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教版历史上册教案

2024-04-20

川教版历史上册教案(共8篇)

篇1:川教版历史上册教案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教学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以及列强侵华的罪行

教学难点: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新学案第2页的“知识网络”,讨论回答问题:

1.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的签定,给中国带来什么后果?(割让香港岛使中国领土主权不完整;巨额赔款,增加了人民负担;开放五口通商和协定关税,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结果,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列强是否满足已经得到的利益?(不满足)

小结、过渡:《南京条约》使侵略者攫取了许多利益、中国遭受到了沉重的灾难,列强并没有满足贪婪的欲望,想要通过修订条约来扩大权益。遭到清政府拒绝后,他们便找借口发动战争,想要迫使清政府就范。由于这场战争是上一次战争的继续,所以它被叫做第二次鸦片战争。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火烧圆明园

教师介绍圆明园建筑的宏伟和精美,组织学生看、说、议。

学生阅读6——7页的本目课文、插图、资料和第10页“自由阅读卡”内容,根据教师的提问在书上划出或标注答案。

1、看过电影《火烧圆明园》的同学请举手。谁能结合课文内容揭发列强的罪行?(掠夺珍宝,焚烧罪证)

2、哪那两位同学愿意扮演当年的英国兵和法国兵?(背景是火烧圆明园后,他们在伦敦重逢的某一天)请他们通过对话,表示一种忏悔的心情。

二、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

学生阅读7——8页的本目课文和表格、地图,随堂练习:

1、学生先根据第8页表格,在4人小组内“动脑筋”:沙俄通过哪些不等条约割占我国北方哪些领土?(说出大致位置和面积)

2、学生完成新学案第7页[自我测评]第二题“知识联线”:([数字]表示相应的地理位置)

(1)——[4];(2)——[1];(3)——[2];(4)——[3]

3、学生完成课本第9页“练一练”。(答案应选C)

三、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学生阅读第9页本目课文和“插图”以及“说明文字”,思考回答:

太平军的斗争,说明中国人民怎样对待国内的腐败政府和外国的侵略势力?(“落后就要挨打”是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深刻的历史教训。所以,要想改变落后挨打的命运,就必须_国内的腐败政府,坚决抗击外来的野蛮侵略。)

如时间许可,巩固小结

1、指导学生根据[知识网络]梳理本课线索。

2、布置作业

3、提醒学生预习第3课《收复新疆》。

篇2:川教版历史上册教案

孙中山成立兴中会的原因及兴中会成立的时间与地点;章炳麟、邹容、陈天华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主要著作;华兴会、光复会的建立;孙中山创立中国同盟会的时间与地点,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同盟会的性质;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通过孙中山等人宣传民主革命思想,顺应了时代潮流,推动了社会的发展。通过三民主义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它鲜明地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特点。

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成了时代主流,孙中山、邹容、陈天华等人为振兴祖国,站到了时代的前列。通过教学,启发学生继承和发扬这些先进人物的爱国传统、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中国近代史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了反对外来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前仆后继、不屈不挠斗争的历史,又是先进的中国人探索救国道路的历史。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这种斗争史和探索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近代的光辉一页。这场以武装起义为特征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同中国近代以前的历次革命斗争和探索救国道路相比,都达到了一个新水平。它所取得的革命成果和提供的经验教训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宝贵财富,激励着中国人民继续民主革命的历史进程。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具体可以分为兴起(1894年~1901年)、发展(1901年~1905年)、高潮(1905年~1911年)、失败(1912年~1913年)四个阶段。本节课所述事件主要发生在1894年~1905年,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与发展的阶段。

重点分析:

⑴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的背景在于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严重威胁,像一个可怕的阴影,笼罩在人们的心头。同旧式的举人秀才不同,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已经懂得一些自然科学知识,对帝国主义的压迫有敏锐的感受,有比较强烈的爱国心。当时不仅国内学堂纷纷成立,而且,出国留学成为一种风气。掀起了向西方寻找真理的热潮,把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革命斗争的思想武器,大力传播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章炳麟、邹容、陈天华对传播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作出了显著的贡献。

⑵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中国同盟会成立后,明确宣布以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作为政治纲领。其中,建立中华民国和平均地权的提出,是同盟会和它的领袖孙中山的伟大贡献。在同盟会成立以前,历来主张_清朝政府的人都以恢复明朝或者建立汉族帝国为口号。1894年兴中会所提出的纲领中有建立合众政府一条,但不如同盟会所提的明确。同盟会成立以后,建立民国的思想很快就普遍起来,建立汉帝国的话从此很少有人再提。

它的重大意义在于它的组织形式、组成人员的成份和它的纲领,说明它既不同于旧式的会党或秘密结社,也不同于成立前的各省区的革命团体。它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难点分析

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同三民主义的关系

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中国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孙中山将其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三民主义。

教法建议:

关于“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作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宣传家,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等都是个性鲜明的人物。可事先安排学生略做准备,在课堂上给大家讲述这三位宣传家的事迹,同时要求学生根据教材和同学的讲述具体归纳出章炳麟、邹容、陈天华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主要内容,培养概括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

关于“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既要了解同盟会成立的时间、地点、人物和组织来源等基本信息,同时更需要明确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所具有的重大历史意义。教师应就它的组织形式、组成人员的成份和它的纲领展开讲解,使学生明确同盟会与过去的一系列革命团体不同而成为革命政党。

关于“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同三民主义的关系”这是学生感觉学习起来比较吃力的地方,作为初中学生,教师要注意不要讲的过于艰深,只要明确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能够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纲领和民族、民权、民生主义正确对应,稍作了解即可。

