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吸引力的心灵读后感

2024-04-30

有吸引力的心灵读后感(精选10篇)

篇1:有吸引力的心灵读后感

《有吸引力的心灵》读后感

读了玛利亚·蒙台梭利的《有吸引力的心灵》一书后,让我深有感触,幼儿教育并不像自己原来想象的如此简单,对于每一个孩子,从心灵开始接触、了解他们,对此我有以下几点感想:

一、幼儿教育是决定孩子一生的教育

蒙台梭利女士认为“教育是开始于降生地终生教育”。著名的世界领袖甘地认为,教育应该延伸至整个生命。科学不仅认为终生接受教育是必要的,而且事实也证明,终身接受教育会使人获得成功。作为幼儿教师,学前教育地实施者,是为幼儿养成良好习惯地先驱者,要将人类已有地文明,利用幼儿能接受的形式,帮助他们积累、掌握,同时也为人类文明地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以人为本地教育理念也逐渐在幼儿教育中形成。教育不应该以仅停留在时间表、活动安排表上,而是应该与人的具体情况相适应的。以往我在进行活动,只是单纯的考虑了,我的活动过程只要依次实施就可以了,而没有顾及幼儿的反应、是否达到了各个环节地目标。

幼儿的内在力量,在适当地帮助和关心之下会使幼儿变得更加坚强,心理更加平衡,精力更加充沛。作为教师应该主动采取措施,对处于成长期的儿童给予科学地关心和关注。并不是单纯的只给与儿童物质上的帮助。就像保护他们使他们免受身体伤害一样,我们也应该保护他们的心理,使他们的大脑和心灵免受伤害。因此教师的威严并不来自严肃的面孔,而是来自于他们能够给以孩子的帮助。教师真正地权威呵护尊严就在于此。

二、重视儿童成长的不同阶段

蒙台梭利女士认为:成年人的大脑无法完成儿童大脑所完成的东西,从无到有地学习一种语言需要一种特殊地心理能力。儿童就具有这种心理能力,他们地智慧与成年人地不同。

在我们人成长地不同阶段存在着不同的心理类型,这些阶段之间的界限是非常明确的。在0—3岁这个阶段,成年人是无法了解儿童的心理地,无法直接对儿童施加任何影响。在3—6岁阶段,心理类型没有发生多大地变化,但这一阶段,儿童开始变得容易受到成年人的影响。

我们作为教育6岁之前的儿童的教育者,是儿童进行第一个转折期的影响者,儿童已经有了自主能力,可以自己思考、解决不同地问题。从0—6岁这一阶段,人类的智慧就在这一阶段形成,不仅是智慧,人的心理定性也是在这一阶段完成地。

语言就是最明显的例证。儿童学习说话地时候,不但学习不同单词和单词地意思,事实上也学习了句子和句子地结构。成年人是通过大脑学习地,而儿童则是通过心理能力直接吸收知识。知识输入了我们地大脑,我们有把它储存起来,我们与这些知识没有建立直接的练习,就像一个花瓶与它里面装的水没有直接练习。相反儿童经历了一个转型的过程,知识不仅仅进入了他们地大脑而且促进了大脑的形成,成了大脑的一个部分。

作为学前教育者,我们需要正确对待每一个阶段的儿童,理解他们地需要,进而延长他们具有这种吸收知识能力的阶段。教育新地发展方向——向儿童地心理发展提供帮助,向儿童地这种能力提供帮助,并提高儿童的这种潜能。

篇2:有吸引力的心灵读后感

想象力就是发现真理的力量(有吸引力的心灵读后感)

书名:有吸引力的心灵 (The Absorbent Mind) 作者:[意]玛利亚。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 出版社:中国发展出版社, (Publisher: Ballantine Books (May 12, 1986))     标题:幻想并不是想象力 4/22/ 11:49:54 PM   蒙特梭利认为想象力应该从现实出发,这一点我思考了许久才明白它的道理,她反对去对小小孩讲神话这种不真实的东西,何不让孩子看着地图或地球仪去想象美洲是什么样子? 她这么建议着。文学是想象力的成果,然而文学的美不是作者杜撰了什么特别的故事,而是读者从文字中想象出的`天地很美。当我们在探究某一真理时,第一步大胆假设其实就是想象力,逻辑推理的小心求证反而是第二步的工作。   想象力就是发现真理的力量。思想不是一个被动的东西,它充满了灵感的火花,永远也不知道疲倦(p141)。    

篇3:有吸引力的心灵读后感

一、问题的成因

普通教育的冲击、自身办学的缺陷是造成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社会吸引力不强、民众认同度不高的主要原因。

1.普通教育的冲击是其外在的原因

(1)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因传统的升学导向, 人们普遍认为上大学才是成才、成功的最好出路, “普高热”以及“精英教

育”的观念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在人们的心目中根深蒂固, 从而导致社会人才观和择业观的偏见, 造成了社会、家长、学生对职业教育的轻视甚至鄙视。具体到湖南省双峰县而言, 双峰的耕读文化浓郁, 基础教育发达, 每年普通高考的升学率高, 是双峰教育的一块响当当的名片, 因此, 人们千军万马涌向高考这根“独木桥”, 职业教育成为了弃儿, 受到了冷落。

(2) 受生源质量的影响。

一些家长不愿意让子女选择职业教育, 一些地方的职业学校招生困难。加上现在高中阶段的招生, 首先是满足普高, 然后才是职高, 优质生源被普高抢光了, 因此, 职业学校生源质量差, 质量提不高, 培养出来的“产品”也难以满足市场需要, 使职业教育陷入了生难招、学难教、业难就、家长不满意、社会地位难提高的恶性循环之中。

(3) 受高校招生的影响。

目前, 普高毕业生和中职毕业生的升学比例很不协调, 十分悬殊, 一方面助长了“普高热”, 另一方面使十分现实的农民认为读职业学校没出息、没前途, 客观上造成了职业教育是“二流教育”的严峻现象。

