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人生逆境的散文

2024-04-25

于人生逆境的散文(精选11篇)

篇1:于人生逆境的散文

有关于人生逆境的散文

人生的态度【1】

人生的成功往往在一念之间,顺境时顺势而为,逆境时执念而前,厚积薄发。

而失败往往在一念之差,或初踏泥泞而却步,或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听从别人的建议或意见,并不代表你没有主见;固执的坚持自己的想法,听不进任何不同声音,并不代表你有主见。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做决定前还是多多听取各方意见为好。

低头看路,抬头做人。

低头是为了看清前进的道路,一步一个脚印才走的踏实;抬头是为了面对阳光,不惧风雨,将一切荣辱成败抛之脑后,这样才能走的更稳更好。

在成功的道路上,如果你没有耐心去等待成功的到来,那么你只能用一生的耐心去面对失败。

每个人的身后都有一对翅膀。

无论如何,你要先学着扇动翅膀并且努力向上、向前飞,或许会有挫折有失败,但翅膀会越来越坚硬有力,而若是一直在纠结着用什么姿势才能飞得更高,飞得更华丽的时候,翅膀却在渐渐退化,等你想飞的时候,却发现那对翅膀只是一种装饰了。

一个小孩子说:啊,这个白兔怎么是灰色的?笑过之后思索:孩子因为只见过白色的兔子,所以在他的认知中兔子就应该是白色的。

我们的人生中是不是也会见到灰色的“白兔”呢?

人生如棋,做不了将帅,也应做一个坚定的小卒,一次行动虽然只是一步,但却不曾后退一步。

看不到最美的风景,是因为你没有登上山顶;有时候你要逼着自己一把,向更高处攀登,否则你真的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

积极的想法如同光明,终将驱散消极的黑暗,而光明是快速燃尽的火柴,还是摇曳风中的烛火,又或是一盏高悬的明灯,或者一轮冉冉升起的红日,这取决于你的勇气、自信、知识、能力的多少,即使你现在做的不够,那么也要在心中埋下一粒光明的种子,不断的滋养培护,它终会发芽、开花、结果的。

人在逆境中的抉择【2】

不知有多久没有这样低潮的情绪了,这与伤感截然不同,再不是见着黄叶就伤情对着秋风就感喟那样的雅兴,突然把失落与伤感进行了如此鲜明的区分。

有的人能从他的脸上读出他的沧桑,有的人要从他的眼里读出他的沧桑,而有的人只有住进了他的心里才能读懂他的沧桑,

可是,别人或许能理解你颠沛流离的痛苦,却未必能理解你在痛苦中领悟到的境界.诉说与倾听只是特定条件下的一种给予和接受的互补.

或许.此时的倾听者需要接受一次心灵的历程,而诉说者刚好能满足他,可是当这种需要满足后,什么都没有留下,因为倾听者只是将自己与诉说者的角色进行了对号入座,而并没有真正能够深解其意,这说明感同身受与将心比心是两种概念.

有的人认为感同身受是诉说者希望对方达到的高度,其实不然.所以这就是倾听与诉说之间的互补,然而这种互补只有一方能够得到满足.

人在逆境中的回忆往往是痛苦的,即便是美好的事物,眼角流下的依然是苦涩的泪水,嘴角的笑容也如此辛酸.这时候的脑海里就两种选择:一是放弃;二是坚持;而在两者之间的选择就取决于自己的回忆里美好的和黑暗的谁占的比重更大.

记得我曾在日记中写到“如果有人能替我挑下肩上的担子.我会毫不犹豫的选择离开...”其实这句话表明由于种种客观限制没有做出选择.

我没有完成自己的责任与使命,这是客观的原因,但单就主观而言我已经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放弃,放首回忆,满是失望与疲惫的泪水.

客观上的痛苦导致了我主观上的放弃,然而也是因为客观的限制导致了我客观上的坚持,而这个选择是被迫的,等同于“形同虚设和行尸走肉”,

一个人应该由主观和客观两部分构成,而此时的主观已选择了放弃.那么就剩下客观在苟延残喘的支撑了,因此是不完整的.

要求一个人在逆境中做出选择是人生莫大的痛苦,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人不怕背叛任何人就怕背叛了自己.强颜欢笑和心口不一就扭曲了人的天性,而人往往是在这种选择中逐渐成长、变得成熟.变得理性甚至变得沧桑.

一次一次的被迫选择都会收到不一样的效果,因为每个人的“放弃阈”不同.能让人做出放弃的选择的打击,而这个打击的.最短时间,我认为可以叫做放弃阈,

但这个阈度并不能证明某人的承受能力,因为这种能力受生长环境的影响,阈度大的人即便是面对“人世间莫大的痛苦”也司空见惯了,而阈度小的人即使是点滴的痛苦也心如刀割.但无可否认的是两者的痛苦是一样的.

逆境过去了,我们又可以暂时乐观了,但心里已经遭受了莫大的伤害,或许有一天再提及往事,就会让我们彻底崩溃.痛苦的最糟状态是:隔离.一是自身与外界的隔离,

即人们常说的“即使身在人海依旧觉得好孤独”;二是自身内部各种功能的隔离,即人们常说的“打不知痛,骂不知悲,辱不知耻,喜不知欣”三是视觉与大脑的隔离,

平常是所见生所想,而此时是所想与所见无关,即使看到的是另人捧腹不禁的喜剧,也能让人泪流不止,因为此时大脑里尽是痛苦的回忆,我们在这些回忆里挑选坚持的理由.

越是回忆越是痛苦和挣扎,所以着是人世间莫大的痛苦.

心理学家解决某个病案往往不是就事论事,而是从根本上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起烦恼的事情只是疾病的外部武器和导火线,即便没有诱因,

烦恼迟早也会侵扰大脑.一如我开始就错误的将自己的责任推给了别人,错误的死心塌地的相信了别人,错误的过于相信命运,

错误的理解了人生的价值,错误的以为世界是围绕着我转,错误的以为车到山前必有路,错误的以为事情的发展会如我所想.......

太多太多的错误让我开始置疑我的人生有正确的成分吗?

坑唯一正确的是我尚且知道了自己的错误.大脑的记忆最初就像一张白纸,我在不停的往上记东西,又在不停的擦掉一些不重要的,但为什么有很多毫无价值的事情依旧使我不能释怀,后来我知道那是因为它们曾给我带来了莫大的伤害.使我挥之不去.

现在明白了许多道理:没有必要记入人生史册的就不要去经历;经历了一翻痛苦就要从中领悟一些道理,不要让自己白白受挫;可以要求别人倾听自己的痛苦但不要强求别人理解你在痛苦中领悟到的境界,毕竟那是自己的感受,别人无法模拟.

