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漫记读书报告

2024-04-07

西行漫记读书报告(精选6篇)

篇1:西行漫记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

班级:新闻141班 姓名:刘思思 学号:1409010414 书目:西行漫记(Red Star Over China)(英汉对照版)作者:埃德加﹒斯诺 Edgar Snow(美)著 董乐山 译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读书报告内容:

西行漫记讲述了只有30岁的埃德加﹒斯诺在中国从事7年记者工作的所见所闻。1928年斯诺开始环游中国。他到了上海,成为了一名记者,从此13年间都没有离开远东地区。在踏上报道中国共产党人的路途之前,他已经走遍了西北的荒凉地区,在滇缅公路通车10年之前便穿过了它的路线。斯诺结识了许多中国作家文人,与孙夫人宋庆龄是好友。这样的经历是他走进红区的一个铺垫,他的见闻使他对红区,对中国共产党人产生了好奇。这本书开篇讲述了斯诺对于中国共产党的迷茫与好奇,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虽然在中国的7年间,关于中国红军,苏维埃和共产主义运动人们提出的许多问题,都会有热心的党派人士进行解答,可斯诺并没有轻信他们,认为这些党派人士并没有到过真正的红色中国,他们的答案是不可信的,所以带着疑问他出发了,而他所提出的种种疑问竟也是我这个已经离那个年代远去的读者的疑问,例如中国的红军是不是自觉的马克思主义革命者,服从遵守一个统一的纲领,受中国共产党统一的指挥呢?中国共产党人是怎样的人?中国的红军战士是怎样的人?又是什么使他们顽强勇敢长久的战斗,是什么支撑着他们?是什么样的希望,什么样的目标,什么样的理想造就了这些难以置信的战士?.......斯诺从一开篇就给了我深深地思考,他不是盲目的,是很理性的,这体现在以下两点:其一他没有听信那些党人的谈论,而是以自己的亲眼所见来使自己和读者信服。其二,他在走进红色中国的时候是带着问题的,有目的的探求使他对他的所见所闻能够有一个很好的逻辑性,使共产党人形象更加鲜明与立体。这正是我们需要学习的,“不盲从”、“走出去”现今有很多记者对于新闻有一种盲从的现象,尤其是在这个电子媒体兴盛的年代,很多记者根据网上的流言就敢写出一份新闻报道,例如,金庸去世的假消息的传出,新浪微博上有人传播“金庸去世”的消息,不明真相的网友疯狂转发。中新社属下《中国新闻周刊》新媒体的编辑邓丽虹下班后看到这条微博,于是在家登录“中国新闻周刊”的新浪微博官方账号,并以周刊的名义发了类似内容的微博。因为没有注明转发,很多网友误以为是该周刊核实并且首发的消息,于是大量转发。不久该消息即被证实是假,但为时已晚。

当天深夜,刘新宇在新浪微博上承认“编辑未作任何核实草率转发。这暴露了该编辑缺乏应有的新闻素养,也暴露了我们管理上的漏洞”,并“代表周刊新媒体真诚接受大家批评,并力求以此为戒”。

此后,刘新宇提出辞去《中国新闻周刊》副总编辑、新媒体总编辑职务,当天下午获批准。同时,负有责任的编辑邓丽虹被解聘,新媒体内容总监汤涌则被罚款、降职。这样的新闻不仅使报道本身失信于人,更使得当事人受其困扰,所以应该走出去,像斯诺一样相信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用事实报道出让读者能过信服的新闻。