2.自身办学的缺陷是其内在的原因

(1) 师资队伍滞后。

特别是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培训进修少, 接受新技术、新技能不足, 加上教师来源复杂, 相当部分是从普通教育转型而来, 本身素质受到限制, 改革创新能力差, 很难做到适应教学模式的改革, 难以承担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同时, 农村职业学校的“双师型”教师比例严重偏低, 相当多的专业课教师仍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 没有企业实践的经验, 虽然有部分教师有过在企业实习的经历, 但时间也很短。再者, 由于体制的限制, 企业的优秀人才难以进入职业学校, 职业学校教师的待遇也缺乏吸引力, 难以引进企业的优秀人才到职业学校工作。

(2) 人才培养质量滞后。

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指导方针的调整, 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办学思想的明确, 中职教育按照过去模式, 以学历教育为本位, 已不再能使中职学校存在吸引力。其人才培养的质量与经济发展的需求、产业发展的需要、企业岗位的要求脱节, 从课堂到课堂, 从书本到书本, 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半成品”, 甚至是“次品”“废品”, 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与企业生产实际岗位不能对接, 职业技能低, 岗位适应能力弱, 工资待遇差, 家长不满意, 企业不欢迎, 社会不认可。

(3) 职业教育自身的内耗。

中等职业教育在民营资本进入职教市场后, 出现了大量的民办职业学校。可以说职教市场百花齐放, 公办民办并存, 教育部门办与其他部门办共生, 但同时良莠混杂, 种种弊端纷纷显露出来, 如诸多学校普遍存在小规模、低层次、办学不规范、质量不高等问题, 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生源不足造成了招生市场的混乱, “生源大战”此起彼伏, 一浪高过一浪, 硝烟愈来愈浓, 有的不择手段哄抢生源。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导致了职业教育本身竞争力和吸引力弱, 而且使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评价越来越差, 认可度越来越低, 家长、学生对职校的非议不断, 成为了限制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瓶颈。

二、破解的对策

(一) 进一步落实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

(1) 各级政府要把职业教育当作“一把手”工程, 像抓普通教育那样抓职业教育。各级政府要按照国家的要求, 切实把职业教育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 将职业教育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纳入对当地党和政府一把手政绩考

核的主要指标。各地主要新闻媒体要大力宣传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弘扬“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状元”的社会风尚, 形成党和政府高度重视, 全社会高度关心、支持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

(2) 加快教育结构的调整和招生机制的改革。严格按照《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规定的每15万人口设置一所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 切实做到普职分流1∶1。目前, 从全国各地看, 普遍存在高中阶段教育结构比例失调的问题, 双峰亦然。如果普通高中所数和办学规模严重挤占了职业教育生源资源, 那么势必助长了“普高热”。如果普通高中所数和招生规模严格限制, 那么就能从源头上起到缓解职业教育困难局面的作用。

(3) 改革高校教育体制, 为职业学校毕业生提供更多的深造机会。高等院校的办学思路必须适应高中阶段普职结构的调整, 增加中职毕业生的升学比例, 普高毕业生和中职毕业生升本科和专科的比例大体相当, 使中职毕业生继续深造有机会, 创业致富有出息, 终身发展有基础, 让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接受职业教育, 这也是提高职业教育社会吸引力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二) 进一步提升职业学校的办学质量

提升学校自身的办学质量, 是增强职业教育社会吸引力的关键所在。提升学校自身的办学质量, 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

1.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教师是学校工作的灵魂, 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因此, 提高教学质量最重要的是提高教师的素质。

(1) 加强现有教师的培训, 充分挖掘内潜。

目前, 中等职业教育有一支数量庞大的稳定的教师队伍, 这支队伍是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力量, 要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 首先就要提高这支基本队伍的素质。

第一, 职业学校要出台政策, 严格落实培训经费, 把现有教师的培训放在重中之重。在教师聘用、职称评聘等方面优先向学科带头人、骨干优秀教师倾斜, 让好教师有甜头、有奔头。高等院校和培训机构要搭建平台, 严格落实培训计划, 把培训的质量放在重中之重。

第二, 职业学校要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锻炼, 努力提高教师的技能操作水平和技能教学水平。学校每年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专业教师到对口企业生产一线顶岗实习, 每年顶岗时间2个月以上, 把教师到企业锻炼情况作为年度业绩考核的重要依据。

第三, 职业学校要加强校本培训。组织学科带头人或骨干教师或现场专家每年对专业理论教师的实际操作技能进行轮训。鼓励教师积极报考对口行业或专业的职业资格考试, 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促进专业成长。

(2) 建立教师队伍流动机制, 充分吸引外援。

人事编制劳动等部门要打破现有的用人机制, 按照培训现有人才, 引进紧缺人才, 聘任专业人才的人事原则, 建立能够吸引人才、稳定人才、合理流动的制度, 使紧缺教师进得来、留得住, 闲置教师出得去。

第一, 引进、补充。采用专业教师“特聘”原则, 引进社会上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到职业学校担任专职教师, 聘请企业中的能工巧匠、技术专家到职业学校担任兼职教师。

第二, 流出、精干。对不适应职业教育同时又不愿参加转型培训的教师要采取强制措施, 从职业教育教师队伍中清理出去, 腾出编制, 引进人才, 优化队伍, 精干力量。

2.创新办学模式

(1) 立足农村, 立足农民, 使农民亲身感受职业教育的实惠。

学校的一切工作要紧紧围绕一个“农”字, 致力于为农村培养大批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应用能力强、善经营、会管理、具有创业本领的实用型人才, 根据农民的实际情况, 开办非学历短训班、非全日制培训班等, 利用农闲时节, 组织农民学习, 把学校办到每个乡村, 把课堂设在田间地头。授课期间, 结合当地农户家里出现的问题, 边学理论边帮助农民解决实际困难, 使农民真正感受到职业教育给他们带来的实惠, 更重要的是在人民群众中消除了对职业教育的一些偏见, 对职业教育真正有更深入的了解, 为学校的招生带来积极的影响, 为学校的发展打好群众基础。