逆境之中悟人生【3】

兴许吧,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是有着难以言说的伤痛的。

但如何将生活过到从容不迫,成败坦然,还得靠自己。

------ 题记。

那些风里来雨里去的身影啊,在多年之后,当我凛而回望,还是会忍却不止地落泪。

为一份,未曾屈服,亦未曾低头的铮铮铁骨。

在头上光环未亮之时,我以为,凭借所学专业,便能轻易在社会捞得一份体面。

不想,多经周折,多经磨砺,人才济济,又不堪理喻的市场,我还是只有给人当小工的份。

原谅我吧,将如是小刀未见牛刀的心酸唠唠叨叨出来。

在这个,没有月色佐酒,没有清风伴袖,本就让人倍感忧伤的夜晚。

但,还是不怕你厌不怕你笑地说,这么些年,为了生存,为了未来,为了家人,也为了自己,我打过零工,摆过地摊,搬过砖头,擦过厕所。

披星戴月,没日没夜。

生活逆境将我赶往最顶处时,我睡过网吧,蹲过车站。

我试过数天数夜不休不眠没命地工作,我试过口喝难耐还得掂量兜中还有多少钱,我试过整月整月下来只喝白粥兼榨菜,我还会纠结今天应省上顿抑或是下餐,以作补回一些人情世故里所需的开支与奢侈。

我每天的血汗,都飞洒在五邑地区的每一个角落。

我没有豪情壮志,没有山高水长;没有别人的光鲜靓丽,也没有他人的非富则贵。

我不敢谈论美酒花香,亦不敢道说波澜壮阔,我只能单纯为了两张可带给我温饱、又能让我馈赠予家人的臭钱去卖力。

我经不起豪情万丈,亦落不得慷慨激昂。

当世情的风,仍不依不饶吹得我满眼是沙,我也还只能抱紧自己,轻轻说声:哦,乖!

不敢趴下啊,我怕,流血的灵魂,找不到愈合的药。

本就生在并不富裕的家庭,家里还背负不少债务。

也可怜父母双亲,大把年纪了,还未可放下手上功夫,享上一朝清福。

我,又挣扎于黑暗边沿,内心,疼痛可想,狰狞能测。

然,除了可不断给自己微笑,不停给自我打气,我,却别无救赎,亦,别无选择。

兴许吧,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是有着难以言说的伤痛的。

但如何将生活过到从容不迫,成败坦然,还得靠自己。

万丈高楼平地起,一砖一木一建就啊!

虽然,花月烂漫,策马高歌,早已湮没在生活的起伏跌宕之中。

取而代之的,是锅碗瓢盆,五味杂陈。

但我知道,只有让自己好好活着,保持慈和向阳的心态,才是我不懈奋斗、不懈努力的方向。

因而,在我携着一身拂了还满的尘埃走到今天,当我已能驾轻就熟站在光怪陆离的人生舞台上,舞出自己的风姿,舞出自己的价值,收获众多宽慰与掌声,也收获众多奉承和尊重,我不敢说,自己真的赢得了未来,赢得了骄傲,我只敢说,亦只想说:谢谢一路上,我所受到的伤,遇过的痛,碰到的刺,还有曾对我轻蔑和嘲讽的人,以及,我有一颗,横眉不向命运屈服的头。

篇2:于人生逆境的散文

有人说,“人生如局,局如人生”,人的生活就像一个棋局,有高潮有低谷,如何对待全凭弈者的心态。

正如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所说:“世界由两类人组成:一类是意志坚强的人,另一类是心志薄弱的人。后者面临困难挫折时总是逃避,畏缩不前,面对批评,他们极易受到伤害,从而灰心丧气,等待他们的也只有痛苦和失败。但意志坚强的人不会这样。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和生活的各个层面,有体力劳动者,有脑力劳动者,有商人,有学者,有母亲,有父亲,有教师,有农民,有老人,也有年轻人,然而内心中都有股与生俱来的坚强特质。”心理学家口中所说的坚强特质,是指在面对一切人生败局时,敢于直面挑战,乐观微笑地面对一切。

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遭受情场失意、官场失位、商场失利等方面的打击;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受委屈时的苦闷、挫折时的悲观、选择时的彷徨,这就是人生。生活需要我们充满勇气地面对败局,如何承受打击,如何面对失败是我们的最大挑战之一。

其实,生活中永远没有彻底的失败,暂时的失败是为了将来更大的成功。总结经验教训,勇敢的挥手告别昨天,告别失败。面朝太阳,心中始终充满阳光。把目光投向远方,努力创造新未来是你的最佳选择。

对一个乐观向上的人来说,遇到绝境,正是自我升华的`最好时机,丑小鸭变成白天鹅,那是乐观和梦想创造的奇迹;

对一个豁达从容的人来说,面对指责,正是了解自我、评价自我的最佳参照,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从而不断地走向成熟,这是平和稳重创造的奇迹;

对一个热情积极的人来说,遭遇失败,正是获得宝贵经验的一次经历,从失败走向成功,是一颗积极的心创造的奇迹。

正如这种种奇迹,本书所提供给你的理念就是——用微笑面对逆境!

当殷殷期待迎来的竟是失败,你的心如何能不悲哀,于是你默默地流泪,于是你久久地徘徊。可是朋友,面对失败,难道你不明白,纵然如今泪水流尽,既定的事实也不可能更改。面对失败,朋友,你没有理由徘徊,你必须用加倍的努力,去填补人生的这一段空白。过去的一切决定了现在,现在的一切决定着未来,为了希望和成功,朋友,请展现出你的微笑吧!

篇3:如何面对人生中的顺境和逆境

一、顺境为人的发展提供良好机遇和有利条件

顺境是指在人生道路上行进时有优越的条件保证, 前进的障碍和阻力较小, 可以较顺利地到达成功的彼岸。

当我们遇到顺境时, 必须保持头脑清醒, 决不能骄傲自满停滞不前, 要充分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时机, 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地向前推进, 努力完善自我、发展自我, 每前进一步都要给自己树立更高的目标, 还要不断鼓励自己, 使自己在各方面有更大的飞跃, 并时刻准备迎接逆境的到来。

如果在顺境面前沾沾自喜, 就会错过自我发展的大好时机, 要时刻牢记自己前进的同时别人也在前进, 自己不学习的时候别人仍在学习。顺水行舟时决不能只靠水流的动力, 而是应该借助水流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奋力划桨, 还要掌握好前进的方向, 让理想之舟尽快到达彼岸。要居安思危, 而不能死于安乐。

二、逆境给人的发展带来阻力和障碍

逆境是指在人生道路上行进时遭遇到较为严重的障碍和阻力, 一时很难达到成功的彼岸。

当我们遇到逆境时, 决不能气馁, 更不能怨天尤人、一蹶不振。当然顺境所提供的诸多便利条件有利于人才成长, 但逆境对某些人才的成长也有重要的激励作用。但并不是任何人都要在逆境中才能成才, 更不是任何人都能在逆境中成才。

