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财奴(第二课时)教案

2024-04-24

守财奴(第二课时)教案(精选15篇)

篇1:守财奴(第二课时)教案

守财奴(第二课时)教案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通过分析小说的语言、行动、神态描写,把握葛朗台这个人物形象。

2.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小说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欣赏小说精彩的动作描写

.学生浏览课文,把自认为精彩的动作描写的句段勾画出来。

2.学生根据投影上的内容,分析句段中动词运用的妙处。

出示投影:

①老头儿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

……

老家伙想掏出刀子撬一块金板下来,先把匣子往椅子上一放。欧也妮扑过去想抢回;可是箍桶匠的眼睛老盯着女儿跟梳妆匣,他手臂一摆,使劲一推,欧也妮便倒在母亲床上。

②“别多嘴,克罗旭。——一言为定,”葛朗台抓起女儿的手放在自己手中一拍,“欧也妮,你决不翻悔,你是有信用的姑娘,是不是?”

③他来搀了她去用午饭,几小时地望着她,眼睛的神气差不多是很慈祥了;他瞅着女儿,仿佛她是金铸的一般。

④神甫把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边,给他亲吻基督的圣像,他却作了一个骇人的姿势想把十字架抓在手里,这一下最后的努力送了他的命。

学生思考后自由交流,教师巡回点拨。

明确:①“纵、扑、撬、放、摆、推”等动词写出了葛朗台动作之神速、之利落、之强劲,堪称绝妙之笔。这哪里可以看出是一个“跨到七十六个年头”的老头儿的行为,哪里可以看出是一个慈爱的父亲,哪里可以看得出一场家庭争执,分明是弱肉强食的残酷。这些动作夸张式地展现了葛朗台攫取金钱的丑态,揭示了他崇拜金钱、聚敛无厌的思想本质。②这一“抓”一“拍”就“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③“搀”字一般用在青年人扶持老年人,健康者扶持体弱者的语境里,用于此处有悖于常理。但也恰恰如此,小说逼真地表现了葛朗台的独特心理:要守住财产,就得让女儿放弃财产继承权;要让女儿痛快地放弃,就要讨得女儿的欢心。为了守财,他不惜以老迈之躯,低三下四,强作慈祥,骗取女儿的信任。一个“搀”字,活画出守财奴的骗子本质。“望”“瞅”传神地表现了老箍桶匠在妻子死后,面临财产转让时的木然、震惊之状。④这个“抓”的动作,十分传神,寓意深刻。原来葛朗台把十字架上的黄灿灿的镀金,当成了“黄金”,于是就不要命地“抓”了起来。这最后一下努力送了他的老命,这个一生为金子的“奴隶”,最后也终于死在了“金子”上。作者以含蓄的笔法,形象地勾勒出葛朗台贪婪、爱财如命的拜金主义的典型特征。

3.教师小结:行动描写,是对人物行为和动作的描写。人物的行动,受其思想意识的支配和制约,因而要对一个人作出正确的评价,最重要的方法,莫过于“观其行”了。可以说,巴尔扎克对葛朗台的行动描写,正是揭示他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欣赏小说精彩的语言描写

.古人云:“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包括对话和独白。描写好人物语言,不仅能反映出人物的生活经历、文化修养和思想感情,更能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让学生找出能体现葛朗台身份与性格特点的句段来,并反复朗读,揣摩它的含意。

明确:①符合葛朗台身份的语言有:“两讫了”,“这交易划得来”,“正应该补偿你”,“向我交账”等。②符合葛朗台性格特点的有:如“那简直是抹自己的脖子”,“……我不能让事情搁在那儿牵肠挂肚。你总不至于要我受罪吧”,“把一切照顾得好好的!到那边来向我交账”等等。

2.品析下列句子的含意及作用。

“那简直是抹自己的脖子!”

明确:这句内心独白非常个性化,将葛朗台爱财甚于性命的特点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本篇中人物的所作所为也就有了一个很好的注脚。

“噢,是真金!金子!”他连声叫嚷,“这么多的金子!有两斤重。啊!啊!查理把这个跟你换了美丽的金洋,是不是?为什么不早告诉我?这交易划得来,小乖乖!你真是我的女儿,我明白了。”

明确:这是葛朗台看到梳妆匣上镶嵌着的金子时发出的惊喜的狂喊。原来他对女儿将自己的积蓄送给查理非常不满,这回变为狂喜,认为女儿做了一笔交易,“这交易划得来”,充分暴露了这个投机商把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关系都看做是金钱交易的肮脏灵魂。

葛朗台太太对女儿说:“幸福只有在天上,你将来会知道的。”

葛朗台对女儿说:“把一切照顾得好好的!到那边来向我交账!”

明确:甲、乙同是对话描写,成功地表现了人物的思想性格。不同的是,母亲担心女儿受苦,父亲担心失去自己的财产;母亲是对自私自利世界的否定,父亲是对金钱的迷恋。作者运用比较的方法突出了人物个性。

3.教师小结:巴尔扎克描写人物语言的技巧,已经达到了极为高超的地步。鲁迅先生说:“高尔基很惊服巴尔扎克小说里写对话的巧妙,以为并不描写人物的模样,却能使读者看了对话,便好像目睹了说话的那些人。”的确如此。

三、欣赏小说传神的神态描写

教师提示:患了风瘫病,到了弥留时候的葛朗台,他的神态,特别是眼神的变化,最能反映他的心理状态。

出示投影:

欧也妮把金路易铺在桌上,他几小时地用眼睛盯着,好像一个才知道观看的孩子呆望着同一件东西;也像孩子一般,他露出一点儿很吃力的笑意。有时他说一句:

“这样好教我心里暖和!”脸上的表情仿佛进了极乐世界。

问题1:把盯着金路易的葛朗台的眼神比喻成“一个才知道观看的孩子呆望着同一件东西”,是要说明什么?

问题2:为什么把82岁的葛朗台的“一点儿很吃力的笑意”比喻成“像孩子一般”?

问题3:“极乐世界”是什么意思?这里用它作比喻是要说明什么?

学生思考并交流上述问题,教师点拨后,明确:

.才知道观看的孩子看东西时,眼神是专注,一动也不动的,这里形象地描绘了葛朗台对金子的至死不变的贪婪和占有欲。

2.孩子的笑是最纯真的。只有爱、喜悦才能使他们笑,葛朗台的笑虽然吃力,却是看着他终生最信仰的金钱,这是发自内心的,突出了葛朗台“以金钱为唯一的生活目标”的性格特征。

3.佛经中指阿弥陀佛居住的国土。佛教徒认为居住在这样的地方,就可以摆脱人间一切烦恼,获得光明、清净和快乐。基督教所说的“天国”也是这个意思。这个比喻形象地刻画了葛朗台的最大追求、满足就是“占有金子”,突出了人物性格。

四、根据对人物语言、行动、神态的描写,让学生自行概括葛朗台的人物形象

明确:葛朗台贪婪、吝啬、专横、凶狠、虚伪,带有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产者的特点。他是一个极端利己主义者,以致这个大财主的家庭没有丝毫幸福可言,相反成了一潭冰水,一个“自私自利的世界”,一个“苦难的家庭”。他又是一个十足的拜金主义者。除了占有金子,不知道人间还有别的什么幸福,在黄金与独生女儿的生命之间他也掂量不出轻重。盯着金子,他便觉得心里暖和。他根本想不到金钱乃身外之物,死不能带走,他的灵魂为金钱所迷失。

五、概括小说主题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概括小说主题。

明确:小说通过对葛朗台这个极端贪婪、极端吝啬的资产阶级暴发户形象的描写,深刻揭露了原始积累期间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六、课文总结

巴尔扎克娴熟地运用了漫画式的夸张手法,运用幽默离奇的语言,刻画出一个极端贪婪、极端吝啬的变态人物形象,让人觉得既荒诞可笑,又真实可信。这个可憎可鄙的人物是由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社会土壤成就的。在今天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社会里,我们每一个文明人都应加强自身修养,砥砺品格,远离铜臭,与时俱进!