(2) 对接市场, 对接企业, 使企业亲身感受职业教育给他们带来的效益。

农村职业教育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就业需求, 必须以社会职业岗位 (群) 知识、素质、能力和技能的需要为依据, 专业建设与市场接轨, 课程设置与企业对接。

一是要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建设思路。专业建设必须以市场需求为中心, 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学校就开设什么样的专业, 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同时, 也要以学生需要为中心, 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技能, 学校就开设什么样的专业, 培养什么样的技能。

二是要根据企业需求开设课程。职业学校要积极推进“订单培养”与“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做到学校进企业, 企业进学校, 车间进课堂, 课堂进车间, 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 把企业文化和行业标准融入学校。课程设置必须符合企业用工需要和行业标准, 尤其是“订单式培养”, 必须对接地方优势产业, 学校与当地企业签订订单式培养协议, 开办技能特色班, 共同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 量身为企业培养技术人才, 做到学校、企业、学生共赢。

3.重组职教资源, 建立职教集团

国务院2005年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 并颁布实施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为职业教育的集团化发展指明了方向。2009年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暨全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经验交流会上, 教育部要求建立健全职业教育集团的运行机制,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规划。因此, 建立职业教育集团既是国家的要求, 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更是提高职业教育生命力和吸引力的最有效的途径, “海南模式”“河南模式”“天津模式”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因此, 职业教育要寻求长远的发展, 必须解放思想, 创新思路, 在借鉴经验的基础上, 根据各地特点, 重组职教资源, 建立职教集团, 在学校布局、发展规划、专业建设、教师调配、实训共享、招生就业等方面实行统一管理, 盘活和优化现有资源, 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 减少运行成本, 消除内耗, 从根本上扭转专业设置低水平重复建设、抢夺生源等问题, 实现规模和效益的最大化, 从而提高办学质量, 提升职业学校的社会声誉。

摘要:目前, 职业教育还面临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 尤其是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社会吸引力不强, 民众认同度不高。要提高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必须进一步落实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 进一步提升职业学校的办学质量,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确保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 创新办学模式保障职业教育质量的提升, 重组职教资源, 建立职教集团, 提高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和吸引力。

篇4:有吸引力的学校

事实上,美国很多叫做天才学校、外语学校、科技学校、艺术学校、蒙台梭利学校等名称的学校都是磁石学校,很多来到磁石学校的学生都是因为具有某方面的特长。

磁石的打造過程

磁石学校出现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按照美国公立办学体制“居民区学校制度”的要求,居民区为区域内的公立学校提供赞助,而居住在同一个学区的孩子都可以进入学区内的公立学校。这样虽然能保证学生就近入学,但也带来一些问题。

由于居民区内的居民收入有差异,收入高的居民会为本区学校提供更多赞助,教学质量必然比一些收入较差的居民区的学校更高。而当时美国种族歧视尚存,如果一个区域的黑人较多,白人就会离开这里,到其他没有黑人的地方生活、工作、学习,这种现象在当时叫做“白人飞走”,这必然导致区域间经济、教育水平的差异。

为了解决教育机会不平等,促进种族融合,美国依据《一九六五年中小学教育法》设立了一种公立学校的类型,也就是磁石学校。政府为磁石学校提供财政支持,磁石学校“发展和设计能促进学生在科学、数学、技术课程领域获得学业成就的创新型教育方法、时间和课程”。在此基础上,联邦教育部于1998年颁布了《磁石学校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磁石学校的办学形式。

磁石学校招生虽然不像公立学校一样受到学区限制,也不管学生的种族和背景,但它的招生和教学都十分严格,因此磁石学校的毕业生几乎都能进入大学深造,其中不乏名校。

以磁石学校中的佼佼者——洛杉矶市的坡托拉中学为例。坡托拉中学作为磁石学校的特色是天才教育,类似于国内的“火箭班”、“重点班”。学校在招生时要对学生进行智商测试。学生在网上申请入学后,由洛杉矶学区心理测试办公室对提出申请的学生测试智商,学校最终录取测试结果达到前0.5%的“高智商”(平均IQ约大于145)学生进入“天才班”。每个天才班最多只有30名学生,每周一至周五上课,每天六节课,每节课52分钟。其中数学、语文(英语)、科学等重要学科每天至少有一节课,并设置艺术、体育等选修课。学生虽然分班,但实施走班学习。班级不固定教室,而是老师和科目固定教室,学生根据自己的课程表找到教室进行学习。

老师及科目固定教室帮助老师更好地营造具有该科目特色的教学氛围,例如教授英国文学的老师在教室里放置了很多莎士比亚的书籍,当学生在教室里学习时,可以随时翻阅莎翁的著作。

坡托拉的教学重点是语言艺术、数学和科学、历史。由于学生智商高,又进行“天才”教学,所以学习进度很快,在八年级就学完了微积分,语文课学会分析文学作品,科学课注重动手实践,历史、社会学课教学内容基本是9~12年级课程(相当于中国的高中)。而在普通学校,这些课程是高中、甚至大学才会学习的内容。因此,很多坡托拉的学生在八年级毕业时(相当于中国的初中毕业)就直接升入大学,或者进入高中天才学校学习。

进度拉得快是不是意味着学得不扎实呢?事实上,坡托拉的学生成绩非常好,作为洛杉矶学区的“优异学校”,学校每年都有75%以上的学生在加州州立考试的英文语言艺术和数学科目上取得良好以及优异成绩。在2010~2011学年的考试中,坡托拉的学生在英文语言艺术科目上100%达到精通/高级标准,在数学科目上97%达到此标准。6~8年级的学生考试成绩甚至高于洛杉矶学区的其他高中学生。

加强合作,课程外包

磁石学校的吸引力不仅仅在于高质量教学水平,它的一些特色管理和教学方法也值得我们借鉴。

学校本身的资源有限,而学生的学习需求无限,为了解决这个矛盾,磁石学校向校外力量伸出橄榄枝,加强与大学、科研机构,甚至专业机构、企业的联系,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学习条件。