教学设计思想

教师讲解,学生就部分问题进行探究;用配套课件实行以讲为主的多媒体综合教学法;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本资源库提供的网络型课件,进行网络教学。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和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教学难点:同盟会政治纲领和三民主义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给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是什么?中外反动势力对人民的镇压与搜刮,促使中国人民进一步觉醒,他们逐渐地认识到要摆脱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欺凌,必须_帝国主义的走狗清政府。一场伟大的推回清朝封建专制制度的革命开始了。它是怎样开始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

一、孙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动

孙中山是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展示孙中山像、介绍生平)他从27岁开始由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转变成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从此开始走上_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革命道路。

1、兴中会的成立(1894)

1894年11月,孙中山到檀香山,在那里成立了兴中会。兴中会把“驱除继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作为革命纲领。要求会员为_清政府和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斗争。兴中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兴中会成立后,立即准备在广州发动起义。

2、孙中山派陆皓东等筹划广州起义

孙中山派陆皓东在广州组织革命机关,准备发动起义。但是起义还未发动被广东官方发觉。陆皓东等人被捕遇害。孙中山幸免于难,但清政府命令通辑孙中山。孙中山并没有因此次起义失败而气馁.他断发改装流亡国外,考察日、美、英各国社会情况,发展革命组织,准备再次发动起义。

二、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辛丑条约》签订以后,使许多进步的中国人对帝国主义侵略本性及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的关系,开始有了新的认识,首先觉醒的是知识分子。他们大力宣传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

1、上海、东京成为宣传革命的中心

上海的新兴工业比较发达,日本的东京是中国留学生的聚居地,成为革命宣传的中心。

(展示有关图片)革命知识分子通过这些刊物发表文章,翻译书籍,大力鼓吹革命,抨击清政府,宣传民主思想,批判改良主义,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作了思想准备。(看教材中有关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的图象、生平及他们宣传革命思想的内容并让学生思考:“他们宣传的共同点是什么?”)他们宣传的共同点是_清政府,建立共和国。

2、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保皇派诸流把光绪皇帝说成是前所未有的“圣明君主”,要人们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他的身上。章炳麟针锋相对写了《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提出革命是除旧布新的良药,合众共和“是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这篇文章是当时传诵的名作。文章在《苏报》上发表。

3、邹容的《革命军》

邹容19岁时写成《革命军》一书,这本书虽只有两万字,但充满热情,书中高唱革命的赞歌,主张用革命来_清朝的统治,求得中国在世界上的独立地位。鲁迅曾说:“倘说影响,则别的千言万语,大概都抵不过浅近直截的革命军马前卒邹容所做的《革命军》。”

4、陈天华的《猛回头》、《警世钟》

(阅读课本中《猛回头》摘录,思考作者在这里宣传的是什么思想?)作者在这里揭露了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及清王朝的走狗本质。在书中宣传要驱逐外国侵略者,恢复民族主权,_清政府。这两部书出版后,成为革命派极为重要的宣传品。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和鼓舞力量。许多革命分子将它秘密翻印成千上万册,广为流传。毛泽东少年时代在湖南家乡也曾受过陈天华小册子的影响。随着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各种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组织纷纷建立,并终于在1905年8月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三、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这个时期成立的革命团体与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相比,有两个明显的特点:(1)成员以知识分子为主,不同于兴中会的以华侨为主体;(2)成立于国内(长沙、上海、武汉等地),不同于兴中会成立在国外。这些革命团体的相继建立,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派已经形成。这些革命团体犹如革命的火种在各地点燃,为以后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的成立,为革命成燎原之势准备了条件。

1、华兴会、光复会

(展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建立的表格,由学生介绍华兴会、光复会的大致情况)问:这些革命团体的共同奋斗目标是什么?学(_满清统治,恢复中华。)这就为全国性的统一的革命组织成立奠定了基础。(展示有关图片)

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建立

2、同盟会的成立 1905年8月东京

为推动革命运动更有力地向前发展,1905年孙中山联合各革命团体的成员于8月在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展示有关图片)

3、同盟会的政治纲领

“驱除继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展示)是同盟会的政治纲领。

4、同盟会的性质

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问:为什么说中国同盟会是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看课本有关内容)①有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纲领。②有以孙中山为首的领导机构。在同盟会成立大会上,选举孙中山为总理,还选举产生了议事部、司法部、执行部,建立了领导机构。同盟会总部设于东京,下有国内东、西、南、北、中5个支部,国外华侨中有南洋、欧洲、美洲、檀香山4个支部。国内支部下按省设立分会,并且推定分会负责人。③中国同盟会创办机关刊物《民报》,作为宣传革命的机关刊物。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民主革命进人一个新的阶段。

5、三民主义

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纲领阐发概括为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展示)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小结)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满面疮瘦、遍体鳞伤,疾根在于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结合,”从而孕育了中国民主革命。孙中山站在了民主革命运动的前列,章炳磷、邹容、陈天华宣传倡导_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同盟会阐发的三民主义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

板书设计: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

一、孙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动

1、兴中会的成立(1894)

2、孙中山派陆皓东等筹划广州起义

二、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1、上海、东京成为宣传革命的中心

2、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3、邹容的《革命军》

4、陈天华的《猛回头》、《警世钟》

三、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1、华兴会、光复会

2、同盟会的成立(1905)

3、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4、同盟会的性质

篇3:川教版历史上册教案

我认为对于一切, 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 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 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 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卢梭;天才, 就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入迷。——木村久;商人的兴趣就在那些能找到财富的地方。——埃伯克;古今中外科学家、哲学家、社会各阶层的人, 都一致认同兴趣是成功的极其重要的要素。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谈治学,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 必经过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第二种境界,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境界,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第一种境界是苦学, 第二种境界是好学, 第三种境界是会学。大凡能做出成就的人, 都把自己的事业做到忘我的境界, 视学习和工作为乐趣。而今天的中学生的学习现状, 第一层居多, 第二层为少数, 第三层次更少。那该如何做?如何激发学生兴趣, 让学生好学, 更会学?