逆境对人才成长的确有太多的不利, 但逆境中往往蕴藏着成功的机遇。拥有敏锐眼光和创新意识的智者, 总是能够打破常规, 从常人意想不到的角度去寻找危机中的机遇, 找到转危为安、反败为胜的对策。1971 年深秋, 法军进兵荷兰, 荷兰掘开运河, 作为退兵之计。法军在进退两难之际, 拿破仑意外得知树上的蜘蛛大量的吐丝织网, 根据自己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 他判断马上将有寒潮来临。于是拿破仑发布停止撤退, 等待时机, 准备进攻的命令。果不其然, 不久寒风劲吹, 一夜之间河水冰封, 法军踏过瓦尔河, 一举攻占荷兰要塞乌得勒支城。这正是拿破仑善于在非常不利的逆境中发现机遇, 抓住战机, 战胜敌人的成功典例。虽然黎明前特别黑, 成功前特别艰难, 但只要在危难之际再坚持一下, 并在诸多不利因素中努力寻找有利的一面, 挺过最难熬的一段, 紧接着可能就是机遇的光顾、奇迹的出现。

逆境给人才成长制造麻烦, 形成压力, 但逆境也可以是激发人们奋发向上的强劲动力, 是锻炼一个人意志的火炉。逆境可以帮助人重新认识自己, 可以积累人生经验, 也可以催人奋进, 当你认识到逆境只是一个暂时阶段时, 你就已经走在前进的道路上了。2005年, 洪战辉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他的案例充分验证了身陷逆境, 魔难重重, 成功欲望迫切, 成功动机强烈, 并取得了在顺境中难以取得的巨大成功。当然, 单靠这种动力作用是远远不够的, 离不开成功者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离不开成功者持之以恒的坚强毅力。古今中外, 逆境中成大器者比比皆是。

三、要时刻警惕顺境中的不利一面, 要善于挖掘逆境中的有利一面

在人生的道路上, 顺境也好, 逆境也罢, 都是必然存在的, 他们都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他们相互统一, 相互对立, 交替出现, 相互转化。虽然大多数同学都有一个优越的生活空间和良好的成长环境, 但是在你们十七、八年的人生旅途上, 每个人都难免会遇到困难, 遭到挫折。问题的关键是看你如何把握顺境, 又如何看待逆境。任何时候都要用辩证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

面对顺境时, 要始终保持头脑清醒, 抓住机遇, 扬长补短, 让自己在这难得的机遇里迅速成长。当我们身处顺境时, 如果没有忧患意识, 只是贪于安逸、不思进取, 顺境就会变成逆境。你们是温室里的花朵, 这是好事。我希望你们不是名副其实的温室花朵, 而是能经得住风吹雨打、永不言败、默默无闻的山花一样的花朵, 能在各种复杂的环境里生根发芽, 茁壮成长。

篇4:成功于逆境中

人类对于完美世界的向往,古来有之。“一帆风顺”是一种期望对方顺利的愿望。但成功只会在顺境中实现吗?其实不然。

逆境往往能磨练人的意志。古往今来,许多英雄豪杰从逆境中获得成功: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赋《离骚》;左丘失明著《国语》;孙子膑脚修《兵法》;韩非囚秦著《说难》;司马迁狱中出《史记》。这些成功的典范,也说明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吗?

但,逆境并非只引领成功。巴尔扎克曾告诫世人: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能者是一笔财富,对弱者是万丈深渊。在逆境中,不同的态度造就不同的人生。只有真正“命运咽喉”的人才能以王者的姿态笑对人生。

篇5:人生顺境逆境的感悟

2.人生,就是人们渴求幸福和享受幸福的过程。渴求幸福,驱赶着人们去奋斗;享受幸福,就是在甜美之中品尝到奋斗的结果。

3.只要你还活着,你就没有理由逃避问题,你也有机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4.光景不待人,须臾发成丝。――李白

5.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6.读书要玩味。――(宋)程颢

7.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8.父母是教科书,朋友是参考书,爱人是工具书,邻居是报纸杂志,美女是画报。

9.拥有书籍就是教养的证据吗?果然如此,谁在教养上足与拥有满屋子书籍的书店主人抗衡。――路基亚诺斯

10.碰到低潮,自己鼓励自己。千万别乞求,依靠别人来鼓励你。

1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行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2.书籍是人类思想的宝库。――乌申斯基

13.一个人有生就有死,但只要你活着,就要以最好的方式活下去。

14.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15.除了野蛮国家,整个世界都被书统治着。――福尔特尔

16.人能宏道,非道宏人。

17.人类学会走路,也得学会摔跤,而且只有经过摔跤他才能学会走路。――马克思

18.经营自己的长处,能使你人生增值;经营你的短处,能使你人生贬值。

19.生活对于智者永远是一首昂扬的歌,它的主旋律永远是奋斗。

20.所有坚忍不拔的努力迟早会取得报酬的。――安格尔

21.一个爱书的人,他必定不致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导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优婉的安慰者。――伊萨克・巴罗

篇6:逆境是人生的宝藏

逆境是人生的宝藏

如果奇迹就是超乎寻常,那么它常常是在对逆境的征服中显现的。塞涅卡说过一句格言:“真正的伟大,即在于以脆弱的凡人之躯而具有神性的不可战胜。”人才由磨炼而成,稍遇挫折,身处逆境,就一不振、停滞不前的人绝不会成功。在灰暗的日子里,不要让冷酷的命运窃喜。面对幸运所需要的美德是节制,而面对逆境所需要的美德是坚韧,从道德修养而论,后者比前者更为难能。一帆风顺固然令人羡慕,但逆水行舟则更令人钦佩。人生道路的延伸也是直线和曲线的辩证统一。

生活是现实的,社会是复杂多变的。每个在此游移的人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烦恼。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人际交往的障碍,学习上的困难,情感生活的困扰,竞争的失败等等,说到底,就是人在现实中遭受了挫折。任何人也无法了解其中的.奥秘,或许是命运多舛吧!你可以怨恨人生的不公平,可以自怜自艾。然而,你得认真地吸取教训,伸直腰杆,挺起胸膛,勇敢地去面对生活的种种压抑,或工作上的种种不可避免的问题。品尝过失败滋味的人,也许对人生有更深的理解,年轻时的不顺利也许对你今后的发展会有更大的益处。

把逆境当作宝藏的只有两种人:一是决心战胜逆境的人。没有这种决心的话,不管再怎么强调“逆境是机会”,也只能变成另一种悲剧;二是能够认为逆境就是机会的人。没有这种智慧,逆境只能带来更多的苦难。法国作家巴尔扎克所说:“世界上的事情永远不是绝对的,结果完全因人而异,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

既然“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那么摆在你面前的任务就是克服困难,超越逆境,开创人生新天地。一切幸福都绝非没有忧虑和烦恼,而一切逆境也都绝非没有慰藉与希望。培根说过:人的美德犹如名贵的檀木,只有在烈火的焚烧中才会散发出最浓郁的芳香。正如恶劣的品质会在幸福而无节制中显露一样,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在逆境中而放出光辉的。

