲授基础课程或专业主干课。近年来面向本科生年均课堂教学工作量不少于64学时,形成独特而有效的教学风格,教学效果好,学生评价优秀率高。

3、因材施教,方法灵活;课程讲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和调动学生潜在的能力,给学生以深刻的创新熏陶;积极开展教学方法研究与应用,科学、合理、有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效果好;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4、近年来主持或参与过较大教改项目,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方面取得成绩,做出一定的贡献,获得过校级以上奖励。发表过高质量的教改教研论文或参编过高水平、有特色、版本新的教材。

5、学术造诣较高。参与过校级以上科研项目,参编过科研专著或发表过高质量的科研论文,科研成果的学术意义或社会经济效益较大。

6、年龄在35岁以下,具有讲师职称。

四、评选推荐程序和要求

(一)个人申请。符合条件的教师向所在学院(所、校区)提出申请。

(二)学院(所、校区)推荐。

(三)学校将组织专家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对申报材料进行评审,评审结果报学校办公会审批后进行公示。

五、奖励办法

篇7:武汉大学关于评选和奖励教学名师的暂行办法

一、指导思想

教授讲授本科生课程,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塑造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加强我校优秀教师队伍的建设,表彰优秀教师的教育教学功绩,激励名教授上讲台,特设立“哈尔滨工业大学教学名师奖”。

二、奖励范围与性质

奖励范围为长期从事本科生和研究生第一线教学任务的专任教师。奖励性质为荣誉称号。

三、奖励办法

(一)获奖者学校授予“哈尔滨工业大学教学名师”荣誉称号,颁发荣誉证书。

(二)学校择优推荐获奖者参加省级和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评审。

四、评选条件

(一)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奉献精神。

(二)受聘教授职务,能够积极主动承担本科生教学任务。近4年来,直接面向本科生进行课堂教学或实验教学工作。

(三)治学严谨,学风端正,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能够将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深入课堂,深受学生爱戴。

(四)有符合时代特点的教学思想,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做出重要贡献。

(五)教学效果好。主讲课程在全国同领域内有一定影响,有正式出版的本门课程教材,或选用国内外先进的教材。连续三年学生评价优秀。

(六)学术造诣高,长期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并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能够将最新研究成果和科研思想融入课堂教学。

五、评选办法与步骤

教学名师奖每三年评选一次。符合上述评选条件的教师向所在院(系)提出申请,由院(系)推荐,院(系)教学指导委员会考核、初审,学校本科教学委员会复评,并向全校师生公示,通过后报校长办公会批准。

本办法解释权在教务处。

(二○○三年五月,校教发[2003]271号文件)

教务处

篇8:武汉大学关于评选和奖励教学名师的暂行办法

一、评选原则

1、坚持教学与技术服务水平相结合的原则。突出对师德师风、教学工作业绩、教学艺术、教学改革等方面的要求。

2、强化一线原则。教学名师、教坛新秀的评选旨在肯定和表彰我校第一线长期从事教学、注重教学改革与创新、教学方法先进、教学经验丰富、学术造诣深、教学效果好的教师。

3、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评选。

二、评选条件

(一)教学名师

1、长期在教学一线工作,且目前仍在为学生授课,教学工作量饱满;爱岗敬业,师德高尚,诚信育人。

2、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且具有3年以上高职教学经历(推荐省级教学名师需5年以上)。

3、具有相关企业相应技术工种3年以上的工作经历,或累计到相关企业挂职从事技术工作3年以上;长期坚持在教学一线,教学表现突出的基础课教师,可适当放宽企业经历要求。

4、近三年教学工作业绩考核成绩均为B级以上,且至少二次为A。

5、近三年完成岗位所要求的教科研工作量的前提下,需另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获市级及以上教学、科研成果奖。

(2)积极撰写并发表教研或科研论文,近三年内应在各类期刊上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论文3篇以上,其中2篇发表在核心期刊上。

(3)立项并主持的年均横向科研项目经费达到: 8万元(理科)、3万元(文科);或开展产学研合作并且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或主持1项社会服务工作,并取得较大的社会效益或社会影响。

(4)指导学生学科竞赛获省级及以上奖励者。

(5)重点专业、特色专业、重点学科、教学团队、示范性实训基地、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等重大教学改革项目负责人。

(二)教坛新秀

1、长期在教学一线工作,且目前仍在为学生授课,教学工作量饱满;爱岗敬业,师德高尚,诚信育人。

2、具有讲师及以上职称,年龄在40周岁以下且具有3年以上高职教学经历。

3、具有相关企业相应技术工种2年以上的工作经历,或累计到相关企业挂职从事技术工作2年以上;长期坚持在教学一线,教学表现突出的基础课教师,可适当放宽企业经历要求。

4、近三年教学工作业绩考核成绩均为B级以上,且至少一次为A。

5、近三年完成岗位所要求的教科研工作量的前提下,需另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获校级及以上教学、科研成果奖。

(2)积极撰写并发表教研或科研论文,近三年内应在各类期刊上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论文2篇以上,其中1篇发表在核心期刊上。

(3)立项并主持的年均横向科研项目经费达到: 3万元(理科)、1万元(文科);或开展产学研合作并且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或主持1项社会服务工作,并取得较大的社会效益或社会影响。

(4)指导学生学科竞赛获市级及以上奖励者。

(5)重点专业、特色专业、重点学科、教学团队、示范性实训基地、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等重大教学改革项目排位为前三位的主要建设骨干。

三、评选办法

1.学校教学名师和教坛新秀每两年评选一次,每次根据评选条件评出教学名师1~3人,教坛新秀3~5人。

2、评选程序:

(1)由申请人提出申请或学院(部)推荐,填写《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教学名师申请表》、《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教坛新秀申请表》(见附件1、2),所在学院(部)进行初评和筛选后,确定候选人选,并签署意见报教务处。

(2)教务处、人事处进行候选人资格审查。

(3)校教学委员会评审。(4)校内公示。

(5)校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后授予相应称号。

3、评选指标体系参见《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教学名师奖评选指标体系》、《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教坛新秀奖评选指标体系》(附件3、4)。

四、教学名师和教坛新秀的管理

1.学校将对教学名师和教坛新秀每年进行综合考核,如考核不合格,或出现教学事故,取消其校级教学名师、教坛新秀称号。

2.学校教学名师和教坛新秀的评选、考核管理工作由教务处、人事处共同负责。

五、表彰与奖励

1、校级教学名师、教坛新秀由学校授予“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教学名师、教坛新秀”荣誉称号,并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奖金标准为教学名师5000元/人,教坛新秀2000元/人。

2、省级教学名师、教坛新秀等奖项将在校级教学名师、教坛新秀人员中择优推荐。

3、在同等条件下,教学名师、教坛新秀将优先获得参加专业学术会议和进修机会。

七、本办法经第n次校长办公会议讨论通过,自印发之日起执行。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特别说明:

本文件于9月14日校长办公会议原则通过,但因2010年省教学名师、教坛新秀评选时间紧迫,正式文件未下发前以附件形式作为个人申报及各学院推荐时依据。

上一篇:白水县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实施方案下一篇:河南市政工程施工用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