跟着斯诺的这些问题,我们出发了,探寻着每一个问题的答案,解释着心中的谜团。斯诺不仅记述了与共产党领导人的交流也记录了不少老百姓的话语,在去西安府的火车途中,就详细的记述了几个旅伴关于政治的看法,“我家乡最近在闹土匪”“你是说红军么?”“不是,是真的土匪”然后斯诺出于好奇的问“红军不就是土匪么?报纸上就是把他们称之为赤匪的。”“南京命令编辑把他们写成赤匪,如果他们不这么写就也会被认为是红军了。”“对于有钱人,地主,收税的来说红军是土匪,而对于老百姓来说红军不是,有时还欢迎他们呢”“我父亲写信对我说红军在松潘取缔了高利贷和鸦片,他们也并不完全是土匪,但他们杀了太多人,他们是坏人。”而就在这时一位一直沉默寡言的老先生突然说“杀的不够!”就是这样的一段对话让斯诺产生了好奇,到底是什么样的证据支持着这位老先生,让他如此坚定地说出这样一句骇人听闻的话来。一直到到达了目的地他都还在思考这个问题。而当我看到了这样的对话的时候,感到了滑稽,只是四个人的对话就体现出了对红军的三种不同看法,认为他们是土匪的,认为不完全是土匪的有好的一面的坏人,还有一位极力支持红军的老者,我们姑且不去评论他们谁对谁错,只是,同样都是在中国,红军也就只有那一支红军队伍,为何大家的观点竟然相差的如此悬殊,我想就是没有经过求证的缘故吧。

通过这一章阅读,我发现斯诺多采用对话的形式,而不是转述。这增加了作品的可读性与趣味性,也使所描述的人物更加生动而具体。而对于小人物、非主要人物的描写更是在侧面表现出当时时代的**与红军形象的混乱。在这段对话中我发现了新闻的地域性与阶级性差异,对于不同地域的人“红军”会有不同的认识,对话中的三位旅人来自不同的地域,认识也就不同,这与地域的政治,风俗,人文,地理位置都有关系。而阶级性则体现在地主与老百姓对于红军的认识不同并且差距较大。作为一个新闻人,在报道一条消息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完善,对于与某件事的采访工作不能只局限于某一个团体或者是某一个政治阶层、经济阶层,而是要大众化,面向所有新闻的受众,保证新闻的客观真实和全面。

在第五章的红军剧社中写到斯诺与一位年轻干部去看“人民抗日剧社”的演出,细致描写了抗日剧社的演出剧目,这些剧目虽然不很细腻精美,但是十分适应社会的情况与观众的需求。他也记述了观众的情况,学员,妇女,骡夫,学员与中央委员会书记洛甫,红军大学校长林彪,政府主席毛泽东及其他们的妻子都散乱的坐在草地上,与那些普通的百姓围坐在一起。当演出一开始就再也没有人去怎么注意他们了。在这里没有门票,没有包厢,也没有雅座。斯诺说,很难见到比这更加民主的场合了。是啊,在上海是永远不会见到这样的场面的吧,我想这样的场面也给了斯诺很大的震撼,使他对红军的认识更加深切了。在演出过程中斯诺也加入了他们,虽然有些尴尬但是我想他已经感受到了红区人民给他的温暖与喜悦。

演出结束后他采访了“人民抗日剧社”的社长危拱之女士,详细地记述了魏女士的生平和背景与抗日剧社的历史和结构,背景信息清晰完善,所以当我们在做新闻报道时也应注意主人公的生平、社会历史背景,这就有利于分析新闻要素中的“为什么”这一项,通过真实的详尽的历史背景介绍使事件更加丰满,有理有据。

在第三章在保安中细致介绍了一些,斯诺与毛泽东相处细节,斯诺通过细腻的笔触,讲述了毛泽东在日常生活中的样子。我在读这本书之前,一直认为作为中国的政治领袖应该是严肃的,不苟言笑的,有着天生的威严在的,而看来事实并不是这样的,据斯诺介绍,“毛泽东看来是一个令人极感兴趣而复杂的人,他有着中国人民质朴纯真的性格,颇有幽默感,喜欢憨笑。甚至在说到自己的时候和苏维埃的缺点的时候他也笑的厉害——但是这种孩子气的笑,丝毫也不会动摇他内心对他目标的信念......”当战士没有鞋穿的时候,毛自己也不愿意穿,当战士受伤的时候,他会把上衣脱下来披给他,虽然是领导人却和妻子居住在窑洞中,全部家当也只不过是一卷铺盖几件衣裳,就连所配带的领章都只是普通红军战士所配带的两套红领章。这也国民党的骄奢淫逸、纸醉金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突出了毛泽东的平易近人,宽宏和善。毛对一切又是充满好奇的,他向斯诺了解关于工党那时的政策并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斯诺对这一段记述的很详细,使我对毛主席有了更深的了解。从此中我也看出斯诺对毛的深厚友情,他已经融入到了苏区的质朴生活当中。

