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忘却的记忆作文1500字

2024-05-20

不可忘却的记忆作文1500字(精选14篇)

篇1:不可忘却的记忆作文1500字

不可忘却的记忆作文1500字

不可忘却的记忆作文1500字

王大姐这几日一直难以入眠,平时爱说爱笑的精神头也没了,整个人明显的瘦了一圈,心里头有说不出的难受。原来,王大姐这住了几十年的房子要拆了。想想也是都有感情了,老邻北舍的几十年,这说走就走,走到哪还不知道,以后还能不能再见还很难说,在没拆之前,有时没晌的总要跑到外面看看院墙上写的那个“拆”字,大红字画着大红圈像古代判了砍头腰斩的令牌,明晃晃的耀着眼、刺激着王大姐的心,你说能不难受吗?

这天,拆迁工作队又来做王大姐的工作了,王大姐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是也是个懂得大道理的人,她看着以前一起生活的邻居们脸上挂着莫名的微笑,顿时王大姐感到很恐惧,为什么那些邻居们要拆迁了他们居然还那么高兴,王大姐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工作组的领导,给王大姐解释说,“中华大街南延、拓宽是市政府百年大计城区发展规划,不是商业开发,以后马路宽了,就你家这块地方正好修建花园,以后你可以在广场上和邻居们做健身活动多好。再说房子碍事,拆迁了国家按一定的比例进行赔偿的,也许换个生活环境比在这个老宅生活要舒服的多”。王大姐听到这里后,表示您们讲的这个理我都明白,“我唯一想不通的就是我在这里生活的大半辈子,对这里有感情了,随你说这一走什么都没了,你说我心里能不难受吗。心里空落落的不是滋味啊”。

孩子从单位回家后也给我做工作说“拆迁是国家的发展需要,你没看电视上一直有报道说哪里哪里开发修路,有什么什么钉子户不拆迁,致使马路绕线等等新闻,咱们不去当那个钉子户,丢死老祖宗的脸了,现在党的政策好了,再说国家给的拆迁费也够咱们买两栋楼房了,生活往好的改善了。居住条件也上档次了。你这不是该好好享受晚年啊,修好路后你还可以经常回来看看。”

王大姐此时对拆迁也不说不让拆,但也不让马上拆,一直说“还没到时候”这一项弄得儿子也莫名其妙,儿子见母亲火急火燎的样子,心里“咯噔”一下,难道这还有什么名堂?他想起报纸上曾经报道过,有人利用拆迁故意想多要点补偿款。儿子在政府里大小也是个官,听说亲娘有这个想法,难道他真是为了向国家多要补偿款吗,这可是违反规定的,大家基本上都快拆完了,难道轮到我家就难了?儿子在劝说母亲时,母亲也是急着对儿子说,“你懂什么呀,我到时候自然就搬了,你别说了,说也没用”。

日子又在不知不觉中过了几日,距离开工的日子也迫在眉睫,施工队的经理也一直找拆迁办公室,要不然就不能按合同完工,我们可不承担违约责任。没办法拆迁办马主任又一次决定找到王大姐,耐心的解说工程的重要性。

第二天上午,拆迁办马主任敲响了王大姐家的门,等了好一会儿门才打开。马主任走了进去,一下子就被眼前的景象愣住了:只见屋正中方桌上端端正正摆着一张老太太的相片,桌正中摆着一只大蛋糕,四周插满了生日蜡烛,蜡烛忽闪忽闪地燃着,香炉上三炷香腾着丝丝青烟……马主任忍不住问道:“您这是?老、老人家是……”

王大姐眼圈红红的.:“我母亲,母亲去世五年了,那时我整天在外忙,顾不上侍奉孤零零住在乡下的母亲,我总想着退休了要好好孝敬孝敬母亲,可是还没到我退休,母亲却了……”王大姐说着两眼含着眼泪轻轻哽咽着叹了口气,“马主任,不是我不肯搬,拖到现在就是想在这老屋里给母亲过个生日。老人家在这房子里住了一辈子,临走前几年得了老年痴呆,谁也不认得了,连叫我都常常喊错了名字,但老人家认识回家的路,听得出我的声音……因此,我想在这老屋里为母亲过了生日再搬。我怕,我怕换了地方她老人家找不到。一直没向你们明说,是怕你们笑话,说我迷信……”

想不到王大姐做“钉子户”是因为这个原因,马主任听了,一时说不出话来……王大姐站在方桌前,看着母亲的照片,摇头叹息道:“母亲含辛茹苦把我拉扯大,吃尽了苦头。我想让她晚年在城里享享福,可她住不惯楼房,执意要回乡下老家住。我不孝啊,母亲七十大寿时,我认为母亲还年轻没当回事,没给老人家过成生日。到了八十大寿,我又因别的事耽搁了。没有等到九十大寿,母亲走了,给我留下了终生的遗憾……今天是母亲九十岁诞辰,我只能用这种方式寄托哀思了……马主任,前些日子我答应了搬,可后来没搬,那是我这心里矛盾的呀不知是否该和老母亲在这里告个别,母亲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从小一把屎一把尿的把我们在这里养大,怀旧啊,马主任,我不能……你放心,心愿已了,明天我就搬,给你们添了麻烦,真的很抱歉!对不起!”说完抹了把泪强笑着给马主任深深的鞠了一躬。可见一个人最难以割舍的情怀就是故乡之情了。同时也让我喟叹故乡之情的神奇与伟大。

“快别这样,你这不是折煞我嘛王大姐,您的情况我总算是知道怎么回事了!”马主任此时也早已泪流满面,他哽咽着说,“谢谢您这个‘钉子户’!您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孝心和人间真情,我明天也要赶回老家去,为母亲做八十大寿!”

