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民族团结歌 谱一小新风尚

2024-04-21

唱民族团结歌 谱一小新风尚(精选4篇)

篇1:唱民族团结歌 谱一小新风尚

唱民族团结歌 谱一小新风尚

----托克逊县第一小学民族团结汇报材料

国家级民族团结模范集体----托克逊县第一小学位于托克逊县九龙路,现有教学班54个,在校学生近2300余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占65%,教职工占53.6%,班子成员少数民族占80%.作为民汉合校的大学校,学校一直重视民族团结工作。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为了全面深入地宣传贯彻 党的十八大精神,宣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我们以“三爱” 为主题开展了国情教育、新疆区情教育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教育和“三个不忘”(不忘党的恩情、不忘祖国的温暖、不忘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历程)教育,引导各族师生不断增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牢固树立三个离不 开思想,我校以抓学习,求团结,树典型,结对子,思稳定,谋发展为目 标,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使民汉师生亲如一家,民族团结之花更加绚 丽多彩,各项工作不但稳步推进,且更具特色,各类活动丰富多彩。我校在继承和发扬历年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好经验、好做法的基础上,总结经验,与时俱进,坚持“一手抓民族团结,一手抓改革发展”,进一步增强民族团结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认真开展了一系列活动,为我校教育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内外环境。

一、创新载体,强化措施,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⒈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渗透于各学科教育。为汉文部学生配备专职教师,并配专门的维吾尔族语言教材《儿童双语识字课本》安排4、5、6年级的汉回学生每周开设一节维语课。各科教师将民族团结教育作为学科教育的必要补充和延伸,增强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⒉ 寓教于乐,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努力抓好民族团结教育与民族传统节日之间的结合。如:3月21日是维吾尔族的传统节日——诺肉孜节。全体师生汇聚一堂,载歌载舞,表达对春天的祝福,汉族师生进一步感受了维吾尔族传统文化,加深了各民族之间的了解和友谊。每逢维吾尔族和汉族传统节日,学校开展了“你到我家吃馓子,我到你家吃月饼”的互访互动系列活动。

在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中,积极组织,广泛开展办一期民族团结板报,做一份民族团结手抄报,读一个民族团结的故事,开展一次民族团结演讲比赛,开一次民族团结的主题班(队)会等活动,充分发挥文体活动的德育载体功能。

经常开展民汉“手拉手”活动,想方设法为民族学生办实事,解决特困民族生的生活困难问题。开展爱心义卖活动献爱心。“跳蚤市场”上的商品都是学生们经过家长同意后带到学校义卖的。所有义卖收益归各少先队中队设立的“扶贫帮困基金”,并用于帮助困难的孩子们渡过难关。爱心行动增进了各族师生之间的民族团结之情,为民族团结教育活动赋予活力。

开展“图书漂流”好书共分享活动。学生们把自己喜欢的书拿到学校来,推荐给“手拉手”班级的同学们。每一个推荐的同学都要把推荐书籍的中心思想、经典部分、亮点之处介绍给同学们,吸引更多的学生去阅读。“图书漂流”活动让孩子们懂得了分享,既锻炼了学生的读书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演讲能力,又促进了民汉学生之间的友谊。

利用橱窗、板报、校园广播、标语、横幅等宣传工具向学生大力宣传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使学生真正了解什么是民族精神。利用少先大队活动和升旗仪式,让学生自己搜集有关民族精神的人物、事件,并从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中寻找和发现其体现的民族精神。

3.走出校园,以社会实践提高民族团结意识。让学生投身社会,开展社区服务、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学校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维吾尔族人家感受维吾尔族的民居特点,家装风格,并体验维吾尔族食品——馕的制作过程。学校少先队员与社区干部一同赴敬老院慰问。为老人们带去食物,并表演节目。让学生在社会服务中得到体验和感悟,培养尊老助老的良好品德和文明习惯,继承和发扬了雷锋志愿服务精神,培养学生关注弱势群体,服务社会的意识。

