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建设

2024-04-22

中华建设(共10篇)

篇1:中华建设

建设国学课程 传承中华雅言

2011年11月23日杭州网

传统经典中承载的“仁义忠恕孝悌礼信”道德伦理观,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利用中小学阶段这一人生的黄金时间广泛诵读国学经典,不仅能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夯实学生的文化功底,还能陶冶学生的精神情操和审美情趣。

滨江一小以“生命教育”为基本理念,把“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作为学校追求的发展目标,开展了各种有意义的“国学经典诵读”活动。

引进北大、清华、北师大、人大联合开发的“国学”教材

该教材为国家“985”工程项目,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目前我国第一套规范化、系统性的小学国学经典教材,堪称我国新时期国学经典教育史上的里程碑。

《国学》共12册,供小学6个年级12个学期使用。根据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按照循序渐进的学习原则,全套教材分为三个学段,涵盖了国学经典的基本内容。

“日读周课月诵” 营造良好诵读氛围

1.日读采用“晨读”“午诵”“晚分享”的诵读方式,充分利用“学校、班级、家庭”的力量广泛开展诵读活动。

2.周课每周一节国学课,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学生或在音乐渲染中配乐吟诵、或赛读、对读、接力读等等。课上培养学生养成大声朗读的习惯,读出节奏音韵,读出抑扬顿挫,语调神情,体会国学经典的韵味,感受国学的魅力。

3.月诵国学经典“每月轮诵”安排在大课间,分年级进行20分钟的国学经典诵读活动。

探索国学课堂模式,上好每一节国学课

既接受传统教育中的诵读原则,以“素读”为主,又运用多媒体和现代记忆方法,优化课堂教学。

重师资培训,加强国学经典学习

为了提高教师的国学素养,一方面学校为教师提供经典书籍。另一方面则开展培训、经典诵读竞赛等活动,在活动中提升。只有教师自己先成为读书人,才可能引领着学生走进经典阅读的大世界。

开展多彩活动,让孩子快乐读书

学校在每天国学诵读的基础上,定期举行读书节,展示阶段成果共享国学经

典,举办丰富多彩的诵读实践活动,如:“经典采蜜集”展示、经典故事会、做经典诵读卡、经典名句大搜集、我和家长读经典、经典故事表演、国学诵读等活动,让学生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张扬个性,锻炼能力,拓展知识,提升自我,丰富文化内涵,从而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篇2:中华建设

中华柯氏宗祠建设近况

中华柯氏宗祠主体工程业已封顶,粉刷、装修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之中。宗祠主体龙脊重檐,墙体外金内银上盖琉璃瓦,神龛溢彩,玉柱流光,古朴典雅。在布局和体型上,借鉴传统宫殿“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前后崇楼”的特征。在建筑上吸收古代建筑雄浑、质朴、轩昂、洒脱的风格,采用传统的大屋顶,坡势平缓、飞檐翘角舒展等造型;还采用现代建筑工艺技术,椽子、斗拱、柱枋等均采用钢筋混泥土结构,既有力度又极紧固。在色彩上采用喷绘与彩绘相结合,色调典雅明快,同时配有古风石刻、宽敞的广场及绿茵草地,从而使“中华柯氏宗祠”既具有浓厚的民族神韵,又焕发出清新的时代气息。中华柯氏宗祠落成之日,路人即可进一步体味到中华柯氏博大闳放的宗族风范。

目前筹资情况:阳新县柯氏宗亲已筹资百分之五十,其他省宗亲筹资已到账40万元,其中广东省族务理事会6万元,广东大森林连锁药店有限公司董事长柯康保宗亲一次捐款30万元。工程还欠建筑老板400万元,望宗亲慷慨解囊相助,使工程完美竣工。建设中华柯氏 宗祠不仅激励着全体柯氏宗亲,还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湖北省黄石市《东楚晚报》发表文章热情称赞说:“在阳新县城正在修建的中华柯氏大宗祠,虽仍在建造之中,其非凡的宏伟气势却一览无遗”。

篇3:《中华建设》100期寄语

《中华建设》已经出版100期了。杂志从1993年一路走到今天, 凝聚着广大读者的关心与厚爱。今年初以来, 许多读者向本刊送来了祝贺100期的寄语。一封封热情洋溢的来信, 一句句情真意切的鼓励, 让我们感到无比欣慰与感动, 也让我们看到了自身的缺点和不足, 我们将在今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本刊向来信的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向广大读者致以真诚的问候!在此, 我们特将部分读者来信摘编如下:

《中华建设》的突出特点使我喜爱

欣闻《中华建设》创刊将满百期, 作为你们的忠实读者, 我在此送上祝福!

我在建设领域里干了几十年。由于没有建设领域的系统理论基础, 虽然有了一些实践, 但也只是感性经验, 而不能上升到理论的、系统的高度, 这是不能适应时代要求的。

有了《中华建设》这个良师益友作为向导以后, 我受益匪浅。《中华建设》里有从实践中提炼出来的专业化、系统化的理论知识, 我反复地阅读, 大有相见恨晚之感。

《中华建设》的突出特点使我喜爱:一是高, 政策理论水平高。二是精, 语言精炼, 没有废话。三是准, 经验抓得准, 有指导意义。四是透, 问题及原因分析得透。五是新, 内容新, 表现形式新。六是实, 实实在在, 不说大话、假话。七是趣, 文章读起来有趣味。

《中华建设》是建设领域的耳目喉舌, 也是建设领域的文明窗口。有了《中华建设》, 我们可以放眼全国乃至全世界, 可以了解各地的建设情况, 可以交流各地的经验和教训, 也可以把蕴藏在心里的话语写成文章, 向《中华建设》投稿。

向为办好《中华建设》而殚精竭虑的编辑、记者致以衷心的敬意和问候, 祝愿《中华建设》越办越好!