篇2:不可忘却的记忆作文1500字

在我的心里,一直都埋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往事,我将永远不会忘记它。

曾经的我,总是那么不可一世,以致于与别人就像有不公戴天的仇恨一样,那时的我,没有朋友,总是孤单一人,直到她的出现,使我整个人都改变了。

那天,我还是像往常一样独自一人坐在窗户口发呆,看着窗外的花草树木是那么的无精打采,像是要枯萎了。我思索着,为什么别人跟我就像有仇恨一样呢?我真的那么可恶吗……这时,突然有人拍了我一下,我吓了一跳,嚷道:“是谁呀?”我转过头一看,是她,她笑嘻嘻的对我说:“你在干嘛呀?干吗不和同学玩啊?"我惭愧的低下头说:“同学们都拿我当仇人一样,根本不理我。”“那你知道同学们为什么不和你玩呢?那是因为你太骄傲了,太可恨了,如果你肯试着改变自己,那你就会有许多朋友的`。”

她有笑着离开了,她走后,我想了很久,想到自己以前的所作所为,真的是挺可恨的,我没有朋友,真是自己的错。于是我找到她说:“我愿意改变自己,那你愿意做我的朋友吗?”她笑着点了点头。于是我俩来到操场散步,看到操场上的一草一木,都是充满了生机,焕发着绚丽的色彩,好像在向我们点头一样。我的心情一下子开朗起来,觉得今天的空气特别清新。

从那以后,我彻底改变了自己,我也交了许多的朋友。虽然她现在已经不和我一起学习了,可是我会永远记住她,记住我们的那段往事。

篇3:西北联大不可忘却的记忆

西北联大从1938年4月成立到1938年8月分体,仅存在四个月,但其带给西北教育的资源和影响,却是深远和持久的。

2015年3月31日下午,由西部电影集团出品,西北工业大学、城固县政府联合摄制的电影《古路坝灯火》首映式在陕西理工学院礼堂举行。这是国内迄今为止第一部讲述西北联大故事的影片。

有学者喟叹,半个多世纪以来,反映西南联大的文艺作品层出不穷,而反映西北联大的文艺作品几乎为零。如果单纯从改变地域教育格局的角度讲,国内可能没有一所大学能超过西北联大。这样一所在抗战时期与西南联大可谓双峰并峙的学校,怎么会销声匿迹在历史长河中呢?

这个问题,也是电影《古路坝灯火》的编剧兼导演莫伸一直在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一所鲜为人知的大学

64岁的莫伸曾担任过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学艺术研究所所长,也有从做记者到作家、编剧、导演、制片人的经历,但他坦言,在接手拍西北联大这个素材之前,他对这个名字也是闻所未闻。

“我做这个片子完全是出于偶然,当时是西影集团的董事长张宏给我提供了西北联大这个素材,因为他了解西北联大,他曾是西工大(西北工业大学的简称)的学生,而西工大的前身就是西北联大的工学院 。”

莫伸粗略看过西北联大的资料后,便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了。他开始采访当年西北联大的一些老人,并调阅大量的文字资料。

让莫伸欲罢不能的西北联大,是国立西北联合大学的简称。从史料看,严格意义上的西北联大从合到分,其实只有四个月的时间。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平、天津相继失陷。为了存留住中国教育的精髓,1937年9月10日,国民政府教育部紧急颁布命令,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和中央研究院等院校迁至湖南长沙,组成长沙临时大学。将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等院校迁至陕西西安,组成西安临时大学。

随后,京津地区的大批师生随校内迁,许多从沦陷区逃出来的北平大学等学校的流亡学生,冒着被日军搜捕的危险,进入天津英、法租界,再搭乘英国客轮在山东龙口或青岛上岸,绕个大弯,奔赴西安。

到西安后,很多人甚至没有衣服被褥,政府下令给每个学生发棉大衣一件、制服一套,来自战区无经济来源的学生伙食每月贷金法币六元,分三次发放,每十天发两元。

几所高校师生一下子涌入,可西安并没有准备充足的房屋和场地,师生们只能分散栖身在古城各地。庙后街4号成了临时大学的本部,国文系、历史系和外语系在此上课。

当时位于北大街中段路东的通济坊是一处四合院式的楼房,临街有一栋4层的砖木楼房,号称西安最早的西式大楼,这里曾一度被当做临时大学医学院的教室,法商学院、农学院以及教育系、生物系的学生也在此上课。

而位于太白北路的西北大学老校区在抗战爆发前,就是东北大学迁到西安的落脚地,且一直在这里办学。临时大学到西安后,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体育系学生在此上课。

西安临时大学当时有教授百余名,学生1400余人,从1937年11月开学上课。学生们住的都是大通间的上下铺,教师则自找民房分散居住在全市各街区,不少教师要步行一二十里路去上课。

学校处于一种战时流亡教育状态,条件非常艰苦,尽管如此,学校仍坚持正常授课,而且还特别制定了与抗战有关的课程,每个星期邀请各界知名人士给学生做以抗战内容为主的报告。

南迁汉中

影片《古路坝灯火》的开头,就是一群逶迤行进在秦岭山路上的西安临时大学的师生队伍,他们正走在前往新选定的校址城固县古路坝村的路上。

抗战期间,中国教育界出现著名的三坝,分别是:南京大学迁至重庆的沙坪坝;中央大学、金陵大学、齐鲁大学等迁至成都的华西坝;西北联大的工学院迁至汉中的古路坝。

1937年11月太原失陷后,日军沿同蒲线南下,直逼潼关,西安也屡遭日机侵扰轰炸。1938年3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发来第一道电令:命令西安临时大学迁至陕西汉中。

电影《古路坝灯火》就是以当年西北工学院在城固县董家营所在的古路坝村为拍摄重点。尽管抗战时期陕南是流亡师生前往四川的必经之地,许多作家都描写过它,如作家李广田,台湾作家王鼎均、尹雪曼等,却还没有人将其以影视的方式展示在世人面前。

学校为了做好千余名师生的南迁工作,推举北平大学校长徐诵明任大队长,将全校师生分成几个中队,每个中队为一个行军单位。他们带着317袋共4300余公斤的锅盔,先是坐“闷罐”车到了宝鸡,然后按照原预定的行军编制徒步前行。他们过渭河、越秦岭、渡柴关、涉凤岭,风餐露宿,于1938年4月到达汉中。

据《西北联大校刊》记载,翻越秦岭是南迁师生经历的最艰辛的一段路程。秦岭高峻,人员攀爬已十分吃力,雇佣大车上行更加困難。人员到达目的地后,运输炊具的大车还未到达。原来,装满东西的大车根本爬不上坡陡的山岭,只好雇佣三头黄牛一步一顿地往前拉着走。

