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叔叙事散文

2024-05-04

老叔叙事散文(共6篇)

篇1:老叔叙事散文

老叔的抒情散文

老叔今年59岁,中等身材,不胖也不瘦,浓眉大眼。说话声音如铜钟一样响亮,整天面带微笑。虽然已接近六十了但是看上去要比同龄人年轻十来岁,走起路来像一阵风一样快,每当你看到他总以为老叔有啥急事要去做。老叔是个可怜人,八岁时我爷爷就去世了。老叔有两个哥哥和四个姐姐。他是最小的,老叔和我父亲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他比我父亲小22岁,父亲排行老二,我大爷是抗美援朝的军医,后来在邯郸峰峰矿区安了家。老叔排行老三,我们都称他为老叔。

老叔是爷爷奶奶老来生的儿子,按年龄排行他比我哥哥还小两岁呢老叔吃苦耐劳,老叔一年四季在工厂里打工,为了多挣点钱老叔过年都舍不得休息一天,还要替别人值班呢!只要是挣钱多,不管多脏多累的活老叔都去做。老叔白天上班,晚上抽空干家里的农活儿。每年十月初,地里庄稼都割完毕后,人们都要把地刨一遍,防止春季干旱的,山区地势低洼不平,机器耕不了田地只能靠人力自己刨。老叔趁着十五、六前后的月光,独自一人到后山坡上去刨地,地的不远的地方就是庄里的坟地,可他从来不害怕,他很胆大,经常对我们说:“有啥鬼呀!我一回也没看见过,都是胡说,都看见活人受罪,没人看见过死人发家致富的,我一次也没遇到过这种情况,都是自己吓唬自己,老百姓一天不干活儿,也不行,没人给你一分钱。”他的话让我们无话可说,觉得很有道理,以后就不拿有神鬼的传说吓唬他了,只是劝他别在晚上干活了,人会吃不消的,找个小工帮忙干就可以了。

老叔是个守财奴,一分钱也要掰成两半花。老叔不吸烟,喜欢喝点酒,可是平时舍不得买,只是在过年过节时,买酒喝。他一年也不买一件新衣服,穿的都是孩子不的衣服。他很少去超市购物,买啥都去市场上买,说超市太贵了,不是老百姓去的地方。告诉你一个秘密,老叔小时候可不是这个样子。他是爷爷奶奶老来得的儿子,在家人眼里老叔是有名的三皇帝!想要星星不敢给月亮的主。他的每一句话如同圣旨一样灵,小时侯哥哥在老叔面前就像一个小奴婢似的乖巧懂事,让他上东他不敢上西走。老叔和我大姐同岁,自从母亲生了我以后,顽皮淘气的老叔像突然间长大了许多,简直就像变了一个人。老叔对我百依百顺!我七个月我母亲就去世了,是奶奶亲手把我带大的,老叔那年15岁。

那个年代日子过得很苦,我们一家十口人,只有父亲和老姑在生产队里挣全工分,哥哥和老叔挣的少,根本解决不了温饱问题。家里日子过得紧紧巴巴,有啥好吃的奶奶都留着给我一个人吃,老叔连个影子都看不见,奶奶是庄里最漂亮的大美人,而且很干净,家里里外外收拾得干干净净,老叔有这样的好母亲自然就有福了。身上穿的、睡觉盖的都很干净。

可是自从我由奶奶照顾后,老叔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奶奶对他的照顾大大减少了,把全部的精力都花费在我身上了,我抢走了老叔的母爱,就连晚上睡觉地方有时也被我占领,以前老叔睡觉时铺着奶奶亲手纺织的家家布褥子,软软的,躺在上面舒服极了!奶奶身下也铺了一个乳白色的羊毛毡子,自从有我和她们一起睡后夜里经常把炕尿潮,没办法,奶奶只好把毡子撤掉了,睡光炕席。老叔挨着我睡,夜里我的位置潮了奶奶就把我抱到自己睡的地方,她睡我的潮被窝,如再潮了就把老叔的位置让给我,让他睡我的位置,有时连他被褥都被弄潮,可是他从来没有一句怨言。奶奶让他为我干啥他就高兴的去做。家里有啥好吃的东西,奶奶都留给我吃,老叔连望梅止渴的机会都没有。奶奶经常对他说:三儿,让孩子吃吧,她没妈,唉可怜虫啊!你有妈在啥也不吃也是神仙命!她没妈吃得再香也是一个土壳垃!咱啥好东西也不吃照样长成大小伙子,娶个漂亮媳妇。老叔非常听奶奶的话,从来不惹她生气,还经常帮奶奶一起照顾我。

当我刚学会爬上饭桌吃饭时,伸着小手到菜碗或饭碗里抓吃时,老叔从来不嫌脏,也从来不用手拦挡。而是对着我大笑,嘴里还不停的说:抓吧抓吧,看谁吃得饱。有时菜热烫了我的小手,老叔赶紧给我吹口凉气。我不但自己抓菜饭吃,还时不时的给他往嘴里送,他把嘴张得大大的,一边吃一边还得意地说:真香!你太傻了,忙了半天还是便宜你老叔我了!每次我把饭菜送给他时,老叔都不嫌脏,一次也没躲开过,而是露出幸福的笑容!

听父亲说:在我没出生前,家里大小孩子哪都不敢惹老叔,我四姐比我大四岁,啥事都依着他呢,特别是我哥哥最怕老叔,如果一句话说不对,他就躺在地上打滚大吼大叫,无论哥哥怎么说好听的也不管用。就连吃饭的碗筷也要挑选出来,如哥哥先拿起的比他稍稍好一些,老叔就气得把筷子仍到地上,不吃饭了。哥哥吓得赶紧说:老叔是我不对,我给你捡回来了,快吃饭吧!别生气了!哥哥把筷子擦干净双手递给他,等老叔气消了才肯接过来,接着吃个消听饭呢。奇怪的是,这样霸气的老叔偏偏对我百依百顺,奶奶整天嘀咕说,这个孩子是数鼠的,为啥辟邪呀?治好了我老儿子的魔怔病。奶奶一句玩笑话经常逗得全家哈哈大笑!我有四个姑姑,过年过节拿来的好吃的奶奶都留着给我一个人吃。

在我四五岁的时候,生产队里养了很多牛,老叔和同村一个小伙伴一起放牛,那个年代家家户户日子过得都很困难,没有什么好吃的,和老叔一起到牛的人从庄里辈份上叫,我们管他叫三爷,他家晒了一些白薯干,三爷经常多带几个,分给老叔,可是老叔一个也舍不得吃,全都拿回来给我吃。奶奶养了五只老母鸡,等鸡下蛋后,她一天给我烙一个鸡蛋饼,剩下的鸡蛋就去拿供销社换生活用品:灯油、火柴、盐、窗户纸……等。平时老叔是吃不到鸡蛋的,老叔是五月初十生日,只有这天才能吃到一个鸡蛋,老叔吃蛋的时侯还让我先咬上一口,他才肯吃掉那半个鸡蛋。我抢走了他的美食和属于他该有的一切!