七、布置作业

.平素人们一提到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大都以“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来评判。根据历史学或人际关系学或者从电视等媒体所看到的听到的,你认为应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2.试用行动、语言描写方法,刻画一位慷慨大方的女商人形象。

●板书设计

●延伸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雪莉•凯撒

一天晚上,我正在准备晚饭,我的10岁的儿子走进厨房递给我一张纸,他在纸上写了一些东西。我在围裙上擦了擦手,仔细地看了看,上面写着:

割草,5美元;

这一周整理自己的床铺,1美元;

去商店,50美分;

你去购物我照看小弟弟,25美分;

倒垃圾,1美元;

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单,5美元;

还有打扫院子,2美元。

看着他满怀期待地站在那里,千万个记忆一瞬间闪过我的脑海。我接过那张纸,翻到背面,在上面写道:

怀你9个月,免费;

为你熬夜,请医生为你看病,免费;

多年来花在你身上的时光、为了你流过的泪、抚养你成长所付出的一切,免费;

日日夜夜为你担忧,将来还要为你操心,免费;

给你忠告和教你知识,供你上学,免费;

给你买玩具、食品、衣服,为你擦鼻涕,免费;

儿子,当你把这些都加到一起时,妈妈付出的所有的爱都是免费的。

看完之后,儿子的眼睛里噙满了大滴的泪水。他望着我说:“妈妈,我真的很爱你。”说着拿起笔在纸上写下了很大的几个字:“账已付清。”

.请联系现实想象一下,当面对“儿子”开列的账单的时候,除了文中的应对方法外,“我”还能采取什么方法?请至少列举三种。

2.联系第1题,对比以上方法,你如何评价文中的“我”的方法?为什么?

3.请简要概括文中“我”的形象。

4.你认为这篇小小说最大的价值是什么?

参考答案:

.或一笑置之,或以牙还牙,或当真付给“儿子”,或大声呵斥等等。

2.“我”的方法是高明的,让人肃然起敬。因为“我”的“免费”,不但使孩子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与亲情的无价,而且还使孩子明确了自己的职责与义务。

3.具有博大胸怀、热爱孩子、善于家教。

4.“免费”的最大价值,在于警示人们:良好的家教,不仅是孩子之福,也是父母自己之福。

篇2:守财奴(第二课时)教案

【温故互查】

把下面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说说你是怎样想的。(请二人小组完成温故互

【自学检测】

查内容。要求:二人小组互讲,组员给组长复述,组长检查纠正。)******00小结:把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只要去掉()或()后面的0即可。【设问导读】

仔细阅读课本第74页的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1、木星的直径是142800千米,它离太阳的距离是778330000千米。它的直径是多少万千米?它离太阳的距离是多少亿千米?尝试把上面两个数改写成以万或以亿为单位的数。你是怎么想的?

2、把345280000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小数点后面有几位小数?能不能来保留一位或者两位小数?方法又是怎样的?

3、像这样的题目保留小数以后应该怎么办?后面的万或亿字是不是可以省略不写?

1、完成74页下面的做一做

2、把24800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把345280000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保留两位小数)【巩固训练】

1、完成课本第75页第3、4题,课本76页第7题。

2、把下面个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并保留两位小数。台湾岛是我国第一大岛,面积35990平方千米。海南岛是我国第二大岛,面积34000平方千米。

3、把下面各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13000000(保留一位小数)116897000(保留一位小数)14564000(保留两位小数)2456300000(保留两位小数)

篇3:《船长》第二课时教学

抓住“英雄”一词,从哈尔威船长下达的四次命令入手,紧扣一个“情”字,着力体现一个“悟”字,充分挖掘教材潜在的人文内涵,提升学生对生命意义的认识。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文中的相关语句,通过对人物表情、语言、动作的揣摩,并运用联想、质疑等方法,体会人物的崇高品质,在层层剥笋中突破难点,并通过课后写话训练加深对语言的理解运用。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5~30小节。

2.体会作者运用描写人物表情、语言、动作等方法揭示人物崇高精神,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3.感受船长哈尔威在海难危急关头仍然忠于职守、从容面对死亡、舍己为人、履行做人之道的崇高精神境界,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重点句子、段落,了解在船长沉着冷静的指挥下乘客和船员安全脱险的经过,感受船长临危不惧、舍己为人、忠于职守的英雄魅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出“英雄”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船长》。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位船长的名字叫哈尔威。(板书:哈尔威)

3.文中有一句话对哈尔威船长的一生作了一个高度的概括。请同学们打开书,快速浏览课文,把这句话找出来。

4.出示最后一小节,指名朗读,并引导学生思考质疑。

5.归纳问题,激发学习兴趣。(板书:英雄)

二、学习课文,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哈尔威船长的英雄形象

(一)初读课文,理清船长指挥自救时下达的四次命令。

1.自由朗读课文第3~28小节,思考:在组织自救的过程中,船长依次下达了哪些命令?把它们画出来。

2.学生自学,交流。

3.过渡:这些命令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下达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细细地品读这些震撼人心的文字。

[设计意图:由整体感知文章的重点部分入手,让学生紧抓哈尔威的语言,为接下来深入感受他的品质奠定基础。]

(二)学习第3小节,感受船长的临危不乱、镇定自若。

1.当灾难突如其来,人们乱作一团时,船长下达了第一道命令。

出示句子:“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道:‘大家安静……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去!’”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2.学生自主交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对文本进行解读,体会人物的高大形象。]

3.指导朗读,评价。

4.小结:灾难面前方显人性本色。面对危难,哈尔威船长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始终履行着自己的职责和做人之道,他不愧为一名英雄。

(三)学习第4~14小节,感受船长的忠于职守、舍己为人。

1.此时此刻,每一个人都面临着死亡的威胁。人们并没有按船长说的那样去做,船上发生了更可怕的事。

2.出示句子:“整个人群简直像疯了似的,乱得不可开交。”指名读。

3.引导想象说话:读了这句话,你眼前仿佛看见了什么,又仿佛听到了什么呢?

4.这种场景用书上的一个词语来说就是——“不可开交”。(板书:不可开交)

5.播放船上混乱场景的视频。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是一种体验。紧扣“不可开交”一词,让学生朗读描写混乱场景的句子;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人们的慌乱与危险。如此设计,为下文的学习、为学生真正理解船长的行为品质做好了铺垫。]

6.引导探究:照这样乱下去,意味着什么?

7.出示句子:“救援工作进行得井然有序,几乎没有发生什么争执或斗殴。”女生齐读。

8.与刚才的“不可开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哪个词?(板书:井然有序)

9.是什么让现场的秩序发生了这样根本性的改变呢?

10.你找到的是船长下达的第二道命令。(出示第二道命令)

追问:难道人们仅仅是因为害怕被打死而变得井然有序了吗?让我们一起来用心品读船长和船员的一段对话,相信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出示船长与船员的一段对话)

11.从这段简短有力的对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船长的镇定自若、指挥有方、做事果断、忠于职守。)

12.原来,让人们变得井然有序的不仅仅是这道看似残酷的命令,更是哈尔威船长临危不乱、镇定果敢的品质。这就是哈尔威船长伟大的灵魂。(出示第22小节,齐读。)

13.出示教师修改后的一段话,让学生进行比较,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相机渗透写法。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简短的语言、简洁的形式正是为了凸显情况的危急,凸显船长的威严果敢。]

14.指导分角色朗读。

15.引读第26~27小节,了解船长下达的第三道、第四道命令。

16.小结:关爱儿童,关爱他人,这正是哈尔威船长做人之道的又一次体现。生死关头方显灵魂的伟大。面对死亡,哈尔威果敢从容,舍己为人,始终履行着自己的职责,他不愧为一名英雄。

[设计意图:语文课需要感动,需要震撼。这份感动源于学生与作品的直接对话,是师生之间的心灵交融。设计这一环节,正是为了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充分领略哈尔威船长的风采,感受他伟大的人格,从而构建文本之情、人物之情、学生之情、教师之情汇聚而成的润泽生命的语文课堂。]

17.过渡:第20分钟到了,“诺曼底”号沉没了,乘客和船员都脱离了危险,而我们的船长呢?