例如公立368技术中学以科技教育为特色,它与微软、思科等著名科技企业建立伙伴关系,在暑期带领学生到这些企业参观学习,部分优秀学生可参与校企合作项目;在高中开设微软和思科工程师认证考试课程,邀请企业的专家来授课,鼓励学生学习及考证,为将来进入工作岗位准备好“敲门砖”。

印第安纳州一所法律特色的磁石学校与当地大学联系,邀请大学法律专业的师生来学校建立一个模拟法庭,指导磁石学校的中学生分别扮演法官、原告、被告、证人、陪审团等,让学生了解法律,并对法律产生浓厚兴趣,更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到法律知识。

一所医学特色的磁石学校与当地医院建立合作关系,不定期邀请医生、护士来学校为学生讲课、开展座谈等,让学生了解最新的医学专业信息,为将来考取医学院校打下基础,也为今后走进医学行业做好准备。

有的磁石学校直接与大学建立联系,学生在高中时就可以选修大学的课程,通过考试以后,学分直接计入大学。学生进入大学就可以免修此科目。

事实上,这样专业课外包的方式较好地解决了学校的困难。作为公立初中或高中,学校的主要科目还是语文、数学、科学等,以确保大部分学生能顺利通过大学申请考试(SAT),而对于很多有特殊需求的特长生,如果专门聘请专业老师,每周上1~2节专业课程,似乎性价比太低。不如专业课程聘请兼职老师,一则满足了专业与实践的需求,二则大大降低了学校的教学成本。

老师也在校内外合作中受益,公立第7小学是艺术教育特长学校,要求所有教师必须懂得某一艺术门类。例如,科学教师要把绘画、音乐融入到自然科学课中,社会学老师要用音乐和美术来介绍历史等。为了更好地教学,老师们纷纷走进学校的合作伙伴——圣文森山学院进修绘画、雕塑等,如果是新来的老师,还搞不清楚状况,就先到学院的艺术整合课程工作室学习,了解自己的学科该如何与艺术相结合。

课程多样,教学灵活

虽然为了应付大学入学考试,大部分学校都面临课程单调统一、教学方法传统陈旧的困境,但作为有特色的学校,磁石学校却在严格管理的基础上,努力让学习更好玩。

田纳西州的休佛格高中在语文课上建立了学生问老师的制度。就是在学习莎士比亚作品中的古英语时,首先让学生在上课前进行自学,到了课堂上,学生与老师就任意的古英语单词互相提问,如果老师答不上学生提出的古英语单词就要“受罚”,请学生吃糖果,当场兑现。

印第安纳波利斯的巴特勒实验学校的环境学课注重实践,学校在校园里建设了10个花园,并开设“花园计划”,老师带领学生来到花园里,讨论要种什么,该如何种,以及如何养护才能得到更好的收获,并在自己花园里饲养鸡、兔子等动物。学生不仅学习了土壤学、动物学、植物学、环境学,还在园艺劳作中锻炼身体,激发团队意识。

磁石的影响力

由于磁石学校的非凡吸引力,有些学校又根据磁石的特点,设立了职业磁石学校,即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就业,专门开设某些职业课程,实现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同步发展。部分非磁石学校也开设了磁石项目,即是在普通学校设置特色的专业,满足学生的特殊需求。

篇5:《心灵有耳》读后感

本文叙述一个小姑娘因为长得又矮又瘦,被老师排除在合唱团之外,小女孩很伤心,便跑到园里,轻轻地唱起了歌,巧遇了一位老人,因为老人给予了小女孩许多鼓励,使小女孩拥有了自信。

许多年以后,小女孩成了这个县城里最有名的一位明星,但小女孩永远都没有忘记,那个一直在她身后给予鼓励的老人。从知情人口中,小女孩意想不到的是,那个天天屏声静气、聚精会神听一个小女孩唱歌并热情赞美她的老人,竟是个聋子!

从这个故事里,我感悟出的哲理是:只要给予人鼓励,使人充满自信,所有努力,都会变成成功的现实。因为已经拥有了希望。就如生活中所说的,当同学们成绩考得糟糕时,我会安慰他们,告诉他们下次考试争取考得比这次好。我鼓励了他们。

只要一个人充满自信,拥有希望,努力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那么就一定会成功。就像老人一样,老人的做法就会被人们认为,老人的品格与品德,是崇高无至的,是令人敬佩的。

篇6:《心灵深处有挚情》读后感

——读《心灵深处有挚情》有感常金凤

近日,我读了《心灵深处有挚情》一书,本书从励志与成功的层面给读者以智慧、力量与启迪,有的让人感动落泪,有的让人心旌摇荡,让我们从趣味盎然、寓意深刻的美文品读中升华境界,慰藉心灵。读罢,我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谈以下感悟。

一、在博大炽热的爱中,不断认识自我名言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是的,对于教师来说,爱是不可或缺的,只有以挚爱奠基,教师才会倾尽精力,激活智慧,把自己的全部热情,甚至生命献给他所热爱的事业和学生。名师魏书生认为:埋怨环境不好,常常是我们不好,埋怨别人太狭隘,常常我们自己不豁达,埋怨学生不好教,常常是我们的方法太少。众多的成功者一再告诉我们,不管处于什么样的处境,只要你有奋斗不息,追求不止的精神,你就会自觉地去改变自己把外在的压力转化成巨大的动力,不断地学习,引千道清泉、集百家之长提升自己、充实自己。“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先生的这句话,标示了有效教师高尚的师德境界。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它往往胜过责任。”教育尤其需要热情,需要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博大而炽热的爱,就不能成就有效教师。古今中外的名师们都是在以德之教,以身示范的教育过程中站立起来的,都是在无私奉献、无私的爱中不断认识自我。

二、在不泯的童心面前,时刻警醒自我优秀教师们都有一颗不泯的童心,他们总是保持着真诚、热情、乐观和积极,他们十分乐意与学生一起活动,一起游戏,一同欢笑,一同烦恼,钱梦龙老师说:教师只有始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才能以自己的心去发现学生的心。斯霞老师直到七八十岁高龄还在与学生亲密接触,谭迪敖老师整天与学生一起沉浸于小发明之中,多年如一日,乐此不疲。试问他们又怎么不会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又怎么会不亲其师信其道呢?