篇7:于人生逆境的散文

陶渊明生活的东晋是极度动荡的时代, 政权更迭频繁、门阀制度森严、社会极度黑暗。敏感的陶渊明又真实的承受着人生种种困扰:岁月苦短、际遇难逢、疾贫灾祸…“人生如寄”之感叹既是对逆境人生的勇敢承认更是超越, 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他在逆境中的种种表现又构筑着“纵浪大化中, 不喜亦不惧”的洒脱人生;他那“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的旷然姿态又展示了他委运任化、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人生境界的不朽魅力。

“人生如寄”——对逆境人生的勇敢确认。其实“人生如寄”是积极地面对人生的警励态度。恰是对人生短促的忧虑成为

手法的继承。王逸正式以儒家政治伦理观和文艺观来解读屈原及其作品, 一方面提高了屈原和屈赋的地位, 启发了后人的研究和思考, 另一方面, 这种解读又在某种程度上掩盖了屈原及其作品的独特性和丰富性。总体上看, 王逸在这个问题上的思想成果并没有超过西汉司马迁那个高峰。

综览两汉时期围绕屈原和《楚辞》展开的文学评论活动, 多人继起, 众说纷纭, 时相抵牾, 间有升降。以西汉中期为界, 贾谊、刘安、司马迁为一大阶段, 扬雄、班固、王逸为一大阶段。前一阶段多赞扬激赏, 后一阶段多批评并力图以意识形态相藩篱。之所以有此等差别, 皆因武帝前后思想风气转变之故。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谓:“武帝时代, 实为古今断限, 不可不知也。”7诚哉斯言。

汉初至武帝时代, 在意识形态上是处于黄老向儒学转换时期, 在社会文化风尚上是楚风大行。汉初思想文化领域还留有纵横捭阖的先秦气质, 虽然统治者以黄老为治国思想, 但经学尚未定于一统, 社会上实际还活跃着儒家、道家以及稷下学派余绪, 具有一定程度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汉文化受楚文化影响巨大, 汉初社会承袭着楚的语言风俗习惯, 流行着楚地的歌舞艺术, 推崇激情、想象和个体人格的浪漫追求, 李长之先生说, “汉代——特别是西汉的时代精神, 就是浪漫情调, 而楚文化则恰与这切合”, 8这种审美文化特征又被李泽厚称为“楚汉浪漫主义”。“楚汉浪漫主义”来自南方自成体系的楚文化, 与周秦文化礼乐制度发达、谨严有序的古典理性不同, 它所展现的是“一个想象混沌而丰富、情感热烈而粗豪的浪漫世界”。9认识到这样一种开放的思想环境和浪漫文化背景, 就不难理解刘安和司马迁对屈原和《楚辞》的评价, 为何鼓荡着时代激情、冲决着生命意志、张扬着悲壮而自觉的人格精神。

武帝之后, 经学一统天下, 以经师们对“五经”的解释作为认识历史的方法、指导统治的方针、评判思想文化的准绳。因此扬雄、班固等人批评屈原的耿直孤傲是一种偏执的人格选择, 而他的作品中上天入地、瑰丽奇幻的想象则属于“子所不语”的荒诞不经、怪力乱神。到了汉末的王逸, 他感到经学的狭隘之见已积极追寻人生价值的外在驱动力。陶渊明就是用自己言行给它作正确诠释的人。陶渊明的“人生如寄”是在继承传统人生理想和个人生活体验的基础上, 形成的一套从逆境——参悟——超越的思路!

陶渊明饱受儒学熏染, “少年罕人事, 游好在六经” (《饮酒》其十六) , 怀有“大济苍生”之志, 后混迹官场十三年官职也不过为“参军”、“祭酒”等一些小小职位, 终“不为五斗米折腰”而隐居山野。他一生多半处于贫困潦倒状态, 人生短促功业难酬的种种困扰阻噬着内心, 深重无常感常使他处于矛盾痛苦状态。“人生如寄”之叹应运而生。其实这种“人生如寄”之感与汉魏以来文人因生命脆弱, 命运难卜以及个人的无能为力等无奈感慨一脉相承。在汉末《古诗十九首》里感叹自然的永恒和人生的短暂哀叹诗句随处可见。如“人生忽如寄, 寿无金石固。” (《驱车上东门》) 等。而陶渊明又将人生短促与生命价值问题的探索推向极致。《杂诗八首》里他感叹到“日月掷人去, 有志不获骋”, 在《荣木》诗序中言到:“总角闻道, 白首无成”。

不足以掩盖屈原人格的光辉及其作品的无穷魅力, 于是就设法努力将之融入到儒家文艺思想体系。王与扬、班, 对屈原及其作品的评价差异很大, 但他们的思想基础却是基本相同的, 都是以经学为标尺。

一个时代的诗学, 也是这个时代政治意识形态、社会文化风尚综合而成的文化状况的反映。以武帝为界, 两汉文论家围绕屈原和《楚辞》的评价活动, 彰显出汉代社会向经学时代过渡的特征。我们在这一文化事件中也看到, 经学笼罩下的诗学思想施之于《楚辞》这种与中原文化迥然有别、充满艺术个性并取得巨大成就的文体, 往往难以自圆其说, 时时显得自相矛盾、捉襟见肘, 这至少说明, 在汉代, 当时儒家文艺思想还不是中国儒家诗学史上的最完备形态;而儒家诗学思想进一步成熟、精致并体系化, 则是宋明儒学发生发展之后的事情了。

注释

1.李长之:《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 第18页, 北京:三联书店, 1984。

2.《楚辞·九章·惜诵》:“惜诵以致愍兮, 发愤以抒情。”3.《楚辞·九章·抽思》:“道思作诵, 聊以自救兮。”

4.李景星《史记评议》, 转引自《历代名家评史记》, 第616-617页,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6。

5.参见吕培成:《司马迁与屈原和楚辞学》, 第五章、第六章, 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6.所以朱东润说, “观迁、固立论之异, 知汉初之与东汉, 其间思想之转变大矣”。见《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 第18页,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

7.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 第13页,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

8.李长之:《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 第一章“司马迁及其时代精神”, 第18页, 北京:三联书店, 1984。

9.李泽厚:《美学三书·美的历程》, 第75、76页, 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9。