一、明确学习目的, 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学习的心态

在初一这种, 小升初的重要时期, 学生难于接受:十几门课程同时学习, 且学习时间大大增加, 学习要求和任务益重。于是, 产生厌学情绪, 进而完全失去学习的心理需要。针对这种情况, 要从学习历史的目的上去引导, 让他们认识到学史明智, 如了解历史王朝、家族的兴衰, 前车之鉴后世之师, 为我们家庭的建设、班级的建设、学校的建设提供模板;学习历史杰出人物的事迹, 让学生充分感受不同的世界及人生价值观, 通过引导形成个性鲜明及合格的社会公民;通过感知、理解不同的历史事件, 可以提高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通过这样的思想教育, 使学生增强了现实感, 适用性。

二、进行美学教育, 让学生处处感觉到历史的美, 增强学生兴趣

历史教材增加了精美的图片, 形象的地图, 精当的史料, 精彩的故事性导入, 在客观上提供了引发学生兴趣的素材。不仅仅是这样, 现在社会上制作了精良的中国古代史纪录片, 更加形象地重现了美好的昨天。中国通史的中国十大王朝, 重现了隋文帝的雄才大略, 积极改革影响后世;开元盛世的繁花似绵, 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进入全盛时期的唐朝, 中国封建社会达到顶峰阶段的面貌。南宋时期偏安一角, 但却对外经济大发展, 科技日新月异, 生活富庶精致, 成为世界一流的经济强国。对此, 我们应紧紧把握新课程的理念, 利用这些丰富的资源,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营造师生和谐的教学气氛, 运用生动的语言, 丰富的材料, 形象的板书, 让学生情绪上受到感染。这样, 让学生在历史的空间中自由翱翔, 学生得到的是历史美轮美奂的享受与人生的启迪。

三、设置问题情境, 引起探究兴趣

现代教学手段日新月异形式多样, 但就普及性及认同感最高的就是设疑导学。“学源于思, 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的确, 一个好的问题, 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 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也可以启迪无限丰富的联想, 形成创见性的观点;还可以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在探索中体会发现的快乐。设疑的起点是学情, 终点是学生的成长。设问的方式, 步骤也各不一样。中国历史的《西汉的政治》一课中, 学生观察了西汉疆域图后, 提出老师:“怎么西汉疆域图和我们今天的地图在青藏高原及与中原地区的联系那一块很有些不一样?为什么呢?”既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能够得到学生和老师的赞赏还能提高自信心, 更加的增强了学习历史的兴趣;当然, 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去思考去想象, 在学习中去产生疑问, 去找答案就更好。在学习宋朝的社会生活一节中, 老师只提了一个问题:同学们可以再现一个宋朝人的一天吗?学生自己分组去展示宋朝的民风民俗, 效果特棒。学生自己去设计职业服饰、去设计工作情境, 去想像生活情况, 整堂课精彩纷呈。历史课堂非常地吸引学生参与教学, 增强主体意识, 渲染历史情境。当然, 问题要设在要点处, 设在重难点上, 要在平淡中激起波澜, 要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 要注意课堂教学需要, 不能为了设问而设问, 让学生能思考能共鸣。

四、在思中学、在做中学, 深化研究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已成为广大中小学教师的共识, 历史学科以它广博的内容和充分的借鉴价值, 为这种培养提供了可能。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角度思维, 记得在讲隋炀帝时, 我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并展示, 自然地引发了隋炀帝到底是昏君还是明君的讨论, 自然地在学习讨论中形成了对人物评价的辩证思维, 更加的促发了学生的对历史人物的兴趣。撰写历史小论文, 历史小读物的读后反思交流, 出一期历史板报, 组织兴趣小组进行辩论, 制作剪报, 了解新的考古发现, 学生都非常感兴趣, 通过小组合作, 收集了大量资料。这样, 既巩固强化了课内知识, 又为学生未来的独立研究, 成长发展受益匪浅。

篇4:建设川教版特色的历史课堂

关键词:川教版 教材 历史课堂 特色 心得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如火如荼,为满足改革的需要,不同版本的初中历史新教材应运而生。由龚奇柱先生主编、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教材 (以下简称川教版),以其科学性、实用性和推广价值被广泛使用。教材作为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武器,教师如何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充分发挥这一利器的最大功效,至关重要。笔者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有幸成为了川教版的第一批执教者,本文将就川教版历史教科书的使用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利用“写给同学们”,授之以渔

川教版的编写说明取名为“写给同学们”,以编者与学生亲切对话的形式出现,既交流了编者的编写意图,又提示了学习各部分的方法,显得亲切、活泼,符合学生心理特点,有利于学生接受。这样,新学期的第一课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先不应着急上新课,而是先用一节课充分发挥“写给同学们”的特有作用,先从宏观上“授之以渔”,为一学期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善用目录,初步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

川教版历史教科书的体例与以前的教科书相比较有较大突破,采取主题与时序相结合,教师应该善用目录,初步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

