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州区残联创新社会管理创建人文社区实施方案

2024-04-28

吉州区残联创新社会管理创建人文社区实施方案(共5篇)

篇1:吉州区残联创新社会管理创建人文社区实施方案

传承 创新 奉献 和谐

---**社区创建“服务型人文”社区实施方案

按照区委区政府“两加快一维护” 的战略部署,根据**街道办事处党工委的“一街一品、一居一特”的思路和要求,以上街区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结合**社区实际情况,以努力建设服务型、人文型特色社区为目标,针对**社区是新建小区,入住人口少,居民参与社区建设意识比较薄弱这种状况,制订近期切实可行的目标和实施方案,方案如下:

(一)、创建特色社区首先要铸强社区党支部这个核心。

1、打造一个核心

“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社区党建统领社区各项工作。以社区建设为平台,以社区党支部为核心,社区全体党员为主体、建立社区党建联席会制度,积极推行“1+X”共驻共建工作模式。与**物业共建(同时也可以和**集团其他社区实现资源共享),提高了他们的参与度、支持度,努力做到思想共识、资源共享、防范力量共投、治安工作共管、规章制度共享、社区环境共治,实现社区服务职能与辖区单位资源的有机地结合,实现以共建促党建、以党建带动社区各项工作的良好局面。

2、强化一个网格

本着有利于党组织建设,有利于激发党员发挥作用的热情,有利于群众对党员的监督,紧紧围绕“沟通、互助、温馨、和谐”的主题,围绕“以为

人本,服务居民”的宗旨,发挥党员的特长和积极性,不断增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根据社区党员数量、分布的实际情况,把辖区划分成若干网格,并成立网格党小组,保证每个网格都有党小组,把在社区居住、工作的党员以及共建单位纳入网格党组织管理,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区域性党建工作格局。实现有群众的地方就有党员工作,有党员的地方就有健全的党组织,通过在党员中开展的创先争优后动,推进楼院自治、门栋自治等居民自治工作的不断深化和拓展。

(二)不断满足居民群众日益变化和发展的需求是创建特色社区的动力。

群众需求的阶段性、复杂性、多元化,迫使现在的社区服务工作必须在创新思路、拓展空间、上档次、上台阶上下工夫,这是科学发展、与时俱进的基本要求,也是创建特色社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努力做到“三个五”(五必访、五必问、五必记)

“五必访”指凡社区新迁居民家庭必访、两劳释放人员必访、生病住院居民必访、下岗待业人员必访、支持社区工作的领导必访;“五必问”指每月户籍变动情况必问、遇到联建共建单位领导必问、碰到社区统战对象必问、70岁以上老人情况必问、再就业上岗人员情况必问;“五必记”指下岗待业情况必记、困难家庭情况必记、解难设想措施必记、居民互助服务必记、走访家庭情况必记。

2、积极实施“三个改善”(1)、改善社区人文环境

A、改善社区工作人员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素质和服务意识。

转变社区工作人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把社区服务的各种项目、工作任务落实到具体责任人。进一步规范服务内容,制定服务承诺,完善规章制度,使社区内的各类群体和个人都能够享受到全方位规范化的社区服务,让居民切实感受到社区的温暖,提高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B、设立了警务、居民棋牌、健身、阅览中心和党员活动中心等场所,和开发商、物业沟通合理布局商业、娱乐休闲、医疗等服务网点,构建“一刻钟”社区生活圈,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着重打造小区广场文化、打造公园休闲文化);通过加强环境整治、强化治安管理,组织文体活动,建立志愿者团体等举措,从硬件、软件两方面建立完善服务平台,营造环境优美、和平宁静社区生活氛围

(2)、改善社区宣传氛围

A、在社区门前小广场建立文化长廊,公布社区工作人员职能及联系电话,方便为民服务;留出空间设立“社情民意气象站”,建立“察民情、听民意、解民忧”的决策机制,和辖区居民形成互动,及时掌握和了解群众所想所盼,解决群众生活中的难题,搭建起广开言路、集中民智的信息交流平台,鼓励居民为社区建设提出好建议、好点子。

B、在居住区安装宣传栏,在社区门前大桥及小区灯杆上安装宣传标语,向居民传递政策信息,倡导尊重自然、爱护环境的绿色低碳生活观念,传播思想道德教育和科学文化知识,引导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社区居民的科学文化素养和文明程度,为居民群众提供一个舒适、优美、祥和的人文居住环境。

C、依托辖区幼儿园向外宣传社区,形成良好舆论氛围(小镇幼儿园有不错的师资和活动力量,社区已与幼儿园达成意向,完全可以实现资源共享,达到双赢目的)。

(3)、改善居民活动环境和活动方式

A、文化是社区之魂,以社区文化为切入点,搭建服务平台,挖掘辖区党员居民中一些人的专业特长,按照“小型、分散、灵活”的原则,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协会形式,把辖区能弹能唱的、能写会画的、爱好体育运动的老人聚集到社区来,组成文化、艺术、体育等不同的文体活动队伍,党员能人担任协会及小组负责人,形成在社区党总支的统一领导下,党支部组织、党员广泛参与的群众特色服务体系。让大家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同时,也可以根据各个队伍的特点,适当的组织大家走出社区到外面活动表演。通过这些组织形式,使社区的文化、艺术、体育活动形成一个整体。党支部既起到了核心凝聚作用,又发挥对群众活动的示范引导作用,形成组织牵头,党员带头,能人带动,党员、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文化活动不但营造了健康活跃的社区生活氛围,而且引领了社区自治活动的开展。