“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是魏书生老师总结的涵养性情的一条法则。这给予我的启示便是教师要以平稳的情绪和愉快的心境投入工作,善于营造亲切、和谐的愉快的教育气氛,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激发他们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与发展。在今后的工作中,以名师们为榜样,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三、在学习与反思中,不断发展自我陶行知先生早就说过:“教师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只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可见要成为有效教师对于学习的至关重要要有深刻认识,要把学习作为自身发展、胜任教学的需要。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深入的思考,那么既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永远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他给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简洁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它清楚地揭示了一个教师的成长

过程离不开不断的反思。反思不仅仅是头脑内部的想一想,他是一个不断实践、学习、研究的过程,是自己与自己、自己与他人的深层次的对话,要想成为一名有效教师,扎实苦干的精神和态度是基础,而学会不断地自我反思则是发展自我的必由之路。

四、在合作交流中,不断提高自我新课程标准非常明确地把“合作交流”作为营造新课堂氛围和培养不宪政的重要目标。作为教师更重要懂得合作交流的重要意义。敞开胸襟,乐于交流,不孤芳自赏、不自我封闭。与学生亲密交往、平等对话、真诚交流,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以诚相待,相互扶持。教师的成长离不开身边的长者、名师的指名和帮助,团结的力量大,集体的智慧永远大于个体。

豁然大度,宽以待人,不斤斤计较,不“同行相轻”也同样是一名优秀教师应具备的条件。一位特级教师总结自己的待人之道是:“念人之功,容人之过,学人之长,补己之短。”多么豁达的胸怀,剖析许多名师的成长经历,是我们前进的灯塔,沿着名师的足迹,不断的自我反思,不断提升,在合作交流中不断提高自我。

篇7:有吸引力的心灵读后感

想数钞票数到手软?

想拥有豪华跑车?

想得到贵人相助?

想找到真爱?

从现在开始,这一切都不是白日梦。一旦你掌握乔·瓦伊塔尔博士“引力要素”的奥秘,并将其创造的非凡的“5步骤公式”运用于你的生活,那么你将会在工作上无往不利,在情感上如鱼得水,迈向财富人生。不要觉得不可思议,也不必感到惊奇,乔·瓦伊塔尔就在本书中向你证明了这一切。阅读完本书,你就会发现:

生活可以不紧张,可以没有压力,也无须辛苦奔波,借助乔·瓦伊塔尔的“引力公式”,你便会轻松地吸引到你想要的一切。

神奇5步骤公式,引爆你的人生:

步骤1:不要。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是通向奇迹的跳板,当下的状态是可以改变的。

步骤2: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当欲望的俘虏,唯有如此才会自由。

步骤3:理清。看法决定一切,只要愿意改变看法,生活就会随之改变。

步骤4:感觉。这一刻可以创造下一刻,无论这个时刻做些什么,都会影响未来。

步骤5:放手。了解欲望与顺势而为、占有与放手之间的关系。

篇8:打造有吸引力的高中语文课堂

其实, 学生觉得语文枯燥乏味, 主要是因为语文课堂没能吸引住他们, 或者说, 语文教师没能够充分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那么, 怎样才能充分展现语文的魅力, 让高中语文课堂具有吸引力呢?

一、教师对学生要有关爱之心

课堂上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 教师要在情绪上、语言上、举止神态上体现出对学生的关爱之心。语文课吸引学生的应该是多彩的文学世界, 质朴的人文精神, 以及璀璨的人性光芒。如果教师缺少与学生的真情交流, 就会给学生以拒人千里之外的感觉;如果只是冷冰冰地讲授知识, 学生的心中就难以感动、难起波澜, 自然, 他们思考和感知的层次还可能只停留在浅层的位置。学生无法感知温暖, 无法感受来自师长的真善美, 当然就不能很好地感受语文教材中的真善美, 从而丧失对语文的兴趣。可见, 一句体贴的话语、一个关心的眼神、一条中肯的建议、一抹善意的微笑都会带给学生汩汩暖流, 也会使语文课具有无穷的吸引力。

二、教学目标要简明, 教学设计要精致, 教学过程要紧凑

没有学生会喜欢拖沓冗长的课堂, 而语文知识的庞杂又特别容易使教师陷入什么都讲的误区。比如赏析李白诗歌《梦游天姥吟留别》, 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 有的教师花大量时间向学生详细介绍李白生平, 冲淡了课堂教学的主题, 造成内容的拖沓和过程的脱节。其实, 在课堂上只要简单介绍李白写作这首诗的背景即可, 而李白的生平应在课后由学生自主查阅搜集完成。语文课堂简单明确的目标、紧凑的教学内容会带领学生进入一个又一个环环紧扣的教学环节, 时刻吸引着他们有顺序有节奏地感受语文课堂的美妙。

三、教学内容的设计要富有时代气息

我们身处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 学生对这个时代也有自己的认识和见解, 因此, 将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与这个时代联系起来, 就可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例如在教学《渔夫》时, 我将杨善洲、郭明义等时代人物引入课堂与屈原、渔夫作形象比较, 引导学生更深入地认识时代,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就避免了枯燥地分析历史人物, 用富有时代气息的鲜活材料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拓展环节要精心设计

拓展环节是语文课堂的点睛之笔, 是学生检验课堂是否有收获的途径, 是深入理解教学重难点的手段。好的拓展题能大大扩展学生的思维, 起到举一反三的功效。我在教学《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时, 设计了这样的拓展题:

S市城市改造工程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 城市面貌有了很大改观, 路宽了, 楼高了, 灯亮了, 群众热情很高, 给予了市政建设部门很高的评价。可有个问题令市长犯了难:一片棚户区即将拆掉, 建起花园式楼房, 可在棚户区中间, 有一座年久失修的古寺, 早断了香火, 也不知哪朝哪代的, 一直都被居民放些杂物, 没啥作用。有人说拆, 有人说留, 还有人说这可能是当年苏东坡住过的, 是文物……你能帮市长出个主意吗?