上海郭荣德

7月20日

《中华建设》可增辟新的栏目

我阅读《中华建设》已经有两年时间了。每次收到贵刊, 我都会翻阅几遍, 感觉内外观均不错, 图文并茂, 古今结合, 编撰新颖, 很吸引人, 真正是城建的一大窗口。可以说, 一本《中华建设》在手, 古今中外城建不愁!我的一位朋友到我家来, 一看这本杂志也喜欢上了。

贵刊出版已经快百期了, 我提前向你们道贺!建议文字再短一点, 字再大一点, 还可增辟点机动栏目, 如“城建史话”、“思想杂谈”、“掌故”、“文苑”等扩大视野, 以飨读者。

南京秦治成

8月2日

希望更充分地展示建设行业的文化氛围

我从事多年新闻宣传工作, 也是一个摄影爱好者, 经常在工作之余阅读《中华建设》, 很喜欢。

去年下半年以来, 《中华建设》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能够及时反映建设行业的新精神、新思路、新探索, 对我们工作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作为一个宣传岗位上的工作者, 我浅谈一下我的建议:其一, 可以多向一线倾斜, 多宣传城建、城管、建筑业等一线职工的工作与生活情况;其二, 全国建设系统喜爱摄影及诗歌、散文的人比较多, 建议增加副刊或版块, 以便更充分地展示我们建设行业的文化氛围, 也进一步吸引行业外的读者。

值此100期到来之际, 祝《中华建设》更上一层楼!

武汉王国权

篇4:金湘与建设中华乐派

金湘,当代著名作曲家、指挥家、音乐评论家,为世界留下了歌剧、交响乐、协奏曲、合唱、室内乐、影视音乐等百余部音乐作品与多部艺术评论的理论文章。

金湘与天津

金湘曾于上世纪50年代在天津求学,作为中央音乐学院的学员和工作人员,他在天津度过了一段无法忘怀的岁月,正是那一段岁月促使金湘逐步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学观。金湘对天津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他十分关心与支持天津的艺术事业,十余年来与常住天津的我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我与金湘最初相识于2004年10月。当时我在天津发起首届“中国歌剧艺术发展论坛”,并担任论坛的会议主席,金湘是看到上海《歌剧》杂志刊发的会议通知后首位报名参会的作曲家。时至今天,随着关心与出席论坛的钱仁康、周巍峙、李刚、楼乾贵、冯文慈、张越男与田川、王莘、孙从音、陈贻鑫、胡士平、高介云、石夫、焦杰等的远逝,现在看来那场论坛确实是一次不可复制的“中国歌剧艺术发展道路”的盛会,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与深远的历史意义。因为毕竟当时还没有高雅艺术复兴的号角,在那样的时间点,能有如此众多的著名艺术家出席论坛,该是怎么样的一种歌剧情怀啊!会议第一次以“中国歌剧艺术发展历史”为主题,以关注“中国歌剧艺术创作历程、歌剧演出历史、中国歌剧艺术发展走向”为宗旨,对中国歌剧艺术走过的岁月进行了富有激情的回顾和充满理性的思考,从艺术史学的角度全面回顾了中国歌剧艺术的辉煌成就,客观地勾勒出中国歌剧艺术的发展脉络。

从歌剧作为综合艺术的角度考虑,论坛广泛地邀请了在歌剧界广受赞誉的理论家、指挥家、作曲家、歌唱家、翻译家、编剧家及演出管理家、编辑家、舞台美术家等众多名家出席。所以,当我邀请时年69岁的金湘在主席台就座时,金湘真心地与我谦让了一番,说“李晋纬、荆蓝、李光羲、茅沅、孙从音、高介云、石夫、焦杰、戴鹏海、李执恭等都比我年长,你让我坐在上面,我坐不住啊”。其实,作为会议主席的我考虑的是各界都要有代表,何况作为民间发起的论坛,我还是有“权力”的。所以,论坛开幕式上,当我介绍到金湘的时候,还特意加上了一句“这位是我崇拜的作曲家金湘”,与会的学者、艺术家都抚掌大笑了。我想,参加此次论坛的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杨燕迪教授、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院长金曼教授、人民音乐出版社总编辑赵易山教授一定都还记得那个温馨的瞬间吧。会后,李稻川老师还惊奇地问我如何对几十名与会者的介绍与作品倒背如流、了如指掌。也正是从那次论坛之后,我开始了与金湘的真诚友谊与坦诚交往。

我与金湘一样喜欢上海歌剧院主办的《歌剧》杂志,我也多次看到金湘老师发表在《歌剧》杂志上的谈中国歌剧美学问题的论文,受益匪浅。2006年10月,我主持筹办的“东方美学国际学术会议”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季羡林先生还为会议题词。我邀请金湘作为中国歌剧界的专家专程到天津出席“东方美学国际学术会议”,金湘作为一个具有多年实践经验的艺术家,一位关注美学研究前沿的作曲家,在南开大学东方艺术大楼的发言语惊四座、备受关注,这让我这样一位潜心关注民族艺术的“志愿者”也顿时觉得底气十足。