B、利用周末、晚上、暑期在社区办公楼前面或辖区小广场或公园播放爱国教育电影、社区活动宣传片以及传统文化教育,给辖区青少年创造良好的成长氛围,也为辖区居民提供别样的休闲方式(打造**社区广场文化)。

C、在社区二楼以及天桥长廊建立居民才艺展示空间,把居民的作品放到社区展览,给有相同爱好的居民创造交流空间(花草虫鱼、书画、手工等)。

(三)、在社区广泛开展“十讲”活动,打造“十个没有”“十个无”精品社区

以创先争优为契机,全面开展广大党员,居民群众,共建单位,农民工“十讲”活动:讲文明、树新风;讲正气、治粗糙;讲和谐、倡互帮;讲礼仪、重法制;讲尊老、说关爱;讲环境、治脏乱;讲道德、重诚信;讲稳定、顾大局;讲学习、重提升;讲奉献、比关爱。逐步实现“十个没有”“十个无”目标,最终把**社区打造成为服务型人文精品社区。

在创建活动中存在的不足及改进:

在职党员党组织关系不在社区,参与创建活动的贡献值不能再原党支部有所记录和嘉奖,所以参与社区创建热情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参与积极度和参与热情,进而影响到了社区创建,建议组织开展区域党组织帮扶社区党组织共建活动。

由于社区文艺团体的自愿性、公益性,导致社区文艺团体人员流动性超出正常值,文艺骨干易流失,不能形成自我造血修复能力,影响社区文艺团体的长远发展,希望有关部门下派文艺老师,以科协科普大学办学模式为模板,培养社区文艺团体的

篇2:吉州区残联创新社会管理创建人文社区实施方案

社区残疾人工作是社区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做好社区残疾人工作是各级残联的重要职责。2005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伴随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包括残疾人事业在内的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喜人成绩。市残联作为市社区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之一,高度社区残疾人工作,将做好社区残疾人工作作为党和政府为残疾人办好事办实事的具体体现,当成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切实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全面推进平安和谐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阳发„2006‟6号)、《关于加强和改进我市社区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阳府„2007‟41号)和民政部、中国残联等14个部门《关于加强社区残疾人工作的意见》,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我市全面推进平安和谐社区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领导重视,将社区残疾人工作列入残联重要工作内容

市残联党组、理事会非常重视社区残疾人工作,将社区残疾人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把社区残疾人工作落到

实处,做到“四个到位”:一是认识到位,市残联党组、理事会充分认识到社区残疾人工作的重要性,班子成员思想统一、认识统一,视社区残疾人工作为新时期残疾人工作的重中之重,从思想上保证措施到位;二是组织到位,推荐一名副理事长、党组成员作为市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副组长,市残联并成立了社区残疾人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社区残疾人工作的指导、制定计划和措施,从组织上保证任务完成;三是措施到位,及时制定了《阳江市社区残疾人工作的实施意见》;四是资金到位,每年争取到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并从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中安排一定部分经费,从资金上保证了各项社区残疾人工作的落实。

二、充分发挥社区残疾人协会作用,为残疾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目前,我市共建立了51个社区残疾人协会。三年来,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社区残疾人协会的作用,协助各社区为残疾人提供更多、更优的服务,让更多的残疾人受惠。

(一)帮助残疾人实现就业,拓宽就业渠道。以实行分散就业为重点,依法全面推行分散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工作,积极协助社区推荐残疾人社区就业。多次组织社区内残疾人参加各类就业招聘会和参加残疾人就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残疾人的就业竞争力。及时帮助社区内残疾人向上级有

关部门反映残疾人就业方面的所难、所忧、所盼,多渠道帮助残疾人个体就业。三年来,社区残疾人协会共帮助300多名残疾人实现就业或再就业。

(二)保障残疾人基本生活,解决实际困难。社区残疾人协会是摸清社区内残疾人状况的基础上,积极争取社区领导重视,协调民政部门切实将符合条件的残疾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紧借“扶残助学工程”全面实施这一良机,及时向辖区内的残疾人宣传教育优惠政策和向上级残联提供辖区内残疾学生的就读信息,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使“扶残助学”这一民心工程惠及每位残疾学生。三年来,全市社区残疾人协会共帮助200多户生活困难残疾人家庭落实低保补助,帮助450多名残疾学生享受“扶残助学工程”政策。

(三)开展各种社区助残活动,扩大残疾人工作在社区的影响。社区残疾人协会积极组织和动员社区残疾人参加各类残疾人运动会或体育比赛,展示残疾人自强不息的高尚情操。利用每年的助残日等重大节日,争取有关部门和社会热心人士对社区残疾人进行慰问。此外,联系青年志愿者组织、少先队组织等,形成为社区残疾人上门服务的长效机制,切实帮助社区残疾人解决一些实际困难。