这个拓展题就是要求学生把对待传统文化的观点和态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 这就激发了学生解决生活难题的热情, 学生的讨论很热烈, 答案纷呈, 分歧也很大, 收获就在这个过程中无形得到了。因此, 拓展环节要精心设计, 使之贴近社会现实, 关注学生视野, 使学生认识到语文课绝不局限于课本知识内, 它还和丰富多彩的社会现实联系在一起。

五、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和表达的空间

很多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习惯“包讲”, 也喜欢展示其滔滔不绝的口才, 教师自始至终都是课堂的主角, 忽略了学生参与课堂的主体性, 学生沦为可有可无的配角, 慢慢就丧失了对语文课的兴趣。如果在课堂设计上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和表达的空间, 他们就会为此做积极的准备, 他们的倾听会更仔细, 讨论会更深入, 表达会更有思想性。在杜郎口成功经验和本校实施教改的背景下, 我在课堂设计上充分给予学生思考讨论和表达的空间, 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效果很好。有时一个问题有多个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 语文课堂的吸引力无疑大大增加了。

篇9:一部有吸引力的书

巴纳耶娃对我国广大读书界也许是一个陌生的姓氏,即令是对俄罗斯文学有所涉猎的一般读者也不例外。她的丈夫巴纳耶夫出身豪富的贵族家庭,作为作家并没有留下什么可以传世的作品。但作为与涅克拉索夫合编《现代人》杂志多年,而且始终与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并肩战斗的文学工作者,无论其文学功业与政治品质在革命民主派作家中都有颇高声誉。巴纳耶娃十九岁与他结婚以后,始终参与革命民主派的文学活动,同他们中的大多数有着颇深的交谊,当然自己也从事写作。可以说,她几乎是革命民主派及《现代人》集团全盛时期所有重要文学活动的参加者和目击者。因而这部记叙翔实的《回忆录》有着较高的史料和文献价值。

这部文学回忆录与我国建国以来翻译出版的旧俄文学回忆录相比,自有其特色。它不如高尔基的《文学写照》深刻和富有美学价值,也不同于屠格涅夫的《文学回忆录》那样的出于大艺术家的作品,更不同于一些作家亲属撰写的那样充满无数生活细节的作品,如我国曾翻译出版的列·托尔斯泰的长子谢·尔·托尔斯泰的《往事随笔》。它的特色在于显示了旧俄文学中的一个主要派别——、革命民主派和以其为核心的《现代人》集团的整个文学运动。这样一个在旧俄文学史上有着重大意义的文学运动,对其作出全面的评价和记述是文学史家的工作,对于活跃其中的那些作家和出现的作品的褒贬,也尽可能因人而异。可是作为读者在读了文学史、评论和作品之余,如能进一步具体了解当时的时代气氛、了解这些作家们怎样以偶然的机缘和更多的必然性走到了一起,了解他们的失败和成功,以至他们的不同个性和共同信念给文学活动留下的不同色彩。这就远不是满足一般的好奇心和猎奇心理了,而是对时代、人、文学活动的思考所必须的。你如果看了本书第八章对革命民主派如何接办《现代人》杂志的描绘,以及别林斯基对创办“自己的”杂志等待、焦灼的心情,愿望实现时的溢于言表的兴奋情景,不会不对他们的信念、他们对文学事业几乎是宗教般的热忱留下深刻的印象。第十五章中屠格涅夫与《现代人》决裂过程,写出了革命民主派和贵族自由派即《现代人》的左、右翼的分歧和斗争,为人们展示了这一文学运动不可避免的分裂的感性材料。其中屠格涅夫的傲慢的贵族派头、杜勃罗留波夫的光明磊落、自尊自爱和涅克拉索夫虽苦恼但在关键时刻却毫不犹豫的选择都写得极生动。此外象对陀斯妥耶夫斯基、奥斯特罗夫斯基、列·托尔斯泰等人如何初登文坛都有生动的记录。这些对于俄罗斯文学爱好者都是极有兴味的材料。

作者巴纳耶娃的鲜明的爱憎也给人深刻的印象。也许作为回忆录是过于显露作者的感情了,所以在史实的记叙上也有少数谬误之处,也因此在苏联有的论者对它持全盘否定的态度。但这决不是公允的。根据苏联文艺学者的考证、研究,作者在大多数场合不仅是记事而且对人、事的评价都是符合实际的(译本的注释对书中的失误处都根据研究者的成果作了说明,这对广大读者无疑是十分有益的)。作者对别林斯基、涅克拉索夫、杜勃罗留波夫是怀着一片深情的。因而作者死后有人著文称:“……你呆在她(即巴纳耶娃。——引者)的身边,总感到自己接近了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涅克拉索夫、杜勃罗留波夫,……”(见本书《译后记》),尤其是对杜氏真可谓情同手足。但也不讳言他们的缺点,即令对同作者有着亲密关系的涅克拉索夫也不讳言他的可笑之处。我们无从知道作为作家巴纳耶娃的才情如何,可是在回憶录中对上述诸人的坚强意志、正直人格、高尚品德和献身精神的描述确是十分传神的。作者在俄罗斯黑暗的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毫不含糊地显示了自己对革命民主派的同情,以亲历者的身份深情缅怀六十年代光荣战斗历史,无怪车尔尼雪夫斯基生前对本书评价极高。

