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作人散文

2024-04-24

王作人散文(共9篇)

篇1:王作人散文

王作人散文

这小子叫王作人,从小惹事生非,一肚子花花肠子,左邻右舍都烦透了他,说他是个小混混,长大了也是窝头踩一脚――不是个好饼。爹娘为他也真是操尽了心。

就拿王作人上小学时说吧,爹娘总是千叮咛万嘱咐,让他好好学习,遵守纪律,长大了识文断字,做个有用的人……他哼哈答应,随后早忘在脑勺后面了。

小学开学那天,王作人背上了娘给他买的新书包,里面装进书本和铅笔盒,又穿上一身新蓝布衣裤,他确实觉得挺神气,高高兴兴上学去。头三天他图个到学校新鲜,在课堂还算表现不错,第四天就变了样。他在桌下看起了儿童画报,不时地还嗤嗤笑起来,老师让他站起来,问他为啥不听课看画报?他牙一呲,脖一扭,露出一脸的不在乎的样子。更可气的是还有一次,王作人把前桌女生的辫子紧紧地挤在椅背和他书桌前,下课了,这女生起身要走,辫子被挤住了,她的一声尖叫,引来王作人咧嘴笑个不停。为这事老师狠狠地批评了他,但他仍然不服气,心想,他这是闹着玩,多大事啊,老师何必这么凶?从此他三天打~两天晒网来上学,心思不在学习上,就爰在胡同里一蹲,几个小孩打朴克,还带输赢的,玩急眼了就打起来。

老师找到了王作人的爹娘,告知他逃学的事,老俩口一听气炸了肺,对王作人软硬兼施,打也打了,骂也骂了,劝他的话嘴皮子都快摩薄了,但他亳无悔改之意。

每天他娘只好送他上学,放学再接回来。这小子还真有招儿,娘把他送到学校门口,他却从学校后门溜出学校,放学时他再从学校大门出来,装模作样的像是按时上下学。

进到初中他更是不着调,两天不打仗三天早早的,他依仗自已长得壮实,有股硬拼劲儿,常常把同学打得鼻青脸肿,他自已也是经常被撕破衣服,手脸挂彩。

王作人的初中班主任是位年轻的女老师,他挨这位女老师批评就像吃家饭,每到挨批评时,他总是耷拉着脑袋,心想不能吃眼前亏,也怕老师找家长,总会张开大嘴叉子坚定地表决心,保证不再违犯学校纪律……可他心里却把老师恨透了。有一天,他把家里灭死的蟑螂搜集一起,用纸包好带到了教室。下课时,他又趁人不备偷偷把蟑螂倒进粉笔盒里。这位女老师讲课要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字,一打开粉笔盒盖她看到密密麻麻一层死蟑螂,还有几个是半死不活的在慢慢蠕动,她啊呀的一声,脸吓得煞白……

王作人初中肄业后,死活不上学了,成天和一帮小混混在一起游手好闭,不是在街上寻衅滋事,就是打朴克,还经常喝起酒来,时常喝得酩酊大醉,u摇晃晃地回家,天长日久他嗜酒成瘾,酒如苍蝇血脚迈不开步。就这样他又混迹了三年。

别总揭他短,王作人也有露脸的时侯。那天,他在农贸市场闲逛,只听到有家卖bb机的老板娘跑出店外,边追边扯破嗓子高喊:“抓小偷,他把bb机偷走了!”这时只见一个半大小子手拿bb机跑在前头,怆惶而逃。王作人这时也不知哪来了一股劲儿,疾跑如飞,猛追小偷。气喘吁吁地追上了小偷便拳脚相加,他拳脚功夫确有两下,几下就把小偷打了个大头朝下,趴地连声求饶,他还要把偷来的bb机送给王作人,以求放他一马。王作人来了犟劲儿,不吃这套,非要把小偷扭送到派出所。老板娘和街上的几个人也随后追过来,大家也顾不得向王作人表示感谢,连忙把小偷扭送到派出所……民警为加市场管理,经向镇政府请示还特聘王作人当上了农贸市场的治安员,每月给他开点儿补助费,镇里的广播站还播出了王作人见义勇为抓小偷的事迹,一时他成了镇里的新闻人物。

王作人的娘见儿子有了份工作,成天乐得合不上嘴,见谁都说,浪子回头金不Q,俺儿学好了。

王作人到农贸市场上任了。他穿上新发下来的治安制服,头带大盖帽,左衣袖也带上了治安员的红袖标。他在市场里来回巡查,只觉得格外神气。

这个农贸市场在全镇属最大的,街道两旁是鳞次栉比的个体商店和摊床,什么卖鱼肉的,卖瓜果的,卖青菜的,卖烧饼豆腐脑的,卖各种小吃的样样都有,还有几家大店,是专卖服装、鞋帽和家电的。每天从早到晚这里热闹非凡,熙熙攘攘,这里有不休止的叫卖声,讨价还价声。

王作仁在这里混熟了,老毛病又犯了。他经常是看啥好就顺手拿走,顶多说一句:“老板记账,下回给钱。”知相的店老板和小贩也不敢得罪他,日后谁敢向他要账?

一天,王作人来到卖鱼摊,拎出一条大鲤鱼,也不称称,扭头就要走,嬉皮笑脸地说声:“下回一块算。”鱼贩子说“这可不行,俺是小本经营,从不赊账。”王作人狠狠瞪了鱼贩子一眼,向别处走去。过了一会儿,王作人在别处拎来一条大鲤鱼,在鱼贩子面前晃了晃走了。没过几天,王作人的小兄弟竟拿一小瓶有毒的药水偷偷地洒在了鱼池里,一会儿功夫,几十斤活鱼都翻白肚了。

他还有可恶的,他到服装店,想白拿一条裤子,店老板说这可不行,王作人瞪了老板一眼,扭头走了。第二天,他家店门上的锁眼就被强力胶给粘的牢牢的,只得重新Q新锁。

还有一天,一个小混混找到了王作人,说是要在表店偷一块坤表,送给女友,王作人点点头。这个小混混果真去表店偷了一块小坤表,撒腿就跑,店老板急着喊抓小偷,王作人也紧追起来,跑着跑着假装被一块西瓜皮滑倒了,他倒在地上,装作疼得嗷嗷直叫,说是走不了路了,被人送进医院住了三天。镇广播站又一次播出了王作人为捉小偷身负重伤的`光荣事迹。