三、建立社区残疾人康复站,为残疾人提供优质的康复服务

(一)积极开展社区残疾人康复工作,切实提高康复服务水平。目前,我市共建立了59个残疾人康复站。一直以来,社区康复站在认真摸清掌握社区残疾人康复状况的基础上,充分履行好桥梁和纽带角色,发挥好“中转站”和“推广站”作用,购置必备的简易康复器材,挤出专门康复场所,让一些有需要的残疾人接受康复治疗和训练,以有限的康复设施和人力资源尽可能为社区残疾人提供优质的康复服务。对一些需到专业康复机构接受康复治疗和训练的社区残疾人,及时动员和帮助他们到上一级康复机构康复治疗和训练,使有康复价值和需求的社区残疾人能及时享受康复服务。

(二)切实做好社区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精神残疾人的康复防治是社区康复工作的重中之重和难中之难,是影响平安和谐社区创建的重要因素。我市的江城区和阳春市作为全国精神病防治康复示范县(市、区),为我市社区精神残疾人的康复防治创建了良机。三年来,江城区和阳春市社区残疾人康复站在上级残联和卫生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深入开展社区精神病人的调查摸底,建档立卡,定期跟踪访视,掌握精神病人病情。利用世界精神卫生日、全国助残日等重大节日,广泛深入开展精神病防治宣传教育活动,利用社区内橱窗及宣传栏,张贴宣传资料,提高社区居民对精神病的认识,改变对精神病的恐惧心理和对精神病的偏见,使患者

及其家属放下思想包袱,及早治疗,早日康复。对一些生活困难的精神病人家庭,社区及时为他们争取上级部门帮助解决医药费用,尽可能形成定期救助的长效机制,如江城区每年向困难精神病人发放400元药费补助,对个别特困精神病人住院实行部分费用补助。目前,我市社区精神病康复防治工作取得了良好的开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得到了社会和上级有关领导和部门的充分肯定,这为今后的社区康复工作坚定了信心。

做好社区残疾人工作,对创建“六好”平安和谐社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今后,我们将继续加大力度,充分调动社区残疾人协会的积极性,开拓创新,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改善残疾人状况,力争使我市社区残疾人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篇3:吉州区残联创新社会管理创建人文社区实施方案

1 文山街道创新社区体育“三社联动”社会管理模式的探索

文山街道把社区体育“三社联动”社会管理建设作为社区社会管理创新的突破口之一来抓, 将全民健身列入社区社会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 通过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协同力量建设社区体育, 对于形成社会认同, 项目认同, 对促进社区体育多元融合有积极的作用。他们找准抓手, 形成特色, 这不仅仅是破除了传统单向控制式管理方式的问题, 而且是创新了社区体育“三社联动”社会管理模式, 把群众自发的社区体育活动引导到有组织、可规范、可持续性发展的轨道上, 并且采取“民办公助”的方式, 通过创新的“三社联动”管理机制有效的整合社会体育资源, 通过街道社区搭台、社会组织唱戏、居民最广泛参与的方法, 从而使社区过去包揽的“想办办不好, 办了居民认为没有办到位”的全民健身的老大难问题, 转移给民间第三方力量社区体育组织来承接, 大大的拓宽了社区全民健身路径。

1.1“三社联动”社会管理模式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主要经历了1985年的以转变企业经营机制为核心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90年代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这两次改革导致了社会的众多社会服务职能分离到社区, 促使人们对社区的关注程度增加, 明确了加强社区建设、管理和服务已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近年关于社区“三社联动”社会管理的理论研究很多, 我们通过查阅资料提取了社区“三社联动”管理模式中的五大要素, 它们分别是:政府引导、社区居民参与、社区社会组织管理、社区社会志愿者的引领与社区管理创新, 在这些要素中, 都存在人的问题, 人是社区“三社联动”社会管理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目前研究者将社区“三社联动”社会管理模式分为政府主导型、项目引导型、内需驱动型、理念践行型、体制创新型等, 它们是经济、文化发展到不同的阶段的产物。这些模式各有自己的特点, 政府主导型的特点是基本围绕政府中心工作开展活动, 开展的活动多是为了完成上级领导交办的任务;项目引领型主要是社区招引社区外来力量参与和谐社区建设, 以提升社区的公共管理与服务能力;社区内需型是基于社区的内在需要, 自我建设成为联动一体、协调共进的局面;理念践行型着眼社区居民共同的目标和愿景、以社区为共同的运作平台、通过居民共同的行动与实践, 增强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有利于调动社区各方力量开展活动;而体制创新型是为了适应中央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工作要求, 以破解我国“日趋行政化”和“单向指挥”的城市社区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建立起来的, 它认为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 改革不仅仅是实现城市的行政管理功能改变, 人文社区应成为调节国家与社会最小系统, 要充分调动社区资源参与和谐社区建设。

1.2 社区体育的产生

20世纪50-60年代, 体育由学校扩展到社会, 走进千家万户, 逐渐深入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一个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内容形式上不断丰富, 其影响与作用远远超出了学校体育范畴, 于是体育的外延被扩大, 社区体育应运而生。