2007年,天津交响乐团、天津歌舞剧院分别推出了他的交响乐专场音乐会与歌剧《原野》,那一段时间里金湘与李稻川更是多次往返京津。我曾邀请王莘的夫人、天津歌剧团老团长王慧芬与金湘的夫人李稻川、沈湘的夫人李晋玮等一起欢聚叙旧,谱写了一段“歌剧情”的佳话。2009年4月,卞祖善老师与我联手在天津推出“中国舞剧名曲交响音乐会”,并举办了舞剧音乐创作座谈会,作曲家奚其明、杨青等专程来津出席。作为长期倡导、支持中国民族音乐作品的领军人物,金湘闻听座谈会的消息后又专程来津。

十余年的交往、交流,我与金湘有太多的共同语言,也有很多不同的观点与看法。但金湘对青少年时期居住过的天津却从未曾淡忘,有着想忘也忘不掉的不解情怀。

金湘与民族

我虽不是作曲界人,但我对金湘及其作品的评价也有不同的看法,在我看来,金湘自觉地将创作根植于关注中国民间音乐、根植于中华传统美学观这两个方面,确实难能可贵、令人敬重。

2003年,《人民音乐》杂志曾发表了一篇《“新世纪中华乐派”四人谈》,在这篇四人谈中,金湘、赵宋光、乔建中、谢嘉幸提出了“中华乐派”的问题,得到学术界和艺术界的广泛关注。为此,2006年10月,中国音乐学院在北京主持召开了“新世纪中华乐派论坛”,50余人出席盛会。我与著名声乐教育家、天津音乐学院前院长石惟正应邀出席会议,有幸再次当面聆听金湘老师对“中华乐派”的阐释。

参加这次会议对我的影响巨大,使我收获颇丰。“中华乐派”的提出恰与我不久前提出的“艺术自觉、社会和谐”不谋而合,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我以为,“中华乐派”的提出是当代中国乐坛的重要文化事件,标志着当代中华乐人作为一个文化群体自我意识的自觉。这种自觉将对当代中国音乐的创作、表演、研究与教育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音乐界的文化意识觉醒也以独特、有力的形式强化了更为广泛意义上的中华文化整体自觉,成为中华文化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会后,我联合天津音乐界、教育界、学术界共同创办了“中华情——中国作曲家作品系列音乐会”,以举办我国作曲家作品专场的形式为弘扬与建设“中华乐派”做些切实可行的努力,也为中华乐派的成长建设呐喊助威。为此,“中华情——中国作曲家作品系列音乐会”不仅成为国内最早推出的中国作品系列专场音乐会之一,也成为“中华乐派论坛”会议的重要“实践成果”。自2007年以来,已经连续举办多场,成为天津交响乐团的一张名片。2007年11月,在天津举行“中华情——中国作曲家作品系列音乐会”首场演出期间,针对原定于2007年在某地再次举行中华乐派会议未能实现的情况,我又一次倡议金湘先生将“中华乐派论坛”办成永久性论坛,并表示天津音乐界、教育界、学术界都愿意为建设“中华乐派”做些具体的工作。此举得到金湘、谢嘉幸等多位学者的响应与支持。经过与中国音乐学院、天津市美学学会等多家单位近一年的筹备,“中华乐派学术论坛”终于在2010年12月再次与大家见面。

2010年12月10至13日,由中国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天津市美学学会、天津市音乐家协会主办,上海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美学会、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天津市历史学学会艺术史专业委员会协办的“中华乐派学术论坛”在天津举行。来自北京、天津、呼和浩特、哈尔滨、上海、杭州、西安、广州、成都、武汉、南京等地的60余名专家莅临会议并做精彩发言。为迎接论坛的顺利召开,作为天津方面的会议负责人,我决定为会议提前编发文集献给参会专家,并为文集撰写序言,序言中写道:“我们认为,‘中华乐派’并非要成立一个音乐圈子,所表达的也并非少数音乐家的艺术诉求,而是中华乐人所提出的一种普遍的文化立场与艺术理想,反映了中华乐人的文化自觉及通过回归本民族音乐传统,呈现本民族音乐风格,实现中华乐人在文化人格上的自我确认,自我独立的精神诉求,对当代中国音乐界具有普遍的启示作用。”换句话说,建设“中华乐派”的意义,并不在于成就一个由有限音乐家群体组成的音乐流派,“中华乐派”应由全体中华乐人组成,其音乐风格的独特性也是相对于西方音乐的整体面貌而言,是一种族群的文化特征与民族的艺术精神。在这个小册子印发前,我曾征求金湘老师的意见,金湘老师认真看后,用特有的口音说:“坦白地告诉你,写文字还得您们这帮人。”他又说,“中华乐派”不是金湘个人的,金湘也不是“中华乐派”的唯一代表。

由于价值观的相互认同,我为金湘一生钟情的“中华乐派”不遗余力地呐喊助威、奔走呼号,“中华乐派学术论坛”成为永久性论坛亦是我们忘年交友谊的见证与结晶。

金湘与未来

金湘老师去世后,我翻阅了与他交往的部分资料。在邮箱中发现了2014年1月金湘发给我的邮件,心生无限感慨。2015年12月25日,我在微信朋友圈发了“金湘与我最后一次邮件”的文字,天津市美学学会会长、南开大学哲学院薛富兴教授评论道:“甚惊,本人与先生结识有限,激赏其中华乐派之理念。”“睹字思境,岂不伤感!愿金先生后,中华乐派犹存,不要再玩换帜游戏。愚以为,当以赞助传承此理念之作品为突破口,累积作品,方可成派,徒议概念无益。”

