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刀法教案篆刻刀法

2024-04-09

篆刻刀法教案篆刻刀法(精选3篇)

篇1:篆刻刀法教案篆刻刀法

篆刻刀法教案篆刻刀法

篆刻刀法

刀法包含两个方面:执刀和运刀。运刀主要有冲刀和切刀这两种方法。1.执刀法: ①.冲刀时的执刀法:一般以拇指和食指夹住刀柄的下端,中指在刀柄下面抵住,无名指和小指紧贴在中指下面,起辅助的作用。刀杆横卧于掌骨之上,方式很像拿钢笔的样子。

②.切刀时的执刀法:切刀时,常以拇指和食指夹住刀柄的上端,中指往里钩,无名指往外抵,小指紧贴在无名指下面,起辅助的作用。刀杆竖起,方式类似用五字执笔法执毛笔。

冲刀时的执刀法

切刀时的执刀法

当然执刀也没有固定的方法,只要刻起来方便,达到满意的效果就行。但上述两种方法经过了许多人的实践,所以就值得向同学们推荐。2.运刀法: ①.冲刀:运用冲刀刻印时,刀杆先起后偃。一开始刀杆与印面保持30°左右的交角,刀刃向内倾斜,而以外刀角锲入印面,这叫“侧入法”。刀角入石后,刀刃与印面约成20°交角。刀角沿着渡好的印稿奋力冲进,手与腕密切配合,用力要均匀,行动宜果断。这是冲刀的关键动作,需要反复练习。

②.切刀:运用切刀刻印,刀杆先偃后起。一开始刀杆与印面保持40°左右的交角,先将刀角以正锋锲入,而后用力将刀把挺起,使刀刃全部入石,这叫“正入法”。刻刀一偃一起连续动作,就切出笔画来了。

篇2:篆刻刀法遐想

我刻印,刀一触石便有感觉,这种感觉是从心底里流出来的。刻刀在印面上刻,刀石砥砺间石屑崩裂发出“咯咯”的有节奏的声响,印面上便出现了刀刻的痕迹。其实这痕迹是心灵的律动,通过刀在石面上记录下来的心迹。我刻印时与刀与石是处在一种密切的交流状态中,这种交流越是默契,越能将我内心深处美的意识与无意识的美一同流露出来。

篆刻艺术是在元代文人的参与下较快地发展起来的,并建立起 “印宗秦汉” 的篆刻观念。明清印人在元代印人的篆刻观念上又有了新的发展,提出“印从书出”的观念,也就是朱简所说:“刀法者,所以传笔法也”,“使刀如使笔,不易之法也”。明清篆刻艺术在“印宗秦汉”、“印从书出”的观念指导下,创造出明清篆刻流派的辉煌,并对当代篆刻产生巨大的影响。

如果我们对“印从书出”的篆刻观念及其指导下的篆刻创作做一透视的话,就会明白,这是篆刻艺术借助书法艺术既有的成果为参照系而得以发展的观念。

徐坚《印戋说》中谈到:“作印之秘,先章法,次刀法,刀法以传章法也,而刀法更难于章法。章法,形也;刀法,神也。形可以摹,神不可摹。”徐氏对篆刻中的章法和刀法各自所起作用的认识是很到位的。可贵的是他指出了刀法表现印之神。但刀法如何来表现印之神?徐氏只说“……不可言喻,难以力取,古人论诗,谓言有尽而意无穷,正谓此也。”可见,对这个问题徐氏并没有进一步深入下去。本文试从刀法表意性的角度讨论之。

明清时期的印论家把篆刻刀法说得神乎其神,有“十三法”,“十九法”,“三十二法”等等。他们把刀法和刀法的艺术表现混为一谈。刀法的艺术表现可以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刀法的最本质的方法。我们如果把刀法的各种艺术表现归纳起来,其本质方法则是“刻”。刻的最基本艺术表现形式就是“冲刀、切刀”两法。可以说,所有的刀法艺术表现都是从冲刀、切刀两种方法中变化而来的。

篆刻刀法不仅仅是一种技,更是一种艺。篆刻刀法中有技的成份,如:冲刀、切刀、单刀、双刀等等,须要技术保证才能实现。但是,篆刻家使用刀法进行创作的本质是他们在自我审美追求指导下的审美表达。如果把刀法一味地理解为“技”,从“技”的层面去表现,那么,就成了刻字匠了。篆刻家把刀法作为篆刻艺术语言进行创作,刀法语言所表达出来的篆刻作品的意境就是篆刻艺术中的“艺”。

