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墨人生的散文

2024-04-14

挥墨人生的散文(精选4篇)

篇1:挥墨人生的散文

挥墨染尘,流年未逝已成殇散文

窗外,风又起,凌乱飞舞的不只是枯竭的落叶,还有残喘的思绪,焉何岁月流逝中,总会有心碎的声音,叫人夜夜不能眠

慢看云卷云舒,寂寞便生成了文字,将闲情剥离,碎了游离的身影,溅湿了凝望的双眼,问夕阳,可见过我丢失的梦想

谁染了岁月的发丝,鬓如霜,梦苍茫;谁挥墨染尘,勾勒了一曲相思的篇章,醉了落日残阳

斑斓的枝影,摇曳了漂浮不定的游离,枯黄的记忆,转瞬即逝,点燃了来不及凝结的思绪,我到底是谁?焉何迷失了心的去向

夜凉如水,梦若琴弦,偶尔吹来的`冷风,吞吐着寂寞的气息,思绪没有着落,找不到出口

孤独的自己,踩着影子,一路走来,一路跌跌撞撞,痛苦伴着泪水,焉何感觉不到你的温度?苦涩的泪水承载着多少新人的欢笑?泪会凝成冰,即便带着冷冷的笑

天冷了,把自己裹严了,把心裹严了就不觉得冷,四面寒风就吹不透,就不会再流泪

蜷缩在这雨夜,所有的人都睡了,所有的心都歇息了,所有的伤都涌出来了,所有的梦都一下子醒了,有谁会摸摸我的头,告诉我要坚强,有谁会伸出温暖的手,将我拥入怀中,有谁会给我指一个方向,让我不再彷徨,有谁会给我一个安定,让我的心不再流浪

没有人懂我骨子里的伤悲,没有人懂得我生命的无奈,没有人懂的爱恨不能的酸楚,没有人懂得我诗句的点点清愁,四面寒风吹透伫立的身影,却无力赶走寂寞,没有一支笔,能淋漓尽致出我的哀伤

人的心到底是什么做的?在这个寒冷的雨夜,固若金汤,这 个世界太冷酷,让人无力翻身,还有永不言弃的感情吗?没有了,伤害无处不在,爱情是弹出的棉花,轻薄没有任何分量

窗外的雨那么轻易的打湿了我的眼睛,整个心寒冷与疼痛相加,我不知道我还能撑多久,会彻底崩溃,有谁会知道心疼是多疼?有谁知道放弃也是一种努力吗?有谁知道无助时需要什么吗?

红尘本是素笺一张,尘埃落定,溅落了一地的忧伤,谁惹孟婆愁肠,熬制了绝尘的汤,唉!终究无语话凄凉

窗外的雨惊扰了每一个人相思的梦,唯独没有你的脚步声走进我的心房,誓言、承诺很美丽,犹如孤灯下飘落的雪花,无声无息的逝去了,能够拾取的只有隐约的永久的痛。

往事如白纸一张,掀过去便是遗忘,时间久了就会发黄

沧桑的心态,幸福的往事却是难堪的烘托了,是谁说的:诺言就是用来背弃的,随风飘零、随水漂流,是那么的冷漠、冷酷、无情……

篇2:挥墨人生的散文

故人辞去梦终空,夜断残影,尽无眠。双眸两彷徨,情难断,愁肠诉,亦无音。千里月华,我亦醉梦当歌,酌酒尽欢,一梦方休。纵长情一世?此经醉逍遥;不知今昔梦何归,归途无望,心空梦如洗。两岸尽天涯,我自嘘恨离殇。

孤夜无风,月残如影。酒斟一杯、幽幽闲情。故往随风,不再眷恋。一叹红尘似千年,烟雨一程梦遮情,情中意,意中情,伊人怎兮晓。我亦乐其、乐其怎奈忧伤。月华几时有,只是若等闲。摊绪不语,挥墨千年,淡字,云烟,天道只伤。

