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科学探究”课题吸引力的途径与方法

2022-09-12

《物理课程标准》把“科学探究”作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和“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因此, 物理教师们对“科学探究”非常重视, 都把它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但是,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 往往是虎头蛇尾, 草草收场, 究其原因是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 没有把握好“度”, 不能有效的调动师生的积极性, 使之保持持续的探究热情, 导致师生产生厌倦的情绪。可见, 要搞好课题研究必须增强课题的吸引力。

1 创设探究情景, 激发探究兴趣

1.1 依据探究学习的内容, 营造自主探究新知的环境

创设情景, 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是投影、挂图, 也可是录像、演示实验, 具体采取哪种模式, 要依课而定, 依研讨的知识内容而定。有些探究知识的情景是安静的、严谨的;有些研究知识的情景是轻松的、活跃的;有些研究知识的情景是竞争性的、游戏性的、讨论性的等等。

1.2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激发自主探究新知的兴趣

职业教育的学生正处在体力和智力迅速成长的时期, 他们精力充沛, 易接受新鲜事物。好奇、好学、好动、好胜, 对一切未知的事物都感到新奇, 总想弄个水落石出。可见, 学生的这一特点是引发学习兴趣的动因。因此, 教师应抓住学生这一年龄特点, 在每次探究前, 对学生进行激发、鼓励、诱导, 使学生尽快进入一种好奇、渴盼、急不可耐的境界, 在头脑中形成“究竟为什么”、“究竟是什么道理”的欲念, 使学生积极主动去探究新知。

2 重视课内课题选择, 开拓教材研究价值

课题的选择, 是探究性活动的真正起点, 也是探究性学习成败的关键。课题的来源很多, 可以是课内的, 也可以是课外的;可以是与自身生活密切相关的, 也可以是来自现实生活中的。受传统接受式学习的影响, 学生往往较少从课内、从教材中选择探究性学习的课题;教师为了充分尊重学生的意念,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较多的是对学生的课题进行论证, 也很少关注教材中极富研究价值的课题。虽然一些来自社会生活的课题更贴近学生的实际, 更符合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但由于学生自身知识结构的、研究能力等各种条件的限制, 研究课题往往浮于表面, 不能深入, 甚至草草收场。其实, 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研究课题,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开拓教材的研究价值, 让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 特别是教师的辅导, 具备了继续研究教材中一些问题的条件后, 选择于之相适应的课题, 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研究。

3 选择与探究相适应的教学策略, 提高探究性学习的效率

从教学策略的视角上更强调把教学策略建立在学生身上, 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在探究教学中应教给学生科学的加工方法, 给学生提供一种思维工具。因此,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 要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把科学探究中获取的新信息与他们原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 对信息的处理更加深入, 更加接近地了解科学特点的探究精神, 并鼓励学生使用、实践和改善他们的探究学习策略, 在提高学会学习能力的同时, 更好地学习探究和理解探究。在教学中进行科学探究有多种形式, 在课堂中可以师生合作, 也可以是学生分组探究, 在课外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究等。在实践中, 课堂上教师习惯于先制定计划和实验方案, 然后任意将几个学生分成一组进行探究。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及能力参差不齐, 在探究过程中就会出现有的快, 有的慢, 有的真探究, 有的假探究, 甚至可能在玩, 教师为了完成任务, 往往看到有的组已经探究好了, 并得出自己所需要的结论, 就草草收场, 结束探究活动。这样的探究就流于形式, 不但制约了学生的探究空间, 而且教师所关注的不是全体学生的探究过程, 而是关注个别小组能否探究出所需的结果。这样的探究学习其效果可想而知了。要知道科学探究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探究所关注的重点是围绕解决问题, 采取一定的方法进行。因此, 学生的探究是需要选择教学方法和策略引导的, 让探究活动成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的, 富有个性的活动。所以, 教学活动提倡采用学生分组进行探究系列实验。但对学生进行分组应采取“教师协调, 自愿调整、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原则, 使小组成员在学习成绩、实验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取长补短, 同时, 每个小组在推选出组长, 负责组织、协调、分工、安排、记录活动情况, 及时与老师沟通, 向老师反映出现的问题, 促使同学之间互相学习、协作, 提升他们的探究热情, 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完成探究任务。当然, 教师在教学中要指导、支持、信任小组长, 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确保顺利完成探究任务。这样才能增强探究的吸引力, 提高学习效率。

4 处理好传统教学与探究性教学的关系, 保持师生的探究热情

将科学探究纳入内容标准, 旨在加强对初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对教师来说这确实是新生事物。因此, 许多人认为既然科学探究是新提出来的, 而以前的教学又没有探究, 要进行探究式教学就要另起炉灶, 从而全盘否定以前的教学。所以科学探究似乎成了一种时尚, 不管是什么内容的教学内容, 不管教学条件和教学资源如何, 也不顾学生的认识规律, 每节课都想上成探究课, 这是不现实的, 也是毫无意义的。这样不但不能激发师生的探究热情, 反而会产生厌倦情绪, 对探究失去信心。其实, 科学探究并不是学习物理的唯一方式, 也不要求学生在学习所有的物理知识时都参与探究的全过程, 也并非所有的教学任务都要通过探究活动才能完成, 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更何况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也要提出问题, 设计实验方案, 收集数据, 分析归纳, 最后得出结论, 这其中也有交流与合作。也就是说传统的教学中也包含着科学探究的某些要素, 只不过没有用“科学探究”这一词而已, 新课改既不是也不能全盘否定过去的教学, 但是也不能穿新鞋走老路, 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否则, 我们的教师就会感到“探究”的神秘, 不容易做到, 从而产生畏难情绪, 这对探究课题的研究是非常不利的。

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创造, 而科学探究是学生参与的学习活动。因此, 在进行探究课题研究时, 要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 选择好课题, 并把科学探究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 适时的开展探究活动, 才能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 获取科学知识, 形成师生共同探究的良好氛围, 提高探究课题的吸引力。

摘要:职业教育的学生正处在体力和智力迅速成长的时期, 他们精力充沛, 易接受新鲜事物。好奇、好学、好动、好胜, 对一切未知的事物都感到新奇, 总想弄个水落石出。这种探究问题的动机和兴趣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内部心理倾向, 是激励学生自主参与教学过程的内驱力。

关键词:科学探究,吸引力,途径和方法

上一篇:荒漠草原坡面环境土壤水分特征探讨下一篇:略论明代“尚红”造物观——以牡丹纹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