由于路途劳顿,身体羸弱的农学院教授周明群与一名学生,在到达汉中后病逝。

当时的汉中一下子来了千余名师生,房源顿时非常紧张。4月,师生还没完全安顿下来之时,国民政府根据行政院第350次会议通过《平津沪战区专科以上学校整理方案》,由教育部发布第二道电令:将西安临时大学改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设6院23系。“经费自二十七年一月起由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各原校经费各支四成为国立西北联大经费。”

1938年4月10日,经校委员会决定,确定校舍分配方案:在城固县城的考院设立校本部及文理学院;在文庙设教育学院;在小西关外设法商学院;在古路坝天主教堂设立工学院(后又在七星寺设分校);在汉中市南郑县黄家坡设立医学院;在勉县武侯祠设立农学院。

5月2日,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正式开学,全校师生在城固县校本部大礼堂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校筹备委员会主席李书田在开学典礼上回顾了学校在平津沦陷后艰难曲折的迁建过程,他激动地说:“一月有余的长久时间,全体师生徒步近千里的路程,从事这样的长途旅行,在我们学界,却是破天荒的大举动。”

校常委陈剑翛报告迁移经过及更改校名意义时说:“本校现改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其意义一方面是要负起开发西北教育的使命,一方面是表示原由三院校合组而成。”

此时,毛泽东的老师黎锦熙、鲁迅的同学许寿裳,还有李达、许德珩、马师儒等著名学者也从各地来到这里,担负起战时教书育人的重任。同时,中共西北联大地下支部领导下的“西北联大剧团”也正式成立。

学校的教学开始步入正轨。

但是,让师生们没有想到的是,西北联大正式开学仅仅一个多月,就收到撤销的命令。

五校分立

1938年6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发来第三道电令:撤销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成立西北大学、西北师范学院、西北工学院、西北医学院、西北农学院五所由教育部直接领导的独立国立院校。

对西北联大的解体,目前史学界基本形成三种观点。一种是内部分裂说,即组成西北联大的诸校由于内部不团结,闹分裂,国民政府教育部为解决矛盾而下令分立。另一说为防共控制,即国民党中央及国民政府教育部为有效防止共产党力量在西北联大发展,主动将其“肢解”,以达到分而治之的目的。莫伸即持这一观点。还有一种开发西北说,即国民政府出于开发西北教育、奠定西北高教基础的目的而令西北联大分立。

当时西北联大的领导体制为校务委员会制,由原北平大学校长徐诵明、北平师范大学校长李蒸、北洋大学校长李书田等组成校务委员会,三人为常委,管理校政。

1938年6月,西北联大对导师制度等问题进行讨论,并规定9月1日至4日在武昌、长沙、重庆、成都等21个城市举行本年度招生考试。学制规定为四年,医学院为五年。此外,还附设大学先修班,招收高中毕业生,学习一年,成绩优良者,可保送上大学。其他中学毕业生则需经过国家大学统一考试才能入学。

当时的汉中地区千峰万岭,交通闭塞。学校的教授们多是住简陋的校舍或租住在当地的农民家中,学生则住在竹片泥巴墙搭成的草屋里,睡双层大铺,夜间透过瓦片间隙可见星月。遇到下雨时,师生们上课、吃饭甚至睡觉都得撑着雨伞。

国民政府教育部为了培养人才,使来自沦陷区的青年顺利完成学业,由国库出资,颁布了《公立专科以上学校战区学生贷金暂行办法》。办法规定:专科以上学生如家在战区,费用来源断绝,经确切证明必须接济者,可向政府申请贷金。贷金依据当地生活费用及实际需要决定,每月八元或十元。学生毕业后,再将服务所得交还国家,其偿还期不能超过战事终了三年以后。于是,“贷金”成了抗战时期后方大學生享受免费食宿的专用名词。许多学生也就是靠此维持生活完成学业的。

但是,对西北联大来说,所有的计划都随着教育部的这道撤校电令而终止。接着,五校分立工作拉开序幕。

1938年7月,由西北联大工学院、东北大学工学院、私立焦作工学院合并组建了一所独立的工学院。院长李书田曾向教育部提议定名为“北洋工学院”,教育部怕引发其他并入院系的反对没有采纳,定名为国立西北工学院。

1938年8月,国立西北工学院和国立西北农学院独立。同时,根据国民政府教育部的命令,国立西北联合大学的其他院系陆续分立,重组为国立西北大学、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国立西北医学院。至此,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完全撤销。

现在的人们习惯上把西北联大以及从西北联大分立出来后依然在汉中办学的几所院校统称为西北联大,但严格意义上的国立西北联合大学从1938年4月成立到1938年8月分体,仅存在了四个月。

改变西北教育的格局

“过去我一直心存一个疑惑,为什么西安能成为仅次于北京的全国高校第二极的地方?”

莫伸说:“为什么不是国民政府所在地的南京?也不是经济发达的上海?偏偏是内陆的西安?对西北联大进行研究后,就明白奥妙原来在此。”

西北联大解体后,西北工学院仍设于古坝路村。一位老校友曾回忆道:“西北工学院除陕西汉中城固县古路坝天主教堂校址外,还在不远处的七星寺设立了分院。七星寺的同学也是人人自奋,潜心苦读,开夜车成风。每个教室,有开晚车者,有开早车者,你去我来,经年如此,百数只蜡烛,光焰闪耀彻夜不熄,被誉为‘七星灯火’。”

从抗战开始到1940年初,物价比战前上涨了两倍多,各校师生的生活都非常艰苦。学校食堂的伙食供应通常只有渗水发霉的黑米和见不到油盐的白水煮青菜。师生们每天只吃两顿饭,而且吃饭时经常是八个人围着一小盆白菜汤,菜里很少见到油星。不少学生由于生活没有着落而被迫休学,有的则时断时续,甚至读了六七年才得以毕业。

学生上课缺少笔、纸和课本,常常是几个人或十几个人共用一本教材或课本,晚上靠点油灯或土蜡烛照明读书。由于宿舍没有桌椅,读书写字都要到图书馆去,每天早上,图书馆的门口都等着许多学生,门一开大家就拼命往里挤。

教师的生活比学生稍好一些,但跟战前无法相比。教授到助教的薪俸由440元到60元不等,所有员工的工资还要按教育部“抗战期间薪俸七折”的规定发放。少数从东北华北一带流亡过来的教师,由于多数拖家带口,生活担子就更重了一些。