缘来愿时,缘去远逝,似云似烟,须叹无须,似梦思梦,奈何我多情,风月残,孤影长,忆往昔,梦如初。相思不断,红尘苦泪,初缘,相依,地老,曾荒天,若誓言亦真,两情许久何为别离?我叹月成调,恨句不断两情难依。

红尘一梦,恍若初华,相思泪不断。轮回千秋,忘川一水,水映残鬓,发丝白鬓。故人一去不复返,千帆过尽,阑歌不成簌,情节节,撕不断,恒古恨伤何怨,缠绵情长断相恋,唤呼,深思,涟漪波动,情深涓海。

相思怀旧几时许?浓情似空梦。离愁牵引丝发残,时光路,岁月影匆逝别。浅笑安然,泪花不断,寻你几百度?奈又何处沼泽水相融,此经天涯。相思情染黄昏,寂寥一影深夜归。思念几许,忧伤几情衷,犹斯随风逝。

灯火明通,一念醉相饮。泪然红颜,舞笔伤词恨古句,高楼空阔心空城,星火银河耀心月,离歌尽,风又起,歌尽风逝冷空心,别离期,何时相逢,梦回魂与你共缠绵。今宵孤寡,把酒邀明月,似梦相逢梦中,良辰几宵,愁欢聚。

行云不知途归处?淡忘深忆,不道春花秋月时。患寡沉鱼,千话百芳葱草恋蝴蝶,情梦泪思谁家人?倚依独语框框泪,时过境迁,陌路繁华,何时再重逢?撩乱春秋事,依依想念,往昔无佳音。

岸边花期,轮回一转又今昔,忘川一水依东逝,风啸夜梦,瓜蛙虫草鸣嘶。昔日相拥,如隔昨日,垂泪狎兴。踪迹归云一去不往返,何处寻花期?拘谨疏离,酒徒增悲伤,奈何不枉昨。忆念酌伤。

故人无影,醉酒入吼。远如轻舟一叶,波水相伴一棹碧滔滔水乡路,过尽意中驿站。渡空无等待,仰头听风风吹柳动叶,树枝舞动众叶共相伴,勾吾离情又伤梦。若提笔寄信,何时有佳闻,若墨挥笔雨任何凭。

碧波丛草荒似海,幽幽居山谷,怎知垂柳相依梦散尽,芳草无边,吾乎缠绵,沧桑历经,驱道成风客,吾依漂泊异乡。斜阳落幕远茅庐,憩心岸,低语不堪疲乏倦。黄昏近斜阳,余晖映照光芒暮林深,昆飞相宜舞光芒。而天望及终所盼归舟近故乡,爹娘有泪,儿心疼。

斗转星移,星落银河移星河,古道言,天上人间,誓言供词难相卖。人间泪垂天堂滴,生死茫茫相望不相忘。奈我轻身江湖漂,满襟血泪洗尘埃,荒心凄身凉傁傲骨毅,起风絮语,吟唱歌离句,云中有客,风中无人,夜消廋红颜泪,翠谷幽静,旧时梦有旧时你,只是挥墨信笺怎寄归。

笔挥转乾坤,风墨依人、相思无物,愁绪牢深,满脸桑面不是墨中人。伫立楼高,阳台有风,风雨无欢处,那远方,尽天涯,夜更风寒情思染城空,题诗小首思念作赋,万事空头绪。江流东去,风痱堪笑镜中是故人。

寂花流岁,旧事寻梦不是旧事,知晓月华,那年花祭,流岁逝,繁华尽,奈吾眸不知相望,相望又不忘,泪湿千行词知情,恨句成伤墨知意。客客梦回阑干情花露,离殇夜聆愁心碎,燃眉伤聚集。生平恨红尘,更是无言取语,梦空相觑。

篇3:挥墨人生的散文

沈从文, 一生留下的各种作品集70余种。其中《边城》更是蛮声海外, 享誉文坛。在时下的旅游热中, 好些人就是冲着沈从文, 冲着《边城》去凤凰的。而沈从文儿时的老宅, 自然是游客的必到景点。

