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社会学研究方法

2024-04-08

3社会学研究方法(共6篇)

篇1:3社会学研究方法

一、单选题

1、()是现代社会研究中最常用的资料收集方法。A.实验法 B.观察法 C.问卷法

D.文献法

2、选择标题的基本原则是()。A.标题一定要与报告的内容相吻合 B.标题一定要与报告的形式相吻合 C.标题一定要与报告的视角相吻合 D.标题一定要与报告的用途相吻合

3、抽样单位就是一次()所使用的基本单位。A.主观抽样 B.客观抽样 C.直接抽样

D.间接抽样

4、在写作调研报告时应注意的问题中,所谓规范性是指()。A.书写的规范性

B.形式的规范性 C.题目的规范性 D.结果的规范性

5、操作化定义就是对概念从经验事实方面给予具体的规定,使理论定义转变为可用于实际调查的()。A.理论指标 B.经验指标

C.研究指标 D.客观指标

6、()是问卷法收集资料的基本工具和依据。A.计算机 B.问卷 C.邮寄 D.访谈

7、进行观察的步骤一般是()。A.从开放到集中

B.从集中到开放 C.从内部到外部 D.从外部到内部

8、收集资料这一阶段的关键问题是如何保证资料收集的()。A.数量 B.客观 C.全面 D.质量

9、重点调查多使用于()。A.社会文化领域 B.社会科学领域 C.社会政治领域 D.社会经济领域

10、定距测量是对测量对象的()的测量。A.性质或类别 B.等级或顺序

C.数量差别或间隔距离

D.比例或比率关系

11、抽样误差是指由于抽样本身的()而导致的用样本值推论总体值时的误差。A.客观性 B.主观性 C.系统性 D.随机性

12、重点访谈又称为(),是集中于某一经验及其影响的访谈。A.集体访谈 B.个别访谈 C.结构式访谈 D.集中访谈

13、描述性研究主要收集()。

A.定性资料 B.定量资料

C.主观资料 D.客观资料

14、()是资料整理的基础性工作。A.资料的审核 B.资料的补充 C.资料的分类

D.资料的汇总

15、当一个变量的值增加时,另一个变量的值反而减少,这是()。A.正相关 B.负相关

C.直线相关 D.曲线相关

16、()是资料整理的第一个环节。A.资料的审核

B.资料的补充 C.资料的分类 D.资料的汇总

17、实验法的基本目标是()。A.建立变量间的科学关系 B.建立变量间的逻辑关系 C.建立变量间的系统关系 D.建立变量间的因果关系

18、简单随机抽样与等距抽样这两种抽样方法最适用于()的群体。A.同质性较低 B.同质性较高

C.异质性程度高 D.都可以

19、参与式观察又称为()。A.实验室观察 B.实地观察 C.局内观察

D.局外观察

20、在实验设计中,引入自变量之后所进行的测量称为()。A.前测 B.后测

C.左测 D.右测

二、多选题

1、统计推论的内容包括()。

A.参数估计 B.统计估计 C.统计假设检验 D.统计目的检验 E.统计形式检验

2、社会研究的方法论由相互联系的三个部分组成,具体包括()。A.恩格斯主义方法论 B.演绎方法

C.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 D.社会科学的学科方法论 E.逻辑方法

3、根据观察的程序不同,观察法可以分为()。A.实验室观察 B.实地观察 C.结构式观察

D.非结构式观察

E.参与式观察

4、根据测量内容的数学特征的不同,可以把社会测量分为四个层次,具体包括()。

A.定类测量

B.定序测量

C.定性测量 D.定距测量

E.定比测量

5、依据问卷送到调查对象手中的途径不同,自填问卷法可以分为()。A.个别发送 B.访谈问卷法 C.邮寄问卷法 D.发送问卷法 E.集中填答

6、大多数实验包括三对主要组成部分,它们是()。A.实验组与变量组 B.自变量与因变量

C.实验组与控制组

D.前测与后测

E.原因与结果

7、检测信度常用的方法有()。A.内容判断法 B.重复检验法

C.对分法

D.标准法

E.交互检验法

8、资料审核的内容包括()。A.资料真实性的审核

B.资料准确性的审核

C.资料完整性的审核

D.资料标准性的审核

E.资料科学性的审核

9、提问的控制应注意以下方面()。A.语调提高 B.语调转换 C.题目转换

D.对问题的重述和追问

E.掌握发问与插话的时机

10、整群抽样与分层抽样的不同主要表现在()。A.抽样样本数量 B.依据不同

C.抽样方法不同

D.适用范围不同

E.目标不同

11、问卷中答案设计的原则包括()。A.穷尽性 B.科学性 C.逻辑性 D.互斥性 E.系统性

12、在写作调研报告主体之前,我们必须考虑这样的因素包括()。A.调查对象的情况 B.主题的需要

C.调研材料的情况 D.整个报告的结构

E.整个报告的形式

13、下面的抽样类型中,肯定是等概率抽样的有()。A.简单随机抽样

B.等距抽样

C.分层抽样 D.整群抽样 E.多阶段抽样

14、由于实施方式不同,非结构式访谈通常有以下几类()。A.重点访谈

B.深度访谈

C.客观陈述法

D.集体访谈 E.个别访谈

15、所谓视角,实际上是分析资料的四种方法,即()。A.描述

B.解释

C.调查 D.预测

E.规范

16、问卷按其排列问题的详尽程度以及各问题的关联程度,可以分为()。A.自填问卷 B.邮寄问卷 C.访谈问卷 D.结构式问卷 E.非结构式问卷

17、适用于定序层次的简化资料方法有()。A.频数分布 B.比例 C.比率 D.累计频数 E.累积百分数

18、问卷中的问题依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A.关于事实方面的问题 B.关于态度和看法的问题 C.关于调查对象个人背景资料 D.关于环境方面的问题 E.关于组织方面的问题

19、访谈员应具备的条件分为两类,一般条件和特殊条件,其中一般条件主要有()。A.面容清晰 B.诚实

C.兴趣与能力

D.勤奋负责

E.谦虚耐心 20、观察点的确定主要考虑()。A.符合研究收集资料的要求 B.经费等条件允许

C.能被当地部门和观察对象所接受 D.符合研究目的的要求 E.能被观察者自己所接受

一、单选题

1、()是现代社会研究中最常用的资料收集方法。A.实验法 B.观察法 C.问卷法

D.文献法

2、()注重通过对第一手的信息的分析达到认识社会的目的。A.社会调查研究 B.实验研究 C.文献研究 D.方法论研究

3、选择标题的基本原则是()。A.标题一定要与报告的内容相吻合 B.标题一定要与报告的形式相吻合 C.标题一定要与报告的视角相吻合 D.标题一定要与报告的用途相吻合

