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溢考核

2024-04-11

损溢考核(精选3篇)

篇1:损溢考核

正本清源,防微杜渐

——浅析当前经营工作中加油站损溢的多角度控制与管理

加油站损溢管理是销售企业零售数质量管理永远的话题。有人形象的将加油站损耗比作毛细血管出血,确实,以笔者所在的分公司为例,零售轻油月销量将近10万吨,而加油站轻油月平均损耗在200-300吨左右,看似并不起眼,但将这个比例放之庞大的销售体系中,这个数字是惊人的,这点点滴滴的毛细血管出血将汇成动脉的破裂而必将引发一系列安全、管理上的问题,于暗涌中动摇着企业的生存基础,损毁着企业的经济利益。

在此,之所以提出加油站“损溢”管理,就是因为笔者通过自身经历的基层工作实践,认为加油站的油品数质量管理,不仅“损”要管,“溢”也要管。在提笔之前,笔者曾翻阅过不少国内同行撰写的相关资料,总的来说,基本上都在关注加油站油品损耗的原因以及探寻相关管理手段。但是笔者认为,要做好油品数质量管理工作,就必然要从“损溢”二字下手,不单单知道怎样造成“损”,还要搞明白为什么会有“溢”,这样才能够真实的反映销售企业成品油管理的情况。

一、正本清源,油品损溢的管理性分析

1、油品损溢的环节及因素分析 一车成品油,其从油库发出直至加注到客户的油箱里,其损溢状况可以说是全过程的,而作为油品损溢管理,从其产生环节上分,笔者认为可以分为三大类,即油库环节、运输环节和加油站环节。

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有其必要的决定因素,在建筑行业,起决定因素的是五大类,即“人、材、机、法、环境”;在安全管理上,其三要素是“人、机、环境”;由此笔者认为,造成油品损溢的必要因素,也可归类为:人的因素、物的因素和管理的因素。

2、油品损溢的原因分析

众所周知,成品油是一种以液态形式存在的商品,它的流动性、易挥发性、易渗透性决定了它在运输、收发、储存等环节不可避免的出现我们称之为“损”的油品损耗,也会因为温度等环境因素、吨升转换的换算密度差、以及编表等计量手段而产生帐表性盈余或者由于接卸等人为因素产生单站实际盈余,我们将这些盈余情况称为“溢”,而正是由于以上提及的成品油的诸多特性,所以造成油品损溢的原因也就多种多样。

3、传统的油品损溢管理模式

按照目前销售系统关于油品损溢的有关规定,加油站应每月做一次盘点,处理一次盈亏,盘亏由加油站环节进行包赔。按照此前的分析,在油品的损溢管理当中,油库环节、配送环节和加油站自身都会存在问题。由于无法准确界定各个环节的损耗责任,导致各个环节相互推诿现象严重,查找原因困难,其结果是作为成品油销售终端的加油站长期处于被动管理局面,加油站损耗的合理性不能准确界定,导致管理粗放,非正常损耗及虚假损溢严重。

按照传统的油品损溢管理,各环节造成的油品损溢最终将在加油站月度盘点中反映出来,而这种结果最终会以对加油站站长进行处罚这一形式体现出来,并由此造成加油站站长、员工利益无法有效保障,公司效益存在流失现象。

二、防微杜渐,多角度进行油品损溢控制与管理 防微杜渐,本作“杜渐防萌”,指在坏思想、坏事或错误刚冒头时,就加以防止、杜绝,不让其发展下去。笔者在此认为,油品损溢管理的第一要务不是在出现损溢时如何考核,而是通过分析和改进避免或减少出现不必要的损溢。

1、油品损溢的环节控制(1)油库环节

油库付给加油站油品数量的多少是加油站油品损溢控制与管理的第一个关键环节。目前国内油库大都以流量计付油,国家允许做为贸易交接的流量计精度为0.2%,允许付油误差为±0.3%(不含0.3%)。油罐车内油品在出库前就要进行计量验收,若油品数量(升数)超出油库流量计走示数的±0.3%(±0.2%),特别是+0.3%(+0.2%),应由油库当场补给。如果油库付油数量不足而罐车司机驾车驶离油库,那么缺量部分由承运方承担。因此数质量管理有关部门要盯住油库付油流量计,罐车司机和加油站应严格进行体积验收。同时油品销售企业数质量管理有关部门应要求油库付油必须在规定误差范围内,或以制度规定油库溢余限额,避免油库过度追求溢余给加油站在源头上带来压力。

