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2024-05-05

浅谈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通用12篇)

篇1:浅谈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浅谈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那什么是“语文素养”呢?按北京大学教授温儒敏的说法,“语文素养”是指“中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从哪里来》)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也认为,“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语文学科素养加上“核心”后,除了听说读写思五个方面的知识、能力之外,还要把文学审美、文化价值、思想价值等纳入。(赵福楼《谈谈语文核心素养》)由此,语文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更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那么,作为一名基层的小学语文教师该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呢?我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谈我的实践过程:

一、激发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格修养。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于漪也曾说:“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出来,教学就成功了大半,学生学习语文就有了良好的起点,就不以为苦,从中获得乐趣。”由此可见,语文教学活动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其自然而愉快地接受知识,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才能得以提升。

1、精心设计预习作业,收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经典诗文。学生对未知的知识总是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因此,相对于简单机械的抄写,他们对这样的作业更感兴趣。譬如在学习三年级下期第2课和29课《古诗两首》时,让学生收集描写春天和月亮的诗句;学习四年级上期第1课《观潮》时,让学生收集写景状物的经典散文;学习五年级上期第6课《梅花魂》时,让学生收集描写梅花和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文等。在学生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上课时请学生诵读、展示。这样的作业既能培养学生收集、甄选资料的能力,又能极大地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加学生的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的积累,提高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文修养。

2、根据课文内容和文体特点,创造、再现课文情境。譬如,在讲四年级上期《搭石》这篇课文时,我就采用了让学生参与课堂表演体验的方法,在讲台上放上几张白纸作为搭石,告诉孩子们白纸以外的区域就是溪水,让三五个孩子跟着我一起走搭石。学生一看可以上台和老师一起表演,情绪高涨,纷纷踊跃争取。在再现情境的过程中,分两组进行,一组同学与我配合默契,提脚、落脚,动作协调一致,让学生很直观的感受到动作的协调美和韵律美时。另一组同学表演时,我几次故意打乱脚步,让后面的孩子步伐大乱,纷纷掉进溪水中。通过这样的对比试验,学生很容易就能感受到村民之间的默契与和谐,体会到过搭石时的有序和动作的整齐划一,感受到村民心灵之美、民风淳朴之美。这样的学习,生动活泼,很自然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和情怀。

二、注重朗读为主的课堂阅读教学和课外经典诗文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只是代表着学生愿意去学,这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广泛阅读、积累,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

1、诵读精彩文本,培养语感能力。语文教材中选用的文章,都是几代大家积累流传下来,经过专家们认真筛选甄别的,在遣词造句等方面堪称范本的佳作。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除了课本上要求背诵的篇目或片段外,我也会要求学生对其他课文中一些精彩的片段多读以至成诵。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还可以增强学生对语言的直接感知能力。譬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课文《触摸春天》时,因为这篇课文主人公的特殊性,小学生没有实际的生活体验,不容易理解课文内涵,因此教学时我让学生反复诵读,要求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能把盲女孩安静双手拢住蝴蝶和放飞蝴蝶的片段背诵出来。通过反复的朗读,学生慢慢走进安静的内心世界,对安静细腻而丰富的感情和课文的思想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而且在朗读的过程中也加深了学生对文本人物形象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2、读名家名著,写读书笔记。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的高低,关键在于个人对语文主动积淀的厚实程度。“腹有诗书气自华”,当语文积淀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在人身上形成一种富有个性的文化底蕴。《课标》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古代教育家都十分重视记诵,要求学生在记忆力最旺盛的时期多读多背,熟读成诵。历代的文学大师,也无不满腹经纶,具有很好的记诵功底。然而,据一些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中小学生阅读量不足国家标准的20%。为了帮助孩子们补充文学名著的积累,在教学实践中,我要求学生每天阅读经典名著30分钟以上,做好读书笔记,摘抄适量的精彩片段,优美的句子和词语,并写出简短的赏析文字。每天语文课前也会请一名学生与大家分享读书笔记。数年来,所教班级的孩子课外阅读量大大增加,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傲慢与偏见》《红与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沈石溪动物小说》《夏洛的网》《绿山墙的安妮》《海底两万里》《老人与海》等数十部中外名著都成为孩子们如饥似渴的阅读对象。

3、诵经典诗词,背名篇名句。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孔子曰:“不读诗,无以言。”诗教,可以让人温柔敦厚,让人文质彬彬。因此,我要求学生每天课余自由背诵一首诗歌。课前请一名孩子学生带领全班同学一起诵读。几年下来,孩子们经典诗文的积累相当惊人,涉及历代诗词歌赋文等多种形式。《诗经》中的重要篇目如《关雎》《相鼠》《硕鼠》《蒹葭》《桃夭》《子衿》等二十余篇,大部分同学都背得滚瓜烂熟。《木兰诗》《将进酒》《长恨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长篇巨制部分同学也能出口能诵。古代经典散文如《资治通鉴》(部分)《狼三则》《愚公移山》《陋室铭》《出师表》《爱莲说》《诫子书》等也出现部分同学的背诵篇目里。徐荣婷等同学主要背诵的是宋词,如《念奴娇》《雨霖铃》《声声慢》《鹊桥仙》《水调歌头》等数十首。廖尉翰同学背诵的主要是《增广贤文》章节。何俊毅同学背完了一本《毛泽东诗词》。现代诗人中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余光中的《乡愁》、戴望舒的《雨巷》等也是很多孩子喜欢的篇目。

课堂阅读和课外经典诗文的积累教学活动,不仅增加了学生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还培养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在“润物细无声”中帮助孩子们解决了积累优秀词句少,书写、语表达能力差等问题,实实在在地培养了孩子们良好的学识修养、人格修养。