还记得2014年1月,当距离2010年12月的天津“中华乐派学术论坛”四周年即将到来的时候,我曾主动与金湘老师通话并互发短信,征询应于2014年12月举行的下一届论坛的意见。上面说的邮件就是电脑里保留着2014年金老师与我交换意见的最后邮件。2014年1月14日21时50分,金湘老师写道:

恒岳:

此信接着上午短信:

在具体措施上,根据目前具体情况(在主客观各方面与前几年均已大不相同),我有几点想法供你考虑:

1.去年,我在上海见到韩钟恩(他现在是上音音乐学系系主任),他建议下次论坛可放到广州(因赵宋光年事已高,行动不便),赵在星海音乐学院,就近在他处开为好!但需有人与星海去谈,促他们主办;

2.上海的韩钟恩,还有洛秦(上音音乐研究所所长)均表示过愿积极参与;

3.我因年事已高,而且今年有一部大剧院歌剧委约,压力极大,实无力奔波,但我推荐谢嘉幸。他活动能力极强,又正当年,是“四人谈”中的最合适的人选。我可去对他说,你亦可找他一谈!

4.如放在天津,包括“圈内外”,此意亦甚佳!

5.我一直会关注,也会参与,只是无精力全程参与矣!

好,先谈到此。可随时再联系!

顺致

节安!

金湘

如今,金老师西去,我不加删改,公布于此。见证一位80岁作曲家对推动、建设中华乐派的情怀。遗憾原来的手机短信都没有保留下来。金湘远去,邮件永存。

当然,我很快就给金湘老师回复了邮件,表示同意并非常理解他的分析。我提出还有一个问题也必须引起注意,近年来音乐界办会奢华之风高涨不下。“高端”“高层”论坛层层推进。当然,“十八大”后多少有些收敛。我表示不管在哪里举办,唯愿坚持。第一届举办论坛时,尚处探索期;第二届时,也许还存各种争议;到第三届时,也许尚在迷茫……但是,当坚持到第五届时,我相信自有收获。我在想,我们建设“中华乐派”,可究竟要建设什么?谁最希望建设?建设的目的和意义又是什么?难道建设就是开几个会,出几个论文集?就是少数学者继续“写作”?还有多少人会像杨荫浏、李元庆、曹安和那样注重问题的挖掘?还有谁会像缪天瑞、马革顺一样,集中一生的心血修订一部学术专著或将中国作曲家的作品及史料进行系统整理和研究?

我可以毫不客气地说,其实真正致力于建设“中华乐派”的人还不够多,真正用心筹划会议,进行认真思考研究的人也很少。有些人看着像“学者”,实际上是在“赶集”,“赶文化大集”。“学者们”远没有形成对文化的自觉,对此我并不乐观。我建议,高调办会、低调会务。所谓高调是指会议一定要有效果,“产生一个或几个成果”“推动一个或几个项目”,减少“书生误国”的“清议”。会议可以结集成册,但结集不是目的,“中华乐派”的会议应是改观念、推工作,而不是为了开会而开会。

随后,金老师全身心投入歌剧《日出》的创作,我也忙于杂务。

金湘去世后,我没有送花圈,也没有送香纸钱。我选择改签出差的航班,带着爱金湘的一颗心,与亦师亦友的金湘做最后的告别。2015年12月29日一早,我来到八宝山革命公墓兰厅,当我与闫拓时、赵塔里木、杨通八、谢嘉幸等为建设“中华乐派”积极呼吁的同仁握手的时候,我又说起了“弘扬华夏文明,建设中华乐派”才是金湘先生一生追求的梦想。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也孕育了丰富的音乐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在中华民族充满生机屹立于世界的今天,弘扬中国音乐文化,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需要,也是对全人类音乐文化的贡献。弘扬中国音乐文化,需要中华乐人的本体意识更为觉醒。金湘西去,中华乐派的建设仍须继续,只有继续高举“弘扬华夏文明,建设中华乐派”的旗帜,踏实地做好实际工作才更符合务实的金湘作风。

篇5:增强文化建设,振兴中华民族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在学校的组织下,我们学习了十九大报告。习近平主席在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这番讲话触动了我,我也认为必须要增强文化建设,才能振兴中华民族。

习主席认为,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我也将习主席的讲话主要内容归结为五个大点,分别是:是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要加强理论武装,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

二是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三是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要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

四是要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要繁荣文艺创作,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提升文艺原创力,推动文艺创新。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加强文艺队伍建设,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名家大师,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创作人才。

五是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筹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通过这五点内容,让我们了解到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不光是国家的要求,这也是我们广大人民群众应该做的。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所代表的群体更加是重中之重,我们是当代年轻一代的代表,是国家建设的基石的一部分,我们也即将要踏上社会,了解这类问题使我们的责任和义务,并且帮助国家完成一系列我们应当做的事。

文化的建设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所需要的,名族的强大必不可少的依赖着文化的繁荣,而文化建设也是本次十九大报告中的一部分重要内容,说明了文化建设在我国的重要性。同时,作为一个拥有五十六个名族的大国家,这也是一门必修课。

“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十九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阐释,彰显了一个伟大民族在苦难与奋斗的历程中积淀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文化创造美好,美好需要文化。在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丰富的精神食粮不可或缺。