4、抽样单位就是一次()所使用的基本单位。A.主观抽样 B.客观抽样 C.直接抽样

D.间接抽样

5、下面哪种方式是社会研究的主要方式?()A.方法论研究 B.文献研究 C.实验研究 D.社会调查研究

6、()是问卷法收集资料的基本工具和依据。A.计算机 B.问卷 C.邮寄 D.访谈

7、进行观察的步骤一般是()。A.从开放到集中

B.从集中到开放 C.从内部到外部 D.从外部到内部

8、()就是访谈法成功的重要保证。A.对问卷的设计 B.对问卷的整理

C.对访谈员的挑选和培训

D.对访谈的记录

9、收集资料这一阶段的关键问题是如何保证资料收集的()。A.数量 B.客观 C.全面 D.质量

10、定距测量是对测量对象的()的测量。A.性质或类别 B.等级或顺序

C.数量差别或间隔距离

D.比例或比率关系

11、截面研究是指在某一()上,对研究对象的不同类型的特征进行研究。A.时段 B.时点

C.时期 D.时空

12、抽样误差是指由于抽样本身的()而导致的用样本值推论总体值时的误差。A.客观性 B.主观性 C.系统性 D.随机性

13、操作化定义就是对概念从()方面给予具体的规定,使理论定义转变为可用于实际调查的经验指标。

A.理论 B.经验事实

C.研究 D.社会

14、()是资料整理的基础性工作。A.资料的审核 B.资料的补充 C.资料的分类

D.资料的汇总

15、()是资料整理的第一个环节。A.资料的审核

B.资料的补充 C.资料的分类 D.资料的汇总

16、解释性研究是描述性研究的()。

A.延续和深入

B.开始 C.必要条件 D.结束

17、简单随机抽样与等距抽样这两种抽样方法最适用于()的群体。A.同质性较低 B.同质性较高

C.异质性程度高 D.都可以

18、参与式观察又称为()。A.实验室观察 B.实地观察 C.局内观察

D.局外观察

19、在实验设计中,引入自变量之后所进行的测量称为()。A.前测 B.后测

C.左测 D.右测

20、访谈的实质是一个()的过程。A.单方自愿 B.双方互动

C.双方自愿 D.单方设计

二、多选题

1、统计推论的内容包括()。

A.参数估计 B.统计估计 C.统计假设检验 D.统计目的检验 E.统计形式检验

2、按研究目的的不同进行分类,社会研究主要可以分为()。A.探索性研究

B.理论性研究 C.描述性研究

D.应用性研究 E.解释性研究

3、社会研究中的分析单位主要有()。A.个人

B.群体

C.组织

D.社区

E.社会产物

4、社会研究的方法论由相互联系的三个部分组成,具体包括(A.恩格斯主义方法论 B.演绎方法。)C.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 D.社会科学的学科方法论 E.逻辑方法

5、根据观察的程序不同,观察法可以分为()。A.实验室观察 B.实地观察 C.结构式观察

D.非结构式观察

E.参与式观察

6、在写作调研报告正文时,具体的写作格式通常有(A.纵向结构式的写作方法

B.前式的写作方法 C.横向结构式的写作方法

D.后式的写作方法 E.纵横结合式的写作方法

7、大多数实验包括三对主要组成部分,它们是()。A.实验组与变量组 B.自变量与因变量

C.实验组与控制组

D.前测与后测

E.原因与结果

8、检测信度常用的方法有()。)A.内容判断法 B.重复检验法

C.对分法

D.标准法

E.交互检验法

9、影响样本代表性的主要因素包括()。A.抽样方法

B.总体的界定

C.样本容量

D.样本性质 E.总体的性质

10、整群抽样与分层抽样的不同主要表现在()。A.抽样样本数量 B.依据不同

C.抽样方法不同

D.适用范围不同

E.目标不同

11、在写作调研报告主体之前,我们必须考虑这样的因素包括()。A.调查对象的情况 B.主题的需要

C.调研材料的情况

D.整个报告的结构 E.整个报告的形式

12、由于实施方式不同,非结构式访谈通常有以下几类()。A.重点访谈

B.深度访谈

C.客观陈述法

D.集体访谈 E.个别访谈

13、研究内容大致可以划分为()。A.特征

B.意向性

C.行为

D.表象 E.思想

14、按调查对象选择的不同进行分类,社会调查研究主要可以分为()。A.普查

B.重点调查

C.抽样调查

D.典型调查

E.个案调查

15、反映离散趋势的测量法主要有()。A.全距

B.标准差 C.平均数 D.异众比 E.四分位差

16、所谓视角,实际上是分析资料的四种方法,即()。A.描述

B.解释

C.调查 D.预测

E.规范

17、社会研究者对非私人文献常用的分析方法有()。A.目的分析 B.性质分析 C.内容分析

D.二次分析

E.既有统计资料分析

18、适用于定序层次的简化资料方法有()。A.频数分布 B.比例 C.比率 D.累计频数 E.累积百分数

19、下面的抽样类型中,既可能是等概率抽样,也可能是不等概率抽样的有()。A.简单随机抽样 B.等距抽样 C.分层抽样

D.整群抽样

E.多阶段抽样

20、访谈员应具备的条件分为两类,一般条件和特殊条件,其中一般条件主要有()。A.面容清晰 B.诚实

C.兴趣与能力

D.勤奋负责

E.谦虚耐心

一、单选题

1、()注重通过对第一手的信息的分析达到认识社会的目的。A.社会调查研究 B.实验研究 C.文献研究 D.方法论研究

2、结果变量又称为()。A.自变量 B.因变量

C.原因变量 D.实验刺激

3、问卷设计是一个从()开始,经问卷初稿设计,再到试用与修改,最后才能正式使用的过程。A.逻辑性工作 B.社会性工作 C.探索性工作 D.系统性工作

4、社区是一定()的人们生活共同体。A.地域

B.文化 C.民族 D.空间

5、下面哪种方式是社会研究的主要方式?()A.方法论研究 B.文献研究 C.实验研究 D.社会调查研究

6、操作化定义就是对概念从经验事实方面给予具体的规定,使理论定义转变为可用于实际调查的()。A.理论指标 B.经验指标

C.研究指标 D.客观指标

7、进行观察的步骤一般是()。A.从开放到集中 B.从集中到开放 C.从内部到外部 D.从外部到内部

8、()就是访谈法成功的重要保证。A.对问卷的设计 B.对问卷的整理

C.对访谈员的挑选和培训

D.对访谈的记录

9、资料完整性的审核是指()。

A.将错误的资料剔除掉,以保证资料的质量

B.检查调查得来的资料中有没有不合理以及相互矛盾的地方

C.检查整体上的完整性和检查已收集上来的调查资料每一份是否完整

D.检查资料牵涉到的计量单位、使用的名词或者对定序资料进行的分组是否规范一致

10、重点调查多使用于()。A.社会文化领域 B.社会科学领域 C.社会政治领域 D.社会经济领域

11、截面研究是指在某一()上,对研究对象的不同类型的特征进行研究。A.时段 B.时点

C.时期 D.时空

12、抽样误差是指由于抽样本身的()而导致的用样本值推论总体值时的误差。A.客观性 B.主观性 C.系统性 D.随机性

13、描述性研究主要收集()。

A.定性资料 B.定量资料

C.主观资料 D.客观资料

14、参数值也称为()。A.统计值 B.样本值 C.总体值

D.变量值

15、当一个变量的值增加时,另一个变量的值反而减少,这是(A.正相关 B.负相关

C.直线相关 D.曲线相关。)