(2)运输环节

运输过程中油品损耗是加油站油品损耗控制与管理的第二个关键环节,油库与加油站的距离越远,管理难度就越大。当下的油品运输环节多是将油品承包给有资质的运输企业进行运输,运输车辆受油品销售企业物流部门及运输公司双重管理,而这一环节也恰恰是加油站抱怨最多的环节,同时也是出现问题最多的一个环节。

笔者认为,要减少或避免运输环节的油品损耗,应该从三方面入手。

一是从制度上入手,应该进一步加强油罐车铅封制度,从油品出库到配送到站的过程中,油罐车的计量口、出油口、阻火帽、自卸油泵底阀等进行“施封”,并在随车同行的“油罐车铅封登记单”上认真填写固定和不固定的铅封号,由计量员、付油员、驾驶员签字后,方可放行油罐车或进行接卸。同时作为油品销售企业物流部门及安全数质量管理有关部门应不定期会同运输企业,邀请油罐车生产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对承运车辆进行检查,检查的主要内容是承运车辆是否存在运输风险及擅自改装等情况,一旦出现此类情况,则将坚决予以取缔承运资格。

二是从法律方面进一步规范运输企业的承运行为,如在与承运方签订运输协议时必须约定“保量运输”,并以合同的形式进行约束。由于成品油的特殊性,可以要求运输企业缴纳一定量的“风险抵押金”或“保证金”,用于对油品在运输环节中产生的损耗进行补偿,或当检查出承运车辆进行擅自改装时进行合同性赔付。同时按照我国《安全生产法》的相关规定,从事危险化学品储运的企业,每年应从企业收入中按比例提取相应资金作为安全专项资金,据此油品销售企业可与承运单位协商将此项资金用于对承运车辆加装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并与油品销售企业物流部门及安全数质量管理有关部门联网,用于实时监控承运车辆的运输路线、行驶状态、停留时间等,对油罐车进行全程跟踪,避免人为的造成油品在运输途中的损耗。

三是改变考核方式,变过去单纯性考核加油站的模式,改为两头控制,分环节考核,即通过精确计量后,以油库发油量(V1)和加油站实际接卸数量(V2)为基础,得出油品运输途中的损耗情况(V3),V3= V2-V1,按照各自的责任承担损耗,即加油站损溢以月度累计实际接收情况为标准,承运车辆以单程实际损耗为标准进行考核,由此运输环节产生的损耗可在月度或进行统计,并从“保证金”或油品销售企业支付的运费中予以扣除,如此,我们的各级管理人员将不用再担心油库和加油站站长是否尽心尽责的接卸油品,因为每一个承运车辆的司乘人员都会成为“义务监督员”。

由此可见,做好“保量运输”和“到站验收”以及加大打击人为盗油违法行为的力度,是控制油品运输损耗的重要手段。

(3)加油站环节

加油站接收油品的验收是核实运输过程中油品损耗的关键,而油品的发付过程是加油站油品数量管理的最后一个关键环节。因此这个环节的控制也就应该从这两方面入手。

一方面是要做好接卸油品的验收工作。

a、验收油品时首先要检查铅封是否封紧和完好无损,铅封号是否与“铅封传递单”上面的一致。

b、要坚持进行底部取样,除了提防个别司机“偷梁换柱”的盗油行为外,更重要的是确保油品的质量安全。

c、为保证计量的准确性,就应该在加油站修建的计量平台上进行计量,平台坡度不得大于0.5%,以减小油罐车因为地面不平造成的计量误差。

d、罐车验收油品时要进行温度修正。温度修正是剔除运输过程中因温度的升高造成油品体积膨胀带来的虚假溢余(汽油体积膨胀系数0.0012,柴油体积膨胀系数0.0008)。验收结果要按照国家规定的运输损耗标准执行。