篆刻刀法是篆刻创作中的重要艺术语言。这种语言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这种精神内涵能给人以无穷的文化遐想。我们在表述某种刀法的爽利、明丽、秀丽、秀逸、萧散、苍茫、雄强、雄浑……时,实质上就是对刀法语言流露出来的精神内涵的文化性表述。

Hong Liang (1961~) was born in Anji, Zhejiang. He is a member of China Calligraphers Association and Xiling Seal Engravers?Society, a commissioner of the Cultural Working Committee under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Jiu San Society, and the visiting professor of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He has published some books on calligraphy and seal cutting. His works have participated in many exhibitions and awarded prizes at the same time, some of the works were collected by the museums.

洪亮(1961年~),又名传亮,号九牛,祖籍安徽绩溪。九三学社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中央书画院副秘书长、首都师范大学客座教授、《中国书法》杂志编辑、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篇3:论篆刻刀法的新发展

印;发展;篆刻的刀法

1.篆刻艺术的起源

“篆刻”是以艺术为目的的一种印章。“篆”这个字有书写的意思,“刻”则是在印章上的刊刻。在篆刻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两个历史性的发展阶段。一个是战国、秦汉、魏晋六朝时期,这一阶段被称为“古代篆刻艺术时期”。等到了明清,篆刻艺术又迎来了第二个发展的高峰时期,流派纷呈是这一时期的篆刻艺术特点。

在篆刻的发展过程当中,篆刻的用途逐渐地发生了质的变换,演化为以艺术为目的的一种艺术形式。随之印章的功能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首先,印章仍然有一定的实用功能。一些书画作品上作者的名章,起着凭信的作用。其次,印章用于名款下加盖印章的一种形式,在作品中也有点缀作用。再次,印章在书画作品中还能起到补充作品的内容,突显作品表达形式的作用。我们通常所说的闲文印,它能够通过印面的文字内容来表达与其作品相关联的情感。

古代的印章最早出现的是古玺。它分官、私两种,不分尊卑都称之为玺。玺印是作为权利和凭证的信物,反映古代社会生活习俗和人们的思想意识。主要以官职、姓名、吉语和肖形图案等为内容。到了秦代,皇帝的印称为玺,一般人的则称为印。秦印的印面端庄秀丽,这也是秦印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秦印除了官印和私印之外,还有成语入印的,也就是在秦代的篆印有了闲文印的先河。玺印发展中最辉煌的时期是汉代,原由对古代印章的鉴别难以精确,所以带有汉印特征的秦印和魏晋南北朝的官印也被归入为汉印的范畴。汉代同秦代相同,除了帝王印称为玺外,其余的都称为印。汉印的内容也更为丰富,以篆体入印主要和汉代隶书的兴起有关。还加入了鸟虫书体。汉印中的铸印和凿印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给后世的篆刻以很大的影响和启发。

2.篆刻艺术是书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的结合

古代的印章注重的是结构匀称、谐调,而现代的篆刻,着力表现的是自我的情绪,篆刻家追求的是个性的张扬,讲究的是视觉的动态美。因此在章法上,现代篆刻有很大的突破。在一方印中,它应该既有豪壮飘逸的书体,又有美观悦目的构图,更要有刀法生动的刻韵。同样的,刀法能够表现出印章的笔墨效果。前人对刀法的理解非常慎重,以刀法分派别。而现代的篆刻家在刀法上却推陈出新,创作写意淋漓尽致。所谓说,有什么样的章法设计,就要用什么样的刀法来表现。稳、准、狠地大胆落刀,是当代篆刻中最常见的技法特征。例如铁线篆,它刚劲流畅的曲线,需要细腻的刀法表现;而大气磅礴的线条,则需要用腕力雄厚的冲刀去刻。现代的篆刻则通常善用于通过应用冲刀、切刀、涩刀、纯刀等刀法,来表现篆法、章法的笔意墨趣和布局韵味。现代篆刻在入印时文字的选择上,篆刻家的目光随着古代文字遗留下来的不断出土发现,已从传统的大篆、小篆等转向了许多民间性的、地域性的书体或文字书法,大大的充实了入印的文字形式。所以,对入印的文字我们应该充满个性色彩的改造或者将行草书法的意味融入其中。入印字体的变化同时也可以丰富印章的章法和刀法,它影响或改变着印章作品的视觉效果。

