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影响未成年人流浪的家庭因素因

2024-04-21

论影响未成年人流浪的家庭因素因(共8篇)

篇1:论影响未成年人流浪的家庭因素因

引言

本文的目的在于以人本主义取向的社会工作模式,形成以“积极的人性观”为指导,实现“助人自助”之理念,以流浪儿童为中心的助人关系为主轴,找出问题存在的家庭原因,增强预防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通过南京市救助管理站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的个案分析对流浪儿童的流浪原因进行了研究。从社会工作专业的角度,注重现实中流浪儿童流浪现状,通过调查研究、实地研究、文献研究,结合在南京市救助管理站实习中所做的个案访谈和小组活动,从社会工作专业的角度探讨研究流浪儿童的流浪原因,重点探讨家庭方面的原因,以期引起社会各界热心关注流浪儿童这一社会弱势群体,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不断前进,为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微薄之力。

1.1 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由于经济、社会、家庭、教育等方面原因,部分少年儿童离家出走,中国城市流浪儿童已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依权威部门估计,目前全国每年有15万人次的流浪儿童,他(她)们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昆明和郑州一类的大城市之中。流浪作为一种生存状况或生存方式毕竟与人们的价值观念相背离,流浪状态和流浪生活是一种当事人的无奈”。(王思斌,2005)面对现实,从我国流浪儿 童的现状入手分析,寻求其流浪的原因,好对症下药,预防流浪儿童群体的扩大,这也是目前流浪儿童救助与保护工作的当务之急。

1.2 概念的界定

近年来对流浪儿童流浪原因问题的研究较之初期的研究已逐渐走向深入,不同学科的学者们都注意到流浪儿童是一个弱视群体,也是一个边缘群体,他们在这一方面形成了一定的共识。流浪儿童作为一个为当今世界所普遍接受的专有名词,许多文献对它的

刘继同.郑州市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的个案研究.青年研究,2002(1): 第35页.的研究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究其原因在于流浪儿童本身是一个很有争议的概念。

学者安怀世根据国家有关法律的规定和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认为:在中国,流浪儿童是指年龄在18岁以下,脱离家庭和离开监护人流落社会连续超过24 h,失去基本生存和可靠保障而陷入困境的少年和儿童。王凤清,马迎华通过对中国城市流浪儿童研究认为:流浪儿童,顾名思义,就是居无定所之间四处游走、没有受到法定监护人的监护、处于自立与被监护之间中空状态中的未成年人。

本人在与流浪儿童的亲身接触中,从社会工作专业的角度出发,认为流浪儿童就是那一类在脱离家庭社会生活中严重缺乏对家庭社会资源进行配置的边缘性弱势群体。当然,这样的定义,仍是缺少一定的证据支持,但这也是笔者极力寻找流浪儿童流浪原因的动力,并能够从所寻找和搜集的有效资料和信息中回馈这一概念。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从社会工作专业的角度,注重现实中流浪儿童流浪现状,从流浪儿童的实际出发,通过调查研究、实地研究、文献研究,以社会学、社会工作的相关理论为依托,结合在南京市救助管理站实习中所做的个案访谈和小组活动,从社会工作专业的角度探讨研究流浪儿童的流浪原因,重点探讨家庭原因方面,并以此为研究导向,提出了自己的对策和建议。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的基本方法:(1)文献研究法。本文借助大多学者对流浪儿童开展各个学科的大量研究成果和文献资料,经过整理、分析,对流浪儿童的历史及其相关概念有个大概的了解。(2)实地研究法。亲身实践,以南京是救助管理站实习为例,搜集相关信息和资料,获得信度较高的第一手资料。

(3)个案访谈方法。这是本研究主题的主要研究方法,主要以南京是救助管理站为典型个案,对它所接待的流浪儿童进行个案访谈分析和研究。

安怀世.流浪儿童问题的国际背景和干预途径.社会福利,2002(10): 第31页.王凤清,马迎华.中国城市流浪儿童研究进展.中国学校卫生,2008(1):第1页.1.4 流浪儿童的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部分学者分别从社会学(如符号互动理论)、经济学、人口学、城市学、法学等多种学科的角度介入去分析流浪儿童的流浪原因,这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借鉴。南京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薛在兴教授的《社会排斥理论与城市流浪儿童问题研究》运用社会排斥理论对中国城市流浪儿童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流浪儿童问题之所以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社会排斥,包括家庭排斥、住房排斥、教育排斥、社区排斥、就业排斥等。

另外,还有一些学者,从具体的研究角度出发,如社会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等,试图从中发现流浪儿童流浪原因的新特点,使流浪儿童这个群体不会与他们所处的社会发生尖锐的矛盾,而能够更好的融入这个社会。如关颖《从排斥到背离———城市流浪儿童产生的家庭因素及其对养成教育的启示》。

国外关于流浪儿童的研究主要有:特雷里斯塔.L。斯尔瓦《亚洲地区儿童的权利与福利:菲律宾在流浪儿童工作方面的经验》,文章从社会结构方面分析了流浪儿童离家出走的原因,将原因分类如下:直接起因(与儿童和家庭有关的原因),包括贫穷而庞大的家庭,失业/待业的父母,物资/消费至上的家庭价值观,家庭冲突,家庭环境,父母的恶习,儿童自身,父母的道德沦丧、棍棒教育,强行规定少女只应留在家里的传统价值观,缺乏知识和育儿方法,现有社会价值观与传统社会价值观的冲突。

不过,目前对流浪儿童的研究也尚存不足或缺陷:①研究者调查中的方法和指标不同,调查对象之间的差异性体现不出来。②缺乏多学科、多视角的共同研究、综合研故多数学者的研究结论不免相对性较多而全面性不够。③在研究流浪儿童流浪原因中的家庭原因方面,所提的对策建议思路抽象、原则较多,可操作较低。

综上所述,近年来对流浪儿童流浪原因问题的研究较之初期的研究已逐渐走向深 入,不同学科的学者们都注意到流浪儿童是一个弱视群体,也是一个边缘群体,他们在 3

这一方面形成了一定的共识。学者们从各自学科的理论视角出发达到了多学科多角度结合的研究探讨,形成丰富的解释。

但是,其研究的结论,无论是描述还是解释,都不具备从社会工作的角度研究来得透彻。社会工作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于细微处见精神,能够从具体的一方面深入研究,解决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综观流浪儿童流浪问题原因分析,可以看到从社会工作专业的角度研究该问题更能体现其独特的优势。流浪儿童现状

流浪儿童问题仍然是一个很严重的社会问题,国家民政部调查显示,目前全国流浪儿童总数在15万左右,并且呈增长态势。从性别上看:流浪儿童中男性占70%,约有10.5万人,女性约占30%,约有4.5万人;从来源上看:来自农村约占83%,来自城镇的占17%;从教育程度上看:文盲占20%,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65%,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5%;从年龄分布上看:7岁以下的占10%,8-12岁的占23%,13-15岁的占63%,16-18岁的占4%。流浪儿童的主要流出地是湖南、四川、河南、山东、安徽、贵州、广西、云南、新疆等省份。

据南京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的数字统计,从2005年至2007年底,共救助流浪儿童3468人。其中2005年救助1031人,护送741人,占救助人数的71.9%。2006年救助1286人,护送917人,占救助人数的71.3%。2007年救助1151人,护送769人,占救助人数的66.8%。从上面统计可以看出,流浪未成年人有明显的上升趋势,而救助比率却在下降。儿童流浪的家庭原因分析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和贫富差距加大、家庭不稳定因素增多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脱离家庭监护的流浪儿童数量不断增加,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关注流浪儿童,对其

滕晓丽.中国流浪儿童的现状及对策分析.宏观资讯,2006:总第304期.流浪的原因进行研究并在研究的基础上思考对策是最好不过的实用之策。造成儿童流浪的原因很复杂,本文主要讨论家庭因素对儿童流浪的影响。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到一个人性格、人格、行为习惯、道德观念等要素的形成,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流浪儿童的产生。对南京市救助管理站流浪儿童的个案调查分析可以看出,在以下几种情况下导致儿童的流浪:

3.1 家庭经济贫困

近几年来,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社会财富出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现象。在经济贫困的情况下产生了一系列具有负面影响的家庭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流浪儿童的增多。

个案001:彭XX,男,17岁,甘肃人。父母常外出务工,家庭关系较和睦,彭XX和爷爷奶奶生活,家中有一个妹妹在上初中。由于家庭所在地区经济落后,基本上靠天 吃饭,上初一年级时他因学费问题辍学在家,15岁时离家外出打工,曾被骗入传销组织,后又被遣送回家。半年前再次离家外出到北京某公司当保安,结识了一位同行业所谓的朋友,那位朋友后来到江苏发展,并告诉他江苏这边工作待遇高,于是他于2008年12月5日辗转到江苏无锡,朋友把他带到一家网吧后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他在网吧等了这位朋友好久也等不到人,结果身上的钱花光了,之后被警察带到了无锡救助站,次日被送往南京救助站。