我国在上世纪60年代初于是出现社区体育的雏形, 标志是以大企业牵头成立区域体协。80年代中后期, 社会体育需求的变化、经济体制改革、体育社会化、社区建设发展和老龄人口增多等多种因素, 以街道为主力军的社区体育兴起, 打破了区域体协行业隶属关系, 标志着我国社区体育逐步走向成熟。社区体育是中国当代大众文化潮流中的一个代表, 它的每一丝变化都与社会发展影响相随, 其中蕴含着社会变革的意义, 也预示着社会发展的征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商业体育、体育产业等新生的体育事物出现, 体育消费的比例增加, 与体育有关的各行各业也随之得到发展, 刺激了国民经济增长, 为社区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物质保障, 成为社区体育发展的动力。1989年, 民政部提出了一个社区服务的概念, 这个概念中包含了将体育工作纳入社区服务的一个重要内容, 社区体育概念被正式提出。但引起大家重视还是1995年社区体育一词出现在《全民建设计划纲要》中, 《纲要》强调社区体育是全民健身的基础单位, 是保障全民健身的基点。

1.3 文山街道社区体育“三社联动”社会管理模式

江西省中、小城市居民的经济收入并不是很高, 经济条件也不是特别好, 社区体育不是建立在经济高度发达、社会管理特别成熟的基础上, 尤其社区体育社会管理作为经济活动的覆着物严重滞后。每个社区居民是来由不同的单位成员所组成, 对社会体育活动的意向具有一定的分散性, 社区体育活动开展的单一性, 组织管理的不严密和社区人日渐丰富的对体育活动的需求所形成的矛盾, 阻碍了一部分人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愿望, 一部分人加入了社区以外的活动, 因此当今我省中、小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缓慢, 严重滞后于我国经济发达地区, 特别是社区体育社会管理严重滞后。

文山街道社区体育管理模式与政府引导型、社区居民参与型、社区社会组织管理型、社区社会志愿者的引领型都有区别, 但都包含其中的元素, 与社区管理创新型也有本质区别, 因而文山社区体育“三社联动”社会管理模式只能称之“文山模式”。在“文山模式”中, 街道起指导与扶持作用, 起纽带与桥梁作用, 显著特点就是在政策、经济等条件允许情况下, 加强社区体育社会组织培育中心的建设, 街道根据居民代表大会提出的建议与意见, 扶持多个社会组织开展社区居民体育活动, 政府与社会体育组织的关系是扶持与协助的关系, 也是弥补与购买的关系, 街道根据居民的要求, 将自己想做又做不好的事情交付给社区体育社会组织, 在购买社会体育组织服务的同时, 还要求社会体育组织做公益活动。社区社会体育组织在既做公益的同时, 也要充分考虑自身发展需要, 做经营性创收。居民在享受自己需要的, 由街道出资购买的公益社会体育活动同时, 自己也会出资购买自己进一步需要的社区体育活动。“文山模式”由政府与社会组织二方解决活动场所、常规设备等问题, 由政府、社会组织与居民共同出资解决资金问题, 由居民提出要求, 社会组织承担解决科学锻炼的活动方式问题, 这一崭新的社区体育“三社联动”社会管理模式, 保证了文山街道社区体育可持续发展。

2 大环境催生文山街道创新社区体育“三社联动”社会管理模式

近年以来, 吉州区以社区建设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按照“硬件过硬、软件规范、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工作目标, 坚持“创特色、树品牌、出亮点”的原则, 大力实施“共驻共建、提高提升、为民便民、创新创优”四大工程, 积极探索欠发达地区“加强社区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新路子。文山街道抓住契机, 推出以社区为平台、以社会组织为载体、以社区志愿者为骨干的“三社联动”社会管理模式, 并将社区体育社会管理纳入社区社会管理范畴, 让社会体育公益组织参与加强社区体育建设, 实现了基层民主和管理的延伸, 社区体育建设取得了良好社会的效益。

2.1 依托区政府“共驻共建工程”, 引入社会资金, 推进社区体育场地设施标准化建设

依据吉州区政府明文规定社区共驻共建的精神, 文山街道为了打破社区体育基础建设薄弱这一制约社区体育发展的瓶颈, 形成社区全民互动建设美好家园的浓厚氛围, 进行了社区单位与居民全员动员工作, 在街道范围内形成了“社区建设人人有责”的宣传攻势, 积极引导单位人向社区人转变, 鼓励社区居民组成社会志愿者队伍, 开展社区各种公共服务工作, 充分调动了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 提高了社区居民参与社会服务的意识, 驻街道单位从人、财、物等方面对社区体育场地与设施建设予以大力支持, 最大范围集中力量、最大程度集中资金改善了社区场地与设施条件, 为社区体育开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为了以健康的文体生活加强社区和谐社会建设的步伐, 街道通过整体构思, 确立了“一居一品”的社区体育建设总体指导思想。根据街道制定的《社区居民自治章程》、《社区居民自治公约》要求, 在充分对各社区体育资源实际情况进行调研的基础上, 通过居民代表会议或社区成员代表会议讨论并通过, 街道统一对所属社区体育场地与设施进行合理布局。