篆刻与书法艺术是紧密结合的。在我们学习篆刻的过程当中,就会明显的发现:篆刻作品与刻字铺刻出来的印章不同。篆刻讲究的是章法篆法,是自己“写”出来的东西;而后者则是靠“描”出来的。它不计较章法篆法。所以,没有通过研究篆刻,不讲究章法而刻出来的印必然会比较死板。所以我们在学习篆刻的同时,还要学习十分认真的选择篆书的碑帖临摹,等到练习过这一阶段后,便会发现在篆印时的便利,更应注重写印的过程。同时也不能忽略写印的章法,它是排列在印面上的一门艺术,在一方印中,光有熟练的刀法是不够的,也要思考复杂变化多端的章法,才能突出自己在章法上的功底。这一點,篆刻大师吴昌硕的创作态度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根据文字具体的笔画、笔势、形体以及字与字之间的相互关系而来设计出相宜的形式而成的。

3.吴昌硕和齐白石两位大师的篆刻艺术

当印章艺术发展到流派篆刻阶段以后,对个性风格的追求已超过了对共性规律的遵守,特别是在镌刻技巧上,越来越多的呈现出多样化的局面。这是篆刻迅速繁盛的主要动力。清代以来篆刻艺术长盛不衰,异彩纷呈,有成就的篆刻家们都对古代的玺印和前人的风格认真、体会的学习,同时又在具体技巧上反复练习,追求个性化的艺术效果。对于这一时期的篆刻艺术,应该着重从传统的延续和演变的脉络上加以把握;而对于代表性的篆刻家及其作品,通过比较来加深印象与理解,认真地观察和体会它技巧的独特之处。

吴昌硕、齐白石,形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国篆刻历史。

篆刻大师吴昌硕,冲刀、切刀结合并用,制作效果上大胆尝试,不拘法则。继承了汉印端庄浑厚的气象,他的印风面貌古朴,技巧内涵丰富。由于他在篆书、书法和绘画上也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在书、画、印三方面体现出统一的审美特征,因而具有极大的影响。

篆刻大师齐白石,他的篆刻和他的画一样,追求完全自我的风格效果,大胆的创新。他的印章创作打破了许多前人所遵守的法则,在刀法上充分发挥单刀技巧,在样式上大胆运用残破或合并笔画、借用边框等手法,因而在风格上显得独来独往。他的篆刻虽然具有很高的成就,对后人来说,应该注意借鉴和学习他的艺术精神魅力。

“现代篆刻”艺术可以看作是明清流派印的发展与延续,它在以传统的“以实用为主要功能”的印章演化为“以艺术为目的”的篆刻形式以后,以独立的艺术形式出现。其主要特征表现为以前沿篆刻家对个性化的刻意追求为先导,表达自由奔放的情感世界。从近些年出版的各种当代篆刻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印坛趋于写意印风的发展趋势。据调查,其中具有大写意形式的作者和作品约占近百分之二十;直接承袭传统形式,且印风趋于工整的约占百分之三十;而半数作品都属于在传统的基础上强化新的篆刻形式,都或强或弱地表现出一种写意的趋势。其实刻印的过程也就是艺术创作的一个过程。通过印面作品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情感,并体验和享受创作过程中带来的愉悦。它已经基本上脱离了种种实用的功能,一方好的作品从酝酿到制作,再到完成,可以说是审美的实践过程,而对欣赏的人来说,也是一种美的享受,通过对印面的欣赏、研究,同样可以感受到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思想和作者的修养、艺术追求,并与之产生共鸣,完成一次审美的历程。现代篆刻已经不是像先前的那样只限于印信之用,也不只是附属于书画作品上的点缀了,它与书画并驾齐驱,已经成为了一门单独形成的艺术。

所以,现代篆刻家在继续开创着篆刻流派艺术的发展道路,借鉴着民族的优秀艺术传统。突破秦汉玺印和明清流派篆刻的规范,勇于革新,不断探索。现代篆刻的写意之风大大丰富了篆刻艺术的表现力,也更增加了篆刻艺术的个性化色彩和艺术化特征。纵观现代的印坛、印学上的发展,创新的繁荣,这已是篆刻艺术本身上得到的一个质的飞跃。(作者石忠凯系关东印社社长)

[1]王冬龄.书法篆刻.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5

[2]史仲文.中国艺术史—书法篆刻卷(上下).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

[3]朱天曙.中国书法史.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

上一篇:北京的冬天作文300字下一篇:蓝天保卫战主题班会活动方案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