有一天,他和一个小混混在大排档喝酒,小混混对他说:“作人哥,你还得往高处走呀,你有职有权了说明你能耐大,有本~,到时谁能小瞧你?我们兄弟也会跟着你沾沾光,要知道这年头年龄是个宝,关系少不了,还得有文凭,送礼要赶早。”

王作人听着连连点头,说他讲得全在理,可做起来太难办了。小混混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为了证明你有学历,先弄个假毕业证书吧……”

没过几天,这小混混把假毕业证书给他买到了,上面印着王作人的名,学历是大专,落款是某某大学,还w上了大学红印章和钢印章。为了感激这个小混混,王作人特意在一家大饭店招待了他。

这酒没少喝,俩人看饭店要闭店了这才醉醺醺地离开,深一脚浅一脚的各自往家走。

夜深人静,天上没有星星月亮,到处是一片漆黑。王作人在家门开锁,可怎么也开不开,他使劲儿一推门开了,原来这门没锁。他进外屋便蜷缩在长沙发上,呼呼地睡着了,打出的鼾声时高时低,还伴有不停的大出气。小屋里哪能有王作人爹娘,只有村主任刘富新娶的媳妇春花一个人。春花知道刘富到县里开会回家晚,便没锁门,结果被王作人找错家门走进屋里。春花在小屋哪能睡着,她听到了有人走进外屋的动静和打鼾声,断定这不是刘富,但她不敢吱声问是谁?更不敢走出小屋去丝矗只吓的她心嘣嘣跳个不停,坐在床边两眼直呆呆的,总想,这是谁进俺家还睡着了呢?

过了一个多钟头,春花在小屋里听见外屋门吱烈簧,门被推开的声音,随后又听到憨声憨声地问:“春花,睡了吗?”这声音她最熟悉不过的,是刘富回来了!她麻溜开灯,急着从小屋跑出来去迎刘富。

刘富也顺手打开了大屋的灯,明亮的灯光下,只见长沙发上还睡个小伙子,这人呼出的是一股难闻的酒气,顿时他脸色变了,问道:“春花,这是谁?咋睡在咱家?莫不是你趁我不家把他勾来的?”

春花委屈地哭了,她说:“你问谁?我哪知道……”

刘富气狠狠地又问:“这小子占你便宜了吗?”

春花说:“你瞎扯啥?我在小屋紧扣着门,连大气都不敢出,这人长啥样都没看见……”

刘富抡着根棍子走到长沙发前,他一眼认出了熟睡的是王作人!他气不打一处来,用棍子捅了几下王作人,厉声说:“起来,到这找舒服来了?”王作人还没省酒,微微开双眼露出一道缝儿,连说:“别闹,你瞎闹腾啥?滚犊子!”说着他又呼呼睡着了。

刘富要报官,罪名是王作人夜闯民宅,竟敢趁家中无男人入室,还睡上了……要求对其严办,并要求赔偿春花的精神损费。

春花一听火了,指着刘富鼻子说:“你这是拿屎盆子往我头上扣呀!,传出这事别人咋寻思我?也让人猜疑你戴上了G帽子?你再想想,咱附近这十几拣平房都一样,这小子准是酒醉,走错了家门,误将咱家当成了他家,他也没对我有非礼之处呀。”

刘富说:“这事可R下,但我这个村主任要出这口气,据市场不少人说,这小子当了治安员没少勒店主、摊贩的大脖子,只要他需要的就伸手拿走,从不交钱,我要打报告把他拿下去!”

春花说:“你消停点儿,少惹事吧!”刘富不听春花的,他的报告第两天就交到了镇政府。

一周刚过,镇长在会上宣读了镇政府几个红头文件,其中有涉及王作人的文件。刘富心想,他反映的情况镇长批得真快,一点儿也不拖拉,工作作风确有转变!看王作人这小子还牛逼不?他该回家凉快去了。没成想镇长宣读的是关于任命王作人同志为镇政府镇长助理员的文件。刘富听完真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两眼愣住了,心中大惑不解的是这坏小子咋还高升了呢?会后,他问镇长咋把王作人提拔起来了?镇长说:“王作人年轻、有学历、是见义勇为的先进人物。有啥不可破格使用?这也符合县里选拔年轻干部的指示精神,你懂了吧?”

刘富听了镇长一席话,心中仍不解,还要问下去,镇长说了他一句:“你快成熟起来吧!”转身走远了。刘富呆若木鸡地站立在那儿,不由地在耳边回荡起一首民谣:“说你行你就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此话在他心中像猫爪子挠个不停。

大年放假的笫一天傍晚,刘富路过王作人家的大门口,只见从身后开过一辆W迪轿车,直奔王作人家的大院里,他大眼睛一看,下车的是调来不久的县委书记,县里开会时他听过这位书记的讲话,能认出来。刘富心想,书记这时到他家来干啥?访贫问苦也轮不到他家呀?每次县领导来都提前打招乎,这次咋没有呢?

刘富正想到这儿,只见王作人的爹娘笑呵呵地急忙从屋里迎了出来,王作人三步并成两步赶到了书记前面说:“大舅,听说你调到俺县当书记好几个月了,咋才来呢?”

刘富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县委书记是王作人的亲娘舅呀!谁能说在对王作人提拔使用上能没关系?想到了这些,他像打霜的茄子蔫了。

他迈着沉重的步子回到了家里,把刚才见到的、听到的都讲给春花听。春花说:“谁让你不听我劝,去反映王作人的情况,还想把他给拿下去?也难怪你事先不知道县委书记是王作人的亲娘舅呀。今后更让人担忧的是你这个村主任在仕途上会遇到什么?”