在一次纪念周会上,曾任西北联大常委的胡庶华说:“我们西北联大设立在城固这个偏僻的地方,没有电灯,没有自来水,一切物质享受均谈不到,可我们师生依然共同努力,发扬能吃苦、有朝气的精神,来领导西北的教育。”

而从国民政府教育部当时的文件中可以看出,国民政府设立西安临时大学的目的,一是“收容北方学生”,二是“建立西北高教良好基础”。设立西北联合大学的目的是“发展西北高等教育”,“提高边省文化”,并令“该校院逐渐向西北陕甘一代移布。”

不难看出,从西安临大和西北联大,国民政府教育部都有明确的使其扎根西北、奠基西北高等教育的意图。

于是,从1938年7月开始,国民政府教育部先后下令将西北联大相关院系与其他院校相关院系重组,并给这五所学校统统打上了“西北”的烙印,基本完成了奠定西北高等教育基础的计划。

由文理学院、法商学院等组建国立西北大学,1945年后迁至西安。解放后,西北大学成了教育部直属的14所大学之一。

設在古路坝的工学院与北平大学工学院合并,先迁至咸阳,后迁入西安,成为西北工业大学。

设在汉中南郑县黄家坡的医学院,改称国立西北医学院。抗战胜利后,该校返回西安,与国立西北大学合并,改称国立西北大学医学院。解放后,学校独立设置,先后更名为西北医学院、西安医学院、西安医科大学,后并入西安交大。

设在勉县的农学院与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等合并,改称国立西北农学院,后迁至陕西武功县。解放后,西北农学院迁入杨凌,现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1941年,西北师范学院开始迁往兰州,至1944年全部迁完。两年以后,一部分师生仍留在西北师范大学外,大部分返回北平,成立北平师范学院,解放后更名为北京师范大学。

缘何被遗忘

“学界专门研究西北联大的严肃的学术性文章非常少见,系统展示西北联大历史的学术专著至今没有,更不要说能形成一个较稳定的西北联大研究学者群了。”在莫伸看来,很多原因造成了西北联大历史的被忽视甚至被遗忘。

有学者认为,从西北联大分立出来的高校除西北大学和西北师范学院外,大都在重组中与其他地区的相关院系相互合并,几经变迁,因此它们在编写校史时,西北联大仅是它们曾经的源流之一,且延续时间短,很容易对它轻描淡写。

还有学者认为,西北联大是在几所专门性大学的基础上建立的,原本就缺乏现代大学精神的基础,再加之建立时间短暂,没有也不可能做出像西南联大那样的成就。

莫伸也发现,当年的几所院校陆续离开汉中后,在汉中也没有留下办学实体。随着时间的推移,西北联大的一些旧址在城市建设中陆续被拆除。“西北联大的历史伴随着联大遗迹的悄然无声,乃至销声匿迹而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古路坝灯火》表现的城固县古路坝村,当年是西北联大工学院和后来的西北工学院办学的地方,一部分校址早已被农田和农舍占领,当年借用的教堂也年久失修。2003年,城固县人民政府在此建立“西北联大工学院旧址”碑;2004年,西北工业大学在此建立由中科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师昌绪题写的“国立西北工学院旧址”碑;中科院院士、曾任教于国立西北工学院的张伯声也捐资建设了古路坝小学。这些新建的标识物,见证着西北联大曾经的辉煌。

城固县龙头镇七星寺如今是一个农场的院落,了无当年办学的痕迹。今汉中市汉台区七里镇文家庙村是原西北联大医学院所在地,几经变迁,现在是文家庙小学的校址,周围已经很少有人知道这里曾与西北联大有过关联。

勉县武侯祠内,已经找不到一丝西北联大农学院的遗迹,就连里边的工作人员也不知道,西北联大农学院曾在此办学。

西北联大的历史被湮没,让莫伸感到心痛不已。他认为,重拾这段历史,也是对抗战的一个很好的纪念。

当年的西北联大后来到底衍生出多少高校,一直没有一个完整的统计。目前可知,汉中地区的最高学府陕西理工学院,以及后来回到原校址办学的中国农业大学、天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河南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陕西建筑科技大学等,都与西北联大的五个学院有渊源。

“西北联大存在时间非常短暂,但其在西北留存下来的这几所高校,为战后及新中国成立后的西北高教发展奠定了相当的基础。”莫伸说。

篇4:不可忘却的记忆作文

柔和的灯光下,一向酷爱看球赛的爸爸却捧起报纸专心阅读,妈妈也不再忙里忙外,“叮叮当当”的刷碗声、“嗡嗡”的洗衣声……这一切都在我家里销声匿迹。家里除了“静”还是“静”,静得让我感到温馨,静得让我充满感动。我明白:这都是因为我上初三了。

夜深了,我从写字台前站起身,伸了伸腰,打了个长长的哈欠“啊——”谁知我的这声哈欠好似一声命令,门应声而开,一股香喷喷的牛奶味儿迎面扑来,妈妈走了进来,“喝杯牛奶吧!注意身体,别累着!”一份感动涌上心头……

为迎接期末考试,连日的加班加点让我疲惫不堪,我感觉嗓子很干涩,原来感冒了,自己都不知觉。课间,我无力地趴在课桌上,嗓子痒得让我连声咳嗽。

“感冒了吗?我这有感冒药,保你药到病除,给。”是好友的声音。

随即一杯热水放到了我的桌上。“感冒感冒,加杯热水就有疗效。”

“红糖水加姜片,胜过感冒药,放学后我回寝室给你泡。”

“出身汗感冒就好得快,下午我们到操场上运动去……”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为我出主意。此时此刻,我内心充满感动。

期末检测成绩出来了,科学老师把我叫到他办公室,拿我的成绩和前一次对比,没有进步,也没有退步,但是别人却超越了我很多。“你在科学学科上还应该多花时间啊,在中考里科学是最占分数值的,只要你多点时间去琢磨,相信能提高的。假期里好好安排时间,多找找方法。”

面对老师那鼓励的目光,我使劲地点了点头……

初三的生活很紧张,这不,越急就越出问题。早餐店门口早已排成了一字长蛇阵。我在一旁干着急,我还急着赶早自习呢。卖早餐的老大爷一眼就看见了我,冲着我喊:“孩子,你先来。”面对别人不解的目光,他说:“这孩子正上初三呢,时间紧,理应优先!”“你怎么知道?”“我有个孙子和你一样,书包里放着书不够,手里还提一袋,初三的学生啊都这样,每时每刻都带这么多书。”