如《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三学习主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面分六课,第一课《伟大的历史转折》从总的方面讲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总方针的制定,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基础;第二、三、四课从经济角度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二课《农村和城市的改革》与第三课《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从改革和开放两个方面分别进行阐述;第四课则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成就;第五课《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从政治角度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六课《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则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由此可见,本主题各课之间严密的逻辑关系。学完本学习主题后指导学生阅读目录并作上述的分析、讲述,必然有利于学生建立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理解历史的能力。

三、巧用导语,创设历史情景,导入新课

经过精心设计的川教版课前导语具有较强的诱发性,它为学生学习该课创设最佳历史情境,并提示重点,还能引发学生一气读完本课的欲望,从而使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起到了激发学生兴趣的效果。

同时,它也能针对课文中对历史深度背景叙述不足而又愿意作进一步思考的学生以一定的提示,以帮助他们加强对历史问题的认识。从这一点上看,该教材兼顾了中差生对历史的学习与启发。因此,在绝大部分的课堂教学中,可以引用导语创设历史情景导入新课。或由学生阅读体会,或由教师引导启发,迅速将学生导入本课知识的学习状态中。

四、运用辅栏,转变教学方式,实现三维目标的培养

川教版教材的一大特色就是课文部分由主栏和辅栏组成,辅栏配合主栏,是对主栏知识的巩固、加深。新创的辅栏包括“写写”“读读”“记记”“看看”“议议”“说说”“想想”“谈谈”等形式。这些要求有深有浅,每种要求都有明确的指向,刚好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要求,还反映出本课的重难点。

五、图为我用,加深理解,激发兴趣

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中插图很多,从彩图、主题题图、课文题图到正文插图,再到历史地图册,插图数量和图文比例的增加反映了编者的思路和对我们教师的导向,也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学实践证明,视觉效率比听觉效率高约百分之三十。因此,我们在教学之中一定要充分发挥川教版教材的这一特色。

六、选用“学习活动”,培养动手能力,合作意识,探究精神

活动课成为川教版教材花大力气推出的“品牌”。在活动设计中将小活动(如课文“辅栏”中的读、写、说、议等)、中型活动(每课课后“学习与探究”的“学习活动”)及大型活动(主题活动)有机结合,个体活动与群体活动紧密相连。

活动形式多样:有锻炼学生表演能力的历史话剧表演;有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辩论会;有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讨论活动,还有训练学生表达能力的讲演会和故事会,更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小制作……每一项活动,编者不仅安排了活动的内容,还明确提出了活动建议,操作性很强,真正发挥了活动课应有的作用。

七、活用“史海拾贝”,深化理解,拓展知识

“史海拾贝”可谓川教版教材的又一大特色。我校杨智慧老师在执教九年级上册《古代东方与西方的战争》一课时,在指导学生完成辅栏“想想:亚历山大东侵对东西方国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时,为了帮助学生自主探究得出结论,她将课后“史海拾贝”的内容“亚历山大里亚”提前使用,让学生在课堂教学进行中来阅读分析,补充正文资料的缺乏,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八、坚持使用“心得与疑问”,加强与学生沟通,弥补教学不足

与全国其他版本相比,“心得与疑问”是川教版教材所特有的,可谓最大的特色。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小块阵地,通过它收集教学反馈信息,调整教学方法,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问,以此作为与学生沟通的桥梁,同时可以弥补教学的不足。

巴蜀中学的刘丽君老师在教学中始终坚持每一节课后学生必须把本节课学习心得或疑问写上,两周批阅一次。在批阅中,既解答了学生的疑问,也发现了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批阅时,她注意用鼓励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温暖。通过长期坚持,与学生建立起了相互学习探讨历史的沟通渠道。

总之,川教版历史教科书反映了历史学科的特点,科学性、知识性、可读性和适应性强,基本实现了由“教本”到“学本”的转变。教师要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充分发挥这一利器的最大功效,必须抓住其特色,建设川教版特色的历史课堂。

篇5:川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和掌握“一国两制”的提出和含义,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时间及意义,了解主权的含义。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历史意义和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3.通过港澳的回归,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才能真正走上独立自主发展的道路,才能真正实现港澳的回归,最终实现台湾的回归。

学习重点 香港和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

学习难点 “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含义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完成知识梳理

二、合作交流,共同提高

1. 议一议:“一国两制”是怎样照顾到香港和台湾的历史和现实情况的?

2.香港问题、澳门问题和台湾问题在性质上有什么不同?

三、小结

为了便于理解、掌握本课知识,可用下列图示来梳理知识点,做到提纲挈领。

歌谣记忆:

改革开放设计师,统一祖国探路子,

“一国两制”好方式,港澳回归雪国耻。

四、达标测试

1.(?重庆)年12月20日是澳门回归祖国十周年的纪念日。把党中央多年来酝酿的和平统一祖国的构想创造性地概括为“一国两制”,为澳门回归祖国开辟了正确道路的是( )

a b c d

2.有人说:“收回香港,是邓小平的天才创造”这里的“天才创造”是指:( )

a.市场经济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一国两制”方针 d.经济特区

3.(?广东广州) “一国两制”构想不适用于下列哪一地区?( )

a.深圳 b.香港 c.台湾` d.澳门

4.“一国两制”的构想能够在香港、澳门成功运用的原因是( )

(1)中国综合国力增强 (2)国际社会的干预 (3)英国、葡萄牙政府主动归还 (4)“一国两制”构想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结合

a.(1)(2) b.(2)(3) c.(3)(4) d.(1)(4)