e、除此还要注意:一是地下罐容积表应一罐一表,容积表准确度为±0.4%,销售企业安全数质量部门应对此进行定期核查校验;二是卸车前一定要停止所卸入油罐的加油枪作业,并测量卸油前油罐内油品的高度和温度。卸车后静止15分钟再计量卸车后油罐内油面的高度和温度,然后计算油罐接收到的油品的体积。在卸入地下罐时,由于罐车内油品的温度与地下罐内油品温度的差异,造成油品体积的膨胀或缩小,由此引发的油品虚假溢余和亏损是客观存在,因此加油站在地下罐验收环节要考虑温度变化引起油品体积变化这一因素;三是要卸净油罐车内油品。加油站可以制作清理罐车底油的“油耙子”,以便清理干净剩余油品;四是要由加油站计量人员认真把油罐车空车铅封逐个打好,并填写好铅封回执单。

第二个方面是做好油品在站内的发付工作。a、加油站在储存发付过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温度变化造成的虚假损耗。为真实反映温度变化带来的加油站油品损耗,可以采取每月公布一个加油站平均销售油品温度的办法,或按照地区性、季节性的温度变化计算出当期温度补偿系数,对油品体积数进行温度修正补偿,在事前消除温度对油品体积的影响,月末按正常操作规程进行盘点,也可以采取盘点时对加油站油品损耗进行温度补偿修正的办法,从而剔除温度的影响,客观真实地反映加油站油品损耗情况。

b、做好加油机的“自检”和“强检”工作,确保加油机付油误差在±0.3%之内。加油机计量器的准确度受使用年限和油品种类、流量大小的影响,常常会发生计量不稳定。前两者基本属于设备方面问题,而后者是在经营过程中需要解决的。技术监督部门在检定加油机时通常使用标准计量罐及加油枪最大流量,而加油站在实际经营的过程中,完全用大流量加油的几率较小,特别是处于城乡结合部及县区、农村网点的加油站,摩托车、农用三轮车较多,小流量加油带来加油机付油误差较大,加之销售量较小导致油品损耗率较大。因此对这类加油站建议与技术监督部门协调在检定加油机时使用小流量检定,并在使用过程中确定该机为摩托车或农用车专用加油机。定期自我检定加油机有利于维护中石化的企业形象和企业信誉,但随之而来的也容易造成管理上的漏洞,因此要加强加油机自检回罐油的管理,防止人为加大加油站损耗。

c、合理调整加油站库存。根据加油站销售量确定加油站进油数量和进油次数,尽量减少加油站的卸油次数,从而减少地下油罐由于卸油引发的呼吸损耗。d、避免一切跑冒滴漏渗现象的发生,及时定期检查、维护、保养设备设施,尽量避免因设备故障引发的损耗。

e、加强加油站的帐务管理,做到帐帐、帐实、帐卡相符。加油站的帐务管理源头是加油机累计泵码,严格加油站泵码管理制度,避免加油机乱码时造成的人为损失,按月核对泵码、随机抽查泵码与销售帐款、实际库存,是避免违章事件发生和人为损耗的好办法。

f、加大对加油站站长、计量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基本技能培训、制度的执行力也至关重要。

2、油品损溢的多角度管理

通过对油品损溢各环节的控制分析,再论述所谓多角度管理,其实已属多余,笔者在此赘述,是期望以他山之石与同行们进行探讨,以期进一步提高油品损溢的管理水平,丰富管理经验,探寻管理途径。

既然是管理,则是与人密不可分,在此,笔者指的是销售企业各相关部门及相关岗位的职能管理。

(1)每一个数字都会说话

数字和报表,作为油品销售企业的管理人员,特别是与经营有关的各岗位人员,提到这两个词的时候多数会报以苦笑,是啊,每天所经手的数字和报表太多太多,把人弄得疲惫不堪,甚至有人发牢骚,觉得这是在做表面文章。在此,笔者认为,数字和报表,既可以说成是表面文章,也可以说是一个企业经营情况的真实体现,而这两者的区分就在于我们的管理人员是以何种的心态去面对数字和报表。

笔者也曾经历过基层工作,面对大量的经营性数据,看到的是多数千篇一律的数据分析,可事实是这样吗?

