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图简明教程(6.1)-视图

2024-05-22

机械制图简明教程(6.1)-视图(精选13篇)

篇1:机械制图简明教程(6.1)-视图

第六章 常用的表达方法

第一节 视图

视图主要用来表达机件的外部结构和形状,一般只画出机件的可见部分,必要时才用虚线表达其不可见部分,

视图通常有基本视图、向视图、局部视图和斜视图。

一、基本视图

1.六个基本视图的产生

基本视图是机件向基本投影面投射所得的视图。根据国家标准的规定,用正六面体的六个面作为基本投影面(如图6-1.a),把机件放置在该正六面体中间,然后用正投影的方法向六个基本投影面分别进行投射,就得到了该机件的六个基本视图: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右视图、仰视图和后视图。

图6-1 六个基本视图的产生与展开

六个基本投影面展开的方法如图6-1.b所示。

2.六个基本视图的配置及投影规律

六个基本视图(GB/T14692-)的配置关系如图6-2所示。在同一张图纸内按图6-2配置视图时,可不标注视图的名称。

六个基本视图之间仍符合“长对正,高平齐,宽一致”的投影规律。即:

主、俯、仰、后四个视图等长;

主、左、右、后四个视图等高;

俯、仰、左、右四个视图等宽。

图5-2 镶块

3.六个基本视图的应用

在表达机件的形状时,不是任何机件都需要画出六个基本视图,应根据机件结构特点按需要进行选择其中的几个视图。一般应优先考虑选用主、俯、左三个基本视图,然后再考虑选用其他基本视图。

如图6-3所示的机件,除采用主、左视图外,还选用了右视图,用以表达该机件右端面孔的形状。如图6-4所示支架是在选用主、俯、左三视图外,又选用一个后视图,以表达支架后面上孔的形状和位置,避免了主视图上出现过多的虚线。

图6-3 基本视图应用示例(一)

图6-4 基本视图应用示例(二)

二、向视图

向视图是可自由配置的基本视图。

在向视图的上方标注“×”(“×”为大写拉丁字母),在相应视图的附近用箭头指明投射方向,并标注相同的字母(如图6-5)。

图6-5 向视图的配置及标注

三、局部视图

1.局部视图的定义

局部视图是将机件的某一部分向基本投影面投射所得的视图。实际绘图时,要正确的理解和灵活的把握:局部视图是遵循将机件的某一部分向基本投影面投射这个基本原则。如图6-6所示,画出支座的主、俯两个基本视图后,仍有两侧的凸台形状没有表达清楚,显然这样的局部结构没有必要画出完整的基本视图(左视图和右视图),故图中采用了A向和B向两个局部视图来代替左、右两个基本视图,这样既可以做到表达完整,又使视图简明,避免了重复,看图、画图都很方便。

2.局部视图的表达形式

第六章 常用的表达方法

第一节 视图

视图主要用来表达机件的外部结构和形状,一般只画出机件的可见部分,必要时才用虚线表达其不可见部分。

视图通常有基本视图、向视图、局部视图和斜视图。

一、基本视图

1.六个基本视图的产生

基本视图是机件向基本投影面投射所得的视图。根据国家标准的规定,用正六面体的六个面作为基本投影面(如图6-1.a),把机件放置在该正六面体中间,然后用正投影的方法向六个基本投影面分别进行投射,就得到了该机件的六个基本视图: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右视图、仰视图和后视图。

图6-1 六个基本视图的产生与展开

六个基本投影面展开的方法如图6-1.b所示。

2.六个基本视图的配置及投影规律

六个基本视图(GB/T14692-1998)的配置关系如图6-2所示。在同一张图纸内按图6-2配置视图时,可不标注视图的名称。

六个基本视图之间仍符合“长对正,高平齐,宽一致”的投影规律。即:

主、俯、仰、后四个视图等长;

主、左、右、后四个视图等高;

俯、仰、左、右四个视图等宽,

图5-2 镶块

3.六个基本视图的应用

在表达机件的形状时,不是任何机件都需要画出六个基本视图,应根据机件结构特点按需要进行选择其中的几个视图。一般应优先考虑选用主、俯、左三个基本视图,然后再考虑选用其他基本视图。

如图6-3所示的机件,除采用主、左视图外,还选用了右视图,用以表达该机件右端面孔的形状。如图6-4所示支架是在选用主、俯、左三视图外,又选用一个后视图,以表达支架后面上孔的形状和位置,避免了主视图上出现过多的虚线。

图6-3 基本视图应用示例(一)

图6-4 基本视图应用示例(二)

二、向视图

向视图是可自由配置的基本视图。

在向视图的上方标注“×”(“×”为大写拉丁字母),在相应视图的附近用箭头指明投射方向,并标注相同的字母(如图6-5)。

图6-5 向视图的配置及标注

三、局部视图

1.局部视图的定义

局部视图是将机件的某一部分向基本投影面投射所得的视图。实际绘图时,要正确的理解和灵活的把握:局部视图是遵循将机件的某一部分向基本投影面投射这个基本原则。如图6-6所示,画出支座的主、俯两个基本视图后,仍有两侧的凸台形状没有表达清楚,显然这样的局部结构没有必要画出完整的基本视图(左视图和右视图),故图中采用了A向和B向两个局部视图来代替左、右两个基本视图,这样既可以做到表达完整,又使视图简明,避免了重复,看图、画图都很方便。

2.局部视图的表达形式

;图6-6 局部视图

局部视图的表达形式通常有两种:

1)局部视图所表达的只是机件某一部分形状,故需要画出断裂边界,局部视图的断裂边界通常以波浪线表示,如图6-6的“A”向视图。

2)当局部视图外形轮廓成封闭状态,且所表示的机件的局部结构是完整的,可省略表示断裂边界的波浪线,如图6-6的“B”向视图。

3.局部视图的配置与标注

局部视图可按基本视图的配置形式配置,也可按向视图的配置形式配置并标注(如图6-6)。画局部视图时,一般在局部视图的上方标出视图的名称“×”,在相应的视图附近用箭头指明投影方向,并注上同样的字母。当局部视图按投影关系配置,中间又没有其他图形隔开时,可省略标注。如图6-6中的“A”可省略不注。

为了节省绘图时间和图幅,对称机件的视图可只画一半或四分之一,并在对称中心线的两端画出两条与其垂直的平行细实线,如图6-7、8所示。

图6-7 对称机件的视图(一半)

图6-8 对称机件的视图(1/4)

四、斜视图

1.斜视图的定义

当机件上某部分倾斜结构不平行于任何基本投影面(如图6-9)时,在基本视图中不能反映该部分的实形,并且标注该倾斜结构的尺寸也不方便。为此,可设置一个平行于倾斜结构且垂直于一个基本投影面的辅助投影面(图中为正垂面P),作为新的投影面,然后将该倾斜部分向新投影面投射,就得到反映该部分实形的视图。因此,斜视图是机件向不平行于基本投影面的平面投射所得的视图。

当机件倾斜部分投射后,必须将辅助投影面沿投射方向旋转到与所垂直的基本投影面重合,以便将斜视图与其他基本视图画在同一张图纸上,如图6-10中的A向斜视图所示。

图6-9 斜视图的产生

图6-10 斜视图的画法及其配置

2.斜视图的表达形式

(1)斜视图主要用来表达机件上倾斜部分的实形,故其余部分不必全画出,断裂边界用波浪线表示,如图6-10中的“A”向斜视图。

(2)当斜视图外形轮廓成封闭状态,且所表示的机件的倾斜结构是完整的,可省略表示断裂边界的波浪线,如图6-11中的视图。

图6-11 局部视图和斜视图示例

3.斜视图的配置与标注

斜视图通常按向视图的配置形式配置并标注(如图6-10)。必要时允许将斜视图旋转配置。表示该视图名称的大写拉丁字母应靠近旋转符号的箭头端(如图6-11的“A”向斜视图),也允许将旋转角度标注在字母之后。角度值是实际旋转角大小,箭头方向是旋转的实际方向。

篇2:机械制图简明教程(6.1)-视图

简单物体用三视图即主、俯、左视图,甚至一个、两个视图再加上符号和尺寸就可以将其形状和大小表达清楚了.