5.(?湖北孝感)年,在澳门热烈庆祝回归祖国十周年时,广西也在庆祝解放六十周年。这两地分别是特别行政区和民族自治区,它们的相同点为( )

a.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b.都是中央人民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区域

c.都是为了实现祖国和平统一而设立的

d.都实现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6.(?浙江绍兴)澳门回归十多年来,gdp以年均近15%的增幅快速增长,人均gdp已达3.9万美元,成为全球最活跃的微型经济体。这一事实表明,“一国两制”的实行( )

a.融洽了中国人民的感情 b.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

篇6:川教版历史上册教案

第17课 青铜工艺的杰出成就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要求学生通过阅读知道什么是青铜,我国历史上哪一时期属于青铜时代。大致了解青铜铸造工艺的过程。在想象、思考、讨论的基础上尝试划分青铜器种类。认识并欣赏部分著名的青铜器,如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面具等,能用口头和书面语言表达赏析内容。

(二)能力与方法

注重自主探究式学习,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中探讨问题,交流心得,从中体会合作的乐趣。在识别、欣赏青铜名器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人类文明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初步审美、欣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是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悠久的,中华民族是有高度智慧的。商周的青铜文明,的确值得我们引以为自豪。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情感和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教学重点

欣赏精湛绝伦的青铜艺术。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初步审美、欣赏能力。课型 新课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教学方法

讲解法、读书指导法、谈话法、欣赏法、问题引导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等。教学媒体

计算机与软件,投影仪。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看漫画,猜成语。教师在大屏幕上展示漫画《问鼎中原》和《一言九鼎》,请同学们猜一猜这两幅漫画画的是什么成语故事?(学生回答:问鼎中原、一言九鼎。)

不错。问鼎中原是我们学习第二学习主题春秋争霸一课时学过的一个成语。一言九鼎这个成语告诉我们做人要讲诚信,说过的话一定要做到。除了这两个成语外,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和鼎有关的成语?

(学生回答:三足鼎立、人声鼎沸、大名鼎鼎……)

同学们说了不少和鼎有关的成语,谁来告诉我鼎究竟是什么东西?

鼎是我国古代青铜器的一种。最初是一种炊器,多用于祭祀或典礼时盛煮鱼猪牛羊肉等食物,相当于现在的锅。到后来逐渐成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具有极其崇高的意义。在奴隶制鼎盛时代,被用作“别上下,明贵贱”,是一种标明身份等级的重要礼器。

今天我们除了要认识鼎,还要学习其他各种精美的青铜器。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神秘而又瑰丽的青铜艺术世界吧。

(二)新课学习:

整篇课文分为三大版块:冶铸技术篇、器物分类篇和精品赏析篇,三大版块体现了青铜艺术的三个特点:技术高超,种类繁多,工艺精湛。三个版块是开启青铜艺术世界的三把钥匙。首先让我们进入冶铸技术篇。冶铸技术篇

请同学们用两分钟时间根据提示阅读课文相关内容,了解什么是青铜,我国历史上哪一时期属于青铜时代。

(学生阅读后回答:青铜是以铜为主要元素的合金,因呈青灰色而被称为青铜。历史上称夏、商、西周时期为青铜时代。)

教师在大屏幕上给出阅读材料,扩充学生的知识面:青铜是铜与铅、锡的合金。加入铅和锡以后,铸器时可使铜液的流动性能得以改善,使青铜器表面的装饰花纹获得清晰的效果。大约在商王武丁前后,古代工匠已经掌握了这种三元合金工艺。这比西方要早好几个世纪。

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

提问:从阅读材料中你还了解了哪些和青铜有关的知识?(学生回答)

司母戊鼎是商朝后期铸造的青铜重器,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了解司母戊鼎的铸造过程,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归纳。

首先是把铜、锡、铅等几种金属按一定比例放入坩埚中,加热熔化,然后将合金溶液灌注入陶范里。冷却后撤去陶范,再精心修饰,青铜器就制造出来了。再通过一个计算题体会铸造司母戊鼎工程的浩大和工艺的精巧。

计算题:铸造青铜器需用坩埚熔铜,每个坩埚可溶铜11.9公斤左右,司母戊鼎重832.8公斤,请计算要多少坩埚同时并用才能实现同时浇灌?假如一个坩埚的操作场地为2平方米,运料、烧炭、观察火色、运液浇灌等操作人员平均每个坩埚3人,需多大场地,多少工作人员?(学生回答:70个坩埚,140平方米,210个人)

文字介绍比较抽象,我们借助flash动画播放一个青铜酒器觯(zhi)的铸造过程,来形象生动的感知青铜器是如何铸造出来的。播放flash动画:块范法铸造青铜觯的过程。

1.用特制的塑模泥土,做成一个跟待铸的觯外型一样的实心泥模,然后在上面雕刻花纹。

2.泥模干后,在上面分块翻制外模。外模依器型的需要,分成若干块。由于觯的形体比较简单,器身部分只用前后两块大模,在加上口部和底部两块模就可以了。3.修整外模,加刻精细的花纹,并且控制花纹组织的均匀。

4.在觯模的底部,制作一个铭文模,以便铸成后,觯的底部会留有铭文。5.在实心泥模的表面上刮去一层厚度,这样在外模和实心泥模合在一起后,两者间便会形成空隙。这层空隙就是待铸的觯的厚度了。

6.将内模和外模合在一起,以子母榫相互扣合,以免错位。并且留出喇叭形的浇口,然后用大约摄氏600度的温度,将泥模预热。

7.把熔化的铜液从喇叭形的浇口注入,浇口旁边有排除空气的小孔。

8.等待青铜溶液凝固后,敲碎铸模,取出青铜觯,然后再经过细部的修整、打磨,一件金光闪闪的青铜觯就完成了。其他青铜器的铸造方法也大致如此。

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

通过以上学习,请同学们归纳青铜器冶铸技术的特点是什么?(学生回答:巧夺天工或类似的表述)