各类经营数据一方面反映出市场的变化情况,一方面也反映出企业自身的管理状况。针对于油品损溢环节来讲,每个月加油站都会对自身存在的损溢情况做出损溢分析,笔者留心一下,多数加油站的损溢分析连年累月文字没有变化,而我们的管理人员也是熟视无睹,但笔者认为,其实每一个数字都会说话!

举例而言,我们的零售部门、数质量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加油站损溢情况建立加油站损溢异常台账,可与加油站未遂事故台账相对应,督察人员开展针对性的督查指导工作,对受检加油站进行全面剖析,看是否在设备管理方面、油品接卸环节存在问题,还是油罐编表、加油机流量等方面需要重新检定,甚至是否存在人为的恶意造成油品损溢。并且通过督导检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作为典型案例推广至全区的加油站管理工作中。

(2)从实际出发,服务于基层工作

当下,我们的很多管理人员都存在一种困惑,就是作为企业几乎在方方面面都有制度对员工进行约束,但为什么还是有很多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笔者认为,是因为我们的管理人员在制度制定的本身就忽视了基层存在的客观实际,造成了制度与实际相脱离,最终不被基层员工理解接收,造成员工的逆反心理或干脆成为一纸空文而无法执行。

“民不畏死何以死惧之”,以油品损耗管理为例,作为管理者,我们加大了针对加油站的油品损耗处罚力度,加大了打击人为盗油的奖惩力度,但损耗依然高居不下,笔者认为,这是因为我们忽视了造成油品损耗的根源。一方面,油品在运输环节中造成的损耗,其结果是处罚在加油站站长身上,另一方面,站长和员工作为最基层的管理、工作人员,他们担负的职责是做好自己手中的工作而不是私家侦探似的盯着承运车辆是否有认为偷盗油品的行为。第三方面就是油品运输企业是否盲目追求利润而忽视了自身承运车辆司机的利益,导致个别司机铤而走险。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由于油品到站接卸及储存,发付等过程中没有精确的计量依据也造成了油品的理论性损耗。在此笔者之所以将这部分产生的损耗称之为“理论性损耗”,是因为此类损耗表现在经营性数据和报表上,但实际罐存可能与之会有差异。试而言之,如果加油站配备流量计,可以安装在油罐车卸油口,对接卸油品进行直观测量,则能尽量避免由于地坪、量油尺、人工读数所导致的误差;如果在有条件的加油站加装液位仪和监控系统,则能很好的监控到油品接卸环节以及加油站自检、强检、加油机维修以及客户争议而产生的油品回罐情况;如果我们的数质量管理部门能够结合加油站实际情况及当地气象资料,及时、认真测算出当期温度补偿系数,则此时计算出的加油站实际损溢就更加精确,更加能够反映出加油站管理的真实水平了。

实践出真知,我们要不断积极探索适合石油销售企业的油品损溢管理,并通过实际工作的检验才能证明通过以上这些设想是有推广意义的。

篇2:损溢考核

一、核算内容的比较

研究企业会计、医院会计、行政单位会计以及事业单位会计相关制度, 可以发现:

1.《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彩票机构会计制度》、《中小学会计制度》、《高校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都设置了“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 且五者在账户名称、明细科目设置、核算内容及账务处理上完全相同, 因此下文以“事业类单位会计”代称上述五种会计制度。

2.企业会计与医院会计均以“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来核算各种财产盘盈、盘亏和毁损的价值, 且都设置“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明细科目。但对流动资产以外的其他资产的盘盈盘亏, 企业会计设置了“待处理固定资产损溢”明细科目, 而医院会计设置了“待处理非流动资产损溢”明细科目, 两者核算范围明显不同, 因为非流动资产不仅包括固定资产, 还包括无形资产、长期投资等。

事业单位资产处置包括资产的出售、出让、转让、对外捐赠、无偿调出、盘亏、报废、毁损以及货币性资产损失核销等, 事业类单位会计设置了“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来核算待处置资产的价值及处置损溢, 并设置“处置资产价值”和“处置净收入”两个明细科目。可见, 无论是科目名称、核算范围, 还是明细科目的设置等, 事业类单位会计都不同于企业会计和医院会计。