在这一篇中记述了一个细节,毛主席从不检查询问斯诺所写的东西,不对斯诺提出任何报道上的要求,让斯诺记录完全真实的苏区生活,并尽力使斯诺弄到说明苏区生活的各方面材料,对于这样的优待,斯诺非常感激。这样开诚布公,使索诺感到惊奇,但其实当他刚来到苏区的时候毛主席就丢他说过这样的话。当时的他并不相信,而毛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这一点,相比较国民党政府对报纸上的一个名词(将共产党、红军、革命党等都换用共匪)都要管控的情形,这里真的是太自由了。

在悬赏200万元的首级一章中,描写了红军学校的具体情况,学校的教学条件十分简陋,用敌人的传单翻过来当做课堂笔记本使用,有一个班所有学员平均年龄27岁,有8年的作战经验,受过三次伤,而这些学员中鼎鼎大名的人的首级赏格加起来超过200万元,此后细致介绍了教学的环境和校长林彪的情况,在介绍林彪的时候写到“据说有时南京部队一经发现与一军团对垒(1932年林..彪负责指挥红军一军团),就闻风而逃。”这里的“据说”一词显示了语言的严谨,保证了新闻的真实性,把真实所见与道听途说区分开,像这样的字眼在很多地方都能见到,否则就是出现了某某说、使用对话形式,或我见到,使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有了出处,有理可依,有据可考。

此后斯诺描述了与林彪的一次相遇,十分细致的描述了相遇是周围的境况。“我们是在文娱时间里见到的,有的学员在两个球场里打篮球,有的在宝安城外一条黄河支流旁边的一个网球场上打网球......或者在他们简单的‘俱乐部’中学习”这样细致描写也有很多,斯诺十分善于观察,描写仔细认真,并通过简单的描写体现出红军大学生们丰富的文体活动,和红军大学浓郁的学习氛围与运动气息。在读这本书时是很用画面感的,很自然的脑补出当时的情景。更用一种身临红军大学的感觉。在第七章三节“他们唱的太多了”中国斯诺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无法忍受!”一个普通的美国工人或英国工人会这样说。但是对这些人并不是如此,你得把他们的生活同中国其他地方的制度做一对比,才能了解为什么原因。小小的男女童工一天要工作十二三个小时,上海的包身工要为期四年没日没夜地工作,未经允许不得离开门警森严,高墙厚壁的厂址。这一段采用对比的形式,虽然描写英美公工人的语句并不多,但只“无法忍受!”这一句就可以看出他们的反抗精神与社会自由,相比之下的中国工人又是怎样的光景呢,让我不禁想起了夏衍在《包身工》中所描写的芦柴棒,每天极大的工作量和非人的待遇。这样的写作手法增添了读者对新闻本身的深思,更加凸显出新闻内容。

对于斯诺来说,采访过程中最困难的环节不是如何获得关于红军的任何他想知道的资料(在这点上中国红军没有给他设置任何障碍,反而为了让他收集到尽可能全面的资料一直不遗余力地提供方便),而是让这些红军的高级将领甚至是一名普通的战士主动谈谈关于他们自己的经历或功绩。因为对于他们来说,要把目光从集体、国家上面转移过来关注一下自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虽然通篇斯诺对于这种现象除了流露了些须无可奈何之外只是用一种客观的语气进行陈述,没有发表任何他个人的看法,但我想他对于中国红军表现出来的这种公而忘私的集体主义精神肯定是感叹且赞赏的。但这一定程度上也使斯诺增加了报道的难度。