我国古代先人利用巧夺天工的技术铸造出种类繁多的青铜器物,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青铜器的分类。器物分类篇

学生用两分钟时间预习课文,大致了解从用途上划分,青铜器可以分为哪些类别。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进行游戏竞赛。教师利用多媒体给出四组五类青铜器图片,分别是:酒器、乐器、食器、兵器和工具。然后将学生分成四组,在规定的时间内连线归类,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在大屏幕上进行连线,正确率最高的为优胜组。游戏后教师引导提问:“青铜器是青铜冶铸技术的成果。它的价值首先在于实用。请想一想,除了刚才提到的外,你还知道哪些青铜器?”(学生思考回答)

通过以上学习,请同学们归纳青铜器种类的特点是什么?(学生回答:种类繁多或类似的表述)精品赏析篇

在种类繁多的青铜器中有不少令人赏心悦目的艺术珍品。在精品赏析篇中我们不仅会欣赏到一些难得的艺术珍品,还要初步学会赏析青铜器的方法。1.四羊方尊(以教师示范讲解为主)

步骤(1):展示四羊方尊图片,学生整体感知。

步骤(2):教师引导提问:“四羊方尊究竟美在何处?”学生分组讨论,畅谈自己的感受。

步骤(3):教师引导观赏,介绍赏析方法,从三个方面来赏析:数据分析,整体欣赏和细节欣赏。并给出参考资料。

数据分析:四羊方尊高58.3厘米,重4.5公斤。通过数据,我们大致了解了四羊方尊的大小和重量。

整体造型:四羊方尊整体造型别致奇特,整体器型和动物形象相结合,巧妙自然和谐得体。它集线雕、浮雕、立体雕塑于一器,把平面图像和立体雕塑结合起来。方尊的形象在宁静中有威严感,是我国上古文明的瑰宝。

细节欣赏:尊的颈部铸有蕉叶,蕉叶上的花纹叫夔形纹。夔是古代龙的一种,象 4 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

征王权。蕉叶的底部饰有兽面纹,用狰狞的面目体现当时森严的等级制度不可逾越。肩部有四条龙蟠缠在四周,尊的腹部分别铸有四只大卷角羊,突出尊外。羊大为美,含有吉祥的寓意在里面。方尊的边角及每一面中间都铸有棱脊,增强了造型的气势,使方尊的形象在宁静中有威严感,体现出商朝的威严法度。全器上下线条光洁刚劲。羊角是事先铸成后配置在羊头的陶范内,再合范浇铸的。如果没有高超的技术,就很难达到整个器物浑然一体的效果。步骤(4):学生归纳此尊的特点:造型奇特,纹饰瑰丽。2.司母戊鼎(以学生模仿讲解为主)步骤(1):展示图片,学生整体感知。

步骤(2):学生分组交流自己欣赏的感受,简单谈谈对司母戊鼎的初步印象。步骤(3):学生模仿上述欣赏方法,参照课文和教师提供的资料,在讨论的基础上每组选出一个代表从数据分析、整体造型、纹饰图案三个方面进行赏析讲解。参考资料:

数据分析: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

整体造型:立耳,柱足,腹长方形,形制雄伟,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最大、最重的古代青铜器。

纹饰欣赏:饰饕餮纹,腹内壁铸铭文“司母戊”三字,此鼎据考证,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极高水平,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步骤(4):教师点评学生的赏析讲解。

3.三星堆青铜器(以多媒体影片播放欣赏为主)

首先是整体欣赏,让音乐、画面将学生带入一个青铜艺术的世界。

三星堆遗址的发现及三星堆文物的出土,确凿无疑的证明了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元一体的。证明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相同,都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三星堆遗址就是长江上游地区中华文明最杰出的代表。它的奢华在许多方面为中原所不及,它是三千多年前傲视长江及其以南地区的南方文明无可争议的中心。出土的各种器物,它们有的被神化了,而有的又具有写实风格,动物雕像形象生动,制作传神,植物的创作也似乎被注入了灵性,它们有的纯朴古拙,有的诡谲神秘,将怪异的“形”与神秘的“神”相结合,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然后是三星堆青铜器珍品欣赏,包括青铜面具、青铜神树和青铜大立人,可以根 5 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

据时间进行选择欣赏。每段影片之后都有一个思考题让学生思考、讨论,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

青铜大立人:青铜大立人身高172公分,加基座通高262公分,重180公斤。青铜立人像头戴华美冠冕,身披法带,穿龙纹左衽燕尾长襟衣,粗眉大眼,威风凛凛,双手夸张地握成环形,赤足佩脚镯立于双层方座之上,给人以高贵雍容、生动精美之感。他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神权和王权,是一个集神、巫、王于一体的领袖人物形象。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大得出奇的双手,所执何物,费人猜思。思考题:根据大立人的头饰和衣着,请判断他在古蜀王国中的地位,并说明原因。(学生讨论后回答)

青铜面具:青铜纵目面具,通宽138公分,通高65公分,眼球柱状向外突出长达16公分,最奇特的是它的招风大耳,许多年轻人把它视做外星人。古代史书中说:蜀王杜宇乃“从天堕”,即从天而降,这是否意味着三星堆青铜文化的创造者们真的是天外来客?还是古代传说中的“千里眼顺风耳”?还是早期蜀王蚕丛的神像?甲骨文的古“蜀”字的上部象征纵目,纵目人像与《华阳国志.蜀志》有关蚕丛纵目的记载正相吻合。

思考题:发挥你的想象,除片中的说法外,此面具还可能来自什么地方?(学生讨论后回答)