篇2:王作人散文

谈龙集。文艺篇什,自己性情,批评议论兼愿想。西洋东倭,小诗俳句,移译误译有胜无。主观自我原批评真谛,解读注脚是翻译心态。悼祭西哲百年,是艺苑援引;序言故国新篡,是文学探究。废名小说,平伯散文,是自家最爱。两性神话,歌谣民歌,是文士实绩。作文切莫忘个性,批评定要记诚谦

周作人书信。山中养疴,车内闲时,奉达好友一扎;副刊邀稿,小报私谈,但去争辩一封。近身实见,偶思妙想,愿与良朋知道;劝诫条陈,古国新事,自家头脑所得。称兄一句,私事但道不妨;援君一声,故旧聊于新知。伏园兄去京走沙漠,废名兄修道隐山中。子容君乡有乌篷船,某某君文无蔷薇社

知堂文集。四知天地你我,两知当字悬砣。言而当,知也;默而当,知也。人生天地间,往来你我中。乱世活命,卖文且生。汲汲于新道德,愤愤于旧习性,逝者斯世;口耳间四寸,言行里春秋。茶酒菜蔬,摘句偷词。茫茫然大国民,锵锵然小兵卒。存乎当年。人活一世,稻粱谋;国生万民,垂永祚。

篇3:论周作人和林语堂散文之异同

一、 宗教信仰方面——周作人:儒而佛 林语堂:儒而道

周作人曾在《两个鬼的文章》中提到过他的中庸思想 :“我的学问根柢是儒家的 , 后来又加上些佛教的影响 , 平常的理想是中庸 , 布施度忍辱度的意思也颇喜欢 , 但自己所信毕竟是神灭论与疾虚妄的精神合在一起。”儒家的基本思想是仁、义、礼、乐, 周作人自小接受诗书经传的教育 , 秉承儒家思想的濡染熏陶 , 倾重被他奉为儒家精神的仁与中庸。正是儒佛两家仁义相通之处构成了周作人人文观念的基础。

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颇有争议的一位散文大家。林的散文以中国传统散文特征为主体又具有多源合一的特性。同时, 他也崇尚“仁”, 说人要有别于兽 , 尊崇孔子的“君子”和孟子的“大丈夫”。他从没讲过“疾虚妄”的话 , 但嘲讽基督教肉体升天和童女生子等荒谬言说。林语堂在《八十自叙》中的自我总结是 : 思想境界服老庄, 行为语言尊尚孔孟。

林语堂跟周作人在佛教上所持的态度是不一样的。林批判基督教的忏悔观, 想解放活着的人, 同时也驳斥了佛教的厌世论。而周作人则不同, 他对佛教的人生观是产生好感的, 他说自己的前身怕是出家的和尚 , 他以这“宿根”去体验生命 , 感知生命 , 也感受到更多的酸甜苦辣和对人生的无奈 , 所以 , 在创作中以苦茶、苦雨、苦竹为表现方式。

二、 所受影响方面——周作人:六朝文学 林语堂:明清小品

周作人的散文受六朝文学影响颇深。最令他推崇的六朝人物是陶渊明。周作人是现代“人学”观的奠基者,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了建立现代“人学”观的重要资源 , 陶渊明“隐逸”的生存方式也给了周作人极大启发 , 对他的散文创作以及后期的人生道路选择起到了引导作用。

林语堂的散文主要受到明清小品的影响。他对明清小品散文几乎到了酷爱和痴迷的态度。林语堂对明清小品的看法 , 颇近于周作人 , 有的简直如出一辙。林语堂对明清小品很感兴趣 , 这主要表现在其自由的思想和性灵的气质。由于对明清小品的喜爱和领悟, 再加之自己的斟酌创造, 林语堂的散文别具特色, 开创了中国现代幽默散文的风气。

三 、文体风格方面——周作人:平和冲淡 林语堂:幽默闲适

周作人和林语堂的散文在文体风格方面有着显著的不同。前者冲淡平和, 如婉语式娓娓叙来, 后者幽默闲适, 其文读来有一种畅快淋漓之感。周作人的大多数写景诗平淡而清新 , 清代桐城派代表作家姚鼐也曾说 :“文章之境 , 莫佳于平淡”。

周作人散文的冲淡美最显功力的便是写作手法的自然。在周作人很出名的一篇散文《喝茶》中有几句话这样写道 :“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 , 清泉绿茶 , 用素雅的陶瓷茶具 , 同二三人共饮 , 得半日之闲 , 可抵十年尘梦。”作者用清泉绿茶、陶瓷茶具自然地流露着作家恬淡闲适的生活姿态 , 字里行间却体现着深厚的文字功底。在作品中, 简单的茶具、纯真的质朴、协调的色调、怡然的情趣 , 互相衬托 , 一起描绘出了一个清雅闲适的意境。

相对于周作人散文的冲淡平和, 林语堂的散文则显得幽默闲适。他首次将海外的幽默观引入中国现代文学 , 周作人将英文中的Humour一词用汉语解释为“幽默”, 成为我国文学史中“幽默”一词的最早来源, 一度被广大作家谈为佳话。在林语堂看来 , 要想达到幽默的最高境界, 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幽默对于人生而言须有从容豁达的姿态 , 它是意味深长的 , 洒脱的。二是幽默像是一位善于思考的旁观者 , 在善意的微笑中带着眼泪 , 泪中带着微笑。换句话说幽默与讽刺 , 滑稽、讪笑之不同 , 关键在幽默身份出现是以冷静超远的旁观者方式 , 它带给人们微笑和眼泪。最后幽默的特征是“洒脱自然”。林语堂认为生活处处有幽默 , 就像人生永远充满悲惨、痛苦、想象一样 , 幽默是我们人生当中重要的一部分。不难看出林语堂幽默散文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自然。林语堂认为最理想的散文 , “乃得语言自然节奏之散文 , 如在风雨之夕围炉谈夭 , 善拉扯 , 带情感 , 亦庄亦谐 , 深入浅出 , 如与高僧谈禅 , 如与名士谈心 , 似连贯而未尝有痕迹 , 似散漫而未尝无伏线 , 欲罢不能欲删不得 , 读其文如闻其声 , 听其语如见其人”。