篇2:浅谈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 在现代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提升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外,还需要注意运用科学的方法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只有真正培养好学生的核心素养,才能够为学生日后的成长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师就必须突破现代语文教学的约束,在教学的过程中积极地尝试运用新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需要以现代教学思想作为指导,同时也需要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积极地积累经验,大胆地进行尝试。只有这样才能够找到最适合现代学生的教学方法,教师才能够真正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对核心素养的基本理解  素养强调的是一个人的基本修养,如果按照广义的理解,其中包含道德品质、言谈举止、知识层次以及能力状态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而素养这个概念同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等概念的区别在于:素养更加关注的是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的内化调整,指出了学习者深入思考之后的成果。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学应当注意对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培养,也就是在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中致力于使学生形成相对稳定的、适应性更强的语文学识修养、文风情趣状态。这和传统意义上仅关注知识记诵与应用的小学语文教学比起来,更具深度与广度。所以,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注意传统的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养成之外,还要关注学生对这些目标的真正内化,使之上升到语文审美情趣与良好个性、健全人格构建的高度。比如在小学识字写字训练时,应一方面

 注意到学生能力的训练,另一方面也注意到其对学生在文化熏陶方面的优势。

二、新课程下的角色转变首先需要教师教育思想的转变

新课程体系的目标、功能、内容、结构、实施、评价与管理等方面都有了重大改革。这一系列的改革最终都要靠教师在学校教育和教学实践中去实现、去完善。中小学语文教师要与新课程同行,要适应新课程的需要,必须转变角色,学习掌握新的专业要求和技能,在新课程中不断自我更新、发展。新课程的重要任务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起一个自主、体验、探究、合作、交往的学习的平台。学习方式的转变期待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学模式的转变始于教师角色的转变。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注重角色转换是教师伴随着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质性推进和现代语文新课 

 程的成长而发生的,是教师面向教育未来的发展性建构。教师要理性地审视和反思语文教师的传统角色,使之逐步从所谓传道、授业、解惑之权威向与新课程同步成就的“平等者中的首席”作根本位移。因而语文教师要在新课程环境下重新塑造自己,界定自己的角色。

三、语言建构与运用

这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言语实践活动中,通过自主的积累、感悟与整理,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并内化为个体的言语经验、言语技能,在具体的言语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形成、思维品质与审美品质的发展、文化的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  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的建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

四、优化学习过程

1.在课前导学方面。从教师角度来说,教师要在充分分析学生情况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设计切合实际的教学设计与预习单。从学生角度来说,学生就是要完成预习单,并带着问题和学习收获学习新的知识。比如,教师在设计《七月的天山》这篇课文的教学导学案时:(1)要充分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该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阶段,对新鲜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但是其注意力不稳定。(2)要充分了解本课教学内容。(3)要设计具体的导学内容和预习单:以唐代诗人李白的“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引出“天山”一词,进而引导学生对《七月的天山》中所描写的具体景色等进行探讨。

 2.在课前要求。学生阅读课题,搜索有关天山的资料,了解作者,并让学生思考《七月的天山》的写作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以及描写景色地点变化的句子等问题。然后,学生就可以按照教师所设计的预习单,带着相关的问题进行课前预习,从而为课堂中提高对课文的理解打下基础。

篇3:浅谈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挖掘文本情感,有效培养核心素养

语文本身具有人文性、时代性、发展性、实用性等特征,故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更要与时俱进,遵循时代发展要求和学生的成长规律。具体来说,教师要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依托,为学生构建“四个实用课堂”,确保语文课堂有序、有力、有趣、有效。这四个实用课堂分别是“情感的课堂”“交流的课堂”“自主的课堂”和“开放的课堂”。学生核心素质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想实现必须以“四个实用课堂”做基础。

“情感性课堂”的构建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征,这与核心素质培养之理念不谋而合。这里的“情感”一方面是来自于教师的激情、热情与爱心,另一方面来自于学生的“融情”,是学生与文本心灵合一,情感洋溢的表现。如,在《泊船瓜洲》教学中,教师所营造的情意浓浓的“思乡”意境,不仅让学生深刻理解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与向往,更让学生对诗人的思乡之情延展至自我,达到“物我和一,情意绵绵”之境界。同时,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营造“交流性课堂”“自主性课堂”以及“开放性课堂”,旨在实现生生交流、师生交流、文本对话的课堂目的,以此来推动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质疑析疑能力、合作能力等的提升。在语文核心素养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个重要方面,而基于文本的情感阅读是培养学生有效深入课文,理解作品的关键,教师要巧妙抓住情感,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优化课堂教学,有效培养核心素养

在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十分必要和重要,小学阶段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丰富的语文知识、较强的语文能力(语言文字欣赏、审美能力等)、较高的人文素养、阅读与表达能力、独立思考创新的技能、较强的识字、阅读与写作技能等。教师要创新课堂教学,借助教材载体助力学生提升核心素养。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时,教师要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而新颖的课堂导入、精彩的教学过程、干练的教学总结等均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从而提升核心素养。

如在学习《小英雄雨来》时,教师可采用精彩的多媒体导入方式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当视频为学生呈现“小英雄雨来”的小故事时,学生的吸引力马上被吸引住,而多媒体的强大功能能让学生感受到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突,学生对课文产生了探究兴趣。接着,教师创新课堂教学,抓住作品中蕴含的丰富的语文知识、人文知识,鼓励学生勇于分析质疑,对文本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途径探究,实现对文本的深层解剖,挖掘文本的深层意蕴。这样,学生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等的感悟便会提升,从而实现间接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三、紧扣人文因素,有效提升核心素养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要依托于语文课堂教学,依托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热爱。中华汉语博大精深,它不仅承载着优秀历史文化,也呈现出广博的文化风貌,更体现出丰裕的人性之美,教师要通过指引学生学习与鉴赏汉语言文字,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从而对语言文字产生热爱之情,达到提升核心素养。