2014年暑期,组织我校学生与克尔碱镇通沟小学的维吾尔和哈萨克族学生开展了“阿塔阿帕我来了”“艾凯雪谢我来了”系列连心进农家融情实践活动,2015年寒假延续暑期连心进农家融情实践活动开展“又见阿帕阿塔”,2016年暑假,我校又和克尔碱镇中心校20名学生开展了 “我在城里有个家”活动,(20名克尔碱镇的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学生与我校40名汉族、维吾尔族同学一道看电影、游泳、吃汉堡,晚上20名哈萨克族同学又到成立的好朋友家里住宿)。被媒体广泛报道,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每年还积极组织、鼓励师生参加各级 “学双语,比双语”擂台大赛,通过比赛让师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加强与外界的联系。

二、“开展快乐教育,打造和谐校园”,共唱团结歌。学校加强体艺美教育、书香校园建设、“五四三二一”活动,开展“快乐教育”主题活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培养师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提升学校办学品位和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1.突出传统文化熏陶,提升文化素养。以“经典诵读、快乐阅读”为突破口,让少数民族孩子学习传统文化,通过朗诵、唱歌、舞蹈等形式,将传统文化中的《弟子规》用维汉两种语言以快板、舞蹈等形式演绎,使少数民族孩子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开展“快乐大课间”活动,构建“快乐校园”。充分发挥师生优势,因材施教,让特长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各得其所,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积极主动开展体操、舞蹈、趣味游戏、以及特色活动项目:如啦啦操、跳绳、踢毽子、皮筋舞、滚铁环、武术、掷沙包、抖空竹、呼啦圈等各类活动。请专业老师指导儿童画、书法、剪纸、少儿舞蹈、萨满舞、啦啦操、葫芦丝、合唱、十字绣、钩针编织等。学校体育、音乐教师一起编排具有民族特色的集体舞、充满活力的乒乓球拍操、中国少年先锋队手语操,每当音乐声响起,全校民汉师生一起在阳光下尽享运动之乐,成为校园内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3.建设特色班级,构建快乐和谐小家庭。学校不分民族、不分班级,实施民汉结对,共同打造“一班一品、一班一特”,建设魔尺、魔方、绢花、跳棋、象棋、军棋、呼啦圈、阅读、朗诵、手工制作、皮筋舞、空竹、踢毽子、跳绳、滚铁环等特色班级。要求人人都参与,个个求特长,班班有特色。使整个学校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办学品位和管理水平。

精彩的课外活动不但不会影响孩子的学习,还让孩子各方面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和锻炼。更重要的是,在活动中增进了各族师生间的民族团结之情。

实践证明,托克逊县第一小学抓住重点、突出特色,通过对儿童从小进行党的民族政策的教育,使儿童逐步树立起科学民族观,不断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具备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和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素质。托克逊县第一小学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出别具特色的民族团结教育之路,凝聚了民汉师生的民族团结情,共同唱响团结之歌。

托克逊县第一小学

二〇一六年七月

篇2:唱民族团结歌 谱一小新风尚

2010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制定下发了《关于在全区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意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在全区上下开展得如火如荼,一大批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社区、模范乡村、模范学校、模范企业及“和谐寺观教堂”脱颖而出,“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深入人心,携手共建民族团结进步和谐区成为各族干部群众的共识。

自治区民委把开展民族团结创建活动作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要抓手,2年来投入专项资金1678万元,重点扶持24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20个清真食品示范企业、5个少数民族人才培训基地、12个民族文化联系点、10个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建设。帮助示范村进行了基础设施、特色养殖和文化设施建设,促进了农民增收,增进了民族团结,推动了团结、文明、和谐新风尚在基层普遍形成。

篇3:唱民族团结歌 谱一小新风尚

一、新形势下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

(一)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是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发展的需要

高校作为培养现代高级人才的摇篮,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德才兼备、德育为先的育人理念,培养出的高级人才不仅要掌握现代高科技知识,而且还应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高校只有培养出这样的人才才能真正服务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因此,高校在培养现代高级人才的过程中要始终重视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牢牢抓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个中心工作,对大学生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团结教育。在高校大学生中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知道,高校大学生来自祖国四面八方,既有汉族学生,也有许多少数民族学生,由于生活风俗习惯和心理特征的差异,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一些矛盾和问题。因此,在高校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尤为重要,通过对大学生开展系统的民族团结教育使大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到,是各个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各个民族共同生活在一个大家庭中应该和睦相处、平等相待、团结协作,共同建设美好的家园,并为实现共同的理想目标而奋斗。因此,高校对大学生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不但有利于创建平安校园,而且有利于维护高校的稳定,促进高校的和谐发展。