结语

综上所述, 周作人和林语堂的散文都是无拘无束、闲适淡然、从容不迫、自然洒脱 , 他们同时倡导小品散文应有如此的笔调 , 如在雷电之夜 , 篝火边上 , 和家人、朋友、知己 , 吃酒喝茶 , 其乐融融 , 畅谈人生理想。他们两人的风格也略有不同 :林语堂散文的性灵骄阳似火, 同时又天真且充满童趣。周作人散文中的灵气 , 主要表现在他对人生世界中人性、物性的品位, 他们一起为中国散文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摘要:周作人和林语堂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领军人物。二人的散文创作都开创了中国现代散文的风气。周作人的散文“浮躁凌厉”而不失“平和冲淡”之韵味, 林语堂的小品文则充满了闲适幽默之意趣。本文将从宗教信仰、所受影响、文体风格三个方面来论述二者散文的异同点。

篇4:周作人散文语言风格成因初探

关键词:周作人语言风格主观因素客观因素

周作人以平和冲淡的小品文在中国现代文坛上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他的散文语言平淡朴素,简约含蓄而又不乏幽默之感,这种个性化语言风格的形成是个人、社会、时代、历史、文化、民族、地域等种种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形成周作人语言风格的主观因素

文学语言风格的形成与作家的主观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中说:“吐纳英华,莫非性情。”这说明同样具有深厚的语言修养的作家,之所以形成迥然有异的语言风格,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他们的创作个性不同。独特的生活经历、审美理想和思想性格是周作人语言风格形成的主观因素。

(一)独特的生活经历

周作人的生活经历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少年时代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少年周作人从《诗经》以来的传统诗文里,感受到“愀然不乐”的“忧郁”,加上混迹于十字街头时择路的苦闷,加深了他思想中的抑郁情结和出世思想。第二,“五四”运动的冲击。新文化运动发韧时期,周作人也有过充满凌厉之气的战斗人生,他甚至激越地号召:“我们要针砭民族卑怯的瘫痪,我们要消除民族淫猥的淋毒,我们要切开民族昏聩的痈疽,我们要阉割民族自大的疯狂。”这是当时周作人真实的情怀。第三,“五四”退潮期的悲观绝望。“五四”以后,周作人“蔷薇色的梦”一个个破灭,他对现实中国的改革失去了信心,完全放弃了战斗,希望在自己的书斋里构筑起属于自己的心灵世界,读符合自己趣味的书,作符合自己个性的温和冲淡的小品文,他又一次回归到了平和冲淡。

(二)鲜明而矛盾的审美理想

周作人的全部散文创作体现着一个鲜明而矛盾的审美意识和审美理想追求。他生于封建社会末期,而这一时期正是东西方文化并存、综合、同化的历史时期,所以当他面对西方的执着现实、向外扩张与表现自我的审美意识和东方的充满出世精神、超越现实、忘却物我的传统审美意识时,他矛盾了。最后周作人在部分吸收了西方审美观念的同时,自觉地选择了东方传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理想—-平和、冲淡、闲适。

其实周作人内心深处从未忘情于传统艺术和理想,尤其是自然、冲淡、闲适之境。“五四”初期的白话散文创作已闪露出平和冲淡的风格。1925年《雨天的书·自序二》公开声明:“我近来作文极慕平淡自然的景地”,可惜年龄、境地和现实“实在难望能够从容镇静地做出平和冲淡的文章来”。到了1928年,他对文艺的社会功利作用彻底失望,干脆闭户读书,修身养性,只挑那些最能接近自然、闲适之境,具有永恒不变意义的草木虫鱼、名物民俗来谈,求得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不过周作人的创作未能彻底闲适冲淡,总有一股浓重的“苦味”,却也自成一种境界。

(三)平和柔顺的思想性格

周氏兄弟来自相同的水乡小城,在相同的家庭环境里长大,同往日本求学,又一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在兄弟反目之前,二人走过的是一段大致相同的道路,但他们却有-着不同的个性特征和精神风貌。

鲁迅的个性是坚执的,绝不妥协退让;周作人是平和、柔顺的,性格中有着随遇而安的因子。“鲁迅给人的印象,抑郁、沉静、肃杀:周作人则沉稳、平和、散淡。就性格方面来说,哥哥多的是冷的一面,弟弟多温和的一面。鲁迅似乎站在地狱的门口,不断向人间发出惨烈的吼声;周作人则仿佛书斋中的道人,苦苦地咀嚼着人间涩果,把无奈化为轻淡的笑意,超然地弹奏着人性之歌。”因此,“鲁迅的文体简练得像一把匕首,能以寸铁杀人,一刀见血。重要之点,抓住了之后,只消三言两语就可以把主题道破。与此相反,周作人的文体,却来得舒徐自在,信笔所至,初看似乎散漫支离,过于繁琐!但仔细一读,就觉得他的漫谈,句句含有力量,一篇之中,少一句就不对,一句之中,易一字也不可,读完之后,还想翻转来从头再读的。”

二、形成周作人语言风格的客观因素

(一)时代因素的影响

周作人降生前45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从此开始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历程。幼年的周作人所面对的是一个已经变成僵尸的封建王朝,一个已经开始败落的封建大家族。于是,他耳闻目睹的是现世的种种丑恶,这在他的童年记忆里留下了永远抹不掉的重重阴影。由于生逢东西文化的撞击,他的个人意识和自由独立意识已随着中华民族的觉醒而觉醒了,他接受了西方文化,却对传统文化没落感到忧患,而当他所有的“蔷薇色的梦”一个个地破灭时,他彻底失望了,决定闭户读书,修身养性,他开始在苦雨斋中抒写人生无常的慨叹和对禅境的追求。