目前, 文山街道开展起来的健身项目有17项, 分别是广场舞、交谊舞、散步、慢跑、武术、健美操、柔力球、垂钓、户外运动、篮球、棋牌乐、跆拳道、艺术舞蹈、足球、乒乓球、羽毛球、小区锻炼, 基本能满足社区各年龄段居民锻炼的兴趣与需求。在场地布局方面, 重点考虑三个问题, 第一, 合理性与通用性原则:综合考虑整个城市体育场馆布局与街道体育锻炼场所布局的关联性与合理性, 借助政府与社会力量, 街道在各社区建设有健身路径、小区健身场地, 布置了各种简易健身器材, 以满足居民最低需要。第二, 从易到难与全天候原则:为了避免运动场地的重复建设, 根据运动项目开展对场地的高低要求, 依据各社区体育场地的资源条件, 在西苑社区建设了灯光篮球场, 在新村建设了室内综合运动馆 (可以开展健美操、乒乓球、羽毛球、跆拳道, 艺术舞蹈等项目) , 足球则是借用周边的学校场地开展活动, 在九曲巷建设有艺术体操室内馆与交谊舞厅, 各社区都开辟了棋牌乐室, 不管晴天雨天确保了爱好者可以参加锻炼的场地需求。

目前文山街道自有室外锻炼场地面积超过10, 000平方米, 可利用街道周边室外场地面积超过30, 000平方米, 室内锻炼场地面积超过4, 000平方米, 可利用周边室内锻炼场地超过3, 000平方米, 完全可以满足居民日常进行体育锻炼与娱乐的需要。对于特殊场地使用, 一是公益原则。即在规定的时间必须免费对社区居民开放, 以保证居民的合理健身需求。二是公益创投原则。街道按照谁投入谁收益, 即在公益以外的时间段提供有偿体育服务, 这是文山街道社区体育场地建设能够由小变大, 由弱变强的重要因素。

2.2 依托区政府“提高提升工程”, 引入社会人才, 加强社区体育社会管理人才专业化队伍建设

众所周知, 处在经济落后地区的居民在健身观念、参与社区体育管理与服务的意识总体偏弱, 社区体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程度不高, 大多数居民希望政府包揽一切。而政府提供的社区体育服务水平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需求, 因此仅依靠政府的服务, 是解决不了大问题的, 必须要进行大刀阔斧的社区体育社会管理创新。为了打造一支相对稳定、结构合理的高素质专业社区社会组织队伍, 文山街道以全新的视角, 将社区体育“三社联动”社会管理纳入社区管理创新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这是推进社区体育发展的一个重大举措。它的意义在于:将社区体育社会管理还政于民, 将“社区、社区居民、社区体育、社区三社联动社会管理”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逻辑关系链, 实现了社区体育民主与管理的延伸。

文山街道采取“走出去, 请进来”的办法, 利用自身的政策优势, 依靠社会力量建设诸多有特色的社区体育组织, 并从资金、人员、场地等方面大力扶持这些社会组织。以前街道的社区社会体育组织无法取得法人资格, 这些组织只能备案、不能登记, 街道尽全力为之解决这些问题, 使他们有更大的干劲支持社区体育建设。街道最广泛的动员能动员的社会力量加入到社会体育组织中, 并注意自身培养社区体育骨干与专业型社区体育人才, 以维持长效机制, 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锻炼需要。在此过程中, 街道用市场理念来引导和管理社区体育组织参与基层社区体育活动管理和公共服务, 用“以奖代补”、“公益创投”的形式, 加大街道购买社区体育组织服务的力度。

街道健全和完善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体育组织管理格局, 推动了社区社会体育组织快速发展, 引导了社区社会体育组织回报社会, 加大对社区体育监管力度, 使社区社会体育组织健康发展。文山街道目前有稳定的社区体育组织12支, 他们中的组织者有些是社区居民自身的佼佼者, 有些是街道从大学、中学聘请的自愿者专业指导, 有些是其他社区加入自愿者队伍, 他们撑起了文山街道社区体育这片天地。

2.3 依托区政府“为民便民工程”, 提高社区体育服务人本化建设

文山街道为了建设一个温馨舒适、优美整洁、和谐稳定的社区大家庭, 实现服务人本化, 不断提升社区体育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 保障居民享受优质体育文化的权利, 提出与实施了街道、社区体育组织、居民“3.3.3计划”。

街道的社区体育工作任务主要从三个方面出发, 一是根据社区居民的要求, 组织各种群众满意与需要的社会体育组织, 并给这些社会体育提供需要的政策、硬件与环境, 同时提出年度工作规划、指导性建议与意见, 保证了社区居民人人有可以参与的项目;二是完成上传下达的任务, 在正确理解与执行上级领导部门的指示同时, 将上级领导交办的各项活动意见传达给社区体育组织, 同时, 将社区居民的意见与建议进行处理, 自己可以处理的交付给社区体育组织, 处理不了上报给上级政府部门;三是加大宣传力度, 充分发动居民积极参加社区体育活动, 以改善自身的体育素质与文化修养。社区社会体育组织任务有三个方面。一是承接街道交办的各种公益性活动, 并保证质量完成这些活动;二是进行公益创投, 以支持本社会体育组织在经济上得以运作;三是加大对社区体育骨干与社会志愿者的培养, 使社区体育得以蓬勃、可持续性发展。社区居民的任务有三个方面:一是提出合理化建议给街道或者体育组织;二是自觉接受社区提供体育锻炼指导与医务监督;三是积极参加适应自己身体状况的体育锻炼。