总之,这是一部很有吸引力的书,对广大俄罗斯文学爱好者不仅亲切、生动而富有启发性,促人思考。感谢译者为我们送来了这有份量有营养的精神食粮。

篇10:做个有吸引力的老师

诗人艾青说过:“人生的路很长,往往关键的几步,就是在最年轻的时候。”今年毕业的学生来信这样写到:“在我人生最关键的时候您帮了我一把,如果“帮助”被这样传递的话,您的价值就可以用“摩尔”计算了!”当然,这是学生对我的勉励。但使我更明白感情引人向上,给人以力量,只有老师魂系学生,才有学生情系老师,我最大的慰籍是赢得学生的感情,享受着师生交融情感的愉悦,这种感情的力量就是我几年来教师工作的主线。

一、注重师生情感交流,达成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我在教学实践中了解、探究到,造成学生学习成败的原因,有环境条件因素,更主要的是自身因素。鼓励学习优异的学生稳步上升,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改变暂时的落后情况,关键是调动他们自身的非智力因素。排除认知障碍、情感障碍、意志障碍和观念障碍。我在平时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做法是:

1.做个有吸引力的老师。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为此,我要以自身饱满的热情和生动有趣的语言、自然端庄的体态和简明清晰的思路,去尊重学生、影响学生、吸引学生。和我同头儿的王老师以她踏实、认真、诚恳的人格魅力把学生吸引到她身边,学生约到几点就等到几点。我以一句真诚的话打动了学生,我说:“我在课堂上没有本事使全体学生都听懂,你听不懂完全是我的责任,请你利用课余时间来问我问题。我保证让你满意,而且决不会出现你问我一个我回问你一个的情况。”学生打破顾虑,自此,化学组便门庭若市了,问问题的学生排起了长队,都应付不过来,非常感谢的是我们全组老师经常帮我们俩回答学生们的问题,中午从没休息过。

2.注意个性差异,促使学生健康发展。

学生学习的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为了保证不同类型学生都成功,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了解学生。既要分析全班学生的共同特征,如基础知识的掌握、接受能力的强弱、学习习惯的好坏;又要对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差异了如指掌,如智力水平、学习态度、兴趣爱好等。从而有意识地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人都有一种自我实现、取得成功、获得承认的愿望和需要,对于即将毕业的高三学生渴望成功的心情更为强烈,成功后的快乐是他们渴望学习精神力量的重要来源。下面举一个教学中的例子:我们让学生做一份试卷,根据经验大都知道学生会在什么环节上犯错,哪些概念上混淆。但始终弄不明白的是多次重申的问题,学生为什么屡犯错误,并非教师没有讲清楚,那么他们对这些问

题又是如何审视和思索的呢?于是,我决定让学生上讲台讲一堂试卷分析课。这一提议得到了全班学生的积极响应。我的化学科代表是个认真负责,能力较强的学生,课下常爱解答同学的问题,在班里威信很高,被学生们昵称为“助教”。他激动地对我说:“老师,我为准备这堂课兴奋得一夜没睡,能不能让我讲一整堂课,过过隐。”其他同学都欣然同意,并表示全力配合,课堂气氛十分活跃。科代表在讲台上,引导审题、讲述思路、板演过程、投影小结,头头是道,思维敏捷;台下同学们提出各自的巧思妙解、“独门绝活”以及思维困顿。我也举手回答了几个问题。课后学生们的评价是:“就象开了一场“歌迷音乐会”,通俗、易懂、热烈、参与、难忘。”我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种全员参与教学模式就是:全体师生、全身心、全过程,知、情、意、行融为一体的参与。在教学过程中力求做到:起点是参与、重点是学会、关键是投人、核心是创造。在近一年的新教学模式探索中,全体学生在参与中生动、活泼地发展;在发展中积极、主动地进取;在进取中稳步、递进地成功。我的科代表带动了一批成绩优异的学生,我们在课上经常开设全员参与教学活动,课下组织“一帮一,帮你会”学习小组,口号是:“我们一起成功!”。做为教师的我,从教学策略上兼顾两头,带动中间。对能力强,好学肯钻,成绩好的学生适当提高要求,常帮他们找不足,想法弥补,精益求精,培养精品意识;对暂时落后的学生制定“逐个”击破的办法,哪里好补先从哪入手,不求多得,只求少丢,树立信心意识;对中等同学,分类提出要求;确定近期目标,制定长远计划,稳固优势,增加进取意识。考前放假期间,我把自己总结的习题方法集借给学生,并帮他进行了补习。功夫不负有心人。

二、精心设计教学,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索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学习思路就是化学教学思路设计的中心。研究学生的学习思路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既要考虑全体学生学习思路的共性,又要考虑某些学生的个性。在这两年的高三教学中我发现了学生学习的几大误区,针对这些问题,结合教育心理学,我们采取了一些相应的对策,在今年的高考中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误区一:总是在总结失败的教训。

作业、试卷讲评后,学生的自我分析和总结是十分必要的,能及时发现知识的漏洞和思维的缺陷。教书七年,看到的学生试卷分析,总是在总结自己失败的过程。错误的成因是由于知识的薄弱,一系列概念混淆不清而形成的思路不明,学生自己不可能剖析得很清楚。于是,又在多次的教训中反复失败,耗时耗力收效甚微,造成部分学生对学好化学失去了信心。解决这一问题的合理思路是反其道而行之,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只总结做对的和自己感觉做得最满意的题,变反复失败的恶性循环为反复成功的良性循环。具体

操作如下:选择你做得很满意的题目写下一些体会。(参考内容:这题考察了哪些知识点;你是如何审题的,题“眼”即关键词是什么;记下你的每一步思路,特别是第一步,告诉我们为什么这样想,还有别的思路了吗?请给这类题做个小结给我们一些启示;这些成功的经验对你失败的地方会有帮助吗?)学生对这样的总结既感新鲜又感实用,让他们尝到探索知识的甜头,感到自己正走向成功、取得成功,成功的喜悦将转化为强大的学习动力,从而对自己今后的学习充满信心。