过去五年,我国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有这样一组数据振奋人心:从2013年到2016年,我国文艺演出观演人数年均近10亿人次,全国公共图书馆累计流通人次近23亿,博物馆参观总人次近30亿,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由2012年的3.48%提升到2016年的4.07%。

从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来看这个问题,我们又会有一个新的角度。

五四运动以来,中国文化失落了,这对于弘扬爱国主义、树立民族自信心和增强民族凝聚力是不利的,应该加以恢复,但也不是简单地恢复,而是加以现代化。中国传统社会和传统文化已经成为过去,不必要也不可能加以恢复。传统文化立足于传统社会之上,现代文化立足于现代社会之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存在着中断与继承的关系,不能只承认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之间的继承而否定其间的中断,也不能只承认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继承而否定其间的中断。传统文化失落不等于中国文化失落,难道中国现代文化不是中国文化?显然,在建设中国现代文化的过程中,必须妥善地处理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问题,民族虚无主义与复古主义都是错误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世世代代的改造自然与改造社会的斗争中逐渐形成起来的,深深植根于中国的历史传统之中,其影响虽然也有负面的,但也有许多正面的东西,于今天仍有重要意义,是不应抛弃的,而且也不可能抛弃。但是,如果要一成不变地加以保留,或者要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取代现代文化,即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实际是完整地保留中国传统文化,但物质生活是西方的),既是不应该的,也是不可能的。批判与继承是对传统文化唯一正确的态度。

与此同时,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基本方略。可以概括四句话:明确了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中的定位,提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目标,指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着力点,提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基本定位。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意味着当代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向强起来的转换中,当代中国人的需求也在发生深刻变化,已经由主要满足物质需求,转化为主要满足精神需求。文化建设的核心就是满足人的精神需求。满足文化需求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这说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地位更加重要,作用更加凸显。

除了这些,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目标。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一言以蔽之,当今和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秉承中国的文化价值理念,坚持中国的文化立场,立足于当代中国的文化发展现状,思考和解决当代中国人关心的文化问题,提出中国的文化方案。还有就是提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就是三个坚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放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坚定文化自信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当中文化建设部分的关键词。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总书记也说“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可以讲文化自信是处于一种基础性的地位。为什么总书记把文化自信提得这么高?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文化自信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动力之源。我们讲文化自信是基于对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我们之所以能够坚定文化自信,首先是基于中国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当代中国文化的繁荣提供了保障。从历史上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国力强盛,一个国家的文化往往也会比较繁荣。

第二,先进的文化理念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最重要的动力之一。就像党的十九大报告所讲的,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把文化自信作为文化乃至民族复兴的一个动力之源。总书记的论述深刻体现了辩证法的思想和逻辑,马克思主义讲经济是基础,但同时也讲上层建筑,包括意识形态,对经济基础有强大的反作用力。

第三,推动中国文化繁荣兴盛需要坚定文化自信。党的十九大报告当中提出的,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是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优势所在。有以上三种文化的支撑,我们应该有足够的自信。也正是在这点上,是其他民族乃至政党所难以比拟的。

在十九大报告中,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文化创新。

创新是党的十九大报告的主线,也是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兴盛的主线。报告开篇就讲“登高望远、居安思危,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在谈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时,在第七条“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第七大部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中,在论述新时代文化建设目标时提出,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谈到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时,强调要“提升文艺原创能力,推动文艺创新”。在谈到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时,强调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此外,还强调要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创新文化等等。总之,创新贯穿在总书记有关文化建设论述的全过程,也是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兴盛的主线。这也提示我们要鼓励创新创造,就一定要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正像党的十九大报告所讲的,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需要有包容的精神,需要鼓励探索、宽容失败,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新创业的环境。

正如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创新,我们大学生也是社会群体的新力量,我们应当抱着创新,奋进的态度去迎接未来的文化建设。把这作为未来目标的一部分,这也是中华民族所需要的。

增强文化建设,振兴中华民族!

以上为我关于学习十九大报告的一点感触。

篇6: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八论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

光明日报评论员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个深刻论述是对党的十六大以来繁荣发展中华文化的一系列重大决策的继承和发展,是兴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新高潮的重要部署。我们要认真学习和领会十七大精神,继续推进中华文化的创新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努力实现中华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为中华民族建设生动、丰富、充实的共有精神家园。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灵魂,是中华民族能够团结一心、持续发展、不断取得进步、走向繁荣昌盛的重要精神支柱和智慧源泉。历史经验表明,一个民族,没有民族文化作为精神支撑,就很难实现自立自强;一个国家,没有民族文化繁荣发展作为背景,就很难取得大的发展进步。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古老民族。历经数千年的积累和发展而形成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斗的不竭动力,是海内外无数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在今天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伟大征程中,弘扬中华文化,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既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推进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向世界展示中华古老文明新魅力的重要举措。

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的觉醒,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迎来了又一个春天,加快了发展的步伐。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强调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将民族文化保护列为重要内容,提出了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的具体意见和要求。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保护和发展走上了快车道,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增添了丰富的内容。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繁荣和发展中华文化一如既往的高度重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当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继承和发展水平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不相适应,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我们要加快中华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传承和延续中华文化、民族精神,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繁衍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对自然、社会以及生命的理性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中华民族深层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几千年来,中华文化经历了多次磨难而能够绵延不绝、生生不息,充分证明了中华文化本身所具有的顽强生命力。中国传统文化是一座丰富的宝

藏,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将中华传统文化同当今时代发展相结合,实现中华文化的发展、创新,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使命,广大知识分子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弘扬中华文化,就是要全面认识祖国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我们要进一步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大胆进行文化创新,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之路。