(a) 三视图表达物体(b) 一个视图与尺寸表达物

结构形状比较复杂的物体,用三视图往往难以将其内外结构表达清楚,如下图所示,

国家标准规定了图样的各种表达方法,

§6.1 视图

简单物体用三视图即主、俯、左视图,甚至一个、两个视图再加上符号和尺寸就可以将其形状和大小表达清楚了.

(a) 三视图表达物体(b) 一个视图与尺寸表达物

结构形状比较复杂的物体,用三视图往往难以将其内外结构表达清楚,如下图所示。

国家标准规定了图样的各种表达方法。

篇3:机械制图简明教程(6.1)-视图

目前,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CAD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工业产品设计, 中专学生除了要掌握《机械制图》的基础知识外, 还需要加强CAD绘图技术的学习。部分学生存在这样的想法:既然都可以用电脑绘图了, 为什么还要学习手工绘图呢?的确, 我们用电脑技术代替了手工绘图, 但是其绘图的标准和绘图的思路还是基于《机械制图》的基本理念的, 因而, 在《机械制图》教学中要注意学科之间的衔接和贯通。笔者结合多年来的教学一线经验, 就基于CAD造型理念的“组合体视图”专题教学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注重形体分析, 将组合体进行合理分解

组合体视图教学中主要是采用形体分析法和线面分析法, 而形体分析法应用更为广泛。“形体分析法”是指假想将组合体分解成若干个基本几何体, 再分析各基本几何体之间的相对位置及各几何体间表面过渡关系, 再进行画图或读图的方法。以右图轴承座为例, 该组合体可以分解为四个部分:底座、圆筒、连接板和筋板。

以底座为基准, 在上面叠加连接板、圆筒, 加上筋板, 实现各部分 (单元) 的可靠连接。在叠加时, 各表面之间有的实现平面的叠加, 有的实现平面与圆柱面的相切, 还有的实现的是平面与圆柱面之间的相交。这也CAD绘图做造型的基本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融通和建立关联, 有利于CAD绘图的学习。

二、选择合适“工具”, 将各组成部分进行造型

审核分解后的各个部分的结构与特点, 如何应用CAD“工具”实现其构型。如上图中的底座, 分析时, 最精简的方法是将其看成是:开有两个圆孔并带有两个四分之一圆角的柱体, 再在下面进行切割一个长方体。在此分析的基础上, 在CAD绘图造型时, 我们可采取的是在基本水平面上绘制基本图形 (带有圆角的矩形, 上面有两个圆孔) 后, “面域”之后进行“拉伸”, 然后运用“差集”去孔, 再运用“差集”去除长方体的方法。同样的底座, 也可以看成是一个长方体, 在长方体上倒两个四分之一圆角, 然后挖去两个圆孔, 再挖去一个长方体, 这样在造型时, 就要用到多个工具:拉伸、倒圆、圆孔、差集等绘图工具。从上例中可以看出, 构型的理念直接决定了造型时采用的“工具”, 因此, 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不断将CAD造型工具灵活地与组合体的分解方式和组合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 这样才能真正将CAD造型完美地与“组合体视图”结合起来。

三、合理变换坐标, 将各组成部分进行组合

在绘制各个基本形体时, 由于反映形状特征的平面在不断发生变化, 因此在绘制时需要灵活变换坐标, 这些基本理念在《机械制图》教学的“组合体的轴测图”教学中就应该有所贯穿, 这样在CAD造型时, 学生就能灵活应用坐标体系的变换。

在教学中, 坐标变换对于大部分学生是一个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 可以首先引导学生思考形体拉伸的方向, 然后应用“新建UCS———Z轴”, 应用极轴追踪确定拉伸方向就是Z方向, 这样就可以方便地在XY平面内绘制基本图形了。在绘制完基本图形后“面域”-“拉伸”, 完成基本形体的构成。

四、善于发现“关系”, 合理施加“约束”便于尺寸驱动

CAD三维造型中充分应用了“参数化设计”的理念, 当尺寸发生变化时, 形体就会发生变化。实际在进行草绘时, 我们首先是先定义了图形的基本特征, 然后施加“约束”来予以确定图形的唯一性。简单来说, 现在需要绘制一个边长为100mm的正方形, 我可以任作一个四边形, 然后施加几何约束, 使两组邻边“垂直”, 对边“平行”, 这样约束成为一个“矩形”, 然后施加约束邻边“边长相等”, 此时图形就约束为正方形, 这里充分应用了数学上的基础几何知识, 在此基础上, 只要利用“尺寸驱动”就可以确定任意边长的正方形了。

五、灵活驾驭软件工具, 充分激发思考过程

现代教育理念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在《机械制图》教学中更是如此。尽管有很多的标准需要贯穿, 但是进行组合体形体分析时仍可有较多思路和方法, 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 要大胆鼓励学生思考、假设,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如果绘制一个长为50mm, 宽为40mm, 高为30mm的长方体, 我们要鼓励每个学生至少有三种以上的绘图方法。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在不同的参考平面上绘制基本的图形, 向第三个方向拉伸, 此时眼中的长、宽、高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当然, 我们也可以直接选用立体造型中的长方体, 在命令行根据提示直接输入对应的长、宽、高。总之, 我们在教学中, 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这样才能让学生有更广阔的发展思维空间。

篇4:机械制图组合体三视图教学研究

关键词:机械制图 组合体 三视图 学习兴趣 模型制作

机械制图课程是技工学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这门课程的学习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绘图技能,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同时还是学好机械类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因此深入研究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效果,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组合体三视图的画法一直是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笔者从事技工学校机械制图课程教学工作多年,不断尝试、总结,探讨应用如下教学方法。

一、激发学习兴趣打好教学基础

技工学校的学生对机械零件知之甚少,所以,教师在机械制图新课程导入时首先要指出它是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本课程的重要性。本课程的重要性是由其研究对象的重要性决定的。本课程的研究对象是研究机械图样的图示原理、看图和绘图方法及有关标准规则的课程,因此教师必须先讲清楚机械图样的重要性。机械图样的重要性则可归纳为“一个表达”(表达设计意图)和“三个依据”(加工、装配、检验的依据)。机械图样如此重要,则研究机械图样的课程机械制图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教师通过以上讲解,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使学生萌发对本课程学习内容的求知欲,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机械制图课的积极性。

在制图课的教学中,组合体三视图的画法是教学难点,而基本几何体的三视图画法是基础。技工学校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在基本体正投影作图的教学中,教师应尽量采用模型展示、对比法、观察法。通过把正投影法和斜投影法相对比,分析它们的投射线与投影面之间的不同夹角以及产生的投影与原物体的位置关系等,从而对正投影法的特性进行归纳,突出一个“正”字,即:物体放正、投影线正射(投影线与投影面垂直)。然后引出正投影法度量性好、便于绘图的优点。在观察时,教师要强调“正对着”看,提示各种位置直线、平面的投影特性,从而掌握基本几何体的投影规律和三视图的画法;还要强调投影线与视线对应、投影面与图样对应、投影与视图对应的关系,以便为讲解组合体三视图的画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开展手工模型制作,提高学生直观认识