这种对大好年华逝去而功业未就、凌志不酬的失意感慨, 深刻展现他作为饱受儒学入世思想濡染的文人却无法施展报负只能任“人生如寄”的无奈和悲哀。

但他又积极鞭策自己, “脂我名车, 策我名骥, 千里虽遥, 孰敢不至” (《荣木》) , 人生将半之年依然秉着一颗建功立业之心积极进取。毕竟他是受儒经濡染的读书人, 儒家思想在其一生中是占有重要地位的, “先师遗训, 余岂云坠”《荣木》。儒家“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古训, 使他把自我人格的完善、社会责任的完成和文化创作的建树融为一体。出仕之前陶渊明就立下了“走仕途、济苍生”的从政和“衔觞赋诗, 以乐其志”的从文两方面的志愿, 《读史述九章.屈贾》中称“进德修业, 将以及时;如彼稷契, 孰不愿之。嗟乎二贤, 逢世多疑。候詹写志, 感鵩献辞。”在其自传作品《五柳先生传》中言:“常著文章以自娱, 颇示己志。忘怀得失, 以此自终。”陶渊明这种一开始就确定这异与他人的两重志愿, 甚至最终从文, 恰是源于他对东晋社会不稳定政治既抱希望又无法完全肯定的态度的缘故。东晋末年社会政权变更频繁, 统治者在崇礼外衣下进行的却是为自己由玩弄权术经篡政而登上皇位的政权涂脂抹粉的勾当。在《述酒》诗中的“流泪抱中叹, 倾耳听司晨”就是陶渊明对刘裕夺权过程中施展隐谋的愤慨。

儒家政治境界中“君臣遇合”是最理想的政治境界。孔子讲“君君臣臣”, 孟子讲“君之视臣如手足, 则臣视君如腹心。”陶渊明《咏三良》高度赞美“君臣遇合”的政治境界, “三良”“服勒尽岁月, 常恐功愈微”, 故谓“忠情谬获露”。穆公“箴规向己从, 计议初无亏”, 故谓“厚恩固难忘”。正是坚持企慕明君的政治理想, 欲实现建功立业志向与残酷的东晋黑暗现实不相容的矛盾, 他不得不对自己走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的人生道路选择产生疑虑。再者家庭背景更让他心灰意冷。曾祖父是晋成帝时的大司马陶侃, 本自庶族因其有功而被加封, 到陶渊明时期家道已衰, 在那“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士族” (《晋书.刘毅传》) 社会里, 就没多少优势可谈了。因此政治上与统治者决裂, 是他所追求的美好理想与黑暗现实社会相矛盾达到不可和谐地步的结果。

“人生如寄”, 前人大多停留在这个命题难遣的悲哀中, 陶渊明却把它当作一种精神鞭策力量, 在积极的寻求建功立业, 实现人生价值中抚慰自己人生苦难的悲哀。他用自己的言行肯定个体生命的存在意义, 并执著于生命价值实现的精神追求。在《感士不遇赋》中他称人“秉神智以藏照, 秉三五而垂名”, 应当凭着三正 (天、地、人的正道) 和五常 (仁、义、礼、智、信) 而扬名。即便“终死归田里” (《饮酒二十首》之十九) , 也要“养真蘅茅下, 庶以善自名” (《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 以修身, 他想的是“不赖固穷节, 百世当谁传” (《饮酒二十首》之二) , 喟叹“已不在炎帝帝魁之世”的衰世下“士之不遇” (《感士不遇赋》) ;尤对自己“猛志逸四海” (《杂诗八首》其五) 的志向不得实现而耿耿于怀, “念此怀悲凄, 终晓不能静” (同上其二) , 整日“病奇名之不立” (《感士不遇赋》) , 为“身没名亦尽”而“五情热” (《形影神三首》之《影答形》) 。而放弃政治上的进取全心投入到文学创作中去, 同样是儒家用世精神的积极表现。在 (《咏贫士七首》之六) 中他表示要像张仲蔚那样专心从事文学创作, 铭其心志“人事固以拙, 聊得长相从”。另外 (《咏贫士七首》之一) “量力守故辙”指的就是他追求的文学创作的人生道路, 这是诗人面对黑暗社会现实和森严门阀制度, 自量从政艰难前途无望的“量力”选择, 是把从文当作了与从政相对立的生活道路, 同时“著文章”的目的在于娱情与显志, 显然把从文当作一种事业上的追求。[3]可以说致力文学仍是继承儒家传统价值观念, 在现实生活中实现人生价值的选择。

陶渊明选择归隐田园, 更是他“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 (《归园田居》其一) 的天性使然, 他性情率真颖脱不羁, “性嗜酒”, “闲静少言, 不慕荣利” (《五柳先生传》) 。“性刚才拙, 与物多杵” (《与子俨等疏》) 的个性终不为官场所不容, 而“怀良辰以孤往, 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 临清流而赋诗”《归去来兮辞》, 不失为更好的人生选择。在田园中追求“著文言志”的人生理想, 心与物融为一体, 也与他受老庄哲学影响有重大关联。老庄哲学认为人应当顺应自然的状态和文化, 抱朴而含真[4]。陶渊明希望保持自己本来的未经世俗异化的天真性情, 所谓“质性自然, 非矫厉所得” (《归去来兮辞》) , “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其一) 。借庄老思想来追求精神上的释然, 按本性追求理想, 体现自主选择的意识, 不能不说是对逆境人生的超越。

“纵浪大化中, 不喜亦不惧”——有了对人生道路选择的清醒认识, 就有了短暂洒脱人生的清醒生活。陶渊明在《形影神三首.神释》道出了对生命的清醒认识:“老少同一死, 贤愚无复数。日醉或能忘, 将非促龄具!立善常所欣, 谁当为汝誉;甚念伤吾生, 正宜委运去。纵浪大化中, 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 无复独多虑。”放下功名追求淡泊自然、以安详姿态顺其生命自然状态发展, 反思生存价值, 使他在思想领域有更深层次认识。在《形影神》组诗中, 通过形、影、神三者富有哲理的问答, 诗人首先确立了对人之“自然”形态价值投入的认可态度。《形赠影》云:“天地长不没, 山川无改时。草木得常理, 霜露荣悴之。谓人最灵智, 独复不如兹。适见在世中, 奄去靡归期。”宏大的宇宙世界里, 人朝存夕逝, 生命如此脆弱。陶渊明意识到了在永恒自然界面前人的渺小, 体认到了人是作为自然界的本然形态存在着, 一切自然欲念的确认都可在人之本然状态上找到合理的根据。在《影答形》中诗人说:“身没名亦尽, 念之五情热。立善有遗爱, 胡为不自竭。”想到生命名誉都会归于寂灭, 就有说不清的复杂感受。既然这样就通过“立善”来在“人生如寄”的现实中努力延伸自己生命的价值吧!“立善”与建树功名涵养德性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承认人作为自然存在的一种本然状态, 也就为对人自然本性的价值投入建立了合理性依据。但在《神释》诗中作者又将这秉承儒家传统的价值追求予以否定, “立善常所欣, 谁当为汝誉?”“人生似幻化, 终当归空无”, “吾生梦幻间, 何事绁尘羁。” (《饮酒》其八) 。即放弃对现实功名的价值投入从而转向关注人的自然本性的道路。确如陈寅恪所指出“融合精神于运化之中的, 即于大自然为一体”。[5]换言即由对外部社会现实的价值投入回复到对人的自然本性的确认状态, 从中我们看到了诗人个体自我意识觉醒的深刻理性思考。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是超越逆境人生, 达到委运任化、心与自然融为一体境界时的审美化表达。在诗人笔下“清气澄余滓, 杳然天界高” (《乙酉岁九月九日》) , “遥遥万里辉, 荡荡空中景” (《杂诗》) 其二) 清新空灵的自然无不是诗人真我与自然的性情的外化, 从诗人的眼里看世界, 无不洋溢着自然状态中生命本真的美丽和情趣。正是世间万物生灵的生机不息, 他才能如此深切的去感受人生的给予和馈赠。陶渊明以大自然的一个知己者形象出现的, 功业不就和生活之忧不曾消磨他对人生的敏锐洞察力和对生命本身存在的感悟力。所以他能在逆境人生中纵浪大化, 不期生灭, 泰然度过人生的种种痛苦。他离开我们一千多年了, 但留给我们的不仅是意味隽永的诗歌, 更多的是关于人生的精神财富, 值得我们耐心品味。