2.4 依托区政府“创新创优工程”, 创新社区体育“三社联动”社会管理模式

文山街道为了让行政从繁杂、琐碎的社区体育社会事务中抽身出来, 将主要精力放在发展经济、社会建设等事务上, 为培育社会发展和居民需求的公益性社区体育社会组织, 文山街道打造了非盈利性的社区社会组织培育指导中心, 由中心重点培育和扶持社区体育社会组织、培养社区体育社会组织牵头人, 在构建社区体育“三社联动”社会管理机制中, 建立了政府、居民、社会“三方互动”的平台。

3 结语

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和衰亡的客观运动过程, 这是事物内在的规定性, 发展与衰亡是事物存在与运动趋势的两种背向运动。“文山模式”出现离不开这一社会发展规律, “文山模式”依靠社会组织的力量克服了社区体育工作管理松散难以到位的弊端, 弥补了社区体育经费缺失的问题, 引入了专业人才包办了政府想包办而又包办不了的社区体育繁杂事物, 全方位的为社区居民提供了适应各年龄段人群参与的各种体育项目大餐, 取得了丰硕的社会成果, 可以成为经济欠发达中、小城市发展社区体育借鉴典范。

参考文献

[1]魏争光, 杨建设.中国社区体育研究综述[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2, (7) .

[2]贾洪洲, 于贵身.社区体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体育研究与教育, 2008, (S2) .

[3]田雨普.新时期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现状与走向[J].体育文化导刊, 2003, (1) .

篇4:吉州区残联创新社会管理创建人文社区实施方案

记者:汪校长,您好!熊岳高级中学作为有着辉煌历史的百年老校,走过了一条不平常的路,请您简要介绍一下学校近年来的发展情况。

汪校长:我校自1910年建校至今,已经走过近百年的历史。1958年,学校被列为省教育部门直属的7所重点高中之一;1980年,被评为辽宁省首批办好的重点高中;2004年,学校又以高标准进入省示范性高中的行列。目前,学校有校级领导3人,中层干部17人,教职员工244人。

我校东倚风光秀丽的望儿山,西临波涛浩瀚的辽东湾,占地9.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6万平方米,绿化面积8600平方米,是一所历史悠久、校风优良、环境优雅、文化底蕴深厚的历史名校。2007年5月,熊岳高中新一届领导班子成立。新班子成立后,立即着手对学校的全面工作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从而理清了我校在办学思想、学校管理、办学条件、师资队伍、教学质量、环境建设等方面的不足与问题,使全校领导和教师极大地增强了危机感、紧迫感和使命感,并在全校教师和领导班子认真讨论、反复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学校近期的振兴总目标。我们将这个振兴总目标表述为:“继承历史名校优良传统,打造‘两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三高(领导班子高效能、教师队伍高水平、学生素质高层次)、四优(优良的校风、优美的环境、优秀的业绩、优厚的待遇)的具有鲜明艺术教育特色的和谐学校(简述为两全、三高、四优、特色、和谐)。”我们在振兴总目标的指导下,确立了一年、三年、五年总体工作思路。一年多来,我们全校教职员工团结拼搏,艰苦奋斗,勇于创新,自强不息,从抓好环境建设,抓实内部管理入手,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率地全面实施“3210”工程,使校风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三项重点工作成效显著,高三教学楼、塑胶操场两项重点工程如期完成,十件实事逐一兑现。我们的努力和成效得到了上级领导机关的充分肯定,我校被评为“省文明单位”和“区先进基层党组织”;同时,我校的发展得到了广大家长的高度赞许,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更为可喜的是,我校广大师生继续保持着高涨的进取意识,我们学校继续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

记者:近年来,熊岳高级中学着力于环境建设,打造绿色人文校园,请您讲讲贵校在这方面具体实施了哪些措施。

汪校长:我校把“狠抓环境建设,打造绿色人文校园”作为牵动学校全面工作、振奋师生精神风貌的突破口,全力以赴,狠抓不懈。校园环境建设既包括硬环境建设,又包括软环境建设。为兼顾软硬环境建设的协调发展,使有限的资金得到科学的使用,我们依据学校实际情况,制定了“先外后内,软硬兼顾”的校园环境建设策略。从这个策略出发,我们在制定了“坚持以园区建设为先,以楼宇建设为后;软硬兼顾,齐头并进”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之后,踏踏实实地开始了“保质保量,保时保效”的校园环境建设。

相对而言,我们将更多的注意力投放到学校的软环境建设中来。“让一草一木说话,让一砖一瓦动情”,在“寓教于物”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我们将“熏陶”和“养成”的功能融入到校园、校舍、校容、校貌、食堂、宿舍、教室、走廊、树木、花草、校标、校徽中去。比如在教学楼逐层分布着“学会感恩”、“中国名校”、“与伟人对话”等主题的宣传挂图;在食堂布置了以“处世”、“节俭”、“劳动”、“感恩”、“创新”为主题的20余幅宣传画和60多条名言,等等,它们无不在潜移默化地陶冶着学生的思想与情操。

记者:请问贵校是如何抓实内部管理,打造和谐有序校园的?