(二)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是大学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需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的宣传教育,对我国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发展和完善起到了推动作用。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被调查的大学生总体上有着较强的民族意识和较深的民族感情,但又不局限于狭隘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感情,表现出了一定的理性思维和法律意识,绝大多数学生对民族分裂行为持坚决反对的态度,但也有个别学生在反对民族分裂和维护祖国统一等方面存在错误认识,这说明高校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方面仍需要作出努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在世界民族主义思想日益泛滥和蔓延的今天,高校更应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告诉我们,民族问题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民族问题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它总是与其他的问题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在处理民族问题时要始终坚持平等、团结、互助的原则,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高校对大学开展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有助于大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民族观,从而为实现民族团结和民族平等作出自己的贡献。

(三)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是有效应对国内外复杂形势挑战的需要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一个长期和平、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和平、发展、合作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在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我们既有机遇,更有风险与挑战。国际上那些西方敌对势力妄图对我国实施西化和分化的政治图谋一刻也没有放松,他们会不断地与国内民族分裂势力相互勾结,处心积虑地利用所谓的“民族”、“宗教”、“人权”等问题,加紧对我国进行渗透、分裂和颠覆活动。同时,国内的三股势力即民族分裂势力、暴力恐怖势力和宗教极端势力也在加紧活动,与国外敌对势力遥相呼应,严重威胁着国家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2009年7月发生在新疆乌鲁木齐的“7·5”暴力犯罪事件,就是一小撮民族分裂分子所为。因此,在新的历史形势下,我们一方面要不断提高警惕,另一方面要采取一些有力措施来应对这些严峻的挑战。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也是国内外敌对势力争夺的重点对象。基于此,我们要在高校大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通过这些教育活动,引导大学生正确地看待国家与民族、历史与现实等诸多关系,从而使他们在面对复杂严峻的政治斗争形势时能够始终站稳脚跟,坚决地维护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

二、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规律的论述,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观察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人类社会民族现象、把握民族发展规律和解决民族问题的科学思想体系,它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本原理,对前资本主义时期、资本主义时期人类社会的民族过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揭示了阶级社会民族压迫的根源和民族问题的发展趋势,论证了无产阶级革命与民族解放运动的关系,阐释了只有社会主义能够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党的民族政策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领导我国各族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过程中,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而提出的一整套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纲领、方针和政策,它创造性地丰富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其主要内容包括: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政策;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政策;尊重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政策;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等。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的重要保证[2]。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团结理论教育

在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的基础上,还应对大学生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团结理论的教育,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提高大学生对民族团结、祖国统一和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等重要意义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主要包括邓小平民族理论、江泽民关于民族团结的理论和胡锦涛关于民族和谐的理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正确处理民族问题,认真做好民族工作,巩固和发展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形成了邓小平关于民族团结的理论,实现了党的民族理论的第二次飞跃。其主要观点有: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强调民族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千方百计把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搞上去;强调要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制定民族区域自治法,实现民族区域自治法制化。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准确把握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深刻阐明了民族问题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强调“民族、宗教无小事”;强调加快发展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核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提出了“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强调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是国家的最高利益,民族凝聚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提出民族干部状况是衡量一个民族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培养民族干部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提出要旗帜鲜明地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三股势力”。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站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起点上,鲜明提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实现了民族工作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指出和谐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是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强调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2]。

(三)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发展成就教育

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各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全国一样,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党和国家始终坚持把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不断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支持力度,坚持国家帮助、发达地区支援、民族地区自力更生相结合的方针,努力增强民族地区经济实力,扩大民族地区对外开放力度;积极保护和发展民族传统,推动民族地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大力发展各民族地区社会事业,推动民族地区全面发展,各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历史性提高,民族地区的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前各民族地区的发展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宣传教育,引导大学生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发展成就,更加珍惜民族团结稳定的发展环境,从而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四)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主义法治的教育