摘要:陶渊明是晋宋易代之际伟大的田园隐逸诗人, 是位历经人生苦患而意志弥坚的生活强者。几经仕与隐的选择, 贫与富的交战, 最终达到了物我一体、心与道冥的人生境界。他在逆境人生中所持有的高贵品质以及对人生所作的哲学思考, 连同他的作品一起成为中国文化的一笔丰富遗产。

关键词:陶渊明,逆境人生,文化内涵陶渊明

参考文献

[1]、[4]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M]2004年, 北京.

[2]魏正申《陶渊明探稿》, 文津出版社, [M]1990年, 北京.

[3]魏正申《陶渊明诗集译注》文津出版社, [M]1990年, 北京.

篇8:人生逆境的励志名言

人生至善,就是对生活乐观,对工作愉快,对事业兴奋。

——布兰登

人有两种生活方式,是顺应社会还是顺应自然。

——(法)雨果

人的生命似洪水奔流,不遇着岛屿和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

——(俄)奥斯特洛夫斯基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致于因为虚度年华而痛悔,也不致于因为过去的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俄)奥斯特洛夫斯基

人的永恒的幸福,不在于得到任何的`东西,而在于献身于比自身更伟大的事业。

——(印度)泰戈尔

人皆可以为尧舜。

——《孟子·告子下》

人无善志,虽勇必伤。

——《淮南子·主术训》

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

——[宋]张载《经学理窟·义理》

人之大患,莫过于弱矣。

——[清]唐甄《潜书·思愤》

人若有气魄,方做得事成。

——《朱子全书》

人品、学问,俱成于志气;无志气人,一事做不得。

——申居郧《西岩赘语》

人类最宝贵的财富是希望。

——(法)伏尔泰

人的天职是勇于探索真理。

——(波兰)哥白尼

人的真谛就是愿望和希望。

——希佩尔

人的志向通常和他们的能力成正比。

——约翰生

人定亦能胜天,天定亦能胜人。

——刘祁

人必须像天上的星星。永远很清楚地看出一切希望和愿望的火光,在地上永不熄灭,熊熊燃烧着的火光。

——(俄)高尔基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

大海的浪花靠轻风吹起,生活的浪花靠理想鼓起。

——谚语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唐]李白《上李邕》

大丈夫当雄飞,安能雌伏。

——《后汉书·赵典传》

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

篇9:于逆境中起舞作文800字

顺境中的前进者,斗志昂扬,如高傲的舞者,神情自若,舞步扎实有力;逆境中的摔跤者,灰头土脸,身心俱疲,但舞姿却如历尽磨难后的璞玉,于朦胧处沉淀着一份迷人的魅力。于顺境起舞是常人的奋斗,于逆境中起舞却是强者的进阶。

逆境磨炼了舞者,亦成就了舞者。逆境若是突至的大风暴,舞者便是天空遭遇灰暗却因坚持得到了靓丽,有如长虹饮涧的美丽;逆境若是巨石怪山,舞者便是奔腾澎湃之流水,纵然有千般险阻,亦因坚持而得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称誉;逆境是你我他的白眼以待或冷嘲热讽,是繁多的现实窘境,而于逆境中起舞的各位勇者更须秉信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只有坚持,才能舞出人生的一份绚丽多彩。

苏轼在胸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鸿鹄之志时,却惨遭贬谪,失去一展才华的舞台,了他选择“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乐观豁达,终为一代文豪;帕尔哈提于无人欣赏的痛苦境地,他却选择起舞,选择奋斗,直到巡演欧洲,频频获奖,他舞出诗一般的现实;迫近奥运会召开之际,傅园慧却不幸陷入受伤的窘境之中,她选择起舞,选择乐观,尽心竭力,晋级决赛,她舞出一股洪荒之力。

种种例子,不枚胜举,在逆境中起舞,可谓磨炼与成就兼得。而俗言有道,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又有言道,不经历风雨,哪能见彩虹。而且你从来不能保证你就是舞台上的主角,享受一份无波的幸福生话,而应坚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天道酬勤,不要妄想自己能安逸一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便是一句至理名言。那么在潮流之上,周遭尽是愿吃苦愿磨炼的勇士,你怎能退缩如败北的将兵,怎能无知如井底的青蛙?大好儿女,自是于逆境中起舞,直面血淋血淋的现实,自当王者归来,无所畏惧。

篇10:逆境是人生的礼物励志文章

你不是觉得,随着年纪增长,不如意之事越来越多,像是明明自己很努力工作,却总是被主管挑毛病,升迁加薪却永远和自己无关,甚至还得替老板背黑锅。正是这些不如意之事,耽误了自己的人生,朋友和家人也不了解自己的痛苦,得不到体恤与安慰。

其实,人生旅程起起伏伏,总会经历高峰,也会有深陷低潮的时候。人生的成败,不在外在环境的顺逆,而是自己面对外在环境的态度。史宾赛.强森在《峰与谷》一书中,透过一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二十个看待人生逆境的方法。

高峰与低谷,是每个人活着都会遇到的事情,就好像景气循环,有好有坏一样。人生的高峰和低谷,不是外在环境的好与坏,而是内在心灵的感受之变化。高峰和低谷是相对的,没有低谷就没有高峰。视某些境遇为高峰或低谷完全取决于个人的心态,享受你所拥有的就是站在快乐的山顶;贪图你所没有的就跌入痛苦的深渊。

我们无法改变客观现实环境,但却能去认识并选择面对的方法,而这就决定了我们人生的高峰或低谷。从逆境中学得的智慧帮助我们换得顺境,顺境的错误让我们跌入逆境。

当一个人抱持正面乐观的好心情时,纵然仍处于逆境低谷,为时也不久了。相反的,碰到问题就消极悲观,纵然身处顺境高峰,也难以长久。危机就是转机,逆境就是寻找新机会的转机。两峰之间必然有低谷,人生必然有起有落,经营自己身处低谷的方式决定自己攀登高峰的速度/方法。

在逆境时要懂得自我反省(而非责怪环境),否则你将和世界出现巨大的冲突与对立,非但没有办法帮助自己面对真相,找出自己和世界相处的方式,还会让自己沉溺于困境之中,无法自拔。为有懂得反省之人才能找出事情/问题的真相。顺境逆境,高峰低谷绵延不绝,就好像心电图,人要活着就必须承受起落,一条水平线式的心电图,是死人才有的。