斯诺在描述中国领导人的外貌的时候,常常会用到“孩子气”这个字眼。这在我们中国人的想象中是不可想象的。斯诺非常细致地刻画了每一个他接触到的红军中“大人物”(他们每一个的大名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首先出场的是周恩来。斯诺遇到未来的在周总理时正是他刚刚进入苏区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的时候,因此他与周恩来的接触可以说很少,描写周恩来的篇幅也就随之不得不缩水了很多。虽然斯诺成功地为我们刻画出了中青年时期的周总理的形象,但对于一个非常崇敬和热爱这位人民的好总理并且希望能尽可能多地了解他的中国人来说,这不可谓是个巨大的遗憾。毛主席的整个战略思想对于中国革命史来说有多么重要,在这部作品中我们也可以窥出一二。在此书的中间部分用了很大篇幅记录毛主席口述的自传。斯诺本人也再三在书中提到起在采访过程中与毛主席连续好几夜促膝长谈。一个嗜钱如命的农民的儿子,在经历了是时刻笼罩在封建大家长的控制之下的童年和彷徨的少年时代后渐渐地走上了马克思主义道路,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从我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那一刻起,我的信仰就从来没有改变过”。人生起起伏伏,他那些隐藏在幽默轻松的遣词用句背后到底深埋了多少艰难险阻我们可能永远也不会知道。对于这样一个伟人,任何赞美的语言都显得苍白无力!

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我学习到了很多斯诺在新闻报道上的优点,使我有了学习的榜样,也对新闻报道有了更深的兴趣与热情,做好新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会更加努力地学习专业知识,争取日后有能力做一名合格的新闻工作者。

篇2:西行漫记读书报告

黄芷澄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对红色中国充满了好奇和疑问,中国共产党人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他们的领导人是谁?他们是不是对于一种理想、一种意识形态、一种学说抱着热烈信仰的受过教育的人?红军的兵力有多少?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军事和政治前景如何?共产党怎样穿衣?怎样吃饭?怎样娱乐?怎样工作?他们的婚姻法是怎样的?他们的妇女真的像国民党宣传所说的那样被“共妻”的吗?公共卫生、娱乐、教育和 “红色文化”,又是怎样的? 疑问大至国家,小至黎民百姓的生活。也许是记者那种锲而不舍寻找答案的本质,促使他展开了红色游记。1936年6月,一个不谙国语的老外就这样向一个他不熟悉的红色中国出发了,为着就是探寻他满脑子未获解答的问题的答案。斯诺深入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面对面采访了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贺龙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和红军将领,搜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一手资料。他也深入红军战士和老百姓当中进行实地考察,对苏区军民生活,地方政治改革,民情风俗习惯作出了深入的了解。经过四个月的游历,斯诺在10月带着他的采访资料、胶卷和照片,从陕北回到北平。他把数据整理并加以编辑,原名为《红星照耀中国》的《西行漫记》终于诞生。

作为一个西方人,背着一套与中国社会主义理念完全不同的资本主义思想,斯诺仍能客观真实地把他在西北革命根据地的所见所闻写出来,绝无半点偏颇。斯诺完全表现出作为一位专业新闻记者应有的客观性,一份基本的职业精神和操守。《西行漫记》如实地纪录了红军长征、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不但解答了他满脑子的疑问,也使外界,特别是西方,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了解到红星照耀下的中国是怎么样。

斯诺细致描绘了共产党领袖人物的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风貌,把毛泽东,周恩来等形象真实展示在世界面前。在书中用了很大篇幅记录毛主席口述的自传,体现出毛主席的整个战略思想对于中国革命史来说有多么重要。《西行漫记》除了让我接触到的红军中“大人物”外,我更喜欢接触到书中红色中国下的 “小人物”。斯诺描写了黎民百姓在红区的生活,从火车上偶遇的老者,到飞夺泸定桥的敢死队队员,还有穿得破破烂烂、头上拖着辫子的农民,这些“小人物”更能具体反映红区的状况,也更为可信。在以人为本的历史当中,我相信要熟悉某段历史主要看的不是领导者的才干能力,治国思想及其所实行的每一项政策,或是官方的历史记录。相反,从老百姓的生活和他们的思想价值中可反映出当时的景况。“小人物”就像錂镜一样折射出当时人们的精神状态,清晰展现出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来自不同阶层,不同背景的“小人物”凑合一起就拼合出当时的原貌。斯诺笔下的“小人物”加上他所拍摄的照片,使 《西行漫记》中所记的红色中国添上生气和人情味。