选入人教版小学语文的文本篇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言运用的精妙,意境营造的奇妙、思想呈现的深远等对引领学生感悟语言、鉴赏语言有着重要作用。如《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文章,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词句,并用生动、具体、形象的语言写出了西沙群岛的风景优美、物产丰富,能有效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时,教师可以抓住核心素养的关键因素,通过引导学生品词析句、联想想象等去激发学生对文字鉴赏的兴趣,并感受作者如何用精妙的表达去描写西沙群岛,体会作者用词之巧妙,最终习得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对祖国大好河山产生热爱之情。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基于一定的阅读能力而展开的,而阅读课堂是重要的载体,教师要抓住核心素养的关键因素,渗透阅读策略,使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得到极大提高,并借阅读课堂积累语言,习得能力。

总之,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也是提升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渠道。语文教材担负着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责任,核心素养是学生语文学习最重要的品质,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创设“四个实用性课堂”、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强化学生对汉语言文字的热爱等途径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摘要:什么是语文核心素养?语文核心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素养,它的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核心素养逐渐被人们所提及,成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要素。语文教师如何紧扣教材载体,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本文从挖掘文本情感,有效培养核心素养;优化课堂教学,有效培养核心素养;紧扣人文因素,有效提升核心素养三个方面阐述。

关键词:核心素养,文本情感,优化教学,人文因素

参考文献

[1]胡晓容.浅谈小学语文如何针对核心素养教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5(12).

篇4:小学语文学科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

在四大核心素养上“扬长”

人文底蕴 以人教版教材为例,编者选编了将近500篇文质优美的文章作为课文和其他学习材料。长期以来,语文教师正是一方面引导学生利用这些文章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人文理念、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的。例如:小学阶段引导学生阅读和背诵的大量古诗词,能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而《假如》《触摸春天》《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等文章,能引导学生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伯牙绝弦》《月光曲》《蒙娜丽莎之约》等大量描写艺术魅力的文章,能培养学生发现、感知、欣赏和评价美的意识的能力。

学会学习 小学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方面有较系统的设计。例如:在许多课文中设计了“小泡泡”,提示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思考的问题;在高年级的语文园地中设计了“交流平台”,帮助学生对单元学习重点进行整理和反思;从小学五年级开始,对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进行了着重培养,如安排了《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这样专门介绍信息技术的文章;在一些综合性学习中,对利用网络搜集信息的能力有明确的要求,如五年级下册第六组《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

健康生活 小學语文课程在“健康生活”方面注重引导学生关爱自己的“身”“心”。例如:《棉鞋里的阳光》《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等课文引导学生要健康、安全地生活;《爬天都峰》《陶罐和铁罐》等课文彰显着要有积极的心理、正确看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的指导思想。

责任担当 例如:《我选我》《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桥》等课文,体现了小学语文课程在“责任担当”方面的培养意识,从对自己、对班集体的责任担当逐步发展为对社会、对同一片蓝天下的全世界孩子的关爱和责任担当。

从以上的简要列举,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小学语文学科对“人文底蕴”“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四大核心素养的培养内容十分丰富,这是“长处”。广大教师可以充分地“扬长”,在这些方面大有可为,如:既可以在教学时立足文本对学生进行涵养和训练,也可以向课外延伸,引导学生多阅读相关书籍,进行相关综合性学习和社会实践,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打好以上四大核心素养的基础。

在两大核心素养上“补短”

仅从人教版教材来看,小学语文在“科学精神”“实践创新”方面选编的课文不多,每册课文中仅有一两篇体现“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的课文,所占比例较少。这样的选文编排数量,造成教师在两大核心素养的培养上重视程度不够,是小学语文课程存在的“短处”。为了使学生在六大核心素养方面全面发展,必须把这两个短处“补齐”。

科学精神 例如:《兰兰过桥》《太空生活趣事多》《农业的变化真大》《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千年梦圆在今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我最好的老师》等体现科学精神的文章,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稀有而宝贵。为了培养学生在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和勇于探究方面的科学精神,教师自身应开阔眼界,以一篇带多篇,以一篇带一本,把学生引向广阔的科学世界。《语文课程标准》在附录中建议阅读“科普科幻作品,如儒勒·凡尔纳的系列科幻小说”,就可以向学生推荐儒勒·凡尔纳的名著《海底两万里》《十五岁的小船长》等;课标还建议阅读“介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常识的普及性读物等”,就可以把中国高士其的《细菌世界历险记》、贾兰坡的《爷爷的爷爷从哪里来》带到学生面前。

实践创新 例如:《乌鸦喝水》《称象》《邮票齿孔的故事》《充气雨衣》等体现实践创新的课文,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为数最少。实践创新素养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和技术运用三个要点。语文教师可以从这三方面入手引导学生多阅读相关的作品、报纸、杂志,观看电视节目,开展相关的综合性学习。在作品方面,可以推荐《从小爱动手:给孩子的130堂创意实验课》《和老爸一起动手酷发明》等书;在电视节目方面,可以推荐学生观看中央电视台的《大国工匠》节目;在综合性学习方面,可以分三个方面开展专题活动,如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参加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等劳动意识方面的专题活动,也可以就家庭、学校、社区中常见问题等问题解决方面的专题活动,还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创意通过剪纸、雕刻、泥塑、拼接和电脑三D打印等技术转化为有形物品等技术运用方面的专题活动。

结束语

我国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是一项针对从幼儿到大学时期学生的总体框架,是一项长远的培养目标。6年的小学学习生活,是一个学生学习生涯的较长部分,且是基础部分。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在实现小学阶段培养目标上责任重大,面对这个新兴课题还有很多值得探讨和研究的地方,应立足课程,扬所长,补所短,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贡献教育智慧。