跌落谷底不是人生失败的原因,身陷谷底之中却不知道问题在哪里,甚至依然骄傲于过去在高峰时的成就而不肯认清现实环境的`变化才是问题。无论你现在处于人生高峰或低谷,都不要患得患失,应该把注意力放在观察客观环境现实的变化,掌握变化,制定对策才是最重要的事情。沉溺于喜/悲情绪之中于事情的改变丝毫没有帮助。

人不能也不该只为自己而活,抛开对自我的执着才能帮助自己看清问题真相,从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走出低谷。

身陷苦难之中不要愁苦抱怨,苦难与低潮往往是要帮助人面对自己还没有看见的问题/真相,找出解决办法。身陷低谷的时候,不妨制定攀升高峰的愿景。拥有愿景的人,较能客观的评估现实环境,消除无端恐惧,看见高峰所在,知道如何将挫折转化为进取的力量,知道为何努力,该如何努力。没有愿景,恐怕只会持续沉溺于低谷之中,难以自拔。

保持谦虚,不要被顺境的荣誉/吹捧或逆境的嘲笑/责备所迷惑,要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于客观事实的研究和判断身上。

当你懂得顺境逆境乃人生常态,便会懂得以感恩之心面对顺境,客观的看待自己的优缺点,面对问题,用心最好每一件事情,及时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减少发生事故的机率。

你的眼光决定你的人生幸福,只看着所失去所没有的,你就会跌入不幸的低谷;看着自己所有的且感到感恩,你就活在幸福的高峰。

篇11:于人生逆境的散文

人性美是天然的璞玉, 不事雕琢而有朴素的美丽。在平常人的平凡生活中, 不乏人性的美丽, 只要你用美好的心灵去感受, 就会发现人性之美, 它不过是埋藏在每个人的心里罢了。那么, 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责任就落在教育者的肩头, 基于这种教育思想的引领, 语文教师就应该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所蕴蓄的人文思想, 施教于学生。

高尔基说:“文学即人学。”学生通过对小说的阅读, 在享受审美愉悦的过程中, 认识自己, 提升自己, 同时引发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思考。而《我的叔叔于勒》是篇经典小说, 正是通过塑造于勒、菲利普夫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来反映资本主义金钱社会里人性的问题, 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之深刻揭示, 来彰显人性的真善美。在这样的背景指导之下, 我把教学的重点定位在人性之美上, 希望超越传统的文本解读, 带领学生从另一个全新的角度重新审视于勒和菲利普夫妇, 让学生通过这篇精彩的小说获得对人生人情的体验更加深刻。

同时,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 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 拓展思维空间, 提高阅读质量。”新的课程、新的理念促使语文教学必须以新的姿态、新的面貌来迎接新的挑战。在新课程背景之下, 为了培养学生阅读的感受力、理解力、欣赏力、评价力和创造性, 我们必须摒弃传统教学方式, 另辟新径去解读文本。

下面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谈一谈我的教学经历。

二、案例描述

(一) 情境导入

课间, 播放《流浪之歌》, 感受流浪者悲凉的生活, 为本文的教学奠定情感基调。

师:我们今天要跟着莫泊桑走进一个流浪者的生活, 这位流浪者是谁?于勒。

教师板书, 并投影莫泊桑简介: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一生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和350多篇中短篇小说。他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 与契诃夫、欧·亨利并列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对后世影响极大, 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

师:左拉评他的作品无限的丰富多彩, 精彩绝妙, 令人叹为观止。下面我们就寻着流浪者的足迹去感受一下他作品的丰富多彩。

(二) 教学流程

1.“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

师:我们来看看于勒走遍天涯的足迹:哈福尔——美洲——哲儿赛岛。那么, 他现在过得怎样呢?

生:穷困潦倒、困苦不堪。

师:你从文章哪里读出来的?

明确后投影:他又老又脏, 满脸皱纹, 眼光始终不离开他手里的活儿。

我看了看他的手, 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 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 满脸愁容, 狼狈不堪。

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 我的年轻的先生!”

师:从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于勒?

一生:勤劳。

一生:知恩图报。

一生:生活艰难。

师:既然, 他过得这么艰难, 为啥不回家呢?

2.“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

投影:船长冷冷地回答说:“他是个法国老流氓, 去年我在美洲碰到他, 就把他带回祖国。据说他在哈佛尔还有亲属, 不过他不愿意回到他们身边, 因为他欠了他们的钱……”

一生:因为欠钱, 不能回。

师追问:那你又读出了一个怎样的于勒?一生:有尊严的人。

师追问:他有尊严, 即使在外面过得很糟糕也要自己熬着, 也不愿意回家拖累家人, 所以我还读出了一个善良的于勒。你还从文中哪里看出了于勒的善良呢?

生:两封信。

投影:不久就写信来说, 他赚了点钱, 并且希望能够赔偿我父亲的损失。

亲爱的菲利普, 我给你写这封信, 免得你担心我的健康。我身体很好, 买卖也好。明天我就动身到南美去做长期旅行, 也许要好几年不给你写信。如果真不给你写信, 你也不必担心。我发了财就会回哈佛尔的。我希望为期不远, 那时我们就可以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了。

解读后, 明确:这是一个善良、有良心、有尊严的于勒。

师:曾经的老流氓已变得有情有义、有尊严、善良, 那么, 你要是遇到他会怎么做?

生:我同情他, 并把他带回家。

师:文中, 老师也读到了这样暖暖的话语, 他是——

生:若瑟夫。

投影: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 父亲的弟弟, 我的亲叔叔。”

师指导朗读, 重读“亲”, 读出同情的味道。

师总结:读到这, 我不觉为于勒再掬一把同情泪啊!那么, 他的哥哥嫂嫂是如何对待他的?

3.“冬天的风呀夹着雪花”

生圈点批注, 交流展示。教师点拨, 并投影: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 两眼呆直, 哑着嗓子说:“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

母亲突然暴怒起来, 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 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现在把钱交给若瑟夫, 叫他去把牡蛎钱付清。”

我母亲吓了一跳, 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十个铜子给这个流氓!”

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马洛船, 以免再遇见他。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后, 教师追问:从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菲利普夫妇?

生:自私、冷酷、唯利是图、金钱至上……

师总结, 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的态度如冬天的风呀夹着雪花, 冰冷至极, 毫无人性。那么, 冰冷的语言、暴怒的动作背后, 到底掩藏着他们怎样的内心呢?

4. 走进内心……

投影展示:母亲突然暴怒起来, 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 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

那时候, 只要一看见从远方回来的大海船开进港口, 父亲总要说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 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教师引导学生品读语言, 重读“就”、“不会有出息的”、“唉”、“竟”感受冷酷语言下他们复杂的内心。

生:其实他们心里早就知道于勒没有发财, 于勒没在这条船上啊!