我七岁那年,赶上老家水库搬迁,父亲带着老叔去药王庙建新家。老叔夜里想我时经常躲在被窝里哭,父亲听到哭声问他:三儿,哭啥呢?想家了?有我在你想啥家呀。瞧你这点出息!老叔的回答让父亲感到惊讶!二哥,我想小五了。父亲回答说:我咋不想呢?快睡觉吧!明天还要起早去干活呢。老叔只好流着眼泪睡着了。老叔不在家的日子,我也同样想他。奶奶只好把粮食口袋放在老叔睡觉的位置,盖上他的被子,我才能睡觉,觉得老叔就在我身边。

山区的夏天爱发山河沟水,每到这个时候就是孩子们最开心的季节!老叔经常背着我,领着我四姐去玩水。他是我们家里的孩子王,我们院里有兄妹十几个呢。都由他指挥,老叔背着奶奶带领我们去河沟里洗手、洗脸……他把我的小脚丫洗得白白的,还用鼻子闻一闻,有没有臭味道,嘴里不停地说真香!在回来路上,他让四姐替你拿着鞋,老叔背着我回家。

秋天果实成熟时季节,老叔经常带着我和四姐去东山根下,酸梨树上用石头冲梨吃,树高高的,不容易爬上去,老叔把冲下来的梨都分给我们姐俩,他一个也舍不舍得吃。那时候个人家没有梨树,都是集体的,队长派两个老头专门看着,发现哪家孩子来打梨,就扣哪家大人工分。老叔为了让我们解馋经常背着奶奶带我们去冲梨,奶奶知道后就狠狠的教训老叔一顿。每次他都说自己想吃,其实他一个也没舍得吃。老叔是替我们在顶罪啊!

那年冬天快过年了,老叔偷着把奶奶订锅盖的秫秸杆扎了一个大花灯,奶奶发现后用秫秸杆狠狠打了老叔一顿,说留着过年摆饺子用的,奶奶告诉老叔过年不许吃饺子!我模糊的记得:问老叔疼不疼?他说一点也不疼!打一打更硬朗!不得病!多么坚强的.老叔啊!为了哄我开心,老叔没少挨奶奶打。

老叔21岁那年和婶子结了婚,虽然有了婶子,老叔对我的关心一点也没改变,婶子带我也很好,有时还带我去她娘家住上几日。他们去哪都带着我,就连婶子去梁前院她姑姑家串亲戚都带上我。

我清楚的记得老叔结婚那年夏天,老叔带我去婶子家去走亲戚,半路上必须要经过一条小河才能到婶子家。河水很浅,清清河水清澈见底,可以看见水中五颜六色的河光石头,还有大大小小的鱼类。我穿着粉色背心,绿色裤衩,脚上穿着一双粉红色凉鞋,扎着两个牛角辫,像一只快乐的小鸟叽叽喳喳的跟在老叔身边,每次过河都是老叔背我过去,我从来没有感觉到淌河水的乐趣!这次来到河边没等老叔说背字呢,我早就像小鸭子一样飞快的下了水,可把老叔吓坏了,朝我大生喊:“赶紧回来!我背着你走,危险!淹死你啊!快回来……”

无论他怎么在后面怎么说,我就是不听,拼命的向前奔跑,水花飞溅起高高的真开心!身上衣服都潮了。老叔在后面急的大嚷,说话声音都变了,嘴里不停地说:“死丫头!这不听话哟!我说话不好使了!下回上哪去了也不让你去了!”

哎呀!由于我年龄小,河中间水流湍急,一眨眼功夫,凉鞋冲走了,这回可急坏了我!吓得大哭起来:“鞋……”我赶紧追了几步,没追上。

老叔见此景一看就是出事了,赶紧三步并两步飞快的来到我身边,抱起我朝河边跑去,此时他脸色苍白,喘着粗气,手忙脚乱地把我放到河边一个大石头上,让我坐稳,拿起我的小脚丫仔细检查有没被河中石头尖划破,他发现我没有受伤,深深出了一口气,然后说:“看你不听话吧!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差一点没淹死吧!鞋丢了没事,咱在买,只要你没事就行。”

望着心爱的凉鞋远去的影子。我大哭起来!

老叔说:“别哭了,咱不去你婶子家了,去龙须门供销社买一双一模一样的的鞋。”听老叔这么一说,我停止了哭声。

就这样,我们改变了路线,没敢走大道,怕婶子家人发现我们爷俩,老叔背着我顺着河边小路绕过了村庄,来到了五里之外的龙须门供销社花了8角钱买了一双一模一样的凉鞋。买鞋的钱是奶奶给老叔的,留着给婶子父母买礼物用的。怕被奶奶发现在泥土多的地方故意蹭了几下。来迷惑奶奶。那只旧的藏在兜子里了,老叔嘱咐我说:“别告诉你奶奶啊!她知道会骂我的,她过日子仔细,最重要的是她最怕你出事!你是她指甲肉啊!你比我重要,要是你说漏嘴了,以后上哪去了也不带你去。”我点点头,老叔见我同意了也就放心了。

到了家门口发现奶奶早就在大门口等着我们爷俩呢。着急的说:咋好回来?我去庄头看你们好几遍了,眼睛直跳,当出啥坏事了,回来就好啦!老叔朝我使了个眼神,我早就知道是啥意思。以为能过奶奶这一关,她一边说话眼睛上下打量着我们。

等回到屋里奶奶严肃地说:“三儿,孩子鞋是咋回事?”

“没啥事啊!”老叔回答。

这时奶奶大声喊到:“小兔崽子!你小尾巴一撅想拉啥屎当我不知道啊!你既然不说实话就别管我叫妈了,你不是我儿子,我的孩子从来不说慌。”

听奶奶这么一说,老叔只好承认了错误,把事情的经过讲了一遍。

奶奶吓得半天没做声,过了很长时间才缓过神来,拿起苕帚疙瘩狠狠的打了老叔几下!并且还对他说:“你这个冤家,差点要孩子的小命!万一她有个三长两短的我咋活呀!死后咋去见你二嫂啊!她临终前我答应过她,替她好好照顾她的每一个孩子。你这个不让人省心的家伙!以后上哪去也别带孩子去了。她虽然不是我生的,但是比我生的还重要。”

老叔为了我又一次被奶奶打,打在老叔身边上,疼在我心里面,等奶奶不在屋时,我悄悄的问老叔:疼不疼,他笑着说:不疼,你奶是打着玩的,打打更结实!