我从心底里佩服老大爷的好眼力,但我更佩服他的好心眼。素不相识,就能如此心怀他人。感动,又一次充满心间。

篇5:不可忘却的记忆作文

我极不耐烦地打断她:“奶奶,我都多大了,你怎么老提这事儿?”“你呀,在我眼里永远是小孩子。”奶奶慈祥地笑着,一边扑扑地摇着沉重的蒲扇。

夏末的夜晚真迷人!一切都笼罩在夜色中,月光星光柔和地交织在一起,将黑色的远山和近处的大树柔柔地镀上一层乳色,烘托出一片安静祥和的夏日乡村夜。

忽然,天井的草丛中有星星点点的光,上上下下飘忽不定地游荡着。我一愣,便马上惊呼:“萤火虫!”奶奶也抬起头,四处张望:“哪儿呢?”“那儿、那儿。”我用手指着草丛兴奋的喊,“奶奶,我要。”奶奶听罢艰难地站起身来,放下厚重的蒲扇,蹒跚地小跑到草丛中,口中还兴奋地念叨着:“给孙女捉萤火虫咯。”奶有严重的关节炎,可此时全然看不出。这会儿奶奶像一个小姑娘,在草丛中认真而又兴奋地捕捉每一只萤火虫。她的手脚并不敏捷,赶不上萤火虫飘忽的速度,可望着她在草丛中来来回回的身影,我的眼睛有些模糊了。

我们一家三口常年在千里之外,一年最多才能回来看奶奶两次。但每次回来,奶奶都会认认真真地将屋子打扫的干干净净,还总把我们爱吃的菜提前买好,她总是尽力把一切都想得很周到。可是我却对这些不以为然,甚至认为奶奶多此一举。而现在,年迈的奶奶竟在为孙女一个毫无意义的要求,忘却病痛全心全意地捕捉萤火虫!

篇6:不可忘却的记忆作文

那是一个寂静的夜晚,每个人都已疲惫不堪,快快入睡。唯独我们几个还精力充沛,在寝室里畅谈。突然,一阵敲门声穿过我们的谈话声,跑进我们的耳中。一瞬间,寝室鸦雀无声,因为我们知道老师来了…。老师将我们叫到外面去,一个个地批评教育。当轮到我时,我不敢抬头正视老师。身为班干部,不但没有管好纪律,好带头说话,我倍感惭愧。过了好久好久,老师都没开口。最后,老师拍了拍我的肩膀说:“老师相信你是个懂事的孩子,希望下次你能做好榜样。”就是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温和而细腻,却让我彻夜未眠。

这片雪花融化,我感到很冷,然后低头默念:老师,我一定会做好榜样的。

有苦有甜,这就是记忆的雪花带给我的感受,我会将他们好好保存,永远珍藏在我的心中。

篇7:行走遵义:找寻不可忘却的记忆

遵义最漂亮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凤凰山和山脚下缓缓流淌的湘江河水。上山的路有大小路好几条,市民和游客都偏爱走小路。登上凤凰山,就走进了原始森林的怀抱,清新的野趣扑面而来。走在这样的山路上,感觉不到是在旅游,倒像是个无忧无虑的山里人。在市区,能拥有这样一座山真是遵义市民的福气。山不很高,海拔1078米,但遵义本身海拔就800多米,所以凤凰山也就200多米高,跑得快点20~30分钟就可到山顶的瞭望塔。在这里可以俯瞰遵义城和远处层峦起伏的山脉。山上尽是运动的人,打羽毛球的,跳健身舞的,打拳舞剑的,练气练声的,大都穿着专业行头,也是一景。

半山腰上有座红军山,属于凤凰山一隅,由于建有红军烈士纪念碑和红军红三军团的参谋长邓萍烈士墓而得名。还有在课本上读过的红军女卫生员的墓,每到周日有市民自行组织的合唱团风雨无阻在此唱歌,横幅上写着:不管你来自何方,什么年纪,想唱就来。唱的都是悠扬的民歌和激昂的革命歌曲。密密的树林里和广场的树荫下是三三两两的人在喝茶聊天,打牌下棋。

山脚下流淌着清清的湘江河,沿江的亲水平台因为贴近自然而透着亲切。江中有戏水人踏着一排毛竹,手执一根平衡竹竿在水中划出各种姿势,几个人还做出各种造型,悠然游戏。不管春夏秋冬,每天都有游泳的人在劈波斩浪。垂钓的人,静静地候着鱼竿,等待着那鱼线上的一丝颤动,尽管都是手指长短的鱼,也乐此不疲。遵义人的生活就在凤凰山,凤凰山就是遵义人的生活,安详而清闲。

著名的遵义会议会址位于遵义老城中心,子尹路东87号院,是一幢二层柱廊式的豪华建筑。原属国民革命军黔军师长柏辉章的私邸,又称“柏公馆”。这里也成为当年红军总部的所在地。这幢房子高墙重门,古香古色,门楼气势雄伟,门前朱红油漆,红光闪亮。毛泽东1964年亲手书写的“遵义会议会址”6个大字,苍劲有力,笔飞神舞,雕刻在黑底锃亮的油漆巨匾上,高悬在大门正中。进门所见,“柏公馆”建筑颇具特色,砖木结构,中西合璧,曲尺圆拱、内廊环绕,青砖廊柱、转角楼梯,飞檐翘角,雕花门窗。整座楼既具西式格调,又保留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风格。整座主楼通高12米,占地面积528平方米,青墙绿瓦白脊,线条简约。会址周围花带环绕,松青柏翠,敞朗大方像是个幽静、雅致的花园,显得秀丽而壮观。

现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遵义会议会址的组成部分有:遵义会议期间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住址,红军总政治部旧址、秦邦宪住址、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旧址、红军警备司令部旧址等,已形成颇具规模的纪念体系。最近几年来,红军烈士陵园划归了纪念馆,2004年新建“遵义会议陈列馆”、2007年“红军街”开业,使以遵义会议会址为中心的纪念体系不断蓬勃扩展,成为贵州乃至全国的红色旅游胜地。

1935年1月,中国红农红军一方面军(中央红军)突破乌江天险,占领了贵州遵义。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重新肯定了毛泽东的军事路线,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确立了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3人小组,负责军事指挥,选举了张闻天为总书记,主持日常工作。遵义会议开始了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的新的领导,从而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

当年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就在楼房主客厅的二楼上举行,室内按当年会议室原貌进行布置。室内正中放着一张深红色的长方形大木桌,桌子四周摆着一圈藤椅,桌下还放着一个八角形的炭火盆。天花板正中,悬挂着一盏圆形瓷罩的“洋油”灯。东壁挂着一架木框镜面的自鸣钟,还有两个壁柜,两壁是一排明亮的玻璃窗。

篇8:不可忘却的记忆作文

记得是两三年前吧,那时银屏基本都被《隋唐英雄》和《隋唐演义》霸占了,甚至走在大街上都能听到三五成群的人在津津乐道,道些什么呢?当然是隋唐啦!