组合体三视图的画法一直是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在组合体三视图画法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模型制作提高动手能力,让学生在模型制作过程中,把平常想象不出的组合体形状具体化。然后,把学生亲手制作的模型,让学生选择好放置位置“放正”后,让学生观察、想象。这时教师提出问题:主视图是什么?左视图是什么?俯视图是什么?之后进行分析讨论,最后归纳总结。学生经过制作、观察、思考、想象,最后绘制出该组合体模型的三视图。模型的手工制作也可以和学校团委组织的活动联合进行,学校可以专门组织学生手工制作模型大赛,由团委组织号召、机械制图教师出题、有关人员进行评分、设立奖项。制作材料选用红粘土,这样便于制作和保存。学生踊跃参与,热情很高,社团活动与教学密切结合,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在机械制图课的教学中,教师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多媒体技术来提高教学效果。在组合体三视图画法的教学过程中,笔者采用了以下方法:把形体分析法应用于组合体的三视图画法教学中。例如:如图1(a)所示的支座可分解成图1(b)所示的四个部分(提问学生:每一部分可看作由几个基本体组成)。组合体的画法以图1所示的支座为例进行说明,并对照模型讲解支座的绘图步骤。

一是形体分析。在画图前,先分析该组合体是由哪些基本体组成的,了解它们之间的组合形式、相对位置关系以及表面间的连接关系及其分界线的特点。

二是选择主视图。主视图的选择一般根据形体特征原则来考虑。如图2所示的支座,比较箭头所指的各个投影方向,选择A向视图为主视图比较合理。

三是确定比例和图幅。选择的图幅要留有足够的空间用于标注尺寸、画标题栏等。

四是布置视图位置。在布置视图时,应根据已确定的各视图每个方向的最大尺寸,并考虑到尺寸标注和标题栏等所需的空间,匀称地将各视图布置在图幅上。

五是绘制底稿。边绘图边讲解作图步骤。

六是标注尺寸,整理全图,加粗描黑。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学习、总结,机械制图教学才能取得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河南省周口市技工学校)endprint

摘 要:机械制图是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本文结合多年从事机械制图教学的经验,从三个方面探讨机械制图组合体三视图教学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机械制图 组合体 三视图 学习兴趣 模型制作

机械制图课程是技工学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这门课程的学习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绘图技能,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同时还是学好机械类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因此深入研究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效果,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组合体三视图的画法一直是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笔者从事技工学校机械制图课程教学工作多年,不断尝试、总结,探讨应用如下教学方法。

一、激发学习兴趣打好教学基础

技工学校的学生对机械零件知之甚少,所以,教师在机械制图新课程导入时首先要指出它是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本课程的重要性。本课程的重要性是由其研究对象的重要性决定的。本课程的研究对象是研究机械图样的图示原理、看图和绘图方法及有关标准规则的课程,因此教师必须先讲清楚机械图样的重要性。机械图样的重要性则可归纳为“一个表达”(表达设计意图)和“三个依据”(加工、装配、检验的依据)。机械图样如此重要,则研究机械图样的课程机械制图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教师通过以上讲解,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使学生萌发对本课程学习内容的求知欲,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机械制图课的积极性。

在制图课的教学中,组合体三视图的画法是教学难点,而基本几何体的三视图画法是基础。技工学校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在基本体正投影作图的教学中,教师应尽量采用模型展示、对比法、观察法。通过把正投影法和斜投影法相对比,分析它们的投射线与投影面之间的不同夹角以及产生的投影与原物体的位置关系等,从而对正投影法的特性进行归纳,突出一个“正”字,即:物体放正、投影线正射(投影线与投影面垂直)。然后引出正投影法度量性好、便于绘图的优点。在观察时,教师要强调“正对着”看,提示各种位置直线、平面的投影特性,从而掌握基本几何体的投影规律和三视图的画法;还要强调投影线与视线对应、投影面与图样对应、投影与视图对应的关系,以便为讲解组合体三视图的画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开展手工模型制作,提高学生直观认识

组合体三视图的画法一直是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在组合体三视图画法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模型制作提高动手能力,让学生在模型制作过程中,把平常想象不出的组合体形状具体化。然后,把学生亲手制作的模型,让学生选择好放置位置“放正”后,让学生观察、想象。这时教师提出问题:主视图是什么?左视图是什么?俯视图是什么?之后进行分析讨论,最后归纳总结。学生经过制作、观察、思考、想象,最后绘制出该组合体模型的三视图。模型的手工制作也可以和学校团委组织的活动联合进行,学校可以专门组织学生手工制作模型大赛,由团委组织号召、机械制图教师出题、有关人员进行评分、设立奖项。制作材料选用红粘土,这样便于制作和保存。学生踊跃参与,热情很高,社团活动与教学密切结合,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在机械制图课的教学中,教师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多媒体技术来提高教学效果。在组合体三视图画法的教学过程中,笔者采用了以下方法:把形体分析法应用于组合体的三视图画法教学中。例如:如图1(a)所示的支座可分解成图1(b)所示的四个部分(提问学生:每一部分可看作由几个基本体组成)。组合体的画法以图1所示的支座为例进行说明,并对照模型讲解支座的绘图步骤。

一是形体分析。在画图前,先分析该组合体是由哪些基本体组成的,了解它们之间的组合形式、相对位置关系以及表面间的连接关系及其分界线的特点。

二是选择主视图。主视图的选择一般根据形体特征原则来考虑。如图2所示的支座,比较箭头所指的各个投影方向,选择A向视图为主视图比较合理。

三是确定比例和图幅。选择的图幅要留有足够的空间用于标注尺寸、画标题栏等。

四是布置视图位置。在布置视图时,应根据已确定的各视图每个方向的最大尺寸,并考虑到尺寸标注和标题栏等所需的空间,匀称地将各视图布置在图幅上。

五是绘制底稿。边绘图边讲解作图步骤。

六是标注尺寸,整理全图,加粗描黑。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学习、总结,机械制图教学才能取得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河南省周口市技工学校)endprint

摘 要:机械制图是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本文结合多年从事机械制图教学的经验,从三个方面探讨机械制图组合体三视图教学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机械制图 组合体 三视图 学习兴趣 模型制作

机械制图课程是技工学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这门课程的学习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绘图技能,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同时还是学好机械类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因此深入研究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效果,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组合体三视图的画法一直是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笔者从事技工学校机械制图课程教学工作多年,不断尝试、总结,探讨应用如下教学方法。

一、激发学习兴趣打好教学基础

技工学校的学生对机械零件知之甚少,所以,教师在机械制图新课程导入时首先要指出它是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本课程的重要性。本课程的重要性是由其研究对象的重要性决定的。本课程的研究对象是研究机械图样的图示原理、看图和绘图方法及有关标准规则的课程,因此教师必须先讲清楚机械图样的重要性。机械图样的重要性则可归纳为“一个表达”(表达设计意图)和“三个依据”(加工、装配、检验的依据)。机械图样如此重要,则研究机械图样的课程机械制图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教师通过以上讲解,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使学生萌发对本课程学习内容的求知欲,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机械制图课的积极性。

在制图课的教学中,组合体三视图的画法是教学难点,而基本几何体的三视图画法是基础。技工学校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在基本体正投影作图的教学中,教师应尽量采用模型展示、对比法、观察法。通过把正投影法和斜投影法相对比,分析它们的投射线与投影面之间的不同夹角以及产生的投影与原物体的位置关系等,从而对正投影法的特性进行归纳,突出一个“正”字,即:物体放正、投影线正射(投影线与投影面垂直)。然后引出正投影法度量性好、便于绘图的优点。在观察时,教师要强调“正对着”看,提示各种位置直线、平面的投影特性,从而掌握基本几何体的投影规律和三视图的画法;还要强调投影线与视线对应、投影面与图样对应、投影与视图对应的关系,以便为讲解组合体三视图的画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开展手工模型制作,提高学生直观认识

组合体三视图的画法一直是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在组合体三视图画法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模型制作提高动手能力,让学生在模型制作过程中,把平常想象不出的组合体形状具体化。然后,把学生亲手制作的模型,让学生选择好放置位置“放正”后,让学生观察、想象。这时教师提出问题:主视图是什么?左视图是什么?俯视图是什么?之后进行分析讨论,最后归纳总结。学生经过制作、观察、思考、想象,最后绘制出该组合体模型的三视图。模型的手工制作也可以和学校团委组织的活动联合进行,学校可以专门组织学生手工制作模型大赛,由团委组织号召、机械制图教师出题、有关人员进行评分、设立奖项。制作材料选用红粘土,这样便于制作和保存。学生踊跃参与,热情很高,社团活动与教学密切结合,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在机械制图课的教学中,教师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多媒体技术来提高教学效果。在组合体三视图画法的教学过程中,笔者采用了以下方法:把形体分析法应用于组合体的三视图画法教学中。例如:如图1(a)所示的支座可分解成图1(b)所示的四个部分(提问学生:每一部分可看作由几个基本体组成)。组合体的画法以图1所示的支座为例进行说明,并对照模型讲解支座的绘图步骤。