篇7:中华建设

2011年1月8日,人民网2010十大责任公民评选揭晓。获得“十大责任公民”荣誉的是:身为大连油罐火灾中第一线指挥者的大连消防支队支队长丛树印、知识型新型农民工楷模巨晓林、自筹资金策划国产纪录片《我的抗战》的央视主持人崔永元、三十年如一日照料孤儿的残疾义工许月华、“雷锋传人”郭明义、捐款近16亿元人民币的企业家曹德旺、玉树地震中救人不幸遇难的香港义工黄福荣、“接力还薪”的湖北道德模范孙氏兄弟、坚守玉树抗震救灾第一线的61岁老支书叶青、资助近8000名大陆贫困学生的中国台湾籍企业家张君达。他们身上的这种无私奉献、与人为善、诚实守信、意志坚强、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高尚品质是真的我们学习的。

然而,刚刚发生的武汉市88岁的李老汉在离家不到百米的菜场口摔倒后,众多围观者无人敢伸出援手,最终老人因鼻血堵塞呼吸道窒息死亡的事件,却让整个社会震惊。一向以扶老携幼、助人为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人们,为何突然之间变得冷漠和麻木不仁,甚至在做好事的时候也变得瞻前顾后呢?

曾几何时,我们身边涌现过那么多“活雷锋”,他们见义勇为,助人为乐,不求报答,不图扬名,争当无名英雄,他们令我们深深地感动,激励着我们奋进,也高扬着人文精神的旗帜。而今天,我们要么“冷眼旁观、不敢行善”;要么斟酌再三,为防诬陷,行善时要找多人作证。这是怎样的悲哀?

说起来其实并不复杂,那就是一些道德极度缺失之人,在接受别人的帮助后反而倒打一耙,造成“英雄流血又流泪”,助人非但听不到“谢”字,反而要赔上名誉与财产,让做好事者欲哭无泪,从此绝了见义勇为之心。

作为青少年,我们要弘扬中华民族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优良传统,见义勇为,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回报社会意识,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养成亲社会行为习惯;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的社会氛围。

培元中学初三12班

吴丹琳

指导教师

篇8:中华建设

在看完《中华建设》2009年第10期中“建设辉煌六十年”栏目的文章之后, 便有了提笔给你们写信的冲动。此时虽已经是午夜时分, 但在这个夜深人静的此刻, 自己似乎比平常有了更多的感受。

我注意到, 在“建设辉煌六十年”的栏目中, 你们刊发了一篇由辛克靖教授写就的《万里长江一桥——南北天堑变通途画记》。此文的所见所感是作者的切身体会, 所以让读者读来也感受颇深。我非常羡慕作者可以在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之时亲眼目睹了这一历史盛况。

建国六十年来, 我们的祖国在斗转星移中蜕变, 而我国的桥梁建设也在不断地进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 我国的桥梁建设不断地刷新记录, 很多桥梁的出现都创造了多个世界第一。日前, 我国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胜利合拢, 巍巍大桥横跨南北, 再次笑傲世界桥梁界。

六十一甲子, 沧海变桑田。在岁月的峥嵘中, 我国已经从桥梁建设的大国发展成为桥梁建设强国。对于这一点, 我作为一个融入于桥梁建设的工作者, 更是感到万分的喜悦和骄傲。为此, 为了使祖国人民了解更多的我国桥梁建设的辉煌成就, 我期待可以在《中华建设》看到更多的关于我国桥梁建设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的报道。

最后, 祝《中华建设》永葆活力!

篇9:努力建设中华文化强国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史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古代中国在天文历法、数学、农学、医学和人文科学等许多领域都曾领先世界。进入现代,中华文化的独特性仍为世界所称道,在世界上仍具有影响力。英国哲学家罗素在谈到中国传统文化时就认为:“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为需要。”

美国著名学者瑟夫奈在阐述他的“软实力”理论时指出,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单取决于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还有一个重要方面,那就是“源于文化和价值观念并在太多情况下被忽略的吸引力”。

我国的“软实力”,是建立在“硬实力”基础之上的,因此就更具有影响力和吸引力。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身份的象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旗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撑。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的有机结合,使我们的“软实力”具有了更高的含金量。

但从我们国内的思想文化实际来看,也曾有人总结:“如今升值最快的是住房、墓地、乌纱帽和二奶;贬值最快的是职称、文凭、道德和诚信。”也有的段子反映:“家家户户安‘防盗门’;警察劝告‘别搭理陌生人’;老人倒下无人敢去扶;吃饭不相信食品的安全性……”所幸,中华民族不愧是历经风霜刀剑、五千年屹立不倒的强者,我们有历尽艰难竭蹶而忠于人民的领导人、思想者、志愿者;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巳的军警战士、公务员;有多位农妇、农民千辛万苦还清丈夫、兄弟生前欠债……所以,我们思想文化方面出现的—些问题,能够迅速得到解决。

再翻翻那些行贿受贿、贪污腐化、卖淫嫖娼、买官卖官等贪官材料,他们绝大多数是受过各种各样的高等教育,有的专门研修法学,有的本身就是政法和纪检系统干部。按说,他们都曾是教育规劝别人的人,对违法犯罪的道理比谁都懂得多。可是,面对巨额的贿金、可餐的美色、别致的洋房、名贵的首饰等,终因“忍不住”而“上钩”了。为什么?从深层次上讲,就是缺乏足够的精神定力。“定力”很大程度上是指把握自我、规范行为的刚毅的意志力量,也是人生的智慧和精神品质。