篇5:浅谈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正文】

【摘 要】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至少包括他的语文能力、语言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认知能力、人文素养等。新课程性质与地位里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抓好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多思、多读、多写,又要进行文化思想的熏陶和道德情感的培养。因此如何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

立足课堂;核心素养;培养方法

在现代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提升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外,还需要注意运用科学的方法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只有真正培养好学生的核心素养,才能够为学生日后的成长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师就必须突破现代语文教学的约束,在教学的过程中积极地尝试运用新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需要以现代教学思想作为指导,同时也需要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积极地积累经验,大胆地进行尝试。只有这样才能够找到最适合现代学生的教学方法,教师才能够真正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质疑是激活思维的最佳方法。

巴尔扎克对世人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意义的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就问个为什么。”无独有偶,陶行之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也提出:“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显而易见,问题是学习的先导,语文课堂上创设环境,激发学生提问的愿望,利用文本资源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难点重点质疑,抓住矛盾处、异常处质疑,抓住文题质疑,抓住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词句质疑,提出与课文主要内容相关的质疑,多角度,多方位发问,并引导学生学会多途径解决问题。在教学《迟到》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全文的总起句,“我的父亲很疼我,但是他管教我很严,很严很严。”体会作者为什么这样遣词造句,在品读了描写小海音和父亲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的语句后,引导学生自行讨论解决上节课提出的问题“父亲为什么要打我?”明确是海音激怒了父亲,才会挨打,之后又引导学生练习多角度提问,深入思考父亲是为什么打我,如果不打会有什么后果?进一步体会父亲的内心世界;最后抓住父亲送给我花夹袄和铜板这个细节的描写,引导学生回忆之前的质疑,通过师生对话,生生交流,在思维的碰撞中形成了对文本的正确理解,感受到一个既疼爱孩子,有严格管教孩子的父亲的形象。从学生的表现看,基本达到高学段“在讨论和交流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在一次次质疑中,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了发展与提升。

二、让学生在阅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语文教学是一首诗,一首激情澎湃的诗,语文课要体现“书声琅琅,情意浓浓”。《课程标准》总目标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读是理解、感悟的前提,深刻的感悟是建立在深入阅读、积极思考的基础之上的,对文本读得越多,想得越深,自然感悟就越丰富。《我的故乡在北京》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学中我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来使学生自发地感悟课文内容。我抓住文中优美语段,通过让学生个别朗读、默读、自由读、齐读等不同方式全方位地接触文本语言。当学生通过朗读体验到西山、昆明湖、长城的美景后,再让学生通过“读”把对故乡的热爱赞美之情表达出来,这些朗读点的落实促成了学生语感的形成。语言实践和感悟入情水乳交融,读中感悟,感悟又更好地促进学生把书读好。教学中,通过采用范读、学生自读、默读、师生合作读、齐读、配乐朗读等多种方式,不需要教师做过多地讲解,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文本的内涵,引领学生学生走进文本,在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有所感悟与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

三、在想象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想象是学生把文字变成形象的再创造过程。教学中引导学生走进语言文字,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头脑中形成一幅生动形象的画面,再引导学生把自己当成作品中的人物,设身处地去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根据语言文字进行想象,走进了作者的心灵深处,更深的体会了情感,得到了熏陶,受到了感染;再通过朗读,进一步品味了语言文字的魅力,真正凸现了语文特点,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在教学《二泉映月》这一课时,我让学生从“阿炳双目失明,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买艺度日……”这一段描写中去想象阿炳的生活,进而体会他坎坷的命运,体会到阿炳通过琴声表达悲愤之情和人生感悟,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读中悟境,读中悟情,使文中的人和物活化,这样的朗读才会“有声有色”,这样的朗读才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到作者心中流动的情感。

四、厚积薄发,提高学生的运用与创造。

阅读是吸收和积累,作文是内化和运用,只有在阅读中“厚积”,才能在作文中“薄发”,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必须加强读写结合。北师大教材为读写结合提供了空间,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一篇篇好的范例,适时地引导,在一年级学生学完诗歌《我很快乐》后进行写话练习:小朋友想一想,还有谁很快乐?,孩子们说出:“我是小乌龟,我会在水里游,我很快乐.我是小树,我会结果,我很快乐”等等很童真的句子。在学习了《清明上河图》中描写繁华街市的部分,让学生仿写旧街花朝节的热闹场面,在学习了《爷爷的芦笛》一课后,布置学生写一写晚上自己独自一人在家的情景,学生从文中悟得写法,有话可写,往往出现神来之笔。在一次次练笔中,学生学会了运用语言,创造了精妙的语言。

篇6:浅谈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个学生个人成长,走向社会和融入世界必不可缺的共同素养。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我认为:初中语文的核心素养就是人文性、民族性、工具性的结合与体现。当然,这三方面既是独立的,又是相互交叉的。语文学习一定要做到把工具性和人文性结合起来。对于字和词我们要让学生把这些基础知识掌握准确、牢固,知道字词的读音和意思;下一步才有可能认真的品味鉴赏课文优美的句段,才有可能感受理解文章的精髓和主旨,如果你连字词都经常搞错,错别字满篇,怎么可能领略到文章的意境;我们不但要打好学习语文的基础,还要走进自然,深入社会,亲自实践,认真思考,进而才有可能写出自己独到的认识和观点,闭门造车、生搬硬套、依葫芦画瓢写作文都是不可取的,又怎么能可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品。