随着时间的流逝,老婶生了小弟弟,但老叔对我的关心一点也没改变,有啥好吃的都想着我,有时还把弟弟名字错喊成我的名字。老叔的对我的恩情如海深,几天几夜都说不完!

在我11岁那年,正月初九晚上奶奶永远的离开了我们。我和老叔都很伤心。我日夜陪伴在老叔身边,安葬完奶奶后,婶子娘家人提出让我去我父亲家里住,老叔为了此事不知哭了几回,无奈我就回到父亲家住,虽然只是一墙之隔,我确就觉得自己家已经不存在了,就像一只离家的小鸟大脑一片空白,不知所措!

回到家里嫂子对我很好,还经常对我说:“你有啥可想的,人到哪都是家只要是吃饱穿暖,不受气就是福神!何况这屋还是你的家呀!又有好几个姐,你哥疼你,爸对你有很关心,多好啊!以后别再想那些不开心的事情了!”虽然我年龄小,但是能听懂嫂子的劝说。于是在这个家里安心住了下来。

我上四年级的时候,大概是快期末考试的前一两天,不知为什么老天爷这么不开心,连着下大雨。奇怪的是偏等上学或放学这个点下得睁不开眼。那时候人们生活很苦,家家户户都很困难。交通工具很少,最有钱的人家有一辆红旗、永久、飞鸽牌的自行车。家离学校有三里路程,每天上学都是靠步行,赶上阴雨天气孩子们可受罪了。那时候家家都生六七个孩子,大人没空搭理我们,我们的童年像小猫小狗一样每天都是几十个凑在一起上学,我家是个大家族,兄弟姐妹多,都是大的带着小的去上学。有时候大的生气了就不管我们了,他们早到家了,我们有的还在半路上呢。

篇2:老叔叙事散文

老叔不老,只是他的心老了,社会老了。

老叔家很穷,但吃饱是没问题的,即便如此,他的第一任妻子生下一子后,就与他离婚了。老叔只得孤身一人抚养孩子。

弹指间,五个春秋已逝。但老叔并不老,还是那张英俊的脸。其间,老叔也试着给自己找老婆,但结果都是以他太穷而遭拒绝,于是老叔就打掉了续弦的念头。

直到第二任妻子出现。

老叔和他第二任妻子认识的时间并不长,就匆匆结婚了。

早在结婚前,老叔就把他的月收入、家庭状况都告诉他的第二任妻子了,但他这位妻子并不介意。老叔欢喜极了,或许因为她是唯一一个不嫌他家穷的人。于是老叔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今生今世,要好好爱她,给她幸福。

结婚几天后,老叔就从甜蜜中走了出来。他得工作,全家的生计都得他扛着。临走时,老叔说,好好照顾一家老小。妻子吱了一声。

然而不到一周,事情就转变了。

妻子每天坐在家中,看电视或睡懒觉。这还不止,她竟然殴打老叔的儿子,甚至让老叔的父母做不完的`活。可是老叔的父母和老叔的儿子却从不向老叔诉说“冤情”。原因很简单,老叔娶媳妇难,如果让老叔知道这事,老叔和妻子肯定离婚,到时候老叔不知道何年何月能娶个老婆哩。

可是老叔呢,对妻子说,我把工资全交给你,你就好好打点家务吧。上班的时候总在说,我有老婆了,真好,老婆爱我,我爱她,老婆教子,我上班,我真幸福呀,真好。

转眼三个月过去了,一天,老叔刚出家没多久,一揣腰带没带钱,就回了家,可是他刚到家门,就听到吵骂声,于是他悄悄地步入家里,却发现妻子正揪着父亲的耳朵。他躁了,和妻子打骂起来。

父母好不容易才平息了这场站争,妻子也承诺会改的,于是老叔原谅了她。

然后几天后,妻子趁家里没人的时候,把家里所有的钱财以及贵重之物全打包劫走了,没有人能找到她。

于是全家人都哀声叹气。

因此,老叔变了,变得沉默寡言,变得不再信任别人,变得自私自利。

篇3:初中叙事散文教学模式的探索

这些叙事散文, 事件不同, 内容各异, 但都以不同的生活背景, 歌颂真善美, 传递正能量, 陶冶高尚情操, 让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们都能感受到人间的关爱和温情;同时, 这些课文还是很好的作文范文, 可以在写作方面给孩子们以借鉴和启迪。因此, 上好这些课文, 意义重大。一年来, 我们“名师工作室”围绕叙事散文, 通过培训活动和送教活动, 对叙事散文的教学模式做了一些探索。下面以2015 年11 月到老河口市送教的课文《阿长与〈山海经〉》为例, 具体介绍如下:

一、带着问题读课文

语文学习, 离不开朗读。朗读是阅读的起点, 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 有助于情感的传递, 让学生获得思想熏陶。俗话说,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因此, 要想让学生明白课文的“义”, 必须认真朗读课文。

散文讲究的是“形散而神不散”, 抒情散文借景抒情, 叙事散文因事抒情, 这个“情”字, 就是散文的“神”, 是文章的中心;文章的中心必须让学生认真朗读才能够体会出来。因此, 讲授叙事散文, 第一个环节, 必须要求学生带着问题, 深情、认真地朗读课文。这个环节, 要注意三个方面:

1.问题导入, 创设情境。

良好的开端, 是成功的第一步。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 就急于传授知识, 那么这种课堂导入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 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因此, 课堂导入理所当然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 导入的成败也直接影响着整堂课效果的好坏。

当然, 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 最简单易行的是问题导入。在讲授《阿长与〈山海经〉》这一课时, 我是这样设计的:

因为讲课地点是老河口三中, 我在ppt课件的第一张页面粘贴了两张图片, 一幅是老河口的地标性建筑物, 一幅是老河口三中的实景照片, “这是什么地方?你们愿意为她增光吗?”简单的两个问题, 马上拉近了师生心灵的距离;随后, 我又展示了九种动物图片, 问全班学生:大家能准确说出它们的名字吗?这九种动物是龙的九个“儿子”, 分别是:赑屃 (bìxì) 、螭吻 (chīwěn) 、蒲牢 (púláo) 、狴犴 (bì'àn) 、 饕餮 (tāotiè) 、 趴蝮 (bāxià) 、 睚眦 (yázì) 、狻猊 (suānní) 、椒图 (jiāotú) , 全班学生热情高涨, 虽然没有一个学生回答准确, 但课堂效果达到了——宝贵的好奇心激发出来了!在孩子们求知如渴的眼神中, 我拿出四本装帧精美的书举在半空, 告诉他们:龙生九子, 这九种动物是龙的儿子, 大家想知道九子的故事, 可以去看一本书:《山海经》;当然, 要在课下和放假的时候研究;今天, 我们要学的课文与这本书有关。我接着告诉孩子们:这节课, 如果同学们表现好了, 就把四本《山海经》奖励给班级图书馆!瞬间, 全班学生满面微笑、满眼放光地看着老师, 期待后面的教学。