一是形体分析。在画图前,先分析该组合体是由哪些基本体组成的,了解它们之间的组合形式、相对位置关系以及表面间的连接关系及其分界线的特点。

二是选择主视图。主视图的选择一般根据形体特征原则来考虑。如图2所示的支座,比较箭头所指的各个投影方向,选择A向视图为主视图比较合理。

三是确定比例和图幅。选择的图幅要留有足够的空间用于标注尺寸、画标题栏等。

四是布置视图位置。在布置视图时,应根据已确定的各视图每个方向的最大尺寸,并考虑到尺寸标注和标题栏等所需的空间,匀称地将各视图布置在图幅上。

五是绘制底稿。边绘图边讲解作图步骤。

六是标注尺寸,整理全图,加粗描黑。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学习、总结,机械制图教学才能取得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篇5:机械制图简明教程(6.1)-视图

第一节平面立体三视图

一般的物体,从形体角度看,都可认为是由一些基本形体(棱柱、棱锥、圆柱、圆锥、球和圆环等)组合而成,这种由基本形体组成的物体称为组合体,

一、组合方式

组合体的组合方式一般有叠加和切割两种基本方式。

叠加式组合体一般是由几个简单的立体叠合而成。如图5-1a 所示的支架可以分析为由底板、支承板、圆柱筒和肋板四部分叠加而成。

图5-1 支架

切割式组合体一般是由一个基本形体被挖切去某些部分而形成。如图5-2所示,镶块是一圆柱体挖切去圆柱体I和Ⅱ、Ⅲ、Ⅳ、Ⅴ等块而形成的。

图5-2 镶块

对于形状较为复杂的组合体,它们的组合形式往往是既有“叠加”,又有“切割”。

二、形体之间的表面连接关系

两形体在组合时,由于组合方式或结合面的相对位置不同,形体之间的表面连接关系有以下四种:

1.两形体的表面平齐

在视图中两表面的投影之间不画线,如图5-3的主视图所示,

图5-3 两表面平齐

2.两形体的表面不平齐

在视图中两表面的投影之间应有线分开,如图5-3左视图和图5-4主、左视图所示。

图5-4 两表面不平齐

3.两形体的表面相切

表面相切是指形体的一个面与另一形体的面光滑连接起来,相切处不存在分界线,所以在视图中两表面的投影之间(即相切处)不画线。如图5-5所示。

图5-5平面与圆柱相切

4.两形体的表面相交

当两形体的表面相交时产生交线,此交线为区分两形体表面的分界线。在视图中应该画出交线的投影。如图5-6所示。

图5-6 两表面相交

篇6:机械制图简明教程(6.1)-视图

绘制机械图样,必须严格遵守机械制图国家标准中的有关规定,正确使用绘图工具和仪器,掌握正确的绘图方法与步骤,并且要树立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和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

第一节 投影的基本知识

一、投影法概念

众所周知,物体在太阳光或灯光的照射下,会在地面或墙壁上出现物体的影子(图3-1)。这个影子虽然不能显示出物体的确切形状,但却能反映出物体某个方面的的周界轮廓。

图3-1 影子的产生

投影法就是在上述自然现象启示下,经过科学抽象总结出来的。假想用一束光线(投射线)将物体上各表面及其边界轮廓向选定的平面(投影面)进行投射,在投影面上得到图形的方法,称为投影法。所得图形称为物体的投影。投射线、物体、投影面构成投影的三要素(图3-2)。

图3-2 投影的产生

投影法是是研究空间几何关系及绘图的基本方法,

二、投影法分类

工程上常用的投影法分两类:中心投影法和平行投影法。各类投影法的投影原理及应用见图3-3。

图3-3 投影法分类

(a)中心投影 (b)平行投影(斜投影) (c)平行投影(正投影)

1.中心投影法

如图3-3(a)所示,中心投影法是投射线汇交于一点的投影法(投射中心位于有限远处)。用中心投影法得到的物体的投影与物体相对投影面所处的远近有关,投影不能反映物体的真实形状和大小,但图形富有立体感。

2.平行投影法

如表图3-3(b)(c)所示,平行投影法是投射线相互平行的投影法(投射中心位于无限远处)。按投射线与投影面是否垂直,平行投影又分为正投影法和斜投影法。投射线垂直于投影面时称为正投影法,投射线倾斜线于投影面时称为斜投影法。在正投影法中,如果使平面与投影面平行,则其投影能反映平面的真实形状和大小,且与平面离投影面的距离无关,故工程图样的表达通常用正投影法。斜投影法只在轴测图的斜二等轴测图中使用。

三、正投影法的基本特性

为正确的绘制空间几何要素的投影,必须掌握正投影法的一些主要性质。如图3-4所列。

篇7:机械制图简明教程(6.1)-视图

七平面图形的透视画法技巧

1.基面垂直面的垂直分割

如图10-19所示,为三等分矩形A0B0C0D0的作图方法。因A0B0为基面垂直线,与画面平行,可用比例法将其三等分,得1、2分点。连接1F、2F分别对角线A0C0交于11、21点,过11、21作竖直线,即将矩形A0B0C0D0进行了三等分垂直分割。若需要按另一确定的比例对上例中矩形进行垂直分割,则只需先将A0B0按所需求的比例进行分割(用比例法作图),再将各分点与灭点F连接,各连线与对角线A0C0相交,过各交点作竖直线,即按确定的比例完成了对矩形的垂直分割。

图 10-19 矩形的垂直分割

图 10-20 铅垂矩形的平分

2.矩形的平分

图10-20所示,为平分铅锤举行的作图方法,矩形对角线的交点即为矩形的中心,过中心作竖直线即为竖直平分;过中心作水平线即为水平平分。用该方法可连续平分矩形。

图10-21所示为平分水平矩形的作图方法,也是利用对角线的交点定中心。

图 10-21 水平矩形的平分

2.作连续等大的矩形

图 10-23 作连续等大铅垂矩形

篇8:机械制图简明教程(6.1)-视图

以制图标准为本、以制图环节为教学过程, 确立联系的框架

制图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将空间形象通过思维向平面视图规范有序的转化过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首先树立标准的意识, 建立正确动作视觉形象的起点, 注意教学用语的准确性, 如绘图工具的正确使用, 图线的标准, 图线反映的空间线、面的名称, 并逐渐延伸到线段对应性分析, 定形、定位尺寸的分析, 线段连接特点的分析等。在这个方面, 要特别注意作图步骤的顺序性, 例如制图实际操作的第一步基准的选择, 其实质是学生对空间几何体综合形象思维的第一表现, 教师如果在这个环节上不切要点, 或流于形式, 将会使学生在空间形象和平面视图的联系上留下缺陷。笔者觉得可以先从几何体的形成过程着手, 由平面引向实体, 从而使学生逐步理解基准的概念。例如长方体可由矩形平面拉伸而成, 而该矩形平面则是我们要面对的基准要素。回转体可由平面绕一固定轴线旋转而成, 其轴线正是我们要确立的一个重要基准。让学生初步形成空间体的基准概念。再通过对比分析, 从而理解各类几何体的画图基准特征, 选好联系的起点。