(四)学习最后两小节,通过说话写话训练,再次感受船长的英雄形象。

1.教师配乐范读第29小节。

2.引导学生质疑。(问题核心:船长为何放弃自救?)

3.学生理解后教师小结:船在人在,船亡人亡,这是古老的航海传统。哈尔威作为一名船长,轮船是他的岗位,他把坚守岗位看作是自己的事业,他把轮船看作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他用生命诠释了船长的尊严。

4.出示插图,想象说话。这就是哈尔威船长。你看,他屹立在舰桥上,从容地选择了死亡,平静地跟自己的船长岗位告别。在与轮船一起沉入深渊的那一刻,他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可是他的内心会平静吗?他会想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把哈尔威内心想说的话说出来,是语言和思维的训练,更是情感的流露、精神的彰显。]

5.由此我们联系到前文,在救援的一开始,哈尔威是把自己忘了呢,还是根本就没有把自己考虑进去?

6.想象写话。这是一位多么优秀、多么可敬的船长啊!面对着这无情的大海,凝视着哈尔威船长最后留给我们的顶天立地的形象,我想,你一定有许多话要对哈尔威船长说。来,把你最想说的话写在书上的插图下边。

[设计意图:从感受课文中人物的人格魅力上升到对自身的行为指导,写感言是一个很好的途径,也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方法。]

7.交流所写内容,及时评价。

8.齐读最后两小节。

三、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同学们,在你们的心中,也许英雄的形象有许多种——舍身炸暗堡的董存瑞是英雄,地震中用生命诠释师德的谭千秋是英雄。而今天,我们又将记住一个名叫哈尔威的船长,记住他在1870年3月17日夜晚面对灾难所谱写的一曲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英雄赞歌。

四、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第25~30小节。

2.写话练习:

哈尔威船长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沉着镇定地指挥着,控制着,领导着。他继续有条不紊地下达一道道命令。

第20分钟到了,轮船沉没了……

请大家根据课文内容,想象哈尔威船长根据当时船上的情况下达的一道道命令,以及当时船员、乘客的话语。通过对话描写,反映出船长伟大的灵魂和人们对船长的敬仰。

篇4:《散步》第二课时教案

本文是莫怀戚先生的一篇言辞真切的散文,它虽选取生活中的感人的平凡故事,但意蕴十分丰富。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优美的词语,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揣摩词句的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美。(3)感知家人之间深沉的爱,培养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

(1)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2)揣摩精美词句,品味语言的美。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具有象征意义的文章最后一句话。

【教法学法】

教法:用自主探究的方法探究主旨、品味语言。学法:先整体感知课文,再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最后领悟课文深长意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檢查预习,认识亲情

(1)整体感知文本,谈最深感受。(2)以小男孩的身份简练讲述散步过程。

(三)走进文本,感受亲情

1.散步是多么平凡的生活小事,而作者却抓住了瞬间的美丽,感受了特有的温馨和美好。看看谁有发现美的眼睛?

(1)从文章中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精彩、最感人的地方,读一读。(2)采用句式:“我喜欢的是___________,因为它美在(写出了)________。”谈谈你喜欢这句话的理由。

2.走近四人

(1)阅读赏析文中一对年轻的母子。小孩子:天真、可爱、聪明、伶俐。妻子:一言不发,尊重丈夫,贤妻良母,疼爱孩子!(2)阅读欣赏文中一对年长的母子。

赏析母亲:

a.组织现场表演,邀请母亲散步。母亲信服儿子的善举,体谅儿子的孝心,对儿子言听计从,多么慈祥。

b.赏析品悟对孙子的疼爱。

c.品读小路的景色,感悟母亲看得远,预料到路障,体会母子深情。

小结:母亲——善解人意、疼爱孙子。

阅读赏析:

他很孝敬母亲。哪里看得出来?(1)体会母亲过冬的艰难。(2)体会生命如此美好!(3)体悟作者对母亲最大的孝顺。

(四)品析体会,感悟中心

(1)让学生谈谈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2)总结:“尊老爱幼,就是中华传统美德。”本文结尾的这句话就是全文的点睛之笔,它让我们感受到了“我和妻子”对老人和孩子那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我们感受到尊老爱幼的世界才是完美的世界。

(五)拓展迁移,实践创新

我们随莫怀戚一家散步,真是让我们感受到幸福的家庭生活中,小小的细节都渗透着浓浓的亲情,真切感人的关爱。

(六)抒发情感,课堂总结

亲情不单靠今天课堂上片刻时间来体会,它更需要我们用一生的光阴来感悟。亲情不单是父母无条件的付出,它更应该是儿女们无言的回报。让我们的家永远洋溢着浓浓的亲情,让我们的家永远充满爱意。

(作者单位 河南省濮阳市油田第五中学)

篇5:《狼》 教案 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并掌握作者蒲松龄及其《聊斋志异》的相关知识。2.理清本文故事情节结构,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自由朗读、教师范读、学生试读等方法,达到流畅朗读、初步读出感情的目标。

2.通过探讨故事之“奇”和作者的议论,把握本文的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狼贪婪、凶狠和狡诈的本性,体会屠户心理变化的过程。2.学会勇敢机智地与邪恶势力作斗争。教学重点

通过探讨故事之“奇”和作者的议论,把握本文的主旨。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清故事情节,揣摩文章语言,认识狼贪婪、凶狠和狡诈的本性,以及屠户心理、行动变化的过程,正确认识人与狼斗智斗勇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鲁迅先生在其《中国小说史略》一书赞叹说,此书是“专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先生赞此人的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此书便是《聊斋志异》,此人便是蒲松龄。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蒲松龄的《狼》,一起去感受有趣味的故事,感悟有韵味的道理。

二、读出故事味——以读促讲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下面我们就通过对上节课内容的复习回顾,进行积累拓展。第一步:解释重点词语,并说出含重点词意思的成语,教师先举出例子,做示范,调动学生,并且要做适当的引导,积极评价,提醒学生课下自己理解成语意思。第二步,翻译重点句子,含屠户和狼动作、心理、性格特点的句子,为下面的分析做铺垫。

(一)解释文言词语:

1.缀行甚远(缀玉联珠)形容完美的诗词作品

2.顾野有麦场(瞻前顾后)原形容做事谨慎,考虑周密;现也形容顾虑太多,犹豫不决。

3.场主积薪其中(杯水车薪)一杯水救不了一大车着了火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对解决困难作用不大。

4.恐前后受其敌(腹背受敌)前后都受到敌人的攻击,处于被动不利的局面。5.屠乃奔倚其下(倚势欺人)依仗某种权势欺压人。

6.眈眈相向(虎视眈眈)像老虎一样凶狠地注视着。形容心怀不良;伺机攫取。7.意暇甚(好整以暇)形容既严整,又从容。也指事情虽多,仍旧从容不迫。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2.目似瞑,意暇甚 眼睛似乎闭上了,神情很悠闲 3.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同学们掌握的很不错,接下来我们要再接再厉,再攀高峰。这篇课文的题目是“狼”,谁能说出几个含“狼”字的成语,下面老师考考大家,根据意思说出与“狼”有关的成语,了解成语中的狼。教师进行总结:我们发现这些成语的感情色彩大都是含贬义的,这也正体现了汉文化对狼的排斥。