叙事散文都有感人的故事, 讲授之前, 巧设问题, 制造悬念, 精彩导入, 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 引起学生对新知识新内容的热烈探求, 让学生迅速而热情地投入到课文学习之中, 每一篇课文都可以采用这种教学方法。

2.问题导学, 先问后读

安定了学习情绪, 吸引了学生注意, 激起了求知欲望, 就进入了文本的讲授过程, 这个时候, 就该诵读课文了。但读课文也有讲究, 不能什么问题都不问, 直接让学生大声朗诵;而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诵读课文。最好不要让学生先看课文, 要让学生先提出问题, 或者老师问学生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

在讲授《阿长与〈山海经〉》时, 我是这样处理的:紧接着导入阶段“龙生九子”的问题, 要求同学们下课后在《山海经》这本书里探究有关知识, 这个时候, “山海经”三个字已经出现在ppt课件的画面上了;我紧接着又提出问题:有一个人, 就因为小时候看了《山海经》, 激发了文学梦, 最终成了大文豪, 你们知道是谁么?同学们说“不知道”, 我就告诉他们是“鲁迅”;这时候, ppt课件的画面上又出现了鲁迅的名字;我接着又说:鲁迅先生写了一篇散文:《阿长与〈山海经〉》, 今天我们就学习这篇文章。这个时候, ppt课件的画面上完整地出现了课题和作者, 我赶紧问道:大家看到这个题目, 难道没有什么问题要问老师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纷纷举手, 于是老师期待的问题出现了:阿长是谁?阿长和《山海经》之间有什么故事?阿长和鲁迅先生有什么关系?这是我预设好的问题, 完全由学生提出来, 真是太好了!我迫不及待的在ppt课件上点出这几个问题, 又补充了三个预设的问题, 这是学生不接触文本不能提出来的问题:

我看见《山海经》这本书以后, 对阿长是什么态度?

看见《山海经》前后, 我的想法和心理有什么变化?

《山海经》这本书对鲁迅先生有什么影响?

然后, 本环节重磅大戏终于登场:2 分钟准备好问题后, 孩子们带着问题读课文, 6 分钟读完, 8 分钟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一共16 分钟, 行云流水般的完成教学任务。

3.朗读方式, 多种多样

朗读, 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同时, 朗读又是一种理解的过程, 感悟的过程, 是学生发散思维的重要基础。语文新课标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中, 对于七———九年级的学生阅读要求是这样的:

(1)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 养成默读习惯, 有一定的速度, 阅读一般的现代文, 每分钟不少于500 字。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 扩大阅读范围。

叙事散文, 往往事件真实感人, 细节精彩生动, 语言朴素细腻, 感情真挚深刻, 是朗读的好素材,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摇头晃脑的高声吟诵, 在问题的引导下, 了解事件, 品味情感, 领悟主旨。

朗读的方式, 是多种多样的。平时的教学中, 时间充裕, 可以让全班齐读, 可以让男女生代表读;或者全体男生读, 女生听;或者全体女生读, 男生听;可以男女生接力读, 老师和学生接力读。此外, 还可以全班默读这种方式, 速度快, 适用于时间紧张的优质课。《阿长与〈山海经〉》这篇课文, 篇幅不长, 费时不多, 我要求学生各自高声诵读, 声音不一定大, 但一定要有感情, 特别是要贴近角色, 模仿人物的身份和腔调, 像演电影一样说台词、讲故事。刚上八年级的孩子, 稚嫩的童音, 纯真的激情, 很好的完成了老师的任务;加上课文内容和孩子们的生活颇为接近, 读完书以后, 6 个问题, 不到8 分钟, 全部由孩子们说出了答案, 教师只是在一边赞美、赏识,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二、带着问题品课文

导入激趣, 创设情境, 为阅读文本打下了基础;带着问题读课文, 让学生走进文本, 明白了阿长的性格、作者的情感以及《山海经》的重要作用, 这是课文“扬”的部分;但课文还有一半, 在写我对阿长的“厌恶之情”, 这是课文“抑”的部分;这一部分和后半部分一起, 欲扬先抑, 形成了一条“讨厌—敬意—怀念”的感情线索, 表现了作者对阿长的怀念和感激之情。因此, 课文前半部分的讲授非常重要, 我设计了“带着问题品课文”的环节。这个环节要注意三个方面:

1.巧选角度, 质疑问难

学生, 理所当然是学习的主体, 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学生“发现”的过程, 教师只应该起主导作用;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引导学生,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能提出自己的看法, 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 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但这绝不是说教师要靠边站, 有时候, 教师的主导作用非常重要。

例如课堂提问环节, 既包括学生对课文、对老师质疑问难, 也包括老师对学生、对课文质疑问难。这样, 可以增进师生交流, 活跃课堂气氛;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 激发学习兴趣;可以开阔学生思路, 启迪发散思维;可以及时获得反馈, 提高教学效率。因此, 提问必须掌握技巧:问题巧妙设计、精心选择;要难易适度, 面向全体;要简单明了, 启发性强;要抓住时机, 打开思路;要积极评价, 赞美赏识;巧选角度, 站在知识点的各个角度去提问。

在“带着问题品课文”环节, 我主要从内容、情感和词句赏析角度, “亲自下厨”, 为学生预设了四个问题:

课文前半部分写了阿长哪些事?

你觉得写这些事情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你发现有哪些词语和句子最能突出阿长的性格、最能表现作者的情感?

你能赏析并表演一下吗?

我要用这几个问题, 让学生明白:课文前半部分, 作者是“憎恶、讨厌”阿长的, 因为阿长是一个颜值很低的、没有文化的、举止粗俗的、迷信可笑的、愚昧落后的农村妇女, 为下一个教学环节做准备。

问题来了, 不能自问自答, 也不能教师马上问, 学生马上答, 因为这些问题有目的, 有难度, 必须让学生合作解决。于是, 学生登场了。

2.探究小组, 合作互动

教学有时候真像炒菜, 教师不能把炒好的菜直接端给学生吃, 最好让学生自己学会炒菜, 这就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厨师可以准备好材料, 菜得叫学生自己炒!