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是语文教学的根基。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听说读写,在课外也要学会积极主动的运用听说读写,如户外的广告语、宣传标语;机关的文化建设、发展内涵等,都涉及到语文,可以说语文的功能无处不在,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把学生当成堆积知识的容器,更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而是让学生形成一种独立生活的能力,要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去认识、判断、适应这个世界,会正确的选择自己独特的人生道路,树立起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语文教育应该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传统初中语文课堂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师的满堂灌输对应的是学生的被动接受式学习。教师枯燥乏味的知识讲授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缺乏学习的动力,因而学习效率一直难以提高。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语文课程改革当中,教师首先要转变陈旧、单一的教学方法,利用多样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课堂,让兴趣成为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强大内驱力。例如在冰心的《纸船》一课教学时,我首先在课堂导入阶段要求学生亲自动手为自己心目当中最重要的亲人折叠一只小小的纸船,并将自己的心里话写在上面,留待放学后回家送给想送的亲人。学生在动手折叠纸船的过程中极为用心,有的还在纸船的外面画上“心”的形状,大部分学生表示要将这只包含着感恩的纸船送给自己的母亲。然后我导入本课教学,我国著名诗人、现代作家冰心老人也曾经折叠过一只小小的纸船,她的纸船是送给谁的呢?她的纸船中又蕴含着怎样的感情呢?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出来,在接下来的新课学习过程中他们积极主动,课堂参与度非常高,课堂学习效果较之以前也大大提高。

在初中语文教学当中,教师要将创新能力培养放在首位,贯穿于整个初中教学当中,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创新能力既是现代人才必备的素养,也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其实对于初中生来说,创新能力是他们的一种本能,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束缚了他们的思维发展,扼杀了他们的创新意识。课程改革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应该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放在首位,并将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初中语文教学当中。教师要为学生的创新营造民主、开放的学习氛围,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创新思维的火花。教师要让语文课堂变成不同层次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鼓励他们进行个性表达,鼓励他们创新,允许他们犯错,并在改正错误当中进行反思,提高他们思维的批判性。例如在《皇帝的新装》一文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童话的开放式结尾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童话进行续写,想象皇帝会不会坚持到游行结束?皇帝回宫后会对骗子、说真话的孩子如何处置呢?在续写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写出了富有个性特征的、合情合理的结尾,续写过程中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创新能力得到了发展。

篇7:浅谈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摘要:小学教育需要为学生以后的成长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学生当前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外,教师要注意学生日后的长远发展。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尝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在以后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关键词:小学语文 核心素养 培养方法

在现代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提升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外,还需要注意运用科学的方法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只有真正培养好学生的核心素养,才能够为学生日后的成长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师就必须突破现代语文教学的约束,在教学的过程中积极地尝试运用新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需要以现代教学思想作为指导,同时也需要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积极地积累经验,大胆地进行尝试。只有这样才能够找到最适合现代学生的教学方法,教师才能够真正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对核心素养的基本理解

素养强调的是一个人的基本修养,如果按照广义的理解,其中包含道德品质、言谈举止、知识层次以及能力状态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而素养这个概念同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等概念的区别在于:素养更加关注的是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的内化调整,指出了学习者深入思考之后的成果。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学应当注意对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培养,也就是在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中致力于使学生形成相对稳定的、适应性更强的语文学识修养、文风情趣状态。这和传统意义上仅关注知识记诵与应用的小学语文教学比起来,更具深度与广度。所以,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注意传统的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养成之外,还要关注学生对这些目标的真正内化,使之上升到语文审美情趣与良好个性、健全人格构建的高度。比如在小学识字写字训练时,应一方面注意到学生能力的训练,另一方面也注意到其对学生在文化熏陶方面的优势。

二、新课程下的角色转变首先需要教师教育思想的转变

新课程体系的目标、功能、内容、结构、实施、评价与管理等方面都有了重大改革。这一系列的改革最终都要靠教师在学校教育和教学实践中去实现、去完善。中小学语文教师要与新课程同行,要适应新课程的需要,必须转变角色,学习掌握新的专业要求和技能,在新课程中不断自我更新、发展。新课程的重要任务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起一个自主、体验、探究、合作、交往的学习的平台。学习方式的转变期待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学模式的转变始于教师角色的转变。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注重角色转换是教师伴随着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质性推进和现代语文新课程的成长而发生的,是教师面向教育未来的发展性建构。教师要理性地审视和反思语文教师的传统角色,使之逐步从所谓传道、授业、解惑之权威向与新课程同步成就的“平等者中的首席”作根本位移。因而语文教师要在新课程环境下重新塑造自己,界定自己的角色。

三、语言建构与运用

这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言语实践活动中,通过自主的积累、感悟与整理,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并内化为个体的言语经验、言语技能,在具体的言语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形成、思维品质与审美品质的发展、文化的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的建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

四、优化学习过程

1.在课前导学方面。从教师角度来说,教师要在充分分析学生情况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设计切合实际的教学设计与预习单。从学生角度来说,学生就是要完成预习单,并带着问题和学习收获学习新的知识。比如,教师在设计《七月的天山》这篇课文的教学导学案时:(1)要充分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该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阶段,对新鲜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但是其注意力不稳定。(2)要充分了解本课教学内容。(3)要设计具体的导学内容和预习单:以唐代诗人李白的“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引出“天山”一词,进而引导学生对《七月的天山》中所描写的具体景色等进行探讨。

2.在课前要求。学生阅读课题,搜索有关天山的资料,了解作者,并让学生思考《七月的天山》的写作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以及描写景色地点变化的句子等问题。然后,学生就可以按照教师所设计的预习单,带着相关的问题进行课前预习,从而为课堂中提高对课文的理解打下基础。