行政单位财产的处理包括资产的出售、报废、毁损、盘盈、盘亏, 以及货币性资产损失核销等, 行政单位会计也设置了“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 核算行政单位待处理财产的价值及财产处理损溢, 并设置了“待处理财产价值”、“处理净收入”明细科目。可见, 行政单位会计尽管名称和企业会计、医院会计相同, 但其核算内容以及明细科目的设置却与事业类单位会计基本相同。

3.企业会计、医院会计“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的核算范围最窄, 仅核算各种财产的盘盈、盘亏和毁损。行政单位会计的“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 在企业和医院会计核算的基础上, 扩大到资产的出售、报废和货币性资产损失核销。事业类单位会计“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的核算范围最广, 在行政单位会计核算的基础上, 还包括各种财产出让、转让、对外捐赠、无偿调出, 但需注意的是, “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不核算资产的盘盈。

二、流动资产账务处理的比较

1. 流动资产的盘盈。

企业会计、医院会计、事业类单位及行政单位会计对流动资产盘盈的账务处理见表1。

从表1可发现:①就现金盘盈的处理来看, 企业会计、行政单位会计账务处理分为两步, 先通过“待处理财产损溢”这个过渡性科目, 报批后计入其他应付款、营业外收入或其他收入;而医院会计和事业类单位会计的核算相同, 均为一步到位式, 未通过“待处置资产损溢”或“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 发生盘盈时直接计入其他应付款或其他收入。②从存货盘盈的处理来看, 医院会计、行政单位会计都趋同于企业会计, 均通过“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进行核算, 但报批之后, 企业冲减管理费用, 而医院则计入其他收入, 行政单位增加资产基金。只有事业类单位会计处理和现金盘盈的处理保持一致。③就入账金额来看, 现金均按照实际盈余金额入账。但在盘盈存货时, 当同类或类似库存材料的实际成本、市场价格均无法可靠取得时, 行政、事业类单位的存货可按照名义金额入账, 企业、医院会计则不被允许。

2. 流动资产的盘亏。

企业会计、医院会计、事业类单位会计及行政单位会计对流动资产盘亏的账务处理具体见表1, 可以发现:

(1) 现金盘亏的处理与现金盘盈相同。依然是医院和事业类单位会计未使用过渡性账户、未报批, 直接计入其他应收款或其他支出, 而企业和行政单位会计仍通过“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核算, 将盘亏损失计入其他应收款、管理费用或经费支出。

(2) 对于存货盘亏, 四种会计都通过“待处理财产损溢”或“待处置资产损溢”进行核算。不同点有二:一是医院会计在盘亏发生时冲减了待冲基金, 事业类单位会计考虑了增值税的转出, 企业和行政单位会计则是直接转入待处理资产;二是报批之后, 医院和事业类单位都计入了其他支出, 行政单位冲减了资产基金, 企业则分情况计入原材料、其他应收款、营业外支出和管理费用。

3. 货币性资产损失的核销。

货币性资产损失的核销主要是指应收及预付款项的损失核销, 包括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等。企业会计、医院会计和事业类单位会计及行政单位会计对其账务处理具体见表2。

(1) 核销对象的比较。企业及行政、事业类单位会计核销的对象都包括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等, 而医院会计对货币性资产损失的核销不包括“预付账款”, 但它又规定在有确凿证据表明预付账款并不符合预付款项性质, 或者因供货单位破产、撤销等原因已无望再收到所购货物的, 先将其转入其他应收款, 然后再按规定进行处理。

(2) 核销方法的比较。医院和企业会计均采用备抵法, 通过“坏账准备”科目进行核算;而行政、事业类单位会计则采用了直接转销法, 通过“待处理财产损溢”或“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核算。

(3) 核销账务处理的比较。医院和企业会计虽采用相同的核销方法, 但企业会计将坏账准备计入资产减值损失中, 而医院会计则直接增加管理费用, 这会造成医院管理费用核算内容的繁杂, 不利于医院对管理费用的监督;行政、事业类单位则计入其他应付款、资产基金、经费支出或其他支出。