(二)地域因素的影响

周作人从小生活在江南水乡,这种生活环境涵养了周作人性情和顺、不固持己见的秉性和清静淡泊的心性,自然地引导他的审美趣味趋向冲淡飘逸、闲适平和的境界。

篇5:简论鲁迅与周作人散文的异同

班级:06级中文3班 学号:10220062200104 从《喝茶》看鲁迅晚期与周作人早期散文

首先,必须要承认,虽然鲁迅与周作人兄弟在中国文学史上都被尊为散文大家,但是要从他们的文章中分离出真正意义上的散文实在是件不容易的事。鲁迅自不必说,他自己都很难说清“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究竟是个什么概念。周作人的“美文”其实也很麻烦,他在不同时期对于“美文”的定义和实践出入都比较大。

幸好,兄弟二人终于还是有一些纯正的散文作品的,其中,就包括两人的同题文章《喝茶》。周作人的《喝茶》创作年代较早,最初发表于1924年12月29日的《语丝》上,后收入《雨天的书》;鲁迅的《喝茶》原载于1933年10月2日《申报·自由谈》,后收入《准风月谈》。从创作年代不难看出,一则鲁迅的后期创作,一则周启明的早期文字,然而其实都是二人那个创作时期的优秀作品。

周作人的《喝茶》,是就喝茶谈“喝茶”,从徐志摩的讲“吃茶”起笔,进而推及日本“忙里偷闲,苦中作乐”的茶道,此后即切入“喝茶”之本题,叙了一些地方喝茶的习惯。乍看都像是作者从生活中信手拈来的“鸡毛”、“蒜皮”,实则反应了作者平和淡雅、闲适舒畅的生活情趣,七十年来味醇耐读,经久不衰。《喝茶》一文的语言也代表了作者一贯的语言及艺术特色:

一、平淡自然,舒徐流畅。文中抒发了作者由“喝茶”引起的种种联想与感受,用富有生活情趣和知识魅力的铺叙,熔记叙、抒情、议论于一炉,取代了“平板呆滞”的空洞议论,流露出作者那种闲适、自由的心境和退隐、超脱的情感。

二、知识广博、文情并茂。作者前期的散文有着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情趣。《喝茶》一文中,作者凭借博大精深的艺术功力,紧扣“茶”字,纵横捭阖,古今中外,汇聚笔端。无怪乎有人说,读“知堂小品犹如坐上特别快车,东南西北,一览无余”。

三、结构精巧、玲珑剔透。周作人说:“对于小品散文我的意思本来只想说自己要说的话,这些话没有趣味,话又不好、不长,原是我自己的缺点,虽然缺点,也就是一种特色。”

四、语言质朴、文白相加。周作人前期小品散文很具有艺术个性,他继承了汉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特别是明朝“公安派小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传统,和清朝“桐城派”散文“清道自然、雅驯简洁”的义法,开我国小品散文“清单平和、返璞归真”之新风。

与周作人之《喝茶》迥然不同,鲁迅的《喝茶》毋宁其名为“反喝茶”,至多只是“从喝茶说开去”。通篇文章,其实是针对周作人、林语堂等人“闲适”、“性灵”之说,尤其是周作人的《喝茶》所作的“发喝茶”。这个反题有一个理论的基点,这就是鲁迅一贯奉为教义的道德标准——是否有利于“生存”、“温饱”和“发展”。

鲁迅先生在其文中,从自己买茶和喝茶生发开去,对“喝茶”一事进行了漫议。然后,笔锋一转,便开始通过人们“茶感”的差异揭示不同阶层的人生活态度和情趣的根本区别。作品写到“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清福’,首先就须有工夫,其次是联系出来的特别的感觉”。因此,“喝茶”作为一种生活的乐趣,是只有那些上等人才配享的“清福”,那些为“温饱”而挣扎的下等人与此决然无缘。接着,鲁迅以其善用的“感悟式逻辑”阐释了“细腻锐敏的感觉”往往正是影响“生存”——“使人活不下去”的决定性因素。

篇6:垃圾王散文

天渐渐地转凉了,忽然想起已经步入深秋了,忘记时间的我,原来还以为是那个酷热的炎夏了。突然觉得时间跑的有点快了,好想告诉时间大哥一声,我都快跟不上你的节奏了,能不能稍等我片刻呀!但同时又觉得自己是那么地可笑与天真,此时此刻忽然想起了,多年前曾经对自己说过的一句话:一根烟能烧几分钟,一辈子能做几件事!

来到圣雷克大酒店,转眼间三个多月过去了感觉时间过得真的好快。在过去的岁月中,有快乐,也有感伤的时刻。不过这一切都已经不再重要了,因为它已经成为我成长的过去了,人生不过如此吗?没有快乐与悲伤的相伴的人生还完整吗?更重要的是这些悲伤与快乐让我收获很多,况且还有一帮很好的朋友们,虽然有时候他们老是损我,但我觉得挺温馨的.,有种家人的感觉,我很珍惜这样的岁月,虽然我不知道这种感觉会持续多久,至少我现在很享受这种感觉。

在我们部门我的外号真的好多!有时候,我真的很无语,怎么想也想不明白,突然发现你们真的是老有才啦!你们是怎样想起这样那样的外号呢?不过在此,我突然想起一个外号,这是我将要给自己命名为:垃圾王。可能听起来有点诧异,但我觉得蛮适合我现在的身份,此次这个名字就在我身上诞生了我会努力做好这个“垃圾王”。

每次客人们还没有走完的时候,我就已经慢慢地开始了自己垃圾王的工作了,可能有时候客人觉得我很讨厌的,但为了这个称号,我不会去在乎他的看法时,我不会去计较那些,毕竟彼此立场不同,不管怎样,只要我在上班工作了,我就有责任把这份工作做好,不求更好,但求完善。有些人觉得 我这份工作肯定会很累,其实也并非那样,重要的是你能找到技巧,那样做起来也是相当容易地。更重要的是你自己不能用有色眼光看待它,用平常心去接触它,你会有想不到的收获。