认识了成语中的狼,相信有的同学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进入情节曲折而又充满趣味的故事中了。

我们来齐读第一段,思考以下问题: 1.请结合图片思考:课文开篇向我们交代了几大要素?分别是什么?请用原文词、句回答。

2.“缀行甚远”可看出狼的什么特点?一个“缀”字,将两只狼紧跟屠户,紧追不放的状态呈现出来,也突出表现了狼狡诈的特点

小结:这便是作者给我们呈现的故事的开端,老师用两个字来概括:遇狼 板书 开端:(屠户)遇狼

请女生齐读第二段,男同学们注意倾听并思考以下问题:

1.从“投以骨、复投之”等词看,此时屠户对“狼”的心理是怎样的?“惧”——恐惧、害怕、退让、侥幸的心理。

2.从“骨已尽矣,两狼之并驱如故。”可以看出狼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贪婪、凶狠

故事发展到这里,在这场人与狼的较量中,屠户暂时处于下风,谁能模仿故事开端,用两个字概括故事的发展情节 惧狼 板书 发展:惧狼

故事越来越动人心魄了,下面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三段,同学们思考后用原文回答以下问题:

1.请指出描写屠户心理的句子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2.他采取了怎样的行动? 奔倚其下,弛担持刀丢掉幻想,准备抵抗 3.狼的表现呢?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心有不甘

同样的,两个字概括本情节 御狼 板书:进一步发展 御狼

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屠户丢掉幻想,准备抵抗,与两狼相持不下,但是两只狼也不是吃素的,预知结果如何,请男生齐读第四段,回答以下问题:

请用原文回答

1.两狼的计谋:2.前狼假寐的姿势:3.前狼假寐的神态:4.前狼假寐的目的:5.后狼径去的目的:6.此段表现了狼的什么特点?阴险、狡诈、凶狠

请结合图片说屠户杀前狼的经过,从动作描写可以看出屠户的什么性格特点?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暴起”“劈”“毙”等动词体现出屠户(果断抉择,勇敢斗争)请结合图片说出屠户杀后狼的经过,体现屠户的什么性格特点? 转视积薪后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转视”“断”“毙”等动词体现出屠户(细心、机智、勇敢)在这场斗争中,贪婪、狡诈、凶狠的狼最终死于屠户的刀下,用两个字概括本情节:杀狼 板书 高潮、结局:杀狼 屠户在与狼的较量中,心理与行动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在遇狼、惧狼、御狼、杀狼的过程中,屠户的主要性格特点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惧”“投以骨”“复投之”,由恐惧退让,存在侥幸心理,抱有幻想——“窘”“弛担持刀”,处境困迫后,丢掉幻想,准备抵抗——“暴起”“劈”“毙”,果断抉择,敢于斗争,“转视”“断”“毙”,善于斗争——果断、勇敢、细心、机智。

三、悟出文中理——以读促悟

总结故事部分:本文通过精彩的心理描写和形象的动作描写刻画了一个性格特点逐步发展的屠户最终凭借自己的机智勇敢杀死了贪婪、狡诈、凶狠的恶狼。作者在叙事之后,发出议论,学生齐读“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狼虽然阴险、狡诈、凶狠,但终究逃不脱被制服的命运。因为人类富有高度智慧和勇敢精神,一定能战胜任何狡猾凶残的动物。

合作探究:

1.如果屠户没有抵抗,而被狼吃了,课文的议论句(结尾)可以怎么改?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人亦 愚 也,而顷刻被食,人类之

怯懦 几何哉?止增笑耳。

2.屠户最终凭借勇敢、果断、机智、细心,战胜了狼,学完了这则故事,你得到了什么样的启示?

篇6:《尊严》第二课时教案

一、深入朗读,品味词句。

1要求学生边读书,边画出:

描写小伙子神态的句子: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

描写小伙子动作的句子: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年轻人立刻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描写小伙子语言的句子: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

2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这些句子,从内容上体会思想。

3从描述中看,这个年轻人是怎样的人?他是怎样想的?

二、点播,揭示中心

1讨论:年轻人的表现令人钦佩,更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2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提问:这个年轻人是谁?是什么使他从一无所有,到拥有一笔使所有美国人羡慕的财富呢?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诚实的劳动和做人的品质是多么重要。它能成就人的一生。

三、结合自身实际,谈感受

鼓励学生从小就要有自尊心,无论什么时候都要靠自己的诚实劳动来获取自己想得到的东西。

四、指导学生带感情朗读课文

1自由读。

2指名读。

3分角色读。

六、布置作业

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可以出示有关“尊严”和做人方面的格言。可提示学生从“什么是尊严”和“尊严的意义”以及如何做人方面去想,然后交流。

篇7:《泉水》第二课时教案

苏教版《泉水》第二课时教案

一、谈话,导入新课同学们,刚才听的这首《泉水丁冬响》好听吗?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泉水》。(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二、复习1、复习生字词。课文里的生字词,还记得吗?谁能当小老师带大家读一读。2、复习第一自然段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泉水从石缝里冲出来,泉水流到哪些地方?(指名回答)三、“ 扶”学第二自然段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读懂了泉水的什么特点?(生读课文后指名回答后板书“多”)2、你从哪里读懂泉水的“多”?请你给大家读一读句子。生读“泉水说:‘来吧来吧,我的水很多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水塔。’”3、(课件出示) 来吧,我的水很多。来吧来吧,我的水很多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水塔。比较读体会泉水的“多”和热情,相机理解“天然水塔” 4、师小结:山上的泉水源源不断,所以才会“很多很多”。5创设情境,指导朗读。那么,在第二自然段中,热情的.泉水把水送给了谁?现在你们都来当热情的泉水,我是山里的姐姐,你们喊我一声山里的姐姐。师:泉水泉水,我要打些水回家作饭吃(回家沏茶喝、洗衣服……)。生用“来吧,来吧!我的水很多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水塔。”来回答指导读出热情的语气。6小结,再读本段。谢谢!真是热情的泉水!从你们的笑脸上,从你们的话里,老师感受到你们帮助了山里的姐姐,心里是多么快乐呀!再读一读吧。四、“放”学三、四、五自然段1、课文中还有这样的句子吗?读一读,把它画出来。生找“照吧照吧,我的水很清很清,像一面明亮的大镜子。”(课件出示句子)从这句话里你读懂了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清”)泉水就像一面明亮的大镜子,它照出了什么?想像说话:清清的泉水还照出了泉水多清啊,照出了这么美的景色,谁再读一读这句话?(学生读句子)2、还有这样的句子吗?(学生读句子)(课件出示句子)(师板书:甜)当你们读到“更大更甜”这个词,脑子里出现了什么?句式训练:我好象看见了・・  同学们这么一说,我仿佛也看到了累累硕果。老师真想读一读。(师范读)3还找到什么句子?(学生读句子,师板书:美)(听课件)画眉鸟正在尽情地歌唱,(贴图,板书)它的歌声多么清脆呀。泉水泉水,快亮出你很美很美的琴声,为画眉鸟伴奏吧。(配乐朗读第5自然段)五、配乐朗读一至五自然段。多美的琴声呀,为了记住热情大方、乐于奉献的泉水,让我们再读一读这几个自然段,同学们读泉水的话,其余部分老师读。(师生互读课文)六、学习六、七自然段1、指名读两段。大家边读边想:你们还有什么问题不明白?学会用“为什么”提个问题。2、生质疑,(预设为“为什么他们互相约定:大海里见,大海里见?”3、这个问题,课后有一首小诗,大家读一读就明白了。读P22“我会读”这首诗就告诉我们泉水最后都要流进――大海里。4、老师也想问问:课文的最后一段只有两个词,后面有六个小圆点,这叫省略号,它告诉我们――(泉水还流过很多地方)。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想一想,泉水还流过哪些地方?遇到了谁?说了什么?学着课文的样子说一说。分成四人小组先说说。句式训练泉水流到看到泉水说:“・・・・・・   ”5、师看板书小结课文(1)读了课文,泉水给你留下什么印象?(2)泉水源源不断地冲出来,是多么――多,看上去那么――清,喝起来那么――甜,声音那么――美,而且还热情大方。我们真应该像泉水这样乐于助人。一起来读读写在课文前面的话吧。(齐读P19单元提示语)(3)相信小朋友们学了这课以后,也能成为一个像泉水那样热情、快乐的人。七、作业:1、 学了课文,泉水给我们留下美好的印象,课文里的优美词语一定也给我们留下了印象。(读“阳光灿烂的世界、明亮的大镜子、火红的杜鹃花、清脆的歌声”等词)课文里还有像这样的词吗?找一找,把