就连我们班里也掀起了一股隋唐热,同学们竞相模仿起山东好汉秦琼、冷面寒枪俏罗成、天宝将军宇文成都、秦王李世民还有许许多多其他角色,大家相互结拜,攻城掠地,玩得不亦乐乎。

某天,有个同学带了一本《隋唐演义》回班,那一段段精彩的文字,一幅幅精美的插图,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早就把我的心思全吸引过去了。我好羡慕他,心想:要是我也能有一本这样的书那该多好啊!

为此,我也像妈妈提出过请求,可妈妈的态度一直不咸不淡的,大概是因为快要考试的缘故。我是个急性子,实在坐不下去了,于是乎,我决定瞒着妈妈,偷偷地去买一本。

终于挨到了周末,我满怀着激动无比的心情,紧紧攥着一张百元大钞,马不停蹄地跑到了附近的新华书店。

很快,我便在书架上找到了那本我梦寐以求的《隋唐演义》。捧在怀里,那一本厚厚的,沉甸甸的书让我感到无比的满足,越发地想把它据为己有。

伴随着满心的欢喜,我郑重地将书放在收银台上,像是在进行什么重要的仪式。可是,我却犹豫了:瞒着爸爸妈妈买书,这样真的好吗?这算不算骗人呢?但,我是真的很喜欢这本书啊!

我的思想在挣扎,最后,我对这本书的喜好还是占了上风。

我如愿以偿地走出了书店,却没有想象中的快乐,心里好像被什么东西压住了,闷闷的,是我做错了什么吗?

恍恍惚惚,我回到了家门口,这是,我的心就像小鹿乱撞,跳得更厉害了。

开了门,我赶紧避开妈妈的目光,企图从一旁溜回了自己的房间。

等等。妈妈一句话说得我直打哆嗦,你的书哪来的?同学借借给我的。——我撒谎了!我平生第一次撒谎了!那一刻,我头一次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挫败感。

也许是妈妈看出了破绽,她用精锐的目光审视着我,从头到脚刷了一遍,我浑身凉飕飕的,似乎有一场灾难要发生。我低下头,不敢再多看她一秒。看着我。妈妈压低了声音,吓得我寒毛直竖。不知是出于高压,还是自己心里有鬼,一瞬间,我只觉天昏地暗,金星乱冒,竟迸出急泪。对不起,我撒谎了。这才是我最想说的吧?

原以为妈妈会毫不留情地骂我一顿,出乎意料,她不但没有批评我,还略带疼惜地摸摸我的头。你买书,妈不拦你,可是,你为什么要瞒着妈妈呢?

我们都沉默了。

罢了罢了,你知道错了就好,知道错了以后就不能再犯了

因为有了这一段记忆,我再也不敢撒谎了,我在跟努力地做一个诚信的人。

篇9:不可忘却的记忆作文

我母亲为了让我多睡一会就开始承担起用那已多年未用的自行车搭着我上学。因为这样她每天都少睡至少2个小时,而且繁忙的工作也是不懂事,偏偏在这些时候来打扰她。这使母亲又消瘦了许多。还是像往常的时候,我母亲把车从车篷你拉了出来后,我母亲就垮了上去,我也随之上了车。

母亲开始用那劳累的身体开始运动自行车了。母亲虽然疲倦不堪,但还是拿起了12分精神踏着车踏板向前驶去。我抱紧了母亲,害怕自己会摔下去,这样使母亲更加困难了。但母亲没有说一句抱怨,而是让我更加的抱牢一些。我看着母亲,她如同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狂风暴雨也不怕。但那头上的头发没以前那样黑了,而是白发也开始抢滩登陆了;手上也可以看见那一块又一块顽固的老茧;脸上也有了皱纹,那皱纹也如此的狠,如此的深。年少的我是如此的调皮从不为我的母亲省心。天气晴朗,太阳高高挂,我母亲也如同以往骑着自行车。

我也很开心,脚也荡来荡去。突然,经过一个路杆,我的腿刚好猛的撞到的那水泥干上。我忍不了疼痛让我母亲停下。母亲问:“怎么了?”“妈,我的腿撞到水泥杆上了!”我妈听后,捏紧了刹车,立即跳下车来观察。那膝盖撞出了很大一块伤口,正在流血,她立刻拿纸来给我擦血。“还疼吗?莫动了。”我妈十分着急。“妈,没有多疼。擦了血,我们就继续。”我忍着说。我妈妈又怕上学迟到了,就又骑上了车。在上学路上一直在对我说:“儿子,妈妈对不起你,让你撞这了。”“妈妈,不是你的错,是我的脚不小心撞上去的,没有你的错。是我自己的错。”我含着泪水,对母亲说。到了学校们外,我深深的抱着妈妈,我妈妈关心我:“下午慢慢来,多休息,别再让伤口复发了。记住啊!”