篇7:歌唱艺人王明昌散文

同村兄弟,民间艺人王明昌,业余唱歌二十多年,一路风雨走过,他历经艰辛,心中若有苦,自己吞咽了。他自己无以言说——我替他说。

因为同村人,我和王明昌交往频繁,之间无话不谈。我深知他为了唱歌,以婚庆舞台磨练自己。生活不下去时,他也外出打过工,打工时为了养家户口,却挣不了几个钱,因挚爱歌唱,无心留恋外面的世界,义无反顾地返回我们的家乡郏县,在县城开办一家婚庆店,挣钱可以养家,当然也能养活自己,却供养不了他走唱歌的道路。歌唱的道路坎坷曲折,又那么漫长遥远……确切是一条山高路远浪费银子的苦差事。

因为爱好,无论打工,或者开店,他挣了钱就参加唱歌活动,多次获得过省市级奖项。有一次参加比赛活动,他和爱人乘着公共汽车前去,中午无钱吃饭,他和爱人买了一个烧饼,夫妻二人同甘共苦,一个烧饼一人一半分吃。他对歌唱满怀信心,看着爱人吃半个烧饼,他于心不忍,却转过身去,含着眼泪吃了烧饼。如今,他对我讲述这一细节时,依然是热泪含在眼眶,却在心底流淌。

他爱人也爱唱歌,而且比明昌的唱功好。有几次唱歌比赛,他爱人拿第一,他拿第二名次,总是排在他爱人后面……夫妻二人都喜欢唱歌,没有名气,没有很大的知名度时,他们的生活就不好过了。爱好是爱好,生活是生活,看似风马牛不相及,总是紧密相连。生活乱如团麻,自己的爱好藕断丝连,也不是长久之计。一个家庭,总有一个人,需要舍弃个人爱好,抽出时间,经营生活。

但是明昌一心歌唱,无心放弃。为了生活,他的爱人忍痛割爱,甘愿放弃歌唱,让明昌勤学苦练。他们夫妻俩人,在现实生活中,两个人唱,变成一个人唱,另一个人的资格升级了,当上明昌兄弟的非职业评委了。可谓天造地设了一双人,苦中作乐地生活。

明昌没有经过正规音乐老师的教导。他没有老师,从来没有过,如果有老师,勉强算有老师的话,就是他耳鬓厮磨的爱人了。他爱唱歌的爱人,犹如歌唱导师,每日不厌其烦,听他练歌唱歌,对他进行优劣点评。爱人这一点评,就点评十几年。夫妻二人,典型的夫唱妇随,男女搭配唱歌不累型。一个人存活于世,能迎着生活的压力,与苦难作斗争,而且不放弃梦想,坚持自己的爱好,所谓的苦,算不得什么苦了。我们时常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有一个女人。明昌小荷才露尖儿,不扎人,不惹人眼乱的时节,他的背后也有一位默默无闻地支持他义无反顾地坚持歌唱梦想的女人——那是他自己同甘共苦地爱人!

明昌多次说过,没有他爱人的支持,他坚持不到现在,早已放弃自己的梦想……

毛主席说过,中国人,人人都不笨,凡事只要坚持十年,总会干出一点成绩。王明昌不是笨人,但是他坚持了二十多年,无数次参加歌唱比赛活动。功夫不负有心人。去年在省电视台比赛拿个银奖。我们为他感到荣耀,他却不以为然,我知道他的黑夜漫长,白天总是短暂。他心中还有遥远的梦没有圆上,他不愿意这么早醒来。

时光荏苒,过了冬,就是春。春节一过,阳春三月四月,似落花流水,进入五月之间。他几次给我打电话,要见我,见到我,因为人多,有众多文友在场,我问他什么事,他若有心事,不肯说。人散了,我走了,他又打电话,在电话中,他吞吞吐吐,难以启齿的柔弱,彰显他性格保守的刚强,当然还有坚持唱歌的倔强性格。为了自己的爱好,他不想开口,也必须了。他在电话中说,运昌……然后他就……哈哈,哈哈……他笑着,就是不往下说了。我也这样笑过,那是我借钱的时候。俗话说,开口容易,闭口难。我性直口爽,不爱拖泥带水。我在电话中对他说:有话就说,不然你不会三番五次给我打电话,像一条鱼儿,吞吞吐吐冒泡儿。他又嘿嘿地笑:我不说,也不中了,过不去了……有件事,我想……我需要用一点钱……

我以为什么事,拖拖拉拉这么久,这么长的,原来这件小事。明昌不随便开口求人,他也不会求人。我也是一路成长,一路借钱走过来的穷人。因此,我深有同感明昌兄弟的苦衷。一个人,热爱生活,热爱唱歌,这不是错,生活没有对与错,坚持下去,成功了,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人人都知道,有一个颠覆不破的真理——失败是成功他妈妈嘛!

王明昌兄弟,他是一位有苦自己受,有难自己扛,流汗不流泪的人。

我也像他一样哈哈又嘿嘿地笑起来。我也哈哈嘿嘿笑着帮他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就这样嘻嘻哈哈着过去了。算不得什么事,不值一提的一件小事,却让我深刻感到他生活的艰辛——王明昌的这一切,难以启齿的一切,都是因为爱好唱歌造成的.。他除了用心唱歌,实在不懂经营生活,日子过的依然艰辛。在艰辛的生活中,他活的又是那么的坚定自信。一次寂寥时光,我们在家乡汝河岸边游走时,我想听他唱歌,他就放声高歌《一壶老酒》。他昂首挺胸,不卑不亢,豪放的歌声响彻云霄,唱飞了杨树梢上的飞鸟,也惊飞了汝河水面上的白鹭……他唱罢一首歌曲说:我是农民,我要当一个农民歌手。

是啊,他是农民,农民有地种,他却不种地,心中仅有歌曲耕耘,那就是他心中耕耘的二分田地。他的田地长不长庄稼,结出的果实,究竟苦是甜了,内心的甘苦有谁知?