斯诺对中国有着那份热爱和真挚的感情,一定不比中国人少。他借着 《西行漫记》探求了中国革命发生的背景、发展的原因,他认为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和具体行动,使穷人和受压迫者对国家、社会和个人有了新的理念,有了必须行动起来的新的信念。他也对长征表达了钦佩之情,断言长征是实际一场战略撤退,称赞长征是一部英雄史诗,是现代史上的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斯诺用他所亲历的事实向世界展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照耀全世界,相信这就是此书原名的由来。他致力透过他的书、文章向美国人民和世界宣传紅色中國,成為了中美人民友谊的桥梁,加强了中美的交流。

篇3:《西行漫记》读书笔记

关键字:《西行漫记》;埃德加·斯诺;毛泽东;共产党

作者简介:王慧敏(1988—)女,汉族,山西省晋城市人,燕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阅毕,掩卷而思,斯诺之笔触,既有新闻记者独特之视角,亦存观察家严密之逻辑;既有对小事件、小人物之微妙感悟,亦存对大事件、大格局之精辟解读;既有对共产党人、共产党政策、共产党根据地之全情投入,亦存对革命者、革命政策、革命建设之审慎剖析。言之凿凿,情之切切,其言如星星之火,照亮了所有关注中国革命者的眼睛。

从来以为新闻记者大都感性至上,简单临摹事实,未曾想过新闻记者还能对世事、事物有如此这般精准的拿捏,无论是角度、深度、高度还是广度。从来没有想过残酷卓绝的革命生活,也能让人为之动容,为之动情,为之沉思。无论是黄土、沟壑、虱子、蚊帐、硝烟、呐喊、时间、空间……

大到毛泽东对全球政治外交的精辟见解,抗日战争的著名论断、共产党的基本政策,小到部队的纪律规定,党员和民众的言语神态,根据地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斯诺以他独到的观察视角和出众的纪实文学技巧呈现了正在成长中的陕北苏区的一副丰满生动的3D影像,让读者如同穿越到几十年前烽烟四起的中华大地,生机勃勃的黄土高原,无不感到身临其境而为之动容。

在斯诺笔下,看似对人物的简单、平淡、无奇、随意甚至是无厘头的描述,却蕴藏着作者独具匠心的表现艺术,如此妥贴精准。比如书中作者对毛泽东夜晚在灯前认真摆弄飞蛾,接受采访时松下裤带搜寻虱子等场景的白描将毛泽东的豪爽和真性情展现的淋漓尽致。如此写实性的记录不仅仅将作为苏维埃领袖的毛泽东表现的平易近人,而且将共产党人真实,真性情的一面毫无保留的展现在全世界关注中国革命的读者面前,可谓功德无量。

踏着斯诺的足迹,红军从建立到发展到壮大的历程一幕幕呈现在世界眼前,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领导人的成长足迹如画轴般徐徐展开。透过斯诺的笔尖,我们亲历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共产党陕北根据地,领教了为人民浴血奋战的红军,领略了与人民打成一片的优秀中国共产党领袖的风采,见识了原则性与灵活性完美统一的共产党的革命政策。他们是一群一心一意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而不断拼搏坚持奋斗的年轻人,他们骨髓中充满民族危难关头一定会爆发出来的昂扬斗志,他们代表着中国未来的希望。

某种意义上而言,《西行漫记》真正的作者是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革命青年以及根据地所有的革命战士、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他们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使得《西行漫记》更加丰富多彩。正如斯诺在序言中所言:“我所要做的,只是把我和共产党员同在一起的这些日子所见所闻以及所学习的一切,作一番公平的、客观的无党派之见的报告”。正是由于斯诺从一个旁观者的位置对红军的真实情况作了客观公正的报道,才使得《西行漫记》一经出版就轰动全世界,成为不朽之篇章。