沈从文的作品深沉、朴实、朴素。无论是描述纷繁复杂的都市人生, 还是描写神奇多彩的湘西山野, 尤其刻划大山里的人、事、物都是那样的包含深情, 饱含着作者别一般的思考及忧虑。

《大山里的人生》收集了沈从文先生浩繁的散文作品中的精华, 共计48篇。有人说, 沈从文的作品离不开山, 离不开水。这话一点不假。但我们在《大山里的人生》里看到的更是作者对那山那水的爱和眷恋。他的文字不仅流畅而且清爽。清爽得如同蓝天上的一抹云, 如同浮在空气里在水中游来游去的鱼。

我们看看《边城》里这样一段文字:……深潭清澈见底。深潭中为白日所映照, 河底小小白石子, 有花纹的玛瑙石子, 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 皆如浮在空气里。两岸多高山……长年作深翠颜色, 逼人眼目。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 春天时只需注意, 凡有桃花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晾晒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色布衣裤, 可以作为人家所在的旗帜。秋冬来时, 房屋在悬崖上的, 滨水的, 无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 乌黑的瓦, 位置却永远那么妥帖, 且与四周的环境极其调和, 使人得到的印象非常愉快。

这是多么干净的文字啊!看似不经意的描说, 看似随走随看随说。但我们体会到了作者对这山这水这人家的深沉的爱!没有这种爱, 没有这种小心翼翼的爱惜, 没有面对这山这水这人家时的一尘不染的爱惜, 作者断断写不出如此干净的文字来。

沈从文儿时非常另类, 除了记忆力超乎寻常的好之外, 几乎就是一个“问题少年”。装病逃学那是常事, 在学塾中逃学记录点数在当时比任何一人都高。这就常常把做着“将军梦”的父亲给气得半死。沈从文回忆, 凡逃学失败被家中学校任何一方发现时, 两方面总得各挨一顿狠揍!那做着“将军梦”的父亲下手之重自然可想而知。在一般人看来, 小沈从文在这样的环境逼迫下心生怨冤是必然的。他向往逃出大山, 逃出校门, 去获取更多更大的自由。然而奇怪的是, 他尽管屡屡受罚挨揍, 尽管向往出逃, 却从来没有在被处罚的过程中感觉到小小的冤屈。他一边挨着责打, 一边跪对孔夫子牌位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他想到了河中的鳜鱼被钓起时离水以后的泼剌, 想到天上满天的风筝, 想到山中歌唱的黄鹂, 想到树上累累的果实……他说:“我感谢那种处罚, 使我无法同自然接近时, 给我练习一个想象的空间。”

有点明白了, 在小沈从文的心里, 他可以不读书, 但一定要同自然接近, 同山水融合, 他就是山水的儿子, 是为那一方山水而生的!所以有了他这样的山水文字。

沈从文的文字, 我在中学时代就喜欢上了。那时我弄不明白, 同样是我们大抵所认识的方块字, 在他那儿怎么就能排列出如此这般美的东西出来。今天稍稍梳理一下, 答案似乎有了些眉目。

时下有些作家, 动起笔来要么“弹眼落睛”, 要么装腔作势居高临下, 要么迎俗献媚失了底线, 要么来一盘“心灵鸡汤”骗人银子, 你永远看不到也看不清文字背后作者的面孔。

沈从文不!在他的作品中永远没有也永远不需要哗众取宠和故作惊讶。一切源于天然一切源于心田。我们在经过静静的细细品读之后, 便可感觉其山水精美, 人物可爱, 暗香深藏。而且越品味越醇, 越品越入心。

通读《大山里的人生》我们会感受到沈从文不仅对家乡的山水, 更对其笔下的家乡的人都十分的敬重, 他甚至是抱着十分敬畏的态度来刻画那些人物, 哪怕是军阀、土匪、丘八、妓女……