篇10:不可忘却的记忆作文

最后一次走进我的老教室,最后一次看看你们——我亲爱的同学和老师,这一切都只能变成不可忘却的记忆。

我不得不感叹美好的短暂。当我意识到它的存在时,它却已经从我身边溜走了。

大沐,你是否还记得我们躲在虚拟世界里的那段日子,没有世俗的困扰,只有彼此的将心比心。和你在一起总是快乐的,你圆圆的身子,憨厚的样子,一笑不小心露出来的参差不齐的牙齿,总是让我忍俊不禁。你是否还记得,我们一起回家的路上与太阳同行的时光?我推着车,你唱着歌,虽然你自称“优美动听”的嗓音曾几度让我虚脱。那一段美好的日子里,我们形影不离,是一对亲密无间的好兄弟。不要忘了我,记住,我们是永远的“刀枪双侠”。

鲁哥,你是否还记得,一个初出茅庐的小个子凭着自己不精湛的球技和你一次次“斗牛”,一次次的被你打败。多么令人难忘啊,闭上眼想起这些日子,想起你,我不知道为什么眼里竟有一滴泪珠。那时候的我们不像大人,我们不怕被打败,只怕输。于是,我一次次输给你,却一次次地声言要向你挑战。曾有一天你在QQ上说要转学,我告诉你要知足,不要等到失去的时候才珍惜。可现在却是我要先离开你了。那天我打开QQ,你的留言是同样的话:要知足,要珍惜!

时光不倒流,一旦成为记忆就不能回头。

老师,记忆中的母亲还记得你的得意门生给你惹过的麻烦吗?他总是那么狂妄,总是天不怕地不怕。但你是否知道,他看见了你为他流的那滴泪水,他尝到了那滴泪的滋味,苦苦的,涩涩的,像他的回忆。

龙哥,你是否记得每次大扫除,你总是偷偷的请我吃一根火腿肠?它是玉米味的,甜甜的,像你,像我的回忆。

小肥皂,你是否还记得那天放学,我在教室里狂扁你的时候?对不起,如果还有下次,我一定让你过过打我的隐。

记得我的“官职”吗?嘿嘿,四个衔,全是“副”的,你们说我害了“副”科病。哈哈,这一切都永远成为记忆了吗?

篇11:初二优秀作文:不可忘却的记忆

那一年是5月12日,中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0级大地震,那时的我们正在教室里安静的上自习,突然我们感到头晕目眩,在浑浑噩噩中忽然听到有一个声音“地震了,同学们快跑!”此刻,人们才慢慢的意识过来,哭声,尖叫声,呼喊声……乱成一团。此时的我们在灾难来临时显得如此的无助,如此的脆弱,同学们疯了一样的向楼下狂奔。

幸运的是,我们受到的只是余震,并没有遭受到多大的破坏,但是有人却在网上发布当天晚上10:00还可能发生地震,引起了人们的恐慌。同学们拼命的往家里打电话,糟糕的是怎么打也打不出去。等到校长向地震局咨询完情况,告诉我们真实的消息,我们很安全,我们受到的只是汶川地区的余波。同学们欢呼起来,他们欢呼的背后却深藏着一丝同情,悲伤。

当我们从电视画面中看到中央温家宝亲赴灾区,中央胡锦涛不到一小时就下达命令时,我们感到了政府的温暖;当我们看到人民子弟兵们奋不顾身解救灾民时,我们感到了人性的关爱;当我们看到各行各界的人士,无论是明星、商人,还是学生,农民,当他们把手中的钱放入捐款箱,把物资放在捐赠台时,我们体会到了大爱无边;当我们看到灾区的人民在被解救后对生命的渴望,对生活的向往时,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坚强。

篇12:不可忘却的记忆-渭华起义

作者:齐

时光若水,回不到从前,时光一逝永不回,往事只能回忆。一转眼,渭华起义的英烈们离开我们已经88年了,回想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他们:许权重、唐澎、刘志丹、刘继增、王泰吉等一大批革命志士,在中国西北打响了对反革命的第一枪,把对敌革命的红旗第一次插在了西北,插在了渭河两岸,秦岭脚下,在中国革命的里程碑上,继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之后,在中国革命的征途上又写下了浓重的一页。

想想88年前那个火红的5月,无数广大劳苦大众,在近300多名在陕中共党员的带领下,在西起渭南、东至潼关,以华县、五一(民国初期县治,今属渭南市临渭区)、华阴等5县为方圆的广大渭华地区,一夜之间同时暴动,向盘踞西北的国民党反动派打响了第一枪,掀起了永留青史的渭华起义。

站着微微细雨中,望着渭华起义纪念馆前的那五个鲜红大字,5月的华县高塘一下子把我的记忆带回到88年前,我知道,时光若水,再也回不到从前,曾经那些鲜活的记忆,隔着岁月的河流,只能活生生的站在我们眼前,活在我们的心里,留在我们的记忆里。曾经行进在渭华起义中的那一个个先烈们,一时间把我的记忆带回到那个风起云涌的火热年代,微微细雨是我们对他们的哀思,渺渺薄雾是我们对他们的敬仰,当我今天再次站在渭华起义纪念馆前,当我再次凝视哪一个个活在我们心中的先烈们,无尽的怅惘和思念,让我停步不前,想当年,他们为了广大劳苦大众,为了广大穷人过上人人有饭吃,人

人有衣穿,人人平等的新社会,他们揭竿而起,把自我的安危抛在了脑后,带领上万群众,高唱着:“不爱银子不爱财,光爱工农苏维埃;不爱金子不爱钱,光爱人民新政权。”举起手中的枪,拿起手中的矛,端起手中的锄把、撅头,冒着枪林弹雨,冒着反动派的威胁恐吓,向盘踞在渭华地区多年的反动派,发出了自己积攒多年的怒火,向一切反动旧恶势力开始了历史的清算,他们前仆后继不怕牺牲,很快建立和形成了以华县高塘、渭南塔山为中心,东至少华山、西到临潼、北接渭河、南连秦岭,约200平方公里的红色割据区域,苏维埃政权在华县、渭南、五一(民国初期县治,今属渭南市临渭区)3个县48个区、村迅速建立。使这里的劳苦大众过上了短暂的幸福生活,后随在敌强我弱的历史面前,在国民党军不断调集 3个师以上的重兵前来“围剿”之下,他们这些先烈们带领广大工农革命军,终因寡不敌众,大部伤亡,并在后来的游击斗争中,不断牺牲,把那一腔腔热血,洒在了渭河岸边,秦岭脚下。但革命的火种是扑不灭的,革命的信仰更是催不垮的。