在斯诺笔下,毛泽东一方面是一位颇有天才的军事家和战略家,另一方面也具有中国农民与生俱来的质朴纯真,率性自然。他是把马列主义理论同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实际相结合的典范。无论是在革命初期的五次反围剿斗争中,还是长征中,毛泽东都表现出出众的领导能力和指挥能力。此外,出生于农民家庭的毛泽东与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作为广大农民的代言人,他对人民大众,特别是对农民的迫切要求做了恰到好处的综合和表达。这也是其革命斗争能屡屡化险为夷,步步为营,逐步走向胜利的根本动力所在。谈到毛泽东的质朴纯真,率性自然,就不能不提到毛泽东只身走在苏区的大街小巷,亲切地跟人攀谈,毫不顾忌自己的生命安全,那份自信,那份豪气,那份不羁着实让人肃然起敬。毛泽东的堂堂正正,光明磊落正是中国共产党人随意、亲切、充满真性情的集中体现。

斯诺犹如一位冷静的摄影师,对准20世纪30年代陕北地区的点点滴滴,所见所闻一一按下快门,并在世界舞台上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举办了一场震烁环宇的摄影展。这在国共双方宣传与反宣传的斗争中,无异于一声惊雷,向世界各国宣告了中国共产党对时局,对战争的立场和政策。为日后中国共产党抗战,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苏区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景象深深感染了作者,正如《西行漫记》的英文名字(《红星照耀中国》)所言,中国共产党正如一颗冉冉升起的红星,必将照亮全中国。

我们有理由相信,斯诺留给我们的远不止一副革命岁月的粗糙勾勒,远不止一副副革命者时而清晰时而模糊的面庞,远不止对时局,对各国犬牙交错的外交政策鞭辟入里的挖掘。精致的永远不是艺术品,定格永恒的永远不是照片,恒久绵长的永远不是斑驳的印记,模糊的回忆。唯有透过这幅宏大的历史画卷留给人们关于历史,关于民族,关于人民,关于人性的思考,关于伦理的社会实验的成果才是值得后人津津乐道,认真咀嚼,永远品鉴的陈年佳酿。波澜壮阔的人民革命历史,浩浩荡荡的历史潮流,滚滚向前的历史车轮终将证明:斯诺的《西行漫记》将永垂史册。

参考文献:

[1]李银波.斯诺与30年代社会主义运动——斯诺采访“红色中国”的动因探索[J].新闻大学.1998(01)

[2](美)斯诺(E.Snow)著,董乐山译.西行漫记[M].三联书店,1979

[3]孙华.《西行漫记》的传播对中共领导的抗日战争及中美关系的影响[J].出版发行研究.2009(06)

[4]尹均生,龚举善.试论《西行漫记》的生命意念与人类意味[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8(03)

[5]张小鼎.《西行漫记》在中国——《红星照耀中国》几个重要中译本的流传和影响[J].出版史料.2006(01)

篇4:《西行漫记》读书笔记

《西行漫记》与当下类似著作最大的不同,在于强烈的令人难忘的热情。在字里行间,作者无不始终流露出对记录表现苏区真实情况,向世界介绍真正的红色中国的巨大热忱。而这样的写作热情如今是很少见的,因而也使得这本书散发出浓浓的理想主义气息,具有一种鼓舞人心的浪漫色彩。

如果这本书有的只是热情,那么它也不可能在世界范围产生巨大的影响。作为新闻记者,斯诺在写作时尽力保持一种冷静客观的态度去记录、去描绘,而且事实上,他也确实做到了。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作为一个美国人,斯诺在看待当时中国发生的深刻变革时,从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深层次结构两个维度上进行了深入的观察和思考。作者不是简单呈现了他所看到的事实,而是对产生这种种现实的土地上的人以及他们的历史进行了梳理分析。其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各种问题的分析可谓是深刻、中肯的。