16、()是资料整理的第一个环节。A.资料的审核

B.资料的补充 C.资料的分类 D.资料的汇总

17、解释性研究是描述性研究的()。

A.延续和深入

B.开始 C.必要条件 D.结束

18、参与式观察又称为()。A.实验室观察 B.实地观察 C.局内观察

D.局外观察

19、()是社会研究中最常用的分析单位。A.个人

B.群体 C.组织 D.社区

20、访谈的实质是一个()的过程。A.单方自愿 B.双方互动

C.双方自愿 D.单方设计

二、多选题

1、将概念转化为若干指标常用的方法有()。

A.实践的办法 B.经验的办法

C.感性的做法 D.理性的做法

E.理论的做法

2、统计推论的内容包括()。

A.参数估计 B.统计估计 C.统计假设检验 D.统计目的检验 E.统计形式检验

3、根据测量内容的数学特征的不同,可以把社会测量分为四个层次,具体包括()。

A.定类测量 B.定序测量

C.定性测量 D.定距测量

E.定比测量

4、依据问卷送到调查对象手中的途径不同,自填问卷法可以分为()。A.个别发送 B.访谈问卷法 C.邮寄问卷法 D.发送问卷法 E.集中填答

5、大多数实验包括三对主要组成部分,它们是()。A.实验组与变量组 B.自变量与因变量

C.实验组与控制组

D.前测与后测

E.原因与结果

6、检测信度常用的方法有()。A.内容判断法 B.重复检验法

C.对分法

D.标准法

E.交互检验法

7、提问的控制应注意以下方面()。A.语调提高 B.语调转换 C.题目转换

D.对问题的重述和追问

E.掌握发问与插话的时机

8、整群抽样与分层抽样的不同主要表现在(A.抽样样本数量 B.依据不同

C.抽样方法不同

D.适用范围不同

E.目标不同

9、问卷中答案设计的原则包括()。A.穷尽性 B.科学性 C.逻辑性 D.互斥性 E.系统性

10、与编码有关的问题包括()。A.抽取编码单位 B.确定编码单位 C.选择编码单位。)D.制定编码单

E.设计编码单

11、下面的抽样类型中,肯定是等概率抽样的有()。A.简单随机抽样

B.等距抽样

C.分层抽样 D.整群抽样 E.多阶段抽样

12、由于实施方式不同,非结构式访谈通常有以下几类()。A.重点访谈

B.深度访谈

C.客观陈述法

D.集体访谈 E.个别访谈

13、纯文字资料的整理主要包括()。A.资料的审核 B.资料的归纳

C.资料的真实性的审查 D.资料的分类 E.资料的汇总

14、反映离散趋势的测量法主要有()。A.全距 B.标准差 C.平均数 D.异众比 E.四分位差

15、所谓视角,实际上是分析资料的四种方法,即()。A.描述

B.解释

C.调查 D.预测

E.规范

16、问卷按其排列问题的详尽程度以及各问题的关联程度,可以分为()。A.自填问卷 B.邮寄问卷 C.访谈问卷 D.结构式问卷 E.非结构式问卷

17、适用于定序层次的简化资料方法有()。A.频数分布 B.比例 C.比率 D.累计频数 E.累积百分数

18、下面的抽样类型中,既可能是等概率抽样,也可能是不等概率抽样的有()。A.简单随机抽样 B.等距抽样 C.分层抽样

D.整群抽样

E.多阶段抽样

19、访谈员应具备的条件分为两类,一般条件和特殊条件,其中一般条件主要有()。A.面容清晰 B.诚实

C.兴趣与能力

D.勤奋负责

E.谦虚耐心

20、观察点的确定主要考虑()。A.符合研究收集资料的要求 B.经费等条件允许

C.能被当地部门和观察对象所接受 D.符合研究目的的要求 E.能被观察者自己所接受

一、单选题

1、()是现代社会研究中最常用的资料收集方法。A.实验法 B.观察法 C.问卷法

D.文献法

2、()注重通过对第一手的信息的分析达到认识社会的目的。A.社会调查研究 B.实验研究 C.文献研究 D.方法论研究

3、结果变量又称为()。A.自变量 B.因变量

C.原因变量 D.实验刺激

4、问卷设计是一个从()开始,经问卷初稿设计,再到试用与修改,最后才能正式使用的过程。A.逻辑性工作 B.社会性工作 C.探索性工作 D.系统性工作

5、下面哪种方式是社会研究的主要方式?()A.方法论研究 B.文献研究 C.实验研究 D.社会调查研究

6、在写作调研报告时应注意的问题中,所谓规范性是指()。A.书写的规范性

B.形式的规范性 C.题目的规范性 D.结果的规范性

7、()就是访谈法成功的重要保证。A.对问卷的设计 B.对问卷的整理

C.对访谈员的挑选和培训

D.对访谈的记录

8、收集资料这一阶段的关键问题是如何保证资料收集的()。A.数量 B.客观 C.全面 D.质量

9、重点调查多使用于()。A.社会文化领域 B.社会科学领域 C.社会政治领域 D.社会经济领域

10、定距测量是对测量对象的()的测量。A.性质或类别 B.等级或顺序

C.数量差别或间隔距离

D.比例或比率关系

11、截面研究是指在某一()上,对研究对象的不同类型的特征进行研究。A.时段 B.时点

C.时期 D.时空

12、操作化定义就是对概念从()方面给予具体的规定,使理论定义转变为可用于实际调查的经验指标。

A.理论 B.经验事实

C.研究 D.社会

13、描述性研究主要收集()。

A.定性资料 B.定量资料

C.主观资料 D.客观资料

14、参数值也称为()。A.统计值 B.样本值 C.总体值

D.变量值

15、()是资料整理的基础性工作。A.资料的审核 B.资料的补充 C.资料的分类

D.资料的汇总

16、当一个变量的值增加时,另一个变量的值反而减少,这是(A.正相关 B.负相关

C.直线相关 D.曲线相关

17、()是资料整理的第一个环节。A.资料的审核

B.资料的补充 C.资料的分类 D.资料的汇总

18、解释性研究是描述性研究的()。

A.延续和深入

B.开始 C.必要条件。)D.结束

19、参与式观察又称为()。A.实验室观察 B.实地观察 C.局内观察

D.局外观察

20、()是社会研究中最常用的分析单位。A.个人

B.群体 C.组织 D.社区

二、多选题

1、将概念转化为若干指标常用的方法有()。

A.实践的办法 B.经验的办法

C.感性的做法 D.理性的做法

E.理论的做法

2、按研究目的的不同进行分类,社会研究主要可以分为()。A.探索性研究

B.理论性研究 C.描述性研究

D.应用性研究 E.解释性研究

3、根据观察的程序不同,观察法可以分为()。A.实验室观察 B.实地观察 C.结构式观察

D.非结构式观察

E.参与式观察

4、根据测量内容的数学特征的不同,可以把社会测量分为四个层次,具体包括()。

A.定类测量

B.定序测量

C.定性测量 D.定距测量

E.定比测量

5、检测信度常用的方法有()。A.内容判断法 B.重复检验法

C.对分法

D.标准法

E.交互检验法

6、资料审核的内容包括()。A.资料真实性的审核

B.资料准确性的审核

C.资料完整性的审核

D.资料标准性的审核

E.资料科学性的审核

7、影响样本代表性的主要因素包括()。A.抽样方法

B.总体的界定

C.样本容量

D.样本性质 E.总体的性质

8、问卷中答案设计的原则包括()。A.穷尽性 B.科学性 C.逻辑性 D.互斥性 E.系统性

9、在写作调研报告主体之前,我们必须考虑这样的因素包括()。A.调查对象的情况 B.主题的需要

C.调研材料的情况 D.整个报告的结构

E.整个报告的形式

10、下面的抽样类型中,肯定是等概率抽样的有()。A.简单随机抽样

B.等距抽样

C.分层抽样 D.整群抽样 E.多阶段抽样

11、研究内容大致可以划分为()。A.特征

B.意向性

C.行为

D.表象 E.思想

12、纯文字资料的整理主要包括()。A.资料的审核 B.资料的归纳

C.资料的真实性的审查 D.资料的分类 E.资料的汇总

13、按调查对象选择的不同进行分类,社会调查研究主要可以分为()。A.普查 B.重点调查

C.抽样调查

D.典型调查

E.个案调查

14、反映离散趋势的测量法主要有()。A.全距

B.标准差 C.平均数 D.异众比 E.四分位差

15、所谓视角,实际上是分析资料的四种方法,即()。A.描述

B.解释

C.调查 D.预测

E.规范

16、社会研究者对非私人文献常用的分析方法有()。A.目的分析 B.性质分析 C.内容分析

D.二次分析

E.既有统计资料分析

17、适用于定序层次的简化资料方法有()。A.频数分布 B.比例 C.比率 D.累计频数 E.累积百分数

18、下面的抽样类型中,既可能是等概率抽样,也可能是不等概率抽样的有()。A.简单随机抽样 B.等距抽样 C.分层抽样

D.整群抽样

E.多阶段抽样

19、问卷中的问题依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A.关于事实方面的问题 B.关于态度和看法的问题 C.关于调查对象个人背景资料 D.关于环境方面的问题 E.关于组织方面的问题

20、访谈员应具备的条件分为两类,一般条件和特殊条件,其中一般条件主要有()。A.面容清晰 B.诚实

C.兴趣与能力 D.勤奋负责

E.谦虚耐心

篇2:3社会学研究方法

第一章序论

1.社会调查的概念:

社会调查是人们有目的地认识社会现象的一种活动。是在系统地、直接地收集有关社会现象的经验材料的基础上,通过对资料的分析和综合来科学地阐明社会生活状况及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活动。2.社会调查的特点:

(1)实践性:调查需深入实际;课题来源社会,结果服务社会;方法与技术具有极强的操作性。

(2)客观性:强调忠实于客观事实。

(3)综合性:研究视角的综合性,运用知识的综合性,研究方法的多样性。

3.社会调查的任务:

(1)客观地描述事实真相。

成功的关键是:方法科学;立场客观。

(2)科学地解释社会事实。

成功的关键是:方法科学;立场客观;正确的理论指导。

(3)对策研究。

4.社会调查的功能

(1)社会调查是正确认识社会的基本途径。

(2)社会调查是科学管理社会的重要前提(有效改造社会的重要条件)。

(3)社会调查是进行思想教育,提高人的思想水平和认识能力的有效手段(培养人才)。

(4)社会调查是端正党风和学风的法宝(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方法)。

第二章社会调查的基本程序

1.社会调查的主要阶段

1)准备阶段 2)调查阶段 3)研究阶段 4)总结阶段

2.选择调查课题的重要意义

(1)选择调查课题可以明确研究方向;

(2)调查课题的选择,决定着调查研究的价值;

(3)调查课题的选择,决定着社会调查的方案设计,制约着社会调查的全过程。

3.课题的类型

(1)理论研究课题和应用研究课题

(2)描述性研究课题和解释性研究课题

描述性研究课题是指那些为弄清发生了什么事而提出调查研究课题,它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解释性研究可以解答“为什么”的问题,它能说明社会现象发生的原因,预测事物的发展后果,探索社会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

4.课题的选择原则和形成途径

(1)正确选择课题的原则

需要性原则;创造性原则;可行性原则;科学性原则。

(2)课题形成的途径

查阅文件资料;向专家咨询;实地考察。

5.什么是研究假设

研究假设是指根据已有的事实材料和科学原理对未知事实及其规律提出的一种不完备的尚待验证的设想与推测。

6.一项假设的提出必须符合以下几个条件:

a 某领域所提假设,不应与已证实为正确的理论相违背;

b 假设不能与已知的和验证过的事实发生矛盾;

c 假设必须具有一定的想象力;

d 假设必须是可验证的。

7.研究假设的作用:

a假设是设计调查方案的指南;

b假设是搜集材料的向导;

c假设是探索客观真理的桥梁。

并非所有的调查研究都必须预先设立研究假设。它主要适用于以探寻现象的因果关系为目的的解

释性研究课题。

8.研究假设的类型

一元假设(x)。指某个社会事实的单义判断。

二元假设(x→y)。指某一社会事实与另一社会事实之间的关系的判断。

多元假设(x→z→y)。指某一社会事实与另外两个或更多社会事实之间的关系的判断。9.假设的表达方式

函数式即“y是x的函数”。

条件式即“如果有x,则有y”。

差异式“如果X不同,则Y也不同”。

10.形成假设的方法

归纳推理法:将局部的观察结果和事实材料经过归纳,形成具有普遍意义的假设。

逻辑推理法:根据以往的理论或事物发展的规律,对事物的发展的变化趋势做出某种推测的方法。类比推理法:面对陌生的社会现象,拿所熟悉的事物、过程、规律与之类比,形成假设。11.调查方案的可行性研究

1.逻辑分析法:即用逻辑学的方法来检验调查设计的可行性;

2.经验判断法:即用以往的实践经验来判断调查设计的可行性;

3.试验调查法:即通过小规模实地调查来检验调查资料的可行性,并根据试验结果修改和完善原设计方案。

12.调查员必须具备的素质

(1)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2)有甘当小学生的精神;

(3)有客观公正的态度;

(4)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

(5)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6)具备一定的社会经验和实际工作能力。

第三章社 会 测 量

1.什么是社会测量

社会测量是指依据一定规则,将研究对象所具有的属性和特征用一组符号或数字表达出来的过程。用于确定一个特定分析单位的特定属性的类别或水平。

2.社会测量的意义:它能使调查研究的实际操作成为可能;它为调查研究中的定量分析提供了必要条件;

它有助于提高社会调查研究的客观性和精确性。

3.社会测量的四个要素:

(1)测量客体:即测量对象是现实社会中存在的事物或现象;回答“测量谁?”

(2)测量内容:即客体的属性和特征;回答“测量什么?”

(3)测量规则:对具体的测量内容和测量行为进行规范的操作规则;回答“怎么测量?”

(4)数字和符号:是指反映测量结果的工具。回答“如何表示?”

4.社会测量的特点(特殊性)

1.标准化和精确化程度较低;

2.社会测量受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大。

5.定类测量:是对测量对象的属性或特征的类别加以鉴别的一种测量方法。事实上就是将调查的事物加以分类。遵循以下原则:1)必须有两个以上的变量值;2)变量之间必须相互排斥;3)测定的对象都有一个合适的类型,不能没有归属。

6.定序测量:是指对测量对象的属性和特征的类别进行鉴别并能比较类别大小的一种测量方法。定序

测量能把测定对象的特征和属性按高低、强弱、大小、多少的程度排列成序。无法进行代数运算。适合的统计方法:中位数、四分位数、等级相关和非参数检验等。

7.定距测量:是一种能够测定事物的属性和特征的差别程度的一种测量方法。定距测量不但能确定变

量的类别以及之间的顺序,还能进一步计算变值之间相差的实际数值。数学特点:能进行加减运算,不能进行乘除运算。统计方法:算术平均值、方差、积差相关、复相关、参数检验等。

8.定比测量:是一种能测定事物间比例、倍数关系的测量尺度。除了具有以上三种变量的所有特征外,还能对变量值进行乘除法的运算,是测量层次最高的一种尺度。为了使用这种测量具有实际意义,定比、定量要求有一个绝对的固定的而非任意规定的零点。这里的“零”都表示真实的“无”,可进行乘除运算,各种统计方法均可使用。

9.四种测量类型之间的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1)从定类→定序→定距→定比,层次依次上升,趋向复杂,水平提高;

(2)每一较高层次的测量尺度,都有是以较低层次测量尺度为基础的。对于同一变量,可以根据研究者的实际需要对其作不同层次的测量。

10.指数的概念:是由多个不同的回答所构成的一个简单累加的分数。它是由一组有关事物的态度或看法的陈述构成,回答者分别对这些陈述分别同意或不同意的意见,然后按照某种标准将回答者在全部陈述上的得分加起来,得到该回答者对这一事物态度的量化结果。

11.量表的概念:是一种有结构强度顺序的复合测量。即全部陈述或项目都是按照一定的结构顺序来安排,以反映出所测量的概念或态度具有的各种不同的程度。项目之间存在一种趋强的顺序

12.李克特量表

13.语义差异量表

14.概念的操作化

操作化:把我们无法得到的有关社会结构、制度或过程,以及有关人们行为、思想和特征的内在事实,用代表它们的外在事实来替换,以便于通过后者来研究前者。或者说,是将抽象的概念转化成具体测量所采用的程序、步骤、方法、手段的详细说明。

给出操作定义:这种定义即一套程序化的工具,它告诉研究者任何辨认抽象概念所指称的现实世界中的现象。用可感知、可度量的事物对抽象定义做出界定或说明的方法,即用变量和调查指标来反映抽象概念的方法。

15.社会测量的信度:指社会测量活动中测量主体运用某一种确定的测量手段重复测量同一对象时的测量值的前后一致程度。即测量结果反映测量对象实际情况的可靠性程度。必须考虑到较长时间使用同一计量的可行性。测量的信度通常以相关系数来表示.1)复查信度;2)复本信度;3)折半信度.信度应大于0.8为可靠。影响信度的主要因素:(1)样本容量大小(抽样);(2)抽样方法不当;(3)指标不清或不客观。