从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看,流浪儿童由于艰苦的生活环境本能的需求凸现,“本我” 意识被过于加强;而又由于他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自我”也就无限制地张扬了,而与此同时,“超我”却缺失了。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上看,对流浪儿童的救助应 上升到满足他们的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的高度,从而引导流浪儿童回归主流社会。

3.2 家庭暴力

家庭暴力影响家庭结构稳定性程度,都直接或间接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张明锁对

王万民.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创新实践.社会福利,2005(3):总第22期.郑州市流浪儿童的家访调查结果显示,有36.4%的流浪儿童认为家庭关系不和睦,特别是那些长遭受父母、继父母或养父母虐待的流浪儿童,其心灵上的伤害和人格的扭曲尤为深重。他们对家庭、父母本该具有的那种安全感、依赖感和幸福感荡然无存,其自尊心、自信心和上进心受到极大伤害,家庭已不再是温馨的港湾,父母已不再是慈爱的化身,在其幼小稚嫩的心灵上留下的是可怕的面孔、数不清的委屈、难以忍受的痛苦和屈辱,因而逃避现实、离家出走,寻求生路就成为他们无奈的选择。

家庭暴力是影响现代婚姻家庭稳定和未成年人学习成长的重要因素。最明显的情况是夫妻之间的矛盾产生后,把对配偶的不满发泄到孩子身上,打骂、伤害孩子,给社会稳定造成一定影响。

个案002:案主陈XX,男,16岁,南京人,初中毕业,目前高中在读,与养母过活。陈XX是家庭暴力的受害者,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去世,他与父亲相依为命,可是在十二岁那年,他的父亲也因病去世了,父亲临走前把他安顿在养母家里。可是养母对他很不好,打骂是家常便饭的事,很多时候会编出根本不存在的事情来打他骂他,甚至不让他进家门。今年中考陈XX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重点高中,可是养母不让他读书,怕他考上大学以后就永远不再回来,想把他一辈子留在身边。那天晚上陈XX又被打得很严重,趁养母不注意得时候逃出来了。陈XX现在很想上高中,考大学,过正常化的 生活。

从沃尔芬伯格的正常化理论看,正常化概念确定了个人具有这样一种权利,即按照 一定社会的文化和社会价值,过尽可能正常的生活。这也是社会工作专业的终极价值“正 常化”理念密切相关。

3.3 家庭结构功能失调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广开就业途径,鼓励创新致富的政策感召下,家庭的生产 功能得到极大的加强,然而过分强调家庭的生产功能,却弱化了家庭的养育功能。有的

张明锁.为什么流浪:关于郑州市流浪少年儿童的家访调查.青年研究, 2002(12): 第1-9页.鲍慧艳.浅谈流浪少年儿童的人格特点与行为矫正.社会福利,2003(4): 第3-4页.让孩子中断学业,随着父母迁徙流动打工挣钱,有的甚至依靠儿童外出流浪乞讨所得贴补家用。还有些外出流浪的孩子,是父母双亡的孤儿,他们无依无着,只有选择流浪。

父母离婚,双方都不肯抚养子女,或是父母一方或双方都病故,少年儿童失去了或完全改变了原来的生活环境,因得不到亲情关爱而外出寻找想要的温暖。父母离异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流浪儿童的归属感,特别在抚养的问题上父母双方你争我多或你推我辞的情况,这让流浪儿童自己感到无所适从,无法面对现实,并很想脱离重组后的家庭,以示不满,造成了流浪。

个案003:案主杨X,四川人,初中毕业的,7岁那年父母离异,父母年龄杨X本人也不详,现在跟外婆生活。杨X父母性格不合,总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吵架,后来无法维系两人组建的家庭,于是决定离婚。但是两人因为生活工作需要,谁都没负起抚养杨X的责任,杨X本人认为自己的爷爷奶奶不喜欢他,于是他才会跟自己的外婆生活。

个案004:案主韩XX,男16岁,汉族,甘肃人。从小(两岁时)父母离异,他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父亲嫌他年幼,就把他分给了母亲。他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感情甚好。在他5岁时,父亲与另一个家庭的女子发生关系,并在与该女子的丈夫XXX发生争执时,联合该女子捅了XXX致命一刀,两人因此入狱。他的哥哥和姐姐便由大伯暂为抚养,在他懂事后,姐姐和哥哥与他形同陌路人,他奶奶也不喜欢他,邻居们也是经 常的说三道四。韩XX承受了很大的痛苦,心理也比同龄的孩子成熟许多,于是12岁时他辍了学,拿着母亲留给他的钱外出打工,2008年11月份,他离开北京去温州找工作,途经南京被人偷走了所有的财物,在警察的帮助下,来到了南京救助管理站。

个案005:案主项XX,男,17岁,安徽人,小学毕业,没有职业,家中有父亲、母

亲、姐姐。项XX父亲与母亲的年龄差距悬殊,母亲是父亲花钱买来的,因母亲嫌弃父亲年龄大,就离家到河北邢台再婚。项XX11岁时随父亲、姐姐到上海,但姐姐不务正业,到上海后随别人离家至今没有联系,父亲对项XX也基本上没有任何关怀。项X外

严海波,隋树霞,徐成.关注中国城市流浪儿童-徐州市流浪儿童状况调查.青年研究, 2005(2): 第8-11页.出期间曾被送往贵阳救助站,之后陆续转送至怀化、娄底、株洲、萍乡、南昌,最后到了南京救助站。项XX对母亲很有“看法”,认为母亲抛弃了自己。

这里面更体现出了社会排斥理论(“社会排斥作为一个简洁的术语,指的是某些人们或地区遇到诸如失业、技能缺乏、收入低下、住房困难、罪案高发环境、丧失健康以及家庭破裂等等交织在一起的综合性问题时所发生的现象”)中的家庭排斥,流浪儿童问题的本质是社会对流浪儿童的排斥,当前社会对流浪儿童的关注大多是基于儿童应该在家庭中成长这样一种朴素的情感。社会在重视家庭作用的同时,形成了离家儿童即为“问题儿童”的偏见,流浪儿童因此而受到种种社会排斥。

3.4 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这是儿童成长中最大的忌讳,是儿童外出流浪的一个重要原因。有的家长对孩子言行严加限制,过分干涉,他们的自由受到限制,人格得不到尊重。缺少理解和信任是一些家庭中的家庭暴力愈演愈烈的催化剂,很多时候家长的暴力常常宣泄到没有反抗力的孩子身上,从而给他们幼小身体和心灵留下了创伤,于是离家出走。

个案006:案主王X来自四川绵阳,今年17岁,是独生子,初中毕业好几年,因在家无所事事,天天上网度日,受到父母的谩骂指责而与父母发生争吵后离家出走。因在南京有网友曾到绵阳与自己回过面,故从家里带出现金三千有余只身一人前来南京找网 友,由于无法联系到网友,便到网吧过夜,由于不慎,放有现金的手提包在自己上厕所 的时候被盗,且与父母未能取得联系,只能求助警察,并送到救助站。

笔者对王X的访谈还是相当成功的,其中也运用到了理解、接纳、同情等各种技巧,让他感同身受。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且一个人置身在外,他需要一定的情感支持。他通过网络的手段与网友吐露心扉,并且向笔者表达了自己在救助站以及之前在外流浪的感想,从中反映出了社会年龄与心理年龄的矛盾。一方面他未见过世面,未能学会保护自己,做事不老练,这是他社会年龄的缺陷;

李玲.中国处境困难儿童状况分析报告.阴.青年研究,1998(5):第15页.另一方面,他向表现出异于一般流浪未成年人的成熟感,笔者觉得他心理已经趋向于成熟,这是他心理年龄的优势,相信他回家之后一定能够听从教导,勤奋工作。从社会工作的视角应对儿童流浪

社会工作是指一切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以人类具有自我改变和自我进步的能力为理论基础,通过各种物质、精神上的帮助,给案主以希望和信心,充分调动案主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其内在潜能,已达到助人自助的工作目的,和案主一起成长的助人活动。无论是直接的帮助还是间接的帮助,都能实现自己的价值观。

事实表明,未成年的孩子离家出走、浪迹社会,无论主观上、客观上是什么原因,都与家庭问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正是家庭方面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使儿童符合社会规范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发生阻滞或扭曲,进而产生了行为越轨———背离家庭。本文主要是针对流浪儿童家庭方面的原因作出比较具体的分析,从社会工作的视角应对儿童流浪,总结一些对策如下:

(1)经济协助。社会工作者应该深入调查分析,了解政府以及非政府组织的各项福利措施,从经济方面扶助缺少资源的家庭,如儿童失学救济等以减少其流浪。

(2)致力于解决家庭暴力。

加强公民道德和法制教育,构建有效的反家庭暴力的社会文化和道德氛围 家庭暴力其实体现了一个人的素质问题。在这方面,社会应该加强广泛宣传,借助各种渠道,包括报刊、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大众传媒的广泛宣传以及各级政府、执法部门的强势介入,让社会公众深刻地意识到,“家庭暴力亦属犯罪”,从而增强人们防止家庭暴力的自觉性和责任感。进而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构建良好的家庭沟通和互动机制