汪校长:我校是一所农村高中,半数以上的学生来自农村和乡镇企业职工的家庭。与兄弟学校相比,从学生状况到师资水平,熊岳高中都不占优势。要办好这样的学校,只有依靠管理。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抓实学校内部管理,让管理出成效,靠管理促发展,通过提高管理效能来提高办学质量,才是我们谋求振兴的根本出路。为实现这样的目标,我们以民主、科学的态度,以求是、求实的作风翻开了我校管理改革的新篇章。

一是抓好干部管理。在干部管理上,我们从狠抓工作态度入手,强调干部要加强学习,加强思想品德修养,只有干部勤修“政德”,才能要求教师勤修“师德”,从而激励全体学生勤修“品德”;强调以身作则、真抓实干,工作积极主动、高质高效,专门提出了“五不准、六必须”的严格要求,人手一份,要求经常对照反省;建立例会制度,每周五下午第七节班子例会,单周的周一下午第七、八节中层干部例会,汇报、总结、布置工作;要求中层干部每天在《个人工作日志》上列出当天工作事项,并记录一天工作过程和完成情况,每周交校长审阅一次;每天对自己分管工作至少进行一次全面巡查,每周至少一次深入一线征求意见,研究工作,及时发现,解决问题;要求每天的两名值班领导,全面巡查,严格考勤,特别是早晚自习、课间、三餐、归寝等重要时段必须在岗,每晚至少有一人住校值宿,交班后值班记录立即交三位校长传阅;每学期组织全体教师从责任心、团结协作、工作作风、工作能力、工作效果5个方面对中层干部进行民主测评,计分排序,好的对其进行表彰,排在后面的进行谈话。

经过一年多的严格管理,学校领导干部以真诚、关爱、尊重赢得了教师的爱岗、敬业、奉献,赢得了学生的勤学、善思、进取,赢得了学校“今年花胜去年红”的发展。

二是抓好教师管理。在教师管理工作中,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1)实施“民心工程”;(2)强化教师考评;(3)加强师德建设;(4)扎扎实实抓青年教师培养。我们在管理中强调,管理工作要表民情,达民愿,察民心,顺民意,每一项规章制度的出台,都要经过教职员工的讨论和审议,否则不能通过。我校有一套完整的教工考评制度,我们强化教学工作的常规管理,对教师出勤、劳动纪律和教学效果进行严格的、客观公正的考评,常抓不懈,并做到日清、周结、月公布,期末根据量化考核分数排队,并兑现奖惩。我校始终坚持用优良的传统和校风对在岗的教师进行师德教育,倡导教师恪守以德立教、甘于奉献、严谨治学、廉洁自律的职业操守;对青年教师敢于委重任,压担子,尽量实行“大循环”、“跟班走”,大胆启用教龄5年以内的青年教师担任班主任,采用“扶着走”、“带着跑”的办法,让他们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是抓好学生管理。首先,落实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狠抓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针对一些学生乱扔杂物、不戴校签、不穿校服等不良行为,我们抓住饭后及课间、归寝等9个重点时段以及走廊、宿舍、食堂、操场等重点区域,安排政教处、学年部、团委、学生会和值班教师进行严格检查,重点整治,消除管理死角和空档,切实做到学生在哪里管理就到哪里,哪里有学生哪里就有管理。其次,加强对学生的思想疏导和教育。我校每学期组织十余次“可爱的熊岳高中”、“校园文明礼仪”、“关爱生命、健康成长”等系列德育专题讲座,组织召开了十余次“规范日常行为,严明校规校纪”、“加强安全教育,预防校园伤害”、“狠抓复习方法,冲刺期末考试”等系列主题班团会,并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讨论,加强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教育,注重学生自治、自理、自控能力的培养,营造良好的班风、学风和校风。第三,狠抓舍务管理。舍务管理是有住宿生的学校的管理难题。我校专门成立了舍务管理处,狠抓管理,现在学生公寓井然有序,学生严守舍纪,按时作息,卫生状况良好。学生休息好了,精神面貌好了,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教师和家长十分满意。舍务管理已成为我校管理工作的一个亮点。

篇5:吉州区残联创新社会管理创建人文社区实施方案

【关键词】 人文关怀;管理;医患

早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体现了执政党对人的关怀、社会对人的关爱,在社会各个领域都倡导人文关怀。在医疗服务中,创建一个和谐的医疗市场,离不开医患双方之间的和谐关系,因此,人文关怀在这个环节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人文关怀的探索

人文关怀,一般认为发端于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其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尊重人的理性思考,关怀人的精神生活等。人文关怀正是医学回归到人性的途径之一[1]。医学人文关怀就是在医疗服务中除了为患者提供诊疗技术服务之外,还要为他们提供生命价值、人格尊严,生理及心理需求,以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人文关怀强调以人文本,冀中能源峰峰集团邯郸医院自建院起就以“以人为本、患者至上、用真诚赢得患者满意”作为医院的服务观,倡导人性化服务,体现了“医者仁心”的宗旨。