16.社会测量的效度:指在社会测量活动中社会测量主体运用某一确定的测量手段对测量客体进行考察

后,所取得的测量结果对说明该测量客体某方面属性的恰当、准确、有效的程度。它有两层含义:(1)测量对象是否是所要测量的变量;(2)被测量的结果是否接近真实值。有(1)内容效度(表面效度);

(2)标准效度。(3)结构效度。影响社会调查效度的因素有:(1)调查内容不能准确反映调查目的;(2)调查问题提得太笼统,含糊不清。效度的三种评价方法:(1)经验评价;(2)逻辑评价;

(3)效标比较。

17.效度要以信度为基础,一个优良的测量指标必须同时具有效应和信度。提高信度和效度的主要途径:科学设计调查指标和方案;调查人员认真负责,调查对象的积极配合;切实做好各个阶段和环节的工作

第四章社会调查的基本类型

1.普查的基本原则、方法与步骤

2.抽样调查抽样调查的涵义、特点

优点:

 以足够的调查单位组成的“样本”来代表和说明总体。

按随机原则抽取调查单位。

以样本推断总体的误差可以事先计算并加以控制。

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

局限性:只能提供说明整个总体情况的统计资料不能提供各级情况的资料;如总体数不多或所需资料简单,行政渠道的统计结构健全有效,全面调查比抽样调查更为有效.3.抽样调查的适用场合(1)总体范围较大,调查对象较多

(2)需要了解全面情况但又不可能进行全面调查

(3)虽可以但不必要进行全面调查

(4)对普查统计资料的质量进行检验和修正

4.抽样调查的一般步骤

(1)总体的界定

(2)选取适当的抽样方式

(3)确定抽样单位,编制抽样框

(4)确定样本的大小

(5)收集样本资料

(6)计算样本资料和推断,调查总体说明总体

5.确定样本时应该考虑的因素

(1)调查总体的规模大小;

(2)调查总体内部的差异程度;

(3)对调查结果的可信度与精确度度的要求。一般大于30~50。样本的数量在理论上是可以计算的:如在重复抽样的条件下,简单随机抽样所需样本:有公式

t22n2e

t为某一信度(如若95%)所对应的临界值(如1.96),σ为总体标准差,e 为允许的误差范围.从定性的方面考虑样本量的大小,其考虑因素有:决策的重要性,调研的性质,变量个数,数据分析的性质,同类研究中所用的样本量等。

6.抽样调查类型和方法

1).非随机抽样:(1)判断抽样;(2)偶遇抽样 ;(3)滚雪球抽样;(4)配额抽样

2).随机抽样:

(1)简单随机抽样;

(2)系统抽样(等距随机抽样);a、将总量的所有个体按一定顺序排列起来。b、计算抽样距离,抽样的距离是K=N/n;c、在头K各个体中,用完全随机的方法抽取一个个体,设其所在的序号为K.d、自K开始,每隔K个个体抽取一个个体。

(3)类型随机抽样;

(4)整群抽样

3).户内抽样

4).PPS抽样(概率与元素的规模大小成比例的抽样)

7.典型调查的涵义与特点的涵义

典型调查是对被调查对象进行初步分类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选择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的单位进行深入细致地调查。

第五章访谈法

1.访谈法的特点与种类

按访谈过程的控制程度,访谈法可以分为标准化访谈和非标准化访谈两类。

标准化访谈,是一种高度控制的访问,即按照事先设计的、有一定结构的访问问卷进行的访问;在总体上最大的优点是访问结果便于量化并可以进行统计分析。

2.访谈程序与技巧

第六章问卷法

1.问卷法的特点与种类

2.问卷设计的原则与步骤

3.问卷的结构

问卷的结构包括

1、封面信

2、指导语

3、问题和答案

4、编码及其资料。

4.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

5.问卷设计的主要步骤

6.问卷及答案的设计

7.问题设计的要求

1.围绕假设进行;2.问题应具体、明确,不能抽象、笼统;3.要避免提复合性的问题;4.适合被调查者的特点,通俗易懂;5.避免带有倾向性和诱导性问题;6.不要直接提问具有敏感性或威胁性的问题。7.不用否定形式提问。

问卷设计中为了降低问题的敏感性,采用的主要方法有假设法、模糊法和转移法。

8.答案的设计

9.问卷设计中的难点

10.调查员的挑选与培训

第七章调查资料的整理方法

1.料整理的意义和一般步骤

2.资料整理的原则

3.资料的审核和汇总

第八章调查资料的统计分析

1.统计分析的内容、步骤及作用

2.单变量统计分析

离散程度:标准差;离散系数(标准差系数)

3双变量统计分析

检验两个变量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

4.相关系数的种类

(1)相关

(2)c相关(列联相关)

(3)等级相关(R)

(4)皮尔逊积差相关

第九章调查资料的理论研究

1.什么是理论研究:理论研究是一种依据调查过程中获得的经验材料和已有知识,按照逻辑的程序和规则形成自己的社会调查成果、创造新知识的抽象思维活动。

2.理论研究的作用

(1)对统计分析的结果作出理论解释;

(2)从理论上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和论证;

(3)由具体的个别的经验现象上升到抽象的普遍的理论认识;

(4)根据理论研究的结果,提出研究结论,并解释研究成果。

理论研究贯穿于整个社会调查的全过程。

3.理论研究的程序和步骤

4.比较研究

5.因果关系研究

6.调查报告的撰写

第十章社会调查的应用

1.什么是民意测验

2.民意测验方法的的基本要求

3.什么是市场调查

篇3:腰围测量3种方法比较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8年6月选择北京市东城区某2所小学全体六年级学生196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 男生89名, 女生107名;平均年龄男生为 (11.70±0.57) 岁, 女生为 (11.81±0.55) 岁,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身高、体重等指标的测量严格按照《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研究检测细则》规范完成测试[4], 现场质量控制符合要求。使用生物电阻抗对72名目测超重的学生测量脂肪百分比、腰臀比以及腹部是否肥胖, 生物电阻抗对腹部肥胖分为不肥胖、Ⅰ度肥胖、Ⅱ度肥胖3种判定。分别使用3种腰围测量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测量:方法1, 被测者直立, 双臂适当张开下垂, 双脚合并, 体重均匀分担在双脚, 露出腹部皮肤, 测量时平缓呼吸, 不收腹或屏气。腰围的测量是在肚脐上缘上1 cm的水平面上进行。测量时皮尺刻度缘距肚脐上缘1 cm处, 水平环绕1周。测量时皮尺贴近皮肤, 但避免紧压使皮尺陷入皮肤内。调查员目光与皮尺刻度在同一水平面上, 记录读数, 读数准确至0.1 cm[5]。方法2, 让受试者直立, 两脚分开30~40 cm, 用一根没有弹性、最小刻度为1 mm的软尺放在右侧腋中线髂骨上缘与第十二肋骨下缘连线的中点 (通常是腰部的天然最窄部位) , 沿水平方向围绕腹部1周, 紧贴而不压迫皮肤, 在正常呼气末测量腰围的长度, 读数准确至0.1 cm[6]。方法3, 被测者自然站立, 目视前方, 测量者将卷尺置于脐部中心, 以水平位绕腰1周, 在被测者呼气末, 吸气未开始时测量。注意被测者要保持自然呼吸状态, 读数准确至0.1 cm[7]。臀围的测量为被测量者采取立正姿势, 软尺在被测者臀围最宽处水平测量一周所得数值[1]。腰臀比1为生物电阻抗给出值;2为腰围测量方法1与臀围测量值之间的比值;3为腰围测量方法2与臀围测量值之间的比值;4为腰围测量方法3与臀围测量值之间的比值。

1.3 统计分析

使用SPSS 11.5对数据进行分析, 用一般线性模型 (General Linear Model) 的Repeated Measures过程实现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 及组间主效应的两两比较。连续变量之间的相关分析使用Pearson相关, 连续变量与等级变量之间的相关分析使用Spearman相关。