 

篇8:半截蜡烛(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 感受他们强烈的爱国精神。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 复习导入

(1) 齐读课题。

(2) 文中的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之处呢?尽量用上“绝密”“绝妙”这两个词语。

(3) 那么, 这个绝妙的主意就绝对保险, 万无一失了吗? (不是) 它存在什么隐患?

出示: (万一蜡烛烧到金属管……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

2. 梳理脉络

过渡:一天晚上意外出现了, 三个德国军官闯了进来, 其中一个点燃了这支装有秘密情报的蜡烛, 放到少校面前。就这样一场惊心动魄的较量开始了。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真读3~7小节, 让这个故事以一个个情节呈现在我们眼前。

(1)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2) 交流、板书。

3. 品读感悟

过渡:在保护秘密情报的战斗中, 伯诺德夫人一家表现得十分机智、勇敢, 文中多处对他们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行了刻画, 从中我们又能感悟到什么呢?

1) 学生默读、批注, 教师巡视指导。

2) 交流:

提问:读后你有什么感受?哪些词句引起你的关注?为什么?

伯诺德夫人:

(1) 心理活动:万一……就会……就会……就会……意味着…… (内心紧张)

动作:急忙轻轻 (表现沉着)

语言:这盏灯亮些 (机智)

(2) 小结。

(3) 指导朗读。 (配乐)

杰克:

(1) 心理活动:厄运即将到来了。 (害怕)

动作:慢慢端起

神态:从容

语言:天真冷 (机智)

(2) 引导体会心理。

(3) 指导读:“烛焰摇曳……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杰奎琳:

(1) 动作:端起来道晚安上楼去 (勇敢)

神态:镇定地

语气:娇声

语言:司令官先生 (机智)

(2) 指导读:司令官先生, 天晚了, 楼上黑, 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

3) 讨论:杰奎琳为什么能成功?

娇气、可爱的杰奎琳勾起了他对自己女儿的美好回忆。

(再读对话)

4) 学习最后一小节

(1) 齐读最后一小节。

交流:此时假如你就是杰奎琳, 你会说什么呢?可能做出怎样的举动? (险)

请你们带着自己的这些想法再读。 (生齐读第7自然段)

(2) 理解表现危险的句子。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烛焰摇曳, 发出微弱的光, 此时此刻, 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儿上, 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5) 小结、升华:面对险情, 母子三人的目标一样, 就是保住蜡烛。他们一家的心情是一样的。 (紧张、着急)

4. 颁发勋章

过渡:为了鼓励全民抵抗德国强盗, 法国政府决定授予他们家一枚勋章, 你认为该奖给谁?为什么?

全班交流:杰奎琳杰克伯诺德夫人

师:同学们说得都非常有道理, 但是最后如果不是杰奎琳的灵活应变, 后果将不堪设想。能不能用一个恰当的说法, 既能提到全家人, 又突出杰奎琳的作用。

(全家人都为保住情报站作出了贡献, 小女儿杰奎琳起了关键作用。)

5. 总结延伸

再读课题:

师:同学们, 透过这半截蜡烛, 你们看到的还只是里面的情报吗?

提问:是什么给了他们力量? (板书:爱国)

俗话说: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为了把德国强盗赶出国门, 法国还有无数的家庭和人民为国捐躯。

6. 课后小练笔

正当小女儿杰奎琳“踏上了最后一级楼梯时, 蜡烛灭了”, 请你续写故事, 想想下面的故事会怎样发展?

篇9:《永远的歌声》(第二课时教案)

文章可以分为三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我”走出童年已经很久了,但童年的一些歌却牢牢地记在脑海中。

第二部分(第2至10自然段):这是文章的重点部分,写“我们”为生病的老师上山挖草药、捉鱼的事。

第三部分(第11至12自然段):在文章的结尾部分,作者用简洁的语言巧妙回应了文章的主题,即回答了为什么以“永远的歌声”为题。同时,与文章的开头相呼应,使得文章结构更加完整。

一、教学目标

1. 初步掌握作者通过典型事件抓住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2. 读懂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品味“ 放学的路上……使劲地点了点头。”“而眼尖的小兰……一条一条地穿起来……”等精彩词句,感受“我们”对老师真挚的爱,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尊敬老师、热爱老师的教育。

3. 从词语的替换对比明白用词的准确更利于表达真实的感情。

二、教学过程

复习

1. 回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 回顾上节课学生质疑的问题,引入新课。

品读课文,感受“歌声”之情

(一)感受学生对老师的爱。学习课文6-10自然段。

1.(课件出示问题)默读思考,在整件事的叙述中,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孩子对老师的一片深情。

2. 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汇报,出示相应的句子并引导学生理解、朗读。

句子一:“ 放学的路上……使劲地点了点头。”

①指名读,找出描写二牛动作和语言的句子,你感受到了什么?“拽住”你会用哪个词替换?体会二牛的急切。

②听了二牛的话,“我”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感受到什么?真的有狼吗?从课文哪里可看出?

③抓住“马上、立即 、使劲”等词语,引导学生感受孩子们为了老师不顾危险毫不犹豫的态度,以及对老师真诚的爱。

句子二:“而眼尖的小兰……一条一条地穿起来……”

①用“△”标出“我们”捉鱼动作的词语。

②抓住“摸呀,捉呀,追呀,堵哇”重点引导学生想象“我们”捉鱼的画面,体会抓鱼的快乐及对老师的爱。

句子三:“我们兴高采烈……老师、大人和同学。”

①用“○”标出描写“我们”神态的词语。

②“我们”高兴时会想些什么?(用感情朗读)

句子四:“在大人们的责骂和追问声中……泪水一滴一滴掉在我们的脸上。”

①“我们”为什么会遭到责骂?想象责骂的情景。

②用△画出写“我们”动作的词,用○标出写“我们”心情变化的词。

③“我们”为什么委屈?

④“献”可以换哪个字,从这个字你感受到什么?

⑤老师的泪水是什么样的泪水?(激动、高兴、欣慰、心疼、担忧)

过渡 :这是个什么样的老师,让学生不顾危险去为她挖药呢?(引入2-5自然段的学习。)

(二)感受老师的好。学习2-5自然段。

1. 课件出示问题:用线画出写老师好的句子。哪个句子是概括描写老师的好,哪些句子是具体写老师的好,这些句子分别表现老师哪方面的好?

2. 全班交流汇报,教师相机引导。

①课件出示反映老师好的句子,分别指导。重点通过“荒凉破旧”和“从城里来”反映老师有爱心。

②从老师模样好、嗓音好、有知识、有爱心方面总结老师“样样好”。

3. 如果你有这样的老师,你会有什么感觉?(自豪、敬佩、骄傲)带着这样的感情朗读这些句子。

回顾全文,畅谈收获

1. 为什么以“永远的歌声”为题?(学生回答,老师总结)

2. 既然以歌声为题,我们还可以怎样的方式开头呢?