三、非流动资产账务处理的比较

1. 固定资产的盘盈。

企业会计、医院会计和事业类单位会计及行政单位会计对固定资产盘盈的账务处理具体见表3。

(1) 核算科目不同。医院和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分为报批前和报批后两步, 均通过“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非流动资产损溢”科目进行核算, 这与2006年之前的企业会计的处理方法相同;而企业会计和事业类单位会计则只有一个会计分录, 前者作为以前期间的会计差错, 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核算, 后者则记入净资产类科目“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

(2) 入账价值的差异。企业和医院会计均按照同类或类似资产市场价格确定的价值入账, 而行政、事业类单位在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的市场价格无法可靠取得的情况下, 可按名义金额入账, 与存货盘盈的处理相同。

2. 固定资产的盘亏。

企业会计、医院会计和行政、事业类单位会计对固定资产盘亏的账务处理具体见表4。

由表4可知, 四种会计对固定资产盘亏的处理都通过了“待处置资产损溢”或“待处理财产损溢”这个过渡性账户, 也都考虑了固定资产的累计折旧。此外, 企业会计还考虑了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医院会计则考虑了与固定资产相关的待冲基金。

在报批后的处理上, 企业和医院会计将剔除保险赔偿和过失人赔偿后的余额分别记入“营业外支出”或“其他支出”科目, 而行政、事业类单位会计则按照固定资产的账面余额直接冲减了“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

3. 其他。

前已述及, “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和行政单位会计的“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除核算各种财产的盘盈盘亏和毁损外, 还核算资产的出售、出让、转让、对外捐赠、无偿调出等, 因此对两者核算的其他内容进行简单比较。

(1) 转让 (出售) 、报废的固定资产。四者都考虑了累计折旧, 不同的是, 企业与医院会计是通过“固定资产清理”科目来进行核算, 而行政、事业类单位会计核算相似, 区别有二:①通过的账户不同。行政单位设置了“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 事业类单位则通过“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核算。②对转让 (出售) 、报废的固定资产净损失的处理不同。事业类单位会计没有对此进行规定, 存在漏洞, 需补充相关规定, 而行政单位会计将净损失计入经费支出。

(2) 转让 (出售) 无形资产。企业与医院会计对转让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基本相同, 都没有通过“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行政、事业类单位会计对转让无形资产的处理与转让固定资产的处理基本相同。

(3) 转让 (出售) 长期投资。企业与医院会计对转让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都采用了成本法, 且均未通过“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 而事业类单位会计转让长期股权投资时通过了“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 且经历了转入、实际发生时、收到转让价款、发生相关税费、处理净收益五个步骤。对于转让长期债权投资, 企业会计、医院会计和事业类单位会计保持了难得的一致, 均未通过“待处置资产损溢”或“待处理财产损溢”这个过渡性账户。

四、启示及建议

1. 医院会计和企业会计趋同。

尽管医院也是事业单位, 但其在“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的核算内容和账务处理方面, 和企业会计的相似度非常高, 使得对已经熟悉企业会计准则的会计人员在学习和掌握医院会计制度时得心应手, 但它在以下几个方面还有待改进:

(1) 应将现金的盘盈、盘亏纳入“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的核算范围。医院会计制度明确规定, “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核算的是医院在清查财产过程中查明的各种财产盘盈、盘亏和毁损的价值, 但是医院库存现金的盘盈、盘亏核算却并没有通过此科目, 这显然不符合规定中“各种财产”的定义。因此, 建议将现金的盘盈、盘亏也纳入“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的核算范围, 一方面使该科目的核算内容更全面, 另一方面也可使医院会计尽可能与企业会计保持统一。

(2) 修改明细科目的设置。医院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盘盈或盘亏的核算设置了“待处理非流动资产损溢”明细科目, 但医院会计制度的“待处理财产损溢”除核算流动资产外, 就只核算了固定资产的盘盈盘亏, 没有涉及其他非流动资产, 导致明细科目核算范围过大, 因此建议改“待处理非流动资产损溢”明细科目为“待处理固定资产损溢”, 保持名称和核算范围相协调, 也趋同于企业会计的处理。