首先必须意识到,包括夫妻冲突在内的家庭成员之间的适度冲突是正常的、不可避免的。必须促使家长们洞悉自己和配偶在冲突升级和接近失去理智时的特征,以此作为

警号,提醒自己和配偶冷静下来,以恢复理智和自制力,再共同处理纷争。冲突过后,要引导家长们相互检讨,坦诚、柔和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协商解决分歧的合适途径。如果冲突进一步升级,并且可能演变成一种习惯,要警示受害者不能一味忍让、委曲求全,而应该打破沉默,及时向亲友、相关政府组织或者专业人士(包括“110”警方、社会工作者、医生)求助。

建立相关的社会干预和介入机制

对于家庭暴力的介入主要有两种取向:一是倡导社会、政治及法律的改变,二是提倡直接服务。前者是探讨如何尽量从立法和司法上防止惩治家庭暴力,后者是为家庭暴力侵害者提供庇护所等直接针对案主的服务。作为社会工作者,在对家庭暴力的辅导中,重要的工作有以下:

首先,应当与当事人建立一种合作性的伙伴关系。社工应该以一种诚恳的态度倾听当事人的经验,理解当事人的反应,接纳当事人的所作所为,帮助当事人形成对问题的严峻性的认定,并以民主的方式探讨解决问题的方向和方法。

其次,充当受害者和社会支持网络之间的链接者。社会工作者要为受害者争取应有的社会支持或根据情况转介到其他机构,并教会受害者如何求助,鼓励案主主动向有关的家庭资源和社会支持网络求助,以增加受害者的求助能力和社会资源。

再次,进行心理辅导,拓展当事人的能力、资源和潜力。在防治家庭暴力中,对于施暴者和受害者的心理辅导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3)社会工作进行家庭服务专业教育,主要是针对家长方面做出的努力,破坏有害的家庭结构,使家庭结构功能稳固。

心理治疗。家庭由于成员间的角色认知、价值观念的不同或地位关系的转变而引起冲突,于是夫妻失和、家庭代沟,家庭成员特别是儿童在心理上会造成一定的困扰,专业社会工作者要对他们进行治疗,使他们的家庭关系正常化,防止家庭破裂。

社区工作的方法。家庭离不开社区,要通过社区宣传社区动员凝聚人气,通过行 10

动目标等模式带领孩子积极参与社区活动,提高孩子的认知能力,加强他们的道德水平。

家长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提高文化素质和认识,为儿童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即要优化家庭环境,这是家庭教育的基础条件。加强家庭教育,增强家庭责任感,负起监护人的责任,时常监督,对孩子的出轨行为予以及时的干预和矫正,并积极赋义,积极引导。

制度配合。在充分的调查分析基础上,从制度上着手,建立一种社区对家庭的网状服务体系,以维护家庭和支持家庭的功能。

(4)协助建立世界观。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的知识和技巧引导家庭从另一个角度去看现实环境和世界,向家庭提供专业意见及其对家庭现状的看法。

(5)开展个案家庭社会工作。进行必要的个人资讯与辅导,缓解和消除求助对象特别是儿童的困扰,要强调优点,帮助其调整心态,使他们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6)开展小组家庭社会工作。通过家庭间或家庭成员间的面对面互动,协助家长和儿童增强生活能力,充分运用社会工作实务的知识,在社区或学校等场所开展如“家庭夏令营”这样的活动,以增进家庭成员间的感情。

(7)运用家庭工作的技巧,活用保持中立、循环提问、积极赋义的家庭治疗原则,针对流浪儿童的家庭原因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解决目前家庭中出现的普遍问题,努力促进家庭和谐,保证家庭儿童的健康成长。结语

以上对我国流浪儿童以及南京救助管理站流浪儿童的现状分析,综合各方面原因,结合个案分析中以小见大。显然,儿童流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流浪儿童群体的形成对社会治安构成严重的威胁。在加强对实习工作的基础上,科学分析有关儿童流浪的原因,更加明确家庭原因是造成流浪儿童产生的最重要的原因。重视家庭原因,并且提出合理化的人性化对策,更加体现家庭在社会生活中儿童教育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样的对策具有积极主动性,完全体现了社会工作专业的特点,充分发挥了家庭的

功能,并发展了积极的人性观。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关注流浪儿童,也是我国文明程度不断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关系国家长远发展的大事,因此我们应当关注流浪儿童,并采取一切有利的措施保护流浪儿童,保证我国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关注流浪儿童,加强对流浪儿童方方面面问题的研究,引起社会各界共同的关注,并通力合作解决一切可能发生的问题,对加强我国社会的长治久安、推动社会文明与进步、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考 文 献

[1]袁险峰.香港的社会福利和流浪儿童救助机构流浪儿童救助工作系列考察报告之二.社会福利.2002年09期.[2]马建华.山东出台流浪儿童救助之策.社会福利.2002年10期.[3]刘继同.郑州市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的个案研究.青年研究,2002(1).[4]安怀世.流浪儿童问题的国际背景和干预途径.社会福利,2002(10).[5]王凤清,马迎华.中国城市流浪儿童研究进展.中国学校卫生,2008(1).[6]薛在兴.社会排斥理论与城市流浪儿童问题研究.青年研究,2005(l0).[7]滕晓丽.中国流浪儿童的现状及对策分析.宏观资讯,2006:304.[8]王万民.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创新实践.社会福利,2005(3).[9]王久安,张世峰,张齐安.关于流浪儿童救助保护情况的调查报告.民政论坛,1999(4).[10]陈晨.少年流浪问题探源.青年研究,2004(3).[11]童晓频,陈云嫦,肖广英.广州市流浪儿童调查.社会工作研究,1994(2).[12]秦敏.我国流浪儿童社会救助问题研究.2007(6).[13]张明锁.为什么流浪:关于郑州市流浪少年儿童的家访调查.青年研究, 2002(12).[14]鲍慧艳.浅谈流浪少年儿童的人格特点与行为矫正.社会福利,2003(4).[15]严海波,隋树霞,徐成.关注中国城市流浪儿童-徐州市流浪儿童状况调查.青年研究, 2005(2).[16]李玲.中国处境困难儿童状况分析报告.阴.青年研究,1998(5).[17]张齐安杨海宇.中国流浪儿童状况和救助对策.社会福利.2002年09期.致

经过一段紧张的时间,我的毕业论文终于成型,但仍有些不尽满意之处,但这毕竟是自己数月以来的劳动成果,因此完稿后甚是欣喜。在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四年的本科学习生活中,我得到了许多良师益友的帮助与指导,有学习上的,也有生活中的,这些都使我受益匪浅。

首先,是我的导师崔效辉博士,他使我领悟到了严谨治学态度。同时,他给了我足够长的时间完成论文的写作,为我的论文(包括论文题目的确定)提出了详细的指导意见。在听他的讨论课中,都使我得到很多的收获。我谨向这位良师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和我一起学习和生活的同学们,他们给了我宽松的写作环境,并在我的论文写作过程中,给予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照顾。在这里,我对他们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我的父母在我这四年的学习生活工作中给予我不断的支持、帮助与关怀,他们一直是我的精神支柱,我定会以成功来回报他们,希望他们永远年轻健康快乐。由于自身能力的有限,我的论文还存在一些不够成熟和完善的地方,希望能得到各方的指点与帮助,不吝赐教,不胜感激。

最后,再次感谢所有曾给我帮助和支持的人!大学生活即将结束,我们要开始步入社会,以后的路还很长,相信“玉处于山而木润,渊生珠而岸不枯”,我们的存在早就造就了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价值,我会用行动来回报帮助关心我的人,祝你们的明天更加美好。

篇2:论影响未成年人流浪的家庭因素因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家庭教育;影响

论文摘要:家庭教育具有终身性,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家庭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国内对大学生家庭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家庭教育的功能、意义、亲子关系和家庭教养方式等方面。本文阐述了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影响因素,同时提出了学校在促进大学生家庭教育中的若干建议。

一、大学生家庭教育

(一)家庭对大学生成长的独特作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的三大组成部分。家庭教育是基础,是不可替代的至关重要的一环。它对大学生的成长具有独特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家庭教育的亲缘性。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起着巨大的感化作用。目前,独生子女已成为大学生的主体,与同龄非独生子女相比,他们对家庭的依赖性更强,独立生活、学习能力差,独立处理同学关系、师生关系能力不足,对情感、就业及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都难以独立应对。无论是心理上、精神上还是实际生活上都有对家长的依赖性。因此家庭是大学生来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是他们成长的坚强后盾和精神支柱。

2、家庭教育的针对性。当前大学教育是一种宽松式的开放教育,老师不可能关注到每个学生细微的心理变化。常言道:“知子莫若父。”只有父母才是最能洞察孩子心理变化的老师,在对子女进行教育中,能够准确地抓住问题的根源和本质。