篇8:浅谈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教师的学科素养概述

学科素养是指在学科学习和教学实践活动中养成的具有该学科特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品质和基本经验的综合。系统的学科知识、学科技能、学科信仰、学科思维方式以及人格特征,是教师学科素养的灵魂。当前,语文学科教师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例如,课堂主问题得不到准确的切入,教师不能有效把握某篇课文的真问题、重难点,以致课前导学单不能规范地设计出来。这些问题,归根到底是学科素养问题。要提高教师的学科素养,关键在于勤学乐学,勇于实践。教师要认真学习各种教育教学专著,了解教育前沿理论,理解具体学科的思想方法、学科的知识体系、知识间的内在关联,以及学科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策略。对于学科知识,要做到脉络清晰、框架分明,深谙学科内涵。要通过具体学科的教学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合格人才。

二、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践

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要通过语文学科的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而这需要语文教师有深厚的学科素养,有驾驭课堂的能力,考验的是教师的睿智,教师的素养。语文核心素养,是指终身发展所需的最基本的语文知识、必备品格和语言应用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文本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创新。因此,语文教师要注重提高学科素养,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实施探究式教学等策略,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着重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考验一位语文教师的学科素养。例如,在《曹冲称象》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何从别人不合理的方案中吸收合理的成分?称象的第一个方案,是造一杆大秤,砍一棵大树做秤杆,但“谁有那么大力气提得起这杆大秤呢”,因而方案不可行。方案二是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再称,这个方案也不可行。曹冲借用方案二“化整为零”的思想,形成合理的第三个方案:先把大象赶上大船,看船身下沉多少,沿水面画一条线,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至画线的地方为止,然后称石头重量即知大象重量。曹冲的思路及解决问题的方式,正是学生所要学习的,即从不合理的方案中吸收合理的成分,加上新的思考,形成新的合理的方案。又如,在《第一次抱母亲》教学中,教师可从三个“没想到”展开文本的叙述:“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没想到我妈这么轻”“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经过“愧疚”的情感变化过程,最后才“突发奇想”抱母亲,由此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在对比中思考,在朗读中感悟,体验浓浓的亲情,感受母爱的无私和伟大,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对于中小学语文教学来说,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突出表现。当前语文教学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小组讨论流于形式、文本解读缺乏深度、语言表达有时缺乏条理性和逻辑性、忽视表达中的人文情怀。这些反映出学生语文功底不足、实践经验欠缺,也反映出学科素养的低水平状态,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正确的价值观、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优秀的品格。“照着做”“我以为”“找问题”,是一个能力与素养提升的过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据此精心设计导学案,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无形中培养学生终身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让学生着力提升自己的核心素养。

三、结束语

总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即终身发展所需的最基本的知识、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语文教师的紧迫任务。于永正老师说,我是在用自己的素养教学生。学生核心素养的高低,取决于语文教师学科素养的高低。教师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只有具备过硬的学科素养,才能更好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教师要加强学习,勤于反思,勇于实践,注重锤炼教学基本功,牢固掌握专业知识,强化专业能力,培养专业情感,有效促进学科素养迅速提升。

参考文献

[1]陈向明.对教师实践性知识构成要素的探讨[J].教育研究,2009(10).

[2]韦芳.在文本细读中实现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J].教育探索,2010(10).

[3]黄淑琴.语文学科特殊性与语文教师专业发展[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04).

篇9: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语文核心素养的概念和意义

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是指中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让学生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中学语文课程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它是学习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大有裨益,这是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的中心任务之一。

二、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实施途径

(一)充分利用语文教材,切实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充分利用语文教材,凭借教材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教科书是教学的重要凭借,教师要利用好教科书,落实教材的基本要求,凭借教材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促使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准确理解教材中字词含义,字词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础;阅读教学要注重对字词的理解,从而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不同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注重教材中词语的积累,增加学生的作文词汇;品读教材中的佳句,尽情抒发情感;学习教材中写作方法,学会合理地布局谋篇。

例如,高中生学习文言文,老师应该充分利用语文教材,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求学生流利诵读课文,经典名篇熟读成诵;学会利用注释和工具书逐字逐句理解文章内容,注意在学习过程中联系以往的知识,用做卡片、做标注、做旁批等方法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从而学生养成良好的文言文阅读和学习习惯,这就是一种终身受益的语文核心素养。

(二)扩大课外阅读量,在阅读中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的总目标之一是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的能力,注重情感体念,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生要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高雅趣味的熏陶。因此,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课外阅读的选择上,教师要适当地引导学生,使学生懂得该看什么书,学会理解和鉴赏一些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提高自己的语文核心素养。

(三)从生活中引入“活水”,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当我们翻开语文教科书时,会发现生活始终是学生语文学习的不竭源头。语文是交际工具,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是用来反映并服务于生活。语文学习要善于从生活中挖掘素材,从生活素材中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学习语文不仅是要我们把课文里的文章背得多么熟练、记忆得多深刻,更重要的是借助教材这个例子来解决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从而增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学习的形式上看,今天的语文课堂应变得开放、自主、和谐,让学生在愉快和合作中学习,在自主体验、自主思考、自主感悟中培养语文素养,让学生学会观察,善于关注,学会联想,善于迁移。

让学生从教材中去联系生活,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观念、情感、审美等,从而实现学生和课文作者的交汇、融合,甚至让学生走出文本,利用所学知识,去体验、解决社会上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江苏洋思中学副校长刘金玉上语文课《窗》时,引导学生分析了小说“惩恶扬善”的主题后,在这堂课的结尾部分,他设计了这样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如果一位老人跌倒在地上,你上去扶吗?有的学生说要扶;有的说不能扶,担心被讹诈;有的说扶是要扶的,但是要有人作证。这个问题引起现场师生广泛而深入地讨论,使“惩恶扬善”的思想教育深入到每一位师生的心中,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这种引人入胜的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最终进入文本的深处,在感同身受中加深了对文本的深刻理解,让学生受到深刻的情感熏陶,这不就是语文教师所追求的学生终身受益的最好的语文素养吗?