(3) 对非流动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医院会计制度只对货币性资产损失的核销计提了坏账准备, 但在固定资产转让、报废、盘亏, 无形资产转让、核销, 长期投资转让的账务处理中, 却只对“累计折旧”、“累计摊销”等备抵类科目进行了冲销, 并没有提及相关资产的减值准备, 而医院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投资等会受到市场、政策等不同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减值。因此, 应当计提减值准备, 真实地反映资产的现实价值, 有利于医院的资产管理和成本核算。

2. 事业类单位会计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现行事业类单位会计制度不仅创造了“待处置资产损溢”这个新的会计科目, 而且大大扩展了其核算范围, 但同时也增加了会计人员的学习难度。建议在以下方面进行改进:

(1) 将资产的盘盈纳入其中。“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核算了资产的出售、出让、转让、对外捐赠、无偿调出、盘亏、报废、毁损以及货币性资产损失核销等多方面的内容, 但没有将资产的盘盈纳入其核算范围, 而是直接记入“其他收入”、“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等科目, 不利于管理层对资产的监管。因此, 应当将盘盈纳入其中, 一方面使“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的核算内容更加全面、合理, 另一方面也与企业、行政单位和医院会计相协调, 有利于会计人员的学习和掌握。

(2) 增加对资产转让净损失的规定。事业类单位会计制度对转让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实现净收入的账务处理做出了明确规定, 但没有规定在转让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时产生净损失应当如何处理, 因此, 建议增加处置资产净损失的相关规定, 将处置资产的净损失记入“其他支出”科目。

3. 行政单位会计应尽量向事业类单位会计靠拢。

具体做法是将行政单位会计的“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名称变为“待处置资产损溢”, 明细科目由“待处理财产价值”、“处理净收入”变为“处置资产价值”和“处置净收入”, 和事业类单位会计保持一致。原因有二:①两个会计科目在核算内容、明细科目设置以及账务处理等多方面均相同, 但名称却不同, 容易造成会计人员记忆的混乱, 增加会计人员的学习成本和难度, 无益于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同属于我国政府会计体系, 两者在会计目标、会计要素、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经费来源等多方面相同, 且与“待处理财产损溢”或“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相关的业务在实务中发生的次数较少, 且少有重要的经济业务, 基于成本效益原则, 会计制度在此类业务上没有必要强调“特色”或追求“创新性”。

参考文献

篇3:如何考核考核者

任何管理者都负有考核下级的责任,他们都是考核者。但本文所指的考核者是指人力资源部,即我们通常所说的HR部门。在企业业绩考核中,人力资源部负有设计整个企业的考核方案,指导业绩考核过程,总结考核结果等职责。换句话说,HR部门是整个企业的考核者。

任何部门和岗位都有业绩的要求,HR部门也不例外。既然企业的董事长,CEO都要接受考核,当然,HR部门也要接受考核。

HR部门的考核至少要涉及以下两个最基本的问题:第一,谁来考核人力资源部?第二,考核什么?也就是用什么样的方法和指标体系来考核人力资源部?

谁来考核人力资源部,这取决于人力资源部为谁服务。我认为,人力资源部至少为以下三种人服务:首先,HR部门是为老板赚钱而存在的。微软公司有一句非常著名的口号——Human resource is business。人力资源是商务,是创造商业价值的部门。所以,老板要度量人力资源部门的成本,同时要度量它的效益。你人力资源部门到底花了我多少?给我赚了多少?这是老板要的;其次,是员工。HR部门在企业的地位是非常尴尬的,它在走钢丝。一方面它要服务老板,另一方面它要服务员工。一方面要给老板赚钱,另一方面它的职责又主要是通过管理员工去获得利润,所以它还要接受员工的考核。员工对人力资源部的人事服务是否满意,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是不是做到位了,这就是接受员工的考核;最后,也是直接的考核者,即HR部门的直接上司,也就是CEO。HR部门在人力资源管理职责上直接对CEO负责。CEO天然地是HR部门的监督者和考核者。

用平衡计分卡考核HR部门

平衡计分卡考核是由哈佛大学著名Kaplan教授于90年代开发的一种战略管理工具和绩效考核办法。它主要包括四个角度的考核,即财务、学习成长、内部流程、客户。

如何用平衡计分卡考核HR部门?