青铜神树:通天神树全是用青铜铸造,高达384厘米,最上端的部分已经缺失,估计全部高度应该在4米以上。神树分上、中、下三层,每层有三枝,共九枝,符合中国古代“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每枝朝不同方向弯成弓形,上面挂满了“果实”;神树上还有一条龙,从树顶上蜿蜒而下,栩栩如生。这棵神树结构复杂的造型、精美独特的工艺,可谓举世无双。思考题:猜一猜,古蜀人铸造这棵高大神树的用意何在?(学生讨论后回答)

通过以上学习,请同学们归纳这些青铜器珍品有哪些特点?(学生回答:工艺精湛或类似的表述)

最后教师进行小结: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夏、商、周三个朝代,它是中国文化灿烂的篇章。自从发现了青铜材质,人类从原始阶段进入到一个文明的时代,青铜是这一时代鲜明的标志。世界各文明古国都经历过青铜时代,唯 6 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

有古代中国赋予青铜器重要的社会意义,深厚的精神內涵,以及高度完美的艺术形式。

(三)美文、美器欣赏。

教师在大屏幕上展示各种精美的青铜器物,同时富有感情的朗诵文章,让学生感受青铜之美,产生共鸣,得到情感的升华。

文章内容:每当我面对青铜器时,总感到有一种神力在震撼我的心灵,令我崇敬而流连----它那硕大和精巧的形体,凝重和庄严的气质,无不显示出王权的威严、神权的尊贵;

它那和谐流畅的线条与通体巧夺天工的图饰,展示出了工匠们高超的技艺和璀璨的思想。图腾之精神幻化出的巨力点燃了那个刚刚从蛮荒中蹒跚而来的时代的文明之光,并成为后来华夏民族坚强意志的巍巍大厦;

它那铜绿斑斑的外表,在久远的年代中剥蚀着,但那由血与火铸就的厚重历史的内核,却永远不会被风化。

由青铜器构成的青铜文明,始终昭示出英雄时代的辉煌和不灭的伟力;人的力量,历史的力量,时代的精神,使青铜文明灼灼发光,耀眼四射,恰如丰碑般的崇高而魅力不朽!

(四)课外拓展:

学生活动:1.“我是小小欣赏家”。学生回忆本课欣赏过的青铜器精品,然后选择一件自己最喜爱的大致画下来并运用这节课学过的鉴赏方法将欣赏时的感受写下来。

2.课后用橡皮泥模仿或创作一件青铜器,并在课外活动中交流展示。教学后记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初一学生,因此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要注意难易适度,符合初一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在教学方法上也尽量避免干瘪的说教和严谨的理论分析,而尽量采用观看漫画、互动游戏、影片播放、问题讨论等符合青少年思维方式的方法,让形象的画面理解自然过渡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将历史知识与艺术欣赏结合起来是本课的特点之一,我将这一思路贯穿到整个教 7 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

学当中,力求在历史知识和艺术欣赏之间寻找到一个最佳的结合点。利用多媒体技术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为本课的教学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教学情景中欣赏青铜之美,领略艺术之美,感受历史的厚重,感知附着在青铜器物上的人的力量、历史的沉淀和当时历史文化的沉积。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动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它不仅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解决学生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而且培养了学生之间互相合作交流的能力,这也是本课的能力要求之一。如在教学过程中,播放完三星堆青铜器珍品后提出的思考题:发挥你的想象,除片中的说法外,这个青铜面具还可能来自于什么地方?猜一猜,古蜀人铸造这棵高大神树的用意何在?等,让四人小组展开讨论、交流,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通过小组的学习交流,学生解决了问题,获得了知识,体验了成功。同时,学生思维积极,思路开阔,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教学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自主质疑的问题意识。一个问题是由老师提出来还是由孩子提出来,其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它不仅让孩子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而且激发起学生求异思维的火花,激活了课堂教学氛围。本课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了一段和青铜有关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在阅读材料中发现问题,寻找信息,得到收获,这种方式能让学生更积极地去思考。学生们提出了不同的问题,尽管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很简单,或者不是问题,但也足以说明他们已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已在思考,已经有了问题意识。点评

《青铜艺术的杰出成就》一课属介绍、说明类历史知识,教师很难用叙述、描写等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进行教学,容易出现枯燥、干瘪而难以激活学生思维,难以达到教学目标的结果。而饶振宇老师上的这一课,却别开生面,完全打破了程式化、概念化的教学模式,全课以“美”为统帅,以美的欣赏,美的教育贯穿于历史知识教学过程之中,使原本枯燥、单调的青铜器及其知识变得清新、活泼起来,并具有令人想象、流连、咀嚼、回味的艺术魅力,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这一课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教师在数字化平台上利用美的画面、美的音乐、美的色彩和可感性强的冶铸技术工艺图,创设出了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迅速获取信息,并积极思考,自主建构的较为真实的、生动的情景(而非简单的电子黑板),8 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

篇7:川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

2、七世纪中期,日本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孝德天皇颁布新诏书,参照中国的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新。重要人物:中臣廉足

3、大化改新的内容: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

经济上 收回贵族土地为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定期收税。

大化改新的作用: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4、伊斯兰教的产生:公元6,穆罕默德在麦加创立了伊斯兰教;