3.学习了本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畅所欲言)

篇10:《掌声》教案(第二课时)

305

高芳芳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爱的奉献”。所以《掌声》有着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感受爱,更要让学生学会奉献爱。

《掌声》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英子,在掌声的激励下,鼓起生活的勇气变得乐观开朗的故事。课文以英子的感情变化为主线贯穿全文,言简情浓,透过描写英子动作神态的词句,展现了两次“掌声”带给英子的内心变化过程。表现了同学之间的关爱、鼓励和尊重,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段,深入理解课文,懂得课文中两次“掌声”的含义。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2.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掌声的深刻内涵,了解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懂得珍惜别人的爱,奉献自己的爱。

教学重点:

1.通过对描写两次掌声的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英子的心理变化过程。2.感悟“掌声”的内涵。

教学难点: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教学流程: 第一个环节:课前交流,引出掌声。

第二个环节:复习导入,引出英子变化后的段落,揭示英子变化的原因。

第三个环节:解读两次掌声,创设情境,品词析句感受英子的心理变化。

第四个环节:升华主题,欣赏诗歌,揭示掌声的内涵爱的主题。设计理念:

本课时的教学主要着眼于“情”扎根于“读”。抓住课文中提到的两次“掌声”为线索,以 “英子掌声前后的内心变化过程”为突破口,运用“以情促疑,直奔重点;以情激情,多元感悟;以情导行,情理相融”三大模块,紧扣文本,以情会文。指导学生用“抓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来体会人物内心世界”的阅读方法,用心去学,动情去读。围绕一个“爱”字,深入体验感悟,张扬情感,让课堂充满真情,构建学生精神成长的摇篮。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 师:同学们,今天来听课的老师真多呀!你们用什么方式欢迎他们呢?(生鼓掌)师:掌声这么热烈,真是一群热情好客的孩子。不过老师有点儿紧张,你们怎么鼓励我呢?(生鼓掌)师:谢谢同学们的支持,你们是想用掌声告诉我什么呢?(生自由表达)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阅读了单元导读,知道了这单元的主题是一个什么字? 生:“爱” 师:同学们记忆力真棒!是的,爱的力量是很大的,用掌声表达出来的爱更是非同一般。它还曾经改变了一个小女孩的命运,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走进那个关于掌声的故事。

生:齐读课题《掌声》 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个小女孩,她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英子。课件出示填空题:

她小时候得过(小儿麻痹症),腿脚(落下了残疾),因此她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身体的残疾让英子躲躲藏藏,失去了快乐,她变得非常的(自卑、忧郁)。

现在,英子像(变了一个认识的),不再像以前那么(忧郁)。她和同学们一起(游戏说笑),甚至在一次联欢会上,还让同学们(教她跳舞),她变得非常(开朗、乐观)。

二、品读现在,感受自信,揭示英子变化的原因

师:现在的英子和原来判若两人,是什么让英子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老师这里有一封英子的来信,同学们想看吗?(出示课件信的内容)

谁来为我们深情地读一读,其他同学用你们的火眼金睛找找看是什么让英子发生这么大的变化的?

生:掌声 师:原来是掌声使英子鼓起勇气微笑着面对生活,那课文一共写了同学们给了英子几次掌声。

(生读课文,画出相关句子)

三、聚焦“掌声”,品词析句,揭示掌声的内涵 师:好,同学们先划到这儿,哪位同学来读读你找到的掌声?

生: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间想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相机理解“骤然间”)

师:这热烈而持久的掌声又因何而起呢?听老师来读一读这个片段,大家找一找英子的动作和神态的句子,并画下来,想一想,英子的感受如何?

生: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同学们把这句划起来)

师:同学们,轮到英子讲故事的时候,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那一刻英子的心情你们能体会出来吗?谁来说说,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生:(忧郁 自卑)师:(出示课件)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地)把头低了下去。“(紧张 自卑)

知指导感情朗读,把紧张、自卑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师:同学们还划了哪些句子?

生: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

师:师:现在我请大家都来当一回英子,老师则是英子最知心的朋友,你们愿意把心里话告诉我吗?

师:英子你为什么犹豫了?

生:我怕同学们看见我走路的姿势。生:我担心同学们会嘲笑我。师:同学们,可见这个“犹豫“里藏着的是英子的害怕、胆怯。那不去行吗?可是又不想去,不知该如何是好,拿不定注意,所以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

师:从这句话里你还体会到了什么? 生:英子的痛苦和无奈 师:最了解英子的就是你们了,能用你们的朗读体现英子的痛苦和无奈吗?先自己读读这句话。

师:小英子那一刻有多难受多痛苦啊?谁再来读读。生:感情朗读 师:尽管英子内心十分难受痛苦,但还是在全班的注视下,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你想对她说些什么?

(生自由表达)

师:千言万语,化作无声的鼓励——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间想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课件出示,指导感情朗读)

师:这掌声是同学们对英子的(鼓励),老师板书,学生跟着记录。

师:同学们的掌声给了英子勇气和鼓励,此时的她感动得流下了眼泪,请女生读这句话,把同学们的鼓励,英子的感动读出来吧!

女生:读

师:掌声渐渐平息,英子也镇定了情绪,开始讲述了自己的一个小故事,故事讲完了,教室里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一次同学们又想通过掌声对英子说些什么呢?

生:(小队合作学习,解决问题)

全班交流,共同探究。重点理解两个“一摇一晃”前后的不同心态。

师:同样的路程、同样的走路姿势,可英子却在掌声前后走出了不一样的心情,不一样的人生,那都是源自同学们那充满鼓励,充满赞赏的掌声。

四、升华主题

师:如果这些话化作一个字那就是“爱”,就是这份爱医治了英子内心的病,使她从忧郁走向开朗,从自卑走向自信,所以她才能够微笑着面对生活。

篇11:《春》第二课时 教案

教案

教学目标

1.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②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运用多种写作手法(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合理安排顺序、调动多种感官)描写春天的方法。

3.③体会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写景的好处。教学重难点

4.把握抓住景物特征、有层次地写景的方法;

5.学习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使表达更形象、生动、有文采。教学过程

一、回顾就知导课

同学们,昨天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朱自清先生的《春》,了解了它的结构与内容。作者在文中向我们展示了六幅美丽的图画,展示了春天的美景。朱自清先生笔下迷人的春天,真是令我们留恋忘返啊!今天,我将跟大家与文章进行一次最亲密的接触,去深入地感受文中那绚丽的春光,去仔细地品味文中那优美的语言,去学习作者那高超的写作手法。

二、美美地听,交流感受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拥有了新鲜而深刻的感受。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又有什么独特的感受呢?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打开你们的耳朵,敞开你们的心房,用你们的耳朵聆听录音,用你们的心去感受朱自清笔下春天美的所在。听完之后请大家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概括自己的感受。

(播放轻音乐相伴的朗读音频。播放完以后,同学们陆续睁开了眼,但还有几个没睁开……)

师:相信大家都被这优美的朗读陶醉了,被这美妙的春天吸引了。你看,现在还有几个同学沉醉其中,不愿睁开眼呢!我想大家心中肯定有一种“意犹未尽”之感吧!没关系,再给大家两分钟时间整理你的思绪,然后就请同学们把你的感觉表达出来,让大家一起分享你的收获。(2分钟整理思路,组织语言)

学生各抒己见,说出自己的感受,师逐一进行点评。

师小结:刚才几位同学都谈了自己用心聆听之后的感想,收获真的很多。“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想每位同学一定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由于时间关系,不能一一大家分享了,大家可以在课后进行一下交流。三|、美美地读,体会文情

师:如此美的文章,如此美的语言,相信大家肯定想亲自走近它,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它的喜爱,那么就用你喜欢的方式读文章吧!用心去寻找文章的美!老师也为你们寻找了许多春天美景的画面,大家可以边欣赏画面边读文章,读的过程中,用笔画出你认为写得精彩的地方,并加以品味,想想精彩之处在哪。