《西行漫记》中出现了许多的人物形象,不仅有斯诺接触过的毛、朱等红色领袖,更多的是许多默默无名的红军战士和苏区老百姓。斯诺动情地记录了这些普通人各不相同的个人命运,而通过这些普通的红军战士,苏区百姓的经历,读者能够明白当时中国人所遭受到的剥削和苦难并不只是如今教课书上的字句,而是一个个真真切切的血淋淋的悲剧。通过这本书,我们能够对当时中国之所以选择红军选择共产党的历史时代背景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

篇5:西行漫记读书笔记

很长时间没有静下来读书,这本书的感受比较多。一是对作者的评价。作者在第一篇中提出要了解的未获解答的问题,体现出作者有着惊人的洞察力和锐敏的分析能力。思考问题全面,对当时中国社会现象有着深刻的见解,对马克思主义也有所了解,还提到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以及“中国共产党运动的军事和政治前景”,同时也表现出对中国现状的同情。读完整个作品,作者对中国共产党的整个描述,包括领导人的性格的详细描述,中国共产党的军事、政治、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客观、全面和细致,并且有自己鲜明的见解。也是第一次通过外国人的公正客观的描述,了解到与以往不一样的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历史的认识。

二、主要内容

1、介绍了人物,有着鲜明的描述。共产党的领导主要介绍了周恩来、贺龙、毛泽东、彭德怀、徐海东。朱德是别人介绍和韦尔斯女士的话。还有一些学者、专家,比如徐特立(教育专家),林祖涵(经济专家)。

2、书中对苏区教育(比如红军大学)、人民抗日剧社、经济、红军的日常生活、游击队取得胜利的分析及战术、长征、西安事变等都进行了叙述。

3、第一次了解到国民党政府的暴行,在第五次围剿中,对老百姓实施了灭绝政策。因为南京政府终于充分懂得,农民才是红军的基地,这种基地必须毁灭。

三、思考

1、学习是共产党人找到马克思主义这个正确道路的重要途径。

毛泽东有着艰辛的求学和寻找中国发展道路经历,求学之路是不断的寻找适合自己的学校和学校方式,曾经有半年制定自修计划,半年时间在图书馆度过。求学的同时,努力寻找正确的道路,从钦佩梁启超、康有为,到胡适、陈独秀,最终找到马克思主义,并坚定地信仰,再没有动摇。由于生活的贫困,也是经常半工半读,不仅读著作,而且阅读北京、上海和湖南的日报。所以能对中国现实情况有着清楚的了解和认识。

在找到方向之后,毛泽东就开始实践的过程,成立新民学会、组织罢工、起义等,并且及时认识到农民的力量,从而最终带领中国共产党夺取了革命的最后胜利。

2、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在对共产党领导人的描述中,几乎都是有着强壮有力的身体和旺盛的精力。毛泽东就曾经在湖南徒步旅行。在国民党部队中当过军官的领导,会戒除一些陋习,比如吸食鸦片。

3、红军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一是初识字时,学习通过简单的口号来学习,既学会字,也对共产党的理念和做法有了认识,同时也是宣传和灌输。二是随时随地进行宣传。长征被称为历史上最盛大的武器巡回宣传。在战斗的间隙,每占一个城镇,就召开群众大会,举行喜剧演出,宣传“自由平等民主”,同时没收“卖国贼”的财产,分给穷苦的农民。三是宣传的内容切合老百姓的需求,受到广大农民的拥护。

4、红军战士能取得胜利的因素:一是扫盲,提高辨别是非能力;二是加强对红军官员的培训,每个指挥员都要定期进行学习培训。根据地重要的工作就是办教育。有各个层级的学习班。三是红军战士有组织的生活。不作战时,每天进行训练、上政治课、运动、识字课,还有丰富多彩的活动,有竞赛,有鼓励等机制。比如办墙报、表扬、批评在黑栏里,对训练好、识字好的红军战士进行鼓励,办墙报,如实反映实际情况等。有组织的生活,让红军战士有着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又充实又为作战做好知识、技能和思想的准备。