稳定是福,动乱是祸,社会稳定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期盼。社会不稳定,什么事情也干不成,已经取得的巨大成就也会失去,更谈不上什么幸福美好的生活。社会主义法治是维护社会稳定、实现人民幸福的重要保障,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要通过具体有效的宣传教育,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到拉萨“3·14”事件和乌鲁木齐“7·5”事件是境内外敌对势力精心策划和组织的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其罪恶本质是分裂祖国,其险恶用心是破坏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通过学习教育活动使大学生能够深刻认识到依法维护我国社会稳定的重要性,从而引导他们做知法守法的好公民,切实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的统一、尊严和权威。

三、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主要途径

(一)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开展民族团结教育

民族团结教育要真正取得实效,必须有相应的教学内容作保障,课堂教学是高校对大学生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各高校通过开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特别是学习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对大学生正确理解当代国际、国内民族问题,促进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发展、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此外,高校还可以通过开设“形势与政策”与“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对大学生进行广泛而又深入的民族团结教育。“形势与政策”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以及党和国家所面临的形势与任务教育的主渠道,是广大学生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和认识现实问题的重要途径[3]。党的民族政策是我们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全部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中国现阶段民族问题的基本依据。实践证明,只有这个民族政策才能解决中国的民族问题;只有这个民族政策才能加强和促进各个民族的大团结。中国的民族问题说到底是民族关系问题,也就是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就是要以党的民族政策为指导,正确处理好各个民族之间的关系,着重巩固和发展各个民族的大团结,促进民族和谐与民族平等,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使各民族在祖国这个大家庭里充分享受当家作主的平等地位和平等权利。

(二)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开展民族团结教育

校园文化活动是高校对大学生有效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渠道。高校通过在校园里开展各种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活动,一方面可以陶冶大学生的情操,丰富大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另一方面又可以增强大学生的民族感情,增强大学生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增进各民族学生之间的团结、友爱、互助关系。高校在开展丰富多彩的以民族团结教育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过程中可以采取多种有效形式进行,如组织各民族学生开展歌咏比赛、民族舞蹈表演、饮食文化交流、征文或诗歌写作比赛等,这些活动均有助于增强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效。同时,在校园里开展主题鲜明的“民族团结月”活动对于搞好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西北民族大学连续十几年在每年新生刚入校不久的十月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寓民族团结教育于学生喜闻乐见的各项活动之中,使广大学生既陶冶了性情,也丰富了知识。

(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民族团结教育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基本前提,也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就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高校更应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社会实践活动也是高校对大学生有效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团结教育的根本途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方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社会考察、调查、社区服务、“三下乡”、志愿者服务等,高校通过组织大学生到各民族地区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服务活动,让大学生对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有个基本的了解,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性;使他们充分认识到“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从而增强他们的民族团结意识,做到自觉维护国家统一。

参考文献

[1]康春英.对民族院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认识和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1).

[2]中共国家民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N].人民日报,2009-9-8.

篇4:对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新思考

关键词: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4-0232-02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相互团结、共同和谐发展是党和人民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前提,是各族人民幸福安康、民族地区持续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前不久,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家民委联合发出通知,明确要求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开展以“民族团结教育”为主题的教育活动,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对大学生开展和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造就以民族团结为根本行为准则的新时代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营造民族团结的良好校园氛围,推进多民族师生的团结和睦相处,大力加强和谐校园建设,具有重要的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高校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

高校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是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和社会稳定的需要,是推进改革开放、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当前,境内外敌对势力把民族、宗教问题作为突破口,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反渗透、反颠覆、反分裂的斗争日趋激烈。针对境外分裂势力破坏我国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妄图分裂祖国的恶劣行径,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民族宗教政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现实形势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高校是开展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主要阵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引导各族大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思想,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根本保证。

二、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巩固“反分裂、保稳定、促和谐”教育活动成果,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

党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工作的生命线,是党的纲领、路线、宗旨、任务、目标在民族工作上的具体体现。在高校师生员工中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宣传教育活动,是维护民族平等、增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发展、协调民族关系的重要前提。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要把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与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党的民族政策宣传教育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结合自身实际,全面宣传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和党的民族政策,积极引导全校师生员工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坚持“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不做”,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和宗教观。

三、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有效途径

(一)全面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让民族团结教育走进课堂

十八大报告明确强调:“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这既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宣传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工作目标和努力方向。