师追问:你是从文中哪里看出来的?

生:第二封信。

师生共同解读第二封信, 学生发现了很多疑点。如:生意人怎么可能不管生意, 作长期旅行呢?即使是长期旅行也可以写信啊?

师追问: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存在疑惑?

生:第12节:“果然, 十年之久, 于勒叔叔没再来信。”

师:是啊, 漫长的十年等待, 他们就是这样捧着“福音书”自欺欺人熬过来的, 那么, 他们为什么要自欺欺人呢?

生:他们虚荣、想过上高贵的生活。

师:你从文中哪里读出来的?

生边找边勾画。投影:毫无疑义, 父亲是被这种高贵的吃法打动了, 走到我母亲和两个姐姐身边问:”你们要不要我请你们吃牡蛎?”

可是每星期日, 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

师:他们渴望过上高贵的生活, 可是, 他们的现状满足不了, 那么, 我们来看看他们的生活?

(生找到相关段落, 圈点勾画)

师:他们生活穷困, 就连女儿都穷的嫁不出去, 可见, 他们生活的艰难与无奈啊!他们渴望过上高贵的生活, 改变现实状况, 可是, 他们没有办法, 只能把希望寄托在于勒身上。其实, 在他们的心中, 于勒已不单单是于勒了, 而是一种信念, 一缕阳光, 是他们艰难生活快乐支柱!

师:学到这里, 我想请同学再来评价一下菲利普夫妇?

生:他们已不再那么令人讨厌, 他们也是迫不得已啊!

师:现实是残酷的, 一次偶然的邂逅, 如晴天霹雳, 摧毁了他们的信念, 抹杀了他们的希望。学到这, 我忍不住为他们掬上一把辛酸泪!!那么, 从哲尔赛岛回来之后, 菲利普一家的生活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生展开讨论, 师总结:同学们讲得真好!我想说, 每个周日的栈桥边, 再也不会出现翘首遥望的一家!

5. 不再呼出“没有一个家”的悲叹

补资料:

左拉:读他的作品, 可以是或哭或是笑, 但永远是发人深省的。

看, 莫泊桑的小说世界是一个痛苦多, 欢乐少, 笼罩着一片悲观主义的凉雾的世界, “其境过清, 不可久居”, 久居则有‘凄神伤骨’之虞 (郭宏安《从蒙田到加缪》p185, 三联出版社, 2007.10) 。

师:“痛苦多, 欢乐少”, 你在小说中感受到了哪些痛苦?

生:我感受到是于勒生活艰难, 有家不能回痛苦与无奈。

生:我感受到的是菲利普夫妇生活的辛酸与无奈!

师总结:是啊, 我看到了他们生活的艰难与无奈, 我仿佛也看到了鲁迅笔下小人物闰土的麻木与无奈啊!这一切谁之过?

生:社会。

投影:《我的叔叔于勒》写于19世纪后期, 当时正是列强加紧扩充势力的时期, 亚非拉各国人民正处于被奴役、被压榨的水深火热之中, 法国中下层人民也正处于“拜金主义”的烘烤之下。

师:法国中下层人民也正处于“拜金主义”的烘烤之下, 你从文中哪里读出来了?

投影:我总认为这个青年之所以不再迟疑而下决心求婚, 是因为有一天晚上我们给他看了于勒叔叔的信

师:在这种赤裸裸的资本主义金钱制度下, 人性已被扭曲, 亲兄弟形同陌路, 小说深刻地揭露了那个时代和社会的腐朽和黑暗。但我也从小说中读到了人性的善良, 看到了一缕阳光、一丝温暖?

投影: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 父亲的弟弟, 我的亲叔叔。”

“此时无声胜有声”, 三句话强调了于勒和我们家的亲属关系, 表达了作者对亲情的呼唤, 对人性的召唤。

师总结:莫泊桑终身未娶, 毕生受眼病的折磨, 曾经自杀, 四十三岁英年早逝, 可恰恰是他用一颗最炽热的心让我们对话人类最优秀的心灵。希望亲情之光不灭, 希望人间处处有温暖。那么, 流浪者再也不会呼出“没有一个家”的悲叹!

三、案例反思

《我的叔叔于勒》这部经典篇目, 解读它的路径有很多, 但人们普遍认为万变不离一点:那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不过, 熟悉19世纪外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人都知道, 这一立意并不新鲜, 不少名家大师都曾为之呕心沥血, 并结出累累硕果。可见, 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并非仅以立意的新颖和深刻见长, 而是另有取胜之道。如果站位稍高, 从故事的人物群中抽身出来再看, 就会发现, 《我的叔叔于勒》其实还有更深层次的东西值得我们去挖掘。基于这样大胆的解读与尝试, 我设计了上文的教学思路。一节课上下来, 整体感觉还是挺好的, 下面我来谈谈我的反思:

(一) 找准切入点, 有层次地探究文本。

我在反复研究教材后决定从于勒的悲凉人生入手, 主题定位为小人物的辛酸与无奈上。开篇以《流浪之歌》导入, 整个设计的板块都是以曲中词来贯穿, 从分析于勒入手, 看到他身上人性善的一面, 进而唤起学生的同情心, 进一步深入课文, 发现灰色生活中的那抹亮色:若瑟夫身上的善良, 推出小说的主人公菲利普夫妇, 他们是如何对待于勒的?由语言的表象初步感知人物的自私、冷酷无情的一面, 在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渗入他们悲凉而又无奈的生活, 同情之音在学生中鸣起, 小说的主题水到渠成地被推出, 在资本主义金钱观念下被扭曲的人性与人性善的一面唤起了学生的同情心, 使他们产生了情感共鸣。这样的设计可谓环环相扣, 既注重了文本教学知识的渗透, 又是对学生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的教育。应该说还是比较成功的。

(二) 在老师精心搭建的舞台上, 学生成为课堂主角。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主问题有层次地探究文本, 在圈点的平台中, 让学生有的放矢, 有话可说, 真正地展开与文本对话, 成为课堂舞台上的主角。如在品读菲利普夫妇的语言时, 学生抓住关键词, 理解人物的真实内心, 课堂上, 学生的智慧是无穷的, 学生的表现是精彩的, 教师应该相信学生, 给予学生展示的平台。

当然, 这堂课也有很多遗憾之处, 如对金钱制度的解读不够深刻, 后一个问题的抛出都是基于前一个问题, 把学生圈入教师的精心设计中, 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如果不这样设计, 从一个点深入下去又该如何解读文本呢?我的疑惑重重, 还需不断思考和钻研。课堂教学艺术博大精深,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摘要:语文教师必须以新的姿态、新的面貌来迎接新的挑战, 为了培养学生的感受力、理解力、欣赏力、评价力和创造性, 必须摒弃传统教学方式, 另辟新径地去解读文本。作者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进行分析。

上一篇:行政主管上半年工作总结下一篇:北京海淀区安全体验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