通过看这本书,一个深刻的体会是学习的重要性。从马克思的博览群书,才能最终有《资本论》的巨著,毛泽东等领导人的读书精神,才有了革命的道路和最终的胜利。

篇6:读西行漫记有感

斯诺的所作所为真正体现了一名新闻工作者的原则。斯诺同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国革命的先烈进行了多次长时间的谈话,搜集了包括抗日战争和二万五千里长征等第一手资料。此外,他还实地考察,深入红军战士和老百姓当中,口问手写,对苏区军民生活,地方政治改革,民情风俗习惯等作了广泛深入的调查。四个月的采访,他密密麻麻写满了14个笔记本。斯诺没有像其他西方的记者一样,片面听取国民党的“一面之词”,而是深入实地,深入前线,用自己的所见、所听、所感而真实的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恐怖统治”下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其用自己的行动真正体现了一名新闻工作者“忠实的报道事实”的天职。

通过这本书,我更深刻的体悟到共产党员的含义。正如斯诺在接触指挥员李长林之后所感悟的:有某种东西使得个人的痛苦或胜利成了大家集体的负担或喜悦,有某种力量消除了个人的差别,使他们真正忘记了自己的存在,但是又发现存在于他们与别人共自由同患难之中。他认为这种特有品质铁一般的团结在中国革命家身上。这是一种什么品质?这是一种被千百年来统治阶级压迫下自发形成的革命的品质,这是由于共产党是真心为解放群众而形成的品质,这是天下所有共产党团结一致的初心:为人民谋幸福。

通过这本书,我更深刻的明白了群众的力量。正如斯诺在书中所说,国民党也意识到了苏区之所以在前四次围剿中能取得胜利,是因为红军的唯一真正基础不是枪支弹药,而是他们真正在人民群众中,人民群众是真心拥护共产党,他们不是在和共产党打仗,而是和共产党和苏区的几百万人民在打仗,所以,国民党在第五次反围剿中采取了“有步骤的消灭老百姓”的丧尽天良的无耻手段,企图根除共产党的根基。一个政党以消灭老百姓为手段,一个政党以解救老百姓为宗旨,其实,在这时候,中国革命的胜负已经定了,毕竟“得民心者得天下”、“人心向背”决定了一个政党的命运。

通过这本书,我更深刻的了解了革命胜利的不易。斯诺了解的长征数字:红军一共爬过十八条山脉,其中五条是终年盖雪的,渡过24条河流,经过十二个省份,占领过六十二座大小城市,突破十个地方军阀军队的包围,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总共有十五个整天用在打大决战上,路上一共三百六十八天,有二百三十五天用在白天行军上,十八天用在夜间行军上,平均每走一百一十四英里休息一次,平均每天行军七十一华里……,斯诺评价这是“近乎奇迹”。我觉得世界上除了中国共产党的军队应该没有别的军队能在那么恶劣的条件下进行这样的战略转移,这一方面体现了我们党员改变中国旧命运的无比坚强的意志,另一方面也让我们明白,我们的革命成功胜利的果实的来之不易。可以说,如果没有这次长征将我们中国革命的核心力量保存下来,中国很有可能成为日本的殖民地,我们现在很难有如此幸福美好的生活,更不用说现在的小康生活。

通过这本书,我更加深刻的明白了宣传的重要性。《西行漫记》对共产党的宣传可以说是功劳巨大,这本书反驳和纠正了在当时对共产党的众多误解,让人们认识了真正的共产党,尤其是以一个外国记者的身份讲述的事实。他不仅如实的反映了苏区人民的生活,也如实的反映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革命传奇人物和党中央领导的丰富人生经历。可以说,斯诺在介绍这些情况的时候,已经无意识的对共产党进行了公开的宣传,为日后组建抗日统一战线和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打下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上一篇:2024年国考行测题库:2023年09月07日天天向上答案解析下一篇:感想(狼性培训)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