高校要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纳入到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总范畴,要让民族团结活动走进大学课堂,引导学生从历史的、世界的视野分析和探讨各种民族现象,进一步认识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优越性,将民族团结教育内容灵活有机地融入“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形式与政策”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推进和完善民族知识、民族政策和民族团结教育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二)开展“爱祖国、反分裂、保稳定、促和谐”主题教育活动

“爱祖国、反分裂、保稳定、促和谐”主题教育活动作为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高校相关各部门和教学院系可以通过民族宗教理论的宣传讲座、观看民族团结教育影视片、报告会等形式,对全校各族师生进行一次广泛的、深刻的民族团结进步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广大师生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党,深刻认识祖国大家庭是各族人民最幸福的家园,深刻认识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深刻认识民族团结是高校发展进步的生命线,深刻认识“民族团结是福,民族分裂是祸”的深刻道理。不断增强和深化各族师生爱党、爱祖国、爱社会主义、拥护改革开放的真情实感,进一步夯实各族师生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为推进高校又好又快发展统一思想、凝聚人心、振奋精神。

(三)在教职工中广泛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

坚持以马克思主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广大高校教职员工,是我们做好民族工作,增强民族团结的一条基本经验。在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中,高校的各党总支(直属党支部)可以充分利用起每周政治理论学习时间,结合实际,组织并开展好本单位教职工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通过集中学习、个人自学、观看纪录片等形式,不断提升高校教职工维护民族团结的思想意识,自觉把民族团结教育贯穿到育人全过程中,进一步增强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加强民族团结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巩固各民族师生员工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各党总支(直属支部)在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中,要认真总结好的经验做法,在巩固已取得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新的实践,探索新的途径和方法,切实做好事关学校民族团结稳定的各项工作。

(四)不断丰富宣传形式,营造和谐校园氛围

高校应不断更新宣传形式,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扩大宣传覆盖面,通过校园网络、QQ群、飞信、橱窗、板报、校园广播、电子屏等形式,宣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宣传维护民族团结的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等,使“三个离不开”的思想观念深深扎根于我院各族师生心中,努力营造民族团结、和谐发展的校园氛围。高校要深刻认识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给民族工作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国内外敌对势力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对我们进行渗透、分裂、破坏活动的新形势,有针对性地加强宣传教育活动;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打牢民族团结进步的思想基础,进一步促进民族团结,实现民族共同进步,巩固发展民族团结、和谐安定的良好局面。

四、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确保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顺利开展

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敏感性很强的工作,是做好民族工作、营造良好氛围、促进民族和睦的重要举措。高校中的各级单位,都应该不断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充分认识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要切实加强对本单位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各项工作的领导,把民族团结工作纳入重要工作日程,加强指导,确保宣传教育活动取得实效,积极推动我院民族团结教育制度化、经常化。

(二)联系实际,突出主题

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要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如利用庆祝新中国成立周年庆典及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等有利契机,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民族团结宣传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实效的原则,宣传教育形式要多样,手段要新颖,组织实施一些特色鲜明、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切实增强宣传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从而进一步扩大广大师生对民族政策法规和民族团结重要性的知晓率、教育率。要找准宣传教育与民族情感的共鸣点,使宣传教育活动更好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民族团结宣传教育要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教育为主,把正确导向贯穿始终。

(三)抓好落实,务求实效

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要把宣传教育活动同为少数民族师生办好事实事结合起来,帮助少数民族师生解决学习、生活及工作中的实际困难。通过宣传教育活动把全体师生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形势的分析判断和对工作的决策部署上来,切实增强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自觉性、责任感。要多运用各民族师生员工喜闻乐见的方式,多开展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使宣教育活动真正落实到基层,落实到各民族群众。要出实招、求实效,不断增强宣传教育活动的吸引力、感染力,使民族团结教育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Z].新华网,2006-10-18.

〔2〕胡锦涛.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Z].新华网,2005-5-27.

〔3〕刘云山.加强民族团结教育[N].新华网,2009-8-2.

〔4〕王希恩.中国的民族问题表现在三个方面[Z].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09-7-24.

〔5〕中宣部宣教局,教育部思政司,国家民委政法司.民族团结教育通俗读本[M].学习出版社,2009.

〔6〕康春英.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构建大学和谐校园[J]中国民族教育,2006,(02).

上一篇:北辰区公路管理局下一篇:野狼disco节目的开场白