当我们仰望天空,俯视脚下曾经沁透着烈士们的鲜血的大地时,为渭华起义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中的丰功伟绩而自豪,更为我们这些三秦汉子的前辈们不怕压迫,勇于抗争而自豪,他们:许权重、唐澎、刘志丹、刘继增、王泰吉等,是我们的榜样,是我们的楷模,渭华起义的意义,如邓小平、习仲勋、徐向前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题词中评价的那样,渭华起义是大革命失败后中共陕西省委领导的,以军事力量与农民运动相结合,在全国具有重大影响的起义之一。这次起义沉重地打击了西北反动统治阶级的嚣张气焰,鼓舞了西北人民的斗志。同时也教育和锻炼了陕西人民,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培养了一大批政

治、军事干部,为以后创建西北革命根据地积累了经验。

今天,当我们再次站在这里缅怀先烈,感受红色教育的洗礼,纪念和回忆爆发于1928年的渭华起义,他们在中国革命历史中的作用将永存千古。渭华起义,是在全国大革命陷入低谷时,继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之后,全国最具影响的起义之一,它打响了西北武装革命的第一枪。1927年,陕西省委根据中央“八七”会议精神,决定在群众基础好、斗争热情高的渭华地区组织武装暴动。1928年5月,在许权重、唐澎、刘志丹、刘继增、王泰吉等先烈的领导指挥下,华县高塘、渭南崇凝塔为中心地渭华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农民武装和革命军队配合的渭华起义,形成了方圆数百里的红色区域和革命武装割据的局面。渭华起义虽然失败,但它为党培养了一大批革命骨干和领导人物,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并将革命的火种引向陕北,创建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成为党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和抗日战争的出发地。

时光无言,站在渭华起义指挥司令部遗迹的那一株株翠柏中间,耳边只有五月细雨的哭泣和那长久的哀思,静静流淌。我们对那些渭华起义牺牲先辈思念和纪念,盛放在内心的那最深角落,以后的日子无论春秋冬夏,我们都会在那细雨飘扬的五月,在哪一个安静的时刻,铺展开来细细回忆,不可忘却!他们:许权重、唐澎、刘志丹、刘继增、王泰吉等将永远活在我们心里,就如坐在我们旁边。激励着我们,航空报国,强军富民,为中国航空试飞事业贡献自己的那一份热一份情。

历史长河奔流不息,时光的河流颠簸起伏,每个人这一辈子都要历经许多事,见过很多人。有的人,走着走着就淡了,有的人,想着想着就忘了,而有的人却永远活在我们的记忆里,永世不可忘却,犹如渭华起义中的那一个个先烈们。或许世间的事,没有人能说的清?或许一个转身,有的人就是一辈子。可是,当他们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在历史的危机面前迎风破浪,不断开启自己人生的新航程,就永远活在我们的记忆里。

篇13:无法忘却的记忆作文600字

亲情是母亲灼灼的泪水,柔情的呼唤,和温暖舒适的怀抱;亲情是父亲扬起的手掌,颤动的双唇和恨铁不成钢的.怒容;亲情就在眉眼顾盼间,浅浅的微笑里,流动着无法忘却的记忆……

母亲,对我而言,是一位既陌生又熟悉的人,她,每天工作到很晚,没有时间陪我,只留我一人独自在家,我对她没有一点的爱,但,自从经历了那件事后——

我家门前的茶花不知怎么的,突然间,一点一点地凋零,我却浑然不知。妈妈却注意到了它,每天都悉心地照料它。她现在正在为每一株茶花剪去茶叶,并时不时用纤长的双手抚摸着那盆茶花。细碎的阳光从窗前透过,沾染了她的发尖,暖阳缭绕在她身上,伴着茶花,指间花间,融为一体。

这时,她敲了敲我的房门,走了进来。我望着她面前的那盆朝气蓬勃的茶花,不由得惊呆了,结巴地问:“这……这真的是那……那盆茶花吗?”母亲用那温柔的眸子望着我,温柔地说道:“是的。”再看看母亲那憔悴的面庞,心里很不是滋味。“孩子,你知道茶花怒放的意义吗?其实,青春不可挥霍,在漫长的青春道路上有太多太多的挫折在等着你,有的会直接将你打入漆黑的深渊,只有努力奋斗,才能解决问题;只有坚持不懈,才能战胜挫折;只有顽强拼搏,才能在这布满荆棘的道路上奋力前进!”“母亲,我明白了,谢谢您!”我巧笑倩兮,这句话,令我难以忘却。“没事,孩子,加油!你一定会成功!”

原来,母亲一直都在默默关注我,给我力量,给我鼓励,浓浓母爱,殷殷深情……

篇14:不可忘却的记忆作文1500字

我静静地走在这条路上,回过头,眼神轻轻碰触到那些遥远的曾经。透过氤氲的水汽,看到的是一路走来那些刻骨铭心的,永远也不能忘却的记忆……

“一、二、三…...”一个梳着朝天辫,穿着一条白裙子的小女孩,手拿一根彩色的跳绳,双眼紧盯着自己的双脚,嘴里发出轻快的数数声。那双漂亮的凉鞋一落地,便与小屋前的青石板接触,发出悦耳的声音。午后的小院,阳光透过门前的那颗大枣树,暖暖的洒在女孩身上,女孩坐在树下休息,心里便会痴痴地想:什么时候才能吃上香甜的枣呢?那一刻,午后、小院、阳光、枣树,一袭白裙的女孩,构成了永远也不能忘却的记忆。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一阵清脆的歌声又飘到我的耳边。一个剪着齐耳短发,穿一件背心,一条短裤,一双运动鞋的小女孩,背着一个漂亮的小书包,戴着鲜艳的红领巾,正欢快地跑向教室。一想到今天又要学习新知识,她不禁嘴角上扬,轻轻的笑了,嘴里也唱出了代表快乐的歌声。那个书包在她身后左右摆动着,微风轻轻地吹着,仿佛在为她加油。一瞬间,清晨、校园、微风、歌声,一脸笑意的女孩,构成了我不能忘却的记忆。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一个戴眼镜的女孩,穿一身干净的.校服,双手捧着课本,在微弱的路灯光下读着古文。寂静的夜晚,她慢慢地向家的方向走去。那晚的星空很美,可她却没有注意到。雨后的空气清新,使得深黑的天幕看起来更加唯美。瞬时,夜晚、小路、星空、路灯,一心学习的女孩,构成了不能忘却的记忆。

上一篇:有关草的谜语下一篇: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