我们先看一篇文章的标题:《一个多情水手与一个多情妇人》。标题给人的直觉是这里讲述的应该是一对有情男女的浪漫情爱故事。待读完全文, 感觉确实如此。再一想, 不对呀!文中的两主人公, 一个就是常年行船的水手———嫖客, 另一个则是岸码头边做皮肉营生的妓女———专招水手上床的那种。然而在通篇的文字中我们竟然没有发现诸如“嫖客”“妓女”“卖淫”这样的字眼。文章通篇干干净净一如那江水。

故事是这样的:水手牛保, 晚上船靠码头后, 钻进了岸边吊脚楼人家———妇人的被窝 (沿岸这样的人家多了) 。天明要起锚了, 船上那些无可奈何嫉妒了一夜的人大声催着牛保回船。牛保和那妇人仍在缠绵。船上人威胁:我们开船了!牛保追了出来。一边奔跑一边向吊脚楼方向挥手:“话我记住了……冷!你是怎么的啊, 快上床去!”窗口处露出妇人鬓发散乱的脑袋。牛保知道她还光着身子。妇人喊:“我等你10天, 你有良心你就来……”说着, 嘭的一声把格子窗放下。这时节那妇人的眼睛一定红了。后来, “我”给了牛保几个苹果。牛保却又跳下船, 朝吊脚楼飞奔而去。船上的水手又骂开了牛保。原来那个快乐多情的牛保给妇人送苹果去了。到后来牛保自然又轮着来听妇人的痴话, 又把开船的事全给忘了。再后来, 在另外的一条水道上牛保落水了, 一直没有找到。妇人知道了……“下船时, 在河边我听到一个人唱《十想郎》小曲, 曲调卑怯, 声音却清圆悦耳。我知道那曲由谁口中唱出且为谁唱的, 我站在河边寒风里痴了许久。”

这就是沈从文对一个“嫖客”与一个“妓女”的故事的描述, 也只有沈从文才会有这样的描述。船又开了, “橹桨本身被扳动时咿咿呀呀声, 河岸吊脚楼上妇人在晓气迷蒙中锐声的喊人, 正如音乐中的笙管一样, 超越众声而上。河面杂声的综合, 交织了庄严与流动, 一切真是一个圣境。”注意, 沈从文在这里用了两个词:“庄严”、“圣境”。作者躺在船上想:“便是这些人从昨晚那点露水恩情上, 已经各自支付一把眼泪和一把埋怨。想到这眼泪与埋怨, 如何揉进这些人的生活中, 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时, 使人心中柔和得很。”再请注意:沈从文在这里又用了一个词:“柔和”。

大师是真真切切的怀着一颗“柔和”的心情面对并描述着庄严的圣境的。这些在他的作品里随处可见。

《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中, 因为“我”逃学去偷人家园地里的李子枇杷, 那个“拿着长长竹竿大骂追来”的主人, 在被“我”逃脱并且还唱着歌气他时的模样;《凤凰》里装神弄鬼暗中算计人的蛊婆知道人家已怀疑是自己放蛊所欲:“那不要紧, 吃点猪肝 (或别的什么) 就好了。”回家照方子一吃, 果然好了。《凤凰》里还提及一个过气游侠田三怒。当其豪气稍衰, 厌倦风云且金盆洗手后却遭人暗算。临死前对藏在暗处的杀手说:“狗杂种, 你做事真丢凤凰人的丑, 在暗中射冷箭, 不像个男人, 你怎么不出来!”他知道自己不济事了, 在自己太阳穴上打了一枪, 了结了自己。而《边城》里的故事大家早已耳熟能详了。茶楼小溪、白塔、塔边一户人家、家里有老人、女孩翠翠、一只黄狗、一条渡船。翠翠是个私生女, 母亲与军官生下她就死了。军官父亲也离她远去。翠翠与爷爷、黄狗一起度日。翠翠长大了。她渡客最爱渡新娘。凡有新娘过河她争着渡, 为的是多看一眼新娘。做媒的说好翠翠要嫁给大老的, 可翠翠心里喜欢的是二老。大老明白了, 于是他出走, 他要成全翠翠和弟弟, 可他一走竟成了诀别。二老不想把幸福建在哥哥的痛苦之上, 他选择了浪迹天涯。在一场大雨中白塔倒了, 爷爷死了, 渡口只剩下翠翠和黄狗, 还有那条小船……