(四)抓住课堂教学主阵地,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主阵地还是在课堂。当下的一些语文教学环节的确存在一些低效、繁琐的问题,比如导入新课“冗长乏味”、小组合作“形同虚设”、出示答案“理直气壮”、课外拓展“耗时太多”,这样的课堂教学环节或效率不高,或预设太强,或虚假作秀。课堂教学环节的复杂繁冗,直接导致学生课堂学习负担的加重。这样的课堂难以培养学生熟练的语言技能,难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导致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核心素养目标的落空。新的课程改革,就是要改变课堂面貌,让学生轻松学习;简化低效、繁琐的教学环节,腾出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书、交流和感悟;让学生在课堂上说话,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让学生变成课堂的主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教无定法但也有法,不同的教学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教学得法,运用得当,有利于学生积累语文知识,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更有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1.勾画批注法。圈点,是在阅读时利用一套自己能理解的符号,在文章重点句子、词语等处做上记号。批注,即指对文章的评论、鉴赏、质疑等。语文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时勾画批注,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影响终生的语文学习习惯。

2.朗读品悟法。语文教学的一切离不开读,朗读是最基本的语文教学方法之一,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读中会意、在读中品境、在读中析法、在读中体情、在读中悟理。

3.利用资源法。语文教学当然离不开一些必要的教学资源,这好比医生看病离不开医疗器械和药品等资源一样。语文课堂教学有哪些资源呢?课本、学生、教师这是三个基本的资源。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说:“语文教学就是实现文本作者、学生、教师的有机对话。”此外,语文教学的资源还有多媒体、黑板、学案等。教育家鲍里奇认为,多样化教学是有效教学至关重要的五种行为之一,其方法为综合运用学习材料、设备、展现方式等,多样而灵活地呈现教学内容,因此高效的语文课堂无疑应该综合运用学案、课件、板书等辅助教学手段,从而发挥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需要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远不止以上方法。我们应该树立一种“语文核心素养”的教育思想,把这种思想落实于语文教学的每一个阶段和环节,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为中学生的升学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篇10:论小学语文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

摘 要 语文素质培养是小语教学的育人目标,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也是提高其他学科学习能力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学要想培养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一代新人,教师就应当致力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教师如何针对学生的语文素质培养,科学有效地组织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已成为教师关注的热点。关键词 小学语文;素养;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教学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理解与实践。

一、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理解

素养是指一个人的修养,与素质同义。从广义上讲素养,它包括道德品质、言行举止、知识水平与能力才干等各个方面。素养与知识(或认知)、能力(或技能)、态度(或情意)等概念的不同在于,它强调知识、能力、态度的统整,强调了人的反省思考及行动与学习。小学语文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这同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只讲语文能力相比较,教学目的的涵盖面大一些,既包括培养听说读写能力,还要有整体素质培养要求。所以,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在学生语文基本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还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如现在教小学生识字写字,既是一种能力训练,又是文化熏陶,还是一种习惯、修养的生成,特别是要同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相结合,才是针对学生核心素养进行教学的有效活动。

二、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

重视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语文教学做法总体上同一位教育家指出的相同,他说:“课堂的外延与课外的外延相等,以课堂学习为核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行为训练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结合,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其具体做法我个人认为有以下三点: 教学要给学生四个实用的课堂。一是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不可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小学语文教师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如同“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一样。二是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三是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

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小学语文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区,是学生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所在地。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让学生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回答;而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四是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把作者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等。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教师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如学习《桂林山水》一课让学生通过图片、录像资料学习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大家的做法就是如此。

教学要立足于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一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意新课导入新颖,在导入新课,让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学语文。二是要培养学生积极探究习惯。语文教学中学生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很大程度上与自我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教师教学需要构建对语义的理解,要穿针引线,巧妙点拨,以促进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三是要重视朗读品评感悟。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教师在阅读中要抓重点,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反复诵读,以悟出语言丰富的形象内涵,意义内涵,情感内涵,在品评要深化理解,升华认识,填补空白。如在《李时珍》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这样品评:“学习了这篇课文,你认为文中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选择其中的一点说一说。”

篇11:谈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及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需要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要紧紧围绕“理解”“运用”“思维”“审美”四个维度。

一、语言理解能力表现为:

读懂文本主要内容,了解文本的表达特点;指导积累优美有新意的语用材料,初步具有语感。

二、语言运用能力表现为:

即能根据具体语境和任务要求在书面口头表达中尝试着运用自己所获得的言语活动经验,交流顺畅,文从字顺。

三、思维能力培养主要变现为:

即能在阅读表达等言语活动中,主动思考,运用联想与想象,初步认识语言和文学形象,形成对客观事物的初步认识,具有初步的批判意识。

四、初步的审美能力:

语言学科培养学生初步的审美能力主要表现为:

1、感知到汉字之美,培养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的情感;

2、感受到人性之美,具有初步的审美体验。语言首先是一种能力,其次才是知识。语言的理解运用处于最基础的部分,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思维、审美能力的培养是以语用能力为基础,是在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过程中实现的。阅读、表达是实践途径,听说读写是实践途径,一般来说,听、读属于理解范畴,说、写属于运用语言范畴。语文教学要多读多思多实践,实践大阅读观、大语用观,语文教学要特别注意保护儿童的天性——好奇心、模仿力和创造欲。

篇12:浅谈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湖北省钟祥市双河一中 侯华玉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发展各学段学生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身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那么究竟什么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指那些关键的、不可或缺的品质、能力、才干及精神面貌,包括信息素养、思维素养、人文素养、专业素养、身心素养。不同阶段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又有所不同,初中阶段我们要着重培养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的意识、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并重的意识、创新意识、民主和正义感意识、为专业发展做准备的意识和积极、开朗、乐观的心态。

新课程改革已经有好几年了,虽然我们在素质教育各方面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作为一名教育一线的教师,我深深地感觉到当今咱们的学校教育,尤其是农村学校的教育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考试招生、评价制度不配套,制约着教学改革的全面推进等。构建核心素养体系便是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引导教育教学评价从单纯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转向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可见这项工作任重而道远。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我觉得课堂上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首先是语言建构与运用。对初中学生而言,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的培养重点体现在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语文实践活动)上。

口语交际训练在我们的教材中占有着和书面表达差不多同等重要的位置,然而,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这样的专项训练几乎是空白。至于综合性学习,比如七年级下册教材上列有收集有关黄河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故事、俗语、谚语等资料;了解戏曲文化知识和你家乡的地方戏,举办一次戏曲知识竞赛,这些活动在我们的教学中又有几人能给予关注呢?