第一是财务指标。老板如何考核人事部长?这就看两类指标,第一类是人事费用的控制情况,也就是各项工资,福利,津贴,奖金,招聘费,培训费的控制情况。这个费用在成本中的比例现在是越来越大,事实上中国企业的人工成本已经很高了。第二类是这些钱用出去后产生了什么效果?在这里我觉得至少可以有四个指标来考核HR部门。第一个指标就是人均利润,第二个指标是工资利润率 ,原来我们都讲资金利用率,每一块钱能带来多少钱,现在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 ,那么我们可不可以换做人力资源会计角度来度量,更重要地是计算每一元工资能带来的利润;第三个指标是人事费用的利润率。这个指标与工资利润率相近,只不过不是仅仅度量每一元工资的利润,而是更全面地度量每一元人事费用(包括工资、福利、津贴、奖金、培训费、招聘费等)所能带来的利润;第四个指标是经济学上通常所讲的弹性指标,比较综合的指标如人事费用的利润弹性(每增加一元钱人事费用能增加几元钱?),单项指标还可以有培训费用利润弹性及工资利润弹性等等。有了这些财务考核指标,人力资源部门就开始有了自己的成本和效益概念。

第二是学习与成长指标。财务指标是说老板怎么考核人事部,接下来员工如何考核人事部。知识经济时代,员工考核人力资源部,除了一般的员工满意度考核,更多的则是学习与成长指标考核。一是普通员工的培训与职业能力的提升,二是HR部门自身的人事决策和执行力,现在大家都在谈影响力,领导力,执行力,那我们人事部门本身的人事能力怎么样?三是如何来培养直线经理的人事能力,因为现在很多直线经理没有这个概念,任何管理者表面上都是管事,但本质上都是管人,无非就是四个问题——选人,用人,育人,留人,如果一线管理者没有这四个人事能力,那么人力资源部构建再好的人事平台都没有用。

第三是内部流程指标。首先是HR工作的基本流程,例如培训工作做得好不好,首先要看培训工作流程是不是完整。很多公司做员工培训,事先没有培训需求调研,事后没有培训效果的评估。培训计划及其实施都是领导拍脑袋的结果,随意很强。其次是人力资源管理各项工作的周期和时间效率。现在全球的管理者都在学习时间管理课程,时间管理成了继沟通管理和团队管理之后职业经理人的重要必修课程, HR工作的时间周期效率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它会影响到所有其它部门的效率。最后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HR部门的工作如何和直线部门的人事工作实现衔接?内部流程指标是HR部门的上级对其实施考核的重点内容。

最后是客户指标。根据哈佛大学爱德华教授的观点,人力资源部有三个客户,一个是高端的高管客户,一个是分布在中层和基层的直线经理客户,一个是员工客户。首先,高管需要HR做什么?无非就是做战略伙伴,就是提供战略伙伴服务。从战略层面上把握好人力资源规划,以支持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的实现。其次,直线经理需要HR部门做什么?他们需要的是商业伙伴服务。商业伙伴服务和战略伙伴服务都要求HR懂得业务,懂得市场,这对HR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商业伙伴服务与战略伙伴服务有什么区别?我觉得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战略伙伴服务更多地长远的人事规划服务,而商业伙伴服务更多的是现期的招聘、培训、绩效考核、薪资制度等服务;二是商业伙伴服务更多地讲现实的人事成本与收益。最后是普通员工客户,他们需要HR部门提供各种人事行政支持服务。例如人事档案的管理,考勤,员工安全,工资发放,退休安排等等。

为清晰起见,我用一个表格来描述平衡计分卡对HR部门的考核(见上表)。以上我们是就考核指标体系的建设和考核者两方面,对HR部门的平衡计分卡绩效考核进行了探讨。当然,真正在对HR部门实施平衡计分卡考核的时候还有很多的问题,比如各HR岗位目标的确立,考核标准的掌握,考核周期的确定,考核结果的评估与反馈,以及考核结果的应用等等一系列问题。所以说,平衡计分卡考核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是迄今为止最先进,也是最科学的考核制度。

上一篇:共青团2011年度团干部培训班培训计划下一篇:全区医改进展情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