2 结果与分析

2.1

3种腰围测量方法比较 进行球形检验后发现, λ=0.755, χ2=54.324, P<0.01, 不符合球形假设。因此, 使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模型, 发现3种腰围测量方法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方法1的测量值介于方法2和方法3之间;方法2的变异系数 (CV) 在3者中最大, 方法1与方法2接近, 方法3最小;男女合计后方法1的标准差最大, 方法3次之。见表1。

/cm

注:组间主效应的两两比较使用LSD法, 方法1和2之间比较, **P<0.01;方法2和3之间比较, ##P<0.01;方法1和3之间比较, △△P<0.01。

2.2

3种腰围测量方法与脂肪百分比及腹部肥胖的比较 判定肥胖的标准为脂肪百分比含量男性大于25%, 女性大于30%[8]。如表2所示, 男生腰围测量方法1和方法2在肥胖者和不肥胖者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方法1、2和3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种腰围测量方法在非肥胖和肥胖女生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

注:组间主效应的两两比较使用Bonferroni法, 方法1和2之间比较, **P<0.01;方法2和3之间比较, ##P<0.01;方法1和3之间比较, △△P<0.01。

如表3所示, 与腰臀比1相比, 腰臀比2, 3, 4与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腰臀比1明显小于腰臀比2, 3, 4。

注:与腰臀比1比较, **P<0.01。

2.3

3种腰围测量方法与脂肪百分比及腹部肥胖的相关分析如表4所示, 腰围测量方法1与方法3之间的相关系数极高, 达到0.982 (P<0.01) ;方法3与脂肪百分比的关系最高, 达到0.767, 方法2次之, 为0.719;方法1与腹部肥胖的关系最高, 达到0.741, 方法3次之, 为0.764。

注:P值均<0.01。

2.4

3种腰围测量方法与脂肪百分比及腹部肥胖的偏相关分析 如表5所示, 排除了性别、年龄、体重的影响后, 腰围测量方法1与方法3之间的相关系数达到0.922, 高于方法1与方法2的相关系数。方法1与脂肪百分比的偏相关系数为0.742, 与腹部肥胖的相关系数为0.511。

注:P值均<0.01。

3 讨论

腰围是比较简单的、能够用来确定腹部脂肪分布、预测与肥胖相关疾病危险度的指标之一。目前, 有越来越多的研究将腰围、BMI和腰臀比联合起来, 探讨它们与肥胖、高血脂、高血糖、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关系, 本文所提及的腰围测量方法2和方法3在中外文献中多有涉及[9,10,11,12]。在被测者呼气末, 用卷尺水平位绕脐1周的测量方法, 由于操作的简便性, 标志点清晰, 受到很多研究者的欢迎。但是对于肥胖者而言, 尤其是腹部肥胖者而言, 水平环绕肚脐1周的位置并不是腰部最窄的位置。本研究的结果显示, 这一方法测量出来的腰围值是3种方法中测量值最大的。世界卫生组织 (WHO) 推荐的腰围测量方法是腋中线髂骨上缘与第十二肋骨下缘连线的中点, 这也是很多文献所采用的方法, 这个位置所测量的通常是腰部最窄的位置[13,14], 大部分测量对象的肚脐位置均低于这一水平线, 本研究的结果也证实这一方法测量出来的腰围值是3种方法中测量值最小的。但是由于WHO推荐的腰围测量方法对解剖学位置的要求较高,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通过触摸确定某些肥胖者的解剖学位置在技术操作上难度较大, 不同的测量人员对解剖学位置的把握标准不一,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测量操作上的困难。

篇4:舞蹈社会学研究的视角与方法

【关键词】 舞蹈社会学; 区域-群体;实践与过程

[中图分类号]J70 [文献标识码]A

一、区域-群体的类型化界说

1.基于“民族舞”的反思

20世纪40年戴爱莲先生在重庆举办的“边疆音乐舞蹈大会”上,把在少数民族地区收集整理的藏族、维吾尔族、彝族、苗族、羌族等数十个舞蹈作品搬上舞台,轰动了整个山城,在那个时代极大地增强了民族凝聚力,也奠定了民族舞蹈在中国的地位,其后大型舞蹈史诗、各大舞蹈晚会中民族舞蹈的表演都成为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从舞蹈学科内部来看,我国多民族共存的前提条件给舞蹈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每个民族有其自身独特的文化传统,当然也就有各自独特的舞蹈艺术。我国有56个民族,其民族舞蹈也是丰富多彩、风格各异,如蒙族舞蹈《奔腾》、傣族舞蹈《水》、朝鲜族舞蹈《残春》、藏族舞蹈《草原上的热巴》等,都被评为20世纪舞蹈经典。随着舞蹈学科成立自己的院校,还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民族舞蹈教材。

在民族舞蹈的教学和创作中,保持一个民族原有的舞蹈风格和动作韵律是基础,也是衡量教学成果、评判作品价值的基本标准。一个民族的舞蹈风格特征是指该民族舞蹈在形式和内容上较之其他民族所具有的个性风格特征,如朝鲜族舞蹈横向曲、圆,纵向拧、倾的姿态;傣族舞蹈“三道弯”的体态与膝部屈伸的动律。这些动作形式被提取出来就成为该民族舞蹈的典型风格动作,被称之为“元素化”的过程。这些元素构成民族舞蹈教学与作品的基本组织,再通过变形与变奏来强化风格,这种民族风格被称之为民族舞蹈的“根”。在舞蹈学科体系内,风格化的规定性是创作与教学的必要前提,但是需要看到的是,这种风格化提炼是为了区别于其他民族的舞蹈,是在原有舞蹈形态基础上抽象的结果,更是艺术家的主动选择与提炼,而在这之上的教学组合和舞台作品则是提炼后的二次升华。这一过程既具有特定的时空背景,也充满了艺术家个人的主体意识。这时的民族舞蹈,无论是舞台作品还是教材成果,已经与提炼之前的舞蹈实践有了属性上的差别:从社会空间来看,前者由于专业艺术家的介入,已經注入了精英文化的因素,被包含在社会主流文化的行列中;而后者更多地承载和体现了一个地区或族群的当下的文化特征。

在舞蹈实践中,当我们称其为“××族”舞蹈时也就给它赋予了一种排他性,言外之意即是“体现了这个民族的舞蹈风格”。从民族学的视野来看,今天所称的民族并不是一个固定的历史存在,它不仅包含单纯的认知问题,还是复杂的权利问题;从舞蹈学科的建构来看,课堂与舞台的民族舞蹈已然与其原初的形态与属性不在一个层面上。认识这一现象并非要是对其进行价值判断,而是想以此提出一种舞蹈分类的向度——悬置民族属性,从社会存在的向度对其进行分类,具体地说是从区域-群体的界面来认识舞蹈属性、分析舞蹈现象。

民族与社会都是文化的集合体,是不同的分类体系,我国有56个民族,在56个民族分类之下还有很多亚族群或边缘族群,而在56个民族之上还有一个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对于这些边缘族群的研究若是带着固有的民族文化特点的概念,有些现象就会很难解释,对于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来说,此时的“民族”内涵也远远超越了之前所指的意义。其实无论是56个民族的划分体系还是建构中华民族的目标,都是以社会的稳定和繁荣为目的,是在一定社会体系下的划分与建构,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在民族学的研究中,今天还有很多边缘族群如白马人、僜人、摩梭人等存在民属争议。其实无论被称之为哪个民族,他们都是当下社会的一个具体存在,之所以其族属和称谓备受争议,除了由于文化本身具有的独特性以外,政治话语权利地位的诉求也是主要原因。因为“只有在一个群体和制度中,被授予一个名称、一个位置、一项功能,个体才有希望逃避存在的偶然性、有限性和最终的荒诞感。”[1]68然而若这一称谓仅限于民族这一种分类体系之下,很多现象将无法得到解释。同时,为了使自身符合这一分类的属性和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主体实践者更是在尽其所能做出选择、改造或发明自己的文化属性的努力。