(多媒体播放配轻音乐的春景图画,学生边欣赏边读课文,并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师巡视指导)

四、美美地说,品味语言

师:时间到了,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自己找到的文章的“美”。(先跟你的同伴分享一下你找到的文章美之处;然后小组内进行交流;最后推举代表将优美语句板书到黑板上,并进行简要赏析。

师巡视指导)

师:可以从课文的美句、画面、精段、手法、主题等方面入手。

时间到,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师小结:同学们谈的都比较好,根据大家刚才的讨论,综合大家的观点,谁来为大家总结一下这篇文章在写作中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学生回答,教师进行补充,多媒体展示总结。多媒体展示

1、抓住景物特征、有层次地写景的方法;

2、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使表达更形象、生动、有文采

3、合理安排文章结构

五、美美地写,妙笔生花

师:朱自清以生化的妙笔幻化出多彩的春天。文中字里行间都凸现着美。我想同学们一定对秋天也有独特的感受吧!现在,就请敞开你们的情怀,把你们对秋天景物独特的感受写出来吧!可以选择秋风、秋晨、秋雾、秋雨等来写,注意在写的过程中学习朱自清先生的写法。

六、课堂回顾

篇12:《称赞》第二课时教案

科目: 语文 班级: 二年级上学期语文第18课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相互称赞带来的快乐。2.学着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

教学重难点: 在理解课文的同时,学着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

教具准备: 课件

课件链接: 无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1.开火车读字卡。

2.训练识字方法:猬、板、椅、瞧,你是怎样记住的?(偏旁表义)

二、学习课文:

1.你还记得“称赞”这个小故事吗?想不想把它表演出来?

2.想演好要注意什么?(动作、语气、表情)

我们先把课文读好,再来表演1~4自然段。

(一)学习1~4自然段:

1.同位分角色练读。

2.师生配合表演1~4自然段,学生当导演指导朗读。

(1)但是看得出,他做得很认真。

小刺猬的话:“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一个比一个好!”

小獾的话:“真的吗?”

你指导的真好,能来读读吗?

3.师及时鼓励评价

4.师生共同表演(带头饰)

(二)学习5~10自然段:

1.学习小组分角色表演、交流。

2.请小组上台展示,生生互评。

引导学生体会小獾拉着小刺猬的手说话时的心情和语气,并引导学生带着相应的心情和语气读一读。

4.分角色朗读5—7自然段。

(1)动作指导:“拉手”“闻苹果”....

(2)表情:不好意思

(3)语气:

a.“在我有点儿泄气的时候,是你称赞了我,让我有了自信。瞧,我已经会做椅子了。这是我的一点儿心意,收下吧。

b.“谢谢你,你的称赞消除了我一天的疲劳!”(结合看图)

三、表演读全文:

1.请三位同学上台表演。

2.看第四幅:仔细观察他们的表情和动作,你想说些什么?

发散思维:假如小刺猬一开始不是称赞小獾,而是取笑他的板凳做得很粗糙,会有什么结果?

四、实践活动:

1.自己选一位同学(平时表现不太好),夸夸他的优点。

2.读读写写:

闻一闻

一个比一个好

瞧了瞧

一棵比一棵壮

——了——

一——比一——

——了——

一——比一——

五、课外延伸:回家后用恰当的方式称赞家人。

通过表演来理解课文,学会欣赏别人。

板书设计:

18.称赞

刺猬

小獾

篇13:《木兰从军》第二课时教学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多音字。认识1个偏旁。

3.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花木兰爱国爱家的优秀品质。说说花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并能用几句话写下来。

教学过程

一、启疑,初步感知英雄形象

1.师:这节课继续学习第12课《木兰从军》(板书课题)

2.复习巩固。

(1)(课件出示生词)认读文中生字词。

(2)师:课文主要写谁呀?她是男的是女的呀?从书上哪儿能够看出来?赶快打开书看一看,找一找。

3.交流小结:原来她是个女的。同学们读书真细心呀,从一句话、一个词、一个字就能看出来了。不简单!读书就要像你们这样,一个词、一个字、一个标点符号都不能放过。

(设计意图:从看似简单、平常的疑问入手,让学生快速浏览,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实则有意而为,使之与下文的“从军”形成矛盾,构成阅读期待。)

4.朗读第一节。

师导读:她叫什么名字呢?能把你的理解放到朗读中告诉大家吗?(指导朗读时强调突出“花木兰”。)

5.设疑:在你的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英雄?花木兰是个女的,她会是这样一个英雄吗?而且,古代的女子是不能参军打仗的,连出去玩玩都不容易。花木兰既然是个女的,怎么能够参军呢?为什么要去参军呢?她是怎么想的呢?

(设计意图:从课文内容入手,扣住中心句,以读代讲,初步感知人物形象。同时,让学生联系自己的体验理解“英雄”一词的内涵,与“花木兰是个女的”形成认知冲突,构成阅读期待。这一过程是朗读理解,更是语感的自然训练和展示。)

二、析疑,深入剖析英雄心理

1.出示:那时候,北方经常发生战争。一天,朝廷下达了紧急征兵的文书。木兰见到上面有父亲的名字,焦急万分。她想:父亲年老多病,难以出征;弟弟又小,还不够当兵的年龄。自己理应为国为家分忧。她说服了家人,女扮男装,替父从军。

(1)自由读,画出描写木兰心里想的句子,教师引导讨论:此时此刻,国有什么“忧”,家又有什么“忧”呢?

(2)指导读好“焦急万分”。

(3)指导读好描写花木兰心里想的句子,读出木兰焦急的心情。(可以转换角色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提问:你就是小木兰,你急什么呀?)

(4)小结:同学们真会读书,一边读一边想就能感受到词句中包含着的人物的心情。这种读书方法真好呀!

2.展开想象,说一说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

师:在危急关头,花木兰怎么做的呢?(想象当时木兰劝说家人的情景。)

3.再读第一节,感受木兰英雄形象。

(设计意图:紧扣“焦急万分”“为国为家分忧”等词语的理解、品读,深入领会花木兰心系国家安危,担心家人安全的焦急心情。接着引导学生通过角色变换的方式想象木兰说服家人的故事情节,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感受花木兰爱国爱家的品质,训练口语表达能力。)

三、探疑,全面解读英雄事迹

1.出示:木兰告别了亲人,披战袍,跨骏马,渡黄河,过燕山,来到了前线。在多年征战中,她为国立下了赫赫战功。

(1)师:请大家自由读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2)交流,教师引导,抓住“披”“跨”“渡”“过”等动词体会花木兰焦急的心情、快速行军的情形以及不畏艰险的英勇形象。

(3)指导理解“赫赫战功”感受木兰英雄形象。

(4)小结:一边读一边想,不仅读出了木兰的心情,读出了木兰劝说家人的情节,而且还读出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老师想说: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真好!

(5)出示:“我国古代有一位女英雄,名叫花木兰。”现在你认为她是不是英雄啦?读出你的理解和赞叹。

2.学习第四段

(1)默读第四段。

师:战争结束了,女英雄花木兰回到阔别12年的家乡,脱下了战袍,换上了心爱的女装。来探望她的将士们怎么样呢?画出有关词语。

(2)交流,抓住“英勇善战”和“文静俊美”的矛盾想象将士们的表现,引导说话:如果你就是将军、士兵,来看望她的朋友、邻居、小时候的小伙伴……你会对她说些什么呢?还会问她什么呢?

(3)再读:“我国古代有一位女英雄,名叫花木兰。”

(设计意图:抓住课文中重点词句的理解和感悟,深刻领会花木兰不畏艰险、英勇善战的英雄品质。用中心句将文本与课堂一线串起,一唱三叹,形散神聚。)

四、释疑,深切感受英雄品质

1.填空:花木兰真是一位____________!