沈从文刻画人物从不浓墨重彩, 他清新淡雅的描述直将人物植到你的心底。那年我去凤凰在沱江边慢慢踱着, 看着潺潺的江水及闪着的波光。在吊脚楼下我看到一着苗装的女子。头顶一斗笠, 背对着江水埋头纳着一双虎头鞋, 身边是一只摆满杂物的售货篮子。由于斗笠挡着, 我看不清其整个面容。但从她的肤色, 尖挺的鼻梁以及弧度优美的下巴推测那女子一定很好看。我停住脚步打量着她。在取出相机对准她的同时我油然想起了几个似曾相识的人:翠翠?江边和水手们相约的妇人?这时来了一个男子, 一边跟斗笠女大声说着调笑的话, 一边伸出乌黑的手在其脸上拧了一把。女子不露声色, 用纳鞋针在男子手上狠狠一扎。男子双脚跳起捧着手嚎嚎直叫, 转而却开心地走了。“牛保”?我想起了水手。看着那整个过程中几乎纹丝不动的女子, 我想在这顶斗笠下会有多少故事啊!

《大山里的人生》无法涵盖沈从文作品的全部, 但却是我们探秘沈从文的一扇窗口。

“这里的人不须明白一个夜里有多少更次, 且不明白半夜醒来是什么时候。他们那么忠实庄严地生活, 担负了自己的那份命运。为自己, 为儿女, 继续在这世界中活下去。”

这正是作者想告诉我们的。

摘要:本文透过对沈从文散文中的一些篇文的品读, 对沈从文散文中的湘西风情作了具体而细微的赏析, 并从中对传统文化中雅俗相融的意境作了探究。

篇4:挥墨人生的散文

亦“出”亦“入”之间:距离审美

上世纪40年代张爱玲《流言》的出现, 一扫女性散文的幽怨、哀怜之气, 以一种轻松、冷静的笔调, 侃侃而谈。仔细品读张爱玲的散文, 我们会发现, 作者采取了一种距离审美的观照方式, 并且, 这种距离审美中存在着双重的距离。

隐匿:“我”与真实的张爱玲之间的距离。一般认为, 散文是最接近生活真实的文学样式, 抒写作家真实的现实感受和生活境遇应是散文的一大特点, 张爱玲却并不这么认为, 她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在文字的沟通上, 小说是两点之间最短的距离。就连最亲切的身边散文, 是对熟朋友的态度, 也总还要保持一点距离。只有小说可以不尊重隐私权。但是并不是窥视别人, 而是暂时或多或少的认同;像演员沉浸在一个角色里, 也成为自身的一次经验。” (《惘然记》) 她的小说尽演沪港男女婚恋的悲喜剧, 而婚姻爱情话语在散文中几近销声匿迹。《传奇》和《流言》亦呈现出的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一个冷漠, 一个温暖。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反差?可能的情况是, 人们在阅读过程中常常出现一种思维定向, 以为女性写作尤其是散文近乎“私人自白”, 以张爱玲的孤傲世故, 显然不愿人们窥测她的内心。于是, 在小说中张爱玲选择了沉浸, 在散文中则选择了隐匿。撩开层层迷雾, 透过凡俗的衣食住行和洋溢其间的丰盈充沛的情趣, 张爱玲散文中透出来的仍是与其小说相似的悲凉之音, 繁华世界的背后仍是一片茫茫的苍凉底色。

游离:与现实拉开距离的局外人。张爱玲对人生采取了一种与众不同的观照角度:始终以智者的眼光, 与外界保持一定的距离来俯瞰人生。永远是个局外人, 永远游离在戏外。《道路以目》中, 观庸常生活, 言身边琐事, “仿佛是第一次认路似的”, 永远隔着距离轻描淡写而又饶有兴致地望去;《中国的日夜》同样以陌生化的眼光打量着周围的一切;时而突发奇想, “用洋人看京戏的眼光来看看中国的一切, 也不失为一桩有意味的事” (《洋人看京戏及其他》) 。张爱玲从容地游走在戏外, 向戏台上纷繁更迭的一幕幕投去意味深长的一瞥, 剥去华服彩妆, “人性呱呱啼叫起来” (《谈跳舞》) , 让一切“作”出来的崇高神圣赤裸裸地呈现出本真状态。