语文新课标在第一部分关于《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 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 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教学内容的确定, 教学方法的选择, 评价方式的设计, 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基于此, 课文讲授到此时, 我把全班学生按前后座位, 自然分成几个探究小组, 围绕老师提出的四个问题热烈讨论, 各抒己见;老师则快乐地围着孩子们转来转去, 这个组听听, 那个组看看, 有时候插几句嘴, 发表一下意见, 但绝不表态, 只是帮助各个小组打开思路, 找出答案。这样的课堂, 完全是欢乐的“海洋”, 探究的“草原”, 教师完全成了快乐而享受的“导演”。

3.教师主导, 点拨思路

有合作探究, 一定要有精彩的展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老师的主导地位也一定不能弱化。

在上课前, 我给孩子们讲了一句话;这节课, 你们应该像美丽的小天使, 在知识的天空快乐的翱翔;而老师, 只是花丛中一只路过的蝴蝶, 刚好看见了你们可爱的身影。在孩子们的探究到了火候时, “蝴蝶”该登场了!我及时下达了“小组代表开始展示探究成果”的命令, 各个小组争先恐后回答问题, 小手举得“刺破苍穹”, 各种答案闪现着智慧的火花。这个时候, 就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时间了。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问题, 点拨他们的思路, 在课文中找出关键词句, 分析作者情感, 归纳人物性格。

有一点要特别注意:叙事散文, 关键细节, 最好发挥学生的表演天分, 让他们登台表演, 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品析阿长“切切察察”这个细节时, 我要求两名学生代表站在主席台的正中间, 像阿长和别人说话一样, “竖起第二个手指, 在空中上下摇动, 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进行“场景再现”, 两个孩子惟妙惟肖的表演赢得了阵阵掌声。这个时候, 我伸出小拇指“表扬”他们, 同学们都笑着说:“老师, 手指头错了!”我马上追问:“鲁迅先生设计的是哪一个手指头?你能说说其中的奥妙吗?”学生们“哦”的明白了鲁迅先生遣词造句的妙处。

“带着问题品课文”环节, 正是基于新课程理念, 让孩子们“生生互动, 合作探究”, 在课堂上“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团结、学会做人”, 从而在训练孩子们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同时, 锻炼他们适应未来社会的生活能力和生存能力。

三、带着问题说课文

语文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对学生“说”的教学提出了要求:

“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 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

“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 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 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因此, 不管什么体裁,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必须训练学生“说话”能力。叙事散文, 通俗易懂, 贴近生活, 能很快打动学生幼小的心灵, 教师只要设计好教学内容, 学生能说的东西有很多。

我主要把“辩论”这种活动形式带进了叙事散文的课堂教学, 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这个环节也要注意两个方面:

1.辩论的“总设计师”

新课程理念, 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但是, 现在的语文教学有点“矫枉过正”的嫌疑:教师“不敢主导”, 害怕因此冲淡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的学校甚至强迫教师“一节课只能讲几分钟”, 剩下的时间全部教给学生活动, 这是不对的。韩愈说:“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学内容, 该教师讲的一定要大胆讲, “主体”应该是“主导”引导下的“主体”, 而不是所有内容都要学生“兵教兵”, 那还要老师干什么?教学过程中, 教师首先应该是一名“设计师”, 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内容, 都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计”。

把“辩论”引进课堂, 教师一定要精心设计“论题”, 特别是正方和反方的观点, 不仅要争锋相对, 更应是“画龙点睛”, 这对学生理解课文主旨起到至关重要的启发作用。

叙事散文可以辩论的内容有很多, 课文主旨、写作方法、描写方法等都可以成为辩论素材。在《阿长与〈山海经〉》这一课, 我主要引导学生利用辩论把握文章中心。

教学过程中, 我设计的第三个大环节是:“带着问题说课文”。我让学生从作者对阿长的感情入手, 思考:就整篇文章来看, 作者对阿长的感情, 是以喜欢为主, 还是以讨厌为主。然后抛出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正方——以喜欢阿长为主, 反方———以讨厌阿长为主。男生和女生自由挑选正方和反方, 8 分钟的小辩论, 唇枪舌剑, 战火纷飞, 精彩激烈, 笑声、掌声, 连续不停。

2.积极的“旁观者”

学生辩论时, 教师决不能“隔岸观火”“袖手旁观”, 教师必须是积极的“旁观者”。

教师首先是“平等的首席”:不管正方、反方, 教师都不能偏向, 和每一方都是平等的关系;有困难的时候, 既帮助正方, 也帮助反方。

教师还应该是“指导者”:教师要按照自己预设的教学内容向两方学生“输送炮弹”, 并且在双方辩论“哑火”的时候及时出手, “推波助澜”, 让“战火”接着烧下去。

教师还应该是“管理者”:辩论的主题是不能“跑偏”的, 必须围绕主题来, 不准进行“人生攻击”, 要讲究辩论规则, 必须认真听取对方辩手的发言, 一定要互相尊重, 不能有其他的“肢体语言”, 这样, 课堂才是有序的。

在《阿长与〈山海经〉》这一课的辩论环节, 正方学生完全被反方打败, “作者不喜欢阿长”占了绝对上风。因为作者采用的是“欲扬先抑”, 学生随时、随处可以发现阿长的“讨厌之处”, 当然会觉得作者不喜欢阿长, 其实这正是老师期望的结果, 但老师必须要帮助正方!我反复提醒正方同学思考:

难道阿长就没有一点优点?

如果阿长是一个“坏蛋”, 作者为什么对她这么难忘?

作者小时候对阿长是什么态度?

作者长大后对阿长又是什么态度?

这些感情有关系吗?

“扶弱济贫”的结果是, 全体学生明白了本文的抒情线索:“讨厌———敬意———怀念”阿长, 然后顺理成章的明白了本文的写作方法:欲扬先抑。

为什么把“辩论”这种形式作为“说课文”的活动形式呢?因为辩论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和好胜心, 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都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 没有任何羞怯感;同时, 辩论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流能力, 可以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发散思维, 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引导学生, 为青春注入正能量。

四、模仿课文写片段

语文课离不开拓展延伸, 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师所讲的教学内容, 强化教学主题;它还能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让他们掌握各种语文方法;它是讲授和练习联系的纽带, 是把课本知识直接转化为学习能力的纽带。

在处理叙事散文的“拓展延伸”环节, 我主要采用了“片段仿写法”, 这种拓展方法简单易行, 通俗易懂, 可以马上活学活用,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这里要注意两个方面:

1.点拨方法

提起作文, 很多语文老师都会头疼:我费了那么多的功夫, 为什么学生的作文还是写不好呢?其实写好作文关乎方方面面问题, 比如学生的阅读面的深浅、知识面宽窄、语言水平的高低、思维能力的高下, 以及写作数量的多寡、批改质量的好坏, 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写作水平。我认为, 写作方法的点拨应该引起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 那就是“一课一得”!因为每一篇课文都是编委精心挑选的, 它们对于学生写作一定都会有指导和借鉴作用。

叶圣陶老先生早就告诉我们:“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 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这句话可以作为语文教师作文训练的圣经!