(二)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影响因素

1、家庭结构及对家庭教育的影响。家庭结构是家庭成员的组合状况,即家庭中的代际结构和人口结构的统一组合形式。家庭结构不同,家庭功能、家庭关系、家庭的生活管理也不相同。可将家庭结构分为“单亲家庭”、“核心家庭”和“杂居家庭”。

单亲家庭在经济上收入少,往往形成家庭生活的困难。在家庭教育方面,单亲家庭的父亲或母亲,因精力、体力、经济和心理等方面的原因,导致教育子女方面的问题。单亲家庭子女易存在孤独、烦躁、易怒和自卑等不良情绪,学校学习和生活适应不良,人际关系紧张。

核心家庭亲子关系比较融洽,家长具有权威性,子女易于受父母的`教诲,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很高,教育投入多。

杂居家庭中,老一辈多是已经退休的老年人,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所以更加疼爱隔辈人。此外,人际交往比较复杂,子女在家庭中能够体验到多种角色的思想感情,有助于子女社会化的发展,能从中学到尊老爱幼、谦虚礼让和助人为乐等好品质。

2、父母教养方式与亲子关系。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教养态度、行为、非言语表达的结合,它反映了亲子互动的性质,具有跨情境的稳定性。父母教养方式可划分为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忽视型。

在正确的教养方式下,父母提供积极的情感表达,同青少年开诚布公地交流、对其制定明确的行为规则,这些互动方式既影响青少年与父母持续积极地关系,又能进一步促使青少年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形成健康的心理能力模式。具体地来讲:

(1)采用良好抚养方法的父母向他们的孩子示范关心他人和对社会负责的模式。权威型的父母为他们的孩子提供了关心他人和更具社会责任的行为模式,而孩子能够通过模仿获得这种行为模式。专制型、溺爱型忽视型的父母对孩子行为要么过于干涉,要么缺少关心。因此,这些家庭中的青少年不可能具有负责任的、稳定牢固的行为模式。

(2)良好的家庭氛围为青少年发展成熟的社会技能提供了更多的支持。在权威型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青少年比来自其他家庭类型的青少年的行为更积极、更具反应性。

3、父母亲文化程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大学生在其身体、心理发育过程中,外界不良因素极易干扰其正常发展而导致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父母文化程度越高,其子女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可能是由于文化程度较高的家长,可能更注重教育知识的学习,教育手段更科学合理,其子女心理发展更为健康。

(三)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建议。教育的最高宗旨是培育完整的人,高校更加重视学生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这就要求家长根据时代和社会发展针对子女的年龄、心理特点和思想实际,积极配合学校,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教育。

1、家长应该教育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恋爱婚姻和家庭美德。让他们知道目前仍然是家庭支助的对象,在经济上还没有完全独立,要克服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

2、关注心理状况,培养自立、自信、自尊、自律、自强等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有利于应对各种问题。大学阶段是生理发育成熟期,但是由于心理发育未成熟、情绪不稳定,在面临一系列问题的时候易产生各种心理困扰。

3、改变传统的家庭教育方式。在过去,家长总是“居高临下”,子女必须无条件服从家长,“不为人先,不为人后”的教育观念,而现在代之为以培养子女的科学与民主,自立和自强,公平竞争与合作等精神。

二、结论

由于大学生家庭远离学校和学生,家庭教育只能是一种远程式的教育和引导。因此,大学生家庭教育应该重视家庭与学校密切沟通,可通过家庭信箱、家长接待日和新生家长会促使家长参与学校活动,了解学生在学校的情况;定期向家长邮寄学习成绩及表现情况等,使学校与家长密切地沟通,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同步发展。另外,学校应指导家长更加充分地发挥家庭教育在德育方面的任务,介绍学校的办学状况和学科建设情况,让家长更好配合学校教育。目前,最系统的家庭教育就是假期教育,促使家长利用假期同子女进行有效的交流沟通,加深两代人之间的感情与相互了解。

参考文献:

[1]林淑玲.家庭教育学[M].台湾师大书苑有限公司,:9-10.

[2]王绿宁.21世纪初上海家庭教育发展预测研究[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7-8.

篇3:论影响未成年人流浪的家庭因素因

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一直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就业,是大学生步入社会的第一步,也是人生的一次重要选择。随着就业制度的改革以及毕业生就业市场体制的逐步完善,毕业生就业情况成功实现了传统的计划分配向市场调节的转变,大学生就业发展成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模式。虽然种种制度为广大毕业生提供了公平竞争的平台以及施展才华的机会,但是同时更加考验大学生就业心理的承受力。目前的毕业生的追求都具备明确的目的性,而当他们面对更多的挑战与机遇时,自然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也更大。特别是在目前,随着就业人数的增加使得就业难度加大,直接导致了大学生因就业心理压力过大而产生的一些就业心理问题。

而研究表明,大学生就业问题受到学校、家庭和社会甚至偶然经历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在诸多影响因素中,以家庭的影响尤为关键,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环境,而家长则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对于塑造学生个性、培养生活习惯以及行为方式,家庭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二、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就业的心理影响

在如今这个知识经济时代,我国各大企业对于职工的素质和能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于大学生的就业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由于教育体制不完善及大学生自身的问题导致了其素质以及综合能力不适合市场发展,再加上父母的期望等等家庭因素的影响,都会导致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出现。家长的期望,家庭环境的氛围甚至父母和子女的关系等都是家庭因素的一种表现形式,这些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就业心态一定会产生影响。下面就简要分析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就业的心理影响。

1. 家庭经济状况的影响

家庭经济状况的不同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意向以及择业定位,这便是哲学上所说的物质决定意识。不同的家庭经济条件会为学生提供不同的成长环境,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观的形成。通常情况下,若是家庭经济状况较为困难,那么在某一定程度上会限制大学生的就业机会,而优越的家庭经济条件则会给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2. 家庭结构的影响

双亲家庭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家庭结构。子女能同时享受双亲的关怀,在这种家庭背景下的大学生在就业选择中最大的特点便是父母对子女选择的干涉,父母会以个人的人生经历和生活方式等各种方式影响着大学生就业的观念。父母过多的介入会使得大学生的就业难以抉择,一方面父母能够出谋献策亦或指引方向,但过多的干涉便容易引起叛逆心理。

3. 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

心理状态是家庭教育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影响的一个方面,它反映着在就业过程中大学生可以承受的压力以及对家庭依赖程度。而近些年家长们逐渐意识到子女的身心健康才是最为重要的,并期盼孩子品行端正,生活可以丰富多彩。父母的教育方式在子女性格的形成与心理健康等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不同的家庭教育所发挥的作用也是各具特点。

三、结束语

总之,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这个竞争力异常激烈的社会,大学生产生的就业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解决该问题无疑是一项长期而且复杂的大型工程。因此,大学生在提升自身素养和实力的同时,也应该及时做好心理疏导的工作,并且懂得综合家庭的社会关系以及社会资本,争取从各个方面提升自身的优势,来提高就业竞争力。与此同时,家长也应该积极配合创造出良好的家庭环境,积极在潜移默化中积极影响子女的择业观念。

参考文献

[1]詹向红等.家庭经济状况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8(3)

[2]宛恬怡.大学生职业地位获得实证研究[J].青年研究,2005(12)

篇4:论影响未成年人流浪的家庭因素因

【关键词】未成年违法犯罪 家庭因素 对策

一、引言

目前,我国未成年违法犯罪现象日益突出,已成为影响社会治安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它与社会稳定、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息息相关。研究未成年违法犯罪的成因,不仅有助于打击和预防未成年违法犯罪,而且也可以帮助未成年健康成长。未成年违法犯罪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教育、社会、家庭等等。在这些因素中,家庭因素对未成年的影响不可小觑。家庭作为未成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生活场所,对未成年的身心健康有着很大的影响。父母是孩子教育的第一任老师,因此,研究家庭因素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对减少和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有着积极意义。

二、家庭因素对未成年违法犯罪的影响分析

家庭是伴随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和睦、良好的家庭环境、父母对孩子的关爱都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未成年人由于人生观、世界观乃至感情观都不够健全,容易受到来自亲近人员及身边事物的影响,因此,构建和睦、良好的家庭环境,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有着积极作用。而父母作为未成年人最亲近、最依赖的人,其言行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句公益广告词也肯定了家长言行对孩子教育的重要性。笔者认为影响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家庭因素主要包括家庭环境、家庭教育和家庭其他因素三个方面。