2.“区域-群体”的分析向度

区域—群体作为一种类型划分的界面,带来一种研究与分析的视角。区域是空间层面的界定,这里的空间既包含实际的地理空间,也包含隐性的社会空间。例如位于横断山脉、六江流域的藏彝走廊,它是一个具体的地理位置,是对一个特定的实地空间的划分,同时这一带从历史上来看由于远离中央政权,各种地方政权交替割据,一直处于社会的“边缘地带”,也是一个特定的社会空间。更应该注意到的是,藏彝走廊还是在面对“尚未解决的民族识别问题”和建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意识下提出的,虽然是一个特定的区域,但又在整体格局之下,由此可以说,区域的空间层面更包含了一种对整体的认知与观照。群体即是一定区域中的实践主体,每个人在社会中具有不同的角色和身份,各种身份的人的集合形成各种群体。同一群体由于处于特定的社会条件并受其熏陶训练,遭受相似的经历,共享类似的无意识图示和集体情感。如果说空间具有某种与生俱来、不可改变的性质,群体则更加强调人的能动性与创造性。

舞蹈是人参与社会互动的实践方式,实践主体在不同划分单位的区域中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身份,也享有不同的舞蹈实践。《奔腾》是20世纪舞蹈经典,也是今天蒙族舞的代表性剧目,它由著名编导家马跃创作,由中央民族大学舞蹈专业的学生表演。这部作品是公认的蒙族舞蹈经典剧目,但是在今天的蒙古人民的生活中是很难找到其原型的。这部作品的成功是编导在研读历史、有感于蒙古族音乐的基础上,其浪漫情感表达与迸发的结果,作品整体的精神面貌又与改革开放后社会欣欣向荣、各领域蓬勃发展的内在结构相吻合。从舞蹈的实践群体来看,编导与演员都是专业院团的舞蹈精英,他们并非真正生活在草原上的蒙古族人民,只是运用蒙古族的舞蹈的相关元素来体现其内心的想法。由此可以说,这部舞蹈经典作品其实是对蒙族舞蹈的建构与塑造,这种建构是在社会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和舞蹈学科向专业化发展的过程中的舞蹈实践。我们从实践群体的层面进行分析,很多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nlc202309051640

在今天的文化语境下民族被赋予了太多的意义,而在舞蹈研究中由于忽视民族历时性发展与动态变化的过程,使民族逐渐成为了一种本质化、固定化的存在。舞蹈社会学的研究试图悬置“民族”的概念,以“区域—群体”为切入点探讨舞蹈所体现的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性质的社会文化特征。区域既指地理空间也包括社会空间,群体强调人的主体性与能动性。由此,舞蹈社会学的研究中既包含了以国家为单位的民族舞蹈文化,也包含国家内部不同民族享有的民族舞蹈文化,还包含以行政地域界定的区域舞蹈文化,是对长期以来以民族为单位认识舞蹈文化的有益补充。社会由共同生活的人们通过各种社会关系联合起来,不仅是组织关系的集合,更是文化意义的集合,不同阶层、不同群体形成了社会中的各种文化。社会文化是多元的,既包含以行政地域概念界定的国家文化,也包含国家内部不同民族享有的民族文化;既有认同与弘扬国家文化的主流文化,也有在认同的基础上发展自我民族或集团文化的亚文化,甚至还有与主流文化相左或具有完全不同价值评判的“反文化”,各种文化并行发展才能构建和谐的社会文化。从区域—群体的角度分析舞蹈,既注重了舞蹈主体,也考虑到主体存在的社会空间,能对舞蹈体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性质的社会文化提供理论支撑,为解释舞蹈现象、分析舞蹈实践、探讨舞蹈发展提供新的界面,带来新的思考。

二、实践与过程的方法论视角

1.认知范式的转换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是现代西方哲学的两大思潮。“科学(science)是自然科学(natural science)的简称,指的是关于自然现象的有条理的知识,可以说是对于表达自然现象的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的理性研究。”[2]2“把科学作为认识世界的唯一维度,求真是其唯一目的哲学思潮称为科学主义。与其相对应的是人文主义,指的是以人的存在作为出发点,从人的信仰、道德、审美等维度来认识世界,解决科学主义不能解决的真、善、美等价值问题。”[3]44-51 19世纪的社会学家努力使社会知识科学化,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用量化的数据来研究社会。被称为“社会学之父”的奥古斯特·孔德(1798-1857)即是最为典型的代表,他认为社会和生物体一样是个有机体,应当把社会纳入自然科学的轨道进行科学的分析。他按照物理学的方法把社会学分为社会动力学和社会静力学,并制定了一系列的实证社会学概念。斯宾塞(1820-1903)与孔德一样,借用生物学的概念把社会比拟为一个类似生物有机体的有机系统,提出“社会有机体论”,主张用实证科学的精神来研究社会历史。在以实证为出发点的思想基础上,涂尔干(1858-1917)提出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會事实,他认为社会事实是对个人施以外在的强制作用的行为方式,社会事实是普遍存在于该社会的,具有强制性、外在性、客观性和普遍性。涂尔干的研究真正实现了实证主义的理论主张,奠定了实证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主要地位。实证主义认为社会在本质上和自然界是一致的,应该运用观察、测量等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重点寻找那些凌驾于个人之上的外部的规律。这种理论范式延伸到艺术研究领域,则将艺术看作是一种可被观察的社会事实,对艺术进行客观、科学、理性的分析,注重探寻艺术的本质、规律、要素、特征等方面。实证主义(positivism),有时也被称为现代主义(modernism)、逻辑实证主义(logical positivism)、逻辑经验主义(logical empiri-cism)、实用主义(operationalism)和客观主义(objectivism),19世纪到20世纪中期一直是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倾向。

人文主义的形成并非晚于科学主义,但是在社会科学的研究领域中它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才重新被关注,这与阐释人类学的提出与发展有很大关系。克利福德·格尔茨(1926-2006)是阐释人类学的代表,他的研究带来了对社会文化的重新认识,他提出文化是共享的情感观念与意义体系,人类学研究的重点是理解这一意义体系,只有通过“深描”才能达到“理解他人的理解”。格尔茨的理论来源之一是马克思·韦伯(1864-1920)的社会行为理论,韦伯提出社会现实从根本上讲是由人和他们有意义的社会行为构成的。韦伯否认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具有本质上的同一性,他认为自然科学探讨的是规律性、因果性的关系与法则,而人是有差异的,人的思想是自由的,并不遵循自然界的法则,不可能像自然科学家那样通过反复测验同一对象来验证结果,应当采用理解的方法,从内心理解去把握行为的意义。一般认为韦伯和齐美尔开启了解释主义范式,他们强调社会学理论研究的重点应该是关注社会行动者主体和主观性,反对在对社会现象的研究中简单套用自然科学的方法。解释主义也被称为实验主义(Experientialism)、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自然主义(naturalism)、人文主义(humanism)和后实证主义(post positivism)等。[3]44-51作为研究范式的两种取向,科学主义希望探究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追求研究对象的共性特征;人文主义则追求差异性、多样性,认为许多事物不是按照规律行事,主张探究对象在不同场景下的反应和人们应对不同场景的策略。人文主义延伸到艺术研究领域,则是强调艺术所蕴含的情感、观念和意义,关注不同场景下的多样化表现,更倾向于从主观方面去理解和阐释艺术。