叙事散文中, 可以借鉴的写作方法有很多:欲扬先抑、细节描写、对比、衬托、象征、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人物描写等等, 每一种方法, 都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模仿借鉴, 快速转化为写作能力。

在《阿长与〈山海经〉》这一课的拓展延伸环节, 我设计了“模仿课文写阿长”的写作训练活动:在你的成长过程中, 有没有像阿长这样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普通人?你是怎样看待她们的?请用欲扬先抑的方法写一段话, 介绍这样一个人, 不超过200 字。这个环节我准备了8 分钟, 因为前30 多分钟学生已经充分理解了“欲扬先抑”这种方法, 在课堂上没有专门的时间用笔写, 学生直接举手发言, 口头作文, 教师在一边点评, 效果很好。

2.仿写片段

一节课只有45 分钟, 拓展训练的时间很短, 但短有短的训练方法, 那就是写“片段”。在教师总结完本文的写作方法之后, 趁热打铁, 及时跟进, 马上拓展, 这样学生有新鲜感、兴奋感, 迅速进入练兵状态, 训练效果会更好。

例如《阿长与〈山海经〉》, 还可以设计另外一种片段训练:

阿长和别人说话, 常喜欢“切切察察……”;你身边的同学们说话时是什么一种情景?请你模仿这个细节, 描写一个人物片段, 要求写出人物个性, 不超过200 字。

再例如朱自清的散文名作《背影》, 可以这样设计片段训练:

年老、笨拙的父亲, 亲自翻过铁道为我买橘子, 对于父亲的外貌和动作描写, 没有华丽的辞藻, 却突出了父爱的伟大, 深深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也使这篇散文成为不朽的名篇。请你模仿“买橘子”这一段的人物描写方法, 写一个感人的场面, 歌颂父爱或母爱的伟大, 不超过200 字。

在叙事散文的拓展环节, 教师要紧扣课文, 结合作文方法设计训练片段。因为这种片段训练, 直接把教材技法作为实战指南, 着眼“局部战争”, 演练“实战水平”, 可以培养学生写作的“手眼身法步”基本功。这样, 小处着眼, 细节磨练, 日积月累, 描写能力提高了, 语言水平提高了, 写作技巧娴熟了, 逐渐提高到段、篇, 作文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这就是“仿写”的魅力。

篇4:我的老叔结婚啦作文

 

 

 

可叔叔说:“满十六岁不能放花。”我问:“为什么呀。”

这时,礼花四起、火花喷射、十分美丽。

今天真令人高兴呀。我祝老叔白头偕老。

篇5:写人叙事类散文教学内容初探

一.以情感作为教学灵魂

巴金先生说:“我的任何散文里, 都有我自己。”冰心先生说:“散文创作必须从真挚的情感出发, 抒真情写实境。”两位先生告诉我们散文的核心就是书写真实自我, 对写人叙事类散文来说就是书写我所见的真人、真事、真感、真情。我们常说散文“形散神聚”, 这里的“神”就是“我”的真情实感。在这点上, 小说与写人叙事类散文有着明显不同, 小说中的“我”是其中人物, 而非作者本人。小说创作的核心是虚构, 小说中的人物常常是作者杂取种种人合而为一。而小说的情感也被作者巧妙的隐藏在人物身上。因而教师进行写人记事类散文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所见所闻, 体会作者所思所感, 进而再有所悟, 感悟的前提是对作者当时当地情感的理解, 而不仅是对所描述的人物或事件的简单把握。

对杨绛先生的写人叙事散文《老王》, 如果单从老王“送冰块”、“送先生”、“送鸡蛋、香油”几件小事分析, 进而将主题概括为对人性善良的歌颂显然就偏离了整篇文章的主旨。而从“我”的角度进一步审视这篇散文, 会得到更多的感悟。“我”照顾老王的生意, 坐他的车;老王再客气, “我”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老王送来香油鸡蛋, 不能让他白送, 也给了钱等几件事, 再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文革”, 不难发现, 在文中关心、平等、同情、尊重这些人道主义精神才是文章的情感核心。因而, 在写人叙事类散文教学中, 从“我”的角度把握文章情感是该类散文教学的灵魂

二.以情节和人物作为教学核心

小说对情节与人物的处理侧重完整性与真实性。通过环境描写真实再现生活, 从开端到结局, 各情节之间环环相扣, 具有强烈的内部张力, 进而通过情节产生矛盾冲突, 塑造人物。对人物的塑造也会调动多种手法, 如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细节描写等, 让人物动起来, 多角度展现人物性格, 进而表现小说主题。

写人叙事类散文对情节与人物的处理侧重灵活性和情感性, 它并不强调情节的完整, 而是会选择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部分进行描写, 有时甚至只有寥寥数笔, 同时写人叙事类散文的各情节之间侧重自由逸出, 对人物的描摹也多侧重从某个角度进行。因而在鉴赏写人记事类散文的情节与人物时, 应从情节与作者的情感的衔接入手, 让学生学会选择最能表现作者主观情感的情节表现人物, 同时对各部分情节的结构进行鉴赏时, 让学生体会各部分情节之间如何或并列或互补多角度表现情感, 进而体会文章在布局上互相配合的艺术。

史铁生的散文代表作《我与地坛》的第二部分, 对母亲的描写, 只写了“母亲默送我拐出小院”、“母亲呆立在院中”、“母亲到园中找我”等几处情节, 几处情节之间并没有强烈的因果关系, 而是一种并列关系, 从几件小事中表现母亲“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而且在具体的情节中也只是抓住最能表现人物的某一方面进行描写, 如“母亲呆立在院中”部分, 作者只写“母亲仍站在原地, 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 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 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但就是这样一个动作细节, 就传神的写出了母亲无尽的忧虑。这正是因为作者饱蘸情感, 抓住了最能体现母亲性格的几处细节, 就把这种情感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所以在教学中,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体会、去感悟这种情节处理方式, 进而在自己的写作实践中灵活运用这种对情节与人物的处理方式。

三.以语言作为教学媒介

语言是情感的载体。要准确把握文章情感, 对语言的品味鉴赏是必不可少的手段。朱自清用温婉纯朴的笔触带我们走进月下荷塘, 郁达夫用清新明快的笔触带我们品味故都之秋, 沈从文用灵动多变的笔触带我们漫游湘西风光。不同的作家都用个性化的语句, 描写出自己心中的细腻甚至细微的人和事。要想深入把握作者情感, 必须贴近文章语言, 通过语言和作者来一次亲密接触。