其次要重视视觉与视图的直观联系, 教师在未开测绘课之前尽量多搞些几何实体的测量活动, 让学生初步明确空间实体的测量方法, 使学生体会到各图形要素的存在及其联系。同时做好视图与模型的对应性分析, 强调视角的位置性。加强根据简单三视图绘制轴测图的练习, 增加直观联系的途径。对于初学者而言, 要尽可能地与日常生活的实体相联系, 如教室四面、课桌组合情况等都是直观联系的好教材。教师既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又要注意其生动形象, 在分析几何体时, 不妨用些生活语言, 如扇形体、燕尾槽、月牙孔等。要注意学生心理活动规律,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让学生眼、耳、嘴、手等多个器官参与到制图过程, 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另外, 还要加强抄图的练习, 抄写视图既可以帮助学生继续加强对投影法基本特性的认识, 同时, 还可以了解到各种几何形体的表达技巧和要求, 教师在布置练习时, 首先要和学生共同分析出视图所表达形体的空间结构特征, 让学生找准视图三个方向的基准, 利用投影的对应性, 各个视图联动, 加强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 促进几何实体与视图间的联系。

以投影规律为手段、以识图练习为教学环节, 增强联系的韧性

识图过程是学生由平面视图向空间形象的转换过程, 它与有序而规范制图的过程具有一定的可逆性, 教师讲授时, 要结合学生思维的阶段能力, 逐渐加强平面视图和空间形象的有机联系, 其基本方法是依靠投影规律, 以形体分析法面对主体, 用线面分析法梳理局部, 前者是基础, 通过形体分析, 让学生理清几何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相互位置关系, 使学生脑中形成总体结构的框架, 从而形成联系的基础。用线面分析法对比较一般的位置平面进行逐线段各视图对应联系, 有助于突破局部联系难点。具体识图顺序可设计为:先总体、后局部;先外框、后内线;先主左视图对应、后主俯视图对应或根据实际图形配置选择其它顺序。总之, 教师要根据几何体的类型并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让学生能确定较好的方案, 识图必须反复实践, 教师要认真设计题目, 让学生有规律的增加形象积累, 让学生能“跳一跳, 摘到桃子”, 逐步提升学生的求知欲望, 要在精讲中练, 在精练中扶, 加强个别辅导和小组讨论, 促进学生交流与合作学习的能力。三视图是教材的主要内容、用途广, 后继的各种视图都是在此基础之上对形体图形的表达方式改进或改动后形成的, 如果三视图投影规律知识基础打不好, 后继内容的教与学就不会有好的效果。

其次要和生产实际相联系。在生产实践过程中, 我们常常发现一些未经过专业教育的工人师傅识别图形的能力、分析图纸的能力也比较强, 这里至少能说明生产劳动和思考融为一体是一种真正丰富的智力生活, 用双手检验各种设想和猜测, 思维就得以更加积极地工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参观见习的契机, 让学生有更多接触图纸和产品的机会, 甚至参与个别生产活动, 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展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要注意生产实践中的细节问题, 如铸件的过渡圆角、拔模斜度、装配件的工艺结构特点及其它要求。对零件图或装配图的图形要做好分类, 逐步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图感, 有助于空间形体与平面视图的联系, 更有助于诱发学生的机械设计灵感。

另外, 要注意识图题的归类, 将学生识图能力逐层深入, 形成网络。如根据组合方式将视图分为相接、相切、相贯、切割及综合等形式。也可以参照零件图的分类加强识图的分类练习, 帮助学生确立有序的图感。

以典型图例的分析为突破口, 打造图形记忆的兴奋点, 垒实联系的基础

学生对空间形象和平面视图的有机转换需要反复积累并拓展才能跨上新的台阶, 记图过程的教学与识图、制图过程的教学是相伴相随的, 绝大多数的记忆积累是在这两个过程中形成的。但教师切不可以忽略对该过程的研究, 首先教师要强调学生学习开始必须记忆的内容, 如各种规定的画法, 各种线条能表达的内容及画法要求, 标准件及常用件的规定画法和简化画法, 尺寸的基本标注要求也值得去强调。其次要强调学生对特殊形体及其视图的记忆, 例如长方体各个面的交差截切或叠加之后, 形体及视图的对应性比较记忆。柱面与斜面的截交线视图与形体的对应记忆、对于后者最好要放在组合体练习中加以分析记忆。有如支撑肋板上面与柱或锥体轴线倾斜时的截交表达等。对各类几何形体要加强分类记忆, 如根据零件的类型结合其类型名称从而使记忆形象化, 另外在对视图的分析记忆过程中, 我们的记忆不能仅仅局限于对图形特征的记忆, 要注意对其加工、测量工艺的介绍和分析讲解, 让视图、工件与工件的加工形成过程初步结合在一起, 必将会对学生记忆及探究的学习能力起到激发作用。

篇9:机械制图简明教程(6.1)-视图

一、机械制图课程中补全三视图的基本方法及其缺陷

机械制图课程中的“补线”“补图”是指补全组合体三视图中缺漏的图线,由两个视图补画第三个视图。这部分内容历来是制图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它是培养学生看图、画图能力和检验是否看懂视图的一种有效手段,对于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培养和空间思维方法的锻炼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机械制图课程中,补全三视图的问题,实质上是“补线”“补图”的问题。我们在补全三视图时,“补线”“补图”问题的解题方法常用的有两种:一是画轴测图法,即根据给定的视图画出相应的轴测图,然后再根据轴测图进行补线或补图;二是空间构思法,即根据给定的视图,运用形体分析和线面分析的方法,把物体的形状空间形状构思出来,然后再根据构思的形状进行补线或补图。前种方法比较直观,但费时较多,解题速度较慢;后一种方法解题速度快,但难度较大,学生不易掌握。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归纳、善于总结,积极采用学生易于理解、易于掌握的补线、补图方法,即:运用投影特性补线;运用转换法补图。

二、运用投影特性补线

在机械制图课程中,当学生进行补线、补图练习时,他们一般已经掌握了投影作图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基础知识,并对已经学过的专业知识、投影特性加以系统的归纳、总结,找出补线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规律,努力提高学生对组合体形体的分析能力。在此,我们试探讨之。

1.应用“三等原则”补线

三视图的投影规律告诉我们:“主俯视图长对正,主左视图高平齐,俯左视图宽相等”。因此,在补线时,我们应运用“三等原则”检查视图,凡是不符合“三等原则”的地方必定缺漏图线。

2.应用“相交原则”补线

两面相交处必定有交线。这里分三种情况:平面与平面相交,交线是一条直线;平面与曲面相交,交线是截交线;曲面与曲面相交,交线是相贯线。当遇到两面相交的情况时,我们应仔细检查相交处是否有交线,若无交线就应补上。

3.应用“连续性原则”补线

平面或线条如果是连续的,那么它的投影也必定是连续的,中间不能断开。若中断必定缺线,如图1中的环形水平面。

4.应用“相切原则”补线

当平面与曲面相切时,在相切处不存在交线,但表示与曲面相切的那个平面,其投影应画到与切点处于“三等”的地方为止,否则应补全该平面的投影,如图2所示。

5.应用“收缩性原则”补线

正投影的性质告诉我们,当平面与投影面倾斜时,它在该投影面上的投影是实形的类似形。所以,当我们检查视图发现有一条倾斜的直线是某个平面的投影时,它的其余两个视图必然是实形的类似形,这时如果某一视图中已有该平面的类似形图形时,其第三个视图上该平面的投影必然也是与此相类似的图形。如图3所示,主视图中的a'b'表示是一个正垂的投影,其俯视图上的投影是个箭头状的图形,它是实形的类似形。那么该正垂面在左视图上的投影也必定是个箭头状的图形,与俯视图上的投影相比,只是大小不同而已。

6.应用“线面分析法”补线

如果两个投影面的垂直面相交时,那么相交处也必定有交线。但这一类交线一般往往不能一下子直接画出来,而应先找出该交线两端点的投影然后连接。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向学生明确,应用上述六种方法补线时,要遵循下列步骤进行:首先应分析图线和线框的含义,以便确定采用恰当的补线方法;其次应用补线方法去发现视图中的哪个部位缺线;再次应根据有关视图判断所补缺线的起讫点;最后判断其可见性,以便确定用粗实线还是虚线去补。