无论是客观主义的理性分析还是主观主义的理解和解释,也都存在一定的弊端,客观主义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主观主义理解心智、情感、意义,但这些却也是在特有的客观条件下产生的。客观主义的危险,一是没有考虑这些客观规律的生成环境,二是忽略了实践主体的能动性;主观主义强调了行动者的能动性,但却无法解释个人能动创作过程本身得以产生的缘由及其所遵循的原则。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社会学研究中的实证主义与解释主义从相互对立转为相互渗透,社会学出现了一种“多元兼容”的态势。吉登斯(1938-)、哈贝马斯(1929-)、布迪厄(1930-2002)等一批社会科学理论家着力探讨迈向理论综合的道路,尝试社会科学研究的兼容理论取向,并获得了广泛的认同。吉登斯在《社会的建构——结构化理论大纲》中系统阐述了一种新的结构化理论,他反对后结构主义对客观主义的批评,也反对片面地用物理学和生物学的原则去分析和观察社会。他超越二元对立,用结构二重性重新阐释个人与社会、行动与结构的关系,试图弥合一直以来宏观与微观、主观与客观之间的沟壑,其超越与弥合的关键即是提出一种以实践为基础的行动理论。哈贝马斯提出沟通行动理论,对社会过程中沟通行动、生活世界和系统三者的性质、控制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讨论,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综合理论。布迪厄建构的结构理论中将实践视为结构与行动之间辩证关系的产物,通过实践建立起主观与客观、结构与行动的关联。

nlc202309051640

2.关注实践与过程的舞蹈研究

我们能够看到在迈向理论综合的社会科学领域中,理论家们都不约而同地将关注点聚焦在了实践(包括行动或行为)上。布迪厄认为客观结构独立于行动者的意识和意志,它们能引导和制约行动者的实践或他们的表象;社会科学的对象,既不是个体,也不是群体(作为),而是历史性行动分别在身体中和在事物中的这两种实现方式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习性”与“场域”之间的关系,它是一种双向的模糊关系,理解、联系和协调这种关系的就是实践。吉登斯认为原有的结构是行动的基础,人按照自己在行动中不断产生的新要求来调整行为规则和社会制度,行动是结构的前提,也是结构的结果。哈贝马斯提出交往行动模式,行动者从他们自己所理解的生活世界的视野中来实践,同时涉及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中的事物。可以说实践是客观与主观的结合,是连接个人与社会的桥梁,是解释结构与能动的突破口,还是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相互渗透的认识路径。实践并非被客观所决定,也不是自由意志的产物。社会行动者作为个人和身体,建构起社会现实,但行动者并没有建构那些他们在其建构活动中所运用的范畴(结构),实践是社会行动者对这些范畴的主观反应和能动应用。舞蹈即是社会行动者以身体动态的方式实现的一种艺术实践。

作为舞蹈这种以人体为媒介的身体语言表述,其身体动作背后既反映出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也体现出社会群体的集体观念,这些虽然具有一定的本质规律与共性特征,但同时它们还是人们应对不同场景的策略性表达与反应,又都充满了场景化的灵活性和主体创造的能动性,因而很难被归纳到某一规律与共性中。这两种现象都存在于今天的舞蹈中,舞蹈研究需要从这两个向度上进行探讨。今天的舞蹈不仅是模仿的还是即兴的,不仅是表现的还是诉求的,不仅是非理性的也带有理性的因素,但无论怎样,舞蹈是实践的。由此,从实践的艺术理论观出发,能够将这两种研究向度更好地统合在一起,也能够加深对舞蹈的认识与研究。

舞蹈的发生、发展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都有密切的关系,已有的舞蹈研究中已經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如舞蹈生态学建立在文化生态学的基础上,把舞蹈置于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中,分析影响制约舞蹈的诸多因素。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环境与文化并非是单线性因果关系,并非所有文化特征都是适应环境的,人们怎样理解环境、如何通过与环境互动来发展自我越来越受到关注。由此,可以说,人在一定环境中的舞蹈实践是与环境互动的过程,舞蹈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路径聚焦在实践上,同时这种实践是人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之所以强调实践过程而非结果,首先在于加入了时空要素,不同时空中的互动是不同的实践;其次在于对实践的认识中关注到了主体能动性,实践充满了场景的灵活性和个性的创造性,由此实践只是过程,而并非是一种固定不变的结果。

舞蹈社会学将舞蹈看作人参与社会互动的一种实践活动,既关注实践的主体性,也关注主体实践的范畴(结构),将舞蹈作为人与社会互动的艺术实践,分析与阐述特定时空环境中实践的具体过程。由此,可以说实践、互动、过程是舞蹈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基本路径。

参考文献:

[1](美)C·赖特·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M].陈强,张永强,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001.

[2](英)W·C·丹皮尔.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M].李珩,译.张今,校.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章立明,曾益群,余翠娥.社会科学的新发展:社会学与人类学的兼容与贯通[J].广西民族研究,2006(4).

项目来源: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舞蹈社会学研究”(项目编号:2014M550639)。

篇5:3社会学研究方法

分析马克思主义专题

1、发展概况

主要就分析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阶段、主要代表人物、基本观点、分析方法等进行扼要介绍。

2、理性选择与博弈分析马克思主义概述,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发展的角度,以埃尔斯特、罗默为代表,讲解分析马克思主义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剥削、公平等核心概念的意义分析以及对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规律、平均利润率下降等基本命题的数理分析以及提出的新观点进行介绍评述。

马克思主义与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分析比较专题

1、马克思主义与制度分析

系统梳理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制度分析传统。

2、马克思主义与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分析比较

篇6:3社会学研究方法

一、填空题

1、结构式,非结构式

2、头脑风暴法,反向头脑风暴法 3、当场记录,事后追记 4、全方位,法律道德论理

5、实验对象和实验环境,实验活动

二、选择题

单选:1D2C3A4A5C,多选:1ABCF,2CDE,3ABCDF,4ABC,5ABDE

三、名词解释

1、P173,2、P191,四、简答题(P210)

对照组实验和单一组实验有何不同? 1.知识点:实验法的主要类型。2.答题要点及思路:

实验法的基本原理是试验者假定某些自变量会导致某些因变量的变化,并以验证这种因果关系假设作为实验的主要目标。实验组是接受自变量激发的一组对象,对照组则是不接受自变量激发的一组或几组对象。它们在实验之前各方面条件状态都基本一致。之所以作这样的区分,是为了更清楚地看出实验激发对实验对象的影响。

①对照组实验,是指既有实验组又有对照组(控制组)的一种实验方法实验组即实验单位,对照组是同实验组进行对比的单位。两组在范围、特征等方面基本相同。在对照组实验中,要同时对两个观察客体做前测与后测,并比较其结果以检验理论假设。

②单一组实验是对单一实验对象在不同的时间里进行前测与后测,比较其结果以检验假设的一种实验方法,在这种实验中,不存在与实验组平行的对照组。同一组在引入变量之前相当于实验中的对照组,在引入自变量之后则是实验中的实验组。检验假设所依据的不是平行的控制组与实验组两种测量结果,而是同一个实验对象在自变量作用前和作用后的两种测验结果。

五、如何保证能够顺利进入实地观察现场?(P194-195)

1.知识点:观察实施。2.答题要点

观察法是观察者有目的、有计划的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和辅助工具,能动地了解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客观现象的方法。

观察现场的确定应主要考虑三个条件:符合调查研究收集资料的要求;具备必要的人、财、物条件;当地部门和观察对象不反对。其中第三个条件最为关键。

①设法争取到当地部门或头面人物的理解和支持,通过各种社会关系进行多方面的沟通,自然地、直接地、公开地进入观察现场。

②逐步进入的方式:在刚开始时,并不向有关人士介绍观察的全部内容或者观察的最终目的,以免对方因困惑不解或配合难度过大而拒绝观察者进入。在以后观察有了一定进展。对方习以为常时,再提出扩大观察范围或延长时间等要求。有时,观察者也可在观察的开始阶段先采取局外观察的方式进行观察,再自然而然地逐步建立与观察对象的关系,由浅入深地参与他们的一些活动,以后随着观察对象与观察者关系的加深,再逐步暴露自己的身份。

③隐蔽进入的方式:观察者始终不暴露自己的身份,而是将自己装扮成普通游客或当地居民进入观察现场。对于大多数非参与式观察和一些特殊的参与式观察,如对自我封闭的群体或社区的观察、对违法犯罪或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的观察等。

六、实际操作部分(P165-177)

利用前次作业所拟问卷或者另定题目,拟定简单提纲,进行访谈。

上一篇:德福考试的三种付费方法下一篇:做水果拼盘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