“真实”与“荒诞”之间:戏剧化视角与思维方式

“戏剧化”是从西方现代主义诗学理论借用的一个概念, 强调诗与生活的距离和透视关系, 旨在以更为舒展的传达实现更为深刻的揳入。事实上, 以“冷抒情”、“反浪漫”姿态出现的张爱玲与西方现代主义诗学, 确实存在着某种惊人的暗合。细读她的散文, 不难感受到弥散在二者之间的相似气息:本质、荒诞、消解、反讽、距离、智性……这些恰恰是“戏剧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对于理解张爱玲散文的“戏剧化”视角与思维方式, 有两段话极为关键, 一句是叔本华在《世界之为意志与表象》中提出的:“如果我们对人生作整体的考察, 如果我们只强调它的最基本的东西, 那它实际上是一场悲剧, 只有在细节才有喜剧的意味。”另一句是王尔德说过的:“艺术并不模仿人生, 只有人生模仿艺术。”张爱玲在《中国人的宗教》中说:“细节往往是和美畅快, 引人入胜的, 而主题永远悲观。一切对于人生的笼统观察都指向虚无。”热闹不过是浮沫, 苍凉才是本质。这与叔本华的观点有着何其惊人的相似!而《〈续集〉自序》一文针对人们对《色, 戒》的误读猜解作辩白时, 引用的恰恰是王尔德的这句话。

上述创作观乃至人生观的契合至少可以透露出这样两点信息:其一, 在张爱玲看来, 悲剧是本质, 荒凉是底色, 人生的小趣味只是漂在海面上的浮冰。她于现世的安稳中看透生命的“苍凉”, 于日常生活的享乐性体味中流露出对个体生存价值的悲悯。其二, 张爱玲乐于以看戏的眼光和心态去观望人生。她“用洋人看京戏的眼光”看中国的一切 (《洋人看京戏及其他》) ;觉出橱窗布置里“有静止的戏剧” (《道路以目》) ;衣服是一种言语, 是“随身带着的一种真戏剧” (《童言无忌·弟弟》) ;唐明皇真心喜欢杨贵妃是因为“生活在那样迷离惝恍的戏台上的辉煌里, 越是需要一个着实的亲人” (《我看苏青》) ;欧洲的圣母画“旁边总仿佛有无数眼睁睁的看戏的”;解释《色, 戒》中王佳芝的自我陶醉心理是“自己觉得扮戏特别美艳, 那是舞台的魅力” (《羊毛出在羊身上》) ……凡此种种, 置身在真实的生活中, 却如坠不甚真实的戏剧性氛围, 到底是艺术模仿人生, 还是人生模仿艺术?“生活的戏剧化是不健康的。像我们这样生长在都市文化中的人, 总是先看见海的图画, 后看见海;先读到爱情小说, 后知道爱;我们对于生活的体验往往是第二轮的, 借助于人为的戏剧, 因此在生活与生活的戏剧化之间很难划界” (《童言无忌·穿》) 。以这样一种戏剧化的视角和心态, 张爱玲从容地游走在真实与荒诞的两极, 带着宽容的嘲讽还原俗常人生。“消解”是其戏剧化思维方式的关键词。

消解重大事件的崇高性。战争对大多数学生的影响不过是“像一个人坐在硬板凳上打瞌盹, 虽然不舒服, 而且没结没完地抱怨着, 到底还是睡着了”;做看护时, 为了一个重病患者的终于死去而“欢欣鼓舞” (《烬余录》) ……这里找不到任何主流话语中必定要出现的献身、爱国、英雄等字眼, 有的只是“我们的自私与空虚”。张爱玲少年时期那次对整个人生都有重要意义的离家出走, 如若在“五四”时期势必被处理成“娜拉式”的壮举, 时过境迁后的张爱玲, 觉察出的竟是“惊险中的滑稽” (《私语》) 。