(爱国爱家的女英雄!英勇善战的女英雄!机智勇敢的女英雄!……)

师:读到这儿,我们心中的疑问还有吗?

2.对照板书,总结出内容与学习方法。

3.回读文中的重点词语。

五、作业超市

(一)必做题:

写一写:展开想象,说说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然后用几句话写下来。

(二)(任选一题)

1.讲一讲: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或自己的朋友听。

2.背一背:喜欢背诗的同学可以背一背《木兰诗》。

3.演一演:把故事排成课本剧,和同学演一演。

篇14:守财奴(第二课时)教案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歌曲,请同学们在欣赏歌曲的同时思考:

1.歌曲中的母亲指的是谁?

2.是谁要回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2课《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第二课时,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书空课文题目(板题),齐读课题两遍。

二、初读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2.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走进课文,从课文中寻求答案。

3.读文要求:齐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桥从哪里跨越到了哪里?

文中最主要的人物是谁?他们在哪里?

4.汇报、交流

三、再读文、深入感知

1.这两个素不相识的人,他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让我们带着问题走人第一位主人公:小钱。

2.出示课文第2自然段学习:

从这段中你读懂了什么?

这段话中有几个描写花朵的词语,你们找到了吗?作者用( )比作( )?这个比喻句又说明了什么?

要想挽救这年轻的生命唯一的办法是什么?那找到合适的骨髓容易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④辗转是什么意思?⑤假设这个年轻人没有得白血病他会在做什么?⑥就在台湾青年要捐赠骨髓时发生了什么?

3.出示台湾地震图片:多么可怕的地震,我们的台湾青年抽取骨髓会成功吗?

4.小组合作学习3-6自然段。

5.小组合作要求:

大声朗读3-6段课文

把最令你感动的句子画出来

这些地方为什么令你感动?

四、升华感悟

1.我想学到这里你们应该明白生命桥的意义了吧?

2.补充完善板书

五、拓展

1.共同唱响《爱的奉献》。

2.如果有一天小钱和台湾青年、李博士相见了,他们会说些什么呢?小组交流一下。

六、作业

篇15:《穷人》第二课时教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沙俄时代渔民的悲惨生活,能对人物进行评价。

2.抓住文中描写人物心理活动和对话的语句,体会人物的美好品质。

3.联系上下文,了解人物的心理,体会省略号的作用。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教具准备

摘抄文中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语句的幻灯片。教学过程

一、复习:体会贫穷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让我们体会到西蒙一家和桑娜一家的生活非常贫穷,现在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她们的贫穷吧!幻灯播放贫穷的句子,学生一起朗读。教师总结。

2.教师小结、导人:桑娜一家的生活是这么穷,可有的人却说他们很富有,那他们究竟拥有珍贵的什么东西?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齐读课题。

二.自主学习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的自学要求:默读课文(3-11)自然段,画出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句子,并思考从这些句子中你体会到桑娜有哪些品质?写写自己的体会,先自主完成然后小组4人交流,(方法提示:找句子---谈体会----感情读。)

三.汇报点拨

★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师:从 “非这样做不可”体会到桑娜是那样的善良,那请你结合上下文填填如下句式,说说桑娜为什么非这样做不可?

1.如果桑娜把两个孩子报过来,那么----------------,如果不把两个孩子抱过来那么————————————,桑娜宁可————————,也要————————。

师:(板书善良)多么善良的桑娜,你能读出她的善良吗?

2.个别感情朗读。

3.师:她宁可自己过着更穷困的生活也要收养这两个孩子,多么坚决的桑娜,谁再来读读出桑娜的坚决与善良。

4.个别再读。

5.师:让我们一起感受她的善良与坚决。齐读。

★“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儿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不,没有人!上帝,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

师:从这段中找出一个词来形容桑娜抱回孩子后的心理。(忐忑不安)

①师:“忐忑不安”是什么意思?(心神不定,慌张,害怕)②师:为什么慌张害怕,心神不定呢?谁能走进桑娜的心理感受她的慌张?说说从这段文字中你体会到什么?

③师:你能读出她的忐忑不安吗?(个别读)

④ 师:文中的一些标点符号更能体现她不安的心理,是什么标点?(省略号),那此处的省略号是什么用法呢?请看大屏幕的选择:心理活动的断断续续,语意的跳跃,说话结巴,递增的次数。

生:心理活动的断断续续。师:你的理由是什么?

师总结:心理一会想这,一会想那儿,刚想丈夫回来会说些什么,一会又想丈夫是不是回来了,这就叫心理活动的断断续续。

5.指导朗读

a.师:那谁能把她那种心理断断续续读出来?(个别读)

b.师:哎!我听出你在省略号那里读得很慢,有所停顿。让我们一起读出她忐忑不安和断断续续的感觉吧!(一起读)

6.文中象这样的省略号还有很多,他们各有什么用途呢?让我们继续选择,答对的同学有奖励哦!(学生再看大屏幕选择)

7.教师小结。

桑娜是多么善良,多么富有同情心啊!为了帮助两个无辜的孩子,她宁可自己受苦受累。而作为桑娜丈夫的渔夫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渔夫回来后与桑娜的那一段对话吧。

四.品读对话,进入桑娜与渔夫的心理,体会渔夫的善良。

⑴同桌分角色朗读第三部分(第12—27自然段),思考从哪些句子体会到渔夫的的高尚品质?

⑵指名反馈,集体交流。

⑶点拨“熬”字。

师:24段中有一个字用得特别好,是哪个字呢?从这个字你体会到什么?

一个“熬” 字让我们感受到渔夫的生活是这样艰辛,以前艰辛,以后会更艰辛,那请你们发挥想象,原来渔夫6点去打渔,现在呢?原来的黑面包7个人吃,现在的黑面包呢?渔夫和桑娜只能-------。原来-------,现在----------,同学们说得很好,即使这样,渔夫还是坚决要收养这两个孩子。多么善良坚决的渔夫,你能读出渔夫的坚决与善良吗?(4)个别感情朗读。

(5)师:多么坚强的渔夫,再苦的日子他都能熬过来,谁再来读,读出渔夫的坚强。让我们一起读出渔夫的坚强与坚决吧!(一起读)

(6)师:在对话中还写到了他们的沉默,写了几次沉默?并联系上下文想象:桑娜和渔夫为什么沉默?在沉默中他们各自会想些什么?

第一次沉默是他们身处困境,却遭遇恶劣天气的无奈与苦闷。桑娜看到丈夫刚从危险中捡回一条命,不知如何和丈夫开口说这件事情。

第二次沉默是桑娜再等待丈夫的反应。

五、总结主题,写法。

1.师:桑拿和渔夫的生活是这么贫穷,但他们的品质却如此高尚,所以我们说他们很富有,全文没有一个穷字,却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他们的贫穷,全文没有一句赞赏的话却把他们的品质写得如此淋漓尽致,那么作者是运用了哪些描写的方法把他们的品质刻画具体的? 2.生:运用了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教师顺势板书)

3.教师小结:课文第9自然段作者运用了心理描写以及一些省略号把桑娜的忐忑不安的心理写得特别生动,现在让我们也来写写你矛盾的心理吧。六.小练笔

师:任选一题。a.昨天忘写作业了,老师叫我到办公室,在路上我心里„„b.一次数学考试,我考了一百分,可是发下试卷发现老师判错一题,我心里很矛盾„„ c.个别展示,其他同学评价。

七、作业设计

1.学习文章的写法续写《穷人》。

2.阅读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安娜,卡列尼娜》

【板书设计】

9、穷人

桑娜 善良 渔夫熬

上一篇:亚林二小学关于百日安全生产自检自查工作汇报下一篇:王丹 八查八看学习体会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