误区二:总以为自己在“马虎”上失分,这是一件小事。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承认自己小考小马虎,大考大马虎,还常为此事痛心疾首。学生、家长甚至老师也认为这是学生自己学习习惯的不良而造成的,只要注意就能得以改正,然而事与愿违。看来是不是我们共同疏忽了其中的一些重要原因呢?从这几年的教学实践和调查中发现,其实是学生的“审题”能力差在作怪。学生由于某些知识的遗漏而造成审不出关键“题眼”,挖不出暗示“机关”。老师一语点破,便简单地归咎为自己没看见这些要点,总有“马后炮”的感觉。倘若审题有误,便意味着失败已经来临。帮助学生过好审题关就是成功的一半。我的办法是:1.越是觉得见过的熟题越要仔细审视。粗看题目,容易滑入常规,以自己的定式思维篡改原意。这时把我好象做过这道题的思绪拉回来。变成我正在做这道题。2.学生误把读题当成审题。教学中尽量训练学生只读一次题目,便明确解决什么问题。这就要边读边把关键的词语、数据翻译成化学用语和简洁的框图路线,找出内在联系。其实这就是在构建解题的思路,同时题中的数据、化学方程式也一目了然了。再深挖题目内涵,找出暗示机关,这样的审题为解题铺平了道路,然后分步求解或整体求解得出结论。学生在教师多次反复地、有目的地指导下,科学的审题方法就会逐渐形成,从而其解题能力也将得到明显的提高。

误区三:只注重一个个知识点的掌握,不善于培养知识加工能力。

化学学习的一大特点是理论性表观上比数学、物理显得浅显一些,容易听懂,但不易保持。很多学生复习中总抱怨:“化学知识零碎繁多,杂乱无章,但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个知识点不会或遗忘就株连九族。形成一讲就懂,一放就忘,一做就错的局面,到底该怎么办呢?这是化学学习中普遍存在的情况,因为学生的学习往往容易形成教师教什么就记什么、课本上有什么就学什么。比较注重对一个个知识点掌握,而缺乏对知识体系的总体把握。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就是:培养学生知识加工能力,揭示规律随机应变。具体来说,就是将零散的知识收集起来,从不同角度总结归纳,将知识按其内在联系抽象、概括、逻辑地统摄成规律,去解决问题和探求新知。学生自学习化学起就不断地大小总结的写着,但多数是教师总结的“翻版”或课外参考书图表总结的“再版”,学生为做总结作业而总结,因而用起来不能得心应手,也就失去了总结的意义和兴趣。原本小结、总结应是学生逐步形成的学习习惯,现在不得不硬性变成一种作业形式了。其实,自我有序的生活是高质高效的。学习也是这样,无序零乱的知识不会带来高效率;不带个人体会的总结,永远不会在应用时随心所欲地从大脑中索取,将知识作最优化的组合,形成清晰的思维通路。那就只能在“题海”中重复着你永远不会错的题目,在你急于想提高时事倍功半。所以,我们在每一单元的教学内容结束后,先给学生做总结示范,并和解题思路紧密相连,让学生体会到只有这样做就能找到学习的“捷径”。尝到甜头的学生自然就主动地将其中的知识内容分解重组,想方设法地形成严密的逻辑体系,这时我们再让他们将体系的每一个片段在各个知识点上得到落实。之后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繁多知识的规律揭示、感悟,建立属于他们自己的合理的知识体系,使之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应用。许多学生感叹:“这回可找到学好化学的窍门了!”

误区四:跳入“题海”,对的老在做,错的还在错。

曾出过高考题的北大教授严宣申说:“高考复习时学生只需做300道题即可。”至于哪300道题他没说,当时在场的许多有经验的老师都惊呼:“这题量太少,简直开玩笑!”我想没有中学教学经验的严先生说的有没有可能呢?有什么根据呢?我决定调研后再说。于是认真学习教学大纲、高考说明、研究了近10年的高考题目,茅塞顿开。高考试卷中考察的知识点每年约含110个左右,分布在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及其化合物、化学实验、化学计算五大知识体系中各有比重。100%考的重点、难点、热点共有27处。这10年的高考题不就是300道左右吗!做透了,弄懂了,知识点就复习较全面了,基本技能也从中得以培养。我把这些想法和严先生以及市、区教研员进行讨教,得到肯定。这300道高考题是经得起推敲的,比市面上的各种所谓“星级”试题,更能全面地对学生进行学科素质的培养。如何让学生通过做这些题就能将烦乱的知识成系统,象计算机中的“菜单”一样有序地在大脑中织成网络,做题时随时享用。看来按部就班地做题是不会有太大功效的,于是我就让学生把自己不会的题型交一张清单上来,结果惊奇地发现大多数包括在常考的热点之中。热点之所以热,无非是学生没有领悟这些概念的真谛,题并不难却常考常错,形成了它们的区分度好,自然成热点。于是我将近10年的高考题细分成一个一个专题,挑选学生常错的印成专册,先让学生从中选择部分题目练习,再从习题中总结知识结构,比较混淆的概念,归纳物质通性,小结性质特点,体会解题思路,从中得以启示。课堂上师生再共同讨论,每个学生将自己对这部分的见解各抒己见,补充疏漏。(疏漏的地方正是自己这部分存在的问题,找到结症,对症下药,解决问题。)我又对每一专题都做解法

归纳,巧思巧解揭示,学生再做完此专题剩下的哪一部分,同时对这类题型或概念出现过的错误做自我纠正,写下心得体会。有的学生高兴地说“这次可找到解这类题的绝招了,一辈子都不会忘。”事实也确实是这样的,学生真正明确了自己哪些知识弄懂了,哪些知识还存在什么问题。高三(3)班学生对高考化学科的班平均估分仅与高考分相差半分,就是铁的事实。

又有的学生从学法中得到了乐趣,投考了师范化学系,有的学生所有志愿都是化学专业,最终如愿以偿。(其实在此之前他的化学从没有及格过)。

结束语:

耐心、热情、自信地等待着教学的效益。

上一篇:数和数的运算专项练习题下一篇:高中语文熟语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