当前,国际上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凭借经济、科技优势加紧文化输出,进行文化渗透,推行文化霸权,在这样的背景下保持我国文化发展的自主性,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更加必要。

因此,必须“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这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任务,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基础。

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先生晚年的思想贡献,其核心有两点:一是正确认识自己的文化;二是正确对待别人的文化。正确认识自己的文化,首先是认识到自己文化的长处,有批判地继承自己的传统文化。孔子学院已在全球设立了一百五十多所,中华武术在一些国家的广泛传承,汉语热在多数国家蓬勃兴起。这些,都说明多元文化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和推崇。对待别人的文化,就是要互相学习、借鉴、交流和融合,中华民族历来就有海纳百川的胸怀。我们在继承传统文化和吸收借鉴别人文化的同时,还要不断进行文化创新。不创新,就不能发展进步;不创新,照搬西方的东西,就会产生“崇洋媚外”的心理,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及其他一些腐朽没落的思想就会影响我们青年一代。

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力的坚定信念。对自己的文化缺乏自信甚至妄自菲薄,何谈建设文化强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只要我们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就能使中华文化成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成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高度重视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取得伟大胜利。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建设在党和国家的全局工作中始终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对此,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作了全面总结。这就充分说明,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只要我们坚持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紧紧抓住当前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所具备的各方面有利条件,就一定能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篇10:中华建设

《建设好家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图文版)

中国言实出版社

2017年4月最新出版,国际大16开精美装帧,封面四色特殊工艺,正文采用双色印刷,定价:39.80 元。ISBN 978-7-5171-2315-6

作者介绍

向亚云

文学硕士,著名职业策划师、自由撰稿人。从事传统文化、婚姻家庭、家庭文化、职场生存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多年,现致力于为广大企业提供传统文化培训服务,对家风、家教、家训、家规等方面建设颇有研究心得。

近几年来,其撰写了《孝,不能等待》《家和万事兴:现代和谐家庭创建指南》《中华国学智慧员工读本》等一批有影响的作品。

男,汉族,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国有大型企业工作,先后从事职工教育与管理、纪检、监察、审计、工会、共青团、办公室行政、宣传教育、企业文化建设等工作,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尤其在传统文化弘扬与宣传、企业文化建设及党建群团工作方面颇有建树,先后在《天然气经济与技术》《企业文化》《办公室业务》《四川党的建设》《中国工会论文选编》《中国纪检监察报》《四川日报》等多种报刊上发表各类文章200余篇,其撰写的著作有《恪守职业道德

提升职业素养》《企业班组长培训教材》《中国天然气文化研究》。王溪明

男,汉族,本科学历,中共党员,现任辽宁党刊集团党建文汇杂志社编辑、记者,曾获得过“辽宁党刊集团个人先进工作者”“全国党刊研究会优秀稿件一等奖”等荣誉称号,多年从事党刊编辑工作,在党建编辑报道方面,在党建文化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方面有深入研究。

编辑推荐

?好家风涵养好作风:家风优良,子孙行端品正;作风廉洁,做人无贪无奢。

?中国廉洁建设专家、“家”文化专家等众多知名人士联袂推荐,一本好家风养成的思想和行为的指南。

?为家庭建设量身打造,是管理好“后院”的圣典。

?父母行为表率家风,好思想指导正确的行为。

?佳句迭出、篇篇戳心,融汇国学智慧传递正能量,荣幸成为家风建设宣传教育活动的推荐读物。

?精彩小故事配以精美点评,让故事由浅入深,养眼养心养人生。

?填补家风建设大众阅读类图书的市场空白,直击当代家风建设的核心,借古论今,受益千万家庭!

内容简介

美满的家庭,在于每一个家庭成员都能够按照家庭的规则生活、做事,好的家规就像一条安全带,保证家庭全体成员奋勇向前的同时能够不越规、不逾矩,安全驶向理想的港湾。尤其在当今反腐的时代,好的家规、家风更有利于创造事业,干好工作,成就人生,实现梦想。

本书结合实际需求,从弘扬传统文化的角度,以建设良好家风为重点,全面阐述了当下家风建设的重点、焦点、难点。在内容上涵盖了家风建设各个方面,配以内涵而有意义的图片,更加趣味生动,是广大职场人士标配读本。

总 目 录

第一章

德泽源流远,家风世泽长:家风是文化传承最好的载体

中华家风源远流长,从最早的“周公诫子”到今天的“家家有家风”,家风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具力量的精髓,同时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最好的传承。追溯家风的历史,实际上就是在追溯中华文化的历史,家风就是中华文化历史长河中极为耀眼的明珠。.文化孕育家风,家风承载文明

2.家风优良,子孙贤明

3.制订家规,好家风从家规开始

4.传承家训,吸收家训中的文化精华

5.严格家教,以身作则做好家风榜样

6.潜移默化,把传统文化导入日常家庭活动中去

7.借鉴世界名人家风,打造特色家庭文化

第二章

爱老孝亲,爱国尽忠:弘扬传统美德培育忠孝家风

忠孝,是中华民族最为认同的美德,也是中华文化的核心,更是家风塑造的灵魂和精髓。自古忠孝一体,孝是忠的基础,忠是孝的结果;忠是孝的扩大,孝是忠的缩小。只有孝顺的家风,才能培育出忠君之子,“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所以忠孝家风一直是传统家风建设的第一位。.百善孝为先