三、运用转换法补图

在由两个已知视图补画第三视图时,除了运用画轴测图法和空间构思法以外,我们也可以采用转换法补图来解决。即通过对已知两视图的分析,先补画出基本形体框图,然后补画出所缺图线,从而将“补图”问题转化成了“补线”问题。转换法补图可以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分析视图、补画图框。由给出的两个视图,进行视图分析。判断出物体的基本形体形状和组合类型,根据每一封闭线框的对应投影,按照基本几何体的投影特性,想出已知线框的空间形体,从而画出第三个视图的基本框图。这里我们必须做到:第一,熟记各种基本体的投影特征,才能快速正确地确定其大体形状;第二,要善于分解问题,在弄清物体的基本结构后,将它分解成几部分来完成,补全它缺漏的图线。补图的顺序是先画外形,再画内腔;先画叠加部分,再画挖切部分。这样我们就把补图问题转换成了补线问题。

第二步,补出所缺图线。在补出基本框图后,我们还需要完成细节部分,即补出所缺图线。我们可以应用上面的补线方法把刚补画视图中所缺的线补全。这里的补线问题比前述的补线问题较简单一些,因为给定的两个视图中并不缺线。

另外,补图问题的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它可能会出现一题多解,这主要取决于已知的两个视图中是否有一个具有形状特征的图形,如无则答案可能不是唯一的。因此它的第三视图就具有多个解。所以,我们在解补图问题时,必须把各种可能情形都考虑到。

篇10:机械制图简明教程(6.1)-视图

平面立体是由平面围成的,因此绘制平面立体的透视,就可归结为绘制构成立体的各表面的透视,而立体的各表面又是由直线段围成,所以说平面立体的透视,实质上是绘制立体上的主要线、主要点的透视,

一. 一点透视

若物体上有两个主向与画面平行,我们即可用一点透视法画出其透视图。

图 10-24 台阶的一点透视图

图10-24所示的台阶,它的前端面在画面上,其X方向的线段为画面和基面的平行线,在透视图中没有灭点;Z方向的线段为基面垂直线,也平行于画面,在透视图中也没有灭点;而Y方向的线段为画面垂直线,在透视图中具有灭点,该灭点即为心点。

画图时,以OX线为基准,按实形画出台阶端面的形状,然后由各角点向s,(Y向直线的灭点)引直线即为y向诸棱线的全透视,再用视线法定出棱线AB的两端点A0、B0。由于台阶的另一端面也是画面平行面,因此利用与前端面对应线段平行的特性完成此透视图。

若前端面不再画面上,如图10-25所示,可将台阶的诸棱线延长至与画面相交,在画面上画出台阶端面的实形,用视线法确定AB棱的两端点A0、B0,在利用前后端面均与画面平行的关系完成全图。

图10-26为另一形体的一点透视图,作图过程如同上例。将形体正前面置于画面上,画出正前面的透视(实形),然后将各角点与心点连接,得到Y向诸线段的全透视。在基线上,自M0点向右量取112131(取Y向相应线段的实长);在hh上,自s,点向左量取s,D等于视点到画面的距离得距点D。用距点法定出10、20、30,作出形体上相应线段的透视,完成形体的透视图。

图 10-25 前端面不在画面上的台阶一点透视

图 10-26 建筑形体一点透视

由上述作图过程可知,竖直棱线AB、CD长度相同且与画面平行、等距,其透视长度A0B0与C0D0长度也相同。画面上的直线A10B10和C10D10分别为AB、CD的实长,虽然三角形s,A10B10与三角形s,C10D10是两个不同的三角形,但B0D0与基线平行,因而确定的透视长度A0B0与C0D0相等。利用这一特性,在作透视图时,可将画面上的真高线平移到任何适当的位置,以便作图。

二.两点透视

当物体上X、Y两个主向不与画面平行时,则物体上各个立面与画面不平行而成一定角度,因而所画出的透视图称为成角透视。又因为X、Y方向的直线在透视中都具有灭点,故又称为两点透视。

图 10-27 视线法画房屋的两点的透视图

作两点透视时,通常采用视线法或量点法。采用视线法作图时,原平面图一般是放在所画透视图的上方。图10-27就是采用视线法画的透视图,其作图步骤如下:

由于墙角线AB在画面上,可从基线OX向上直接定出AB线的透视A0B0,然后分别连接A0FX、B0FX、A0FY、B0FY,得B0D0、A0C0、B0F0、A0E0的全透视。B0D0、A0C0、B0F0、A0E0的长度可用视线法定出。

四条屋檐线与画面相交,过屋檐线的画面迹点与FX或FY相连,即画出屋檐线的全透视,屋檐线的端点也用视线法定出。

为求屋檐线的透视,将屋檐线延长与画面相交,过其画面迹点作出真高线,用视线法定出屋脊线的端点,并与上屋檐线的两端点连接,完成房屋的透视图。

图 10-28 量点法作建筑形体的两点透视

图10-28为用量点法作出的建筑形体透视图。如图中所示,定出X、Y方向的灭点FX、FY和量点MX、MY。因A点在画面上,故在基线OX上直接定出A0。自A0沿基线向右量取诸点的实际尺寸定出11、21、、31各点;自A0沿基线向左量

第五节平面立体的透视图画法

平面立体是由平面围成的,因此绘制平面立体的透视,就可归结为绘制构成立体的各表面的透视,而立体的各表面又是由直线段围成,所以说平面立体的透视,实质上是绘制立体上的主要线、主要点的透视。

一. 一点透视

若物体上有两个主向与画面平行,我们即可用一点透视法画出其透视图。

图 10-24 台阶的一点透视图

图10-24所示的台阶,它的前端面在画面上,其X方向的线段为画面和基面的平行线,在透视图中没有灭点;Z方向的线段为基面垂直线,也平行于画面,在透视图中也没有灭点;而Y方向的线段为画面垂直线,在透视图中具有灭点,该灭点即为心点。

画图时,以OX线为基准,按实形画出台阶端面的形状,然后由各角点向s,(Y向直线的灭点)引直线即为y向诸棱线的全透视,再用视线法定出棱线AB的两端点A0、B0。由于台阶的另一端面也是画面平行面,因此利用与前端面对应线段平行的特性完成此透视图。

若前端面不再画面上,如图10-25所示,可将台阶的诸棱线延长至与画面相交,在画面上画出台阶端面的实形,用视线法确定AB棱的两端点A0、B0,在利用前后端面均与画面平行的关系完成全图。

图10-26为另一形体的一点透视图,作图过程如同上例。将形体正前面置于画面上,画出正前面的透视(实形),然后将各角点与心点连接,得到Y向诸线段的全透视。在基线上,自M0点向右量取112131(取Y向相应线段的实长);在hh上,自s,点向左量取s,D等于视点到画面的距离得距点D。用距点法定出10、20、30,作出形体上相应线段的透视,完成形体的透视图。

图 10-25 前端面不在画面上的台阶一点透视

图 10-26 建筑形体一点透视

由上述作图过程可知,竖直棱线AB、CD长度相同且与画面平行、等距,其透视长度A0B0与C0D0长度也相同,

画面上的直线A10B10和C10D10分别为AB、CD的实长,虽然三角形s,A10B10与三角形s,C10D10是两个不同的三角形,但B0D0与基线平行,因而确定的透视长度A0B0与C0D0相等。利用这一特性,在作透视图时,可将画面上的真高线平移到任何适当的位置,以便作图。

二.两点透视

当物体上X、Y两个主向不与画面平行时,则物体上各个立面与画面不平行而成一定角度,因而所画出的透视图称为成角透视。又因为X、Y方向的直线在透视中都具有灭点,故又称为两点透视。

图 10-27 视线法画房屋的两点的透视图

作两点透视时,通常采用视线法或量点法。采用视线法作图时,原平面图一般是放在所画透视图的上方。图10-27就是采用视线法画的透视图,其作图步骤如下:

由于墙角线AB在画面上,可从基线OX向上直接定出AB线的透视A0B0,然后分别连接A0FX、B0FX、A0FY、B0FY,得B0D0、A0C0、B0F0、A0E0的全透视。B0D0、A0C0、B0F0、A0E0的长度可用视线法定出。

四条屋檐线与画面相交,过屋檐线的画面迹点与FX或FY相连,即画出屋檐线的全透视,屋檐线的端点也用视线法定出。

为求屋檐线的透视,将屋檐线延长与画面相交,过其画面迹点作出真高线,用视线法定出屋脊线的端点,并与上屋檐线的两端点连接,完成房屋的透视图。

图 10-28 量点法作建筑形体的两点透视

图10-28为用量点法作出的建筑形体透视图。如图中所示,定出X、Y方向的灭点FX、FY和量点MX、MY。因A点在画面上,故在基线OX上直接定出A0。自A0沿基线向右量取诸点的实际尺寸定出11、21、、31各点;自A0沿基线向左量

取实际尺寸定出b1、c1两点。然后分别与MX或MY连接,各连线与FXa0、FYa0相交得10、20、30、40、b0、c0各点。在过A0点的画面直线上定出真高,并将各透视点与相应灭点连接,完成形体的透视图。

三.透视图的选择

随着视点、画面与建筑物相互位置的变化,将会产生形状各异、大小不同的透视图。为使透视图更符合人们的视觉,更能表现建筑物的特征,就需要进一步研究视点、画面与物体的位置关系。

1.视点与视角、视距的关系

(1)视锥

用眼睛凝视前方景象时所能看到的范围,也就是从瞳孔这一中心点放射出去的无数视线所笼罩的空间范围成锥形。这个以瞳孔为顶点的锥形范围称为视锥。锥的轴线就是主视线,它与画面垂直,与画面的交点即为心点。视锥的水平视角,最大范围为140°左右;垂直视角,上倾最大约45°,下俯最大约60°,如图10-29所示。然而人眼的清晰视野是较小的,其水平视角一般在28°~37°范围内。

图 10-29 视野

(2)站点与水平视角、视距的关系

图 10-30 站点与水平视角的关系

图 10-31 心点的位置

若建筑物与画面的位置已确定,则站点的选择控制水平视角。如图10-30所示,在站点S1观察时,视角为30°左右,透视图的消失缓慢,图形平稳,真实效果好;在站点S2观察时,视角约45°,所画透视图消失较快,效果尚可;在站点S3观察时,视角约65°,所画透视图消失急剧,图形变大,效果不良。所以站点的选择要尽可能使水平视角保持在19°~50°,最佳范围为27°~38°,一般情况取30°左右。

当画面位置确定之后,视角的大小可由视距(视点到画面的距离)决定,见图3-7中的D1、D2、D3,若以L表示画面宽大,见图3-7中的L1、L2、L3。绘制透视图时,一般取D=(1.5~2)L。

站点的选择除考虑水平视角的大小外,还应考虑心点的位置。由于视觉形象在视野中,心点附近的范围最为清晰和逼真,因而画透视图时,通常把心点位置取在形体上需要突出表现的部位。视轴不一定等分视角,即可取不相等的左视角与右视角,见图10-31所示。一般地,心点的位置应当取在画幅宽度的中间三分之一范围内,透视的视觉效果较好。

3)视高的选择

一般情况下,可取人的眼睛的高度,即1.6米左右(注意按房屋图的比例量度)。也可根据不同的 需要,将视点升高或降低。若视点升高,可得俯视效果,若视点降低,可得仰视效果。读者可比较图10-32中画出的三个透视图。

图10-32 视高的效果

2.画面位置的选择

绘制室内布置、庭院、长廊和街景的透视图,一般选用一点透视,此时,形体的主要立面布置成与画面平行。

图10-33 画面与主立面夹角变化的不同效果

图10-34 全面显示和突出主体

两点透视图形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因此多数情况下

选用两点透视,此时,形体的主要立面应布置成与画面倾斜。为了获得良好的透视形象,一般情况下,使画面与建筑形体主立面的夹角为30°左右,但有时为了更突出主立面,夹角可取小些,如20°~25°左右;假如主立面和侧立面都要兼顾,则夹角可取大些,如35°~45°。图10-33表示了画面与主立面夹角变化时的不同效果。

篇11:机械制图简明教程(6.1)-视图

制图标准规定:机件的图形按正投影绘制,将机件向投影面作正投影所得到的图形称为视图,

一、三视图的形成

物体的三视图的形成和点的三面投影形成原理一样,如图3—55所示,将螺钉毛坯分别向三个基本投影面(V、H、W)投射,就得到了三个图形。在机械图样中,V面上的图形称为主视图,H面上的图形称为俯视图,W 面上的图形称为左视图。按前述的三面投影形成原理,三视图在图面上的配置关系是:俯视图画在主视图的下方,与主视图对正,而左视图画在主视图的右边,与主视图平齐,并且不必画投影面的边框线、投影轴和投影连线。

图3-5 螺钉毛坯的三视图

三视图是表达立体形状的,它们之间的关系,要以“主”与“俯”、“主”与“左”的对正关系联系起来,

因此,主、俯、左三视图的配置一般不得随意变动,但三视图之间的距离可适当选取,不必严格限制。

二.三视图之间的投影对应关系

图3-5b所示螺钉毛坯的三视图,反映出螺钉毛坯的长度、宽度和高度,但每个视图只能反映两个方向的大小,即主视图反映了螺钉毛坯的长和高,俯视图反映了它的长和宽,左视图反映了它的高和宽。按照三视图配置的位置,可归纳以下三条规律:

1)主视图和俯视图都反映物体的长度,长对正。

2)主视图和左视图都反映物体的高度,高平齐。

3)俯视图和左视图都反映物体的宽度,宽一致。

篇12:机械制图简明教程(6.1)-视图

物体上各部分之间有上下、左右、前后六个方向的相对位置关系,每个视图只能反映四个方向的相对位置关系,从图3-6可以看出,主视图反映了上下和左右的相对位置关系,俯视图反映了前后和左右的相对位置关系,左视图则反映了上下和前后的相对位置关系。这些关系可归纳如下:

1)主视图和左视图分上下。

2)主视图和俯视图显左右。

3)俯视图和左视图定前后。

图3-6 相对位置关系的分析

二.视图中图线及线框的含义

依据正投影法画物体的视图,就是把组成物体的每个表面和轮廓用图线画出来(可见轮廓线用粗实线画,不可见轮廓线用虚线画)。因此,物体表面上的线、面与视图中的图线、线框有着一一对应关系,1.图线的含义

视图中每一条图线(粗实线或虚线)的含义(图3-7)

1)物体上垂直于投影面的平面或曲面的投影。

2)物体上表面交线的投影。

3)物体上曲面转向轮廓线的投影。

视图中的点画线,一般表示物体的中心线和图形的对称线。

图3-7 图线的含义

图3-8 视图上线框的含义

2.封闭线框的含义

一般情况下,视图中每个封闭线框(包括虚线或虚线与粗实线共同构成)都表示物体上的一个平面或曲面的投影。相邻的两个线框则表示物体上相交的两个面或不同位置的两个面的投影。