可能是他经历的失败多了,他说他要到北京去。我问他什么事,他又像鱼儿吞吐泡泡儿,扭扭捏捏地不肯说,不说我也不再多问。转眼间,一个星期以后,获悉我的兄弟王明昌,他到了北京唱一首《兄弟想你了》,就签约央视“魅力中国行”。他自从有了这一个央视平台,兄弟演出的活动多了,走出去的机会多了,邀请的人邀请他的活动自然就多了。我不唱歌,不知道王明昌兄弟,他这算不算是二十多年的付出换取的成绩。总之,他能走远了,家乡人为他坚持歌唱不动摇的信念,忽而感到他苦心经营的沧海桑田,已经发生了“破茧成蝶”的变迁。

篇8:王作人散文

从以上的引述中,我们可以发现,“平和冲淡”是周作人追求的审美目标,但他认为自己并未做到,反而认为大部分的文章“满口柴胡”。故而笔者认为,仅用“平和冲淡”来概括周作人的散文风格是不全面的。冲淡的笔调,潜藏的苦味才是其散文的审美风格。关于平和冲淡,论述者太多,这里不再分析。本文重点要探讨的是“潜藏的苦味”。

周作人偏嗜“苦”,从其书斋名都含“苦”字可见一斑:“苦雨斋”、“苦茶庵”、“苦住庵”;他也频频以“苦”来作为自己作品集的书名,如《苦口甘口》、《苦竹杂记》、《苦雨斋序跋文》等。“苦”在周作人这里,是一种人生态度的表露。他将现实中的种种过失、挫折、困扰、屈辱等等“苦”事,全部当作生活的必然,认为人生大都是“苦”的,因此不能回避生活中的“苦”,正确的做法是正视生活中的这些“苦”,并享受“苦”带来的趣味,“我们谁不坐在敞车上走着呢?有的以为是往天国去,正在歌笑;有的以为是下地狱去,正在悲哭;有的醉了,睡了。我们——只想缓缓地走着,看沿途景色,听人家谈论,尽量地享受这些应得的苦和乐”。[4]只有忍受和体验人生之“苦”,才识得人生之味,人生也才充实。所以周作人极赞赏唐诗人杜牧的一句诗:“忍过事堪喜”,并将这句诗题写烧制在他所珍藏的一个花瓶上。

品苦为乐,这体现的是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而这样一种人生态度直接影响到他的文学观。在周作人看来,一部作品是否深刻隽永,要看它是否蕴含对人生“苦”的体验与理解。他认为,“苦”的内容会使作品内涵更加丰富,因为快乐转瞬即逝而悲哀持久永恒,“我们闻知了别个的苦辛忧患,假如这中介的文字语言比较有力,自然发生同情,有吾与尔犹彼也,或你即是我之感,这是一种在道德宗教上极崇高的感觉。”[5]这是从审美心理角度,指出苦痛的经历要比愉快的经历更值得分享,也更能唤起读者的共鸣,深刻的作品必定是带有人生的苦味的。

这周作人把自己的这种审美也内化到自己的创作当中,“在他的散文里,哪怕是最典雅温和的作品中,你依然可体味到一种难言的哀怨。”[6]如果品读不仔细,周作人作品中的“苦涩”很难体味到,它是“潜伏”在作品中的。在《药味集》序中,他就曾谈到自己的作品往往被人误认为闲适,惟有一二旧友知其苦味。

为什么周作人要把“苦涩”隐藏在作品中呢?笔者以为,这首先是因为周作人自身的个性使然。在《自己的文章》中,他就说过自己不大喜欢豁拳,因为叫声和姿势实在有点可畏,太过粗鲁。这种个性决定了周作人不会选择太直白的方式,来表露自己的情感、喜好,在《金鱼》一文中,就曾表露过脸上的表情淡淡地表现就好,或微微一笑,或用目光示意,大可不必咬牙切齿,表情夸张。这样的个性也使得周作人不会像他的兄长那样,写些辛辣锋利的匕首文章,在《杨柳》中他检讨自己:平常写杂文在用语时,非常的检点,对那些武断夸张的文句是十分忌用的。一切过激的事物都为他所嫌,即使李白的正当的豪情也在所难免,在《颜氏家训》一文中曾说自己不大喜欢豪放风格的诗文,“对于太白少有亲近之感。”[7]

第二,这也跟周作人的审美倾向有关。“中国的文学革命是古典主义(不是拟古主义)的影响,一切作品都像是一个玻璃球,晶莹透澈得太厉害了,没有一点儿朦胧,因此也似乎缺少了一种余香与回味。”[8]在《蔼里斯感想录》中就强调,文章要明白,要明白,但不要太明白。这种审美倾向使得周作人在创作中追求隐晦,将回味无穷的内蕴,潜藏在淡然的语言中。

周作人散文中的苦趣,很少有人注意到。爱“苦”因而言“苦”,言“苦”却又隐“苦”,貌似闲适,实则蕴苦。周作人把自己对苦的体验潜藏在冲淡的笔调下,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参考文献

[1]《一个中国人的文学观——周作人的文艺思想》,[英]卜立德著,陈广宏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篇9:王作人散文

周作人的散文飘逸洒脱,用笔从容,流转自如。似名士清谈,徐徐道来,庄谐杂出;如画师挥毫,信笔所之,蔼然有味。在语言运用上,他“善于将口语、文言、欧化语、方言等诸种成分加以杂糅调和,酿成一种‘简单味’与‘涩味’相结合的 语言风格。”(佘树森《艺术的闲谈》),这些,也许就是周作人散文之魅力所在。

周作人早年留学日本,在日本生活过六年之久,因此,他的散文中“杂糅调和”了一些日语词汇。这些日语词汇,对于不懂日语,或虽粗通日语但不谙日本民俗风情的读者来说,有的似懂非懂,有的则全然不知所云。这无疑是有碍对作品的理解的。为此,本文特选《药味集》(北京新民印书馆1942年)中的《缘日》一文,将其中的日语词汇(包括一些人名、地名)一一加以诠释,希望对爱好周作人散文的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有所帮助。