2.孝敬父母,赡养老人

3.培育感恩之心,回报父母恩情

4.开展家庭爱国教育,从小培养爱国思想

5.以报效祖国为家庭愿景

6.参加爱国活动,把爱国落实到行动上

第三章

施仁布爱,行善积德:弘扬善良美德建设仁善家风

仁爱善良,是儒家伦理的核心,也是儒家道德的中心。儒家的道德观念都是从仁出发的。在这样的传统文化影响下,仁善家风也成为众多家庭追求的目标。“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也成为众多家庭信奉的家庭建设圭臬。.众善奉行,诸恶莫作

2.善待家人,爱护亲友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4.乐于助人,陌生人有危难也要尽力相助

5.居仁由义,多做好事

6.修桥补路,热心公益

第四章

诚实守信,一诺千金:弘扬诚实美德锤炼诚信家风

在传统文化中,诚信是重要的德目之一。正如孔子所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是一个人最重要的道德,是立身处世的根本。一个人若无信,则什么事也不可能干好。所以只有诚信的家风才能培育出诚信的子孙,因而诚信家风也历来是家风建设的核心内容。.言必信,行必果

2.把诚信作为家庭的最高原则

3.从家庭成员间做起,养成守信好习惯

4.家庭中拒绝任何谎言

5.说到做到,想尽办法履行承诺

6.从家教开始,锤炼诚信家风

第五章

行事谨慎,谦恭有礼:弘扬谦虚美德打造谦谨家风

谦虚谨慎、礼仪周到,是传统文化最为推崇的处世方法和为人格调。大多数家庭都教导子孙要常怀诚敬之心,以礼敬之,以谦为怀,以恭为尊,以礼为道,谦恭有礼,不自傲不张狂,不越规不逾矩,打造谦谨家风,培育谦逊子孙。.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2.在日常生活中传承良好的礼仪风度

3.不论家里家外,都要礼貌待人

4.为人谦恭低调,不张扬不炫耀

5.行事小心谨慎,不狂傲不妄为

6.谨守法纪,不越规不逾矩

第六章

克勤克俭,不怠不奢:弘扬勤俭美德谨守勤俭家风

勤俭节约,力戒奢靡,是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勤俭节约更是传统家风最普遍的内容。持家不可不俭,兴家不可不勤。勤可致富、勤可富贵,俭可养德、俭可旺家。克勤克俭,秉持勤俭持家的优良家风,必然家道兴旺,家运昌盛。.成由勤俭败由奢

2.劳动光荣,所有的劳动都值得尊重

3.从小养成勤劳的习惯

4.坚决克服懒惰和懈怠

5.以俭为荣,不奢侈不铺张

6.杜绝浪费,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

7.正确看待金钱和财富,不盲目攀比

第七章

治家以严,居家以和:弘扬和睦美德建设和谐家风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传统儒家观念的终极理想,而达到这一理想的前提是建立和睦的家庭。要建设和睦的家庭,需要严谨的家规和严格的执行。所以,治家时要严,严才能秩序井然,上下有序;居家时要和,和才能父慈子孝,和乐幸福。.治家以严,赏罚有度

2.居家以和,家和万事兴

3.夫妻恩爱是家庭和谐的主旋律

4.珍视兄弟姐妹手足亲情

5.婆媳相处贵在上慈下孝

6.邻里相处宽厚大度,互帮互助

7.教育子女忌打骂,棍棒下面出不了孝子

8.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

第八章

好学上进,笃学不倦:弘扬进取美德建立好学家风

学习,是进步的源泉,是成长的阶梯。家风建设绝不能少了学习。好学家风也是传统家风的重要内容。一个家庭只有营造好学上进、进取奋发的家风,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促进家庭成员人人爱学习,个个争进取的良好风气,这个家庭才能奋发上进、不断进取。.父母带头,营造家庭学习氛围

2.制订家庭学习计划,有目标地学习

3.建立家庭“图书角”,让阅读成为习惯

4.处处学习,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5.三人行必有吾师,家中成员相互学习

6.克服骄傲自满,要不断学习

7.打造学习型家风,创建学习型家庭

第九章

一身清白,两袖清风:弘扬廉洁美德锻造清廉家风

“国无廉则不安,家无廉则不宁”,清廉家风是家庭幸福久长的保障。家庭中人人洁身自爱、高风亮节、重义轻利,才能经得起诱惑,抗得住寂寞,受得了清贫,留得住气节,功名利禄不动心,冰霜气节玉精神,整个家庭才能安宁长久,幸福永远。.清白家风不染尘,冰霜气骨玉精神

2.父母带头,不该拿的一分不拿

3.不该收的礼不收,让送礼者在家门口止步

4.管住嘴不伸手,坚决不开后门

5.互相监督,让廉洁成为家庭习惯

6.家风清廉,幸福永远

第十章

以德为先,修身自立:弘扬当代“四德”建设良好家风

家风建设是全家人共同的事情,只有每一个家庭成员都从自己做起,以当代“四德”为核心,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才能促进整个家庭道德水平的提升。塑造良好的家风,并以家风促进党风、政风和民风、世风的建设,共建一个风清气正的社会。.响应中央号召,重视家风建设 2.履行社会公德,遵纪守法明礼知耻

3.恪守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奉献社会

4.弘扬家庭美德,助力家风建设

5.修炼个人品德,做家风建设的榜样

上一篇:建卫生宿舍,塑文明形象倡议书下一篇:随缘,是人生大智慧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