写作上的问题就更棘手。“唯有源头活水来”,作文的源头应该是生活。但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对“作文应密切和生活的关系”注重的往往不够,我们往往把作文仅仅看作是课堂里边的事,实际上,学生的作文就应该是写实实在在的生活。笔者对辅导小女第一次作文的事还记忆犹新,那次她要描写一处景物,于是凭借记忆加想象在书桌前冥思苦想,结果写出来的东西令人啼笑皆非,于是我把她带到一株盛开的夜来香前,让她仔细观察叶、茎、花的颜色、形状,留意用手触摸的感受,并闻闻它的味道,晚上再次让她去闻闻花的味道,最后写出来的文字比我预想的还要好,叶片的形状、绿的程度,花朵的颜色、白天和夜晚不同的味道都写得清清楚楚,生动而真实。显然,没有之前的仔细观察,突发奇想地闭门造车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所以我们应该把作文范围或题目提前数天布置给学生,再引导他们通过观察生活来搜集、整理资料,这样,学生对生活才会有较强的感性认识和较深的理性认识,表现在语言建构与运用上才是真实而合理的。接着是思维发展与提升。笔者认为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课堂上巧设问题是关键。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告诉我们,课堂教学活动中要避免那些零碎的、肤浅的、学生的活动时间短暂的问答式提问,而要对阅读教学过程起主导作用、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重要问题提问。我在教学《湖心亭看雪》一文时,设计了以下四个问题:作者是在什么环境、什么时间、以什么方式去往湖心亭,这一举动说明了什么?湖上的长堤、湖心亭、小舟,在作者笔下为何是“一痕”,“一点”,“一芥”?文章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是不是矛盾?舟子用“痴”字来形容作者,这个“痴”字有什么含义?这四个问题以“痴”为核心串联了教学的全过程,在反复诵读中,逐层推进这四个问题,呈阶梯状上升,且四个问题的探究源于课文中的语言信息又不囿于课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这大大促进了学生思维的灵动,真正提升了学生发展性学习。

然后是审美鉴赏与创造。自从多媒体教学进入课堂以后,我们的语文课堂的容量越来越大,气氛越来越热烈,视觉越来越直观,仿佛不用多媒体就不叫语文课,幻灯片少就觉得不过瘾。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过,有些老师过于信教学时尚,比如说,我们用多媒体,把语文教学和先进技术整合起来,这无可非议;但不该用的时候用就多此一举,甚至成为赘疣。笔者就听过一节讲授《桥之美》的公开课,执教者为了激发学生审美情趣,课前导入让学生观看桥的图片,这些图片包括美国的金门大桥和苏州的古桥共十座桥,诚然,这些桥很著名,外形很美,但好几座桥的外形大同小异,给观众的第一感觉就有点“裹脚布”的味道,弄巧成拙。其实从美育入手来教语文,就可以使我们的学生在美的世界里徜徉。笔者执教冰心的《观舞记》时,首先让学生谈印度舞蹈的特点,然后欣赏印度舞蹈视频,并与课文的描述作对比,进而学生自己归纳印度舞蹈的美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在欣赏杨丽萍的舞蹈《雀之灵》后进行文字创作,到现在我都还记得学生写的几句话,“舞蹈者轻盈的身体,幻化成追逐着蝴蝶的孔雀,白色的衣裙,幻化成雪白的羽毛,纤长的手臂,幻化成美丽的翅膀„„”可见,学生的创造潜力巨大,前提是必须做好前期的铺垫。

最后是文化传承与理解。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国优良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是人文精神的底蕴,是塑造中华魂的优秀素材,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重要作用。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在语文课堂上传播中华优良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爱国主义情怀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像《三字经》《论语》《弟子规》这样的经典应倡导学生诵读,还可以借学习文言文、古诗词的机会了解传统文化精髓,培养民族自豪感和高尚情操。

我们还应明确一点,就是语文的学习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尤其是对那些古典名著而言更是如此。我们的六本语文教科书上都有教学大纲推荐的名著,很多地方、很多学校、很多老师都视而不见,或者只是一种功利性阅读,只让学生了解名著的名称、作者、主要人物的姓名,以应付考试中的选择题。笔者曾在一座一线城市工作过七年,有幸观摩了一节主题为“《水浒》读书会”的公开课,不说孩子们课堂上的侃侃而谈、唇枪舌战,也不说孩子们对人物点评得精准程度和模仿得惟妙惟肖,单是每个孩子课桌上的或一厚本或三分册组成的全套《水浒传》的原著就亮瞎全场,而且几乎每个孩子的书本上都或多或少有用不同符号或文字留下的批注。再看看咱们的孩子,他们只知道电视里的孙悟空,对林冲、曹操知之甚少,更不知贾宝玉、林黛玉为何方神圣,何以谈传承与理解传统文化?所以课堂上我们尽可能多地给学生阅读的时间,只有阅读量达到了要求,才有可能有我们的读书指导、读书报告会、交流会等,才能传承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

上一篇:幼儿园小班语言领域教案《快乐圣诞节》及教学反思下一篇:院长讲话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