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却常脱离文本, 在让学生初读文章的基础上概括归纳情节, 进而通过对归纳出的情节进行总结, 得出某些思想情感或精神。如教授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时, 教师请学生将刘和珍的事迹概括为“预定《莽原》”、“反抗校长”、“听先生授课”、“心忧母校前途”、“徒手情愿”几件事, 进而通过概括内容得出刘和珍是一位“渴求知识、追求进步、富有责任感”的学生的形象。但一篇散文的真正的价值在于通过独特的语言表达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如果离开了语言, 那这些感悟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行文中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可是我无话可说。”“但是, 我还有要说的话。”通过这欲言又止、欲止又言表现出内心的痛苦之情。通过“但段政府就有令, 说她们是‘暴徒’!但接着就有流言, 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这样长短结合、整散结合的语句, 对敌人的暴行进行控诉, 这样的语言就像匕首一样, 直刺敌人的心脏, 充分体现了鲁迅先生语言的战斗性, 进而体现出他内心的情感态度。

此外, 在写人叙事类散文的语言教学中, 我们还要关注作者在记叙的过程中, 如何巧妙的进行议论与抒情。相比于小说作者将情感巧妙的隐藏起来, 通过小说人物表情达意, 散文更强调“心口相应, 信口直说”, 刘半农甚至认为“散文要赤裸裸地表达”, 而这种情感的直接表达很多时候就是通过议论与抒情的语言实现的。因而,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体会这种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语言表达方式。

四.以结构作为教学结点

冯骥才曾说:“散文就是写平常生活中那些最值得写下来的东西。不使劲, 不刻意, 不矫情, 不营造, 更无须‘绞尽脑汁’。”而写人记事散文中的人和事来自于生活, 取材十分广泛, 大事小情皆可入文, 形式也灵活自由, 但这并非说此类散文散漫无序, 无需作者经营。恰恰相反, 由于该类散文的情节不像小说的情节那样围绕塑造人物展开, 而是具有“形散” (也有部分散文神聚形也不散) 的特点, 常选取生活中作者所见的点滴片断串联起来, 因而更需作者为其选择一个恰当的容器, 通过该容器将作者的思想情感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所以教师在进行写人叙事类散文教学的时候, 应注重对文章结构的梳理, 通过结构感悟作者的情感走向。

首先教学生识文眼。文眼是散文的窗户, 是整篇文章的点睛之笔, 是全文的结点, 透过文眼可以更好把握文章的情感。《金岳霖先生》以“有趣”作为全文的文眼。金先生的有趣既表现在外貌与行为举止上, 更表现在其对专业的独特理解、对感情的独特珍惜、对生活的独特热爱上。而散文的文眼常出现在标题、篇首和篇末处。

其次教学生抓线索。优秀的散文都有明晰的线索, 或以时间为线索, 或以空间为线索, 或以情感为线索, 或以事物为线索。一篇看似“散乱”的文章, 一旦抓住线索就能提纲挈领, 将全文的结构理顺, 从而感受文章主题。同样在《金岳霖先生》一文中, 以“金先生有点怪”为线索, 串联起了金先生“提问方式别出心裁”、“幽默的答问”、“和教授的孩子比试水果的大小”等几件小事。让我们感受到金先生“怪”的背后的那份单纯、真诚和坦荡。

篇6:散文化叙事方式的民族化改造

散文化叙事方式告别戏剧化叙事方式,将大量日常生活现象写进文艺作品中,这本身具有革命性意义,但不少作品却出现了另一个问题。这就是烦琐性问题。如,崛起于上世纪50年代的法国新小说派,其代表作品,萨罗特的 《趋向性》、罗布·格里耶的 《窥视者》、布托尔的 《变化》 等等,不同程度的存在上述问题。如罗布·格里耶的 《窥视者》,作品围绕一个旅行推销员在海岛奸杀一个牧羊少女的事件开展了大量环境描写,如对海鸟的描写,对海鸟的各个部位都进行了详尽描写,如对腿的描写:“下面只看见一只右脚(另一只恰好被右脚遮住),又瘦又直,布满黄色的鳞片。它从腹下一个弯成120度的关节开始,和上面布满羽毛的肉身接连,这肉身只露出一小部分。另一只脚可以看见脚趾的脚蹼和伸开在木桩的圆顶上的尖爪。”作品不是从社会心理的艺术视角描写生态环境,而是以物理学、数学、几何学的视角描写生态环境,因而滑向烦琐、冗赘、枯燥的境地。布托尔的《变化》,巴黎一个中年男子厌倦家庭生活,坐火车去罗马,想把情妇接到巴黎来共同生活,一路上,有不少烦琐的环境描写。如:“一辆11马力的黑轿车在一座教堂门前开动了,它沿着和铁道平行的公路行驶,和你们比赛速度,它驶近远离,消失在小树林后面,再次出现,越过一条小河,河边有柳树过去了,又赶了上来。然后在一个十字路上拐弯,钻进一个村庄;村庄的钟楼很快便消失在一个土坡后面。”这种描写,与事件开展,与人物心态,毫无关系,因而显得烦琐、冗赘、枯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批著名的现代主义电影艺术家开创了电影艺术应用散文化叙事方式的创作道路。戈达尔的 《筋疲力尽》、吕特弗的 《四百下》、安东尼奥的 《夜》 等,都是应用散文化叙事方式的代表作品,但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烦琐问题。 《夜》 表现了作家古奥瓦尼面临的思想危机、家庭危机。影片摆脱了戏剧性结构,“服从日常生活节奏”。朦胧意识到婚姻危机的丽迪亚离开出版商为丈夫举行的宴会之后到了街区闲逛,她茫然地游荡着,好奇地看着一个依墙吃东西的男人,从他身边走过,走了一段路之后,又回头看了他一眼;她停下脚步,呆呆地望着扔在地上的一只破钟;一架喷气式飞机轰鸣而过,她不由自主地仰望天空,又惊骇地躲开;平静之后,她又在林荫道上漫步,拾起一片叶子,细细端详起来……这些描写,虽然实现了日常生活化,但它使人感到烦琐、暧昧和漫无目的,“它太像生活本身,因此它更多的是描绘而不是提炼生活的意义”。

引用散文化叙事方式,要创造性地借鉴中华民族关于神形关系的美学思想。神形关系问题,先秦的道家及荀子都多次提及,但都是从哲学意义上讲的。汉淮南王刘安主编的 《淮南子》 多次提及神形关系问题,虽然阐发的是道家的养生之道,但涉及了美学问题,并且对后世美学产生重大影响。 《淮南子》赞美了有形的广漠宇宙的丰富多彩、生机勃发、诗情画意。如“万物掺落,根茎枝叶,青葱玲珑,萑蔰炫煌,蠉飞蠕动,蚑行哙息……储与蔰冶,浩浩瀚瀚……”同时,《淮南子》 又强调了神主宰形:“以神为主者,形从而利;以形为制者,神从而害。”这些,对运用散文化叙事方式进行写作,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就是“形散神凝”。这里有丰富的思想蕴涵:形就是作品所描写的生活现象,神就是作品的思想意蕴;形要丰富多彩,神要集中概括;形要蕴涵神,神要统帅形。中国古典散文作品,如范仲淹的 《岳阳楼记》、欧阳修的 《醉翁亭记》、苏轼的 《石钟山记》 等等,都是体现“形散神凝”叙事原则的经典作品。这些作品,形,丰富,多彩;神,深邃,新颖。形,深深蕴涵神;神,紧紧统帅形。