2 人文关怀的重要性

人文关怀是现代医学管理模式“生物-心理-社会”的重要体现,说明人的健康包括身心、思想、身体等多方面。事实证明,医学不仅仅是科学,更是人学。医生所面对的不仅仅是疾病,而是为患者去除病痛,带来心灵安慰的层面。要让医学回到人本身,就要明确一个很真实的问题:患者不是疾病,而是一个人,是有着精神、文化、情感的人。

人文关怀在医学管理中自然而然显得尤为重要。医务工作者直接面对的是患者的健康和生命。所以,更应当把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人文关怀理念牢牢记在心中。一个称职的医生护士就应该从人本角度出发,体恤患者的病痛,同情患者的困难,尊重患者的想法,保护患者的隐私,耐心地打消患者的顾虑,让患者从肉体上和心灵上得到安慰。用主动服务感动患者,病人无医,将陷于无望,病人无护,将陷于无助。人文关怀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从而拓展了医院的病源,提高了医院的经济效益,有效地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医院作为一个特殊的服务行业,没有特色就很难在医疗市场站稳脚跟,一个处处充满人文关怀的医院,为医院塑造了良好的公共形象,这无疑对打造医院品牌,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 人文关怀在医疗服务中的创新与实施

3.1 在思想上倡导人文关怀理念 在当代中国,人文关怀的实质是在理顺人与其他种种对象的关系中,确立人的主体性,从而确立一种赋予人生以意义和价值的人生价值关怀,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医务人员、患者是医院的主体,患者与医生的合作才能对抗疾病,在整个诊治、住院、出院的流程中,为患者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是患者最大的需求,也是医学中人文关怀的根本。一个称职的医务工作者必须具有高修养、高技术、高素质,牢固树立“一切为患者服务”的意识,在实际工作中处处体现人文关怀的理念。例如:患者在做X光片检查时,给陪同者穿上防辐射服;在沟通中,患者及家属对医学是外行,当他们咨询有关情况时,要耐心、不厌其烦地解释给他们听;在患者出院时,责护和主治医师能交代出院后的注意事项,并亲切的说一声“祝您早日康复!”这是工作中的点滴小事,但是却能给患者心理巨大的安慰,让他们感觉住院期间如同有家的感觉。同时,医务工作者要不断提升自我修养,提高专业技术,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3.2 不断创新人性化管理理念 医院管理是按照医院工作的客观规律,运用现代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对人、财、物、信息、时间等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充分发挥整体运行功能,以取得最佳综合效益的管理活动过程。实施人文关怀,就不能沿用过去的管理理念和工作思路,必须有新的管理理念。要倡导医学人文精神,建立人性化管理理念。例如:根据门诊量合理设置收费窗口数,必要时安排专人进行合理疏导,缩短患者等候时间;在导医台配有推车、轮椅,方便行动不变的患者;在每个病区放置微波炉;在管理过程中,不断优化住院流程、护理流程、农合、城合报销流程等,给患者提供方便;在每季度的医护考试中,添加医学人文关怀的试题;在技能考核中,添加实践及沟通的技能培训。[2]将人文关懷遍布在医院的每个角落,每个人的心中。不断开展精神层、文化层、情感层的人文关怀。人性化的医院管理更有利于人文关怀的实施,益于构建一个和谐的医患市场。

3.3 医患之间的人文关怀 马克思列宁主义者认为:一切事物中包含着相互依赖性又相互斗争,从而推动事物的发展。在医院这个环境中,患者住院为了得到更好的治疗,使身体康复;没有了病人,医院就没有了经济效益,就不能生存。医患关系是个人外部因素的特殊类型,实质上属于外部因素的范畴。医患关系通过营造职业氛围对医务人员积极性产生影响。[3]两个相互依赖,相符相成的独立个体,构成了一个医患市场。实施人文关怀,不仅是医务工作者对患者无微不至的关怀,也存在患者对医务工作者的关怀和肯定。一个和谐的医疗市场,人文关怀是一条主线,贯穿始终,离不开医患的共同努力。

3.4 改善医院环境,促医院发展 优越的住院环境是实施人文关怀的重要保障之一。医院通过扩建、装修、添置新设备,使原有的病房焕然一新,挂机空调统一更新为中央空调;在医院的每个角落安装了监控系统,加强了安全防范;氧气瓶统一换成中央供氧;病房里的墙全部粉刷一遍、吊顶、换新窗帘、门窗等等都是新的。一位骨科的患者数月后来医院进行复查,走入医院大厅,眼前豁然开朗,医院整体面貌焕然一新。患者说:“医院技术好,但是软硬件设备也要跟上,这样,患者才能享受更贴心的服务。”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学管理模式的转变,人文关怀将成为医学发展的主旋律之一。医务工作者要从“关注病”转变为“关怀人”,再由对病人的关怀转变为帮助病人获得健康。从人的生理、心理乃至社会角度全面关怀对方。医院实施人文关怀,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患者肯定医务工作者的工作,才能构建一个和谐的医疗市场。

参考文献

[1] 冯静静,张金钟.人文关怀与医院可持续发展[J].医院管理论坛杂志,2009,(11):10.

[2] 许树强.服务中实施医学人文关怀[N].健康报,2013-3-8(8).

上一篇:学生在实习期间如何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和能力下一篇:我的父亲初三6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