如图3-8所示,螺钉毛坯主视图中的四个封闭线框,上方一个表示前半个圆柱面的投影;下方三个分别表示六棱柱的前面三个棱面的投影。

★ 机械制图简明教程(7.4)-零件的表面结构

★ 机械制图新标准学习教程3-图线

★ 机械制图标准学习教程-几何公差

★ 机械制图教程第38讲-表达方案选择

★ 机械制图教程第8讲-点的投影

★ 机械制图教程第23讲-组合体的尺寸标注

★ AutoCAD机械制图教程-3基本编辑命令、平面图形绘制

篇13:机械制图简明教程(6.1)-视图

1 用Auto CAD构建虚拟模型帮助学生理解

传统教学在讲解三视图画法的时候,教师事先要拿很多实物模型让学生观看,这样虽然有一定的直观性,但是受模型大小限制以及全班同学观看角度不同的问题,直接影响学生对模型投影形状的理解。为克服这一弊端,在讲解棱柱三视图之前,笔者利用Auto CAD软件事先构建好六棱柱及其棱柱截切体的虚拟模型,在Auto CAD的绘图环境中,利用“三维动态观察器”调整虚拟模型的观察视角。同时也可以利用Auto CAD中的“视口”命令,同时把物体的不同视角的外观呈现出来。注意,教师在显示物体不同角度的图形时,“视觉样式”选择“带边框着色”,方便学生观看物体表面棱线,如图1所示。

2 有效利用传统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画图方法

传统教学中,教师通常用PPT展示讲解图形的画法,但是因为PPT展示出来的画法往往速度比较快,让学生理解和吸收新知识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此时教师用圆规、三角尺等直接演示的方法能够有效帮助学生理解三视图的具体绘图步骤。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具体的绘图过程,具有很明显的借鉴意义,学生自己画的时候具有可借鉴性。为此,在画法几何中,笔者一般采用PPT和传统黑板板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掌握绘图工具的使用方法,各种图线的绘制方法以及尺寸标注、文字书写等方法。具体到某一堂课,以“绘制棱柱及其截切体三视图”画法为例,笔者在讲解此部分内容时,先结合PPT进行讲解,让学生通过PPT直观感受课程的目标,需要完成的任务以及正投影法的基础知识,承上启下过渡到六棱柱的外形特点及投影特点。在分析外形特点的时候,教师用投影仪通过Auto CAD软件展示棱柱的外观特点,利用Auto CAD的“动态观察器”命令让学生观察六棱柱在不同方向所呈现的外观。此时,教师在黑板展示六棱柱三视图的画法,学生理解了“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具体的绘图指导。在棱柱表面取点的作图,笔者还是采用直接用黑板演示的教学方法,这样做的好处是教师教会学生利用三角尺和圆规找点的方法的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黑板上直接找点,起到活跃课堂气氛和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的作用。

3 在Auto CAD环境中演示截切体三视图画法提高上课效率

上课之初,教师采用传统教学方法通过黑板演示教会学生怎么用三角板和圆规来保证三视图的“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了。在讲解截切体三视图时,就不再适合再在黑板上进行板书,原因有二:一是图形相对复杂,画图效率不高,影响课程进度;二是受图形大小和绘图质量的限制,影响后面学生对绘图方法的理解。此处笔者的做法是在Auto CAD环境中构建好棱柱截切体的立体图形,再利用Auto CAD中的“视口”命令,把绘图环境左右分成两个视口,一边显示截切体的立体外观,另外一边用来进行三视图的绘制。在绘图时,教师最好用快捷命令而不是菜单命令,以减少用菜单命令时学生对教师菜单操作的注意力分散,提高教学效果,具体如图2所示。

4 合理利用微课,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

《机械制图》课有一半的时间是学生在自主绘图,教师巡回辅导,如何有效利用好自主绘图时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每个教师都要面对的问题。对于一堂课的难点往往大部分同学理解起来都存在困难,教师又不能一一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为了克服这一问题,教师可以把课堂中的难点做成微课进行讲解。比如,“绘制棱柱及其截切体三视图”中的难点是“绘制截切体的三视图”,为此,笔者把绘制截切体三视图录制成微课,当学生在自主绘图环节,笔者把此部分微课采用循环播放的方式,让学生在反复地观摩中理解截切体的三视图绘制方法及要点,兼顾到学习能力参差不齐的学生学习的需要,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5 信息化手段活跃课堂气氛

教师现在面对的中职生都是00后的学生,网络、手机等各种设备对他们来说是司空见惯的,传统教学否定学生上课使用手机和网络,把手机说成是“毁灭”课堂的精神鸦片,既然教师们“堵”不住学生使用手机,何不教会学生怎么利用手机来学习呢?比如,在进行绘制棱柱及其截切体三视图的教学活动过程中,笔者在复习环节和最后完成课堂任务环节都设计了微信扫描二维码的环节,复习环节扫描二维码让学生打开复习题目的同时,提交自己的答案以获得正确答案,再加以教师的讲解,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完成绘图任务环节扫描二维码答题抽奖环节,让学生获得部分图任务的正确三视图,让学生把三视图的绘制“拿在手心里”,方便学生查漏补缺,纠正自己的绘图中的错误认识,进一步巩固教学效果。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把教师讲课的要点或者举例所绘制的图形及绘制图形的过程用手机摄录工具拍摄下来,方便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进行回放。此时手机已经不是精神鸦片,已经变成做好课堂笔记的工具。

6 开展小组竞争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每一堂《机械制图》课,学生都有相应的学习任务需要完成,传统的教学方法无论学生学习能力如何都是让学生完成同样的课堂任务,这样做的结果导致一部分学生在学习最后听老师讲解的时候像听天书一样。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在上课时笔者把班级以4~6人为单位分成10个学习小组,分小组的最好方法是按照学生学习能力高低和自我管理意识好坏分,但是这样不具有可操作性,因为一个班级学生的位置是固定的,如果按照这样分组,就打乱了学生平常的座位顺序,导致课堂的混乱。此处教师退而求其次,让学生按照目前座位顺序,本着方便学生交流的原则,进行分组。每个小组确定小组名称和小组口号,确定小组名称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小组口号可以让教师从侧面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价值观取向。比如,在上课提问环节,教师首先让学生说出自己所属小组的名称和口号,让学生简单说出对口号的解读,再加上教师的点评,这样就很自然地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渗透。考虑到中职生学习主动性比较差,为了鼓励学生积极作答,教师可用一些小礼品,比如绘图铅笔、橡皮、糖等作为奖励,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7 学生任务自选培养班级优良学风

由于小组是按照座位分的,有些学习能力差的同学分到了同一组,为照顾到这部分同学,在设计绘制棱柱及其截切体三视图的任务的时候,可以将课堂任务做成九宫格,具体设计任务的时候,笔者把简单的任务放在第一排,最难的任务放在最后一排,难易程度比较适中的图形放在中间格,如图3所示。这样学生就可以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自己的任务。比如,每个同学选择3个任务图,为了避免学生都选择最简单的任务去完成,教师可以在指定选择方式的时候做一定的限制,比如,只允许过中心选择,不允许选择第一行等。九宫格选择任务的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主动选择自己任务,避免了学生长期被动接受任务而产生的抵触情绪。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也可以让他们有更大的舞台证明自己的能力,提升他们的自我认同感。

其实,在《机械制图》中运用信息化的手段还有很多,比如,可以让学生把自己所绘的图形在班级QQ群里进行分享,也可以布置一个作业让学生把自己画的三视图拍成照片发在朋友圈,等等。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经验与技巧,在运用教学信息化的过程中,要注意不能为了应用信息技术而运用信息技术,否则显得生硬。上好一堂课比较简单,难的是上好每一堂课,在整个《机械制图》的教学过程中,怎么合理自如地运用信息技术还需要每一个老师继续研究。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作为中职教师,只有有效利用好这些技术为课堂服务,才能真正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从而让每一个中职学生也能从“知学”向“好学”,最后向“乐学”转变。

摘要:《机械制图》一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传统的教学活动中,由于各种教学条件的限制,导致教师容易采用墨守成规的教学方法,面对爱上网爱玩游戏的00后学生,势必影响教学效果,该文主要以《绘制棱柱及其截切体》为例对信息化的应用在课堂中的具体实施进行实践和研究。扫描二维码、微课、Auto CAD软件等信息化手段,将教学活动变得生动形象和客观具体,更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破难点,达到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机械制图,AutoCAD,虚拟模型,信息化,九宫格

参考文献

[1]许绍德.新形势下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09(17):146.

上一篇:七年级竞选班长的优秀演讲稿下一篇:新员工入职培训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