缘日[缘日えんにち]即有缘之日、结缘之日,意谓此日与神、佛(菩萨)有缘,或能与之结缘,是神社或佛教的寺院利用神菩萨的生日、忌日或其他特定的理由举行祭祀或法会的日子。通常以每月18日为观音菩萨的“缘日”,其他如药师如来的“缘日”是每月8日,地藏菩萨为24日,不动明王为28日,毗沙门为寅日,大黑天为子日等,根据神社或寺院主供神(菩萨)的不同而不同。当然,地方性的差异比较大。日本民间信仰认为,在“缘日”去神社或寺院参拜进香,其功德远大于一般的日子。有的地方把观音的“缘日”称为“四万六千日”,说这一天去进香的话,有相当于平常日子的四万六千倍的功德。因此,“缘日”去神社或寺院参拜进香的就特别多。商人也利用“缘日”做生意,那种专门就“缘日”到各地的神社、寺院赶场子设摊的人被称为“缘日商人”,所形成的摊位市场则叫做“缘日市”。

行事[行事ぎようじ]按一定的规定所举行的仪式或活动。如三月三日的女儿节、五月五日的端午节、七月七日的七夕等一年中按规定的日子所举行的活动叫“年中行事”;插秧、收割时举行的仪式称“农耕行事”;婚丧寿诞的活动则叫做“人生行事”。像菩萨生日所进行的宗教祭祀活动则是“宗教行事”。

不动样[不动样ふどうさま]亦称不动尊、不动明王,佛教的五大明王之一。“样”是日语中表示尊敬的接尾词,用于表示人或神佛的名词后面。如称顾客为“御客样”,称神为“神样”等。佛经中说不动明王奉大日如来教令,作愤怒状,能降伏一切邪魔,因此,在日本民间被作为消灾进财的菩萨而受到广泛的信仰。

稻荷样[稻荷样いなりさま]本来是主管农作物收成的田神,“稻荷”在日语中念“inari”是“inanari”即“稻生”的音变。后来职能范围逐渐扩大,被作为生意兴隆的守护神,锻冶等行业的守护神、社区守护神、氏族守护神、宅神等来供奉,是日本民间信仰最为广泛的神之一。稻荷神社遍布全国各地城乡,东京、大阪那样的大城市内建在大楼上的屋顶神社中,有许多是稻荷神社。

毗沙门[毗沙门びしゃもん]即毗沙门天王,又名多闻天,俗称托塔天王。佛经所说的四天王之一,与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同为护法天神。但毗沙门在日本是作为七福神之一而受到民间的信仰的。所谓“七福神”,是大黑天、惠比须、毗沙门、辩财天、福禄寿、寿老人和布袋和尚的合称,是日本民间信仰的福德之神。

夜店[夜店よみせ]夜间设在路边或神社、寺院内售货或饮食的摊位,相当于我们现在说的“夜排档”。

露店[露店ろてん]设在路边或神社、寺院内售货或餐饮的不固定的摊位。中文的“露店”,《汉语大词典》解释为:“在凉棚里开的小店。因其店屋仅有顶棚,四边没有墙壁, 故称。”与日语的“露店”相比,汉语的“露店”似指相对固定的简易小店。

硝子[硝子ガラス]玻璃,日语叫“ガラス”,汉字写作“硝子”。汉语的“硝子”,是人造水晶的意思。明·曹昭《格古要论·硝子》云:“作水晶用药烧成者,色暗青,有气眼。或有黄青色者,亦有白者,但不洁白明莹,谓之硝子。”

汤[汤ゆ]开水或热水。

麦汤[麦汤むぎゆ]大麦茶。现在日本人一般都从超市买回装在绵纸袋里的炒过的粉状大麦,像袋泡茶似地用凉水冲泡了喝,但是,从前净水技术不发达的时代,麦茶必须煮开了才能喝,故称“麦汤”。

卵汤[卵汤たまごゆ]一种鸡蛋汤。将鸡蛋的蛋黄、蛋白混合搅匀以后,加入食糖,冲入开水而成的一种饮料。

葛汤[葛汤くずゆ]葛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茎蔓生,根肥大。葛根可制淀粉,称为“葛粉”,可食用或入药。日本人所说的“葛汤”,即是用葛粉加开水冲成稀糊状喝的一种食品,类似中国的藕粉糊。

草云雀[草云雀くさひばり]蟋蟀科昆虫的一种,形体和蟋蟀相似但比蟋蟀小。因鸣叫声清脆悦耳受人喜爱,俗称金铃子者是也。日本从平安时代(7941185)起形成一种欣赏虫鸣的风俗,至江户时代(16031867),更是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庶民百姓,养虫成风,以至于有人认为欣赏虫鸣是日本独有的文化。明治时代归化日本的英国文学家小泉八云(18501904)写过一个题为《草云雀》的作品。

橐驼师[橐驼师たくだし]花匠、园丁。“橐驼”,语出唐·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后泛指善于植树的人。日语中作为花匠、园丁的异称。

明鲞[明鲞めいしよう]干鱿鱼、干乌贼。《本草·乌贼鱼》引《释名》:“瑞曰,盐干者为明鲞,淡干者为脯鲞。”

寺门青轩[寺门青轩てらそかどせいけん]又名弥五左卫门,江户末期的儒学者(1786 1868)。因 在所著《江户繁昌记》中批判了当时社会现实,被江户幕府驱逐出江户,遂削发自号“无用之人”,四处流浪。

若月紫兰[若月紫兰わろがづきしらん]日本文学家(18791962),山口县人,东京大学英文科毕业,曾任东洋大学教授,著作有《古净璃的新研究》等。

武藏野[武藏野むさしの]历史地名。在现在的东京都中西部到琦玉县南部一带,以前是杂树丛生的台地。现在东京都中部有武藏野市,是以吉祥寺为中心的商业、住宅区。

萨摩[萨摩さつま]历史地名。在现在的鹿儿岛西部一带。

本乡[本乡ほんごラ]地名。在东京都文京区的东南部,东京大学的所在地。

西片町[西片町にㄘかたちよう]地名,其东南与本乡的西北部邻接。周作人在东京时的寓居所在地。

四丁目[四丁目よんちようぬ]“丁”是日本街道、地段的区划,“四丁目”即某街道或地段的第四个区划。

上一篇:丰泽幼儿园第十二周周五上午半日计划下一篇:商务谈判的八字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