(一)家庭环境对未成年违法犯罪的影响

良好的家庭环境是确保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快乐生活的前提。家庭环境在一定程度上讲是未成年违法犯罪的直接原因,与违法犯罪率关系甚大。不和睦的家庭比和睦的家庭,其子女违法犯罪行为者明显增多。家庭成员之间特别是夫妻之间经常吵架、指责、揭短、厮打,弥漫着一种冲突或不和谐的气氛,会给子女带来极大的挫折感和不安全感,长此下去会造成性格内向、孤僻自卑等人格障碍。有些子女为逃避这种不和睦的家庭气氛,极易离家出走,流落街头,一旦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就会走上犯罪的道路。除了不和睦的家庭环境外,单亲家庭、父母不作为家庭对子女对未成年违法犯罪也有很大的影响。

(二)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影响

未成年人在成长过程中,除了需要感受到家庭的温暖、父母的关爱之外,施行的教育方式也对他们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家长对孩子具有较高的期望,再加上计划生育制度的贯彻实行,使得部分家长在有意无意中对孩子采用了不良的教育方式。这些不良的教育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专制型、放任溺爱型、教育矛盾型等。

在专制型教育方式中,家长与未成年人之间是“管”与“被管”的关系,他们之间缺少心灵沟通,对孩子是“恨铁不成钢”,但他们却往往不能向孩子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孩子的心理压力大。而且过分地限制了未成年人的行为,使他们的渴望难易实现,易与同龄同遭遇的孩子达成共识,大家纠结在一起,容易形成团伙犯罪,其犯罪性质往往具有破坏性和报复性。

在放任型溺爱型教育方式中,父母总是过多地满足未成年人的各种愿望,任其自由发展。这样的未成年人缺乏管教和家长的正确引导,这种教育方式下的未成年人可能出现七大负面人格特征——骄傲、愤怒、妒忌、懒散、暴饮厌食、陷溺、贪婪,他们长大后对挫折的承受能力较差,容易出现心理方面的问题,易形成偏激的想法,走上犯罪道路。此外,这类孩子平时的所作所为无人约束管教,导致其行为放纵。经常在外面惹事也无人问津,日积月累,孩子的行为就会更加的放荡。由于长期恶习的积累,往往是犯罪活动的策划者或带头人,其犯罪活动常具有破坏性,激情犯罪也比较多。

教育矛盾是指家长在对子女的教育问题上出现矛盾,或者是父母之间,父辈与祖辈之间,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产生分歧,有的纵容,有的批评,对其的行为,有的肯定,有的否定。面对矛盾的教育,孩子不知道如何选择,在其心底也会滋生矛盾的想法,但总是找不到正确的答案。这样的孩子,如若指引不当,也许在一念之间他们就会走上迷途,犯下难以弥补的错。

(三)家庭其他因素对未成年犯罪的影响

家庭其他因素主要包括家庭经济情况、区域位置等,这些因素对未成年犯罪也有一定的影响。比如,有些经济贫困的家庭,由于父母无稳定的收入,又无挣钱致富的技能,谋生艰难。这些家庭中小孩中途辍学的较多,因此未成年很容易过早地涉足社会,外出打工。由于缺乏正常的家庭生活和文化教育,他们中的很多人误入犯罪群体中,男性未成年多以偷盗、诈骗为生,女性未成年则以卖淫为业,而且违法犯罪的意识很浓厚,难于改造。

三、从家庭因素角度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几点思考

(一)构建和睦的家庭环境

由于家庭环境在一定程度上讲是未成年违法犯罪的直接原因,因此,我们应该努力构建和睦的家庭环境,让未成年人能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关爱,尤其是当他们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作为家长要耐心地与他们沟通交流,要给予他们鼓励和开导,不要让他们觉得受到了极大的挫折感和不安全感,从而减少父母与未成年间的隔阂,从而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

(二)加强和未成年人的沟通与交流

未成年人一般处于第二性征发育期间,这期间的孩子对身边事物的变化比较敏感,做事也较为冲动。而且大多家长和未成年人间的隔阂在这个时候也就逐渐产生。因此,家长要及时地发现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各种情况,通过与他们的沟通,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加以引导,从而将不良的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既教育好了子女,又使子女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亲情的可贵。父母既是孩子的长辈,更是他们的良师益友。

(三)规范家长的行为举止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言谈、举止、态度等对未成年人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未成年人好奇心强,可塑性大,善于模仿,但他们分辨是非、控制自己意志的能力较弱。所以如果父母有赌博、酗酒、盗窃、卖淫、嫖娼等不良行为,都会给未成年人带来不良的影响,也许他们会模仿大人的不良行为行事,致使其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要使未成年人养成良好的品行,作为家长的父母要以身作则,自己不能有不良行为,举止要得体,言语要文雅,给未成年人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四)选择合适的家庭教育方式,提高家长实施家庭教育的水平

不良的教育方式会使未成年犯罪心理形成的几率增大,因此家庭采取正确的教育十分重要。不能因为独生子,就放任他,溺爱他,也不能因为对孩子具有较大的期望,就对其进行过于严格的管束。家长要让孩子享受到成长的快乐的同时,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当发现孩子具有逆反、暴力对抗或悲观厌世、对他人和自己的生命漠然的不良心理状况时,要适时适当地给予交流和帮助,而不能一味地采取暴力措施使其改正。

家庭教育水平,是指父母家长掌握家庭教育知识和教育方法的程度,是影响家庭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这就要求家长本身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观、人才观,具备教育孩子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从而能科学地对未成年人进行家庭教育。

四、结语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肩负着国家发展壮大的历史责任。确保未成年人健康的成长,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变革,未成年违法犯罪已成为影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要制约。不良的家庭环境、不合适的家庭教育方式以及家庭其他因素都对未成年犯罪有着直接的影响。未成年违法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除了家庭因素之外,还受到社会因素、文化因素等因素的影响。笔者希望更多的人来关注未成年违法犯罪,更多关注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杨涛. 论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对策 [J].湖北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学刊,2009(5):29-31.

[2]戴金哲. 浅谈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原因及对策[D].湖南省衡阳县人民法院,2007:3-4.

篇5:论影响未成年人流浪的家庭因素因

1.1 家庭与社会

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所组成的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家庭浓缩并反映社会经济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描述一个社会的家庭关系就足以反映那个社会的本质和特点。

马克思主义家庭理论进一步揭示了家庭的本质:家庭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形式。家的本质属性是其社会性。家庭关系归根到底是受其社会经济关系制约, 并随着社会基本生产方式的变革而改变其存在形式。

1.2 美国家庭的演变历程

美国的家庭史, 可以追溯到早期的殖民时期。在当时的社会里, 家庭模式以核心家庭和扩大家庭为主。所谓“核心家庭”, 即由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1]它在北美早期殖民地时期占的比例较大。扩大型家庭是至少由三代人组成的大家庭。它在美国家庭史上也占据一定的地位。

19世纪初, 美国进入工业革命并迅速发展, 其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美国家庭模式也随之发生变革。随着社会工业革命的发展, 逐渐摧毁了传统的以家庭为中心的家庭经济制度。但是在工业革命初期到20世纪初期这一历史时期内, 美国核心家庭的主流地位还是比较稳固。

而在二十世纪中期, 美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已经实现, 社会高度发展。同时美国已迈入了后工业化的阶段。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强调个人主义和自由至上的价值观念。同时由于法律的变更、妇女地位的变化等种种原因。使得20世纪中期以来, 美国传统的婚姻家庭模式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和瓦解。

2 当代美国家庭的多元化趋势

多元化家庭模式, 又称为后现代家庭模式。多元化家庭模式涵盖了多种类型的家庭类型。如单亲家庭、丁克家庭以及同性恋家庭等。这些不同类型的家庭日益增多, 使得美国家庭模式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具体表现在:

核心家庭的比例下降。之前作为美国家庭主流模式的核心家庭在所有家庭类型中的比例在近几十年里急剧下降。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统计, 已婚夫妇家庭在所有家庭类型中所占的比例由1970年的70.5%下降为1998年的52.9%, 而其中核心家庭在所有家庭类型中所占的比例由1970年的40%减至1996年的25%[2]单亲家庭迅速增加。美国单亲家庭是20世纪中期以来迅速兴起的一个主要的家庭模式。1970年, 单亲家庭占美国所有有18岁以下子女家庭总数的13%, 以后很快攀升至1980年的22%和1990年的28%, 1994年则上升至30.8%。[3]

丁克家庭大量出现。丁克家庭是已婚夫妇选择不生育孩子的一种家庭类型。统计显示1991年, 美国无小孩家庭占42%。美国社会中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不要孩子, 他们选择献身于对事业的追求而放弃生育小孩。

同性恋家庭的出现及增多。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 由于长期以来同性恋在美国被视为一种精神变态, 许多同性恋者不敢公开自己的身份。到了60年代, 同性恋者建立起自己的组织, 通过斗争来争取自己的平等权利。70年代和80年代, 随着同性恋权益运动的发展, 美国公众对同性恋者的看法趋于宽容, 在各地方、各州和联邦政府的反歧视政策、法律中, 都加进了反对歧视性倾向的条款。美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 据美国人口统计局统计, 美国同性恋家庭已由1975年的130万户上升到1994年的200多万户。[4]如今, 大约有600万到1000万儿童生活在同性恋者组建的家庭中, 这些家庭的孩子有两个爸爸或妈妈。