消解一切神圣的情感。一本《传奇》几乎就是一部消解爱情神话的小说, 在《流言》中更将消解的笔触指向母爱。“普通一般提倡母爱的都是做儿子而不做母亲的男人, 而女人, 如果也标榜母爱的话, 那是她自己明白她本身是不足重的, 男人只尊敬她这一点, 所以不得不加以夸张, 浑身是母亲了。其实有些感情是, 如果时时把它戏剧化, 就光剩下戏剧了;母爱尤其是” (《谈跳舞》) 。

消解男权话语的中心位置。张爱玲从一向为人称道的薛平贵身上看到“男性的自私”, “致力于他的事业十八年, 泰然地将他的夫人搁在寒窑里像冰箱里的一尾鱼” (《洋人看京戏及其他》) ;妇德不过是“怎样在一个多妻主义的丈夫之前, 愉快地遵行一夫一妻主义” (《借银灯》) 。更为可贵的是, 张爱玲亦消解了一部分女权主义者对女性“神化”向度的书写, 还女性以“女”味和“凡俗”味。洛神、观音、圣母纷纷从云端跌落, 而奥尼尔《大神勃朗》里的那个“强壮、安静、肉感、黄头发”, 说话口吻粗鄙而热诚的“地母”才是女神 (《谈女人》) 。

“经意”与“不经意”之间:戏剧化表现策略

与戏剧化视角和思维方式相应, 在经意与不经意间, 张爱玲散文在文本构成和传达手段上, 同样运用了一些戏剧化的表现策略, 最主要的就是矛盾修饰法, 既有内涵上的矛盾, 也有形态上的矛盾, 形成强烈的反讽效果, 使文本具备内在张力美。

生命中无处不在的悖论。宇宙生命、物事俗常中涵盖着无数大大小小的矛盾和悖论。人生的一大悲剧是:年轻时敢说话, 可是没人理睬;中年时有了社会地位, “谁都乐意听他的, 可是正在努力的学做人, 一味的唯唯诺诺”, “人云亦云”;年老时“可以言论自由了”, 不幸“总是唠叨的居多” (《论写作》) ;“中国人喜欢法律, 也喜欢犯法” (《洋人看京戏及其他》) ;就连寻常的服饰变迁中, 张爱玲亦能发现时代人生的悖谬。“直挺挺的衣领远远隔开了女神似的头与下面的丰柔的肉身。这儿有讽刺, 有绝望后的狂笑”, “衣服的主人翁也是这样的奇异的配搭, 表面上无不激烈地唱高调, 骨子里还是唯物主义者” (《更衣记》) 。

语词间的冲撞。张爱玲的散文时时将不相干甚至相反的词语并置, 互相冲撞, 却出其不意地创造出超乎寻常的美感效果。如:“寻常中的反常” (《忘不了的画》) ;“有礼貌的淫荡”、“富丽中的寒酸”、“理智化的淫逸的空气” (《更衣记》) ;“华美的、玩具似的恐惧” (《谈跳舞》) ;“文明的恐怖”、“惨淡的勇敢”、“没有内容的愉快” (《谈画》) ;“婉转的绝望”、“安详的创楚”等。不合常理的突兀搭配, 以最俭省的笔墨抓住了事物的神髓。

摘要:张爱玲在其散文创作中, 以隐匿和游离的姿态对人生采取了一种距离审美的观照方式。这种距离审美的观照方式, 衍生出以反讽和消解为显著特征的戏剧化视角与思维方式, 并在经意与不经意间运用了与之相应的戏剧化手段与表现策略, 从而与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诗学形成某种惊人的暗合, 成为中国现代散文中一道独特而又超前的奇诡风景。

上一篇:年大学生入党自传下一篇:亿童魅力教师培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