622年在麦地那建立起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国家。622年是伊斯兰教历元年。

篇8:川教版历史上册教案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材使用;教学心得

1、释标法导入

在历史课的教学中,导入新课的方法很多。川教版教材的每一课都有精彩的导语,诱发性导语设置的非常有特色,短短的几句话,既创设了情景,激发了学生看的兴趣,又揭示了本课的重点,阐释了本课某些主要之处,可谓画龙点睛之笔。导语给老师的导入设计提供了范例。但这些导语也是给学生看的,学生读了导语会被其吸引,进而深入课文内容。老师在导入时照本宣科的话,难免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制。很多时候老师还是采用了惯用的复习导入法,即通过复习已经学过的内容引出新课内容,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注重历史学科的连贯性。除此之外还有比较常用的资料、材料、影像导入法,即是运用与新课有关的历史故事、图片、影像、音乐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的教学。

2、政史结合

在讲述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特别是社会形态的演变过程中,不结合政治上的基本原理是无法开展教学的。借助它可以彰显出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轮廓。就世界古代史而言,教材安排上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同出一辙。世界近代史与政治原理的联系更为紧密。原人教版的世界近代史是讲述七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发展、斗争和逐渐衰亡的过程。上册主要是讲述资本主义的建立过程。其建立的根本原因是一致的,都是某一种力量阻碍了该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英、法、日、俄是没落的封建制度,德、意是四分五裂的割据状态(川教版教材已经省略),美国独立战争是英国的殖民统治,美国内战则是南方的奴隶制种植园经济。无论是革命,还是改革,无论是独立战争,还是国家的统一,其根本原因是一样的:都是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了先进生产力即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据说初中的政治也淡化了这一理论,但是不管怎样,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理解社会形态更替演变的基础。如果不引入政治中的这一观点是很难展开深层教学的。除此之外,现代史中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经济政策、世界格局、国际政治经济新旧秩序等等无不与政治有精密相联。

3、史地结合

南宋史学家郑樵在《通志·图谱略》中说:“左图右史”“索象于图,索理于书”“即图而求易,即书而求难”。梁启超也说过:“读史不明地理则空间概念不确定,譬诸筑屋而拔其础也。”地图在歷史教学中的作用可见一斑。《课程标准》也明确表明考查学生利用地图理解历史知识的空间分布能力。其实历史教师都清楚离开了地图,历史教学就少了一只腿,很难前行。不但如此,地图还是历史教学的最好资源之一。凭借一张新航路开辟的地图足以帮助学生掌握航海家们的偉大壮举,离开了日军侵华示意图对抗日战争的讲解肯定是云里雾里,一幅长征示意图足可以弄清长征的来龙去脉和历经的艰辛。川教版历史教材每册都精心配备了历史地图,每册的历史地图册则更加丰富和详细。历史地图以其时空分明、形象直观在教学中起到再造想象和激趣化简的功能。在重大历史事件发展演变中配合地图讲解会有拨云见日、豁然开朗之感。

4、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历史作为“人类的成长日记”它积聚了人类的宝贵情感和精神财富。如果历史教学中片面追求高分而忽视精神和情感那将是历史和历史教学的悲哀。由此可见教学中结合现实事件更大的意义在于完成历史教育的最高使命,让学生逐步树立健全的人格!从而完成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川教版教材选择了很多贴近现实社会生活的内容,吸取了史学研究的新成果,反映了许多新、近的历史事件。其意图也是很明显的:学史而不忘现实。

5、上好活动课

川教版初中历史教材编排中安排了适量的活动课。很多老师由于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对这一内容忽略了。历史活动课这一课型是以通过活动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以教学实践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主动探究、主动实践,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并在活动中不断建构历史知识和能力。

6、用好插图

川教版初中历史教科书的另一大特点是插图丰富,图文并茂,融知识性,可读性于一体。教科书的封面后的几页配置了彩图插图,教材的每个主题的插图中除了地图之外,还有人物图、文物古迹图、历史事件图、历史复原图和漫画图等。给教师配备的《教师用书》中几乎对每一副插图都进行了讲解,由此可见编者的用心良苦。直观的图画正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口味,无意注意间帮助学生存留了历史事件。一副漫画图《时局图》让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相关史实一目了然,一件宋代的女装可以将宋代的生活浓缩记忆。看图讲历史是我在历史课堂的惯用手法,长时间的运用时我明白,历史教材中的插图作为一种直观的材料,不但能够避免历史文字的单调和帮助记忆,还能够培养学生图文表述、空间想象、推理复原的能力。

7、开心练习,开心作业

一听到“作业”二字,很多学生便愁上眉梢。为什么《开心辞典》、《幸运52》能够给“考生”带来愉悦?除了奖品之外,我想其“作业”形式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当老师不吝啬“表扬”的奖品,把“求助观众”、“求助热线”、“降低难度”、“去掉一个错误答案”的手段运用到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中,效果一定比单纯几道题的效果好得多。事实证明在课堂上有了全班观众的支持,有了表扬的吸引,再加上“考官”的风趣幽默,每位学生都争当答题选手。课后作业不正是“求助热线”的契机吗?很明显,这样做不仅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彰显,还给了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参与的空间。我国近代史学大师吕思勉在每次作业、考试的时候都会自己设计几道题让学生选做一道。这正是我们当前历史老师的榜样。

结语:以上是我在处理教材和课堂教学内容上的一些常用方法,在课堂教学的形式上多媒体教学当仁不让。多媒体以巨大的知识容量和丰富的资源正在演绎教育手段的变革。历史学科的教学中会有大量的影像再现、图片展示,离开了多媒体手段很难展开教学。当然,在运用多媒体的教学中切忌随便下载一个课件就拿来用。每册的教师用书都配备了一张关盘,它也不能直接充当上课的课件,它更多的是给我们自制的课件提供好的素材。课件的制作必须是自己的教学过程为根据,体现出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

上一篇:苏子益述职报告下一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