3 影响美国家庭模式趋于多元化的主要因素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社会的变革和矛盾必然会在家庭当中表现出来。美国现代家庭模式的变革, 家庭不断趋于多元化的情况并不是偶然的, 而是美国社会各种因素结合的产物。具体影响美国家庭模式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的要素有:

3.1 政治因素

20世纪60年代是美国社会发生巨大动荡的年代。女权主义运动、同性恋争取权利运动以及性解放运动等等风起云涌。社会的激烈变革使得人们思想意识受到很大的冲击, 美国社会的主流文化及社会规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攻击。

女权运动在20世纪60年代起发展迅猛。女权主义倡导者们呼吁女性走出家庭, 走向社会, 追求和发展自己的事业以摆脱家庭和男性的控制。在女权运动达到高潮的时候, 更是强调取消家庭, 追求性解放、生育自由和同性恋。不少人认为妇女受压迫的根源在于家庭, 因此而主张取消家庭。[5]1969年激进女权主义组织---“红袜子”成立, 她们倡导, “我们作为性工具、繁殖者、佣人、廉价劳动力而遭受剥削……暴力的威胁强化了给我们规定的行为模式”。[6]她们认为女人是受到压迫的一个阶级, 而家庭对于妇女来说就是一种极大的约束和奴役。女权主义运动极大的冲击了美国女性的传统的价值观和家庭观念。大批的妇女们追求自己的事业, 获得经济和生活的独立。据统计, 从1940年到1987年, 美国已婚妇女参加工作的比例从15%上升到56%, 几乎上升了3倍[7], 在整个70年代和80年初, 女权主义运动对晚婚少育和离婚率上升起到主导作用。同时这对于美国的传统家庭模式起到了极大的冲击。

同性恋运动使得同性恋家庭大量出现。从1967年起, 美国同性恋已经成为一种合法的行为。同性恋家庭开始大量出现并积极寻求自身权利的合法性。到了80年代, 美国的同性恋家庭已经达到10万多个。据统计, 美国男子中约有4%-6%的同性恋者, 女子有2%-4%。[8]现在美国有8个州和几个城市部分地承认了同性恋家庭的权利, 这些权利包括在就业、医疗、居住等方面。

随着美国女权运动和同性恋运动的发展, 美国家庭模式进一步朝多元化方向发展, 冲击着传统核心家庭的主导地位。

3.2 经济因素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深入发展, 使得美国传统的家庭功能发生巨大变化。社会历史学家古德指出:“史无前例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以其强大的社会威力影响着每个我们所熟悉的社会。”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 面对这样的变革时必然首当其冲受其影响。美国社会高速发展的工业经济和自由竞争机制激励着人们的独立自主意识和个人奋斗精神。曾经在经济上完全依赖配偶的已婚妇女, 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质量和提升个人追求而大量走向就业市场。对此, 贝克尔 (Becker) 做出了模式论述, 假定婚姻的最大益处在于男人和女人间的相互依存, 即妇女专职于家务, 而男性外出工作。该模式预示, 妇女获得其他的收入来源 (就业或社会福利) 会导致婚姻的稳定性下降。由于妇女们能够自食其力, 她们可能不打算结婚或者是结婚后也不愿生孩子, 这种情况促使单身家庭和丁克家庭的大量出现。

因此工业化城市化是导致妇女就业的根本原因, 而妇女就业又势必引起家庭的巨大变化, 促使美国家庭模式不断向着多元化的趋势发展。

3.3 法律因素

美国的离婚法经历了一个从有过错离婚到无过错离婚的过程。离婚法的修改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美国家庭的破裂。20世纪中期之前, 美国社会中, 离婚是非常不光彩的, 当时的宗教、法律以及社会舆论等都反对离婚。

而在1966年纽约州离婚法改革的影响下, 加利福尼亚州于1969年通过了《家庭法案》, 确立了无过失离婚制度, 规定只要“夫妻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分歧因而造成婚姻关系无法补救的破裂”, 即可判离婚。以此为起点, 1970年, 美国统一国家法律委员会一致通过了《统一结婚—离婚法》 (Uniform Marriage and Divorce Act, 简称UMDA) 。该法确认将“婚姻无可挽回的破裂”作为离婚的唯一的理由。之后, 无过失离婚法相继在各州开始实施1989年, 有49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都明确采纳了一些“当代无过错”的离婚理由。’“无过失离婚法”已在美国的离婚制度中居于主导地位。

无过错离婚法案的实行, 使得解除婚姻的程序大大得到了简化, 离婚与过去相比变得更加容易。它淡化了人们对婚姻义务的观念, 当人们在面对婚姻困境时, 更容易选择用离婚的方式来结束不愉快的婚姻。因此, 无过错离婚法的实施对离婚率的上升起了一定的作用。进而导致传统的核心家庭的比例大大降低。

3.4 文化因素

美国文化的内核是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个人主义背后是强调个人的独立性、自主性以及个人进取精神。这本是美国精神的精华所在, 而当个人主义膨胀为极端的自我导向和个人导向时, 就会对美国的传统价值观造成极大的破坏, 而家庭在责任和自我约束方面的强调和要求, 使其成为当代美国人眼里维护传统和落后习俗的社会设置, 被高度重视实现自我价值和个人自由的现代人所极力丢弃。当社会大众都以个人利益的得失作为考虑一切行动的出发点时, 这势必将给整个社会造成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美国研究家庭问题专家塔马拉?K?哈雷文所说:“美国家庭越来越优先考虑个人, 把个人选择置于家庭的集体需要之上, 这种倾向大大有助于个人的解放, 但同时也削弱了家庭承受外界压力和经受危机考验的能力, 而且也促使家庭成员之间进一步分离。”因此, 可以说, 个人主义是对婚姻家庭稳定性的一种威胁力量。美国传统家庭模式受到巨大影响。

4 结束语

美国现代家庭类型多样化, 家庭模式趋于多元化发展有其深刻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根源。社会的变革对于家庭的影响是深重的。同时虽然多元化的家庭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时代的需要, 满足了许多人追求幸福的愿望, 但是同时也带来很多的社会问题。如随之而来的家庭贫困问题、子女抚养和教育问题等等社会问题越来越严重。近几年来, 这些问题了引起了美国社会的关注。

参考文献

[1]王波.当代美国社会热点聚焦[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1999.

[2]刘军怀.当代美国家庭的多元化趋势[J].当代亚太, 2003 (8) .

[3]刘军怀.当代美国家庭的多元化趋势[J].当代亚太, 2003 (8) .

[4]George Chauncey.Why Marriage?The History Shaping To-day's Debate Over Gay Equality[M].New York:Basic Books, 2004.

[5]陈尧光.大洋东岸—美国社会文化初探[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6:140-141.

[6]Shulamith Firestone.Notes from the2nd Year:Major Writing of the Radical Feminists[M].New York, 1970.

[7]西奥多·卡普洛.1960——1990年美国家庭变化的趋势[A].美国研究参考资料[Z].1992.

篇6:论影响未成年人流浪的家庭因素因

关键词:家庭 学习成绩 隐性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1(a)-0157-01

高职新生入校时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无疑会影响其高职阶段的学习。五年制高职生入学时是初中毕业,与高中毕业生相比,其入校年龄较小,各方面较不成熟,受家庭的影响较大。调查了一定数量的五年制高职学生的家庭情况,并结合个案进行了如下研究。

1 家庭因素影响五年制高职学生显性职业能力的形成

职业能力不仅仅包含专业技能,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等,职业技能易被考核而是表象的,是显性职业能力。

1.1 学生的家庭存在状态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

五年制高职学生的学习成绩主要指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理论成绩和专业实践操作技能成绩,这些学习成绩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对学生显性职业能力的培养结果。

调查发现,近年来学生入校时家庭为单亲家庭、重组家庭等非常态家庭的学生比例逐年上升,在样品学生中达到10%。经过仔细的调查发现,生活在非常态家庭的学生比例远高于进校时的统计数字,达到23%,非常态家庭包括以下几种状况:单亲家庭、重组家庭、隐性的单亲家庭、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城市留守儿童家庭、纠纷家庭等。隐性的单亲家庭由于父母中有一方长期在外地工作或出差,节假日才能回家,对子女的教育鞭长莫及,而在家的一方家长或对孩子过于宠爱或过于放松。若以每学期出现不及格作为学习成绩低的标准,统计每学期学习成绩低的学生中非常态家庭情况如表1。

从表中看出,学习成绩低的学生家庭处于非常态的超过半数,但到高年级,这个比例略有下降,这与高年级的高职学生的身心有了较大发展、对家庭依赖减少、各方面自主能力增强有关。家庭的非常态状况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长期因素。