中国作家运用散文化叙事方式,特别关注“形散神凝”叙事原则的应用。

马晓丽的 《俄罗斯陆军腰带》,中俄联合军演,秦冲和鲍里斯两个对手又见面了。我们的部队到营地就清扫环境,整理内务,他们则脱光膀子,穿大裤衩,不多时间一只胳臂就断了。我们官兵一致,他们则等级森严,士兵住帐篷,军官住公寓。我们的一个同志看他们做菜,笑他们一锅几十斤土豆,检斤,多一个也拿出来。秦冲批评说,人家那是科学配餐,按体能需要配置热量,要向人家学习。俄军也向我们学习,开始整理内务。双方相识了,士兵们相互赠送些小礼物,但双方都认为这涉及外事,都不准许。一天晚上,秦冲和鲍里斯发现中俄两个士兵交换军腰带,鲍里斯当场就把那个大个子士兵打倒了,还扒下衣服用军腰带抽,把士兵打得满地滚,秦冲急了,上去夺下他手中的军腰带,他给秦冲一拳,两人扭打起来。秦冲认为自己的士兵有问题,要带回去说清道理,好好开导,不应这样粗暴。我方一辆汽车在夜间无照明的快速行驶军演中翻车,司机牺牲。第二天,见俄军一个个都很严肃,没有光膀子的,都穿上了军装,列队,下半旗,对我死去的司机默哀。我方一个个官兵由于失去亲人,都很悲痛,但因为没有规定,没有举行默哀仪式。军演结束,俄军第二天就要返回了,秦冲请鲍里斯喝酒,他们还深情地交换了军腰带,这些零零碎碎联结起来,特别是那个深情交换军腰带的意象,蕴含着深邃的意蕴:中俄两军虽然有鲜明的差异、碰撞,但通过沟通、理解,统一于人性、人情、进步之中。作品由于体现“形散神凝”的叙事原则,因而题旨贯通,散而不乱。

衣向东的 《吹满风的山谷》 是一篇出色的散文化叙事方式的文学作品。作品中散的形,充满了诗情画意,蕴涵着不散的神;作品中凝结的神,有创新,紧紧统帅着散的形。作品写大西北的一个三名战士的哨所,他们来自三个民族,像一个家庭一样在山谷里寂寞地打发时光。他们被重重叠叠的群山和呼啸不止的山风围困着,几乎与世隔绝。平时,一人上哨,一人训练,一人做饭,三班倒,轮流转。可是“他们的心情是快活的”,“他们的心态是平静的”。为什么会这样?原来在这令人难以承受的孤寂中升腾着诚挚爱心的温暖。这是这篇作品的神,灵魂,它统帅着作品的零零碎碎,它的发掘,有别于描写硝烟四起的战争、轰轰烈烈的军训的军事文学,是个创新。在它的统帅下,作品中散的形都闪放着真情实意的光彩。如对狗阿黄的描写,新兵蔡强刚走进哨所,阿黄就追到脚下,细心地从下往上嗅起,他怕了,点长笑了,说阿黄没见过几个新人,见了你高兴,瞧这个亲热劲。开点务会,门忽然开了,阿黄进来了,和点长并排蹲着,审视着新兵和老兵,“看这畜生的气势怎么也是个副点长的水平”。阿黄误吃鼠药死了,新兵跺着脚原地打转,甩手哭。老兵一声不响,眼圈含着眼泪,用手指轻轻梳理着它的皮毛。他们把它抬到山顶,挖个坑,把它放进去,点长还把四个新蒸的馒头放到它的嘴边,他们还把缠着白布条的木棍插到它的坟头前。点长复员的那天还爬上了山顶,在狗坟前站了很久……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影坛出现了一批被人们称作有影响的纪实风格的生活流式的作品,也就是散文化叙事方式的作品,如 《城南旧事》 《猎场扎撒》 《青春祭》 等。《青春祭》 摆脱了统一的事件,消解了贯穿的冲突,将一些没有因果联系的生活中的“零零碎碎”艺术地组合到一起。这部以叙事方式创新的影片获得了喜欢创新的中国观众和喜欢传统的中国观众的一致认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编导创造性地运用了形神关系的传统美学思想,使影片形散神聚。影片散的形,多彩色,有诗意,蕴含着不散的神;影片不散的神,深邃,有创新,紧紧统帅着散的形。在影片主人公散点流程的生活序列中有两次进大爹的傣寨:李纯当知青进大爹的傣寨,祭祀伢进大爹的傣寨。两个三角关系:李纯、任佳、大哥与李纯、大哥、依波。两次死亡:伢和任佳。两次离散:李纯离开傣寨、离开学校。这些生活中的“零零碎碎”呈现在银幕上,充满了诗情画意。如李纯两次进傣寨,头一次,知青姑娘李纯跟随傣族老人大爹走在无尽的密林小径上,那巨大的仙人掌,浓密的黑心林,粗壮的大青树,与李纯的恐怖感、陌生感的心态一起,组成了一幅幅色彩神秘、味道惊险的南国图画。李纯因为爱情关系逃离了大爹的傣寨,再次进大爹的傣寨,给伢送葬,那红土坡红红的土地,燃烧的棺材,红红的烈焰,与李纯沉痛、悲怆的心态,组成了一幅幅悲壮的画面。影片没有像一般作品那样,再现一代知青在动乱岁月里的坎坷际遇,而是在一组充满诗情画意的散点流程的生活系列中集中表现了一代知青在不同的生存态势、文化形态的对照中激发起审美意识、青春意识觉醒的心理过程。这是影片的灵魂,不散的神。这不散的神有了新意,紧紧统帅着散的形。如李纯到傣寨不久,一天,傣寨最漂亮的姑娘依波告诉她,明天她们到很远的地方去砍柴,你背不动,你到菜园的老人组去吧。李纯觉得她们瞧不起自己,很受委屈,去找大爹,大爹告诉她,不是她们瞧不起你,是因为那身灰衣服,掺在她们中间,她们觉得不好看。李纯受到震动,困惑地想,美原来这么重要?从小到大,人们总是告诉我们不美就是美……随后,她用花门帘做了傣族花筒裙,伢又给她一条银腰带,她害羞地穿了出去,人们对她的态度立刻变了,自己感到就像灰姑娘穿上了水晶鞋,想不到一身衣服会有这么大的魔力。

上一篇:税务师考试教材税法二下一篇:园林专业就业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