1.2 家庭教育方式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调查访谈发现,来自高、中、低收入家庭的校奖学金获得者人数接近,来自高、中、低收入家庭的被学业警告的学生人数也没有明显区别。通过访谈那些被学业警告的学生及其家长得知,其家庭对子女的教育常常出现溺爱纵容型、粗暴生硬型等教育方式。溺爱型家庭教育常表现为对子女管理比较放松使子女的玩乐心思较重,子女缺乏学习目标导致成绩难以提高;而粗暴型的家庭教育因为家长对子女期待过高,难于容忍子女出现暂时学习困难,责备甚至打骂子女,加重了子女在学习上的挫折感,导致子女经常产生“我不行”的消极心理暗示,有的甚至出现了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这些导致子女学习成绩难以提高。家庭教育方式欠佳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五年制高职学生的家长学历水平普遍偏低,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较少。

1.3 家庭成员的职业生涯对学生专业操作技能形成的间接影响

据统计,等级工技能考核成绩达到优良的学生中,父母一般具有长期稳定的工作,或者长期从事着某种技术工作,或者有比较成功的职业生涯,这些父母本身职业能力较高,也能对学生言传身教,把积极主动、勤劳认真、不怕苦累等等正面态度教给孩子,所以其子女会产生“学得一技之长,就有立足之地”明确的学习目的,在专业技能训练时,这些学生常常表现出勤于动手、勤于思考、不怕脏、不怕累等正确的学习态度,能按照老师的指导和要求认真完成技能实训的各个环节,所以一般情况下,他们的操作技能成绩不会不及格。可见学生家庭成员的成功职业生涯间接影响了五年制高职学生显性职业能力的培养。

2 家庭因素影响五年制高职学生隐性职业能力的形成

职业能力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技能四个方面,前三项是不容易被直接考核出成绩的,在企业中体现为职业素养。很多企业界人士认为职业素养至少包含两个重要因素:敬业精神和合作的态度,态度是职业素养的核心,好的态度比如负责的、积极的、自信的、建设性的、欣赏的、乐于助人等态度是决定个人成败的关键因素。[1]这些态度可以称之为隐性职业能力。而这些态度的养成不仅仅来自于五年制高职的学校教育,同时也来自于家庭的耳濡目染和家长的言传身教。

2.1 家庭教育影响学生职业道德的形成

从事某种职业需要特定的职业责任和职业义务,同时职业道德也具备社会道德的基本要求,如忠于职守,遵章守纪,勤学认真,诚实劳动、信守承诺等。职业道德以制度、章程、条例的形式表达,因此,有强烈的纪律性。

2.2 家庭成员的职业素养影响学生职业意识的形成

调查家长职业情况发现:父母双方均有长期固定职业的学生超过半数,这是培养学生隐性职业能力的有利因素。父母的敬业精神、合作态度等隐性职业能力对读五年制高职的子女有榜样作用,父母的学习意识、协作意识等职业意识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职业人的“能”体现在贯彻到底和解决问题,职业人的“才”是因为活到老学到老,这都需要父母在生活中对子女不断地加以影响,加强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的言传身教。

2.3 家长对五年制高职的认识影响学生隐性职业能力的培养

调查了五年来因不遵守校纪校规等问题受到处分的学生,发现有不少学生及其家庭对五年制高职教育的认识是不足的。这些家长仅仅要求子女学好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忽视了负责、敬业、协作等态度的培养,认为这些隐性职业能力可以延期到工作岗位上培养的。也有些家长认为五年制高职继续深造的前途不明,导致学生产生懈怠情绪和“只要学习成绩及格能毕业”等想法,基本无视了子女形成职业意识的需要。这些观点都不利于五年制高职学生隐性职业能力的培养。

综上所述,家庭因素成为影响五年制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更好地结合起来,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篇7:论影响未成年人流浪的家庭因素因

关键词:冠心病,影响,家庭,护理方法

佳木斯地处黑龙江、乌苏里江和松花江汇流的三江平原腹地, 东西长340公里, 南北宽190公里, 隔黑龙江、乌苏里江与俄罗斯相望, 边境线长达580公里。是我国最东端的城市。

在美丽的祖国边陲城市佳木斯, 在幽静秀美的杏林湖畔, 座落着一所远近闻名的大型综合三级甲等医院—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院在抗日战争的硝烟中诞生, 在解放战争的炮火中成长, 在改革开放的洗礼中腾飞。七十年的沧桑风雨, 铸就了杏林湖畔的挺拔与巍峨。

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循环一科是重点科室, 学科现拥有冠心病介入治疗、高血压病及冠心病的基础及临床研究, 心肌病、心力衰竭的基础及临床研究等多个研究方向。全科护士以病人永远是第一位的原则, 急病人之所急, 想病人之所需, 热情耐心认真地为病人服务, 得到了广大病员及其家属的一致好评!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 医护人员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具备了较强的专业技术水平, 为来自三江地区的心脏病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冠心病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危害最大的一种慢性心血管疾病, 特别是在中国及发展中国家, 该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不断上升, 我国1991年冠心病死亡率为25.3/10万, 到1998己经上升到42.7/10万, 7年间上升了50%左右[1]。同时, 患病人口的年轻化使得冠心已成为严重威胁我国劳动力人口健康的重要疾病。冠心病作为慢性病, 其治疗结局多的是带病存活, 因此患者健康功能的维持比存活时间更为重要。冠心病不仅严重影了患者的健康功能, 也给家庭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作为患者生命活动的主要场所, 家庭护理的现状值得关注[2]。

1 冠心病疾病分类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指由于脂质代谢不正常, 血液中的脂质沉着在原本光滑的动脉内膜上, 在动脉内膜一些类似粥样的脂类物质堆积而成白色斑块, 称为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这些斑块渐渐增多造成动脉腔狭窄, 使血流受阻, 导致心脏缺血, 产生心绞痛。

1.1 隐匿型:

患者有冠状动脉硬化, 但病变较轻或有较好的侧支循环, 或患者痛阈较高因而无疼痛症状。

1.2 心绞痛型:

在冠状动脉狭窄的基础上, 由于心肌负荷的增加引起心肌急剧的、短暂的缺血与缺氧的临床综合征。

1.3 心肌梗死型:

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 发生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 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

1.4 心力衰竭型:

(缺血性心肌病) 心肌纤维化, 心肌的血供长期不足, 心肌组织发生营养障碍和萎缩, 或大面积心肌梗死后, 以致纤维组织增生所致。

1.5 猝死型:

分类标准患者心脏骤停的发生是由于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 发生冠状动脉痉挛或栓塞, 导致心肌急性缺血, 造成局部电生理紊乱, 引起暂时的严重心律失常所致。

2 冠心病典型症状

冠心病的诊断主要靠临床表现 (病人症状) 。当一个具有冠心病发病基础 (年龄较大, 多重危险因素) 的患者出现具有下列特征的胸痛时, 要高度怀疑冠心病。

2.1 疼痛部位:

胸骨后;

2.2 放射:

向下颌、左上肢、左肩;

2.3 性质:

压榨性, 烧灼样;

2.4 持续时间:

1-5分, 不超过15分;

2.5 诱因:

劳累、寒冷或饱餐;

2.6 缓解方式:

休息、舌下含化硝酸酯类 (1-3分) [3]。

3 影响冠心病主要因素

3.1 饮食因素:

经常进食高热量的饮食以及较多的动物脂肪、高胆固醇者易患本病;食量过大也易患本病。

3.2 遗传因素:

家族中有在年轻时患本病者, 其近亲患病的机会可5倍于无这种情况的家族, 需要引起注意。

3.3 性别因素:

在我国, 男女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比例为2:1, 但绝经期后冠心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 60岁以后, 女性发病率大于男性。

3.4 肥胖因素:

超过标准体重20%时, 冠心病发病的危险性增加1倍, 体重迅速增加者尤其如此。

3.5 糖尿病:

据了解, 糖尿病可引起血管损害, 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糖尿病人的冠心病二期工程发病率是非糖尿病人的2倍。

3.6 高血脂:

血脂异常, 血中总胆固醇、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升高, 高密度脂蛋白降低, 易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从而导致冠心病的发生。

3.7 高血压:

高血压会损害动脉内壁, 引起并加快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过程, 致冠心病[4]。

4 冠心病家庭常用护理方法

4.1 帮助病人学会控制情绪: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的体验。情绪反应大致有两种, 一种是消极情绪, 如愤怒、焦虑等, 一种是积极情绪, 如兴奋、快乐。从医学角度来讲, 冠心病患者对这二种情绪均应有所限制, 以免病情加重。

4.2 合理安排病人的日常生活:

因长期的劳累和精神紧张是导致冠心病人重要因素, 护工应帮助病人合理安排日常生活 (如何时工作, 何时休息等) , 使病人做到劳逸结合, 既让病人每天有事可做, 又不能因工作劳累过度诱发本病。

4.3 合理安排病人饮食:

4.3.1

限制食用动物脂肪, 动物脂肪中含较多的饱和脂肪酸, 过多食用会使血中胆固醇升高, 而这正是促进动脉硬化形成的主要因素。病人每天食一个鸡蛋, 或瘦猪肉50克即可。

4.3.2

限制食盐、糖量, 含盐过多是导致高血压的主要因素之一, 而血压升高又极易诱发冠心病, 通常以每日三餐不超过4克为宜。食糖量过多, 会使病人发胖, 对冠心病亦不利。

4.3.3

要常食新鲜蔬菜、水果、豆制品, 因为这些食物都是低脂肪、低胆固醇、富含维生素、蛋白质及人体所需微量元素的食物。还应常食粗粮、豆类等对冠心病有益的食物。

4.3.4

要让病人忌酒、烟, 少食奶油、猪油、蛋黄、动物内脏、巧克力等食品, 食植物油。

4.4 鼓励病人参加适合的文娱活动:

让病人练习书画、种花、养鱼、听轻松音乐, 可陶冶情操, 缓解病情, 这样做对调节冠心病患者的情绪是大有益处的[5]。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 冠心病的发病率正逐年上升。冠心病是一个进展缓慢的慢性疾病, 患病后的大部分时间在家庭中度过。冠心病为脂代谢障碍高脂血症, 根据脂蛋白分析有五个类型, 最常见的是Ⅱ型和Ⅲ型。但只要了解是胆固醇增高还是甘油三酯增高即可。轻、中度的血脂增高, 饮食调节结合体力锻炼即可达到控制的目的。在进行饮食调节时要根据不同的高脂血症类型而有所不同, 但总的原则是低脂、低盐。因此, 如何做好冠心病患者的家庭护理, 是提高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6]。

参考文献

[1]杨功焕.健康模式转变与中国慢性病控制策略[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01, 9 (4) :145.

[2]孔灵芝.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现状、发展趋势及防治策略[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02, 10 (1) :1-2.

[3]http://baike.baidu.com/view/29208.htm[OL].

[4]http://www.yodak.net/disease/guanxinbing/69497.html[OL].

[5]http://www.med66.com/new/57a307a2010/20101013duanyi163258.shtml[OL].

篇8:论影响未成年人流浪的家庭因素因

【关键词】河南省 家庭体育 因素 对策

1前言

现代社会人们之间联系最基本的形式仍然是家庭,家庭在各种社会活动中仍然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中国步入小康水平,为家庭体育的开展提供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家庭体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随着社会生活的现代化和人性化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是现代家庭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体育社会化的必然结果和标志。本文认为家庭体育是以家庭成员为活动主体,以家庭及周边环境为活动场所,以业余时间为活动时间,以促进家庭中每位成员身心的健康发展、活跃家庭气氛,优化家庭教育为目的的生活化的体育活动。因此,以家庭这一社会构成中最基本的细胞来研究体育,对发展河南省家庭体育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2影响家庭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2.1经济水平的制约

体育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支持,体育的发展速度、规模和水平,受国民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水平制约,归根到底,还是由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的。尽管如此,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广大人民群众对体育需求的热情在日益增长,但是,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低、底子薄、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制约着我国体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经济发展水平低在大程度上影响了国家及省市对体育事业经费的投入、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这就不可避免地影响了我国及我省家庭体育的发展。如体育设施方面,美国人均占有体育场地面积约为14m2,德国1989年人均场地面积为4m2,而我国人均占有体育场地仅为0.65m2。可见经济制约着体育的发展,家庭体育的普及开展相对受限。体育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家庭的经济实力,对于体育生活的投入是在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基本满足之后的经济行为。只有满足家庭成员的基本需求后才可能考虑对体育的投入。这也是大多数农民家庭无法涉足体育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河南省应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加居民收入,为家庭体育的发展提供雄厚物质基础。

2.2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的淡漠

体育价值观念是一种体育社会心理现象,它不仅影响个人行为,也影响群体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社会或个体对体育的基本态度。家庭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前进而变化的,社会潮流、传统文化及家庭成员体育意识和体育价值观都影响着家庭体育的实施。合理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和积极稳定的体育态度是促进人们参加家庭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我国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里,由于受经济的制约和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对体育健身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参与热情不高。极大的限制了人们参与体育运动的主观能动性,制约着动态的体育生活方式的健康发育。

2.3体育场地设施的不足

我国的正规体育设施绝大部分集中在大中城市,人均体育设施面积为0.6m2,而目前河南省农村虽然地方充足,但没有财力打造体育场地。所有这些严重阻碍了家庭体育在河南省乡镇的进一步的发展。2003年底,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仅为1.03m2,城乡居民在公园、街头巷尾、江河湖畔等非正规体育场的进行体育活动的人数比例是总数的71.2%,可以看出,我国家庭体育活动的主要场所集中在一些公益场所的非正规体育场地上。我国社区体育场地与设施经过了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虽然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与社会的发展速度,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体育兴趣和需求仍有距离。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显示我国体育场地主要分布在学校,而社区和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的严重匮乏,极大地挫伤了居民家庭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制约了家庭体育的发展。而目前经济水平发展相对较低的河南省,在体育场地设施方面更是满足不了当前广大居民的健身需求,这也将严重制约家庭体育在河南省城乡的发展。

2.4学校体育的影响

家庭体育能从小培养孩子对体育的积极态度,对学校体育起到基础和引导作用。学校体育则能够在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以及锻炼方法手段的掌握等方面为家庭体育服务。由于受到长期的旧的体育教育思想、应试教育体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学校体育教育还不尽理想,忽视体育兴趣的培养和体育习惯的养成教育,一味强调竞技体育技术教学,而竞技体育技术对人的运动能力要求较高,不是最合适的终身健身手段,这一切严重影响着学校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更直接影响着我国家庭体育的根基。

3发展河南省家庭体育的对策

3.1 加强宣传媒介作用,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国务院颁布并启动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是以增强全民体质、提高民族素质、造福人类为目的系统工程,是符合现代化发展的需要。而要使人们充分认识到体育锻炼在现代人生活方式中的重要位置,从而自觉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健康的、科学的体育娱乐手段,这还有赖于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运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加大宣传力度,要让全民健身进入到每个家庭,深入每个人的心田,树立科学正确的体育健身观念,提高家庭成员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观意识。另外通过各种媒介广泛宣传体育锻炼的科学方法、手段、作用,可以增强人们的锻炼意识,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3.2加大投资力度,不断增加和完善场地设施

体育场地设施是开展全民健身、家庭体育的物质基础。体育场地建设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充分利用现有体育场地和公园、文化馆、俱乐部、院落;另一方面逐步兴建新的体育场所,包括体育中心、体育公园、居民社区体育角、健身中心等。做到合理布局、配套成龙,逐步增加数量、提高质量,并纳入市政建设规划。提倡和鼓励社会、个人投资建设群众体育场地设施,政府给予一定的优惠和倾斜政策,以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激发投资者的热情。

3.3努力缩小城乡家庭体育存在的差别

目前城市家庭体育的开展明显好于农村家庭,老年家庭好于中青年夫妇家庭,知识分子的家庭体育状况明显落后于其他家庭。因此,乡镇文化体育的建设应予以重视,以推动广大家庭参加体育锻炼。中青年夫妇的家庭体育水平有待提高,提高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次数和质量,抽样调查表明30-45岁年龄阶段的中青年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和时间最少。知识分子的健康状况日趋下降应引起高度重视,一方面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应科学地指导和合理组织只是分子参加体育锻炼,另一方面要相应减轻知识分子负担,使他们有更多的余下时间参与体育锻炼,此外还要提高知识分子的体育锻炼意识。

3.4因地制宜开发出适合家庭体育开展的项目

要利用民族的、传统的、自然的和地域的优势,开发适合家庭锻炼及娱乐的形式和方法,因势利导地开展家庭体育活动,使家庭体育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向多元化有特色的方向发展。要让普通家庭到富裕家庭、幼儿到老人,各种人员都能有机会参加家庭体育活动。如开放双休日家庭健身活动中心,一些普通的体育场馆的传统项目,如乒乓球、羽毛球、篮球、排球等,平时可对普通居民免費开放,为普通家庭的体育活动提供方便;网球场、保龄球馆、健身馆等,设备先进,有专业人员指导或陪练的,可为小康家庭提供优质服务;还可以开发节假日全家体育旅游项目,如在度假村钓鱼、骑马、骑自行车、开展家庭沙滩排球赛等,让人们在休闲日尽情享受运动乐趣的同时,又能健身心、强体魄

参考文献

[1]操伊芬.试论影响我国21世纪家庭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对策[J].湖北体育科技,2005,24(4):524-526.

[2]高瞻,焦友吉.对我国发展家庭体育的意义的思考[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16(4):49-50.

[3]关青,葛振斌.论家庭体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 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7,27(1):64.

[4]李小进.制约我国家庭体育发展的因素及其对策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2009,28(1):11.

[5]吴宗美,邓铭英,刘志英.城市现代家庭体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学报2002,26(5):55.

作者简介:

上一篇:学校商店经营承包合同下一篇:去鱼木寨旅游的导游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